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论文的现实意义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15:09:1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__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 1

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

同时,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正获得人心即赢得民众由衷地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时刻把民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一切为了民众,一切依靠民众,一切服务于民众。而这些都绝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空话、套话,不能只是将之作为标语口号,而应该并且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以行动实践和实实在在的成效表明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如此方是以诚信为本而行亲民之道。

(二)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颜渊)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儒家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仁爱精神,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或困难境地者,如鳏寡孤独废疾等人群尤为关注。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最值得大力弘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团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为政以德

儒家认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从\"德治\"的方式说,儒家强调为政者应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张君主应以个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杀、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我们今天把\"以德治国\"作为社会立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治国方略之一,这就要求应把德治作为社会主义政冶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当然,现在所说的德治最关建的首先应该并且必须是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但也需要汲取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这二者其实并无矛盾之处。如儒家强调\"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以此优良传统资源来思考现实,就要求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领导干部们必须正确树立权力观,真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公仆作为最根本的宗旨。这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这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早已经得到了表达。

儒家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方组成的,这三方共同形成了宇宙的和谐,任何一方的破坏都会破坏宇宙的生命,破坏宇宙的完美。儒家思想这一方面的理论资源包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更应该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为朋友。《孟子·梁惠王上》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宋儒朱熹注:\"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

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儒家没有把征服自然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推荐第2篇:访惠聚现实意义论文

“访惠聚”活动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分析研究

地区农业局 2014年9月17日

地区农业局住洛浦镇英巴扎村“三民”工作组自3月份住村以来,严格按照地委及洛浦县县委各项安排部署,认真开展“三民”工作,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工作组入户走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举办文体活动,为民办实事等,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提高了政治鉴别力;通过以案说法,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深刻揭露、共同声讨暴恐分子的罪恶行径,深刻揭批了“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分子、宗教极端思想给各族群众带来的危害,干部和村民都擦亮双眼,保持清醒头脑,不相谣、不传谣、不造谣,坚决同谣言作斗争。在工作组的宣传教育下,英巴扎村有2个蒙面妇女主动揭掉了面纱,有4个大胡须的男人主动剃去了胡子,为英巴扎村的社会政治稳定起到了带头作用。目前已召开村民大会30场次、入户宣传清查976户次、田间地头宣传52余次,宣传教育群众3148多人次。清查电脑10台、手机264部、VCD、DVD音视频135张,多媒体卡12个,收缴火柴4包。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制定计划。为了将“三民”工作做的更好,工作组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临时党支部,下设“三民”工作办公室。专门召开村民大会,传达学习有关“三民”活动的文件,并结合英巴扎村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详细的学习计划、日程安排。为开展好工作打下了基础。

2、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为基层干部树立了榜样。严格按照地委和洛浦县委“三民”工作和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下发的实施方案要求,制定管理制度、例会制度、学习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镇党委的管理,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工作组在走访过程中按照“亲自到家、亲身见面、亲切交谈、亲历体会”的要求,通过“讲土话、拉家常”的方式,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农户,核实村民信息,向村民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四项工作相关文件领导讲话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是非鉴别率。并重点就地委闫国灿书记提出的“五个思考”开展了宣讲,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工作组成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踊跃发言,普遍表示“五个思考”对当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五个思考”学习讨论,就是要深刻揭批“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分子、宗教极端思想给各族群众带来的危害。

同时向大家讲明昆明“3〃01”、乌鲁木齐“5.22”暴恐和莎车县“7.28”暴力恐怖案件的真相,要广大农民朋友充分认清“三股势力”渗透破坏的险恶用心和丑恶嘴脸,充分认清暴恐分子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本质,通过以案说法,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深刻揭露、共同声讨暴恐分子的罪恶行径,进一步提高了是非鉴别率,为促进洛浦县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应有贡献。

4、为了更好的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切实做到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去。工作组7次参加了婚事和葬礼活动,带700元的贺礼祝贺婚事、起名等喜事。地区农业局领导慰问结对帮扶户,送去了价值700元的物品。进一步了解了群众的喜事、葬礼的风俗习惯。受到本村广大村民的交口称赞。

5、进一步加强对出租房的排查。采取“以房找人、以人找房、入户调查、全面排查”的方法,工作组和村警、村干部对村里有出租房的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流动人口、外出务工人员都进行情况了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6、认真落实《关于严禁传播暴力恐怖音视频的通告》任务。在入户访查时,清查电脑、手机,VCD、DVD等音视频,教育群众认清暴力恐怖音视频的极端危害性,既要自觉上缴、销毁、删除具有危害国家及公共安全内容的音视频,又要教育身边人、影响周围人,积极检举揭发有关线索,主动配合执法部门开展工作,净化社会环境。

二、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基层和群众困难

1、工作组住村后,发现该村没有通自来水、没有厕所,就及时将困难反映给局党组。争取局领导支持,单位出资18619.6元,解决了英巴扎村委会长期没有通自来水、没有厕所的难点问题。

2、工作组在进村入户走访中,调查了解到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就是英巴扎村2小队村民艾尔肯〃阿吾拉占用村道路已达8年之久,给村民出行造成非常不便,村民怨声载道。经过工作组多次找艾尔肯〃阿吾拉谈心,做思想工作,他终于将道路腾开,将占用物品移走,道路将恢复畅通。

3、入户走访了解第一村民小组农民阿吉古丽买合素提的儿子阿不都赛米2012年9月录取到新疆化工学院机电专业,已经上了一年半,由于家庭困难今年第二学期没去学校,面临退学。工作组协调解决了他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费用。

4、地区农业局党组专门从北京引进玉米新品种“水果玉米”和“京科糖”两个新品种,在英巴扎村2小队孤寡老人吾尔尼沙汗家里的土地进行了试播、种验种植了5亩地。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三、开展“访惠聚”活动,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能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互信。通过工作组吃住在村,入户走访,与农牧民结对子,同劳动,拉近了与农牧民的感情,加强了民族团结。围绕群众所需所盼,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知识和国家法律法规普及教育力度,引导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虚心吸收少数民族的长处,促进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2、通过宣传教育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维护稳定是我们工作组的重要任务,工作组和村党支部、村警对稳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策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反恐维稳意识。

3、切实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促进宗教和谐。开展宣传教育群众争取人心,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给基层提供更多群众看得懂、易接受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宣传资料和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送节目、送科技、送电影下乡村、进社区。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度和覆 盖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基层正能量,打好群众思想基础。

4、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积极探索去极端化。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大量的集中在村一级,而管好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是维护稳定的重要工作内容。工作组积极协助村委会抓好宗教人士、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等,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进行党的宗教政策的宣传和对宗教极端思想的批驳,教育群众正确区分宗教活动和民族风俗、正常信教和宗教极端的界限,提高了群众对宗教极端思想辨别力和依法从事宗教活动的自觉性。

5、通过办实事、惠民生,能赢得群众高度赞扬。工作组抓住农牧民急需的一些民生问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发挥部门优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实惠、受教育。

6、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各项部署,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可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思想认识模糊、政治责任心不强、不履行义务和职责等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好事让基层组织去办,好人让基层干部去当,使他们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访惠聚”活动是以争取人心、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打赢反恐维稳人民战争,确保稳定形势显著改变,打好长治久安坚实基础的综合之策、治本之举,对于维护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区农业局住英巴扎村工作组

2014年9月17日

推荐第3篇: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由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引发的思考

黄兴毕

[摘要]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并臵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和范本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本文结合传统道德对教育、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浅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深渊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道德 教育 政治 社会生活 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由道德教育作用所决定的,它是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各按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稷长存,社会安定的理想境地。通过道德教育,使统治者“修己”、“正己”,使普通百姓“安分”、“守己”,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安定。《大学》就概括历代教育家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也就是加强道德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传统教育始终把人格的培养臵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从孔子、孟子、庄子,直至于宋明理学,都有把“成人”“做人”,培养“仁爱”之心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就把“知、仁、勇”作为君子应具有的三种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智慧是人发展的前提,仁爱是人发展的核心,勇敢是人发展的表现。孟子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品格。为此,他大力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在他看来,世上最为珍贵的

1 东西不是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礼记〃大学》把儒家重视人格道德教育的思想概括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观点在事实上,已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旨,以史为鉴,去其糟泊,取其精华,通过扬弃,对今天我国道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笔者从教育、政治、社会生活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传统道德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在教化,强调“立身做人”,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的关系上,坚持以教化为先。《礼记》记载:“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就明确表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取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就在于实施道德教化,善政不如善教。所以,他大力提倡以德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在他看来,用道德去引导百姓,以礼来教化百姓,则不仅人心归附,而且百姓有廉耻之心。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重德教轻刑法的思想。继孔子之后,孟子又将儒家“德化”的思想发展至“德政”,并认为这是治国之经,“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德政”是“王天下”的必要条件,“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孟子大力提倡教化,并由此而达到“德政”,他的结论是“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从中国古代的读书教材(四书五经)上不难看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主宰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

2 几乎就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历史意义之深远,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的教育是从道德教育开始的,今天我们倡导的“德育强校”和古代的道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对今天的教育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是教人“成人”的教育,孔子创办学校实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他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即具有完善人格的“成人”。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悼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论及一个人格完善君子的标准,必须具备智慧、廉洁、勇敢、才艺诸种完美的品格和素质,并辅之以礼乐的修饰,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之下,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格的全面发展上取得进展。显然,孔子教人“成人”的德育观已涉及到人的主体知性潜能,德性的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亦即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格规范问题。在孔子看来,追求君子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即“成人”,应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这一思想对今天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仍有着积极意义。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成人”的德育教育目标观,并将“成其人”的过程,荀子从知、情、意和真、善、美相互统一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主张“不全不粹,不足以美”。这种“成人”的德育教育目标观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极富有启迪的意义。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品德的教育,通过教育以养成理想的人格,以达到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成人”境界;在教育内容上,提倡通过后天教育,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而儒家经典,百家之书皆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是在教育的途径上,强调主客观的结合,既要依靠个人立志、自省、力行的主观努力,又要依靠师友教育与切磋的客观环境,才有可能形成理想的人格。孔子所倡导的教人的“成人”德

3 育教育目标观,在我国历史上影响重大,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人要有人格,国要有国格,在人类社会千百年成败兴衰的变迁传演中,这种求仁尽义的传统,始终一脉相承,维系着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过程。因此,形成一个人完整的道德认识,并将其转化为道德情感和信念,再将道德情感和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构建德育教育的完整过程。在我国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古代教育家抓住受教育者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意志上的锻炼,行为上的表现,将德育教育视为知、情、意、行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历代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大都继承儒家“德教为政之本”的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思想家贾谊就说过:“教者,政之本”;唐代政治家魏徴也提出:“人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这种为政以德,德为政本的儒家思想,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是极大的,德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孔子办教育的主旨就在于使受教育者通过教化,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从中可以明确看到,孔子把德育作为教育之本源,他的教育目标,无疑就是培养“弘道”,“志于道”的“士”和“君子”。孔子所提倡的道,其核心就是儒家的“仁德”。《论语》中就阐释了孔子教育的思想及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即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用此来陶冶学生的品行,这是德教的文化载体。所谓“行”,即道德品行,要求学生以身作则,躬行践履,要求做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所谓“忠”,就是忠诚待人,所以,他的学生评价孔子说:“夫子之道,

4 忠恕而己矣”(《论语〃里仁》)。所谓“信”,就是信实不欺,信守如一,正如孔子自己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里仁》)。儒家所倡导的文、行、忠、信,其核心就是“仁”和“礼”。“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道德思想,“志士仁人,无求身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里仁》)。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多次表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孔子“以德主教”的思想,乃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对于中华民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道德上各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教育在延续和传演中,重视德育教育,形成了“以德主教”的教之本源观,从而确立了德育教育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地位,正如儒家经典《大学》在开篇之言所表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实质是用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年轻一代的问题。我国传统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根本上反映了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在《论语》一书中曾记载,孔子与他人谈论“仁”的地方,多达百余次,并以此为标准,来评论人的道德与言行。对于“仁”,孔子解释为“仁者爱人”,他将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准则,“仁爱”的思想也成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成为实施和维护伦理关系,规范系统——“礼”的基础。“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并得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结论。可见,“礼”不仅是国家上下尊卑政治行为的标准,也是等级社会中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仁”与“礼”两者是内外统一,是形成传统道德的重要因素。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复礼为仁”,“礼”是具体行为规范,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仁”是爱人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的内在表现,内外合一,内外共存,礼是仁为存的根据,是内心仁爱的外在流露和表现,孔子就明确表示:“人而不仁,如礼何”?

5 孟子也将“恻隐之心”定为“仁之端”,而将“辞让之心”,定为“体之端”(“体”即“礼”),在他们眼中,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礼才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教育观的引领下,中国古代的选择人才从政的标准就十分的清晰,尤其是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中国儒家思想的道德化推崇到了空前的历史地位,到了唐代的科技考试的兴起,宋代的发展,明代的盛行,清代的畸形化发展都把选择人才框定在道德的标准上。中国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如因影随行,或者说中国的道德教育一步步促进了中国政治的中央集权化发展。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永远常青。

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立体多元化的具有深远影响。例如孔子引入“仁爱”思想于德育教育之中,将道德规范的“礼”与道德情感的“仁”统一结合起来,为“礼”的认同遵守找到了内在动力,实现了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体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也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即“重义轻利”,“取义成仁”,“天下为公”,“先人后己”等提供了依据。“仁爱”思想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基础,在儒家看来是渊源于人的本性,孔子就认为:“仁者,人也”,从而将“仁”看作人自身所固有的天性。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人心也”的主张,他强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见耳”(《孟子〃告子(上)》)。儒家思想家将“仁爱”提高到人之天性和人之为人的标志地位,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仁爱”既是一种道德情感,但它又外显于“爱人”的行为规范上,被孔子定为“一贯之道”的“忠恕之道”,其实就是仁爱之心的外显行为表现。“恕”是爱人的低层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是一种消极方式的“爱人”表现,即便如此,也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和谐与平和。“忠”是爱人的高层次的要求,“己欲立而立人,

6 己欲达而达人”,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由此,“忠”也体现了将他人利益、国家的利益臵于自己之上的崇高境界,也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这种道德教育,是孕育、激励历代志士仁人生发“天下为公”精神与行为的动因之所在。所以,“忠”是积极主动的“爱人”表现,是儒家“仁爱”思想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忠恕之道”为“仁爱之心”在实际行动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实践中,奉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原则,体现了道德最本质的含义:尊重他人,有益他人,不加害于他人,和谐共处,它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准则,为人己关系的协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升华至道德义务,这在传统德育教育中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为真正落实“仁爱”教育,儒家主张以“孝悌”作为起点和根本。孔子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也明确指出:“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并反复强调:“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可见,“孝悌”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传统的社会之中,“孝”是用以维系家族中纵的关系,是针对后辈对前辈而言。“悌”是维系家族中横的关系,是针对平辈中弟弟对兄长要尊敬。这样,当权者就通过孝悌之道,把人际社会上下左右的关系全部加以控制协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仁”的教育核心是“爱人”,在儒家看来,爱是由近及远,有次第等级的,从爱父母兄弟始,而后扩而充之,到爱长辈、朋友,并升华至爱君主、社会、民族、国家,即调整人际关系,首先是从调整与父母兄弟间的关系开始,然后再进一步调整与朋友、君王,乃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正由于对父母兄弟的爱表现为“孝悌”,所以它是“爱人”的基础,是实行“仁”的教育根本,正如《孝经》所言:“不爱其

7 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孟子也认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乃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可见,“孝悌”自然也必然地成为“仁”之根本。同时,“孝悌”也是“忠”的基础,孔子就说过:“孝慈,则忠”。从小培养孝悌的良好品德,“少成若天性”,长大后,自然移孝为忠,以事父母之心事君,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这样,从孝亲始,至忠君终,达到了“仁”的教育最高境界,从而使社会秩序得以长久维持,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儒家典籍《大学》所言:“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充分表达了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教育根本政治目的。中国传统德育教育,正是以“仁爱”教育为其主要内容,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并通过孝悌作为纽带,以维系封建社会等级尊卑秩序的“礼”,从而达到统治的长久,这种以德治国的主张,对今天社会发展与治理,无不有启示作用。

古代教育家认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是德育教育的起点,提倡将道德的“闻”、“见”、“知”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孔子就强调“知德”,所谓知,即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他曾讲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孔子有两句名言,“知者不惑”,“知者乐”,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道德知识,才能分辨善恶、是非、荣辱、决定取舍而不迷惑,才能将道德规范视为自己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因此,他极力主张“知德”,“知礼”,“知仁”,“知道”,即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能具备分辨道德行为是非善恶的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所谓情,即内心体验与道德情感的形成,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即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知道如何爱和如何恨。可见,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教育内容,包含着爱与憎的两种内

8 心体验和情感。孔子主张,人的情感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升华过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之”只是低层次的情感,而乐之则是高级情感,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在道德意志的锻炼方面,孔子就强调学生要“志于仁”,“志于道”,在他看来,“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在教育过程中,他十分强调学生要接受严格的意志锻炼,要做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为此,孔子要求弟子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也就是坚硬的东西,就是磨也磨不薄;最白的物品,即使染也染不黑。他鼓励学生要有松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人就应像松柏一样能经得冬天严寒的考验。孟子也提倡通过意志的锻炼,形成相应的高尚节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在孟子看来,唯有受过严格而又艰苦的意志锻炼,才可能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有气节的君子。德育教育,如果仅停留在认识阶段,而不加以转化至信念,道德就会失去规范行为的作用。只有当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对道德行为发生指导和约束作用,从而形成道德规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表示:“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一语中的,对今天德育教育仍不失借鉴意义。所谓行,即道德行为阶段,中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践履”或“躬行”,孔子就将“躬行”视为德育教育最重要的阶段,并放在教育的极显著地位。他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并在许多场合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些论述,表明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能仅凭他说得怎样,而是先看他做得如何。这实际已涉及到言行一致

9 的问题,亦即如何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问题。孔子认为,只有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道德,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说得和做得一致,这种思想,在传统德育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教育家朱熹就十分重视学生的“践履躬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他主张穷理(认知)和笃行(实践)并重的观点,“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认为行是加深知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道德的践履,才能够加深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树立明确的信仰。所以,他归纳说:“方其知之,而行极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朱熹《性理精义〃卷八》)。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过程,注重知、情、意、行的整体培养,强调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推崇言行一致和诚信,对今天的德育教育仍起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孔子在德育方法上就主张“克己”,其意是指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就是通过自我言行的约束,从而达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所以,他教育弟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其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仁”的道德标准,在他看来,一个人如能约束自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其言行举止就是一个合乎道德标准的君子。孔子还认为,“内省”是形成良好道德的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看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虚心学习,向其看齐;见到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鉴。所以,孔子向学生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反省过程,自己如果问心无愧,没有内疚之处,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他的学生曾参就将其师的德育方法概括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后来,朱熹将此方法发展为“省察”,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

10 和“已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他说:“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朱熹《性理精义》)。他要求每个人通过省察,揭去违背道德标准的昏翳,谨慎从事,达到“存天理”而“灭人欲”的境界。为此,朱熹在德育教育中大力提倡“无时不省察”的方法,“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可见,内省的方法在古代教育家心目中地位之重要。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从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引领着广大读书人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影响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就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而言,其主旨与内容,已远远超出了狭隘的功利性范围。对个人而言,道德教育能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容纳,并充分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对家族而言,具有荫泽后人,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具有使社会保持一定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民族而言,具有保江山,稳民心的社会教化功能。《礼记〃学记》就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在古代教育家看来,接受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之事,而且是有关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大事。正因为如此,传统教育非常重视人的德性培养,提倡发奋斗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不计个人得失成败,不问个人安危荣辱,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这在我们今天的德育教育中,仍有其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道德》教材

2、《论语》

3、《孟子》

4、《大学》

5、《礼记》

6、朱熹《性理精义》

7、许慎《说文解字》

推荐第4篇: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的现实意义论文

电视剧《生活启示录》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视作品。编剧王丽萍用更为冷静、更为客观的表述方式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深层次地挖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在循序渐进、娓娓道来中本着尊重生活的态度,用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生活赋予人们的经典命题,通过讲述“大时代下的小故事、新主张里的旧传统”,引发了人们对情感、对婚姻的思考,传递着人们对传统道德回归的一种企盼。正如其名,《生活启示录》注重主题和人物的意义性,全剧充满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感触,传递着向善的美好,给予了我们很多生活的启示,有一种历尽铅华的厚重感。《生活启示录》在叙事风格和艺术定位上,与大众欣赏的传统模式和文化价值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这主要表现在编剧王丽萍熟悉大众的关注点,深谙大众的“情理模式”,艺术定位上的折中取向,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它的成功既是在艺术手法上的折中胜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渗透的结果。

一、寻找的寓言:婚姻的解体与重组

寻找,是文学永恒的母题。真实的生活、幸福的渴望、情感的追求是任何时代人们的共同经历。每一个人在感情这条路上都会寻寻觅觅,且都有追求和选择幸福的权利,这就是《生活启示录》想着重表现的。所有有关寻找的叙事其内在的核心和主旨无一不是在寻找自我,只不过这种带有寓意式的寻找必然成为个体自我实现的艰难路途,需要借用一定的外部因素来达到自我的一种体悟和升华。《生活启示录》处处可见大家寻觅的身影:于小强与刘光耀、刘光耀与兰馨、于小强与鲍家明、鲍家明与杨嘟嘟、芳芳与小胖,在婚姻的解体与重组中、在彼此的分分合合中充满着寻找式的寓言,对自我内心的追寻、对幸福婚姻的寻找,对梦想的追求,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婚姻的本质以及人生的意义。于小强与刘光耀的婚姻是处于围城里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很真实的体现。伴随着婚姻而来的不仅是爱情的幸福和甜蜜,更多的是生活的平淡、琐碎以及莫名的虚无。因为个体主观的判断、想象和欲求与客观世界相差甚远,个体既不能完全体悟婚姻中的理解与包容,又不能将自己放逐于社会秩序之外,构成夫妻双方的焦虑。于小强7年的全职太太生活,照顾丈夫,孝敬婆婆,围绕锅碗瓢盆,事无巨细地履行着作为一个妻子、一个儿媳的义务,看似幸福美满的生活其实暗潮涌动,危机四伏。事业有成的丈夫和刁蛮任性的婆婆成为于小强生活的全部,生孩子成了她唯一能体现价值的途径,犹如笼中的金丝雀,美丽却不自由。长时间的脱离社会,脱离工作、失去自我使得夫妻之间的无语和隔阂在所难免,最终以丈夫的出轨收场。遇到鲍家明的于小强,生活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我由我自己支配,我对我自己负责,自我意识逐渐地觉醒,也在不断的反思中重新找回了自我,有凤凰涅,浴火重生之势。人到中年,对人生,学会了从容和淡定,对感情,学会了随缘和惜缘。感情虽不如年轻时期的你侬我侬,却也懂得了迁就、退让和付出。这或许是时光给予的最好的馈赠。与鲍家明在一起的于小强,依靠自己、坚信梦想、相信爱情,或干练、或妩媚、或纯真,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自信之美。生活艰辛却充满快乐,爱得坚定而洒脱。于小强对鲍家明之所以能爱得洒脱,并不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反而只因为有足够的爱的底气,有真实的自我。以平和的心态正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从不怕没有他,因而无法失去他。她与鲍家明的爱情与婚姻,因为平等所以纯粹,因为有信心所以从不绝望,从来不至于穷途,也许欢爱一时,也许相爱一世,这是一种面对命运和爱情敢于把握机遇的勇气和智慧,也是对自己、对人生的一种豁达,同时也是对爱这个永恒主题的完美阐释。不苟且于将就的婚姻,既然与刘光耀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不再纠缠,各自安好,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勇气和魄力,有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能力,无论经济独立,还是情感独立。这种恰如其分的把握,确定了本剧情感的核心,是对爱情本质的一种宣扬,爱情不存在身份的高低、出身的贵贱,无关乎金钱、年龄,只是纯粹的精神需求。鲍家明通过与杨嘟嘟、于小强的情感周折,在对真爱的寻找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从稚嫩走向成熟,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一种蜕变。杨嘟嘟,使他晓得了爱情的轰轰烈烈,明白了爱情在物质面前的卑微。于小强,让他明白了生活的本质,了解了尽孝的含义,知晓了婚姻的责任。鲍家明的爱情转折折射出了编剧王丽萍对朴素、务实等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嘟嘟和鲍家明是新一代人爱情观的展现,反映出这一代人面对爱情和婚姻的茫然和困惑,爱情与面包的艰难抉择。

二、意识形态的阐释:润物细无声

《生活启示录》对爱情本质和婚姻经营之道的阐释,像一部婚姻爱情宝典。一段好的感情、好的婚姻,不一定是优越的物质条件,不一定是缱绻时的你侬我侬,但肯定需要更多的忍耐、包容、理解,以及换位思考。婚姻家庭的意义,就在于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彼此的依偎和搀扶,所以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的重担,都不应该落在某一个人的肩上。女性也不应该以救赎者自居,作真正的自己,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婚姻负责。或许生活中并没有如此机缘巧合和完美的结局,略带些理想主义和完美化,但也不失影视剧以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担当和职业操守。编剧王丽萍借用主人公的情感视角对生活始终抱有一种真善美的情怀,贯穿着温暖的人文关怀。于小强和鲍家明、刘光耀和兰馨的婚姻,只要不突破底线,编剧都给予了包容,呈现出一种中庸之道,去包容、接受、适应对方。冰释前嫌的大团圆结局,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处之道与现代影视艺术相融合,把电视剧的文化意义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叙事动力,根据电视剧市场需求及大众的心理需求和艺术的可能表现空间,注重在传统的叙事框架内完成对文化意义及道德伦理的阐释。另外,两位主演的表演也成就了《生活启示录》。女人到了闫妮这个年龄,才是最好的年龄,遇见于小强的这个角色也正逢其时。对生活甘苦自知,对人生洞悉坦然,形诸于外就是那种少女演不出的从容淡定、优雅端庄,沉淀着生活的味道。闫妮将于小强身上那种温润可人的味道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流露,百媚千娇、万种风情。于此,鲍家明懂得欣赏于小强的美,独爱她的那一种集善良、坚强、嗔怪、撒娇于一身,或温润、或干练、或妩媚、或纯真,从此心无二色。于小强鲜明的人物个性得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闫妮的成功表演使然。而胡歌,将鲍家明的帅气、善良、迷茫、坚毅、单纯中略有执拗的复杂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启示录》无论是剧本编排、节奏把控,还是情节设置、情感传达,都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折射着编剧王丽萍的良苦用心,达到了近年来的较高创作水准。对人物心理走向的把握,情感浮动及走向的阐释,表现得非常细腻和真实,这不是一般女子能够经历的,但确是具有同等经历的女人的真实心路历程。励志是剧本的骨架,包容和向善才是使得剧情更为丰满的血肉,这与制作团队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精良的剧本、有职业素养的演员、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共同成就了《生活启示录》,也才是此剧之所以能独树一帜、火爆荧屏、屡刷收视新高的关键所在。

推荐第5篇:辛亥革命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1911年10月10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第100周年,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他们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辛亥革命,要以此激励自己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记得今年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片中着重描述了华侨对革命的支持,体现了华侨对革命的重要性。而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有着无数华侨遍布于世界各地,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就是说,尽管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凸显,我们还是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着党的脚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引领中国走进世界强国之列。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历史性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为此而奋斗。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推荐第6篇:毛泽东思想现实意义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毛泽东的历史功勋永垂千古,他的伟大精神、伟大思想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断地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智慧力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对于提高个人的理沦水平、工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新的伟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引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毛泽东思想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理论,就是建国以后的思想,也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现在“过时了”、“用不上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毛泽东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不能割断。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的中国发展而来的。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就不能把握中国的今天。更何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跨越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灵魂、基本精神实质,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好物质文明和精冲文明建设,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光辉思想仍然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 第二,学习毛泽东思想,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如果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认为只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行了,学不学毛泽东思想“无关紧要”,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有害的。如果割断历史,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内在联系,一定要结合好、学习好、运用好。 第三,学习毛泽东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评价毛泽东、评价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的同志把毛泽东同志晚年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等同起来,否认毛泽东思想是科学、是真理。这种看法本末倒置,以偏概全,也是错误的。毛泽东晚年确实犯有错误,但他的错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切文明成果,既包括对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教训的汲取。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怎样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色,更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在摸索前进的征途上,错误是难免的。毛泽东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形成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我们要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能不能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原则问题。苏共之所以垮台、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历史开始的,最终自己否定了自己。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来看,我们党对待党的领袖、党的历史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继续警惕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否定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第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利于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国后的几十年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年轻党员、年轻干部有很多长处,从根本上说也是热爱毛

主席、热爱毛泽东思想的,但有些人不熟悉党的历史,对毛泽东思想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与实现伟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是很不相称的,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党组织应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忽;另一方面,年轻党员干部也要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理论性强,逻辑严谨,具有非凡的思想魅力,而且文风简洁明快,开门见山,观点鲜明,特别善于运用典故谚语和群众语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明科学道理,好读易懂。毛主席的每篇文章都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有感而发,绝无八股气,没有空话,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亲笔撰写的,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伟大的胸怀和精神风貌。学习毛泽东著作,不仅可以掌握理论,武装思想,指导行动,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

推荐第7篇: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的现实意义(论文)

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及学习型机关”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作出的新思考和新回答,也是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和有益探索。那么,建设学习型政党及学习型机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一、深刻认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现实意义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全党的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党内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使我们党真正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如今是一个新的大变革时代。这是一个被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催生的时代,人们把它称作“G2”时代,即中美时代。一个量化的指标,中国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一个是成长性的指标,即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态势是全球最快最好的,所以美国感到了中国“咄咄逼人”的强劲势头。从更现实的因素考量,现在全球最大的贸易摩擦就是中美摩擦。不管

怎样,美国已经把中国视为现在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了。对于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只能硬着头皮学习,而且是大学习。这个时候的学习,犹如一场革命,是命运攸关的,别无选择。

第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现在,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如果我们党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这个时代的学习已经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学习,在现代企业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方式。我们党也要适应这种形势,使学习成为我们党的文化和方式。第三,水涨船高,否则就要被掀翻或沉陷。随着教育、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作用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素质普遍地大幅度地提升,如果你的知识和能力不够,就无法很好地领导人民、管理社会,所以必须学习。尤其是现在就业压力大,连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而我们的党政机关对人才的吸纳又很有限,这些外流的人才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你如果不学习,不能大幅提高能力,就无法应对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局面。

第四,变“输血”为“造血”,加快党组织新陈代谢。每年我们都要招录公务员,这就是教育为党组织和政府机关“输血”。 这种“输血”有两个明显的局限:一是教育上培养什么人才,党政机关使用什么人才,所以自主性大打折扣。二是“输血”也是有限制的,缺编多少,才能补充多少。为了突破这种局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就需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来“造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这样自

主性就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党组织成员知识的新陈代谢。第五,要造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风气。现在干部腐化堕落问题比较严重,对此,党很警惕也很忧虑,人民更是深恶痛绝。而追究起来,腐败还是由一些不良风气演化而来,比如奢靡的风气、攀比的风气、不学习的风气,等等。所以,要从根本上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首先造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扭转一下风气,用大学习引领大风气,造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风气,要开创一种风清气正的局面。

二、建设学习型机关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定条件下,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有助于提升机关干部素质。这是学习型机关建设最直接、最基本的积极效应。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生产和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当今时代由此真正成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大至学习型社会,小至学习型组织等各类突出加强学习、注重更新知识的理念和潮流应运而生。学习型机关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具体化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机关干部回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具体言之,那就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党政机关的干部,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有不断更新知识、实现学习持续化和受教育终身化的内在需要,唯有如此,他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

适应社会的发展。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可谓当今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广大机关干部作为重要社会群体之一,这一权利和义务同样适用于他们。

第二,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有助于提高机关效能。尽管党政机关的具体职能各有不同,但都面临着提高工作效能的目标诉求,毕竟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的委托和授权,其履行职能的成本亦由广大人民群众所负担,同时,广大机关干部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履职成效最终也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检验。而为了不断地提高工作效能,赢得更多人民群众的满意和好评,就必须加强对广大机关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换言之,必须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这一则是因为,在学习型机关建设过程中,广大机关干部可以直接习得和掌握许多更好的工作艺术和工作本领;更重要地在于,广大机关干部可以逐步树立新理念、拓宽其视野,进而使得他们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最终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再就是,由于学习型机关建设往往也是广大机关干部共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过程,亦即团体学习的过程,因而,建设学习型机关往往有助于机关干部集体变得更加明智和理性,进而促进机关整体工作效能的不断提高。

第三,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有助于改善党的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首要者便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故而,建设学习型机关,正是对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贯彻落实,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题中之义。近年来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也充分地表明了加强学习与改善党的作风两者之间的高度内在关联。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那样,绝大多数身陷腐败的官员都表现出了政治理论学习无时间无心思但生活腐化有时间有热情的群体特征,其内在机理正在于:由于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这些官员们信仰逐步丧失,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逐渐被攻破;由于政治理论学习不投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化,物欲日益膨胀。鉴于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与党员干部信仰丧失、生活腐化的反向相关,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也就成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有助于体现和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相当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就职于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因而学习型机关建设事实上也就成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这一则是因为只有提高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等各方面素质,广大机关党员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其先进性才是名副其实,进而才能为党代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体现和保持先进性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则是因为只有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才能确保各级党组织不断地推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有深厚民意基础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才能

始终维护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才能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不断地将他们引领前进。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40年代领导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在一定意义上讲,同样是一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政党建设运动,也正因为这一运动将学习摆在重要地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党员素质,促进了党的成熟,进而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显然,这一历史经验同样适用于当今的学习型机关建设。

总之,只有搞清楚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的现实意义,才能增强切实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地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的建设。

推荐第8篇:论文浅析婚前财产公证的现实意义

X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析婚前财产公证的现实意义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分 校: 教 学 点: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的发展--------------1

1、婚前财产公证的概念----------------1

2、婚前财产公证的现状----------------2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意义——————————————————------------—--2

1、婚前财产公证对夫妻双方均具有约束力———————————————---2

2、婚前财产公证在短期内对解决财产麻烦有利——————————————-2

3、婚前财产公证可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和摩擦成本—————————————-3

三、婚前财产公证的弊端————————————————————------------3

1、婚前财产公证造成的人为躲债而申请婚前财产公证—————————————3

2、婚前财产公证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3

3、婚前财产公证无法保护无形财产———————————————————---4

四、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意见———————————————————-------4

1、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方式及理由—————————————————-----4

2、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建议及内容-----4

3、完善我国婚前财产公证的意见和建议-------6 注释------------7 参考文献---------------------8

内 容 摘 要

婚前财产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关依法对未婚(再婚)男女在婚姻登记前对各自个人所有的财产、各自受赠或赠与的财产以及其他财产约定划分所有权归属后进行证明的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公民个人的财产日渐增多,财产范围日渐扩大,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日益复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婚姻财产引起的法律纠纷问题日趋上升,如何认定婚前财产的范围和产权归属成为司法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婚姻纠纷中双方经常争议的焦点。所以,我国婚前财产约定协议公证是近几年来新开办的一项公证业务,它有助于明确婚前财产的数量、范围、价值和产权归属,是财产纠纷的可靠的法律依据,对于稳定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 夫妻

立法

婚前

财产公证

浅析婚前财产公证的现实意义

一、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的发展

婚前财产公证在国外是一项成熟的婚姻法律制度,但在我国,因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影响仅处于萌芽状态,发展缓慢。同时,婚前财产公证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相当敏感的话题。[2]

据上海市司法局公证管理处统计,上海自90年代初开办婚前财产公证业务,它的业务量逐年递增,到1999年底,全市已办理457件,其中,1993年办理了7件,1999年办理了163件,6年间增长了23倍。上海近年平均登记结婚的人数接近9万对。“未婚男女青年中有65%的人赞成并愿意在结婚之前对财产分割等事项有约在先。”[3]从现有数据看,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婚前财产的增多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财产权利更为重视。

1、婚前财产公证的概念

婚前财产是指夫妻双方在结婚登记之前各自所有的合法财产。婚前财产公证:是指公证机关依法对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就各自婚前财产和债务的范围和权利归属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4]婚前财产公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未婚夫妻在结婚登记前达成协议,办理公证;第二种是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达成协议,办理公证。广义的婚前财产公证还包括夫妻财产约定,即夫妻对婚后双方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做的约定。[5]

2、婚前财产公证的现状

在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的当事人之中以再婚者居多。在经历过感情波折的基础上,他们在选择伴侣时不仅要考虑到感情因素,也要顾虑到自身或其子女的利益,用公证的形式划分双方各自的财产,对今后的婚姻生活无疑是一种保护,这是一种理性思维。其次,再婚者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的又以老年人居多。老人再婚一般都涉及到全家利益重组,若是财产归属没弄清楚,家庭内部纷争将使矛盾升级,这样的婚姻不可能顺利。若再婚老人愿意办理婚前财产公证,那么婚前财产归个人所有,不受结婚影响,不少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再次,在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的当事人中,一些欲结婚的双方经济条件相差悬殊者也占多数。经济条件不好的一方,不愿别人说自己是想通过婚姻达到致富的目的,做了婚前财产公证就能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经济条件好的一方,也不想对方与自己在一起是出于金钱的

目的,把婚前财产公证作为夫妻感情的一种考验,敢于接受婚前财产公证,正说明夫妻感情不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更纯洁、甜蜜。[6]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意义

婚前财产公证确保夫妻二人在金钱上的独立地位,减少离婚时的财产纠纷,提高了司法效率,同时也保证了男女双方在婚姻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1、婚前财产公证对夫妻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通过婚前财产公证,对未婚男女进行一次法制教育,使其了解《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明确什么是婚前财产和婚后夫妻财产,促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家庭义务。未婚双方在决定申请办理婚前财产公证时,首先需要解读《婚姻法》及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使其充分意识到现代人应该懂得独立、自尊和自强的道理,促使其明确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及其职责,以本做事,各尽其责,保持家庭的和睦。这样,他们会真正认识到公证和感情深浅没有关系,这只是对夫妻双方感性行为的一种理性的约束。婚前财产公证是对夫妻感情的一种考验,敢于接受婚前财产公证,正说明夫妻感情跨出了坦诚相对的第一步,表明此份感情绝不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7]

2、婚前财产公证在短期内对解决财产麻烦有利

著名黑人影星哈里·贝瑞因不堪忍受第二任老公摇滚歌手艾里克·班纳的家庭施暴与其离婚。由于婚前签定了财产协议书,哈里·贝瑞不仅得到了两人曾共同居住的比弗利山高尚别墅,还保全了自己在婚前拥有的全部财产。这点小小的胜利,也许是她在这段惨痛婚姻中最后保留的尊严。[8]

婚前财产公证明确分清了财产所有权,可以避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财产使用上、分配上发生纠纷。虽然说婚姻仅属夫妻双方的事,父母及其亲属无权干涉。但在现实生活中,婚姻纠纷的引起以至夫妻关系的最终破裂夹杂了太多人的因素。尤其是在再婚老年人群中,因为其财产关乎自身及儿女利益的重组,所以子女们对父母的再婚意向一般持反对态度。若再婚前双方能办理婚前财产公证,就能使财产关系更加明晰,避免家庭矛盾的激化。即使双方在短期内婚姻发生裂变,也可按照公证内容将财产明晰分配,从而避免一些因财产分配问题引起的其他不必要争端。这是使婚姻从纯粹的感性行为进化为理性行为的理想选择。如社会学家所说:“婚姻是人们感情发展的高级形式,婚前公证则体现了现代人对自己今后婚姻生活的高度理性。一旦婚姻附上理性分析,婚后问题在能够预料并提前解决的前提下,婚姻进程可谓是顺利进行,甚至将永久进行。”[9]

3、婚前财产公证可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和摩擦成本

办理婚前财产公证后,当某种诉讼发生时有利于人民法院分清婚前财产和夫妻共同财

产,更好地处理讼案,以保护夫妇各方的合法权益。婚前财产公证首先在思想上建立了男女双方对未来生活的理性而谨慎的预期;其次,婚前公证行为即承认了未来选择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结婚是自由的,但离婚也是双方具有的权利。因婚前公证对婚姻和财产归属做了肯定,即婚前财产从一开始公证就是明确的,当夫妻双方决定离婚或一方坚决要求离婚时,婚前财产公证便成为最可靠的法律依据,助于法院明确夫妻婚前财产的数量、范围、价值和产权归属,财产的分割即显得尤为简单。例如,在财产处理上涉及到的家庭债权债务问题,若夫妻婚前办理了财产公证,法院即可以通过公证协议的内容做出其债务是否以夫妻共同财产或家庭共同财产抵债的准确判断,保护了夫妻一方的合法财产不被侵占,这样也就避免了当事人因诉讼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减少了政府和社会为界定各自财产利益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取证、判断、执行等麻烦,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和摩擦成本。[10]

三、婚前财产公证的弊端

婚前财产公证之所以还没有被大家所完全接受,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婚前财产公证在法律上还存在缺陷。

1、婚前财产公证造成有人为躲债而申请财产公证

婚前财产公证以婚姻成立为前提,如果婚姻不成立,公证也是无效的。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类现象,例如某男在婚前有自己的财产,并且还有一些债务,为了躲避债务,他便将婚前财产公证为未婚妻所有,在双方结婚后,该男子被追债或被法院强制执行时,因为自己原有的财产已经属于妻子,便不能被强制执行,这无疑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12]

2、婚前财产公证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婚前财产公证因无年限限制,因此在平衡双方利益时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如夫妻双方在结婚前,将房屋等财产公证为男方所有,而十几年后,双方有了子女,但尚未成年,在这时发生婚变,男方抛弃了女方和孩子,而女方在婚前公证时一无所有,那么她和孩子的处境将会十分艰难。

3、婚前财产公证无法保护无形财产

婚前财产公证可以较容易地界定婚前的财产,也可以界定婚后双方共同创造的财产,这些都是有形的产权。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财产已经越来越重要。婚姻财产的分配仅限于有形财产是不够的,如夫或妻一方的知识积累,双方努力创造的产品、品牌等无形财产,凝聚着双方的努力和帮助,如何保护这部分财产,目前的婚前财产公证还无法在技术上做到合情合理。

四、对于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意见

(一)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方式及理由

针对婚前财产公证存在的弊端,建议以立法的方式对婚前财产公证做出强制性规范,主要理由如下:

1、解决未婚夫妇的信任危机,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

夫妻互敬互爱,同甘共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但处在现代社会,完全凭借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信念维系婚姻的愿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站在理性的角度,婚前财产公证的确可以避免在夫妻感情破裂之后又在财产分割问题上再起纷争。但为什么大多数人签不下这一纸“公证书”呢?这完全是信任危机在作祟。很多人认为,财产的归属涉及到良心和品德问题,如果双方连这点信任都没有,又何必走进婚姻的殿堂呢?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婚前财产公证的确是今后夫妻共同生活的一把“保护伞”,但如何向另一半开这口,最后会不会因为双方意见不统一而分手呢?种种顾虑,让婚前财产公证最终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但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法律要求每一对新婚夫妇都做一份公证,如同履行婚姻登记的手续一样,他们是否会欣然接受这份保障各自合法权益的公证书呢?

2、构建我国完整的夫妻财产制

目前我国《婚姻法》确立的夫妻财产制是以法定财产制为基础,约定财产制为补充。基本规范了约定财产的表意形式,财产制的选择范围,约定的内外法律效力,配设了约定分别财产制时的补偿制度和约定无效制度。但约定财产制是以夫妻二人自愿为基础的,而且缺乏公证的约定协议书是很难判定其真实有效性的。因此,确立婚前财产公证制度就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夫妻财产制,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婚姻中的财产关系。[13]

(二)婚前财产公证的完善建议及内容

关于婚前财产公证的具体法律规范应如何设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婚前财产公证进行完善:

1、在立法上适当的介入公权力,应让公证机关对婚前财产协议进行适当的介入 尽管我们承认婚姻法属于民法的范畴,婚姻法是对平等主体之间婚姻关系的调整。但是,婚姻和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在承认婚姻法属于私法的同时,也应当借助公权力予以保护。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管理。对此,公证机关应加大对婚前财产协议的审查义务。虽然婚姻财产公证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性的思考而做出的行为,但当当事人所作协议不利于对方时,公证人员有权予以制止,提出合理建议,并对此份协议进行调整,使得婚前财产公证对夫妻双方都受益。若事后经公证人员查证,当事人中的其中一方在申请公证前即存在借此公证逃避债务的表象,公证人员有权撤销该份公证,视其无效。因婚前财产公证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债权人也可向人

民法院请求确认该公证无效。[14]

2、婚姻法中加强有关婚前财产公证的强制性规定

一些法学专家认为,婚姻法属于民法的范畴,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以意思自治为其基本原则,对婚姻生活中的一些财产关系可用任意性、授权性和倡导性原则加以确认和调整,因此不宜对婚前财产公证作强制性规定。[15]但某些法律规定也体现了民法中的一些强制性规定,如《收养法》第9条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差距应相差40周岁以上”。由此可见,婚姻法对婚前财产的公证也应当有强制性的规定。例如将婚前财产公证作为结婚的必要程序纳入法条,规定“男女双方结婚登记时应当出示婚前财产公证书”;确定婚前财产公证的年限,规定“婚前财产公证的期限为七年,七年后该公证无效,除夫妻二人可亲自共同到公证机关办理新的财产约定公证,但也可不办”。只有这样,才利于平衡双方的利益。

3、扩大婚前财产公证的范围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无形财产也属于夫妻财产的领域,如夫或妻一方的知识积累,双方努力创造的产品、品牌等无形财产,它们凝聚着夫妻双方的努力和心血,带来的利益不可小视。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知识产权,其作为人们自身的智力成果(著作权、商标权几专利权)和精神财富具有无形性,法律对此更应加以规范和保护。虽然目前的婚前财产公证还无法在技术上做到合情合理的保护这部分财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技术上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所以,婚姻财产的分配仅限于有形财产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立法对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均做出公证才能真正减少纠纷。

法律对于财产关系的明确划分是个明智的做法,财产关系不象其他的法律关系,财产关系是个复杂而又烦琐的关系,对于财产的关系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讨论,象婚前财产的公证更应该有明文的规定,这样就会减少现实社会中有关财产纠纷引起的当事人反目成仇的事,也会减少司法实践中由于找不到有关法律规定作为依据而引起的尴尬现象。总之,加大婚前财产公证的力度是必然的,对于社会只有好处,它的发展,健全,将会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婚前财产公证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以为,我们的同胞大部分是“感性的”,对于婚前财产公证这样一种“理性行为”,一时间很难全盘接受。婚前财产公证正是对这种理想的一个小小实践,是追求幸福婚姻的需求。但由于婚前财产公证制度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不长,因此,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

一是在婚姻登记机关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婚前财产公证的宣传力度。在情侣们登记

以前,由工作人员向他们解释“婚前财产公证”的定义和现实意义,动员他们在结婚以前对个人财产进行公证。这样一种途径,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也许作用不大,但是对于一些素质比较高的人来说,肯定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促使他们在登记结婚以前就去办理财产公证。

二是逐步将婚前财产公证写入《婚姻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儒家所倡导的“礼教”已渗透到国民的血液之中,所以民众对“婚前财产公证”的反应极其强烈。很多人不以为然,对此嗤之以鼻。从我国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的实践来看,对夫妻财产进行过婚前公证的相当少。

从目前《婚姻法》的规定来看,是否进行婚前财产公证纯属自愿,毫无强迫之意。笔者认为应当将婚前财产公证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具体而言即将婚前财产公证作为领取结婚证之前的一个必经程序,当事人在向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结婚前,须对双方各自的婚前财产列一财产清单,由公证机关就清单中所列财产的真实性进行查证核实,作出公证,发给公证书。在我国,只有以立法的形式将婚前财产公证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才是可行的,否则很难保证大家会自觉地去办理婚前财产公证。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它将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注释:

[1]出自于刘旺洪.刘敏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7页.

[2]参见出自于武汉晚报[J].2003年第13期第6版.

[3]参见上海市司法局公证管理处.一项对京津沪三大城市的调查研究表明[J].1996年.

[4]参见杨立新著.新版精神损害[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42页.

[5]转引自海峡网.情与法[J].栏目第43期.

[6]转引自2000年5月27日中国妇女报[J].第五版登载修订婚姻法民意调查[J].

参考文献:

[1]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出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P].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3]出自于武汉晚报[J].2003年第13期第6版.

[4]出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P].(2001年修正).

[5]杨大文著婚姻家庭法[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

[6]摘自于台州晚报[J].2008年7月3日.

[7]出自于刘旺洪.刘敏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8]魏振瀛著.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学专业镇派出所实践报告

通过短暂的实践,我不仅发现了自己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基层派出所制度建设上存在着某些问题,更多的是感觉社会现实与学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理论与实际是有距离的,但是实践期间我还是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现实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为我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期间我基本能够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完成领导(干警)和民警交办的工作,得到全体警察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随着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安机关执法活动逐步走向规范,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窗口单位,在基层和基础工作中,治安管理和执法工作占主导地位,规范派出所执法问题,已显得相当重要。派出所经费紧张,基础设施落后。干警工资、补助、福利财政不能保障,财政只发在编民警基本工资,办公经费、办案经费一分不拨,全靠自己想办法。派出所一方面要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发展而必须在装备等硬件上投入。迫于上述两个方面的需要,派出所受利益驱动而不得不在治安管理执法活动中以罚代处、以收代处,缓解经费开支不足,而造成治安执法混乱。另外还发现了受理立案不规范,没有形成制度。尽管派出所有接处警台帐和受理立案的登记台帐,但从派出所日常工作来看,接处警台帐登记不完善,也不规范。目前派出所大部分民警认为群众报案只要有人查处就行,登不登记无所谓,没有规范管理的理念。果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台帐登记,就更不规范和完善。在案件统计上,除简易程序案件估报外,只有案卷比较完善的治安案件才上报,漏报治安案件的现象普遍存在。派出所办理的治安案件案卷目录上未注明办案人,个案测评表没有,更谈不上有没有一案一评这种制度。此外人民大众对干警缺乏信任。在这一层面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大人民落后的思想意识所造成的,这特突出表现为农村人口。他们凭着对警察的看法,有很多事都不愿意到派出所来,他们心中有的只是”官官相护“的纯小农式的理念,另外,由于以前警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纯粹的暴力机关,并非服务性机关,这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再其次,现代社会的服装,使警察没有半点威信,制服的滥用,使许多人根本分不清是公安还是其它单位的人员。最后,在公安队伍中,也有少数干警利用手中权力弄权渎职,以权谋私,有的利用管理治安谋取私利,或乱施罚款中饱私襄,利用办理户口索贿受贿,有的还利用工作之便和职务之便白吃白拿,还有的法制观念不强,并且执法水平较低,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接待群众冷、硬、横,以管人者自居。所有的这些因素,造成了群众对干警的极大的不信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加强经费保障,提高派出所民警的执法水平。一是公安机关要争

取地方财政,保障公安派出所的最起码办公的需要,保障警务装备更新的需要。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派出所民警素质。

2、严格责任追究,规范执法权限。按公安机关内部职权分工,严格按照属地原则,搞好本职工作,维护好辖区的社会治安。

3、坚持依程序受理,严格按立案条件立案,确保治安案件受理登记与立案登记的一致性。彻底解决立案不实的问题。

4、坚持定案到人和治安案件个案测评制度,派出所受理治安案件后,要实行定案到人。案件查破终结后,要进行个案测评。并将立案、传唤、留置、讯(询、盘)问、取证、法律文书、裁决、档案材料七个环节进行细化量化,来确定得分,其得分情况纳入民警年度考核。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公安管理的正规化建设。。5抓好基层派出所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虽然在前几年,县一级公安机关党委就把所属基层派出所(分局)党支部和党员划归属地乡镇党委管理。从组织关系上看,派出所党支部已不再隶属于公安机关党委,但从开展基层公安工作的客观需要看,公安机关党委仍然必须注重抓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此促进整个基层公安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和各项业务建设。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党委必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线做在基层。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应该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任6派出所要增强服从服务意识,将公安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具有全面性、直接性和无条件性。基层派出所必须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将公安工作置于党委的绝对领之下。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增强服从服务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这个全局的意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党委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公安业务工作。要自觉接受当地党委的领导,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要当好党委参谋。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基层政权的稳定。

通过在派出所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了公安工作的艰辛,也使我初步了解了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在社会治安秩序管理方面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安机关从多方面提供安全服务和给予安全保障,要充分行使管理和监察的职能作用,而目前公安派出所工作与客观形式的要求很不适应,派出所的任务多、重、繁、杂、烦,面对前文所提及的问题,我们只有加强各种制度的建立和自身行为的约束,当然很多也只有公安内部来解决。认真搞好以上几项,派出所的工作就会顺利,就可

以真正达到为人民办事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牢记胡锦涛同志的那句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此次时间并不算很短的实习,我深深的感到自己应该改变自己思想中一些错误的观念,从我们专业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的时间里努力总结过去的经验,并且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不可好高婺远

推荐第9篇:“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和”与“同”,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当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

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和”的最终旨归,是人的内心的心性平和, 也就是说,它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

早在西周末年,约当公元前 800年上下,郑国的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见《国语·周语》)。史伯为了阐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则无法比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即春秋末期,齐国思想家晏婴以“和羹”、“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差异,认为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济”,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他认为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都是靠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意见“相成”“相济”,形成和的局面,方能生存发展;如果拒斥不同,追求一律,只能一事无成。

晏婴以佳肴和音乐为例说明,高明的厨师,调和五味烹制鱼肉,因五味的味道各异,经过彼此调剂综合,才制成美味。音乐亦然,在主旋律之下,由急缓、疏密、刚柔、高低、强弱等不同音符,谱成一支曲子,使闻者感到悦耳。君臣之间也应当如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晏婴认为如此切磋才是和谐。应当说,古人对“和谐”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精神。

与晏婴同时代的孔子,更把和同思想提炼为道德箴言,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把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作为判定“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通达事理的人,只要求在不同见解中能互相尊重、吸收、融合,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随波逐流;而那些没有学问、缺乏道德的人,总是与世浮沉,盲目趋同,甚至同流合污,虽共同谋事却各怀异心。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矛盾、冲突乃至对抗。这是“和”的基本前提。正因为有对立面的存在,有多样的差异,才有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形式,不同的利益追求,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对这种多元并存的承认与宽容,协调与平衡。

假如“和而同”,则千篇1律,没有差异,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谈何发展?

假如“不和且不同”,则矛盾激化,无法调和,社会同样不成其为社会,更何谈发展? 惟有“和而不同”,既多元和谐相处,又各具特色,互补互济,共同发展,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之路。

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于是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

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和发展。

用“和而不同”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就要“与人为善”,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携手进步;用“和而不同”思想来指导政府工作,有利于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防止决策的重大失误。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对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能否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重要条件。

当今有些领导干部,搞不清“和”与“同”的区别,对“和谐”还存在着一些误解,甚至片面认为,“和谐”即是“同一”,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因而,在贯彻上级精神时,他们习惯于“照本宣科”,照抄照搬,不敢发挥;习惯于“一言堂”,粉饰矛盾,掩盖问题,自以为是,闻过则怒,容不得相左意见。于是,在他们周围,就必然会有一帮“同而不和”的小人,肉麻的奉承之语此起彼伏,无原则的附和之声不绝于耳。他们看似表面同声一气、高度统一,实则勾心斗角,各怀异志,不仅严重影响工作,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有效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经济和谐共存的社会。我们要建设好和谐社会,就要坚持“和而不同”思想,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表达不同意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进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既为公平、正义、合理的原则,又为真、善、美的境界。因此,中国历代的哲学家对其从多层次、多角度,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阐释。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范围广泛。它告诉人们:事物千差万别,又是相融共存的;认识和实生物,追求创新发展;认识矛盾运动,面对日新变化;运用中和方法,解决各种矛盾;达到中和境界,才是美好世界。这便是“和”的真正价值。 有一种现象,一当中央的某一重要文件或重要提法问世,报刊上的解读文章就会连篇累牍。比如,中央刚刚提出“和谐社会”的命题,报刊上的解读文章又已如潮涌。好像大家对于和谐的认识都特别深刻。

还有在我们生活中,集体讨论决定的事情,大家分头来做,依然有人我行我素,完全不按照事先约定行事。只是不和。

再如,领导一句话,下属不分青红皂白完全照搬,出问题后把责任往领导身上推。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是关于公司改装车的液压油箱涂装的。当时领导只是过问了一下说,液压油箱可否电泳油漆。当时管生产外协的人员马上就照办了。结果造成一批废品。因为工艺文件中明确规定,油箱内部不允许任何油漆。这是典型的“同”。后来我问该人员,他说,我知道不能油漆,我就按领导要求的做就是了。这是典型的“不和”。

再回到晏子 “二桃杀三士” 的故事。其实晏子与三勇士无冤无仇,况且对方勇猛,而晏子羸弱,搞不好会招致杀身之祸。其实,晏子并不是在给自己考虑,他考虑的是国家社稷的安危。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曾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势力的提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执迷不悟,没有理睬。晏婴为此忧心如焚,最后终于找个机会让他们自我了断,维护了国君的统治。

对晏子“二桃杀三士”谋略赞赏有加的诸葛亮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杀死可能与阿斗刘禅争夺王位的刘封,以及后来遗计斩魏延等,其出发点都是要维护蜀汉刘禅的政权稳固。

再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我经常遇到技术图纸发放手续和交货进度矛盾的问题。比如,因为生产部门催的比较急,图纸还没有审定,图纸要不要马上下发?又如,图纸已审定,但还没有批准发放(发放批准人不在),能不能先下发?再如,已经批准,但没法复印盖章,可否先发放?

我们来分析一下。

若没有审定,设计人员没有把握是否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进而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进度延误,那就不能发放;但如果图纸很简单,即使没有审定,设计人员就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多沟通,先发图保证生产,后补手续。

若仅仅是没有批准手续或没有复印盖章,不会造成耽误进度,可以先沟通发放,后面补手续。

怎样判断呢?归纳起来,如果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设计人员就不会按部就班流程办事,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生产进度。上面讲到的油箱油漆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出发点是想把这件事做好,从公司利益出发,那肯定不会完全照搬领导意思了,也就不会出现批量事故。晏子和诸葛亮的故事也是这样。所以,从个人利益出发,必然导致“同”的结果,从全局、集体出发,必然导致“和”的结果。

这就是君子为什么和,小人为什么同。

所以在做人、做事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是坚持“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

周启君 10.6/07

推荐第10篇: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

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 《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 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 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看来更显卓越。

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

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 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

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

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

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 ——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

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

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 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巾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着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其中庸思想、仁学体系、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

“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 ,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 ,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 “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 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 人也。”《论语 ·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 本的价值要索 ,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 , 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沧语 ·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 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 ;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 自珍《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 )“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 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

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 1|对人生的发腰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予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 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和道德境界。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 ,儒学倡导“舍生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义。只是说明,当义利发生矛盾激化时,人的行为要去追逐义而放弃 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二程论 ·河南程氏外书》) 有高尚德性的人,不足不讨’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儒家“非义不居”的思想 ,为我们构建不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三、礼乐文化的辅助作用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也表述一种最基本的实践主义精神,它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日:“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孟子 ·梁惠王下》)所以弃“礼”而只讲“仁”,肯定无法建构和谐社会。所谓“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条规和人类生活准则。也就是说,礼的社会功能在于调节人与人之 问的关系 ,使之 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有‘r以礼节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说得上“和为贵”《论语 ·学而》。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它以“礼”与“乐”的相互支撑来追求和谐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 “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放群物皆别”(《礼记 ·乐记》)。“和”,意味着和合、和谐;“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没有无序而又和谐的状态 ,也没有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礼”规定了家庭、社会、国家巾必须遵守的行 为规范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提供给社会生活稳定的发展秩序。“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的总括,是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的心灵。“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乐记》)。所以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 ,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 ·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中庸思想为和谐之准则

中庸思想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庸”即“用”,“中庸”即“用巾”,就是按“1l1”的标准去做,中庸不是折,也不是 中立 ,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处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处,是一种“巾正” 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巾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行为准则,一种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与“和”有着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 ”解释为 :“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 也。”“巾和”一词的含义为按“巾”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荚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而且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 ,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礼记 ·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这是对“大同”社会状态的描述 ,也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在为君治国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为端正,为人处事必求合乎“义”。在经济上,必须“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 尧曰》。坚决反对“放于利而行”《论语 ·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中庸准则要求个人在履行道德职责时“无过无不及”,一旦过了应有的度 ,就会使原有的道德要求变质,所谓物极必反。掌握中庸准则,个人必须崇德徙义,但也必须兼德。所谓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补。所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庸准则在树立个人的行为规范 ,和道德标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总的来说 ,它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 ”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命系统中,儒者所倡导“仁民爱物”、“民胞 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礼乐之文化修仁义之德性,正如明朝王阳明所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其与天地万物一也”(《王阳明全集 ·大学问》)。

第11篇:法理学的现实意义

法理学的现实意义

12法金3 顾梓卿

法理学,即Jurisprudence,Juris有法学的意思,Prudence意思为谨慎。简单来看法理学可以理解为谨慎的对待法学,于是我们引申为法的哲学。这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与法律哲学或法哲学含义相同,都是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的学科。它与宪法学、民法学这类法学门类不同,它的研究对象超越了实在法规范,甚至更多地以相关法律思想和学说为研究的直接对象,从中获得思考现实法律问题的精神养料,目的是建构和探索法律的理论问题。

所以,一般看来,法理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心智、启蒙思想,提高法律职业者的理论思维能力。法律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本身就意味着该领域属于一种专门的知识领域,也可以说是具有专业知识结构的群体的特权领域。法学研究在任何意义上和任何学科范围内都是以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为宗旨的。而法律问题之为问题,则在于它的疑难性。但是法学各类学科都存在一个普遍的共性,都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传统的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分类并不可靠,区别实际上可能仅仅在于我们思考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任何法律领域的“真问题”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都需要从理论角度予以回答,只是在回答的方式上,我们可能根据法律(如许多部门法学者那样),也可能根据某个更具有一般性的原理(如法理学者那样)来加以讨论。由于我们必须对法律问题给予透彻地说明,需要“以理服人”,也就不能武断地说:法律规定如此,你就应该如此。所以,“说理性”是所有法学门类的共同特征,只不过法理学把“理”搁置在一个极其突出的位置而已。 正如开头所说,法理学是法的哲学,而哲学是一门从各类不同的学科当中归纳总结普遍性,从而发现规律以引导人类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学科。这样看来,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问题。法律问题有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个别的、特殊的问题与一般的问题之分。具体、个别的问题如某个案件、某类纠纷应该如何解决,抽象、一般的问题如法律为什么如此解决问题,这种解决方案是否正当等。法理学正是解决这些一般性问题的。所以,法理学可能并不关心,至少不是像部门法学那样关心某个具体案件的处理是否妥当,而是更为关心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是否成立,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说服人或者是否选择了能够说服人的方式去说理。

综上所述,法理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但它并不脱离实际,而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随处用到。法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就体现在通过法理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人们达到克服法律偏见、超越自身法律经验和常识的局限的作用。通常,我们认为最可靠的法律知识,实际上可能就是最需要反思的。因此,法律工作离不开自觉的法理学思维,法理学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尽管不是直接的但仍然是积极地参与法律实践。

第12篇:振兴中华现实意义之我见

振兴中华现实意义之我见

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未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健全我们的社会。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思考未来,思考我中华的未来。 在这思考的过程中,振兴中华,这四个字,在我心中生根。

学习我国的近现代史,我感受了我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的兴衰荣辱,感受了这一百多年来各个阶级的革命者、爱国者对于振兴中华的思考、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振兴中华,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是每个仁人志士爱国情怀的至深体现。振兴中华,不仅是那个年代的口号;振兴中华,更是那个年代每个爱国者深印在心中、并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准则。在他们心中,祖国的兴衰荣辱高于一切;在他们心中,任何事情度阻挡不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热情,振兴中华,是他们活着并奋斗的最大意义。

而现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独立,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改变,我国经济腾飞,政治地位得到大大提升,完全颠覆了在近代史上东亚病夫的形象,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大国。在很多人眼中,中华,已然振兴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谓的80后90后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考大学、考研、出国、买房···他们很少把振兴中华挂在嘴上,也没有很明显地体现在行动中,在别人眼中,他们考虑的只有自己。于是,质疑的声音出现,说振兴中华在21世纪的中国已经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人们“振兴”的,更多的是自己。

于是,我开始思考振兴中华的现实意义。

首先,振兴中华,并不只是使中华由落后走向强大,更应该是使我们的祖国由强大走向更强大。在革命年代,抵御外敌、推翻腐朽统治、追随社会发展步伐建立新型国家是振兴中华;而在和平发展年代,每个人尽力做到最好,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使我国发展得更好更快也是振兴中华。振兴中华,不是一时的事情,不是革命年代的口号,而是任何时刻我们都要牢记的使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振兴中华就会是我们永久而艰巨的任务,就会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振兴中华,不在乎其形式。革命年代,人们时时想着祖国,刻刻想这为祖国服务,是因为振兴中华口号的指引;而现在,在和平发展年代,人们看似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再把振兴我们的国家记在心中了,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心态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可以把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更好得结合起来,我们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当然是正当的事情),就可以同时为我们的祖国服务。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必然会高效运转。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国家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进步。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身的空间,而我们也同时为振兴国家做出了我们自身最大的努力。振兴中华,就在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虽然并没有革命年代那样高举的旗帜,高喊的口号,振兴中华,仍是我们现代社会我们现代每个人的重要任务。只是其形式,有所改变。

因此,依我浅薄之见,为了振兴中华,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要深化对发展的认识。当今的发展已不是近现代史上所要求的发展,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

发展。振兴中华,首先要振兴的,是经济,同时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发展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走向环保、低碳,摆脱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艰巨的任务,也是我国经济要继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振兴中华,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在国家实力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同时,西方的文化侵略、文化渗透也在隐形而巨大着改变着国人的文化生活,文化心态。就像课上老师强调,美国企图通过不良的文化渗透扼杀中国青年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防止中国的强大。文化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我们应该比在革命年代更加惊醒,更加认识到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抵制和平发展年代的糖衣炮弹。

第四,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注重不同领域的协调发展。但需要认清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同步发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区域间发展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有些东部省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种区域现代化战略,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鉴于东、中、西部在现代化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要致力于促进“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促进不同区域共同走向现代化。

总之,振兴中华,不只是革命年代的口号,更是当今社会我们肩上的重大使命。只不过实现使命所要做的事情不同,形式不同。所以,当我们认清了当代振兴中华的任务,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实现现代化,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同样热血沸腾的爱国之心,将振兴中华,一直传承、坚持下去。

(这是我的一些浅薄之见,我希望我能继续保持思考,并一直行动,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国贸1殷英

第13篇: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引导,无论我们从哪个层面解读,也都可以把《逍遥游》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今天的生活态度。 庄子在《逍遥游》中向我们传递的逍遥游精神,或许会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某些启示.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逃避”“虚无主义”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了解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就不会这样草率地得出结论.道家是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维护自己心灵的净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蔑视礼法和权贵,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以追求内心的调和.而庄子的退隐也不单单是为了逃避无法改变的黑暗现实,不单单是为了避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以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一个动荡不安而又积极有为的时代.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悲愤与绝望。虽然 “清静无为”“顺于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庄子的“无为”是指“上必无为,下必有为”,这种“下必有为”,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庄子在《逍遥游》中对“人为物役”的现实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回归自然,向我们提出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要超越现实,任其逍遥遨游.而“逍遥游”中的”游”就告诉我们要在世界上超乎功利,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

虽然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庄子认为精神世界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主张的逍遥人生,是对生命质量的重视,对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对生命未来的定位.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而作为现代人, 当我们真正进人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个个社会角色所规范的时候,当我们追求名利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住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帮助自己,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灵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自然顺畅.这就启示人们要认识逍遥人生的相对性,应该不断地有所追求,放弃对生命外在价值的追求,而应该注重生命独立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在追求某一项事物或实现自我价值时,应根据自身的客观因素,作相应的努力,做到各尽所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应作盲目地攀比.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应静心沉思,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第14篇:道德模范现实意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倡向道德模范学习,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有何现实意义?

作者:展明锋 梁庆婷 摘编:圣地红网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9日

道德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倡向道德模范学习,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和崇高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

道德模范,也称道德榜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具体人物身上的集中反映,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道德的人格化,表现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道德行为成为其他人行为的范例或楷模。它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要求易于理解、易于效法,并使人们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和示范作用。道德模范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道德模范大都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从事普通工作的劳动者,他们来自于普通群众,但他们的精神觉悟又高于一般群众的思想境界,可信、可亲、可敬、可学。道德模范以 其崇高的道德行为和可贵的道德品质,谱写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绚丽诗篇,向人们呈现了人性深处的美丽,让社会公众领略了道德人格的魅力,广泛地影响和感染了周围一大批人。

树立道德模范是开展道德教育、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道德模范是一定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尺,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能够激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任何社会都需要并培育自己的道德模范,任何社会的道德模范都是一定社会道德的模范践行者和积极弘扬者,因而都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表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道德模范社会价值的精辟揭示。道德模范使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变得生动形象,让先进的思想道德变得可学可行。一个道德模范,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树立一个道德模范,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就是在群众中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道德模范在道德教育、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人们的信念、行为和习惯,是进行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运用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引领人们的思想行动,陶冶人们的情操,升华人们的道德境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回首历史,曾有那么多熟悉的名字,走 进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心田,点亮道德的灯塔:革命战争年代的张思德、白求恩、董存瑞,和平建设时期的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张海迪、蒋筑英、孔繁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2001年,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有力地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2003 年,中央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使道德宣传日益深入人心;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社会兴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2007年9月,胡锦涛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各种会议和赴各地考察中强调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十分关心各行各业道德模范的成长和进步,号召人民群众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蓬勃发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大大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也培育着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可以说,近些年是学习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数量最大、范围最广的时期: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从科学家、教师到工人、农民,从将军到主兵,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李素丽、许振超、宋鱼水、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方永刚、李中华、邓平寿、林强,等等,一个个典型的名字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温暖群众,感动中国。中华大地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道德楷模深深扎根在广大群众心中,用平凡的行动和伟大的精神,感动和带动人们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 阶段。时代前进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模范的力量来推动。提倡向道德模范学习,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群众,有利于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播到千家万户,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道德模范的高尚行为逐步成为更多人们的自觉行动。

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但不容否认的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在增多、渠道在扩大、程度在加深,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见利忘义、奢侈浪费等落后甚至腐朽的道德观念也在对社会和人们产生不良影响。面对社会意识领域的复杂情况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道德模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07年,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评选表彰了首批全国道德模范,并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了帮扶,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在全国3 487万群众的踊跃推选下,53名全国道德模范脱颖而出,为当代中国社会树起新的道德标杆,展示了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又步上了新的高点o在这次评选出的道德模范中,既有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在科技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袁隆平,又有舍命救人的殷雪梅;既有乐善好施、扶贫助学的丛飞,又有一往情深、用人间至爱谱写爱亲乐章的罗映珍;既有在洪水中放弃自家8万元财物,奋力抢救32个生命的李明素,又有一诺千金、历经困苦,一笔一笔地偿还270多万元债务的武秀君,等等。这些普普通通的公民,以其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荣辱观。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风貌,不愧为时代的楷模、公民的榜样。

道德需要传承,道德更需要弘扬光大。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过程,就是普及基本道德规范的过程、弘扬真善美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为群众所把握、所坚持,并转化为人们的实践行为和思想品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提倡向道德模范学习,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道德模范具体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引导人们正确地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生活实践和理想追求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倡向道德模范学习,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向道德模范学习,有利于深入持久地运用榜样的力量,普及道德规范,提升道德水平,凝聚道德力量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学习他们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们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尊老爱幼的良好风貌,并在具体实践中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气。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公民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断深人,越来越多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涌现出来,为党政军民、士农工商、男女老幼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一个明确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道德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能够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把公民道 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

公民道德重在建设,社会风尚重在培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人民群众深情呼唤良好的道德风尚,殷切期望加强道德建设,人民群众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资源和力量。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对的新挑战。推进道德建设,崇尚道德模范,弘扬良好风尚,就要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运用典型力量推动道德建设,用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和崇高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让人们看到道德的力量,道德的作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尊重模范、彰显高尚的鲜明导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就要把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之中,融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之中,融入参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从志愿者行为开始,通过自身的志愿者行动,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道德模范都是从志愿者起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强调的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有一份热情、一份爱心,只要志愿为社会做奉献、乐于为人民多服务,都可以成为志愿者。道德模范和志愿者,两者名称和身份不同,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只有树立了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的信念,才会做到日复一日、无怨无悔。

2008年8月24日晚8时45分,当12位奥运志愿者代表登上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舞台,接受国际奥委会新当选委员献花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可爱的群体身上。在奥运会闭幕式上,首次安排由运动员代表向志愿者代表献花,充分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和全体运动员对服务北京奥运会的近170万名志愿者的敬意。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有53 000人,参加残奥会赛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有21 000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经说过:“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代表着奥林匹克的精神。”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正是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支撑下,才能够在平凡的奥运志愿服务岗位上,每天认真地从事普通、细微的工作,保持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每一刻脸上都有灿烂的笑容。一旦具备了这种精神,大学生就能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以志愿者的心态来帮助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了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吸收了人类社会先进文明的共同成果。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为广大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开辟了有效途径。大学生理应在加强道德建设中走在社会前列,要以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生动教材,从拒“小恶”扬“小善”做起,努力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德意识、投身道德实践、弘扬时代新风,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道德建设人人有责,道德成果人人共享。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有条件为公民道德建设添砖加瓦、献计出力。要像道德模范那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者,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者,共同建设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温馨和谐的道德家园,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第15篇:简爱的现实意义

简爱的现实意义

篇一:现实主义与《简爱》

现实主义与《简爱》

茆振杰新闻1101班

学号1703110324 摘要:本文从现实主义入手,结合《简爱》,对现实主义做一个简单的认识并对《简爱》进行解读。

关键词:现实主义

简爱

尊严

正文:

西方的文学史上,19世纪初,浪漫主义取代古典主义的运动是喧哗的、呐喊的,然而,后来的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的过程却是安静、稳步的。现实主义在西方文学史上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说它是西方文学是的巅峰时期也不为过。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虽不敢说绝后,但至少是空前的,直至现在,它的影响依然不减。以至于后来的现代主义虽然批判反对现实主义,但却不会轻视这一时期的成就,不敢否认这一时期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实主义时期的确是名家如林,名作如海。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及巩固,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制度其本身的各种弊病,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政治上,资本主义虽然得到确立及巩固,但是它却不像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家当初所描绘的那样,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上进行,相反,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从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开始,由于社会公众不满而引起的运动此起彼伏,巴黎公社运动更是将其推向了高潮。与此同时,“金钱交易”原则下的的冷酷社会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戴上有色眼镜,分清相互关系。等级观念也不断加强。各种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现实主义渐渐出现。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最先出现于法国,法国在西方历史上一直是改革的先锋,其文学成就也最高。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成为奠基人,了其中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更是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现实主义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首先,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忠实的反映生活。尽管现实主义作家并不缺乏社会理想和道德情操,但他们反对由于对作者自我的过分突出而造成的生活真实感的削弱。他们定的理想与激情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客观、准确的描绘而自然地流露出来。其次,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由于在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同时,特别注重于对黑暗的揭露,因而又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称号。

德国的现实主义在230年代兴起,最早出现的是以伯尔纳,古茨科和劳勃为代表的“青年德意志派”。70年代以后,真正的现实主义才在德国诞生。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南北朝时期萌芽,并随着美国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不断发展。马克吐温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文学在北欧出现并不断发展。为世界熟悉的安徒生为北欧赢得了世界人名的掌声。挪威的现代戏剧家亨里克易普生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相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英国的现实主义发展较早,速度也较快,仅次于法国。三四十年代开始发展,至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英国的现实主义时期,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等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七八十年代,英国的现实主义进入了后期发展阶段。 在英国文学史上,《简爱》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著作中排名不会靠前,但在超越金钱,反抗物化的英国人中间,《简爱》的女主人公,却给了我们一中脱颖而出的新鲜感。《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在她的家庭里,诞生了三位作家----夏洛蒂,艾米丽,安妮。夏洛蒂的《简爱》、艾米丽的《呼啸山庄》都已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金典。先前说道,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大多真是反映了现实,那么,《简爱》绝对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主人公简爱几乎是按照作者自己来构思的,身材矮小,相貌平凡,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与小说主人公一样,曾在寄宿学校呆过,那里的环境以及教育方式给两个人留下了深刻但却不快乐回忆。小说主人公简爱一生都在追求她的终极目标—爱与尊严。简爱的要求是爱必须是与尊严同在的。所以,在教堂里,当得知自己的丈夫罗彻斯特已经有了妻子的时候,她毅然地离开了他。但是,她的心中还是有着很强烈的爱,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小说的最后是圆满的,简爱和心爱的人走到一起,也获得了尊重,并且拥有一大笔财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说开始写到了简爱被自己的表兄所欺负。原因很简单,她是被自己的舅妈收养的,没有财产,没有权利。所以,她在盖茨黑的府受尽欺负与侮辱。甚至被关进黑屋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金钱就没有尊严可谈,更别说什么权利了。这种观念,在她的仅仅十四五岁的表兄观念里已经很深。他觉得简爱不配合他们在一起,不是同一个等级的人,尽管他们是亲戚,但在金钱面前,一切亲情都得靠边。但是简爱追求尊严,她在盖茨黑的府里的反抗就没有停止过。

在她被送到寄宿学校之前,给了里德太太一个狠狠地打击。后来,她来到了洛伍德,但在这里,在她年少时期,她依然没有得到尊重,即使有美丽善良的谈波尔小姐,但是主管柏罗特赫斯特却像个小丑一样令人讨厌,仅仅是因为打坏了一个石板,他就罚简爱站在一个高高的凳子上示众,并且说尽了她的坏话。可以看出来,柏罗特赫斯特是一个为钱是命的心胸狭窄的小人。但是,当简爱成为学校的老师开始,她受到了尊重,并且,开始不断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但在作者看来,有钱不一定会得到尊重。就像小说的男主人公一样,他拥有很大的财产,但在年轻时,却受了以为法国女演员的蔑视。所以说,钱不能买到一切,尤其是小说里一直宣扬的尊严。

所以,在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期间,她依然追求自己的尊严,得到别人尊重。在与自己的“主人”罗彻斯特交往时,很直率的回答他:不,你不漂亮。因为她有自己的尊严,不会为每年的30磅酬金而向她的主人卑躬屈膝。然而,正是由于她的直率,赢得了罗彻斯特的尊重。现实情况是罗彻斯特和简爱是主仆关系,简爱最多算是一个高级仆人,二者存在雇佣关系。但是两人都并不这么想。简爱觉得自己应该受尊重,所以她不奉承罗彻斯特,同时罗彻斯特也很尊敬她,经常和她谈心,甚至告诉她自己的秘密,还有让她为自己保守秘密等等。也许是因为罗彻斯特以前被那个法国女演员欺骗过,也许他有很高的修养。但是,一切都与简爱自身离不开的,她是把尊严放在金钱前面的。她也不像英格拉姆那样势利眼和傲慢。

当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有了妻子,简爱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她

觉得罗彻斯特没有尊重自己。所以,她离开了。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人,但却获得的了尊严。简爱在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的包围下,在美好富裕生活的包围下,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当然,小说的结局也很美好。

《简爱》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铺展开来。整部小说显得非常真实,以至于让读者有了一种看自传的错觉。但是,主人公却也是作则自己的反映,这也符合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人物对话也很详细,使得小说很忠实于读者。对金钱,尊严,爱的思考,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批判黑暗,以及对美的追求。现实主义的色彩在小说里描绘的淋漓尽致。

对典型环境的塑造,是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简爱》中很详细的塑造了盖茨黑得府,洛伍德等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对文学的突出贡献,而《简爱》中简爱、罗彻斯特人物的塑造可谓起到好处,突出但张扬,简单又不失隆重。而细节描写又是小说另一大成功之处。无论是心理描写还是对话描写,都具体细腻,不丢一处。总之,《简爱》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就算是在今天,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让那些整日流连于犬色声马,灯红酒绿的人们,在闲暇时光里,还能叩问内心深处,触摸那根灵魂最敏感的细线。让我们在某个安静的夜晚,细细读之,品味良久。

相关文献及资料来源

《西方文学十五讲》

徐葆耕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年第一版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著

王晓卫译

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篇二:简爱的现代女性意识 中文毕业论文

简爱的现代女性意识

内容摘要:作为英国文学伟大传统之一的女性文学,其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女性意识萌动、承袭与勃发的艰辛过程,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以其强烈的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自然朴素、纯实的审美观,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丰富了当时的主流时代精神,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简爱身上折射出的许多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形成了英国女性文学传统中最具风采的一部分,有着永不凋谢的美。

关键词:简爱 女性意识 独立平等 自尊自重

引言: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问世后的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而又缠绵动人的爱情传奇感动了无数读者,而女主人公简爱身上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流露更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之所在。简爱尽管身世贫寒,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以自己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尊严,顽强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爱情。她追求个性独立自由,主张男女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新女性形象,宣告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证实了自我造就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简爱》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两性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是献给丰满人性觉醒的赞歌。女主人公简爱有着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她的许多行为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对今天的女性如何更好立足于社会,活出自己的价值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在妇女运动的倡导者和西方女权主义者看来,自人类进入父权社会以来,“人类文明的整体构架是极不完善的,它只是一座按照男性的意志而构筑起来大厦——它的顶端永远飘扬着男性的旗帜,它的钟声永远为男性鸣响”。同时,“人类社会在进入了父权社会后,女性的生存状态丧失了女神时代(母权社会)的自豪和骄傲,一直深受男人的全面压抑,即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和文化习俗上的压抑。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出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①]而简爱的诞生则宣告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以自己独特的性格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宣扬了受压抑的妇女的反抗意识,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应有的经济独立意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平等意识、婚姻自主意识以及自然、朴素、纯实的审美观和注重内在美的审美意识趋向等,这些意识不仅是19世纪英国女性先进意识的超前发端,同时也是今天的女性应具备的先进意识,有着永不凋谢的美。

一、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 简爱强烈的独立意识是小说世界的一个标尺。命运把她抛掷到了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存环境,正是父权的消亡使得简爱追求自我意识和自我话语权利成为可能。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兄的侮辱与毒打,以及势利的佣人们的为虎作伥,这些都从未使她屈服。相反,她以弱小的身躯做了令对手们胆战心惊的抗争,直至被逐出无她容身之地的盖茨赫德。简爱在洛伍德寄宿学校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得依赖个人的不断努力。尽管在学校里不断受辱,但她没有在屈辱中沉沦,而是内化为一种力量,奋发进取,不但学习上飞速进步,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她就像一颗顶风冒雪的小树,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也是这种环境造就了更加成熟的简爱。简爱后来被授予教师职位,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得以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恩格斯说过:“任何社会中,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没有经济的独立,女性解放运动便无从谈起。追求女性解放首先追求经济上的独立,然后才是人格,政治上的独立,还必须有思想上感情上的独立。”[②] 的确,女性解放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人格的独立,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被人尊重的人格独立。要改变受压制的地位和生存现状,必须首先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从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抑如波伏娃认为,妇女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客体的生存状况取决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使然。妇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 只有获得了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成为和男性一样平等的主体而非对象性的存在。[③]简爱从迈进桑菲尔德庄园起,她就把自己和庄园主罗切斯特之间划清了界线,她不断提醒自己,在她和罗切斯特之间永远隔着一条道鸿沟,当她爱上罗切斯特时,她更觉得心寒,“想到横在我和我不由自主爱上的人之间更宽的鸿沟——财富、地位、习俗,我心里感到非常凄凉。”

[④]经济地位的悬殊,使简爱非常敏感,她一边深爱着罗切斯特,一边又常常忐忑不安。罗切斯特任何一种用财物表示爱意的方式,都使她产生烦恼,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她敏锐地感觉到罗切斯特的笑容“像苏丹在充满幸福与温情的时候,赐给那些用金银和珠宝抬高身价的奴隶的微笑。”简爱被深深地伤害了,在爱情和自尊之间,她“只想求得内心的平静,一颗不被过多的恩惠压碎的心。”[⑤]她内心一直希望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财产,“假如我有那么一点独立的可能,也的确是一种安慰。”[⑥]当罗切斯特要求她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执意不从,“我将继续当阿黛尔的家庭教师,这样我就能挣得自己的食宿费,还有一年三十磅的薪金。”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以我的尊重,这样这笔债就两清了。”[⑦]至此,简爱的形象定格了,升华了,在她身上自我独立的色彩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都更为浓烈,这也是她形象中最为闪光的一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妇女在政治、经济、人格上,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可能。既无资产,又无门第,甚至连容貌也很平常的简爱,在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明确意识到,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在简爱身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使她得以时时刻刻牢牢地把握住自己,正因为如此,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毅然离开了他,宁愿孤苦飘零,也决不放弃自尊自立。在简爱的爱情观中,已抛开了世俗的因素,不做金钱的奴隶,不做他人的附庸,始终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在那样一个男性主宰的时代,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对男性经济上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不得不取悦于男性,并因之将男性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女性没有人格尊严,更谈不上平等和独立。简爱的选择正是对传统女性形象和女性观念的颠覆。简爱的出走并不是过分看重所谓的名分,而是看重爱情,她是在向命运抗争,她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罗彻斯特自私的爱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简爱的人格独立时,她宁愿痛苦地放弃。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三种常见的程式——才子佳人、诱奸故事、社会解放——都体现了典型的男权意识。不管哪种程式,都给与女人以弱小的、温柔的、被男人统治、需要男人来解放她们的依附于男性的形象。男性成为话语的主体,女性形象则是空洞的,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而简爱开始自觉脱离这种非主体的存在方式,她用放弃一段屈辱的婚姻换回了自我,得到了做人的自尊,这种自尊,使她实现了人格和心灵的独立。在离开了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简爱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他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圣约翰在与简爱的交往中,发现了简爱的性格中闪出的不平凡光彩:她直爽、单纯、富有激情,特别是她的能吃苦耐劳和有毅力这一点,圣约翰认为是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的有利条件,所以他向她求婚。但他对简爱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且简爱认为“仅以这样的身份依附他,我常常会感到痛苦,我的肉体将会置于紧紧的枷琐之中??”“做他的妻子”,“永远受到束缚”,“这简直难以忍受。”[⑧]所以简爱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她觉得自己高于一切。实质上,“圣约翰对简爱的求婚,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作工具,当作附庸,当然被简爱所拒绝。”[⑨]可以说,简爱对圣约翰的拒绝是女性对宗教的反抗,也是对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的反抗,更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社会的反抗,充分体现了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并没有使她把获取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当她意外获 得大笔遗产,一夜暴富后,她又把大部分的财产转赠给了她的表兄妹。在她心中,亲情的价值远远胜于金钱,所以最后,当她的经济地位和罗彻斯特的经济地位发生逆转后,她满怀深情重新走进了桑菲尔德庄园,她感到有力量有勇气地投入罗彻斯特的怀抱了。这种力量和勇气不仅来自于她继承了一笔遗产,来自于她一直苦苦追寻的“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的实现,同时还来自于她缜密的思考和高尚的人格,简爱由此彻底解构了“依赖”、“自我牺牲”等天生的“女性特质”,解构了陈旧的男女两性关系,加速了妇女对父权制的反叛。在小说的结尾,简爱宣布:“读者啊,我嫁给了他”,而不是“他娶了我”,凸现了简爱掌握自我话语权力的独立意识。[⑩]

二、人格和精神上的自尊自重意识 在简爱身上,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一种坦荡荡亮晶晶的清纯、高洁之美。无论在险恶的困境里还是在优越的顺境里,简爱都很重视个人尊严的维护。如果个人尊严受到了威胁,她就要挺身反抗;如果个人尊严没有受到威胁,她仍然不断地给自己敲警钟,防止尊严的失却。 在盖茨赫德,她狠狠地反击了无端毒打她的表兄约翰·里德后,使女和保姆纷纷指责她不该和“主人”对打,她立即反驳道:“主人,他怎么会是我的主人?难道我是个佣人吗?”[11]尽管寄人篱下,她也不愿低三下四地承认自己低人一等。她怒斥里德太太的那番话也表现了这一点:“你以为我没有感情,不需要一点爱、一点友善就可以活下去?那样活不下去,可你连一点怜悯心都没有。”[12]从此,她的反抗精神逐渐在心里扎下了根,并懂得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那样的环境中,她明白:活着,首先是要争取做人的权利,至少要得到人们的平等相待。 到了洛伍德学校后,她竭力与人为善,在与好友海伦·彭斯谈话时,简爱曾讲到了她的为人原则,“别人善待你,你也善待别人,这正是我一向所希望的。”学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清规戒律极其森严,简爱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但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使她沉沦,她表现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抗那个专门摧残女孩的冷酷虚伪的校长。她的好友海伦是个善良、聪明的学生,却总是受到心存偏见的老师的责难和体罚,简爱对此满腔悲愤。她对海伦说:“要是换了我,我会讨厌她,反抗她。假如她用那根鞭子打我,我将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被打,我们就应该狠狠地反击,我坚信我们应该反击,狠狠地反击,以教训教训乱打我们的人,让他永远不敢再打。”[13]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男权统治下的不平等社会的反抗,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又与当时妇女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争取个性解放和维护人格尊严的女权运动密切相关。简爱由此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生发根基,开始一步步建构自我选择的生活。简爱使得女性本相和生命熠熠生辉,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使得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放开喉咙,发出了专属于女性的独特声音。 当简爱进入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后,与罗彻斯特的第一次对话就体现了她的反叛性与自省精神。当罗切斯特神情傲慢地问:“你认为我漂亮吗?”简爱没有胆怯害怕,也没有手足无措,而是不卑不亢地回答说:“不!先生。”[14]这不是一般男人和女人的对话,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简爱朴实和坦率的性格在此暴露无遗,这是她所能体会到的第一次真正平等、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正是由于简爱合乎礼仪地沉着应对,从而很快就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令罗切斯特刮目相看。男权文化总是习惯于以男性为中心, 站在男性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女性, 而简爱却超越了这一传统, 她能够以“我”的标准来打量整个世界, 比如她认为梅森先生是一个“模样儿俊俏的男人”, 但他皮肤光滑的鹅蛋脸没有力量, 那鹰沟鼻和樱桃小嘴没有坚毅, 那低而平的额头没有思想, 这种评判体现了对男权的颠覆和批判, 也表明了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人, 她没有像大多数的女子那样盲目遵从男人的思想, 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与男性人格完全平等。

在简爱看来,虽然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别,财产有多寡之分,长相有丑俊之异,但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爱情须以平等和相互独立作为基础,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每当权利和尊严遭到侵犯和践踏时,她都会毫无例外不顾一切地进行反抗,争取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尤其是当罗切

斯特希望简爱婚后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娇小玲珑,光彩照人,以侍奉男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为已任,一个为了他而牺牲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没有人格尊严的家庭天使时,简爱大声说:“我可不是天使,”“直到我死,我也不会成为天使,我就是我自己!罗切斯特先生,你不要指望也不要要求我这里有什么天堂里的东西——因为你得不到的!”[15]这无疑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和尊严的呐喊。只有如简爱这般具有强烈、自尊意识的女子,才会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不再是男性中心社会一个可怜的玩物,更不是盲目而自得其乐的家庭附庸——“家里的天使”。简爱的这种自尊自爱和平等意识是英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又一大进步。她使得女性意识从对女性特点的强调转到对女性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强调,从对女性修养、尊严等的强调,转到对女性真挚、坦诚和独立人格的强调,从对女性的社会认知度等外在价值的强调,转到对女性内在情感价值的强调。“父权制的文化标准曾带来一种强制性,它迫使妇女处于生活底层,隶属于男人,屈从于夫权和父权,同时它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妇女长期在父权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将这种强制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因之只存在男性价值标准。”[16]伍尔夫将那种完全把男性标准内化为自身要求的妇女称作“家里的天使”,这些“天使”由于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造成了实际生活和精神上对男人的谄媚,她们自觉接受男人所强加于她们的低人一等的观念,形成一种阻碍自身创造力的“反面本能”,这也是女性自卑心理的一种体现。而简爱的出现杀死了“家里的天使”。 尽管现实无情地挤压着简爱,可每一次的压力都只增强了她追求人格尊严,追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信念。简爱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生活的漩涡之中,当她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位活着的妻子时,她的神经马上开始强烈地颤动了。这时的简爱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抛弃追求人格尊严,为人情妇,苟且人生,还是经过“意志的批准”毅然出走,以撕心裂肺的代价来换取人格的自尊,这是一项痛苦的抉择。最终,简爱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这其中,内心世界所承受的痛楚虽然让她苦不堪言,但她得到了自我,得到了自小在逆境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叛逆以及做人的自尊。这种自尊使她有勇气作为一个不被社会恶势力所淹没的新女性;这种自尊,使她在桑菲尔德庄园以卑微的身份赢得了罗切斯特的敬重;这种自尊,使她觉得自己失去的不是纯真的爱情,只是一桩屈辱的婚姻,因为爱情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她灵魂的深处;这种自尊,使她最终实现了人格独立的理想。简爱正是在这不断寻求精神家园的过程中,逐步拆解了男性话语权,解构了男性神话,获得了女性独立的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成熟女人。

三、人格平等的意识 几千年来男权主义的统治和奴役导致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随着人道主义思潮的扩展与深化,男女平等成为通向妇女解放所必须超越的站碑,女性自主意识的重新唤起和发扬也就成为一种强大呼声了。简爱强烈要求人格上的平等,这是贯穿始终的。在当时的社会,男权统治者为了使女人就范,费尽心机地把男权演绎为天经地义的必然现象而编造“神话”。基督教经典《圣经》规定: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做的,所以必须依附顺从。女人是人类痛失乐园的主要责任者,原罪的始作俑者,因而更要受苦受难。将自由平等视若生命的简爱向传统观念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为经典并流传千古的是她那段有力的爱的自白。在一个景色宜人的黄昏,罗切斯特试探简爱,说他要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还要求热烈地爱着他的简爱继续留下来当家庭教师,简爱立即反驳道: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些财富,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也不是通过血肉之躯——而是我的心灵在同你的心灵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历过死亡,将同样站在上帝的面前,彼此平等——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平等的!”[17] 在这里,简爱认为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纯洁的感情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捉弄,因此她发出了在男权文化压抑下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愤怒呼声。在这段爱的自白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简爱既没有穷人的卑贱意识,没有受雇者的奴仆意识,

也没有传统妇女在男人面前的屈服意识或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意识,有的只是对爱的追寻,对人格平等的坚决维护! 简爱有着不错的文化修养,她所接受的教育也促进了自身女性主体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她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从不丧失自身的立场、身份和地位,并最终赢得罗切斯特的尊重,这种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也是通过简爱身上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化而呈现出来的。朱丽娅·克利斯蒂娃在《妇女的时间》里提出了“两代人”的观念。她认为,第一代女性主义者是争取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的平均女性主义者,她们在“线状时间”内争取自己的权利,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新一代女性主义”争取妇女的社会、文化认同,对女性心理及其象征体现感兴趣,并将这种探究导向主观性与审美,处于线性时间之外,“这种女性主义一方面与古代的(神话的)记忆相结合,另一方面又与处于边缘运动的循环时间或者永恒时间结合。”[18]简爱是这“两代人”的结合,她不仅竭力争取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同时也争取在社会、文化上的认同,这种彻底意义上的平等观也是现代女性所积极追寻的。 无论是面对那些傲慢的贵族小姐,还是当她流浪沦落为乞丐,简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有着人的尊严。简爱不仅在涉及到个人的问题上坚持平等的原则,而且还对男女平等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她曾愤愤不平地说道: “女人一般被认为是十分安分的,可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感受。她们与她们的兄弟一样,也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她们和男人们一样,对过分严厉的束缚和过于绝对的停滞感到痛苦??”[19] 作为一部十九世纪中期的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的这段慷慨陈词可谓是旷世之音。她以一个女性的新姿态对这个社会的不平等表现出愤懑和抗争,向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世界发难,这也是简爱女性意识觉醒的鲜明的标志。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在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今日的女人仍受着重重的束缚,”于是她号召妇女向一切分派给她们的“天生的”属性挑战,变“自体存在”为“自觉存在”,颠覆各种各样关于女性的神话,妇女应该像无产阶级和被征服的民族一样获得解放。同时她还引用马克思的名言,阐明男女两性应互为主体平等相待,组成“最自然,最必须”的关系,女人与男人一样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个体,她们不断抗争,最后达到和男人一样平等的地位。

[20]这种为了争取自我平等的强烈抗争性,在简爱身上淋离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可以说,简爱奏响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最强音。其实她也是在无意识地试图把自己从压迫性的男性文化中解放出来,以便把自己当作生命的承载来尊重。简爱明白,自己只有先做人,争取人权,而后才能做女人,争取到平等和尊重。所以简爱的前后两次拒婚以及一走一归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独立的伦理观念和爱情理想。

四、强烈的爱情和婚姻自主意识 在当时的英国,女性是难以在普天之下取得一席地位的,更为可悲的是,她们几乎被剥夺了享受标志女性自由幸福的感情——爱情的权利。无数的功利婚姻造成一对对怨偶,女性没有择偶的自由。而简爱却是一个敢于反抗现存秩序,不听凭命运摆布,富有新型爱情观的女子。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既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也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而是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心灵契合和精神的交融,是一种“灵魂呼唤着灵魂”的爱情。她说过:“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我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21]爱是平等的、是相互交流的,这是简爱择偶的首要标准,也是她独立人格的闪光点。简爱身材矮小,毫无姿色,只是一个穷教师,却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原因就在于她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力量。简爱外柔内刚的品行、超凡脱俗的气质、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使他与简爱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在英国小说史上,简爱是第一个不凭形象美全凭心灵美赢得男性爱慕的女子。而罗切斯特让简爱倾心相爱,与他的财产、门第也无关系,是他抛弃了贵族偏见与简爱平等相处的平民作风让简爱信赖,是他对金钱和世俗观念的鄙视与简爱意气相投。可见,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年龄、姿色、财产、门第的世俗观念,是心灵与心灵的相印,精

篇三:简析《简爱》主人公性格形成及其影响[1] 摘要

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了简爱的独特个性。首先,从简爱年少时的不幸遭遇概括了影响其性格的主要原因,父母的早逝、舅母的冷漠与虐待、劳沃德学校里不公平的待遇都对简爱小小的心灵有不小的震撼,使得她从小就渴望平等,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其次,简爱的鲜明个性:自尊、自爱、自强、不断反抗、敢于追求平等也给她以后的人生增添不少绚丽的色彩。但是最后,由于简爱的自卑心理使得她差点错失所爱,在心里达到所谓的平等、释放了自卑以后,才能重新面对当初的爱情。简爱不是完美女神,正是由于她的不完美,《简爱》才能鲜活生动的展现给我们读者,让我们的心中有了千千万万个不同的简爱。

关键词:独特个性平等 完美 自卑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Jane from three aspects.First of all, from Jane's unhappy experience in her childhood, we can summarize the main reasons for her character, the premature death of parents, her aunt's coldne and abuse, and the unfair treatment of the ward school, all of these are big shock to Jane’s little heart, which not only made her long for equality since the childhood,but buried/planted the seeds of the inferiority in her heart.Secondly, Jane has her own distinct personality: self-esteem, self-respect, self-improvement, constant fighting, courage in pursuing equality, all these characters add many gorgeous colors to her life later.But in the end, she almost mi the true love because of her inferiority.Jane didn't re-face the love until she reached the so-called equality and released her inferiority.Jane is not a perfect godde.Even though she's imperfect, Jane Eyre shows our readers a vivid picture, from which the readers form different (images about ) Jane Eyre in their minds.

Keywords: Unique characterEquality Perfect Inferiority 目

第一章 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1)

第二章 全书摘要-----------(1)

第三章 简爱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多重性------------------------(2)

一、简爱性格形成的原因---(2)

二、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2)

三、简爱的善良与自卑-----(3)

四、简爱的自卑心的平衡---(3)

结束语----------------------------(4) 参考文献-------------------------(5)

致谢(6)

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简爱》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成名作,创作于1847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小说的取胜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个性非常独特的女性形象——简爱。贫穷的家庭女教师简爱是一个男权社会里的知识女性,追求真爱。她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征服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简爱》突破了英国小说史上一般作品的内容,使简爱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女性形象之一。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幼年丧母。在她8岁时,她和她的姐妹们被送往一所专为牧师子女而开办的慈善学校住读,学校里极差的条件,粗劣的食物,加重了她两个姐姐的病情,这两个孩子被送往家中后不久即病逝。此后,夏洛蒂和她的妹妹艾米丽就以做家庭教师谋生。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的人生道路也与作者颇为相似。

第二章 全书概要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的一部小说, 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受尽凌辱,但从不为生活所屈服,她有着坚强的人格和尊严。在幼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她学会了如何生存。也正是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她独立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美好的理想。简爱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小说人物,她只能靠自己生活,敢于表 达自己的思想。在世俗的压力下,她凭借努力工作,聪明智慧和倔强的个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在她的生活道路上,从来不屈服。虽然她身材矮小,但是灵魂高大。简爱勇于追求真爱并对所爱的人忠贞不渝。她的善良、聪明、独立深深地吸引着男主人公,最终获得一份完美的爱情。

第三章

简爱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多重性

一、简爱性格形成的原因

简爱幼年因为父母去世得早,可怜的她从小就被收养在富裕的舅舅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久舅舅的去世使简爱的境遇更是雪上加霜,舅妈冷酷、无情、自私,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孩子却是百般溺爱、骄纵。为了最终能被舅妈接受,她百般讨好,尽力忍受冷眼和刁难,但是舅妈还是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不仅如此,骄横残暴的表兄约翰·里德把表妹简爱当作丫头一样的进行殴打,简爱不畏强暴,奋起反抗,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 “Wicked and cruel boy !” I said.“You are like a murderer” (Charlotte Bronte, 2007, 1 第十二页)接着便和他发疯似的扭打起来。虽然这次反抗遭到了代价,她被无情的舅妈关进了可怕的红房子,就连家中的仆人也丝毫没有给予简爱一点点同情和关怀,所有这些被她深深地埋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当她的舅母在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说她是个撒谎又讨厌的女孩子时,简爱觉得自己的人格正在遭受无情的践踏,心中的屈辱与愤怒化为有力的反抗:“You think I have no feelings, and that I can do without one bit of love or kindne; but I cannot live so , and you have no pity .People think you a good woman, but you are bad, and you are deceitful !”(Charlotte Bronte 2007 , 2第三十页)。这次的胜利使简爱幼小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伤害,她感到,自己一定顽强的生存下去,去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公平待遇,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

二、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而这种反抗性格在劳沃德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所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她亲眼目睹的亲身体验到了种种非人的待遇。校长布洛克赫斯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酷无情的伪君子,像对待奴隶一样的

对待学校里师生。每天背着枯燥的经文,难以下咽的食物,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而随时遭受到惩罚、凌辱、甚至挨打。但是简爱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反而激起她更多的正义、善良和勇敢。在学校里坦波尔小姐的关心和与海伦的友情使简爱在学校里安稳的度过了几年时光,随着海伦的逝世,坦波尔小姐的离去又带走了她的友谊和希望。简爱越发感到心灵的饥渴,精神无所寄托,于是她离开了学校,来到罗切斯特先生拥有的桑菲尔德庄园作一名家庭教师。

三、简爱的善良与自卑

虽然简爱出身卑微,其貌不扬,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自尊、自爱、自强,富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这些不凡的品质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先生的欣赏,还使得同样遭遇、不幸沦为资产阶级家族利益的牺牲品和受害者的他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们的相爱在当时等级森严的资产阶级门第观念下是不小的挑战和反抗。此时简爱的不卑不亢,敢于同不平等待遇的反抗达到了顶峰。

但是当她知道罗切斯特先生疯疯癫癫的妻子还尚在人世,她并没有和同样是受害者的罗切斯特先生一起奋起反抗,而是对于传统婚姻做了妥协让步。对简爱来说,这个疯女人拥有作为妻子的合法地位。在她面前,简爱只能退缩,没有机会为爱的权利而奋斗。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伯莎是怎样一个合法的妻子。正如罗切斯特所描述的:“Very soon, my wife’s character began to change.She suddenly developed a terrible drinking habit and a cruel temper.I also learned that her intelligence was quite inferior.Her behavior became entirely unmanageable and unpredictable.I was then filled with horror and sadne at the discovery of my situation.I tried to devour my repentance and disgust in secret.I repreed the deep hatred I felt.I lived with that woman four years, and within that time she tried me indeed.” (Charlotte Bronte 2007, 2第二百二十四页)。但是简爱失去了对勇敢的反叛意识,放弃了对爱人的承诺,将罗切斯特又推向了痛苦的深渊。这次她扮演了一个逃兵的角色并放弃了她的宣言。面对婚姻的考卷,简爱向命运投降了,毁掉了一对恋人的

第16篇: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月,是学雷锋的日子,也是人们想起雷锋,评价雷锋的日子。

雷锋的一生,如同流星般短暂,但他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雷锋真诚地爱人、关心人,做了许许多多帮助人的事,对我们民族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成为共产党人创造的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有着永远都不过时的时代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十分必要。刚刚过去的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现将笔者1998年参加弘扬雷锋精神座谈会的发言稿贴在这里,以纪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人说,当今时代已不再需要雷锋了。现在的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在这个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谁要是不为自己着想,那他根本就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在很多人看来,挣钱是第一目的,我有钱了,管你下岗、失业,管你饿死、冻死!因此,学雷锋的人日渐其少。

我们的时代真的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恰恰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需要雷锋精神。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没有减弱雷锋精神的光芒,反而为雷锋精神的弘扬创造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它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理义同雷锋精神并不相悖。因此,我们不仅需要雷锋精神,还应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是一个必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需要艰苦奋斗携手合作的团队精神;商品生产经营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遵

1 循诚实守信、平等互利等原则。一个民族,若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民族精神,缺少不了雷锋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发展目标,同样离不开雷锋精神。所以,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更突出、更重要的作用。有雷锋的社会会更和谐更美好。

其实我们没有经常提及雷锋,并不等于雷锋就远离我们而去,在我们身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无数雷锋式的人在行动着。“感动中国”里的丛飞为了一句承诺,十几年来一直资助失学儿童,花了百万元,还欠下一身债;进城打工青年魏青刚不顾生命危险,三次下海勇救落水者,等等。而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精神也无处不在:帮助别人扶起倒下的自行车,帮助别人捡起掉在地上的文具盒,帮助别人找寻丢失的东西,帮助别人提起沉重的行囊,帮别人拾起地上的垃圾„„

雷锋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一生。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践,因而具备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抚顺市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结束了他那光辉而短暂的生命,年仅22岁雷锋虽然走了,但他并没有虚度一生,在他有生之年,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所以,大家赞颂他,大家效仿他,使雷锋精神永远在人间发光!

自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至今,已经四十年过去。四十年来,雷锋精神一直被人称颂,被人呼唤,我们的人民之所以怀念雷锋,呼唤雷锋,就因为在雷锋为人树立的形象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真诚之美,一种朴实之美,一种善良之美,一种纯洁之美,一种高尚之美。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雷锋式的新人。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因为实践证明,这是一份人类共同追求、十分珍贵但又不可多得

2 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谋生时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帮助别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没有人能够不为这种美所陶醉,就连资产阶级也未能例外。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还有一切自己活得好,也让别人活得好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可贵的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创新。而我们作为孕育、产生了这份精神财富的党和国家的国民,更应该珍惜这份财富,发掘这份财富,光大这种精神。

雷锋精神内涵之

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精神内涵之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雷锋精神内涵之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内涵之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第17篇:论语 孝现实意义

论语》论“孝”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日期:2009-12-24 11:18:03中国孝文化专题研究网站

孔子画像

说起《论语》,给我最大感触的还是一个\"孝\"字。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孝\"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尊崇笃行的优良美德。在儒家思想看来,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孝被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古以来,凡属开明的统治者,都以孝悌之道来治理国家,他们认为\"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大学》第十章),视孝悌为榜样的力量。儒家宣扬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子孝孙贤等伦常关系,并以此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孝悌之道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打下了万古常新的基石。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东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色。可以这样说,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爱故乡梓里,是爱国主义的土壤;而这些感情都源于孝悌。一个在孝悌氛围中长大的人,他的感情是最深沉、最真挚的。这份感情扩而充之,发扬光大,便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内心世界的充实和涵养,都与亲情有关。推行孝悌之道,对提高个人的人格理念,稳定社会人心,进而使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都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孔子也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在《论语》的开篇第一章《为学篇第一》中就借有子的口提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除了在总体上阐明对孝悌之道的看法和主张之外,孔子还在《论语》中为我们给出了不少具体的要求和启示,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论语》里的一些有关\"孝\"的名言警句,来看看\"治天下\"的《论语》是如何论\"孝\"的,顺便也讨论一下它们的现实意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二》)

\"生,事之以礼。\"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怎么叫以\"礼\"事之呢?这个礼不是说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而应当是包括生活上的照应、爱护等种种行动。\"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看到这个礼字,绝不能作狭义的\"礼貌\"来解释。这还远远不够,不仅在父母生前要毕恭毕敬地\"事之以礼\",父母去世以后更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始至终都以\"礼\"相待。这一段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对父母要孝顺、孝敬,要体贴父母,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意。父母年迈,儿女要尽孝养之责;父母患病,儿女要及时求医尽心护理;父母亡故,要认真处理后事,要按照民族的习俗,进行祭祀,以追念父母生养教导之恩。这是可以说是孔子对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具体要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为政篇第二》)

这句话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做儿女的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对于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来。这种情形大概就是,父母要上班,小孩病了,家里又没人照料,只好留下一个,另一个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担心,又不敢走开,惶恐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那才能算是孝道。看到这里,儿女要尽孝道就必须明白两点: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忧劳;另一方面时刻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对父母的身心健康多加体察,竭尽自己的一番孝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篇第二》)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每个月把生活费往父母手里一塞,就是孝了。这些人真应该好好看看上面孔子的这句话--\"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更提有的人养宠物还要买最好的食品给它吃了。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真感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绝不能等同于养狗养马。下面还有--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篇第二》)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说白了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难在态度上。\"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长辈扫地,就要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有好吃的,就先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就像父母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躺在床

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往桌子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我们想想,在儿女这样态度下,做父母的心里,能好受得了吗?对我们做子女的人来说,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问题。对父母只知道口体之奉,打打供养,不知道从内心尊敬父母,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那只能算尽了犬马之养,绝不是真正的\"孝\"。孔子的话非常浅显,为人子女者,必须警省。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四》)

话又说回来,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仍旧要对父母表示敬重,就算心里忧虑也不暗自埋怨。因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因为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这条命可能送掉,但是我是你的儿子,只好为你送命,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这种孝道的精神,总而言之就是: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温和地劝导,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即使是反抗也要有个限度。退一万步来说,自己始终是父母所生、所养育的,迫不得已时也只好为父母牺牲,这个原则是义不容辞的。

因此,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四》)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就不去远游,即使要远游,也一定要有个方向,一定要让父母知道其行止去向。做儿女的应当理解远游在外,山重水复,音书难达,\"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今天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在趋向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当中,通讯和交通事业也日趋发达,\"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儿女对父母的晚年生活的侍奉和临终关怀还是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是中国伦常社会的特点,也是中国人的凝聚力所在。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篇第四》)

孔子叮嘱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年事应当念念在心,并且抱以喜忧参半心理。喜的是父母健在,享受了人生的寿考;忧的是人生的大限总是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儿女报答父母的深恩又是日少一日了。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觉得对我们来说,要记住父母的年龄,首先还要记住父母的生日,而且每年都要进行祝贺。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以前和父母朝夕相处,并没有父母生日的概念,自然也浑然不知。如今孤身求学在外,远离家乡父母,倍念亲恩之余,才领会到向父母祝寿的重要之处。想想看,在父母生辰之时,第一时间给远在千百里外的亲人捎去哪怕是一句问候、一声祝福,那是多么地让为自己牵肠挂肚的父母亲为之心花怒放、笑逐颜开的一件事啊!想起来就是连自己这心里也都免不了暖乎乎甜丝丝的啊!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儒家孝文化中,在《论语》中,它的孝悌之道也有不少不合时宜的内容,是应该为我们所摈弃的糟粕。比如下面这一句--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学篇第一》)

这里孔子在阐述封建氏族社会中的一种礼俗传统。父亲在世时,子女不能主事,旁人只能观察子女的意愿和志向所在;父亲去世后,子女可以自主行事,这时旁人可以考察子女的品行和举措。如果子女能多年继承并保持父亲的遗愿和成规中的积极合理部分,而不轻易地改弦易辙,使家族关系保持相对的稳定,也是为人子女者的一番孝行。

这一章一直疑议纷纭,争议处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其实这也没有

什么好争的,只要做个假设,就一目了然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对的意见,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能行吗?!其实这中间还是封建氏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在起作用,今天时代不同了,对这种成规陋习,肯定应予批判废除。

孝文化,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失落已久的传统,得不到应有的正视和重视。在我们的人群中也存在着不少对于\"孝\"的糊涂观念和混乱思想,这就很有必要对孝悌之道重新界定内涵,并赋予时代的内容,形成新的风尚和新的美德。这个时候就必须统一大家的认识,把孝悌之道作为道德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古老文明的延续而不懈努力。

第18篇:学习毛泽东思想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当时中国面临的时代背景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如何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问题。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事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原则方针,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还是党的决定,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老一辈的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新的科学的评价。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需要让大学生意识到毛泽东思想对于当今时代发展的指导意义,让大学生学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要求;是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要求;是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要求。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概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新概括,要求大学生必须把培育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思想旗帜,是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地位不容忽视。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它覆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学习这一思想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接触到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丰富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提高了,有利于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基础。他们“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对这一思想体系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共

产党人继承人类传统,并在实践中发扬了这种精神,毛泽东思想正是这种创新的硕果。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精神贯穿毛泽东思想之中,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论文联盟www.LWlm.coM义。

(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毛泽东思想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伟大的指导作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从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的确立起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总之,我们今天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是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中,毛泽东思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同志出色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比如在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上: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建立了这样一套共同语言,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党都认同了。邓小平理论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共同语言来讲问题。可见,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能真正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是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一些方针政策,有了一些新变化,但是基本的方面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从很多方面来说,对于毛泽东提出的基本点,没有做到的事情要做起来,做错了的要改正过来,没有做好的事情要做好。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可以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掌握毛泽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邓小平继承毛泽东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总结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面对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对落后的状态,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提出了很多至论文联盟www.LWlm.coM今仍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经历过巨大的挫折,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错误。但是总结反思,这些挫折也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教训,避免在社会主义建设犯同样的错误。学习毛泽东思想是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五)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主要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时,不仅要学习其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运用这些原理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如果毛泽东思想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不会有生命力了,而正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说,所以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要学习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其精神支柱首先来自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作风,所培育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全国人民的心理上引起巨大的共鸣,培养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教育他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远大理想,坚持拥护党的领导至关重要。中国所走的道路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与现实意义,结合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才能不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19篇:窦娥冤的现实意义

窦娥冤的现实意义

首先《窦娥冤》揭露了官吏贪脏枉法,冤狱层出不穷的黑暗现实。窦娥以年轻的生命作代价,使人们认识一个可怜的,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是对千百年封建吏治的深刻总结,充分揭露了元代司法制度的黑暗和残忍。

其次,通过窦娥的遭遇反映了元代社会强梁横行,道德败坏的黑暗时代。张驴儿父子的逼婚、霸产、谋杀、诬告正是元代社会流氓残害百姓邪恶势力恣意横行的真实写照。黑暗腐败的政治必然包庇社会的黑暗势力。《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窦娥冤》充分地暴露了元代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第三,揭示窦娥的遭遇是高利贷剥削的产物。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在元代达到了高峰。《窦娥冤》对于高利贷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做了深刻的反映。高利贷的罪恶活动,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一直在支配着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总之,在《窦娥冤》里,作者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惊人的艺术捕捉力,为我们揭示了元代社会黑暗的各个侧面,告诉人们窦娥的冤狱是个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塑造了窦娥这个典型,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屈死的冤狱;她的悲惨遭遇是人民群众苦难的集中反映,她的抗争是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

第20篇:论语的现实意义

《论语》思想的现实意义

姓名:赵世苓 学号:201204380159 专业:学前教育 工作单位:滕州市柴胡店幼儿园

[摘要]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论语

现实意义

《论语》是一部孔门对话录,孔子评他自已是“述而不作”。《论语》不是孔子自已写出的书,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思想,“论”是编辑的意思,“语”是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人的话语,合起来就叫“论语”。《论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仁”为根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无限情怀。“和”就是和谐统一相互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北京的故宫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捉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孟子进一步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活力、重放其光辉。孔子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树立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的和谐理念,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把握处理关系的分寸泥度等,无疑是提高生命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而、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而的需求和人的全而发展,同时还要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在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要强调统筹发展和对自然的责任,加强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引 1

导人们探索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格局。

二、《论语》所体现的行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礼、仁、义、忠、信、孝等一系列观念,意在以修德求德政,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使分裂的东周归于统一,最终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通过《论语》,我们可以从其宗教礼仪规范中看到其中透露出来的行政思想,这些行政思想,对现在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所反映的“仁者爱人”思想、“和为贵”思想、“以义驭利”的思想、“唯才是举”、“举才为知”的思想、注重“教化”的思想以及“正人先正已”的权力约束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思想放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做到注意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没有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经济就难以发展。要求我们加强行政管理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准则—以义驭利。义利关系的实质是指社会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已欲立而立人”的指导下的义利关系,既不可能是纯粹的利已主义,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的追求要以社会利益为指导、为前提,有利于社会,也就从根本上有利于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要于人民、国家利益无损,才是允许的,合法的;追求财富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就应千力一百计去获得;自已富了,还要帮助他人富起来,这才是值得赞誉的。这样就可抵制拜金主义及随之而来的腐败之风的蔓延,有利于建设高尚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安定。道德不是倚靠外部力量去获得,而是通过运用教化,引导和感化人民,并以礼作为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道德是调节个体与群体、公与私矛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协调社会秩序,并产生凝聚力使之维持和发展不可少的。《论语》融宗教人伦和行政理念于一体,将行政整合为一整套宗教人伦理想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做人行为模式之中,赋予行政以一种文化的模式和基本思想,虽然它的根本口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君主统治,使人民甘心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但是客观上对缓和统治阶级矛屑和维护社会稳定也有一定作用。它从意识力一而对现代行政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行政管理的实践固然要有技术手段,但也要有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指引,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口标的指引下才能朝着合乎理性与公平的力一向取得渐进式的发展。

三、《论语》所体现的道德修养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所体现的德治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能正确解决如何为政治国的问题,但却对中国以后伦理思想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对于怎样把道德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来认识道德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处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对为官者的要求和约束,等等,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品德高尚,作风正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谋私利,时时处处以自己的良好

2

品德和形象去影响周围的群众,要求群众做到的,首先领导者自己要做到,才能对下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否则,如果作风不正,官僚主义严重,主观武断,将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产生离心力,使下属避而远之。这些,对于今天的领导者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中所提出的宽人、严己的道德修养要求,不仅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对于治国关系甚大。这对于今天我们进行个人修养和处理人民内部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提倡的重要原则。作为领导者,严格自律,克己奉公,宽厚待人,信任、尊重和关心人,取信于民,是其对下属产生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要严于律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浮、不骄、不吹、不贪;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权力、美色、金钱、人情面前经受考验,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燕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在《论语》中,勤奋,诚实,节俭,相助相生的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慎独,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尊重别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尽管在西方影响下的限度进程开始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但在我们国家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而且特别重视礼节和道德观念。这表现在非常重视家庭人际关系,且强调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例如:子女对父母履行孝顺义务大概有三种:第一,每个男人有义务养育孩子,传宗接代,以报答双亲养育他而经历的千辛万苦。第二,供养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尽天伦之乐。第三,必须遵守祭祀祖先的礼仪。孝顺父母不局限与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须坚持一辈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传统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种宗教活动,而是对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续。这样,孝成了现代人个人修养的根本。论语思想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内脏精神力量和独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可成为为国家献身的爱国者,也可以恢复逐渐丧失的人性。另外,有关“恕”的思想,成为当代圆满处理“你”和“我”关系的伦理。“礼”起到了确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说,保持社会的有序状态,关键就在于能否很好的处理这两种关系中的关系:一是通过礼的制约来实现。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和宽让解决,这意思是,天下和平来自人际关系的和谐。

看来,《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仍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强大精神之柱,自古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信之!

总之,《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它所体现的和谐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思想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钱穆.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3]康明轩.孔子哲学思想再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1990,(4).[4]卫春回.孔子义利观新探[J].山西师大学报,1995,(3).[5]杨皓然《论语》中的行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桂海论丛,2004年4月,第20卷第2期.[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论文的现实意义 范文
《论文的现实意义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