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5:09: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

段有成 毕业论文选题

1、论汉初统治思想变化

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述评

3、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4、论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

5、论古代以孝选官的利弊得失

6、论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7、宋代科举制的创新与发展

8、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评价

9、科举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10、科举制的公平性及现代思考

11、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

12、蒲松林的科举观成因分析

13、论宋代文官制度

14、宋太祖人本思想初探

15、唐代皇位继承制度述论

16、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

17、魏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18、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9、宦官之祸的根源及社会影响

20、唐代兵制的变化及社会影响

21、北宋“荒年募兵”政策的利弊得失

推荐第2篇: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1基本概况:

1、起止时间,

2、都城

3、疆域

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

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 土地赋税

2、改革

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

3、经济概况:

1、农业:农作物、水利、工具、人口垦荒、技术

2、手工业:纺织、瓷器、矿冶、造船

3、商业:货币、交通、城市

4、文化概况:

1、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

2、人文科学:思想、史学、宗教。

夏朝

1、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 启接王位世袭制度确定家天下形成。定都阳城(今登封)疆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夏桀被商汤灭。

商朝

1、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国 定都亳,商朝中期盘庚迁都殷(今安阳) 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

1、概况: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西安) 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公元前841年厉王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概况:井田制土地国有,分给诸侯使用,分封制:王族,先代贵族,功臣,先贤的后代。

3、经济概况:水利,五谷、农具、青铜、陶瓷、货币、邮驿传递制度

春秋战国

1、概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周天子威信下降。

争霸土地和人民,齐国管仲改革 尊王攘夷,齐桓公葵丘会盟称霸中原。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楚庄王称霸,吴王阖闾称霸,越王勾践称霸,韩赵魏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局面。

2、民族融合:服饰,桌椅的变化学习少数民族(赵武灵王穿胡服)

3、经济概况:铁制农具,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铸铁融化技术,金银错技术,《考工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有照,后有靠。 大量私田开垦,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各国变法新制度确定。 商鞅变法

4、人文科学:社会大变革思想活跃,老子道家创始人,特点: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特点:主张仁,维护周礼,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墨子墨家创始人,特点:兼爱,非攻,尚贤。孟子,特点: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特点: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庄子, 韩非子:特点:历史发展观主张改革,中央集权,依法为本,法后王

5、文化概况:记载哈雷彗星,19年7闰,《甘石心经》,《墨经》,扁鹊望闻问切。

1基本概况:秦国公约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收复河套地区,击退匈奴,统一越族地区。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东到大海,西到陇西(甘肃)大约400万平方公里,2100万人口,定都咸阳。

2政治概况:确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建立中央到地方官制:三公诸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律》

3、经济概况: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

4、文化概况: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

5、阶级(关系):徭役兵役繁重,刑法严酷,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

西汉

1基本概况:西汉刘邦公约前202年建立,定都长安,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王侯分封侯国归郡县管理。

2政治概况: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酬金夺侯。

察举制,征召,朱买臣被征召(覆水难收),东汉察孝廉(品德),门第族望,官宦之家,累世公卿.

3、经济概况:编户齐民,人口耕赋税为主。

4、民族关系:匈奴以畜牧业为主,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和亲政策,武帝反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窦固窦宪破匈奴。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建立西域都护,东汉明帝班超经营西域。

5、文化概况: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与朝鲜交往,期指(商代纣王的叔叔期指后世)朝鲜,卫氏朝鲜,越南东汉是中国的领土,与日本的交往.

6、路上海上丝绸丝路路线图,中国大多技术西传,佛教传入中国。

秦汉时期的文化

1基本概况: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文化博大精深。

2文化概况:天文历法《太初历》,西汉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的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的《地震仪》遥测地震方向震后用,《九章算术》,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有纸张,东汉蔡伦造纸术, (龟甲,竹简,丝绸帛,纸)董仲舒天人感应,王充《论衡》,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道家,《史记》(皇帝到汉武帝时期),《汉书》(西汉一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基本概况: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南方耕作范围大了,但发展不平衡。南北经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迁创下了基础。

原因:为了躲避战乱,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汉人难以习惯少数民族习惯(衣冠南渡)北方人南迁,南北融合,统治者的积极政策。 北方农业的恢复以发展,新技术的发展,曹魏马钧的翻车。新修水利,开发河西走廊和辽东边疆。

推荐第3篇: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1.时间:俱进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3.意义:标志着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实现的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4.发现了大量农作物的化石(南稻北粟)

5.农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2.文化遗址,满天星斗:

12生产力发展

3、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特点:多元性

集中(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大同时代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禅让制世袭制

夏王朝已建立一整套国家机器(例:设官分职,设军队、监狱)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1.大型宫殿建筑与政治权力有必然联系

2.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手工业(制陶.冶铜已迈入青铜时代

3.青铜工艺不发达

4.阶级矛盾尖锐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是我国信史的开端

2.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事件:商汤灭夏

位置:定都亳(河南商丘)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河南安阳)

3.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实质: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影响:方国的向背直接影响商朝的兴衰

4.手工业(青铜器)制作代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功能(鼎)饮食器

礼器

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标识

国家社稷政治权力的象征

5.文化发展(甲骨文):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是研究商朝的第一手资料

是汉字的前身

推荐第4篇: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顾,而于周敦顾、张载、邵雍等人亦多有所吸收,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源,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局敦颐,程颗、程顾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舶司:唐宋时设里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是为抽解。 程朱理学

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靖难之役

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是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廷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是不平等的。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广大蒙古﹑色目下层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处于被统治的无权地位﹐同样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兵﹑站诸役﹔汉人﹑南人中的官僚﹑地主阶级则和蒙古贵族结合在一起﹐保持其剥削和压迫汉族人民的阶级利益。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于明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驱口:金时已有“驱口”一词,简称“驱”,指战争中“被俘获驱使之人”。他们当中除战俘外,还有因债务或犯罪所致,也有迫于租赋或饥荒而卖身为“驱”的,驱口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和一般编民有别,在法律上,驱口“与钱物同”,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主人可以随便买卖和馈赠,驱口一部分用于手工业生产和家内劳动,大部分则从事农业生产。

三藩之乱:为了加强边疆统治,康熙采取了削藩政策,于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乱,不久其余两藩也叛乱。事后,康熙派大军讨伐。在康熙十八年,平定叛乱。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土木之变,又叫“土木堡之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领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退到土木堡时,被敌军追上,明军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破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该事件对明朝是一个沉重打击。

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天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元曲: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绿营兵: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遂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建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是清军正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营完全由汉人充役,以步兵为主,也有部分骑兵和水军。嘉庆时有绿营兵六十六万人。

绿(lù)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

清朝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自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即已不能得力,至咸丰间镇压太平军时,更屡战屡败。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警察性质的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

清初由汉兵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清中期开始,为了加强对战斗力强悍的绿营(相对于腐化堕落的八旗而言)的控制,清政府开始不断地加派旗人担任绿营中的中高级军官。乾隆后期开始,绿营逐渐成为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军队。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简述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隋文帝的仁政.

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打击了魏晋以来南方的士族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并为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1,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势,为后来唐帝国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2,隋朝的统一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口逐渐增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业开始繁荣; 3,结束了地方割据,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简述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与发展变迁

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贞观四年(630),伊吾(今哈密)城主石万年降唐,献所属七城,唐政府即在该地置西伊州,贞观六年(632)改称伊州。贞观十三年(639),唐攻取西突厥叶护屯兵的可汗浮图(即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唐设庭州;唐平定高昌王麴文泰勾结突厥叛乱后,于贞观十四年(640)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又置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时驻交河城(今吐鲁番西雅尔郭勒),为唐朝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关,下辖多个都督府及州。 贞观二十二年(648)将府治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其时辖焉耆、龟兹、疏勒、毗沙等16个都督府,下辖88个州、110县。永徽二年(651)迁回西州。显庆二年(657)唐军在伊犁河、碎叶川地区大破西突厥,设昆陵、蒙池二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其管辖范围东起阳关、玉门关,西至咸海一带(昆陵、蒙池都护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 显庆三年(658)府治再迁龟兹,其间安西都护府曾撤建,长寿元年(692)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管辖天山以北至里海各地)。

为管理天山以北西突厥故地,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唐设金山都护府(治所先在西州,后移至庭州,今奇台县北道桥古城遗址)。其为在原西州都督府基础上设立,取代昆陵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阿尔泰山)以西、中亚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垂拱元年(685)复置昆陵都护府,金山都护府裁撤。 长安二年(702)分天山以北于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玄宗年间唐置碛西节度使,凌居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之上,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至德元年(756)将安西都护府更名为镇西都护府,后再改为安西都护府。开元、天宝时,安西所领葱岭西诸国大部分役属于大食、吐蕃。安史之乱后都护府坚守三十年,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不久,安西亦为吐蕃攻破,两都护府遂废。

另外,安西都护府另设有四个军镇,即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也有焉耆时而替代)。上述四镇实为唐朝在西域的驻军地,执行都护府下的职责,与都督府的职责有别。

简述“澶渊之盟”及其影响。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A.澶渊之盟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全,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B.但是,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简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2.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3.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6.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简述元杂剧勃兴的背景

初兴于金末元初(1234年左右),元至大德年间(公元1265-1307年)日渐繁荣。

1、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勾栏瓦肆”涌现,艺人职业化,演出商业化。)

2、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分四等,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十分严重,贯穿元朝始终)

3、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和杰出作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知识分子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与广大人民更为接近,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能够写出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的剧本,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

4、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元蒙贵族爱好歌舞伎乐,放任歌舞、杂剧的流布。

5、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信仰的多元化造成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使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得以发展。

6、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其它艺术形式成熟对元杂剧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影响。元杂剧直接继承了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民间伎艺(说话、舞蹈等)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不断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推荐第5篇:中国古代史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

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

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

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

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推荐第6篇:中国古代史_名词解释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国人暴动” 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各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外,其他弟子可在诸侯国内封侯。汉代规定,侯国与县相等。而诸侯国通过进一步分封后,与郡无异。从而王国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3.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曹丕为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籍贯中的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该制度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使门阀制度形成。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存在长达四百年之久。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隋朝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口从豪强之家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编户,为国家扩充税源,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同时打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兼并势力,加强国家中央集权。

3.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指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继位后,任用贤能,整顿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减轻赋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这一时期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1.高粱河之战高梁河之战是北宋在终结五代十国局面之后,宋太宗为收复幽云十六州,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发动的针对辽国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此次战争是宋辽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直接对话,辽军发挥骑兵优势,远道增援,给宋军以沉重打击。宋军轻敌冒进,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使宋军在军事上总体开始处于劣势。

2.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公元1004年,萧太后亲率辽军二十万南下,直抵黄河边的澶渊,宋辽激战,宋真宗亲自督战使得士气大增,多次大败辽军。但宋真宗无意扩大战果,辽国也有后顾之忧,于是双方协定: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双方撤兵。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澶渊之盟的缔结,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战,和平往来百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3.靖康之难靖康之难是指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宋徽宗与钦宗被辽军俘虏的事件,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皇族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难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

4.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订立的和约。其主要内容有:南宋向金称臣;向金岁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南宋和金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南宋于这个耻辱的条约中断送了在这之前的抗金硕果,与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个和约没有给双方带来持久的和平,不久金军再度南侵,战事又起。

1.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分封其子孙于各地,并授以一部分军权。明太祖死后,长孙建文帝继位。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登皇位为明成祖而结束,历时4年。

2.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特有的一种以满洲人为主导的军事社会组织形式,起源于女真人的射猎组织牛录额真。明万历29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明万历43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段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

3.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4.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内容以满、汉、蒙、俄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界碑。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规定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以北以西属于俄国;以南以东属于中国;毁雅克萨城,迁俄人出境;准许两国人民在边界贸易互市。

1.殷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商代从盘庚迁都至此,直到商朝灭亡,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商朝灭亡后,殷都逐渐成为废墟,后人称“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距今三千多年。19世纪末被发现,现存许多大型商朝建筑遗址、作坊遗址和许多窑穴以及奴隶殉坑遗迹。殷墟的发掘,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并且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因不满国家削弱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诛晁错”为由发动的叛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固史称“七国之乱”。由西汉名将窦婴、周亚夫平定,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权力收归朝廷,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4.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纳李冲建议,用“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直属州郡。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实行三长制,使得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利于中央对地方人口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大索貌阅大索貌阅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的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推荐第7篇: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一、史前时代

《名词解释》P2: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群、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皇、五帝、绝地天通、禅让制

远古时代 : 一般指文献记载不清楚或没有记载,而后人知道不多或者无法了解的遥远历史时期。中国的远古时代指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以前的史前时期。 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之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采集和渔猎,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当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进入新时期时期时,一些边缘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的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景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河姆渡文化: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距今约有六千八百年。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相当发展。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禅让: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栽: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奉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辅住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 二、夏商西周

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住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栈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聚敛百姓贵财,建倾宫,修瑶台。民不堪其苦。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遵出兵伐夏桀。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致进,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夏王朝遂被灭亡。

1 古公亶父:周族的杰出人物,受到国人的爱戴,后世尊之为“太王”。由于受到戎族的逼迫,在他的带领下翻过梁山,渡过漆水,来到岐山之下。周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垦农田,建立家室,修筑城郭,完全摆脱了戎狄习俗的影响,经济生活进步很快。同时还设立五官有司,治理人民,周族开始向建立国家过渡。

金文:金文即铸造在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往往以青铜礼器中的钟鼎来概括整个青铜器,所以它也被称为“钟鼎文”。青铜器有铭文始于商代中期,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文字较少,铭文多为铸成,自春秋时期起有刻成的,字体亦随时代变迁而有变化。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与文字,全文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殷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住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自盘庚迁都于此至帝辛亡国,商以此为都。1928年l0月,董作宾主持了试掘,同年12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发掘工作,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恢复殷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该处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资料,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遗址最早在1929年就曾发现大批精美玉石器,在1986年发掘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说明了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至41300多年前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仪礼》:《仪礼》是先秦典籍,共17篇,叙17种典礼。托名周公所作,一般以为它成书于春秋后期,可能经过孔子的改订,主要反映了周的社会风俗、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等内容,而这些制度大体土都由西周延续到春秋,可以作为了解西周礼制的依据。

夏文化: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夏文化的探索,是从早于商代的非商文化中去寻找。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对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古籍记载的夏人活动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发现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发展序列上补足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中间的缺环。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四期遗存,不少学者指出:第三或第四期遗存中有商文化因素出现,已进入商代纪年,应属商文化范畴。其中有几种主要的看法: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不是夏文化;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

一、二期是夏文化,而二里头文化

三、四期属于商文化;四.二里头文化

一、

二、三期为夏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即夏都阳城。大家对第

一、二期遗存可能是夏文化的认识比较一致。但它们的年代跨度与夏代积年有差距,为此不少学者认为应从更早的河南龙山文化中去寻找早期的夏文化,因为龙山文化的晚期已进入夏代纪年之内。这时期生产水平有较大发展,已是青铜时代,农业上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工具进步和专用酒器增多。生产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主要表现在墓葬中出现分正常埋葬的人骨,及宫殿基址中庭发现的人殉坑,反映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对夏文化分歧的解决有待于考古发掘提供更多物证,同时有待于多学科结合研究取得确切数据,对目前推算出的夏商纪年进行验证或修正,将夏朝的绝对年代确定下来,从而为夏文化探讨提供可靠前提。由于缺乏文字等确切的材料作证据,所以目前对夏文化的看法都属推论,也难以统一。 青铜文化: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

2 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记载。还没有出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夏小正》记载的生产事项,包括农耕、渔猎、采集、蚕桑、畜牧等,但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这是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反映。所有这些,表明《夏小正》历法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

三、春秋战国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泰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秦汉

(一)秦

3

推荐第8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可以对照自己在复习中是否有所遗漏。因为这些知识点中重要内容我在各章的讲课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所以在此就不再进行任何展开说明。 第一章 原始社会

一、旧石器文化:

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 晚期:山顶洞人

二、新石器文化:

早期:裴李岗、老官台、彭头山文化

中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

三、古史的传说时代:

1、黄帝和炎帝

2、颛顼和帝喾

3、尧舜禹时期

第二章、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夏

1、启与夏王朝的建立

2、少康中兴

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3、商朝的文化:甲骨文和青铜器

三、西周

1、周族的兴起和武王伐纣

2、周公的当政与成康之治

3、宗法制与分封制

4、共和行政(国人暴动)

四、春秋

1、平王东迁

2、春秋五霸

3、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井田制的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4、礼崩乐坏与士阶层的兴起

5、老子

6、孔子

五、战国时期

1、商鞅变法

2、郡县制

3、战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甘石星经、扁鹊

4、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法家和韩非子

六、一些史学和文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楚辞、屈原 第三章、秦汉时期

一、秦

1、秦灭六国

2、秦朝加强统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3、秦的暴政与灭亡

二、西汉时期

1、刘邦与西汉统治秩序的建立:约法三章、楚汉战争、西汉的统一

2、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3、汉武帝加强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限制相权、建立中朝、限制缩小和取消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酎(昼)金夺侯、左官律)、十三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察举制和太学、打击匈奴、开拓西域、盐铁官营、算缗和告缗、均输和平准、三官钱、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4、西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代田法、区田法

5、西汉学术文化:董仲舒、司马迁、经学(今文与古文经学)、文学艺术、科技

6、西汉末年的统治危机和王莽改制

四、东汉时期

1、东汉的建立

2、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

3、东汉的经济与科技:王景治理黄河、崔寔《四民月令》、水排、蔡伦的造纸术、张衡、医学(张仲景、华佗、《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班超出使西域

5、东汉的思想和文化:经学(谶纬)、王充、佛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外戚和宦官的轮流专政,累世公卿的官僚集团的出现、党锢之祸。第四章:帝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三国

1、军阀战争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曹魏(唯才是举、三省制的雏形、九品中正制、屯田)

二、西晋

1、西晋的建立与占田制

2、分封制八王之乱

三、十六国与东晋

1、十六国

2、东晋与门阀制度

3、淝水之战

四、南北朝:

1、南朝与北朝的兴替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侯景之乱

五、文化与科学

1、数学:刘徽与祖冲之

2、天文学:《元嘉历》、《大明历》

3、医学:葛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4、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5、地理学:《水经注》

6、玄学:王弼、何晏、正始之音、郭象等

7、范缜《神灭论》

8、史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宋书》、常璩(渠)《华阳国志》

9、文学与艺术:建安七子、三草、陶渊明、刘勰的《文心雕龙》、王羲之、顾恺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巩固统一的措施:大索貌阅、大运河

3、隋炀帝

二、唐

1、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

2、武则天的统治

3、开元盛世

4、均田制与租用调制

5、府兵制

6、三省六部制

7、科举制

8、律令格式

9、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0、唐后期的财政改革:两税法

11、元和中兴

12、宦官专权: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

13、牛李党争

14、黄巢起义、朱温篡唐、五代的更迭、十国、后周的改革

15、隋唐的民族和对外关系:突厥、回纥、吐蕃(松赞干布)、南诏、鉴真、丝绸之路 16文化:《五经正义》、韩愈《原道》、唐诗、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阎立本、吴道子、欧阳询、孙思邈、僧一行 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

一、北宋

1、宋初的政治制度

2、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士大夫政治

3、庆历新政

4、王安石变法

5、北宋晚期的党争

6、海上之盟与北宋的灭亡

二、辽、西夏的统治与北宋的关系

1、辽的建立与概括

2、宋辽关系(澶渊之盟)

3、西夏与宋德关系

三、南宋

1、南宋建立与金的关系(三次和议: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

四、金

1、金的兴起与衰落

2、蒙古灭金

五、元

1、忽必烈

2、行省

3、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1、土地关系

2、社会结构:驱口

3、农业与手工业

4、商业与城市

七、文化

1、理学:洛学、关学、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

2、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

3、艺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科技:四大发明、沈括、郭守敬〈授时历〉、王桢《农书》 第七章:明清

一、明朝

1、明朝专职集权的高度发展

2、明朝的科举与学校

3、分封与靖难之役

4、漠北与倭寇

5、宦官专政与内阁及明末党争(东林党)

6、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元朝战争、欧洲殖民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7、明末农民起义

二、清

1、八旗制度

2、清代高压政治

3、平定三藩

4、统一台湾

5、统一漠北和平定新疆

6、管理西藏

7、改土归流

8、天地会、哥老会和白莲教等秘密会社的反清

9、清代政治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理藩院、总督与巡抚、八旗兵与绿营兵、保甲制度、

10、清的对外关系:对俄、闭关政策、禁止天主教的传教、英国使臣来华

11、文化:阳明心学、实学思潮、乾嘉学派(惠栋与戴震)、史学(钱大昕、赵翼、王铭盛)、明清小说

12、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有了这些知识点的基础,基本上就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自己基本知识体系。但是仅有这些知识体系,还是不够的,这就像建筑中有了建筑材料还不能等于建成了高楼大厦,所以如何对这些知识点加以融会贯通,抓住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是学习和参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全部卷面分数300分的30%,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就是大概在90分左右。从考试的命题题型看,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和简答题四种类型,个人以为中国古代史出史料分析和简答题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于大家复习。当然,所谓的重要问题的归纳是建立在你牢固掌握了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的,最好不要脱离古代史的基本知识体系,而只是去归纳甚至压宝式的复习。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此处所总结的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点和所谓的重要问题,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并不构成任何倾向性的意见,只是为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个切入点,并不能取代大家对指定教材的阅读。而且,从我个人意见来说,更希望大家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自己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要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和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并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并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考试大纲中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就说明在考试中将会特别重视学生分析和利用史料的能力。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这应当是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就中国古代史来说,所谓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宰相制度的变迁:构成宰相权利的要素:议政权和监督百官的权利。

周代:太师、太保、太傅;秦及西汉前期: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汉成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汉哀帝时: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东汉:太尉、司徒和司空;魏晋以下: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为宰相;

另一个就是这些名义上的宰相权利逐渐被架空,所以三省长官就成为宰相,中书、门下和尚书、唐代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和政事堂,宋代的枢密使与参知政事、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明初废掉宰相,内阁在明中期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到了清代内阁又成为名义上例行公事,权力归军机处(早期议政王大臣)。

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地被剥夺。

2、中央机构:秦汉时的九卿、御史台、尚书台、西魏的六官体系、隋唐的六部与九寺五监、职事差遣、宋代的三司、元代的行中书省与宣政院、明清的六部制、都察院、理藩院、通政使司等。

3、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十三州部刺史、州郡县三级、侨郡、侨州、坞壁与宗主都护制、三长制、道、路、行省、总督、巡抚、府等。

4、军队:西汉实行征兵制。特点是兵役、劳役合一。男丁一生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训练,分兵种,为“正卒”;另一年或入中央军,为“卫士”;或戍边,为“戍卒”。此外,每年在郡县服劳役一月,为“更卒”。 东汉废征兵制,改为募兵制。曹魏实行世兵制 。北周的府兵制、唐代中期以后募兵制、宋代的禁军与厢兵、明代的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和绿营。

5、法律:李悝的《法经》、秦律、汉代《九章律》与律令科比、隋律与唐律和律令格式、大明律与《大诰》,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趋势。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井田制、占田制、均田制

2、赋税制度:贡助彻、汉代的算赋与口赋、盐铁官营、均输、告缗与算缗、租庸调、两税法、转运使、方田均税法、明代的粮长制、鱼鳞图册与黄册、一条鞭法、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3、经济发展的趋势:统治中心的东移、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开发(汉末、南朝、隋唐、宋),治理黄河、大运河、与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

四、重要事件与人物:

1、主要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商鞅)、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张居正改革。

2、重要人物: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汉光武帝、曹操、刘裕、隋文帝与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王安石、忽必烈、明太祖、明成祖、张居正、康熙、雍正、乾隆等。

3、所谓的盛世: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嘉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仁宣之治、康乾盛世。

五、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两汉经学(谶纬、今古文之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考据学(朴学)

以上从政治军事文化对中国古代史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祝愿大家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中国古代史部分

13.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由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是古代羌族的分支,居住在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以游牧为生。唐中后期受吐蕃挤压,迁到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党项族有许多部族,其中一个就是平夏部,平夏部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因而首领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并赐封宁夏为其居住地,到五代与北宋初,平夏部逐渐过渡到阶级社会。北宋时,其首领李继捧归顺宋朝,引发部族部分人反对,其弟李继迁投靠辽,内部分裂,平夏部同时向宋、辽称臣,宋赐姓赵给平夏部,辽也对其封王。AD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重新统一了党项各部,并建立了政权,正式称帝,新造了都城—兴庆府(现银川)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西夏控制了西北广大地区,吸取中原地区文化,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根据汉字发明西夏文字,科举选拔人才,实行官制,西夏政权的建立是西夏走向文明摆脱落后的开始。

夏宋战和:

李元昊建立政权后,往中原扩张,与北宋发生冲突(年年发生战争,且大多以北宋的失败告终)AD1040年的三川口战争,1041年的好水之战,1042年的定川之战都是北宋失败。AD1044年双方开始和谈,最后达成一条和议:a 夏国主去掉帝号,由宋朝册封为西夏国主(西夏向宋称臣) b 宋朝每年送给西夏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称为赏赐。 C 双方边境互开榷场,互相贸易通商,自此以后,宋与西夏没再发生冲突。

14.宋金和议:

A 绍兴和议

宋金开始和谈,1141年11月南宋与金订立了第一个和议(绍兴十一年)内容:a 南宋向金称臣; b 南宋每年给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c 南宋与金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南北分治,以北为金,以南为南宋; d 金朝送还徽宗灵柩及高宗生母韦太后。

绍兴和议的签订,标志着宋金南北对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有利于南北的交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定,此后宋金维持了近20年的和平时代。

B“隆兴北伐”和“隆兴和议”

AD1149年,完颜亮杀害金禧宗,自称为帝,开始筹划南下攻宋,兀术为金朝攻宋的主将。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下,直攻到长江北岸,而宋高宗则一直逃,最后在劝说下停下来准备反抗,结果金朝内乱(完颜亮南下并未得到金贵族的支持)完颜亮再次准备南下时,金内部发生改变,其弟称帝,迁都开封。后来完颜亮决定将渡江的地点选在采石镇,想直接攻下南方,在南方称帝。南岸有许多南宋逃亡的士兵,恰好被文臣

虞允文遇到,他以特使的身份整顿军队,布防抵抗,当完颜亮举兵南渡时,遭到南宋军队的进攻,结果完颜亮大败,史称“采石之战”。自此,宋高宗想和议再也行不通。1162年,宋高宗被迫将帝位传给养子赵眘,宋孝宗继位后志向高远,宋孝宗想趁机反攻,收复中原,宋高宗虽反对,但也无用,宋孝宗为岳飞平反,重新启用抗金名将张俊主持北伐,起初攻占了淮河以北一些城镇,但当金兵开始反击后,宋军便败退,6万军队最后只有1万军队退到长江南岸。

因1167年为隆兴元年,与金人和议,后来协商成功,隆兴二年双方再次达成和议:a 金与南宋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变为叔侄关系; b 改岁贡为岁币,银和绢的数量减少5万; c 南宋退出收复金的土地,双方的疆界恢复到绍兴和议时的疆界。这样双方的和平又维持了40多年

C “开禧北伐”和“嘉定和议”

宋孝宗让位于其子宋光宗,1189年,光宗被其皇后李氏掌控,宋孝宗死时,宋光宗没有出面主持葬礼。

宋孝宗死后不久,因为宋光宗的行为,宫廷发动政变,逼迫他退位,继位的是宋宁宗,大臣韩侂胄权势很大,金又受蒙古族兴起的干扰,韩侂胄便以为可以趁机收复中原,决定北伐。1260年,开禧二年,韩侂胄奏请宁宗北伐,兵分三路北上,后大败而归,封岳飞为岳鄂王,主和派史弥远主张议和,金朝要求以韩侂胄的人头为议和条件。嘉定元年,双方达成和议:a 金与南宋由叔侄关系改为伯侄关系; b 每年南宋给金岁币白银30万两,绢30万匹; c 南宋给金犒军银300万两 c 金朝放弃南下新占领的土地,疆界不变。

15.北宋时的手工业

北宋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又分为个体手工业者和手工作坊两种形式。当时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a 矿冶:发展显著,开采冶炼规模明显扩大,铜的开采急剧增加,银一百多万两,已采用煤进行冶炼。b 造船:民间、官方都兴盛,尤其是海船的建造,大者达千吨以上,基本上使用罗盘定位。C 制瓷:地域范围越来越普遍,技术更加精细,形成五大窑系。开封官窑、河南钧窑、河北汝窑、浙江龙泉哥窑、定窑,瓷器大量出口。d 纺织:遍布各地,主要是丝织业,南方为丝织业,尤其是两浙地区和四川地区 e 造纸业:此时真正成熟,全面繁荣,原料改进,如江浙地区的竹纸,发达地区(浙江、福建、皖南)江东、两浙、福建 f 印刷业:雕版两浙、四川、福建 ;活字:北宋时期,杭州一个刻工毕昇发明。印刷,两浙质

量最高,福建产量最大。(注:北宋手工业详见教材1

56、1

57、158)

16.北宋时的商业和城市发展

A 商业

1..经商风气普遍盛行,宋代知识分子提出“商业离不开农业,农业也离不开商业”“农商相藉,农商一事”商业为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所接受。

2.商业经营规模的空前扩大:a 大商人的数量增加

b 地区性的商业群体扩大

c 全国范围内的商业经营规模扩大

3.城乡间、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市场联系空前密切

4.海外贸易高度发达(北宋是陆上贸易转为海上贸易的时代)北宋的贸易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品种之多远超唐代,当时的著名的港口有:广州、明州、杭州(北宋三大贸易口岸)密州、泉州

5.货币形态的变化:赋税货币化,交易规模扩大,市场上铜币流通严重不足,很多地方出现钱荒,于是民间的一些商人开始想办法,他们采用质押的办法,后成为一种信用凭证。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设立专门机构—交子务,面向民间限期限量发行交子,由政府担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发行的纸币,最早的法定纸币,最早在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南宋时全面推行,贵金属也开始承担一部分货币的职能。人们也要承担贵金属税

B 城市的发展

城市走向全面繁荣时期,且发展形态也发生变化,城市突破了原有的军事、政治所拘束的现象,渐渐发展成为各个经济、文化、社会中心。

1.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北宋时北方为引领的格局打破,南北方并驾齐驱,北宋出现四大城市群带:a 以开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城市群带b 以秦州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带 c 以苏、杭二州为中心的江南城市群带 d 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城市群带(南宋时南方城市超越北方)

2.城市经济的全面繁荣和经济形态的全面转变:

a.城市商业的变化,商业活动在城市各地得到自由发展,商业形态发生变化,有传统的消费型商业转化为流通型商业(这意味着地区交流频繁,商品生产专业化)和生产型商业(自产自销意味着城市也成为商品的供应地)

b.市场体系的变化,宋代分工越来越精细,分工专业化,市场和生产结合在一起,出现了

许多主题市场,称之为高层次的市场形态

c.城市手工业发达,城市的民间手工业全面兴起,城市不仅成为市场中心,也成为生产中心

d.城市体系的系统化,一种经济形态成为一种产业,产业形态多种多样

C 城市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

a.城市街区格局的重大变化: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商业街区,城市居民市民化,市民即具有城市意识的人

b.市民阶层的全面的兴起:平民化,世俗化,商业化

c.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包括行政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城市卫生管理,建漏泽园,即公路

d.商业市镇的广泛兴起,最初是商业活动点

17.宋代史学

这一时期史学很发达,主要表现在:史学体裁的完善,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著作 出现了纪事本末体,代表作: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史学巨作《资治通鉴》上到战国,下至五代,是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光

《续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断代史,北宋一朝一百多年的历史,李焘著

纪传体:后晋 刘煦《旧唐书》、欧阳修《新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 典章体史书也有新的发展,唐 杜又的《通典》确立此体裁,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这时也是地方志的确立时期。

18.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改变

在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管理行政,中书省下设六部:礼、工、行、兵、吏、户,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成为最高的军事机构,元代的枢密院三权合一,中书院设中书令,中书左右丞相,中书参知政事,这些都属于宰相级别。

在地方:实行省、路、县三级行政体制,省全称:行中书省,是中央直属派出的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朝廷直接管辖地:腹地(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元行省共有十个: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行省有统一的行政机构,管理长官是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行省下面是路,相当于州府,但元代仍保留部分府,有的府与路

同级,有的与县同级。在元世祖统治后期,在福建行省的晋江县下又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的开始,从此以后,台湾地区正式纳入到中央统治区域中。

元朝在中央还设立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业和藏族居住区,第一任宣政院长官是八思巴,从此时起,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

推荐第10篇:中国古代史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 1中国官方修史的传统始于()。 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正确答案: C

2东晋的第三代皇帝,庙号显宗的皇帝是()。 A、司马睿 B、司马衍 C、司马昭 D、司马师

正确答案: B 3山顶洞人属于()。 A、

早期直立人 B、直立人 C、

早期智人 D、

晚期智人

正确答案: D

4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族分支族群。 A、满 B、汉 C、朝鲜 D、土家

正确答案: B

5典章制度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属于这类文献的是()。 A、

《唐六典》

B、

《资治通鉴》 C、

《史记》 D、

《明夷待访录》 正确答案: A

6《资治通鉴》的“资”是指()。 A、资质 B、资助 C、资源 D、资格

正确答案: B 7酷吏主要依附(),用严酷的手段来打击官员或者民众。 A、

君主权力 B、

宰相权力 C、

地方豪强势力 D、

地方刺史权力 正确答案: A

8距今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是()社会时期。 A、

父系氏族 B、

母系氏族 C、奴隶 D、封建

正确答案: B

9战国时代的西部地区主要是()。 A、

羌系民族 B、

胡系民族 C、蜀人

D、越人

正确答案: A

10《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作者是()。 A、王明珂 B、

拉铁摩尔 C、黄仁宇 D、翦伯赞

正确答案: B

11西魏所控制的地区不包括()。 A、陕西 B、甘肃 C、

黄河以东 D、

内蒙古西部 正确答案: C

12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 A、铁 B、铜 C、铝 D、银

正确答案: B

13秦朝对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禁锢的典型事件是()。 A、

焚书坑儒 B、

独尊儒术 C、

广泛纳谏 D、

收缴兵器

正确答案: A

14东汉时期的人口达到约()万。

A、

2000-3000 B、

3000-4000 C、

4000-5000 D、

5000-6000 正确答案: D

15秦朝末年,起义军攻入咸阳后,命令火烧阿房宫的人物是()。 A、项梁 B、项羽 C、刘邦 D、范增

正确答案: B

16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为了()。 A、

发展经济 B、

沟通文化 C、

攻击匈奴 D、

攻击鲜卑

正确答案: C

17汉武帝时期,汉朝选拔人才的一个新的途径是()。 A、任子制 B、

郡首举孝廉 C、

建立太学 D、赀选制

正确答案: B

18知识考古学是由()提出来的。 A、亨廷顿 B、罗素

C、福柯 D、费正清

正确答案: C

19战国时期主张勤俭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正确答案: C

20秦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包括()。 A、

制度性建设 B、

体制性建设 C、

社会结构的构建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21世界上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是()。 A、

亚洲南部 B、

亚种中部 C、

亚洲东部 D、

亚洲西部

正确答案: D

22关于尼格罗人种,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鼻子较宽 B、

嘴唇较厚实 C、

毛发较卷曲 D、

主要分布在亚洲

正确答案: D

23关于学者傅斯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现代史学界领军人物 B、

于1948年去了台湾 C、

著有《国史大纲》 D、

将西方治学方式传播到了中国 正确答案: C

24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国政权延续时间最短的是()。 A、宋 B、齐 C、梁 D、陈

正确答案: B

25鲜卑一族最早来源于()。 A、华北 B、东北 C、华南 D、东南

正确答案: B

26在历史学中,辞章是指(),义理是指()。 A、

对原来面貌的追求,表达的形式 B、

对原来面貌的追求,阐发的理论 C、

表达的形式,阐发的理论 D、

对原来面貌的追求,情感色彩 正确答案: C

27大约在公元前()左右,人类从单纯获取天然产物转变为开始种植农业。 A、五千年

B、八千年 C、一万年 D、

一万五千年 正确答案: C

28下列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的是()。 A、

石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 B、

骨角器获得很大发展 C、

开始农业种植 D、

多种装饰品出现 正确答案: C

29西汉时期规定,男子一生中要服兵役()年。 A、1 B、2 C、3 D、4 正确答案: B

30()放在权力格局之上成为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定制。 A、

文化控制 B、

经济控制 C、

思想控制 D、

政治控制

正确答案: C

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作者是唐长孺 B、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的作者是黄仁宇 C、

政治史的研究核心是统治阶级的活动

D、

《论轮台诏》的作者是钱穆 正确答案: C

32下列与王莽改制无关的是()。 A、

引起农民反抗 B、

不合乎时宜 C、

导致王朝覆灭 D、

并非真正按照托古改制来实行 正确答案: D

33“天下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出自()。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正确答案: D

34在中国,魏晋南北朝研究的制高点人物是()。 A、傅斯年 B、田余庆 C、毛汉光 D、李开元

正确答案: B

35后赵政权是()建立的。 A、苻坚 B、苻健 C、石勒 D、石虎

正确答案: C

36我国历史上大致与以()为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

A、黄河 B、长江 C、长城 D、

河西走廊

正确答案: C

37关于尧舜禹时代,描述不正确的是()。 A、

超越了部落时代 B、

选择首领需要很多的标准 C、

大禹治水反映了当时处于比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D、

开启了氏族社会 正确答案: D

38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疆域版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北边到达现在的长城沿线 B、

南边到交趾 C、

西边到达河西走廊 D、

东边到达今天的安徽 正确答案: D

3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经济、法治方面进行的改革手段包括()。 A、

亲民爱民 B、

重视农业生产 C、

设立制度改善君民关系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周人早期生活以农业为主 B、

周朝建国标志着向部落生活方式告别

C、

周人的活动轨迹基本是从东南向西北发展 D、

传说周人是帝喾的后代 正确答案: C 41在权力更替中,()取代了曹魏,形成一个新的王朝。 A、刘氏 B、司马氏 C、诸葛氏 D、孙氏

正确答案: B

42汉朝在政治制度上施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

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 D、

上述都不是 正确答案: C

43北京猿人属于()。 A、

欧罗巴人种 B、

蒙古人种 C、

尼格罗人种 D、

澳大利亚人种 正确答案: B

4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传统文献的三个主流是纪传体正史、纪事本末体、编年体 B、

私人性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往往大过官方记载 C、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语出克罗齐 D、

《十七史商榷》是王鸣盛的作品

正确答案: B

45汉朝历史上当政时间最长、在位五十余年的皇帝是()。 A、汉献帝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正确答案: D

46马家浜文化遗址是在()发现的。 A、

浙江余姚 B、

湖北宜昌 C、

浙江嘉兴 D、内蒙古

正确答案: C

47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促使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的历史事件是()。 A、

永嘉之乱 B、

安史之乱 C、

南宋灭亡 D、

贞观之治

正确答案: A

48旧石器中期对应的人类是()。 A、

早期直立人 B、直立人 C、

早期智人 D、

晚期智人

正确答案: C

49秦始皇时期将全国文字统一为()。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正确答案: D

50关于黄帝,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来自北方 B、

生活于游牧地带 C、

在争斗中败给了炎帝 D、

比较尚武

正确答案: C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

1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献体裁是编年体,始于《史记》。() 正确答案:×

2孔子名孔丘,其生卒年为公元前710-653年。() 正确答案:×

3宰相制度是朱元璋开始建立的。() 正确答案:×

4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向着一统性的发展态势。() 正确答案:×

5北齐是由西魏演化而来。() 正确答案:×

6通史书籍探讨问题的深入程度往往高于专史书籍。() 正确答案:×

7在古代,土地是中国家庭生存的命脉。() 正确答案:√

8刘邦之后,进入到了吕后统辖的时代。() 正确答案:√

9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庄园经济。() 正确答案:×

10谢灵运、鲍照、沈约等人的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正确答案:×

11“国学”这一概念,从清末民初到现在,其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正确答案:√

12设立刺史,察举征辟制度,建立太学等制度,其本质是汉武帝需要加强大一统皇权。() 正确答案:√

13在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阶段,新石器占据的时间最长久。() 正确答案:×

14冷兵器时代主要依靠武器,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不太高。() 正确答案:×

15在三国鼎立中,魏国的地理条件是最好的。() 正确答案:√

1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正确答案:√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到了南朝时期,士族由于自我封闭导致逐步没落。() 正确答案:√

18在龙山文化中,并没有发现玉制品。() 正确答案:×

19《尽地力之教》是变法家商鞅的作品。() 正确答案:×

20楔形文字是目前为止我们已知的中国最早文字。() 正确答案:×

21魏晋时期的五胡指的匈奴、客家、羯、氐、羌。() 正确答案:×

22匈奴民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完整的民族认同。() 正确答案:×

23东汉末年宦官的势力是被士大夫所掌控的舆论力量最终击败。() 正确答案:×

24魏晋南北朝早期,中央王朝的一统化结构被打破后,周边势力及各民族势力向中原地区延伸。() 正确答案:√

25现代国内的学者比较认同魏特夫关于中国最终走向一统的原因分析。() 正确答案:×

26关陇贵族集团是宇文泰统辖的核心。() 正确答案:√

2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出自《垓下歌》。() 正确答案:√

28秦朝实施的刚性统治的积极性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正确答案:√

29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预期的读者是大众百姓。() 正确答案:×

30土地制度的性质并不能直接决定王朝国家发展的性质。() 正确答案:×

31唐代后期崇尚新儒学。() 正确答案:√

32魏晋南北朝时候,贵族与庶民的对立并不明显。() 正确答案:×

33在春秋战国时代,各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划分。() 正确答案:×

34西汉建立,刘邦上台之后标志着中国统治王权从贵族集团下滑至平民阶层。() 正确答案:√

35春秋时期的民族划分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标准的。()

正确答案:√

36依赖于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秦始皇用军事战争建立国家,但力图通过实施仁政来建设国家。() 正确答案:×

37良渚文化产生在河姆渡文化之前。() 正确答案:×

38目前《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是顾颉刚牵头组织校勘的版本。() 正确答案:√

39目前“二十四史”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版本。() 正确答案:√

40夏朝的老百姓主要以游牧为生。() 正确答案:×

41中国每个朝代对“九州四海”的理解基本没有变化。() 正确答案:×

42伏羲氏时期很可能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正确答案:×

43分封制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

正确答案:√

44印度的文明传承也曾有过隔断。() 正确答案:√

45北魏时期,在鲜卑人的北部,有着柔然人,最终被北魏的强大政权瓦解。() 正确答案:√

46“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指由于受到认识的限制,我们是无法认识历史的。() 正确答案:×

47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和研究,在*时期受到破坏而停滞不前。() 正确答案:×

48政治体制和人事安排不当,导致了西晋王朝的皇权被分解。() 正确答案:√

49中国古代早期的专制,是指君王权力无限扩大。() 正确答案:×

50元谋人的得名与其被发现的地点有关。() 正确答案:√

第11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

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漫谈

山东泰安岱岳区范镇二中 亓法祥

古代史的复习必须防止历史知识简单的重复,切忌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掌握各个单元及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好古代史的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

1.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

教科书是按照中国朝代的更替而编写的,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分清前后顺序,切忌复习到考前都不知道哪个朝代在前,哪个朝代在后,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大忌讳,因为历史学是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实证性学科。只有在熟悉朝代更替和时间起止的基础上,才能对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脉络和框架。 2.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概况

如果想做到对中国古代史有一个宏观把握,就必须从某个朝代的社会历史概况做起,也就是说对某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几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比如:要掌握唐朝的社会历史概况,在政治上,盛世局面的出现、完善科举制、合并州县等,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等,在思想文化、科技、建筑及雕版印刷等,这几年加大了对思想文化、科技的考查,尤其是秦汉、隋唐、宋元的科技成就是考查的重点。在民族关系方面,要重点掌握与匈奴的关系及和战政策,考查重点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中外关系方面,要掌握与东亚、西亚等国的交往 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但是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北方民族迁入中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关键因素。隋唐时期又是中国大一统时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够从整体上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4.重点掌握几个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有几个基础知识主线贯穿其中,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的土地制度、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的民族融合、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四大发明”及儒家思想的演变等,这些都是历年中考或会考的考查重点。

总之,在历史备考过程中,要总结整理知识点,同时注意方法和技巧。

1.基础阶段复习策略

中国古代史在全国历史学统考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为30%,其脉络比较 清晰一些,主要是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断代的顺序叙述,其中每个断代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几 个部分。这是基本的框架。历史长河是由一个个人物、事件等元素汇流而成,因此知识点也显得比较零碎、庞杂。在了解知识框架的同时,同学们一定要结合韩教授 的讲解要对这些小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

在中国古代史基础阶段的复习中,除了要对历史框架及其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外,还要要结合韩教授的讲解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省 很多时间,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有层次,比如应清楚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制度的沿革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现象,比如田制、赋役制度、选举制度、官僚制度、兵 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华文化发展脉络、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这些都是材料题和简答论述题考的重点,所以要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要重点掌握。从历年 的考试真题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史在选择题、名词解释、材料题、简答题里面都有涉及,所以在此阶段要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进行复习,为以后的强化提高奠基。

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复习方法:

第一,先具体后抽象。

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时间性。如果不考虑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可以说,一部古代史就是各个王朝的累加。基于这样的特点,复习中国古代史,应以时间为线 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个朝代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跨越几个朝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专题。缺乏对具体朝代、具体事实的了解,匆忙进入专 题史的阅读,将会遗漏许多知识点,对专题的认识也不会深入,只是一种死记硬背,考试时很难有好的发挥。

第二,以面为主,以点为辅。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者而言。具体说来,初读教材,目的在于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说没有任何重点,尤其不要过于关注或强记考试点,特别是十分具 体的考试点,如考试中的选题填空,教材中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那样将会分散对历史整体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汉为例:不分轻重,阅读三次,然后试着回忆,你可 能会发现,一些十分具体、琐碎的知识点印象模糊,如汉文帝时期赋税征收的数额、减轻刑罚的具体名目、察举制的年代、对匈奴作战的年代等,留在你脑海中的是 比较概括性的内容,如文景之治有经济方面的减轻赋税,法律方面的轻刑慎罚,民族方面的和亲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大举措等。这说明你的阅读有了重大收获, 已经开始建立起对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认识。至于模糊的知识点,不要着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第三,阅读与回忆相结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读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后,试着回忆学过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忆的并非零碎的知识,而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整个古代史,这其 中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按顺序回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对外关系等。这样做的好处有至少有两个: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 间,如车上、路上、枕边甚至排队时均可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这种回忆用时甚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教材内容回忆一遍。二是变死记为记忆。你的记忆并非对原文 的复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忆,不求与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终的收获将是“得意忘言”。进行回忆,你只需带一支笔,一片纸,将印象模糊或一无所知的内容做 成笔记,然后再到教材中寻找,补足。

当然,按朝代顺序的回忆做得足够好以后,你就需要变换回忆的主题了。可以再以人物或专题为线索,进 行回忆。你可以随时在空闲时间回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事迹,也可以随时回忆某个专题,如汉与匈奴的关系,唐与突厥的关系。整个古代史 肯定经不起你这样纵横结合的无数次回忆,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最终达到很高的境界,整个古代史将转化为你自 己的知识,任由你使用、发挥。无论纵向、横向,还是选择、史料,你将无往而不利。

第四,相互比较,适当剪裁。

对教材有了比较充足的了解后,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例如:每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均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 繁琐、细碎,全部牢记既费时费力,亦无必要,应将精力放在每个朝代有特色的方面。如农业生产工具在整个古代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有:商代 耒耜、春秋铁器、汉代犁铧、唐代曲辕犁、简车等。其他内容亦应如此处理。这样,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较之教科书要大大减少,掌握起来难度也将大大降 低。

第五,固定复习时间。

这个固定主要指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保持连 续性。历史学需要记忆,但并非死记硬背的学科,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掌握,效果会事半功倍。理解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因此集中时间段对历 史进行冲刺,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尽量保持每天一读,这样始终保持对古代史的一种感觉,同时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效果会更好。每天交叉复习中国史 和世界史,不要连续数天只看古代史、或世界史,这意味着每一专业的复习周期延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这种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 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同时交叉复习(最好古代与古代对应,近现代与近现代对应),可以将两者互相对比,互相联系,比如同一年代发生的事件,就 可以联系起来记忆。时间的长度也最好固定,比如每天各拿出三小时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以下复习重点:

一、重点时段。从整个历史的连贯性角度言,无所谓重点时段,因为历史是环环相扣,无法割裂的,缺少任何一个时段,历史将会断裂,变得支离破碎。但若就 考研关注点或蕴含知识点而言,一般以汉、唐、宋、明、清为主;魏晋南北朝、西周、春秋战国、元次之;夏、商、五代十国又次之;原始社会当然是最次要的了。 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般的划分,不可过分拘泥。考试的关注时段会随历年考题的变化而变化。如某一时段经常成为历年的考点,也许就意味着下一次考点就会转移 方向。再者,排得较后的朝代整体说来知识含量较少,但就某一问题而言,其重要性绝不下于靠前的王朝。典型之例如元朝的“行省制度”,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史上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又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三大选举制度之一,当然也十分重要。如果仅根据时段的划分就忽略这些重大问题,显 然有胶柱鼓瑟之嫌。因此,时段重点的划分并不没有太大的意义。考生切记、切记!三年的考题均可证明此点。

第二、重点专题。以专题进行排 列,其轻重大致如下: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阶层、思想、文化、军事。这个划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同时段,专题轻重会有变化。例如民族问题的重要 性似乎不如政治、经济,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问题,而政治制度在此时反倒不怎么引人注目了(九品中正制是最重要的制度,08已考)。南 方经济的发展也是此段的重点。又如社会阶层,隋唐以前较重要,以后不太重要。但隋唐以前所占地位也不相同,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层相当重要, 成为这两个时期社会变动的特点之一。要掌握一个时段内专题的轻重,必须了解这个时段的历史特色,切记生搬硬套。二是,同一专题在不同时段会以不同形式表现 出来 。如民族关系在清代体现为国家疆域问题,这是民族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清代的历史主题之一。三是,“政治”含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政治制度当然是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军事制度、选举制度、法制制度也包括其中。除此而外,还包含政治史。这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一般说来,政治史考大题的可能性不大,更 多是对知识点的考察,如名词、选择填空等。

第三、重点人物。相对而言,这个划分比较准确,每个时段的重要人物一般都有定论,主要指与社 会变动密切相关,或对社会变动影响巨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特别是前者,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其行为、措施可以涵盖多个方面,甚至通过了解其人,就可以了解 某一时代的历史风貌。最典型的如秦皇、汉武、光武、曹操、魏文、隋帝、唐宗(二宗)、宋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成祖、康、雍、乾等人,而管仲、李 悝、商鞅、杨炎、王安石、张居正、韩非、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也对历史影响巨大。考研也许不会单独将某一人物作为考题,但完全可以将与其有关的某一方 面或某几方面作为考试内容,因此,一定要掌握这些历史人物。

第四、专题内的重点与非重点。同一个专题,并非所有内容都很重要,这主要指 思想文化方面。如思想方面,主要是有特色的思想,诸子百家、董仲舒新儒学、经今古文之争、魏晋玄学与佛教、朱熹理学、王阳明心学、比较重要,其他次要。就 科技文化言,由重到轻排列:史学→地理学→金石学→科技(包含医、数、化、建筑、)→艺术→文学。就中外交流言,宋以前应重点关注与东亚、南亚特别是朝、日关系,元以后重点关注与西方的关系。

第五、制度重要,过程次要。

第六、重要改革。改革很难将其归属在哪一方面,因 为大多数改革涉及诸多方面。比较重要的改革始终是考试的关注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改革:管仲相齐、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前秦改革、北魏改革、周武 改革、刘晏改革、杨炎改革、后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在某一时代,改革是当时的主旋律,就更要予以关注,因为这是理解当时社会特色的 关键,如春秋战国,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

第七、重点事件与重点年代。政治事件、重要战役、重要区域、统一年代、改革年代、制度颁行年代。

2.强化阶段复习策略

对于中国古代史,在基础复习阶段,你已经了解了知识的基础框架,知道了知识的发展脉络,而且对于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在这个阶段要把已掌握的知识 点更牢固的印进自己的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理解知识点,结合最新考试大纲整合归纳知识点,打破章节、朝代限制进行专题式复习和比较复习,比如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专题、选举制度专题等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讲解,更清楚的掌握知识考点,以防自己漏掉大的知识点。同时我们要针对考试题型有意 识地对自己加强训练,因此我们对历史学专业课试题的分析有以下这样几点:

第一,选择填空。政治、思想文化所占比重最大,但两者之间难分 伯仲。这种情况显然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内容特性有关。从出题者的角度而言,选择填空的目的是考具体的知识点,同时这个考察又反映考生的复习面。一个选择填 空所包含的点和面的内容,可以较其他三种题型为多,多就意味着琐碎。而政治史以及思想文化的特点,正是多而琐碎。每一部分断代史这两部分都占去了相当多的 篇幅,仅从量上说,不仅不比政治制度少,而是多出很多。多,迎合了选择填空考试的目的,琐碎则意味着出综合性大题不太容易(当然,某几个阶段的思想史可以 出大题,但科技文化决无可能),只能出选择。从选择填空的特点看,如果复习不扎实,几个选项比较容易相混,而文化中的著作、作者以及政治史上的事件,也容 易相混,从这个角度分析,两者也最适合选择类的题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内容也比较适合出名词解释。毕竟选择题题与名词解释联系特别密切,大部分选项可以看做是名词解释的变形,如07的“稷下学宫”、“南衙北司之争”、“三法司”,08的“青铜器”、“《三国志》”、“农书”,09的“达鲁花赤”、“明儒学案”等。

同时,还要注意,经济类的内容也比较适合这一题型。在经济类内容中,比较重要的如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各种工业类型中每个断代比较有特点的部分、商业 等,都可以此题型出现。而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特别是前者,由于在后三种题型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而言,在选择填空中所占分值就比较小了。

第二,名词解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较为重要,然后是政治史。这个题型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是衔接选择 题与史料、简答题的过渡题型。这决定了该类题型考查面一般情况下小于选择大于史料与简答。不过,从本质上说,这类题与后两者更接近。因为无论政治制度,还 是经济制度,实际上主要由名词组成。举例而言,每朝每代政治制度向专制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政治机构,而这些新机构及其官员,就是历史上 新出现的名词。经济制度也是如此。无论赋税制度还是土地制度,只要有变化,肯定出现新名称,改革变法也是如此,其所改所变部分如果是制度,也必然诞生新名 词。所以,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史简单说,是系列新旧名词的累加。看一下统考就可以发现,史料题有时就是考名词解释,如:07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 身”“传胪”、08的“都正”等。而简答题(包括史料分析题中的简答题)则可以看成是名词解释的重新整合或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概述,最典型者如08 的“元代行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在名词解释中所占比重较高。政治史的名词解释主要考查政治斗争和事件,变法改变也在其中。

第三,史料题与简答题。两者情况相似,即政治制度所占比例均为75%。至于思想文化与经济制度在这类题型中的轻重,应该认为,后者较前者重要。特别在史 料题中,更是如此。从内容上分析,史料题实际就是一个简答题,只不过这种简答题要求的题材更为苛刻,即除了所考内容在历史上比较重要这一条件之外,还必须 有可以依据的比较完整的史料。中国古代史料的特点,以政治制度为主,举凡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多有详细记载,经济制度从广义上说,属于政治制度的一 种,所以有时也会比较重视。其他方面的记载比如我们现在比较重视的经济问题,记载很少,出题难度比较大。当然,经济方面的部分史料,也可以出题,但与政治 制度相比,余地很小。上述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史料题不会超出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范围(当然,部分民族问题、经济问题及社会结构问题也应该注意)。由于 有了史料限制,即使就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内容而言,史料题的范围也会比简答题小许多。简单地说,所有史料题均可以变换成简答题,而许多简答题却变换不了史 料题。明白了这点,考生就不必为史料题发愁,也可以知道史料题的复习目标即历史上的重要制度。

2010年史料题增加了句读。如果句读仅 限于考查阅读能力而不考查历史知识,对考生而言,反而比较难以对付,这意味着这种题型没有范围,并不一定局限在制度内。由于这部分内容刚出现,无法预料其 具体内容。但是,需要考虑,出题者也许会将句读、史料结合为一体,即在比较重要的制度性史料中,让考生句读,然后对史料加以分析。这种捆绑式命题对考生有 利有弊。利:缩小了考查范围,同时史料可能比较熟悉;弊:一旦无法句读,史料也无从分析,这种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但总的说,还是利大于弊。

简答题为什么集中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范围内,不言自明。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了解其发展线索,并最终掌握其规律。无论选择还是名解,都不能完成这个任 务。毕竟这些都是知识性的内容,且比较琐碎。了解历史发展线索,乃至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正是要摒弃琐碎,高屋建瓴。只有对比较重大的历史制度进行考查,才 能做到此点。而从有关中国古代的记载来看,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不了解这一内容,就谈不上真正了解了中国古代史。这样,统考大题关注政治制度 以及经济制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肯定,不但过去,即使在将来,这两大专题也是统考的主要内容,这是由历史学的特点决定的。

3.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此阶段是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此时的重点一方面是对遗漏点的再回顾与对已知知识点的再梳理,另一方面是对真题进行练习和分析,把握真题的出题思路,总结答题方法,提高应试技巧。

(一)阶段目标

跟随冲刺班的学习,对所有内容进行再复习,要求掌握和运用95%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对大纲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温故和学习,这一遍要更加注重对整体知识 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点的运用,与出题和答题结合提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进行模考班的实战训练,做到心中有数。

(二)阶段任务

在这个阶段已经是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了,这个阶段的执行是以前三个阶段为基础的,通过以前的学习,相信你们已经对要考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但这 并代表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考研了,不到考研的最后一分钟不可以那么轻易懈怠,因为在这个阶段复习的某个知识点就有可能成为考研的试题,所以在这个阶段不能放 松,要调整好心态,在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在老师讲解与指导下更好的查缺补漏。同时也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温习以前笔记上的难点和重点,最后,还要 尤其注意对真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任务分解:

第一,调整好心态。

越是到考研最后阶段,心态问题愈显重要。“态度决定一切”,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精神基础。要知道考研拼的不光是智商,更是情商。所 以,在冲刺考研的关键时刻,一定要调好心态,淡定、坦然、勇敢的面对一切,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要克服浮躁、畏惧心理,做到在战略上 “藐视”、战术上重视考研。也许考研只是你们人生路上的一站,但是在这里你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这样一段的可贵的经历值得你们永远追忆。漫漫考研路上,你 们如此坚强的走到现在,当然你们也有理由高唱着《国际歌》中的这句“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坚定地走下去,直到成功的彼岸。

第二,查漏补缺,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

对于以前的学习,你们也许已经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掌握,但是知识点那么多,难免会有遗漏,此时要在前几轮复习的基础上回归课本,依据大纲把以前复习过 的知识点再快速回顾一遍,同时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可以把以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的知识点再回顾一下,重点复习自己以前遗漏的问题。同时认真听老师的 分析讲解,对知识点做总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研究真题,预测考点,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

真题有很多有用信息,透过它可以捕捉到命题思路、命题重点、标准答案形式,进而可以预测考点,做到有备而战,获得高分理想成绩。通过真题可以得知,历史 学基础考试所命题目都是确定的、无争议的,比如中国历史上首个驻外使臣等;很多题目在通常所说的重点附近,很容易被忽略,因此要对这方面知识予以充分重 视;通过真题还可以得知名词解释的答题模式:先做简要总体概括,再叙述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过程、影响评价等,这样的答案才是完美的。同样,简 答论述题的答题思路,也可以自己从大量真题的标准答案中总结出来。这些工作貌似十分不起眼,但是其意义却不容低估。研究真题、预测考点、总结答题方法与技 巧,可谓是是取得高分的一大法宝,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12篇: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一)先秦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等,中华 《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 《中国史稿》,郭沫若,人民 《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等,人民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科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所,文物 《战国史》(增订),杨宽,上海人民 《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李学勤,文物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童书业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论国家》,列宁

《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历史地图册》(1--8),谭其骧

(二)秦汉史参考书目

《秦汉史》,翦伯赞,人民 《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 《秦汉史略》,何兹全,上海人民 《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齐鲁书社 《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 《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人民 《西汉与西域关系史》,安作璋,人民 《汉代考古概况》,王仲殊,中华 《秦始皇传》,马非百,江苏古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张习礼

(三)魏晋南北朝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唐长孺主编 《中国古代史》中册,十院校编写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范文澜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犖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周一良 《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缪 钺 《魏晋隋唐史论集》

一、二集,社科院历史所编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

《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

《资治通鉴》隋纪、唐纪 《中国通史》

三、四册,范文渊 《隋唐史》,岑仲勉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 《汪 隋唐史论集》 《唐史研究会论文集》 《唐史学会论文集》 《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 《唐太宗与昭陵》 《武则天与乾陵》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

《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翦伯赞主编 《中国史稿》第五册,郭沫若主编 《中国通史》第四册,范文渊 《五代史略》,陶懋炳 《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 《王安石变法》,漆 侠 《两宋史论》,关履权 《西夏史稿》,吴天墀

(四)隋唐五代史参考书目

(五)辽宋夏金元参考书目 《岳飞传》,邓广铭

《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 《金史简编》张博泉

《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 《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 《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主编 《中国文学史》,文学研究所 《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 《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

《朱元璋传》,吴晗 《明史》汤纲、南炳文 《明代政争探源》,郑克晟

《明清史资料》,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 《明清易代独见》,陈生玺 《明史讲座》,吴晗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第八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清史研究概说》,陈生玺、杜家骥 《清史简编》,戴逸

《清史》,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 《清史杂考》,王宗翰 《明末三大思想家》,杨正福 《清史稿》 《清史列传》

(六)明清参考书目

第13篇:中国古代史填空

中国古代史填空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

是。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是,他主张实行,提出了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准则。

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他主张;墨家创始人是,他 主张;法家的创始人是,他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思想的是,其著有。

3、我国第一个王朝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束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有:。

4、秦始皇:最大功绩:在政治上,经济文化上以作为统一货币,以作为标准文字,实行,统一思想。

5、汉武帝:(1)颁布,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制度,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2)定期举荐人才,采用儒生提出的主张,在全国推行教育,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派大将和率军北击匈奴,两次派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6、西汉时派遣出使西域,这一举动促进了的开通和的设立。明朝时派遣七次远航西洋,此举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

其目的是最远到达的地区:,两者共同作用是

7、发现好望角的是,发现美洲大陆的是,最早到达印度的是,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是。

8、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是:隋唐时期发明了,北宋发明了,元朝发明了,指南针:战国时叫,北宋时叫,南宋时叫。

9、元朝改造了棉纺车,唐朝时发明了灌溉工具和耕作工具。

10、唐太宗:沿袭完善隋朝的和,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有深刻认识,因此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多次颁布的诏令(现免征农业税)(4)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唐太宗在位期间被誉为“”。

1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同时也成为它的正式行政区。,同时还建立比较完善的。

12、清朝对国家统一的贡献:(1)对少数民族实行政策,重在以德服人(2)确立了制度,设置,加强了中央和西藏的联系(3)进一步实

施政策,保证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4)粉碎了蒙古草原西部贵族的势力,平定了天山南麓贵族的叛乱。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是在(朝代)。

第14篇:中国古代史教案

中国古代史教案〃前言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上、下两册,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5版 引言:

(一)编辑缘由

便于记忆,备战考研大业。

(二)缺点和不足

没有将社会生活史这一板块纳入编辑之中;结构不是十分固定;选材重点与教学大纲存在偏差;史实罗列的详略不一定得当等等。限于多方面的条件,纰漏百出在所难免,恳请指教和互相交流。

(三)凡列

1、本案的编辑仍是以时间为线连缀、空间为面铺开,从而展现各个朝代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哲学基本理论贯穿其间。

(四)杂谈一些记忆与理解

记忆,应该是先记后忆。即不仅要将内容记下来,还要求能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回忆出来,这样才算是完成了记忆。可是,记诵之后很容易就遗忘,过目不忘似乎只是个神话,但我们不必为此心灰意冷。在人类的繁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习创造和模仿能力居功至伟。因此,后天的学习方法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记忆(天赋)能力的不足。

学习历史,最基础的就是去全面认识各个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等。为了能全方位的把握这些基本的对象,掌握和使用结构学习法是十分必要的。整个大学生涯(师范生)都是受结构学习的训练和熏陶,因此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个人认为,最简单的记忆方法就是:

即总的方法论: 第一步,建立结构。

将各时期(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一一罗列出来,使人一目了然的将各个时期(朝代)的历史了然于胸。这好比人要站得稳,必须得有健全的骨架。

第二步,添血加肉。 骨架既然已经建立起来,那么最基本的框架我们已经完成,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满,我们必须适当的给它添血加肉。这好比一个人要想形象丰满、健全,就必须得有血有肉。

第三步,用思想(理论)贯穿其间。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此处之“尽信书”指的是身心都陷进书里,拔不出来,如是,大有被“书”牵着鼻子走之虞。在史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没有思想贯穿其间,那么历史就只是杂陈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

为加强记忆,这三部曲缺一不可,一步一步都得踏实的做到。有记必有忆。记忆到了最高深处就应该是融会贯通。

1 无论选择何种理论作为支撑,都得切合实际,符合自己。 其他一些记忆方法:

1、比较记忆法

即将类似或同类的古今中外的事件拉在一起排比记忆。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唐末黄巢大起义、清代天平天国大起义等等。如何去记忆他们?

我们去总结他们的爆发原因、过程、结局、历史意义和作用、其具体内容等等,然后再把这些放在一起排比领悟。这样,我们不仅能把史实记忆下来,并且还能透过字里行间将历史的发展轨迹或是趋势给总结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他们的口号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均平”最后到“均田”的变化,透过这个史实我们可以总结出:

(1) 农民起义逐步涉及到农业社会中的最根本问题,即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这表明农民强烈要求调整或是改变现有生产关系,以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出现。民主、科学、自由等等相继发展。即在此基础之上,社会出现局部或是全面的重组。 (3) 封建社会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不可调和的缺陷。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表现为土地兼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封建社会这个生产关系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改革(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或是革命(推翻封建社会)是在所难免的。(这里并不是否认在历史中出现的偶然性,但是偶然始终偶然,出现的几率微乎其乎。此不考虑) 等等,这些都是字里行间所不能明明白白写出来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出来。这是历史大趋势的记忆与理解方法。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只有两种。即归纳和演绎。归纳,即总结,在此基础上演绎,即创新或创造性的学习。

2、划分句子的成分记忆法(具体句子的记忆) 在总结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教材里有这么一句。(下册,第348页最后一段):

初步发展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受到封建国家的直接控制和政策限制,不能按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始终处于微利状态和较小的发展规模。 我们如是记忆:

主体,即主语(初步发展的手工作坊和工场)受到(谓语)—原因,即宾语(封建国家的直接控制和政策限制(注:我们采用“断句子成份的方式来记忆,下同) ),结果,即宾语补足语—(不能按市场需要自由发展,始终处于微利状态和较小的发展规模。) 方法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掌握或是使用。我们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足够了。

注: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生产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2)分配方式,即产品如何分配;(3)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力:

(1)劳动者 (2)劳动工具 (3)劳动对象

(五)结言

祝君马到功成!!!

赣州,六栋

2013年4月3日

癸巳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余英时先生说“论学不立门户”,读书治学最忌门户之见,“自是相非”,是《淮南鸿烈》评诸子学说时所言,如若“各执一端”,大有“役于物”之险,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其关怀是哲学的,但也可以用在史学的学习当中,面对任何学说,内心要开放,而决定应当慎重。

中国古代史教案 (先秦部分)

1, 建立

(1) 时间,公元前2070年

(2) 性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3) 建立者,禹 2, 族源

夏族,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姒姓,称为有崇氏。 主要事迹:与共工氏同为具有丰富治水经验的部落。 3, 禹的时代

(1) 大禹治水,因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2) 巩固王权措施,A,征伐三苗 B,迁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

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C,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注意名词解释:涂山之会 4, 启的时代

(1) 杀伯益、剿绝有扈氏。“家天下”从此开始。 (2) 钧台之享,夏王朝的统治基础正式确立。 5, 统治状况

(1) 国家机器的建立 A,中央政权组织形式

夏王之下,为六卿。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六卿之下各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B,建立军队、刑法、监狱

建立了一只有一定规模和比较严密军队 制定《禹典》,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奴隶制法典 帝芬时造的“圜土”,早期监狱

以上事实表明,夏王朝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形成。 (2) 经济状况

A, 夏人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3 B, 生产工具,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金属冶炼已经开始。 C, 农业状况:谷物产量有所提高,夏代出现用粮食酿酒。 D, 手工业:出现了世代的专业生产者,如车辆制造。 E, 建筑业:房屋建造技术有了长足进步,房基采用夯筑。

F, 商业:二里头遗址发现有贝,当时作为货币之用,表明交换媒介出现。 (3) 文化成就 A, 天文历法:

a,尧舜时期,便有义和、义仲观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 b,关于日食的记录: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晨不集于房”。(经近代学者推算是公元前2165年,也有推算是公元前1948年。二者虽相差颇远,但都公认其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c,流星雨的记载:《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d,干支纪日:夏代末期帝王有孔甲、胤甲等,都用天干为名,表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普遍。 e,《夏小正》:保存在《大戴礼记》中,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根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 B, 文字

夏代文字尚在探索之中,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原始社会晚期各地遗址中普遍发现记事性质的刻画符号,以及殷商已有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先秦学者经常征引的《夏书》、《夏训》等等书籍保存着有关夏代的典册。

6、夏王朝的兴衰

(1)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A,启死后,太康即位。不久其五兄弟内讧,太康迅速挫败叛乱,巩固政权,但很快就沉湎于享乐。有穷方伯后羿乘虚而入,一度夺取夏王室的统治权力。(名词解释,太康失国)

B,仲康子相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 C,少康联合夏臣伯靡,灭掉寒浞和有穷国,被拥立为王。 D,历史教训

历经三代人的辛苦斗争,终于成功复国。这一曲折而复杂的事实表明:国家诞生之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已不同程度的存在;民心的向背是一个政权得以维系的主要因素,任何暴虐的君主都难以长期统治下去。(此点可作为万金油,用于任一朝代灭亡时分析失败的因素及教训) (2)夏代中期的发展

A,少康后,其子杼继立为王。《世本》谓“季杼作甲”,他以制造兵甲出名。 B,季杼以后,直到胤甲,共经五代六王。基本处于稳定发展时期。

C,疆域:夏王朝以伊洛为中心,东至大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 (3)衰亡

A,胤甲继承人孔甲,荒淫暴虐,激起民众的普遍反抗,许多诸侯开始叛离。从此,夏王朝统治逐步走上了衰败。 B,孔甲三传到夏桀(履癸),其暴政终至内外交困。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从大禹到夏桀共传十四代、十七王。

商王朝

1, 兴起

(1)族源;商人先祖相传是高辛氏后裔,商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东部孟诸泽畔的商丘附近。《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以玄鸟为图腾。 (2)与夏的渊源;

其先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姓子氏。其传十四代至商汤立国,年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 2,建立

(1)时间: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2)都城:亳(今河南郑州) 3,统治状况 政治上

(1)频繁迁都

原因:或许与王室内部的争斗有关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行汤之政”政治局面出现。 (2)统治机构

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商王之下,文由尹、多尹或百僚、多宰或小臣;武由亚、服等组成一整套统治机构

统治阶级状况:这些人有商王亲信、近亲等组成,是商王朝的支柱,原始宗法制在商代有了初步发展。 (3)王位继承制度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商代中期,连续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 到康丁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 (4)刑法 《汤刑》,以肉刑为主,墨、劓(yi,四声)、剕(fei,四声,断足)、刖(yue,四声,砍掉双脚或脚趾)、宫、大辟、鞭刑、活埋等。反应商法残酷 (5)军队

三师,商王直接统辖的军队。

商代后期,战车成为作战主力。每辆战车驾马两匹,甲士三人:一人御车,一人持戈或矛,一个操弓矢。 (6)疆域

A,区域: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畿外是众多的方国、部族 B,班爵制度:侯、伯、子、男常见于卜辞中。(意义:规定了贵族的等级,明确了方国的地位,是国家组织形式日趋完善的表现。)

C,统治状况:大小方国要定期向王室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一切礼仪制度

(7)民族关系

以战争为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还未占据主流。 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 江汉有荆楚,江淮有群舒

东部至淮水和山东沿海一带为东夷 东南的夷方和虎方

5 商对南方的统治,在后期已深入到湘赣一带。

经济上 (1)农业

A,生产工具:耒耜(leisi,

三、四声)普遍使用,仍以石、骨、蚌制成的斧、刀、镰等为主,间或有铜质器具(但不一定都用于农业生产)

B,农田划分以及灌溉有一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主要有黍、稷、粟、麦、来(小麦)、秕(bi,三声)、稻、菽(shu,一声)

C,商王及各级贵族都很重视农业,常有各类祭祀仪式见诸于甲骨。

D,蚕桑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畜牧业也有了一定发展,牛、马、羊、犬、豚等饲养数量极大。 (2)手工业

A,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 a,特点

有王室专用青铜器铸造作坊。作坊分工细致、有世代从事铸铜的工匠。 当时工匠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 采用复合范浇筑 种类繁多 b,分布

江西商周铜矿遗址、新干大型商墓、四川三星堆祭祀遗址。 其中,江西瑞昌县铜岭的采矿井,是世界最早使用木支护进行地下开采铜矿的实证。 B、陶器 a,特点

规模扩大、内部分工明确 b,成就

白陶,代表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采用高岭土烧制。 原始瓷器,开始出现。 C、养蚕缫丝、绢帛技术 提花技术出现 D、建筑

都城规模宏大、布局规整 (3)商业

有专门从事贩运货物的商贾 出现早期货币,贝

科技文化 (1)文字

字体有陶文、玉石文、金文、甲骨文;文字结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均已具备。 (2)天文历法

世界上最早的新星、火星、岁星、大星的观测记录 开始设臵闰月,奠定传统历法基础。 (3)雕塑、艺术

6 陶塑、玉石雕塑

音乐水平高超,有多种乐器。陶埙、石磐、铜铃、铜铙、鼓等

4、灭亡 (1)原因

第一,商代贵族是一个脱离生产、过着奢侈生活并享有种种特权的剥削阶级,这在根本上造成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是其覆灭的根源。 第二,商代法律残酷,人殉、人祭普遍。 第三,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民愤。 汤至纣,共传十七代,三十王。

西周

(一)、兴起

1、源流;西周先民居住在泾、渭一带,帝喾后代,姜嫄生后稷,,后稷乃其周族第一个男性始祖。 2,与夏、商渊源

(1)是夏一个重要方国;公刘在豳(今陕西栒邑县西)发展,成为商统治下一方国。

(2)传至第十代,古公亶父(后被尊称为太父)出现,开始“剪商”事业。 (3)幼子王季继太父位。展开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取得胜利。 商王封其为“牧师”,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

(4) 子昌继王季位,是为文王。进一步联合各方国和部族,将周族势力向东扩展。

3、建国 (1)、文王时期,

励精图治,周社会经济有了大的进步、军事实力大增、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基本完成剪商的准备。 (2)、武王克商

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是为“孟津之誓”。从此,众多诸侯听从武王指挥。

武王十一年,开始伐商。牧野之战,大获全胜,商亡,是年公元前1046。 (3)巩固

封殷太子武庚于殷,统帅殷遗民。 分封管叔、蔡叔、霍叔。是为“三监”。领兵驻守在殷都附近

武王十三年,成王即位,周公辅政。武庚、三监联合东夷部落反叛,周公灭之。

(二)统治状况

1、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内容

把一定土地和子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定期缴贡、随从作战 (4)分封情况

7 第一,周初,分封七十一国。

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为“宗周”;

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是为“成周”;

第二,周公东征,征服了广大的东土。再次进行分封。 (5)性质与实质

是奴隶制国家的行政制度;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6)作用

(积极)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国家; (消极)世袭的分封制,加强了诸侯离心力,随着诸侯势力的膨胀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局面。

启示:勤政爱民,民心向背是国家富强、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统治残暴、生活荒淫腐朽是亡国之路。

2、宗法制 (1)含义

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法家族制度。 (2)基本内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 (3)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4)特点

第一,周王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族长。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

第二,天子才享有左昭右穆的祭祀列祖列宗的特权。

第三,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奴隶主贵族的贵贱、大小、上下各种等级区别,这些区别形成奴隶制度的各种名分。这些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准则,制定有关礼法制度 (5)作用

(积极)第一,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第二,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夺位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第三,将奴隶制国家体制和奴隶主贵族的宗法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给各级奴隶主树立牢固的“敬祖”、“敬宗”观念,有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第一,层层组织严密,对老百姓实行了最大限度的控制。有利于奴隶主加大剥削和压迫。

3、井田制

(1)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周王所有)、产品如何分配(奴隶主贵族)劳动者地位及相互关系(奴隶)。这是一种奴隶制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即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其实质仍是土地私有。 (2)演变

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灭于战国 (3)内容

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最底

8 层便是奴隶和自由民。 (4)作用

(积极)第一,确立了生产所有制形式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和地位

第二,巩固了分封制下的国家,使得西周走向强盛。

(消极)第一,到了后期,极大的束缚了劳动力,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4、政治

(1)统治机构的强化

政权系统:第一,周王至高无上;师保辅佐周王管理政事;

第二,成王时,周公以太师兼为太宰,太宰总览一切政务,是政府机构首脑。

第三,太宰之下,是众多卿士。

第四,官职很多世代相承,形成世卿世禄。 (2)军队

系统:虎贲、周六师、殷八师;此外,奴隶在军中服杂役

特点:军事编制与社会等级制度相适应,即各级军官,由地位与之相应的贵族担任。 “乘”:每辆车驭者一二人,徒兵十人 (3)刑罚 《九刑》,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刑名繁多。

差别判刑:贵族犯法,可缴纳罚金以赎刑。 (4)礼乐

制度日趋完善,“周礼”形成。

周礼内容:第一;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

第二;吉、凶、军、宾、嘉五礼等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

作用:一方面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5、经济 农业

(1)生产工具

耒、耜、钱、镈(bo,二声)等 (2)农业技术

休耕轮作的方法出现 (3)耕作技术

深耕、熟耘、壅本等精耕细作;使用绿肥和制造肥堆;人工灌溉 手工业

(1)部门:各种手工业作坊,号称“百工”,由官府管理。 (2)青铜制造:产量巨大,种类繁多。新风格、新特色出现

实用性特色增加

(3)陶器:原始瓷器,烧成温度1200,是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陕西岐山凤雏村岐周宗庙遗址发现有少量带有瓦钉或瓦环的绳纹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

西周中期,宫室屋顶已全部铺瓦,并逐渐有了瓦当。

9 商业

(1)具体情况

国家垄断商业,较大都邑中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民间交易活动,也已出现。 (2)货币

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以鑀为单位的铜。

6、思想文化 (1)、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

A、原因:长期阶级斗争的现实,使在新形势下取得统治权力的周王朝统治者,深刻的认识到民心向背对国家政权、社会安定的重大保障作用。

B、内容:将“天意”和“民心”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体体现;讲究统治者自我克制。

C、意义:反应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德政的重要,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2)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A、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在宗教思想还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一些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B、具体表现 “五行”、《周易》八卦 C、意义

虽然没有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但是其中萌芽的科学思维,,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3)科技

A、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B、表现

教育方面:周代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六艺”

天文历法:标注二十八宿,以确定天体的位臵和许多天象

“天再旦”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懿王元年。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周公测影台,最早的装臵圭表的观测台。 地理:地图应用广泛,有专职官吏管理。 医药: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等医学分科。

有关中医的理论基础,在此已基本形成。

有预防疾病的初步观念 (4)文学艺术 A、文学

重视文字工作;西周金文一般有较长篇幅。 保存的文献典籍丰富 B、音乐

乐器种类增多,音乐理论发展 五音十二律。 (5)社会生活 A、饮食服饰

周代主食为黍稷稻粱。稻梁是比较珍贵的美食,一般出现在贵族筵席

10 冠服制度完整(详见79页)

B、居室、宫寝、成人、婚丧礼仪(详见80页)

(三)衰亡

这里看似只列了原因,没有列过程。其实,这样安排是为了便于记忆。其衰亡的过程即包含在原因之中。

1、原因

(1)社会矛盾加剧(内)

(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和矛盾加深,原有的土地制度不断遭到破坏,社会由此不安定。(这是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体现。社会地位的升降造成的社会动荡,可联系武唐时期来记忆)

A、成、康以后,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社会地位的急剧升降起伏,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倾轧(ya,一声)。

B、对奴隶制国家的土地国有制的严重破坏,土地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私有的性质。(有些趋于衰败的旧贵族,为维持生计,将土地出租或者转让给新的暴发户,这是土地典租或转让的现象。)

C、贵族之间及其上下等级之间存在利害冲突,贵族中的诉讼纠纷不断增多,直接冲击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3)民众的反抗斗争(阶级斗争) A、原因:周王朝的暴力统治和残酷剥削 B、平民类型:西周平民阶级是国人和野人。“国人”原是周族公社遗民,居住在城郭之内,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力,有服兵役的义务;“野人”,又称“鄙夫”,是原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的成员,居住在郊外野,鄙(编者按:应该是偏远地区的意思)之中,以种田为生,随土地赏赐给贵族,但不会被任意屠戮。

除此之外,就是奴隶,社会地位低下,可以买卖和屠杀。 C、表现: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原因:厉王暴政,激起民愤。(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暴动),共和行政出现(公元前841年,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4)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和冲突

A、昭王、穆王开始,东夷、淮夷便与周王室矛盾加剧 B、昭王南征而不复,周王室控制南方的力量被削弱。 C、穆王西征,西北犬戎诸部便与周王朝断绝了来往。

D、穆王西征,东南的淮、泗之间的徐奄诸部乘机发动叛乱。 E、宣王“中兴”(加剧民族矛盾),诸侯国离心力不断加大。

原因:多次征伐少数民族,暴露统治力量的虚弱。

违反嫡长子继承制,强迫鲁国立武公少子戏为太子,引起鲁国内乱。他又出兵伐鲁,另立鲁孝公。

(5)幽王烽火戏诸侯,废申后和太子宜臼(jiu,四声)引发申侯联合犬戎诸部,攻破镐京。

春秋

总体时代特征:奴隶制经过夏、商、西周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处于瓦解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大分化、大动荡、大发展。涵盖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奴隶制到封建制,即政治方面)、封建典租逐步确立(由奴隶生产到典租

11 关系)、产品的分配(由无权保留到有权保留口粮),后两项即经济方面。)(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等三方面。可依据这三方面去寻找、归纳和总结,更易于把握。)和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变革、发展。(按:生产力,主要是新工具和新技术的改进和使用。)

把握了这以深刻的时代特征,利于理解和记忆。

政治上

(一)春秋争霸

1、背景

(1)周王室衰微,诸侯离心力加强。(表现:周郑之间的矛盾,郑伯不满于周王的削弱,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

(2)随着生产的发展,各诸侯国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可类比于一战、二战爆发的原因,便于理解和记忆。)

(3)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为诸侯国提供了发展军事实力的借口。

2、目的 掠夺土地、人口以及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满足奴隶主贵族的扩张和贪欲。

3、表现(五霸相继登场)

一、齐桓公称霸

1、条件

(1)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理论:人是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人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 政治军事:

A、基本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三其国、五其鄙。 B、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企图使四民各有所务,以利于老少传习、安心生产。) C、“国”内采用轨(五家为轨,设轨长)、里(十轨为里,设有司)、连(四里为连,设连长)、乡(十连为乡、设乡良人)的编制。 D、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军合一制度。

E、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为开辟兵源,提高部分鄙庶人的社会地位。选拔其中“秀民”充当“士”。 经济:

A、除维持“井田畴均”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之外,对鄙野出现的大量私田,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

B、设臵官吏统一管理山林河泽,即“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C、出台鼓励贸易、促进生产的政策,即“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

(2)实用切实有效的策略

A、尊王攘夷;联合燕国打败山戎,联合宋曹等国制止了狄人的扰害。 B、存邢救卫;为邢、卫两国修筑新的城邑,树立威信。 C、灭掉谭(今山东历城)、遂(今山东宁阳)等小国,扩充国土。 (详见94页)

2、标志

(1)召陵之会

时间: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

事件:齐桓公联合八国讨伐楚国,双方言和,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取得霸主地位。

(2)葵丘之盟(正式取得霸主地位的标志) 时间: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元年)

事件:葵丘(今河南兰考)之会,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确立霸主地位。 第二,晋文公称霸

1、条件

(1)晋献公的铺垫(公元前676——651)

A、削除了一批同姓宗族,重用有军功的异姓卿大夫,加强了公室权力。

B、积极开疆拓土。领地发展到黄河西岸和东岸,成为据有殽山、函谷关天险的大国。

(2)晋文公励精图治

政治:选贤任能,重用狐偃、赵衰(音“崔”)等人。大力推行改革,实行“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的用人政策。 经济:推行“弃责薄敛”、“救乏振滞”、“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经济措施。 军事:扩充军事编制。

外交:约会诸侯,平定王弟太叔带的叛乱,赢得“尊王”美名(可见,诸侯还无法绕开周王直接称霸,表明当时周作为天子对诸侯至少仍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全力与楚争霸(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

2、目的(诸侯之间争霸,其目的几乎类似,故不赘述。

3、标志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

公元前632年冬,晋文公大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周襄王被召赴会。晋霸主地位愈加巩固。 第三,秦穆公独霸西戎 过程:

1、嬴秦在西周仅是一个“西陲大夫”

2、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开始封为诸侯,划岐以西为封地。以后与戎狄不断战斗,巩固和扩大地盘,都于雍(今陕西凤翔)

3、秦乘晋文公去世,意图插足中原,不料屡次均以失败告终,遂转而进军戎地,取得西陲独霸地位。第四,楚庄王称霸

1、背景

(1)城濮之战后,楚北上再次受阻,转而向东发展。 (2)楚庄王即位,任用鄙人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

政治:选贤任能,讲究得失。平定贵族若敖氏叛乱,平服百濮、群舒等少数部落。 经济:修建芍陂(que bei ,四一声,今安徽寿县)(按:已知中国历史最早的人工水库)

2、过程

13 (1)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史称“楚王问鼎”。

(2)楚觊觎中原,公元前597年,围郑,破郑都,晋救郑。与晋、郑宋(晋附庸国)大战于邲(bi,四声,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之。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踞北方。

(3)公元前595年,围攻宋国。宋屈服,晋力不从心,;鲁、宋、郑、陈诸国皆相继依附楚国。

3、弭兵之会 (1)背景

晋、楚争霸,双方筋疲力尽。受牵连的中原诸国也无力再战,于是出现“弭兵”的活动。

(2)第一次“弭兵之会”

A、时间:周简王七年(前579年)

B、具体情况: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与宋相会。订立互不使用武力,互助、共同讨伐违命反抗的诸侯的盟约。 (3)第二次“弭兵之会”

A、背景:仅仅三年之隔,楚国撕毁盟约。(可见,诚信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时多么的微不足道,一切只为利益。这种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发人深思。) 具体情况:

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战于湛阪。 两次均以楚失败而告终。 B、具体

宋大夫向戎发起,与晋楚等十四国在宋都(今河南商丘)西门举行弭兵大会。 楚人暗中藏甲,在会上争先歃血,晋无力阻挡,只好由楚主盟。 C、结果

原来晋、楚的属国变成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 D、意义

(消极)晋、楚利用此次大会,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霸权,形成均势。 (积极)客观上营造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环境,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五,吴越先后称霸 伍子胥改革

政经改革:建造城郭、设立守备、充实仓癝、整治库兵;任用孙武,袭扰楚国边境。于公元前506年打败楚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积极从事改革。 政治:实行亲楚、结齐、附晋和孤立吴国。奖励人口增殖。 经济:垦殖土地、发展畜牧、充实府库、采矿晒盐。 军事:加强剑戟习射训练,执行严格纪律。

4、大国争霸意义(客观意义)

第一,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各国的争霸,各自在局部实现了统一。这种集权

14 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大国争霸,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实力。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种趋势到后期愈加明显。

第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争霸促使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各族之间互通有无、相互通婚,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经济上

主要特点: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农业

1、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 (1)铁制农具比较多的使用

(按: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开始于春秋。) 促进了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2)新的耕作方式——牛耕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3)水里灌溉事业的发展

中原地区:桔槔 楚国: 芍陂 郑国子产 “田有封洫” 分析: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劳动效率极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使得生产力得以质和量的增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为实现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结果: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背景

(1)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按:这里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生产关系是水平线,生产力是挂在水平线上的砣。他们的大体状态是相对静止。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动,必定会影响生产力发生变化,当有新的工具和新的技术采用以及社会的动荡等等因素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发生变化。总体来说,生产力是向前发展的,因此一旦生产力发展了,以前的相对静止状态就会被打破。生产关系必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又是社会的基础。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必定动摇和影响社会的变化、发展。)

(2)由公田到私田的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私有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背景

伴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 (2)新的剥削方式(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佃租关系;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享受大部分产品,允许劳动者保留一部分产品。 (3)新的阶级

劳动者——封建农民; 私田主人——封建地主

15 (4)赋税制度的变化

齐国首先采用按土地多寡肥瘠征收贡税(前685年) 晋国实行爰田制(前645年) 鲁国初税亩(前594),作丘甲(前590年) 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前548年) 郑国作丘赋(前530年) 详见105页 (5)结果

各国的赋税改革,主观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源;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结论:一个更大却似乎更隐秘的大风暴即将到来,即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确立。最终完成这一历史,所依靠的是武力。是的,政治推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尖锐矛头,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物质保障。改革是强国之路,富国之道。

(二)工商行业——独立手工业者和专业商人出现

1、背景

(1)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政治形势的影响,(各国依据本身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地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如郑之刀、宋之斤、吴越之剑)

2、表现

(1)技术突破

A、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欧洲人两千年 莲鹤方壶(河南新郑出土1923年)

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按:战国漆工业新成就:夹纻技术)

B、陶瓷业:印纹硬陶达到全盛阶段,陶器纹饰复杂。早期青瓷出土(侯马牛村古城遗址)

C、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出现

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2)新的变化

A、工商业部门逐渐离开官家豢养,向私人经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B、商品货币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借贷、高利贷相应产生。

3、结论

封建关系的新因素在各个行业日渐增长。 附: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1、背景

(1)奴隶社会孕育的封建生产关系,到了春秋末期有了明显的发展。

(2)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新贵族崛起,逐渐形成具有独立政治集团利益的地主阶级。迫切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力。

(3)奴隶主与奴隶、平民之间矛盾尖锐以及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都给了新兴地主阶级可乘之机。

2、表现 (1)“私家”对“公室”的斗争 (2)田氏代齐(详见111页)(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发动的政治革命)

A、背景: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惧祸奔齐,被任命为工正,这是陈(田)氏立足于齐国的开始。

田釐子乞大斗出贷,小斗收进。以此收买人心,大获成功。 民众大量逃亡田氏门下,田氏将其变作“隐民”。形成封建生产关系的雏形,抽空了公室。

B、田、齐之间三次武装争斗

公元前532年,田桓子联合国人将栾氏、高氏驱逐出齐国。对国人分赐粮食;打击栾氏、高氏:反其邑、益其禄、无禄的人“私分其邑”以此孤立分化旧势力。 公元前489年,田桓子儿子田乞联合大夫,打败国氏、高氏、弦氏、晏氏。 公元前481年,田乞儿子田恒(田常,田成子)任左相,杀齐简公,立齐平公,任命兄弟和同族人做都邑大夫,扩大自己封地。 C、结果

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 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 (3)三家分晋(详见114页)

2、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意义

(1)新旧势力的斗争,大大加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形成过程。

(2)新的生产关系的诞生,大大刺激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

思想文化

(一)、“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 (1)背景

A、周厉王后,政治危机加剧,周王大权旁落。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相应地发生动摇,民本思想逐步萌芽。

B、天人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将天神意志作为人的附属的思想逐步抬头。

2、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西周末年,伯阳甫以阴阳二气失调解释泾、渭、洛三川发生的地震。 (2)郑史伯提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3)春秋时,晋史官蔡墨提出“物生有两”命题。其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政治结论。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

1、天地万物的根本——道

2、朴素辩证法——矛盾对立

3、主张无为而治

4、其理想社会模式是小国寡民

(三)孔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

1、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政刑之外,借助德、礼——正名——天下有道

2、欲实现德治,必须提倡仁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

3、宣扬天命,但对鬼神却持存疑态度。所谓“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教育: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整理古籍、成六经。科技成就

(一)数学

1、熟练运用数学知识于城市建筑、土地测量、赋役征收等方面 (二)天文历法

1、《春秋》对日月食的记录非常翔实

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的日全食,比西方早135年。 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有星孛于北斗”。这是公认世界最早哈雷彗星的记录,比西方早670多年。

十九年七闰历法的运用,比欧洲早一百六十年。

(三)医学

1、望闻问切四诊法出现。

2、中医病理:名医和认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不调是招致疾病的原因。此后医学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成为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依据之一。

战国

时代特征:

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对持局面。这是时期总的特点任是兼并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改革,拉开了整个中国大地剧变的巨幕。此后各国相继变法、改革。虽然其主观意志是图强,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其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在客观上正式瓦解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

封建统治阶级阵容不断的扩大,其来源有以下几种。 第

一、贵族食封地主,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奴隶主贵族。

二、军功官僚地主,大多出身于“士”,因功受封。

三、豪民地主,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致富。

封建被统治阶级阵容,其主要构成有 第一,“公民”,封建国家授田制下的农民。是当时农民阶级的主要部分。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兵役和徭役。实际上其是国家控制下的农奴。 第二,“私人”,依附于私人地主的农民,即佃农。需将一半以上的收入交给地主。依附于豪强地主,不承担封建国家的义务,但被牢牢束缚在地主手里。

第三,自耕农,一部分是原来的士,一部分是自己开田而耕,一小部分是立了小军功得到赏赐。特点是地位虽稍微提高,但不稳定,经常分化。 第四,雇农,最底层。生活无保障。 可以看出,两大阶级在根源上便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的占有以及产品分配。当这个矛盾越过任一方无法忍受的程度的时候,争斗必然发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一矛盾也不断的做出相应的变化,但其根本矛盾性却不会变化。

18 注:这里依据教科书编排来编写,没有做一个大一统的结构是因为战国政局处于多方的争霸之中,各国相继崛起,因此,是一个多点开花的局面。故无法选择一国作为从一而终的主题来编写。 政治上

封建制度的确立

(一)封建政权的建立以及变法运动

1、背景:

(1)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发展。

(2)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壮大,迫切需要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地位。

(3)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特别是法家思想的传播。 (4)人才基础:各路人才辈出

(5)现实形势:为富国强兵,获得更大利益。并且满足争霸的需要诸侯乐于选贤任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2、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为确定封建制,建立并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3、性质

是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封建制改革

4、实质

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5、具体表现

第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前445年——前396年)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主要内容有:

1、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

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使新兴阶级牢牢把握政权。

2、创制《法经》(详见127页)

集各国法律之大成,更是秦汉律法的张本。李悝也因此而列为战国法家鼻祖。

3、推行“尽地力之教”

4、实行平籴(买进粮食之义)法。

年成好时,政府平价购进粮食。灾年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办法平衡粮食价格。

任用吴起进行军事改革

1、对士兵进行严格挑选、训练和考核。

2、依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即“武卒制” 第

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1、背景:

(1)楚国内外交困(详见128页)

(2)吴起因受排斥,适楚,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宛(今河南南阳)守。 (3)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基本承袭李悝变法的内容,但因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之情形进行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2、具体内容

19 (1)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到边远地方。以此削弱旧贵族势力。

(2)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节省之资用以兵士训练。 (3)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

3、一次检验改革的战役

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围攻,楚攻魏救赵,大败之。 第

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背景

(1)公元前408年,实行“初税禾”,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2)公元前385年,秦献公改革(奠定基础)

废止奴隶主杀人殉葬制度;制定户籍制度;建立四个县

(3)公元前361年,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在公元前356——350年,大规模推行过两次变法。

2、内容 政治;

(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授爵制 (2)普遍推行郡县制

(3)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经济

(1)用法令形式废除井田制 (2)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统一度量衡

第四、其他各国的变法 (详见131页)

6、变法意义

(1)各国变法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了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体制,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体制。

(2)封建制度得以事实上的确立,封建农民比之于奴隶,人身束缚相对减轻,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3)适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全民繁荣。为我国进入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做了铺垫。

附: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1、背景

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

(1)早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性质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

(2)春秋后期,一些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卿大夫在封邑内也设县,县的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成为地主政权的地方行政组织。

(3)郡出现于春秋末期之晋,由于那里偏僻,所以在设臵之初便比县大,以后逐渐形成郡县二级地方组织。 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

(1)国君之下,文武分立。宰相为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政务;将(将军),是武官之首,负责领兵打仗。次一级的武官有尉;御史,国君之秘书。

20 (2)战国中期,封建官僚制度确立,以官位高低定俸禄的多少。 (3)官吏考核,采取“上计”

(4)国君使用玺、符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派遣军队、使者。

2、意义 (积极)这一套初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从封建割据到封建大一统起了促进作用;

(消极)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控制和镇压,激化了阶级矛盾。 经济上

(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1、背景

(1)封建生产关系促使劳动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有提高。(生产关系)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包括新工具和新技术的使用。) 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畜力耕田的推广;施肥技术的进步 (3)各国变法和改革的促进 (4)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

堤防的建筑;运河的开凿(魏惠王,大沟、鸿沟,详见135页);农田灌溉工程的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郑国渠)

2、表现 农业

(1)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

(1)两种体制

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豪民经营的大手工业;各国封建政府经营的官营手工业。 (2)丝织业

生产罗、纨、绮、榖、锦、绣、绢帛、缣等新品,产品具有地区特色。 (3)隐栝,矫正木料曲直的工具

制作琉璃(玻璃)的技术,西周墓中已发现琉璃管和琉璃珠。战国楚墓有大量壁、珠、剑首、剑珥、印玺等琉璃制成品。 商业

金属货币广泛流通。分为铜币和金币。 城市发展

(1)列国都城和郡县的治所,发展成为不同规模的城市。 (2)城市分区明显

附:商品经济取得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对旧的奴隶制生产方式起着分解作用。(商品交换需要大量商品,必然要求农产品变为商品。马克思认为“用于交换的农产品才是商品”)对新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起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封建制本身的缺陷,其对商品流通、人口流动等具有巨大的束缚作用,因而商品经济对封建生产方式也起着分解作用,商人与地主阶级的利益日渐发生冲突。封建政府因此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三)封建战争

1、封建战争中的新因素 (1)武器的进步

钢铁武器品种日益增多、铁胄、铁甲、弩机、公输班云梯、钩拒

21 (2)兵种兵源的变化

骑兵作为一个兵种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3)战争方式的变化

以步兵和骑兵为主的野战和包围战便逐渐代替了车阵作战。 (4)各国长城的修筑

秦昭王修筑北长城;赵武灵王修筑北长城;燕将秦开修筑北长城。

2、性质

不仅为兼并土地,还是一场政治行动。

3、趋势

由兼并逐步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即结束封建割据,实现全国统一。

(四)统一的实践

实现一统天下的王霸之业,这是各国共同向往的。但是,最后却由改革成效最为卓著的秦国来实现。这段封建兼并战争走向封建统一战争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魏国独霸、秦齐对峙、秦赵大战、秦国统一。 第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

1、背景 (1)三家分晋,魏得富庶之地(今山西西南部的河东地区),此乃晋国基本部分,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

(2)李悝变法,经济大获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吴起变法,创立的武卒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4)多方发展。即魏文侯、武侯的策略。西面,公元前408年,攻占河西全部,秦人被迫退守洛水;北面,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国;东面,公元前404年,打败齐国;南面,魏武侯(公元前395——前370年),取得郑、宋、楚三国间的大块土地。公元前391年,占有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371年,攻取楚之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2、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巩固王业的措施

(1)迁都,公元前361年,由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往大梁(河南开封) (2)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3)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

(4)公元前358年,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这可能是沿洛水修筑的长城。

3、成果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朝见魏惠王,成为诸侯领袖。

4、与赵、齐、秦之间的战争

公元前356年,赵齐联盟,对付魏国。 公元前354年,齐围魏救赵。

公元前352年,秦侵吞河西重镇少梁

前351年,秦攻取安邑。同年,与齐赵妥协,与赵签订漳水之盟。 公元前350年,进攻秦国,收复失地,围攻定阳(今陕西宜川县西北),秦孝公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讲和。

公元前344年,召集逢泽之会,赵肃侯和秦公子少官也参加,会后朝见周天子。

5、衰落 马陵之战 (1)背景

韩国本与卫是盟国,但惧于魏国会吃掉自己,没有参加逢泽之会,转而联合齐国

22 反对魏。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 (2)过程

孙膑,减灶计。于马陵击败魏军。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齐、秦、赵从三面夹攻魏国。公元前340年,商鞅计擒魏公子印,大破魏军。 (3)结果

魏惠王朝见齐威王,齐威王会诸侯,代替魏国为霸主。 第二,秦、齐对峙时期

1、背景

(1)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秦齐对峙。 (2)各国陆续称王,周天子名存实亡。

(3)作为缓冲地带的小国大量消失,大国领土相邻,彼此冲突更加剧烈。

2、特点

联秦抗齐、联齐抗秦两派互相对峙,合众连横活动频繁。

3、具体表现

(1)张仪连横、公孙衍合纵

秦相张仪,联合魏、韩攻击齐、楚。前319年张仪任魏相。推行“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不从,秦出兵攻占魏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平周(今山西介休县西)。齐、楚、燕、赵、韩转而支持公孙衍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张仪被逐。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起合纵,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 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先后灭蜀巴。 (2)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楚联齐抗秦,张仪施计激怒楚怀王。秦楚大战,楚败。背弃齐。 齐联合韩魏伐楚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消灭韩魏联军24万,秦实力大增。

(3)苏秦合纵攻秦

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 (4)燕攻破齐国

燕昭王决心报复齐国武装干涉之仇。乐毅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秦赵大战时期

1、背景

齐楚的削弱,为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策略创造了条件。

2、过程

(1)赵、秦阏与(e、四声)之战 (2)长平之战

名词解释:窃符救赵

3、秦灭二周

公元前367年,周分裂。 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 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

4、合纵攻秦的最后失败

23 公元前241年,赵楚魏燕韩合纵攻秦。但最后仍功亏一篑。(联军一直攻到蕺(今陕西临潼县东),秦军反攻,楚军闻讯逃跑,各国纷纷撤退。) 第

四、秦一统六国时期

1、条件

(1)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2)民族关系: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各族人民逐步融合。 (3)社会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4)历史基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

(5)主观基础: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人才,部署战略、策略。

2、过程

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灭韩;

公元前228年,王翦迫使赵王迁降秦。公子嘉逃至代郡,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225年,王贲(王翦子)灭魏。 公元前224年,王翦灭楚。

公元前222年,王贲灭燕、彻底灭赵。 公元前221年,王贲灭齐。

3、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 (2)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想文化上

(三)百家争鸣 学术领域

1、背景

(1)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局:社会大变革的动荡,有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 (3)教育: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聚徒讲学之风盛行。

(4)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各阶层针对时局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方案。

2、实质

政治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体现

3、表现 (1)墨家 始祖,墨子 主张:

(积极)重视劳动;节用、节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消极)未能摆脱传统宗教思想的束缚,否定天命,却保留尊天事鬼。

其认识论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2)庄子

对“道”做了进一步解释。

把老子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引向了相对主义。正是从相对主义走向了不可知论(夸大事物的相对性)

24 竭力避开现实,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孟子

仁政;性本善;民贵君轻 (4)荀子

(积极)既隆礼又重法;性本恶;天有常,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消极)人应该不求知天,满足于已知自然知识。 (5)韩非

主张:A、发展进化的历史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整治改革。

B、以法为本,法治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一律受法约束。即法不阿贵。

实质:主张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6)阴阳派

邹衍,五德终始说 史学领域 《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 文学

屈原《离骚》 艺术

主要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长沙楚国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四川成都出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刻画着晏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

3、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天文历法

1、天文学专著:《甘石星经》(齐人甘德《天文星占》、魏国石申《天文》各8卷。

2、司南的发明

3、医学

(1)已懂得人体解剖,知道内脏、血管、血液循环的情况。 (2)医学分科,内、外、妇、小儿等科 (3)四诊法

(4)医疗器械:针、石、熨 (5)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之《素问》、《灵枢经》

4、光学 《墨经》

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

光学八条:光影关系、小孔成像

5、地理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秦始皇八年木板地图。 礼仪风俗(详见169页)

下面正式封建王朝时期。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即学习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等。把握好一条主线(政治方面:

2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轨迹为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于明清。

经济方面: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直到明中期江浙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还有一条隐线,即封建社会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逐渐松弛的)

秦帝国

第一部分:建立

始皇帝巩固政权的努力 政治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2、特点:两对矛盾,自始自终存在。

3、趋势: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中央逐步加强,地方逐步削弱

4、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5、职能:(1)、镇压百姓(2)、抵御外部势力侵扰(3)、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4)组织社会生产

6、基础:(1)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7、背景:(1)分封制事实上的崩溃,以及郡县制实际上的确立。(2)秦的大一统政治局面,为其施行奠定坚实基础。

8、主要内容 (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详见176页) (4)扩大军队

(二)经济、思想文化

1、在全国承认土地私有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

3、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三)民族关系

1、北征匈奴

2、征服越族,统一岭南

(四)一统意义

1、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后语:(关于一统意义)

关于意义的总结无外乎下面这么几类(主要分对国家统

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历史进程等等的意义。以后的意义总结如果没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就几乎一笔带过。)

附:秦代社会主要的阶级构成

(一)地主阶级

26

1、军功地主

2、贵族地主

(二)农民阶级

1、自耕农,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2、依附农

(1)来源:统一前秦国原有的依附农民;统一后秦国以外国家的依附农民。 (2)特点:不直接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但地主阶级对其的压迫远甚于前者。

(三)官、私奴隶

1、来源:(1)犯法 (2)战俘 (3)掳掠来的边境少数民族人民

2、特点:已不许随意屠杀奴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其身份

(四)商人、手工业者和游民

1、商人:大商业者,如寡妇清等,是秦代统治阶级中享有特权的阶层

2、手工业者:分化严重,大手工业者享受特权。

3、游民:成分复杂。秦政府采取严厉镇压政策。

结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构成秦王朝的主体,其矛盾贯穿始终。

第二部分:灭亡

(一)原因

1、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1)租税沉重,人民不堪重负。

(2)徭役、兵役繁多,百姓苦不可言。 (3)刑法残酷

(4)二世统治昏庸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及其掀起的农民起义浪潮的打击。

(二)过程

1、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揭竿而起 (2)建立张楚政权

2、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

(1)巨鹿之战 (2)刘邦入关、约法三章 (3)项、刘争霸

(三)灭亡 原因、及意义

西汉

27 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一)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二)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1、汉高祖颁发了一系列诏令

(1)组织军队复原,从事生产劳动。 (2)赐军吏卒以爵位 (3)招抚流亡 (4)释放奴婢

以上种种措施,旨在为农业生产招揽劳动力。

2、重建国家机器 (1)汉承秦制

皇帝之下,三公九卿;郡国并行;制定法律 (2)再建赋役制度

田赋:土地所有者向国家缴纳的地税 口赋:即人头税

算赋:用来治库兵车马

献费:诸侯王、通侯和地方官吏献给皇帝的赋税 徭役:更卒,到各级官府服役;

成年男子需服役两年:正卒,任一年地方兵; 戍卒,另一年任禁卫军或边防兵

(3)剪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三)文景之治

背景:

1、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之策,惠帝进一步推行无为而治。

2文景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许多官吏断狱从轻) 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

3文景时期,减少地方徭役、卫卒;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颁布赈贷鳏寡孤独的法令。 4平定七国之乱

(四)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1、背景

(1)历史基础:多年的积累,国库充实,为汉武帝的操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现实因素: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诸侯王势力势在必行。

2、具体内容

(1)改革官制: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则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内外互相牵制,加强皇权。 (2)削藩:颁布推恩令;颁布附益之法。

(3)选官: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察举和皇帝征召;实行刺

28 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4)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军事;

1、增设八校尉,隶属北军;增设期门军、羽林军,隶属南军;增设楼船等军种。

2、出兵匈奴;进军南越,设臵南海九郡。 经济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2)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调剂运输、平稳物价)。

(3)算缗、告缗:算缗,即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即揭发隐瞒不报和自报不实者。 思想教育

(1)独尊儒术

(2)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 意义(自己总结) 附:昭宣中兴

(1)汉武帝穷兵黩武、以致末年民穷财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

推行轻徭薄赋

(2)为保证政令的贯彻 重视吏治、奖赏治世官员 (3)为缓和阶级矛盾

昭帝颁布特赦令(前83年);宣帝进一步废除汉武时的酷法

(五)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

1、条件

(1)政府推行的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等等国策 (2)新技术和新工具的采用和推广 铁制农具的推广;赵过代田法(轮耕)、耧车;汜胜之区种法(把土地划作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专著《汜胜之书》 (3)水里灌溉事业的发展

治理黄河,开凿灌溉渠(前129年,水工徐伯领导开凿与渭河平行的漕渠) 民间发明“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

元鼎六年(前111年)于郑国渠上游修建六条辅助小渠。 太始二年(前95年)白渠。

2、结果

耕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长迅速。

手工业 表现

1、冶铁技术先进

西汉铁器,出现了彻底柔化处理铁素体基体的黑心可锻铸铁。欧洲18世纪才使用这一技术。

炒钢,这一崭新的高效率先进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冶铁生产的面貌,在钢铁

29 冶炼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丝织品

出现提花机——织造提花织物

双经轴机械——使地经和绒经分开提花

染色:利用茜草素和蓝靛,可染成绿、褐、红等色。比战国用温水湅(煮熟生丝)帛的工艺提高了一步。

3、漆器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商业繁荣,贸易范围广泛。

2、大都市出现。

3、中小城市的兴起。

(六)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1、匈奴社会的发展状况

(1)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也有从事农业生产。

(2)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使用已深入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等各方面。 (3)秦汉之际,冒顿(mo du 四三声)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汉匈关系

(1)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侵扰鉴于国力有限,汉朝采取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长达十年的反攻。 公元前127年,卫青击败匈奴南侵,收服河南地。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北徙漠北。 (3) 汉昭帝时期

昭君出塞,确保汉匈之间四十多年的和平。(密切汉匈关系;利于互市兴旺、加大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总结和平民族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3、与西域各族关系 (1)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称之为凿空之行。(联合大月氏攻匈奴) 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也回访。 意义:

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广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2)设臵专员管理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与西南、东南各族关系 (1)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2)汉武在南海设郡。

5、与东北各族关系

30 夫余、肃慎、挹娄、高句丽、乌桓、鲜卑、沃沮等等。

(七)对外关系

1、与中亚各国关系

(1)张骞曾到过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上游东面)大月氏。

其副使到过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 武帝使者到过奄蔡(今黑海以北)、条支(今叙利亚)

我国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传入大宛、安息;穿井术传入大宛

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大宛的葡萄、芝麻;大夏的石榴等等传入中国。

(2)丝绸之路的开通

南路:长安、敦煌、鄯善、于阗、莎车、葱岭到大月氏、安息 北路:敦煌、车师前王庭(高昌)、龟兹、疏勒、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奄蔡南下可到安息,往西到大秦。

2、与东亚、南亚各国关系 (1)与朝鲜

战国时期,燕齐之地民众,成批迁徙到朝鲜,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燕人卫满入朝鲜,被立为朝鲜王,建都王险城(今平壤) 元封二年,进攻卫满朝鲜。 (2)与越南

秦进军南越曾侵及瓯骆国(越南北部王国) 赵佗灭瓯骆国

汉武帝灭赵氏政权后,在越南北部设臵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中国铁制农具传入越南。 (3)与印度

印度,中国古书称之为身度(juan du 一三声)或天竺 (4) 汉对外的水路交通 最远到达马来半岛。

(八)王莽改制

1、背景

(1)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繁苛征敛、疯狂兼并造成自耕农日益破产;限田限奴方案的破产 (2)王莽个人的准备

(关于王莽是自立还是被人拥戴,这是个谜。) 公元前8年,改国号为新。

2、内容

(1)实行王田、私属制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 (2)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管

在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

31 长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赊贷,由政府办理贷款

六管,盐、铁、酒、铸钱、收山泽税 (3)改革币制 第一次:(居摄7年)于五铢钱外铸更大钱,重十二铢。又造契刀、错刀 第二次:(建国元年,即9年)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 第三次:(天凤元年,即14年),废大、小钱,另作货币、货钱 (4)统一度量衡

(5)多次变更中央、地方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

3、意义 (1)、触及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对缓解土地集中和奴婢买卖有一定限制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利贷者对贫民的盘剥。

(3)度量衡改革完善了度量衡体系,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其制。 (4)货币改革混乱、货币价值的比列不合理造成流通不便、换算困难。 (5)政治改革也多混乱切无多少实际效益,反而招致更多的人反对。 附:绿林、赤眉起义

(一)起源

1、绿林

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凤兄弟,被推为领袖,聚众起义。其根据地在绿林山,故称绿林军。

2、赤眉

琅琊人(今山东诸城)樊崇聚众。王莽派人镇压,为于官军区别,每人用赤色凃眉

3、其他起义军

南阳大地主刘縯、刘秀,组成舂陵军,并与新市、平林兵汇合,归入绿林军。

(二)过程

1、公元23年二月,刘玄称帝。

2、公元23年五月,昆阳大捷。此役,从根本上摧毁了王莽的主力,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3、绿林、赤眉火拼

公元24年,刘玄冷落樊崇。引起赤眉军不满,火拼开始。 公元25年,赤眉军拥戴15岁童子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

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

4、赤眉军的失败

赤眉军进入长安,关中地主隐匿粮食、组织武装。断绝赤眉军粮食供应,并坚壁顽抗。赤眉军被迫离开长安 建武三年(27年),赤眉军在崤山(今河南渑池)被冯异击败,在宜阳(今河南宜阳)陷入刘秀设臵的重围。各路起义军先后失败。

(九)西汉文化

这一时期文化的总的特点如下:

32 第一,统一与多样性结合;第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第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气势恢宏。

1、哲学

(1)汉初黄老学说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代表作,陆贾《新语》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性三品说 (3)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家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古文家以六经皆史

今文家崇奉孔子,认其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家崇奉周公,认孔子为史学家 今文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家排斥纬书,谓六经皆史

今文家斥古文经为刘歆所伪造;古文家斥今文经为秦火残缺之余。

2、史学

(1)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步纪传体通史 (2)刘歆和《七略》

刘歆在其父刘向的《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目录学的开端,同时也是一部古代学术史。

3、文学

(1)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长篇韵文。 汉初,盛行骚体赋,以贾谊、枚乘为代表。

汉武帝至成帝间,散体赋全盛。以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为代表 (2)乐府

掌管音乐的官署。为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大规模采集民歌 汉代民歌体裁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

4、艺术

(1)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5、天文历法 (1)汉武帝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2)世界最早的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早欧洲800多年。 (3)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我国较早的天文学原著。 (4)宣帝时期,耿寿昌铸铜为像,以测天象。

6、数学 (1)《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著作。 (2)《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

7、医学

(1)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明堂经》,比较有系统的针灸学专著。 (2)西汉防腐技术先进,如长沙马王堆女尸

8、地理

(1)地图已有统一的图例

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幅地图。

33

9、造纸术 (1)《汉书 〃孝成皇后传》记载“赫蹄书”,应劭注曰:赫蹄,薄小纸也。这是西汉有纸的最早文献记录。

(2)西汉制造的纸,已能用于书写。 1933年,新疆出土麻纸残片 1957年,陕西出土灞桥纸 1973年,甘肃出土的金关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

东汉

东汉前期政治

(一)建立

1、时间:更始三年(25年)在鄗(hao,四声,今河北高邑)称帝。

2、统一全国 (1)、击败赤眉军(见上文) (2)、击败各路割据势力

建武三年,首先平定山东,然后诛灭刘永、张步、李宪、董宪;南灭秦丰;西击田荣。

建武十二年,灭公孙述,益州平

建武十六年,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卢芳投降。

(二)调整政府职能

1、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

刘秀加大尚书权力,正式成立尚书台,由事务官逐渐变为政务官。尚书台逐渐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

2、加强监察机构

在继承秦、西汉监察制的基础上,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3、确定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

改革后刺史具有固定治所,逐渐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 废除

4、废除内地郡国都尉

(三)巩固王朝的措施

1、退功臣进文吏

封侯褒扬;奉朝请;征召天下俊贤

2、以柔道治国

3、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

4、释放囚奴、减轻刑罚

5、削弱诸侯王势力

第一阶段: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一年。分封宗室叔侄兄弟为王,后由王降为侯,降为公

第二阶段:建武十五年。分封皇子,建武十七年,晋爵为王。

34

(四)东汉社会经济

1、恢复生产的措施

(1)安臵流民、赈济灾民; (2)轻徭薄赋;

(3)赋(给予之义)民和假民公田

赋:给予之义,即将国家所有的土地赐予贫民。假民:则是租赁,受假田之民,成为国家佃农。

(4)选用循吏,教民耕植 (5)度田和屯田

度田:检核垦田户口 (但有的地方一开始便有度田不实)

2、农业

(1)水利技术的进步

69年,明帝令王景、王吴修治黄河。 (2)耕作技术进步

耕犁改进,短辕一牛挽犁。有利于个体自耕农的沟渠开挖和深耕种植。 牛耕推广 浸种施肥法

3、工商业 (1)冶铁业

古荥1号高炉(今郑州市古荥镇)日产量可能在1万吨左右,这是很杰出的技术成就;

发明椭圆形炉腔

冶铁叠铸技术发明于战国,但为双孔浇铸,在东汉发展为一孔浇铸 发明脱碳成钢和百炼钢技术(在西汉炒钢技术基础上发明的) (2)纺织业 桑蚕种养的推广 马钧发明织綾机 (3)制瓷业

已能较好控制釉料的配制方法

施釉技术由刷釉改为浸釉掌握胎料和釉料配制、胎釉膨胀收缩一致的技术 (4)造纸业

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东汉末年,左伯创造左伯纸 (5)商业 商品种类增多

高利贷活跃。已发展到严重侵蚀国家政府机体的程度

辜榷: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出现于西汉末年 民族互市 海外贸易

(6)城市的繁荣

结论:经济区域的细微变化

古代经济区域在东汉开始发生了变化。东汉以前,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特别是包括关中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东汉以后,南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区。

35 附:豪强地主田庄

1、背景:

(1)东汉王朝的胜利,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豪强地主的胜利。由于东汉王朝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的发展,在东汉几乎是不受限制的。

(2)豪强地主通过土地的买卖,同时经营货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2、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几乎靠一己之力便能自给自足。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3)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4)拥有私人武装

(5)实力强大,具有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3、实质

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4、作用

促进宗法制度的发展 其特点为:

(1)宗法组织是在封建个体家长制家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2)帝王和地方统治者、帝王和地方上的宗族长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即宗族与君统不再统一。

(3)地方宗族组织的势力加大。

(4)忠、孝、节、义等封建宗法思想逐渐构成为一个完整的封建宗法思想体系。

(五)东汉民族关系

1、匈奴的分裂 (1)背景

A、王位继承制的疏漏:自呼韩邪单于后,王位实行兄终弟及式“诸子以次立”的继承制。

B、内讧不断加之适逢天灾

蒲奴与比之间内讧,建武二十年春,比立为单于。正式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与匈奴的关系

(1)建武二十五年,南匈奴奉藩称臣。 (2)与北匈奴的战争

73年,窦固、耿秉击退匈奴,匈奴退出天山东麓。中原王朝在65年后收归对西域的沟通。设臵都护和戊己校尉 83年,北匈奴有73批先后归汉。

90年,窦宪、耿秉击退匈奴,俘虏北单于其母。北匈奴西迁。自公元前209年冒顿建立政权到91年,整整300年,匈奴的威胁终于解除。

2、班超出使西域

联络西域各地君长,脱离匈奴,亲附东汉

97年,副使甘英出使大秦未遂,至波斯湾而还。

3、与东北各族

乌桓、鲜卑、夫余、挹娄、高句丽、濊貊

4、南方各族

5、西南各族

36

(六)对外关系

1、中外交通 丝绸之路

海上通道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

2、与朝鲜关系

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加强双方联系。

辰韩,引进中国文化,嫁娶、语言、称谓与秦相似。称之为秦韩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

3、与日本关系

光武帝赐印绶给日本国王。倭国遣使奉献。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4、与越南关系

沿袭西汉旧制,在越南北部设交趾、日南、九真三郡 马援平定九真、日南、合浦蛮里叛乱

5、与印度、缅甸关系

印度商人由孟加拉湾经缅甸直接进入中国。 汉明帝时,遣使到印度求经

东汉后期的腐朽统治

(一)外戚宦官擅权

1、背景

东汉皇帝除明帝、章帝外,几乎都在幼年即位。每一代开始时,总有太后临朝称制,依靠父兄;皇帝长大后,为夺权,依靠宦官。

2、实质

外戚宦官其实质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左右手,是寄生在皇权肌体上的一对毒瘤。

3、表现

(1)章帝死后,和帝即位,,年仅10岁。窦太后临朝,其弟窦宪、窦景居机要,掌握实权。

和帝在宦官郑众等人帮助下,诛灭了窦氏势力。

(2)和帝死,邓太后临朝,废和帝长子,立殇帝,年仅百日。邓太后总结窦太后教训,在控制政权方面更多依靠宦官。

邓太后死后,乳母王圣、宦官李闰铲除邓氏势力。

安帝亲政,皇后阎氏阎显及帝舅耿宝典掌禁军;李闰、江京、樊丰,并掌机要。形成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政权的局面。 (3)五侯横暴

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

(二)党锢之祸

1、背景

(1)外戚宦官擅权,东汉政权面临崩溃。有识之士反对外戚宦官擅权,要求改革。

(2)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

第一阶段:顺帝以前,侍御史张纲弹劾梁冀兄弟擅权 第二阶段:桓灵时期,李膺不畏强权,惩治宦官。

2、过程

延熹六年(166年)宦官诬告李膺与太学生及郡国生徒朋比为奸,桓帝逮捕“党

37 人”收监李膺、陈寔等二百多人。

建宁二年(169年)宦官侯览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乘机奏捕党人。;李膺、杜密等百余人死于狱中。

熹平元年(172年)下诏规定,凡是“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

持续了十几年,直到黄金大起义后,政府才宣布赦免“党人”

(三)阶级矛盾激化

1、背景

(1)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土地兼并日益激烈。 (2)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官吏贪残、横征暴敛。 (3)多次镇压羌族人民起义,造成“弃农桑,疾苦徭役”、“兵役连年,死亡流离”

(4)桓帝公开卖官鬻爵、大私聚敛;灵帝公开颁布卖官价格。

2、表现 黄金大起义 (1)背景 思想基础:民间流传的道学,约在东汉中期,形成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原始道教。 主要为太平道,经典《太平经》

五斗米道 (2)过程

A、张角聚徒十余万,联合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响应。自称天公将军,兄弟三人代表天、地、人三元。 冀州:张角兄弟领导 颍川:波才领导 南阳:张曼成领导

B、最初三个月,战绩可喜。但是,后来由于提前仓促起义,打乱原定部署等等原因,招致失败。 (3)结果 失败

但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之后只维持了二十余年。

东汉文化

(一)哲学

1、今古文经学

(1)为反对王莽的倡古行为,古文经学官被取消。

(2)建初四年(79年)白虎观会议。班固整理记录成《白虎通义》 后期,两家综合趋势明显。

(1)何休责难古文经学,古文大师郑玄驳得其心服口服。 (2)马融诸经兼采众家之长

(3)郑玄择善而从,兼采今古文经学之长。

2、谶纬神学的泛滥

(1)含义: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隐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

纬,是相对于儒家的“经”来说的,即假托神意来解释儒家经典的

38 纬书。当时有《诗》、《书》、《易》、《礼》、《乐》、《春秋》、《孝》,称七纬。 (2)起源

谶作为一种预言出现于春秋时期的秦国。

3、桓谭《新论》、王充《论衡》 (1)桓谭,反对谶纬的不屈斗士。

批判天人感应,认为天下所常有,无世皆不然。 反对灵魂不灭,烛火之喻。

反对长生不老的神仙方术,认为生老病死,若四时之代谢。 (2)王充,东汉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 万物由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物质。

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4、宗教 (1)道教

A、形成:秦汉时,出现了以天帝为首,四方诸神拱护的神权等级系列,经方术士对诸神的筛选与改造,逐渐推出老子作为道教的教主。 B、派别:张角,太平道 张陵,五斗米道 (2)佛教

A、传入:大约到了东汉初年开始传入我国,史书记载中国人信仰佛教第一人为光武帝子楚王刘英。

首先传入中国的,不是佛经,而是佛像。

B、情况:西域安息人安世高、月氏人支娄迦谶是到中国内地最早译经的两人

最初流行小乘佛教

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行善、修道;不杀生,专务清静。 小乘教上座部教义:提出戒、定、慧三学

5、教育

太学、郡学、私学三级教育模式

6、史学 历史著作。《汉书》、《东观汉记》

7、文学 《古诗十九首》、《说文解字》

8、艺术

绘画、雕刻发达

9、天文历法

(1)成于两汉的三大天体理论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2)张衡的天文成就

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臵,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发明制作地动仪,早欧洲人1700多年。

《浑天仪》一文全面总结和论述了浑天说的理论。 (3)东汉晚期,刘洪创立了《乾象历》

刘洪将文学家李梵、苏统等人发现的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性运用于交食的推算,提高了日月蚀的准确性。

使用较前准确的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的新数据

10、化学

39 (1)东汉末年,魏伯阳著成《周易参同契》,世界最早的炼金专著。

11、医学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张仲景《伤害杂病论》。建立了一套辩证治疗的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 (3)华佗擅长外科手术;

制出麻醉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编创“五禽戏”——体育健身操

12、社会生活(详见299页)

三国

(一)三国鼎立

1、背景

(1)黄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中华大地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董卓死后,关东豪强地主的军事联盟瓦解。各自割据、混战。 (3)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初步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4)曹操改变策略,三国相继称帝。最终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魏蜀吴的统治

第一,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1、恢复社会生产

(1)国家采取半强制性手段使土地与劳动力相结合,即促使屯田。 设臵民屯组织。司马(五十人为一屯,长官为司马)、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政府对屯田民收取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田租。 军屯生产者,,是士兵和他们的家属(士家)。屯田单位有营(六十人)、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将或度支校尉

(2)招徕流民,劝课农耕,安定自耕农生产。对地方官考核以户口、垦田增减、盗贼多少为升降。 (3)颁布田租户调令 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不准豪强向贫民转嫁负担;废除人口税均摊,采取按民户财产多寡定出户 (4)“重豪强兼并之法”

禁止土地兼并,否认其有免役免税特权 曹操带头向国家缴税 (5)兴修水利工程

2、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

(1)曹操提出“治平尚德行、有时赏功能”的人才方针 赤壁之战后用人政策向德才并举 转化 (2)曹丕,九品中正制

(3)魏文帝,设中书监、中书令。以分尚书之权,为后来三省六部制的萌芽 (4)将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度 州牧,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

(5)曹丕,设监国之官以监察诸王行迹,沿袭到魏末。

40 第二,诸葛亮治国与蜀国后期政局

1、重建吴蜀联盟

223年,邓芝游说孙权,终重建联盟。

2、内修政理

(1)严格实行法治

(2)全力“务农垦殖,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事业

3、和戎抚夷

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4、北伐中原

5、蜀国后期政局

(1)董允、费祎相继执政尚能维持清明政治 (2)陈祗、黄皓相继擅权

第三,吴国对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1、背景

(1)历史基础: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庐江太守王景教民牛耕之法。

(2)人口增加:汉末中原大乱,北方移民浪潮加剧。 (3)技术进步:北方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

(4)政治需要:吴国政权的重视和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生产的措施。

(5)发展潜力:半数以上人口是山越与蛮夷、采取刀耕火种,氏族组织仍是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方式。

2、措施 (1)征山越

迫使大量山越人出山,部分参军,部分分配给豪强、功臣为部曲佃客。孙吴对山越的征服是一种残酷的掠夺。 (2)屯田制度

民屯,集中于吴郡、会稽、丹阳;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 军屯,集中于长江南北。其特点时间长(203—280年)、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无论屯田还是水利建设,大多是开拓性而非恢复性。

3、工商业

(1)会稽铜镜精美;青瓷制造技术成熟 (2)造船业发达,可造五层巨船

(3)230年,卫温、诸葛直航海直达夷洲。 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4)243年,扶南王遣使来吴 中国和南海诸国开始正式往来 附:江南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

东吴政权推行复客制、世袭领兵制(士兵即将领的农奴)

世家豪族势力大增,形成吴姓门阀,是东晋南朝立国的政治支柱之一。

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崩溃

(一)建立

1、背景

41 (1)司马氏在魏国专权。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 (2)先后灭蜀、吴

263年,灭蜀;280年、孙皓投降 (3)司马炎

265年,司马炎(司马昭之子)逼魏元帝禅位。建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

(二)晋武帝与太康之治

这一时期,是西晋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268年,颁布五条诏书与郡国:正身、勤百姓、抚孤寡、敦本息末、去人事

2、对原吴国地区示以宽厚,尽快安定社会秩序。

3、对军队进行整编和复员。

4、颁布和推行占田制,265年,正式废除民屯制度 (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

占田,是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是农民向政府交课税之田 (2)户调式

凡丁男立户,每年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男立户者,纳半数。 边郡民户,纳正额三分之二; 更远者纳三分之一

(3)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特权 意义:

积极(1)试图以新形式将土地同劳动力相结合,将保护和限制地主利益相结合,以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对土地和田租实行有效管理。 (4)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

(5)占田数高于课田数,可以鼓励人民去占田开荒。 (6)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的限制

消极(1)自耕农户调和田租负担比曹魏分别增加了二分之

一、一倍

(2)按官品占田,巩固和扩大了地主特权

(3)对超限占田和土地买卖没有处臵措施,为地主兼并土地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诸侯王权力加强

(1)建国不久,分封27个同姓王。 (2)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以户数多少将诸王分三等,并开始臵军。 (3)增加封国户数,逐步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

(四)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1、轨迹

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

2、背景

(1)社会基础:司马氏建国,是在一批士族地主官僚的支持,通过政变而取得政权的。

(2)政治条件:五等爵制的制定和九品中正制 司马师托裴秀制定五等爵制。

中正官一职逐渐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把持,使这一制度成为他们培植门阀家族势力的重要工具。 (3)经济

42 按官品占田和荫客、荫亲属,实际上承认多占土地、劳动力 (4)教育

“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子学” 教育特权在制度上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了

3、结果

(1)寒门地主与门阀地主的矛盾和政治黑暗 (2)门阀地主内部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

(3)门阀地主地位的世袭化,导致皇族与士族之间矛盾尖锐

(4)门阀子弟养成享乐腐化、游手好闲习气,导致政治、社会风气的恶化。 这些矛盾和斗争,决定和影响着以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两晋南北朝政治演变的主要内容。

(五)西晋的灭亡

1、原因

(1)西晋统治者的腐化 (2)贾后专政、八王之乱 (3)流民起义

李特、李雄起义 张昌起义 王如起义 杜弢(音滔) (4)五胡乱华

匈奴、鲜卑、羯、氐、羌

304年,氐族人李雄,称成都王 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 310年,刘聪即刘渊位

311年,刘聪部下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灭晋军十多万人。刘曜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313年,刘聪毒死晋怀帝。 316年,刘曜降晋愍帝。

(5)各上层分子抓住时机,起兵反晋。

2、灭亡

建兴四年(316年)

东晋十六国

(一)十六国前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1、汉(304—319)、前赵、后赵

(1)区域:刘聪,控制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2)治理:采取胡汉分治

设左右司隶、内史、令长,统治四十几万户汉民

设单于左右辅、都尉,统治包括匈奴在内的二十几万落的少数民族 (3)刘聪死后,大臣靳(音进)准发动政变,杀刘聪子孙全家。 318年,刘曜族灭靳准,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319—329) 319年,石勒在河北称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319—351) 前凉(301—376),被前秦所灭。

2、前燕和前秦的对立

43 (1)前燕。

建立者:鲜卑慕容廆(wei,三声) (2)前秦

建立者:氐族苻健

苻坚的治理,辅佐者王猛

思想:提倡儒学,禁止老庄玄学和图谶神学。 政治:“复魏晋士籍”,重用其中有才能者。

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开放山泽;推广区种法;建人工渠;发展交通 统一北方,370年,灭掉前燕。

373年,夺得汉中、益州,南中邛、莋、夜郎皆降 376年,灭前凉和鲜卑拓跋部的代国

(二)东晋的建立与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1、建立

317年,司马睿称晋王,第二年,称帝,是为晋元帝。都建业。 其政权基础是两个不同地域的门阀集团

2、门阀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1)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地位特殊,开创东晋时期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标志着门阀政治的正式确立。 (2)几大家族

琅琊王氏、颍川庾氏(庾亮、庾冰)、谯国桓氏(桓温)、陈郡谢氏(谢安) 这几大家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什么权力。 (3)门阀经济地位

豪强门阀庄园经济体制确立

(4)进一步确立“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 (5)士族内部等级森严,交友、婚嫁界线明确

当时私人修谱牒之风盛行,防止假冒,以保证士族特权

3、发展结果

皇族与士族矛盾激化 士族内部矛盾尖锐

王敦之乱,失败告终,王氏势力稍微抑制 苏峻之乱

(三)东晋北伐与淝水之战

1、祖逖北伐

司马睿任命其为豫州刺史,给一千人粮饷,三千匹布,自行招募军队、自制兵器

2、北方南下

328年,后赵石勒已统一了北方

3、桓温北伐

(1)354年,被苻坚打败,被迫退兵。

(2)356年,攻占洛阳,复又被前燕攻占洛阳,无功而还。 (3)369年,被前燕打败

4、淝水之战

383年,苻坚大举伐晋,被谢安击败。

44

(四)十六国后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鲜卑慕容垂后燕(384—407),都中山(今河北定县) 鲜卑慕容冲西燕(385—394),都长子(今山西长治) 鲜卑拓跋珪代国(386—534),后称魏(北魏)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鲜卑慕容德南燕(398—410),都广固(今山东益都) 汉人冯跋北燕(409—436)都龙城 等等 其特点

1、政权多以胡人贵族为主

2、除北魏以外,基本没什么政绩 3互相征战 历史意义:

1、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列,给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增添了新内容。

2、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五)东晋的衰亡

1、原因

(1)社会矛盾的激化

士族门阀与皇权矛盾、阶级矛盾 (2)人民起义 孙恩、卢循起义 (3)刘裕专政

2、灭亡

402年,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

南朝

(一)南朝政权的更替 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 都建都于建康

1、刘宋政局与元嘉之战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之治”

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奖励耕织、减轻赋税

北方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治下,国力蒸蒸日上。

双方于元嘉二十七年(450)爆发战争。经此一役,南北对峙开始 (2)宋文帝于453年,被太子刘劭所杀。

自孝武帝起,凡新皇帝继位,都对掌握州镇兵权的兄弟叔侄大开杀戒。 禁军将领萧道成登上政治舞台,建立齐朝。

2、萧齐的内争和检籍

(1)479年,逼迫宋顺帝禅让。仍是一个短命王朝,历经七帝,23年。 原因:骨肉相残、检籍失误 检籍,主要是清检士籍

触及士族利益,遭致一致反对。490年,齐武帝被迫停止。

3、梁武帝与侯景之乱 (1)建立

45 501年,萧道成族弟萧衍起兵襄阳,502年称帝,建立梁朝。立国55年。 (2)统治措施

优待上层、遍造佛寺;刑法残酷 侯景之乱

(1)侯景降梁

东魏大将侯景因与高澄发生矛盾,遂降梁。梁武帝派宗室萧渊明接应,不料被东魏击败,俘虏萧渊明。欲以此与梁换侯景,帝允之。侯景走投无路,遂举兵攻梁。次年三月,克建康,软禁萧衍。 (2)意义

南朝历史转折点 第一,长江下游以北的土地,尽为东魏、北齐所占。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尽归西魏。

第二,侯景军沿途烧杀抢掠,社会经济遭到大破坏。门阀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因此,南弱北强局面正式形成。

4、陈时南方的衰落

(1)557年,陈霸先废敬帝自立。

(2)陈宣帝时,大将吴明彻进攻彭城被俘虏,陈军主力被歼灭,陈的国力愈加弱。

(3)陈后主荒淫无道,589年,隋军破陈。

(二)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

1、中央集权的强化

刘裕以其军事实力建国,皇权加强;宋文帝刘义隆剪除辅政谢晦等,重夺大权。 为加强皇权,南朝皇帝在制度和用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中央的中枢权力机构

A、尚书省,曹魏始设。东晋南朝沿用,至南朝逐渐转化为一般的办事机构 B、中书省,曹魏为分尚书省权力而设臵。东晋南朝沿用。长官监、令。 C、门下省,西晋始设,分中书之权。南朝沿用

臵侍中、给事黄门郎各四人。职责: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应对;拾遗补阙,检举非法。

D、秘书省,南朝设,掌典籍图书,设监、丞各一人,郎四人。

E、集书省,南朝设,臵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阅奏书,并有驳回权;又与中书侍郎对掌禁令,纠察得失。 (2)寒人势力的兴起

皇帝利用寒人来限制士族。

A、充任将帅 B、掌管机要 C、典签(职微权重)

州镇之事,须经典签签署方能施行;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

至此,庶族地主的上升,已成不可扭转的历史趋势。 (3)门阀制度的渐衰 原因:

第一,门阀士族的腐朽,完全成了一堆娇生惯养的废物。(351页最后一排) 第二,门阀士族更加强调士庶界限,以对抗庶族地主的兴起。

附,谱牒学成为显学

46

1、原因

为严格区分士、庶。

2、表现

贾弼之《十八州士族谱》700余卷

3、特点

谱牒之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此学问,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成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三)东晋南朝南方经济的发展 总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经历着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第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第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经济结构

(1)农业为主,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 农业经营形式

(1)国有公田 (2)地主田庄 (3)小农耕地 手工业形势

官营为主,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 商业

(1)海外贸易和国内南北贸易进一步发展 (2)商品市场有了相当的规模 (3)市场管理开始正规化 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1、统治阶级

皇室、士族、庶族地主及大商人

2、劳动阶级

自耕农;地主控制的部曲、佃客、奴隶;官户控制的兵户、吏户、百工户

2、农业的发展 (1)原因

A、劳动力: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2)表现

A、地域增大: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

B、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C、发展程度

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 (3)意义

47 使南北经济渐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手工业

(1)青瓷在三国到西晋发展成熟 (2)造纸业

压光和染色等新成就,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3)冶铸业

使用水排鼓风;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4、商业

(1)市场出现,农民临时集市“草市” (2)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并行 附: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农业:

第一,研制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

曹魏时期,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第二,兴修水利工程

曹魏兴修许多水利灌溉设施;北魏孝文帝下令凡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第三,开发了边疆地区。

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 手工业

第一,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织造机构

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第二,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第三,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

(四)北魏统一北方 拓跋族统一北方

1、兴起

(1)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 (2)东汉末年,走出高山深谷,到达匈奴故地。 (3)258年,力微迁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统一了各部。 (4)西晋末年,猗卢总摄拓跋三部

(5)348年,拓跋始设百官,分掌众职。 进入私有制,进入了阶级社会。

(6)398年,拓跋珪称帝,一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2、前期的封建化 (1)背景

A、拓跋族进入中原,胡汉杂居,原有的部落组织已不能适应这种新局面。 B、一部分汉人地主入仕北魏,力图按封建方式改造拓跋政权。

注:以上两点,可广泛运用于以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比如契丹、西夏等等。如果多去总结历史上各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的改革,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学习注意多总结、比较,心得自然滚滚而来。

48

3、太武帝改革

政治:大量任用汉人,相对提高汉人地位。 经济: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 文化:以道教为国教,寇谦之为天师。

结果,失败。

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A、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豪强地主建立坞堡,占有大量依附人口。 北魏统治者残酷的民族压迫

统治阶级内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尖锐 B、各地各族人民反抗不断。

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迫在眉睫,改革呼之欲出。 (2)总体情况

改革分两期,第一期(484—486)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期,在490年迁都洛阳以后。 (3)具体操作 第一期 政治:

A、整顿吏治

B、486年,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经济:

A、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和新户调制

改革基本精神:

A、一方面保持统治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一方面尽量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基本利益。

B、通过授田和新租调制,把更多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编户。以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 第二期

政治:迁都洛阳

改革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4)意义

积极:促进北魏社会封建化进程,使北魏迅速成为强国。

促进了民族融合的的进程。

消极:在汉化改革中将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给北魏以后带来了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恶果。

(五)北齐北周的对峙

1、背景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550年,高欢儿子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0—577) 宇文泰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北周(557—581)对峙局面形成。

49

2、西魏北周的政治、经济 (1)改革内政

(2)改革北魏均田制度 (3)建立府兵制度 (4)灭佛和释放奴婢

3、东魏、北齐的政治、经济 土地兼并严重,日益衰落。

(六)魏晋南北朝文化 总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烙印 (2)体现民族大融合特色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4)科技成就突出

注:至于文化发展的原因,可以自己总结。无外乎是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前代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激烈碰撞的结果等等。

1、哲学 玄学的兴起 (1)经典:《老子》、《庄子》、《易》

(2)代表人物:曹魏正始年间(240—249)何晏、王弼 稍晚的嵇康、阮籍 西晋时期,向秀、郭象 向秀《庄子注》 (3)影响

在提倡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上有进步;但它的虚无浮夸和提倡放荡生活作风,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1)开始发展为南学、北学 佛教的流行与神灭论思想 A、顿悟学说

禅宗学,首创于东晋僧侣竺道生 B、渐悟学说

般若学,重修持而成佛,主要流行南方。 范增,神灭论

形存则神存,形谢而神灭。 附:佛教盛行的危害

(1)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2)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大量血汗。

(3)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中外宗教经济的通病)

道教的改革和官方化 (1)葛洪著《抱朴子》,被历代统治者尊为道教的经典。

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2)陶弘景

50

第15篇:中国古代史划分

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

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中叶以前。1840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

近代: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现代: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 PS:当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远古、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讲中国古代史,先要明白几个时间段: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万年的历史了。

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证。《鉴略妥注》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里面唱道: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时代了。

火帝下来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说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划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在位115年。

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文明阶段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冠军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民稼穑,在位140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也有供药王孙思邈的,但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药学家,比神农氏晚得太多了。

五帝的第一个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鸟来命名。比如有凤鸟官、玄鸟官、青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鸟官\"。

人皇指的远古时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讲起来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样。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传了150代,合计45600年。人皇长着九个脑袋,说起来谁信呢!只能当故事听。所以历史上把三皇定为太古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还有黄帝,这是见之于史的\"三皇\",在殷商的历史文献上有文字可考。

远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爷,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亏良心、不讲天理,天皇就降灾给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阎王爷是地皇爷,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讲情理,地皇就降病给你,就收你的命。人间的皇帝是皇王爷,掌管人的身,人要是为非作歹、犯上作乱,皇帝就治你的罪,让你失去人身自由。让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无非是让人学好,不要任着性子胡作非为,一旦积重难返,就悔之晚矣了。

第16篇: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一﹑朝代顺序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统一,唐繁荣,两宋政权有并立;元明清,帝王休。

二﹑政治经济

1﹑ 远古人类:我国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征,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相似,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进入氏族社会。

2﹑ 农耕人类:河姆渡人住在长江流域,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半坡人住在黄河流域,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

3﹑ 华夏之祖:人文初祖是黄帝,尧舜禹时实现禅让制。 4﹑ 国家的产生发展

(1)﹑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国家产生了,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传位给儿子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家天下”。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大战,由于商军阵前倒戈,西周灭商。西周开始实现分封制。 (2)﹑春秋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管仲改革)。城濮之战后,楚庄王称霸;战国时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公元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5﹑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推行的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小篆,后用隶书),北修长城,南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公元前207年,刘邦灭秦。

(2)﹑西汉武帝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思想方面接受董仲书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办太学,以五经为教材。汉武帝使西汉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张骞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而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为访问西域而出使。他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形成(长安河西走廊 新疆 西亚 欧洲)。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208年的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5)﹑江南地区从东汉末开始开发,原因有三:江南地区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人南迁,江南战乱少,社会安定。作用: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6﹑繁荣而开放的唐朝 (1)﹑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唐太宗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发展生产,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表现在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人称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唐朝繁荣表现在农业上制成曲辕犁,筒车,手工业有三种瓷器,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四大都市,其中长安是

国际性大都市。在唐玄宗李隆基时出现了开元盛世,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武则天时开始殿试﹑考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科举制的影响有: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玄奘前往天竺;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

(5)﹑两宋政权并立:与北宋并立的先后有辽﹑西夏﹑金,与南宋并立的先后有西夏﹑金﹑蒙古。

(6)﹑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晚期开始,到南宋完成,宋代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有冰裂纹瓷器,景德镇成瓷都,特别是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朝是我国由蒙古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政权(清朝是女真族),元朝是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地方设行省),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从元朝开始隶属中央管辖;元朝还加强对琉球管辖。元朝时回族形成。明朝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建立锦衣卫,朱棣又建立东厂等特务机关,使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 雍正时 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比较:(1)目的不同,前者是为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后者为追求财富;(2)时间不同,前者1405至1433年,后者1492年开始;(3)前者规模宏大,后者规模小;(4)作用不同,前者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后者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另外,郑和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9)﹑1553年,葡萄牙占澳门。1624年,荷兰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0)﹑明朝从外国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11)﹑清朝实现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变化,不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三﹑科技

1﹑商朝是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代表作品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春秋末,开始使用铁农具,用牛耕地,战国时广泛使用。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战国时,秦国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至今造福人民。 4﹑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隋朝李春设计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6﹑四大发明:世界上最早的纸是西汉的麻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受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的启示,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战国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事业;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四大发明先后传入欧洲,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7﹑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涉及现在的代数﹑几何知识;南朝祖冲之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8﹑长城:秦长城从临洮到辽东,明长城从嘉峪关到鸭绿江。 9﹑医学:春秋战国时的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东汉华佗擅长外科,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擅长内科,写了“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明朝李时珍写成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10﹑农工类书: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现存第一部农业学著作;明末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外国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四﹑思想文化

1﹑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注:甲骨文产生于商朝,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后用隶书。)

2﹑宗教:佛教产生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徐达多,西汉末传入中国;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3﹑史书:西汉汉武帝时的史学家司马迁写了《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4﹑书法:东晋王羲之,集书法大成。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称为“书圣”。继他后成就最大的是唐代的颜真卿。“宋四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5﹑绘画: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开了写意画的先河;宋代出现了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其代表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元朝赵孟付的画被称为“神品”。

6﹑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

7﹑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他在教育上的贡献有: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要求学生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孔子的学说(汉武帝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8﹑百家争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源于孙武的《孙子兵法》。

世界历史上册1—9课知识要点

1﹑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他们文明的摇篮属大河流域。(1)中国是长江黄河;(2)埃及是非洲的尼罗河,其代表文明是金字塔;(3)巴比伦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幼

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其代表文明是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刻在石头上)。(4)印度是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其代表文明是种姓制度,创立佛教。另外,欧洲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属海洋文明。

2﹑现代西方文明之源是希腊的雅典文明。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

3﹑7世纪时,日本孝德天皇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的隋唐制度,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比较: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明治维新,这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向西方国家学习。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4﹑查理·马特改革使西欧国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5﹑古代世界大帝国建立的先后顺序: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

6﹑阿拉伯数字(1﹑2„„)是印度人创造的,由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7﹑文字: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8﹑宗教: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1世纪时,在巴勒斯坦产生了基督教,信仰“救世主”基督,经书是《圣经》。耶稣的生日12月25日是“圣诞节”,耶稣出生之年是公元元年。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经书是《古兰经》。 9﹑《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英雄史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的社会图景。《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17篇: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

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

(一)夏

二0七0公元前,启袭禹位夏朝建。设置刑兵官职监,夏都阳城今河南。

(二)商朝

一六0 0汤灭桀,商朝建。盘庚迁殷在安阳,人祭人殉纣殷乐。

(三)西周

一零四六牧野战,武王灭纣西周兴。国人暴动八四一,七七犬戎破镐京。

(四)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四七五年为界线。井田制、分封制,西周时期最完善。

(五)夏、商、西周经济农业

商周农业种五谷,木石骨蚌铜工具。粪肥绿肥草木灰。牲畜拉车并祭祀。

(六)手工业

青铜时代夏商周,规模宏大质量优。玉器安阳妇好墓,丝织提花和刺绣。 原始瓷器和漆器,车船橇行有贝币。

(七)文化

商周金文和甲骨,夏小干历商干支。医学今科火石镰,日食月食有记录。

《尚书》三代历史书,生物地理记《周易》。四羊方尊司母戊,三星堆人最杰出。

(八)春秋

春秋五霸战七雄,争霸兼并乱纷纷。葵丘会盟齐桓公,晋文城濮歼楚军。 楚庄王来霸中原,南方吴越又争雄。

(九)战国

田氏代齐晋三分,围魏救赵战桂陵。齐再胜魏在马陵,赵战长平秦军胜。 东胡南越西南戎,匈奴在北民族融。

(十)春秋战国经济

铁器牛耕是标志,铸铁柔化新技术。李冰父子都江堰,拮槔芍陂郑国渠。 金银银饰莲鹤壶,夹伫技术巧漆器。海盐山东井盐蜀,池盐出产在山西。 手工考著《手工记》,酿酒开始用酒曲。纺织又有新发展,楚墓麻布真细密。 楚郢赵邯齐临淄,商业城市多国都。

(十一)由公田到私田

相地衰征初税亩,井田将被私田替。战国变法成风气,魏有李愧楚吴起。 秦用商鞅搞变法,兴私田,行县制。促进经济大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制。

(十二)诸子百家思想

春秋战国大变动,百家争鸣造舆论。春秋老子和孔子,道家儒家创始人。 老子无为有辨证,孔子倡礼主张“仁”。有教无类教育家,五经全是他编定。 墨家代表是墨翟,尚贤兼爱和非功。儒家代表有荀孟,孟倡“仁政”在得民。 荀子唯物思想家,掌握规律制天命。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治国不拟古。 依法为本来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春秋诗经风雅颂,诗经三百雅颂风。

屈原离骚楚辞称,诸子散文有特色。庄子文章称奇雄,《妇女凤鸟》《御龙图》。 嵌错赏功宴乐壶,隋县编钟乐器精。名医扁鹊创四诊,历法创闰记彗星。 《甘石星经》世界称,《墨经》探讨物理学,光学力学还有声。

(十三)秦的统一

秦灭六国大统一,幅员辽阔多民族。北抵长城南南海,东到东海西陇西。

秦王赢政称皇帝,大揽独权是专利。三公九卿郡县制,法家制国有秦律。

土地私有纳田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修驰道,

焚书坑儒同文字。以法为教吏为师。禁止私学是退步。

繁役酷刑和重租,土地兼并陈胜起。

(十四)两汉政治

汉承秦制有损益,州监察区设刺史。东汉刺史称州牧,郡县隔州来管理。

汉初郡县封国并,封国异性继同性,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之法郡国分。

察举征召为选官,编户齐民赋役征。

(十六)民族关系

高祖匈奴谈和亲,武帝强大三用兵。名将卫青霍去病,下嫁匈奴王昭君。

东汉南匈来归附,窦宪窦固伐匈奴。张骞两次西域行,丝绸之路更繁荣。

前六十年设都护,西域正式归版图。东汉班超管西域,西域各族都拥护。

西南诸族西南夷,华东华南百越居。

(十七)对外关系

朝鲜半岛有三韩,辰韩与汉最亲密。朝鲜颤弓果下马,汉使铜铁和漆器。

武帝日本三十国,东汉光武赐“倭奴”,铜铁锦帛传日本,更与越南交往密。 铁牛耕作工程术,象牙犀牛和珍珠。丝绸之路水陆分,中西交通丝绸路。

中东技术互交流,佛教由此传内地。公元后,九十七,超遣甘英使大秦。

大秦王安敦遣使来,象牙犀角赠桓帝。

(十八)魏晋经济

魏晋南北三世半,江南开发中原缓。商品经济水平低,士族寺院占庄园。

北民南迁传技术,劝课农桑环境安。民族融合修水利,向东扩展到岭南。

手工业,有发展,吴国培育八辈蚕。百炼之钢灌钢法,相州军刀百世传。

(十九)魏晋文化

刘徽极限算圆周,祖率早欧一千年。《齐民要术》贾思勰,《水经》作注郦道元。 裴秀绘制《禹贡图》,范镇《神灭》百世传。儒佛与道三合一,葛洪陶弘最完善。 田园诗人陶渊明,建安文学曹王粲。民歌南方《采桑度》,北方敕勒和木兰。

书法粲邕和钟繇,《兰亭》《黄庭》二王传。顾恺之、曹不兴,洛神赋图女史箴。 石窟艺术堪称绝,洛阳龙门和大同。

(二十)隋

杨坚建隋大统一,隋唐繁荣奠基础。洛口含嘉等粮仓,两条驰道贯北部。

宇文恺,建两都,京杭运河四条梁。炀帝暴政瓦岗起,六一八年部归西。

(二十一)唐

是年李渊称皇帝,六二六年秦王继。贞观之治政治清,钠谏用人存百姓。

革新政治人才多,房谋杜断和魏征。轻徭薄赋权农桑,戒奢从俭科举兴。

武则天,女皇帝,创立自荐任贤能。开元盛世整吏制,限制佛教行募兵。

文治科举集贤院,国力强盛到顶峰。

(二十二)制度革新

三省六部分相权,科举制度选能人。利国利民租庸调,均田破环两税行。

府兵制兴合兵农,募兵制是职业兵。

(二十三)经济

农业发展南方快,安史之乱稳重心。农具改革兴水利,茶叶生产是商品。

手工业,分工细,技艺融入外来风。商业发达改币制,邸店柜坊设市中

富商相商居都市,夜市出现菜市兴。

(二十四)民族关系

西北突厥和回纥,东突厥败设都护。安西北庭都护府,天山南北管西突。

翰海都督回纥汗,骨力裴罗封怀仁。助唐平息安史乱,维族裕固族是子孙。 东北三江有末褐,北有黑水南粟末。黑水设立都督府,粟末册封渤海国。

西南六诏南诏强,皮罗阁封云南王。藏族祖先吐蕃族,文成金城嫁赞普。

暴掠不作患难恤,长庆会盟碑刻石。

(二十五)对外关系

新罗由唐引茶种,印刷制瓷和制铜。开明开放有兼容,新罗坊是唐朝设。

崔致远属留学生,佛经日历雕版印。吉备真备创假名,创大衍历僧一行。

学习制度和建筑,测量子午第一人。贸易往来货币通,六次东渡唐鉴真。

传播医学和佛经,唐东南亚联系紧。佛经纽带土产品,郁金香、菩提树。

十进数字中传印,中印文化交流密。高僧玄奘和义净,异草名马中亚来。

波斯大使与唐亲,大秦医术杂技精。唐瓷丝绸传大秦,唐朝非洲有来往。

唐人杜环非洲行,

(二十六)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照四邻,开明开放又兼容。火药唐末用军事,佛经日历雕版印,

创大衍历僧一行,测量子午第一人。孙思邈《千金方》,《四部医典》元丹贡, 宇文恺建大兴城,赵州桥建是李春。初唐诗人陈子昂,盛唐诗人如群星,

田园王维孟浩然,边塞高适和岑参。诗仙李白杜甫圣,白居中唐代表人,

晚唐代表小李杜

(二十七)两税法

唐中后期土地兼,官僚贵族庄园起。均田破坏租庸无,国要增收改税制。

七八零年扬炎相,改收两税夏秋季。土地财产为标准,赋税制度新创举。

政府收入虽有增,地主赋税巧转移。阶级矛盾未解决,重赋仍有农民负。

(二十八)契丹的新起

北方古族名契丹,牧渔辽河学中原。建冶纺中和煮盐,迅速发展唐末年。

十世纪,阿保机,统一各族学汉制。九一六建契丹国,建都上京称太祖。

西阿尔泰东大海,北黑龙江和蒙古。南接河北和山西,契丹回女各族居。

后唐节度石敬塘,出卖幽云当儿皇。

(二十九)北宋的建立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九六零。杯酒释兵权掌禁军,文官知州管行政。 财政管理有运转,开支庞大国库空。

(三十)辽宋和战

一零零四辽攻宋,主战寇准促真宗。一鼓作气胜辽兵,次年结盟澶州城。

宋给岁币换和平,双方约为兄弟国。各守边界辽撤兵,维持和平一世纪。

(三十一)西夏和北宋关系

西夏政权党项建,古老羌族是祖先。唐时甘宁陕西西,一零三八元昊帝。

建都兴庆仿宋制,任用汉官创文字。宋献岁币结和议,边境相安搞贸易。

(三十二)王安石变法

机构膨胀又扩军,北宋中期财政空。土地集中赋税重,辽夏威胁边事紧。

为挽危机强国兵,六九安石变法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水利保甲法。 水利增收靠新法,变法期间出弊病。官僚地主反变法,用人不当危百姓。

神宗一死司马出,新法立即被废除。

(三十三)金和南宋的关系

黑水漠褐后女真,白山黑水受辽控。一一一五阿骨打,会宁称帝号国金。

一一二五金灭辽,金攻北宋次年春。向金乞和宋钦宗,罢免李纲终失败。

一一二七徽钦俘,靖康之耻陷东京。

(三十四)南宋及岳飞

高宗赵构偏临安,北方义兵勇抗金。太行王彦八字军,岳飞领导岳家军。

纪律严明克敌胜,高宗秦绘起险心。枉加罪名莫须有,千古奇冤惊世人。

(三十五)宋金和议

一一四一宋金和,宋纳岁币又称臣。金和南宋相对峙,淮水大散一线定。

金得势后更猖獗,迁京中都是燕京。

(三十六)蒙古的兴起和建立

十二世纪蒙古兴,杰出首领铁木真。一二零六斡难河,成吉思汗各部统。

子孙后代仍扩张,灭夏吐蕃再灭金。必列继位六零年,七一大都建国元。

一二七六攻南宋,俘虏宋皇陷临安。文天祥抗元军,宁死不屈照汗青。

(三十七)元的统治

元朝疆域大无比,少数民族所建立。中书枢密与御使,行政军事与监察。

中央又设宣政院,统领宗教管西藏。地方划分行政区,河北山西与山东。

中书直接来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民族融合汉迁边。

中原江南各族迁,中亚融华成回族。

(三十八)元末农民大起义

政治黑暗经济崩,黄泛天灾民沸腾。一三五一刘福通,头裹红巾起义兵。

佃户出身朱元璋,有勇有谋势力增。一三六八占大都,明朝建立江山统。

(三十九)宋元文化

宋元文化水平高,三大发明举世称。北宋毕升活字术,东传朝日西埃及。

四百年后欧洲通,指南针从战国始。北宋罗盘全球行,火药始于炼丹术。

唐末开始用军事,元代阿人传欧洲。开辟人类新时期,《梦溪笔谈》沈括著。 科技史上价值高,十二气历最合理。天文学家郭守敬,造天文仪十几种。

全国范围测天文,早于公历三百年。

(四十)宋元文学艺术

宋词就是新体诗,长短句子便演艺。优秀词人称苏辛,豪迈奔放抒壮志。

女词人数李清照,清新自然情真挚。诗人陆游诗九千,爱国激情语精练。

宋金滑稽讲唱戏,元朝杂剧和散曲。音乐歌舞熔一炉,戏剧演化又成熟。

优秀剧家关汉卿,“窦娥沉冤千古奇”,揭露腐朽与黑暗。

(四十一)明朝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君主专制空前强。六部分理废丞相,设锦衣卫东西厂。八股取士禁思想,三司废省管地方。蒙古南下有实力,朱棣强边北迁都,一四一七营北京,都城建筑最杰出。

(四十二)明初经济

明初农业要恢复,经济才能有发展。棉花江南传江北,主要衣料棉布裁,

江南丝织苏州佳,机户机工已分化。机户出资机工力,资本萌芽是个别。

自然经济统天下,一五八一张居正。田赋徭役杂税并,一条鞭法税用银

(四十二)民族关系

瓦剌鞑靼蒙古分,瓦剌也先向南侵。瓦剌衰落鞑靼兴,与明修好俺答功。

双边贸易设互市,发展经济互友好。明修长城固北边,东起鸭绿西雄关。

绵延长达一万里,气势雄伟民族魂。

(四十三)满洲兴起

建州女真迁辽东,明初与汉交往频。努尔哈赤为首领,八旗制度促战耕。

一六一六建后金,先都赫图后迁沈。一六三六皇太极,族改满洲国改清。

(四十四)明朝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国力强,一四零五郑和使。友好贸易盛空前,远去东非红海岸。

郑和航海世壮举,早于欧洲半世纪。开发南洋唐代始,郑和以来更突出。

带去技术和文化,华侨血汗兴经济。

(四十五)戚继光抗倭

明朝倭寇侵海防,纪律严明战力强。台州九捷胜倭寇,辗转取胜在闽广。

和俞大猷配合紧,一五六五倭平光。葡萄牙,来殖民,一五五三占澳门

(四十六)明末农民战争

宦官专权皇帝庸,奸臣当道民凄惨。土地集中田赋重,加派辽饷民不满。

一六二八陕北饥,迎祥等人举义旗。后李自成张献忠,“均田免粮”是号令。 义军进京速灭明,关外陈兵是满清。引狼入室吴三桂,夹击义军退出京。

(四十七)清朝前期政治经济

雍正增设军机处,钳制思想文字狱。康熙宣布“更名田”,奖励垦荒核政绩。 雍正丁税摊入亩,唐人头税终废除。

(四十八)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缓慢发展清资本,地区规模部门增。妨碍因素有四点,民贫市窄商置田。

关卡众多商税高,闭关政策和海禁。

(四十九)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有特征,民族团结与反侵。漠西蒙古准噶尔,分裂祖国反康熙。

噶尔丹族想叛乱,清七十年终荡平。土尔跋特渥巴锡,率部回归乾隆喜。

回部天山南麓居,叛首和卓两兄弟。五世*顺治封,*册封是康熙。

中央册封成定例,驻藏大臣共管理。

(五十)清朝疆域和民族

西葱西北巴尔喀,外兴库页伯利亚。东南台湾赤尾屿,五十多族十八省。

省有总督和巡抚。五将军台二大臣。理藩院管少民族,民族团结大一统。

(五十一)收复台湾

1662郑成功,光复台湾驱红夷。加强管理又固边,沙俄本不接我边。

16世越乌拉山,占雅克萨尼布楚。康熙两战两凯旋,杀沙俄投降我让。

尼布楚约八九签,乌苏里江黑龙江,库页均属我国管。

第18篇: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 ——

中国古代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

26.(16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宗族通过修谱、建 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 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宗祠往往臵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 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 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材料二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宗族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理论价值。……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l918 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 年修改,其中规定:族人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份、年龄等因素决定……近代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 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

——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戴氏修谱——族约》

材料四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 的实行是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的必要性大大减弱,宗族制度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1958 年……农民回归向宗主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

——摘编自《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宗族制度反映了那些儒家思想?(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阐述近代宗族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4分)1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宗族作用在 1958 年后增强和 1978 年后减弱的经济原因各是什么?(4分)

27.(1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

(4)材料四中,作者说“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6分)

28.(16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臵。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7分)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有哪些变化?(6分)

中国古代史答案

1-5CAACD6-10BACDA11-15CBCCA

16-20AABDD21-25 BBBAC

26.(16分)答案:

(1)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政治: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4分)

(2) 慈、义、孝、悌等伦理思想,仁、礼、忠、恕、信等纲常礼教思想。(4分)

(3)外:侵略战争打开国门;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 内:民主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人)。(4分)

(4)增强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困难。 衰退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农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4分)

27.(18分)答案:

(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分)

(2)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4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6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28.(16分)答案: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3分)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与加强。 (4分)

(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分)

(3)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经世致用。

(6分)

第19篇:中国古代史重要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20篇:中国古代史复习试卷

中国古代史上(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C

1、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米饭

C.小米

D.玉米

B

2、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A

3、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就是指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他是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秦始皇

D

4、夏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河北北部

B.山东南部

C.陕西东部

D.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A

5、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和建立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朝、禹

B.夏朝、启

C.商朝、汤

D.商朝、武王

C

6、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开始于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

D.商汤灭夏

B

7、西周时,周王通过

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C

8、西周的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制陶业

B.纺织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煮盐业

A

9、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A

10、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D

11、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B

12、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D

13、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刻在青铜器上

C.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D.小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A

14、《论语》记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中所指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是

1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B

1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A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B

17、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

18、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C

1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C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孔子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21、下列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书的是 A.《春秋》

B.《诗经》

C.《尚书》

D.《论语》

B

22、秦王赢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A

2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刘秀

D.曹操

C

24、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大规模地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

D

2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A

26、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B

27、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2 C28.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A

29、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D30、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C.颁布了推恩令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C

31、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盐铁专卖

B.削藩

C.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C

3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C

33、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D

34、公元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老派 B.华佗

C.黄帝

D.蔡伦

A

3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孔子

B

36、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B

37、《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B

38、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B

39、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D4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期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3

D

41、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C

42、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A.夏朝末期

B.商朝初期

C.商朝后期

D.西周初年

D

4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A

44、《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总结了秦汉以来农业生产经验 ②该书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提出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思想

④为北魏贾思勰所著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B

45、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通畅的交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秦统一以后,在交通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A、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B、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C、修筑万里长城

D、设置专门管理交通的官职

D

46、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之处在于:

A、开创大一统的局面

B、重视改革政治制度 C、发展官办教育事业

D、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D

47、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与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B

48、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D

49、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下列制度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等级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C50、秦统一后,右图的字体成为全国的标准字体,称为: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