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编导优秀叙事散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3 21:03:2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编导叙事散文写作技巧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

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

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

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

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

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

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

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

《×××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

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

作中的应用。

推荐第2篇: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写作要求

叙事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写人记事,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叙事性散文比较灵活,不要求像小说一样具有那么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可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与内在描述空间,当然所描写的人物也可以只是性格片段的展现。

首先,在选材上最好取自于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不是那些随风而逝的过眼云烟,而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生活中无一人,无一事,无一物,不可入文字,事不论大小。我们不能乞求每个人都有生死离别的生活阅历,毕竟我们的年龄决定了我们触摸沧桑的可能性,在这里考官想看到的是考生的真性情。考生要尽量地做到所选事件的典型,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高尔基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

其次,在散文叙事语言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要求我们遣词用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达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永远是真理。

再次,还要注意细节的刻画。这里所说的细节主要指人物的神态刻画、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比如这样一段文字:远远的看见前面一个蹒跚的身影摇摇晃晃的趱行着,走近了,方看清原来是母亲。母亲佝偻着身子,本来就瘦小的身躯缩成了一团。身上、脸上缀满了泥巴,也不知在路上摔了几跤。刚才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现在让雨水冲洗的有些凌乱,一绺绺地搅和在一起,发梢上滴落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充当叙事的角色,而在传达某种情感的张力。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意思是文学中创作的人物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总之,要写好一篇散文离不开对生活原生态的细致观察。一般的叙事散文考试题型:(1)人物类:《伴侣》、《出租汽车司机》;(2)环境地点类:《那个多雨的夏天》、《候车室》;(3)物件类:《窗》、《老井》;(4)学校题材类:《同桌》、《我的老师》;(5)事件类:《广告**》、《冤家路宽》;(6)特殊题型:《不敢看你的眼睛》、《高处不胜寒》,诸如此类。

蒙太奇影视传媒培训学校 - (0351)8210017

太原市迎泽大街319号山西省人大西配楼5层

推荐第3篇:叙事散文

散文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从广义讲,散文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的选材范围海阔天空,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反映现实迅速及时。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甚至点滴小事,或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物件乃至一片叶、一缕光、一眼泉、一朵花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寄寓某种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如:《背影》《藤野先生》《枣核》等。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如《春》议论性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的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如《松树的风格》《爱国与小事》等。

三、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断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帅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写得好的散文,“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辨证的统一。散文的题材广泛,文章的“神”要“不散”,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多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或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1.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1)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4)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5)欲扬先抑

2.散文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

(1)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2)有些散文是状物为主,总是以相当多的篇幅描述某一物(或物件),同时又总是通过这一事物(或物件)寄寓特定的思想情感。 叙事散文

(1)叙事散文是以事件为框架为线索,着重在叙事,在叙事中表现人物。我们在初中学的叙事散文主要有《小桔灯》。

(2)我们在初中学过的散文中以写人为主的有《藤野先生》 3.总结: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在提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散文作者往往是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这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借以提示中心思想。

叙事散文

一、叙事散文的定义

在影视类艺术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一个必考的考试科目。其定义为:通过对一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约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三者皆而有之。

经典的例文有: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

影视艺术类专业则是一种注重讲述故事的艺术门类,并且这些故事还要通过直观的“可视性”语言讲述出来,对于一件事情的过程、一组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都要通过“可视性”的形象和行为加以表现。因而用于艺考的叙事散文,不仅要把普通散文中的叙事性突显出来,还要根据戏剧影视艺术所特有的“可视性”的原则,侧重将那些可以看到的内容书写出来,因此叙事散文的定义是:用如诗如画的文字,讲述一个或一组有意思、美丽动人的故事。

二、定义的具体要求:

1、如诗如画的文字

并不是简单的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是指的用文字来创造一种意境。是一种既有可视性的美丽画面,又有一种画面之外品之不尽的有意味的形式的感觉。这种感觉意境幽远,含蓄朦胧,但它的环境又伸手可捉,可触可视。

在叙事散文当中,情和景是两种共生共存的东西,情从景里衍生,而景则在情中变得更加美丽,并富有意味。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这种意境,通过文字而制造的画面幻觉,映入眼帘,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无尽的遐想。因此,考生必须具备熟练使用如诗如画的文字的能力。

2、一个或者一组有意思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一个有独特视角购置起来的故事,加上几个油独特个性的人物,并有两个以上这种独特人物而构成的关系,再有几件出乎意料,情理之中,又充满着矛盾的新颖事件,围绕所表述的主题,才会使人看后能产生审美的愉悦,道之不尽的余韵让人品味不已。

三、叙事散文的写作准备

1、准确而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

要没有废话,没有无病呻吟。对每一个情节、没一个人物准确而又清楚的描述。

2、充分调动自身感情,活跃的思维 形散神不散之中的神就是指作者的感情。

四、了解叙事散文考试中的注意事项

1、叙事散文最好使用第一人称写作

2、考生应尽量选取自己生活中可能经历的题材进行写作。

推荐第4篇: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

第一,审题。

??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 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 ”代替。 ?

第二,立意。

??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

。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

第三,叙事。

??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

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

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着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

第四,真情。

?? 叙事散文写作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富有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有了内心真实情感的投入,才会得到读者真诚的回应。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

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

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

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细节如雕塑,面无表情的塑像虽然威严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这人微微翘起的嘴角,这个雕塑马上便生动活泼起来。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打动考官并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细节一定要运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文章都是细节,便成了流水账,不但没有妙用,反而显得累赘。一篇文章中有两三个细节就已足矣。 ?

推荐第5篇:叙事散文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高分技巧——叙事散文阅读

一、备考知识点:

(一)、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二)、基础信息:

1、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二、解题程序:

叙事散文的阅读步骤:

1、整体阅读: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2、细节品味:即按照所给的题目,对阅读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类题,有的针对某一个词(一般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反复强调的数词或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有的是针对一个句子(一般是描写句或点明题旨的抒情议论句),有的针对某一段,有的针对某几段(一般是点明题旨的段落或过渡段)。细节品味类题是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每一个细节品味类题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指向实现写作目的的一个阶段或一个侧面。

3、拓展延伸:这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文章内容(主题指向)衔接起来。解答这类题容易天马行空无所羁绊。其实解答这类试题,无论题目多么开放,都必须在文章内容的制约之下解答。所以解答程序是:先答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再答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

(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二)、理解含义,品味语言。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第二步: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

(三)、品味人物,理解环境。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首先弄清描写的分类方法,因为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是描写。

分析人物可从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作用,如,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从繁简的方面看可以是细节描写,而从角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正面描写。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作用:

(1)、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更真实深刻地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2)、侧面描写

①、周围人物:衬托主人公形象,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②、环境、场面气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抒情、议论进行分析。作者对所写人物所抒发的感情和所作的评论,往往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社会。

④、综合分析看似矛盾或者对比色彩鲜明的事件,全面评价人物性格。从阅读的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分析时务必全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四)、分析写法,个性解答。 A、关于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指作者为突出主题所采用的方法,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写作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写作手法。它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主,既包括表现手法、结构特点,也包括表达方式及用词用句等。在叙事散文中,它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乃至用词用句特点来把握。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亲切有真实感,第二人称是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二人称在实际应用中整篇使用较少,而考试中涉及人称变化时相关试题出现较多,第三人称的作用是客观全面。

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接受,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充实内容,使交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2、布局谋篇的技巧:

(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材料与中心关系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B、关于个性解答:

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试题,要求体现阅读者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答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自由的表达。这也并非毫无限制,它必须是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多个角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解题步骤:

1、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提炼。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语言信息,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3、联想和拓展。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4、表达。即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注意:

1、感受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题、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也才能更深入。

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题相吻合。

方法:

(1)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三人称。

(3)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三、阅读训练: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接触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6)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接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缠绕在孩子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阳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1、品味语言(7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2、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4分)

【思路点拨】:

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在文中含义及作用的理解,可以按照“应考策略”中的三个步骤来解答本题。(1)小题中的两个“踩疼”本是动作性很强的动词,而用在这里写“梦想”写“雪”,很明显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生动形象感。而这两个“踩疼”他属不同人的说话内容,要理解其含义就要联系说话人的语境,揣摩说话人的心理。然后准确答出其含义。第(2)小题中有两个对比性很强的词,“黑”与“白”,黑白本无褒贬之义,这里,作者却赋予了感情色彩,根据全文内容,准确理解“黑”“白”的深层意义,就能准确解答此题。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这个题是第1题第(2)小题的延续,只是要求更高,要联系全文。而且“雪”的象征义既要注意“女儿”的角度,还要注意“我”的角度,才能完整准确的解答。

【答案要点】:

1、(1)①这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答“形象生动”也可)。表现出“我”对女儿梦想的呵斥,对女儿的爱。②这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现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扣住“夜黑”即可),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住“雪白”),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2、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

推荐第6篇:叙事散文 寿宴

那年秋天我六岁,随父母回到乡下奶奶家。到了村口,远远看见老屋门前停了黑压压的一片自行车,就觉得气氛非凡。果然,姥爷做大寿,远远近近的亲戚都请了来。

我被妈妈摁下头,“这是你表姑家大表哥”--鞠躬,“这是„„”在矮人大半载儿的我的眼里,只见一对对穿着裤子的腿一闪而过,尼龙打皱的,卡其布的,膝盖处鼓出两个包来,还被磨得平实而明亮。随着这些腿的离去,上面总有一只大手向我柔嫩的脸蛋儿,像一排排钉耙耧过,我索性硬起脖子,好增加母亲把我摁下去的难度,心里却直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寿礼,热气腾腾的寿宴,对于大手的刺痛,也不免有节奏地紧张着„„

“呦!瞧这孩„„还得叫大叔哪!”妈妈“噌”地把我摁弯下去,等我挣扎着抬起头时,迎面伸过来一只手,那只手比先前的手都小,又嫩,只是脏了点儿,我心里一爽,却只见那只手迅速变了姿势,照着我的脸蛋儿就是一拧,“哎呦”,我握着脸叫道。那孩子大约八岁光景,精瘦中透着强壮,光脚丫子沾满黄泥,脚趾头被秋雨泡得起皱发白,却得意地抠着地。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就被一个胖大的女人给拽走了,留下一个可恶的鬼脸。“他大奶您慢走!”妈妈朝那个年纪不相上下的女人喊道,一面心疼地揉了揉我那可怜的脸。

寿宴终于开始了,我被妈妈抱上了一条红漆大板凳,在一片热气腾腾中,我莫名其妙地兴奋着。一扭头,那粘满黄泥的光脚丫半悬在灯下踢腾着,不时碰一下我那双安静的小脚,刚买来的小马靴被蹭上了斑斑黄泥。“跟你大叔好好玩啊! ”妈妈安抚我的头,大概又觉得不妥,她顿了一下,改口道:“让着你大叔点儿。”大叔的妈妈看了我妈一眼,妈妈窘窘的,忙菜塞给我。

“吃水果喽!”厨子们端上一盘盘水灵的葡萄、鲜美的苹果,尤其是那白瓷盘里淡绿中透着嫩黄的--“哈密瓜”我叫道。“哈密瓜”八岁的大叔搔头看了看他母亲,重复道。那股沁香散发开来,甜甜的、清清的,我的口水似泉涌而出。

其实我并不曾吃过哈密瓜,只是我的姑姑有次出差带回了两粒哈密瓜味的水果糖,我对那种糖味情有独钟,有三天之后,还总觉得手有余香,不停地嗅那几个曾剥过糖纸的手指头。

我咽了口吐沫,直盯着那盘被切得小小的、薄得透明的淡绿色瓜片。八岁的大叔马上警惕起来,他捋了捋裤腿,把两只泥巴脚踏上了光洁的板凳,猫着腰,身体前倾,朝向那细白瓷的瓜盘。“啊。刀工真好!”“嗯,这工夫真是到家!”圆桌的亲戚啧啧称赞,一边兴起红色的大筷子,夹起那薄如蝉翼的瓜片--“尝尝这是啥玩意儿!”他们说。哈密瓜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鲜见的稀罕物。 只见忽悠忽悠被夹走了几片,“好吃,好吃!”于是开始一叠一叠地夹,大叔便丢下筷子,撅着屁股上了手。我心急如火,“妈!”我拉她的衣角,两只脚悬空踢登着,手里的勺子捏到了尽头,却怎么也够不着。挡在前面的大叔加过头来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被积压出的汁液和着手上的泥灰,一道道灰绿的渍迹顺差他的胳膊肘流下来,滴到桌上。

妈妈终于也抢到了一叠瓜片。她先放进自己的盘里,夹出一小部分来,放到我的小瓷盘里待我满心欢喜地张口要吃时,却被一只手“咣”地砸进盘里抓了去。妈妈一愣,她脸色变得很不好看。“你大叔真调皮。”她说,又小心夹出几块来放到我的小勺里,“咣”一眨眼,又被那只灰绿的胳膊抢了去,一股恼火直冲心头,我干咳嗽几下,愤怒地瞪着他,张着嘴要哭出声来,却被妈妈塞了一撮粉丝,“乖,不哭。”妈妈柔柔地拍打我的背,以便把她那只瓷盘子移了过来,盘子中间,是全桌仅剩的几片哈密瓜,晶莹、湿润而且甜美。我噙住泪,惊慌地一把抱过盘子,挣扎着要跳凳逃跑,不出所料,盘子又被只灰绿的手一把揪住,“妈——”我尖叫,以便倾尺全力将盘子扣在胸前,那只手却像铁钩般直逼盘与身体的间隙,那一抠一抠的力量,硌得我生疼。“妈——”我救命似的大喊,在妈妈的保护下,终于“腾”地跳 离那高高地板凳,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往外便冲,却听“咚”的一下,“哗啦--咣!”我一愣,由于一头失重,大叔一屁股跌倒坐地上,我怀中的盘子不知为何,早脱离于我,在地上粉身碎骨了。寿宴静了下来,一圈大人俯视着和我的大叔,只有那被挤瘪的瓜片粘在我的前襟,顺着挤出的汁液,慢慢滑落下来。

推荐第7篇:叙事散文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

一. 什么是叙事散文

就是指以些人、记事为主要内容,以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散文。 叙事散文在形式上和一般散文一样,具备灵活自由,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是在内容上,它强调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与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思想。

比较灵活,不像小说那样有严密的故事逻辑,可有叙有议,可以有比较大的时空跨越性与内在描述空间,当然所描写的人物可以使性格片段的展现。

叙事散文一般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睹之事,或者是间接了解的事情,总之是客观存在的实有的事情,是非虚构性的。叙事散文可以展现人物比较完整的性格,也可以选取人物性格的局部和侧面,加以描绘。不要求事件的完整,可以逻辑清晰地叙述一个事件,也可以只采取事件的局部场面,或者某个细节,线索单纯,情节比较简单。在叙述的角度和方法上,叙事散文诗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往往事边讲故事边表达感受和见解。

二. 文体特征

1.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2.思想精辟 诗意盎然

3.短小精悍 自由灵活

4.直抒胸臆 自具风格

5.殚精竭虑 文采斐然

三. 怎样进行叙事散文写作

1. 选材

选材要真实,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

2. 立意

立意要准确,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 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又叫主题或主旨。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在文学作品中,立意是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的。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表现出来的。在叙事散文中,立意体现在作品中描绘人和事上。

(1) 准确鲜明

(2) 独特新颖

(3) 力求深刻

3. 细节

细节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叙事散文细节的描绘,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特征的叙述,二十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它在文中已经不仅仅是充当叙事的角色,而是在传达某种情感。在叙事散文中,至少需要一个闪亮的细节支撑文章。要把最令人难忘的细节充分挖掘好,不要直抒胸臆,要说的话包含在人物、事件的细节描绘中,通过文章的细节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

4. 结构

结构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5. 语言

四. 注意的问题

1.叙事散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长时间的观察和洞悉。考生要写

好就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2.来源于生活的东西是最打动人的,情感要真挚,带感情写事件,叙述性文字是情感性的东西。

3.命题叙事散文写作,细节情节性的东西要尽量细致,要加强语言气势,文笔要生动。

4.题材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语言要精美,不要有大量的抒情和评论性的文字。

五. 往年考题选登

09年上戏广编《城市天空》、《扫墓》1500左右2小时

中戏导演《生日》、《不眠之夜》1500以上,2个半小时

中戏戏文《**》1500~2000两个半小时

中戏管理《昨夜无梦》、《没有季节的街道》1500以上 2个半

南艺导演北京考点《春暖花开》2000,2个半

推荐第8篇:过年叙事散文

春节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很多人都会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举家欢庆,庆祝团圆。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过年叙事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过年叙事散文

1今年春节是我第一次回老家过年!以前在电视里看春运很辛苦,很劳累,我都不以为然。“有那么辛苦吗?坐汽车有椅子,坐火车有床铺!累什么?!可这一次全家自驾回老家,让我懂得了春运确实很劳累。

临近春节,小叔来我家商量,提议今年春节从成都出发开车回老家甘肃甘谷县过年。小叔还说,如果我们不回甘谷,他自己也要开车回去。爸爸担心小叔在路上出事,只好带着我们全家一起陪小叔开车回家。

到了约定出发的日子,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在高速公路上,我优哉游哉的玩手机,沉浸在了虚幻的世界里,完全没有看到开车的小叔正在一心一意的看路。刚开始还好,走的是高速公路,路况很好。可下了高速后,路慢慢难走起来了,路面越来越窄,还有隧道,幸好隧道里有灯,路都看得清,没什么好怕的!可我们的车从有一个隧道穿出后看见路面上出现了很多积雪。我看了看小叔,发现他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这才知道大事不妙。过了好一会,小叔终于完成了他这一段的行程,换来了休息,接下来替换小叔的是我妈。上路没几分钟,我特意看了一眼小叔,惊奇的发现他已经睡着了!慢慢的我也困了,睡前我特别叮嘱爸爸帮妈妈观察路况,才安心的睡了。

第二天,不想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车在一个大弯时,突然失去了方向,撞在了峭壁上,我们只好将汽车留在当地,然后再乘火车。在火车上,我们都很累,我看见爸爸那疲惫不堪的眼神就知道开车回甘谷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只开了一段路就乘火车了,爸爸都如此疲乏,如果开完全程简直不可想象!列车在雪海中奔驰,窗外的积雪越来越厚。坐了很久的火车,我感到百无聊赖,想站起来在车厢里走动走动,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太累了不想起身。于是我无聊地翻出妈妈的镜子照了照。镜子里那个玉树临风的我不见了,此刻的我眼里充满血丝,整个眼圈像熊猫一样,真是惨不忍睹,我连忙将镜子放回了原处。过了很久,火车进入宝鸡站,我们一行人扛着大包小包行李,拖着疲惫的身体下车了。接着又匆匆忙忙地从别的站台乘另一辆火车,从12号车厢上车时,我慢慢的拖着两条棉花腿艰难的往前找座位,终于走到17号车厢了!不知什么原因,在座位上我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折腾了很久好不容易才睡着了,恍惚中火车终于到甘谷站了!可就这样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过了,一回家,我便瘫坐在沙发上再也不想起来了。

这次旅行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回家过年真累,真辛苦。我想,人们为了回家过年,看望家里的亲人,不知在路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才得以团聚,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吧,看来亲情的力量在中国人的内心是多么巨大啊!

过年叙事散文

2快到新年了,一大早妈妈和我就开始收拾东西了,连平时爱睡懒觉的爸爸也起了个早,弟弟还在睡觉,反正他不用收拾东西。

不一会儿,我们一家人迎着明媚的阳光出发了。一路上我们尽情说笑,好不快乐。车子好像知道主人的心思,个个猛虎般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到了老家,车还未停稳,爷爷奶奶早就出来迎接,伯伯忙着拿行李,好不乐乎,终于到了! 该贴春联了,伯伯搬来两把椅子,我也不闲着,忙着给伯伯递胶水、拿春联。“高一点,左一点,右一点……”在我的指挥下,春联不偏不斜地高高挂在了门框上,“出入平安”几个大字仿佛在向每一个人招手。爷爷奶奶在厨房里忙活。“刺啦……”菜下锅了,好香啊!馋嘴的弟弟早就凑到桌前,等不及要展开大屠杀啦!不一会儿,菜就摆满了一桌子,绿油油的青菜,黄澄澄的肉丸,红艳艳的排骨……大家举杯畅饮,“祝伯伯爸爸事业更上一层楼!”,“祝阳阳牛牛学习进步!”,“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吃晚饭,爸爸在空地放焰火,“嗖、嗖…”十六发烟花像导弹升空,炸开一朵朵美丽的花。胆小的我猫着腰东串西串,好像世界末日就要来了;妈妈在一旁静静地扫地,好像烟花对她不起作用;弟弟更是慌张,差点把老爸撞了个狗啃泥。我跑上二楼阳台,只见空中烟花连着烟花,五颜六色,轰隆隆一片,真是“神州大地竞开颜”啊! 在“噼哩啪啦”的爆竹声中,新的一年就要来了,这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欢乐的大年夜!

推荐第9篇:叙事类散文

叙事类散文阅读

【学习目标】

1.明确叙事散文的特点。 2.掌握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1.高考真题剖析。

2.掌握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方法。 【学法指导】链接高考,讲练结合。

【学习过程】 一.概说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它往往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反映社会生活;或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爱憎感情。好的叙事散文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处处充满美感。

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

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二.主要考点——内容概括

1.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概括选文中主要人物所做的事件。3.概括选文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方法点拨

叙事性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所以,阅读叙事性散文应从以下两个方进行:

1.理清线索。叙事性散文的情节虽不完整,但很有条理。阅读时,我们不妨首先把握住作文的行文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怎样叙述的。

2.巧借联想。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叙事抒情的重要表现。

四、真题剖析

1 例1:2007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2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 分)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 分)

3.“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 分)

4.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3 (6 分)

例2:2015湖南卷

见《南方凤凰台》P.127-128

阅读木心的《童年随之而去》(节选),完成5—8题。

5.文章以什么为叙事线索?第三段在文章的记叙顺序上属于什么写作手法?

6.赏析文中第(23)段划横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5分)

8.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5分)

叙事类散文阅读练习教学案 二

一.(2010·江苏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溜索

阿城

4

二.(2012·全国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

5 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6

推荐第10篇:叙事散文 寿宴

那年秋天我六岁,随父母回到乡下奶奶家。到了村口,远远看见老屋门前停了黑压压的一片自行车,就觉得气氛非凡。果然,姥爷做大寿,远远近近的亲戚都请了来。

我被妈妈摁下头,“这是你表姑家大表哥”--鞠躬,“这是„„”在矮人大半载儿的我的眼里,只见一对对穿着裤子的腿一闪而过,尼龙打皱的,卡其布的,膝盖处鼓出两个包来,还被磨得平实而明亮。随着这些腿的离去,上面总有一只大手向我柔嫩的脸蛋儿,像一排排钉耙耧过,我索性硬起脖子,好增加母亲把我摁下去的难度,心里却直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寿礼,热气腾腾的寿宴,对于大手的刺痛,也不免有节奏地紧张着„„

“呦!瞧这孩„„还得叫大叔哪!”妈妈“噌”地把我摁弯下去,等我挣扎着抬起头时,迎面伸过来一只手,那只手比先前的手都小,又嫩,只是脏了点儿,我心里一爽,却只见那只手迅速变了姿势,照着我的脸蛋儿就是一拧,“哎呦”,我握着脸叫道。那孩子大约八岁光景,精瘦中透着强壮,光脚丫子沾满黄泥,脚趾头被秋雨泡得起皱发白,却得意地抠着地。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就被一个胖大的女人给拽走了,留下一个可恶的鬼脸。“他大奶您慢走!”妈妈朝那个年纪不相上下的女人喊道,一面心疼地揉了揉我那可怜的脸。

寿宴终于开始了,我被妈妈抱上了一条红漆大板凳,在一片热气腾腾中,我莫名其妙地兴奋着。一扭头,那粘满黄泥的光脚丫半悬在灯下踢腾着,不时碰一下我那双安静的小脚,刚买来的小马靴被蹭上了斑斑黄泥。“跟你大叔好好玩啊! ”妈妈安抚我的头,大概又觉得不妥,她顿了一下,改口道:“让着你大叔点儿。”大叔的妈妈看了我妈一眼,妈妈窘窘的,忙菜塞给我。

“吃水果喽!”厨子们端上一盘盘水灵的葡萄、鲜美的苹果,尤其是那白瓷盘里淡绿中透着嫩黄的--“哈密瓜”我叫道。“哈密瓜”八岁的大叔搔头看了看他母亲,重复道。那股沁香散发开来,甜甜的、清清的,我的口水似泉涌而出。

其实我并不曾吃过哈密瓜,只是我的姑姑有次出差带回了两粒哈密瓜味的水果糖,我对那种糖味情有独钟,有三天之后,还总觉得手有余香,不停地嗅那几个曾剥过糖纸的手指头。

我咽了口吐沫,直盯着那盘被切得小小的、薄得透明的淡绿色瓜片。八岁的大叔马上警惕起来,他捋了捋裤腿,把两只泥巴脚踏上了光洁的板凳,猫着腰,身体前倾,朝向那细白瓷的瓜盘。“啊。刀工真好!”“嗯,这工夫真是到家!”圆桌的亲戚啧啧称赞,一边兴起红色的大筷子,夹起那薄如蝉翼的瓜片--“尝尝这是啥玩意儿!”他们说。哈密瓜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鲜见的稀罕物。 只见忽悠忽悠被夹走了几片,“好吃,好吃!”于是开始一叠一叠地夹,大叔便丢下筷子,撅着屁股上了手。我心急如火,“妈!”我拉她的衣角,两只脚悬空踢登着,手里的勺子捏到了尽头,却怎么也够不着。挡在前面的大叔加过头来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被积压出的汁液和着手上的泥灰,一道道灰绿的渍迹顺差他的胳膊肘流下来,滴到桌上。

妈妈终于也抢到了一叠瓜片。她先放进自己的盘里,夹出一小部分来,放到我的小瓷盘里待我满心欢喜地张口要吃时,却被一只手“咣”地砸进盘里抓了去。妈妈一愣,她脸色变得很不好看。“你大叔真调皮。”她说,又小心夹出几块来放到我的小勺里,“咣”一眨眼,又被那只灰绿的胳膊抢了去,一股恼火直冲心头,我干咳嗽几下,愤怒地瞪着他,张着嘴要哭出声来,却被妈妈塞了一撮粉丝,“乖,不哭。”妈妈柔柔地拍打我的背,以便把她那只瓷盘子移了过来,盘子中间,是全桌仅剩的几片哈密瓜,晶莹、湿润而且甜美。我噙住泪,惊慌地一把抱过盘子,挣扎着要跳凳逃跑,不出所料,盘子又被只灰绿的手一把揪住,“妈——”我尖叫,以便倾尺全力将盘子扣在胸前,那只手却像铁钩般直逼盘与身体的间隙,那一抠一抠的力量,硌得我生疼。“妈——”我救命似的大喊,在妈妈的保护下,终于“腾”地跳 离那高高地板凳,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往外便冲,却听“咚”的一下,“哗啦--咣!”我一愣,由于一头失重,大叔一屁股跌倒坐地上,我怀中的盘子不知为何,早脱离于我,在地上粉身碎骨了。寿宴静了下来,一圈大人俯视着和我的大叔,只有那被挤瘪的瓜片粘在我的前襟,顺着挤出的汁液,慢慢滑落下来。

第11篇:分视传媒解读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

23、编导艺考:叙事散文的写作

叙事散文写作是影视编导专业艺考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考查方式以笔试形

式出现,一般是命题写作,给学生一个诸如《一张老照片》、《转角处》等类型的题目,考生要根据题目来写一篇叙事散文。鉴于影视编导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写

作要求的特殊性,分视传媒张曦文老师特为大家详细解析叙事散文写作技巧。

一、选材新颖

叙事散文的选材要真实,尽量选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件。叙事散文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以启迪或感悟的人或事都可以写。散文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真实。散文是作者诚恳真挚地抒发情怀、感叹人生的艺术作品。考生在万不得已进行虚构时,也要让人看上去具有真实感,且能用真情打动人。在大量生活素材中,最好选取属于自己亲身经历、感悟、感受最深的,并且是最能给人以感动和启发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曾经深深打动过考生本人的事情。要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彩。

二、立意深刻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作品的灵魂。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在叙事散文中,立意体现在作品中描绘的人和事上。要准确鲜明,独特新颖,力求深刻。

三、结构明晰

叙事散文的结构要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轻重分明、内涵突出。叙事散文在结构上是比较自由的,但也必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散文的骨架,结构要与内容相称。有的散文写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就要采取纵向结构,即以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为描述顺序;若仅以一个场面,则采取横向多角度结构;若写一个细节,则采取点式结构,几种笔墨反复细致的描绘。一篇结构完美的散文作品,要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层次清楚;轻重分明。其内涵、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描绘适度。

四、语言优美

叙事散文的语言要叙述和描写并重,朴素而优美,准确而精炼。这就要求我们遣词造句的凝练。散文的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也要使文字能够传达巨大的

情感空间和人生感悟。要谨记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散文曾被誉为“美文”,主要原因在于其语言的美。除了上述技巧外,散文

语言还应特别注意其抒情性,既要饱含感情,又要充满诗意。

第12篇:广播电视编导[优秀]

主干学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传播学、传媒艺术概论、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等

其他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画面编辑基础、影视摄影技术、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电视主持艺术、电视节目策划、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编辑本段就业方向

可在各级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平面媒体担任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编辑本段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创作、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作业练习、认识实习、毕业作业、毕业实习等。课程作业练习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要求安排,认识实习在寒暑假中完成,毕业作业安排在毕业实习之前5周在校内完成。毕业实习一般安排20周,毕业实习结束后要求交回毕业实习作业和毕业实习鉴定,毕业实习作业与毕业论文同时考核。 编辑本段广播电视编导的就业前景:

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编导涵盖的范围很广,既不同于普通纸媒体的编辑,又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或者一个精致的新闻专题片,除了摄像、记者等前期工作人员,编导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节目制作始终。过去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和编辑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因此在各工作环节上容易出问题,而且制作时间比较长。现在的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以编导中心制为主,在逐渐形成的采、编、播一体化的趋势中,编导的作用举足轻重。本专业就业方向包括七个个模块,包括电视编辑、文艺编导、新闻编导、影视剧编导、专题片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方向。这些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编导人员,大学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还坚持“术业有专攻”的原则,按以后就业意向个人可以学习专业领域的不同课程。

从事电视编辑方向除中文专业课外,主要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策划。从事文艺编导方向要学习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策划与研究、文学戏剧理论、视听语言、戏曲、舞蹈、音乐、影视精品赏析。

从事音乐编辑方向应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与音乐艺术鉴赏力。要学习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策划、编导、制作、配乐、经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体讲除学习文艺编导的专业课之外,还要在音乐专业上下功夫,视唱练耳、乐理、钢琴、音乐节目策划与制作、MIDI音乐创作、音乐专业英语等都是必修内容。

从事网络艺术方向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网络艺术策划、创作、制作、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攻网络音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网络编辑等内容。

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中有许多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电视专题节目、纪录片编导和制作、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以及节目主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大都是电视编辑方向的毕业生。

就业方向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具体工作可以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

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个别能力极强的兼之台前。

Main Subject: Ar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in courses: Communication, Media Arts Studies,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Studies, Drama Arts Studies, Chinese opera,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analysis, audio-visual language, television production, color science,

photography, lighting technology, television programmers, creative

documentaries, radio and televisionshow host, radio and television editors and technology, non-linear editing technology

Other courses: Selected Work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elevision

theatrical creation, editing the basis of television pictures, film photography, television art director, TV shows guide broadcast, TV host Art, TV program plann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edia industry courses.

Edit this paragraph

Employment Directions

At all level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ystem and the cultural sector in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 director, art photography, sound design, audio director, writer, screenwriter, production, social education and art cla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ork program host, but also in the plane media as a text reporters, photographers, etc.

Busine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profeional training with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planning, creation, prod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profeional knowledge, with a high political level, theoretical training and the ability of art appreciation, etc., can be in the national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system and the cultural sector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 director, art photography, sound design, audio director, writer, screenwriter, production, social education and art cla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ork show host on radio and television arts disciplines senior specialists.

Edit this paragraph

Training Requirements

The students mainly study art, literature, aesthetics, radio and television ar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basic knowledge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by the director, planning, production, host and other basic training to acquire the creation, management,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programs, columns, channels and other basic skills.

Main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include: course work exercises, awarene training, graduate jobs, graduate internships.Course work and teaching practice schedule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syllabus on request, awarene training completed in the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graduation job

scheduled for 5 weeks prior to graduation practice at school to complete.20 weeks of the general arrangements for graduation practic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returned to practice after graduatio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internship job identification, graduate internships and thesis work at the same time aement.

Edit this paragraph

Radio and television employment prospects:

Radio and television i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latively new profeion.Cover a wide range of director, is different from the plain paper media, editing, and work is different from the director of films and television shows.A wonderful variety show or a fine news feature films, in addition to cameras, reporters and other preliminary work staff, directed the work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gramming has always been.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in the past the production proce, the division director and editor is different from their duties, and therefore easy to link the various work problems, and making a long time.Now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especially television production to directing center system based, in the emerging mining, editing, broadcast integration trends in the dire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ional employment includes seven modules, including television editor, art director, news director, TV drama director,

feature film director, music editor and network art direction.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media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cultural programs, documentaries, music programs and network art director job.

To become a good director, university study than during the basic course, but also adhere to the \"industry specializing in surgery\"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intention of employment after the individual areas of expertise to learn different courses.

Chinese TV editorial direction in addition to profeional claes, the major news media learning theory,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technology, planning.

The direction of art director in television production techniques to learn, planning and research, literary theory of drama, visual language, drama, dance, music, film quality appreciation.

Editorial direction in music should have goo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musical virtuosity.Radio and television music program to learn the planning, directing, production, music, busine and other aspects of profe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pecific learning about literature and art director of Specialized addition, we should also work hard in the music profeion, ear training, music theory, piano , music, program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MIDI music, music major in English, are all required content.

Art direction in the network have a good appreciation of art culture and art, web art major master planning, crea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fe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main network audio and video production, graphic design, animation, web editing, etc..

TV and TV program production sector, there are many in the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television series, directed and produced documentaries, television channels and columns, planning and program host of the senior specialists,

who are mostly graduates of TV editorial direction.

Employment Directions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gration of personnel director under the director of profe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creasingly broad employment prospects.Also worth mentioning is the fourth largest media as a modern heating networks, web art direction of the graduates will have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In terms of radio, television, or in Internet companies,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feional

graduates will come in handy.

Specific work can be for journalists, planning, program director, camera, editing, script writing, production, post production, video editing, lighting,

continuity.TV channels can also be set up in part the group plays the producer, so you can manage a part of the group.

Word-based director of profeional to work behind the scenes, and strong ability of an individual stage.

第13篇:电视散文【私家编导课件】

电视散文

电视散文的概念

* 散文: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 电视散文:顾名思义,就是散文的电视以及电视的散文。

* 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思,所闻,所见,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

* 它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营造散文意境,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

* 电视散文的基本创作规律是:立意新颖,联想丰富,文才飞扬。 电视散文的文体阐述

* 电视散文是运用特殊的电视艺术手段和屏幕造型手法,来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传递作者情感、思维信息的散文文本。

* 这种文本形式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引起关注。其特点在于以电视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介入散文创作,改变了散文原有的文学形态呈现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时空结构形式。 * 这是散文载体的一次革命,即从平面呈现走向立体呈现;从表现手段的单一化走向了多样化,使散文从文字艺术形式变成了视觉艺术形式。 电视散文的文体优势

* 电视“以一种立体的、空间的、动态的信息结构,将人置身于一种既真实具体,又陌生超凡的情景氛围之中,让观众直接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

* 电视散文又以其特有的兼容性 ,将文学、美术、音乐、朗诵等各类艺术元素融为一体。

* 通过电视艺术家的创造,将电视与散文这两个多样与多彩的载体联姻,催生成一个新的文学载体,使其即具有文学性,包涵有浓郁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方便人们创造更多更广的心理意象。

* 同时又具有电视性,以画面、音乐、色彩、字幕、声响等艺术元素构成直观的审美视觉空间,在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中,产生审美的即时互动效果。 电视散文的特点

* 电视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味,是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电视艺术形式。

* 其宗旨是表现天地人、音诗画和真善美;

* 它是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与有机结合,再现以至升华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至善的心灵。

* 在电视散文中无论是名家名作,还是新人新作,都力求达到选材独到、个性鲜明、制作精良,实现其通过电视艺术手段达到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目标。

* 《电视诗歌散文》的栏目宗旨是在众多的综艺晚会和娱乐节目中打造一个诗意化的空间,弘扬真善美,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位文化的追求。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之目的。 电视散文的审美评价 电视散文的艺术性

一、营造诗的意境

* 电视散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是文学与电视的有机结合。是通过电视对诗歌、散文进行的艺术化的二度创作。它声、情、画并茂,营造了一种或美丽绚目或引人沉思的美好意境。

二、运用造型语言开拓联想

* 电视散文在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是造型语言而非纪实画面,这种造型语言具有某种像征性、隐喻性。

* 目的是通过独特的造型语言,开拓观众的联想和想像思维,激发观众?°再创造?±的审美能力,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画外之音、声外之情和形外之神。

* 造型语言本身不限于屏幕上具体展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观众感受到了什么。

三、蕴涵深刻的哲理

* 电视散文不像纪实性电视片那样直白显露,而是蕴涵在屏幕画面和造型语言之中,由电视观众去感受、领悟,这就体现出作品的哲理性。

* 这种哲理意识在作品中的渗透,体现了创作者对题材本身的思考,表现了在更高层次上把握生活的意向。

电视散文《背影》分析

黑色:(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桔红色:(朱紅桔子)暖色,象征父爱的温暖。 真实质朴的情景再现

* 饱含情感的深沉诵读加之演员从容真挚的演出,令该片的情景再现真实而质朴,没有丝毫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观后不觉潸然泪下; * 父亲背影深深镌刻于观众的内心。 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

* 开篇的二胡独奏,悲悲切切,利用二胡独特的音色特点表现出缠绵哀怨的情绪,配上情深意厚的文辞,愈发如泣如诉,荡人心腑。

* 现场的火车声,叫卖声,使得画面更富于张力,令人动容,不觉潸然而泪下。

情感的叠加:叠画剪辑

* 该片剪辑很注重意境的营造,缓慢有优雅,特别是叠画剪辑的运用,巧妙连接两个镜头,令情感叠加。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朴素自然的美学特色

天然去雕饰的朴素自然之美 * 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电视散文《背影》以朴素的记录,淡如往事一样的手笔记叙父子间深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恰应了王安石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背影》所表现的情感是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其美是质朴而生动的,不带有夸张和极度渲染的色彩。同时这种朴素的美又能激发人们无尽的情感共鸣。

第14篇: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期末复习五 (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完成下列阅读题目

(一)敲雪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

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

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 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

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 ‛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挚爱无痕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那天,狂风夹带着雪花,提前送来了寒冷的夜晚。鲁兹太太开始费力地关店门。自从丈夫鲁兹走后,她独自经营着这个零售店已经十多年了,只要她想,她总能在这屋子里看到鲁兹熟悉的身影,仿佛他从没有离开过这里一样,她实在是舍不得把这个小店盘兑出去,尽管她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有个年轻人急促地闯进来,递上五十美元,说要一份热狗和一杯牛奶。在摩挲那张钞票的一瞬间,凭经验鲁兹太太断定那是张假钞,在黑市用五美元就可以搞到。她瞟了年轻人一眼,他低垂着头,神情怠倦,衣着单薄,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这该是一个失业的流浪汉,鲁兹太太在心里暗自思忖着。“能换一张吗或者给我零钱?”鲁兹太太不动声色地问道。年轻人开始紧张慌张起来,脸上泛起了红晕,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头垂得很低,窘迫、羞愧得不知所措,他犹豫了半天说:“没有,太太,我只有几美分,我„„我很想要一份热狗,我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是一个还没有丧失羞耻感的孩子,鲁兹太太在心里这样评判着眼前的年轻人:能害羞,说明他知荣明耻,才会内心不安于心不忍,或许是失意让他暂时迷失了自己,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一块面包的温暖远比一声顿吓更有震撼力。想到这儿,鲁兹太太不再迟疑,马上找零钱。

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当口,鲁兹太太忽然大叫一声,手捂着胸口踉跄了几下,年轻人吓坏了,赶紧上前扶着老人。“快!”鲁兹太太把五十元的假钞塞到年轻人手里:“到盛大诊所买药,就说鲁兹太太病了。”年轻人走后,鲁兹太太麻利地抓起电话,打到那个诊所,那是她弟弟开办的。鲁兹太太在电话里说:“如果有个年轻人来给我买药,给他三四十美元的药好了,另外,他手里有一张五十美元的假钞。”如果他是个善良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他就一定能回来。鲁兹太太默默地祷告着,她真的不希望他“走”得太远。一会儿,诊所的电话打过来了,告诉鲁兹太太年轻人已经拿着药走了,没有用假钞。鲁兹太太长吁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她禁不住喜形于色。那个夜晚,年轻人不离左右地陪伴着“病中”的鲁兹太太。天亮后,鲁兹太太感激年轻人,恳求他帮她照看几天零售店。几天过去了,几年也过去了,那个小零售店变成了小超市,小超市又有了子超市,而年轻人也一直陪伴着鲁兹太太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随着小超市星罗棋布地展开,那个年轻人的名字也渐渐地被人所熟知,他就是在美国靠零售发迹的怀特。

鲁兹太太临终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其实怀特知道,不仅是善良,更是鲁兹太太富有智慧的爱,牵引了他的心,让他感恩至今。那个风雪之夜,鲁兹太太用心智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契机,用善意的谎言让他体面而又不失自尊地接受了她的帮助,她用善良给予了他生活上的温暖。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这个年轻人仍是一个善良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是假钞,为什么没有揭穿他?鲁兹太太是怎样一步步的挽救这个失足的青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说说这句话“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的真正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讨厌说谎,鲁兹太太的谎言却值得我们赞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谎言,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善意的谎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敲雪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

最后病倒了。

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3.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 敲下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 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5.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6.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 (答出三点即可)

(二)、桐花声里燕子飞 参考答案:

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 挚爱无痕

参考答案:

1.鲁兹太太用善意的谎言挽救了一个因贫穷而失足的青年。

2.其善良:(1)换钱时紧张,脸泛红晕,垂头,羞愧、(2)说话犹豫(3)用真钱替鲁兹太太买药(4)陪伴“病中”的鲁兹太太(5)照看零售店

3.通过语言、神态看出这是一个因贫穷或失意而暂时失足的善良青年,鲁兹太太想挽救他。先借换钱来打探年轻人心理,借买药来试探其真心,最后装病托管小店挽救青年。 4.鲁兹太太用善良挽救了失足的青年,自己也幸福的离开人间;青年用善良打动了鲁兹太太,托管、继承小店,并将善良发扬广大。

5.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体现着人间的亲情、关爱,我们要细心体会,正确对待,继承并发扬。

第15篇:重楼旧梦_叙事散文

董二爷死的那天谁都没哭,甚至连假嚎都没有,所有的姨太太都一声不吭的站立在一旁。大家等的都是这一天,脸上能做到木然已经是大限。董二爷娶每一个姨太太都是真心,也许是贪恋她们的年轻,也许是贪恋她们的美貌,不管如何至少他都是尽力满足了她们。

穿,给最好的料子;吃,用最好的食材,他把她们当人,她们把他当做赚钱的工具,用尽手段榨取他身上的每一分每一毫,今天他突然死了,多年的愿望终于达成为什么还要哀,只管趁人不注意多取些钱财,回家又可以重见天日。

重见天日?真讽刺!嫁的时候一个个都是心甘情愿,二爷面前也都笑语嫣然,贪恋的时候是豪宅,废弃后就成了冰冷的牢笼,董二爷的姨太无数,每一个都像只千纸鹤,每一只千纸鹤里都写了个心愿,今天终于全部实现!

躺在棺材里的二爷听不到欢喜也听不到忧伤,安静的躺着,连同空气也在棺材边凝固,隔绝掉所有的喧闹形成一个灰色的空间,姨太太们一个个三步回首的走出大宅门,留下一口棺材和棺材旁唯一的守灵人,穿着纯白孝衣的女子清泪交错,安静的看着棺材,慢慢躺在了旁边,唯一没有娶的,却是陪到了最后的。

繁华厚重的大门终于再次开启,说不出的轻快也说不出的沉重,往日每一次开启总有银铃似的笑声响起直掀宅顶,只有最后一次,那天所有人都沉默的离开了,彼此谁都没有交谈,不知道是不是害怕抬眼看见的都是另一个自己,自私的自己都心凉,所以就算走前回头回到头断,也没有谁留下来,因为这回头“留恋”的决对不会是眼前这番凄凉。

最后走的人望了一眼死寂的灵堂自觉地关上了大门,也关上了往日的繁华喧闹以及时光,埋葬了的宅子就像一座荒了的坟,守着一口日渐破败的棺材。金雕玉砌的大堂如今早已蛛丝儿结满雕梁,枯手旁只残一身白衣裳,弥留时叹的一句“罢罢罢,就当圆她们最后一个愿望”如今也被彻底遗忘。

繁华如梦四个字才是注定悲哀,那些金银堆砌的谁会不明白,只不过有谁会料到结局竟是这样的快,烟雨的江南里个个小伞精致,个个才情满怀,个个都是喜喜地迎来,又个个都匆匆离开,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谈爱的已不在,谈情的也已深埋,三月柳絮梦一场,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16篇:苦涩童年_叙事散文

苦涩童年

闹饥荒的年代,一家人活得很累。我家8口人,只靠父亲一个劳动力,每月的一百多块钱勉强度日。

母亲过日子仔细,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平时家里的吃喝拉撒样样少不了她操心。从月初算计到月末,算计来算计去,钱还是不够花。父亲没什么嗜好,平时爱抽几口烟。虽说母亲不怎么反对,可就是专挑最便宜的买。《碟花》、《迎春》才两角钱一盒,是父亲常吸的牌子。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母亲何不如此。一日三餐是母亲最发愁的时候。每顿都吃干饭的话恐怕供应粮维持不到月底,光喝稀粥的话又怕不扛饿。偶尔给父亲做点“小灶”,几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又难以下咽。

除了过年过节,平平常常的日子,母亲基本不包饺子,怕孩子们太能吃。偶尔烙顿葱花油饼都得向母亲哀求一次又一次。家里的饭桌上最常见的是老“三样”大葱、大酱、咸菜疙瘩(条),苞米面“窝窝头”、“大饼子”、“发糕”。因为没有油水,不仅孩子们爱大便干燥,父母也一样。若是拉肚子或是殃食大多是因为好“嚼货“吃得太多,而造成的消化不良。

母亲说,其实她也不愿意看到全家人“抱空碗”,意思是说没有蔬菜、没有副食填补。每当看见孩子为了一块肉、一口菜而吵吵嚷嚷争争抢抢时,母亲说,她的心比针扎了还难受。父母亲何尝不知道,这种长时间没有“油水”的吃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育和成长的道理。可又无可奈何,母亲只能暗地落泪。

喝粥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大米粥、小米粥、大馇粥、高粱米粥,喝得最多的是苞米面粥。

苞米面粥省时省力,抓几把放在盆里,先用凉水搅和开,再用勺子均匀地打到饭锅滚开的水里。母亲有时加点糖精,有时加点菜叶。黏糊糊、甜滋滋、香喷喷的非常好喝。一个个撑得小肚子溜鼓,连碗边的残余都用小舌头舔得一干二净,感觉肚子实在没了缝隙才舍得放下碗筷。

粥虽然好喝,可会导致我们尿频、尿急。特别是晚上喝粥,简直是一种虐待。姊妹几个白天疯了一天,睡着了就跟死猪一样,父母咋叫也不醒,常常一觉醒来,褥子上被尿了一大片。怕父母打骂,只好试图用身子暖干。谁知一觉醒来,原来被尿湿的地方还没被暖干,另外一泼尿又浸湿了被褥。干净的被褥大圈套小圈,气味难闻,黄色的“尿碱”特别难洗。为这,姊妹几个都挨过笤帚疙瘩。

吃水果成了我们的一种奢望。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大口小口地啃食苹果、鸭梨什么的,馋得直流口水。不懂事的小弟弟曾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拣人家扔的梨糊用嘴梭罗。

母亲知道了,被骂过之后,母亲也很心疼。感到很委屈孩子。

母亲也有大方的时候,有时也到市场买些几角钱买一兜子的烂苹果、烂鸭梨给我们解馋。买回来后,母亲用小刀把坏的地方一点点地挖掉,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分给我们吃。虽然有腐烂的味道,可姊妹几个照样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

那时市场上的猪肉才八角钱一斤,除了过年过节母亲才舍得按斤称肉,平时买肉都是按两称。实在熬刻了,母亲就给我们做一顿红焖肉解馋,说是红焖肉,可盛在碗里的大多是土豆,仅有几疙瘩肉被切得比肉丝粗一点,充其量是借借味。

每年秋天,十几岁的我不得不和阿姨叔叔到附近农村去捡粮食。在被撂倒的玉米铺子上跟头把式不停地翻腾。不管玉米棒子大小,籽粒饱满的还是瘪瘪瞎瞎,只要有粒的就往袋子里装。幸运时能拣半袋子,运气不好的时候,只能垫个底。有时也有意外收获,在人家收完的大头菜地里,砍回来一些大头菜根。回家后母亲把削好的菜根用酱油泡上,加点味素当咸菜就饭吃。

因为个子矮,背上背着沉甸甸的袋子,踩垄台、过垄沟踉踉跄跄,每次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母亲把我捡来的玉米用手一粒粒地搓下来,然后借来小磨把苞米粉碎,给一家人做小馇子粥喝。

一年到头,感到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候就属过年了。即使在贫困,过年那几天,家家户户都特别喜庆。到处都能嗅到泘肉、炒菜时散发出来的一股股香味。

每年过年,我们都能穿上母亲给做的新衣服。有时是上衣,有时是裤子。也有一身都是新的时候。怕我们吃饭弄脏,母亲就让我们大年初一“拜年”的时候穿上。

三十晚上的那顿饭,是姊妹几个最盼望的一顿饭。一个个目不转睛直往肉上盯,狼吞虎咽吃得脑门上直冒汗。恨不能把肚子里一年的缺失都补回来。

也许是因为一次性摄入油水过多,在加上糖块、冻梨、瓜子、花生在胃里的一掺和。每年三十,姊妹几个都会闹肚子,一打饱嗝就一股子殃食味。

第17篇:情感类叙事散文

“情感类叙事散文”课外阅读专题训练

初一语文

【本周练习】

一、阅读冯汉珍的《我的戎老师》,回答文后问题。

(1)1957年暑假后,我考入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开学后,课程增加了《植物学》、《动物学》,语文分成《文学》和《汉语》,数学也分成几何和代数;还有,一说话就瓮声瓮气回声的新教室,处处让人感到新鲜。只是不知怎么回事,开学好几天了,数学课还没开。

(2)这天刚一上课,随着一声“起立!”一位四十多岁的男老师走上讲台。

(3)“同学盟(们)好!”他操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加上给我们还礼时那缓缓地九十度的鞠躬,引得同学们吃吃地发出笑声。

(4)不知十四岁的女孩儿都和我一样好奇不,从他身上的白布衬衫没有一点皱褶,没有一点脏啦,到他胖胖的脸上每一处都漾着温慈的笑纹啦,都看得仔仔细细。

(5)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极棒的“戎”字,又指指自己,便开始什么叫自然素儿(数)讲起课来。他讲得很慢,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不像别的老师常常不自觉地带一串“那个那个……”或动不动就来个倒踢紫金冠“啊”一下。他不,他的每一句讲解,都像犁地的老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又像点点入地的春雨,滴滴渗入我们的心里。同学们的思路,随着他有条不紊地讲解,时而在平坦的大路上迅跑,时而沿着台阶一级一级攀登,一会儿又在迂回曲折的小径上摸索。正不知路在哪里时,戎老师几句精辟的点拨或“嚓嚓嚓”一串数字出现在黑板上,导牌似的告诉大家:“嗯,这边来!”于是,我们的心便随之豁然开朗,在山重水复中,看到了柳暗花明。最是他把那手中教鞭那么一挥,嘿,魔棍似的牵住了几十双眼睛,再往黑板上轻轻一磕:“记住——这里!”于是,师生的心灵与眼睛交汇的地方,便是这次要攻下的难关。我平时不怎么喜欢的数学课,硬是让戎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解,把我的全部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6)课间,同学们对这节课的评论成了一个音儿:“我的天!一辈子也没听过这么棒的数学课!”“绝啦,真真讲绝了!”我呢,佩服归佩服,可心里总觉得他讲得再好,也不过是个一辈子与数字打交道的数学老师罢了。哪像那位在报刊上经常发表文章的作家墨华,那才叫用心灵感应世界的最了不起的人呢!只《少年文艺》上一篇《哦,烛光》就惊呆、迷住了多少人啊!那时,我正痴迷着文学,追逐着诗歌散文小说跑呀,跑呀……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像墨华那样的人!

(7)因此,我常常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茅盾文选》《丁玲小说集》《鲁迅书信集》《张爱玲文集》,还有好多好多外国大部头的文学书籍使劲地看。晚上,和母亲“打游击”。课堂上,也断不了和老师们耍些“小把戏”。

(8)这天上数学课,戎老师在黑板上边画图,边向同学们提问。我呢,却用课本当挡箭牌,沉浸在小说迷人的情节里,看女主人公爱米丽亚在落日的余晖里,给莱茵河对岸的古堡和青紫色的山峰写生……

(9)“冯汉正(珍)!”同桌推了我一把,我才怔怔地站起来。

(10)“三角形面积公式怎么写?”戎老师耐心地又重复了一遍他的提问。我无论怎么看,黑板上的等腰三角形也是莱茵河岸那些尖尖的古塔,于是,我喃喃地说:“从塔顶到塔底应该,应该是——一条斜线。”“轰——”全班同学都乐了。我把头低得不能再低,却忍不住偶尔往上提提眼皮,偷偷观察戎老师的表情。只见他的嘴唇微微哆嗦着,但脸上没有愤怒、责备,只有痛心和同情。

(11)“坐下吧,我不责备你。因为——你的心里够难受的了,对不对?”依然是温和得令人感动的语气。我鼻子酸酸的。可是,当我坐下后,那些幸灾乐祸的目光从四周投来时,我的虚荣心却让我昂起头,眯起眼睛冷傲地应战。可能是对我这种满不在乎态度的一种报复吧,旁边的男生“蹭”一下拿起我盖在数学书下的那本精装小说,举起来并摇晃着示众。他这冷不防的举动,让我真的傻眼了,心里呼呼地敲小鼓:“要是让老师没收,按时还不了图书馆,什么时候再借《加林的双曲线体》呢?”没别的招,只能使劲拽着同桌胳膊夺那本书。可他掂着脚尖儿就是不给。我正气得不知如何是好,戎老师走过来。他接过那本书看了看,语调平静地说:“这是本很好的书,萨克雷的《名利场》,我读它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入迷,也在你这个年龄,只是,我不在课堂上读它。”说完,把书掂了掂还给了我。我吊着的心终于放下,他不紧不慢地接着说:“我还真应该谢谢它,终于让我弄明白,一个这么聪明的小姑娘,试卷上总出现3分的秘密了。”

(12)他和蔼的话语中,包含着抚慰、爱护,也流露出委婉的批评,使我悔恨交加。泪,顺着鼻沟往下流……

(13)下课后,我鼓起勇气去办公室向戎老师承认错误。从同办公室其他老师的谈论里,我得知戎老师原是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讲语文课才是他的拿手好戏。我听了有些吃惊,又有些不相信:“中文系毕业的教数学,还讲得这么棒!?”“因为数学老师缺员,戎老师怕影响你们学习,才主动提出担任你们几何和代数两门课。还不好好学习,真是……”旁边的老师一席抱不平的话,使我在惊诧之余,更是对戎老师肃然起敬。我规规矩矩走到他办公桌前站定,低下了头。戎老师放下手中的水杯站起身来,微笑着说:“不要紧的,你最好坐在这里,先平静一下,我等你。”他给我端来一个小凳子让我坐下,接着说:“语文老师总夸你,你的朗读和写作很出色的。数学嘛……”在那个注重师道尊严的年代,像他这样的和蔼和宽容不仅让我感动,更让我无地自容。我倾听着他谈心式的教诲,视线不自觉落在桌上那本笔记本扉页上的“墨华”二字上。这时,我的惊喜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啊!?戎老师,您难道就是——就是那位在《少年文艺》上发表文章的墨华!”我顾不得礼貌,打断了他的话。他谦和地笑笑,轻轻点了点头。哇!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儿,翻了好一会子浪头。

(14)他慈爱地指指自己的脸说:“瞧,如果这边凹下去,凹下去,成一个渊;那边凸起来,凸起来,成一座山;这边再高,但并不是一个正常人。”我使劲点了点头,心里说:“戎老师,还用再说吗,你的行动使我懂得了更多更多……你给我的爱护,我会用行动报答。”最后,他提起笔,铺开一张白张,写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送给了我。我把这两句话贴在家中墙上,时时自省。从此,我的数学试卷上“5”分,替代了以往经常出现的“3”分。

(15)时间过去三十七年了。我早已像戎老师一样,站了三十个年头的讲台,每当学校工作分配不尽人意时,每当课上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恼怒时,戎老师上数学课时的情景以及他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便知道如何去做了。

(16)现在,如果人们把我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是谦逊、敬业、博学、宽厚的戎老师塑造了我的灵魂。

1.根据文章情节,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戎老师上了第一节数学课,精彩的讲解,令我十分佩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戎老师与我亲切的交谈,真诚的劝导,令我终生受益。

2.体会划线语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我的心里不知是啥滋味儿,翻了好一会子浪头。”

3.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中学时代的“戎老师”,作者是怎样塑造了这位“谦逊、敬业、博学、宽厚”的恩师的形象的?

4.题目中“我的戎老师”中“我的”两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二、阅读金艳丽的《母亲的脚》,回答文后问题。

(1)母亲个高,手大,一双脚也生得大。她逢人便说手大、脚大的人是操劳的命,也难怪,在农村苦苦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到现在也实在没有享几天清福。

(2)怕我受她的影响,母亲在我年少成长期里,早早地便给我预备了大号码的鞋,我穿着那样的鞋走在校园里,经常会遭到男生们的窃笑,他们跟我打趣说,怎么老拖着一双男人的鞋子到处跑呢?我总是撇着嘴不答话。后来,幸而我的脚没有长到母亲预想中的那样大,她担忧的心,才稍稍宽慰了一些。

(3)母亲的脚穿40码的鞋,她的脚不光大,脚趾关节还带着一种倔强的弯曲,脚趾被日积月累的辛劳磨得生硬,有一层厚厚的光亮的茧,指甲里有陈年累月积下的污垢。这样一双男人的脚,底色却是少有的白。母亲的肤色其实是很白皙的。可在生活里,需要这双脚裸露的时间太多了,在山坡上、在堰塘边、在稻田里、在我家的水泥地上,你时常可以看到这双脚赤着面,健步如飞,像是在与时间赛跑似的。年复一年,它就变黑了,变得不耐看了。

(4)平常,母亲的脚总是以我为中心,在做圆周形不停地旋转。尽管出生在农家,从小到大,我都没干过啥农活,一直以来,都是这双脚在为我不遗余力地付出,默默为我打理一切。这双脚在泥泞中走过,在缝纫机踏板上使劲地踩过,在洗衣盆里脏衣服上踏过,被棉田里干枯的土圪塔绊倒过,被一尺来长的土斑蛇轻咬过。时时刻刻,在我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母亲的脚都在为生活服务,与生活抗争。长大成人后,我才懂得,母亲那样难为她的脚,其实也是为我的脚在开出一条路,一条我不需要过多赤着脚急急行走的路。

(5)母亲最为欣慰的是我每次回家为她剪脚趾甲,这种有限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母亲极为看重的,偶尔我偷懒,或者忘记了,母亲都不忘大声提醒我,随即摆出享受性的模样,叫人想拒绝也不能。养个女儿这么多年,真正受到恩惠的就仅此这一点吧。

(6)母亲脚趾甲里那些污垢,一层层来不及细致清理,已经连同皮肉长在了一起,生生不息,用指甲剪去剔,剔起的也只是片片泛泛的皮沫。那些尘垢我是无法真正触及和剔除的,它们都有厚重的历史,一碰,就会扯起母亲伤筋动骨的疼和痛。在为母亲修剪脚趾甲几次后,我惊异地发现,有一段很好的时光在我的漠视和忙碌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发现让我对母亲感到难过,对自己很生气。母亲的脚已经不像从前那般生硬威猛了,它在岁月长久的打磨浸润中逐渐变得柔和,妥帖,青筋柔柔凸露了出来,皮软软伏在骨架上,长时间被泥水和汗水浸透,它变得不那么黑,那么脏了,变得耐看又让人更心痛了一些。

(7)而自私如我,母亲的脚长期在泥土里踩踏,在猪草里翻滚,流了一脚的臭汗,难闻的气味充斥着鼻子,我嫌弃她了。有一次,和母亲各睡一头的我,忍受不了她的脚的气味,后半夜悄悄地爬到母亲的身边,和她同睡一头,半装睡熟的母亲心里对我的一举一动是明了的。人都说:只有瓜连子,没有子连瓜,的确如此啊!

(8)小城里有了15元钱起价的修脚店后,我带母亲修了一回脚。母亲起初是不愿花费这冤枉钱的,她觉得有吃有喝的生活就够了。后来在我的再三劝说下,才勉强地跟在我身后,走进了修脚店。当她躺在修脚椅上,脸上有了孩子般的怯弱和不安。她的眼睛紧紧地跟随着我,仿佛一不小心,就跟丢了我。我却害怕与她对视,只得告诫她不要紧张,放松下来就好。她太紧张了,全身如同一张绷得满满的弓。我知道,她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呈现她的脚,她是为自己的脚在这样的不熟悉的地方出现感到为难,也难为情。平时她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可以让脚随心所欲,可以为我、为生活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可一旦你让她把脚从那个地方移开,她就害怕了。我曾经在深夜醒来时轻轻捏过一把母亲的脚,她便被惊醒了。全身有痉挛般的震颤如闪电般掠过。或许,是太长时间都没有人关心这双苦难的脚了,包括母亲自己。

(9)好在修脚店小师傅是善解人意的,他示意母亲只要放松就可以了。他把母亲的脚从药水中轻轻拿出后,面对这一双历经沧桑已经苍老的脚,他没有丝毫的嫌弃。坐在母亲对面的小凳子上,他弯下腰,弓着身子,拿着尖利的指甲刀,一个脚趾一个脚趾地修、整、磨,为一双脚忙活了好半天,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认真很细致很到位。我被他的这种职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在感动的同时,我瞄了瞄躺在修脚椅上的母亲,她像是卸下了一身的重担,真正放松身心了。我为她此刻像个城里人一样,像个普通人享受正常的生活时那样坦然地享受生活而感到舒心。

(10)从修脚店出来后,母亲说脚轻了许多,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脸上散发着小女孩般雀跃的笑容。

(11)我的泪涌上来了,泪眼朦胧中,心里默默祈祷:但愿母亲今后的人生中,走得不要那样沉重。

5.根据文章第3段至第7段的情节,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母亲的脚,因为生活的艰难,变黑变丑了。

(2)母亲的脚,因为我的缘故,_____________。

(3)母亲的脚,因为岁月的流逝,不再那么黑那么脏了。

(4)母亲的脚,_____________,受到了嫌弃。

6.体会“她太紧张了,全身如同一张绷得满满的弓”一句中母亲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母亲会这样?

7.体会“我的泪涌上来了”一句中作者的心理与情感。

三、阅读曹艳春的《人被爱留住》,回答文后问题。

(1)亲爱的外婆,昨夜我又梦见您了,骨瘦如柴的您含着旱烟锅子,满头的银丝在脑后挽成髻,正笑眯眯地叫着我的乳名。梦里我牵着您的手去赶集,我又蹿上树给您摘桃子……醒来竟是辗转反侧,您的音容笑貌再也无法从脑海挥去。

(2)外婆,您年轻守寡,外公辞世时您刚三十出头,怀着还未出生的小舅舅,独自抚养着三个未成年的儿女。我无法诠释您苦难的人生,更无法诠释那漫长的岁月带给您的煎熬,我只知道贫困、饥饿像洪水猛兽般侵蚀了您的中青年时期,而您留给我的最初记忆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3)您终生没有再嫁,挑河、插秧、拾粪,含辛茹苦将四个孩子拉扯成人。眼看着大儿子参军入伍,经过不懈努力当上了军官。您实指望可以跟着享福了,未曾想到那个貌美如仙的舅母,却看不起乡下人,嫌穷嫌脏嫌卑微,可怜我那顶天立地的舅舅,却无法逾越舅母而将您赡养。外婆,我可以想象,面对如此逆子,您是何等地心灰意冷!

(4)可是这一切,并没有磨灭您的爱心,您非常喜欢我们姐妹,尤其偏爱我,每次赶集,您总是为我带回油条烧饼。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午饭只能就萝卜干的年代,油条烧饼对于小孩来说是很奢侈的。所以我常常巴望着逢集,巴望着您拎着装了小鸡蛋的篮子去换钱,给我买回油条烧饼。每次在屋后长长的小路上望到您挽着篮子赶集返回的身影,我便雀跃不已。

(5)您爱吃桃子,我家正好长了两棵不错的桃树。每年初夏满树桃子成熟之时,我便日日监视着两个妹妹,不准她们偷摘桃子,一定要将桃子留下来孝敬您。当您挎着篮子赶完集来到我家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蹿到桃树上,猴儿一般敏捷地给您摘上满满一篮又大又红的桃子,那时候,您就在桃树下仰着脸望着我笑,布满皱纹的脸就像炒熟了裂开嘴的核桃,闪烁着异样的沧桑和慈祥。外婆,我知道那时候,您一定忘了早逝的外公,忘了不孝的大舅舅,忘了一切苦难。

(6)您已经是那样的老了,仍只抽五分钱一袋的旱烟,只穿补了又补的蓝对襟粗布小褂。可每年暑假,您却都要拿从牙缝里省下的钱,给我扯上一件夏衣,作为对我被评为三好生的奖励。我上小学六年级那年,小舅舅由于遭受感情变故而导致精神分裂,整日胡言乱语,精神癫狂。外婆和妈妈带着年轻的小舅到处求医问药,费经周折,但在那个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小舅终未能痊愈。那一年,您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憔悴,一直硬朗的身板竟然悄悄地驼了。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放暑假的第三天,您变魔术似的给我送来了一块白底上缀满粉红太阳花的衬衫布料。那件撒满太阳花的衬衫,是我记忆中穿过的最美的衣裳。外婆,没有文化的您也许是无意的,但满满一身的太阳花,却深深植根在我的心里了。外婆,您就是我的太阳花,永远开在我的心里,我也愿意成为太阳花,永远把爱的温暖留在人世间。

(7)外婆,那时候我常傻傻地想,等我将来长大了,一定给外婆买绸缎的衣裳,一定给外婆买上好的卷烟,一定要请您将您的烟斗交给我珍藏。可是外婆,您为什么不等外孙女长大呢?您为什么不能停下匆忙的脚步呢?在我十六岁那年,您撒手人寰,临终前嘴里还念叨着我的名字。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从学校赶到您家的,我只记得当在渡船上遇到那不孝的大舅舅时,我恨不得将他推进河里,只是模糊了视线的泪水让我只剩伤心的份了。看着您静静地躺在堂屋的搁板上,摸着您冰凉的双手和面孔,我的思维停滞了,我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恐怖和可怕,第一次意识到世上一个深爱我的人已经离我而远行!

(8)外婆,如今您的小燕子已有能力孝敬您了。可您却抽不到我为您买的卷烟,穿不着我为您买的衣裳。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在每年桃子成熟的季节,摘一篮最新鲜的蜜桃送到您的坟前。

8.根据文章的情节,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1)外婆含辛茹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婆疼爱外孙,每次赶集都为我带回美食。

(3)外婆爱吃桃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体会文中划线语句的内涵。

10.试着为本文更换一个更能表达作者情感或文章中心的题目。

【参考答案】

1.(2)戎老师发现我上课看课外书,委婉的批评,令我悔恨交加。

2.惊喜、钦佩、惭愧、歉疚、甚至痛改前非的决心。

3.写作手法分析:(1)举出了一系列老师授课、育人的具体事例,(2)在具体细致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中体现了老师的品格。(3)通过同学们对老师的称赞等一些侧面描写表现出老师授课水平之高。(4)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等手法,表现老师对我的深刻影响和品格之高。

4.不能。(1)去掉,不足以表现戎老师对我的影响之深。(2)去掉,不足以表现我对老师的深厚情感。

5.(2)母亲的脚,因为我的缘故,承受了太多的磨难。

(4)母亲的脚,因为我的自私,受到了嫌弃。

6.不习惯,难为情,害怕。太长时间没有人关心母亲的脚了,包括母亲自己。

7.心疼母亲操劳一生而少有关心自己、享受生活的机会;祈祷并祝福母亲晚年生活的平稳与幸福。(感动、欣慰、抱愧等其他合理表述都可。)

8.(1)外婆含辛茹苦,独立将四个儿女抚养成人。

(3)外婆爱吃桃子,吃到我摘的桃子忘记了愁苦。

9.外婆为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外婆为我的人生树立了榜样,我要做外婆那样能给别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人。

10.《外婆,小燕子想对您说……》

《外婆,今年的桃子熟了……》

第18篇:新闻传媒编导(优秀)

做传媒,学编导,新闻

新闻传播学习网http:///

(一)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网站

0、中国新记者网 http://

1.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cn

2.中华传媒网http://.cn/community

4.京华传媒网http://

5.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

7.传媒观察http://

9.中国报刊网http://

10.慧聪报刊资讯网http://

11.网络广告先锋http://

12.中国广告传播研究网 http://.cn

13.视联网http://

14.中国媒体资讯网http://.cn

15.新闻出版教育网http://.cn

16.6969报纸营销策划http://

17.中国广电网http://

18.五洲传媒http://

19.中国网络传播研究http://

20.G999传媒频道http:///mediaman

21.传媒工厂http://

23.每日传媒视点http:///news

25.史坦国际中国传媒论坛http:///forum

26.视听纵横:网络与传播学研究 http://.cn/Cop/Shitzh

27.中国广告网http://

28.中国记者网 http://pre.gapp.gov.cn/web/

(二)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网站

1.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http:///index/coverindex.htm

9.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新闻记者

6.新闻前哨

14.记者黄义仲http://news2000.y365.com

15.都市记者http://cztvds.tongtu.net

16.解放日报记者个人主页 http://.cn/epublish/gb/paper4/60/

18.传媒21http://media21.diy.163.com/media21.htm19.IT写作社区 http://home.donews.com20.第四媒体http://21.中国新闻人 http://22.记者家园网 http:///main.asp2.西祠胡同·新闻传播研究 http:///main.asp

第19篇:4先秦叙事散文专题

章节名称: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授课时数4 教学目的和任务:

1、掌握《左传》的叙事特点和记言特征

2、了解《国语》的文学成就

3、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指定的作品篇目,并掌握每篇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一、散文概念的引入

1、散文的问世与北方汉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文字出现的九种浪漫传说:伏羲龙书、神农穗书、黄帝云书、苍颉古文、少昊鸾凤书、高阳蝌蚪文、高辛仙人书、尧帝龟书、大禹锺鼎文,虽浪漫但无稽。

2、散文概念的沿革变化

散文和诗是最早出现的文体,而且差不多是孪生姊妹。甲骨文记录的卜辞,有的既像诗,又像散文,或者说是诗和散文处于胚胎期的浑沌未分状态,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说它像诗,因为六句当中就有五句用“雨”字收束,加上句子长短大体一致,读来音韵复叠,节奏分明。后来的《江南可采莲》诗,就是对它的承袭和发展。但它从头到尾都是占卜的言辞,极为朴实,明白地记述了占卜的时间和内容,可视作札记式的散文之 祖。我国古代往往诗文并提,既表示两者联系紧密,也说明彼此处于对等地位,各立门户,不相混淆。

“散文”的名称出现较晚,最早称“文”或“文章”,它不像诗那样古今一贯,显得确定而鲜明。其实“文”也不单指散文,还有“文饰”、“文采”的意思,有时也兼指诗赋。刘师培说:

古者“文”训为“饰”,乃英华发外,秩然有章之谓也。夫诗为有韵之文,且多偶语,以诗为文,似未尽非,若以笔为文,则与古代文字之训相背矣,而流俗每习焉不察,岂不谬哉!

“文章”与“文”的意思相近,指“文采”或“文辞”。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韵散兼收,可见不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可称作“文章”或“文辞”。南北朝时期有文、笔之分,“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从此有了朦朦胧胧的散文意识,其中也潜伏着矛盾,刘勰就指出颜延年“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的话自相祗牾。他说:“《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果言文,不得云经典则笔矣。”称散文为“古文”,始于北宋,而盛行于明。明人艾南英说:“欧阳公得旧本韩文,乃始知为古文。”这里所说的“古文”,是指韩愈等所倡导的一种文章体式,即散体文,而非“古时的文章”。北宋的柳开是这样解释“古文”的:“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这实际上是韩愈“师其意,不师其辞”一语的发挥。不过他说得比较具体,其中“随言短长,应变作制”,清楚地道出它的文体特征,即句子可长可短,一切取决于表达的需要。沈括又称之为“平文”,或许旨在反映它“平淡古质,不为浮华”的方面。直接称“散文”的是金人王若虚,他说:“欧公(欧阳修)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健耳。”又说:“扬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蠢也。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这时,散文的概念才比较明确。它指有一定艺术性的散行文字,形式比较自由活泼,不受任何体制的人限制。一般说来,“散文”的概念在古代是和韵文对举而出的,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和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先秦时期,文史哲杂糅,文学尚未独立,故与今天的尚未概念相去甚远,需要辨析。

二、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阶段:原始的文字记录: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周易》

第二阶段:简拙质朴的史书:《尚书》和《春秋》

第三阶段:成熟定形的史书:《左传》、《国语》和《战国策》

三、史官文化

作为早熟的民族,理性精神较早地出现在北中国大地。与此种精神相伴而生的是“史官文化”。我们很有趣地看到,对神话持怀疑态度并从而“不语”“难言”并对之加以改造的孔子、司马迁,其身份恰是史学家。中国的“史官文化”相当发达而且发育颇早,古代王室很早就设有史官,这种对自身行为言语的过分重视,与一种崇尚道德的政治有关,史既是一种道德垂范,也是一种当下约束。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汉书·艺文志》)” 既有此种道德约束,就必须讲究“实录”,秉笔直书,《说文》:“ ,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史家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训练就使他们远离神话,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神话,并最终对之满腹狐疑地加以改造或直接弃之如敝屣。如此,神话在中国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节 散文的萌芽

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其后是商周两代的铜器铭文和周代的《易经》。 第二节《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原只叫《书》,“尚”字含义乃“上古之书”的意思,可能也包含着后人对它的“崇尚”,后来儒家尊之为“经”,又叫《书经》了。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它包含着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比较可信的是商书和周书这两部分。收集的是商、周时期王侯的誓、命、训、诰,所以,以记言为主。其中颇有一些生动的段落,如商书中的《盘庚》,周书中的《秦誓》,但总的说起来,《尚书》是艰涩难懂的,唐代的韩愈都觉得读起来很难,有“佶屈聱牙”之叹(《进学解》),我们今天若没有详尽的注本和足够的耐心与毅力,是不大读得进去的。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zhuó)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第一部书的命运?!)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如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第三节《春秋》(性质、作者、内容、特点等)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编年史,应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属于记事体。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量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

《春秋》“春”与“秋”为一年四季中的二季,春种秋收,春生秋杀,(春还有“春华秋实”、“春花秋月”等)春秋代序为一个周期,一年,所以,“春秋”合称,就是指时间的运转。古代史最初的体例是编年的(按时间顺序依年编纂),故以“春秋”作为史著的通称。而《春秋))则特指据说为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孟子和司马迁都说是孔子所作,实乃不妥。据《左传·昭公二年》记:晋大夫韩起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这里的《鲁春秋》当为现今《春秋》之原本。这一年为公元前540年,孔子年仅十多岁,可能孔子对《春秋》做过删改和修订,《春秋》的原始作者可能是鲁国世代相承的史官。

但这部记录242年问大事的史书,文字却仅有一万六千多字,二百多年各诸侯国大事,其间纠结缠绕,勾心斗角,因果相联,人事相搅,多少复杂烦难,以一万六千余字当之,定须简洁而谨严,要言而不烦,一以当十。这就形成了《春秋》的“微言大义”。微言者,言语简洁而精省也,大义者,内涵丰富也,且包孕着主观倾向性。这对事对人之“主观倾向性”褒贬,又往往是暗示而非明宣的,此所谓“《春秋》笔法”。《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显然孔子作《春秋》不仅为客观记叙史事,为后人索隐,更为表达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并以之矫正世道人心,故《春秋》微言之中,有褒贬在焉。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但用一万六千余字写242年历史,可以想见其疏略简陋,这不是语言的锤炼所能避免的。所以,实际上,《春秋》并不能真正完成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它只是一部“历史提纲”。王安石更直接批评它是“断烂朝报”。从叙述事实角度看,它实际上没有叙事,因为它没有“叙”,只有“记”,它只记录事件的孤零零的结果,而无起因、发生、发展之过程,更遑论其间的诸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各类人物的不同作用。(《左转》起而补之)就对事件的评论看,它亦没有论事,因为它没有“论”,只是过分依赖、迷信语言的多义性、丰富性,滥用其模糊性,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增加无约束甚至无规则的随意联系,这给我们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增加了难度。至于某些为尊亲者讳的用词,更值得商榷。如“践土之盟”时,

春秋笔法:由于孔子和《春秋》的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春秋》采善贬恶”(《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的,即反对诸侯兼并,反对篡位夺权、犯上作乱。而实际上这也是鲁国史官的思想主张。孔子不可能修改《春秋》的全部记事,他只是认为:“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同上)这种“见之于行事”或称“属辞比事”的写法,就是春秋笔法。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熹)

如“践土之盟”,本是晋文公通知周天子参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而作者记载此事时却写道:“天王狩于河阳。”晋文公为盟主,召集诸侯大会,也通知周天子到会,主弱臣强,天子竟被诸侯呼来唤去,形同被挟,实为周天子一大耻辱,但孔子记曰“天王狩于河阳”,用一“狩”字,为之遮丑。一个“狩”字,为尊者讳,强调了天子的身份地位,达到了“正名”目的。但这种做法,也遮盖了历史真相,实为史家所不宜取也。 《春秋》三传: (或谓孔子故意“述而不作”,让学生承继) 《春秋》既有这些叙事和论事上的不足和缺点,就须有人对之作阐释。被后人称之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是传释《春秋》的著作。虽然其中《左传》又有人认为是独立著作,但客观上,我们仍可以把它看作是对《春秋》的注释。 这三部著作,《谷梁传》(鲁人谷梁赤作),《公羊传》(齐人公羊高作)乃是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对《春秋》的“论事”作深文周纳的注释和阐释,有时不免穿凿附会,这两部著作实际上已不再是史学著作,而是政治学、论理学著作,已与文学无关。而《左传》则补《春秋》“叙事”之不足,史料既丰富多彩,格局又规模宏大(19万多字),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都堪称一流。

第四节《左传》

一、《左传》

《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左丘明,鲁太史也。”这位鲁国史官很可能在后半生遭遇什么不幸,便双目失明,成了一名瞽史。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刘向《别录》说:“左丘明作传授曾申。”(孔颖达《杜预〈春秋序〉引》曾申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据此左丘明应该是孔子的晚辈。但孔子对左丘明十分敬重,并引以为志同道合者。《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正是左丘明所具备的良史之德,著述《左氏春秋》成功的主观条件。此外,左丘明还有撰写史书的客观条件,他所在的鲁国,原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号称礼乐之邦,保存周代文献比较完整。晋杜预说他“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必广记而备言之。”(《春秋经传集解序》)为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他又同孔子一起到东周观看有关史料,回鲁后以孔子修订的《春秋》为纲,仿照其体例,写成了一部详备的史书《左氏春秋》。

《春秋》是编年体的断代史,依经作传的《左传》当然也是此种体例。它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了十三年,共255年。另外,《左传》最后还有一节附记,署日“悼之四年”,但所叙事迹至韩、魏灭智伯,已是鲁悼公十四年左右的事。所以也可以说《左传》记事下迄至悼公十四年(前454)。《左传》不是专史,但凡此二百六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人物诸多状况,在《左传》中皆有生动而具体的反映。要了解此间的历史,《左传》是最翔实、可信的材料。

《左传》在对历史事实作客观真实的记叙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文明的思想倾向。它赞美明君贤臣,斥责暴君酷吏,宣传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并且突破孑L子“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观念,对统治阶级丑陋、残忍、荒淫、无耻等进行了记叙和揭露。这一切,都是《左传》进步性的表现,也是其价值的体现。

与此同时,它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对宗法制度等等级制度的维护等。但这些都不足以掩灭其辉煌成就和巨大的史学价值。

由于《左传》是在“叙事”上下工夫,这就使它有可能在叙事、写人及语言诸方面得到相当高的水准,取得与之相关的文学成就。事实上,《左传》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不仅是以其巨大的史学成就为人重视,也因为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对后来的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为历代所推崇。

如果说《春秋》是对历史事件“结果”的记录,并用谨慎选用词语的方法含蓄地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那么,《左传》则是对历史事件“过程”的记叙,并在记叙过程中“于叙事中寓褒贬”。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趣的现象是,相较于《左传》对历史事件过程的生动、翔实的记叙而言,其对历史事件结果的记录反而显得草草——事实上,由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已足够充分,对事件原因、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已足够细致具体,其“结果”往往已是不言而喻——不需要太多的“言”即可“喻”之于读者。很显然,相较于《春秋》对历史事件结果的过分重视,《左传》的作者更关注对历史事件“原因”的探究。这种对“因果”的追寻,可以说是深入到了史学的本质,也就是说,《春秋》可以说是档案(历史事实的堆积),而《左传》则不仅是“史”(历史事实的堆积),而且是“学”(对历史的研究)。由此观之,《左传》作者在对史学的理解上,对史官(家)职责和素质的理解上,远超孔子之上,而《左传》的史学价值也远远超过《春秋》。

而且,由于《左传》热心于对历史创根究底,热心于对历史事实作细致的观察并记录在案,又出乎意料地使《左传》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这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叙事的成就上(长于叙事)。它善于叙事,精于剪裁,详略得当,而且细节描写也大放异彩。并且在细节描写中,刻划了人物的性格,洞悉了事件发展的隐微动机。其对战争描写的擅长及取得的成就,更是历来为人称道。我们前面说到了,《左传》更关注历史事件的“因果”的追寻,所以,它写战争,并不把重点放在战争结果上,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战争的背景、起因、交战各方战前的准备,政治、经济状况,人心向背,兵力布署,外交情况,将帅的性格与士兵的士气,战略战术的运用等等,围绕这样的主题,作者把大量的历史事实网罗了进来并组织起来(这也就实现了对历史的记录)。而组织这些材料,并委婉周详、生动活泼地加以叙述,使之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错综复杂的矛盾,张弛有致的节奏,突出明确的中心,兼之谨严而巧妙的结构,清晰而相扣的层次,《左传》的叙事艺术也就自然地凸显出来。

与叙事艺术紧密相关,《左传》在写人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善于写人)。显然作者认识到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尤其是当事人,其品性、人格、性情、修养、见识等等,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左传》写人,也是为了“叙事”,为了更好地叙事,更好地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

《左传》写人的方法,约略有四: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实际上“说什么”和“做什么”是一个人性格的主要表现。二是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之中,通过描写人物如何应对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的行为、思想、心理来展现人物性格。“如何做”“如何说”——也即“方式”的选择,是人物性格的又一突出表现。三是通过对比手法来衬托人物性格,把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对比着写,从而使各自性格特征在对比衬托中更加显明。四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性格有更深入,更细致,更深刻,更近距离的了解。

《左传》叙事、写人之成就,可以举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为例说明。《春秋》在此年月下只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只是把事件中的“结果”系于月、年,而整个事件过程及起因、发展则阙如,而《左传》则以一“初”字领起追述,一下子就把事件起因追溯至40年前。按:郑武公娶于申在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生“寤生”;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生共叔段;公元前743年,庄公即位;公元前722年,即隐公元年,庄公克段于鄢;而36年前庄公出生时的“寤生”(难产),乃是这一件历史大事的近乎微不足道的“因”,真令人感慨!不仅统治者内部所谓的神圣伦常之爱,被撕下了面具,甚至历史理性也受到怀疑。 就叙事言,《春秋》中的“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到了《左传》,就变成了七百多字的,起因、发生、发展、情节曲折而生动,具体而翔实;人物性格鲜明而突出的大文章。其写情节,自“庄公寤生”引起姜氏厌恶起,接叙姜氏“欲立”共叔段,为之请制,请京,收贰,完聚,将袭郑,庄公伐京,段出奔共,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而相见„„环环相扣,层次清晰。故事的展开,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出场,都有条而不紊。其写人,则姜氏之偏执自私,乖戾狭隘;共叔段之飞扬跋扈,有恃无恐,无知愚蠢而野心勃勃,都在情节展开中自然地显示出来。尤其是郑庄公,其行事之周密,用心之险恶,处心积虑而不动声色,欲擒故纵而貌似忠厚,果断斩决而善待机会,深谋远虑而委曲求全,在其行事及语言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令人发粲的是整个事件结束后的最后一句“遂为母子如初”,一个“初”字,照应了全文开头的“初”,也让我们自然想到:这对母子,他们之间的“初”是什么样子呢?“如初”不过也仍然是内怀怨毒,尔虞我诈,互相拆台罢了。这出“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的“隧而相见”闹剧,只不过是掩了天下人耳目,庄公得以保持“孝悌”之名,而姜氏仍可以养尊处优,重新恢复**的地位,继续过着寄生的贵妇人生活而已。这篇7百多字的奇文,以“初”始,以“初”终(后面一节“君子曰”与全文情节互不相关,其思想倾向又近于画蛇添足,置之勿论可也),首尾可对照,可对接,完然自足。文章结构之精妙,令人惊叹! 《左传》艺术成就的第三个方面,是其语言上的特色(工于记言)。其叙述语言,典雅、平实、简炼丰润、含蓄畅达、曲折尽情。其人物语言,与人物的性格、修养、身份及其处境,在事件中的地置,十分贴切。其行人辞令(外交辞令),更是历来为人称道。我们看鲁僖公三十年(前630)的“烛之武退秦师”一节中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段说辞: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面对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围攻,弱小的郑国当然没有军事上的任何优势,烛之武在谈判桌上也可以说没有一点砝码。所以,他先坦率地承认,若秦晋再围攻下去,郑国必亡,郑国人自己也知道并准备接受这种结局。坦承自己国家的处境,让人觉得他老实而诚恳。然后烛之武话锋一转“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郑固然对郑国是亡国之祸,但秦国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吗?这一转折,就使得烛之武此番说辞,好像并非为郑国打算,而是在为秦君谋划。接着他站在秦国立场上先就秦郑关系展开分析:亡郑,对秦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舍郑(放郑国一码),对秦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秦郑关系不应该是敌对关系,你死我活关系,而应该是战略伙伴关系,至少应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军事合作的前景。下文写到秦穆公退兵后,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实际上,是在郑国建立了军事基地,既可两面夹击钳制晋国,又可作为秦国争霸中原的跳板。秦国确实是从“舍郑”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在谈完了秦郑关系,化敌为友之后,烛之武又话锋一转,对秦穆公指出秦晋关系的脆弱性,秦晋两国根本利益的尖锐对立性。他也从两个方面分析。从过去看,晋负秦(晋惠公曾对秦穆公失信。晋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行为秦穆公当然没有忘记);从未来看,晋阙秦。晋要强大争霸中原必先抑制秦国,使无后顾之忧;而秦要东向,也必先越过晋国这一关口。秦晋之间正因为根本利益互相对立,所以虽是邻居,常常搞些“秦晋之好”的联姻之类的双方心照不宣的把戏(穆公就是晋文公的岳丈),但世世交恶相斫不休的事实是不能掩盖的。三年以后(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谋袭郑,晋设伏于崤,使秦全军覆没,即可为烛之武预言注脚。 上述事实客观存在,只不过穆公一时糊涂而未能了然。烛之武也只不过是给秦穆公提个醒,指出这个格局罢了。而在迷途中的穆公经烛之武的当头棒喝,幡然猛醒,结果是“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由此观之,烛之武对穆公所言,皆是事实,且果然是于郑于秦,皆大欢喜。这类外交辞令,当然是最值得推重,与后来纵横捭阖之徒,徒逞口舌,播乱是非,设阱陷人,构隙成奸,务为自利而损人的做法,有本质区别。

从文法言,这段说辞,层次清晰。先退一步,为一层;谈秦郑关系为一层;谈秦晋关系又为一层;最后两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是总结性的话,为一层。凡四层。层层相续相扣。就烛之武立论的核心言,则不外乎“利害”二字。穆公何许人也?唯“利害”可以动之。所以,烛之武开口便是“有益于君”中承“君亦无所害”的“害”,闭口则是“阙秦以利晋”的“阙”和“利”。一大段滔滔不绝之后,以四字收束:“唯君图之。”此君“图”什么?——唯利是“图”而已。秦穆公“图利”,烛之武乃说之以“利”,如此才能句句入耳,听之无厌,闻之心悦,最后言听计从,“与郑人盟”。而对与昨日同盟、女婿一旦决裂竞毫不芥怀,毫无愧疚,亦可见穆公英雄加流氓的本色。再验之以三年以后(鲁僖公三十

二、三十三年),穆公利用郑人信任而谋袭郑,亦毫不受信诺之约束。后来蔺相如庭斥秦王赢政:“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言之凿凿有据也。

此外,《左氏春秋》中还有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合情合理的虚构,作者采集的文字记载、历史传说、民谣故事、神话异闻,仅是一堆“材料”,作者的想像与虚构不仅补足了材料中普遍缺少的细节,甚至还创造了一些必要的情节与人物的语言,它像粘合剂一样,把全部材料粘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统一体。想像与虚构是贯彻《左传》写作始终的一种重要艺术思维形式,如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和母亲的对话纯属作者揣摩、想像而虚构的。想像与虚构的运用、作者对旧史料的修饰润色、对传说逸闻的广泛吸收,使《左传》行文更加铺排,叙事记言更加夸张,因而不少人从史学的角度加以非难,王充《论衡》:“言多怪,颇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相违反。”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左氏》艳而富,其失也诬。”韩愈《进学解》:“《春秋》谨严,《左氏》浮夸。”从史学求真、无证存阙的原则看,《左传》不是严格的史事记录,然而从史传文学的角度看,这正是《左传》艺术创造的重要表现。 补充:

《左传》:„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译文:鲁国史书上写到:“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段的所作所为不像个做弟弟的,所以不说“弟”。像是两个敌国的君主打仗,所以叫做“克”。直称庄公为“郑伯”(郑老大),是讽刺他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说这是他本来的意思。不说“出奔”,是难以明说其中的缘故。)

解读:《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

第五节《国语》文学成就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据司马迁、班固、韦昭说,《国语》是左丘明在失明以后将其编著《左传》剩余的资料略加整理、汇编而成。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除没《周语》3篇、《郑语》1篇涉及西周事以外,其余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等重点史实。《鲁语》2篇主要记载臧文仲、里革、公父文伯故事,《齐语》一篇主要记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事,《晋语》9篇重点记载灵公、昭王事,《吴语》一篇、《越语》2篇着重记载吴越争霸。这些显然采自春秋时期各国史籍“百国春秋”中的资料,它上起西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规谏讨伐犬戎,下至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智伯500年的历史。 《国语》与《左氏春秋》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国语》是一部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要分国记录君臣谋议得失的谈话,基本上属于记言体。虽有记事,只是记言体中插叙和补充,比较接近《尚书》。《国语》在记言结束以后,往往缀上几句事情的发展或结果。如《鲁语下》记叔孙穆子论楚公子围,记事言语不多,但构成了完整的史实记叙,比《尚书》富于故事性。 其次,《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最后,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比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整饬,颇有气势。 总的说来,《国语》文学成就不如《左氏春秋》,但它长于对话,有自己的特色。《国语》有些人物对话写得相当精彩,相比之下,《左氏春秋》或空缺、或简略,而缺少《国语》中人物对话的生动与风趣。如姜氏劝夫不成,《左传》写道:“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而《国语》中写道: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 第六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的成书(策:成编的竹简,即史册)

《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要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所载上继《国语》下限,下至秦并六国之后,即从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开始,迄秦二世即位为止,245年间各国诸侯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史实。这些资料大部分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所记,来源不一,零散错乱,名称各异,有所谓《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到西汉,刘向第一次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整理、修订成书,共33篇。因其主要记载“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为《战国策》。到北宋,旧本《战国策》散佚甚多,文学家曾巩遍访藏本进行校补重编,才成今本规模。东、西周各1篇,秦5齐6,楚扎、赵、魏各4,韩、燕各3,宋、卫合为1篇,中山1篇。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内有战国纵横家著述27章,11000字,无书名、篇名,整理这些帛书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或帛书《战国策》,其中11章内容与今本《战国策》、《史记》相同,16章属于佚作。这说明战国时史官及策士记载所谓“纵横家”论辩言辞的资料是很多的,传到汉时仍为数不少,刘向编订《战国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统治者逐渐认识到要想争霸天下,国势、军力固然重要,但政治攻势和外交斗争也是必备的条件。但在这种形势下,士阶层中分化出了一批又一批游说策士。他们继承了春秋时期行人相聘于诸侯的传统,熟悉纵横捭阖之术,凭借自己的口才,鼓吹“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为了自己功名利禄,朝秦暮楚,见风使舵,明辨利害得失,能为诸侯争城、掠地、杀人、灭国,出奇谋、划妙策。他们或游说君王,或互相辩难,无不变本加奇,铺张扬厉,形成文字,令人拍案叫绝。章学诚称为“行人辞令之极。”

二、思想倾向

《战国策》的思想比较复杂,今略举大端。其进步思想表现在:

1、反映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十分流行,《战国策》有些文章表现出对平民力量的重视,如“赵威后问齐使”把平民的地位放在君位之上,认为“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策四》)这和《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有相通之处。又如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其中之一就是“焚券”、“市义”,使薛地百姓皆呼“万岁”。虽然是为了收买人心,但也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人心向背对贵族的安危是如何重要。这种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

《战国策》对那些残害百姓、杀戮忠良、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予以无情地揭露。如宋康王无道,“骂国老谏者,为无颜之冠以示勇,剖任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于是“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宋卫策》)齐闵王拒谏饰非,枉杀直臣,弄得百姓不附,宋族离心,国被燕所伐,身卫淖齿所杀。(《齐策五》)作者对这些暴君都持有鲜明的否定态度,表现了一定的正义感。

2、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把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颜斶(chù)见齐宣王,大胆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垅”。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礼贤下士,“士争凑燕”,终于破齐复国,报了大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思想对于束缚人才的世卿世禄的官吏制度是一个冲击。书中还提出发现人才要不拘一格,不能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看大节,而不苛求小疵;要充分信任,而不要随便怀疑等,这些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3、《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虽主要是对某些统治者的规劝,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触龙说赵太后》,主张贵族子弟要及早为国立功,长辈不要溺爱,否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非常危险的。公子牟劝范睢,“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果肉期而果肉至,果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唐且向信陵君建议:“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些话具有格言意义,包含了某种生活哲理。

4、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战国策》给予充分肯定。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遭到国内保守派的反对,他毫不退缩,同他们反复辩论,坚持到底。他多次宣布“反古未可非,循理未足多”。“便国不必法古”,礼、法、政、教都要从实际出发。并且明确表示,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不合时宜,不足取法。“仁义道德,不可以束朝”(均见《赵册二》)这些都是当时观念形态变化的真实反映。

5、从思想线索上看。《战国策》艺术上自成一家,就是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学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刘向已指出《战国策》的这种倾向。三国时秦宓曾攻讦:“战国反复,仪秦之术,杀人纫生,亡人纫存,经之所痊”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北宋曾巩指责《战国策》是“邪说害正”,要“放而绝之”。元人吴师道认为“是书善恶无所是非”,“善言之少,不足以胜不善之多”(战国策序)甚至宣扬受贿有功,造谣言说假话有理,露骨的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无疑都是糟粕。

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秦策一》中《苏秦始将连横》记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4、《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5、多用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阅读作品: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鞌之战》、《殽之战》、《晋公子重耳出亡》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

作业题:

1、从《郑伯克段于鄢》、《殽之战》看《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

2、试析《晋公子重耳出亡》的人物形象。

3、从《苏秦始将连横》看《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4、由《冯谖客孟尝君》看战国时期“重士”和“以民为本”的时代风气。 齐宣王见颜斶(chù,齐人)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陇也。”宣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jù,悬锺的木架)。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仅有好大喜功的野心是不能建功立业的,只有主观的空愿望而不去实行,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舆?’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命令我说话的人)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第20篇:意识流叙事散文的写作

意识流叙事散文的写作

相信许多人都不会忘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那2008张笑脸,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肤色,同样灿烂的笑容,同样荡漾的喜悦,组成了一个环形的笑脸幕墙。那一张张此消彼现的笑脸,是心与心相连,是梦与梦相接,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和节日氛围。

由此,我想到了作家林清玄、赵丽宏、董桥、周涛、迟子建等人的意识流叙事散文。这种结构散文的方式与主题照片墙的艺术形式十分相似,蒙太奇式的镜头闪现,反复强化的主题,使行文更有了几分跳跃与灵动,很值得借鉴。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放生鸟》。

放生鸟

林清玄

在泰国清迈有名的古迹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

放生鸟通常是一对,放在一具用细竹子编成的粽形笼里,摆得满地都是,由当地的妇人或小孩看管,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庙前有高僧,专门为那些放生小鸟的游客祈福。

可是任有多少游客,为多少小鸟放生,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出来觅食的小鸟;可惜那些小鸟身上都没有记号,我时常想,有没有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里呢?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的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乡下的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它们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龟甲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次放生,它们幸运地回到大海,一再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但是仍然有人放生,刻下自己的名字,飘到大海去。

一再落入轮回的海龟是否有知呢?

这两件在不同时地发生的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海龟缓缓地在水里邀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竞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两种生与死放生的轮回。

马来西亚有一种旧俗,就是清明节的时候,在溪边超度亡魂,要放莲花,称为放生莲。那时溪边围满了人群,看莲花往溪的远方飘去,人人都相信,溪中的亡魂只要攀住一朵莲花,就可以往生西方,投胎为人,莲花年年要放,因此在清明时节,就有专卖莲花的人。

是不是有鬼魂因攀到莲花而往生西方,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七月鬼节,家家都糊好一个河灯,趁着夜黑放生到河里去,传说这些河灯可以引路,使那些彷徨的河魂,借着灯的照引,能得路重生。我童年时看人放河灯,总是到夜半还在河边,看那些灯在孤寂的夜空中,一盏盏熄灭,感到又凄凉又美丽。

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描述放河灯的景况,我觉得是文学作品里描写放河灯最典丽的一段: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急急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死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在岸边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还有每当河灯一流到下流,就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可是当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这恐怕是千古的大疑问,许多古老的习俗,都一再显示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着天空和大海的辽阔,对着溪河的绵长,对着一切物的有灵,人是显得多么渺小!

可是我们总是希望借着放生的小鸟和海龟,来和天空与海有所联系;借着漂在河上的莲花与灯,能和未知的世界有所沟通。到最后,我们却一再地自问着:它们到底去向何方?由于这些事物,我们的生命历程响着希望或者忧伤的调子。

我小的时候喜欢折纸船,把它放到河流里,虽然不知它流往的所在,但是心情上却寄望着,它能漂向一个开朗快乐的地方,童年的小纸船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时候,却代表了一种远方的、宽大的、自由的希望。河里有了这种向往,也就有了生命。

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地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地悠游。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

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

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名如其人,文如其名,从这篇文章中亦可窥出一二,禅心禅笔写禅文,禅思禅语蕴禅趣。剖析这篇散文,我们可以得到意识流叙事散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一、意识流动,风行水上

何为意识流叙事散文?顾名思义,就是以意识流动结构文章的散文。

编导优秀叙事散文范文
《编导优秀叙事散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