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数学小课题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30 09:01:1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撑。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呼唤并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我们开始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在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推敲和论证下,最终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上。

1.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需要小课题研究来突破

我们以往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们在习惯了“复习——新授——练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后,非常有责任感的、很自觉地就承担起了划分教材内容、选择相关习题的重任。即便师者见多识广,穷尽其才能,与浩瀚如海洋的知识比起来仍只是沧海一粟。教材内容有限、师者知识有限,学生将要被动接受的就是这有限的教学内容。殊不知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社会、生活中蕴涵的广阔教学内容。“小课题研究”正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有关社会和生活中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它是帮助我们突破教学内容局限性的一条崭新的而且前景看好的康庄大道。

2.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呼唤小课题研究来打破

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连贯兴奋的思维被铃声打碎,共通互启的声音被围墙隔开”是很难改变的事实。这种封闭性极强的组织形式,很容易使同在一个授课班学习的学生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后形成几近相似的学习习惯。这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实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几乎是完全相悖的。而小课题研究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正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可以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

3.数学学习的价值需要小课题研究来体现

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惯于生搬硬套公式定理,或惯于一问一答的短线思考,数学学习的“思考”价值不能说没有体现,起码体现得不够充分。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这对本应互相依托的伙伴在学生的习惯中似乎也并不够亲密。而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能为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仅能看出生活中存在的和数学相关的问题,还擅长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它使不断思考成为学生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这样的研究成就了数学双重价值的充分体现。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过程

(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小课题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他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它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模式特立独行、束之高阁。在小课题研究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小课题研究已经有了它较为固定的基本框架。 其基本流程为: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 问题的生成

选择课题是进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 (1)生成问题的途径

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

目前来看,我们小学1到6年级的数学课堂一般都选用了人教版义务教材,人教版实验教材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这样三个比较权威的版本。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教材内容的编排都更加倾向生活化,在我们的教材中实际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确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比如说我们的教师就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课题。如:《人民币的认识》《制作七巧板》《理财窍门》等。 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的。

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思维习惯。更何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好问心理。这样,许多学生只要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新鲜的问题,或在做某件事时突然生出的灵感,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运动与身高》《植物园里的数学问题》《副食品种消费比例》《乘车的学问》《买一百送一百》等成果显著的小课题都来自学生的生活。

途径三:困扰学生的经常性问题

和学生离得越近的,经常困扰学生的问题学生势必要想方设法解决它。这类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必胜的拔河比赛》《高效作业完成法》《练字时间与质量》等小课题的研究,既使学生们体验了科研的快乐,也使他们排解了萦绕心头的愁云。 这些课题的确立不仅因为它们与教材内容相关,是学生学习的延伸,更因为它们是我校“让胜利成为习惯”培养目标下《思考决定成败》校本教研的实验场。比如我校四年一班l李佳等同学研究的小课题《必胜的拔河比赛》,就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有力地诠释了思考对成败的决定作用。

2.研究小组的组建

研究小组组建得成功与否,对课题是否能顺利进行,研究是否能深入下去,成果是否能被有效地提升,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小组的组建绝不能任意形成,必须为以后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的保证。

课题的提出可能是一个学生也可能是几个学生思考的结果。而课题的研究仅靠

一、两个学生来完成显然是不科学也不太可能的。因此研究组的组建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般情况下,研究小组的组建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按课题内容组建研究小组 a.课题研究内容相关且有共性的

在学生自己申报或选择的课题中,有时有好多研究内容是并列相关的,如《“妙脆角”的成分与健康》《“上好佳”的成分与健康》《“亲亲虾条”的成分与健康》这三个课题都是研究膨化食品成分及对健康的影响作用的,它们的研究内容既是相关的又是有共性的。因此这几位同学就可以组成一个大的以“膨化食品对健康的影响”为题目的研究小组。将他们各自研究中出现的有共性的部分拿来共同研究,可以节省研究时间,同时几个人研究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进行比较。这样也使研究结论的价值相对来讲更具可靠性。 b.课题研究内容相关且互补的

比如说在我校的小课题研究中有这样几个题目:《用眼时间与近视眼的研究》《户外运动与视力》《遗传与近视眼比例》,这三个课题都是研究学生视力的,是相关课题。但从内容上讲,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既不交叉又无共性,但同属造成视力结果的一方面因素。所以这三个课题的提出同学就可以组成一个以“影响视力的因素”为内容的大课题组。他们的研究方式可以是分组研究,成果展示就可以是综合展示。这样的组合,便于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价值。 c.课题内容相关却持相反意见的

例如《小学生上网时间与拓展知识面的关系》和《小学生上网时间长带来的危害》的调查,两者都围绕小学生上网的时间长短展开研究,但前一个观点是上网有益,而后一个观点则是上网有害。将这两个课题的提出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在他们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他们回发现上网的利与弊不能只单纯地取决于上网的时间长短,它主要还和上什么网、什么时间上网等好多因素息息相关。 (2) 按研究主体组建研究小组 a.研究小组由各有特长的学生组成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每个成员各有分工,擅长哪一项就做哪一项,可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所有课题组成员都只擅长搜集资料,而缺乏综合评价、选择素材、推导结论的能力,我们的课题进行起来就会困难一些。

b.研究小组由住得近的几名学生组成

学生在研究时,经常需要小组成员在一起沟通、交流,组成小组的成员如果住得比较近,就便于经常性地、随时随地发现问题马上研究,制定下一步的实施方案。当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达到随时沟通的目的。这一组建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家庭条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因素灵活变通。 c.研究小组由关系融洽的学生组成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完成的。研究小组成员平时关系比较亲密,大家在做事时有一种默契,这对加快研究速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程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并培养他们与任何人合作的精神。因此,这一组建研究小组的原则可以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政策。 3.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它的制定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工作做好了计划指南,因此方案的制定一定要具备民主性、合理性、简洁性,要有针对性、有科学依据。 这是小课题《乘车的学问》的活动方案,在这里重点为您展示“研究组成员分工”“实施步骤”这两个部分。 (1)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2)实施步骤

1.在学校附近找到相对公共汽车站站牌若干; 2.分组记录站牌内容;

3.分析、比较,归纳站牌特点; 4.研究,看懂站牌;

5.访问指导人员以确定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6.和家长乘不同线路的公共汽车验证结论; 7.准备相关小游戏;

8.和全班同学玩“乘车” 游戏,找到其中的数学问题; 9.推广数学结论。 4.实施活动方案

有了明晰的行动指南,问题的实施阶段便有法可依。在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随时监控的原则

方案制定后,它很可能不仅不是尽善尽美的,还可能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绝不能只有学生自己的随意行动,而没有老师的及时指导。教师等相关指导者应该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的实践,并在学生发现问题时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抓住“扶手”的情况下自行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寻求合适的方式,或解决问题,或更改活动方案,改变研究方向等。这种修改也绝不能是盲目的,一定要在把握研究大方向的前提下,经过反复研讨,预见得失之后,方可决定。 比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小课题时,学生们通过网络、拜访造币厂工作人员和收集样票等多种手段,搜集到了有关人民币的意义、发展史、相关法律、假币验证、残币兑换等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但这个课题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它的“数学特色”。它不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必胜的拔河比赛》能用时间的先后、长短来监控成绩;而《乘车的学问》则使一年级的学生达到会看站牌、会预算站数、不会乘反车的目的。这样的研究促使研究结果的转化。使学生通过数学认识了社会,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学生在应用数学的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水平。而在这么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中却没有和数学相关的知识,使原本进行的数学小课题走到了综合学科小课题的轨道上。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 (2) 合作共识的原则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将研究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安排,还用刚才的例子来说,比如齐峰石负责研究场地的提供,这绝不是说他只要找到可以研究乘车问题的车站后其他的事就什么也不用做了。比如李昂负责访问指导人员,并不是说他找到相关人员问几个问题就完事大吉了。你齐峰石找到的地方适不适合开展研究,你李昂找到的指导人员解没解决大家疑惑的问题,你要负责到底。另外,大家都在研究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为什么?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都要有参与的意见。也就是说,分工只是你主要负责并由个人来完成的任务,而合作应当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记得契柯夫曾说过:“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因此,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不能只是为研究而研究,我们的研究应当具有它高远的研究价值。

在“随时监控”、“合作共识”的原则下,我们的实践要让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 认识社会的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实现着我们个人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因此,通过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活动点点滴滴地去认识社会,也就是使学生逐渐成熟、真正成长起来的累积过程。比如:学生在《家庭月花消》的研究中,了解到作为社会最小的构成单位的“家庭“想要立足社会、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初步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生存意识的烙印。又如《节日商场促销计划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花样繁多、千姿百态的促销计划的百变面纱下,隐藏的是商家抓住消费者消费心理而制定的提升营业额、扩大知名度的商业行为。种种此类的研究让小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善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理智面对社会现象的习惯。

(2) 认识数学的目的

我们每天都要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哪里,完全不需要老师们的理论归纳和说教。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就会认识到数学有多么重要。在任何一个数学小课题或部分非数学小课题的研究中,研究的手段和结论的得出都需要数学知识做支撑。因此,参与了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学生不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也照没参加过小课题研究的学生要积极。这是我校两个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学成绩跟踪调查单。 (3) 认识自我的目的

在我校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中为了让老师表扬和为了让家长高兴的竟占到65%,为自己长大后当科学家的占22%,其他占13%。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目标不明确。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是因为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只是处在老师你讲什么我就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而在进行小课题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大大改观了。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知道了我擅长做什么,哪方面知识是我急需掌握的,他们开始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达到了认识自我的目的。 5.汇报与交流

在交流和汇报阶段,第一要做到有选择的汇报。因为学生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调查、访问、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的资料数目一定是相当可观的。如果面面俱到,从客观上讲,时间是不允许的;从主观上讲,哪些是对课题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主干,哪些只是相关课题滋生出来的枝节,有价值地选择也是对学生有价值的思考的鉴定和验证。第二要重视交流和汇报实验研究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可能已经是前人研究过的,也可能是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而学生暂时还无法达到此高度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此类课题是不是就不要研究了呢?不是的。因为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为达到体验科研过程,了解科研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开展的。即便学生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典型性,甚至根本未果都不是重要的。因此,交流时的重点是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展开研究的,在研究中感悟到了什么。

当然,并不是说研究成果不要展示,学生经过努力研究,辛勤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一定要展示的。不但要展示,更要有提升。这就涉及到运用知识指导生活的问题了。 下面的片段中,李志远老师就将理论指导实践的提升展示了出来。(播放录象)

最后还要声明的是,所有的小课题研究并不是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在课上交流后就完全可以告以段落的。有些课题也许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研究价值,学生在课下仍可以继续研究。这样将研究的行为始终贯穿在学生课上、课下的每一个时段,使小课题研究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研究氛围在学生中间弥漫。变最初的为完成任务而研究为自发的研究、主动的研究、实用的研究,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效果。

再有就是学生的小课题研究一定要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以免科研的空架子无辜地套在老师和学生家长身上,而对学生的发展却毫无裨益。

三、

数学小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效和变化 (1)学生的变化

以往的数学课堂经常是只要提到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学生就大眼瞪小眼,这时的课堂总是鸦雀无声,学生们甚至连动也不敢动一下,担心如果稍有响动,被老师误认为要发言而尴尬地站上几分钟。在我们各个行业做事的家长们的资源库帮助下,什么决算、利息,学生们都可以侃侃而谈。

这是我校两个同班额班级在学习《利息》一课时的相关概念知晓率的统计情况:(以概念解释正确、明白为合格) (2)教师的变化

教师们从前的备课是“教材+教参”的组合,从教几年后,书写教案甚至也成了老师们认为多余的负担,因为那些知识点早已被老师们烂熟于心。“教学没激情,教法无创新”成了老师们患的通病。而在开发教学资源之后,老师们仿佛又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个个学理论、重钻研,研究之风也蔚然成行。

我校教师为开展好小课题研究而摘抄的自学笔记,平均每学期每人1万字。这是数学教师们自发组成的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他们无偿地为研究组的老师和学生们提供技术支撑、理论辅导、成果鉴定等服务。这是我,我在总课题组去年组织的学习方式研讨会上上了一节题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观摩课,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我校赵艳梅、王坤、刘洪强、刘芳、杨冬和韩雪丹六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数学教学策略导航》这本小学新课程校本培训用书中刊出,占全部被选教学设计总数的37.5%。总之,在多种学习培训和多次研究实践中,教师的一桶水不仅换了新水,甚至还成了芳香浓郁的咖啡、营养丰富的牛奶,口味诱人的果汁,学生们不仅爱“喝”,也尝试学着“自制”。真是我们在实验前完全没有想到的结果。 (3)课堂的变化

“一问一答”“一问多答”“追问再答”是以往我们数学课堂的经典模式。自从教师们和学生都参加了对优质教学资源的研究后,“学生提问”“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变成了如今课堂的主角。教学手段也从原来的粉笔、投影发展成录象、网络、课件。参与课堂的人员甚至也从“老师”“学生”扩展到“嘉宾”的莅临现场,不管感受也好,指导也罢,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正在走向多元化、立体化。

四、

新的问题与思考

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到处可以看到一张张因思索而涨红的脸、皱起的眉,到处可以听到一声声因小获肯定而兴奋的欢呼、激烈的研讨。可是就在这种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新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停下脚步、认真思考。 1.问题的局限性

在我们研究的课题中,大多数是教材知识的延伸问题,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对不经常涉及的,也对生活有价值的个别问题(如:各行业的应用数学)研究较少。 2.研究的表面化

在小课题研究中,由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初浅,研究方法的单一,造成了部分课题的研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虽然小课题的研究不重结果,但过程的丰厚内涵也还不能通过我们的研究被深刻地感悟到。 3.评价的不及时

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大多在课下进行,有时指导教师能伴随整个研究过程,对学生的研究方式、结论给予及时的评定,或让此种研究深入下去,或修改方式方法。但大多数情况学生的研究时间与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就出现了指导不及时、评价不及时的情况,问题扩大了才发现才纠正,二次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容易使学生的研究热情降温,往往也使研究结论具有偏执性。 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在实验中的困惑,也许我们的困惑在各位专家看来不成其为问题,我们忠心地恳请各位专家能借今天中期成果交流的机会多给我们一些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典型案例,帮助我们将“小课题研究”这项科研工作更有成效地进行到底,使我们朝阳一校的研究型课堂真正发挥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科研魅力。

我们学校对“数学小课题”的研究整整做了两年,在实验的过程中,使我们深深领悟到:

科研不是纯理论的堆砌,而是反复实践的经验;实验教师不是一篇论文、两摞资料的收集者,小课题名称的布置者,而是深入生活的探索者,指引实验方向的先行者,亲身经历实验的研究者,转化成果的创造者;实验学生不是被老师的指挥棒吆来唤去的傀儡,而是问题的发现者,深入研究的实践者,他们不仅是小课题研究实施的主体,更是思维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已然生成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学生的个性正在飞扬,学生在数学中不同的发展便由此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百货超市水果类的图片和两个书架的图片。师:你喜欢哪个书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生答略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看到过“分类”的情景。 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一)分类整理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出示:气球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看来这一行他是来记录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个。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桃心形状的气球有几个?

师:他用一个数据来表示这一列的数量。(和图对应) 3表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为了更加清楚整齐,我把同学们记录的画上线。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表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 ④展示其它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

小结:同学们不仅能够按照形状把这些气球分为3类,而且自己设计图表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你们可真棒!

3、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师:如果增加一个 的气球,这个表应该怎样改变? 如果增加一个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呢?

师:都是增加一个气球,怎么表格的改变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是桃心的增加一个,并没有增加种类,所以在桃心那列数上加1就可以了,而第二次增加的是一个新的形状,也就是增加了一类,所以在表格上要再添一列。

(二)感受不同情境下不同分类标准的选择。

1、尝试用图表记录分类结果

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看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到了公园门口,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 生答略。(要说清按什么标准分)

师: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两种分类标准整理一下。

2、展示画图的方法

展示学生的不同画法,让学生交流看法。

3、对比体会分类的标准

生:因为两次分的标准不同。

师:那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生:总数不变。

小结:看来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三、练习

1、把学具来分类。

2、完成课本上的练习七,第一大题、第二大题、第三大题。

3、把咱们班的同学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呢?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

一、选题的背景和动因从教以来深深感觉到,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多数学生读完题不知从何下 手,面对题目一筹莫展,其实,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 相干,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 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 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解决应用题,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从 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 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 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 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 用于生活,特别是小学应用题更是生活的缩影,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 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 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 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 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 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 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 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 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 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 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 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 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 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 合应用才行。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 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 把学生视为 “完整的人” , 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 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 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 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 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 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 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 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 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 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形式 4 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发 综合学习课,首先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 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 视。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 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应用题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

验;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 究; 研究的难点:如何应用生活经验去探究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 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 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 学。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 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应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 年 3 月—2007 年 3 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2006 年 11 月—2008 年 7 月) 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力争探索 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 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8 年 9 月—2008 年 12 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 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 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

1、确定课题。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 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 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

2、定人定责。子课题 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

3、检查指导。教导处协调组 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 行检查指导。

4、审查验收。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 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

5、研讨完善。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 行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方案

课题负责人:丘荣都

课题组成员:王丽玲 林燕玲 黄丽月 林俊云 林祖豪 林仕彬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五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0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8年4月至2018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负责人:陈伟海

课题组成员:陈丽静 林素红 林文提 王小乔 林小娜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4、多读勤记的习惯:

基本要求:多读好书,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累计不少于30分钟,读书姿势正确。倡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目标:

(1).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 (2).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边读边思考,敢于质问,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规律作息的习惯:

基本要求: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计划。

(2).认真执行计划,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家庭和学校相结合。

3、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

4、知识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发展探求,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有能力的人。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遵循的思路是:

前测、访谈、施测、活动实施、反馈、阶段总结、再实施、结题总结等过程。 本课题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实验中期学习习惯量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实验后期学习习惯评价表。 班级氛围(环境)问卷。

五、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明确各人的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为开展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研究阶段(2018年1月—2018年3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实验教师定期做引领课、研讨课,分析、总结典型的教学案例。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检测工作。 (5)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6)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7)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18年3月—2018年7月):后期成果处理,形成结题研究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结题活动。筹备结题,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六、保障措施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加上家长在家庭范围内的监督和规范,再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三方面形成合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巩固下来。由此可见,孩子自身和家长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方面:

1、制定好计划

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人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例如:分析自己目前学习习惯的现状,看看哪些习惯现阶段已经养成,哪些尚未达成,哪些安排在下阶段继续努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做到坚持不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孩子们心里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学习习惯一旦有了雏形的时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到持之以恒。

家长方面: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基本且严格的行为要求。如起居作息有规律,均衡饮食、合理锻炼、认真作业、物品整齐、清洁卫生、衣着整洁、礼貌待人等。

除了严格,家长还得适时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时时鼓励孩子与坏习惯作斗争。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我们将把此项课题逐步完善,健全小学生3到6年级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标准,逐步形成规模化,并不断创新,使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详尽的结题报告,完成教育论文若干篇。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

以往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教材内容、师者知识有限,学生将要被动接受的就是这有限的教学内容。殊不知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社会、生活中蕴涵的广阔教学内容。在我们运用新教材,并想着力解决这种现象时,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上。

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封闭性极强的组织形式,很容易使同在一个授课班学习的学生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共同生活和学习后形成几近相似的学习习惯。这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实现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相悖的。“小课题研究”正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有关社会和生活中问题的研究。小课题研究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正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可以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而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能为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仅能看出生活中存在的和数学相关的问题,还擅长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它使不断思考成为学生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这样的研究成就了数学双重价值的充分体现。

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小课题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他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数学小课题研究的模式另辟蹊径。我们在小课题研究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确定了它较为固定的基本框架。

其基本流程为: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的生成

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

1 生成问题的途径

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

在我们的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比如说我们的教师就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小课题。如:《你寄过贺卡吗》《一亿有多大》《我长高了》《营养午餐》等。

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由学生提炼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思维习惯才能进行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与成人不尽相同,来自他们的灵感更鲜活,他们在生活中引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比如,大商场经常开展促销活动,学生随家长在购物中就会遇到这样的疑问:商场的促销活动,我们真能占到便宜吗?当学生提出这个疑问后,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和学生经过推敲,形成专题:《买一百送一百——商家的秘密》,并以这个为主题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兴趣浓厚,并且操作性强。还有的学生发现有一些大型

的超市免费提供巴士,接送顾客,这样超市还能获利吗?学生把这个问题带来,经过大家的归纳,形成研究课题:《超市商品小调查》。在学生的慧眼观察下,小课题研究的范围开阔了,如:《运动与身高》《植物园里的数学问题》《副食品种消费比例》《乘车的学问》等成果显著的小课题涌现了出来。

途径三:困扰学生的经常性问题

和学生离得越近的,经常困扰学生的问题学生势必要想方设法解决它。这类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学校经常开展体育竞赛,孩子们特别希望在活动中获胜。面对失败,他们迫切的希望找到原因,反败为胜,因此《必胜的拔河比赛》这个课题应运而生。作业怎么能有快又有质量的完成呢?《高效作业完成法》成了他们想追踪的难题。还有《练字时间与质量》《健美操中的学问》等小课题的研究,既使学生们体验了科研的快乐,也使他们排解了萦绕心头的愁云。

2 问题的生成过程

无论是哪种途径产生的问题,它由问题到作为课题被确立的过程基本都可以用下面的流程图表示:

不可操作删除

多个问题较容易的马上解决

从属相关合并立项

有价值的保留

也就是说这部分经过梳理被合并的问题往往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它的可行性在于学生有能力参与课题的研究,但却会有一些难度。这是最适合学生研究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的。

(二) 研究小组的组建

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合作完成的。研究小组成员平时关系比较亲密,大家在做事时有一种默契,这对加快研究速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程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并培养他们与任何人合作的精神。因此,这一组建研究小组的原则可以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政策。

(三) 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它的制定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工作做好了计划指南。

下面仍以《买一百送一百——商家的秘密》为例,重点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方式方法”“实施步骤”这几个部分。

1、研究目的: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确定活动的目的是尤为关键的,围绕这个选题,经过反复的思考,我们是这样确定为:

(1)、运用百分数的数学知识分析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通过调查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合作意识。运用分析、比较等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式方法:依据本次活动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社会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组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3、具体实施步骤:

(1)、社会调查(在商场实际调查数据),搜集宣传海报(与实际调查相比较),

(2)、访问谈话(走访顾客、家长,了解消费心理)

(3)、汇总情况、分析数据(小组内对情况整理、分析)

(4)、研究汇报形式(形式新颖,富有说服力)

(5)、成果推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同时还要借鉴他组的经验,完善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小组根据方法,进行分工,任务落实到每个人。

(四) 实施活动方案

有了明晰的行动指南,问题的实施阶段便有法可依。在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有:

1随时监控的原则

方案制定后,它很可能不仅不是尽善尽美的,还可能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老师的指导必须跟进。对有问题的方案,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寻求合适的方式,反复研讨,预见得失,进行修缮。

比如在进行《走进网络》这一小课题时,学生们通过确定研究的几个方面,再进行分工,然后分组上网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搜集到了有关我们国家在经济、教育、军事、农业等方面的一些数据。但这个课题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它的“数学特色”。学生仅仅对较大的数据进行了改写,数据的罗列却带不来数学的思考。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活动方案进行修改。如何让活动体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呢?经过老师与学生的重新调整,最后重新修订为《走进网络看变化》。运用学习的相关数学知识(数的运算、统计)、数学思想方法(类比、综合、分析)以表格、对比数据等多种方式呈现出祖国近期的巨大变化。学生在汇报中有的选用不同的统计形式,有的用数据的前后对比,有的以列表的方式,把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考发现的问题给大家呈现出来。这样的改变,学生们就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在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方法中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2合作共识的原则

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我们将研究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安排,比如在《美化校园》活动中,负责研究场地的学生,绝不是说他只要找到可以研究的场地后其他的事就什么也不用做了。而是要负责到底。另外,大家都在研究时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为什么?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都要有参与的意见。也就是说,分工只是你主要负责并由个人来完成的任务,而合作应当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不能只是为研究而研究,我们的研究应当具有它高远的研究价值。在“随时监控”、“合作共识”的原则下,我们的实践要让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认识社会的目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实现着我们个人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因此,通过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活动点点滴滴地去认识社会,也就是使学生逐渐成熟、真正成长起来的累积过程。比如:学生在《小管家》的研究中,了解到作为社会最小的构成单位的“家庭“想要立足社会、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初步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生存意识的烙印。

2认识数学的目的

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学生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就会认识到数学有多么重要。在任何一个数学小课题或部分非数学小课题的研究中,研究的手段和结论的得出都需要数学知识做支撑。因此,参与了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学生不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也照没参加过小课题研究的学生要积极。

3认识自我的目的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中为了让老师表扬和为了让家长高兴的竟占到65%,为自己长大后当科学家的占22%,其他占13%。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目标不明确。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是因为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只是处在被动状态。而在进行小课题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大大改观了。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知道了我擅长做什么,哪方面知识是我急需掌握的,他们开始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达到了认识自我的目的。

(五) 汇报与交流

在交流和汇报阶段,第一要做到有选择的汇报。因为学生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调查、访问、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的资料数目一定是相当可观的。汇报时要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交流研究成果,并且有侧重的介绍,不能面面俱到。第二要重视交流和汇报实验研究的过程。首先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可能已经是前人研究过的,也可能是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而学生暂时还无法达到此高度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此类课题是不是就不要研究了呢?不是的。因为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为达到体验科研过程,了解科研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开展的。即便学生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典型性,甚至根本未果都不是重要的。因此,交流时的重点是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展开研究的,在研究中感悟到了什么,抑或是遇到的困惑,目前还有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要说明的是,所有的小课题研究并不是在课上交流后就完全可以告以段落的。有些课题也许还有其他未被发现的研究价值,学生在课下仍可以继续研究。比如学生在进行《走进网络看变化》这一研究时,学生查阅到的资料中有这样一条:我国羊绒的产量为:列世界第一。可是学生在调查到这一数据后,引发了新的思考:羊绒产量与环境保护存在怎样的关系?从这一数据中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而又引发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留待继续研究。这样将研究的行为始终贯穿在学生课上、课下的每一个时段,使小课题研究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研究氛围在学生中间弥漫。

三、新的问题与思考

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首先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尤其是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能力。从学生一篇篇数学日记中,从学生实践活动后的数学小报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在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更为可贵的时,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加以记录和反思。其次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提升,

但在欣喜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新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停下脚步、认真思考。

(一) 问题的局限性

在我们研究的课题中,大多数是教材知识的延伸问题,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对不经常涉及的,也对生活有价值的个别问题(如:各行业的应用数学)研究较少。

(二) 研究的表面化

在小课题研究中,由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初浅,研究方法的单一,造成了部分课题的研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三) 评价的不及时

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大多在课下进行,有时指导教师能伴随整个研究过程。但也会出现学生的研究时间与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就出现了指导、评价不及时的情况,二次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们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深领悟到: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是问题的发现者,深入研究的实践者,他们不仅是小课题研究实施的主体,更是思维的主体。因此说,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便是无限能量生成的过程,研究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改变,

使我们不得不由衷地继续下去。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0年1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12月中旬~2011年3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1年12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

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问题的结局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四、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从社会学的观点讲,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冲突与情感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与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

11、11—20

12、1)

主要工作:(1)选题、申请立项;(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

12、2—20

12、5)

(1)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研究总结阶段(20

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五、预期成效及成果形式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我于2010年1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11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2月中旬)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1年12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的干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0年1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12月中旬~2011年3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1年12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将全年级的同类型错题进行横向研究,结合心理学的认知分析,我们重点研究了由于强成分

扰导致的计算错误,既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认知,又对计算教学有指导作用。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伊九:于英泉

——二年级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 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生的计算却常常出错。作为教师不能把

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惹的祸”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 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 略这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计算教学将更有帮助。

二、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班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

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 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

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 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2 年9 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二年级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根据我班实际教学情况

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 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

1、和学生座谈了解在计算中遇到问题。

2、思考自己在计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认识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11月

1、收集班级学生的计算错题

2、教师记录典型错题

3、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 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 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 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2 年12月

5、总结研究成果

① 对班级的研究成果进行纵向研究

② 对学生中由相同原因而造成的错误进行横向研究

推荐第10篇:交流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

交流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提出的背景:这个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个别的结题报告,如有必要,还可列出一个部分“课题内涵的阐释”,专门对课题的内涵作说明。

2、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来陈述。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能更充分地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这部分的陈述要求理论依据要具体,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的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的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某位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全文当作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本课题研究所要最终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性的课题中,它体现的是“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其实也是实验将要达到的目标。这一部分的陈述只须用

一、二百个字就能说明问题。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二是要注意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本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最终必须落实到研究成果中去。看一个课题的研究合格不合格,能不能通过验收,

就看在研究成果中,所取得的成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陈述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一定不能忽略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之间这一内在的联系。否则,会令人感到这个课题研究并不成功。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陈述的是课题研究的范畴,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对研究主要内容的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有的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这也是一种简洁明了的表述办法。必须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研究结果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6、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方法,指的是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采用实验法,同时也可能采用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7、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实施研究、总结等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一做什么,二做什么,三做什么,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笔墨来陈述。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

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不要将这部分写成经验总结或研究体会。

9、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第11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兰溪市马涧镇中心小学

方连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的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显然,数学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无论是对课程教材的开发,还是对于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是改变当前数学教育被动局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数学课程小课题研究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学习中锻炼如何合作、如何探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我认为,数学小课题研究用“综合法解决问题”在小学是可行的,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1、数学新课程所展示的教材内容都具有现实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为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内容和学习空间。

2、从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段来看,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是这个年段的主要特征,数学课程小课题研究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自主探究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3、学科教师的系统指导,也使得学生的数学小课题研究在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智力支持和保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

这个学期我接手一(8)班,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也不认真,不能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更不会举一反三。成绩中等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带了耳朵在听,不举手也不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问的时候莫不关系,就像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成绩差的同学干脆就不听课,懒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讲笑话的时候才兴奋一下,过后就又是老样子。 自从参加小课题研究后我就改变了教学方法,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灵气的数学空间,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交给他们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让学习背景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解决问题的步奏“找到数学信息,建立关联、提出问题、列出算式”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到数学信息, 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用活例题、习题,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数学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就会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也就达到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找出数学信息,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从踢球、捉迷藏、丢手绢等方面寻找素材,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更准确地找出数学信息。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分析信息如在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分析信息,发现关联,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8班的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第12篇:数学小课题总结

本学期,我们初三数学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探索。我们四位老师在前一阶段的教学和教研中,时刻关注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新课标》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但是反观自己身边数学的课堂,小组合作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可能还不如以前简单的目标教学效果好。所以说,小组合作要的并不是一种热闹的表象,而是一种实质,是需要学生真真正正的能力的提升来证明的。如何使小组合作更加有效,真正达到《新课标》提出者的初衷是我们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数学课堂上的合作和思维冲突怎么办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重思维的学科,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不光要学会常用的知识,而且要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出灵敏的思维。可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激烈的讨论环节可能会中断学生的思维,减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激烈讨论的内容往往是一些皮毛的东西,无法深入探究出题目的本质,对学生思维的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都不太有利。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讨论环节一定要求教师控制好,该思考的内容一定要留给学生一个安静的思考

环境,让学生充分吃透知识点。对于该讨论的环节再要求学生讨论,并交流方法,相互学习,以达到知识的提升。

二、分组的策略:

分组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学习态度、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选好组长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长还需要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组长可以将责任分配给组员,让每个组员负责一个环节。 教师负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并根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调整。

三、对合作环节的调控。

合作并不是说在班里沸沸扬扬才是好的课堂,也未必是要把合作贯穿于整个课堂,还是要有效率的保障,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小组合作,比如在新旧知识衔接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中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数学课堂有他自身的特点,数学作为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是需要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所以如何安排合作

是很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控制和设计,提升合作的效率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做到一节高效的数学课。

第13篇:数学小课题计划

伊宁市第一小学

伊宁市第一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小课题“小学数学有效

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计划

根据“伊宁市教研培训中心2013-2014学年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主线,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教师的科研及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工作目标,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创新教研思路,转变教研方式,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达到整体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将继续开展以“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为内容的小课题研究,结合教研中心制定的总计划,现将我校小课题计划制定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教学、教研理论水平,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上学期的理论学习内容不够系统,缺乏全面性、深层性。本学期的理论学习将及时纠正前期出现的失误,力争做到学习扎实有效。本学期将组织教师集中系统学习《李吉林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情境教学的相关内容。要求老师认真学习,做好详实的学习记录,此外,于9月分别安排一次教师课题理论知识的集体学习和自学活动,以上各项学习活动教科室负责做好检查和资料的收集存档工作。

二、以“研训一体”数学组内课赛课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课题参与教师以平时课堂教学为抓手,将日常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明晰研究思路与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为将市级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的研究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于2013年10月14日起,计划用一周时间组织开展 “研训一体”数学组内课赛课活动,学校数学学科的全体教师参加此次活动。每组由一位教师主动授课,组内教师共同参与选课、备课、磨课,理论提升,再到试讲,争取准备一节高质量的课,集中展示。课题组全体教师必须参与听课活动,并于下周一的课题学习时间进行有关有效情境创设为主题的集中评课活动。

1伊宁市第一小学

本学期重点研究方向为以“研训一体”组内课赛课为平台的典型课例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互相听课互相讨论,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在本学期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写出自己最满意的一个典型案例,写出自己的一份实验研究论文,这不仅是实验研究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课题组于12月上旬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交流与小结活动,总结优秀经验,加以推广,实现资源共享。

四、做好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要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不断提炼研究经验,积极撰写学习心得、课题研究反思、课例等。课题组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五、具体工作安排:

伊宁市第一小学数学教研组

2013-8-27

第14篇:数学小课题计划[版]

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能力的培养课题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非常重要,以至于占据用了现行小学数 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 题的工具,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长期而艰巨 的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真正掌握好学习数学的工具,为今 后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的原因和对策。

在计算教学中,常常有练习要求学生找出计算过程中的错误,那么这样的教学方法随 时都可以借用。比如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笔算过程中有错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发 现错误,分析原因,找对方法,最后改正。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与错误作 斗争并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这样的过程能 够让学生对此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2)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是我们能够众所周知的,如此大的兴趣使他们喜欢这门课,再 次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所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是我们能够众所周知的,如 此大的兴趣使他们喜欢这门课,再次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所感兴趣的事情, 我们都会尽其所能去做好。当我们的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产生正向的心理动因, 他心理内质就会萌生学习驱动力,从而倾心刻磨,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3)研究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踏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大门,第一件事就是认数和学习写数,学生最初的态度都很好,但是好景不长就有了字迹潦草的现象,导致自己误看。特别是学习书写竖式时格式不规范,数位不对齐,导致无法准确计算等 情况。

(4)研究怎样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高计算的准确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控意识和主观意识比较差,虽然老师常常叮嘱一定要及时检查完 成的作业,但是真正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看似在检查,但总有心 不在焉的嫌疑,真正能够检查出自己作业中错误的学生比较少。在这样特殊的低年级学生 群体中,还是需要老师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教给 学生检查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 受到检查出错误给予自己的胜利感。

(5)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较弱的个案分析研究。

(6)研究如何使学生将口算运用,产生成就感。教师应在各方面关心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应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消除学生的自卑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应提倡民主, 激励学生超过自己,鼓励学生提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要尽量做出积极评价。

2、研究对象:兴隆洼二年级全体学生。

3、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测验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

三、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用一年时间(2013年9月---2014年5月),拟分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以调查性研究为主,重点查阅文献资料和实态调查研究,分析影响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完成结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以实践检验研究为主,探索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途径。整个实施阶段又分为2013学年第一学期、2013学年第二学期2个学期。在每个学期开始,相关班级都要根据方案的研究目标、内容结合本 班实际,制定学期实施计划,积累实施中的研究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下旬----2014年5月)

对研究材料的全面搜集、分析、归纳,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第15篇: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姬家中心小学 2014年2月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为了更好的开展我校数学组制定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实施方案,切实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做好小课题实施工作,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服务,今天正式开题,现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阐述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校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

计算教学: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策略:根据学习目标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思考、精心策划和有效调控的技能。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如下的要求“体会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数学教师的专业发。

五、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的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性,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六、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1)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2)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3)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4)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 (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 (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对象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

姬家中心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对象为后进生)

(二)测量工具:

1、师生数据

2、学生测试

3、自行检测

(三)负责:李宾 组员:雷斌 徐明 雷斌 张娜 尚欢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进行对学生计算方面的前测分析,制定符合本年级要求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础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逐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九、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形成适合学校学生的计算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引导发现 自主探索——组织训练,明确深化 ——概括点拨,自我评价,并得以优化。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3、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报告、科研论文。

我们课题研究人员应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提供研究课,写好研究课设计方案、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材料。还要认真地听研究课,参加说课、评课、信息交流、心得体会交流等研讨活动。

全体数学组成员坚信:通过组织参加这样的活动,教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姬家小学数学课题组

2014年2月

第16篇: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中学理科组人员:熊贵洪 宋海山 李先明 贾宝强 牛强 严勇虎 张倩 王月月

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师教育教学一线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要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课题名称

培养学生数学推理、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素养

二、课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方面,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形成严密抽象的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制定计划要求。(2)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实施具体方案。(2)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1.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的实践与研究 2.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 3.易错点的提前干预的研究 4.“问题串”式教案的设计 5.概念引入方法的探索

6.对教材“课题学习”教学策略的分析

7.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 8.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

9.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1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 11.培养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案分析 12.对教材例题处理策略的研究 13.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 14.课堂教学中知识探究的运用研究

15.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6.课堂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17.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18.概率教学方法的研究 19.统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20.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21.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

22.课堂教学中教师“小结”的策略研究 23.数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24.数学预习的策略研究

25.学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 26.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 27.课堂观察实施策略的研究 28.数学教学中使用“学案”的研究 29.复习课教学课例分析的研究

30.初中学业考试题的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31.“变题”的方法与技术

32.学生试卷自主分析及其实效性研究 33.以教学诊断为目的的试卷分析研究 34.数学单元测试命题其诊断功能的实践研究 35.初中数学优化学生思维的实验研究

36.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的整合研究 37.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微格监控与应对的研究 38.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 39.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40.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 41.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媒体技术的优化策略研究 42.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者子弟的学习习惯对比分析 43.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细化的对比研究 44.数学课标理念行为化的实践研究 45.基于减负增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46.基于教材理解的范例设计研究 47.基于教材理解的概念课教学的设计 48.基于教材理解的复习课教学的设计 49.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 50.数学教研活动创新的实践

第17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9至2010.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3至2011.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9至2012.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

一、

二、三等奖。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2、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有效指导教师的实践研究。

3、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组每学期开展课题研究进展的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对课题实施的达成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并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鹿山中心小学谢家溪校区

2010年3月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

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认识

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第18篇: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P12《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P45-46《口算乘法》

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P64-65《垂直与平行》

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P80《笔算除法》

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P112《烙饼问题》例1

6、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P17-19《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7、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P50-51《小数的产生的意义》

8、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P58《小数的性质》

9、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P80《三角形的特性》

10、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P117《植树问题》例1

5月26日上午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试讲时请务必携带以下材料:以上十个课题的教案(手写、不可打印);身份证、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及就业推荐表)原件及缴费发票。

小学语文试讲课题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第二课时

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第二课时

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5.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触摸春天》第二课时

6、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火烧云》第二课时

7、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第二课时

8、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第二课时

9、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10、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第二课时

5月26日上午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试讲时请务必携带以下材料:以上十个课题的教案(手写、不可打印);身份证、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及就业推荐表)原件及缴费发票。

小学英语试讲课题

1.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1 My Claroom第一课时:A Let\'s learn Let\'s do

2.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2 My Schoolbag 第六课时:B Read and write

3.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3 My Friends 第四课时:B Let\'s learn Let\'s do

4.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4 My Home 第二课时:A Let\'s talk Let\'s play

5.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6 Meet my Family 第一课时:A Let\'s learn

Group work

6.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1 Our School 第二课时:A Let\'s talk Let\'s play

7.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2 What Time Is It? 第一课时:A Let\'s learn

Let\'s do

8.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3 Is This Your Skirt?第四课时:B Let\'s learn

Let\'s chant

9.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5 How Much Is It?

第一课时:A Let\'s learn

Let\'s chant

10.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6 At a Farm 第二课时:A Let\'s talk

Let\'s play

5月26日上午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试讲时请务必携带以下材料:以上十个课题的教案(手写、不可打印);身份证、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及就业推荐表)原件及缴费发票。

小学思品试讲课题

1.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1课第2课时《用手描绘家乡》

2.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第2课第2课时《走进不同的家乡》

3.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1课第1课时《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4.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第2课第3课时《今非昔比的厨房》

5.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第2课第2课时《乡风乡俗》

6.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第1课第2课时《从种植到收获》

7.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第3课第2课时《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8.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传统生活》第1课第1课时《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9.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传统生活》第3课第1课时《怎样看电视》

10.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第2课第2课时《防患于未然》

5月26日上午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试讲时请务必携带以下材料:以上十个课题的教案(手写、不可打印);身份证、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及就业推荐表)原件及缴费发票。

小学美术试讲课题

1.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3课《放学了》第一课时

2.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5课《生命之源——水》第一课时

3.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6课《材质的美》第一课时

4.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12课《降落伞》第一课时

5.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20课《采石矶古建筑》第一课时

6.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册第4课《快乐的人》第一课时

7.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册第5课《猜猜我是谁》第一课时

8.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册第8课《棋牌乐——棋篇》第一课时

9.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册第9课《棋牌乐——牌篇》第一课时

10.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册第17课《泥玩具》第一课时

5月26日上午到县实验小学参加试讲时请务必携带以下材料:以上十个课题的教案(手写、不可打印);身份证、毕业证(或毕业证明及就业推荐表)原件及缴费发票。

第19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

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的学生

课题组成员:负责人:孔慧霞

组员:张静马东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错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这都是我们教师最棘手的问题。原因究竟何在?首先可能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作业要求不规范等;其次是因为学生粗心或听课不认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学得不扎实;最后或许是做题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等。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说明学生缺乏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另一方面很大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而且不够重视错例的反思、归纳和整理,教师学生都没有把错题当成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认真对待理开发利用。最终导致学生一错再错的现象,远远高于不会做而错的现象。

短板理论者认为: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个定律被称作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最薄弱的地方是提升价值最大的地方,小说《明天战

争》中主人公常说的那句话“问题解决了多少、战斗力就能提高多少。”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要将错误收集起来,对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判断,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正确和错误中不断的进行反思、辨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减少错误的产生。因此我觉得教师、学生都应重视数学作业常见错题分析研究。探索学生数学常见错题出现的各种原因,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师的后续的教学起到提前预知学生错误的作用,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尝试开展“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通过师生共同记录错例、分析探索错例,对错例进行反思和整理,从而有效的避开错误“陷阱”,显著提高防错能力和解题的准确率,最终寻求一条减轻学生学习数学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希望通过对学生出错的现状、原因及不良影响的分析和研究,把错题当成一种学习的资源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探索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方案,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种测试试卷中的习题中,出现的、常见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错例展开的,为寻求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策略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常见错

例”指学生作业出现频率较高,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而不是偏题、怪题,只有通过对这类错题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教师把这类常见错题作为辅导学生的典型例题展开讲练,让学生感悟、积累、提高。

我们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对于学生的错误,分析出错原因,针对出错源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方案,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我们的教学。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种测试试卷中的习题中,出现的、常见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错例展开的,为寻求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策略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常见错例”指学生作业出现频率较高,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而不是偏题、怪题,只有通过对这类错题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教师把这类常见错题作为辅导学生的典型例题展开讲练,让学生感悟、积累、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2年10月——2013年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学习小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各方面资料,讨论完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

1.尝试实验阶段(2012年12月——2012年2月)

(1)搜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并组织力量进行论证;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具体实施计划;

(3)全体课题小组成员分头行动,从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平时检测等方面着手,找出学生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错题收集到一起进行整理、分类。

2.反思调整阶段(2012年3月——2013年5月)

(1)回顾反思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研究内容与策略;

(2)分析交流。小组成员召开座谈会,论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开展第二轮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作业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4)以教学札记、案例、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3、实验完善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1)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研究规律,提出学生数学错误资源化的教学策略,撰写专题论文。

(2)将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完善课题,将实验成果推广到全校各年级数学教学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搜集、整理、汇总本课题的典型个案分析以及学生的学习体会。

(2)对各种课题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提出鉴定申请,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做好结题工作。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的成果预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论文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阐述,提出有效的策略

2、结题报告公布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的呈现: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结题报告

第20篇: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数学语言表达与自主复习策略的培养”

后林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基本构思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根据县管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正式启动的指导方针,为了便于交流、使实验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经研讨,教研组确定了两个新的子课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复习能力培养”,继承沿用“分学段、小课题”的探究模式,开展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两个子课题的提出是基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原来的子课题的实验成效得以推广、延续和深化。

(二)课题实验目标

课题的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探寻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复习能力的基本策略与详细的有效方法,探寻开展学生学法指导的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题实验主要内容

1、研究小学生语言表达和复习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

2、探索培养学生完整的、有条理的,规范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3、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复习的意识,自主复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实验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对理论和策略进行实践。

2、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

(五)课题实验的途径。

(1)常规教学中的学习指导。 (2)学校公开课教学。

二、课题实验步骤

(一)预备阶段(2009-2010学年下学期)

1、理论学习。

2、选定子课题。

两个子课题同时实施,分第一(1-3年级)主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第二(4-6年级)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子课题。

3、制定计划。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敢说、会说、巧说

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自主复习,多样化复习。

(二)实施阶段(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

1、营造氛围,明确“复习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爱好。

2、制定“常规”。

3、寻找“新旧”两个子课题的接合点。☆ 以说促听——以听促说

☆ 课前:在预习中复习旧知;课后:以预习笔记为复习内容,进行整理,设立专用的笔记本。

4、按实验计划分阶段循序渐地完成不同层次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

①、敢说:表达完整、流利,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

②、会说:表达清晰,条理性好。

③、巧说:表达富有个性。

根据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研究与方法的实施策略:

A.研究的目标

1.找出影响小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2.经过培养和探索,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说得正确、简练而有条理。 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灵敏性的发展,让学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3.通过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B、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和分析影响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现状,找出学生上课不愿发言的原因。

(二)培养爱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正处在多动期的阶段,他们的留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假如没有稳定的爱好,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必须培养他们的爱好。

1、营造氛围。

小学生的情绪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情绪轻易受四周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还有小学生具有较强的 “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他(她)也会跟着做。还有特殊是那些后进生怕自己讲错不敢说。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说”的氛围,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我们首先结合新课程的理念,用心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以学生说为主的教定,设计好抛给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好使学生肯说、敢说、爱说、抢着说的课堂氛围。其次我们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说等。最后,我们时时留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民主,使课堂教学在亲切、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时时在老师布满鼓励的目光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

2、提高意识

激发学生 “说”的欲望。我们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说的意识,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只要我懂了今天所学的内容就好了,我已经理解了,我作业会做了,你老师提的问题,我发不发表意见我无所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这位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甚至思维的盲目。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说的重要性。可以用故事的形式,举例的方式进行解说。

3、体会乐趣

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还不稳定,机械单一的学习练习活动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丧失爱好。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练习时依据教学内容、信息传递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特征,让学生多样化地 “说”。可以是集体说、小组说、同桌互说、独自说,也可以在玩中说,在动手、动眼、动脑结合中说,推动他们思维的发展,感受说的乐趣,从而培养说的能力。

(三)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说的技巧。

1、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拟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做到使用单位名称规范化、运用名词术语确切化、表述问题过程完整化、叙述事情条理化等,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让学生学会怎样说。

2、练习学生学会听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用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个同学的讲话,要听后作出思索,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定,有自己的见解,养成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要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语言表述时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述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3、对学生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盎同, 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数学语言说的完整、正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1)完整性 :练习时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正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正确性。要求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

C、研究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正确、简练、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必然经历一个从简朴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练习,应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结合教材结构与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练习说的能力。

2.内容宽阔原则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内容的知识应留意让学生多方面地去 “说”,丰富各种知识的信息交流。

3、形式多样原则

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还不稳定,机械单一的学习练习活动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丧失爱好,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练习时依据教学内容、信息传递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特征,让学生多样化地 “说”

4、说听结合原则

学生在听话时,首先对听到的话进行归纳、选择和吸收,把对方的口头语言变为自己的思索内容;说话时,也要整理归纳自己的思索内容,说什么,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之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这两个转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过程,从而练习了学生的思维。 重视学生的“听”与“说”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说,学生必然要留意地听、认真地想。这样就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有意留意力和认真学习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随之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孕差异的,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尽量按照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等诸方面合理地分层设计,保证全班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6、鼓励性原则: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积极的评价,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说的乐趣。

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

①、形成复习习惯:增强复习意识,形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方法指导,培养复习的能力。

③、自主复习:独立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用合适的方式展示。

根据以上自主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研究与方法的实施策略:

A、研究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复习目标:促进知识的系统化。通过整理归纳、整合归类,从而比较系统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朴的问题。

(2)数学复习思索目标: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学习归纳、类比,学会有条理的思索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在小组合作和汇报交流中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发展言语能力。

(3)解决问题的复习目标: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通过图表、幻灯片等手段将整理的知识成果向全班展示、解释;能从生活中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通过复习培养情感与态度目标:能主动参与知识整理,积极克服困难;能与小组同学舒畅合作;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生活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构建自主复习模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复习中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特点,将各章节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理清晰,合理地确定复习的广度和深度、难点和重点,从而使全体学生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2、开放性原则

自主复习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开放的,包括:形式的开放——采用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答辩等活动形式组织教学,并打破复习课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进行的传统,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内容的开放——不仅限于书本和新授课上已学过的内容,也包括学生自己从网上收集到的资料以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的开放——教师对程度不同的各小组并不做统一要求,让程度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

3.实践性原则

一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将自己已把握的知识网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展现出来与大家交流;二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4.发展性原则

本模式下特殊留意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无论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应用知识的活动,还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的活动,都不只留意一时的结果,而更留意学习的过程,留意激发学生的爱好,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三、自主复习模式的结构及操作程序

在上述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构建出了自主复习模式的基本结构:“自主复习整理——自主复习应用——自主评价”。由于该模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所以经常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组织者主要是教师、学习委员和各个数学组长,其操作程序为“自主分组——协作整理——评价反思”。

(1)自主分组。这一环节有两个任务:一是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二是各组承包整理任务。分组既可以按照班级的自然小组来确定,也可以临时自由组合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各组承担的整理任务既可以是整个单元,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或小课题。

(2)协作整理。各小组承包任务后,组长便开始组织大家进行研究整理。整理知识一般要求学生找出基本知识点、典型例题或典型错误案例,同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整理以教材知识为主,也可以伴阅资料补充知识。有困难的小组老师给予帮助指导。整理的结果形成简朴的整理报告。报告可以吧用班上统一的表格,也可以自己制作成展板或幻灯片。

(3)评价反思。

各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欣赏、评价,并预备好本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其他亮点,预备在课堂上交流。

5、结合教学内容,把学法渗透与专题指导相结合,探索课题实施的有效策略。

①每周或每月设计一节专题学法指导课。

②树立“学法指导”意识,从教材中挖掘学法因素,把课题实施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抓住契机,适时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③提出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或步骤。

④以集中指导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⑤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学法交流。(每学期1-2次)

6、在“实施→反思→调整→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及时记录,用心收集,积累经验。

7、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三、课题组成员

长: 林明福 副 组 长: 林坤明

实验教师: 1—3年级:林金宝

林秀娟

林春华

林锦发

林喜桃

林永义

4—6年级:曾周义

林荫惜

林宗文

高石藤

小学数学小课题范文
《小学数学小课题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