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2 12:00:4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篇1: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背景近年来,兴文县以农家乐为骨干力量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特别是2006年第四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后,在兴文石海景区、僰王山景区以及景区周边和县城周边,以休闲娱乐、乡野风光、农业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方式吸引游客的农家乐已经颇具规模,目前有一定接待档次的农家乐近10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床位2000余个,其中星级农家乐18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二星级农家乐9家,一星级农家乐1家)。2009年,全县农家乐实现创收8000余万元。尽管近年来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兴文县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兴文县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有必要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现状、基本特征、发展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价乡村旅游的定位与功能,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1.2选题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帮助研究揭示乡村旅游成果展示和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引申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最佳模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是引进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多种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拓展城乡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空间,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实现城乡建设和人文生态的共容互动;三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整合农林牧渔业资源、山川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化。 2 相关研究综述 2.1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综述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的概念比较复杂,wto在向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的经营者提供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行者在乡村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的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认为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more( 1983) 认为,乡村本身不是休闲资源而是介于城市和荒郊。因而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乡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相反,乡村旅游由于生活在这个连续体中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富有魅力。mormont( 1990) 认为乡村包含重叠的社会空间,这些社会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为网络。bernard lane教授(1994)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乡村地区本身就难以界定,不同的国家标准差异很大,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活动。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翻阅不同的文献了解到,国内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虽然有些表述上的差异,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些不同,但是基本内涵是相同的。

王兵(1992)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马波(1995)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和向萍(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何景明(2002)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德谦(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卢云亭(1995)认为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野趣、异趣、乐趣,并拥有观赏、参与、习技、科考、健身、阅历等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属乡村旅游。王仰鳞(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和农村为媒介,能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功能的旅游业。李德明(2006)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2.2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综述

乡村旅游是一种乡村特色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由于我国农村地域类型的多型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民俗风情的多样性,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王云才(2006)认为,新时期替代传统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新模式有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模式、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模式等7大类。郑群明等(2004)认为在乡村旅游的多种开发模式中,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卢杨(2005)则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以个体农民为经营主体的私有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 资模式、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模式、当地村委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模式等5种,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不成熟、运营主体缺位或越位、供应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成长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资源共生型和旅游资源附属型3种模式。林刚等(2006)认为,根据区位条件、旅游特点、客源市场、旅游目的等特征,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周缘型和特色村塞型等3种类型。 舒伯阳(1997)认为,观光农业划分为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和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等3个阶段模式及自然型和城市依托2种地域模式。李德明等(2005)认为,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开发应划分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模式、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6大模式。 刘德谦(2006)认为,当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划分为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非典型、市场驱模式和复合模式4类。戴斌等(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应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含旅游扶贫型)和政府干预与经济结合发展的混合成长型。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及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学者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提出了许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投资主体和运行特征、社区与居民参与特征、现代科技体现形式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等方面。今后应注重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的研究。 2.3乡村旅游的特点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的特点,众多学者也是各抒己见,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篇2:乡村旅游开题报告,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优势,乡村旅游地产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与开发,发展策略、趋势及可持续发展,产品、市场与营销等三个大的方面。

(1)规划与开发类 在规划方面,方增福(2000>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认为在制定乡村旅游规划时,应该遵循准备、确立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监控反馈、调整策略s个基本的步骤与方法进行。也在其提出的开发建议中肯定了规划和项目论证的必要性。

指出乡村旅游规划不同于一般性区域规划,它更注重产品的可行性和营销的有效性,即规划的可操作性。因此,它必须遵循创新原则、比较原则、整体原则、前瞻原则、发展原则。在开发模式方面,指出应根据我国农业旅游的不同类型设计多层次的目标定位,并在在资源状况、市场定位、区域态势、发展阶段的分析后,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则认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指出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五大问题,并立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提出了主题家园、主题博物馆、主题文化村落、企业庄园和产业庄园五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2)发展策略、趋势及可持续发展类 在发展策略方面,谢彦君(1999)将旅游城市所具有的巨大客源输出潜力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市场定位和策略问题,指出开发的关键是“乡土化”。着重从乡村景观构成和景区规划设计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论述,强调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体现特有乡村意象十分重要。余昌国(2005)简要介绍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并从战略、规划、联合和培训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咚玉权(2006)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的方法与途径,提出完善科学的乡村旅游业评估体系等四点建议。

在发展趋势方面,在展望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时指出,我国乡村旅游正朝着大文化、大市场、大空间的“大旅游”方向发展。将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归纳为以下九大趋势:农业一体化趋势、大众化趋势、多元化趋势、生态化趋势、体闲化趋势、创新化趋势、城乡一体化趋势、依附景点化趋势、线路网络化趋势。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提高对乡村旅游的科学认识,处理好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古文化村落的关系。

(3)产品、市场与营销类确定了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渠道策略角度提出了市场营销策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对客源市场进行了细分,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认为所有乡村旅游地旅游产品的主题都是“传统的乡村环境和生活”,并将乡村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分为:自然景观环境、乡村景观风貌、居住、饮食、农业生产、文化民俗、乡村制作、乡村土特产、乡村文化活动。论述了乡村旅游高级化发展的5个产品设计导向: ① 异域特色鲜明化,同域类型多样化; ②产品功能复合化,旅游收益多元化; ③营销活动系列化,市场运作名牌化; ④乡村建设生态化,技术取向两极化; ⑤乡村环境自然化,人文资源民族化。制定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对策和开发规律。篇3:乡村旅游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浙江临安白沙村为例 学 院: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专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 级:规划0801 学号:0805200125 学生姓名:陈崎 指导教师:程乾

二○一二 年 六 月

推荐第2篇:乡村旅游开题报告3

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 2007 届)

连云港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包月红21070442旅游管理07—1班

姓名唐飞职称讲师

2011年3月 14 日

3

4

5

6

推荐第3篇:旅游管理开题报告

旅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旅游管理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 少数民族文化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永顺县老司城为例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选题的目的

将老司城独特的文化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相结合,第一,提高国家、政府、企业及当地居民对老司城的了解和重视,加强对老司城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修复;第二,填补了土司学的空白,促进更深入和全面地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和土司文化,以完善大湘西文化体系;第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丰富当地居民的生活,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第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构建永顺县旅游的新格局,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对老司城遗址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丰富了土司文化理论,完善了大湘西文化体系,填补了土司学空白,为研究国家制度、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提供了物化载体。

(2)为老司城的民俗遗址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前提和思路,以指导大湘西的民俗学、民族学及考古学等学科框架地重新建构,促进相关学科内容的发展和完善。

(3)其中全域旅游、整体规模旅游等思想和观点的提出,为永顺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指导,为旅游学和旅游规划学等学科内容注入了新思想和新元素,为全面构建大湘西旅游发展体系理论添砖加瓦。

2.实践意义:

(1)本作品中对于老司城文化遗址所蕴含价值的阐述,为当地的居民和政府对于其文化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凝聚力,提高居民保护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2)对老司城旅游产品的设计,为其旅游开发提供基础模式,加强了人们对老司城的了解与关注,一方面,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集思广益,有利找到保护与发展的最优方案。

(3)对老司城的发掘、宣传和旅游开发,培育土司文化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为永顺县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

(三)自己的见解

老司城文化遗址个性差异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吸附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观赏、文化和社会等价值,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等效益。目前老司城应配合积极的政策,结合当地实际现状,深挖文化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将保护文化遗址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重视旅游开发的科学定位和特色旅游产品设计,以市场为导向,塑造古城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和游客满意度,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为老司城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四)相关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土司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多重在制度研究方面,对土司本身、特别是对作为土司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的古城的专题研究,尚属薄弱,而这本应成为土司制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0年10月,永顺县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后,聚焦在老司城的目光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于遗址构造和土司制度、文化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各自的理解。

对于老司城地位的论述。新华社长沙记者明星和帅才(2010)指出永顺老司城遗址,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和“东方庞贝城”,其观赏性、真诚性、完整性为中国现存城市遗址所罕见[1]。中国新闻网记者刘明、覃遵奎等(2011)指出湖南省永顺老司城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

对于老司城遗址的论述。徐家登(1997)以老司城祖师殿为例,对其建筑基本构件特色、外观特征、结构特色及装饰和色彩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3]。朱泽云(2004)以自身的经历对故乡老司城的文化遗址、地理环境及古城的发展史进行了简单介绍[4]。向胜福(2007)论述了土司王朝的发展史,对土司王朝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搜集了土司王朝时代主要建筑物、人文景观及民间流传故事等,构建了一部浓厚文学意味的乡土历史作品[5]。此外,柴焕波(2011)通过对老司城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对老司城城址各个功能分区的分布情况及特色的遗址、遗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了老司城遗址的独特性[6]。

对于老司城开发的论述。尹宁、曹景文、陈亮等(2009)分析了老司城遗址保护投入、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老司城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老司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议[7]。龙玲(2009)老司城内现存土家族民居的选址与环境格局、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及构造等进行测绘,提出老司城应以新的思路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入“社区旅游”模式,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8]。

对于土司制度、文化的论述。吴永章(1983)对明代广西土司制度进行了论述[9]。贾霄锋(2004)对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10]。李世愉(2010)认为“土司问题是中国边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11]。成臻铭(2010)指出“土司学”不是一门学科,它像红学、科举学、敦煌学、甲骨学、徽学等一样,是社会学中的一门专门学,是研究土司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专门学[12]。

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土司制度的研究很少。上世纪末,日本学者谷口房先生开始留意土家族土司问题的研究。但是对于老司城文化遗址、文化的调查及研究几乎没有。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2010年,随着湖南永顺老司城进入世人的眼球,“土司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学。但是作为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见证,作为八百年民族变迁和国家盛衰的实物载体,老司城却已损坏严重,保护和修复工作迫在眉睫。老司城文化底蕴深厚,个性差异鲜明,吸附资源丰富,有着内外部环境的优势和政策、时机优势,同时集科学、观赏、文化和社会等价值,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等效益于一身,说明古城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和必须性。但是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受到了经济落后、资金短缺、破坏严重、人才稀缺、可进入性低等因素的制约。根据对当地存在的问题和旅游市场地分析,对老司城的开发战略和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对产品形象进行定位,提出了慢城旅游、乡村旅游、区域旅游、公益旅游及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设计。通过政府开发、经营权出让式、租赁式或者控股式等开发途径,进行规划、融资、组织、经营、保护、销售等旅游开发措施。

三、研究方法、论文撰写提纲: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老司城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鉴别和分析,取其精华。

2.实地考察法:本人永顺县人,土家族。经常到老司城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得到旅游局、文物局等政府工作人员的支持。

3.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作答了解当地居民及老司城现有旅游者的相关信息。

4.归纳演绎法:对搜集的大量关于老司城历史文化发展、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及关于永顺县旅游开发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整理、归纳和总结,并应用于实践。

5.统计分析法:针对对老司城的资源特色和旅游市场,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提出老司城旅游开发设想及特色旅游产品设计,并进行资源地合理分配。

论文撰写提纲: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动态

2.国外研究动态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实地考察法

3.调查问卷法

4.归纳演绎法

5.统计分析法

二、老司城文化遗址概况

(一)地理环境

(二)历史文化

1.遗址概况

2.历史沿革

3.土司文化

(三)民族民俗文化

1.土家文化

2.农耕文化

3.采猎文化

4.巫傩文化

5.商贸文化

三、老司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现状分析

1.遗址保护现状分析

2.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二)旅游市场分析

1.旅游客源市场现状

2.旅游客源特征分析

3.旅游客源行为结构

4.本地人的游憩行为

5.游客服务质量评价

四、老司城文化遗址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

2.时机优势

3.环境优势

(二)开发的重要性

1.保护的迫切性

2.开发的价值

五、老司城旅游开发设想

(一)开发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

1.开发目标

2.开发定位

3.开发原则

4.景观设计

(二)老司城遗址旅游产品设计

1.产品定位

2.产品设计

3.旅游线路设计

(三)古城旅游开发模式和途径

1.股份制模式

2.CBD模式

(四)古城旅游开发对策与措施

1.塑造旅游形象,打造成支柱产业

2.加大引资力度,实现融资多元化

3.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

4.加强三网改造,实现景区网络化

5.注重科学营销,提高古城知名度

6.加大保护力度,贯彻可持续发展

六、

致谢

附录

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完成期限: 20XX年05月

预期进度:

20XX年09月 接受任务搜集资料写出提纲

20XX年10月 开题

20XX年02月 初稿

20XX年03月 二稿

20XX年04月 三稿

20XX年05月、修改、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 明星,帅才.湘西神秘土司王朝都城重见天日[N].中国文化报.2010-10-31(2).

[2] 刘明,覃遵奎,向水生.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Z].http://www.daodoc.com.2005,12,12(15:33).

推荐第4篇:论文开题报告: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学 院 旅 游 学 院 专 业 旅 游 管 理

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而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旅游已经开始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城市人在经历了繁忙沉重的工作生活后就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此时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此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并且分析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对如何开发以及如何改善展开研究并且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选题的意义

游客外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与娱乐的体验 。

朱慧娟2011年在《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一文中写到我国农村面积较大,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设施落后,科技发展低,经济实力弱,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我国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由《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一书中提到吸引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元素之一是可以参与、体验乡村才有的项目,包括弄湿活动体验;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摘;篝火晚会、烧烤;垂钓;乘坐畜力车在乡间观光;体验乡村节庆;学习民族舞蹈和传统手工制作等。这样可以让游客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风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件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

龚维嘉2008 年在《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一文中提到旅游线路的设计应该在投入运行之前就具备对游客的足够吸引力,运行中则能够使游客感到舒服和不断出现新奇感,运行结束后仍然能够使游客保持一种长久的回味无穷的体会。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从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以及开发的的现状着手研究,进一步指出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

一、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二、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三、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开发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的措施 结论

四、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掌握我国目前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发展状况,并且研究如何开发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2-2-20---2012-2-25 提交开题报告;

2012-2-25---2012-3-25 文献研究,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研究与开发手段研究;

2012-2-25---2012-4-10 提交论文设计初稿,老师修改;

2012-4-10---2012-4-20 提交论文设计第二稿,提交非指导老师查阅;

2012-4-20---2012-5-10 修改论文设计,提交指导老师的修改;

2012-5-10---2012-5-20 提交论文答辩稿;

2012-5-20---2012-6-1 论文答辩;

2012-6-1---2012-6-10 根据答辩意见,修改论文终稿,提交学院保存。

推荐第5篇:旅游管理毕业 开题报告

旅游活动中的异化问题

学生:胡启明

指导老师:

教学单位:

空得太多

一、课题来源

旅游活动的研究得益于旅游业在全球的发展和兴盛,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将在21世纪大放光彩,整个世界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会大幅度地增长,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地位将越来越突出,旅游意识会进一步深入人心,旅游文化将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各种权威性的数据,可以看出,旅游业是全球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另一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成加速度地发展,于是一个常识在旅游界形成——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第四位。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发展看好,还是国内的旅游前景诱人,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入其中,作为旅游者或者旅游经营者。

企业的规模大了,就会产生大企业病,同样,一个产业的规模大了,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随着旅游活动的日益大众化、广泛化、多元化,这些异化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愈来愈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和影响到旅游者审美休闲活动,于是,对旅游活动中的异化问题的研究便迫切起来。

写了太多与本课题无关的话

二、的及意义前面是不是掉字了?

本文希望通过以部分的旅游活动中出现的异化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中出现异化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建措施,从而达到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合理统一,以及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的目的。字号?

三、的主要文献,国内外学术动态及本课题的主攻方向掉字了? 关于旅游活动中异化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有一些完整的成果,其中,要么统一于整个旅游学科的研究中,要么分散于具体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中。在国际上,一些学者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上论述到了旅游活动的异化问题。威廉·瑟厄波德讲到,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国际旅游会在新兴国家行成“新殖民主义”,这些新殖民主义干脆掠夺了当地的权利,并把它集中在几个跨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只与几个国家级的政府谈判,并希望任何问题都由国家政府来解决,不然就撤回投资。在实际经营层面上,在宾馆和其它设施中,那些薪水高并且“令人尊

敬”的职位被那些有经验有专长的外籍员工所占据,而那些挣钱少的低层次的工作往往留给当地人,这种明显的歧视很可能会酿成仇恨,破坏国际关系,在这些极端的例子中,这种开发很可会阻止新独立国家民主意识的增强①。瓦伦•史密斯通过对某镇的研究调查来批评了文化商业化的异化问题:文化正在被包装定价,像商品一样被出售,如建筑用地、道路行驶权、快餐、客房服务,而对于那些以付了钱的旅游者来说,旅游业向他们许诺说,这个世界是他们使用的,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文化传说都有定价的,如果你有钱在手,你就有权去看你想要的东西②。马西森和沃尔(Mathieon&Wall,1982)指出,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总的来说是有益的,社会影响不太受欢迎,而环境影响则是双刃的。米尔曼和皮萨姆(Milman&Pizam)认为,其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个人犯罪、组织犯罪、吸毒酗酒③。

国内方面的研究侧更丰富了。李天元谈到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活动中的一些异化问题,和旅游活动对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方面消极影响的问题,涉及到物价上涨,产业结构异化、影响国民经济稳定、不良的示范效应、干扰目的地居民生活、当地文化被商品化,及水体、气体、噪音污染,交通堵塞、人口密度大、破坏原始风貌、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和建设对原有自然景观的破坏,并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重视旅游承载力,通过旅游管理能力的提升而解决这些消极影响④。余青谈到了旅游主动主体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及就如何消除这些问题而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关于旅游者审美活动异化造成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环境的污染。对旅游交通工具,及宾馆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旅游者将垃圾扔进河湖,和旅游区内的生活污水造成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噪音及视觉污染。另一个方面是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的破坏,包括游人攀树摘花采草﹑乱画乱刻乱踩的恶习,而提出了“旅游消极影响的程度,与某一旅游区的旅游者的数量直接相关,因此在旅游区对旅游者数量的控制是减少旅游行为消极影响的重要措施”,并具体从宣传教育与旅游者沟通﹑依法强制管理﹑有效防范,疏散人流及健全保护制度等六个方面,来对旅游者行为积极引导和管理⑤。也有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待旅游者活动的异化问题,许颖系统的提出了不成熟旅游者不文明的表现,从低层次的旅游动机到错误的旅游观念,再到不科学的旅游方式,道出了当今作为旅游活动主题的旅游者所存在的问题,接着又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和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来教育旅游者,以期达到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水平和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进而成长一个成熟的旅游消费者⑥。也有学者从人口学的角度来分析了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对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胡平论述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低素质行为而产生的对景点环境的污染和旅游意境的影响,对景点自然生态的破坏﹑干扰居民生活﹑歪曲当地民族文化,之后,从宏观方面提出了努力提高质量型旅游人口需要增加总量,合理调控旅游者的时空分布⑦。

综合以上国内外部分旅游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旅游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异化问题所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是有所共识的,特别是对环境的危害的观点趋向一致,而对社会文化的危害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旅游对于经济的消极影响则涉及的比较少。国外的专家会考虑其政治影响,而国内侧几乎没有。另外,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当今的学者多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者的弱势地位,鲜有分析旅游者审美休闲活动的异化问题,这说明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前提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果使旅游业良性发

展,而忽视了旅游活动中的真正主角——旅游者的行为。大多数文章能直接或间接的提出一些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异化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本文将在以上各专家学者对旅游活动异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旅游者和旅游业异化的表现,及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⑦。

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3000字,而你的不到2000字。阅读的文献量可能不够。

文献标注的位置是对的,但方法不对。应该是这样:及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用中括号,且为上标的格式。 [7]

四、研究内容途径及进度

本文是旅游活动异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探究旅游活动中各种异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它们对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并试图提出解决这些异化问题的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本文的组织结果如下: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旅游活动中的异化问题的概念并分析目前国内外对此课题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确定本论题确定的理论框架,包括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的方法。第三部分则分析旅游者审美娱乐活动的表现及其对经济、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四部分探求旅游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异化问题及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最一部分则依据上述分析提出一些解决这些异化问题的个人建议。

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本论文,我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内的相关书籍、报纸、期刊及互联网,并就一些模糊的问题请教专业老师。

确定了论文的论题之后,先思考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然后投入大量的时间搜寻相关资料,并对有价值的内容做笔记。之后,在论文轮廓大概形成后,写出开题报告,以便进入下一个阶段——论文初稿写作。在导师批阅修改之后,重新审阅原稿,修改其不足之处,增加新的有意义的内容,几经反复,最终完成本论文。

对于全文的结构列出一个提纲,要求具体到第三级标题(这个是一开始就说了的呀),你这五个部分写得太大概了,再细化一下,到第三级标题。

五、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掉字?

旅游管理作为三峡大学的一个学科专业,有其一定的地位,图书馆内有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书籍,虽然没有期望的那样丰富,但已经能使我受益匪浅,另外还有《旅游管理》﹑《旅游学刊》等专业性的理论期刊及其它娱乐性,知识性的旅游杂志,并且《中国旅游报》等专业性极强的报纸及其它相关报纸,这些对我的论文写作有莫大的裨益。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就是互联网资源,特别是通过图书馆网络可以得到的来自《中国期刊网》上大量的﹑丰富的、专业性强、实效性强、来源广泛的免费下载资料,冰球、并且周围又有一些对旅游研究比较透彻,并取得一些科研成果或实际从事过旅游业的教授﹑老师。当然,我也会就有些问题征询一下同学的意见,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还有一点,在我的大学近四年的学习中也亲身参加过不少关于旅游的实践活动,如集体到长阳风景区、车溪风景区实习,自费游览了宜昌周边几个著名的景点,并且也有在宾馆实习服务员,旅行社做导游带团的经历,这些会大大增加本论文的现实感和真实性。

当然,仅有上述的条件,还不能保证论文完成的质量,毕竟我还未真正触及到旅游,以及从大学开始接触的旅游多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且我对其中的一

些认识还存在模棱两可、思维不清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更加集中精力思考与本论文相关的某些问题。图书馆的书籍、报纸、期刊虽然数量种类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对我的文章有帮助,我将投入更所的精力去查询这些纸质的资料并认真的辨别其价值。英特网上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苦于我的搜索能力有限,而且还须经过搜索、辨别、下载、打印、再辨别等一系列程序,较为繁琐,效率低下,在这一方面,我将集中时间寻找一些十分有益的相关资料,以作为对纸质资料的有益补充,以免过多的消耗时间。对请教专业老师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考虑到老师的时间,而且所提出的问题也需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但专业老师的意见,对我的论文写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我将尽力寻求老师们的帮助。对身边的同学的意见更需要辨别能力,同学们都在忙自己的事,对我的问题仅会涉及一小部分,且往往还是不成熟的,他们的意见应该是对我已成观点补充,由于论文完成期限比较长,我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参加一些旅游性质的专业性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参考文献

①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p68

②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p194

③王莉,陆琳,《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地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启示》,《旅游学刊》2003年,底3期,p187

④李天元,《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余青,《略论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管理》,《贵州民族学院报》,贵州,1998年,第10期, p65--67

⑥许颖,《旅游者教育问题初探》,《经济师》,2004年,第3期,p131--132

⑦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

我提供的参考文献你看了没有(在任务书中)?里面有一些关于旅游活动异化的论述。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至少是20

请修改后再发过来,下次主要看你的提纲,即“研究内容”这一部分。

推荐第6篇:乡村旅游

5、加强乡村旅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旅游与“三农”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一是搞好规划。依据新修编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重点县(区)高水平制订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专题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统筹推进。会同农业、交通、电力、规划、水利、林业、扶贫、环保等部门,协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发展打好基础。三是突出重点。继续落实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加大对已有的20个重点特色旅游村建设的综合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打造旅游亮点,突出旅游特色,使之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样板和典型。四是提升水平。完善农家宾馆管理办法,加强对农家宾馆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为游客提供规范化服务。对农家宾馆业主及服务人员、特色旅游村讲解人员分批分期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水平。

推荐第7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接待点

1.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2.化隆回族民俗风情园——乡村旅游接待点

化隆回族民俗风情园位于县城建设路西下村,始建于1998年,是集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娱乐休闲园,园内以树木、花卉、奇石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开花季节,满园百花齐放,婀娜多姿,如云似雾,恍如仙境。

1、民俗风情园主体建筑以古式大宅院为主体,风格独特,总面积为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棋牌室、观光园、黄河奇石等。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能够充分地与人文环境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结构良好,布局科学合理,接待服务功能完善,设备设施舒适、方便、安全、完好、运行稳定。其院内设施和房屋装修大方,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总体文化内涵协调。

2、春节花开满,夏季绿树成荫。其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独特。以各种回族农家特色小吃名扬四海,美味无比,具有浓郁的农村风情和民族特色。

3、总服务台:位置醒目、合理、宽敞、有装饰、有标识,提供便利、咨询、宣传等服务项目。

4、客房共有农家炕6间,其面积为180平方米,房内宽敞明亮、舒适,通风采光好,安全卫生。

5、游客就餐客房共有28间,其面积为620平方米,各房间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布置典雅。房间地面已做地板砖处理,防滑、防潮,易于清洗。桌椅、用具、餐具、酒具、茶具配套,有一定的档次。印制精美的菜单。该风情园供应精美的风味小吃、纯正的农家土鸡和野味兔,味道清香,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6、厨房布局:流程合理,其使用面积能与接待能力相适应,地面采用硬化处理,防滑、易于冲洗。墙面满瓷砖,有吊顶,各种设备为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及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独立另设,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消毒专用设备,充足冷藏、冷冻及保鲜设备。工具用品以不锈钢为主。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备。饮食油烟达标排放,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7、交通合理,前后大门有停车场两处,车位数量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8、厕所有两处,设计合理,照明条件好,防臭措施有效,无异味。

9、服务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客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客人的信仰和民俗习惯,不损害民族尊严,对客人热情、大方、礼貌、友好、一视同仁。

10、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11、服务要求:着工装上岗,仪容仪表端庄、规范,语言流利、文明,表情自然、亲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

12、服务项目: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民俗大宅院。碧海休闲山庄位于康杨水电站码头,化隆县牙什尕镇下多巴村207省道旁边,离西宁84公里处,西有30公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东有循化孟达天池,始建于2007年,集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山庄,内以绿色食品、游览黄河为主体,以优雅的装饰环境和优势的黄河地理特征,是碧海休闲山庄有了餐饮、休闲、避暑、钓鱼、游水、汽艇为一体的娱乐场所,具有特色的民族风味,创新的南北佳肴,是餐饮文化源远流长。

1、碧海休闲山庄主体建筑上下两层,共建豪华包间30间,每间同时接待12-15人就餐,多功能大厅为45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棋牌室、黄河奇石展览等,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能够充分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构良好,布局科学合理,接待服务功能完善齐备。设备设施舒适、方便、安全运行稳定,内定上能充分体现以黄河为主体的地方性特色。

2、山庄主要以黄河地理和农田为主,春季农田荫绿,夏季果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有人可参与摘果,绿色食品自产自售的活动,其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特色突出,各种农家特色小吃和创新的佳肴。

3、占地面积为30亩,用于接待的建筑面积20亩,园中路面为硬化路,同时接待游客1500至1800人。

4、总服务台:位置醒目、合理、宽敞,有装饰,有明确的标识,提供咨询、宣传等服务项目。

5、山庄有完善的消防设施,有安全的保安人员和必要的监控设施。

6、客房共有农家火炕15间,客容量为60人/日,房间设有安全卫生的采暖设施,清洁卫生,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一客一换的整体服务。

7、厨房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使用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地面采用防滑地板处理,易于冲洗、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其有食品库房60平方米和非食品库房40平方米、消毒专用设备,充足的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工具用品以不锈钢为主。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设施,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8、山庄有4亩地种植绿色蔬菜,游客自摘自做的农家服务,有供应菜品突出地方特色,有良好的感官性,味道纯正,良好的营养价值。桌椅、用具、餐具、酒具、茶具有一定档次的配套设备。

9、山庄以黄河码头为优势,特放两艘汽艇,从康杨水电站到直岗拉卡水电站,一路可观赏黄河两岸奇特的山势风景和农家田园,汽艇有专业的人员驾驶,完善的安全设备。

10、山庄设有旱厕3处,设计合理,与接待能力及服务功能相适应,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相协调。

11、停车场位于207省道两旁,场内车们数量与接待能力相适应,设有洗车等各项服务。

12、山庄建有30座观光和就餐厅,游客在就餐的同时可观光黄河风景和农家田园。亭子四周有飘香的花朵和农民的庄稼田地,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13、服务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客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不损害民族尊严,对客人礼貌、热情、友好、一视同仁、以人为本。高效率地完成对客人服务。

14、山庄员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经过各项的专业培训,持有国家发放的上岗证,统一上岗。

15、服务项目:大型的就餐场所,娱乐室、小卖部、室外活动场所,黄河的游览景点,附近有一定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

3.乡村旅游接待点特点

乡村游集参与形式多样性、参与主体广泛性、旅游效益综合性为一体,同时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又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性旅游”。鄢陵旅游业发展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依托花卉生态资源这一独特优势,围绕“旅游强县”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相继建成了国家花木博览园(AAAA级)、花都温泉度假区(AAA级)、花乡农家乐、双洎河果家乐(AA级)等一大批乡村游景区(点),开通了“花都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温泉休闲度假游”、“花乡农家乐休闲游”、“桃花节”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目前,全县拥有鄢陵双洎河果家乐、柏梁镇蒋庄村农家乐、姚家乡村游等示范点80余家;姚家庄园、许由玫瑰园、宋苑酒店、黄果树农家院等定点农家宾馆、饭店10余家;三星级度假型酒店花都庄园、五星级标准的中原赐富大酒店等一批高、中档宾馆酒店的投用,为鄢陵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鄢陵旅游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县接待各类游客286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3亿元。同时,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要素中极具带动作用的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鄢陵乡村观光游、休闲游已成为全省生态旅游新的热点和亮点。

一、鄢陵旅游业资源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鄢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由此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反哺带动特色农业,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特色经济之路”。同时,鄢陵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温和、土壤适宜,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此外,鄢陵彭店乡赵家村1500余亩的樱桃种植基地,刘庄村2000亩的莲鱼共养基地,张桥乡潘庄村1500余亩的优质酥梨生产基地,南坞乡清流河两岸2000余亩的优质蟠桃基地,陶城乡20000亩的优质西瓜基地,都成为了鄢陵重要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鄢陵北距郑州机场70公里,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311国道、325省道、237省道、许亳高速横穿东西,219省道、兰南高速纵贯南北,处于全省“米”字型高速公路网核心区、郑(州)许(昌)漯(河)食品工业带中心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交通方便快捷,利于游客出行。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1、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该园总投资1.38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是集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整个园区开发建设景点219个,园内花卉植物达 2000多个品种450万株,充分展示了鄢陵苗木种植与草花草毯地被植物的多样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达600余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国家花木博览园”、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省“乡村游十大热点景区”。以花博园为依托,2001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和鄢陵生态旅游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4、花都温泉度假区。该景区占地1036亩,一期投资1.2亿元,是集温泉泡汤、品茶餐饮、客房会议、保健养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依托陈化店优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建有豪华泡汤别墅、家庭泡汤别墅、林中汤池、会议中心、茶酒楼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5、鄢陵彭店乡双洎河果家乐。该景区以流经该乡境内的双洎河为依托,由千亩樱桃园、千亩赏荷园等景区组成。千亩樱桃园主要以彭店赵家村1500亩樱桃开发为主;千亩赏荷区建成莲鱼池600多个,高标准钓鱼塘3个,总面积达2000亩,各项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樱桃成熟、莲花盛开的时节,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彭店樱桃采摘游”已成为我县知名的旅游品牌。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7、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该园区占地10万亩,涉及柏梁、陈化店、安陵镇、马坊乡的42个行政村。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11家,引进花木新品种20多个,土地流转面积7.1万亩。同时,按照“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思路,区内一批集花卉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项目启动建设,部分已开始对外营业、接待游客,并力争在2至3年内将其打造成为花木产业和特色三产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的强大平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建成特色彰显的花木展示区、旅游观光区、休闲商业区、会议展览区。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4、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及标志

4.1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

根据乡村旅游点的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可划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点质量与服务水平越高。

4.2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评定的依据与方法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依据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水平进行评分确定。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由乡村旅游点提出申请,江苏省旅游局负责评定、实施与管理。

4.3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符号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用星表示,用相应的星数来表示相对应的等级。(一颗星表示一星级,两颗星表示二星级,三颗星表示三星级,四颗星代表四星级。)

5、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划分条件

5.1四星级

5.1.1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1.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格调突出,并烘托乡村环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c) 乡村文化气息氛围浓厚。绿化覆盖率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非常优美,宜人度假、休闲、健身。

d)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

5.1.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充分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充分坚持环保原则。

5.1.1.3 环境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严格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1.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专门的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通过旅游部门或当地政府审批。

c) 规划中的各项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全面实施。

5.1.2 乡村旅游接待点布局

5.1.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明显、布局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足够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导引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且美观醒目,造型独特,艺术感和乡村文化气息浓厚,能烘托乡村环境。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1.2.2乡村旅游好、接待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达15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唯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1.5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10个,有较强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有较大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e) 娱乐活动多,尤其夜间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每周不少于二场文艺演出,且表演形式和内容要突出当地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气息浓郁。

5.1.2.3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建有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乡村旅游点设有游客接待中心,且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咨询服务人员配备齐全,业务熟练,服务热情。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制作精美,更新适时。已开办旅行社或同区内外不少于5家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有文采。导游服务具有针对性,强调个性化。

5.1.3乡村旅游接待点硬件设施

5.1.3.1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够充分地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1.3.2 旅游交通

a)可进入性好。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道路状况良好或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直达旅游景区;具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

b)有与乡村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舶船码头。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场地平整坚实、绿化美观。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c) 主干线通往乡村旅游点支线公路路口、支线公路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醒目指示牌。

d) 点内游览线路或航道布局合理、顺畅,与观赏内容联结度高。

e) 点内应使用清洁环保能源的交通工具。

5.1.3.3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床位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有套间、标准间,装修良好,照明充足,床位数不少于60个。并配备有足够的冷暖设备、换气装置及电视机。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配有相应的卫生设备,淋浴设施完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24小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能做到配备齐全,且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

5.1.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能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且能满足游客要求。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气氛豪华,布置典雅,其使用面积不少于4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设施设备完好,能随时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d) 餐厅地面已做硬质化处理,防滑,易于清洗。

e) 有中文、英文印制,装祯精美的菜单。

5.1.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

c) 厨房地面硬化处理,防滑材料满铺地面,易于清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凉菜间、洗碗间应独立分开设置。

e) 凉菜间及面点间有足够的冷气设备,有空气消毒、清洗消毒设施,能够开合的食品输送窗口。

f) 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设置合理,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独立分设。

g)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h) 外购大宗辅料、粮油、副食品等有索证资料(进货单、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

i) 有较充足的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j)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k)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1.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且有防滑设施,建筑造型生态化。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设专人服务,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室内整洁,有乡村文化气息。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

c) 设施齐全,配有手纸、手纸筐、挂衣钩、洗手池、烘手器、镜台。

d) 设有直接排污水管道,单独设置化粪池,防渗、防腐、密封,能有效处理粪便,污水排放达标。

e)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箱的数量与布局适当合理,标识明显,造型美观独特,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垃圾箱分类设置,桶(箱)体完好、有盖,材质防火,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

f)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1.3.7 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

b) 购物摊点证照齐全,管理有序,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c) 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且有数量充足的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10种,乡村民俗文化特色突出。

5.1.3.8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

b) 公用电话亭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c) 无线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1.3.9娱乐设施

a) 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游客多时能够进行文娱表演。

b) 有大小会议室,配有必要的会议音响设备及电脑、投影设备。

5.1.4乡村旅游接待点安全

5.1.4.1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应急照明设备;有足够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5.1.4.2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相关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1.4.3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均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必要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1.5.1 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a) 设有专职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主动接受游客监督,对外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b) 在乡村旅游点入口集中处或问讯处设意见(卡、箱),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进行相应服务改进。

5.1.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认真及时地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投诉必复。

5.1.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设立独立域名的网站,网站内容丰富,服务项目齐全,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详尽的宣传资料、独特的促销方式及良好的旅游产品形象。

5.2三星级

5.2.1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2.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能烘托乡村环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c) 乡村文化气息氛围浓厚。绿化覆盖率较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良好,适宜度假、休闲、健身。

d)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

5.2.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较好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较好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5.2.1.3 环境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2.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通过旅游部门或当地政府审批。

c) 规划中的各项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基本实施。

5.2.2 乡村旅游点布局

5.2.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较为明显、布局基本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且美观醒目,造型有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识牌和说明牌设置合理。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设计有特色,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2.2.2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含参与游览项目)达10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1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8个,有一定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较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有较大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e) 娱乐活动较多,游客较多时能组织文艺演出,且表演形式和内容突出当地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气息浓郁。

5.2.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建有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乡村旅游点设有游客接待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游客中心有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有特色,品种全,内容丰富,制作良好,适时更新。并同区内外不少于3家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导游服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5.2.3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5.2.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部分体现当地的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2.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交通设施完备,进出便捷。道路状况基本良好

b) 有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舶船码头。且布局合理,容量能满足需求。场地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

c) 主干线通往乡村旅游点支线公路路口、支线公路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d) 点内使用清洁能源或低排放的交通工具。

5.2.3.3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有套间、标准间,床位数不少于30个,配备有电视机、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配有相应的卫生设备,淋浴设施完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18小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做到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能做到及时清洗、消毒。

5.2.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要求。餐厅位置合理,通风采光良好,布置典雅,其使用面积不少于2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营养丰富。

d) 有印制精美的菜单。

5.1.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

c) 厨房地面硬化处理、防滑,易于清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域设置。

e) 有消毒设施,能够开合的食品输送窗口。

f) 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设置合理,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分区设置。

g)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h) 有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I) 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j)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k)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2.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建筑造型与景观环境协调。全部厕所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盥洗室有门、水冲、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垃圾箱分类设置,桶(箱)体完好、有盖,材质防火,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能及时清扫。

d)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2.3.7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与环境协调。

b) 购物摊点证照齐全,管理有序,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c) 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且有数量充足的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8种,有乡村民俗文化特色。

5.2.3.8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

b) 公用电话亭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c) 无线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2.3.9娱乐设施

a) 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游客多时能够进行文娱表演。

b) 有会议室,配有必要的会议音响设备。

5.2.4 乡村旅游点安全

5.2.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5.2.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一定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2.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兼职医务人员和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2.5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5.2.5.1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a) 设有兼职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主动接受游客监督,对外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b) 在乡村旅游点入口集中处或问讯处设意见(卡、箱),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进行相应服务改进。

5.2.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认真及时地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投诉必复。

5.2.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设有网站,网站内容较丰富,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相应的宣传资料及较好的旅游产品形象。

5.3 二星级

5.3.1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3.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基本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有格调,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或隔离带。

c) 乡村环境氛围良好。绿化覆盖率较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较好。

d) 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5.3.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5.3.1.3 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有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环境生态资金。

5.3.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中的主要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基本实施。

5.3.2 乡村旅游点布局

5.3.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具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较为明显、布局基本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域,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主要地段有引导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清晰美观,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满足需求。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3.2.2 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含参与游览项目)达8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半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5个,有一定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较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有一定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5.3.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良好,建有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有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游客中心或相应场所,咨询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品种多,内容丰富,制作较好。并同区内外旅行社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特色,服务良好,部分从业人员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

5.3.3 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5.3.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基本上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3.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进出方便,道路通畅。

b) 有专用停车场所,布局较合理,容量能基本满足需求,场地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

c) 有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d) 点内使用清洁能源或低排放的交通工具。

5.3.3.3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能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床位数不少于10个,配备有电视机、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有淋浴设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定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做到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能做到及时清洗、消毒。

5.3.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要求,餐厅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整洁,其使用面积不少于1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较多。

d) 有干净、整洁的菜单。

5.3.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瓷砖墙裙不得低于1.5米

c) 地面采用硬化处理,防滑、有地沟,易冲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设置。

e)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f) 有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g) 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h)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i)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3.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部分厕所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有防滑设施,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垃圾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能及时清扫。

d)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3.3.7 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b) 旅游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且有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5种。

5.3.3.8 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

b) 无限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3.3.9 娱乐设施

a) 有棋牌室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

5.3.4 乡村旅游点安全

5.3.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基本明显,防护设施基本齐备、有效。

5.3.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建立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3.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基本上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能基本上配备一定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具有一定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5.3.5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5.3.5.1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能主动接受游客监督,有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5.3.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能及时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

5.3.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依托其他网站,建有网页。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相应的宣传资料。

6.4 一星级

6.4.1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

6.4.1.1 自身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较合理,建筑物造型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或隔离带。

c) 乡村生态环境氛围较好。绿化覆盖率较高,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较好。

d) 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6.4.1.2 环境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基本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6.4.1.3 环境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有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6.4.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6.4.2 乡村旅游点布局

6.4.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绿化较好,环境较为优美。

b) 乡村旅游点主要地段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数量充足。

c)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6.4.2.2 特色活动项目

a)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一定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3个,能体现农业(渔业)和农村的特色,游客感觉有特色。

b)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基本合理、功能较完善。

6.4.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管理人员,市场秩序良好, 建有统计报表制度,按时上报。

b) 有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内容丰富,制作较好。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统一,服务良好,部分从业人员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

6.4.3 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4.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基本上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村特色。

6.4.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进出方便,道路基本通畅。

b) 具有停车场地,容量能基本满足需求,场地较平整坚实,有相应标志。

c) 有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6.4.3.3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基本上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厅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其使用面积不少于60㎡。

c) 餐饮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有菜单。

6.4.3.4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瓷砖墙裙不得低于1.5米

c) 地面采用硬化处理,易冲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设置。

e) 有冷藏、冷冻设备。

f) 有良好的通风排烟和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6.4.3.5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垃圾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

d) 乡村旅游点具有乡村旅游点基本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一定的卫生消毒设施与措施。

6.4.3.6 旅游购物

a) 有购物场所,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b) 旅游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且有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3种。

6.4.3.7 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有固定电话。

b) 无限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6.4.3.8 娱乐设施

a) 有棋牌室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

6.4.4 乡村旅游点安全

6.4.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不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不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基本明显,防护设施基本齐备、有效。

6.4.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建立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4.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基本上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能基本上配备一定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6.4.4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6.4.4.1 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能主动接受游客监督,有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6.4.4.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能及时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

推荐第8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

总分: 100 分本卷时长: 10分钟 分钟

一、判断题(共10题)( 共10题)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 共10题)

A:山东

B:河南

C:江苏

推荐第9篇:乡村旅游

因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活动。所以我们组就选取乡村旅游活动进行以下讨论并总结如下。

(一):乡村旅游活动的特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第五,乡村旅游活动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活动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活动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活动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活动,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三)、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模式,我国乡村旅游活动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

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四)、开发乡村旅游活动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活动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活动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活动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活动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活动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活动胜地。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活动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活动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活动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活动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活动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活动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活动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活动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民与农户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订立详细的合同并行到认真履行,避免发生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各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活动协会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以增加城乡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推荐第10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问题是必然的,但我国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加之政府和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乡村旅游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本文选择长岛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体验营销作了合理的界定,并且为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策略。游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追求闲适的环境,体验式、享受型的旅游方式会是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出的欧洲,如英法意是乡村旅游发展最早的国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入90年代,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管理,产品设计、居民态度,发展战略级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分布在整个欧洲的乡村地区,更多的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90年代初期才开始,研究成果很少。在90年代末期,对乡村旅游研究开始涉及管理、产品、营销、规划等诸多方面,但更多的是对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和策略粗略的总结。进入21世纪,对国外总结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案例地区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基本上以定性为主。研究内容更多的集中在观光农业和农业旅游方面,这也说明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简单的农业观光水平上。

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更广泛,研究内容更细化,而且越来越关注乡村旅游的体验性特征。

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特点二长岛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长岛村旅游发展概况二)倡导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三)倡导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倡导村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优势弱势机遇,威胁

四、倡导村旅游的体验营销策略(一设计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

(二)差异化体验营销

(三)情感式体验营销)四)设计有体验感的旅游广告

(五)营造参与互动的体验氛围

主演参考文献一,刘丽试论乡村旅游2,闫娟和佳美,乡村旅游发展分析陈军,发展乡村旅游4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

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

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 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 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 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2] 曹学文:乡村旅游产品的三大文化特性[N]中国旅游报,2007年3月2日。

[3] 徐正林: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7年2月12日。

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本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地点、内容等具体特点,详细分析其实际

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

2、个案研究:选取一个实验班,对个别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实地采访,作出详细的记录,进

行科学的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3、调查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调查的方法,以实际应用研究为主。

4、文献研究法,广泛查询,搜集和积累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服务。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7.3---2007.7)

1.阅读了大量的初中、高中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行理论方面的准备。

2.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积极进行了网络方面的学习,进行技术方面的准备。

3.通过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总结,确定课题。

4.通过学校的大力配合,选取07.5班作为实际班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7.8---2007.2007.12)

定期进行阶段性分析,汇总整理形成小结式阶段性成果。

(三)结题阶段(2008.1—2008.3)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进行筛选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四)实践调整阶段(2008.4至今)

1.利用课题研究成果,在本校积极开展有关健康上网的讲座,并利用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

提高自控能力,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

2.潜心研究研究材料,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报告,为课题结题作好充分地准备。

第11篇:乡村旅游

什么是乡村旅游

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将有可能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的几点内容,就是作者试图根据自己近20年的接触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所做的一点个人的诠释和辨析。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大致相近的看法,但是,如果听听不同专家的谈话,翻阅一些书面的论述,就可以发现,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也不乏诸多差异。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解释呢?如果依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给各国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与环境丛书》之一)的界定,那就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在这个文件里,“乡村旅游”用的是英文 rural tourism 。大家都知道,对应“乡村旅游”的近义英文,还有agro-tourism 和farm tourism等等。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译作“乡村旅游”,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也不完全相同。显然,前者比较偏重乡村风情,后二者的内容却难与农事分开(agro-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事活动,而farm 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场或庄园),因此,对后二者,我们自然又可以译为“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

(二)我国早年的认知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才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其时,笔者忝列该会顾问)。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三)后续的研究

尽管“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消失使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了应该有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那以后,民间的研究仍然慢慢地多了起来。几年后,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又称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该会与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1998年在黄山联合召开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不仅结合浙江、湖南、天津、安徽等地的实况探索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诸多内容,而且还就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的资源特征、乡村旅游的规划特点、乡村旅游的前景、乡村旅游与可持

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外乡村旅游的比较等进行了具有相当深度的探讨,从而在当时的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只是由于汇集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旅游管理》)当时发行范围比较有限,所以没有能够引起后来研究者的足够的注目。比如《旅游学刊》近些年来发表的有关乡村旅游的论文(2006年2月笔者补注:包括2006年第2期《旅游学刊》刊载的《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一文)和“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上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等多篇论文的作者,也许都没有能够读到上面所说的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那期学报。虽然研究仍然在进行,乡村旅游仍然在发展,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研究者的部分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乡村旅游概念有欠清晰、思路不够明确的过程。那就是20世纪的90年代,尤其是1995年的前后,业界、学界和旅游主管方面曾经一度较多地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1995年出版的《观光农业》一书中。该书的出版,无疑对我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它在研究初期的局限性。就此,1998年黄山的那次研讨会上就有一篇名为《是“乡村旅游”还是“观光农业”》的论文,分别从“用语的误会”、“理解的偏颇与概念不清”等四个侧面对当时的一些混乱理解提出了辨析。正像该文指出的那样,姑且不谈“观光”一语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歧义现象(“观光”一语出自我国的《周易》,在解放前和现在我国的台湾,以及在日本,说“观光”,常常指的就是“旅游”,与我们现在所指的“观览类旅游活动”是有较多的差异的,而《观光农业》一书所沿用的一些主体资料,却正好出自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即使是大而言之的“观光农业”,也仅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部分,也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供给的组成。可惜的是,正是因为一部分人中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辨析不清,“乡村旅游”的归属不明,才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不应该的滞后,才造成了许多旅游业者多少年来对乡村旅游忽略的现实。在这之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9月“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这个会议是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的,从会议的名称、会议纪要和论文集的栏目(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台湾乡村民俗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与景观规划,以及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很显然会议是以农业、农村为立足点从而研究在农村发展旅游的诸多问题的。应该十分肯定地说,这的确是推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次很有价值的盛会;而且从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广泛探讨,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熟奠定了新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应该从农业的角度去探索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而且还应该从旅游业的角度去探索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关系。如果我们从旅游活动来考察,从旅游学科来研究,那么“乡村旅游”赋予我们的担子也就不轻了,我们应该进行的研究、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好多好多。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情,似可以包括以下4个部分:

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 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

如果再细致一些去发现,应该说,下面有关乡村的这些内容,也都是乡村旅游难以分割的部分:风光——靓丽的风景;风貌——喜人的外观;风姿——引人注目的风度与姿态;风

味——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与习惯;„„

以上基于当代字典意义的解释,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是不够完整的,这里必须说明,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但是乡村旅游所包含的、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它不止还必须关注需求的一方,而且即使从供给来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仅仅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一个部分(虽然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五)定义

以笔者个人这些年的认识而言,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可能都知道,笔者这里的所用的“风”字,并不是指的“空气流动”的“风”,而是指的源自《诗经》“十五国风”的“风”,也就是指的“老百姓”,指的“老百姓的生活”,指的“老百姓的思想与感情”。因此,乡村旅游不仅包括有乡村的物质存在的外部环境,更要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广义的乡村人文内涵。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乡村”的内涵,乃至略略考虑一下我国“乡村”一语的语源,可能就不会对笔者一味地使用“风”字感到不耐烦了。如果从旅游者的需求重心来划分,似还可区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当然了,如果从整体而言,中国现在的乡村旅游,理所应当包括现代乡村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常常又是不可分离的。关于这一点,应该对《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书中“通常是指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的限定给以必要的修正。

(六)成长模式

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实际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

2、目的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或者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①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②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即,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却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4、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

综观以上4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尤其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但是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因为面向的多是就近城市市场,所以摆脱了远距离的竞争);虽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

却无可指责。佚名来源:搜狐旅游频道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

一、什么是乡村旅游

【作者:刘德谦】

(七)对需求的适应类型

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7种类型(以类型的关联度排列)——

1.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2.收获品尝型: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等为主,以“采摘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为代表;

3.运动养生型:以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以“乡村运动俱乐部”、某些“温泉别墅”等为代表;

4.观光审美型: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其中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临近名胜观光等;

5.认识学习型: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代表;

6.复合型:不过分偏重以上的某一类型,而是某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7.其他非典型型。

试论发展乡村旅游

第12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

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五龙旅游小镇

五龙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五龙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五龙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五龙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五龙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05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规划建设会上五龙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五龙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五龙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

第13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xx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xx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xx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xx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xx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xx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xx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xx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xx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xx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xx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xx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五龙旅游小镇

五龙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xx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五龙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五龙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五龙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五龙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05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规划建设会上五龙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五龙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五龙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创造名副其实的高原水乡。四是成立五龙文工团。大力挖掘以民族歌舞为主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壮家独特的民居、民俗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氛围。五是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结合旅游业开发,走建管并重的路子,提升森林覆盖率。六是品牌营销、以节促旅不断提升五龙旅游知名度。自2001年以来,持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壮族传统的、盛大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三月三”节日里,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情歌对唱,泼水狂欢,竹筏漂流等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曲靖市知名度最高的节庆活动之一。七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抓好旅游文化产业“六个一”的开发利用,即开发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桌菜肴、一本画册、一个故事、一支舞蹈、一首歌曲、一份纪念品。加大民族手工艺品、壮族服饰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二)特色农家乐

随着xx旅游的不断升温,采取政府扶持发展、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一批传承了壮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兼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和家庭式“农家乐”迅速发展。由于独特的壮家风味和优质的服务,生意异常火爆,深受游客欢迎,五龙水寨、菌子山小法块80余家具有“农家乐”特色餐饮企业,成为xx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三、存在困难

一是xx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紧缺,以旅游开发公司等为业主单位开发建设的项目欠债3000余万元,欠债压力过大。

二是对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十分困难。在对主要景区投入的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投入不足,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引导不够,农户投入自觉性较差。

四是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

四、请求事项

(一)请省市旅游主管部门把xx乡村旅游列为全省重点地区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二)请省市旅游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特别是市场拓展方面的扶持帮助。

第14篇: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新的动力。通过对**乡乡村旅游的研究,分析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针对性的就如何借助县委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推动**乡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现状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交通和区位优势

**乡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境西部,地理位臵优越,距北京、天津各约225公里,距承德市区约50公里,距宽城县城仅22公里,国家级承秦出海路贯穿全乡,宝清旅游路由东北向西南贯穿全乡,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生态和资源优势

**乡林果资源和林木资源相当丰富,森林覆盖率71.2﹪,占全市第一,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尖宝山、平顶山等山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具有“北方桂林、塞外三峡”之美誉的蟠龙湖、清河两大水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拉动需求增长、提高乡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1 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始终坚持“开发两头带中间、统筹辐射促周边”的工作思路,以建设“清河谷生态休闲旅游园区”为定位,坚守“科学保护、重点开发、突出特色”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旅游产品,催生了一系列以生态度假、景区休闲、民俗景观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

1、生态农家游

生态农家游以生态休闲山庄和精品采摘园为依托,形成集观光度假、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项目。生态休闲山庄的典型代表是省级生态旅游五星级乡村酒店塞北江南山庄。此外,依托生态农业、山场森林资源的绿色综合农业生态宝山山庄正在建设中,楠山休闲渡假山庄和悠然休闲度假山庄即将投入运营。太阳沟采摘园和塞北江南采摘园在2012年完善多品种、多功能建设的基础上,将于2013年继续打造“尖宝山百亩优质果园”、“掉子沟特色采摘园”两个精品采摘园建设。

2、景区休闲游

景区休闲游以蟠龙湖(潘家口水库)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水库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接待体系。游碧波水库,赏湖光山色,吃地道农家饭,到清河口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附近区域游客的首选。清河口村农家院也已集中连片,2012年被承德市评为十大最具魅力的旅游乡村。

3、观光民俗游

2 2013年继续推进极富民俗特色的**村新民居建设,年内完成50户新民居建设,使其形成民居景观;加快推进清河景观建设工程,年内在**段修建3道迎水坝,形成1.5公里的汇水面,沿宝清公路路沿两侧种植花卉,形成“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新景观;中远希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万续建10个观光大棚在今年年底完工。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不到位,开发模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乡乡村旅游产品单

一、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主要内容仍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春天赏花、秋天采果”等传统单一模式,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少,加之缺乏一些大型的娱乐活动,这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乡所谓的旅游商品,还只是最初级的农业果实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2、基础设施不到位,设施配套不健全

**乡是农业为主的乡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比较简陋,相当一 3 部分的农家院的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此外,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尚不健全,众多游客带来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难免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3、服务接待水平不到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乡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多数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质相对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难以准确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甚至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从而使游客的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有些时候游客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使乡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损害。

4、政策法规不到位,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基本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经营者的经营,游客权利的保护均缺乏法律的依据。在管理体系、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宽城县、**乡旅游协会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发挥出协会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引导、规范和带动作用。致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到位,也给本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4 乡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形成全乡办旅游的局面。

针对**乡紧紧围绕蟠龙湖旅游经营开发的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旅游评价标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全乡旅游接待证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考评、公示制度,保证经营户规范经营。切实发挥**乡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引导作用,力促乡旅游协会尽早发挥作用。

2、投资多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要政府投入。乡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乡旅游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市场化运作投入。市场化运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乡政府应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无形资源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三要积极对上争取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旅游发展政策性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村村通\"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增加投入。

3、配套完备,保护环境

5 着力规划好乡内道路交通系统,并完善停车场、公厕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制定旅游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章立制、付诸实施,努力营造“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开展村民环保素养和文明素养培训,改善村民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展旅游经营管理、职业道德与基本常识培训,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持一批经营信用好、经营效益高、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户和园区企业组织;开展特色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大力加强农业生产的改良与改进。切实加强对旅游从业村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村民素质,激发村民办好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村民办好乡村旅游的能力。

5、打造精品,树立品牌

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如宝山山庄建设中增加真人CS等娱乐项目,在清河口村积极引进企业打造私人游艇俱乐部。

在乡村旅游购物方面,鼓励、支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经 6 营。倡导和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打造精品农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在饮食文化方面.要突出传统地方特色菜、农家菜,通过旅游传播**乡的饮食文化。配合规模化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打造成有区域特色的饮食品牌。如继续扶持润毓野猪养殖有限公司推出野猪养殖观光和围绕野猪菜肴推出特色餐饮。

6、加大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乡政府要大力引导旅游经营者转变认识,提高专业水准,学习先进的促销策略,充分利用报刊、电台、影视、广告、博览会、交易会、互连网等多种形式广泛的宣传,同时加强与旅行社的接洽与合作,在节假日推出亲子游、浪漫双人游、全家乐等促销活动,突出“品牌化\"经营。

总之,**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臵,独特的旅游、交通环境,如能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从规范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标准入手,大力开发、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始终贯彻“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到**乡村旅游队伍之中。届时,**乡的乡村旅游必将对本乡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观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15篇: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2016年度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2016信访工作调研报告)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第16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5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研报告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

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二)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1亿元。2007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平。按现在的发展思路,再精心规划,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就会快速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要把**旅游列为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地区来支持、培育”。**旅游业已受到广大游客、旅游企业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

(一)五龙旅游小镇

五龙乡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

海拔737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1%。由于气候湿热、生态植被好,天然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山、林、水、峰、洞、峡、雾等自然景观,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融山水田园风光为一色。汇集了**的主要景区景点,不仅有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乡政府驻地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天然大佛南丹山、亦真亦幻五龙云海,万亩柑桔圆、满目青衫林,芭蕉满坡、缅桂飘香,奔波不息的南盘江,万种风情的五龙河旁,火红的攀枝花,苍翠的楠竹林等等。

五龙民族风情浓郁,壮族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独特的壮族服饰、饮食文化体现了华夷交融与民族凝聚的缩影,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壮家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三月三”也成为五龙乡村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点。

2005年8月8日在全省旅游集镇

规划建设会上五龙被列为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2007年10月经考评验收被继续列为全省的重点旅游小镇。一是明确旅游发展思路。制定了“转变观念建新村、打牢基础兴旅游、依托优势强产业、改善环境引外资、明确责任保增收”的工作思路。近抓优质烟菜米,远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础水电路,稳抓三产游玩乐,达到农业稳乡、林业强乡、旅游富乡、人才兴乡的目标。充分挖掘稻作文化,创造特色田园风光,巩固提升农业观光品位和档次。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快民族文化广场建设,投资1500万元,建设集体闲、民族文化表演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广场,并对水寨实行旧村改造,完善五龙集镇功能。三是做好旅游“水”文章。依托五龙丰富的水资源,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开设水上娱乐、漂流项目,

第17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优秀)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旅游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主题:XX区乡村旅游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

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座谈会、查阅史料、实地察看和走访群众的方式,对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

三、调研情况

(一)XX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XX区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旧改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它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

1、因地制宜,农家游乐应运而生。每到周末节假日,终日埋头在都市打拼的人们到乡村山间休闲度假渐成时尚。一些农户就根据自己条件,开发出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对应景

区观光休闲、游客食宿需求的大客天下、年代秀、阿陈草堂等。因为市场有需求,景区周边的农家乐一产生就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现已成稳步发展趋势。

2、因陋就简,不记成本廉价经营。起步阶段的多数旅游经营者由于资金有限,投入就不大,因而硬件设施都显简陋。一些农户因陋就简上阵,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虽然收入不多,也使世世代代务农为本农民尝到了甜头。

3、因人成事,各自为政短线为主。景区农户在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没有什么经营经验的情况下,自己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把一个个农家乐办了起来。他们大多以接待游玩一天的旅客,为其提供餐饮为主的短线经营。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闯出了除种田、吃山之外的挣钱路子。

4、因势利导,点多面广渐成气候。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一经出现,相关部门就给予了它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在大力宣扬鼓励的同时,还给予了经验指导

和相关优惠政策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因势利导,全方位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梅岭狮子峰景区内的泮溪村现已打造成了一个农家乐村。据统计,该村现有农家乐30余家。

(二)XX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我们认为,XX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XX区发展旅游起步还算是比较早的,198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梅岭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8年已申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XX市在十五规划中已把湾里定位为XX市的后花园来加以建设。但由于之前经验不足等原因,旅游景区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其实发展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特色风光和文化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各地市民需要、景区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互利共赢的产业。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

游的基础

过去,湾里通向南昌的唯一公路是昌湾大道。随着南昌城市的发展,着力改造、升级、规划昌湾公路、云湾公路、红湾公路,这3条公路的建设,已打通了湾里的价值,为湾里纳入南昌城区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2015年1月南昌西外环高速的开通,使湾里进一步连通了外界。湾里至昌北国际机场开车只需15分钟左右,比XX市区至昌北国际机场的距离还要近。作为赣粤高速公路的一段,西外环还连通了福银高速公路。今年XX区还开通了周末及节假日南昌城区至梅岭旅游景区的160路公交专线为居民来湾里休闲旅游提供了方便。便捷的交通为我们的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全区山丘起伏,河谷纵横,整个地貌属丘陵低山区。西南部以低山高丘为主,东北部多为低丘岗地,东南部为低

丘平原。海拔最高峰地洗药湖为米。全区山地占%,耕地占%,水面占%,故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丰富。全区年平均气温℃℃,气候凉爽,特别是梅岭一带,气温比市区低35℃,素有小庐山之美誉。森林覆盖率为%,是最适宜人类和动植物生长的地方。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湾里境内层峦叠嶂,高山田园,风景如画,是一个山林秀色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胜地,它是古豫章十景中洪崖丹井和西山积翠所在地。岳飞、王安石、欧阳修等230多位历史名人曾到此游历,留下名诗佳作480多篇。梅岭拥有大小山峰99座,天然和人工湖泊50余个。整个梅岭森林秀茂、植被繁盛,属国家保护的就有银杏、红豆杉、三尖杉、鹅掌楸、金钱松等,古桂银杏、苍

资劲态、兰花杜鹃、幽香亮彩、松涛竹海、无风自凉、山花野果、扑鼻声生香,是全市唯一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XX市的后花园等。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2015年完成的梅岭古镇一条街,大大改变了梅岭集镇面貌、景区环境,景区别具一格的仿古建筑,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都是极好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们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我们除了拥有已被列入民俗类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罗亭上坂曹家村的关公灯以外,还有为古豫章十景之首的洪崖丹井,它是黄帝乐臣伶伦炼丹之处,是中华民族音乐发祥地,南昌洪都称谓亦由此而来。皇姑墓、林彪别墅、秦人洞、紫阳宫、望云阁、翠岩

寺、天宁寺等一批历史古迹是打造乡村旅游的珍贵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的太平心街溯溪节、泼水节、啤酒节、纳凉节和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的农民,都是发展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 XX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穷乡僻壤的农村没什么可游的,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忽视有效地保持乡村性质和乡村意象。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XX区还有部分村庄无线信号接收不稳定,大部分村落没有建成集中供水体系,未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厕所的冲水、洗浴条件没有改善,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

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因为没有一个规划作指导,各村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局限性,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4、产品初级,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大部分农家乐的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不少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四)XX区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与定位

如前所述,XX区完全有条件依托

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旅游强区。我们认为XX区旅游总的定位是建成XX市的后花园。这个总的定位又可分为四个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对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纳凉避暑重地、户外运动场地。

1、四大基地的市场定位

一、观光农业基地。依托罗亭生态有机蔬菜大观园、现代化药材种植示范地、高山生态有机茶园、高山养殖场、纯天然有机果园、花卉苗木园、生态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农牧水产业作载体,不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高档次,增强观赏性与参与性。逐步形成大规模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药材和高山养殖场,其他大小水库的生态水产养殖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知名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建XX市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

二、休闲度假胜地。依托风景名胜地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

设一批不同档次的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使之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三、纳凉避暑重地。要利用素有小庐山之称的梅岭,夏季的气温要比火炉XX市低十多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纳凉避暑重地。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纳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水库垂钓、游泳、溪流戏水、林间游戏、散步、棋牌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

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四、户外运动场地。着力打造在全市都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场所。既可举办如市际市内的山地越野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徒步登山比赛等体育赛事;也可为广大的车友、骑友、驴友等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尤其值得一提的驴行活动,他们就特别钟情于梅岭等一些空气新鲜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设计若干条或长或短、或难或易的线路,沿途村农民、农户为他们提供食宿、生活物资补给、向导护送等服务,也是高山偏远地方开展特色乡村旅游的一条路子。

2、典型引导树立样板

XX区的旅游发展了许多年,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引导,大多数都办成了农村饭馆。我们可借鉴江西省旅游办的好的乡村旅游经验,如鹰潭的龙虎山、

上饶的三清山、九江的庐山等,它们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有效发挥资源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旅游开发和实践中得到实惠,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在梅岭立新村做乡村旅游试点,该村在梅岭主峰景区内,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有高山生态养殖场、人口较少等良好条件。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交通设施给予支持,即在主峰景区出入处开通一条旅游专线或增设旅游观光缆车,既能接送游客进村,又能方便农民下山采购必要的生活物资。此外,还需组织当地老百姓学习和打造该村的特色文化品牌,如竹席、沙箕、笔筒等竹制产品,年糕、红薯片、印米团等一系列地方特色糕点小吃。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和旅游部门专人指导,抓好样板带动XX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XX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我们认为XX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走好四条路,铺好四条道。

1、走好四条路

一、走好乡土特色的路。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二、走好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路。要遵循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三、走好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路。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

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四、走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路。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2、铺好四条道

一、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XX区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

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二、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资金,用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各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给乡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农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

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三、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湾里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四、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如太平心街的啤酒节一样的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XX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第18篇:贵阳乡村旅游情况报告

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旅游大省的战略决策,将乡村旅游作为贵阳市旅游发展的重点和“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工作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品牌,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乡村旅游格局。充分利用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贵阳市的乡村旅游在全省起步较早,至今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家乐”型,“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第二阶段为“农业娱乐”型,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主导者为中小旅行社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第三阶段为“乡村度假”型,为成熟的经营阶段,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即将观光、度假、娱乐参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这是目前我市乡村旅游最普遍、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类型。

我市目前主要的乡村旅游产品有:

1、地方性节庆旅游产品:贵阳市地方性节庆形式多样,如修文梨花节、乌当阿栗杨梅节、息烽红岩和清镇的葡萄节等。每种类型的时间、地点、主题、活动内容都不相同。

2、“农家乐”及“采摘园”式旅游产品:城市郊区的农民依托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场所,为城市居民创造农事活动的参与机会、提供餐饮服务和住宿服务等,多表现为城市居民周末游——休憩、娱乐、度假。如乌当情人谷〃阿栗杨梅园和小河金山生态农业观光园。

3、民俗文化观光、体验式旅游产品:贵阳市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等,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的原生文化。民族文化丰富而独特,村寨景色秀丽而 1

迷人。贵阳有许多开展民俗文化观光、体验旅游的民族村寨:苗族——花溪区云顶寨;布依族——花溪区镇山村、李村,乌当区香纸沟、陇脚,开阳县马头寨,修文县大屯村、折溪村,白云区大林村等。

4、山水风光探险式旅游产品:贵阳市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景观复杂多样,特色鲜明,很多民族村寨周边都有融山、峰、水、林、泉、洞、瀑等雄、奇、秀为一体的自然美景,可以用来开展山水风光探险游。

截止2006年底,我市共有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975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31191人;按照省乡村旅舍评定标准评定1至4朵花乡村旅舍13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2006年全年我市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667.17万人次;直接乡村旅游收入为17945.67万元;综合乡村旅游收入为26918.51万元,产生利税1345.04万元。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逐渐凸现,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贵阳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贵阳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采取多项目覆盖,多渠道投入的办法,增加乡村旅游投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立足生态村建设,发展中的贵阳市乡村旅游不仅提供了许多新的旅游产品,也为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二)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发展乡村旅游,杜绝盲目开发。为此,近两年来,我市已编制完成了《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贵阳市乌当区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贵阳市高坡及龙里草场旅游区》及白云区《大林乡村旅游区》、《摆垅乡村湿地公园》,小河区《金山农业生态园》、花溪区《小碧大地乡村旅游区》、《康寨乡村旅游区》、《大寨农业观光园》,开阳县《清龙河乡村旅游区》,《马头古寨》、修文县《回水石林乡村旅游区》,乌当区《情人谷、阿栗杨梅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江农业观光园》等10多个乡村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全面、可行的方案和标准。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我市各地文化差异较大,各地资源状况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深入调查自身的优势,把优势做大、做精、做强。形成了东部以乌当高科技农业示范区、香纸沟,开阳县的清龙河流域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北部以修文县、息烽县的阳明文化和潮水河流域乡村旅游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西部以清镇的红枫湖、百花湖周边村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南部以花溪区的花溪河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高坡苗族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景区组团环绕贵阳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城休闲度假地带。

(四)坚持挖掘内涵,示范带动。

我市选取少数村庄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开发;另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宣传作用。近期我市作为重点开发建设的乡村旅游区有乌当区阿栗村、香纸沟;小河区金山村、白云大林村;花溪区大地村、康寨、高坡云顶;修文县折溪村等12个村寨。

三、贵阳市下一步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强化产业布局。重点形成“三大系列产品,二类专项产品,四条特色线路,三十六个重点村寨”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即:

1、三大系列产品:即环城休闲度假、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参与以及民族村寨与民族文化遗产、生态村寨为依托的乡村体

验性旅游产品。

2、二类专项产品:即乡村节庆节事旅游产品和乡村博物馆系列产品。

3、四条特色线路:即贵州土司故地之旅、花溪十里河滩之旅、小河、花溪特色农业和特色乡村饮食之旅以及阳明文化、红色文化与绿色山川之旅。

4、三十六个重点乡村旅游村寨:如小河区的金山村,云区的大林村,乌当区的阿栗村,开阳县的马头寨等。

(二)加强规划指导。以乡村旅游区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在乡村旅游产品规划与布局、土地使用规划、各种设施建设规划、市场营销计划、人力资源配臵与人才培养、文化与环境保护、经济核算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加强乡村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乡村旅游餐饮设施、乡村旅游住宿设施等的指导与建设。

(四)开发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结合贵阳民族文化特色,扶持开发如开阳县清龙河乡村旅游区的马头土司古寨,乌当区的香纸沟古法造纸,花溪区康寨布依布摩文化和高坡云顶苗族风情等旅游产品。

(五)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培训。

我市将在2007年至2009年三年内,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旅游景区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其中着重加强对管理标准、行业规范、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培训,使我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环境软件的整体水平。

(六)加强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注意自然环境、民俗风貌和人类遗产的保护,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使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利用。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要加强对乡村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的具体实施监督管理,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19篇:乡村旅游数据

2013年数据

初步统计,2013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80亿元,同比增长17.3%;旅游接待2.15亿人次,同比增长13.7%。截至2013年,全省建成旅游强乡镇309个,特色村392个,农业旅游示范点469个,好客人家农家乐1295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380家。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近2600个,经营业户5万户,从业人员21.5万人。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已经超过农业增加值的20%,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全省农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

第20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达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旅游部门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

就能增加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根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西班牙人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有36%的西班牙人的休假是在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度过的。随着现代人的“返璞归真”,渐成时尚的乡村旅游为农家旅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休闲又赚钱,不失为投资的好选择。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