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树立正确就业观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06:09:1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大学毕业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二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极为关注并极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但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大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社会中,就业职位的层次分布是呈三角形的,从顶端向下,各职位层次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增多。“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GDP增长将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职位数在600万—900万之间,而每年新增劳动力和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新增职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目标的一个准备,在现阶段,就业目标要实事求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还是一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态度。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

总结

总之,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只有学会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脚踏实地,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又到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季,据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创历史之最。最近一则新闻读后让人挺心酸的。据报道,北京一名高校女生因毕业后就业不理想,选择了跳楼自尽。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当今大学生们如何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笔者认为关键是理清就业思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表现为“一降、二升、三适应”。

一降,即降低就业期望值。在校期间都做了一个完美的“就业梦”,梦想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发现理想与现实是如此遥远。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理想就业不是非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入国企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岗位。从就业地而言,不一定非扎堆城市不可,也可以考虑乡镇甚至边远地区。从薪酬待遇而言,也不一定非要高薪不可,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升,即提升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提升自己就职的能力。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岗准备;要注意培养求职技巧,求职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如言谈举止、交流沟通等,应在平时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在求职时不至于因“小”失“大”,错失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现在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一些对本单位有用之才,谁的综合能力强,

谁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财富和荣誉,谁就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时刻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水平。

三适应,即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必须明白,就业严峻是相对的,机会永远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在校期间,就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社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就业岗位尚未落实之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好各项竞聘准备;竞聘岗位时,要沉着冷静,从容面对;无论求职成败,都要自信乐观,要有越挫越勇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求,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的目标。

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们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去争取、拼搏、奋斗,闯过就业这个难关,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位置。

2谈谈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简要回答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 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 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 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 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

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干什么”等问题。

二、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前提下,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

五、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

六、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赖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多方面的紧密配合与全面推进。

3当前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如何更有针对性的获得就业信息?

第一,通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获得信息。第二,通过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获得信息。 第三,通过社会各级人才市场获得信息。 第四,通过新闻媒体获得信息。 第五,通过社会关系网获得信息。 第六,通过社会实践(或实习)过程获得信息。第七,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 第八,通过各种类型的“人才交流会”、“供需见面会”获得信息。

4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有哪些?

1.有到学校进行招聘的企业;

2.社会上有几家大的后期培训机构如北京联想的北软,也算是个中介

3网上提交简历,要慎重

4大城市会有大型的招聘会

5家中人帮助找工作

6考公务员或应聘村干部

7自己创业

5大学生自主就业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主要优惠政策有哪些?

一.政策条件 作为创业者首先要了解创业现况

大学生自主创业,可谓“火焰与海水”。没有火焰般激情的创业是不可想象的,难免成为被市场经济大海吞没的“牺牲品”。而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仅靠热情创业也远远不够。创业意味着冒险和付出,也意味着失败和挫折。在经历了最初的创业冲动和付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冷静,对创业和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关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从局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比原来更快。既然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国家肯定是要发展有潜力的、有核心能力的新产业,这种新方向的选择,有可能让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给创业者带来了机会。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了解这些优惠政策,会让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感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更加坚定创业的决心,走好创业的第一步。

二.资金条件 进行有效的融资

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1.自有资金——一些大学生从低年级便开始打工,个别学生利用自己的专长可以积累一笔创业资金。

2.私人借款——大学生创业在征得家人及亲朋好友的同意后,可以向他们借款进行创业。

3.合作经营——通过寻找合作者形成合伙人或股份合作,筹集创业资金。

4.银行贷款——目前国家鼓励自主创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业指导中心也有对创业贷款的担保政策,大学生创业可充分利用这些政策。

5.风险投资——这些年无数的科技、网络精英都通过风险投资开创了事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将愈来愈多,覆盖面也将愈来愈广。

三.人际关系条件

人际关系条件对创业者来说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人际关系,对创业者顺利完成创业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的人际关系条件主要是指创业者在自己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空间内,通过交往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对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有促进和影响的各种有利条件。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其社会属性主要通过人的社会行为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个体的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群体,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发生联系。这样,创业者总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这个网络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同时;作为创业者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和调动这些有利因素,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为创业活动提供援助。

四.自身素质条件

创业者的自身素质条件决定了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性质和经营范围,也决定了创业者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创业者自身素质应包括其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当今社会,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如从事行业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其次是身体素质,创业的初期是艰难的,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很难做好每一件事。同样,非智力因素对创业者来说也很重要,如创业者的性格、人品和心理健康情况等等,都很重要,如创业者意志薄弱、或品质卑劣、心理不健康等,都很难成就大事。

首先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

1.积极主动——对于要创业的大学生,对人对事始终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这种积极首先应表现在头脑上,既要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看法,又要积极提问,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其次是积极主动地行动,实现想法。

2.自信坚持——任何时候都要有信心,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成功》杂志上写文章说:“创业者若能抱着无比的信心,就可以缔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遇到困难时,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坚持前进。

3.自我激励——每个人都有各种情感,要创业就要学会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激励。对大学生创业者,还应进一步学会调整组织情绪,决不能以自我情绪影响或取代组织氛围。

其次应该具备充足的能力

1.学习能力——这是大学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它不仅指书本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对人和事的感知、领悟、转化、提高的能力。

2.规划能力——大学生创业者在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就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制订出一个可执行的方案。

3.行动能力——无论再好的思想、再完整的方案,都要执行才能看到结果,因此,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执行能力是最关键的能力之一。

4.感知能力——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商业感知能力,这必须通过大量的思考、分析和实践的积累。因此,大学生日常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了解财经、商业资讯,多分析研究商业案例。

再次了解相应的知识

1.专业知识——在确立目标后,围绕目标方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积累和准备。

2.企业管理知识——除专业知识外,创业者还要掌握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企业战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等等,特别还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

3.创办企业的政策法规——现在本市对大学生创业有了诸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应在充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前提下,多利用政策的扶持,更好地走上创业之路。

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

找准创业方向,跨越创业障碍,同漫漫取经路一样,创业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艰难困苦要克服,甚至有几只拦路虎在静候我们的到来。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盲目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通病。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创业是一场比尔.盖茨式的“运动”, 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有了创意就能开公司,开了公司就会财源滚滚,而对行业缺乏深度审视,对市场缺乏深刻了解。其实,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大学生创业除了要有好的技术、好的心态,千万不能视野狭窄、过于自负,而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并敢于直面挫折和失败。大学生创业既要看到成功,也要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经济危机环境下引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潮,是一种积极自我开拓的过程,大学生创业者在认真了解创业现况避免盲目创业的同时,找准项目,完善自我硬件,灵活应对,克服障碍,成功,必将指日可待。

推荐第2篇:树立正确就业观演讲稿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心态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内容是:心态,什么心态?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中的心态。

我们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

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有一则故事,某贫穷的乡村里,住了兄弟两人。他们抵受不了穷困的环境,便决定离开家乡,到海外去谋发展。大哥好像幸运些,被奴隶般卖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被卖到比中国更穷困的菲律宾。

40年后,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们,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有些承继衣钵,又有些成为杰出的工程师或电脑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分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兄弟聚头,不免谈谈分别以来的遭遇。哥哥说,我们中国人到白人的社会,既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唯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华人统统顶上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业却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孙,书虽然读得不少,也不敢妄想,唯有安安分分地去担当一些中层的技术性工作来谋生。至于要进入上层的白人社会,相信很难办到。

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来菲律宾的时候,担任些低贱的工作,但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愚蠢和懒惰的,于是便顶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以上是真实的故事,反映了海外华人的奋斗历史。它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心态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有些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但是,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

任何一个只要把社会和别人当做自己敌人当做自己生活不幸来源的这样的人,你的生命一辈子都不会幸福,也都不会成功。任何一个人为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在社会中应该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是靠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够把事情做成功。 《近年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连篇累牍(读),到处可见于各种形式的学术期刊、新闻报纸以及会议记录之中,各方代表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都发表自己的高见。有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扩招惹得祸,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失业;有说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如果说大学教育能紧跟社会的需求,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只有社会有大量的需求的时候,工厂的产品才能卖得出去;自2000年我国第一届扩招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以来,社会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的说法就一直不断,每年都有就业形势严峻的各种花样翻新的说法,因为从2000年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过程之中,据调查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07万,到 2010年毕业生将达70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不由的让大家直冒冷汗,为自己的前程担忧。人数少,就业就易;人数多,就业就难吗?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并不等于大专毕业生就找不到工作,只不过是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难.大专毕业生仍有许多就业的有利因素: 大专毕业生学历虽然不算高,但他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这些人员专业实用,适应范围广,实操能力强,这都是那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大专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优势.在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大专毕业生应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如何打好就业基础,是摆在他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应成为当代大专毕业生的共识.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这个问题,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形势严峻,困难和机遇同在.

要克服就业困难,至少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要有关注时事和形势的习惯。自我判断形势,不要听信传言。“三人成虎”。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当前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有一定的敏感度,不能形成那种“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的习惯,要善于把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去,要养成良好的自我思考问题的习惯。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以后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不是偏听偏信,所谓“三人成虎”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不思考,轻信传言并且去传播这些传言造成的。

目前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的就业形势都处在一个比较严峻的状态之下,正是由于这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了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措施来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而我们国家、地方政府更是从不同层面出台了多项积极的就业政策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群,理应有最起码的自己判断事物是非的能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学生正确地判断我们自己所处的形势,那么要处理我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一件什么困难的事情。

二、是就业永远是个人的问题,核心是个人的素质。“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 从宏观上看来,国际国内的金融形势、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就业形势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真正地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个人综合素质。如果我们自己的实力不够强、综合素质低下,即使外部的就业环境再好,就是我们能找到工作,也只能做那些外围的工作,也不能进入到真正的核心工作岗位。

反之,如果一个大学生的综合实力超强,即使外部的就业环境十分恶劣,那么这个学生要找到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单位,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真正的人才,相当一部分企业就是在外部的大环境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时候吸引人才的,因为正是那个时候他们才能更容易挖到他们所急需的高级人才。

正是所谓的“有了金刚钻,不怕揽瓷器活”。“瓷器活”任何时候都是有的,但是“金刚钻”不是任何人都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金刚钻”的能力的高手。只要我们的个人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提升,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想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是没有任何困难的。

所以,眼下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确定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围绕着我们自己制定的发展方向完善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我们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动手能力,这样我们将来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会有明显的质的提高,那个时候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我们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不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了。

三、是要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做什么?到哪里?应当早做准备,做哪些准备? 贫蹭,有一瓶一钵{bo}。那我们的:一瓶一钵{bo}。是什么?

我们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自己将来最喜欢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自己应该清楚。在我们了解了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确定我们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构建我们自己的“一瓶一钵{bo}。

我们很多同学刚进大学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宏伟计划,但是这些计划不是被遇到的困难所阻隔,就是被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影响,其结果是相当部分的同学不能完成最初制定的目标,而走向了那种上不得,下不来的尴尬境地。而这些同学所面临的正是那个“富僧”所遇到的问题,同样有自己的“一瓶一钵”,但是怎样用好这个“一瓶一钵”是很有学问的。这个“一瓶一钵”是“贫僧”和“富僧”的区别,也是一个优秀大学生和一个平庸大学生的区别。一个优秀大学生的“一瓶一钵”是完全能够支撑他达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和他想达到的目标,而一个平庸的、没有自己任何特长的大学生的“一瓶一钵”却不能支撑他达到任何一个有难度的目标的。

所以,只要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个明确目标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那么凭借建立在这个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各项技能就能使我们达到我们最初想达到的目标。

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还要父母养活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有目标以后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他要把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这个目标坚定的信念是内化的,他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来对待。所以当我发现有一个人,他拼命地在嚎叫在喊着自己要做成做成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几乎立刻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事情是做不成的。为什么了?因为他还没做就先叫的非常响了他还没做就已经喊的让全世界人民都听见了所以就很难做到了。

二,应当树立怎样的就业观既然当前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那么,作为大专毕业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呢? (一)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定位,以顺应发展变化了的就业形势何谓"就业"?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解释应为凡被安排到机关,事业或企业单位工作就叫就业.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我认为,对"就业"的解释应扩大其含义,应包括"自谋职业"(个体户),这才是"就业"的全部含义.用句通俗的话说,找到工作就是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整个社会的传统就业模式已发生了变化,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行业,人们有了择业的自由,择业的范围扩大了,择业也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专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定位.换言之,就是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形势,并根据自己现有的学历层次和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适合做什么工作,适合在哪些部门工作,有哪些用人单位能够接收你,作出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位.另外,要求专业完全对口找工作已不现实.因此,既不可"好高鹜远",又不要悲观丧气,无所作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就业问题上茫茫然不知所措.你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亲口尝一尝,那就是你要不工作的话,你就体会不到工作中所产生的智慧以及你就体会不到这个世界是怎么样运转的。就永远停在了那个浅表层次。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你唯一要做到的是看准了目标以后充满耐心地充满了坚忍不拔的精神往前走。这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二)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先就业,后择业"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识.特别是作为大专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应注意扬长避短,在仓促的选择时间和较窄的就业余地的情况下,切忌挑挑拣拣,要争取尽快找一份基本适合自己做的工作,那怕不是十分满意的工作,如那些工资不是太高,工作环境不是太好,专业不完全对口或根本不对口,甚至是自谋职业.在就业后,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

大学生就业,急功近利与随遇而安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人对起薪要求甚高,往往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任何合适的工作就牢骚满腹。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大多数人,非“大城市”、“高薪”不干是不太现实的,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同自己当前的能力相适合的岗位,然后再做好发展的规划。

真正成功的人士都是那些乐于从基层做起,从比较艰苦的行业做起的,正是由于有来基层的宝贵的工作经验才能使那些成功人士有了良好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令人信服的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

三、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直指哲学的原点,也是人生思考的重大的、根本性的话题。而要回答后两个问题,则必须认真思考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就业也一样,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基础。然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很重要,但认识自己却很困难。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但许多错误的抉择即发生在对自己认识不清。自我评估的目的即是要通过对以往成长经验的反省,检视自己的价值。在求职之前,大家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性格、兴趣、特长等诸方面进行通盘思考,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剖析。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给自己一个科学、正确的社会定位,从而为自己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解决“我能做什么”的问题。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实际上如同人认识人性是一样的。就算人类完全搞清楚了人性,要让个人性起作用,还得依靠个体的人的自己的认识了解基础上。 如何自我评价

“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约而同的这样问自己,但这个问题却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在每个人的观念中都有一个现实自我和一个理想的自我。了解现实自我并接受和悦纳它,就会认可自己、心理健康,但如果不了解现实自我,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出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和排斥,产生心理障碍。

那么,自我评价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呢?基本的标准是:客观而全面。评价应是客观的,是在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会给自己的求职心态带来不利影响;评价应是全面的,既包括自己的特殊素质,又包括综合素质;既包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包括缺点和不足。

——优势分析。个人优势是我们求职就业制胜的法宝。我们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形成鲜明的自我定位,在招聘者面前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认识。

——劣势分析。很多人都不喜欢直面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讳疾忌医,是许多人的通病。其实,劣势并不总是一无是处。知道自己的劣势,不至于使自己盲目自信,趾高气扬;分析自己的劣势,不至于使自己因为劣势而无端自卑,垂头丧气。

——身体力行。如果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才能,不妨寻找机会表现一番,从中得到验证。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自己的特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向。

----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在不断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中,特别是当自己的优势劣势清晰的展现在自己面前时,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人,只有当他了解自己时,才能教育自己。我们认识自己的优势不是为了自大狂妄,认识自己的劣势不是为了自卑自责。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才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最终目的。

——要学会正确表现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困难、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出现了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自卑是同失望形影相随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失望程度相应越高。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生活的强者从来把困难、挫折当作是对自己的考验,认为它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我们不应该自卑,而应当有信心战胜自卑。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然后再和其他同龄人做一比较。通过全面、辨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世界,认识到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对自己的弱项和遭到失败持理智态度,既不要自欺欺人,又不要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一旦我们突破了自卑的羁绊,就会对自身的内在潜能得到全新的评价。

——要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形象。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人生的导航员。没有谁比你自己更能决定你的命运。因此,你个性内向与否,那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安排、决定。当你认定自己性格内向时,你便赋予了自己内向封闭的自我形象。而一旦这一形象标签进入你的潜意识,它又反过来引导约束你的行为。对自己的社交缺乏信心的人,不妨将自己从记事以来所认识的朋友都罗列出来,你会惊讶于自己竟有这么广泛的交际。特别是要多想想你的那些好朋友,既然你能与那么多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厚的友谊,也就足以证明你并非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了。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

总结: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进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谢谢。

推荐第3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它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择业观是就业观的基础,择业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的动机与就业目的。择业观的变化与发展,将促使就业观随之发生变化。

择业观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因直接与两个前提条件有关: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择业观与就业观形成的客观条件,自我意识是择业观形成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和支配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

(二)就业观表现:

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除了带给人们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扭曲,当代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滋生和蔓延。在就业观上具体表现为:

1.注重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就业上过分选择经济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作收入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据调查发现,73%的重点大学生毕业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一到国外、二到沿海、三到最赚钱的地方去[1]。他们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附属物,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2.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他们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专长,实现自我发展作为就业的唯一要求,不愿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地方去。据统计:43.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的单位“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身发展”,他们可以放弃户口,33.1%的毕业生表示,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2]。

3.拉关系、找门路,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大学生所需的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一些人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每当毕业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些掌握人事任用“生杀大权”的人便成为一些想投机取巧的人的焦点。据调查,时至今日,仍有73%的高校毕业生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3]。这无疑是一种与文明社会不协调的因素,这不仅是对工作岗位的亵渎,更是对广大大学毕业生的不平等的待遇。

上述这些不健康的就业观,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些家庭中的“独子”,在比较优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通过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可是毕业就面临失业。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太好,为了儿女上大学,金钱上已经不是什么智力投资,而是沉重的债务包袱。而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不仅家庭、学生都缺乏思想准备,政府和学校在如何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方面也缺乏经验。 所以,虽然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就业岗位逐年增多,每年都要增加800多万工作岗位,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2006年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而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为2500万人。我国失业率将高达20%[4],这也造就了一个好的岗位会有成千上万人来竞争的独特景观。因此,大学生们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的机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重要性: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

三、如何树立正确就业观:

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些“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旧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不可能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幸运,但如果失去这种可能,难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吗?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工农商学兵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走出这块小天地,何止七十二行,七千二百行都不止啊!有两则新闻,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卖猪肉[5],另一个是研究生唐忠华在四川当猪倌[6]。对这两则新闻,媒体和公众总是能将大学生职位的卑尊放大成焦点事件。普遍认为,大学生具有高端的专业知识,现在放弃专业去喂猪、卖肉,是人才浪费,如果那样,“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费光阴穹度日”?其实笔者认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白领诚可贵,蓝领价更高,为了能就业,两者皆可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都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所以,大学生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不是大学生挑岗位,而是岗位在挑有能力的适合的应聘者,如果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就业的道路上,就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学生们能认清形势,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先就业,再择业,眼前可能就别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应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人”,进而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一次走上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以为自己本领在手,天下尽在掌握。一旦真正做起事来,难免心浮气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读了大学,按说对就业有期待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此端起了架子,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认为非大城市不去,非工资高福利好的单位不去,这就大错特错了。就业,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毕业生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扎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技能,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介绍信”,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推荐第4篇: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值季春时节,五月的校园,在湛蓝悠远的蓝天的覆盖下,在湖水碧波的映衬下,在花香柳叶的点缀下,显得那么有生气,那么朝气蓬勃。然而,这么生机盎然的气氛却又有另外一个令人伤感的代名词——毕业。毕业,就意味着大学生不在属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毕业生们已经进入大人生旅途的下一站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找工作的一系列问题。面对社会就业压力如此沉重的现状,大学生们应该而且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加顺利的从校园过渡到社会,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树立一下几种观念:

首先,大学生们必须改变“非好工作不干”的错误观念。俗话说的好,360行行行出状元,作为刚刚脱离校园的、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社会新人,大学生应该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并且多多积累工作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在社会这个大学堂里,大学生们还要学习更多的实践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加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必须重视经验的累积,让自己在经验中提高职业技术和职业修养。

其次,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样不但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而且荒废了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课程。显然,这种观点是存在偏见的,也是片面的。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服务业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经济增长方式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所需要的正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大学生正应该趁此机会培养自己其他方面所欠缺的专业知识,让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齐头并进。

第三,要树立积极主动、努力奋斗的就业观念。就业、求职是实现人生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地“求”和用人单位的“需”相匹配来实现的,因此要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懒、更不能依赖。此外,大学毕业是人生事业历程的开始,在人生的历程中,没有从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人们选择的职业有所不同,但是唯有用汗水浇灌,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和充实的人生。

第四,树立“适合”的就业观念。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是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家普遍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也就是说最适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要适当确定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攀比、盲目跟风。我们提倡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的时候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既被社会需要又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岗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市场需求,有利于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推荐第5篇: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

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据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调查中心小组调查显示,64.6%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发展前景。选择稳定性较强的工作的占27.4%,选择自主性工作的有33.9%。而专业对口(5.8%)、人际关系(5.5%)等因素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上,甚至连待遇和收入(18.9%)也不再成为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后的发展情况看,距离理想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外企用人观

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调查中心小组对部分外资企业调查发现,外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最低。一些外企管理者认为,大学生到外企工作要能为企业所用,带来效益和贡献。虽然今天的大学生在应聘技巧上比以往有所提高,开始比较注重自我推销,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进步,对外企招聘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

明确的择业目标

还有据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调查中心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而“不了解”的比例为45.1%;65.5%的人自认为“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而另外34.5%的人则表示“不了解”。

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调查中心组长兼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助理研究员吴慧美女士认为,这意味着近六成在校学生缺乏明确的择业目标,“这种状况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必然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面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明显不适应。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调查中心调查表明,因择业竞争日益激烈而感到“恐慌”和“胆怯”的分别为4.8%和4.4%,觉得“紧张”的有11.8%,70.3%的人认为“压力大”,还有8.7%的人认为“很兴奋

同时,有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比如在对最低收入水平的预期值方面,有29.2%的学生将标准定在2000~3000元之间,有15.3%的学生定在3000元以上。“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会为此而失去不少不错的就业机会。”

另外,职业理想化倾向还表现在对工作性质的高期望上。为数不少的学生一开始就希望能找到带有自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其比例达72.6%。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调查中心组长兼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助理研究员吴慧美女士认为,这虽然显示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特征,但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丧失,也更易导致挫折与失败。

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而不取决于短期的、临时的以求职技巧和求职心理辅导。

一些学生将就业重点放在把握就业机会上,即在找工作的时候,努力提高应聘技巧与策略,如目前流行的毕业生“包装”、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等,研究人员提醒:“这并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民生之本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学校的就业工作,应该从关注就业机会及相应的求职技巧,转向关注就业能力。“这既包括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也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等。”以及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的主题活动挺你第一次(全民共通核心职能训练),建立系统的知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华人商业精英辅助计划调查中心组长兼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助理研究员吴慧美女士建议: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大学生向职业的转化》

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结语:我们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推荐第6篇: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姓名:卢丽娟 学号:211006289 专业:软件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

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

求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需求也越大。可是大学

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困难与挑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

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毕

业生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我认

为主要表现在: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比高校专业培养人才速度快几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

配置的时间差。我认为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

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

与用人单位“求才难”同时并存。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

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因

此在这些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

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大多数都是缺什么人

找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

是排名较前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

(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很低。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

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应多参加一些社会上以及学校组

织的活动,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也因为这样,出现大家口中常说的“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没有兴趣再继续做下去了。

(3)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其就业的理念存在着误区。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毕业时,出现了能力危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国家极为关注并极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但就业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虽然我还没有大学毕业,但是在寒暑假的面试经验中,我觉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问题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社会中, “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在当下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就业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二是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就业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目标的一个准备,在现阶段,就业目标要实事求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个人打暑假工所获得经验来说,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大学毕业生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

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生表现自我的过程。有的同学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刚到单位,就想着要拿高工资,又极不乐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多吃苦,这是不现实的。试问有哪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这么冒失地把高工资岗位交给一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还没有表现出实际能力也没有对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员工呢?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三是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包含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还是一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态度。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

当然了,大学毕业生首先应当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对自己的理想要有所规划,有目标的进行实现。其次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的思想,自主创业具有创造力和活力,既解决自己就业,又带动就业。同时需要有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自主择业的方式,建立起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 也需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大学毕业生应将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对工作负责,保证工作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能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树立发挥专业所长,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于职业要求相匹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

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

大量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指导,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轮船,最终会东撞西撞,迷失航程,惨重的可能会葬身大海。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没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去就业,就是错误的就业观。

机会只属于做好准备的人。人生的成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成功=能力+机遇。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但如果他同时又得到了好的机遇,就会更快、更好地发挥才能,做出业绩。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它只赋予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对我们来说,学校的学习、锻炼就是准备阶段。单位招聘员工,百分之百地要求品行端正、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肯吃苦、谦虚好学的人。当你做好了准备,具备了这些条件,机遇就一定会垂青于你,相反,你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即使有了好的机会,你也会失去,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正确的就业观既是一个人立足企业,准确定位的风向标,也是我们踏入社会,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人生价值的金钥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利用好自己手中这把钥匙,开启事业成功的大门。

总之,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只有学会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脚踏实地,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推荐第7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材料)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郑志翔

211006257

软件工程

在新学期里,作为大二升大三的学生,将要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竞争当中,我们将开始人生中的又一个新的旅程。走出校园,踏进社会,我们不得不面临毕业——择业——就业的重要人生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加上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有些大学生感叹人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因其在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目前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对就业有积极向上的姿态,对未来就业做好了个种充分的准备。

1、大学生就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看法

少数人认为认为所学专业对就业前景是无前途。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大学生就升学和工作等问题的决择

大学生普遍的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但缺少自主创业的精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大学生主要的就业地点和岗位的选择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的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4、大学生渴望的就业薪酬标准,及个人价值实现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这些人仍然保持传统的观念,不突保守的思想,同时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5、大学生的求职信息来源

求职信息和渠道是否畅通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学生非常需要学校的帮助和辅导,使大学生融入市场竞争中。学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

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正确估价自己,有的同学在应聘时,不正确估价自己的素质、知识、悟性、能力等因素,用人单位所聘的职位,自己能不能干,能不能干好,没有定好位。只片面认为我是大专毕业,要多少多少工资,住宿条件要多好,加班要有加班工资,才会满意,没有认识到能力比文凭更重要。因而对这个单位不满意,对那个公司不称心,挑三拣四,一个单位都选不上。要知道你的文凭只代表你的文化程度,文凭的价值会体现在你底薪上,但只有试用期有效。文凭只是应聘的“敲门砖”、“介绍信”,进门之后,“是骡子是马”,拉出来一遛就见分晓。老板看中的是你的悟性、知识、功底、能力、敬业精神,文凭已不是重要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中专生比大学生拿的工资还高的原因。所以初涉社会,不要太过分看重自己的学历文凭,重在正确估价自己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同学们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

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同学们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同学们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们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

面对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生存发展的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获取新知识,才能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正如宋朝大思想家朱熹所说的:“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现代上班族生活节奏、工作节奏都很快,整天都很忙碌。那就更要精打细算,安排每一刻时间去攫取新知识,利用各种渠道去学习。

就业,意味着离开学校的生活,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去迎接新的挑战。在新的天地里开创新的生活,就必须树立工作第

一、事业第一的观念。有的同学在选择就业时,往往感情多于理智,眼前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前途:几位老乡不愿分开、几个同学要求进同一个单位甚至同一个车间、自己本身没有主张,把别人的说三道四作为指南、把道听途说当作事实。因为这些原因而徘徊不定,错失良机,令人惋惜。有的同学过于自信,往往看不上学校推荐安排的单位,总以为外面有大把好机会,于是草率辞职或跳槽,自谋出路,但往往对社会缺乏了解,信息不灵,东撞撞,西碰碰,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像“白头翁”一样,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到头来一事无成。

如今,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显然,大学生所表现也来的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有根本的改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择业观与现实性的矛盾,使学生毕业后能正确地在市场中定位,把市场需求和自己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目前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

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

五、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推荐第8篇: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文档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在高考扩招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国家采取相应政策的前提下,只有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题。就业观的转变不只取决于大学生本身,还取决于社会。 关键词:就业难 大学生 就业观 政府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日益严峻。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559万,增幅近13%,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10年高校毕业生继续增加达630余万,1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50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去解决就业问题,高校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但这并不足以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需要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此外政府也需要制定政策,逐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 大学生不恰当就业观。

( 一 )大学生当前不适当的就业观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 大学生往往受到传统儒家精英文化的影响,自视为天之骄子,认为学而优则仕。对自己的定位过高,相应的对工作的选择性也很强。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在单位选择上:选择科研机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区三项仅有5%。这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导致的岗位选择、地区选择的不均衡,东部地区人才竞争激烈,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宁愿在东部失业也不去西部就业。再有的一个现象就是高校毕业生一窝蜂地去报考公务员,每年本科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有几百万,某个岗位的报考比例为2092:1,这也是受到传统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当官才是正途,哪个人家出了一个当官的那是无限地荣耀。与“国考热”相对应的是,教师岗位特别是乡村教师岗位的冷清。

( 二 )盲目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影响着正确就业观的树立。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大城市精彩繁华,但那里也容纳不了所有的毕业生。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艰苦岗位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能提供比大城市更好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实际上西部有广阔的天地,在农村大有作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那里正亟需各方面的人才,从2004年开始各大高校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支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在那里有充分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与其在东部求职待业、虚度年华,不如在西部堪当大任、一展宏图,人才的闲臵就是浪费,就是国家的损失。新农村建设正在当时,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去,村官计划就是这个目的。大学生可以把到基层工作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二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 错误的就业观对自我发展和国家发展都不利,要有一个踏实勤恳的态度。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给大学生演讲时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到我公司应聘,公司里只有一个扫厕所的职位,你欣然的接受了。每天工作勤勤恳恳,把厕所扫的比别人干净,我发现了会让你去管理所有扫厕所的人。结果在你的管理下所有的厕所都比以前干净。这样我就会觉得你是个人才,会把公司的后勤交给你管。你把繁琐的后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就把你提为公司副总了,这样你就成功地进入了公司管理层。这虽然不是实事,但也充分表达了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俞敏洪对待员工的态度。作为求职者就要从这个例子中受到启发,不是说一开始就能找到体面地工作,只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工作,做出成绩,你的才能就会被发现,你的才能也就能得到施展。不要说岗位卑微,再卑微的岗位也能做出成绩。

(二) 转变就业观要抛弃专业对口的旧观念。

当今大学生要抛弃专业对口的观念,据报道09年仅有不到30%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香港早在10年前就注重通才教育,3在职业生涯中灵活的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才划分出现了新的标准:博士生为专业性人才,硕士生为应用性人才,本科生为通用性人才。中国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的进程中,也进行着类似观念的转变,并且通才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步实施。因此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即使是硕士生也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三) 转变就业观念要从大学期间开始。既然专业对口率不是那么高,那么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注意这一现象。专业课的学习不能放松,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广泛地阅读其它方面的书籍,力求自己的全面发展。例如学习中文的可以涉猎一些新闻、历史、体育、甚至中医学的一些知识。在多方面的学好知识的同时,大学期间也应注重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全国政协委员韩红女士对大学生讲,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臵的财富。大学生就业要有正确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生应“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恰当定位,迎接挑战”,要恰当的制定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要考虑“三性”:对职业的适应性、对个人的兴趣性、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敢于去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成功。有了明确的人生发展规划,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就会提高,社会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方向,找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发展方向。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以平和的心理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此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就业路上的曲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如实地转移到对就业前途的考虑并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就是压力释放或转移。

(五) 要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

就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做好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准备,正视就业压力,迫使自己积极地行动起来,产生求胜得心理和行动。要勇敢地打破传统的“就业就是选择终身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就业观;再则,要敢于吃螃蟹,自主创业。

三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几年内不会得到缓解,甚至会在以后几年就业压力会不断加剧。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光依靠大学生,国家应该在这类问题中做出更多的举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一切意识的东西都是来自物质的。就业观同样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也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因此想要大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则要解决一些根本的问题。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都红了眼地去考公务员,真说的上是疯狂,为什么大家都往这条“独木桥”上挤?众所周知,公务员的工资其实是于教师的差不多的,但他的各项福利待遇则是教师所不能比的。如今消费水平高,尤其是房价高,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就业、婚姻压力,近几年凸显的看病难、入学难的问题也让大学生们渴望得到一个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这样的一个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只能通过考公务员获得。要想更好地配臵人才,引导大学生们到合适的岗位,比如教师,就需要政府降低大学生的生存成本,抑制房价,提高教师待遇。

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与人才的缺乏已形成了一种矛盾,如何突破西部人才缺乏的“瓶颈”,这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西部地区观念相对落后,经济、科技水平欠发达,难以提供中青年人才成长的多元化渠道。西部地区经济较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有实力的公司和企业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难以获得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博士在外企年薪能拿到5—20万,在西部只能是1万多。人才市场机制不全,西部地区的人才就多数留在行政事业单位,但长期以来,在我国无论是行政还是事业单位,都有等级森严的制度,事业单位也套用行政级别,有相应的厅级、处级、科级等,特别在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无论是分配方案还是住房都与行政级别挂钩。在谋取相应的行政级别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不利于中青年人才成长。这就要政府提高西部人才的待遇,解决住房问题,优化人才利用模式。

(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国家需要给农村大学生一些就业帮扶。中国的农民有八亿多,大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家人省吃俭用,只盼望孩子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离开农村,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因此这类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不仅要解决自己的生存、婚恋问题,还要顾及年迈的父母,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挣钱的工作。他们大多不想家人也不愿让他们回到农村去,城里的大学生自小在优越的环境里成长,更不愿到农村工作。因此基层就又出现了人才短缺的状况。要解决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在待遇上刺激以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再个就是要解决好农村的养老、医疗问题,现在农村被纳入“医保”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但转变就业观不是喊喊口号,也不只是大学生自己所能解决的,这还需要政府作出努力。内、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营造一个优越、公平的就业环境,创制一个良性的人才配臵机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远 施春华《大学生实用心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周德明等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中南大学出版社

3、杨小琼《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

推荐第9篇: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完整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事关重要。

近几年来,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施展才干的机会;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除了带给人们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扭曲,当代大学生中也渐渐出现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滋生和蔓延。这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扭曲。当前就业压力大,但是大学生们不仅要学会调节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的机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1.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把我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的由于许多部门和媒体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同时又要理性选择,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跟风。因此,广大毕业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面冷静地分析自己和社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把握每次就业机会。

同时也要认识到,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看出,长期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但短期内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将要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要全面认清就业形势,打好有准备的一仗。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会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握自己事业与国家进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只是广博,具备合理的只是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我们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3.找准自己的位置

“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速记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信息越可靠、详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嬉戏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4.掌握应聘的技巧

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的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很多技巧。如果你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了,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

高等教育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受教育而就不了业,就算不上人才;如果是人才,不就业更是浪费。作为大学生,所想的应该是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实现自己追求的价值。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应当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 ,这是最根本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眼光放长一些,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这是最为务实的做法。生存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问题,离开了生存,一切将无从谈起。要认识到随着 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移,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

大学生是祖国的美好未来,凡是要从大处着想,不要因为眼前的短期利益而蒙蔽了双眼。拥有正确的就业观非常重要。当代大学生们在就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地增强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大力的帮助下,闯过就业这个难关,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大学生绝不是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

推荐第10篇: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就业,是每位学生走出学校学习生活,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培养的素质的综合性的检验,是我们人生中要走的关键的步履之一。

我们学校的教育教育相对于一般大学的教育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就业优势。职校学生在学校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后,由学校招生安置部门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推荐安置在国内知名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上班,就是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学校对每个学生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平台是相同的,机会是均等的。

听老师说我院由于与许多企业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就业渠道比较畅通,经常都有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应聘机会比较多,但由于不少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勤奋,专业没学好,技能没掌握,应聘考试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有些公司来我校招聘的待遇条件很不错,但选去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习后,有些不合格被淘汰了,有些自己辞职了。综合素质欠佳,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不强等弱点,给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带来推荐工作的很多困难,也给学生自己和家庭带来苦恼与忧虑。所以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做了大量工作,每个就业机会都来之不易,每个同学都应十分珍惜。

大量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指导,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轮船,最终会东撞西撞,迷失航程,惨重的可能会葬身大海。

一、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

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没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去就业,就是错误的就业观。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呢?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我们在就业之前,应该对以下几个相关问题,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1、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同学们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同学们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们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

2、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生表现自我的过程。有的同学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刚到单位,就想着要拿高工资,又极不乐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多吃苦,这是不现实的。试问有哪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这么冒失地把高工资岗位交给一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还没有表现出实际能力也没有对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员工呢?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3、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同学们在学校中确实从事了某个专业的学习,想找一个专业十分对口的工作去发挥才能,这是可以理解的。学校在推荐安排就业时,也尽量按专业对口去安排。但是,实际需要与我们的专业所学的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毕竟我们还要服从单位的实际需要才行。所以,我们在就业时,只能要求大的方向上的专业对口。努力用我们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素质去适应工作需要,做出成绩。如果所要求从事的具体工作完全跟学校所学的知识要一致无二,量身定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极不现实的。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以理性心态对待就业形势,不怨天尤人,不怨众多竞争对手抢饭碗。有人群的地方,必然就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自身学会看待社会,看待别人,又如何从社会正确对待自己。只要不过分强调自我,调整好就业心态,你就必定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的定位。退一步说,即使开始定位不准,你认为找到的并不是最理想的单位,然而,只要你能认识到首份工作只是人生事业的开端,是今后发展的起点,你就必然不会过分计较,不会后悔。 2.用现实眼光选择单位。找到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福利待遇、发展前景都理想的单位当然好,但这种单位毕竟凤毛麟角,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今天选定的单位明天也许又不满意。对某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基层单位,实际上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更有利于长远发展,成功成才。而有些同学互相攀比,总怕自己的选择吃了亏,这山还望那山高,结果是更吃亏。相反,在强手如林的单位不一定有很多的锻炼机会。对于这样的选择,有同学宁做凤尾不当鸡头,实际上,凤尾虽漂亮,但只不过是装饰的部分而已,而鸡头虽不扬名,然而它确确实实能带动自身成长壮大,成为一唱天下白的雄鸡。换句话说,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与特点找准位置,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先立业后必成事,而且很可能成大业。

3.树立自主、自立、自强思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如何择业信心不足,甚至有依赖思想。这反映于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说了算。对于今后都是独生子女的毕业生来说,充分征求父母意见是应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是正常的,我们表示理解。但应该看到,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求职愿望过分理想化,不切实际,干涉甚至控制了子女的选择,造成我们的毕业生择业思想模糊,挑三拣四,举棋不定,一些同学因此丧失了许多良好机会,造成到头来选择余地越来越小,这种做法也扼杀了一些毕业生的自主性,难怪有些同学懊悔地说:“进大学选专业完全听父母的已错了一次,毕业择业又服从父母意愿,真是错上加错。”对受过高等教育多年的毕业生来说,应在征求亲属意见的基础上,保留自己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

4.找到有发展前途,适合自己个性、能力发。其他方面的条件基本符合的单位就是理想单位,选择这样的就业就是好的就业。

择业是大多数毕业生踏入社会要走的第一步。怎样走好这第一步,选择一份既切合自身实际,又称心如意的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住择业“五忌”:

1忌仓促上阵 一定要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充分准备。思想上要有自信心;物质上,必需的证件和资料要准备好,应聘被录取后的路费、生活费等要提前准备好。

2忌眼高手低 要客观估价自己的能力,把握机会,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要过份强调专业对口,要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先蓝领,后白领。

3忌互相攀比 你的同学或同乡找的单位或待遇比你好一些,如果你有攀比的思想就放弃现在的机会,结果你会一事无成。

4忌轻信受骗 有的同学由于自身原因,对学校推荐就业的单位不满意,就到不正规的人才市场或职介所去求职,“病急乱投医”,往往受骗上当。 5忌要价过高 如果你选中了中意的单位,工资待遇上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要有长远的眼光。

三、走好人生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

1、要珍惜就业机会,切忌草率放弃或轻易跳槽。

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就业机会,一定要珍惜,要努力奋斗,敢于拼搏,这是获取事业成功的关键。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在工作中稍不顺心就轻易跳槽,长久下去就会一事无成。

第11篇:《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调查

调查对象:xxx

调查时间:2011年5月28日至6月6日

调查方式:随机走访在校生宿舍调查询问,并参考网络公布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数据 (注:因采用随机走访调查,此研究结果仅供参考,仅能据此了解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趋势: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调查显示:81.82%的在校大学生认同大学生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说明大学生能客观地对自身进行评价。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调查显示:大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在城市生活,但就目前的就业趋势还是有大部分的大学生能选择投身基层的,44.57%大学生选择希望以后在城市工作、生活。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

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

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

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

和教育。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是否工作在国企单位大部分认为无所谓,仅有27.27%的大学生

坚持要进入国有企业。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

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

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

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

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

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

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

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

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

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调查显示:仅有20.53%的大学生希望从事和本专业对口的职业,说明大学生还是很能顺

应形势的,能根据社会需求勇于探索。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

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

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

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

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

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

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

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

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

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

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调查显示:有15.18%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创业,不为别人打工,但是有这样打算的还是只

占少数。大学生创业是有一定客观条件约束的,不敢轻易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有情可原的。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

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

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

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

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

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

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看出,长期来说我国的经济发

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但短期内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

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

点,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

念也有待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由昔日的“天子轿子”

转变为“平民百姓”已不再受到用人单位的恩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形势日益严峻,就业

压力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就业观念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再择业时,也不要只倾向于党政机关、事

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国家发改

委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所以中小企业,服务行业是一

片很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不要以为自己念了大学,就要求有比大专生、中专生、高职

生更高的回报和更好的待遇。对学历不要看得太重,它只能证明在教育上你所达到的程度,

但是并不等同于你在工作上所完成的任务、所作出的成绩,这是两个问题,不要总是把自己

的学历和实际工作联想到一起。

2.把握机遇,理性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同时又要理性选择,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

跟风。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好,但如果对农村没有基本了解,工作中也会出现很多麻

烦。去创业当自己的老板,不必看别人眼色行事,很自由,但创业的多成功少,风险很大。

所以,选择走哪条道路,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经过认真分析做出理性选择。

3.克服不足,提高内功 对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缺乏

责任感等不足,大学生应尽量克服。首先,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

受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其次,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在应聘

材料中不要弄虚作假,一旦签订合同就要认真履行合约。工作过程中要有主人翁意识,爱护

单位财产,维护单位名誉,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人。

总结和建议: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主导、着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服务意识和能力,

着力加强大学期间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的储备”的宗旨,把握好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少一

份迷茫、多一份坚定和执着。一段时期以来,就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

深化,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加上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

在2000万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基于国情,妥善处理劳动力市场吸纳与创

造就业机会关系,从中长期发展战略上制定就业政策,考虑就业优先原则,成为应时之需。

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在就业行为上接受市场观念,要切实认识到失业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经济社会不可能被消除。市场经济尊重竞争,

竞争机制必然带来优胜劣汰。失业的压力反而会促使广大劳动者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去掉依

赖思想,认识到“主人翁”地位并不意味着就进了就业的“保险箱”,而只有鼓励在市场竞

争中创新和创业,通过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才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多的社会福

利。 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应当从改革体制、调整结构、发展创新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考

虑问题,把促进就业作为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指导方针。应通过进一步解放生产

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政策要有新思路,拓宽就业渠道才能有

新突破。在这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是相当的严峻。因此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

的就业观,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的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

xxx

2011年6月6日

第12篇: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转眼间已到大三的尽头,看着大四的毕业了,读研的读研,就业的就业,似乎这一切还离我们很远,可是这一切已经到来。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其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必会遇到诸多理想和现实不能一致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换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无论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成熟,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和矛盾,这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生存的本性就是社会生存,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亦不可想象。因此,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大学生在择业时,能否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愿望与现实的关系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对人生态度、兴趣和成功的理想有充分的认识。兴趣可以弥补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因而,把兴趣和职业方向联系起来至关重要,千万不可因经济实惠的利益而抹杀自己的兴趣。对成功的理解是确定职业的重要砝码。“高薪水、高品位、高自由度、高个性化的工作”,这是传统的中庸的成功思想。自我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和承认,才是成功的本质。

其次,要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知识确定了专业背景,能力决定了职业素质,个性关系到发展前景,特长影响成功。尽管你对某一职业感兴趣,也拥有相应的知识,但如果你的个性和能力表明你不适合从事这项职业,固执地选择,只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3、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大学生想择业顺利,就得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并靠自己的才华和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要主动收集需求的信息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股份制的建立,行政机关机构的改革和精简及市场、效益等观念的作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更加注重质量、能力和素质,即发生由量向质的转化。具体表现在:(1)把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放在首位,而不是完全强调专业对口;(2)把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考察的重点;

(3)把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一定的公关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主动完善自己,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部分大学生对当代择业、就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观念上,认为上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份工作。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或等待学校推荐。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的。

4、竞争和风险的关系

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大学生应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的就业观

①树立能上能下的就业思想。不要人为地认定某些职业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某些职业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打破这些职业框框,对于活跃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②树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全方位的就业思想。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只要职业合适,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

③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流动就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经济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要从一而终的职业。因此,大学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随着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

④树立创造性就业的思想。职业受市场经济左右,他不仅具有竞争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因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顺应需求的各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就业机遇增多。只要大学生留意观察,具有创造性,择业就业的渠道就会很广。

⑤树立竞争就业思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竞争上岗”的推广和实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就业竞争,上岗靠本事的思想,打破“等、靠、要”的消极的就业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饿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祖国的需要作为无悔的选择,自觉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

第13篇:国旗下讲话稿: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是每位学生走出学校学习生活,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培养的素质的综合性的检验,是我们人生中要走的关键的步履之一。我们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就业优势。职校学生在学校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后,由学校招生安置部门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推荐安置在国内知名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上班,就是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学校对每个学生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平台是相同的,机会是均等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同学在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而有一部分同学却表现不尽如人意呢?

我这几年一直在学校招生安置部门工作,根据我们的老师、同学的反馈、我本人的观察、在企业的调研及在企业的回访发现凡是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的同学,他们的成功法宝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就业观。

大量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并在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作指导,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轮船,最终会东撞西撞,迷失航程,惨重的可能会葬身大海。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对照,自己干什么工作比较适合。没有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去就业,就是错误的就业观。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我们在就业之前,应该对以下几个相关问题,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一、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行为,既是同学们对单位的各项条件的要求,如单位性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劳动强度的选择,也是单位对同学们所具备的条件,如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操作能力、道德品行、待人接物的态度、思想觉悟水平、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的选择。只有双方的条件都能被对方接受时,就业才能实现。所以同学们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就业单位提出的要求,要选择基本一致的单位。切不可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要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们必须刻苦锻炼,培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到推荐就业时,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号入座。

二、树立先生存,再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

人生就像走路一样,要从第一步开始,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目标。任何单位对招聘的员工,总是让他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考察他的品行、能力、素质,根据他的表现和工作需要,逐步安排晋升并提高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这个过程,既是单位对他的了解过程,又是毕业生表现自我的过程。有的同学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刚到单位,就想着要拿高工资,又极不乐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多吃苦,这是不现实的。试问有哪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这么冒失地把高工资岗位交给一个他并不十分了解的,还没有表现出实际能力也没有对公司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员工呢?就业时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单方面的追求,不肯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对顺利就业是十分不利的。

三、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同学们在学校中确实从事了某个专业的学习,想找一个专业十分对口的工作去发挥才能,这是可以理解的。学校在推荐安排就业时,也尽量按专业对口去安排。但是,实际需要与我们的专业所学的往往难以做到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毕竟我们还要服从单位的实际需要才行。所以,我们在就业时,只能要求大的方向上的专业对口。努力用我们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素质去适应工作需要,做出成绩。如果所要求从事的具体工作完全跟学校所学的知识要一致无二,量身定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极不现实的。

四、你准备好了吗?

机会只属于做好准备的人。人生的成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成功=能力+机遇。一个有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但如果他同时又得到了好的机遇,就会更快、更好地发挥才能,做出业绩。机遇是稍纵即逝的,它只赋予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对我们来说,学校的学习、锻炼就是准备阶段。单位招聘员工,百分之百地要求品行端正、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肯吃苦、谦虚好学的人。当你做好了准备,具备了这些条件,机遇就一定会垂青于你,相反,你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即使有了好的机会,你也会失去,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一个留长头发的男生、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女生、一个满口粗言的同学、一个上课都不愿按时起床的人,任何单位都是望而却步的。

五、树立工作第

一、事业第一的观念。

就业,意味着离开学校的生活,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去迎接新的挑战。在新的天地里开创新的生活,就必须树立工作第

一、事业第一的观念。有的同学在选择就业时,往往感情多于理智,眼前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前途:几位老乡不愿分开、几个同学要求进同一个单位甚至同一个车间、自己本身没有主张,把别人的说三道四作为指南、把道听途说当作事实。因为这些原因而徘徊不定,错失良机,令人惋惜。有的同学过于自信,往往看不上学校推荐安排的单位,总以为外面有大把好机会,于是草率辞职或跳槽,自谋出路,但往往对社会缺乏了解,信息不灵,东撞撞,西碰碰,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像“白头翁”一样,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到头来一事无成。

同学们,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目前,学校保证推荐安排同学们就业的单位是经过学校领导和招生安置部门慎之又慎共同考察长期调研的单位,一般在用工、保险方面都比较规范而且工资待遇也有保证,为同学们参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要顺利就业,还需要同学们有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思想观,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前途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确的就业观既是一个人立足企业,准确定位的风向标,也是我们踏入社会,最大化、最优化实现人生价值的金钥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利用好自己手中这把钥匙,开启事业成功的大门。

第14篇: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二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大学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 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

毕业生应该把择业看做是自己非常严肃的社会责任,通过学校、人才市场、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搜集各个方面的就业信息,积极主动的联系单位,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学会并且做好自荐。要把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切忌盲目攀比、随大流,要追求个人长远的职业发展。

2 树立科学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给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在变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可以先到基层或偏远的地区锻炼几年,等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条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后,必然会寻求到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这也是一条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途径。

3 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个人职业素质要适应社会需

就业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目标的一个准备,在现阶段,就业目标要实事求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不能搞清楚自己的各项工作能力孰强孰弱,只是盲目地跟风或跟着感觉走是绝对行不通的。另外,把个人素质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向通才方向发展,才有达到目的的可能。就目前来说,人才的竞争就是素质的竞争,高素质的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就有可能会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

4 面向基层就业

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还是一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态度。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最好的职业并非总是由最佳的人选取得的,但是总是由准备的最充分的人获得。毕业生们要在变革迅猛、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有较强适应性的就业观,以此为基础,才能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创业的信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素质,唯有如此,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面对的无论是社会巨变的惊涛骇浪,还是优胜劣汰的急流险滩,都能够搏击自如、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第15篇: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教案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教案

导入新课:就业难,我们该如何“自助”

活动内容:PPT呈现当前就业难的图片,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就业,是大家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就业难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关键的还得看劳动者个人。我们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择业就业观为导向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过渡:我们知道,找工作少不了面试这一环节。老师今天就让大家提前过一把面试的瘾,由我来客串面试官,请一位同学来扮演求职者,根据招聘要求来进行一次模拟面试。

主题活动一:模拟招聘会面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活动内容:老师扮演面试官,学生扮演求职者进行模拟面试。 活动过程: 【1】面试环节

哪位同学愿意毛遂自荐,抓住机会、勇敢表现自己。其他同学也别灰心,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面试官,请大家仔细留心我所提的问题及应聘者的回答,一会儿将请大家对应聘者的表现给予点评。

面试问题:请用三句话简要介绍自己及你的求职意向。 (1)你为何选择我们公司?

(2)(2)应聘这个职位,你有何优势?

(3)如果安排你到我们公司做保洁员,你愿意么? 【2】学生点评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面试官,你将对应聘者的回答作何点评?

(学生发言:兴趣,能力,偏见等)

【3】教师活动: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来看看,应聘者在哪些方面做得好。首先,有同学提出他是从兴趣方面选择职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就业,树立一种什么样的观念?(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就业观

过渡:还有同学提到,应聘者为得到这份工作,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这说明我们要想获得一份工作,需要让自己脱颖而出,也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就业观?(竞争就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教师活动:刚才应聘者的选择,其实影射出当下很多人都存在的一种观念。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在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到底该不该放低身段,去从事那些听上去不那么体面的工作?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

过渡:大家都说得有理有据,有人支持,有人不支持。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值得提倡的呢,相信下面这个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主题活动三:分析案例——90后宿管“阿姨”小雪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活动内容:分析90后宿管“阿姨”小雪的职业观 活动过程:

【1】图文展示90后宿管“阿姨”小雪的故事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她么?请大家猜猜她的工作是什么? 其实,她是近来在微博上走红的90后宿管“阿姨”——汪雪。汪雪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后,她放弃了自己刚考上的广州市国税局公务员的工作,来到浙江农林大学担任后勤宿舍管理员。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了,汪雪为什么要放弃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选择当一个普通的宿管呢?她的回答是这样的:“我觉得在这里能快乐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在她的微博中,一位网友评价汪雪的行为是“在自己普通、简单的岗位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教师提问:同学们,汪雪在平凡岗位上获得满足和成功,这说明了什么? 生:略

教师引导:无论职业是什么,只要用心去做就能从中获得快乐,实现人生价值。职业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咱们之前讨论的那个话题,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有必要一意孤行地去追求那些“高大上”的职业么?

为什么?(引导:不管是什么职业,都是社会所必须的,都是为人民服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

教师提问:这告诉我们应树立怎样的职业观?(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过渡:如果说汪雪所从事的宿管工作是一份大家司空见惯的职业,那下面这些职业大家听说过么?

主题活动三:大家可以根据个人优势去尝试新兴职业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活动内容:列举一些新兴职业,让学生说从事新兴行业者的不同之处,说明只要你有优势,就能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活动过程: 【1】材料展示:

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例如:色彩搭配师、励志演讲师、侍酒师等。

【2】探究问题:请大家想想,从事这样一些职业的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在某些领域或专业上有优势)

教师提问:这对我们就业有何启示?

(在就业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就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灵活选择职业) 教师提问: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知识总结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找工作时要树立的几种就业择业观。分别是

1、根据我想做什么,择己所爱,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根据我能做什么,择己所能,树立竞争就业观

3、根据社会需要什么,择世所需,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根据我有哪些资源,择己所长,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16篇:浅谈90后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谈“九○后”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

业观

择业是每个高校毕业生完成大学生涯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作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也即将毕业,面临择业,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部分“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还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在择业道路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为了避免走弯路,顺利实现就业,就要求大学生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90后”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90后”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择业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个性张扬、取向多元、自我意识较强等等,但是在择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疑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目标模糊。“90后”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管理教育,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学者,都在潜移默化中浸染着就业方面的指导,但是当面临毕业、就业时,会有部分毕业生觉得“似乎一切来得太快”,从来没有做过明确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把就业作为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顺其自然地应对和接受,对自己能够选择的毕业后的去向不够明确。在面对就业时,毕业生不知如何应对,是去城市?还是去基层?专业是否对口?对自己的择业没有目标、没有标准,过于盲从。

2.择业定位片面。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优越,在父母、老师的呵护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也容易造成他们的期望、标准和实际情况产生落差的局面。事实上,高校毕业生虽然受过多年的教育,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但社会需求不可能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要求。他们身上也有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人际关系处理欠妥当等劣势。然而有些“90后”大学生仍然偏执固有看法,如只要岗位与自身专业稍微有些出入就不去问津,不去参与,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意给自己重新定位。因此在面对择业机会的时候,容易患得患失,困惑矛盾,一事无成。

3.择业取向功利。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90后”大学生择业更加关注个人发展潜力、提升空间,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择业趋势。但他们的择业态度也存在“功利”情绪,部分毕业生认为只有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只有稳定的工作才是最好的,不愿意去一些小公司和小企业发展,也不愿意放低姿态去创业。在考虑择业时,首先是单位的待遇、地域、保障等,把功利实惠、是否能满足自我要求放到了第一位。不可否认,待遇的好坏的确是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绕开的问题,但是在择业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往往错失了许多良机。

二、“90后”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科学发展,理念先行。如何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摆正心态,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是每个毕业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就业形势日趋严峻,“90

后”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优势,紧跟时代要求,积极进行择业观教育,自觉摒弃不良择业观,树立积极向上,持续健康发展的择业观。

1.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目前部分学生存在毕业之后就待业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招考、招聘滞后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毕业生自身原因,很多毕业生存在懒惰、逃避心理,不愿意走向社会,想一步到位,非“铁饭碗”不考虑。在市场经济时代,人才是流动的,岗位也是流动的。所以,毕业生要积极就业,坚持“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改变“一次定终身”、“对工作要求绝对安稳满意”的观念,改变对初次就业过度谨慎的态度。只有就业了,才能了解岗位需求,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走出一条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

2.树立职业规划、长远发展的观念。每个大学生从进校伊始,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还要有较强的长远意识,未雨绸缪,早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也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实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临近毕业,但是择业期时间较长,毕业生完全有时间、有能力进行由学习期到就业期的调整转变,这时应抓住毕业前的最后时间,全方面权衡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做好职业规划和选择,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在择业时过于盲从。同时,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对自己的就业单位和岗位,树立长远眼光,不能仅看岗位的收入待遇,关键要看它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无论何种岗位,只要努力付出,努力施展,就能让自己在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

3.树立主动参与、勇于竞争的观念。“90后”大学生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来面向就业市场进行择业。但是在实际择业过程中,也需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不能消极被动等待。一是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现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了大量的适合本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每天都在更新招聘信息,毕业生要主动索取信息,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这样才能零距离接触招聘单位和人员,才能有体会,有收获。二是主动参与就业岗位的竞争。择业过程即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用人单位要选拔人才,毕业生就要学会推销自己,展示自己,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勇于通过竞争和挑战,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4.树立认知自我、提升素养的观念。要实现理想和价值,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如此,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做到不盲从,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择业,成功地做出选择。同时,要正确地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基层锻炼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理性地选择基层,选择农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一定会大有作为。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90后”大学生必须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迅速调整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面对各种挑战,顺利实现择业和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

第17篇: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

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现在社会高等教育增长率高、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以及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高等教育增长率反映的是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适度的超前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太多了,但工作少,供不应求,竞争就很激烈。因此国家不再负责包分配,毕业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杂又多,找工作很不容易,导致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这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其中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不仅有利于自己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而且有利与于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很多大学生就业过于理想化,他们往往都怀有寻求理想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对生活对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具有比较强烈的成就动机,总想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这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是值得赞同的,但他们同时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客观的评价自己,甚至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等待状态,因而忽视了择业过程当中的需求信息的收集、择业技巧的学习、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作用,把择业、就业过程简中化、理想化。这类大学生往往定位较高,有一些甚至选择回家继续等在家里考研。其次,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味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对国家需要人才量较大的乡镇企业、边远山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有的择业时与单位更多地在工资待遇、居住条件、假期长短等细节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对于单位的具体规模、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和个人的继续教育等重要问题却不很关心,使用人单位感到学生胸无大志,最终不与此类毕业生鉴订就业协议;有的只看重眼前利益,不管自身条件和专业如何,一心向往工资高、地位高的工作。再者,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非常狭窄,他们认为只有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就业。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都只是打工,不是正式工作,不能叫就业。

其实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份可以较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但是必须认识到,择业观如果脱离现实而一味拔高,就有可能导致择业的失败。那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地树立择业观与就业观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简述:

一是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在择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身体、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能够准确地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二是转变就业观念,重视各行各业的就业机会。转变就业观念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为主的待就业群体是社会各行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重视各行各业(例如企事业单位)的就业机会,将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三是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人类的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需要。因此,每个人择业时务必首先考虑社会需要这个大前提,应当把社会需要作为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服从社会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是端正自己的择业态度,培养正确的自我实现观。马克思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这是自我实现的原则,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树立的自我实现观。择业时,要克服坐、等、靠及一岗定终身等不良观念,克服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和现实、成功与失败、公与私、义与利等择业问题,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态度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成功选择理想职业,实现自我价值。五是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最合适的的职业。每个人在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因此,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发挥自己才能又为社会所需的职业,真正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18篇: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630万。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高校毕业生人才需要时日,目前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用人才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

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 我国大学生一般要一年半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到3个月。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目标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没目标、没准备。

3、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理念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创业不如就业”;二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三是“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基层、西部一套房”。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毕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的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的底端方向移动,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3、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在现阶段,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尤为重要。

4、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基层是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第19篇: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优秀)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陈宏谋陈平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应改变狭义的就业观、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毕业生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就业 择业工作岗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在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既有“英才”,也有普通劳动者,毕业生既有当“白领”的,也有当“蓝领”,甚至“灰领”的。我们高职院校就是培养一线的班组长等“蓝领”、“灰领”人才。随着高职教育规模、观念与功能等的改变,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必然发生变化。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毕业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一、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凡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即为就业者或就业人口。依照国际劳工统计的通用标准和中国劳动制度及统计办法,凡在生产资料的全面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中劳动和工作的职工、农业劳动者,在城乡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者以及在其他经济形式中从事劳动的劳动者都是就业人口,或称就业者。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只要具备就业的条件,无论是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从事个体经营;无论其工作地点在农村、城镇、城市、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其工作是固定性职 1

业,还是临时性职业;无论其是在现有的岗位上工作,还是在自己创造的新的岗位上工作,都属于就业。狭义的就业观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那种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随着高职教育普及,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对人才的高学历追求将逐渐被高素质、高技能的新要求所取代,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大规模调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许多富余人员下岗分流;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造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许多社会机构吸纳员工的能力下降。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义的就业观,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只要是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工作种类上,大学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一份工作,也可以同时兼任几份工作;在工作收入上,大学毕业生可以从事有较高收入的工作,也可以从事一般收入的工作;在工作地点上,既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农村;在工作稳定性上,大学毕业生既可以从事稳定的长期工作,也可以从事不太稳定的短期工作。广义的就业观将会使我们的就业范围大为拓展。

二、改变“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过去的就业观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一次择业定终身,稳定工作到退休的“铁饭碗”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充满风险,企业破产、单位裁员、经济不景气以及新生劳动者对现有劳动者的竞争淘汰等,均是现阶段与未来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均会导致部分劳动者失去已有的工作岗位;大学毕业生虽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但由于当前人才分配不均匀,又由于部分学生有学历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工作经验等原因,就业情况不太乐观。即使已经就业,也不能保证不

被淘汰,或终身不变换岗位。因此,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而高职教育普及化阶段,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职业流动较为频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流动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其结果是使就业者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技能、知识水准,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为就业者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就业者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逐渐被动态的“终身”择业观所取代。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就业观。

三、改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

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是创造工作岗位的积极群体,在积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为其他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的就业创造机会。但从有关文献资料来看,大学毕业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岗位”,“创造工作岗位”的行为依然甚少。这种自主创业行为的缺失,与大学教育中缺乏创业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一个工作岗位,而不是增强他们创造工作岗位的潜能。作为我们高职院校应加强在校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通过规范的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要使创业教育富有成效,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保障措施。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而也就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我们高职院校应考虑按比例引进或聘任工程技术和科研类人员、经营类人员、法律类人员、企业类人员、社会学类人员,以组成有良好结构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缺乏,也与鼓励创业的社会舆论及良好的制度杠杆有关。如韩国制定各种创业鼓励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高

潮。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部分高校也启动了创业计划,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00年6月,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了西部地区首家创业者协会;200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创业教育系列培训于2004年4月正式开讲;江苏大学通过大学生创业学校开展创新讲座、创业策划培训;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女大学生创业培训营”。这一切显示,创业教育正悄悄走进大学校园。教育部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肯定,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排除一切政策障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先后为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出台了有关优惠政策。各省市,无论是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中西部、东北等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创设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助力。

没有大学生创业就没有美国硅谷。大学生创造工作岗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缓和和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然选择。

四、改变六种就业心理观念

(一)是攀比心理。应届高职毕业生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二)是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三)是不平衡心理。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

生产生偏颇看法。

(四)是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五)是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为被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了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

(六)是依赖心理。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三年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高职毕业生通过三年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在毕业时能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就业和职业概念,明确今后职业方向的初步定位和合理规划,树立起阶段性就业观念,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职毕业生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第20篇: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已经使得现在社会上大学生多如牛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 尤其是这几年来,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即使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即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

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在当今的形势下,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大学生要调整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首先要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大众化的趋势,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毕业生就业不一定要扎堆城市,也可以考虑一些小城市,甚至是县镇乡地区。也不一定非要高薪优待,低薪就业,甚至是不带薪就业,先赚取经验也是很必要的。应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初入社会,可以进入基层好好锻炼,培养出实打实的本领。其次,要提高就业能力,也就是就业素质,它既包括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又包括心理素质、求职技巧等。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清楚人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能力;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求职失败时,也要自信乐观,要有愈挫愈奋的坚强意志;要注意培养求职技巧,求职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如言谈举止;应在平时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在求职时不至于因“小”失“大”,错失就业机会。

其次,大学生就业前,首当其冲的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的给自己定位。高校应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以指导学生就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职能,加强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向其传授面试技巧等。

学校也应及时完善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在网站建设上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除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就业网上应有一套信息丰富、及时准确、有互动板块的大学生成才导航系统。

再次,当代大学生应知道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学生进入用人单位是新的教育阶段的开始,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有一个过程,需要更加专业的职业训练。真正优秀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进入社会也能很快适应本职工作,这样的学生才最有发展后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也不能奢望毕业生既有职业技能又有丰富知识,需要有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的各种准备。

最后,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向社会大众正确宣传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所形成的劳动人事制度,向社会大众正确宣传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要让大学毕业生明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以大众化的就业观为必要条件。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关心和爱护;积极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宣传地方和用人单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吸纳大学毕业生的动人事迹;大力宣传毕业生自我创业的典型;大力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到基层光荣、在基层大有可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及大学生本身都是其中的因素。毕业生们要看清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地去争取、拼搏、奋斗,闯过就业这个难关,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和祖国做出贡献,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树立正确就业观范文
《树立正确就业观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