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10 18:07:3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 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

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推荐第2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

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

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1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2

参考文献:

【1】

推荐第3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我来自云南,我的家乡是云南省宣威市,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这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辖区内的居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这座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积极响应和落实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一步步走向富裕。这个暑假我对这个市,我所在的居委会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整个调查是这样安排的:调查共花费10天,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调查方式,通过走访不同的村落,对社区居民进行询问做笔录,并填写了调查表,拍了相关的照片。下面我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说明。

我家在云南省宣威市来宾街道盘龙居委会,下辖4个自然村:盘龙村,启贤村,桃源村,王子号村,在这10天之内,我走访了这4个自然村,对改革开放的变化进行了调查。

盘龙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去年才从办事处提为居委会的,是城镇化推进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的办事机构是公社,有什么事大家都回去找公社,改革前一段时间食品,布匹是统一供应,凭粮票购买,种地采取合作社的制度,每家每户挣公分,吃大锅饭。由于是合作化,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吃一锅饭,部分狡猾的人难免偷懒,以至于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不够,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过去的日子挺苦的,再加上天灾,某些贫穷的人家吃不上饭,上不了学。听我的奶奶说,那时候家里条件困难,曾挖过野菜,伴着粗米煮粥喝,家里孩子又多,常常吃不饱,爸爸也说,他小的时候常跟着姐姐,或带着妹妹,有时是一个村里差不多大的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刨草根,摘野果吃。至于教育,那些年连吃的都吃不上,上学更是难,那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也没有国家补助金,助学贷款等,这些费用都得自家出。一家人辛苦一年养的猪,舍不得吃一块,卖了上学,或是补贴家用。奶奶谈到以前的苦日子总是很感慨,她说当初真的好难,但不想亏欠孩子太多,一辈子不识字的她,受够了不识字的苦,她说再苦再累都得让孩子上学识字,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下,姑妈,娘娘们和爸爸都识了不少字,不至于太遗憾。比较一下现在的吃饭和教育,不得不说改革开放创造了奇迹,短短三十几年,国家富强了,人民吃饱了,穿暖了,有学上了,再也不用为吃饭穿衣上学苦苦挣扎。

说了吃穿和教育,再来说一说就医,改革前,医生很少,医院很少,人民生病没地看,也没钱治。改革后,国家富强了,经济宽裕了,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就医方面,拨了专项基金用于建立农合医疗保险,农民看病报销大部分医疗费,人民得到了很大的便宜,就医不再难,值得称道的是,近年又出台了相关政策50岁以上的居民可享受每年可免费进行一次身体检查的优惠政策,国家更注重人民的身体健康。另外的一个政策是养老保险制度,居民60岁以前只需缴纳一定的保险金,60岁以后每个月都会有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国家切实在致力于改善民生。这在改革前那个国家不太富裕的年代是能想的吗?

至于交通和住房。都说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后国家重视道路桥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了国内建设的高潮,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大桥桥修建起来,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国家富强了,有资本,也有力量进行扶贫。习总书记任国家主席以来,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精准扶贫,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政府拨款支持农民建房,农民只需承担很少的一部分,于是农村又掀起了建房的高潮,一栋栋别墅,宜居的楼房应接不暇地出现,现在的农村一派新气象。这次的走访调查,走访的各个自然村都是新房遍地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少还是小别墅,农民都能住上小别墅了,也许这是改革前最想不到的事,小时候见过的土坯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偶尔有一间,不是被用来堆粮食,就是用来喂牲口。盘龙村95岁的爷爷说,赶上好时候了,他也很高兴能活到现在,赶上这个幸福的时代,看着子孙的幸福生活他很满意。

对农民而言,国家的农业政策对农民富裕关系重大,改革前的合作社,改革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现在国家对农业的关注与大力支持,关注三农问题,关心民生,改革后的农业政策是农民走向富裕的关键。现在种地国家有补助,自己种出来就是自己的,国家还给补助,何等的好事,这都源于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富强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以上就是本次调查的一些情况和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富强。

照片:

1.这是改革之前的土坯房,矮小简陋阴暗,透气性不好,之前是一家人的住所,改革后国家发展了,人民富裕了,这样的房子也就被淘汰了,现在很少见,偶尔见到也是被用来关牲口或是用来屯粮食。

2.改革后修建的乡间马路,过去到镇里是没有路的,改革后乡民们组织修建了一条土路,不过由于部分地段是耕地,没有钱买过来修路,所以部分路段是从河里走的。后来政府拨了一部分资金,将路承包给施工队,没多长时间,一条光滑的沥青路就修好了,各村寨之间终于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去镇上也方便了

3.今天的日子,新建的小学,农民的别墅,便捷的交通

推荐第4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与落后的窘况令吕梁人汗颜。“马路不平,路灯不明,晴天满街扬灰,雨天道路泥泞”是当时街道的真实状况。“土坯房,破窖洞,房间不大,住着憋气”是当时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土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有多少企业厂矿因为供电不足、出路不畅而倒闭或者选择离开?离省会城市太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到首都北京只有600公里的吕梁,被巨人般的山脉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没有出路、缺乏电力、通讯落后,吕梁人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吕梁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各项基础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条纵横城乡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电话、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吕梁犹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辉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动力逐渐加大

昔日的吕梁是全国十三个集中联片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2元,财政收入仅有531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因地制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使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00.1亿元,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7位前进到了2007年的第5位。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2007年的8.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2元提升到2007年的14028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是1978年0.53亿的198倍。财政收入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使优势产业日益壮大

30年来,吕梁各级、各界面向外界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方针,按照“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做强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及各类经济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结构趋于优化。1978年至1983年,农业占据主导地位。1983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2.5:40.2:27.3。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1.1:58.9。种养殖是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社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77:6:17。

农业经济在内部产业调整中不断成长。30年来,通过拍卖“四荒”、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举措,突出抓粮食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三大战略重点和科技兴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项关键,积极推进农业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从而克服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持续壮大。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已拥有29个大类,67个中类,79个小类。占整体工业39个大类、204个中类、549个小类的74.4%、32.8%、14.4%。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焦钢铁、煤焦化、煤电建材、酿造产业等多产业链条,为构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个,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229倍,资产是1978年的294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78年317倍,利润总额是1978年250倍,利税总额是1978年273倍。

(三)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吕梁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投资原则,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亿元,是1978年8044万元的37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7%。新增固定资产163.8亿元,是1978年的29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达到14468公里,是1978年的4.8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15公里(旧口径)提高到6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6公里。旅客周转量15383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90.8倍。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水利工程陆续完工达效。大型水利工程--引文入川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主体工程竣工,一批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电力企业完成产值4.7亿元,约是1978年产值的100倍。规模较大的柳林电厂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已形成1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输变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可基本得到满足。 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吕梁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原离石县城4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相继建成。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3%。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30年。30年来,伴随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及家庭财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82元,是1978年550元的35.6倍。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是1978年的56.8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是1978年的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778元,是1978年62元的44.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1170倍。我们的生活顺利地完成了向小康型的全面过渡。

(五)教育文化事业重点发展

“科教兴市”深入人心,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吕梁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7个,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数574个,是1978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11256人,是1978年的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间文化艺术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邮政通讯事业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宝贵经验

30年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为老区今后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30年来,全市遵循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确保了农业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主要农产品肉蛋奶产量、牛猪羊存栏实现显著增长,必须将特色化种养业由分散型、经验型、家庭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务工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工程,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全力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后来居上,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要充分放大国家、省对革命老区的开放政策效应,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配合“引智”政策,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牵动的成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进程。利用市场带动、行政推动和外力拉动三方面的力量,使区域支柱产业项目的启动和扩大,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二是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式聚集。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要着力推动优势资源循环利用。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比如煤炭产业,企业要循环式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确保循环经济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四)扭住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问题,使道路畅通,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提升旧城、开发新城、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丰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同时,要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引深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成为“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增强”的宜居宝地。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要高起点、大布局,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和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应用国家的免、补政策,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政策的优惠、科技进步的便利、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医疗卫生的保健。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推进城乡低保、社会经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性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加大对高污染项目、企业的关停整顿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可承受合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广“蓝天碧水”工程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治理模式,加大造林绿化的进度。

要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引深“扫黑除恶”,确保安全生产,健全信访稳定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使全市各行各业发展有和谐的良好环境。

回顾历史,乘改革开放春风,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望未来,走和谐发展之路,老区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推荐第5篇: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

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

“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这形象而生动的展现出了现在的盐城。

盐城是一块富绕的土地,是黄海奉送给盐阜儿女的一份厚礼,盐城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寄托着八百万盐阜儿女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盐城真的是改变了不少,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在我的儿时,家里的条件相当的差,到处都是泥墙瓦屋,冬天漏风,雨天渗雨,唯一的财富便是贫瘠的土地和饲养的家畜。每天放学后回到家,第一时间就是掀起锅盖,看看今天是不是有啥好吃的,可是看到的总是青菜汤,不然就是炒大白菜,奢侈一点的时候就是放点辣椒变下味道,然后吃的那是一个香啊;可是现在的我再回家的时候,青菜、大白菜倒是变成了奢侈品,想吃的话还要去买,反而吃不完的是一些小时候想吃吃不到的美食,有时候吃到你想吐哦!

还有啊,记得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啊,一家四口住在一个小草屋里面,现在想想啊,觉得好心酸啊,外面下着大雨,家里面下着小雨,由于地面是泥土,雨下的大的时候,必须要拿一个大的澡盆放在漏雨处接着雨,不然的话,家里就能变成一个小的澡堂了,现在再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啊!

还有的还有的,记得小时候穿的衣服啊,破破烂烂的,不是人家送的衣服就是捡到的,很少有钱到街上买新衣服,除了过年的时候啊,总能置换那么一件两件的,那时候笑的老开心了呢,可是现在呢,多讲究哦,买个衣服还非到专卖店什么的,除了价格贵之外,质量还比不上以前的衣服。还有太多太多的儿时的记忆,现在回忆起来,改变真的是天翻地覆哦,用这个词绝对不夸张啊。

现在呢,家里过的虽然不是土豪的生活,但是还能说的过去,饭桌上有了鱼肉,衣服上没有破洞,住的房子没有了漏雨的地方,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功劳,但是更加离不开的是我父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勤劳,每每看到他们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总是心疼,他们为了我付出那么的多,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该我来赡养他们了。

刚才说的是我的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现在呢,再来说说我身处的城市——盐城。过去的盐城市区很小,南到南门桥,北到人民公园,西到登瀛桥,只有几百户人家,几所学校,

条件十分的简陋;可是现在呢,高楼林立,学校开了一所又一所,商品随处可见可买。这是我们不得不相信的改变,这就是现在的盐城。

近几年盐城的绿化搞的也不错。最有名的盐渎公园,青山绿水,美丽极了!里面最多的就是水了,关于水的景点数都数不清了,当你刚到这儿的时候,一定会惊讶的。在盐城市图书馆门口绿树成荫,每个季节都会飘来阵阵花香,当你走进树丛时,简直就不想出来了。呆在里面就好像置身于花的世界,恨不得一辈子都呆在那里。当你走在马路上时,一棵棵香樟树就映入你的眼帘,一棵接着一棵,中间有时会插入几棵白杨树。鹤翔公园前的花钟也很具有观赏性,你不知道的话可以来这儿看看哦!

在我认为啊,盐城做的最好的改变就是这个公共自行车的项目,这个项目很符合现代化盐城人民的需求。在过去,人民能不能吃饱都是个问题,如果进行这个项目是会被骂的,而现在不同了,人民生活富裕,但是由于忙碌的工作生活缺乏锻炼,公共自行车这个项目不但缓解了交通的压力,同时也起到了给盐城人民锻炼身体的目的,符合了时代的需求,这是个伟大的改变。 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改革开放的30年,我的家乡盐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上车水马龙,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芳香怡人„„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了改善,人们都住进了高楼洋房,农村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新房,土壤肥沃,从种到收,全面实行机械化,一年能盈利好几万。人们衣服的颜色也鲜艳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都有,从粗衣土布到名牌服装。街上的每个人都穿着形形色色的衣服,再也不用穿了又补,补了又穿,旧的一去,新的就来。人们穿的条件变好了,吃的也不差,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到处都是美食,讲究的是绿色植物,身体都很健康,再不是瘦骨伶仃的模样,集市上每天人多得水泄不通。现在,交通十分方便,村村有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是啊,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社会稳定,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骇人听闻的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中国航天事业更是取得了辉煌成就,1979年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成为现实,2005年“神六”顺利返回,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神七”升空,中国航天人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中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成功举办了百年奥运,荣获51枚金牌,又一次刷新了中国奥运历史的金牌记录。

30年征程,我的家乡换上了新的面貌,中华民族更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许多近百年的梦想。

推荐第6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巨大变化

内容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XXX,已经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那么,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全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贫苦的旧中国经过了这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我的家乡---XXXXXXXXX,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全会吸取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

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十多年来,为改变城乡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改革:

1.所有制改革。

2.价格改革。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3.建立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

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4.宏观调控体系重建。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5.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7.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以来

岁月如梭,似乎只是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

(一) 从吃不饱到吃好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人们吃不饱是很常有的事。然而自从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我的家乡亦是如此。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也不再只追求吃饱,而开始讲究要吃得好了。到了1993年、

1994年,粮票基本没有用了,粮食在哪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从穿不暖到穿好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现在这样都有属于自己的衣服。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凉”、“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三)“家用电器是手电筒”

看过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人都会记得白云大妈所说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的笑话,不过笑话不全是假的,那个时候的电器

确实少的可怜。我妈妈说那时侯她嫁过来时只有一台缝纫机。记得小时侯,整个村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到晚上全村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看得不亦乐乎。后来很多人家买了许多家用电器,像电饭锅、电风扇、彩电等。可见人民生活水平是大大地向前跨进一步。很快进入了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电视机已经普及了,彩电的数量也已达到90%多。尤其是近几年,更是飞速发展。很多农村家庭都买得起电冰箱,洗衣机。每家都有了电话,很多人买了手机,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交流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里都有了摩托车,甚至是小轿车,再也不是单一的自行车了。记得曾经奶奶高兴得说:“我这辈子是活得够本喽,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都见过了......”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无疑是成功的,若不是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富强,我们的家乡人民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生活的如此富足。当然,这更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只有全力拥护党的领导,才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才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推荐第7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陈兴霞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他们住的都是简陋的茅草屋,只要一下雨,盆盆罐罐都得派上用场,因为外面下大雨里面在下小雨,而现在,简陋的小屋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宽敞明亮的砖房。,居住环境的改善还伴随着家具及家电的更新换代,以前哪家有个收音机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而现在,彩电 ,冰箱,电脑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电器,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话,手机也已不再是奢侈品,数字电视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走进家家户户.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在农村里人们做饭用玉米杆,豆秸,枯草以及稻草之类的东西当柴火烧,碰上雨天,低矮简陋的厨房里经常浓烟滚滚,呛得人咳嗽不止,熏得人泪流满面.从村头到村尾到处都是袅袅的炊烟.而现在全村都不见了炊烟,原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液化气灶等等,厨房里都装潢得洁净,明亮,烧菜煮饭的家伙也越来越高级,连装油,盐,酱,醋的盒子,也越来越精

致了!

听老一辈说,以前,家乡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起来非常地艰难,运输方面及不方便.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泥泞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这样交通运输就更加方便了,家乡的特产就能卖出去了,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三十年祖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学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老一辈人说,以前的学校设施简陋,连坐的凳子也是自带的,有许多学生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现在,我们的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了,学校的设备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近几年,国家还推行了义务教育,免去了学费和杂费,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高高兴兴的上学去.

三十年前我们的祖辈经过了多少风险,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使我们的祖国强盛兴旺,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用心去体会现在的惬意生活,将来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头脑和双手来强大我们的祖国,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2010-11-18

推荐第8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汝城新貌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振奋人心的那一幕仿佛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岁月如梭,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

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汝城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2年)建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全县辖23个乡镇,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0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8万人。汝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同时也为共和国培养了汝城籍开国上将李涛、朱良才等老一辈将军。这里物华天宝,人文鼎盛,神农在郴州汝城耒山制作农耕耒耜。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任县令时,著有《爱莲说》。至今,明、清时期的一大批古建筑仍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来,汝城县充分利用毗邻粤、琼和港、澳、台胞较多的优势,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效地促进了汝城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汝城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开明开放、诚实守信的汝城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工业经济高歌猛进。小水电开发全省县级第一。汝城地处湘南边陲,山高坡陡,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达到19.8万千瓦。在奔腾于汝城县东北部的沤江和淇江上,如珍珠般散落着宝沙、扶竹洲、九节带、万年桥、两江口等一批装机80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这些电站所生产的强大电力不仅照亮了整个汝城,而且外输到了广东电网。山区的许多人们因此告别了燃薪的传统,用上了两毛八的廉价电力新能源。汝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现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开发,汝城县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的水电开发新模式,水电产业得到了超常规、超速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的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5.1万千瓦,成为了全省小水电装机最大的县,年创利税9000多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强。水电的发展带动整个汝城的经济发展,也使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汝城现有两个工业经济园区,即三江口开发区和三星工业小区,三江口开发区筹建于1992年是湖南省较早批准设立的县级经济开发区之一,位于汝城与广东省韶关市相邻,素有湘南第一镇的美称。这些年,汝城始终把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做为推动我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园区对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三星工业小区落户企业达15家,引进资金2.4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1300万元;三江口开发区2007年新引进企业10家,合同引资1.5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23亿元,上交税金1.14亿元。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以矿产、水电、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了农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订单农业快速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跑市场、找商机”,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订单农业面积达6.3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渐形成。通过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有县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形成了水果、蔬菜、优质稻、茶叶、竹木、香料、禽肉等农产品加工体系。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干部、经济能人和企业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在文明小水果、盈洞西瓜、田庄早季节蔬菜、马桥花豆、大坪荷兰豆、暖水巴西菇、热水南竹等种植业基地初具规模、远近闻名。生猪种苗、瘦肉型商品猪、牛、羊、鹅、华南竹狸、桑蚕等养殖业基地不断做大。初步形成了水果、林业、瓜菜、优质粮食、制种、养殖、茶叶等7大特色农业,产品畅销粤、港、奥。如今的汝城已成为了广东沿海一带

的“菜园子”、“果园子”。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多年来,汝城一直把“小城镇大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狠抓城镇规划、经营、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城镇经济占全县经济的比重、城镇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城镇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按照创建“省级文

明卫生县城”的目标要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聘请省内外专家编制了环城西路、环路北路、交通广场、九塘江观光带、城北果菜批发市场等重点城建项目的详细规划,并充分考虑产业的发展,把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城镇要发展,项目支撑是关键。通过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4.9平方公里,全县建制镇规划建成区8.1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01%。新建了滨河路、环城北路,延伸、拓宽了文化路、劳动路、东西正街,新建扩宽重点桥梁6座,兴建了城关农贸市场、新世纪商贸城、一中运动场、东线、南线停车场和交通广场,开发了九塘江住宅小区,启动了城市引水工程,完成了烈士公园配套设施和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增强了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同时,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引入城建工作上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鼓励社会力量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参与城镇建设。采取项目业主制、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千方百计吸引、聚集资金,着力化解城镇发展中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多元并举的投资格局,实现了以地聚资、存量活资和增量注资,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如今一座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的现代化中等文明县城正在湘南逐步崛起。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汝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石、竹、树、泉于一身,融特、奇、险、幽、秀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汝城八景”(即君子朝阳、大官夕照、苏山春霁、桂岭秋香、长湖鱼唱、古寺钟声、热水灵泉、寿江奇石)远近闻名;汝城奇洞异石景色别致,白石岩、水通岩、清风岩、连珠岩、厚坊岩等洞深岩高,怪石嶙峋;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人文景观众多,座落在县城内或县城周边的文塔、绣衣坊、八角楼、庐阳城址、上古寨遗址、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明太保第、太保墓、烈士塔、濂溪书院、云头书院、白石书院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5个瑶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5.8万,民族文化丰富,民族风情浓厚。尤其是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汝城温泉水温高、流量大、水质好,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温泉,也是我国华南地区四大热田之一。温泉水含硅、钠、钙、锂、锶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对治疗各种风湿病、皮肤病等有显著疗效,非常适合旅游疗养、度假、观光农业等开发利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汝城县确定了“旅游活县”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列为全县“五大产业”之一,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切实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热水温泉景区为龙头,三江风景区、罗泉温泉景区、天仙(白石岩)风景区、县城人文景观区相互映衬的五大旅游景区。2006年成功参加广东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打造了粤-汝-资精品旅游线,新建的景点福泉山庄升格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九龙江森林园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汝城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游客落驿不绝,2007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的30年,是汝城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汝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贷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而过,阵阵音乐和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我的耳中。路过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地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在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这些事却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现实。

推荐第9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振臂高呼党英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白河县双河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个只有几千人口的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

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过去农民知道啥?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农民干什么?实现农业产业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们实验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黄姜、烤烟的兴起,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过去农民住的啥?三间茅房一张床。如今农民住楼房,敢和城镇比靓丽!十年浩劫片面追求“反资防修、一大二公”,忽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前极少动工建新房,农村农民大多住在泥地、泥墙、泥瓦搭稻草棚的古老房宅里,人口多面积窄生活十分不便,如哪户人家有一台老式收录机或黑白电视机必然会引起众人围观看热闹。现在,国家采取让民惠民利民的房改政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农村两层、多层钢筋水泥建造的漂亮洋房遍地开花,彻底实现了当年毛主席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电脑、空调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

过去农民吃的啥?一日三餐“瓜菜代”。如今农民讲养生,生活水平大提高。老人讲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的年代,讲得食品匮乏饥肠漉漉,本来就没钱,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米油盐酱醋肉鱼,粮票、油票、糖票、菜票等成为大家眼中金贵紧俏的香饽饽。改革开放了,“田土包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再加上科技含量高的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扶持政策,农民种粮不但免缴皇粮国税,而且还有良种补贴、养猪补贴、免疫补贴、学杂生活费补贴……,促进了食品类的快速发展。如今百姓谷仓是谷豆齐全,尽人所需。人民群众的饮食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越精,餐馆、茶吧渐成大众化趋势。

衣着的变化也十分明显。30年前,衣着打扮无论男女老幼,凭“布票”到国营集体商店排队购买布料后再到染坊染色晾干缝制衣服,服饰几乎呈清一色的蓝、灰、白,做工粗糙款式简单,鞋子大多是清一色的青布鞋和解放牌胶鞋。改革开放了,求美尚美爱美的原始本性得以浑然天成的自然流露,穿着打扮日渐丰富多彩,蝙蝠衫、连衣裙不再是“洪水猛兽”,西装领带、夹克衫不视为“小资”情调。头饰、围巾、金银首饰、化妆护肤、美容健身成为时尚潮流。就是过去18岁无人问津的乡妹子,如今也越来越时髦,越来越俊俏了。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家乡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家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家乡人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货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肩而过,阵阵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耳中。那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近些年来,我多次亲历了家乡父老带着纯朴的感情振臂高呼党英明的场景,着实让我在感动不已的同时,深受教育和启迪。(市政府办公室:孙传志)

推荐第10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

学院1

班级1

1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考察

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我的家乡湖北省安陆市到底具体发生了那些变化呢?这次我的社会实践的目的便是了解改革开放以家乡的变化,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了解,以及对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感悟和理解。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这次社会实践首先丰富了我的暑期生活,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加深了我对社会的认知,促进了我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让我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家乡这么些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面临了很多的问题,此外,这次社会实践也让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发展的现状,增强对国情和社会的认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

从2012年7月24号到7月26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7月27日开始正式在1市开展采走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8月5日。从8月8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8月15日完成。

2.2社会实践的内容

我家乡所在地为1(县级市)。本市有国土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9镇4乡2个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农业发展为基础。1不仅有丰厚的旅游资源,而且人杰地灵。不仅是全国著名的1。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访问座谈等形式随机走访了全市中的20户人家,采访了30人。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

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市中的实行情况,市2中农村的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由于交通、经费上的限制,此次只调查了本市的很少一部分市民,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家乡的发展现状,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市的一些实质问题。

从本次实践地统计结果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我总结出市民在物质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1.衣食住行全改变

曾经的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现在基本上全是楼房,房内宽敞明亮,值得庆贺的是市中心已建成了25层的高楼,人民的住宿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人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2.各种电器全都有

现如今90%的家中安有彩电,大部分的家中也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另外,30%的家中还安装了电脑,人民生活逐步进入网络时代。

3.国家政策全保障

这些年,国家实施的各种福利政策也让市民很高兴,100%的人都对最近实施的,医疗保险,减免农业税,家电下乡,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中获利很多,并对这些政策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特别是农村医保政策,让很多农民都看得起病了,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国家的保障。

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针对这些问题,我也有自己的不太成熟的一点建议:

1.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

根据统计100%的家中都有麻将,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打麻将,并承认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打麻将。另外,根据我的所知,家乡的打麻将之风太盛行了,人们聚一起就是打麻将,各个街道社区基本上都有一到两个麻将馆,有的甚至更多。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因此,我希望,政府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街道和乡村办事处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多开设一些满足农民需求文化站,和一些娱乐设施,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2.社会发展结构单一,其他旅途及文化资源浪费

1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上曾吸引了不少骚人墨客涉足1,流连忘返。李白、韩愈、杜牧、刘长卿、欧阳修、曾巩、秦观等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负盛名的文坛巨匠都来此览胜题咏。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1,此外,1见,而且树形各异,有夫妻树、情侣树、子孙树、母子树,极具观赏价值和情趣。但是在我所生活的十几年里却罕见外地游客,很多的市民也反应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够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吸引资金,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多宣传,多建设,多发展,使1变成一个新型的旅游城市。

3.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

1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县城,农业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几十年来,本市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水稻,花生,蔬菜等。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这次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式,让我了解了许多,成长了许多。当然也存在很多的漏洞,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3.实践感悟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成长了不少。我感受,感悟到了很多。另外,我还要感谢我家乡的父老乡亲,谢谢他们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

作为一个1人,我为家乡这三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同时我也深切期望我的家乡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家乡人民都能过上富裕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当然,我也懂得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城市和农村的建设根本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说的关于本市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起来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的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坚持。但是,没有什么事是没有困难的和不需要坚持的,无论是解放全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一件事是没有困难的和坚持的,所以,我坚信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一颗百折不挠的决心,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依稀记得,胡锦涛主席曾给广大青年提出了五点希望,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五点希望是:第一,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第二,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第三,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第四,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第五,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 志存高远,贵在坚持。五个希望,五个坚持,总书记给我们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不仅为我们指明了人生前进的方向,而且更为我们青年践行五点希望明确了“坚持”的要领,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我们广大青只要年牢记党的殷切嘱托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勇敢肩负起时代重任,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奋发有为,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中勇于争先,继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伟大的时代召唤着我们青年,辉煌的事业期待着我们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充分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弘扬“五四”精神,勇挑时代重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投身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此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以此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以此为自己的最大光荣。我坚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奋斗,定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更加辉煌的青春乐章。

第11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行: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第12篇: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 陕西宝鸡家乡变化

发展是硬道理。建设小康社会,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小康社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正如江 泽 民同志所说:“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讲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小康社会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宝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

在农业的方面,宝鸡市按照“建新的、改旧的、治乱的”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按照一

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依据小城镇规划,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 ——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在旅游方面宝鸡的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的现代旅游体系。以法门寺为中心的唐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姜炎文化为中心的寻根祭祖现代都市旅游区,以周原遗址为中心的周秦文化旅游区,以关山草原为中心的高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并初具规模,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智名度日趋提高。

全市现有高中档饭店100多家,旅游定点涉外宾馆410多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4家;旅游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龙海铁路、宝成与宝中铁路与全国各地相连通,西安高速公路及法汤高等级公路把宝鸡主要旅游景点连成一片。宝鸡旅游商品纪念品卓有地方特色,形成了周青铜器复仿制品、民间美术、字画碑拓、烟酒副食、工艺品等六大特色商品系列,破兽环应。全市现有旅行社9家,随时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与此同时,目前还初步形成了独具吸引力的宗教、书法、休闲度假、科学考验、登山、三国、丝绸、寻根祭祖等专项旅游线路。

宝鸡还具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有9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48.6%,境内的太白山是神州南北界、华夏分水岭,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因物种垂直分布所造成的多样性和罕见的第四季冰川遗迹,而被称为“生物基因库” 和“地质博物馆”。法门寺、太白山和周文化,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9个,其中4A级景区2个。200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1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9亿元,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以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确立。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法律、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正在成长为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

经济发展方面:2011年宝鸡市将立足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突出社会事业、民生、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方面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0亿元用于70个重点建设项

目,同比增长 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项目8个,计划投资8.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4.68%。主要有农产品深加工、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西山扶贫开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电网改扩建工程等。

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项目26个,计划投资105.7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55.6%。主要有宝钛工业园、宝鸡卷烟厂异地技改、石油机械厂异地技改、秦川集团铸造工业园、石油钢管研发中心、忠诚集团数控机床、施耐德宝光真空断路器生产线、凌云公司蓄电池生产线、东岭集团5万吨电解锌生产线、长岭纺电工业园、铁路电气化公司城市轨道生产线、合力叉车扩能技改、徐矿集团150万吨甲醇、冀东海德堡水泥公司5000吨/日新型水泥生产线等。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也铸就了宝鸡的繁荣和昌盛。

第13篇: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

在农业的方面,陕西洛川县按照“建新的、改旧的、治乱的”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苹果“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依据小城镇规划,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以该县城郊地区和国家千亩示范园周边为重点,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主要抓好谷咀、南安善、李家坳、荆尧科等10个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 ——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在工业方面:陕西以工业化建设西部强省陕北地区,在重点推进榆林“一个中心城市、二个经济开发区、六个工业园区”电网建设.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 .关中经济区,是指覆盖关中五市及周边三省和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悠久内在联系的区域,通称大关中。虽曾一度辉煌,但却中道衰落。2006年总人口约3000万,相当于陕西的80%;人均GDP 13000元,仅为全国的80%。打破行政区束缚,统筹开发大关中,复兴关中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目标是:以西安为中心,现代制造业为主导,陇海路大关中沿线城镇群和经济带为主体,建立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对完整社会经济体系,实现小康奔富裕,共创和谐,力争2035年前后由国内的中下水平提高到中上水平。特点是:跨省跨区整合资源,城乡村镇统筹开发,发展的和谐性强;果肉麦杂和有色建材等农矿资源丰富,煤电油气等能源供给充裕,节能节材节水减排治污绿化有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军民结合,现代制造业主导,教科文并进,现代服务业同行,关中与陕北齐飞,发展的科学性强。

教育方面:我的家乡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老师的工资的提高,环境的提升,都体现了我的家乡对教育的重视.

旅游业方面: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旅游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狠抓旅游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大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国内外客源市场稳步增长,全省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据统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接待国内旅游者801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4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达504亿元,同比增长20%,我省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历史新高,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特色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省旅游业在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管理方面都有大的发展创新,特别是围绕“

一、

六、八”旅游产品体系布局,在规划体系建设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完成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现已上报省政府审批;华山御温泉兵器游乐世界一期工程、兵马俑博物馆环境改造工程、汉阳陵地下博物馆等历史文化产品建成开放;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进展顺利,合十舍利塔封顶合拢;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等曲江文化旅游项目已开工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旬阳太极城,泾阳张家山、神木红碱淖、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神河源省级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长青华阳旅游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按计划紧张进行中。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秦岭野生动物园、杨凌农博园等主题公园类旅游产品有了新内容,形成新特色;临潼华清?爱琴海温泉、华山御温泉项目建成对外营业,楼观道温泉、太白御温泉加快建设步伐,标志着我省温泉休闲旅游产品形成新亮点;《长恨歌》、《走进延安》、《延安保卫战》等大型实景演出在增加文化旅游景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等方面进行了升级改版,丰富了内涵;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7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56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收入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38.4%。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效地改善了我省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我省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加鲜明,保证了我省旅游业的强劲增长。 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建旅游强县,加强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为农民增收,扩大县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汉中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城市、扶风县被命名为全国旅游强县,临潼区等16个县(区)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强县。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得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正想全面小康迈进;各项改革稳步前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科教文化邓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生机勃勃,前景充满了光明。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社会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法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构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爱我家乡陕西,在这30年中,家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为家乡的建设提供应有的能力.

第14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这是参考------------------------------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变化与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绝大多数学校的校舍都非常简陋,平房是那个时代教室的主流。然而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5年,昆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按照“市镇校三级联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仅1995年至2007年,全市用于教育的投入约25亿元,其中校舍建设经费约20.5亿元,设备添置经费约4.5亿元。目前全市平均1.3个教室就拥有一套多媒体设备。我出生在1978年11月,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可以说,我们这一拨人出生在70年代后期的人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现在已经三十岁了,女人天生怕老,怕老就不愿回忆,但是当我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成长放到改革开放中的大环境中去回忆时,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我们是改革开放一路风雨的见证者,我们是改革开放新的推动者,我们,是幸福的。

通过回忆,我确信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之所以说确信,是因为常常忘记。当我从超市买回一大堆东西,还抱怨西瓜不甜、米饭不香时,我忘记了小时候会为了把两个橘子省到过年吃而把它偷偷存到衣柜里,直到发现它干瘪痛心的在墙角抹眼泪;当我们痛批考试制度时,我忘记了正是国家考试政策恢复,使我们每个人获得了最根本的考试权,也获得了一个普通人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通过考试,我从偏僻的山丹到了兰州,通过高考我从兰州到了北京,通过公务员招考我进入了国家机关;当我们抱怨高校扩招、竞争激烈时,我忘记了我自己就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高校扩招使更多的人取得了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使竞争趋于公平。回忆让我更加感恩,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因改革开放而获得的远远超过父辈们的机会和选择,我们的前几代人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实践者和推动者,而我们这一代首先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

通过回忆,我坚信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改革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探索、需要犯错,生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们的成长也如此。我们小时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价值观念比较单纯,所受的教育也比较正统,周围的人也都很像,受父辈的影响多少都带有些理想主义,但凡问到将来想做什么,十有八九是当科学家、工程师。随着国门进一步打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种思潮涌入,各种现象出现,在文化冲突进入高峰期的时候,我上了大学。大学是新思潮的第一块阵地,我还记得大学一年级时参加辩论赛,辩论赛的题目也多是围绕中西方文化是冲突还是融合、要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要垄断还是竞争等等命题展开,也正是在那一个时期,我们常说一个词“郁闷”,为什么郁闷,因为我们本来就还不牢固的价值观不断的接受挑战。孰对孰错?坚守还是屈从?对自己所坚守的价值理念进行质疑是件痛苦的事情,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实在太快。然而就是在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激烈冲突中,在不断的碰撞式思考中,在不断的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中,我们发现我们融合了,成长了,我们比上一代人更现实,比我们的下一代人更理想,我们珍惜我们的现实,更宝贵我们的理想。回忆让我更加宽容,能够赞赏前三十年的辉煌奇迹更能品味前三十年的艰辛颠簸,改革开放的路依然在脚下,还有很多不完善需要完善,还有很多缺失需要建立,也“正是因为不完善,在中国才大有可为”,我想这正是很多出国同学学成归来的原因所在。

通过回忆,我自信自己是改革开放新的推动者。环顾周围,我们这些三十岁左右的女人们,不是妈妈,就是准妈妈,再么就是在向准妈妈狂奔的路上。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孩子成长的99在与母亲。怀孕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叫做《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看后有个体会,如果有一天做母亲的发现和孩子有了代沟,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已经被你的孩子甩在了后面。一想到这,我压力很大,怎么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呢?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两个环境,一个是大环境,取决于国家,一个是小环境,就是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我很幸运,出生在改革开放良好的大环境中,同时在一个很好的小环境中工作。研究生毕业报考国家机关,我选择了劳动保障部。如果说我们国家好比一辆高速列车在改革开放中向前飞驰的话,劳动保障事业,现在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就是一辆高速列车上的高速列车。在这趟高高速列车上,我周围的小环境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成长氛围,同时提供了诸多成长的机会,工作的这四年是最累的四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四年。

睡的孩子,我笑了,因为我心中充满了希望。

回忆让我坚定,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收获。成长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成长而成长,而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自然而然地的站在了改革开放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的位置上,而我们也正在努力,努力在更宽广的舞台上创造新的奇迹.

原文链接(公文易文秘资源网-转载时请保留):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报告 2009-02-15 16:18 阅读134 评论

3字号: 大 中 小

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三农问题和社会

公共事业建设的有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这两项事业所取得的的成果,“十一”期间我们四人分工合作,组成二二队,分别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社会调查。

以下就是我们所完成的调查报告。

“抓住农村改革开放,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而这三十年来,农村的改变我们有目共睹,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令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下乡去汪高岭调查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一排排整齐的农村小区,一条条宽敞的马路,房前有路,屋后有院,整个就是现代化的别墅区。带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对其中一片住宅区的50个人发送了调查

问卷,还对一些人进行了特别采访。

一.农村住房条件有了现实性的巨大变化。在三十年以前,只有八户人家住的是简易的木质楼房,其余的人家都是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在之后的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慢慢盖起了楼房,而现在这50户人家全部由于旧房拆迁而住进了现在的农村小区。在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一位高龄九十的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没想到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到今天居然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感谢共产党啊!”是的,在我们眼前的都是统一建造的三层别墅式住房,房子很漂亮,比有些城市的房子还好。而且村民们现在拥有的家用电器设备是以前的好几倍,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村有几部电视机已经是很不错了,而现在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也都是家庭必备,30%的村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房顶上还能看到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村民们的知识丰富了。在我们所调查的民户中,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或者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属文盲或半文盲阶层,大字不识几个。但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他们却能用普通话自然地与我们交流,毫不费力,虽然不是非常标准;而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拥有中学及以上的学历,他们中40%的人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从事的工作都是非农业的;对于年轻一代,该村已经出了10几个大学生,学历程度不断提高。我想这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在这个村里村民组织自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普及英语,家长们为了孩子学习,几乎不计花费。

当然丰富知识的另一有效途径便是外来讯息的有效进入。为了让村民了解外面的最新动态,村委会特设了信息栏,每周一更新;5%的民户还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而且在我们调查的50户人家中有5户人家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再加家家大彩电,过去穷乡僻壤,信息

堵塞的窘境已荡然无存。

三.农村交通不断改善。听村民们说,以前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都是泥路,一遇到下雨天,不穿雨鞋根本走不出家门;而且路也很窄,并排走两个人都有困难,一辆三轮车过来,都不知道怎么让路。现在国家发款下来,不仅修主干马路,连村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汽车都能开进来。以前去市镇的路都是石子路,还坑坑洼洼的,下雨一积水,只能走最边上草丛路,汽车摩托车开过,还能溅一身的水;现在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且都是高级的柏油马路。

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们的出行也方便了。50户人家中每家都有自行车,60%的人家同时拥有电瓶车或摩托车,16%的人家还有汽车。现在村民们想要去城镇或是市区,走到路口就有公交车站,10分钟一班,非常方便。大家都不可思议地感叹两个钟头的路程竟然能缩

小到30分钟,那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呀!

四.村民娱乐活动的增加。我们能看到,在小区的东面有一块健身器材场地,就像城市小区中的一样,一位被采访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农村都有这些设施,目的就是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也让农民更注意健康问题。这些设施中有适合年纪大的,也有适合年纪小的。另一位村民还告诉我们,他们这个村区,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有唱戏,有看电影,表演马戏等等,让这里的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问他们自己及家人旅游情况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是从来不出去旅游的,最多去一趟城镇赶集。而90年代后,慢慢发生了变化,旅游就像有带动作用似的,一家出去了,另一家也想出去玩玩,现在70%的人家

一年里肯定会出去玩一次。旅游的地点也由从前的就近原则变为全中国的走,有一户还出国旅游过。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以及最近的神七载人飞船的试发成功……我们的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在不说远的,来看看我对我的家乡——萧山一区的调查结果。

首先,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在萧山,初等教育普及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达4.4万人。大部分人认为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是国家对每个学龄儿童能上学的有益举措;75%的人认为现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从原来的沙子跑道到现在的塑胶跑道,从黑板教学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师资质量从以前的大专学历到现在要求的本科及硕士学

位。

其次,以医疗,养老保险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我的大致调查,我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配套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我所调查的地区共有大型医院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包括刚新建的1家国家和私人合资的医院。企业单位一年一次的职工身体检查,国家免费为退休下岗职工提供健康体检等。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疾病治疗率有多上升。国家还为退休职工买养老保险,做到老有可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再次,就是人们的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位四十多岁的阿姨跟我谈到住房的时候,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在国家单上班,一般分间15平方米差不多大小的给你或者住到集体宿舍里。之后工资提高了,搬到了简易的单元楼房,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单人床,家具也变成了组合柜,我们感觉生活便利多了,生活条件有了改善。现在随着到了追求高品质的年代,我们又换上了3房2厕所1厨房的小区了,也有了自己的车库,还有一些小区锻炼器材供小孩老人强身健体。

不过从调查中得知,我们国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如教育体制改革未及普遍,医疗事故仍频频发生,养老保险得不到保障,住房条件差距较大,人们生活水平的贫富差距悬殊等。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落实责任, 对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维护稳定等全局性

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显而易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也有了意想不到的进步;而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更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幼有所养,老又所靠,全国呈现一片新气象。但是不可忽视,潜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可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贫富悬殊,党内廉政问题堪忧,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中国改革还将继续。

第15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从 家 乡 变 化 看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2015年10月22日

一、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开江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位于渠江支流明月江的两大源头白岩河、新宁河流经之地。开江县域介于东经107°42′至108°05′、北纬30°47′至31°15′之间。东西宽36.5㎞,南北长51.5㎞。开江县全境幅员面积1032.55㎞2,总人口60.34万人(2011年),辖十镇、十乡。

开江历史悠久,旧名新宁县,有1450多年历史。建置以前,春秋战国时属巴国。开江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始建于唐朝的古刹宝典金山寺,有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保健医疗功用的双飞温泉,有宝石湖水库。

二、我的回忆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从我出生开始,这20多年来,随着我慢慢地长大,我的家乡也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只有一条街,沿街全是瓦房,居民们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到了傍晚,都在家里看着那台还算清晰的小彩电。然而,不知不觉,改革开放的东风也从沿海刮到了我的家乡,从此以后我的家乡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化。直到现在,每次放假回家,我都能看到新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新的公共基础设施又投入使用。我为我的家乡紧跟时代的潮流而深感欣慰。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改变还是这条河。

80年代的母亲河

如今的母亲河 不论在面对我家乡的建设成就,还是在面对我的家庭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我都完全有理由自豪地说,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未来,给了我们希望,如果没有这次改革,我不知道我还会在我那只有一条街的县城里面呆多久。

三、旅游业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建设和发展旅游业。宝泉塔、文笔塔、明月泉、宝石泉、飞云温泉„„素有“巴山平原·毓秀水乡”之美誉的开江以其山奇水秀闻名遐迩,县内有国家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如画的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

然而,在没有高速公路之前,由于受到交通的限制,开江的旅游还停留在以万州、达州、梁平为主的范围内。

路通则通,路通则变。随着万达高速全线建成,开江旅游将迎来一个飞跃的契机。

如今,在“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到达州半小时,到万州1小时,到成都3小时,将成为连接成都——重庆——西安黄金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和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热线的延伸。

“在开江旅游景点较为集中的讲治和普安两个镇都有高速路出口,并且距离景点也只有两公里左右。”刘艳妮说,万达高速缩短了旅游的路程和成本,游客增多的同时,庞大的自驾游队伍也会随之而来。多样的旅游形式和线路会带来更多的游客,预计每年能增加3万人次。

便捷的交通条件提供了更加灵活快捷的线路组合,开江与周边景区旅游将融为一体,区域合作将更加紧密。刘艳妮说,目前正与重庆开县联系,围绕万达高速打造一条黄金旅游环线。

四、工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

开江物产丰富,境内已探明矿产有20多种。同时,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以五金工具、轻纺、食品、能源、建材业为支柱,以出口产品为导向的工业格局。

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一条高速路,就是开江经济迫在眉睫的一条腾飞路。开江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占地4.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6家,主要是五金工磨具、食品加工等产业。万达高速通车后对开江工业经济带来的变化,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主任陈斗兵感触颇深。

早在开江至达州段通车后,我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愿意入住园区的企业大幅增加,招商引资比以前更加容易。“万达高速全线通车后,我们还能通过万州拉近与沿江沿海城事的距离,增强园区企业与西部其他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抢占西南片区市场。”

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直接面向的是万州、达州两座城市和重庆、武汉、成都等大城市,开江将通过它们向西部和东部延伸至全国。此外,借助万达高速,开江能西经达州到西安;东经万州到宜昌、武汉、上海,路上交通网络真真正正横贯东西,成为川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出川“东窗口”。同时,万达高速在达州与达陕高速相连,承接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是西部地区通江达海的最快速通道,开江作为万达高速的“中间点”,区位优势明显。

“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将是秦巴地区连接中原、承接沿海、面向世界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合作窗口、市场要素聚集洼地、进出口物资集散中心。”阮德章说,开江无疑将是秦巴山区通江达海的“桥头堡”。

五、改革开放让广电事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回首过去,广播电视局事业经历了艰苦的发展岁月,开江广电人始终以孜孜以求的态度,在艰难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谱写了开江广电不屈不挠、不断跨越的宏伟篇章。

30年前,有线广播是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宣传工具。民国时期,境内没有广播事业。1951年3月,成立县收音站,配收音员1人。先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被群众组织接管,后又实行了军事管制。直到1984年6月5日,改名为县广播电视局。到1985年底,全局(站)职工2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乡、镇广播站,共有机务、线务人员58人。在广播事业建设上,70年代的农村有线广播网,架设的铁线多属民用铁线,木杆矮小,杆距稀,几年后,木杆腐烂,磁瓶破碎,线路倒塌,不少大队,生产队的广播中断。1974年,电杆以条石代木杆,广播逐渐恢复。

在广播宣传上,1956年7月开始自办地方新闻,内容以通讯报道和县委、县政府有关政令、报纸摘要为主,没有固定时间。1957年,自办节目时间固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办节目中断。1975年恢复。每天分早、午、晚3次播音,转播时数为2小时30分钟。

在电视事业建设上,30年前县人只能通过架设接收天线收看电视节目。1976年9月,县广播站购进县内第一台国产凯歌4D4A9时黑白电视机,在县医院后山坡架设接收天线,收看效果良好。1979年3月,县广播局购进国产峨嵋投影电视机1台,在机关院内放映,直接收看省台电视节目。随着1981年1月开江县牛山寺电视差转台修建竣工,用发射功率10瓦、发射频道为8频道的彩色差转机,正式转播省电视台节目。在此期间,县人能收看四川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在牛山寺电视差转台建立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县人能收看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共两套节目。

30年后的今天,开江县广播电视局从\"加大新闻宣传、扩大网络覆盖、完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发展\"着力,不断加强新闻宣传的喉舌作用,努力扩大网络履盖面,积极完善管理体制,锐意改革创新发展。通过全体广电人的不懈努力,搭建了坚实的发展平台,促就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电事业正方兴未艾。

如今的开江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机构健全。局机关内设综合办公室、总编室、社会管理股(行政审批股)、科学技术股、行政执法股等5个股室。县广播电视局下设县广播电视台、县广播电视差转台、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心等事业单位。县广播电视台内设编辑室、新闻部、文娱部、影视部、外宣部、技播部和广播节目部等部室;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心设有城网部、农网部、技术部、财务室等部室和20个乡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分中心,全县广播电视系统员工总数232人。

如今的开江县广播电视局功能发挥完善。各栏目收视效果较好,反响强十分强烈。本台节目多次被省台、市台采用并转播。电视台、电台、《开江在线》网站三大媒体打好主动仗,多频率、多频道、多栏目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宣传任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的一致认可。创优节目获佳绩,广播、电视创优,2007年获奖率达82%。个别节目在省级评比中获奖。转播节目数增多。在原来29套节目的基础上,增开了戏曲频道、新疆卫视台、深圳卫视等节目,电视频道数已增加到41套。

六、总述

30年,改革开放站到了而立的节点上。30年,人生可称而立,国家可见枯荣。过去的30年,激荡而伟大。

回望来路,中国以濒临崩溃之身,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成就了一场伟大的革命。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崩溃到奇迹重生,30年,一个个瞬间书写完成的这部改革开放史,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击节赞叹。今天,我们,和讯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勾勒重述这段历史。我们深知自己的青涩,这样的梳理必然挂一漏万,但面对这段历史,我们不能放弃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的思考责任;站在30周年这个节点,我们不愿缺席这个也许会对将来产生更深远影响的讨论现场。

我们首先感恩于思想自由法则的真正复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过去的30年,中国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步学会思考、包容、平和、自信;

我们要感恩于经济自由法则的最终归位:小岗村村民按下了鲜红的指印,邓小平的大笔乾坤,市场经济开始站上中国的经济舞台,从此再也无法退潮。

我们还要对在这30年来路上追寻探索的每一个人,致以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搭建起共和国强健的体格,他们的失败与成功,沉淀为这个时代永恒的财富。

第16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周 年 ——关于太原市民生活巨变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现如今已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网络上,它已经渗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还是住行。对于身为颇具争议的80后的我来说,尽管我没有亲身体会到改革开放前的“峥嵘”岁月,但是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刻满了这段被世人称为“奇迹”年代的印记。今年是开放改革30年,是新中国发展最迅猛的30年。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出生于这个年代,许多在过去不可想像的事情,现在就已成为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听的、唱的、玩的……,可以说与30年前的学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字:

改革开放

三十周年

巨变

忆苦思甜

信心

展望未来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已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当年邓小平在1978年计划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全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作为中国中部黄土高原上的省会城市,家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停满了形形色色的汽车、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善。家乡发展30载,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尽管我只度过了21个春夏秋冬,可儿时的新会和现在的新会相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却仍也深有感触、历历在目……

我的故乡在太原,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小小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办公楼更是鳞次栉比,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视、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

回想儿时,体会最深的便是“家”的变化,一到三年级,我和爸爸妈妈都是住在爸爸电厂分配的,两房一厅面积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虽然三个人也足够住,房子小也能让这个家时常充满着温馨和笑语,却也始终很不方便,我的房间就“身兼两职”,白天作为爸爸的书房,床上常常堆满了爸爸厚重的工具书,晚上就变成了我的卧室,每次睡觉都要把沉重的书搬上搬下,总是满腹牢骚,爸爸也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何尝不想换一间大一点的房子?当时爸爸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200多块,生活虽并不拮据,但仍是能省就省,为买房攒钱,加上新会的新楼盘很少,这个买房计划就一直推迟到2003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一片片高级楼盘、优秀小区的拔地而起,爸爸妈妈也开始筹划起了买房。很快,我们看上了一套100平米房子,尽管是贷款供楼,却也总算有了一个宽敞的家,圆了我一个儿时的梦。

“家”的变化给了我无限的欣喜,而其它衣食住行的改善则更让我感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随着道路被拓宽,2005年,家里又添了一件大家伙——汽车,再也不用受到坐摩托车时的颠簸与寒风。每到周末,爸爸就会驾车带着全家外出度周末,路边各色各样的餐馆琳琅满目,餐馆内人山人海,大型高档商场的设立,使我们再也不用到地毯上“搬货”,妈妈也会开始挑选各种自己所喜欢的衣服,这一切,不正体现了市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吗?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我和妈妈谈起祖国的变化,妈妈回忆起过去——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泥土简简单单踩成了一条狭窄的马路,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以前,家乡人民很穷,住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坏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来凑热闹,房子里全是雨滴,大家只得连夜挪动家具。那时的学校是一座破旧有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一块玻璃也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春天,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声与琅琅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合谐的曲子。……

往事的一切不堪回首,自从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破旧的茅草屋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条条柏油马路……人们利用资源,盖了公园、盖了大桥……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

改革开放30年,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家乡太原也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城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物质生活的提升让我们过得更舒服,却仍不要忘了我们应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和保护环境的重任。

不仅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995年11月16日全长2500多公里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大京九北起北京,南至九龙纵贯9个省市,创造了中国铁路建筑的五个之最:一次建路最长,投资最多,工期最短,技术设备最新,线路所经过地质、地形条件最复杂。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2001年7月13日晚,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要揭晓了!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人终于以完美的理念从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前不久,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如今,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如今,我们迎来繁荣富强的好日子。我们的祖国,正日益庞大,我们的祖国,将迎来大好时光!欣喜,在于变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祖国,未来将会更强大!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周 年

——关于太原市民生活巨变

姓名: 王 瑀 学号: 2007530134 系别: 理 财 系 班级: 07级财务管理B1

第17篇:从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

从家乡变化看改革开放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党的工作重点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硕果磊磊。改革开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是改革开放初进入乡镇工作的,经历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参加了农村改革开放工作,目睹了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谈点改革开放农村发展变化的感受。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吹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落实为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是生产经营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农村总体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近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式。一九九八年党中央又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大转变。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出去务工做生意赚钱,相当部分农民由此成为\"城里人\"。农民已不墨守成规,守着\"一亩二分田\"过日子,农民利用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发展农业经济,也是土地流转的运作,让很多农民离乡不弃土,放手务工经商。农民不再愚昧无知,懂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上,大力推广和运用新科技、新品种。在劳务上,积极主动参加实用技能培训,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培养下一代上更加重视教育和投入。农民也不再是不懂生活的\"乡下人\",农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讲究。农民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大好转。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加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 农村改革开放,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农村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农村电网的普及和与城市同网同价的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村用电问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农村用电价格,提高了用电质量。改革开放前,农村交通闭塞,出行都是步行,货物流通靠肩挑。改革开放以来,不但修通了到乡到村到社道路,而且道路逐步硬化,开通了乡内公交车,农村交通条件有了较好的改善。通讯网络全面覆盖,农村通讯问题得到解决。水利设施更加完备,农业生产性用水有了保障。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在医疗上有了较好保障。

农村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改革开放前,农村长期实行三级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为基础的体制,农业生产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连种粮食的农民都吃不饱肚子。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但解决了人生存最基本的温饱需要,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从吃得饱到吃讲营养,从住的能挡风到住将宽敞,从穿的能遮体到穿讲漂亮,从愁办不起喜事到办事讲排场,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反映出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农村改革开放,减掉了农民负担。农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除了种田要加纳农业税外,还要缴村提留、乡统筹款(简称为双提留款),农村所有社会公益事业和农业基础建设、村组干部误工、军属五保优待等费用,都是由农民承担,农民的负担确实太重。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纪律来减轻农民负担。国务院《农民负担管理条例》的实施、制止农村\"三乱\"、规范农村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村与城市用点同网同价、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等都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农民负担增加和反弹。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彻底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让农民休养生息,在二00二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民按人头负担的\"双提款\",只按耕种的田交纳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是土地承包经营后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改革,它为全面取消农民负担迈出了关键的一年。二00五年全面取消对农民征收农业税政策,结束了中国农民种粮食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减去了农民一切负担后,党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村低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深得人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变化巨大,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把\"三农\"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制定了农村发展和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辅农业,农民权益保护,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使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民的收入将会增多,生活水平更加提高。

第18篇: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的发展变化,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家乡的一分子,我记录下了我眼中家乡30年来的发展变化给我带来的深刻体会。

30年来,家乡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住房条件

现在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就属住房了,确实现在的住房问题不容乐观,但跟过去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听老一辈人讲述他们那个时代的住房状况,我们这一辈则是非常幸运的了。在他们看来以前门前的路很窄,终日阴暗着,难得在屋里见到阳光,最怕的是下雨天,雨水总是要流进房屋里,然后那样的潮湿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生活极度不适。现在可好了,道路宽敞、整洁,门前也是出太阳就见阳光,且相对于以前极差的治安状况,而今可真算得上是太平盛世了,门前晾的、晒的,从来都不会丢失,到附近串个门子、溜达溜达,也从来都不用关门的。对他们而言,不仅住房拥挤而且环境也不好。过去这50平方米的老房子住着祖孙三代7口人,家中不要说添置家具,平时就连家人来回走动都觉得拥挤。但那时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慢慢地有了上下两层的“将军楼”,再后来小户的商品房问世了;现在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跃进层,甚至别墅„„各式各样的房子可多着呢。现在有的退休老人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些花花草草,有的养几只小猫小狗,生活的非常惬意舒适。这种条件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2.穿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大多数老百姓穿着的衣服都是做的,布料凭布票到商店购买,女孩子要是有件的确良的衣服可了不起,服装都是以灰、蓝、黑3种颜色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着装开始追逐潮流与时尚,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牛仔裤、连衣裙、吊带裙等等不但款式新颖,而且色彩亮丽。现在男女老少穿着又讲究起质量来,棉、麻、丝„„穿着舒适、吸汗透气。过去不仅没有款式多样的衣服可供选择,就连仅有的几件衣服也要省着穿。那个年代一双鞋,一件衣服穿几年是很正常的,实在穿坏了没法再补了才会换新的。过去人们注重的仅仅是生存问题,现在人们注重的才是生活。

3.生活环境 现在我们正推行新的医保体系,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不再为看不起病而担心。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以前百姓有病不能及时治、不能有效治。现在不仅医疗技术进步了,百姓自身的防病意识也增强了,国家还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我们兴化而言,市委、市政府对后街背巷的整治,公厕、垃圾房的重新修建,彻底铲除了蚊蝇的生存场所,从而无形之中控制了疾病的传染,减少了百姓不必要的支出。 4.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仍然记得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近些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录取新生更是达500万名之多!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根据父辈们的回忆,以前教师队伍学历低、待遇差、转行的特别多,很多人都说老师仗着有一点知识,便尖酸刻薄,所以当年教师在社会上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可是改革开放以来,知识的力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大家普遍认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教师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教师开始被人们用最美丽的词语去描绘,甚至被讴歌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在以前哪敢想象啊!最实际的便是工资翻了无数倍,这让教师们工作更加有信心、有斗志。 5.物质生活 现在的生活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方便,便利。而在过去什么都是按人定量分配,而且要凭票购买,粮票、布票、糖票、豆腐票„„现在市区大超市就好几家,里面吃喝玩用应有尽有,什么生活用品都可以买到。改革开放使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改革开放”了。过去一天三餐只求把肚子填饱,那时候食物品种少,平时都是以素菜为主,哪敢挑剔吃什么呀。后来条件好了,大鱼大肉的,每个人都是开怀尽情地吃,大家也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挑剔起来。时间长了,营养不均衡,各种所谓的富贵病也出来了。这些年,对于吃,大家又都推崇健康食物,什么五谷杂粮、荤素合理搭配。 现在商场里的家用电器是琳琅满目,供市民选择。过去谁家嫁女儿,要是具备了“缝纫机、自行车、手表”这三大件可是让人骄傲得很的。现如今不要说嫁女儿,就数数一些老人家里,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可都是基本家当。电器功能越来越齐全,有些还没有坏,就淘汰换新的了。 6.道路交通 和父辈们相比而言,我们这代人是幸福甜蜜的一代,享受了太多的幸福时光。因为幸福,所以在我们的脑海中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或许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就我自身来说,道路交通的发展变迁,着实让我深深地感到震撼。小时候,记得跟着爸妈坐汽车去外地亲戚家,总是把大多数时间浪费在路途上,不是路途遥远要转车,就是路况太差颠簸得难受,要是碰上晕车那更是要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也越来越发达。现在去附近的扬州、南京都可以当天来回,就算出省游玩也是很方便,可以把时间都放在享受游玩的乐趣上。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忆往昔,看今朝,天翻地覆!对于这种美好的生活我们要时刻懂得珍惜,并且为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前人已经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我相信我们留给后代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第19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房价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房价问题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腾飞的经济发展给家乡禹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93年禹城撤县设市,从此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开始了他的蜕变。经济的发展使禹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办公环境,居住环境,娱乐休闲环境逐渐改善,与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从小百货店到现在的国贸大厦,从寥寥的生活必需品到现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从过去的培房瓦房到现在的高层居民小区,从羊肠小路到现在东西交错南北纵横的柏油路面,餐饮界,服装界,旅游界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同时新增了人民公园,汉槐公园,孔雀公园,糖城广场,人防广场,九一广场等娱乐健身场所。

近年来,与城市的房地产事业突飞猛进,陆续开发了安居小区,嘉和园小区,东城小区,湖滨小区,宜家北苑,禹王贵府,玉荷苑小区等高档居民小区,其中玉荷苑小区更是二三十层的高层建筑,这表明我是发达城市的因素越来越多,禹城市正在向新的发展迈进。

为适应低收入人群依然存在的现象,为使低收入人群也可以住上楼房,禹城市开发了经济适用房,符合条件的市民可以享受高优惠政策购买住房。

2008年至今禹城市进行了城中村的改造和社区新农村建设

废除城中村以高层建筑取代之,是禹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路线,也是令禹城市貌焕然一新的一个正确方针。关于城中村的拆迁和安置,市建委采取了产权调换并结算差价的政策,在飞出城中村的大势所趋下,这一补偿政策为大多数拆迁户所接受。禹城市的拆迁和建筑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即将呈献给我们的又是一番新的面貌。

禹城市的社区新农村以马庄,城角韩庄等为试点,进行社区改造。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措施是,拆除现农村分散的居民院,统一建设“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居民楼,同样采取产权调换并结算差价的政策,让农民们统一住上方便整洁的楼房。同时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现实。

房地产事业的飞跃式发展,势必影响我市的房价起伏。借亲人在物价局工作之便,我调查了禹城市几个高档住宅小区和经济适用房的房价,先调查结果如下:

嘉和园:2500—3000元/平禹王贵府:2700—3100元/平东城小区:2500—3100元/平宜家北苑:2700—3200元/平湖滨小区:2400—2800元/平安居小区:2400—2900元/平

玉荷苑小区(高层住宅):3200—3500元/平经济适用房: 1400元/平

调查结果显示,禹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是禹城市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制约着禹城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住房,是禹城市越来越多的居民背上房奴的重大担子,“买房”成了人们一生都强烈关注并为之奋斗的事情。

禹城市的房价远远超过一个县级市该有的水平,禹城市房价堪比德城区,比同为德州县级市的夏津县高出约1000元/平。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打算买房的市民的忧虑。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上下波动的范围又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这一定义适用于一切商品,当然包括中国现在的房地产价格。中国房地产价格正是由于求大于供,才使房价居高不下。那麽,究竟从哪来那麽大的求呢?为什麽本地大多数人买不起,求从何来? 这要取决与目前的中国房地产的特征----保值增值。这一特征决定了求的扩大,供的相对紧张。从而驱动价格不断走高。

同时,房价的居高不下也与房地产商人的不断开发和过度开发有关,商品房的不断增多,带动了整个房市的价格上涨。当商品房建成后,新房子的价格必然会高于周边地区的房子。而周边地区的会在商品房的影响下再次上涨,周边地区房价的上涨又会从新引起商品房价格的上涨。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导致整个地区的房价上涨。该地区的房价推动周边的房价,周边的房价推动整个城市的房价,整个城市的房价反过来又会促进各个地区以及商品房的房价。开发商不断开发新的商品房,导致低价房越来越少,高价房越来越多,不断地沧桑巨变,整个城市的高房价在未来就会推动整个中国的房价。这种规律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下去,低房价在与高房价不断地斗争中败下阵来,低房价最终被高房价所代替。

对于房价过高的现状,经济适用房也可从中起一定的调剂作用。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新建、改建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为:申请人及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具有本市市辖十区城镇户籍(不含从化、增城两县级市,含单位的集体户口,不含蓝印户口),并在本市工作或居住。无自有产权住房,或现自有产权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0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是针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为主出售的住房,自从实行经济适用房政策以来,很多买不起商品房的中低收入家庭因此而受惠,因此可以说,随着经济适用房的大量建设,这种结构影响因素势必将在房价平稳上起到一个制衡器的作用,使得未来的房价走稳,至少是不再一味的攀升了。

当然了,房价的深度调整可能来得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经济适用房对房价有杠杆作用,但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使经济适用房建设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专家需要研究的另外一个重大课题。

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更多,电视剧《蜗居》中残酷的现实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存在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的同时,飞快的经济发展也有它的弊端,房地产事业的迅猛发展带给普通百姓的是越来越高的房价,越来越渺茫的住房希望。房价涨了,国家税收增多,开发商收入增多,银行贷款,利息增多,GDP上涨……好象是一举多赢。但是被忽略的却是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俗话说,“安居乐业”。就是说,只有只有安居才能乐业。但是房价在近几年成大踏步的上涨,而且到了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的地步。房价的上涨严重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我们多出的买房子的钱本应该是用在购买生活用品,用在衣食住行等必须和其他生活花销上的,甚至是以后子女的抚养费用,教育费用。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些花销一再节约,而且以后生活上的可支配收入也就大大的减少了。很明显严重的影响了我们以后20年甚至更多年的生活。

2009年温家宝提出了政府对于房价上涨提出的四项重要措施:第一,就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的改造。对这两项工作,在资金、土地以及税收上,都要给予优惠和保障。第二,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房和改善性住房。但与此同时,要采取措施抑制投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住房必须坚持安全、经济、适用和省地的原则,特别要重视中小套型和中低价位房屋的建设。第三,要运用好税收、差别利率以及土地政策等经济杠杆加以调控,稳定房地产的价格。第四,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建、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我认为单位自建居民楼是控制房价上涨的方法之一,单位严格按照楼房的成本开制定楼房的价格,这样一是可以缓解供求不平的房产市场,二是可以带动商品楼的价格下降。

贫富悬殊与泡沫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弊端同时也是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国家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更要发现其弊端,解决其弊端。

参考文献:百度搜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

百度搜索《中国房价居高不下所被忽视的原因》 百度搜索《经济适用房的申请条件》

百度搜索《温家宝提出控制房价四项措施》

第20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内容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所在的药王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滁州,生活,医疗,住房,交通。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父辈人的讲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巨大改观,从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据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国家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大环境中,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很快国内的经济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以我的家乡滁州为例,在生活方面,据我爸爸说,四十多年年前,他和爷爷奶奶住在用稻草搭成的房子,用土泥砌成的平房下,的大人孩子穿得太破了,冬天穿不上棉衣,脚上穿着露脚趾的破鞋子,到了夏天,只能把破棉袄的套子掏出之后再穿,这些还是粗布做的,而且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台小小黑白电视机已是奢侈品,但如今彩电以不足为奇,通过屏幕人们大开眼界,旧日里岗了,人们热火朝天的盖起了平房、现焦房、以致楼房、家用电器琳琅满目,人们纷纷住进了温暖舒适的家。过去那种屋漏偏遭连夜雨的现象再也不见了,多雨季节,坑坑洼洼、泥泞、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笔直宽敞的柏油路面。过去孩子们上幼儿园,家长只能骑自行车接送,如今家家买上了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甚至小汽车接送孩子。改革开放前我们家乡这都是爷爷奶奶告诉我们的,我才知道。而如今人们冬天里边穿的是保暖内衣、羊毛衫,外面穿着羽绒服,暖和极了,大人孩子人人如此。对于老年人,国家还给予了养老保险,以确保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这也充分体现了党以民为本的方针!

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

在住房方面,以前一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房子里只有几件可怜的旧家具,要是能够宽松的睡一觉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连做梦都想拥有一套大房子。而现在,我们家不但有了自己的大新房,而且还搬进了二层高的小洋楼里,各人都有自己的卧室,再也不用挤在一块了。而且房内也是装饰一新,各类电器一应俱全,电话、风扇、空调、冰箱、彩电、微波炉、液化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前年还购买了一台电脑,宽带上网,并玩起了数码相机。今年将南北阳台用铝合金窗改造了一下,通过改造,房子的采光好了,空气也比以前更流通了,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最近政府对我们小区实行平改坡旧房改造以及三管改造和下水道改造等,都是政府出资,小区居民却分文未付,现在居民用水更方便了,排水更畅通了,真是说不尽的称心如意。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了出来,我们教师再也不要为升学率、各科分数而

1 去绞尽脑汁地出难题、找偏题,去日益继夜地“看守”学生了。而学生呢,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再也不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空壳了。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不但免去了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使全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直接受益,所有适龄儿童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而大学生入学政策的宽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的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的硬化公路把家乡的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甚至户与户之间连接了起来。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尴尬情形了。如今,不管天晴下雨,人们都可以衣帽整洁地串门、上学。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偏僻的独家小院中喂养的家畜再也不要担心因道路不通而卖不出或被黑心老板狠心砍价了。

我们在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太空中首次飘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而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圆满结束,标志着我国在世界的历史地位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紧接着是我们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即将闪亮登场,以更加出色的表现向世界再次宣告,中国已经真正的繁荣富强了!今天,我们迎来繁荣富强的好日子。我们的祖国,正日益庞大,我们的祖国,将迎来大好时光!欣喜,在于变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祖国,未来将会更强大!

上述的种种情况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也就不会如此受惠。所以,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年代,要懂得珍惜、要维护当今社会,并应懂得知恩图报。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以前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现在更是无法担负重任,但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也就不辜负党和祖国的恩情。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范文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