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小学生采写新闻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2 15:08:0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娱乐新闻采写

娱乐新闻采写

警惕有意炒作:绯闻、恋情

从皮特到汤姆

防止低俗化:琐事、八卦

从皮特到汤姆

一.娱乐新闻报道重点

1. 创作过程

剧本、筹资、开机、拍摄、封镜等动态

新表现形式、新技术等的采用

2. 演播活动

首映和上映预告、促销活动等

3. 人物介绍

主创人员介绍和批评演播活动

4. 评选颁奖

奥斯卡、金球、格莱美、金鸡、百花、超女

5. 作品评介

介绍内容、展开批评

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艺术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技术的等角度。

中国部分主流媒体的品味已经降低到美国黄色小报的水平

中国媒体娱乐报道低俗化的原因:

1. 缺乏高尚娱乐新闻的来源

2. 低俗化是商业化的产物:商业媒体追求利润、发行量,所以一定要迎合受众心理

三.为什么低俗的新闻会有市场?

大脑三位一体论:人的大脑分三部分,爬虫大脑(掌管人的本能,例如攻击、求爱、性交、领地保护等行为)、肢体大脑(掌管人的感情,收集认得感官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处理;意义与情感有关的信息内容,关心孩子)、新皮层大脑(掌管人的高级智能,如认知,语言等),其中,爬虫大脑最强有力,有支配地位。之后是肢体大脑、新皮层大脑。信息的传达是从爬虫到肢体到新皮层。爬虫大脑是超道德的,主要活动基于原始的生存和性冲动,包括攻击等取向。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什么会畅销(总票房超过32亿美元)

充分的调动了人的爬虫大脑和肢体大脑。

好莱坞专门利用爬虫大脑。

四.娱乐新闻与隐私

娱乐新闻是侵犯被采访对象隐私权最普遍、最严重的一个报道领域。

新闻记者不是执法者,采访活动不是执法行为,不享有执法者和执法行为的特权,不能任意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

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推荐第2篇:新闻采写资料

新闻采访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新闻采访的本质:是一种信息符号互动 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特殊的调查研究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概念 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

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的作用 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新闻线索的特点 比较简单,完整性差

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只是信号,有待证实

反映现象,变动性大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

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 来自受众的信息

从其它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新闻策划

新闻选题辨析

媒体的选题(大方向)例证:走、转、改

《开往春天的校车》 媒体对选题的处理方式(小战术)贴近性、趣味性、可看性更强 策划与选题的层次和运用

重大新闻事件的选题策划 例证:《日本地震》、《汶川重建三周年》(战役性报道方式) 日常新闻报道的选题与策划 三论:对象论、鲜活论、问号论 单一新闻事件的策划报道

重大新闻选题 国计民生

社会热点

关注焦点 影响广泛

例片:《大国崛起》、“全国两会”

线索及策划对新闻采访的影响

真正的记者两个最基本的素质,一个好奇,没有好奇心的人绝对不是好记者;一个质疑,太过于相信事实,不会质疑事实的人不是好记者,无数好报道就是这么质疑出来的。 关于所报道新闻事实

在新闻学经典的理论当中事实是要分类的。第一是当事人事实,当事人怎么给记者说事实,当事人怎么告诉记者事实,这是当事人事实。第二是证据事实,证据展现事实是怎么样的事实,这个脚印有多大,暗示这个案犯多高。第三是记者事实,第四客观事实。 关于所报道新闻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达不到客观事实,尽管客观事实是我们所追求的,实际上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告诉观众的只是记者事实,未见得是客观事实。记者事实是我们是根据这些不同的事实手段得出一个记者对真相的判断,很可能是一个伪事实。我们要区分几种事实层面。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

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典型案例:抽象的话题、艰深的研究领域

[面对面]钱维宏气候变化原因新探索

2010-03-21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采访对象

采访的心理剖析 采访交流的心理

访者的心理

被采访对象的心理

采访交流的心理 相似因素

需要因素 对等因素 强迫因素 仪表因素 能力因素

访者的心理 自信力

心理调节 意志品格 应变能力 自我修养

被采访对象的心理 合作的采访对象

需要、信任、善谈、情绪

不合作的采访对象 谦逊、紧张、反感

影响采访对象的心理因素 社会群体、个性特征、记者能力、事实利害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在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采访提问面临的诸多难题

始终掌握采访提问的主动权 审时度势地提出精彩问题 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语言采访 从既定目标出发设计问题 针对性、层次感、深度、新意、特点

典型案例 [面对面]钱维宏 气候变化原因新探索2010-03-21 从采访对象出发设计问题 因人而异 引导对方回忆、思考 触发对方的情感 典型案例 《面对面:玉树的力量》: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问题类型 封闭式问题 指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

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 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

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方法 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

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当倾听谈话的有心之人

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方法 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 采访中的几种常用观察方法

新闻采访中的记录方法 新闻采访中笔录的作用

新闻采访中记录的方法

总结采访部分:四个重要概念

四个概念 新闻线索 新闻敏感 新闻价值 新闻政策 新闻线索 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断性简要信息

新闻敏感 就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的敏锐地发现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新闻价值 是指某些事实所固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或潜在的作用

要素 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新闻政策 就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

通常体现为政治标准和新闻宣传思想

记者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

换质法逆向思维(“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

换位法逆向思维(“人人都采访投反对票的,换位采访那些投赞

成票的”)

对立面归纳法(“案件减少治安好”)

发散思维

一枚回形针的用途

统摄思维

异中观同:天空、海军制服、多瑙河

同中观异:变化了的鸭儿湖

新闻写作

——新闻主题与新闻材料

为什么要提炼新闻主题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是各种各样的,写哪些不写哪些,这里面既有新闻价值的要求,也有新闻主题的作用。新闻材料的取舍、新闻结构的安排、新闻语言的表达,都是受新闻主题制约的,都是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的。 怎样提炼新闻主题 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这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

这是一个可以通过有意识训练短期提高的问题

新闻主题 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新闻主题的把握 新闻主题具有客观性

1、新闻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生活,来自生

活的本质,也就是说新闻是从事实中得出的,因此新闻主题具有客观性。

不搞“主题先行”。

主题的提炼不搞强化,硬化。

2、新闻主题的提炼,必须以事实为前提,而不能超

出事物所包括的范围,把非本质非原貌的东西添油加醋的去硬性的迎合某些需要,搞强化,硬化。

新闻主题具有主观性 新闻主题虽源于生活,产生于它所掌握的所有材料之

中,具有客观性,但主题的加减,提炼又赋予了记者的主观努力,也就是说新闻主题的形成,提炼自始至终都受着记者的自身的思想感情与认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又具有主观性 。

新闻主题具有集中性 一方面,就内容而言,新闻主题是你手中掌握的全部

材料的思想意义的概括,而不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另一方面,就表现形式而言,新闻主题必须“明确”“单一”,因此一篇新闻报道只能有一个新闻主题,而不能追求多主题。

新闻主题的提炼

首先要选择好的新闻主题,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纷繁复杂使我们面对同一新闻时,很有可能会有若干的新闻主题,这时就应该选择一个能产生最佳效果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新闻主题,具体地说,就是:

政治上重要的新闻事实。

为受众所注意的新闻事实。

涉及问题最迫切的新闻事实。

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

1、追根究源法。

2、对比联系法。有许多事情,孤立地看,难以发现其特殊之处,只有从古往今来,上下左右的对比联系中才能发现起独特意义和可贵价值。(例:七艺节报道)

3、以小见大法。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每个记者,要经常碰到重大典型,重大事件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接触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提炼出不同凡响的报道主题。 材料 第一手材料

第二手材料 第

三、四手材料

新闻结构 新闻标题 广播电视的标题

报纸的标题

消息头 广播电视消息头后置

新闻导语 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最为强调的部分 新闻躯干和结尾 材料背景的安排

新闻背景 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社会背景 新闻的结构形式 倒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散文式结构

导语

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电报与战争促进了新闻写作上的突破。

1844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揭开了“电讯新闻”的第一页。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发了一条长消息,其导语是“六要素”式导语的典范:

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六条战舰和十条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处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第一代导语与第二代导语的比较

今晚大约9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正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本少校同在私人包厢中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向总统开了一枪。

(1865年4月15日《纽约先驱报》) 而第二代新闻导语则直截了当地说:

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196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 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新闻要素。

例一 中国新闻社上海1984年2月23日电

鲁迅先生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病,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这是2月22日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邀请上海市著名肺科,放射科专家参加的“鲁迅先生胸部x光片读片会”的新结论。 例二 台湾《民众日报》

(1991年)4月25日报道

爱吃肉的人注意了!一份最近的报告指出,每天摄取动物肉的人,与完全不吃肉的人相较,引起结肠癌的危险率相差两倍以上。美国医师威林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二)要抓住事件的核心与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例一 本报讯

一个商品不露面、顾客却整日熙熙攘攘的集市,6月15日在北京第二次出现。这里交换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住房,所以被称之为“换房集市”。 例二 XX通讯社电

数不清的目光投向一位斜戴法兰西帽子、披着时髦的砖红色春季女大衣的风姿绰约女郎。当北京市春夏季时装展销会今天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时,这个放在进门大厅的模特儿成了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三)要简要地交代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

例一 (新华社石家庄7月20日电)

5年前因遭受大地震而几乎完全变成废墟的唐山市,如今已矗立起座座

五、六层的楼房。最近,唐山市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毕新文向记者介绍了5年来唐山市住宅和市政建设的情况.

例二 有时在报道一些利害攸关的新闻时,为保护新闻来源起见,也可以采取不确指的方式。例如日本共同社发自北京的一条电讯: “据北京的东方消息来源透露,

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于10日夜逝世。塔斯社将于日本时间下午5时正式宣布。”

(四)要突出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时间概念

在构思新闻导语时,注意报道契机寻找新闻由头

1、尽可能由近及远,找一个最新的、时间概念明确的新闻由头。

举例 本报北京**9月28日15时15分讯(记者李丹

雷风行)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广场。这是首都向它的共和**亲50大寿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2、把作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新闻由头

举例 新华社哈尔滨3月25日电

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崇伦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地图。图上用文字标明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分布在全市的所有豆腐生产车间。

(五)要清晰、简明、生动。

例一 本报讯

我国外交部今天就阿联驻中国大使馆5月7日交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外交部4月25日关于答复英国外交部4月24日声明的声明和阿联驻中国大使查卡里亚·阿利德·伊玛姆5月7日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XXX的谈话照会阿联驻中国大使馆。

例二 本报讯(记者贾晓蒸

东城区记者站记者王小平) 消失近20年的大碗茶又回来了!昨天,记者在王府井吴裕泰茶店看到,不少人捧着大瓷碗专心致志喝茶,一派悠然自得。 要求

要突出主要事实,少写附属事实和琐碎细节;

一定要删去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华丽,实际没有多大意思的废话、套话,使导语尽可能实在而精炼;

导语里的人名和头衔不要太多,因为人们最关注的是主要新闻事实,不要分散注意力; 写进导语里的单位名称、专用名词不能太多。

举例 本报讯

哈尔滨市煤炭第二供应站蜂窝煤加工厂的7个青年工人,今天在车间里抓住了一头黑熊。

路透社北京15日电

中国日报今日报道,东北两名女工人受惊大叫,

因为一只黑熊在她们工厂的机器下面突然冒了出来。这只熊逃走时掉在一个机器坑内,

4名男子用铁罐盖住,把它活捉。

(六)要吸引受众关注新闻的其他部分。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叙述型导语

1、直叙式导语

据中新社消息

天津南开大学将从明年起在全国招收具有中国象棋特长的高中毕业生,培养中国象棋大学生。

新华社北京(1990年)11月30日电(记者郭玲春) 重庆川剧院昨晚以历史剧《孔雀胆》告别首都观众。巴渝风情之大剧小戏晋京半月,公演10场,为此间人士所盛赞。 直叙式导语

2、概括式导语

本报讯

积压在仙居县百货公司两年半的两千双女带鞋,和农民见面后,竟变成了畅销货。

新华社成都(1986年)8月22日电(记者卢东华) 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描绘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景象,如今又在小三峡再现。

3、对比式导语

新华社拉萨1月2日电

解放前没有一公里公路,在狭窄险道上全靠牦牛、毛驴驮运或人背的西藏,今天已有一万五千八百公里的公路通车。

本报讯(记者孙昌林) 7月6日,油漆工人刷完最后一笔,至此,湖北电视塔完成了由“一枝花”取代“一支剑”的“脱胎换骨”

过程。“KENT'’(健牌香烟)广告盘踞武汉龟山之巅已成历史。

描写型导语

1、见闻式导语

合众国际社1980年6月12日电

圣海伦斯山昨晚爆发,从烟雾笼罩的火山口喷出的巨大蘑菇状黑色烟柱升入天空,高达将近10英里。驾驶飞机在火山上空飞行的飞行员说,这次火山爆发看起来就像是原子弹爆炸。

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

马小林) 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越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记录。

2、特写式导语

(本报讯) 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会”上栖息。

新华社杭州(1988年)8月8日电(记者虞云达) 今天杭州市民一早发现,这座著名风景名胜城市已经面目全非了。 在风雨交加洪水袭击中,全市水、电、公共交通全部中断。人行道上的合抱大树连根拔起,横倒街头。市政府门前200多米的人民路两旁,数十株巨伞似的法国梧桐,如今横七竖八地躺在大街上。 ※描写型导语的注意事项

要明确描写的目的 描写要简洁而传神

在描写时要尽力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矫饰 议论型导语

1、引语式导语

新华社朝鲜前线1952年11月17日电

“低下头来”是近来侵朝美军士兵中流传着的话。美军俘虏说:新兵上阵时老兵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低下头来”。在前线阵地上,美国士兵们不敢轻易地走出工事,

出工事就像受惊的兔子,低头弯腰地沿着深深的交通沟飞跑。因为他们深怕被突然飞来的炮弹和子弹打倒。 议论型导语

(一)

※引语式导语使用的注意事项

所引用的话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报道主题;(例一)

所引用的话必须精彩、生动、富有新意(例二); 所引用的话必须忠于原意;(例三)

引语不要太长,最好是“警句式”的;(例四)

一般把最精彩的引语放在导语的开头部分,然后在交代说此话人的身份;(例五)

例一 路透社华盛顿(1996年)4月11日电

美国出版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一开头就有一句短短的告诫语:“一切想创造的人都得自己冒很大的风险。”

7岁的杰西卡·杜布罗夫要创造记录的努力终于以不幸告终。她希望飞过全美国的飞机今天在怀俄明州夏延郊外坠毁,她、她的父亲和她的飞行教练全都丧生。她本来想要打破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的托尼·阿利恩吉纳创造的记录。托尼·阿利恩吉纳988年9月时成了飞全美国的最年轻飞行员。

例二 美联社雅典(1996年)10月27日电

希腊总统25日扬言,如果雅典申办2004奥运会失败的话,希腊就将永远不申办奥运会。

斯特法诺普洛斯总统说:“没有一个城市像雅典这样耐心地等待国际奥委会的决定。然而,我要表达我对失去百年奥运会的痛苦心情。我认为,在我们国家没有赢得这届奥运会举办权的情况下,就不应当再提出作为候选城市。”

例三 路透社北京11月2日电

邓小平副主席今天说:

中国

没有叫台湾投降,而是希望它接受在平等的基础上就中国和平统一的问题进行谈判。

中国新闻社香港1984年2月24日电

光大实业公司董事长王光英今天接见记者时说:“我来香港就是做买卖的,而且要以资本主义方式做。香港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这里经济信息灵通,资金流通方便。”

例四 本报讯

中美双方学者都认为是“高水平的”、“富有成果的”史学讨论会,今天在这里圆满闭幕了。

《今日美国报》(2001年)2月28日报道

在当今的美国,你可以谈体育、谈电影,但就是不能谈股票。原因很简单:一年来,纳斯达克指数缩水49.7%,15种主要股票下跌了25%以上。难怪一位投资者说:“我甚至不再看每月的结算单。那太痛苦。”

例五 合众国际社1978年5月26日电

“我比尼克松早来了十几年”,57岁的詹姆斯·温纳里斯自豪地说:

“历史已经证明朝鲜战争后,

我决定留在中国是正确的”。温纳里斯现在是中国一个省级大学的英语教授。朝鲜战争停战后,有20名美军战俘自愿留在中国,温纳里斯是其中之一。 直接引语

本报讯(记者焱虹) 昨天下午,读者顾健向本报发来紧急传真:史小六,你为了脱逃手术费,竟然左臂伤口内带着引流条就失踪了,请你立刻回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接受紧急治疗,否则你有感染截肢甚至丧命的危险。

2、设问式导语

记者故意在消息的开头提出某个尖锐的、读者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这就是设问式导语。

新华社北京1984年10月6日电

孩子患了白血病是否都会遭到像日本电视剧《血疑》中幸子那样的结局?今天参加北京儿童医院急性白血病儿童联欢会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

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此事作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用以揭示其涵含的因果关系和现实意义。这是评论式导语的特点。

例一 本报讯

多年来青蛙已经绝迹的北京市莲花河水泥四场上游一带河区,如今在深夜又听到了阵阵蛙声,莲花河水系管理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治理影片洗印污水取得的成果。

例二 美联社罗马(2001年)12月22日电

再见啦,卡拉瓦乔。再见啦,贝尔尼尼。(这两人都是意大利画家——本报注)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但是,欧洲银行新发行的欧元钞票上已经没有了著名艺术家的位置。

※设问式导语使用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抓取读者有共同兴趣的问题。

例 本报讯(记者王晶珠) 当您荡舟北戴河燕塞湖时,是否想到,您面前这载着穿梭般游船的湖水,就是您以及和您一样的旅游者还有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

不要无疑而问。

设问不是考读者。

一般不要连续提问。所提问题以具体明确为宜。

推荐第3篇:新闻采写技艺

一、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

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

推荐第4篇:新闻采写技巧

《新闻采写技巧》读书报告

在暑假里读了韩景洪、张岳石的《新闻采写技巧》,对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有了新的一些认识,得到了一些新的技巧。

这本书有三篇,分别是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写技巧,新闻作品赏析。我重点看了第一篇里的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采访的艺术和第二篇新闻采写技巧。

书中强调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和眼睛,好标题与好通讯、好消息是紧密相连的,这正与学长学姐们平时强调的一样。作者说:制作标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深化主题思想的过程,认真思考出一个好标题,写起来也就主题明确,得心应手。在大一写新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写新闻的时候力求提出一个好的标题,但因为经验和认识不足,标题的拟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本书提出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并列举了很多标题制作的方式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我更要把制作标题作为一项基本功,经常练习。

新闻采访的艺术也是我重点看的内容,因为我很少进行采访,需要重点学习。都说采访前的准备很重要,采访前准备的充分等于完成采访的一半,但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书中介绍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弄清报道意图,确定采访对象,搜集有关资料,制定采访计划。它从通过有关媒介寻找共同语言,学会巧妙灵活地提问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采访的方法,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详细,但还是有所启发的。当然,提高采访水平是不能只靠一本书的,还需要阅读其他书籍和进行实践联系。

这本书的重点是新闻采写的一些技巧。由于我们写校园新闻,所以我挑选着看了一些有用的技巧。就采写新闻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发现新闻:可以从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从身边门口发现新闻,从冷地方发现新闻,从新闻中发现新闻,从“会海里”发现新闻。我觉得从新闻中发现新闻是很值得学习的,我们学校有很多新闻媒体,校报和其他学院的新闻团体,他们报导过的一些新闻我们也可以写出新味道。“你写的浅,我写的比你深;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问什么;你写的‘面面俱到’,我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样我们能在新闻中发现新闻,写出更深刻或更全面的新闻。再说表现新闻:作者给了五句话,20个字:换换思维,巧当厨师,我就是我,比逼逼自己,学点艺术。写新闻熟能生巧,但也容易落入俗套,新闻报道提倡多样化,多品种。要让读者爱读,就得有新的东西,要有特色。而人的脑筋容易避生就熟,避熟就生不容易,总是轻车熟路地走,而不思考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逼逼自己,多思考,写稿要求新。

这本书所给出的技巧,都需要在平时写作的中锻炼,尤其是我们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学生记者,写新闻要具有校园特色。当然,技巧可以为文章增色,而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在一定的锻炼基础上,运用一些技巧,才能是自己的文章更出色。

推荐第5篇:新闻采写课程说课稿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说课稿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21世纪的高职高专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新闻采访与写作是职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础理论及基本采访与写作技能,以有益于将来从事采访,撰写新闻稿件的工作。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一般原理、发展规律,介绍国内外各类新闻文体的采访与写作的方法和一般规律,介绍当前新闻写作最新发展动态,介绍当今国内外新闻名篇,较熟悉地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和各种新闻文体的采访和写作,强调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文字处理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指记者通过采访收集材料,并将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则是研究新闻作品及其采访原理、采访技巧、采访规律、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一、课程地位

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程的性质及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首先,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新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由于新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实用新闻学乃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实用新闻学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新闻业务的应用知识。在这一知识体系中,新闻采访与写作处于“龙头”位置,是以后一系列业务的入门课。其中,新闻采访与写作与其它业务的联系又更加密切。因此,新闻采访与写作又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零散信息能否形成传播产品,从而传播出去。同时,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三,新闻采访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新闻记者作为一名信息传播工作者,新闻作品是他们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唯一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以新闻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同时传播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取决于新闻作品本身质量的高低。因此,新闻采访写作能力是一名记者必备的基本功,新闻采访写作水平是衡量一名记者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闻采访写作学这门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学习,逐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为更深层次上完成教学改革任务,进行创造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以下就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实践性做几点尝试:

为体现新闻教育内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突出高职教育的适用性和创新性,贯彻“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的“双主体”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改革具备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参照本科新闻专业的计划,将教材讲授课时压缩了一半,用以增加技能实训的课时,以追求理论对技能的指导效应。特别是新闻采访写作这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以实践环节为主,实践课时占50%以上。为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有限资源,采用“交互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校的《福商通讯》为平台,让学生全面参与报纸新闻业务的整个运作流程,进行以新闻采访写作训练为主导集各项新闻业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实训。重视学生的参与,加强学习实训的指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动手参与”的学习积极性,有周期出版物《福商通讯》、电视节目作品等多项教学成果。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记者”、“编辑”、“制作”、“校对”等角色意识的驱使下完成各自的岗位职责,在对报纸新闻业务流程的参与中发现授课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突破,切实领悟新闻业务各单位教材中阐述的新闻敏感、新闻价值、新闻时效、新闻传播效果等理论的实际意义,切实掌握各项专业技能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培养解决业务问题的动手能力。

三、教材的选用与结构 本课程参考的教材有: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该书为人大社“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荣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刘海贵 尹德刚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四、讲授方法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对各部分内容除务必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还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实际新闻作品,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介绍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新闻采访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此外,还可视教学需要,采用课堂讨论法。

学生的课外练习包括阅读新闻作品和写作练习两方面。阅读新闻作品是学习新闻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新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优劣,探究其原因,必定对学习大有裨益。因此,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养成从专业角度阅读新闻作品的习惯。写作练习更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必由之路,新闻写作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必须落实到动笔实践、且反复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加深领会,真正掌握,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以实践环节为主,实践课时占50%以上,实践课程采取设计实训项目的方法,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写作训练还通过学生自主编办报纸的方式来达到锻炼的目的。 教学过程采取理论讲授与完成实训项目穿插进行的方法。每一种文体的介绍,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讲授时结合经典案例的分析、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新闻敏感性。

2、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新闻作品阅读相结合。每一部分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报纸或网络上找到相关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

3、结合社会一些重要新闻线索、重要节假日相关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等,作为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及写作的新闻线索,要求学生进行采访和写作的实践训练。

推荐第6篇:新闻专题采写提纲

新闻专题采访提纲

主题:学院后勤工作会议深度报道

结合本次会议纪要和此前关于学院通过“标准化”食堂与“园林式”校园创建验收工作的报道,重点对食品安全与“园林式”校园建设工作作深入报道。涉及部门与采访对象设置如下:

一、领导采访

1、分管领导:黄毅副院长

此次会议意义;针对校园食品安全和环卫建设工作,除常规性标准和措施外,是否有新举措、新目标;从后勤服务角度看,共建共享“节约型”校园还要做好哪些工作

2、监管部门——后勤处:杨德明处长(通过其介绍采访具体责任干部)

“标准化”食堂如何“标准”——学院对各食堂食品安全(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标准和具体措施;带动其他几个食堂实现“标准化”,要做哪些工作

校园如何“园林化”——学院对校园建设的构想和实践,对执行部门的监管

二、相关部门负责人

1、食堂经营业主(第

三、四食堂)

着重了解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环节。

采购:油米面到省教厅指定企业采购,其他菜蔬食材的采购(对食品安全从源头把关) 储存:食品分类储存(深入食堂,了解食材分类储存的方式和标准)

加工:采访主厨。如何搭配菜式,均衡营养,对生、熟食品分类处理标准等

销售:“试尝”和“留样”制度;价格设置等

2、绿化公司

园林规划布局;校园绿化率;如何创建“园林式”校园;进一步提高星级标准,要做哪些工作

三、工作人员和师生

随即采访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其所在岗位的具体要求,挖掘细节,体现主题

师生:作为共建共享的受益人,有何直观感受和建议意见

推荐第7篇: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姜圣瑜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

读者需要故事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①

每日新闻网站的财经记者米特拉说:“叙述性新闻学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去。我们应该把关于中东的报道写得身临其境,就像小说一样,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

《城市之页报》的编辑玛丽莎说:“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文章都详尽地描述一个地方或场景。作者与一个乐队、一位政治家、一名警察混得越熟,他对他们的描写就越真切;他的经历越是刻骨铭心,记录下来就越是令人难忘。”一些小组建议,篇幅较长的、叙述性的文章可以连载。

来自美国的这项调查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读者更希望报纸的记者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

打开报纸,我们欣喜地发现,故事已经无处不在。

《中国青年报》有一篇题为《保护权力制约权力》的报道,说的是呼唤《行政许可法》出台。然而,这篇新闻的冲击力不在于记者或法律专家关于这部法律意义的介绍和描述,而是一个农民白白盖了270多个公章这个令人生气的故事。

浙江省金华市有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

这是行政法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杨海坤给记者讲的一个故事。他说:“这个听起来十分荒唐的案例表明,现在行政机关手里掌握的审批权过滥,有的甚至就是扰民。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此加以规范,这部法律应该是行政许可法。”

这篇新闻从说故事写起,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深思。

质感形象冲撞

作家余秋雨曾提出一个观点,“用形象来提升新闻”。他说,有人说的时候很好,但一要他写下来,就很枯燥了。为什么?因为说的时候是用世俗的平常语言,听世俗的平常语言具有形象感,特别接近文化。而当他一提炼,他就会产生艺术的误会,概括以后的抽象的概念,他以为是最重要的,其实那恰恰是不重要的。所以这里面的差异是什么呢?是有质感的“细节”。记者要培养对形象细节的敏感,对质感的传播方式的把握。而这个质感的传播方式,经过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实验,是最能打动人的灵魂的。所以有的作品虽然不太抒情,也能让人感动,主要是质感形象冲撞产生的效果。

余秋雨的这段精彩论述告诉我们,写故事一定要用描写的手法。余先生的话与美国一位学者的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JamesW.Carey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

描写,是新闻故事在写作中的基本要求,与我们所说的“说故事”是一致的,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可感。描写的对立面是叙述、概括,叙述、概括通常用抽象的语言,空话、套话较多。

描写离不开细节,因为细节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使读者与记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孔繁森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的全党学习的楷模,介绍孔繁森事迹的通讯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整篇通讯写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如写孔繁森去世后人们怀念他,用了这样两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你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这两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读到这些细节,人们可能想到很多很多。

著名作家杜鹏程说得好,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结实……”记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今天会成为典型,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这些根源不交待清楚,典型人物就站不起来,而历史细节的穿插会让读者在了解他过去的同时,能解读其现在,细节能让典型人物站起来。

江苏常熟市一个农村老支书叫常德胜,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六大代表,他之所以把这个村子搞得这样好,有一个细节讲述了其历史原因———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刚当村支书时,本村一个农民家庭有个老人即将去世,躺在铺上。在老人弥留之际,常德胜来到这户人家慰问,老人的儿女们在老人的床前痛哭不停,说老人此生有一个遗憾:因为家里穷,老人一辈子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常德胜听说以后,立即派人到镇里的照相馆请来了一个拍照片的,想给老人拍张照片,来弥补这个遗憾。可是这个照相的来了以后,一看老人虽然心脏还在跳动,但是眼睛已经闭上了。如果拍出来的照片是老人闭上眼睛的,那不是同样的遗憾么?常德胜想了一个办法,叫家里人烧了一盆温水,用毛巾蘸着温水在老人的眼睛上轻轻地擦,老人的眼睛微微地睁开了,拍照片的抢下了一张老人睁开眼睛的镜头,给这家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这个细节,十分感人,一方面说明了常德胜作为一个基层党支部书记想老百姓所想,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另一方面,这一件事也对常德胜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作用,为了让全村的人不再出现这样的遗憾,必须挖掉穷根,带领大家勤劳致富。

故事的意义在哪里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中讲述的故事与“侃爷”们所讲的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新闻故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报道要求,要有一定的品位。

第二,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

第三,新闻故事要有内涵,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写新闻故事,要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所以,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故事是“长腿的”

故事是“长腿的”,是说故事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动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新闻中的故事也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记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采访故事,用变动的观念来“说”故事。

摄影大师卡蒂埃.布雷松曾经说过:“我们是恒变世界中的被动观者,惟有的创造就在于把握那按快门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确,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把握那难以预知的瞬间。新闻记者手中的相机担负着记录生活的使命,要求在短短的一瞬间能拍出真实且富有创造力的形象。

摄影记者是这样,文字记者也是如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变动中的故事,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一次,我们收到盐城一位通讯员发来的一篇稿件,题目是《盐城大纵湖乡成立蟹业协会》,初看标题,肯定不能用。因为现在这个“会”那个“会”太多了,而且不少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再看内容,我觉得里面有意义。其新闻不在于成立什么协会,而在于大纵湖乡蟹业协会负责人陈中华这位农民,养蟹致富成了“蟹百万”。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大纵湖畔有个“蟹百万”》,要求作者重写,突出陈中华养蟹致富后,带领乡亲走出大纵湖,承包三省五市万余亩水面的故事。

这样修改,稿件可能就救活了,特别是把新闻点做在人的身上,“蟹百万”的新闻价值要比“蟹协会”大多了。但我们又一次分析原稿,分析陈中华这个人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觉得把故事做在“大纵湖畔有个„蟹百万‟”,太一般了。“蟹百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满足,从大纵湖走出去了,跨省市承包湖面。我们要求作者根据故事的发展,写成通讯《“蟹百万”走出大纵湖》,说盐城农民陈中华在大纵湖围网养蟹收入百万之后,又跨省承包万余亩水面。这个故事把新闻的切入点选在“走出大纵湖”上,反映了水乡农民致富之后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二年秋天,蟹市突变,蟹价大幅度下降,许多蟹农遭受重大损失,由此我想到了“蟹百万”,他的情况如何?我们来到盐城,找到了“蟹百万”。谁知一见面,我们发现他却是满面春风。他说,自从报道以后,他就开始研究市场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市场变动中,又一次赢得了主动权。我们认为,这是故事的发展,也是“蟹百万”这个人物的进步。我们写了一篇稿件《“蟹百万”笑对市场风云》。这篇报道见报以后,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被评为报社年终好稿。

故事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变化、而发展,特别在历史的转型期,各种文化的冲撞必然产生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我们要善于捕捉历史转型中的冲突,写出大时代变动中的故事,故事要为时而“说”。

多问一句笔下宽

发掘故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问题,是作风问题,故事在基层,故事在群众中。只要你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就能抓到故事。

写故事从采访始。采访最难的又是提问。因为新闻故事的情节是不能编造的,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来,问不出故事,稿件就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问故我在”。

2001年,江苏省丹徒县招商引资搞得比较好,一个新区半年就引资50个亿。有记者去开发区采访,管委会办公室的同志准备了许多材料,又介绍了这里的优惠政策、区位优势……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来的稿件就是一般性的工作新闻。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位记者再来采访同一件事,请他们谈故事,他们说:“这50个亿,我还要感谢你们报纸呢!”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一组报道与50亿投资的故事”:正当他们为招不到商犯愁的时候,一位副县长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了一组报道,详细介绍了在南京的5万温州商人的情况,他眼睛一亮,立即来了灵感,组织新区管委会研究这组报道,立即派出招商“大使”来到浙江台州招商,结果引来了50亿投资。

美国著名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原主任贝蒂.迈斯格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告诉他的学生,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简单易学的小手艺,今天的新闻学院培养的仍然应该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不同的记者采访同一个对象,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却一无所获,这里关键在于一个“问”字,要“问”得有学问、有技巧。

一次,我们到昆山去采访,听说昆山长出了哈密瓜。哈密瓜是长在新疆的,江苏昆山怎么会长出哈密瓜来?周围的人说是引进的品种。为了探个究竟,我们赶了几十里的路来到了石浦镇新勤村,这时已经快到傍晚了,村干部带我们来到了田头,看看哈密瓜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大棚里,我们一边看哈密瓜一边问农民:“新疆的哈密瓜怎么种到这里来的?”大家七嘴八舌讲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冬天的一个深夜,一辆轿车在昆山通往上海的机场路上出了车祸,撞坏了新勤村路边的水管,翻到了沟里。

车主,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总爬出车门后,奇迹般地发现自己一点也没有受伤。可是车子怎么也起不来了。闻讯赶来的朱凤英连夜组织村民救助,事后车主非常感谢,提出要给他们报酬。朱凤英坚持不要,从此交上了朋友。

一来二往,上海那家公司来新勤村投资农业,引来了哈密瓜栽培专家,夏去秋来,种子发芽、生藤、开花,结出了甜蜜的瓜。瓜销何处?朱凤英他们在瓜棚里合计的结果是,主攻上海。为了“讨好”上海人,他们给昆山的哈密瓜取名为“阿拉密”。国庆节过后,“阿拉密”走进了大上海的超市、水果店,“阿拉吃„阿拉密‟”在上海传为美谈。

这个事实很有故事性,当天晚上,我们在村里吃了便饭以后,就立刻写出了一篇现场新闻《一场车祸引出一项甜蜜的事业———“阿拉密”的传奇故事》,《新华日报》很快就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并被评为当年的江苏省现场好新闻二等奖。 (作者是新华日报经济一部主任、高级记者)

注释:

①周岩编译:《美国年轻记者心目中的理想报纸》,《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第43页

推荐第8篇:新闻采写学习感想

新闻采写学习感想

本学期我有三次采访经历,采访对象分别为获奖同学、心理咨询老师、创业成功的学长,在这三次采访中,关于采访,我有很多感慨,很多收获,也深刻认识到了采访能力的欠缺。

经过这学期得学习,我发现采访是门艺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只有“问”和“答”,而其中的学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体会、学习。

《创造性的采访》这本书让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很清晰、幽默的将采访的各个方面展现,遇到的很多困惑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但遗憾的是知道学期结束,我只读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会继续完成。

下面我就结合这三次采访的经历和《创造性的采访》中的内容展开分析。

一、采访“挑战杯”获奖同学:范明媛

自己认为这次的采访还算成功,进展的很顺利,采到素材也很丰富。分析主要原因,与被采访者外向、善于交谈的性格有关;也因我们是同学的关系,更容易交流。

但随着采访的进行,我发现采访很混乱,并没有按照我的采访提纲走,更多的是按照他们的比赛日程,笼统的知道每个时间段要发生什么事。书中关于采访对象喋喋不休也有提到,说的很模糊。而我采取的策略是“追问具体细节”,比如:说到队员们在预赛时遇到很多问题,有的要退出,我追问了这些问题是什么;说到他们很感激两位老师为他们的付出,我追我了有没有实际的例子。事实上,正是这些细节,让我最后确定了报道核心。

这次采访让我清楚的认识到,面对庞大的信息供给,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如何把握重要部分,有针对性的提问。

二、采访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顾老师

这是一次在班级的公开采访,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虽然采访还算顺利,一问一答,很流畅的把问题串联起来,但我的成就感不是很高,因为后来在同学们共同采访的环节,很多同学提的问题都很不错,相比之下我的问题很平淡,没有所谓的“爆点”。

在这次采访过后,我一直反思一些细节。因为在采访之前,听同学说要把我的采访提纲发给被采访对象,让她有所准备,而我在采访第一个问题:您最近在忙什么工作呢?顾老师直接回答我第二个问题:在整理大一新生的心理测试档案。当时满心欢喜,觉得很好的过渡,但后来觉得可能是老师看到了我的问题,关于心理咨询室如何处理每年新生的心理测试档案,有什么反馈。那么我的疑问是要不要在采访之前就把提纲给被采访对象,还是在采访时看他们对这些未知的问题第一时间做出的回答。书中我看到的部分没有提到关于这方面。

三、采访创业成功的学长:周强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校园的采访,也是和同学两个人一起采访,个人感觉很糟糕,除了很多冷场外,主要思路完全混乱。

这次采访暴露了我们很多采访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我和同学各自准备了提纲,两个人只是约定互相补充提问,所以造成的结果是互相打破逻辑,很多时候都很尴尬的不知道怎么继续提问。其次是心中已经预想着一个答案,一直迫使对方承认这种观点,感觉只要他认可,我就好些在稿子中。比如我们一直在问您一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有没有让您最绝望的时候?而学长始终的回答都是:我是个很自信乐观的人,没有什么问题让我觉得很困难。这个问题我记得大概反复问了三遍,对方类似的答案给了上次。反思:我们可以换种提问的方式。

大多数人会对平和、有好的提问方式报以忠诚的态度。不带个人判断的提问方法对于增强对方的信赖和坦诚,总用是明显的。它说明你不是来判断的,来讨论的,来破坏的,而是来倾听的,来核实事实的,来学习的。

美国广播公司的芭芭拉‘沃尔斯列举了三个采访必备的因素:好奇心、倾听和做作业。《采访美国顶尖采访记者》1991年出版的。

推荐第9篇:“爱牙日”义诊活动新闻采写

关注牙齿健康

XX医院开展“爱牙日”义诊活动

9月15日上午,为迎接第25个全国“爱牙日”的到来,XX医院组织了口腔科专家、优秀医务人员在时代广场为群众开展了“爱牙日”义诊、咨询和宣传活动。

据悉,此次义诊的主题为“一口好牙,一生唯美”,也是XX医院为了迎接“爱牙日”而开展的义诊活动。旨在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推动大众关注口腔健康,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倡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形为方式,提高大众生活质量。从早上8点开始,专家及医务人员就开始为过往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并提供口腔检查和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同时还设置了血压、血脂等常规测量。

活动现场,群众的积极参与更激发了现场工作人员的热情。医务人员甚至顾不上擦一把额上的汗水,热情而耐心的为前来进行资询和检查的群众服务。在现场参与活动的人群中除了有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更不乏有很多年轻人和由家长带来进行检查的小朋友。大家都表示平日里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专程去到医院进行检查。尤其是牙齿问题,总觉得是小事而没有太注意到,等到真的痛到不行了再到医院去,才发现问题严重了。XX医院利用周末的时间为大家开展义诊活动,真是一件有利于广大群众的事。

XX医院口腔科的XX主任说:“牙齿健康是口腔健康最为重要的一环,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论是小孩还是老人,或者是年轻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并且应该定期去正规定医院口腔科进行检查,以及做定期的口腔护理,才能让我们实现这次活动的主题—— 一口好牙 一生唯美。”

结束后,XX医院义诊小组还在现场为广大市民发放了护齿礼盒。里面包含刷牙计时沙漏、牙线、漱口水等礼品,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医务科的负责人还表示: XX医院旨在打造老百姓自己的医院,以大众健康为已任。建院以来已多次在广场、社区及乡镇开展义诊和宣传活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证明,今后还会持续不断的开展下去,让“医疗惠民”这一承诺落在实处。

推荐第10篇:新闻采写年度工作总结(优秀)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新闻采写年度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所经手的工作可分为《xx》手机报与民生新闻采写两个方面:

在《xx》手机报这项工作上,实行的是“隔周轮班制”,也就是说一个月当中有半个月都需要值班,日常工作中,主要负责手机报的编辑排版和把关工作,从2012年10月份起,也开始同时兼顾编审工作。由于分工流程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每日的下班时间一般是当晚7点半。

从2012年3月份起,本人在“每个月在手机报值班半个月”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手机报值班当天的民生新闻采编任务,每个月发稿量在20到26条之间。在2012年本人经手的民生新闻中,给自己带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还要数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其中,在6月份里,本人跟海峰合作完成的关于先心病男婴的新闻在播出之后,共计为小男婴筹集到爱心款将近10万元,顺利帮助孩子完成了对于复杂性先心病的治疗,术后小男婴恢复得也很理想,目前已经跟正常的小孩儿没什么两样儿。在9月份里,本人跟慧光合作完成的关于“养父舌癌、养女救父”的新闻在播出之后,也为当事人筹集到了第一笔治疗费令其立即前往广州进行手术治疗,事后,中央台《道德观察》栏目的记者在观看了我们的报道之后,采用了我们的新闻素材再次对当事人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在11月份里,本人跟天聪合作完成的 “喜得三胞胎、愁坏一家人“的报道也为三胞胎兄弟筹集到了其住院所需的近3万元的全部住院费用,在元旦之前,三胞胎兄弟也已全部出院并健康成长。

现在想来,我还是很认同这样一句话:“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些把媒体作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典型弱势群体,我们如果要报的话,就该有足够的慈悲心和责任心,对经手的生命充分负责。或许会有人笑我的说法太算太文艺,但我依旧认为“让无力者有力、让悲哀者前行、让绝望着看到希望”这句话并非一句口号儿,而应该作为一种报道原则;至少,我并不觉得这句话有多矫情。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可能是由于《xx》手机报跟民生新闻采写同时兼顾的缘故,自我感觉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也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当在每个季度评出的好新闻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时,终于可以确定“自己确实是有进步的”了。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带着自身的不足继续努力,多向老同事们学习,期待在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中能够发现“因为不断蜕变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自己”。

自评合格!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11篇:怎样采写新闻小故事

怎样采写新闻小故事

什么叫新闻小故事?顾名思义,它是新闻和小故事相融其间,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短小精悍,常见的有四五百字、六七百字成篇的;二是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它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内容要确保真实性。

新闻小故事的写法

2010-03-19 21:08:19| 分类:习作交流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的概念:所谓故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叙事类文体。故事讲求寓意深刻、人物典型、情节感人、以小见大。故事比较忌讳情节平淡,无可读性。

既然故事具有文学性,是语言艺术,所以,需要在驾驭文字上下工夫,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致的刻画,才能写出感人的故事。

2、故事的构成:故事是由标题、开头、事件过程、结尾构成。

3、故事与事迹的最大区别:一是写作语言不同。故事有故事语言,新闻有新闻语言,事迹有事迹语言。事迹语言要求平、白、直,不能滥用修饰性语言,包括形容词。故事则很灵活,可以含蓄、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一些文学修辞。二是表现内容不同。故事内容要求不能多,是按照主题的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片段集中进行描述;而事迹则是把一段时间的所有优点全面表达出来。

故事化——新闻提高可读性的法宝

新闻故事化的原因: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读小说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喜欢干巴巴的说教,就因为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人物命运,甚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写新闻也一样,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新闻故事化无疑也是增强新闻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实际上,一篇好的新闻,要让它能够渗入读者灵魂,打开读者心灵之窗,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一个个动人故事来完成,这比单纯报道干巴巴的政策信息、概念、观点和数字,效果要好得多。

(一)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二)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三)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

何谓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是这样解释的: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小故事定义: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是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特征:小通讯不仅篇幅短,而且内容集中,情节性强。顾名思义,首先是要小, 不超过八百字为宜。大了就容不下,就得改用别的样式来写,但小中要见大,要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其次是要有故事,就是要有事件、有情节、有波澜、有结果,兴味浓郁,引人入胜。三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人物繁多,场面太大,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时间跨度不要长,只截取一个场景、一个时间段。

重视新闻小故事:写小故事是练笔的好方法。小故事只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二个场景,二三个人物,由于情节单一,文章短小,比较好练笔。一些名篇,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其实也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串起来的。如果有了写作小故事的深厚功底,一旦写起“大块的”通讯、报告文学来就有了基础。

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布局讲求“紧凑、统

一、完整”、谋篇讲求“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角度讲求“新、奇、巧”。因此,写故事就不能象写总结写事迹那样,只要是好事就往上写,或者写出几个方面来。比如:写某人检查认真,避免事故,然后又写该人认真打扫卫生,后来又写该人怎么助人为乐。这不是写故事,这是在写一本“豆腐帐”。

下面,我结合自己写作经验,按照通常写作步骤,谈一下写故事的最基

本方法。

第一步,首先要找一个要写的对象。然后收集一下该人感人的事迹,在收集的事迹中,选择一个侧面或同类型的二件事(但最好别超过三件)集中写。

最好集中写一件事。

第二步,起一个有个性的标题。比如:试验“大碗”、维护“老班长”等,再比如:《寒夜排险》、《不知疲倦的状元郎》等。

第三步,写故事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得好,故事就完成了一半,往下就好写了。那么,怎么开头呢?

1、找一个下笔的“点”。动脑筋一定要找到。

2、养成开门见山的写作习惯。因篇幅短,入题要简洁明快,必须从一开

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珠子。

第四步,写事件过程(就是写故事情节)。

一是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状交代清楚。

二是抓住人物特点和人物的亮点细致刻画。

三是搞好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

第五步,写结尾。结尾要精彩,要升华拔高

新闻小故事,靠故事情节取胜。当年的名篇《西瓜兄弟》,之所以写得生动感人,就在于此。随军记者王匡1947年10月间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一个有关西瓜兄弟的故事。当地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西瓜老大的地再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再村西南小路边上。瓜熟的时候,村东走过了一队国民党的兵,他们见老大的瓜,你抢我夺的,不一会,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过了20多天,村里忽然来了八路军,巧的是这会八路军从村西南老二的瓜地边过。西瓜老二想:“我这瓜地的瓜完了!”路过的八路军一个个地赞瓜好,但是连脚都不停地往前走。“这八路军就是怪呀!”西瓜老二说着就站起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刺刺地切开了,“吃西瓜,弟兄们!”西瓜老二向八路军叫,但都没有人答应他。“走路渴啦,来吃块瓜!”西瓜老二又向另外一些士兵叫着,但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一下西瓜老二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把瓜切开了怎的不吃呀?”这时有个16岁的小司号员向他问:“老乡!你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西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瓜往小司号员跟前送,小司号员连说:“俺不吃,俺不吃!”脚不停地朝前走了。西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地在西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这篇小故事总共700多字,写得有情节,有冲突,且情节围绕着矛盾展开,人物的思想,以及故事的意义,从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新闻小故事,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而且要有新鲜感。有些通讯员写那种恰到巨款“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一次写当然新鲜,第二次还是那么写:某某饭店服务员发现顾客遗忘在凳子上的一只包,打开一看,里面有1万元现钞,就交给了经理,饭店经理报告了某某派出所;某单位供销员发现失落了这笔巨款,急得大汗淋漓,后来又是怎样找到的,最后,某单位供销员向某某饭店送来了一面绣有“巨款失而复得,风格高尚无比”的大红锦旗,再三表示感谢。如此而已,报纸自然就很难采用了。

拾金不昧的故事并不是不能写,重要的在于写得新鲜,不落俗套。《浙江日报》1990年10月27日刊登的新闻小故事,尽管也写拾金不昧,但是写得非同寻常。10月6日下午,浙江省临海市双港乡荷莲地村周红军,将准备购买车辆的4000元人民币装入皮包,放在朋友家中的一只纸板箱内。第二天,朋友的母亲在清理家杂时,随手将这只纸板箱当作废品卖给废纸收购户。废纸收购户又将这只纸箱连同其他废报纸一起投售到临海箱板纸厂,过磅后直送该厂废纸打浆车间。10月9日后半夜,车间打浆工吴华素将这捆废纸板拆散准备投入浆缸时,发现纸箱内有一只皮包,她捡起皮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叠人民币,还有身份证、驾驶证等,她立即将皮包交给了厂值班领导。10月12日,周红军接厂房通知,前去认领回这只装有4000元钱和重要证件的皮包。这则新闻小故事,情节曲折,它生动地反映了女工吴华素在这笔钱“放入私囊无人晓”的境况下不昧钱财的高尚风格,富有新鲜感,具有教育意义。

自身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写成一则新闻小故事,恐怕是不难得。那的是那些有一定情节、但并不怎么曲折的素材,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也能写得有滋有味,引人爱读。这就得要精心构思巧安排:《法制日报》1989年5月26日刊登的《特殊情书》。一开头写道:5月4日,广西边防某部12连上士班长刘文清收到家乡的一封来信,拆开一看不由得一愣:信上除了含蓄的求爱外,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读者一看这个开头,便顿生疑问:一封求爱信,怎么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这位班长到底有没有把这些法律测验题都答出来?其实,这正是此稿作者精心构思后所设置的一个悬念。之后,作者为解开读者的疑问,采取剥茧抽丝的手法,娓娓道来。作者写了刘文清入伍后的出色表现,写了王妍如何对柳问请产生爱慕之情,写了王妍如何了解到刘文清“喜欢讲哥们义气,重老乡观念”的毛病,写了她如何趁他回乡探亲期间给他买了5本法律书籍,以及后来怎样向他提出用4个月时间学完这些法律书籍的要求。作者写道,原来这是同学王妍写来的一封特殊情书。“刘文清读罢信恍然大悟,4个月过去了,这是王妍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绩呢。”此稿结尾处,作者清晰地写明了刘文清接到这封特殊情书后的态度,也就是这篇新闻小故事的结局:“当天晚上,刘文清给姑娘回了信,将10道法律题工工整整地答在纸上,同时向王妍表示,把爱情化为动力,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军人。”略以琢磨,这则小故事本身的素材平凡无奇,由于作者巧设悬念,读起来倒也令人兴趣盎然。

有的作者通过妥善安排结构,用平平的材料作铺垫,然后形成一个高潮,也可以写成一个有完整感地故事。《浙江日报》1989年6月2日刊登的《媳妇讨厌婆婆分灶两年,孙儿一语惊人婆媳喝好》便是这样。浙江省平湖县(今为平湖市)某厂女工戚某讨厌她的婆婆,婆媳关系不好,分开居住过日子已有两年。作者写了戚某的丈夫好说歹说也说服不了妻子和母亲以后,突起波澜:同年5月27日中午,戚某7岁的儿子斌斌在吃中饭时,突然天真地问母亲:“妈妈,奶奶怎么一直一个人吃饭呀?”戚某轻声答道:“她老了。”“那妈妈你老了以后也一个人吃饭吗?”虽然这是出自天真的儿童之口,可戚某听了这句话后,一下子满脸通红,愣在桌子旁边半天吃不进饭„„到了傍晚,她带着儿子一起走进了婆婆的房间,不好意思地说:“妈,斌斌叫我请你和我们一起过。以前我对不起你„„”写得生动感人,且做到首尾相应,形成故事(见报稿附后)。

我们通讯员经常会遇到这种那种零星材料,若能如此这般地精心构思,虽写不出大波大澜,但也能写出微波细浪来,构成新闻小故事,且能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这种妥帖运用零星材料的写法,值得通讯员借鉴。对新闻小故事时效性的要求,虽然没有像消息那么高,但是也宜及早报道。一般地说,10天之内为妥;迟的,也不要超过一个月。插秧期间发生故事,挨到割稻季节才作报道,显然是时过境迁,难以见报。

新闻小故事•周阿婆康复了

作者:简永标 甘书红 加入时间:2009-3-5 20:54:54 来源:端州新闻中心

近日,光明社区居委会的几名干部又来到八旬孤寡老人周妙珍阿婆家中探望,并将一件新衣服送给她。周阿婆乐开了花,紧紧握着居委干部的手说:“多谢你们和好心的街坊,把我从‘鬼门关’里拉回来。”

周阿婆是一位81岁的孤寡老人,去年12月份的一天,她到市场买菜,不小心跌了一跤,

造成脑干梗阻,处于昏迷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生命危险。

邻居和居委工干部发现后,马上拨打120,将周阿婆送进了端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居委会干部又跑前跑后,争取到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款,作为周阿婆的医治费用,还找到了一位护工专门护理周阿婆。此后每天,光明社区居委会的6名干部轮流到医院看望周阿婆,直至其最终出院。

周阿婆虽然出院,但身体还十分虚弱,衣食住行都需要有人照料。该社区的叶姨不仅肢残,丈夫也是残疾人,但她每天帮周阿婆买菜煮饭、洗衣、搞卫生、擦身,就像女儿一样悉心照料,忙完之后,才回到家里煮饭,照顾丈夫,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在叶姨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和众人的帮助下,周阿婆终于完全康复。

叶姨两公婆都是残疾人,为何还主动照料别人呢?叶姨告诉笔者,她家是低保户,家境十分困难,前两年女儿考上大学,但没钱读书,在居委的帮助下,一位姓何的阿姨每年都资助5000元给她的女儿,到如今已资助了20000元。她一直想回报社会,虽然没有钱来帮助别人,但也可以用其它形式帮助有需要的人。

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不能写得人物繁多,场面太大,枝节横生,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

〈实例〉

温馨留蓝天 爱心在人间

——陈太菊家人向西南航空公司致谢

陈 波

3月22日下午,因丢失一年血汗钱受到西航乘务员帮助的打工妹陈太菊的两位姐姐陈太凤和陈太翠,从广汉市专程赶到成都双流机场,亲手将书有“温馨留蓝天,爱心在人间”的一面锦旗赠送给西航总经理王如岑,以表达全家人的诚挚谢意。

去年12月30日,在广东中山一童装厂打工一年的陈太菊从珠海机场乘机到成都,过安检时忙乱中不填将12900元血汗钱丢失了。当她痛不欲生之际,西航乘务员带头为其捐款,从而感动了全机123位旅客纷纷为其解囊相助。当晚23点过,同机旅客古和强、张其君夫妇在回家整理行李时意外发现了陈太菊的钱盒,于是连夜驱车冒着浓雾赶到双流机场,将钱盒交给西航乘务部值班领导。元月一日,西航派人到广汉寻找到陈太菊后及时归还了钱盒。陈太菊得到失款后,感动不已,当场将在飞机上所得的6000元捐款委托给西航的同志,请转捐给“希望工程”。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到这笔捐款后,打破常规,速将该款划拨给朱德同志的故乡仪陇县,从而使15名失学儿童得助重返校园。

“这一串串动人的真实故事,就像是导演编的,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自家人的身上”。陈太凤噙着泪水,满怀感慨地握着王如岑的手说:“你们培养了这么好的乘务员,我们全家人永远都会感激”。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3天前才从北京开完人大会议归来的王如岑托着锦旗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大事,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把它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陈太菊把款转捐给‘希望工程’的举动,做得很好,它对我们继续抓好安全服务工作,也是一种激励。”

据悉,陈太菊已于3月13日重返广东求职打工去了

:“小”也不放过

2011-03-16 15:10

来源:中广军事

打印本页 关闭

2004年6月,汪锡广到某仓库进行预算审计。这个仓库位于濒临大海的山坳里,分库却远在市内,属于小、散、远单位,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司务处也只有一名士官,只允许有几千元现金流动。

“越是小、散、远的单位,就越不能掉以轻心。”汪锡广给自己打气。车子一到库区,就径直到司务室,对司务长说:“请将保险柜打开。”

“首长,昨天去总库办事把钥匙忘在那里了„„”一时摸不着头脑的司务长,脸色胀得通红。

“没关系,再等一会,让总库派人送过来。”汪锡广安慰这位借口说慌的士官小伙。

对白几句,这位士官只好从命。

打开保险柜一看,汪锡广只见里面还有一个小抽屉,小抽屉里放着一叠现金。按照财务制度,这已属违规。再一查,现金的流量比账上少了整整两千元。

“说说,怎么回事?”汪锡广盘问道。

司务长一阵沉默,过了一会,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原来,他的姐姐就在驻地谋生,做生意资金周转不过来,便向弟弟借,可因存款没有到期,怕影响了自己可得的利息,便生主意,挪用了公款。

汪锡广一方面严肃地批评了这名士官司务长,让他立即到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将公款补上,另一方面又与仓库领导商议,将思想工作做细,防止出现其他的问题。

第12篇: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尚书权 2008.11.8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此后,中心主管领导召集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前后两次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弄懂什么是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臵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1 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充分认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1.故事化新闻写作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

2.“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三、各种新闻题材都要体现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不仅体现在通讯中,各种题材都有故事化的要求。消息,一般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简单明了,交待清楚,但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消息要有事件、有背景、有分析,有观点,同时,消息中也可以有故事;通讯,勿庸臵疑,要求故事性强,有深度,背景清楚,主题突出,情节生动;现场稿:要有亮点,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故事;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及引用领导讲话,要把握准确,突出重点,概括全面,尽量用原话;特别要强调的是,

2 油田生产单一,各种措施大同小异,如果不深入采访,稿件内容容易干枯。因此,一定要有现场,见人物,听对话。写出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新闻故事化。

1.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有明显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故事化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故事要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要用故事化的叙述,选取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可选用鲜活的直接引语,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2.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3.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新闻是一门叙事

3 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一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三是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四、落实“三贴近”,转变工作作风

新闻故事化不仅仅是写作要求,而是对作风、文风、人品的要求,也是开展三项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新闻故事化的根本途径。

1.贴近实际,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原油上产,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原油上产的故事也在基层。过去那种靠打电话、泡材料写稿子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推动工作,推动油田上产。贴近实际,就是要重心下移,把新闻采访的重点放到基层。“记者蹲点抓基层”就是贯彻贴近实际、重心下移的体现,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体现。

2.贴近生活,主动对接员工需求。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贴近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接员工需求,从员工需求中寻找故事,用故事把油田领导的要求同群众愿望统一起来。

3.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贴近群

4 众,是一个老话题。为什么要“老调重谈”,这是由我们新闻故事化宣传任务所决定的。员工群众是新闻故事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中,新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强化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创新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是用各种新闻技巧写作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增强故事性,必须强化业务学习,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满足读者意愿。

一是新闻视觉要创新。新闻采写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善于运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新的新闻视觉审视新闻事件、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分析新问题、新现象、新发展、新趋势。

二是事实内容要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实践中那些代表事物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抓住能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写到新闻作品中来,体现到作品主题上去,做到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阳光,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写稿角度要创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觉,深挖掘,找准切入点,通过巧妙选取角度,达到作品高,形式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目的。

四是语言创新。要注意吸收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和与此结应的是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和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报道绝不能一

5 个调子弹到底,必须跟上时代,进行语言创新。

第13篇:新闻采写的思维方法

新闻作品是记者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与其新闻采写能力有关,更与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关,懒于或不善于思维的“低能儿”写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我很羡慕会思维、点子多的记者,别人写出来平平淡淡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记者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使记者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来。

对于新闻采写中的思维方法,这些年来我曾作过用心实践和研究,这里提出如下一些见解。

一、追踪思维方法追踪思维是新闻采写中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朝着纵的方向想问题、做文章,刨根问底,步步深入,在思维过程中表现为正向线形。

《经济日报》运用追踪思维介绍共和国建设成就的报道,是我看到的最典型的范例:先是刊发新华社消息,我国钢产量突破6000万吨,煤产量突破10亿吨,粮食、化肥„„;接着是本报记者述评《6000万吨钢意味着什么?》、《10亿吨煤意味着什么?》、《粮食、化肥意味着什么?》;紧接着是比“意味着什么”更深刻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吃、穿、用、注行的变迁,这5篇通讯之后又发了《在吃的变迁背后》等5篇同是通讯而内涵更深的报道,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同国家重要建设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这样的“追踪思维”自然是大手笔。

可见,记者新闻采写中离不开追踪思维。围绕宝鸡盲人青年白镭的事业、爱情、婚后生活所展开的追踪思维报道,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我至今记忆犹新。白镭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3年攻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6门课程,成为陕西省惟一的一名盲人电大毕业生,这是首篇;白镭收到全国25个盛市的150多封来信,其中50多封是姑娘们的求爱信,最后同内蒙集宁市姑娘陈智萍千里结良姻,“追踪思维”扣人心弦;《漂亮姑娘为啥嫁盲人?》回答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美好、高尚的婚姻观;《瞧这幸福的一家子》跟踪报道了小两口婚后生子、相爱如初的甜蜜生活;《知音》将生活上的伴侣重点转向事业上的知音,以主要笔墨描写了白、陈情系残联工作,龙凤呈祥、携手共进的美好追求„„又如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的《发生在建国路市场的欺行霸市事件》,从浙江饮食个体户金望安在宝鸡建国路市场摊位被砸、人被打伤住院开始,穷追不舍,先将为跟同行抢生意一连打砸了三个市场的欺行霸市者公开曝光;接着是《欺行霸市者的保护煞,原来是某些公安、工商人员在为其“保驾护航”;再接下来是《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对欺行霸市事件的根源深挖细究;紧接着播发了公安、工商部门打击、查处的消息;随后编发了公安、工商部门打击、查处的消息;随后编发了评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至此,这一追踪报道已经到了之八,后面还有戏。欺行霸市者以电台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将我们推向法庭的被告席,从一审到二审,历时两年,以我们胜诉告终,这样就有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舆论监督》的论文发表。同时,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稿,在全国引起关注,我们的论文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硕士生教材。

二、逆向思维方法顾名思义,逆向思维就是相对顺向思维而言的思维方式,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其道而行之”,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在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逆向思维方法的运用随处可见,主要表现“你说东,他偏说

西”;通常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他偏来个“好酒也怕巷子深”;你说“知足者常乐”,我却来个“不知足者常乐”。还有诸如《好事不要磨》、《弄斧偏要到班门》等类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文似观山不喜平”、“文以反常成趣”。新闻是变动着的事物的信息,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相对于旧质和常量而言,新闻信息的新质和异量,都是对常规现象的一种超越,一种对平衡的打破,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具有反常特征,这就要求记者从思维定势的局限中捕捉出来,从平常事物中大量潜藏的反常现象中抓装活鱼”。市场上卖鱼者为多赚钱,从水中抓起鱼就过秤,而四川华蓥市一卖鱼翁却与此相反,专门在秤盘上钻了6个孔,待水空干了再称鱼,记者凭着一双“新闻眼”写了《6孔秤盘卖鱼翁》,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不宣传、不报道”,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的陈锡添有幸陪同小平视察。他认为这是一件令海内外关注的大事,上级越不让宣传,越说明它具有非同一般的报道价值。于是他给自己订了个规矩: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都要回忆整理小平谈话和视察情况,一丝不苟。在全程跟随小平同志的五天时间里,陈锡添做出了详尽的大事记。两个多月后,待到时机成熟时,他一连熬了几个通宵,终于写下了11000字的惊世名篇《东方风来满眼春》,经市委宣传部领导同意,于26日在《深圳特区报》套红发表。新华社和中央各大报很快转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当初陈锡添不对“不宣传、不报道”的规定逆向思维,做好充分的素材积累,就不会有举世关注的《东》文发表。陈锡添荣获第四届韬奋新闻奖,与这篇震动全球的代表作也不无关系。小平南巡讲话见报后,各地大建开发区,各种新闻媒体都在抢发这类热点新闻。时任《陕西日报·经济特刊》主任杜耀峰,结合陕西情况对这“建开发区热”进行了冷思考,发表了述评《何苦都挤一条道——陕西开发区建设热思考》,过了一段时间,在全国开始纠正开发热时,陕西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撤销了96个盲目搞的开发区。

在93年全国各地兴起的“集资热”中,杜耀峰又冷静思索,连续发了一系列反映集资热负效应的报道,这时适逢江泽民总书记到西安视察,看 金融秩序工作。“杜”文后来在盛全国获奖,1995年6月我和耀峰在北京参加“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期间,当时的中国记协主席吴冷西在大会上称赞杜耀峰“敢说真话、会说真话”的五点体会是“杜五点”、“博士论文”。耀峰作为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还应邀向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单位作经验介绍,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还对他作了专访。

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也曾多次尝到过“逆向思维”方式带来的甜头。1997年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各地企业一轰而起搞“一股就灵”,从媒体报道看效益好的企业差不多都是“实行股份制的结果”。股份制难道真的就这样奏效吗?我到宝鸡聚丰集团“解剖麻雀”,董事长、总经理和员工们都对我说,股份制对他们这个企业弊大于利;列出种种弊端。后来这个企业从实际出发,解散了董事会,退还了股金,由股份制改为私营企业,很快就增强了活力,成为宝鸡一家“明星”企业。据此,我写的通讯揭示了“企业改制不能跟风,什么体制适合企业发展,就实行什么体制,决不能搞‘一股就灵’”的主题,本台播出后,《宝鸡日报》、《陕西日报》等相继刊登。

三、发散思维方法发散思维的特征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圈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通过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新的更多的答案,给人以标新立异的感觉。

我沾了“首届韬奋新闻奖”提名荣誉的光,有幸到北京参加进修班,结识了获过全国新闻大

奖的老师,特别是有幸成为主编之

一、编辑出版了他们的经验谈《知名记者谈新闻采写》,从中看到了不少“发散思维”的实例。“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经济日报》副总编詹国枢参加“两会”报道,头一天不写开幕式,在《大会堂里的掌声》里专记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那些段落,大会堂里响起了什么程度的掌声。坐在那里,从头至尾,把掌声最热烈的地方一一刻画出来,这样的报道比起老生常谈式的宣传,特色当然很鲜明了。詹对摄影记者邓维不拍北京饭店为代表服务的镜头,却绕到饭店隔壁的幼儿园拍摄几个孩子翘首望窗外、等待早应下班的大人接,大加赞赏,说这“点子”更绝。“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广东电视台女记者周晓瑾一次采访途中避雨,误撞进了一道冰冷的大门,当她擦去眼镜上的水雾定眼看时,不可思议地发现自己竟置身于殡仪馆的停尸间,逃回家后怎么也摆不脱那个恐怖的印象。或许出于职业习惯,她突然想起那些死刑犯临刑前是怎样看待自己人生的,能给活着的人带来什么警示?捕捉新闻的冲动使周晓瑾兴奋不已,她鼓足勇气强迫自己又回到殡仪馆,拉开一个个“抽屉”查找线索,接着冲破“禁区”采访死刑犯,半年就接触了100多个死囚,有人问周晓瑾:“别人拍的片子都如诗如画,你的怎么„„”她意味深长地回答说:“社会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如果没有人去揭示、剖析、割除危害它的癌细胞,如诗如画的世界最终也不可能存在。”正是发散思维令这位女者把视野引向大千世界,把触角伸向大墙里的死囚,拍出了《大案剖析》、《毒祸》、《青少年犯罪警示录》等震撼人心的片子。王迈、强荧、范春歌等探险式记者,在对北极、珠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考察采访中,冒着生命危险,不断搜索大脑记忆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多方位发散思维,在艰难险阻中发现、报道新闻,使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经受了各种考验,在各自的新闻生涯中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故事。

与上面的名记者们相比,自己是渺小的,但是既然吃的是记者这碗饭,在新闻采写中也少不了“发散思维”的种种亲历。其中,广播评论《大开发切忌贪小利》,就较有影响。这篇评论以宝鸡县巩家泉村耗资639万元买回已报废的“列车电站”为论据,阐明了大开发必须清除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的道理。后来,我们根据这一典型事例又写了《坚持发展观,宣传大开发》,在省记协召开的会议上进行了交流(详见《新闻知识》2000年第11期)。我用发散思维方法采写的作品,印象较深的还有《业余警察》、《开泉人》、《他从巴黎跑步到中国》、《风雨改革路》、《虽然,他只是一个小钳工》等。

记者的思维是同知识、阅历等相联系的,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积累是记者思维的基矗我们只有在新闻理论指导下,不断地更新、丰富知识,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追求,才能娴熟地掌握新闻采写的思维方法,写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闻佳作。

第14篇:新闻写作学期末考试采写心得

采写心得

第一次采访人物,写人物通讯,我是真的很不熟练,不得心应手。在采访的时候有些不知道问什么才好,选定不了一个中心点,在写作的时候也是有些苦恼,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该用哪种形式写才好。这些都是源于平时的实际操作练习太少,所以当要实际去做的时候就有些迷茫了。但经过这一次的采访写作,我了解了一个大致的过程,对于采访围绕主题选取问题和写作的框架构成、如何围绕中心去选取组织语言,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以后的采写,也有了一个操作模式。

这次的人物采写,让我对于采访和写作的有了更多的一些认识。在写人物通讯前要先进行人物采访。在进行人物采访之前,要先对采访对象进行一定的了解,可以向周围的朋友们了解,也要自己去接触交流。再者就要根据了解到得资料进行一些问题的设置,在采访过程中也要随机应变挖掘更多的故事。接着就要根据采访的内容确定一个中心,看这些采访内容能够共同表现的这个采访对象的某一特点或性格,围绕着中心选定一个结构框架进行写作。虽然这些步骤在老师教学是教过,但是没有实际操作过,经过这次的采写,就对这个步骤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对于以后的新闻采写就会知道怎么入手了。

经过这次的采写,对于夏瑞玲,我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认识。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但是快两年来一直没有说过话,因为辅修在一起,又是同班同学,所以才逐渐有了一些了解。夏瑞玲是陕西那边的女孩,黑黑的、壮壮的,留着短头发,给我的印象是比较男孩子气,而且不喜欢说话。但平时在班上看她画的画以及后来她的一些设计作业,觉得之中透着一股女孩子的细腻,她的画颜色非常舒服,她的设计很有女人味,那时候就觉得她很神秘,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这次的采写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她。一直知道她在《大学四年》里工作,这次又一起选择了新闻辅修,想她一定很喜欢文字,在采访中发现果然是这样。当她说她喜欢尝试自己不会的,说自己为了这次策划项目看了很多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枯燥的书籍的时候,我有些佩服她的勇气和求知的心。她在尝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比如觉得我们专业的学习过于感性,而文化生的思想就比较理想这些感想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些小小的惊讶,觉得这个看似有些男孩子气的低调女生,心里原来有这么多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且在采访过程中,夏瑞玲说了多次的:“我做事情,要不就不去做,既然选择做了,我就会做下去并且做好!”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身边这样坚持而又认真的人真的已经不多了,很多人做事情要不就是做一半,要不就是应付着完成。夏瑞玲的敢于尝试的心,她对于文字的喜欢和追求,对于很多事情自己的想法,对于事情的坚持和认真,都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她确实有很多我要学习的地方。

第15篇:新闻采写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新闻采写考试复习:

名词解释(25分)

简答题(20分) 论述题 (15分) 时间运用题(40分)

1.新闻定义

报道型:(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信息型:(复旦大学教授黄旦):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更多人赞同此观点)

新闻本质上是一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真实、新鲜是其内容的基本特征。

2.新闻价值定义

新闻价值是事实信息适应和满足公众兴趣与需要的各种信息要素素质的总和,事实信息所含信息要素素质的级数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3.新闻选择标准

(1)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市场标准

新闻价值特征:冲突性、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或人情味、性(结婚、离婚也是性)、辅助性的价值 (2)新闻选择时的社会效果分析

记者、编辑在衡量新闻的重要性时,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一、现状改变的程度;

二、受事件影响的人数;

三、事件的接近程度;

四、事件的及时程度;

五、事件结果---它的后果和意义;

六、事件中新闻价值的多样性。(3)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

我国新闻政策基本内容:新闻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支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上;必须坚持群众性原则,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有立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必须坚持改革,追求艺术。

(4)其他因素:经济集团的控制,文化的控制(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

4.新闻采访定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采访者在新闻场域内围绕新闻事实所做的搜集新闻事实素材的活动,是在客观表象之下渗透着理解、选择、汰弃与重组的生产性行为,目的是收集信息以解释新闻中的一个观点、事件和形式。

5.新闻线索定义,如何获得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提示新闻的信号,它以不完整性、未经核实性状态出现,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种景象,也可能是一个粗放的故事情节。新闻线索能给记者一个思索与追查的由头,决定采访的空间、方向、构成因素。 新闻线索的来源:

一、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得;

二、联系人提供新闻线索,如通讯员;

三、从编辑部获得新闻线索;

四、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领导人讲话供给新闻线索;

五、从各种会议、剪报中获得新闻线索;

六、从其他新闻媒体上获得新闻线索(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七、受众提供新闻线索(网络;市民新闻报料)

6.消息的3种来源(重点是人,物作为消息来源,以及匿名消息来源)

获得人物消息源的途径:1.别人引荐(找一个了解你、信任你的人,让他介绍你去采访你想采访的人);2.自我推荐;3.中介(问问正在采访的人谁对这个问题有争议或者有别的看法,还有什么人与事件有关并问如何与这些人取得联系);4.一级线索和二级线索(采访对象提到其他人,尤其他的谈话内容有贬低情绪或是有争议时,你必须向他提到的人核实);5.上/下原则:可以至上而下也可以至下而上,要么先采访“大人物”,然后再采访普通人,要么反过来。

资料获得消息来源:包括电话簿、记录、文件、参考资料、剪报、录音带、照片、图书

在线消息来源:

(一)记者利用互联网的几种方式:1.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消息源 2.查找消息源的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办公地址或是家庭住址 3.寻找路线指南 4.从讨论组发现消息源 5.寻找专家 6.寻找消息源或报道主题的背景资料 7.寻找公共档案

(二)在线评估 即网站是否过时,网上查找资料的来源是否真实等

匿名消息来源:1.匿名消息来源是指不透漏被访者的姓名。某些消息来源若被公开身份,他们会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甚至生命危险。隐匿权主要是指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为消息来源保密的权利

2.稿件对匿名消息源的依赖性越大,它的可信度越低

3.处理办法:尽量减少关于匿名消息源的无奈选择,具体做法:

(1)在一定范围内对消息来源做适当描述。比如他属于什么阶层,什么职业,身体特征等;(2)记者应多方调查以求证匿名消息源提供的消息 (3)匿名消息源不得使用直接引述的方式,即不得对匿名信消息源的言论使用直接引号(4)最好不要靠单一的匿名消息源.保护消息来源:公开记录:是指消息源同意记者将自己提供的所有信息都用于新闻报道,并且在报道中指明他为消息来源;私下交谈,是指从消息源那里得来的信息绝不能写入新闻报道。

7.新闻报道策划的狭义定义,主要内容和目的

新闻报道策划是对一项报道的策划与组织,包括确立报道思想,中心与重点,报道所包含的几部分内容,报道的形式、规模及阶段,报道的时机、报道的力量的安排以及其他报道的关系。谋划的内容包括选题、选角度、选时机、设计报道进程、发稿计划等方面。此定义直接把新闻策划等同于新闻报道策划。

一个好的报道策划应当由以下内容组成:1.掌握丰厚资讯与相关的新闻线索 2.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提炼出最基本的报道思想主题,确立报道基调 3.确立什么样体裁及相应的体裁战略 4.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的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5.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对内容、时间进程、人员介入等作出详尽的计划 6.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栏目或时段安排 7.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 8.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修订和补充、调整,是报道持久延续。

新闻报道策划的目的是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

8.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明确采访目的与报道形式

2.访前资料的收集:了解采访对象;熟悉新闻事实(事件)的背景资料;其他资料的准备(获取上述资料的途径:其一是查阅相关资料,其二是检索相关传媒的报道,其三是进行预采访);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充实新知识;准备一些问题; 6.设计采访计划:选择采访对象,慎选采访角度,考量报道范围、重点、步骤、时间,选择访问方式,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结尾方法 7.物质准备

8.其他准备工作:着装、环境

9.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Goal采访法指的是什么?)

开放式问题:不需要一个具体的答复,允许消息来源留有相当大的余地

闭合式问题:要求一个简短而又明确的回答

开始阶段的问题通常应该是开放式问题,然后过渡到利用闭合式问题的阶段

提问技巧:1.提问不是审问 2.提问不是聊天 3.实现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 4.用内行话提问 5.提问的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出问题,使访问步步深入) 6.巧用沉默(被采访者往往会说出更多的东西) 7.GOSS公式(也称GOAL采访法)---美国内达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

目标(Goal)---“你们要实施的目标是什么呢?”“贵组织的目的是什么呢?”

障碍(Obstacle)---“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碍是什么?”

解决(Solution)---“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你们有什么解决的计划吗?”

开始(Start)---“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谁的意见?” GOAL采访法:

Goals(目标)Obstacle(障碍)Achievements(成就) Logistics(背景)

提问方式:1.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适合没有时间去接受记者采访的政治家、运动员或外交家,与记者熟识无需过多客套话的采访对象,公开场合采访如新闻发布会等,书面采访) 2.侧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问题上 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 4.设问(如果。。。假如。。。等假设性问题开头,期望在可能性空间中进一步暴露对象的一些信息 5.追问,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接一个问,打破沙锅问到底,问个水落石出 6.故问,明知故问,多方面印证一个问题 7.借问,借别人对某事的评论向采访对象提问 8.激问,用有分量的尖锐问题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

10.体验式采访的定义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

10.隐性采访 精确新闻报道(课本第五章,自学但需掌握)

12.新闻背景的定义,作用,如何使用

狭义的新闻背景:一般消息写作中所说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作用: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可唤社会关注 3 揭示新闻缘由 4.用背景进行对比烘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5.增加新闻趣味(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6.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是在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之外,顺带介绍其他一些相同类型的事件,或者顺带给出同类事件总的情况、数字。)

运用:

(一)按需而用,巧妙穿插 1.插入标题 案例:引题中加入背景:(1)交代背景 (2)揭示意义 (3)说明原因

案例:副题中加入背景,用以补充交代次重要事实 2.插入导语:以下两种情况可以把背景插入导语

(1)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将其作为定于,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

(2)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形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3.导语之后接背景段,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也是我们痛斥过的“多余第二段” 两种情况可参考:(1)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得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2)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后立即插入背景 4.分散插入主体中。常见写法:

(1)在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如:消息有五段,第二段和第五段为背景

(2)为将背景材料与主干新闻事实融为一体,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你认为什么是消息五要素,五要素的意义是什么?

(开放式题目,自学自思考)

第16篇:当代新闻采写方略复习讲义

当代新闻采写方略讲义

新闻记者的修养:一。政治理论修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新闻业务修养

2005年简答:学识渊博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有什么好处

1.要有渊博的知识,好处:

A.便于和采访对象取得“共同语言”

B.使新闻报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C.避免在报道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2.系统的新闻专业知识

3.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增加文学修养的好处:

A.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微言大义,蕴含哲理,寓意深刻,能给人以启发,利于新闻报道的构思

B.学习一些作家的成名之作,可以提高观察、分析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和问题的能力

C.研读一些文学作品,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面,有助于了解生活和社会

D.可从文学作品中,借鉴一些适合新闻特点和规律的表现手法

E.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一些千锤百炼的词汇和反映生活气息的语言,可丰富新闻报道的语言。

三。道德作风修养

在这里重提新闻记者的道德作风,要与近年来的封口费,有偿新闻,假新闻等等有辱新闻人职业操守的行为联系起来,可能会有相关的论述题目。

新闻记者的职责:

采写新闻;反映情况,也就是所说的采写内参;做群众工作

1.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指最近发生或者发现的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这种线索一般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但有经验的记者往往由小见大,追根寻源,发掘出更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来。

2009 简答:新媒体时代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3.新闻线索从哪儿来?

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这类新闻一班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二是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何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

三是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挖掘,是记者从直接观察和“每事必问”、旧闻深挖中获得的。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a.盯住互联网,互联网是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

b.读报,听广播,可以挖掘出新的内容、新的观点

c.广交朋友

d.重视热线电话

e.制作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 2004年名词:新闻价值

4.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a.新鲜性

新鲜性指的是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及其所含的新闻信息量,它是指一般人尚不了解的,而不是人所共知的事,或者是一件事情有了新变化、新发展,而不是老样子、一成不变的,或者是事物在运动中有了新的意义,而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

主要有时间新、内容新、思想新、角度新几个表现方式。

b.重要性

重要性指的是事实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普遍程度,或与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密切程度。

影响新闻价值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一个事件,影响社会的程度越大,影响到的人数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c.接近性

接近性指的是新闻事实与新闻受众内在的相关性。具体地说,接近性就是指新闻事实与受众在信仰、经历、心理、职业、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重合或近似的程度。

接近性大体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或者叫距离上的接近性。

二是职业上的接近性,这一条对专业性的报刊尤为重要。

三是性别上的接近性。《中国妇女报》、《妇女》

四是年龄上的接近性。《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少年报》

五是心理上的接近性。

d.显著性:一个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突出,或者对社会产生的作用越大,其新闻价值越大,显著性和影响性的区别在于,影响性多从横向比较,而显著性多从纵向比较。

e.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情趣和意味,亦即情感的吸引力。

一是和思想性相关,既要有趣味性又要讲求思想性。二是融入知识性中。三是讲求人情味,这里指的是能在许多人心理上引起共鸣的东西。特别是关于人的活动的新闻,要把围绕事件和人物的关心、悬念、同情等等人格化的因素,充分挖掘和表现出来。

200

5、2009年名词: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有人称是新闻“鼻”,也有人叫新闻“眼”,是一种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记者迅速正确的判断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对于读者的利害关系及其传播价值如何的一种能力,是进行新闻采访工作的重要先决条件。

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包括四种能力:

a.

c.能迅速判断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政治作用的能力。 判断某些事实是否引起受众关注及其关注大小的能力。 b.判断每件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力大小的能力。

d.具有见微知著,从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实和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其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2006年简答: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a.

c.

e.加强理论政策的修养 胸有全局,手有典型 广泛积累 b.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 d.养成分析比较的习惯

具体来讲就是:

首先,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关键,记者要识别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可以从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种要素去判断,但是关键的要素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以政治因素为依据的。

然后,一个记者只有对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怀着忧患意识,才会随时关注当下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才会对周围群众关心的一切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再就是,当我们选择了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就不可以忽视对社会责任感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最后,作为记者应该有奉献和吃苦的精神,深入基层和第一线,掌握大批的第一手的材料。

2009简答:采访前准备的重要性

采访前准备的重要作用:采访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采访任务的完成;情况的复杂性决定采访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情况的变动性决定了就是对比较熟悉的情况进行采访,也仍然需要有所准备、有了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可以避免一切从头再来,采访的目的性增强,节省时间

2005年简答:采访前的直接准备有哪些内容

直接准备

1、政策思想的准备,了解与采访任务相关的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执行部门的具体规定见解和主张 情况准备,对采访的同类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必要的知识准备,对采访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要是半个行家

资料准备,翻阅与此次采访有关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查阅同类性质的新闻报道。

2、间接准备 理论政策上的准备、资料准备、知识准备

制定采访计划 这里要注意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说起来也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计划,二是调查纲目。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座谈:也叫开调查会,是在较短时间里收集大量的情况,弄清事件的真相,获取各种新线索的好形势,了解动向,提供报道线索,围绕一个有争议的事件或问题,找不同对象进行讨论争议。

座谈应该注意的问题:参加人员上,参加座谈会的人要具有代表性且对所谈问题比较了解

参加人数上,不宜太多,人多不好掌握

讨论方式上,事前做好准备,多准备几套讨论方案,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

提问类型:在新闻采访中,通常存在这样的规律,记者的提问越长、越仔细,采访对象的回答就越短、越清楚、越简洁。可以把这看成是封闭式提问。相反的,记者的提问比较简洁、线条比较粗放,就叫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给采访对象的回答留下较大空间,因为问题比较含糊,回答也就相应比较模糊,或者说比较宏观。

2007年名词:视觉采访

视觉采访的作用:

视觉采访能捕捉到最新鲜最有意义的主题,猎取到最升到、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活材料

视觉采访可以捕捉细节、诱发思路

视觉采访可以猎取到生动的场面、感人的情景,从而是新闻报道形象化

视觉采访可以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增强报道的准确性

视觉采访可以触景生情,加深感受,迸发写作的激情

2.如何进行视觉采访:

A.事先请教专家,活聘请行家顾问,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现场情况,一面手忙脚乱

B.观察事物要点面结合,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以便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全貌

C.要抓住特点

D.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假象迷惑,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E.观察要仔细

2005 2009体验式采访

3.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A.有利于新闻记者深入第一线,增强责任感

B.有利于与采访对象达成一片,感同身受,真实再现,全面正确地反映事物

C.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D.有利于了解事件的内幕内情,掌握真实情况

4.体验式采访的方法:

A.善于捕捉体验过程中的瞬间感受

B.抓住动情之处不放松

2009名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所特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增加:

创造性思维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即它的求异性、认同性、发散性、逆向性。

a、求异性即在认识过程中把认知的对象凝住于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上,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上,已知事物的局限性上。

b、认同性 即在认识过程中把认知的对象凝住于客观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相似性上,亦即“异中观同”。 c、发散性 发散性是一种灵活性、开放的思维活动,即认识主体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以产生新的信息。

d、逆向性 即逆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沿着事物的结果、发展、产生、萌芽这一逆向过程进行的。在确定采访选题时,逆向思维由于是从相反方向靠拢问题,因此较之顺向思维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创新。

立体思维: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要求摆脱以往形成的思维惯性的影响,跳出点、线、面的限制,善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地去思考报道对象,因此,也叫空间思维或者全方位思维。一是思维的覆盖面和空间范围广,是以全局乃至整个世界甚至更大的宇宙空间作为参照系数;二是思维的纵深度和时间跨度大,上下数千年皆蕴含于胸。

增加:

a、从微观思维走向宏观思维

微观思维,是指思维指向局限于所观察或所报道的事物本身。

微观思维在一般的突发性、动态性的新闻事件采访时运用较多。

但微观思维停留在对事物作封闭式的反映、平面的展示上,认识上缺乏广度和深度,有其局限性。

b.宏观思维则是指思维突破和超越了所观察、报道的事务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对事物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c.宏观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A、宏观思维可以使记者捕捉重大题材,对大的事件、全局的情况作综合的分析和宏观的鸟瞰。

B、宏观思维可以使记者在对具体个人和事件的审视中,跳出就事论事的框框,将其置于大的时空背景下,展示其据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系统;将其看作一流动的时间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环,从而赋予其宏观的意义。

C、宏观思维还可以使记者在纵横比较、发展追踪中对事物作趋势性的分析、把握和预测。

200

6、2008年名词:宏观思维

3.宏观思维:突破超越了观察、报道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维,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这要求记者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2005年名词:求异思维

4.求异思维: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路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按照现成的规范判断事物的是非,不依现成材料去寻找答案,突破思考习惯的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的更深刻的信息。

5.超前思维: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将要发生或正在萌芽的事物观察分析,作出科学预见,展示出失误发展前景的一种思维方式。

6.新闻精品的特征:正确导向下的时代意义、主题深刻的新闻价值、既轰动一时又流传于世

第17篇:南京大学新闻采写与文史知识

南京大学2006年新闻采写与文史知识试题

[2008-03-19 23:44:31] 力量QQ:850676057

注意:

1、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答题纸上,写在试卷和其他纸上无效;

2、本科目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一、填空题(每个空档各1分,共15分)

1、《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以景写人的哀、乐心情方面历来受到人们称道。其中的“昔我”句以(),“今我”句以()。

2、赋、比、兴是《诗经》所运用的重要表现手法,赋,是指(),兴是指()。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4、《()》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

5、精确新闻的报道样式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而不满足于记者的经验判断和偶然经历。它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利用()进行采访、通过()进行采访、借助()进行采访、实施()进行采访等。

6、采写大型人物通讯,应努力使之具有说服力。为此,就必须写出三个层次:人物()、人物()、人物()。

7、第二代导语又叫()导语。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诗作《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

A晏殊B李白C张若虚D鲍照

2、“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此语出自()。 A《典论论文》B《进学解》C《文赋》D《文心雕龙》

3、长篇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

A沈雁冰B张爱玲C冰心D叶圣陶

4、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A《战国策》B《国语》C《左传》D《论语》

5、《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的诗作。

A余光中B徐志摩C席慕容D舒婷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天人合一

2、谈话实录型通讯

3、新闻速写

4、新闻敏感

5、体验式采访

四、古文翻译(每题5分,共10分)

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在采访过程中,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当事人、知情人、目击者?

2、请结合实例,谈谈对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理解。

3、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中说:“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日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请对王国维的观点发表简短评论。

六、作文题(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各25分,共50分)

根据以下已被打乱的材料,写一篇你认为最适合表现现有题材内容的新闻报道(须注明新闻文体),字数在600—800之间。并配发一篇评论(500字左右)。

和其他采访不同,钱伟长没有受记者问题的引导,相反整个采访都是他在牵引着记者走,加上时间关系,所以非常遗憾,有些问题来不及问,如:1983年邓小平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下令让这位已过退休年龄(72岁)的科学家到原上海工业大学当校长的?他的四叔钱穆对他治学影响最大的有哪些?对目前许多大学正在进行的改革有怎样的看法?

当我们告诉他是《科学时报?大学周刊》的记者时,他略带微笑说,大学,这个好。一个小时的采访,证明了记者的判断,钱伟长带着浓重的无锡口音,但一字一句,吐字清晰,他的思维非常敏捷,对记者的每个问题都是迅速作答,直言自己的观点,不掩饰对某些事情喜与恶,让记者看到一位真性情的科学家、大学校长、知识分子。

10月9日,著名的“三钱”之一钱伟长先生93岁生日。钱伟长先生虽然已届耄耋之年,但仍然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真可谓是老骥伏枥,奋斗不息。记者在此之前的9月11日采访了这一位对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人。

做“木铎高等教育访谈”,其实第一位要采访的就应当是钱伟长先生,他是目前国内高校(可能是世界上)年龄最长的大学校长,而且不退休;钱伟长先生在上海大学进行多项改革已推行到全国许多高校,如三学期制和学分制;钱伟长先生的办学理念也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可,即拆掉“四堵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

钱伟长住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的二楼一侧,当记者进到走廊尽头的房间里,钱伟长已坐在窗下等着我们了,他穿着红色夹克衫,双手放在沙发扶手上,双眼直视我们走进,“这是一位有力度的老人”,记者第一眼看到他时立刻得到这个印象,却忘了他实际上几乎失明。钱伟长没有戴助听器,只是要求记者大声一些。

今年6月,记者在一次会上听到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谈该校近几年的发展,学校每项改革,每点进步都离不开钱伟长,这位女校长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和对钱伟长校长的尊敬,她说钱校长一有新想法就把他们叫去谈,谈他的办学思路和如何培养学生,她还说钱校长经常约文、史、哲、社会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老师谈话,提出意见启发他们如何上好人文课程。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研究钱穆的学者陈勇印证了这一情况,他告诉记者钱伟长先生每次和他们谈话都是长达几个小时。

《大学周刊》:1983年您一到当时的上海工业大学,就提倡教师搞科研,您是怎么有了这个想法的?

钱伟长:我刚来时发现,教师们都照本宣读,我是不赞成的。 《大学周刊》:那时都是这样的?

钱伟长:那时大学教师都只能照本宣读,只有本本才行,没有本本不行。教师上课不动脑筋,他也没法动脑筋,要先有大学教他,只有做科研才能教新的内容,不是一生都不变的东西,当时教师中很多不懂这个道理,他们靠背从前那一套来教学生。

《大学周刊》:所以您要教师搞科研?

钱伟长:我是被逼出来的,要想办法培养教师,才能培养出好学生。科研是作不了假的。背书可以,不能背科研呀!科研要研,不能作假的。

附件(0)

第18篇: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福建省天湖山能源公司的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和《福建煤炭报》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进行一次交流,真的让我倍感荣耀。

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在基层中,一些通讯员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通讯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

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通讯员来说,在基层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例如:这个月初,我参加矿里的一次安全检查汇总会,如果就会议本身来说,写成一篇会议报道顶多是上我们公司的广播,但是会上,矿长说起他遇见的一件小事,让我觉得里面有更大的新闻。矿长说他在井口值班遇到了一名农民工跑到井口要矿车,这件事令矿长大为恼火,而他在会上的怒斥,正是我们当前要大力提倡和宣扬的精神,这就是新闻的主题。于是,我就写了《“小事”引怒老矿长》的报道,送到福煤报后,编辑老师把标题改为《矿长坚决抵制“衙门作风”》,在一版刊登了这篇小稿子。试想,如果,当时没有多思考这其中的新闻,一篇好的题材就会从身边溜走。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特别是我们的福煤报,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宣传重点,而要把握这个重点,除了上面给我们传来的信息外,另外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注意关注报纸,看看现在报道的主要方向,看看别人是怎么采写的,通过看别人的文章,还经常能触发自己的“新闻敏感”。当然,福煤炭是周报,在时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来解决这个问题。平常,我最经常去的网站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公司的内部网,一个就是我们的福煤网。现在,每周五的下午基本上就能看到新一期的《福建煤炭报》。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稿,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去年,我在网上买了好几本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书籍,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并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基层的通讯员,大多在政工岗位上任职,可能对于井下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基层的通讯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这种“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

真的是:“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基层通讯员,大多身兼数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宿舍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两篇外稿。说实在,很多时候,一忙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写稿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我们的重视,如提高了稿费奖励的幅度、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报道发表了,为企业的做了宣传。看到

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以上是我在基层几年里,作为一名通讯员的一点体会,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权当我个人的哆嗦。说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谢谢大家!

第19篇: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基层通讯员新闻采写交流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郧县的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和《湖北日报》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进行一次交流,真的让我倍感荣耀。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在基层中,一些通讯员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通讯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通讯员来说,在基层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稿,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去年,我在网上买了好几本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书籍,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并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基层的通讯员,大多在政工岗位上任职,可能对于井下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基层的通讯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这种“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真的是:“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基层通讯员,大多身

兼数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宿舍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两篇外稿。说实在,很多时候,一忙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写稿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觉得很有意义,这种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我们的重视,如提高了稿费奖励的幅度、经常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自己的报道发表了,为企业的做了宣传。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以上是我在基层几年里,作为一名通讯员的一点体会,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权当我个人的哆嗦。说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谢谢大家!

第20篇:法制新闻采写的实战技巧

法制新闻采写的实战技巧(完全版)

一、动笔以前做些什么?

1.现在编辑部收到的四不像的文章和让人没法改的文章多,记叙、议论、抒情

一大堆,消息没有导语,通讯没有情节。(以维权促维稳 ——施世庆泾县维权记)(泾县昌桥司法所拟定20条践行核心价值观)(金寨:双河司法所积极帮扶

助社区矫正人员再就业)(我镇社区矫正机构执行首例“禁止令”)(广德公安局:虚假资料骗贷款,银行系统请当心)。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2.如果确定动笔前写消息,要符合消息的所有特征,迅速而简洁地叙述最近发

生的事情,时间性强。要写好消息,注意3点:A所掌握的素材是新近发生的;B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材料放在最前面;(老人试用医疗器械晕厥

调解员巧用法理平纠纷)C寓己见于叙述之中,禁绝议论,文字洗练,篇幅短小,600~800字即可。这3点做到了,就可以说就像一条消息了。(巧用公证为残疾人解忧)

确定写通讯也要做到3点:A所掌握的素材能挖掘出某种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捍卫安宁甚于生命》)B手中有构成具体画面的的材料,(省律协妇女维权个人《我为四起惊世大案做鉴证》,特别是工作通讯,(开拓调解新领域

释放“大调解”新活力),工作味太浓,没有生动细节;C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借鉴文学表现手法。通讯的基本特征是准确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时间性不强,但所描述的人物,事物必须能反映当今时代特征。

二、怎样写好稿件? 讲标题

*标题制作,成为编辑的最主要的工作,好的标题不仅令编辑眼前一亮,更是引起读者兴趣的“药引子”;标题存在的通常问题,太长、苍白、不够准确、工作味太浓。(巢湖监狱开展执法执纪暨“约束自我、守住底线、清正廉洁”主题教育承诺签名活动)33个字,“马鞍山交警一大队„„”31个字,“凤阳县在新《刑诉法》实施后为首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28个字,“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化解交通事故纠纷——和县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日益明显”,“宿松县复兴派出所:加强农村警务建设 增强综合实战能力”(工作味太浓、老套)。“社区服刑也能收监 ——记我市新年首例社区矫正人员被收监执行”(消息通讯混淆)。

*标题要抓人、要形象生动、要高度凝练、要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狱警送刑释罪犯回家》、《姜大妈捧回政府建议奖》、《申请法援也可货比三家》。《蜀山监狱一刑释人员出狱后自办企业回馈社会》(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在芜湖成立),《狱中苦学技术 刑释回馈社会》。《酒后捅死好心村友 潜逃11年回乡自首》《亡命天涯十一年》。当然也不能哗众取宠,以偏概全。 讲开头

*来稿的开头普遍不抓人,还是工作味太浓,大话套话多,让人没有兴趣读下去,总喜欢为了什么,为了什么„„开头。(开拓调解新领域

释放“大调解”新活力)。好的开头就像穿着一件时装,引人注目。

*把最重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放到导语里面,找准“主要矛盾”。《姜大妈捧回政府建议奖》。《和谐号两小时飞到武汉》(合肥至武汉动车开通)。消息导语的散文化。 讲内容

*有华丽的外表,还要有实质性的内瓤,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消息体裁内容要详实,但也要删繁就简,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讯体裁,要选取最生动感人的细节和素材打动读者。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孙厅长的的3次落泪,抗击非典。《5000罪犯大转移》、《捍卫安宁 甚于生命》曹发贵事迹,被害场面、壮观送葬场面,获全省重大典型宣传2等奖;吴其详《先锋警察 热血铸魂》,刑满释放人员去苏州看望;赵玉中《传递法律温情的使者》(一位妇女带着坐船老母鸡感谢赵玉中,残疾人做布鞋送他,出租车司机送她女儿高考)。 具体实例:《合肥公证员将走进社区化解纠纷》

三、采写中的素质磨练

1.要学会发现,从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发现新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找到 新闻眼、找到新闻点”。(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视角独特,吹尽黄沙始见金,发现他在所在行业和领域里的重大意义。监狱局服刑人员减刑听证会,服刑人员选举;我省律师组团服务中博会;2005年11月,参加全省新闻媒体现场短新闻大赛,《绿色大圩诠释都市农业新感念》获第二名。法援中心需要援助;芜湖大清监狱。《合肥勇士血洒四川雅安》推出了一个英雄,登上了2009年安徽省见义勇为个人。

2.要带着激情去写作才有好作品。工作要有激情才能做好,文章要有激情才能

写好,李白斗酒诗百篇,不能无病呻吟,不能坐家空想,不要堆砌辞藻。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5000罪犯大转移》采访司法厅厅长孙建新、武警总队长夏鹤,安徽省委副书记张平,《亲历毒贩大押解》,《绿色家园保卫战》。曹发贵事迹,被害场面、壮观送葬场面,感动之下写出《捍卫安宁 甚于生命》获全省重大典型宣传2等奖;吴其详《先锋警察 热血铸魂》,刑满释放人员去苏州看望;赵玉中《传递法律温情的使者》。要选取最生动感人的细节和素材打动读者。

四、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写会议新闻应该注意什么。不要就会议报道写会议报道,要从中找出亮点,

会议内容简要表述,甚至一笔带过。选取角度,不怕以偏概全。商报外商在皖难觅会英语律师。英国一家金融集团到安徽找律师,结果找不到能直接用英语交流、对话的律师。安徽省第四届律师论坛上,安徽省司法厅厅长孙建新告诫安徽律师,我省律师行业虽发展迅速,但已面临“狼来了”的局面。“领导很生气,问题很严重”。

2、写工作简讯需要注意什么。不要把举措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部罗列出来,可以

简单例举,或者说:这些措施包括„„好的经验介绍,要有个新近的由头。(泾县昌桥司法所拟定20条践行核心价值观)、(黟县红星乡,年度律师考核)

3、发图片新闻需要注意什么。不要拍领导讲话,不要拍会议场景,要有生动画

面。文字不要太多,要以图说明。(图片旌德)

4、活动稿件注意什么。不要把领导名字罗列出来。活动简单的可写个简讯,活

动生动感人的,可写成特写。或拍成照片更有冲击力。《大墙涌动母爱潮》。

5、一定要注意时效(杜集区司法局坚持“法律六进”

促社会和谐);要注意送审保密。肖作新狱中情况,安庆监狱抓逃犯细节涉密等。

6、注意法治报道中的常见错误。把劳教人员当成服刑人员,把法律服务工作者 当成律师。 五、本报简介

要闻版、江淮法眼、百姓视点等。邮箱zzl9583@sina.com.cn *最后希望大家从消息写起,逐步培养驾驭长稿的能力,不要怕挫折。

小学生采写新闻范文
《小学生采写新闻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