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尊重文化差异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6 21:06:2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化差异

本人联系方式 ,张坤,女。所在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联系方式18788896713.本人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南路66号,芙蓉名园3#2单元306 邮编230306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张 坤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 安徽合肥)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的差异来阐述其对英语写作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并以此提出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途径。以期望更好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写作英汉思维差异语言文化 策略

一、引言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而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了思维方式。英汉思维的差异不仅是反映在语言自身,还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上。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其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了英语作文中汉语味道过于浓烈,常常会造成表达不当。就是我们常说的Chinese English。本文主要从英汉思维差异着手,研究其对写作的影响,力求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

二、英汉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思维差异对写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

1.词汇选择

受中国文化“尚象”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偏具体。由汉字的起源可窥一斑。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字,许多文字的起源形象是物

体的原始图画而后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文字。西方文化受古希腊哲学“尚思”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人抽象思维模式。西方文字几乎全是由抽象字母组成的。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偏重形象思维,而英语偏重抽象思维。如,

演讲这个词组deliver a speech中就体现了英语词汇中动词的丰富用法。

再如,She was overwhelmed with sorrow.而汉语则仅仅翻译成她很悲伤。Overwhelm的生动并没有体现出来。

周方珠老师的翻译多元论中提到,受老子的道教学说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注重整体性。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三者构成的整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所以语言上往往带有模糊性、笼统性。而西方人看待事物是由由近到远,从细微到整体。 例如,对于写信地址的表达方式,中国人的习惯是由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即国家—省—市—县—街道。而西方则恰好相反。此外还有日期的表达,中国人常常是采用年/月/日的方法,而西方人一般是月/日/年。

中国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把母语的使用习惯带进英语中。这就造成了写作上的障碍,学生经常会进行错误的词汇搭配。如吃药是take some medicine而不是eat some medicine。

2.句法结构

英语在语言上逻辑性强,句子之间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常常使用连词来使句子连贯。而汉语语言则句式松散,逻辑关系不强,但是

形散神不散。英语句式像一根竹子,一节一节的。整体突出,枝节分明。而汉语句式则像一串串的葡萄,枝节横生。主干很短,挂在上面的附加成分很多。例如,

I, without being noticed, lifted the curtain in my small room, only to spy the bustle of a kaleidoscopic world down in the garden, and my elder sisters, brothers and my cousins, each 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 were shuttling among the guests.

这一段译成汉语有八个小节,但是在此句英文中通过一个主干,其他的细枝末节处理成状语和分句形式。看起来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再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如,

他病了,没来上课。

译成英语是,

He was ill, so he was absent today.

汉语中这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是隐含的,而英语中则多加了一个连词so来衔接两个分句。逻辑关系一下子凸显。英语写作中,在句子内,句子与句子间多采用连词来作为连接的纽带。也有的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

Because he was ill, so he was absent today.

汉语中的“因为„„所以”是可以同时出现的,但是英语则不同。 西方文化以大自然为观察主体,研究中心是客观的事物,强调客观世界对人造成的影响,因此无生命,抽象名词作主语的情况很普遍。而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来观察研究事物。这种主体思维导

致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通常会采用人或者生物作为主语。句式单一且有时造成使用不当。例如,表达“大街上人潮拥挤”时,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有的学生会犯如下错误“The street has a crowd of people”这种表达不符合英语语言的使用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there be句型就比较地道了。即,there is a crowd of people.除此以外,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过程中通篇都是主观的人做主语,多采用主动语态,这就造成了文章句式单一,乏味,使文章大打折扣。试比较,

People all know that there is no life on Mars.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re is no life on Mars.

当然句一也是正确的,但是相对来说,句二就比较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因为这里强调的重点是后面there is no life on Mars,而句二则很好的体现除了句子重心。

3.篇章段落

中国文化的螺旋性思维导致了中国人在阐述主题的时候多采用迂回的方式。先说点别的作为铺垫,然后在引出中心。通过层层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而西方的线性思维则使得西方人在表达的时候直奔主题,直截了当的陈述主旨。

篇章结构就如同是盖房子的框架,倘若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那么最后造出来的房子很可能不漂亮不结实。这种螺旋形思维和线性思维在写作篇章结构安排上的体现主要是:英语作文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然后逐步采用各种写作方法来阐述主题的正确性。各个段落中也采用主题句的方法,辅助句围绕这个中心

点逐步展开,环环紧扣主题。读起来层次分明,观点明确,让人一目了然,立体感较强。而中国文章则是绕来绕去,含蓄迂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若不是读到最后很难了解写作者的意图。

这一段落现实采用主题句说明本段的主旨,然后采用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层次十分明朗。

三、应对策略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体现,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抓基本功,还要加强目的语的文化输入。

1.加大目的语文化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更好的掌握一门语言就要了解它的文化,它的历史。教师在课上可以适量的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并以此分析文化对语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布置学生读一些关于英国文化背景的书籍。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英汉差异,从而更好的掌握英语写作。

2.加大目的语语言输入

写作水平是学生基本功的一个最好体现。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要狠抓基本功。阅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读一些英语文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积累知识,并且能更好的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认识自己在写作上的障碍,从而能写出更符合英语写作习惯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优美句子进行摘抄,并进行有意识的模仿。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一些词汇的使用也会

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英语写作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效用。

3.教师讲评

教师的讲评对于一次写作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讲评就如一剂良方,能够使学生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错误并进行改正。多练是写作的关键,但是讲评却可以有效地缩短这个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过程。教师的正确指导就如同是在写作道路上的一盏引路明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抱住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文化翻译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李少红.浅析英汉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固原师专学报,2006,

(9).

[3]戚芳.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考试周刊,1010,(10)

推荐第2篇: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跨国并购面对的不只是企业层面的文化差异及冲突,还包括国家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因此并购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就成了文化整合的关键因素。 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指对企业并购中不同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是并购企业的文化经历冲突—认同—协调—重塑的过程。从文化角度看,企业并购过程既是原有企业文化模式被打破的过程,又是新企业文化模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企业文化交汇、冲突、融通、整合的过程。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对并购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文化差异,跨国并购应如何应对文化整合的挑战?

首先,需要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加强沟通和融合。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其次,应该实行本土化经营。跨国并购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能否有效地驾驭资源,使之产生应有的价值。本土资源必须结合本土化的经营思想,才能最大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源本土化。

第三,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提升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形象。让当地社会与公众对中国企业放心,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美誉度。

在过渡期,应维持现状,保留现有的企业价值、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才不会引发更激烈的冲突。

推荐第3篇:英美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而中国人则偏重于直观、直觉,多用意象思维方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这种不同表现在:英语国家的人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中国人则着眼于对对方发出的信息或表明的态度所做出的直接反应。比如,对某一产品或某一设计,不管满足与否,英美人倾向于先给予赞扬,而中国人往往更挑剔。对来自对方的赞扬,中国人和英美人的反应和回答也是不同的。英语国家的人对„称赞语‟做出的反应,往往是欣赏、兴奋,认为对方的赞扬是对自己某件事的认同和认可,对待这种赞扬,英美人觉得应表达自己的谢意,所以通常用“Thank you.”,“I‟m glad to hear that.”。而中国人觉得,谦逊是一种美德,得到他人赞赏时,经常表现出不好意思和受之有愧之感,往往会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差得很远”等作为回答,则会使英语国家的人感到迷惑不解。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形成对待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观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美国用两天就能签订的合同,在中国起码需要两个星期。美国人信仰自由竞争与个人主义。在美国谈判代表实权在握,可以在他被授权范围内自行决策。个人敢于承担责任在美国人眼里是一种美德,是积极进取的表现。然而,中国人却十分注重集体决策,强调集体聪明。我们知道中国早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说。 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某些事物理解不同,造成在贸易活动及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国与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爱好、忌讳等方面体现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

在接待宴请时,中国人更殷勤好客,非常注重面子,规格、档次、品味、数量,都要考虑周全;而英美人较注重礼貌、得体和实效,并给客人一定的自由空间。英语国家的人请客,饭菜一般比中国简单,习惯是每人一份,在饭馆请客也是主客各点自己的饭菜,饭后也可能各付各的账。这种分食法、AA制是西方个人独享主义在饮食文化中的典型反映,中国人却是一种共享方式。

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顾及“面子”,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强调客气。比如,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随便”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非凡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克服“面子”困惑,不要因小失大。

在喜好和忌讳上双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不要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去哪儿”、“吃了吗”等。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国人假如听到“Youarealuckydog”时,会感到不快,因为汉语中多借用狗一词来骂人,但在西方社会,人们对狗的爱甚至超出对家庭成员的爱,而“You are a lucky dog”要表达的意思是“你是个幸运儿”。中国人喜欢“666”、“888”,不喜欢数字“4”,而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数字“13”,若13日又是星期五,则更不喜欢举行或参加社交活动。中国人没有这一忌讳,但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往中,就不能不注重避开这个数目了。

四、语言现象的差异

美国文化学家萨姆瓦认为,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除了中国和英美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语言形式和内涵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对语言的理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造成贸易活动中的误会和冲突。

两种文化中都具有某词句、某事物或某现象,但两种文化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或感情色彩,因而影响语言的准确表达,造成误会。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table”用作动词时,英国人是指马上行动,而美国人则是稍后再作处理,若在商谈中双方就此达成共识,问题可想而知。

在对外贸易中,非凡是使用非母语与对方交流时,对词汇选择、语体等都应加以留意。比如,北方有家企业向英国出口“山羊牌”羊绒被,他们把中文里的“山羊牌”说成英语“Goats”,结果虽然羊绒被的品质上乘,但却滞销,这是因为“Goats”在英语里含有“色鬼”之意。

综上所述,中国和英美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差异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现象等方面。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待已,相互尊重,平等交往。

一、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的教育差异中英美主要的文化与思维差异表现为:中国人讲求整体性,而英美人更注重个体性;中国人重视求同思维而英美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这些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文化与思维方式背景下教育差异性。 (一) 首先,表现在教育体制差异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育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大多是单科性学校,以行业性甚至岗位型专业为主。而英美教育方式则是以通识教育为主,训练学生们的忠诚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以及语言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方式上,中国和英美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英美教育是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知识的形成,不擅长考试。中国教育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利于知识的形成,不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突破思维和创新。英美国家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在国内,学业的完成多以讲授方式为主,考核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基础知识扎实牢固。而国外优秀的学生在回答考试问题时漏洞百出,想法甚至怪异,但长远来看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作为科学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很难见到中国人的名字,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哪些部分在未来是可发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英美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的价值观念发展出来,把过时的和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因此,英美学生应该学一点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学生则应该多多地学习英美学生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以兼收并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勤于辩论,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 (二) 其次,表现在教育核心和目标差异性中国和英美教育最大差别就在于英美教育灵活、自然、多姿多彩,更接近孩子的天性。差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英美教育并不过于强调分数,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目的。当学校或家长不恰当地强调分数的时候,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尖子学生一般具有竞争力,但获取高分并不是他们的动机,英美的学生把许多时间用在和自己竞赛上,为自己树立目标,然后设法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而中国教育比较注重分数,升学、高考等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优先次序。 2.英美教育鼓励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顺其自然发展。英美的学生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去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如果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英美国家的父母承认孩子的个人爱好和执著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形成宝贵的性格特征,譬如毅力、领导才能和协作能力,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而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的接受,所有知识都是来自于书本,缺乏从社会中吸取知识,不能辨别知识的对与错,好与坏。 3.英美教育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英美学校不会让孩子去苦背标准答案,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英美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能表现上。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 (尝试得好)”的赞许。在英美国家,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占的比例很大,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是:一年级2 :8,二年级4 :6,三年级6 :4,四年级8 :2。比较起来,我国的大学生实践课程少得多。英美国家的中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在实验室、机房、图书馆、博物馆和实习基地度过的,而我国却让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纸上谈兵,动脑不动手,劳心不劳力,只注重让学生去接受、学习书本知识,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 最后,表现在培养的学生创新性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然而到了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英美国家,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

1、教育传统差距。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的教育方式可用压制、保守来形容。老师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许”、“不行”,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英美国家老师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说的最多的是“yes”、“go”。从小鼓励孩子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放手让孩子自己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2、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英美国家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英美国家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英美国家教育的重要区别。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英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英美国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英美国家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英美国家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英美国家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英美国家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3、中国与英美国家高校科研模式不同。从教师的科研成果看,随着社会整体研究实力的增强,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大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和目标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机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为了完成聘期内的论文数量,随便抓个热点问题,通过互联网搜索,两三天就能凑出一篇质量不高的论文,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不高,“学术腐败”现象随处可见。英美国家对学术腐败普遍的提法是“不正当科学行为”。不正当科学行为指的是“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报道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英美国家对于学术腐败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在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人证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英美国家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但教师能认真专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内,就某一个或两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取得一项成果往往要耗费几年的时间,堪称“十年磨一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的现象基本见不到。

二、文化差异在政治、经济中的表现 (一) 文化差异在政治上的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国家在对待一些国际政治问题上产生分歧,主要体现在:

1、在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事关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冷战后,在一系列国际纷争中如在新世纪的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问题中,中国一直主张由联合国起主导作用来解决,并加强联合国的权威;而美国则意在操控联合国,一旦无法操控,便倾向于单边主义。在联合国扩常改革上中国坚持增加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以确保国际秩序的平等建构,而美国坚持以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维和贡献及综合国力和人权的实现状况来做评判标准,支持日本等国入常。美国的这种态度除了有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考虑外,含有明显的强国优势论。

2、在国际秩序建构上美国由于失去了苏联这个大对手,更加志在建立单极世界。它力促北约东扩,又借打击恐怖主义之机进人中东、中亚和东南亚,并将中国当作未来假想敌等等。而中国一直坚持反恐非扩大化,在国际社会反复倡导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独霸世界。

3、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在国际贸易方面,美国一味单方面强调其对华贸易逆差的中国倾销因素,而回避谈及自身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发起多次纺织品等产业的贸易纠纷;中国则坚持认为贸易逆差的造成是美国方面部分产业发展过分受到保护而失去竞争力,贸易纠纷应该在双方让步的情况下进行解决。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引导西方大国不断向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以压迫人民币实行可自由兑换等国际金融自由化;而中国坚持认为现阶段只能按中国经济发展步伐有步骤地进行金融改革,否则不仅中国经济将会动荡,而且世界经济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4、在价值观方面美国倡导全人类的民主、自由,认为美国价值观是最好的,其他民族应该遵循美国价值观。中国也追求民主和自由这一目标,但是更强调在天下体系下的民主,强调各个民族实现民主的方式有差异,强调多样化和平等,不承认有任何一种文化占绝对优势地位和实现全球单一的价值观和文化。通过上面四个方面态度的差异,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性格的温和性。中国在国际政治上崇尚“和为贵”。要求各国在解决分歧时相互妥协,这是化解国际矛盾的最好和最重要的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这一民族文化的折射。而美国明显是清教精神下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下的现实主义。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很多早期思想家受到欧洲“天赋人权”思想影响,获得独立后,美国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和拥有最好的制度,如果世界其他地方需要,就可以向它们进行传播。 (二) 文化差异在经济上的表现中国的教育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也非常困难。从上幼儿园到读研究生,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科学和工程几乎被所有家长、老师所认同.这样的教育体制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西方国家教育重在培养全方位的使实用性人才,并且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独立开放”、“民主”等思想的作用下,很多优秀的人才开始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移民,这就使得西方国家各个行业的人才比较平均,因此经济结构失衡的几率较小,并且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三、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缺陷中国教育的落后,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上的缺失是造成一系列失败的根源。对于一代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教育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中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对人才认识的片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对下一代做一个具有正常社会人的培养。近年来,中国教育界虽然引进了能力培养的观念,但是知识加能力也不能足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正常的功能。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正常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涵盖如下三条基本理念,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1.独立的思想和人格;2.缜密的科学精神;3.博大的人文情怀。虽然如今国内也讲所谓“素质教育”,可这种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以为减少作业,学些棋琴书画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误区,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割裂开来,认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打基础,重在学习知识,高级阶段才做研究。其实,创造力、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必须从小就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成长壮大。独立的思想是一颗种子,起初没有一个宽松的土壤,必定发育不良,等到基本定型之后,即使移植到良好的土壤里,或许能成才,但要成为栋梁之材就非常困难了。中国的传统教学还是教师传一个“道”,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操练去“悟道”。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当今时代。特别是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实现创新的关键。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的中国,由于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传统工业化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而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机构要以先进的理念、有效的措施顺应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和全球的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做出贡献。建立创新型社会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只看重硬技术、偏重训练工程思维,这样离开市场和人性的研究,难以建立价值。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可能不是社会科技和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而是社会性的过量教育和就业困难。 我对于高校的教育改革的建议就是:“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

推荐第4篇: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

1.东西方价值观存在的差异

首先我们要从与自然的关系入手,那便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既然说到这里,我们要明确,我们东方主张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主张的是天人相分,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的“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宇宙万物乃天地自然“大用流行”演化而来,宇宙(天)与人(物)合二为一。“群经之首”的《易经》认为,“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所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中国的“人生观”也指“心”性,《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心”,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血脉亲缘的伦理涵摄关系!宇宙富含着天命、天理、天良、天网、天帝,“心”包括有心性、良心、心眼、心知、心意、心神,“天理”与“心性”,相互鱼贯,融通为一!中国人讲“良心发现”,并非果真“发现”什么外在客观的“天理”,而是指“天理”原本存在于“良心”之中,“天理”与“良知”相互启示,彼此“发明”。中国式的“天地良心”,所昭示的“宇宙与人生和谐如一”,从另一维度,表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因是之故,立于宇宙天地之间的人,可以以其自主的积极性,一方面赋予自然进化的世界以“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自己的生命,参与自然演进,纵浪大化。

西方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乃上帝凭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个神圣而绝对的真理,只能由“先知”按照上帝启示,被“先验发现”出来,而不是“经验发明”出来。西方人生观认为,所谓的人生意义,不过完成上帝赋予人的神圣使命。上帝(或“物自体”)属于神圣、不可知的绝对“他在性”,万物则属于世俗、可感知的相对“此在性”,“他在”与“此在”之间,呈现“神人对立”的主客二分关系,神依照“神迹”来主导人或物,人或物必须依附于神——这种以上帝为本位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婴儿出生,必须到教堂接受洗礼;成人结婚,必须进教堂见证爱情;法院开庭,必须向神圣做出保证;总统就职,必须手按《圣经》宣誓;甚至钞票之上,都印上“我们信赖上帝”(In God We Trust)的显著标志……这种“宇宙与人生乃被造,并遵循着制造者的规则运行”的思维范式,折射出西方“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当然,近代“文艺复兴”所提示的“人文主义”,现代哲学所强调的“存在主义”,其实质,不过是人在“天人对立”的紧张关系之中,开始向神夺回人的主体性地位。

其次,东西方文化中人对变化的态度是不同的。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生活则被“万物不变”,或“万变不离其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所笼罩。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是在稳定中求进步,求发展。美国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体现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

第三,在动与静,做人与做事上也有区别。在谈论民族性格的问题时,李大钊先生曾指出,东方属于静的文明,这是有道理的。儒家关心人的主体,偏重柔,主张“明心见性”,求内省及人格完善,以达到德的境界。在道家与佛家的影响下,中国人又讲究“虚静”,“修身养性”,“谦虚自律”,自我压抑。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而不尚做事。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而且道德本身就是最高的报酬。西方从古代希腊的海洋文化起,就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精神的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因此“做事”,“有所成就”就自然变成了他们的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

第四是人的天性观。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这种人性论渊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性本善说,注重发扬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及“是非之心”等与生俱来的善性。“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人性论。影响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就是被西方学者广泛称之为的原罪说。以原罪为起点的西方文化,为改变原罪,人们不断忏悔,设法改变罪的本性,努力超越现世,奋起变化,这就造成西方人求“动”,求“变”的心态。

第五是关于人机关系,是群体,集体主义取向还是个人取向。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可以牺牲。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在西方,个人主义这一重要概念充分体现在以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之中。根据洛克的观点,“生物的个体是自然的基本单位”。

第六是时间取向。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儒道两家思想相反相成,二者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我们可以讲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这说明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等延续至今,为大家认同,变成集体的无意识,而且规定人们的行为。这意味着,在时间上,中国是一个以过去取向为主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讲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第七我要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与我而言,即使是了解和接触了西方文化,我依然喜欢咱们的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气磅礴却又内敛含蓄。价值观方面上中国人大部分所拥有的价值观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他人着想的,很少为自己的得失而斤斤计较。隐私和空间来说,西方人更注重隐私与空间,这不代表中国人不在意,中国人讲究包容与开放,我们喜欢将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但是也是有底线的分享,并不是毫无保留的。

2.论述东西方在社会结构的差异

谈论这点就让人想到了层级文化与民主,平等文化。美国等国家的文化都偏向于更加扁平化或更加民主的结构,在这种文化中,无论工作说明书怎么写,工人们都可以为自己和同事考虑不同的责任水平。

东方社会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国人通常认为向上级或是长辈提出不一致建议是不对的,甚至会影响双方感情。 3.论述高语情境与低语情境文化的特点及自我的感受

根据“情景”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可将文化分为高情景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景文化(low-contextculture)。高情景文化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景”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高情境文化”在东方文化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西方工业化早期家族式企业中也较为普遍,从通俗意义上可理解为重感情的人际关系;而低情境文化是与高情境文化相地对比而存在的,在现代企业及社会管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了制度和理性的人际关系。两种沟通与传递信息的方式都有着一定的优点:高情境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仁义泛爱的人文精神;有利地社会的和谐和管理的融洽;而低情境文化可以更好地以制度和刚性的表达来实现秩序与管理的规范性;但另一方面,两种沟通与传递信息的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缺陷:高情境文化往往过多地注重了人情,以人治 代替法制,在操作上往往缺乏效率;而低情境文化则过多地强调了理性,在执行中又陷于机械与刻板。

尽管二者不尽相同,各有优劣,但是我认为这正是文化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文化,有了这些充满差异性的文化,我们的世界才能如此丰富多彩,才能像一个大花园一样有这有那,让人流连忘返。正因如此,在面对东西方文化的时候,我很理智,并没有踩一捧一,因为国情不同,发展情况不同,所以文化层次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分支路线。

推荐第5篇:中英文化差异

习俗的分类

文化习俗的类别是很多的,但按照与跨文化交际是否有所联系可

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和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主要包括: 姓氏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引见习俗、称赞习俗、致谢习俗、致歉习俗、拜访习俗、邀请习俗、禁忌习俗和委婉语。

第二类,和非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即体态语 第三类,其他习俗,如女士优先,隐私等。

中外文化习俗比较与实际应用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 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 理和道德传统的反应和体现,同时有助于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人们 对其进行一些研究,建立良好的文化习俗差异意识,着重了解一些最 基本的习俗差异,尽量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这里我只 择要论述其异同。

一姓氏习俗

① 汉语的姓氏名号中,有单姓、复姓、三字或四字姓之分,以单 数姓居多。英语姓氏中有复姓,但数目极少,主要是单姓。

② 汉语和英语的姓氏中,姓是世代相传的,子女一般承袭父姓。 但中国妇女婚嫁后保持本姓,英语国家的已婚妇女一般改随夫 姓。比如Marry Cooper 嫁给了Jim Tailor 那她婚后就叫Marry Tailor. ③ 汉语姓氏和英语姓氏体系中,名字都有性别之分。如

Francis 是男名,而Frances 却是女名。

④ 汉语名字的排列顺序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是先姓后名,而英 语国家则相反。

⑤ 在中国,称呼他人名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忌讳直呼父母或其 他长辈的名字。

二称谓习俗

相同之处:

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一样,有利于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他们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 称谓、姓名称谓、不称等类型。他们都受到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制约。

不同之处:

①汉语中某些亲戚称谓可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比如汉语 中“阿姨”就可以用于称呼年龄偏大的妇女,而在英语中这种 用法不普遍。

②有时有些称谓语无法在对方称谓语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称谓。如英语中“sir”一词,尽管很多人都译成“先生”,实际上它比汉 语中“先生”的含义要广。汉语中“先生”一词大多只用于对大教育 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 三问候习俗 相同之处:

1.问候具有相互性。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甲问候 了乙,乙必然会做出反应。中国人相见均喜欢用“你好” 来问候对方;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大多会说“How do you do?”

2.问候形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地位、身份等因素影 响。例如“新年好”“新年快乐”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个特 定时段使用。 不同之处:即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长爱用 “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啦”等话来问候 对方。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侵犯个人隐私, 他们通常会用谈天气来问候对方。

四宴客习俗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 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 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在西方人眼中,饮食为生存的 必然条件。所以英美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烹饪方面逊色于中国。 他们请客时礼貌周全,但缺乏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饭菜也比不上中国 的丰盛。中国人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内心 的欢快。

五隐私

由于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视自己的隐私,也 不尊重他人隐私。而在英语国家,这是无方想象的。他们认为隐私是 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但隐私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些官员、明星而言,是没有隐私权的。

六禁忌习俗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禁忌。“禁忌”一 词,国际学术届统称为“塔布”,英语音译“Taboo”.禁忌几乎无处不 在,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政治外交等都有禁忌的身影,故择要加以介 绍。

① 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须事先预约,带上一些小礼物, 准时拜 访,不可提早拜访,忌突然造访。

② 饮食禁忌 (餐桌禁忌) 英语国家: 喝汤是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时忌弄响 水杯,取菜时,刀叉忌出声。进食时,忌口中有食物还说话。餐 毕,刀叉按规矩放好,忌当众剔牙。 中国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 碗;忌把筷子悬空中,眼睛搜索爱吃的菜;忌把筷子插在盛满饭 的碗中;

③ 数字禁忌 “三 ”几乎在所有的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尊重,被视为神性、尊贵和 吉祥的象征。 “四” 在中国,他被视为一个不吉祥大刀数字。由于和“死”同音, 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十四” (谐音“要死”) 在英语国家,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会避 开周四,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六”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意味着顺顺利利,俗话说“六六大顺”。 “七”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是吉祥的。因为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万物。 “十三”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是不吉利的数字。尤其在英语国家,“十 三”可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

推荐第6篇:文化差异演讲稿

Enrich Our Culture, Diverse Our Culture Speaking of the future of our culture,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cultu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diverse.Firstly, you must be astonished when a native Australian ties to welcome you by touching your nose; you may not believe that even men can wear skirts, but that’s what Scottish men do; you can hardly picture what a woman or girl would like be with a plate-like mouth in an African tribe.And it is cultural diversity that colors our world.Besides, it helps preserve our own cultures.

A few years ago, the balance of our own culture and others was broken by the flood of TV plays and cultures from Japan and South Korea.What’s worse, when did we begin to celebrate Christmas or Valentines’ Day and not be able to tell the date of Tomb-sweeping Day? However nowadays, with the def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our own culture and the hea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k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our awarene of national confidence, patriotism and solidarity has increased greatly.

Lastly, cultural diversity does not mean to resist or to accept all the other cultures.It’s based on one’s own culture.(Imagine that all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are enjoying their dumplings with their chopsticks while you taking out a pair of knife and fork and cutting the dumplings into pieces so that you are able to eat.I’m absolutely sure you will appear in the front page of Humor the next day.Do as Romans do).

And I think we had enough leons learned from the Opium War of 1840 due to which numerous of our fellow countrymen died while the British made a good fortune.Just like the Chinese sayings of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and “abolish its defects, absorb its merits.” say, only by absorbing good ideas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applying them to ours can we better develop our nation and better serve our people.

To sum up, culture diversity makes our world more colorful, fulfills our pursuit for knowledge, and unites its own country.So let’s learn to respec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nrich our own ones.

推荐第7篇:婚礼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之我见

——基于婚礼的角度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不同。通过对中西婚礼的举行地点、服饰、色调、婚俗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分析造成的原因,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礼文化,从而使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婚礼文化、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

婚礼,一个浪漫而温馨的名词,它是情侣步入婚姻的大门,也是夫妻关系确立的标志。婚礼是人生的另一个旅程的开启,从此夫妻之间要相互鼓励、扶持,相守一生。因而,各种美好的祝福都在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变得更加有意义、珍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婚礼中的仪式和习俗在时间的积累中也渐渐有了差异,虽然随着经济和交流的全球化,许多的婚俗进行了中西方的混合,但是中西方的婚俗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差异,下面就对中西方婚礼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婚礼差异比较

(一)婚礼举行地点比较

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是件大喜事,要办得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这个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因而婚礼的地点是要能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择在开阔的场院里。但是在当代难以寻得这样的场所。于是,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成了首选。一样是可以欢歌笑语的。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圣洁与庄重,所以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等安静神圣的地方举行,进行发誓。而且他们的婚礼井井有条,不想中国人的婚礼那么热闹。

(二)婚礼服饰及色调比较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所谓“中国红”,结婚的时候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着吉祥如意,也祝愿着新婚的夫妇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在传统的婚礼中,女子还要穿凤冠霞披,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在中国人的心中龙凤是神圣而美好的,也是最好的婚配。所以古代女子的婚服上会绣凤,而在被褥上也会有龙凤绣。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门两边要贴红色的对联,信任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但是新娘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的或其他比较喜庆颜色的礼服,而新郎则穿黑色西装礼服。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新郎则是笔挺的西装。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后来白色也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者快乐、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也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

(三)结婚仪式比较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等。“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时,在婚礼进行时有一定的顺序,分别是: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由此可见我国文化的繁琐,但并非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痛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寓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国界之分。

在西方,婚礼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指母亲穿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象征带来

财运;蓝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象征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西方的婚礼进行时也是繁琐的,但是其中蕴含的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是不会变的。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分析

(一)中西方人性格不同

中西方的历史积淀不同,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漫长的封建统治对中国热内在性格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虽然现今中国人的婚礼不再像过去那样讲究,但是基本的一些礼仪在中国人婚礼中还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西方人虽然历史积淀不如中国深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逐渐形成了了崇尚自由,随心而动的性格。所以在婚礼中他们的礼节没有中国的复杂。

(二)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但更多人相信无神论,在中国的心中祭神是一种仪式。单如今婚礼婚俗中的拜神等多半是由于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只是去沿用,而对这些仪式最初的对神的崇敬之情则有所减少。但是在西方,人们的宗教信仰是很明确的,对一个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坚定的信仰,在举行婚礼时也都按照自己信仰的教派的仪式来操办,他们坚信上帝,所以婚礼要让上帝见证,要有牧师的主持,要有结婚的誓词。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婚礼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厚的,这也造成了中西方婚礼婚俗的差异。

三、总结

从上面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是人们的信仰,生活习惯,地域等环境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我们只有了解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另外一个国家,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文化的有点以及存在的差异,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是以内敛为特点的,而西方的则是以开放自由为特点。我们从中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从而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也更有利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际。

参考文献:

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1

郁龙于.中西文化异同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4.4

王春辉.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06

夏巧华.中美婚礼之文化对比及文化融合[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2005.02

推荐第8篇:中外文化差异

中外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1:选自电影《落叶归根》

小酒馆里,大醉的老赵向老王抱怨生活艰辛、身体衰竭,他极害怕自己客死他乡。同样大醉的老王对他说:“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乡”。结果老王不幸死在工地上,老赵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王之旅。老赵一路上历经各种困苦,把老王送回了故乡。

中外文化差异之一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经常搬迁,尤其是老年人,基本上没什么大事,更不会离家奔波,哪怕子女在城市买了房子,老年人们也不太愿意离开家。而西方崇尚人权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迁移并安居的权利,自由居住是人权,并且是天赋人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破坏和限制它。比如有两份相差不是太多的工作,中国人可能更热衷之前的工作,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利益选择第二份。而西方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更好一点的工作即使要时常搬迁。 案例分析2:选自电影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与西方家庭观念的冲突。

中外文化差异之二家庭观念。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比如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中国至今还存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啃老族。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

推荐第9篇: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俄罗斯——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正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罗斯那么严格的禁忌。 5.思维方式

中俄两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一触及中俄双边合作,往往喜欢以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指导两国在各领域的具体行动。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由小及大,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在涉及两国合作的具体问题上,喜欢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就事论事”,而不习惯于套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5.年龄的文化

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 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中国人对自己的年龄并不保密,而且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通用的成语来形容。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顺之年、花甲

之年、风烛残年等等。

6.个人意识

中国人自古讲究“中庸”,随和,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从积极意义上,像孟子所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但中国人往往从消极意义上从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俄罗斯民众虽然强调集体主义,讲究“跟大家一样”,但总体上说,还是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论是消费观念还是治国理念都如此。这个国家容易产生思想家,但不容易出实干家。

7数字中文化意义

数字除具有本身的数量意义外,还兼有神秘“非数字”的意义,他们被称为“圣数”或“神秘数字”。在俄罗斯人们的心中,“七”(семь)有其特殊的形象和意义。人们通常把“七”看成幸福和吉祥的数字,如成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如登天堂);Одного твоего слова достаточно,чтобы он почувствовал себя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只要你一句话就足使他感到如登天堂一样幸福。)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因此,在很多谚语、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семь”(七):如: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с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一日千里);семь пядей во лбу(非常聪明)。如果说俄罗斯人热爱数词“七”,那么中国人更热爱数词“九”。(девять)因为在汉语中,“九”与“久”谐音,所以它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之数。李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重霄或九重霄,指及高处。九天也指皇室,九重旧指帝王所居之处。中国人崇尚九,也偏爱九的倍数,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计”。汉语中以九打头的成语也不少,如:“九牛二虎”、“九关虎豹”,“九牛一毛”,“九故十亲”,“九九归一”等。

饮食文化:铺张与简约

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别极大。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系众多。食材种类极为丰富,毒蛇王八果子狸,无所不吃。是鲍翅宴,还是参肚席,讲究“上档次”。俄罗斯讲究实在,但求营养和可口,不论是煮土豆,还是生黄瓜,都可以上国宴。

中国人请客讲气派,俄罗斯人以家宴为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吃饭、聊天、喝酒、品茶、尝甜点,亲切而不狎昵,典雅而不冷清。

中国人膳食复杂,仅表示烹饪的动词就有上百个;俄罗斯人做饭简单,烤、煎、炸、煮,烹饪手法不出这几种。

中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让我们期待中俄关系能打开一个新的篇章,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取得共同进步和繁荣!

推荐第10篇:东西方文化差异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

1.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

2.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化偏好分析思维;

3.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立。

意识差异:

1.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2.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3.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观念差异:

空间观: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30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费时间。

第11篇:中泰文化差异

中泰文化差异

在泰国达府圣弗朗西斯马泰诺太教会学校的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了,时间虽不长,我却深深地被泰国文化中的热烈与宁静所折服,也深感中泰文化的差异之大。这个微笑的国度有着别样的魅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让每一个过往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3年11月7日23时许,我们一行六人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之苦终于从桂林机场到达了清迈。疲惫不堪的我们稍作一晚休整,第二天便在教会学校负责人Poo Juab神父的带领下,参观了清迈当地一些著名的庙宇。当天我们就强烈地感受到了泰国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美。万里无云的天空蓝得那么纯粹,那么温柔,让你的心像是一颗热气球马上就能自由飞翔;大树翠绿得让你觉得这里的一切就是这么的随意从容,无须再为小事烦心;高大宏伟、金碧辉煌的庙宇庄严得让你顿生敬意,让你放下一切,在双手合十的刹那,重燃对生命的敬意和对命运的感激。在这里,所有的颜色都有着鲜明的对比,毫不含糊,却又和谐得让你想睡在这美丽的画里。热烈与宁静,明媚又温柔的美,让人流连忘返。怪不得全世界那么多旅人不分国界的来到清迈,就是想要涤荡一下心灵,去掉糟粕,吸收精华。游玩一天,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马泰诺太教会学校。11月的桂林,傍晚七点,冷寂的灰黑色的夜幕已经降临,而这边的天还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深色的蓝,让人觉得心还是热的,不会随着一天的流逝而伤感。

这是我对泰国的第一印象,来到泰国生活工作三个月之久后,更是对许多方面有着更深的了解。比如泰国的政治、经济、饮食、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等等。接下来我要总结这三个月在马泰诺太的实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中泰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礼仪文化的差异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理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受其影响,泰国也是一个很具民俗礼仪风范的国家,仪式繁多,礼节也很复杂。泰国人民爱和平,重礼仪,同样是一个礼仪之邦,并素来以“微笑的国度”著称。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泰礼仪也大有不同。

在中国,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做对方奴仆。后来拱手礼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尤其是近现代,拱手礼已基本成为中国人主要的交往礼节之一。然而当代社会,人们打招呼的方式日趋欧美化,简单地say hello,扯扯家常,隆重点的见面握个手,寒暄几句,已不具备那些非常中国化的元素了。

而泰国是笃信佛教的国家,她的双手合十礼习俗,也与佛教的合掌作揖礼有着密切的联系。泰国人与客见面时,通常不握手,而是施合十礼。行合十礼时,两掌相合,十指伸直,举止胸前,身子略下躬,头微微下低,互相问候“萨瓦迪”,(“萨瓦迪”系梵语,愿意为如意。)还礼时也同样如此。地位较轻的或年纪较轻的人,应主动向地位较高或年纪较长的人致合十礼。双手举得越高,表示越尊重。长者回礼时手不应高过前胸。就拿我们的经历来说,刚到泰国,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一见到人就行合十礼,包括学生。后来泰国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行礼时我们不用还合十礼,简单的点头微笑致意便可。见到学校领导,一定要认真行合十礼。双手合十高于前胸,并且轻轻鞠躬。但是一天之内只需向同一个人行一次合十礼,再见面微笑就可以了。

另外,来到这边实习也打破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观念,就是泰国人不喜欢被摸头。一直以来坊间都有传闻,说泰国人有个禁忌就是不能摸头,认为头部被人触摸是奇耻大辱,会不祥。其实不然,现在的泰国,已经不认为小孩子被摸了头就不吉利了,这边的老师告诉我们轻轻地摸小孩的头表示喜欢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打他们的头。

总而言之,中泰礼仪方面泰国要求得更加严格,中国则比较随意。当代的中国社会已经抛弃了那些所谓的“繁文缛节”,变得十分现代化,见面礼仪也是十分简约,我不能单纯地说这是好或者不好。但泰国仍然一直保留着这些美好的传统。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

到了泰国,自然就吃到了地道的泰国美食。泰国人嗜酸、辣、甜、冰等重口味,喜欢放各种调味酱,尤其喜欢鱼露和甜辣酱。第一天来到泰国,我们吃到了著名的冬阴功,里面有虾、鱿鱼、鱼丸、凤尾菇、短豆芽,还有很多泰国的香料,味道十分酸辣。他们的炒青菜也是要放辣椒的。他们的海鲜很好吃,十分的新鲜,虾肉都是脆的。他们超级喜欢吃油炸食物,炸薯条,炸鸡腿,炸肉丸等等,有时候还会炸青菜。泰国的甜品就十分的甜,椰奶配上凉粉、红豆、芋圆之类的东西,加上满满一碗的冰是泰国人最爱的饭后甜点。由于天气太热,泰国人平时喝水都是需要加冰的。

泰国人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泰国学生上午上完两节课,就给二十分钟自由时间去小卖部大吃特吃,吃完再接着上课,而且他们上课也可以自由吃东西。

中国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小孩子在饭点之外的时间吃过多的零食,相信都会遭到大部分家长的责骂。中国美食种类繁多,地方特色小吃丰富。根据地区,还划分了很多著名的菜系,例如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而且南北饮食差异大,南米饭,北面食。面食有拉面、肉夹馍、葱油饼、饺子、包子之类的,米饭则是配上各式各样的菜肴,凉菜热炒一应俱全。除此之外,中国人还特别喜欢吃火锅(以重庆火锅最为有名)、烧烤、饺子等特色佳肴。

三、政治、宗教文化的差异

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泰国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我们一到泰国就发现,泰国的国旗几乎随处可见,相应的就是国王和王后的照片。照片一般放在街道的显眼位置,要么做成巨大的匾额立在公路绿化带中间,要么悬于高大楼房正中央,要么高至在横跨公路的拱形建筑顶端,这些照片周围都会配以五彩的灯饰,让你昼夜可见。不仅如此,在百姓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国王的照片。钱币上、墙壁上、钟表上,就连学生教室里也会有国王和王后的剪贴海报或小贴士。泰国很多法定节假日也与国王、王后有关。泰国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升旗,任何人听到国歌都会立马停下,站立不动,注视国旗,唱国歌行注目礼。这让人觉得百姓始终和国王在一起,国王也始终关注着自己的子民。

中国人民信仰自由。而泰国被称为“千佛之国”。佛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在六千多万人口中,佛教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佛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泰国的寺庙在世界上也堪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最高。乘车行驶在泰国公路上,不时会有金碧辉煌、宏伟壮观、高耸挺拔的寺庙从你眼前闪过。 泰国的文化受到儒家的影响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是性善的。泰国人犯了错,你让他站着,他就会老老实实地站着,但中国人不一样,他一定会反问你:为什么要站?不站行不行?要站多久?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注重高度的物质文明,泰国文化则倾向于存在和即时享乐。佛教不鼓励竞争,因此许多泰国人没有太大雄心,也不愿变化,工作轻松、收入适中比辛苦工作拿高薪要好,而中国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老板是否在场。另外泰国情侣也不会在公共场合过分亲热,不像中国近来频繁出现许多没节操的事,泰国人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文化是保守的。

四、中泰教育的差异

教育制度的差异是我要讲的重点。在马泰诺太,学生每天早上都要花至少半个小时升旗,首先二十多名鼓乐管乐手奏乐,全体师生齐声高唱国歌,之后再唱歌颂国王的颂圣歌,歌声嘹亮,十分庄严肃穆。之后便是诵经,配着梵音,由两个女生在礼堂的舞台上领诵,全都毕恭毕敬,双手合十,眼睛微闭。每当重要的节日如父亲节(国王的生日12月5日),母亲节(王后的生日8月12日),学校都会举办大型活动,学校的大礼堂舞台上便立有国王的巨幅照片,主持人和校长都必须在国王像面前深鞠三躬,表示恭敬和虔诚。学校还会请高僧和尚来学校讲经布道,学生要从家里带或自己买些方便面、饮料、糯米饭、牛奶等东西向和尚行善,东西不在多少、贵重与否,重要的是行善的心意。

由于气候原因,泰国学生在室内都是不穿鞋的,鞋子统一放在走廊外的鞋架上,按学号依次放好。在室内只穿黑底白袜活动,到室外比如去操场才会从走廊外的鞋架上拎着鞋子走出去。泰国学生特别尊敬老师,从老师面前经过,要对老师行合十礼,或者低头以示礼貌,学生问老师问题要下跪。我教授初中的中文课,第一次学生拿作业到我面前给我批改的时候,大高个的男生就这么噗通一声给我跪下去,把我着实吓了一跳,连忙想要叫他们起身,可是他们就是一个个排着队的跪在那里等着我给他们批改作业。后来知道了这样的礼节,也就慢慢习惯了,只好自己改快一点,不好意思让他们跪太久。

泰国学生的课业是很轻松自由的。学生上课,课桌随意摆放,可以围成一个圆形也可以变成两个方阵。并且泰国课时不多,一个课时一个小,一个课时的学习强度也不大,授课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基本都是玩玩学学就过了一个小的。他们注重全方面发展,注重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给学生很多时间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并有专门老师针对性的授课。

正因为如此,泰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十分独立自主,大部分事情老师只是协助监管,主要由学生自己承担主力。他们能自己做很多东西,大型展板,玩具、手工艺品等等。泰国学校还有文化节,类似日本的校园祭。就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做手工艺品、食品进行贩卖,或者做有idea的小摊,例如帮修电脑,或者帮照相,把这样的小摊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小市场,吸引这个地方的学生来这所学校学习。

不像中国学生,固定的上课模式以及繁重的作业成为了中国娃儿们最烦恼的负担。泰国学生喜欢边玩边学,我们在上中文课的时候,都要通过音乐、舞蹈、手工、绘画、影音、游戏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有这些他们就会特别积极,学得也比较认真。另外泰国学生很懒,他们不喜欢做作业,就算是布置很少的作业,他们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拖着不做。

最让人头疼的是,泰国学校上课的时间安排极其不合理。一天六个课时,一个课时一个小。其实,我认为一个小时的课时里,学生能集中的只有三十分钟,剩下三十分钟都在玩。而且课时之间没有课间休息,一下课马上又要开始上另一节课。中午放学没有安排午休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吃饭时间稍作休整,立马就要开始下午三个小时不间断的学习。这样的时刻安排,学生们根本没有专注的精力去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在捱时间。也正因为如此,泰国学生在学习方面,知识储备、科目成绩就比大部分中国学生弱了。

但是好的地方是,泰国学生没有特别调皮捣蛋的,都比较听话,不像天朝的学生,可以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能是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的约束,所以泰国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比较轻松。

泰国人民能歌善舞,且为了音乐非常投入。我们学校就有一支庞大的学生乐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管乐弦乐鼓乐,甚至古典乐器一应俱有。每天早上上课之前,中午午休,下午放学之后都会练习,整个学校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他们偶尔还会演奏几首经典的中国歌曲,例如茉莉花,上海滩之类的。所以上课他们玩游戏输了或者回答问题错了请他们上台表演节目时,他们基本不会像中国学生一样忸怩半天,而是大方的在全班同学的伴奏下载歌载舞起来。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他们都还小,现阶段最注重的是培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灌注知识。

我的泰国实习虽然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我从中汲取的营养和能量还在继续为我的生活充电,我相信除了泰国还会有更多异国之美等着我来发掘,我会好好用心感受这些美!

第12篇:背景文化差异

婚礼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dding on the West, the entire wedding\'s main colours are red, this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ity colours.This change will enable the wedding jubilation.In the traditional wedding, the bride wearing red Luoyi general, wearing Fengguan, still above a red scarf.While the groom wearing red long gown mandarin jacket, wearing a red cap along.Palanquin bride rode in the red, the groom on horseback in front, with matchmaking and Yingqing teams to the groom\'s house in Baitang.Parents sitting on the two sides appear, and appear next married bride and groom.Entire wedding presided over by the master of ceremonies, in his command , a bride and groom Baitiande, Xiabai GAO Tang, and then a husband and wife Baidoa, into the bridal chamber.Noisy wedding is the climax of wedding, the bride and groom first to wait for the wedding, the groom and guests on the outstanding hospitality, Jiujufanbao, in a lot of the groom greeted came to the wedding.everybody started Noisy wedding, the bride and groom all stirred up trouble in the next game…… do all this in a whole wedding laughter ended.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I underst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stern wedding is pure romantic, and China is happy wedding; Western wedding is feeling valued, and China values the ceremony.In the West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customs, have also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edding customs.Though, have different customs, but no matter where the wedding was all full of bleings and laughter.

Journal Article Excerpt

\"Here comes the Bride\": the making of a \"modern traditional\" wedding in western culture.

by Dawn H.Currie

Changes in marriage and family dynamics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have given rise to new questions for sociologists of the family.Following legislative changes in the 1960s, the divorce rate in Canada has increased steadily, so that up to one third of marriages today are likely to end in divorce.(1) As indicators of marital instability rose in most western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commentators declared a \"crisis in the family\" (see Gittins, 1985).However, against trends of family breakdown the vast majority of Canadians continue to marry, and also to remarry after divorce.On this basis some writers claim that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are \"alive and well,\" or even \"getting better.\" In support of the latter interpretation, writers note that Canadians continue to value family life: between 1984 and 1986, 86% of women and 83% of men were, or had been, married, supporting Maclean\'s (1987) poll that 81% of Canadians rate the family as becoming a more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lives (in Nett, 1988: 2).These types of data have been used to advance the claim that marriage remains popular because it is more poible now, than before, for individuals to seek out fulfilling relationships.On the other hand, feminists draw attention to the frequency of violence against wives by husbands and the unequal division of domestic labour which characterizes most heterosexual households.For these writers, the modern nuclear family is interpreted as a central factor in women\'s continued oppreion in the West, and thus as being in need of further dismantling (see Burt, Code and Dorney, 1988; Boulton, 1983; Thorne, 1982; Barrett and McIntosh, 1982).Given the public documentation of trends which underlie this latter claim, and a rising consciousne about gender parity among Canadians, feminists are beginning to ask why the traditional, nuclear family persists.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complex, and thus is the matter of ongoing academic debate.Here, one enduring aspect of traditional family life is explored: the everyday activity of \"getting married.\" While the past few decades have seen growth in alternatives to marriage (see Wilson, 1990), Canadians continue to perceive legal marriage as an indicator of greater commitment, even when they are already living in common-law unions.Baker (1990: 48) notes that the wedding ceremony itself is frequently seen as a \"rite of paage\" to adult status.Many families save for years and spend considerable sums on wedding clothing and receptions, even though the event itself is short-lived.For those marrying, Church weddings remain important.Although they declined from 91% of marriages in 1972 to 70% in 1982, this figure has levelled off (Nett, 1988: 211).

Pro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6:00 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 Bridal makeup, dreing the groom

8:00 新郎乘花轿花车到达新娘家

The bride and groom arrived by sedan-chair floats home 8:40 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 Mongolian red lid bride, accompanied by the bridesmaids, the groom\'s hand holding a large red silk, and slowly board the floats

9:15 花车到达花轿地点

Place the float(花车) to reach sedan

9:20 新娘上花轿,开道锣在前,紧跟舞狮表演,后面是八位吹鼓手合八位手举冠盖的执事,最后是批红挂彩的八抬大轿;新郎手扶花轿,伴郎伴娘随轿向婚礼地点出发

The bride on the sedan chair, to clear the way gong(锣) in front, followed by lion dance, followed by eight advocates of the co-eight hand-held canopy cover of the deacon, and finally approved the Bataitaijiao red wounded; hand bridal groom, best man, maid of honor with the car to starting wedding venue

9:40 中途颠轿

Great Britain half-way car 10:00 到达婚礼地点,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走下轿子,放鞭炮

Reach the wedding venue, the bride bridesmaid\'s leading scorer, off the chair,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10:10 迈火盆: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Main brazier: meaning of life is booming future

10:15 进门:狮子封门,讨要红包(舞狮者拦路舞狮,要到红包方许进门)

Door: Lions closed doors to discu a red envelope (highway lion lion who, Xu side door to the red envelope)

10:30 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Archery: Shooting, pray for God\'s bleing.Shot, the representative of permanence.Shooting distance, wish happy future life

10:35 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

Preparing for the wedding: one preparing for the wedding, two prayer Diocese, the three couples of worship

10:50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Lifting the veil: The bride\'s veil under pick weighbeam

11:00 喝交杯酒 Drink wedlock 11:10 敬茶改口

Changed to offer tea 11:20 进洞房(新人退场换服装,在此时会好吃点东西)

Jin Dongfang (new exit for clothing, something good will at this time)

11:40新人为来宾敬酒、点烟

New toast for the guests, the cigarette lighter

12:00 民俗表演Folk performance 13:30 婚宴结束End wedding 西式婚礼流程

Western-style wedding proce

西式婚礼分为仪式和宴会两部分。一般说来新人只邀请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见证婚礼仪式,而宴会相对于仪式的严谨与严肃就显得比较随便、热闹,邀请的来宾也更为广泛 仪式

Western-style wedding ceremony and banque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Generally speaking, the most important new only invite relatives and friends witneed the ceremony, while the party opposed to the strict and solemn ceremony becomes more casual, lively, invited guests and more extensive ceremony

17:00仪式开始,换进场音乐,神父到位,伴娘伴郎入场后,面对客人成八字排开站好;戒指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 The ritual, for approach music, the priest in place, after the bridal party entrance, facing the guests into the station arranged a good character; ring of child admiion, the hands of the priest handed the ring

17:03 奏响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

Played the wedding march, father of the bride holding admiion, the groom handed the bride father of the bride hands

17:10 停止奏乐,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并宣誓Stop the music and the bride and groom exchange rings and pledge

17:15 证婚人致辞Mr witnees 17:20仪式完毕,音乐响起后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The ceremony is completed, the music sounded after the new exit, guests throw the petals to the new

17:30 新人与来宾拍照留念New people take pictures with guests

婚礼宴会Wedding party

17:40 客人们陆续进入餐厅按请柬上的桌号就座,乐队奏乐表示欢迎,各种提前准备好的饮料和餐前开胃小菜可以供客人们享用Guests enter the restaurant after another invitation on the table by table number, the band music to welcome the variety of drinks and prepared ahead appetizer before a meal for guests to enjoy

18:10 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侍者们给客人斟上香槟,重要来宾演讲祝词The bride and groom enter the restaurant.The first dish, the waiter who poured champagne to the guests, the important meage from guest speaker

19:40 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伴郎伴娘及其他客人进入舞池一起跳舞After an appetizer with the bride and groom first dance, and then the maid of honor and best man enter the dance floor to dance with other guests

19:00 每人重新入座等待主食Re waiting for the staple food per person per seat

19:30 上甜点时,舞会继续Deert, the party continues

20:00 新娘抛花束,新人在客人们间穿梭为他们的光临表示感谢。提供咖啡及各种餐后新品可供客人享用Bridal bouquet to, new shuttle between the guests expreed gratitude for their presence.Coffee and a variety of new products for guests to enjoy a meal

20:30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供客人们跳舞空闲时享用,此时宾客可自由退场The bride and groom cut the cake together, dancing for the guests to enjoy free time, guests are free to exit at this time

第13篇: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西方国家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 于动物。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适应于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生熟结合,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

二、饮食观念与准则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对于饮食重科学,讲营养,所以近代的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而没有提及营养组合,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待续)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餐饮论坛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1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ER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1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2010-07-05 14:14:15 来自: 曼文(用心点亮身边的每一片黑暗)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方文化差异二三事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华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第14篇: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现在从饮食、戏剧、教育以及婚恋观来浅析一下中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差异

一、从饮食看中美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美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美国人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1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美国以至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而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2.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美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处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而美国的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美国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美国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美国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美国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美国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从戏剧看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以及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美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同美国戏剧的起源相比,中国戏剧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戏剧也是起源于民间,由于它形式特殊,包括说、唱、念、打等因素,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美国戏剧那么“单一”和明确。我们拿中美戏剧的起源作一比较,可以看到它们有若干不同点:第一,美国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比较复杂;第二,美国戏剧的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中国戏剧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俳优的活动,角抵表演等却都是娱人的,主要是现世的人的娱乐性活动,现实的、技艺性的、喜剧性的基因多;第三,美国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戏剧则是通过它们彼此的汇合、交织来实现。

总的来说,中美戏剧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戏剧。美国的戏剧是剧作家的剧场,剧本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有了剧本,有了演员,就可以演戏。古希腊的戏剧有对话,有合唱,演出时也需要歌队和乐师,但音乐很简单,戏剧的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姿势和声章来表达情感,展开剧情,所以剧本中的语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对白、武术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这些艺术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艺术因素的结合,必须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从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教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这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就业市场受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四、从婚恋观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以工作的成就为重,美国人以家庭为重,这与中美的文化氛围有关。中国社会从古到今一直倡导为集体、为国家牺牲自我,牺牲小家,媒体采访中国名人或大人物,他们常常说事业太忙,有些人甚至一个月或者几个月都没有与自己的家人吃过一吨饭,更有甚者,孩子或配偶或父母生病都没有时间去探望,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似乎人们都觉得可以理解,挺感动的,甚至觉得高尚,生活中的普通人稍有点事业也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当家人抱怨时,他还会理直气壮的说,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而美国人却以家庭为重,如果哪个人的孩子或爱人生病了,而他的丈夫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在家人身边照顾他们的话,他们(大部分人,不含那些特殊行业的人)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要支持你的事业,所以你去忙吧,我自己照顾自己”。不会,美国人包括小孩都很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是否被自己的家人在意和重视,他们把家庭和事业分的很清楚.美国倡导的是 ” EVEN IF YOU ARE RUSHED OFF YOUR FEET, MAKE SURE YOU MAKE TIME FOR FAMILY”.(即使你忙的脚不沾边,也要确信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美国人觉得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只有家人才会不管你成功失败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他们觉得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结束语:从饮食、戏剧、教育、婚恋观的区别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中美文化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走向世界,各种文化也会相互渗透,所以我们要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已达到更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 邢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

Abstract: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have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 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and will be produced in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The collective weight of Chinese culture, American culture weight individuals; Chinese culture re-synthesis, re-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China and the U.S.have different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different.Now from the diet, drama, education, and love and marriag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U.S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第1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餐饮论坛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1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ER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1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 1 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 2 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 3 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摩擦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则称作:贵、您、某某经理,某某局长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奥巴马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长者是智慧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张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称别人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因此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elderly,advanced来代替old。

二、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 4 之事。

三、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

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决不会勉强别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最后,地位重要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士会被邀请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因为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早到会使主人忙乱不堪。而在中国,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们忙着准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席间,西方人会热情洋溢地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这道菜是精心为你准备的。”而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佳肴满桌还不停地说:“菜做的不好,请随便吃点”。初来乍到的西方人会很反感:“菜烧的不好,何必请我呢,难道是不重视我吗?”另外,中国人请客时若食物被吃光,会感觉没面子,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这说明其烹饪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中西方宴客有较多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他们。

四、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义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朋友一瓶名酒或小工艺品。总的来说,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各国人们在受礼时使用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也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宛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急待,甚而是贪婪,举止粗野。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同时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这必然要求高校向社会输送既通晓国际商务规则、又能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涉外活动的人才。要实现该目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将跨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实力,从而提高商务交流的效率,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第16篇:中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各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客观的认识并分析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对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身为建筑学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彻底剖析清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课程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差异

碰撞交流

价值观

审美观

语言文化

建筑

绘画雕塑

饮食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天仍然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断定哪一种文化是好的,哪一种文化是差的,这种行为是武断的。然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种认识和见解都代表着个人的审美情趣。

璀璨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西方文化

既让要说中西方文化的美与丑。首先来说一下生活中人们对“美”与“丑”的评价标准。人们对美丑的认识与职业,经历,文化素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关,一个人随人生阅历的增长,对美丑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总结一下,美与丑的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美与丑相对的,缺少了任何一个就没有了比较。

2、美与丑是个人的审美,并不是所有人的审美。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觉得那些韩剧真心一点也没意思,金秀贤,李敏镐一点也不帅,而大多数女生觉得他们很帅。

3、美与丑并不矛盾。因为美与丑有很多种,一个个体上既可以存在美,也可以存在丑。例如一个人外表丑而心灵美。

4、美与丑有区别:因为有区别,我们才能够分辨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从而有了美、丑这两个词。.没有美何以见丑,没有丑岂能显美.这个哲学问题太宽泛了,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知道了美与丑的评价标准,那么现在就来谈谈我对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其间美与丑的个人看法,可能有些见解比较偏面,还请大家见谅。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民族知识、经验、价值、信仰、习惯、制度、宗教、等级和时空观念的总合,指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中西方文明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深深印上民族精神的烙印,是民族灵魂最生动的写照。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愈来愈呈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然而千年的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中西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传统强劲的连续性决定了二者间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仍然是巨大的。下面我就从从语言文字、建筑、绘画雕塑、饮食等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1、语言文字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和现在国际社会比较流行的英语为例,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的思考速度快。因为,中国人的“声音的种类”比美国多。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因此,两人同时背诵乘法口诀。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肯定想到不了这里,可能也就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说明了:声音种类多的语言的使用者比声音种类少的语言的使用者思考速度快。普通话的声音种类多于英语,所以,中国人的思考速度比美国人快。现在,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了。惊人而可怕,普通人一辈子也记不完的。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表达。真庆幸,我们生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而且,汉语采用象形会意的文字符号,尽管由于经历历史演变而与词义的直观联系变得模糊了,但仍然留下文字理据性的痕迹。每一个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而且,由于汉语独特的魅力还演变出各种文化,如书法,篆刻,剪纸,服饰等,

剪纸艺术

刺绣艺术

篆刻艺术

服饰艺术 内容非常博大精深,因此,就语言文字来说,汉语相对英语来讲具有相当的优势,真心佩服我们先祖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2、建筑方面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详细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我想我们对中西方建筑的总体特征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

西方帕提农圣庙

中国传统建筑

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西方由于崇尚力量,建筑总体上都建的雄壮有力,而中国比较注重灵活美观,所以建筑比较轻巧,相比西方比较笨重的形体,我认为中国建筑优美的线条,精美的做工更胜一筹。

在造园艺术上,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 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比较有代表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造园手法以几何直线为主,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

风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

凡尔赛宫庭院示意图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 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

典园林把建筑、

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所以就造园手法来说,随让各有优点,我还是欣赏中国融自然与山水的造园手法

3、绘画雕塑方面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

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

中国水果画

西方水果画 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

就这两种风格而言,我个人都很喜欢,但中国画缺少明暗关系,画出来的人物山水都是平面化的,西方画透视学的应用使其更具有体型感,学了建筑

中国人物画

西方人物画

以后,特别是学了素描,水粉以后,我更喜欢西方的那种画风。但是毕加索的抽象画虽然被公认为传世之作,也许由于自己艺术修养不足的原因吧,个人完全欣赏不了,自然觉得没意思。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

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现对象,往往表

达重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

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动物,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尤其在早期雕塑艺术中,各种题材并无明显主次之分,也

西方雕塑

中国佛像 无主辅之别。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若单独一人像来说的话,我认为西方的雕塑表达的人物思想更深刻一些,人物刻画的比较细腻,相对来首有较强的表现力。

4、饮食方面

吃中餐时,围坐在餐桌旁的进餐人各取所需,各自根据各自的喜好选取相应的饭菜;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大家为了相同的目的在同一张餐桌旁,面对相同的饭菜各取所需,解决饥饿问题和生存问题。筷子的发明是我们祖先的又有一个创举。筷子利用杠杆原理夹取食物,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强化手的精细协调动作,促进视觉发育,还有健脑益智的作用,相比西方的刀子叉子要更方便的多。所以说筷子文化相对于西方的刀叉文化要先进的多。然而吃西餐时,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不同的饮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不同。

结束语: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美与丑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美与丑,对中西方文化美与丑的认识,更多的反应了一个人的审美价值。现在随着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在面对文化差异这个问题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势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方化是劣等文化,为了促进交流,我们都要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17篇:东西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等人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无论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文化的价值观、准则和信仰等必须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人们所共同接受和遵循,即它具有共享性,才能成为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都是历史的沉淀,每个民族均不相同。

东西方的价值观、文化、历史、信仰、风俗习惯、人的心理、性格、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都差异极大。

.自我价值观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形成鲜明的反差以自我价值观为中心,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以个人的进取精神、个人的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这种自我文化与资本主义的个人自由主义哲学密切相关。自由主义哲学认为:人群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有能力做出理性的选择。因而西方人都极力地体现自我,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受他人左右,也从不干涉或打扰别人的隐私。

总之,自我文化与集体文化不是孤立的。集体与个人是对立的统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改革开放,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交际。

三 .注重仁义的文化与崇尚利益的文化

按照中西双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别概括为注重仁义的文化与崇尚利益的文化。

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重义气,轻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西方社会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

四.钟爱和谐的文化与积极探索的文化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钟爱和谐的文化与积极探索的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积极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的比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征。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自成系统的文化背景上,两种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的各自特色,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的相异。

第18篇:尊重

尊重

名言:1.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巴尔扎克

2.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3.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

事迹:1.“有名”尊重“无名” (尊重与身份无关)

抗日战争前夕,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故乡时,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脖子上都系着一根绳子。这幅画一画好,就挂在自家墙上。不久,帮他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这幅画,对他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多少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着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自然会跟着走。先生的画上,每只羊都系着一根绳子是没有必要的。”丰子恺一听,恍然大悟,连忙拿下那幅“牵羊图”。他感慨不已地说:“看来光凭想像是画不好的。既要仔细观察周围事物,还要虚心请教周围人才行。”从那以后,他深深认识到“只要虚心,到处有吾师”的道理。

2.澳总理致歉 (对普通人更要尊重)

澳大利亚一位74岁的老人贝克尔,将一张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任总理的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就养老金问题与他争论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专门就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对自己说出这句粗野的话向这位老人公开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3.萧伯纳的感慨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访问苏联回国,朋友们都去看他。萧伯纳谈了自己的观感后说:“苏联有个小姑娘还给了我一个教训!有一天,我在街上遇见了一个叫安娜的小姑娘,她聪明活泼,逗人喜爱,我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时,我对她说:„你回去告诉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作家萧伯纳。‟”萧伯纳说到这里,望着朋友们说,“你们猜,小姑娘会怎样说呢?”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她会感谢,有的说她会很激动。

“哈哈,你们都猜得不对。”萧伯纳说,“也许我的态度有些傲慢,不够尊重,小姑娘竟学着我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小姑娘安娜。‟”

4.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各方面与袁绍相比,均处于劣势地位。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访,他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感动,于是为曹操出谋划策,帮了他的大忙,使他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曹操也吃过不尊重别人的亏。当他志得意满、一帆风顺时,西川的张松前来献图,他却态度傲慢,给张松留下了“轻贤慢士”的坏印象。张松临时改变主意,把本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转而献给了刘备。这对曹操来说,不能不说是事业上的一大损失。

第19篇:尊重

尊重

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适应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差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最 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爱,每个人都来关心差生,爱护差生,使差生向积极 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

第20篇:尊重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主题班会

活动形式:创设情境 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

1、加深对“尊重”的了解和认识,展现尊重的内涵。

2、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家庭的和谐,师生的融洽,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

3、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升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活动重难点:

教育重点:加深学生对“尊重”的了解和认识,明白它的重要性。 教育难点: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学会妥善解决各种摩擦和矛盾。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主题。

1、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但却有很多同学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尊重自己。怎样才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班会讨论的主题:《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什么是尊重他人呢? 师:尊重他人有什么重要性呢?

二、思考与交流。

1、“照镜子”表演。

一个同学做友好地笑、挑衅、生气皱眉、大喊大叫等表情,另一位同学假设是镜中的影像,尽力逼真地模仿出来。

2、“对大山”对话。猜猜大山说什么?

3、镜子里的人和大山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回顾与反思。

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发生过不尊重他人的事情或自己没有受到尊重的情况?

1、学生举例。请几位同学举出自己在家里、在学校里、在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事情或自己没有受到尊重的情况?

2、情景再现同学们平时不尊重他人的一些场景。让同学来找茬:看看图中的同学有哪些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并说说应该怎么做才是尊重别人的?

3、教师举例。

四、定则导航(如何尊重他人)

师:当然,有时候并不是我们心里不尊重他人,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懂得怎样去尊重他人,不让他人难堪。这是一种真诚的人文关怀,其实尊重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上,比如着装、语言、动作„„

1、学生分组来制定“尊重细则”:在家里,尊重父母亲人需要注意哪些?在学校,尊重老师、同学需要注意哪些?走出校门,与社会上的陌生朋友相处需要注意哪些?小组讨论,写成条目,等会交流。

2、汇报讨论结果。

(1)第一组:如何尊重父母亲人? (2)第二组:如何尊重老师同学? (3)第三组:如何尊重陌生人?

五、总结提升。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集体往往就靠这种相互的尊重维系着成员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尊重是一缕春风,驱除寒冷,带来花草的芬芳;尊重是一把火炬,照亮黑夜,给人前进的勇气。让我们在沐浴春风,享受光明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传递温暖。

尊重文化差异的范文
《尊重文化差异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