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文化产业培训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0 15:07:1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化产业实践报告

文 第二组:

化 产 业 实 践 报 告

文化产业实践报告----大禹文化

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人们逐水而迁、择水而居,水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和谐水环境的建立,与以科学与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大禹水文化密不可分。

一、大禹文化因水而生,其科学与献身精神成为中国水文化的精魂 自古人类对水就有一种敬畏与崇拜,不论是西方神学里的诺亚方舟,还是东方古国的《山海经》;不论是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还是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无不阐释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水给人类带来饮用、灌溉、舟楫等利益与便利,让人们“水图腾”的同时,又以其势不可挡、无孔不入的力量,让人类为之惊叹、对之敬畏并与之搏斗。由此,产生了以大禹为代表的英雄与传说,发展成一种特有的水文化,并伴随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

(一)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传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新婚不久,为治水四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行为,被后人推崇为一种精神,上升为一种文化,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大禹治水既是水利中的文化,又是文化中的水利。水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的《孝行览〃慎人》,但其中“水利”一词指捕鱼之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河渠史》出现“水利”一词开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含义。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目前,水利的含义又有了扩展,水利还应包括水土保持、环境水利、水利渔业等工程及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行政管理等非工程内容。因此水利的定义概括为:采用各种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

(二)从大禹治水到现代和谐水利

在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时,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人合一”。今天,从水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解读这个词,就是只有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产生和谐水环境。大禹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减少水患灾害。这种在根治水患中“堵”与“疏”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科学辩证的哲学思想。其治水思路与策略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历史影响。 宜都水利事业发展处处体现大禹治水的思想。过去,人们每遇江河泛滥、山洪爆发,都迷信的认为是“行龙走蛟”,祈祷“龙神善过”,借以免灾。民间如此,官府亦然,根本谈不上科学治水,更无水利事业可言。翻开《宜都县志》,1498年至民国37年(1948年),有文字记载的水灾就有53次,其中30次使宜都顿成泽国,庐舍倒塌,人畜漂流,一派凄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战胜洪涝灾害,采取国家投资、以工代赈、民办乡助等办法,领导人民整险护岸,对沿江堤垸逐年加固培厚,改造和新建堤垸,大兴排涝、调蓄工程,有效防御了历次洪涝水患。为使治水科学规范化,1951年4月,政府成立了水利局和防汛指挥部,开展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围绕和谐可持续发展水利目标, 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水利建设,在灌区改造、渠道建设、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堤防整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试点县市、全国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等多项荣誉。

(三)大禹文化衍生宜都地域文化

大禹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治水方略上,还对地方人文精神产生重要影响。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农牧渔猎生产。春秋时期归楚地,西汉臵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宜都地名,取“宜于建都”之意。市府陆城因东吴大将陆逊在此筑城得名,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大诗人李白在此留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不仅形象概括了这里的地貌特征,也将山水文化融入其中。

大禹文化对宜都人文影响是巨大的。晚清时期这里诞生了一位科学巨匠杨守敬,是他把我国水利与地理文化推向一个新的科学高度,长江三峡称谓即由杨守敬先生名之,其科学巨著《水经注疏》被近现代学界,甚至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政治家所推崇。杨守敬的科学研究十分广泛,包括历史地理学、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书法艺术、藏书,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特别是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

四、五十年,集我国千百年来水经研究之大成,撰有《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水经注图》等,总结前人得失,赋予《水经注》新生命。

如今人们提到宜都,就会想到这是一座两江交汇、依山傍水的美丽古城;提到宜都名人,就会想到杨守敬。这种人文历史与水文化的符号,拥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刚柔并济的文化精髓、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使这里的人们追求勤劳、精巧、柔韧、秩序的价值取向。杨守敬的科学成果,无疑是大禹精神的一种文化传承。

二、大禹文化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以大禹精神为核心的水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软实力”。宜都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距三峡大坝60公里,下游是“两广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素有“楚蜀咽喉”和”三峡门城”称誉。特殊的水环境,使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这里的人们,这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经济发展的信号。

(一)大禹精神促进宜都工业经济

一个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水资源为支撑,而现代经济与文明社会发展,又推动水文化和谐进步。大禹精神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为宜都工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的水利与人文环境。

宜都水能资源丰裕,纵横交错的河流上,水电站星罗棋布,以高坝洲为代表的20多座大小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融为一体,构成中国水电能源中心。境内2个22万、8个11万伏变电站和三峡右岸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为工农业生产输送源源不断的电能。由于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运输成本低廉,华新水泥、深圳东阳光、唐山惠达陶瓷、湖北宜化集团、鄂中化工、海南欣龙、浙江丰岛、加拿大斯帕尔等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把宜都视为发展 宝地,在此投资创业,构成了科技含量高,市场规模大,发展后劲足的现代宜都工业体系。宜都是国家油菜基地之一。盛产的柑橘销往全国各地。宜红功夫茶畅销欧洲市场,天然富锌茶、松云有机茶进入全省优质名茶行列。清江是我国水体环境最好的河流之一,宜都人在这片黄金水域上,有规划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鲟鱼产业成为世界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基地。如今,宜都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

(二)大禹文化丰富宜都旅游文化

以大禹精神为内涵的水文化还形成宜都特有的地理文化。这里的奥陶纪石林错落有致、姿态各异,被海内外学者称之为“地球运动的天然博物馆”。这里还有被地质学家誉为“巴楚第一奇洞”的古潮音洞。这里民俗文化独特,有中国迷语第一村青林寺,有古调南腔的宜都邦鼓,有令人捧腹的民间故事,有动人心弦的跳丧、哭嫁土家风俗,有农家十大碗、清江鱼糕等特色饮食,无不让人陶醉其中。

(三)大禹文化促进宜都城市发展

在长江、清江两条大河的哺育下,宜都的城市建设处处折射着大禹文化带来的光彩和魅力。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是宜都人追求的目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有的是整洁和宁静,无论南来北往的商贾,或是到此旅游的过客,都会为它的雅致和靓丽所倾倒。这座被长江、清江拥抱的花园城市,有着安全牢固的防洪大堤,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的水环境保障。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绿化覆盖率,使这座城市充满了绿色和新鲜的空气。现代化的净水设施为人们提供洁净卫生的生活用水。即便在广大农村,农民也都住上了新颖别致的楼房,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安全环保的沼气,处处彰显这座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四)大禹文化是宜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象征

宜都地处长江、清江边,具有“河居”特点,被人们称为“两江明珠”。水对于宜都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水是宜都人立足生存的根基。宜都人对长江、清江、渔洋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并称之为“母亲河”。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水与文化一旦相融更具发展意义,注入文化内涵的水极富灵性。纵观宜都城市的河流,不仅磨练着宜都人民的意志与胆识,也盛载着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水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施展的天地。宜都人在改造水的同时,水也影响着人,水孕育和培植了宜都的城市文化。由此这里的人们对大禹精神有一种格外的敬仰之情,对水利事业特别重视,对水利工作者特别羡慕与尊敬。

三、大禹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作为“三峡门城”,宜都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然而,大禹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认识上的不足

人们虽然崇尚大禹精神,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禹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两江交汇”的优势在哪里、特色是什么认识不够。我国七大流域中,两江交汇(支流300公里以上)的城市大约只有十几个,比如长江流域武汉(汉江)、重庆(嘉陵江)等,宜都(清江)拥有这样的地理位臵无疑是一笔天赐的自然财富。然而宜都的“水文章”做得并不够,“近水楼台未得月”。大禹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人们的认识中还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与上述同类城市相比,宜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成果与其所在的区位优势还远远不成正比。山东省聊城依靠一条人工的京杭大运河,就把城市做成了“北方水城”,特色别具,成为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品牌。可见,对大禹文化的认识程度,不仅丰富一个地方的水文化,还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未来。

(二)与发展规划结合上的不足

大禹文化实质上是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由于对大禹文化的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水“的特色也就显得不足。宜都城市建设没有很好的体现“滨江”、“临水”特点。虽然近年来在长江、清江边修建了滨江公园,但城市中心区域却没有一条景观溪河,两江交汇的“三角洲”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在应用中的不足

大禹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广泛,无处不在。目前宜都市,包括我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内陆地区,大禹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得还不紧密。一是水务管理机制还不统一。有水的地方,就应该有大禹的影子。然而,由于多龙管水,大禹文化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二是大禹文化还没有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大禹为代表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还没有充分开发。三是大禹文化在水利部门的地位常常被忽视。往往只重视工程建设,忽略大禹精神的宣传;只重视大禹精神的表象崇敬,而忽略大禹精神内涵的挖掘。

四、弘扬大禹文化的几点建议

如何把大禹精神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把大禹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笔者建议:

(一)加大对大禹精神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大禹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水利事业,支持水利工作,热爱水利人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人人关注水环境、人人关爱水环境、人人维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水利部门要围绕大禹文化,组织开展,或者参与推动一系列有关活动。一方面开展大禹杯劳动竞赛, 大禹杯知识竞赛, 大禹杯论文征文、大禹杯诗歌散文征文等一系列以“大禹”冠名的活动。使大禹文化成为水利人的精神家园。

(二)强化代表大禹精神的水利标识。

在重要场合,特殊位臵,要体现水利事业、大禹精神和水文化的存在,使大禹精神成为水利工程的一种人文象征。比如:在两江交汇处,就可以矗立大禹治水、杨守敬与水经注疏、九八抗洪等雕塑作品,也可以建设一道宜都水利建设发展史文化墙,从古人治水到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从解放后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新世纪和谐水利民生水利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都可以用艺术史诗般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水利、城建、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再如在广场、公园、桥梁等大型公益设施建设之前水利部门就要积极介入,参加有关标识设计活动。每项重点水利工程完工后,都要有醒目水利标识或者以大禹精神为代表的水文化记载。目前宜都市现有整治后的水库都在大坝上浇注上水库名称,十分醒目,突出水利形象,很有必要。再比如,交通部门修建一座大桥后,最好在桥头也矗立一块有关这条河流的水利、水资源、以及防洪情况的石碑。

(三)发展以大禹文化为内涵的水文化旅游。

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前者是一种自然客体,后者是以前者为载本的人文意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宜都旅游的特色在于水。宜都有碧波万顷的“两江之水”(天龙湾、清水湾),可以大力发展休闲与运动结合的水上旅游项目。有亿万年的“科学之水”(奥陶纪石林的形成),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探险与科学研究的旅游项目。有见声无形的“天籁之水”(古潮 音洞),可以发展一批类式的探险和观光旅游。有研究《水经注》的杨守敬“文化之水”,可以发展文化与学术交流的人文旅游。要把大禹文化与现有的丰富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加快大禹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深层次

(四)深化对大禹文化的研究。

“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地方水利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以组织本地学者或文化精英,以政府名义成立水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大禹文化与水文化理论研讨会”、“大禹精神杨守敬研究”、“大禹精神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讨实践活动,把大禹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推荐第2篇:文化产业课程报告

文化产业概论 课程报告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2013年5月6日

序言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自己特有的规律,而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自从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学科于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工业化强国在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受益于工业工程。特别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德国等均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工业工程的应用和培养工业工程人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先生,是美国福特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首位总裁,他就是毕业于美国里海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日本丰田生产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至今仍风靡世界各国,其创始人大野耐一的接班人——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说:“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美国的工业工程在日本企业的应用。”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均于20世纪60年代起步工业工程,当时正值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大陆因文化大革命而错过此次发展机会)。台湾的工业工程发展与教育是相当成功的,经过30年的努力,建立了工业工程的科研、应用和教育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全台湾60所大学有48所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至今人才需求仍兴盛不衰。更重要的是于1992年设立了工业工程学门。目前,在大陆的台资企业都设有工业工程部和工业工程工程师岗位。在亚太所有地区的学校无一不广泛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实践途径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并以极快的的速度发展成为社会产业链中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人才则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目前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增设文化产业专业。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对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文化产业的特点及其属性

文化产业的特点:特点1:文化产业以快于GDP平均发展速度增长,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点2:以国家标志性品牌为核心,全面打造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点3:跨国公司成为各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竞争的主角,传媒业垄断趋势更加明显。特点4:大众文化快速发展,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呈现泛娱乐化趋势。 特点5:美国文化产业独霸全球,国际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特点6: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文化产业的概念。

英语中的产业一词为Industry,它不仅指工业,也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到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等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业。 文化产业定义

我国定义:“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 文化产业的范围为:

(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

(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

(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 , 是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 “21 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 “ 朝阳产业 ” 或 “ 黄金产业”。

2、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 其中包括在各种媒介上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服务,以传真及光盘为基础的服务以及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还有一些定义把部分软件业(包括课程软件)也放进去了。所谓“内容”,主要就是指文化产品所包含的信息、知识、思想性和艺术性。 文化产品的“内容”:知识、信息、思想、理论、观念、美感

文化产品的功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增加知识,交流思想, 传递信息,娱乐身心, 涵养性情, 丰富审美, 宣泄情感等。

内容产业:内容要健康、内容要有益、内容要充实、内容要新颖、内容要丰富、内容要引人入胜。

虽然国内的文化和媒体界对时代-华纳并购案的反映还未见报道,但是我们相信国际上内容产业的兴起必定也会引起我们文化艺术和其它传统媒体企业的思考。在迈向知识经济的道路上,当然不能只要“比特”不要“原子”,然而按旧思路靠制造业(即使是制造电脑或铺设光缆)来发展经济,边际效益越来越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的经济形态决不会不要物质生产,但是越来越呈现出以信息和服务带动制造业的态势。加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精神消费将渐渐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构成部分。国外内容产业的兴起给我们的启发之一是,文化艺术和传统媒体可以理直气壮地进入新经济。网络时代的我国文化艺术事业,除了履行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功能外,也要实现其价值,而且不仅要在票房和拍卖场上体现,更应该在领导时代前进的主流经济中成为关键角色。

然而内容产业的文化意义还远不止于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我们要形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文明。

3、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意产业实指文化创意产业,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狭义的创意产业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目前人们在使用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时,基本上混同了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甚至在智慧产业和文化产业层面上错误地加以使用。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是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势必所需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复合性的。 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可以定义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性内容密集型产业,它有以下三方面含义。(1)、创意产业来自创造力和智力财产,因此又称作智力财产产业。(2)、创意产业来自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创意产业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3)、创意产业为创意人群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环境,因此又往往与文化产业概念交互使用。

创意产业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批全国及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蓝皮书出版,一批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报告和著作发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研究也已发布,成果是显著的。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相比仍不相称。特别是对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十分肤浅。对美国、英国及欧盟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的各自特色与取向还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它的发展、危机和困境,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辅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

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人才和科技支撑是创意产业起飞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创意产业持久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二、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六大以后,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有以下几点:

1、要有厚实的文化意识素养

意识就是对认识的认识。文化基本上是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文化的本质属性即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2、要有较高的创意策划能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人才要有创意策划能力,是指人才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头脑,有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主要包括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有个人的创造力,如设计、策划人员等;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能力,即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

由于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使原始的文本和创意必须通过他们的技术手段才得以转化为文化产品。

3、要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

不仅要懂传媒,更要懂经济,懂市场,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需求。这样才可以应对市场变化及时作出判断,不会出现调研片面性的错误。

4、要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

能够对产业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把握,从而制定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拔创意人才,对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作,并能站在行业的角度审视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本运作能力,熟悉金融领域同时又有较高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水平。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5、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理论,设计水平,还需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社会体验。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理念。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运作有帮助。

三、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实践途径

文化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严格,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我们自己应该从现在起就开始做起。

1、要大量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

我们不仅要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具有面向市场的开放意识,还要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名著,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品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要认真学习文化产业理论知识

我们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即为理论基础。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不同于其他技术类行业,文化的本质属性即要求我们就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学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学校系统的学习关于文化管理的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好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才能有意识的在学习中有侧重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在学习中我们所学不到的东西,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悟。

4、多观察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要学会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事物要学会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看待。看到别人成功了,不要只是羡慕,要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用心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会少走很多弯路。

5、多亲手策划一些创意项目

创意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后天的锻炼,作为文化产业的创意型人才我们就必须要锻炼自己的创意能力,可以试着自己去策划一个广告,去设计一个报纸版面等等一些小事件,创意能力也就会在这些小事中磨练出来了。

推荐第3篇: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成立于20**年*月*日,主要宣扬香道文化,提供香道产品以及其附属的产品和文化推广。经过半年的发展,我司已经初步完成了整个公司体系的架构,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方向,得到了行业的肯定和认可,并接洽了部分客户,下半年有意向达成合作,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企业刚起步,企业上半年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

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下半年我司将与部分客户达成协议,并投入相关人力,大力推广香道产品,同时结合网络,完成线上系统的筹建,希望为香道文化的传承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公司

2014年6月10日

推荐第4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桂阳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一、桂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桂阳县以建设湖南历史文化名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城市辐射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2008年末,全县拥有文化产业单位360个,从业人员2252人;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增长1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9%。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2008年末,全县有歌舞娱乐场所20家(其中县城区18 家,乡镇2家),有电子游艺场所17家,有营业性演出场所2家,有旱冰场1家,有台球俱乐部2家;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投资在400万元以上的2家,300万元-100万元以内的5家,投资在100万元以内的 11家;文化娱乐行业固定资产总值4653万元,年营业收入2342万元,从业人员1221人,年上缴税金130余万元。

2.图书发行、销售需求巨大。全县有图书发行单位1家,图书零售、出租单位21 家,年销售额2585万元。其中县新华书店每年的教材、教辅读物、书本等的营业额达 1

2100万元。

3、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发展。桂阳县文联下辖文学家协会等群众性文艺创作团体8个,全县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员在300人以上,有专业剧团1家,年收入22万元以上,业余剧团3家,铜管乐队66 家,弦乐队8 家,龙队7家38条,狮队2家5支,年演出收入200万元以上。

4、广电传媒业发展突飞猛进。全县39个乡镇目前开通有线电视的有22个,有线电视用户3.7万户。广电传媒业经营已初步形成电视网络、电视广告和宽带网增值业务开发共同发展的格局。

5、教育培训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县拥有举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1 所,教学班级 5个,在籍大、中专学员985 人,在职教职工总数92 人;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所,年培训人数在3000人左右;有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机构2家,其中县文化馆培训中心年收入10万元以上,年培训人数在2400人左右。

6、印刷、体育、广告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印刷业方面,我县现有印刷企业7 家,打字复印单位37 家,从业人员100 余人。体育产业方面,现有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点6 个,从业人员10 人,销售收入150余万元;体育竞赛表演和有偿体育娱乐服务有初步发展,有体育器材、服装销售单位13家,大型健身房两处。广告业方面,全县现有广告经

营、发布单位20 家。

7、以“网吧”为代表的互联网上网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全县城乡有“网吧”118家,其中县城38家。“网吧”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投资额达400万元以上的“网吧”达2家,每年“网吧”产业的营业收入达1300万元以上。

二、桂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产业不仅涉及文化管理部门、旅游部门,还涉及民族宗教管理部门、规划和建设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而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民族宗教部门管理民族宗教人士和宗教场所。划分过细,互相交叉,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2、政事不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以文化、体育、旅游最为突出。文化行政部门陷于操办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务之中,削弱了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公有文化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公有文化企业没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

体。全县大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属国有性质,集体或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几乎没有。体育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以体育彩票为主。旅游业仍然只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3、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文化演出规模小、规格不高,无法形成大反响,没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有资源,但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广告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我县的文化要素市场(指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艺术劳务市场、文化科技市场等)、产权市场发展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有资产没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也没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

4、对人文资源的罗列性展示大于开发利用。目前,我县对县内的人文资源,还仅仅停留在浅表的罗列和学术研究,没有进行深度的包装和打造,观赏及参与性不足,缺乏新意、吸引力,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桂阳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积极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

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同时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

2、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源泉。要修缮并保护好蒙泉井、东塔、阳山古民居等古迹建筑。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做好湘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开发和保护好瑶歌、花灯戏曲、土法榨油制作工艺等1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上档升级上下功夫。加强对古戏台、古宗祠、古桥梁、古佛塔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及时修复整理馆藏文物。积极支持和鼓励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民间艺术等不同门类的艺术生产,努力创作文艺精品。

3、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做大图书发行业。新华书店要利用新华大楼地处黄金地段的优势,兴办社会图书超市和影视放映产业项目。二是做大做强广电传媒业,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节目运行及用人分配

机制,振兴广播弱势产业。开发和拓展互联网、互动电影点播频道、付费电视频道、党政信息频道、图文广告频道、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据广播等增值业务,到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 万户,营业收入达到1600 万元。启动数字有线电视工程,实现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整体平移。三是做大印刷业。力争在近两年内,使我县的公开出版物印刷企业达到3家,产值超百万企业达1家。

4、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两院”合并,利用县电影院、影剧院的影城资产,组建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好县内各项演艺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县文化馆馆址的资产置换,馆内场地和设施进一步完善的机遇,发挥好自身的艺术人才优势,采用独办或吸纳民间资金或与他人联办的方式,建立以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表演、摄影等为内容的大型艺术培训中心。三是建设好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全国图书资源联网开通的优势,举办各类培训班,增强图书馆的造血功能。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抓好阳山古民居的旅游开发,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旅游观光;做大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两个面。以现有农家乐、休闲庄、度假村为基础,注入文化内涵,努力做大做强休闲度假和观光农业;着力开发生态旅游三个片。舂陵江湖心岛、宝山蒙泉主题森林公园、泗洲山;培植宗教文化旅游点(东塔鹿峰寺、天坛山三神庙、金仙寨佛寺、坛

山古寺遗迹);保护开发民间民俗文化(花灯戏曲、舞龙狮、傩舞、清明祭祀文化、瑶歌古调、风味小吃)。同时将桂阳昆曲培训、表演融入桂阳旅游行业中,并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

5、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积极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提供政策倾斜,并且优化环境,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通过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桂阳文化产业体系。

桂阳县文化局

2009年10月15日

推荐第5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红岗区文化产业概述和未来发展

(一)现状分析

红岗区区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服务单位共计家,从业人员达余人,2010年文化产业经营额达到,实现利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娱乐业2010年总收入达,实现利税,解决就业劳动力人。出版物发行业2010年总收入达,实现利税,解决就业劳动力余人。2010年区印刷复制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0年总收入,从业人员余人。

近几年来,红岗区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

1.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

(1)新兴文化行业成长较快,文化产业发展对红岗区域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演出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形成早,历史长,属于传统的文化行业,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是改革开放后的行业,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属新兴的文化行业。红岗区目前从产值来看,新兴文化行业已经替代了传统文化行业。

(2)出版物发行业日渐繁荣。全区有国有新华书店 家,下设批发部、门市部、2010年销售收入达多万元,占领着全区出版物发行市场的绝对份额。其它社会办书店家,

个体书摊家,音像制品零售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家,出版物经营单位和个人已达家。

(4)文化娱乐业稳步发展。全区目前娱乐场所及经营单位已达余家,在整顿和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在提高品质。

(5)群众文化活动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文化资源。近几年,红岗区开展的“激情之夏”、“大庆之冬”、“社区文化节”、“夏日广场”、“十月金秋”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为顺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2.文化市场管理取得的成绩

建立了专职的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和社会监督网络,将日常检查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加大了执法力度和密度,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市场服务,保证了红岗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对网吧的专项治理、对歌舞娱乐场所的整顿都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二)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专门人才缺乏。三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四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

2.缺乏标志性的文化企业的驻入。

(三)发展构想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红岗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1)形成以印刷产业为龙头,文化休闲娱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布局,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与市场经济、高新技术的结合,坚持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一起抓。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2)引进驻区高端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

(3)改变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逐步淘汰摊贩式、作坊式经营业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电子商务,以现代流通形式取代传统流通形式。积极整合文化资

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发展空间。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

(4)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同行企业自愿参加的民间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与内在要求,有利于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代替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控制,较好地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突破部门与地区界限,把同行业企业统一联合起来,目前已经存在的网吧协会要扶植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组建成立印刷行业协会、出版物发行协会、广告协会等;

2.红岗区文化市场管理发展方向:

(1)文化产品的内容管理。继续做好对文化产品内容的事先审查、事后追惩、备案工作。

(2)文化市场稽查。为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努力建设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适应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采取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对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并

提供良好服务,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要依法处罚,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推荐第6篇:文化产业管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学院艺术与传播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学号学 生 姓 名指导教师姓名

一、实习单位简介

济南湾仔餐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在经营实践中秉承着“专业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辅助企业、共塑品牌”的使命,将恪守“诚信为本、厚德成事”为企业宗旨;推行“快捷、高效、专业、细心”的服务;潜心为企业及产品提供品牌创建、推广、应用维护等个性化、务实化、市场化,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全面而卓越的服务,不断创新发展。

二、实习的过程及感悟

2.1过程

大学四年了,我们都将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把自己大学三年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大学四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我深信大学三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我喜欢的工作上。

为了让自己更能适应社会,更为了让自己能在今后的事业和前途充满信心和资本,我加入了汉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个大集体,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实习,任职文案策划。

公司属于典型本地小公司,小规模,多业务,从我1月上旬应聘进入公司至今,公司员工稳定在30人以内,公司有两个经理,因为公司规模不大,内部员工可以灵活的交叉运作,我也得以参与数个项目的文案、创意、客服等方面的开发和交流,获得很多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奏响了美妙的实习旋律。

2.1.1 实习前奏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对公司工作都不熟悉,所以我们经理安排我协助同事完成工作任务。当时,主要是协助业务部经理彭先生搜索信息;协助客服部接听客户反馈的建议和意见,并把所接听的信息记录下来,及时向客服部传达信息;由于公司刚成立不久,员工入职手册尚未健全,出自于本职工作,对员工入职手册进行完善,期间,也对公司的规章制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工作中的电话交流,了解了接听电话的交谈技巧,学会了有礼貌和客户交流,也在工作中学会了细心和责任。

2.1.2 广告词创作的间奏

在工作了一个星期后,经理开始让我着手文案策划的工作。由于公司刚成立

不久,目前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广告词,因此,广告语设计的任务便落在我的身上了。当时,我拿到了这个任务时,既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兴奋不已的是,终于轮到我大展身手的时候了;忐忑不安的是,我刚踏入社会,更没有为公司起广告词的经验,完全属于菜鸟级别,对公司的运作也不是很熟悉,怎么办?我赶紧从公司的书库借了几本关于广告词的书籍,并从网上搜索广告词的创作,还查看了关于广告词的经典案例。

在这次广告词创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广告词在表现方式上,最好是六个了或七个字,这六个字中必须有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发音最好是升调。整条广告词所主张,承诺,倡导的东西务必是肯定的,正面的,包含品牌价值的;在音节上的讲究对仗和压韵,容易阅读和传播。而起一个优秀的广告词,考虑的方方面面,更加首先要切合品牌或企业所要传播的定位,其次,广告词必须要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打动消费者,并且易于传播。因此,在掌握广告词的要点和阅读书籍的基本上,再结合了公司的经营运作,起了将近二十个广告词,唯一幸存下来的广告词即是,点缀品牌,领航未来。品牌,是一个象征,一个方向,一个标识,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点缀品牌涵盖着两层寓意:1为企业设计包装,提升品牌溢价;2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规划推广,实施点金之术,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画龙点晴之效。领航未来,与汉诺文化传播的LOGO相呼应,旨在具备超前的思维,细致的洞察,敏锐的嗅觉,能够担任舵手,掌舵方向,领航企业未来,开拓广阔的蓝海。

经理对我第一次起的广告词颇为认可,便让我为某茶具公司所属产品,旅行茶具想个广告词。有了第一次写广告词的经验之后,我不再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旅行茶具的特征,而经理从某茶具公司带来了实物,这让我能更好地了解产品。仔细端祥着,旅行茶具有别于家居茶具,就是小巧玲珑,而且,拿起来时,显得格外的轻松,因为它的材质是铁,重量较为轻,瞬间,灵感眷顾于我,广告词也因此诞生,轻便茶具,轻松旅行。由八个字组成,展示了商品的特征,同时也突出了卖点,而在发音上,好读易记,有利于传播。以“轻便”二字,体现旅行茶具的特点,外观轻巧,方便携带。“轻松旅行”,暗示带上茶具,也能给旅行带来轻松自在的闲致。

2.1.3 软文撰写的伴奏

现在对于广告词的把握总算有感觉,正当沾沾自喜的时候,经理又分配了工

作任务了,为公司宣传写软文。软文的撰写也是这次实习中,挫折感最强的一个项目。写了五六次软文,都被老板一一否决。曾经一度心灰意冷,但想到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于是,重新振作,并在写软文中,慢慢摸索着,体会到了,软文要以记者的口吻,不露痕迹的,抓住消费者的关注点,进行广告推广,而且在表达中需要含蓄,透出一丝丝文化气息,信息的传达不是大声的叫卖,而是静静的以自己的品位去感召每一个受众,让受众在欣赏广告的文字中知道商品的展示。但切忌,不是卖弄创意,炫耀文字。广告不是我们最初想像的那么单纯的一件事情,它是以客户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它是沟通,讲究沟通能力,在这场磨合当中,客户的意见与消费者的反馈一样,对于一个广告公司至关重要。最后,我以银装素裹的冬季为背景,通过轻舞飞扬的雪花,与孩子们天真的阳光笑脸想结合,营造着愉悦的氛围为主题,写了一篇软文,经理看了,也点了点头,示意通过。

2.2感悟

在这段与其说是实习倒不如说是工作的日子里,我接触到了很多的人与事,现实也很赤裸裸的展现在我面前,对现实社会的残酷我也备受感触。工作,讲究效率、质量。要提高效率,首先要了解工作流程,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条不絮地进行;其次,要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才能更 好更快地做出适合客户的设计,让客户点头称好;第三,要懂得同事之间的协作,要好好培养之间的默契,要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沟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学习, 讲究主动、积极性、自觉性。要学习就要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自己的能力,完善自身,不怕烦,不怕累。做事还是要用心,不能像布偶那样只是单纯的听从别人的操控指挥,而自己不思考。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思考过,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反思,才能进步。还有,不懂就要问,问清楚了才好办事。我还要继续努力。继续虚心向学,继续踏实工作,不逃避,不推搪,不给自己找借口。见过跟我一样的大学毕业生到处碰壁找不到工作,刚开始真的很替他们难过,但是经过我所在公司面试的过程中,我知道其实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大学生自己在大学期间每怎么努力的结果。所以经错一连串的事情,我明白了,只有付出努力才可以得到收获。所以什么都可以不要,学习的动力绝对不能没有,要时刻记得给自己充电,才可以让自己的工资越高让自己的福利越好。所以我要在我毕业前,好好努力,多看书多学习!

推荐第7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过一年紧张而又高水准的合作科研,顺利完成了《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编写工作,并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文化蓝皮书》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蓝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谢绳武任主编,国家相关部委的主要领导大多都担任了编委会的副主任和委员。

据专家介绍,这本书有三个第一:是我国第一本文化蓝皮书,也是第一本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蓝皮书,更是院校首次强强合作在文化研究领域完成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社科院与上海交大本着优势互补、勇于攻关的精神,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报告、“十五”期间和入世后的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化行业的报告、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现状报告、与国外文化产业的比较、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中国大城市的文化产业综合指标统计研究,以及专家论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报告。

《文化蓝皮书》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况,展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前景。它的适时诞生,预示着我国正以世界的眼光、时代的要求融入世界发展的格局之中。正如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在序中所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一些文化出口大国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本国重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联姻,正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飞速扩张的时代。许多国外的政要、专家学者,不约而同都将其看成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他们甚至断言,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与产业两个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这样的判断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预见性,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推荐第8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2011-08-17 17:12:56 来源: 新闻出版总署

转发到微博(0)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8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了《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未来5年,体制机制创新将再一次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制胜的关键。宏观经济转向

要求文化产业超常发展

“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蓝皮书认为,以上重大政策性动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蓝皮书分析指出,展望未来5年,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任务并不轻松,可能会更加依赖体制改革为发展开拓道路。未来5年~10年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跨越“转型”难关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转向导致的文化需求空前释放、经济结构调整对现代服务业的扩张期待、数字化信息技术巨大进步推动的新型业态出现,都要求文化产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而没有新一轮重大的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这一跨越。

蓝皮书认为,根本问题不是对产业政策作局部的调整,而是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安排。就此,蓝皮书进一步指出,文化发展特别要求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甚至一定程度的风险,因而它需要的是一个宏观可控、微观放活的实践空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安排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这种特殊规律。期刊向电子平台延伸

趋势不可逆转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数量、结构的变迁,期刊消费者也发生了演变,表面平稳的2009年-2010年的中国期刊产业正在积聚嬗变的能量。 蓝皮书援引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销售纸质期刊1.84亿册,比上年下降39.47%;发行收入21.73亿元,比上年下降16.05%;广告经营总额为30.37亿元,较上年下降2.1%。与纸质期刊的经营状况相比,电子期刊“钱途”无量。以手机杂志、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杂志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形态期刊在2009年-2010年间,规模膨胀迅猛。以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2009年销售收入为6亿元,与2008年相比年度增幅达75.4%。

蓝皮书分析认为,中国期刊产业如果想在未来5年-10年内生存并发展,就必须积极向互联网、手机等电子平台延伸产业链,并重构赢利模式,期刊向电子平台延伸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推荐第9篇:文化产业10年发展报告

文化产业10年发展报告

A.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体系

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成倍增长的态势。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1.8万户,从业人员873万人,资产总额1.8万亿元,主营收入为1.6万亿元,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5%。10年间,法人单位增加了近2倍,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资产总额增加了4.6倍,主营收入增加了4.1倍,增加值增加了4.8倍。

如果从2003年算起,也只用了8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突破了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在产业发展史上是个奇迹。2010年以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量在千亿元上下,2010年以后年份的年均增量超过了2000亿元。从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只有2.15%,到2011年达3.28%,2012年为3.48%,2013年为3.42%。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文化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产业包括三个类别:一是文化内容生产。从文学创作到艺术生产,从舞台表演到影视剧生产,从音乐制作到书报刊出版,文化内容生产体系已很完备。二是文化传播渠道。包括与出版生产相对接的出版物发行,与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服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相对接的广电节目传输系统,与电影制作、演艺相对接的电影院线和演出院线。三是文化生产服务。印刷复制、软件开发属于典型的文化生产服务,要素市场意义上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以及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咨询、金融担保等中介服务也在此列。

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离不开国民经济体系支撑,由此派生了两个类别,即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由此增加了一个类别,即生产性文化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将文化元素植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品牌价值和附加值。

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经过10年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体系。

表2显示,从投入看,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遍布于文化产业六个类别。2004年,文化内容生产、文化生产服务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三个类别的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资产总额分别超过2000亿元;2013年,除文化装备制造外,其余五个类别的从业人员均已超过百万人。从产出看,2013年文化内容生产、文化生产服务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的主营收入均突破万亿元,生产性文化服务的主营收入接近万亿元;除文化装备制造外,其余五个类别的增加值均已超过2000亿元。综合投入和产出,10年间,文化产业各类别呈现竞相增长的良好态势,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体系业已形成。

B.文化产业以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为主体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不断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主要手段。文化产业如何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而不会偏离方向,更不能“耕了他人田、荒了自家地”,这是宏观决策和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大问题,更是决定文化产业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快速的,而且是健康的。

1.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保持主体地位。表2显示,无论从投入看还是从产出看,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服务这三个类别在文化产业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服务的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和主营收入加总额占文化产业六大类别的比重均在60%以上,增加值加总额占比在70%左右。如果把生产性文化服务加上,在文化产业六大类别中,2013年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高达91.13%,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分别达86.88%、74.84%和86.72%。

2.文化内容生产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生产,在文化产业统计上,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大类中(详见表3)。

2013年,新闻服务的资产规模为3770.65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5倍;出版服务的资产规模为4321.3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近3倍;影视制作的资产规模达到1615.37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0倍以上;演艺的资产规模达991.42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22倍。

2013年,出版服务的主营收入已超过千亿元,在文化内容生产领域保持领先;演艺和影视制作的主营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13年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25倍和14倍。

3.旅游和休闲娱乐占比很低。在文化产业统计中,旅游仅限于公园景区游览服务,不包括旅行社。2013年,公园景区游览服务的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分别为52.46万人和7696.70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98%和7.44%;增加值为645.0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1%。2013年,休闲娱乐服务的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分别为84.72万人和2276.9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81%和2.20%,增加值为576.9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7%。

C.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呈阶梯状

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呈现东部领先、中部追赶、西部快跑的梯度发展态势。

1.东部领先是全面的。2004年、2008年和2013年,东部10省市的资产规模平均为1006.55亿元、1605.41亿元和4502.25亿元,是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3.63倍、4.01倍和1.89倍,是西部12省区市平均水平的7~8倍。

在文化产业六大类别分地区分年度排序中,广东省“拔得头筹”,江苏省综合排名仅次于广东省。北京市虽然在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生产性文化服务三个年份的排名均在前三名,但文化装备制造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两个类别的排名明显靠后,所以综合排名在山东省和浙江省之后。上海市与北京市的情况基本一致。

2.中部大步追赶。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中部六省与东部10省市的差距在缩小。尤其是在2013年,二者资产规模的差距已从2004年的3.63倍缩小至1.89倍,主营收入相差的倍数也从4.94倍缩至1.93倍。2013年,中部地区湖南省、河南省和湖北省文化生产服务增加值仅低于广东和山东的规模。

3.西部个别省市发展迅速。与中部六省相似,西部12省区市与东部10省市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这一点在资产规模和主营收入两项指标上均有体现。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西部地区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服务的发展水平与中部地区大致相当。

D.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基础还不牢固,急需规划引导和重点培育。

1.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近年来,国家财政已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以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为原料,就可以形成“中华文化素材库”,既为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打好基础,也为文化生产部门提供各式各样的素材,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为一体,确保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自2013年起,财政部会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扶持电影、新闻出版、印刷复制等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建议将扶持范围扩大到演艺、广电节目传输、电影院和剧场等行业,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

3.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与其他领域相比,尤其是跟国外知名文化企业相比,国内文化企业的规模很小、实力很弱。应当抓紧制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的规划和政策,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战略性调整,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鼓励文化企业实行混业经营。

4.充分发挥文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及渗透,是借助于文化装备这个环节实现的,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度必然通过文化单位的技术装备水平体现出来,文化装备制造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目前文化装备制造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大,急需把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作为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要途径。

5.高度重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以设计和广告为主体的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体系产生直接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中,广告服务目前的规模较大,但建筑设计和专业设计的发展潜力巨大。2014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广告、设计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抓好落实。

2014年国家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政策一览

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推动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4月,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指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

4月,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提出,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出口分别实行增值税零税率、营业税免税。

8月,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采购。

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

11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宣部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指出,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推荐第10篇: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何卓亚 赵霞 丁擘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近期中央三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给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 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2010年间,全省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7.1%、17.1%、15.5%、15.1%、15.9%,高出同期全省GDP增长3.0、2.5、3.

4、4.4、3.7个百分点,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文化产业却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产业之一。自从省八次党代会确定了两大跨越目标后,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全省各方面受到的关注度、参与度空前提高,加快文化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河南有9405万常住人口,根据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河南全省拥有3043万户的互联网用户,文化创作生产和交流传播有着新的、广阔的平台。在金融危机时期,文化产业也是逆势而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生态增值、低碳经济等特点和功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正迎来一个黄金时期。从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情况(以下数据统计范围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下同)看,2010年与2008年相比,两年间全省音像制品出版业增长了186.2%;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增长了49.8%;新闻业增长了37.8%;图书出版业增长了15.8%;报纸出版业增长了77.9%;期刊出版业增长了81.8%;其他出版业增长了279.9%。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业中,两年间全省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增长了81.6%;玩具制造业增长178.6 %;乐器制造业增长70.9%;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增长31.1%;手工纸制造业增长65.4%;包装装潢及其他业增长69.5%;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162.1%;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增长 50.8%;复印和胶印设备业增长373.3%。在文化服务行业中,两年间全省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长了198.2%;,无线广播、电视增长392.1%;会议及展览服务增长150.3%;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增长192.2%;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增长271.3%;文艺创作与表演增长61.7%;群众文化活动增长62.9%。数据显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作为促进传统产业创新的先导产业之一,形成了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和发展的新亮点,较快地引起整个产业结构转型,而且促进其他产业的转型的特点。

(二)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深入贯彻八次党代会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联合或重组,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单位数不断增长,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196个,比2008年增加951家。

文化产业具有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劳动力的特点和优势,正在逐步成为全省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涉及近百个行业,跨度很大,这些行业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要求各不相同,差异也很大,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人群和资本的进入,既可以发展拥有高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接纳个体式的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既可以吸纳掌握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也能满足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要求。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从业人员46.03万人,比2008年增加4.22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增长4.97%,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1.3%的增长速度。

(三)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重点行业成就显著 河南各级连续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的投入,集中力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提供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全省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从2010年(下同)数据看,重点行业的主力地位进一步提升。

1.新闻出版业发展成就显著

豫版出版物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省共有图书发行网点8499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1274个;出版各类图书4876种,总印数达20150万册;出版报纸123种,总印数达到21.4亿份;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174种,数量360.5万盒(张)。

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河南第二新华印刷有限集团公司印制的《鲁迅》、河南凯瑞数码公司生产的DVD9-R荣获印刷复制奖提名奖。4种报刊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101种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分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和第八届河南省优秀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奖。豫版出版物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外向型发展,组团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和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分别实现订货码洋2087万和2300万元。

2.广播影视业快速发展

(1)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4.22万人,资产总额109.2亿元。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8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50套;电视台18座,公共电视节目套数166套。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26071小时,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69059小时。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3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39%。有线电视用户725.14万户,入户率24.28%。 (2)精品生产成效明显。省影视制作集团参与拍摄的主流商业大片《叶问2:宗师传奇》内地票房累计收入2.33亿元,全球票房突破3亿元,荣膺2010年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第一名。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获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影片奖。电影《少林四小龙》、《苍生大医》获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入围奖。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前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84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建设任务,使38.6万偏远地区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省在内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电视节目。全省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100%。

3.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全。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新建达标县级“两馆”9个,维修改造县级“两馆”20个。新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581个,已达标917个。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年共新建51个县级支中心、598个乡镇服务点、18590个村级服务点。

(2)舞台艺术生产迈上新台阶。文艺演出持续活跃,重大赛事成绩显著。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新编历史剧越调《老子》获得文华大奖,实现了在全国文华大奖评选中的“四连冠”;豫剧《香魂女》入选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实现了河南在这一项目上的“五连冠”。

(3)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单。古籍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约8万处,其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189处(19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有各类博物馆150座,104座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全年免费接待观众1000多万人次。河南博物院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4)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河南少林寺武僧团赴喀麦隆、刚果(布)和赤道几内亚等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河南艺术团赴新西兰、萨摩亚等南太平洋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等。“中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拓展。豫台文化交流不断深化。

二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总量较小,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

(1)相对河南经济大省来看,全省文化产业总量小,占GDP比重偏低。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367.1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7%,占GDP的1.6%,达到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很重。

(2)单位人员规模偏小。2010年末,平均每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2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7人;限额以上批零企业75人,限额以下批零企业9人;服务业企业13人,文化事业单位29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单位的人员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3)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的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造业比重过大。在法人单位中,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4.1%;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占5.8%;文化服务业占39.7%。从结构看,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比重过大,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娱乐业等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相对当前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要的内容产品和服务需要大力加快发展。其二,核心层在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中比例较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分层结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之比为34.7:19.0:46.3,而这一比例在2008年是35.7:22.1:42.2,相比之下结构仍有待改善。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及网吧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

河南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小型企业居多,资源相对分散,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使得产业主体呈“小、弱、散”的局面。现代大型文化企业不多,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

3.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 为了促进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为165.63亿元,较2009年增长10.7%,但远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的增长速度。

4.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动力不足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524元,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7位。人均收入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支出的能力。城镇居民日常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最高,恩格尔系数达到33.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838元,实际增长9.6%;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741元,实际增长29.1%,但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仅为6.8%,同比提高0.8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2010年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同样最高,恩格尔系数达到37.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2元(全国4382元),实际增长4.7%(全国5.9%),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50.47元(全国367元),实际增长6.4%(全国7.7%),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6.8%,反而比上年低0.1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8.4%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 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河南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河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影响全省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再就是缺乏创新产品,河南的文化产品依然是在传统中徘徊,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低,新兴文化消费品发展不快;三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滞后。文化产品是文化消费链条的上游,因此文化产品的丰富度如何,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消费的发展。

三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体现在增长速度上,更体现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上。

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要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结构需加大调整。一是要提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以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应促其加速发展,提高比重,形成主导地位。二是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优化组合,提高河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有较大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创新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因此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现状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四是理顺文化产业内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建成良性互动机制。使文化产业内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各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营建起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2.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龙头企业

依据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抓好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与工艺美术、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武术体育、动漫游戏等九大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要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并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引领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促其做大做强。力争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引领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3.扩大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需求动力 虽然目前河南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却一直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靠文化消费拉动。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娱乐、休闲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育文化品牌、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增强文化消费的连续性,使文化消费成为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11篇: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荷塘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以生态宜居、文化休闲”为特征的商贸次中心发展定位,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更好的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准确把握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座谈、走

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荷塘区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一、荷塘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发展三大优势,奠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1、文化底蕴丰厚。目前,我区的文化形态主要有以龙山寺和仙庾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千金药业等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流芳园、抗日工事遗迹、抗日阵亡将士墓、刘劭民烈士墓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仙庾岭、婆仙岭为代表的城郊休闲文化;以仙庾庙会系列活动、仙庾镇及明照乡的赶集、逢年过节的耍龙舞狮、花鼓戏、剪纸艺术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全区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文昌阁(仙庾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仙庾庙、流芳公园、601老年公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仙庾庙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

2、文化实力雄厚。一是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撤销荷塘区文化市场稽查队,明确荷塘区文化馆,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名。辖区共1乡1镇5个街道办事处,现均已设立了综合文化站,确定事业编制3—4人。二是民间文艺团体遍地开花。有民间艺术团体23支,总人数750余人,年活动场次超过2000余场。三是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大型文艺汇演、秧歌、腰鼓、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比赛等各种节会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区连续两年获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株洲市首届合唱节荷塘区代表队获银奖;自创小品《何结巴打狗》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获“金穗奖”;创作《魅力荷塘》、《映日红荷》、《潮涌荷塘》等一系列体现荷塘改革发展成果的书籍,目前《文化荷塘》丛书正在编撰中。

3、文化基础深厚。辖区范围内乡镇街道分别建立了综合文化站,35个社区分别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39个村分别建有综合文化室、农家书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点。文化企业有艺术品市场1家、影视制作公司1家、印刷厂42家、网吧132家、电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销售超百万的有113家,过千万的有2家;互联网终端用户占辖区常住人口比率20%。据统计,2011年全区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14.5亿元,总资产总计11.9亿元,全区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三大举措,激活了文化产业的动力

1、政策引导。我区在2010年制定了《荷塘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荷塘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株洲荷塘月色示范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个政策指导意见。

2、政府扶持。一是结合“文化惠民”,解决“两难”问题。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湖南高威影视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电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户荷塘区,通过“政府买单,群众观影”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还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区群众文化市场,探路解决了群众对文化需求和文化企业开拓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结合各种节庆日活动,活跃民间团体。三是结合部门职能,服务文化市场。

3、机制激励。推荐了一批优秀的农家乐创建湖南省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旅游家庭宾馆,整体提升了荷塘区农家乐的档次。推荐龙山寺佛教文化园景区申报A级景区,今年该寺按照国家3A旅游景区的标准,投资1000余万元,启动了改扩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发展定位越来越明晰,以仙庾岭为中心,重点发展文化休闲类项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业园二期为主体,引进高科技环保工业项目,打造金山新城;以东环北路周边为板块,引进商贸企业,打造荷塘商贸城;以新华西路两侧为主区域,引进商业项目,打造商贸次中心。

1、旅游文化—“荷塘月色”。针对仙庾风景名胜区策划了荷塘月色项目。项目规划范围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个村,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范围8.2平方公里,启动区范围2.5平方公里。该项目总投资为100亿元,近期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中期集中力量打造会议中心、度假区等接待设施;远期完成新市镇集中安置点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项目等。目前,总投资1.2亿元由盛世芙蓉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耕食记’——中国炎帝文化创意农业园”项目(占地400亩

)和“仙泉谷”生态酒店项目(占地100亩)已试营业。另外,湖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园拟投资20亿元,选址在荷塘区樟桥村仙人造水库及周边地块,项目规划用地9200亩(其中项目建设约1500亩,保留自然生态面积85%以上)。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内顶级休闲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争成为中南第

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

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商贸文化—“荷塘商贸城”。荷塘商贸城建设项目选址于石宋路以东,新文化路以北,320国道两侧,共约10178.2亩土地。目标旨在打造一个大规模商贸市场群和集国际连锁商业、高档住宅、五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门国际连锁商业企业、东方夏威夷、三和·美林湾等亿元项目签约。项目对繁荣红旗经济商贸圈,打造商贸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3、工业文化——“金山新城”。生态低碳示范新城——金山新城,项目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以“产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为定位,形成行政区、产业区、商务区、文体区、商业区科学分布,各类配套产业及设施齐全,城市发展与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新城市综合园区。目前,引进了总投资1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的三一重工产业园项目和投资达65亿元的中基国际高等级老年社区项目。

(四)举办三大活动,增添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活力

1、“荷花节”。我区每年举办株洲“荷花节”系列活动,形成了夏季赏荷“穿越荷塘”、秋季赏月“中秋吟唱”“篝火晚会”等品牌活动,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参与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品牌活动。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2622万元,同比增长31.1%,接待游客20.01万人次,同比增长33.4%。2012年,景区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60万元,同比增长30%。

2、“汽车展会”。今年,在株洲汽车城举办2012株洲汽车展,四天内有30万人次前往赏车、购车,共成交汽车1843台,销售额突破2亿元。据统计,上半年我区汽贸行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1.9%,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40.4%。在全市汽车市场上占有龙头地位,同时汽车文化也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3、“荷塘区房交会”。2011年荷塘区首开城区办房交会的先河,通过这一平台充分展现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体现荷塘区城市新貌、楼盘品质、生态社区的优势,表现出荷塘区在逐步由工业老城区向宜居新城区、生态新城区迈进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认识不够。不同部门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的界定尚有争议,部分行业增加值难以统计,同时个体文化经营户的投资额、营业额尚未列入统计,对全区的文化产业整体状况的准确性有影响。

(二)产业竞争力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已占GDP的20%--30%,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5%--8%,而我区目前拥有各类文化经营企业仅为508家。传统文化产业投资少、规模小、各自为战,分散经营,没有规模以上的文化龙头企业,而新型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未形成规模,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造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三)文化产业融资困难。文化产业属于大投入大回报、长投入长回报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文化单位自身积累,地方财政投入和私人个体财力毕竟有限,文化产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普遍狭窄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资本扩张能力受限,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树立文化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理念,从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摆上突出位置,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文化产业。

2、提升地位。把发展文化产业的业绩列入政绩考核内容,与评先评优挂钩,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各相关部门和个人。

3、提升氛围。宣传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文化产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4、提升层次。以“创文”工作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契机,加强长株潭以及对外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产业层次的提升。

(二)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实际工作当中区级文化行政部门“属地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却不对等。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从组织上确保产业规划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议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领导聘任制、职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放大其社会效益。对其中经营性部分应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建议尽快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信贷财税、技术改造和创新、地水电资金、文化企事业审批向文化产业倾斜。

2、优化商务环境。建议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专业化市场交易中介平台和专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提供管家式、贴身式、个性化、全职能服务,全面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商务环境。

3、优化人文环境。建议以实施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为文化荷塘的主旨与灵魂。依托“荷塘月色”项目的推进,对“荷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与挖潜,开发荷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链。通过举办节会、论坛等活动包装推介,冠名征集主题歌曲、塑造动漫形象等方式广为推广,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态特色。婆仙岭、仙庾岭两地是闻名省内的“天然氧吧”,要大力发展滨水休闲、山地运动、度假疗养等多种产业,建设星级酒店、温泉度假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进一步打好生态牌,做好休闲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区“宜居”人气的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市场。要通过提质改造,建设上档次的专业文化市场,以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要通过内联外引,打造餐饮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条街,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突出创新特色。要敏锐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与方向,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传媒、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换和升级,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从荷塘区实际出发,重点扶持发展现代文化物流业、数字媒体等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二是推进产业集群。结合荷塘区“三城”规划发展,划出一定区域建立文化高新产业区,鼓励文化企业本行业或跨行业联合,建立文化产业集团,集聚资金、资源和市场,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我区文化产业低小散状况。

3、致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区紧邻株洲市“职教城”区位优势,整合现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在学校设置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开展相关课程,加强产学研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创意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评估机制,大力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会展设计师、文化经济人、广告策划师等。

(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建议市、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并从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增幅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增幅。创新政府投入方式,采用贴息补助、奖励、项目采购等方式,将投入额与文化生产、艺术创作方面的成绩或效益挂钩。

2、争取上级经费支持。精心包装策划项目,争取省、市对荷塘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更多支持。

3、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一是放开民营资本的进入。建议降低民营资本注入门槛,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机制,大力吸纳民间资本。还应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采用减免税等方式支持发展,增强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动力。二是吸引创业投资的参与。建议建立荷塘区文化高新产业区,以吸引大量灵活高效的创业投资,并且尽快形成较成熟的文化市场的投资和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等,以实现文化成果的市场转化。三是向资本市场融资。大力培育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促进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建设

第12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

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棋牌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县城12家,通关镇2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

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11.72亿元,共接待游客达11.3万人次,同比增长8.7%,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并被人民网等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

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

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七)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第13篇: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弘扬邢襄文化 开发创意产业: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近3500年的建城史和600多年的都城史给邢台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名胜古迹,使邢台积聚了诸如历史、英贤、科技、道教、民俗、生态、现代企业等厚重的文化资源,可开发为文化产品的素材十分丰富,为各种门类的艺术品创作生产乃至形成产业规模奠定了基础。以郭守敬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以宋璟、张宾、魏征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清河张氏文化园为代表的祭祖文化,以抗大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临城崆山白云洞为代表的地质文化,以天河山爱情节为代表的旅游文化等,每一个品牌都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

一、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邢台市文化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正处于初步发展和路径探索阶段。

近年来,邢台市委、市政府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大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推进科学文化、政治文化、祭祖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多点开花,多点突破,大力保护、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实施“四个一批”战略,即推进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发展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文化拳头产品,打造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强力提升城市品位,尽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大市的突破。

通过举办郭守敬科技文化节、河北省“七夕”情侣节暨中国?邢台天河山“七夕”爱情文化节、内邱扁鹊文化节等活动,倾力打造郭守敬、扁鹊、邢瓷、七里河、中国爱情山、汉牡丹、前南峪等文化品牌,重点建设七里河休闲娱乐园、郭守敬文化创业园、清河张氏文化园、邢台英谈文化旅游、宁晋中国工笔画之乡、临城北方地质文化科普园、平乡梅花拳基地等。 成立“邢台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心”、“邢台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开展全市文化产业调研,进行文化产业专项辅导,建立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展示资源,推介项目。自2006年3月开始,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谋划文化产业项目70多个,辑印了《邢台市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手册》。先后组团参加了深圳、北京、廊坊文博会,重点推介了邢台市七里河新区休闲娱乐园、清河县华夏张氏文化园、邢台县英谈古寨保护与开发、邢台天河山、临西县万和宫等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清河县与香港好记星电子公司在深圳文博会上签订了1500万元的清河县张氏文化生态园香港园的投资建设意向书。邢台县英谈艺术家创作基地与廊坊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廊坊文博会上签订了2500万元的邢台英谈艺术家创作基地投资建设意向书。

经过几年的发展,邢台文化产业主要形成了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歌舞娱乐业、休闲健身业、网络文化业等行业。建设了临城县中国北方地质文化科普园、中国爱情山——邢台天河山、内邱县扁鹊中医文化旅游区、邢台县前南峪红色+绿色文化产业园、临西县万和宫等文化产业项目。部分项目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效益。邢台天河山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中国爱情山”,邢台市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市杂技团通过调整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先后出访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土耳其、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市文联主办的《散文百家》是全国五大散文刊物之一,曾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北省“十佳”期刊,订数多年居全省纯文学期刊之首。影视剧《紫金山五杰》、《郭守敬》、《董振堂》、《景廷宾》等已经完成了剧本创作,正在寻求合作伙伴。

截止2006年,全市文化系统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实现产值6.5亿元,占全市0.9%;从事文化经营的从业人员近2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6%。市广电局经营创收2680万元。邢台网络公司经营创收1800万元。邢台日报总收入2442万元。市书店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50万元。全市旅游总收入19.7亿元。

二、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2008年——2015年,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构建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健身业等为主导的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培育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邢襄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成为邢台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建设2—3个大的文化产业园区,建成3—5个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形成5家以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企业,努力打造10个以上具有邢襄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新闻出版,覆盖全市的新闻媒体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广播影视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品牌化、专业化出版体系。

——文化旅游,围绕“山水太行、古都邢台” 这一主题,构建“一城两翼”(中心城区综合游、西部山区生态游、东部平原民俗文化游)的文化旅游产业布局。

——演艺娱乐,重点扶持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对市区的戏曲茶楼文化进行总结和提升,扩大其经营规模和辐射影响力;开发隆尧秧歌、广宗太平道乐、威县乱弹、平乡丝弦等民间演艺资源和项目;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新型健康的娱乐场和大型娱乐中心;市县艺术院团要在精炼自己的传统剧目的同时,不断创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演出市场。

——重点建设邢台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广播电视中心、临城邢瓷博物馆、清河张氏文化博物馆等,大力推进健身活动中心和健身活动站点的建设。 ——市群艺馆基本完成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任务,深化内部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推动服务进一步延伸。市河北梆子剧团、豫剧团、杂技团、电影公司和市县电影院等,逐步转企改制,面向市场,实行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较强的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邢台市文化产业发展举措

以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影视业为突破,拓展文化市场,丰富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名优品牌。

1、开展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统计

为进一步摸清全市文化单位和企业的数量、资产规模、从业人员以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对经济贡献率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找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确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为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经济政策和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等打好基础,自2008年8月始起,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等研究确定,按照省里的方案,借鉴外市经验,结合邢台实际,由市统计局牵头,市文化局等市直部门分工协作,市委宣传部总协调,开展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统计工作,待工作完成后,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体系,并自2009年起,将我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纳入年度调查统计范畴。

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市统计局正在向市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资金到位后,统计工作便可顺利开始。

2、完善全市文化产业目库,对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

自2008年9月开始,我们建立了项目建设月报制度,并将全市60个项目按在建、拟建分为两大类。

在建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七里河新区休闲娱乐园,该项目位于邢台市区南侧、邢台市投资70多亿元的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内。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无偿提供场地,由投资方建设过山车、蹦极、攀岩等极限运动设施,以及儿童游乐设施等。清河张氏文化园,该文化园清河县为迎接2009年4月第四届世界张氏恳亲大会,出资230万请上海同济大学进行设计,占

地300亩,前期总投入已达1600多万元。2008年6月24日,清河华夏张氏祖庭举行奠基仪式。按照规划,张氏祖庭占地90亩,由挥公享堂、张姓纪功柱阵、广场、望楼等建筑组成。邢台天河山,依托牛郎织女原生地,建成中国唯一的爱情山,建成中国爱情圣地、蜜月殿堂;打造中国“七夕”爱情节;建成国内外闻名的“绿色嘉年华,爱情大观园”。临西万和宫二期工程,万和宫一期工程占地2万平方米, 已经完成并试营业。景区以和谐文化为主题,设佛、道、儒、宗教、孝悌、幽默、民俗、民族八大文化区,树立了“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的品牌。二期工程唐诗宋词意境苑,以高度凝炼、个性化鲜明的典型环境,逼真再现唐诗宋词巅峰之作的典型意境。邢瓷博物馆,该项目位于普利寺塔西侧,南通临城大道,预计投资1200多万元,规划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预计到年底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博物馆建设后将开展邢瓷仿制,游客尝试抽坯等项目,还可以开展历史文化教育,邢瓷文化交流等。全部规划完成后,邢瓷博物馆和普利寺塔以及临城县相关的人文景观、文物景观、历史景观相互辉映,将形成临城县一道以古文化为主的美丽景观。南宫普彤寺、群英湖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南宫市城区西郊,作为省内宝贵的湿地资源带和我省为数不多的省级湿地公园之一,投资达7.5亿元,并列为南宫市2008年“天字号”工程来实施,按照三个开发层次分步推进。一是借助湖岸南侧毗邻中国第一塔寺--普彤塔寺的地理优势,开发建设普彤寺纪念广场和系列古迹修复工程。二是精心打造湖区新景观,打造休闲度假场所三是建设旅游配套工程。邢台市大开元寺文化园区,开元寺位于邢台市区邢州北路中段,建于唐代,是佛教五宗之一曹洞宗的祖庭,元朝时为全国佛教文化中心。镇寺之宝——15吨重的大铁钟和16面经幢仍保存至今。我市于2006年开始修复扩建开元寺,建成后将重现开元寺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截至目前,投资1000万元的四殿主体工程正在施工,2个企业和417户居民搬迁工作正紧张进行。大开元寺文化园区总面积近400亩,投资超过2亿元,全部工程将于2009年6月前建成。临城岐山湖综合开发项目,岐山湖距崆山白云洞2.5公里,库容量为1.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近万亩,水质为国标二级,风光秀丽、景观独特,是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理想之地。现有景点及项目:水上乐园、商周古城、鸯鸯茅舍、中围名塔园等。拟扩建项目:环湖公路、度假别墅区、商周文化城恢复、水上游乐中心、乡村体现区、商业服务区等。

拟建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英谈古寨综合开发项目,被誉为“中国北方千年古堡”的英谈古寨位于邢台县西部太行深山区,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古建筑4500平方米。村内的房屋依山就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于2007年6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欲通过对英谈古寨的保护与开发,将其建成集旅游、购物、写生、艺术家创作为一体的景区、写生创作基地。平乡梅花拳基地,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拳派之一,有近四百年历史,已传播到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的发源地后马庄的邹氏墓群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梅花拳弟子都会云集后马庄祭师拜祖、切磋技艺。项目建设包括以下:梅花拳纪念馆、梅花拳文化碑林、梅花拳文化公园、梅花拳文武学校。规划图已由山西省古建筑设计院设计完成。柏乡汉牡丹园开发扩建工程,汉牡丹园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现代化温室2座8000平方米,名贵牡丹20万株。园中既有闻名遐迩的汉代牡丹,又有近年来由洛阳、荷泽、安徽、甘肃、四川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国内引种牡丹、芍药800多个名贵品种,以及由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引种的牡丹品种100多个。中国宁晋北方工笔画生产基地,宁晋工笔画作者比较集中,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现有古玩市场一个,画廊3个,年产工笔画作品超万件,占北京、天津工笔画销量的80%以上,许多作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部分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我们欲依托宁晋书画院和庞大的民间创作队伍,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档次,建设中国北方工笔画生产基地。内邱扁鹊中医文化园,扁鹊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级旅游区。该项目计划修复建设8个主要景点:①扁鹊祠部分古建筑;②

扁鹊纪念馆、中医药展室;③鹊山宾馆;④鹊山湖;⑤扁鹊草药园;⑥扁鹊医学研究会;⑦扁鹊中草药加工厂;⑧仿古一条街。郭守敬科技馆,郭守敬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峰。郭守敬这一科技文化品牌,具有多方面的时代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现设计两个方案:一是在原有郭守敬纪念馆的基础上,新建一个郭守敬科技体验厅,内容以展示体验郭守敬天文、数学、水利、机械等科技成就为主,体验厅面积较小,为简单方案。二是建设郭守敬科技园,建科技体验厅和天象厅两大建筑及相关设施,为复杂方案。临城县北方地质文化科普园,该项目位于太行山中段,地处国家地质公园--临城县境内。该园区以有“北方奇观”、“地下岩溶博物馆”、“世界喀斯特风景洞穴世博园”美誉的岩溶洞穴--崆山白云洞为主体,是集峰林地貌、嶂石岩地貌、地质遗迹、自然生态、水体景观和人文历史古迹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地质文化公园。邢台县前南峪生态旅游区,系全国百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它位于邢台县西部浆水镇,距邢台市区60公里,景区内有邢和线,平涉线穿越而过,交通便利,北距云梦山23公里,南距峡谷群25公里,东距白云山7公里,西邻九龙峡7公里,处于邢台县主要景区的中心地带,景区规划面积116.8平方公里,内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80多处,共分为十大景区:抗大观瞻区、生态观光区、化山揽胜区、川林果园区、三支锅景区、大石岩景区和龙宫景区等。拟在原来基础上新建林业、地质和农业示范三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隆尧大唐帝陵开发项目,大唐帝陵位于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镇王尹村北200米处。是唐玄宗李隆基四代祖宣简公李熙,三代祖懿王李天锡陵墓,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或唐祖陵。拟通过招商引资修复唐祖陵园、光业寺、修建博物馆、李氏文化馆和仿唐一条街。沙河大唐梅园建设项目,邢台大唐梅园地处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镇十里铺村,大唐梅园中涵盖了宋碑及其附属文物,也包含“六国保村”,故此项目名称也可称为宋湲碑及其附属文物或“六国保村”保护开发项目。现拟恢复明朝宋湲墓区和梅花园外貌,建名相祠景区、梅香书院景区等。目前已请河北省旅游开发研究中心和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制定了《邢台大唐梅园建设规划》,现已列入沙河市“十一五”规划。

3、实行文艺精品创作近期、中期、远期规划

狠抓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当代成就,立足于邢台有不受限于邢台。划分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确定全市文艺创作精品库,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吸引市内外作家、艺术家参与我市精品创作。坚持多元投入,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精品创作生产。

近期,将要拍摄的电视剧有:《尚小云》,再现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尚小云的艺术人生,反映尚小云的艺术成就;《郭守敬》,反映和再现我国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上海欲拍电视剧,北京欲拍电影);《村官》,反映郭成志、吕廷祥、杨双牛、王胜、刘同林等基层优秀党支部书记群体代表,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当地群众,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走上共同致富的小康之路,为新农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事迹。

4、加强项目推介,大力招商引资

督促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明确分工,卡死责任,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规范项目内容,积极立项,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工作的考核,使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

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对较成熟的文化产业项目尽快立项,列入政府发展规划,集中参加政府组织的的对外招商活动。

加强沟通与协作,通过冠名和企业参与等形式,组织开展市内文化项目公开发布制度。 努力探索网上招商和邀商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吸引资金,加快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的进度,使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

变成产业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5、加快有利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贯彻落实国家、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建议市委、市政府尽早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办法,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倾斜扶持,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标向。

争取国家、省对邢台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促进文化产业项目的谋划、包装、建设、推介工作,促进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和文化产业博览和交流工作;促进对重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或园区和优秀文化产品品牌的评选和奖励等。

6、加紧培训,开展研究,引进人才

积极联系省、市文化产业教育、培训机构,通过举办辅导班、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全市现有从事文化产业人员进行培训;对城市农村文化队伍演艺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在全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增设文化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从本市高校抽出专门人员组建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专项文化产业研究;加大文化人才特别是策划创意文化中介人才的引进力度;想方设法改善文化工作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执笔:刘春格 张建军 刘延刚

第14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市、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第15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16篇:洛阳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洛阳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2012年1月11号,本人应付跃龙老师的要求来到洛阳进行文化产业调研,走访了市政府文化产业科,宣传部文产办等几家单位。对洛阳市的文化产业进行了一次摸底式调查。洛阳市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定位并不准确,发展方向过于发散。2011年文化产业占洛阳市总GDP不到2%,与周边的文化产业大市比如开封,安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洛阳市文化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总量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2075.0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61.2亿元,增长14.1%。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12亿元,同比增长17.2%,比2008年加快了8个百分点,分别比同期GDP、第三产业增速高出4.2个和3.1个百分点;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4%,提高了0.07个百分点。

(二)从业人员增加,带动就业作用突出

截止2009年底,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7.04万人,同比增长33.3%,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1.69%,比2008年提高了0.38个百分点。

(三)构成有所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三大层次来看:2009年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分别实现增加值8.5亿元、10.2亿元和15.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4.9%、30%和45.1%,核心层和外 1

围层占比首次超过50%,达54.9%,比2008年提升了9.2个百分

点,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二、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纲要

(一)进行了整体策划。著名城市战略策划机构——王志纲

工作室编制了《洛阳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策划方案》:1.

提出洛阳应打造世界级古都文化休闲目的地。形象诉求为“中国

洛阳,一个国色天香的地方”。功能定位为“东方锦绣神都,华

夏文明原点”。全域旅游格局概况为“一心两翼”。一心——国

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心,即洛阳主城区,主要由帝都文化核(隋唐

故城)、皇家风情体验轴、洛河文化体验带和伊河生态休闲带构

成。两翼——黄河文化旅游区和伏牛山山水度假区。2.大力落实

6项工作:培育运营主体,确定古都色调,营造水都风貌,理清

开发次序,完善旅游服务,占据舆论高地。

(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

以文化产业十大示范项目为基础,整合部分项目,突出重点,

提升标准。1.推进了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整体开发项目建

设。将龙门石窟文化园区建设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特色明显

的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对关林及其周边区域进行整体改造提

升,打造特色鲜明的关圣文化园区;对白马寺景区进行整体开发,

建设国际佛教文化园区。2.推进了大遗址保护和主题公园开发

项目建设。建设隋唐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保护开发汉魏故城宫

城核心区;建设周文化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等。3.推进了历史

文化街区项目建设。对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开发,

形成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以涧西区工业遗产街

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契机,保护工业遗产,开发工业旅

游项目。4.推进了牡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5.打造精品演艺及

影视动漫剧目。6.完善文化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建设

管理水平。

(三)科学布局,加快打造以信息服务为载体的现代文化产

业集聚高地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信息服务示范园,太平洋门户网站

和部分动漫企业已登陆入驻;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本地电子商

务、文化外包发展方兴未艾,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将起到龙头

作用;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IT业巨头正处于加快发展和

全国布局的关键时期,这些公司已与我市直接或间接联系,我市

也拿出了1000万元作为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因此,加快发展以

信息服务为载体的现代文化产业集聚高地的时机已经成熟。

(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效实施

我市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龙头,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培育、

衍生产业发展链条。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文化项目有洛阳红太阳

田汉剧场、大型舞台百戏剧《洛神》、3D动漫电影《牡丹》等。

同时,抓住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作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重大

项目的机遇,加快实施偃师商城城墙、汉魏古城阊阖门和隋唐洛

阳城宫城核心区等重要遗址的恢复展示工程。依托洛阳新区开发

建设平台,开工建设洛阳广电中心、洛阳市图书馆新馆等项目。

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影视制作、网络动漫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五)理顺关系,加强文化产业的统计管理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首先摸清家底,但当前的文化产业统计

渠道不畅,关系不顺,加强文化产业统计保障体系建设十分必要。

一是增加必要的人员与经费,将文化产业统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

预算管理。二是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评价考核机制。建立文化产业

例会制度,及时警示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由

市文产办牵头研究全市文化产业考核的指标、范围与方案、方法,

及早研究对各县区和各相关部门文化产业发展的量化考核指标

体系和定期督导考核检查机制,以促进各县(市、区)、各部门

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与共同协调发展;三是加强对

文化产业统计的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明确文化产业统计人员

及其岗位职责,做好本部门全行业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做到应统

尽统。四是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备案制度和《文化产业调查证》制

度,以利于及时全面调查掌握文化产业发展进度与状况,做到各

县区、各部门全行业统计。

三、洛阳市文化产业定位分析

我们认为洛阳城市的总体定位应当是“华夏文明原点,河洛

文化之都”,其形象表述语应当为“中国洛阳,河洛文化之都,

一个国色天香的地方”,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争取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大担当的需要。去年出台的《国

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开篇便

赋予了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第

八部分“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更是两度点到

洛阳。中原文化的实质内核即“河洛文化”,我们要紧紧抓住这

一机遇,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彰显城市文化品牌的需要。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

布的《2011中国十大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洛阳以“河洛文

化”品牌名列第七。同时上榜的同类型城市还有西安,以“古都

文化”品牌名列第六;北京,以“古今文化”品牌名列第三。这

个排行榜反映了洛阳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河洛文化” 之于洛

阳的唯一性。

(三)扩大城市影响力、辐射力的需要。“河洛文化”的地

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

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具体范围可以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

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

晋南。开放辐射性的地域概念,再加上遍布全球的约1亿客家人

——“河洛郎”,“河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不言而喻。

河洛文化作为洛阳市文化品牌中的精髓,为推广洛阳市的文

化产业应起到足够的作用。为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因文化而文化

的营销策略,取而代之的应建立发展营销“一体化”管理体系。

成立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市旅游产业规划、发

展、营销工作。1.推出城市代表形象。我们认为有两个形象最

能体现洛阳的历史沧桑与浪漫情怀。一个是“河洛郎”。河洛郎,

又称客家人,先世居黄河流域,后因战乱大批南下,现散布世界

各地,人数或超一亿。再一个是“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溺死

于洛水,化为洛神。三国时,曹植临洛水有感而作《洛神赋》。

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据此画《洛神赋图》,更加丰富了“洛神”

文化。这两个形象一个展示了洛阳血浓于水的亲和力,一个展示

了洛阳高贵优雅的万种风情。2.创新营销模式。借助学术交流

搞营销,努力提高“河洛文化”研究水平,加强与相关地区及人

群的联系,扩大影响,推销城市。如依托“古雅言”(古华夏共

同语,洛阳为正音,现广东等方言多有保留)研究,建立“雅言

文化圈”,拉近与广东、福建及海外华人的距离。借助民间交流

搞营销。通过民间互访、寻根问祖等形式,把洛阳推向全国、推

向世界。

四、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一个产业想做大做强,离不开市场中参与者的经营。市场中

的参与者有政府,企业,消费者。怎么样构建完善的市场制度,

保障文化产业正常运作,经营。成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中之

重。有以下几条建议:

(一)市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推进文

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文化企业发展,扶持发展

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优秀文化企业。各县

(市、区)也要结合本地实际,设立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专

项基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组建市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市财政先期注入

一定的启动资金。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多渠道融资,重点投资有

前瞻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

(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后,财政继续给予扶持。

转制后,原有的事业费仍按原渠道继续拨付,保持5年不减,以

增强转企文化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5

年后视情况另定。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中

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在预算中拨付。为确保

转制工作顺利进行,同级财政可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主

要用于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

(四)为扶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活跃和丰富广大人民

群众文化生活,市、县两级财政采取补贴方式,保障重点艺术表

演团体的演出服务。按照我市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相关管理办

法,市级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为全市城乡群众和驻洛部队提供非营利性演出,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并做到补贴额度逐年增加。各县(市、区)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本级艺术表演团体下乡入村为群众演出,本级财政补贴视各县(市、区)人口多少,每万人每年政府购买补贴场次不得少于2场,并列入年度考核指标。

(五)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安排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保障文化产业项目用地。对文化产业用地提前介入,跟踪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六)将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活动室等纳入社区服务用房,列为规划控制的重要内容。做好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活动室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17篇:文化产业

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举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暨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仪式上共签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发展项目4项,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签约37项,合同金额高达270多亿元,意向协议金额1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共计9个,加上10月26日武汉市签约的300亿元合同,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共获570多亿元文化投资。签约项目和签约资金远远超过前两次招商会的总和,充分展示了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湖北省常委会、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介绍,此次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充分发挥了展示交流、宣传推介、战略研讨、投资贸易四大功能。全省各市州县、各文化企业和文化单位,今后将着力推动一批文化项目建设,策划一批新的文化项目,建设一批新的文化项目,并在项目化的基础上抓落实;为文化产业招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诚信环境,着力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他指出湖北省文化产业招商要常规化,要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地吸引海内外境内外投资者来鄂投资,进一步促进全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此次举办的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举措。

在湖北省此次签约的37个招商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共计9个,包括签约资金达50亿元的湖北省广电局、武汉市委华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签约资金达40亿元的武汉市武胜国际文化广场项目,签约资金达20亿元的荆州楚天凤凰城文化生态旅游仙姑,签约资金达20亿元的潜江中国龙湾影视城项目等。此外,湖北省文化厅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意向协议金额达100亿元。

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湖北具有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湖北文化品牌优势。2004年,湖北省成功举办武汉文化产业博洽会;2006年,湖北省成功举办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09年,省委省政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已将》,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产业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

去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与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重要地位;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公报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据相关人士介绍,签约项目中有20亿元的襄樊枣阳东汉文化城项目、18亿元的省文化厅荆州关公文化园项目,以及中国黄冈李时珍医道文化旅游项目、咸宁三国古战场实景戏项目、恩施大型土家族民族歌舞项目等等。这说明,通过招博会这个平台

第18篇: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传媒出版。加快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等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省广电集团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企业集团,加快推进新华文化城、海峡传媒港、下一代广电网络建设、广播影视产业开发、海峡绿色印刷、数字出版转型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四大省属文化集团和一批民营传媒出版企业创新经营机制,推动传媒出版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文化集团。

——工艺美术。支持集友艺术框业、华昌珠宝、泉州顺美、佳美陶瓷、三福古典家具、省工艺美术工业总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与创意产业、电子商务融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品牌营销。支持省创意设计中心,推动福州寿山石和漆器等专业产品市场建设,做大德化陶瓷园、惠安崇武石雕园、建瓯根艺城、闽侯上街根艺产业园、莆田工艺美术城、莆田油画城、莆田上塘珠宝城、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宁德工艺博览城等工艺美术产业园区。

——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发挥福州动漫实验园、厦门影视动画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内容产业。以翔通、天狼星、中科亚创为龙头,发展手机动漫新媒体产业;以网龙、四三九

九、趣游、吉比特、天盟为龙头,发展网络和网页游戏产业;以神画时代、时代华奥、时代华亿、青鸟、海峡书局等为龙头,发展动画和数字出版产业;以子燕、恒盛、新泰阳、大拇哥、福万为龙头,发展动漫游戏衍生品产业,壮大全国手机新媒体动漫和网络网页游戏产业基地。

——创意设计。加快福州、厦门、泉州等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闽台文创园、国家广告产业示范园以及晋江“三创”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意企业入驻,着力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领域培育一批创意设计龙头企业。

第19篇:文化产业

舒兰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近日,“果实之城”舒兰市再结“文化果”。该市在全民文体活动中心挂牌成立了舒兰市大地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影放映、文艺演出、文体用品、文艺作品创作、艺术品展览、书报刊发行等,对该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舒兰市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西团山文化、黄鱼圈遗址、嘎呀河古城、完颜希尹金文化遗址……留下众多佳话;多民族的风情、佛教文化的传承、生态游的兴起,赋予舒兰市新的魅力。舒兰市以“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舒兰”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壮大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

强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2010年5月,舒兰市投资6000万元,开工建设了占地14373平方米的全民文化体育中心,建成了一个集体育比赛、休闲锻炼、文艺表演、会议展览于一体的全省县级市一流的综合性场馆。该中心已于2011年底投入使用。

今年,舒兰市将按照“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的要求,投资1.2亿元,在全民文体中心附近建设占地6万平方米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电影城、二人转剧场、百步文化用品销售区、文化培训中心、艺术品交易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将极大提升该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加速文化产业开发。近年来,舒兰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一批生态文化产业脱颖而出。他们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推出了漂流、农家游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舒兰市政府重点包装、推进了新安鹭岛、红叶谷等一批自然生态旅游文化,完颜希尹博物馆教育旅游文化,舒兰凤凰山、九顶莲花山、亮甲山的宗教旅游文化,九龙山园林文化,观光农业生态园等10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大力实施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女真大字”的发明者完颜希尹家族墓地位于舒兰市小城镇境内。该市已建成完颜希尹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它已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舒兰市还以打造文化新业态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孵化工程。目前,该市已与福建亿龙彩印集团达成协议,今年在舒兰经开区投资建设彩色包装印刷工业城,实现产、供、销、仓储一体化。这个龙头项目将为舒兰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推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20篇:文化产业

聚焦“十二五”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的现状、前景的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稳健的实现了民族实力的飞跃,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人民的幸福与安康。物质食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我们又开始向更丰盈的精神食量挺进,希望人民的生活满意指数进一步提升。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谋划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编制出一个体现中央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符合当前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规划纲要,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产业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来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航向思考问题。需要我们看清前行的路,继续坚定的走。为此我做了此份关于文化产业的调研报考,希望我们青少年能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有了解,去行动,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认知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摘自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有删改)

二、“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说明(总结概括)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1)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2)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3)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4)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等

(5)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6)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提高传播能力。 (7)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弘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等)。 (9)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10)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 (3)提高技术装备,增强实力,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4)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的产业格局。

(5)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调研心得 一)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及其相关产物、产品创造生产,转变成经济模式,使其创收。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是在我们的物质生活相对丰盈的今天,对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产业有其全国普及性、高科技创新性、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性。“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青少年自然建立在对文化产业的了解性,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性的基础之上,才会对文化产业有进一步的探索,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现状 目前,文化产业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方向:

一、新闻,及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三、文化艺术服务

四、网络文化服务

五、文化产品的生产及销售

截止2008年的统计数据(目前能准确查到的数据),09,10年发展均在08年基础上呈良性态势发展

全国报纸的期发行数已达1.07亿份,稳居世界第一,电视受众超过了12亿,覆盖率达到了97.1%。

到2007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

2007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6.6%,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9.9%,是2001年的6.1倍,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观。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新兴媒体网络文化服务方面,目前我国上网人数规模已经达到4.2亿,普及率达31.8%,从使用网络的动机来看,居我国网民使用目的排序前6位的分别是:网络音乐(82.5%)、网络新闻(78.5%)、搜索引擎(76.3%)、即时通信(72.4%)、网络游戏(70.5%)、网络视频(63.2%)。从这个结果来看,通过网络参与大众娱乐和获得新闻信息,来实现文化的传播依然是主要目的。

(中国互联网中心2010年7月调查报告)

(调研心得二)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目前的现状仍基于新闻、广播电视等老发展的基础形式为主,网络等新兴创意文化产业可上升空间巨大 。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新兴事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不断成长壮大。下面具体列举几类不同成功案例来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理念及现实成就。

(1)以广电为发展的文化公司

中国湖南电视台隶属湖南广播电视台暨芒果传媒有限公司,自 1997年正式开播以来,目前其全国综合竞争力仅次于cctv1,湖南卫视在全国电视媒体中第一个提出“绿色传播”的核心理念, 以“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是在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第一家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地位的电视台。

湖南电视台坐落于长沙市金鹰影视文化城金鹰大厦。常驻机构有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金鹰卡通两个上星频道,经济频道等七个地面电视频道,七个广播频率,一家电视购物公司,一家上市公司,还有报纸、杂志、网站等一系列媒体传媒公司

90年代,在全国电视媒体都跟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模式走时,魏文彬(湖南电视台台长)就清晰的意识到了,作为省级电视台,是不可能靠新闻的定位来赢得观众和市场的。率先进行改革,在马兰坡投资大量财力,建造当时看似不可能的文化中心,以“娱乐”定位,进行体制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调研心得三)

湖南卫视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卓越的发展眼光,行动的魄力与坚定,国家政策与财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地方性的文化机构与文化产业,他的成功无疑是我国文化产业基础形式发展的杰出代表,

(2)个人创建文化产业公司

(画外音)在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中,自然少不了为之大力贡献而功成名就的人物,她们在完成大我的同时,又完成了自己小我的创造价值,杨澜及其她所创造的阳光文化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由杨澜创办的阳光文化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目前,集团已发展为包括阳光卫视与阳光出版两个子集团在内的文化媒体集团。阳光卫视集团又分为“广播”与“发行”两大业务。该频道节目以自制节目及一批家喻户晓的品牌为核心,兼以与世界首屈一指的历史及人物传记节目制造商A&E与世界领先的科技节目制造商Tech TV的独家联盟。目前无论在频道广告收入,还是在覆盖观众群方面,均已在中国大陆的境外频道中名列前茅。其中卫星娱乐旗下之Jet TV,以其游戏、戏剧等娱乐节目专长,不仅在台湾达到了100%覆盖率,即达490万户之有线电视用户,并且率先协同阳光文化其它节目在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AT&T Broadband于2002年7月1日落地,成为了华人卫星电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调研心得四)

中国是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文化产业一样,很高兴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一大批像杨澜一样,自主创立文化传媒公司,在文化产业的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创意型文化产业

(画外音)创意型文化产业的诞生源自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世界创意产业之父,创新模式的推动者,英国著名创意文化产业研究专家

霍金斯在他的《创意经济》一书里提醒我们人类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超越我们所有的物质数据的价值。

霍金斯表示,因为创意经济依赖于人的一些创意、想法,所以这个发展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具体来说,当前全球创意经济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创意不容易被观察。

二是创意经济需要全新的概念和标准。

三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四是更多的合作。

下面调研列出中国发展较好的一则实力---集物特网(通过网络购物销售创意型文化产品)

GIFTOUR集物特是源自香港的全球创意产品品牌,也是中国创意产品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GIFTOUR集物特拥有来自全球近千名独立设计师所组成的设计团队。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地区GIFTOUR集物特已经拥有了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同时,还开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业务,其中包括日本、德国、新西兰及美国等。 目前其受众对象已达几百万,越来越的新文化创意产品正通过网络传播形式进行销售,受益于广大用户。

(4)政府支持下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杭州市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第四产业,2009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42.4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6%。2009年杭州共生产原创动画片35部、1477集、27409分钟,产量首次跃居全国榜首。在全国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杭州市委定下了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市的“蓝海”战略。作为杭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硕果,其中影响最大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已经长期落户杭州。

此图是11年5月动漫节举办场馆实地新闻图片

中国国际动漫节已被列为中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支持文化会展项目。动漫节的核心之一——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博览会将承载振兴中国动漫国际影响力的重任,主办方将邀请优秀的展商以及他们的中国原创卡通形象和产品参与世界知名的东京漫展、韩国首尔动画展等国际动漫展会。

四、文化产业地区性发展现状

北京、湖南、云南、上海、广东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率先突破5%的五个省级单位。

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6%,2004~2007年平均增幅在17.4%,2008年预计可以达到11%。在经济比重中占GDP5%以上就能算支柱产业,北京文化产业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

湖南是中国文化产业不能跳过的地方。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拉开了全民选秀的帷幕;三辰卡通公司的“蓝猫”席卷了全国,成为国产动画中最耀眼的卡通明星;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于2009年7月11日在长沙召开,并首次以“文化教育”作为主题„„2008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90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GDP比重5%,成为湖南五个千亿产业之一。湖南十二五末期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将达到8%左右。

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高原明珠”,近年来走出一条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其独特与创新令兄弟省份刮目相看。据统计,“十五”期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近年来在云南诞生了像《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红河三部曲”等一大批蕴含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

上海和广东的文化发展各有不同的着力点。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718.95亿元,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0%,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2007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21亿元,占全省GDP的6.2%。2007年全省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7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在这“五大俱乐部”之后,其他地区正在“拼命追赶”。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一次省级工作会议上对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要求:“(河南省)由于思想观念、工作体制、工作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一个跨大步、一个跨小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仍很突出,文化发展的规模、层次、水平与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很不适应,迫切需要我们在文化改革发展上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硬实力和软实力共托中原崛起的崭新局面。”他强调,要实现文化强省的新跨越,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是关键。

(调研心得五)

文化产业因其发展的必要性,全面性,独特性在全国广泛的展开并大力发展,需要许多地区改变其旧的发展模式,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地区的创意路线来发展。像河南省书记在要求提出中说道的一样,积极推进文化改革是一个省、地区、单位乃至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国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1)教育支持

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文化性人才,国内部分高校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方向,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企业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高级应用型文化人才(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2)政策支持

“十二五规划”之前,早有五年计划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国家财政经费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其投入的支出。

九五\"期间,全国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财政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其中: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14.96%,至2000年达到67.03亿元;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9.91%,至2000年达到11.70亿元;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6.39%,至2000年达到49.57亿元;出版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23.09%,至2000年达到3.39亿元 (来自新华网统计数据)

“十一五”期间,将文化发展列于重点,在“十五”基础之上大力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项具体实施规划来落实其发展。

六、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预测

“十二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五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1)文化旅游将有大发展

下图是天津沙窝萝卜

文化节现场图片,表明了我国地方特色的中小型旅游产业也在大力发展

(2)动漫、传播营销“异军突起”

十二五期间,动漫应该是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日韩走过的路来看,整个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动漫产业是一个产业龙头,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动漫产业会大爆发。目前有些地区特别是一线城

市其实早已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动漫产业很有发展前景。

一部国人自主创作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红遍了大江南北,他让国人告别了没有自主动动漫创意人物的时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耀眼的起步,一个未来的美好预示。

(3)影视制作发展空间也很大。

电影去年就已经突破百

亿票房,今年乐观看的话增长50%不成问题。此外,广告营销的机会也会很多。是十二五规划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趋势:

一是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

二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

三是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9年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2004年到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4%,超过货物贸易平均增速近7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总额达109亿美元。与此同时,文化事业方面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发展目标,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成果和文化权益;随着9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82所孔子学院的建成,145个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形成。

七、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中国文化产业报告(2009)》指出,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通道,但是文化产业依旧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多的亮点之一。

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 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 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

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客观的理论分析文化产业现状(包含对策与建议)

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建设迅速度是无法比拟的。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建设大力展开,部分地区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陆续建设图书大厦的省、市、自治区已经有16个,中国的图书出版社从1980年初期的几十家发展到560家,公开出版的报刊现有上万种。 电视剧制作每年超过2000部,计算机的普及以年增长40%速度发展„„。今天的文化产业,在质与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是,比起泱泱大国的需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五千余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现状只能算是初期阶段,还处在待开发的低级水平。

(一)差距与优势

1.我国文化产业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1)规模小、质量低是目前文化产业的总状况。

(2)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毁弃现象严重。

(3)理论研究不够,宣传组织不力, 尚未形成共办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 (4)宏观调控力度和领导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5 )失控失衡现象暴露出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还很不成熟的一面。

(6)还没有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 热心于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有识、有志、有力之士组成的基本从业者队伍。

2.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

中国经济带来近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物质基础大为雄厚,社会需求在市场的作用下进入越来越强烈的文化消费增长的阶段。党和政府适时地推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力措施,中国文化产业拥有了良好的时代背景。 再者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积存,深厚的思想文化传统,丰富的生活文化源泉和广阔的国土、壮丽的山河、众多的人民。

另外是中国与世界共同进步所取得的现代文化经济成果,如先进的设施、设备、科学技术、思想方法、体制机制、经验教训等等,它们使中国文化产业拥有智力、方法、运作手段等支持条件。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调查研究,建立起“文化经济学”和“文化产业学”的理论体系

2.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

3.设立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为首的领导管理体制 4.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5.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全面发展文化产业

九、总结

在分析过文化产业的组成发展现状及前景、问题等后,我们对其有了比较明朗的认识,全面思考后更坚定了我们怎样向前迈的步伐,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下一代,他让我们更明白前进的方向与前行的责任。我们会像我们的上几代一样,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全面健全发展起又一座重要的精神食粮大桥!

文化产业,套用其他经济产业来创造效益,又不同于其他工业产业的类型,有其独特的创新一面,新的传媒形式,新的创意发展,溶于科技、思想等发展前沿,必将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来实现他的壮大发展,更好的用于我们。我们在正确,全面的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文化产业是必然要大力发展的产业,以此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效率的执行与前进。也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来完善自己,来完成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的发展前景可观,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最后,需要我们努力加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大我与小我的梦想。

附件:

1、“九五”“十五”中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的官方数据

2、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式与现状等

班级 软件0917 姓名 赵丹(申请免试)学号0911611631

文化产业培训报告范文
《文化产业培训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