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25 08:32:26 来源:实施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探索》课题研究

实 施 方 案(2014年3月31日)

千阳县草碧镇中心小学沈利刚常了凡冯肖男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

小语修订版《大纲》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认识上的升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沿着“口语交际”的方向继续推进,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较为普遍的学生“不会说话”。正如早些年在社会上颇多争议的“哑巴英语”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已经走入了“哑巴语文”的死胡同,陷入师生两难的尴尬境地。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得体等。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加强对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开展对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课题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口语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

通。

口语交际是指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的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交活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在口头交际的过程中,每个说话者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讲话的动机以及与对对方的关系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这种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综合性。它包括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农村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研究策略,培养他们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规范训练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环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

(3)、现代语言学认为,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重视交际双方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进行。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

生对“口语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胆小内向学生不敢与同学、周围人交际的原因。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策略的研究。

(1)、重视兴趣激发,树立学生“说”的自信。

(2)、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说”的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学生“说”的内容。

(4)、创设丰富情境,烘托学生“说”的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3、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5、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6、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

1、第一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

学习。

2、第二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每周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或谈天说地课。

(2)进行各阶段的调查、问卷、检测、分析。

(3)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收集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3、第三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课题研究总结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后测分析。

(2)全面回顾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个案分析记录。

(3)整合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通过近年来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关注,时常在思考,不断实践、摸索,创新口语交际的“面孔”,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研究操作起来更为轻车熟路。

学校教育科研的诸多课题具有相通性与共性。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参与引领了学校所承担的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已具备较为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能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性论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

推荐第2篇:课题实施方案

《中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汉滨区关家镇关家九年制学校韩凯

我校《中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是汉滨区2014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课题批准文号:汉区教科研[2014]57号;项目编号:2014HBYB057,经教研室同意,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指正、审议。

一、课题提出缘由

从教以来,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变化,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接受新课改的速度可能稍慢一点,但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积极学习课改的理念,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练习,利用数学练习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应以人为本,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好的练习设计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

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练习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的练习模式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课堂、书本的影响,对新课标新教材把握不透,新旧观念碰撞,特别是对新教材的练习题

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这种练习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练习呢?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设计练习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适合其年龄段的数学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为此,我们提出“中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课题,以此改善原有的练习形式,使练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数学练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由老师布置下来的数学学习、训练的任务,包括了课前练习、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旨在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练习中进行自学的过程。

“设计”: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所建构的科学的形式与方法。

三、研究对象

小学低段学生,小学中、高段学生,初中八年级学生。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适合于中小学生数学练习操作的构

成,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练习“高耗低效”现象,通过严格控制练习数量,提高练习质量的方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提高练习设计的水平。

五、研究内容

优化数学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数学练习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练习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优化中小学数学基础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基础性练习是指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内外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2、优化中小学数学拓展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拓展性作业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课内外练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它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

3、优化中小学数学合作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合作性练习是指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课内外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4、优化中小学数学实践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实践性练习是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内外练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文件精神和其他研究成果,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的本质是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它的基本过程是“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的循环往复,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始终要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为研究而行动”。要敏感地发现现实中产生的“问题”,并持续“关注”,进行有干预的“行动”,再通过“反思”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3)调查法

调查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代表3-5人进行全面观察,并按时间过程记录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4)经验总结法

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一年时间完成。即2014年5月~2015年6月。 课题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

(1)选题、成立课题组。

(2)申报课题。

(3)开题论证。

(4)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收集信息、借鉴经验,确定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

主要工作:

(1)2014年9月~2014年11月:

①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形式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a、对现阶段数学练习内容、形式和数量的意见;b、对今后数学练习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②课题组教师以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合作性练习、实践性练习设计研究的要求,以某个知识点、以某单元内容、以某类型知识开展一种或几种优化课内作业设计或优化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并写出研究课例及阶段小结,课题组进行阶段研究总结。

(2)2014年11月~2015年2月。

在总结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组织对本册教材的系统的练习设计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写出阶段小结。

(3)在实施过程中,每月(特殊情况除外)组织一次课题组教师交流作业设计的信息,调整实地方案,并聘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主要工作:

(1)进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申请结题。

推荐第3篇:课题实施方案

“如何使电化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西藏昌都地区第一小学刘伟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内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所有教育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乃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2、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3、阅读教学发展的需要

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难发现以往的课堂阅读教学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不少,可学生却收获甚少。归结起来,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始终没有转移到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上主动学习的轨道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依然存在教学内容片面、方式单

一、过程残缺等诸多弊端。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的定义与界定、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的切入点、重要观点)

1、基本概念的定义与界定:

(1)电化教学:现专指利用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多种信息媒体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

(2)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感知、辨析、领悟、筛选以获取文章主旨。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学生不仅要首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3)教学手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借助电化教学的方便,快捷和内容广博等特点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特点,进行新的阅读学习方法的尝试和创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1)研究如何做好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工作,研究如何科学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并探讨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结构。

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与学生成为平等、共同的学习主体。电化教学中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又使语文阅读的平台变得更为广大。它拥有的快捷而强大的网络交流平台,使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共同就一个问题同时进行讨论成为现实。它的实物投影技术、即时转播系统,使得课堂内的即时评价变得可能。它的存储功能和网络体系,更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可以说,电化教学的环境下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的整体性变革。

(2)探索课内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主要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研究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记诵能力,鉴赏能力,使学生最终能流畅地阅读文章。

(3)与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应用电化设备和丰富教育资源的培训,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研模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锻炼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4)与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相结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在本地的社会影响及辐射作用。

研究重点:

探索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下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的教学优势,增强课题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是研究的重点。

可预见的难点:

(1)农牧区小学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是本地区教育领域的新课题,可借鉴的经验少。

(2)我校教师对电化教学认识不够,虽工作热情较高,但缺乏搞好科研工作的经验。

(3)我校地处边远地区与搞此类研究的同类校交流较少,不利于研究的普遍意义。

解决对策:

(1)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搜寻有关资料。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培训活动,组织全体成员对本次科研工作的目标、意义、研究方法进行指导。

(3)建立以此项研究为题目的网站,开展有关问题的讨论,广泛征集各方意见,保证研究成果的普遍性。

三、研究目标

1、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

2、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电化教学的运用和成效,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水平。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人教版试验本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4、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五、课题组织

课题负责人:刘伟

课题组成员:刘伟

六、研究步骤和措施

1、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5月)

成立课题组: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2)、实施阶段:(20010年5月—2010年12月)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宗旨在实践中探求新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构建评价表。

(3)、推进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8月)

在语文学科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切实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转型。

(4)、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2、研究措施

(1)、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

以《如何使电化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为研究的课题,各个教研组根据本校实际及学生特点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研究制定出研究效果的检测评价标准,及时进行检测,每学期进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2)、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规范课题管理制度,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科室的龙头作用及各教研组组的基地作用。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我们计划在下学年设置两个实验班,重点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成效,并将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实验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预计的成果

1、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2、积累优秀课、优秀课件、个案研究和讲座、学习的录像资料;

3、培养出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推荐第4篇:课题实施方案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绛县县直初中子课题“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同时,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负载和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此外,初中古诗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初中生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古诗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微。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重记忆,轻欣赏,重分析,轻感悟,死记硬背与说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对推进古诗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沉重的学习负担。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的平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从古诗文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2.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学科特色的含义,便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本位特征,以更有利于用好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同时,转变教师的思考角度。在给教师减轻教学压力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极大的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常态教学研究统一并规范到课堂效率研究上来,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有较大意义的变革,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3.有利于深入推行国家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高效课堂。本课题的研究,是对本校“三环节租住互动教学”模式的有力的推进,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为高效课堂建设。

二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特别留意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课内和课外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教师都应当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少讲、精讲,让学生学会学习。

本课题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古诗文的教学规律。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借鉴新加坡“少教多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比照新加坡所开发的投入型学习框架“PETALS”, 从五个维度分别开展研究和实验:

1.教学法(Pedagogy)。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需求、学习风格,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追求最佳学习成效。如:探索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差异教学等。

2.学习体验(Experience of Learning)。学习体验在于让学生

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因此,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所提供的体验应能激发学生深入及有意义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以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习环境的氛围(Tone of Environment)。教师营造使学生感到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习情绪,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成效。

4.评价(Aement)。教学评价必须是教与学一致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因此进行促进性的学习评价,提供定期的建设性的反馈,将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真实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活动进入课堂之后,让学生有选择不同评价任务的机会。

5.教学内容(Learning Content)。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产生相关联性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因此,强调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与内容,并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结合我校“三环节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有效研究“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及其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通过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等。学习心理学发面的理论,研究了解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记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2.以课堂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①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单纯教学手段。②巧妙借助问题,构建学生与文言读

本的桥梁。③寻求文言教学的探究点,建立文言文教学的模式。④不断尝试各种学习形式,开展各种活动。 四 课题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外,特别要关注符合课题本身特征的几个研究原则:

1.明确发展性。“少教多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充分反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2.突出创造性。“少教多学”的先进理念容纳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并依据语文教学原理和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科学而又有情味地组织课堂教学,开辟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和开发。

3.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健康的发展。

4.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灵活运用看、听、说、读、问、析、写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观察、记忆、想象、联想、表达等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5.强调结合性。“少教多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读写训练体系。它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把课内和课外、教法和学法、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6.体现兴趣性。必须及时地进行激励,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五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有关”少教多学”的研究资料主要见于各种相关的谈话与学术文章中,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通过知网等论文专业检索手段,查询、收集、分析、整理和归纳有关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法。研究课堂必须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实地观察课堂:一是日常课堂观察,即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二是局外结构观察,即课题组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深入某位教师的课堂,带着研究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4.案例研究法。本课题将经常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5.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教学叙事,在叙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深化对教学问题或教学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教学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6.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7.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引导、改进和评价

自己的决定与行动。参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不断改进“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六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主要成果形式是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报告等。如:“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理论研究系列论文; 少教多学在古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少教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报告等。 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预计完成时间是2015年12月31日。计划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1)设计课题方案(2012年7月——2012年8月)

了解课题研究背景,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加强自主性课题实验的理论学习,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并能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确立子课题,明确研究思路,拟定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队伍(2012年8月——2012年9月)

根据本校语文教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经验,采取学校推荐与教师自愿原则,确定课题组成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培训活动。

2.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5年8月)

(1)按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

(2)按照确定的子课题方案进行富有成效的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进行实验成果梳理及子课题结题工作。

(2)完成实验学校课题研究报告。

(3)成果展示。(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开展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与能力的比较等)

(4)编纂课题成果集。 (5)申请结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团队组织

组长:李承俭

副组长: 陈文丽

组员:贾慧丽 范晓琰

县直初中

吴蕊江张竞芳郑海燕 山西省绛县

推荐第5篇:课题实施方案

滁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苏滁一小《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7年4月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最大的问题在教育。振兴教育是每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教育改革也提了很多年,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多偏向于课程改革,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探索还比较少。尤其是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公办学校如何激发活力?真正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问题。同时,如何发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带动和影响农村学校快速发展,也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国外的学校管理制度与国内的学校管理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国外大多是由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有着充分的人权、事权、财权。而国内的学校分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各自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各地展开。通过公开选聘校长,合作办学,组建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法促进了我国教育的积极发展。但大多停留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层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模式和丰富的制度内容予以推广实施。

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前身是滁州市大王办事处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2012年苏滁现代产业园成立,学校划归苏滁现代产业园,业务管理托管于南谯区。2013年8月份开工建设新校区,更名为“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201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2015年5月份,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合作办学正式签约,成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两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苏滁一小由此成为一所体制管理、办学形式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迫切需要在学校管理方面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全新的制度模式。因此,学校提出《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的立项申请。

(二)研究意义

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课程与教材改革已经比较深入,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不断升级,最根本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还需探索。因此,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学校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若要快速发展,必须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建设。相比较,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难。学校的大楼好盖,但不是说盖好了大楼就是得到了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教师团队;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校园文化,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合作办学的需要。农村学校与城市名校合作办学是一种探索,如何合作,合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方法和步骤是什么?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一)关于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和协调他人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具体地说,管理包含多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现象。2.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的关键是“组织和协调他人的活动”。4.管理是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5.管理过程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活动构成。

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可以提高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率,可以使信息交流更畅通、更准确、更及时。

(二)关于制度: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三)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四)学校管理制度: 是指为达成学校管理者所设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五)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所以,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即意味着创造出新的、有别于传统常规的学校管理制度。

(六)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即指不仅要创造出的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还要把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运用于学校实际管理的活动过程。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通过研究,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通过研究,形成文明有序的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教育品位。

四、研究内容

(一)科学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创新与实践研究。

(三)有效规范的少先队工作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

(四)自主活泼的班级管理公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五)运行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六)责任明确的校园安全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五、理论依据和研究原则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是“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提出,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金钱、名誉、地位。他认为,不管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职业如何,只要他全身心地把自己的智慧、才能和精力充分发挥出来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工作的推行将体现需要层次理论。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六项,分别是:工作上的成就、得到赏识、进步、工作本身、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保健因素包括十项,分别是:政策和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性、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地位。使职工满意的大多属于激励因素,使职工不满意的大多属于保健因素。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激励力=目标价值X期望概率。只有当目标价值高,本人又有实现目标的把握时,人的积极性才是最高的。反之,某种目标价值对他没有吸引力或没有实现目标的充分把握时,都不可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为管理者具体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现价值。

4.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把人、财、物、信息乃至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把管理活动涉及到的一切因素都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这是使系统进入有序、稳定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

5.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中,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管理方式,符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整体系统性”是学校管理的本质属性。任何整体都是有结构的整体,任何结构都是特定整体的结构。学校管理制度包含学校管理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制度,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安全保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序运转,和谐共存。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

2.开放性原则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首先是开放的。学习国内外学校管理制度研究方面的经验,了解外界最新信息。课题组不能封闭在本校内搞研究,要进名校、请专家、访教师,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

3.动态性原则

一方面把整个研究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研究的进展,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将对研究的构想、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以利于研究得到完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制度在动态中生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第三,体现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把学校管理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进步。

4.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此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全体教职工和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吸纳国内外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 化的东西。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七、研究计划: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7年4月到2017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践研究的基本框架,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有关理论,查阅相关资料,对本课题将要研究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抓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广泛收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并逐步推进。课题组成员分别就承担的研究内容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自我评估,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做好中期评估验收。

(三)总结阶段(2019年1月到2019年7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认真的总结,收集、整理各阶段材料,做好验收前的准备工作,编写研究报告,文字材料归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八、条件基础

(一)2017年4月由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提出开展《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召开由学校班子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论证研究的可行性,形成共识,决定作为课题申报。

(二)学校有图书室、录播室、多媒体室,网络平台通畅,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一应俱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课题研究的资料准备和科学研究,能满足课题研究的设施需要。

(三)课题组成员为苏滁一小班子成员,有9位一级教师、2位二级教师。他们善于学习,知识面广,勇于实践探索,乐于反思总结。 本课题立足本校,服务于学校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空间宽广。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二年,学校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保证。

(四)经费保证

学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保障制度》,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每年计划安排专款,作为研究经费,保证研究正常进行。

具体分配:1.书籍及学习用品购买2000元;2.会议活动费15000元;3.打印费3000元;4.印刷费5000元。5.考察费10000元。

九、研究组织与人员分工

(一)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顾问:程龙霞 课题组长:张爱民 陈晓军

组员:李丽 高雁 侯静 王慧 胡佳佳 许兵 高传洋 陈志宝 袁东

(二)人员分工

程龙霞: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张爱民:负责课题的组织与领导工作,课题总体规划、指导、协调等工作。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申报、组织工作,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案,布署下阶段研究工作,搜集整理资料,结题申请、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陈晓军:组织安排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协助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安排落实课题研究活动,协助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负责学校管理层面的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

李丽:负责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相关的制度研究。负责做好理论学习准备工作,组织课题研讨、撰写研究报告等工作。

王慧: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研究。 高雁、侯静:负责少先队工作相关的制度研究。 胡佳佳、袁东:负责班级管理方面的制度研究。 许兵、陈志宝 :负责后勤保障方面的制度研究。

高传洋 :负责校园安全保卫方面的制度研究。并负责图片影像资料的收集。

(说明:课题组是一个团队,分工是相对的,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十、预期成果

结题报告、论文案例集、制度汇编、学校成果展示、获奖证书汇编。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小萍 《教育管理理论教程》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年12月 2.周丽 《教育思想探新》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年6月

3.海鸿 《校长最有效的管理策略》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年5月

推荐第6篇:课题实施方案

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1、实施数学新课程的需要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结合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设计、组织、呈现与传递往往都依赖于“问题”这一中介,新修订《数学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数学问题作为一种激发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可以推动学生深入地进行数学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和提出“大问题”、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生长、数学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2、创建有效性课堂的需要

思维能力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表现。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新动态》刊物中,中央教科院韩立福研究员把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境界”,即“教师知识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并指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偏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递式课堂教学没有给予他们创新思维的‘种子’。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在‘问题导学’课堂和‘自我导学’课堂里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培养研究,就是要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着重在“大问题导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如果我们对此认识不深刻,忽视对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培养;或者虽然有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良好愿望,

但由于方法不够妥当,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产生一些反作用。但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当下教师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挑战自我,超越现实,创建‘问题导学’型课堂,追求‘自我导学’的课堂理想。‘问题导学’是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不能回避的新路径,也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

3.原课题深入研究的需要

我县由覃小平教研员主持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重点课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以问导学”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鉴定结题获得好评并在南宁市六城区、六县及市直属学校推介。在本镇,一线教师初步掌握了“课堂提问的形式、原则和方法”,“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以问导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但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案上的问题设计和课堂上的提问还缺乏整体的框架与布局,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存在着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导”和“学”不太和谐,师生角色定位不太科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个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4.学校师生发展的需要

新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而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有的老师仍一直以传授法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五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己的思考,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和少数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现成的答案,而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关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指向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了解本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2)总结出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构建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

力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3)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及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4)提升实验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1)调查了解本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2)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

(3)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一)

(4)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和方法。(重点二)

(5)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难点)。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探索性的行动研究,属于应用性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对比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

1、调查法。深入课堂听课,查阅教师教案,进行座谈访谈,编写调查问卷,通过课堂听课、查阅教师教案和以座谈访谈及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本镇小学数学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和实施“大问题”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

2、对比法。以听课、查阅教案和座谈访谈及问卷的方式,通过对实验前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现状和试验后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变化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确定实验研究的效果。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数学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选择行动研究为其中主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使研究成果更适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课题研究内容、过程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最后以总结形式写出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

5、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数学课标》理念等相关理论,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

研究借鉴,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使课题实验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五、课题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9月,课题负责人制定课堂研究总体方案(课题报告等)和第一阶段工作计划,组织全体实验老师学习方案与相关的理论知识。

2、2013年10月:调查了解本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现状。深入课堂听课,编写调查问卷,向老师和学生发放问卷,收集整理材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完成调查报告。负责人:陆春莲、黄素惠、韦京花。

3、2013年11月:研究并总结出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负责人:苏丹辉、卢雪玲、罗梅兰。

4、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实验研究的教师运用学习掌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按研究方案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验。

5、2014年2月:组织“‘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的专题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题负责人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二)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2014年3月上旬:课题负责人制定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2、2014年3至5月: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老师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通过交流活动,指导实验教师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构建在“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负责人:刘李妹、陆凤青、林雪琼。

3、2014年6月:组织研讨会,实验教师撰写相关论文与教案设计,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1、2014年9月上旬:课题负责人制定第三阶段工作计划。

2、2014年9月—10月:研究并总结出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负责人:林素玲、韦忠营、罗梅兰。

3、2014年11月—12月:研究并初步建立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负责人:陆钦基、黄素惠、苏丹辉。

4、2014年12月:举行相关专题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5、2015年1月:进一步实践、完善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以及在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机制。

6、分析、对比学生在研究前、研究后的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形成阶段报告。负责人:韦京花、林雪琼。

(四)第四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

1、2015年3月: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能熟练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提高运用、操作能力。

2、2015年4月上半月:课题领导小组以听课、查阅教案和座谈访谈及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和掌握实验后课堂教学的变化发展情况,确定实验研究的效果。

3、2015年4月下半月:研究成果展示,上两节汇报课。结合本镇“有效”、“高效”专题研究,将课题研究经验、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2015年5月: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实验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写出本校、本人实验研究报告、论文、教案。

5、2015年6月:汇总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结题。负责人:陆春莲、陆钦基、韦忠营、刘李妹等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2013年9—10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现状的调查(调查报告或论文)主要负责人:韦忠营、陆凤青、林雪琼。

2、2013年11—12月: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论文)主要负责人:苏丹辉、韦京花、罗梅兰。

3、2014年3—4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主要负责人:陆钦基、卢雪玲、林素玲。

4、2014年9—10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论文)主要负责人:。陆春莲、黄素惠、陆凤青

5、2014年11—12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 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论文)主要负责人:刘李妹、韦京花、卢雪玲。

七、课题最终成果:

1、2015年6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刘李妹、陆钦基等。

2、2014年6月:论文、教案(成果汇编)主要负责人: 刘李妹、陆钦基等全体成

员。

八、课题最终成果转化:

1.2015年9月在全镇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推介会。

2.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书印发给甘圩镇小学数学教师学习、运用。

3.将课题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到小学各个学科。

九、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中心校领导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甘圩镇赖坡小学课题组

2013年9月

推荐第7篇:课题实施方案

《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绘本,也叫图画书,是一种图文配合,尤其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

在国内,绘本时代才刚刚到来。近年随着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多元取向,以及国内外绘本质量的快速提高,绘本大量进入了幼儿园的教育现场。但研究者们对于绘本的研究,多着重于阅读方面,也就是通过对绘本的阅读活动来发展幼儿阅读能力、兴趣、及对文字的敏感性等,活动形式有亲子阅读、动态阅读等。

现代教育把早期阅读加以更准确的定位: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包括各种标记、商标、车牌号码、操作图谱、广告图册等等都是一种阅读,应当说,生活里处处都有儿童阅读的机会和阅读的内容,即学习从阅读开始。我们将早期阅读教育内容的重心放在:教师要充分关注幼儿的教育环境创设,挖掘教育活动资源,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都是仅仅限于提高幼儿阅读能力方面,没有深刻地挖掘阅读的艺术价值。

而绘本图书的显著特点正是: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绘本紧密搭配。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有绘本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绘本的每幅画面都是绘本大师的手工作品,有别于现代电脑设计的生硬线条。绘本能带给孩子阅读的幸福感,对孩子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对文学素养、审美、感知、人格健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绘本教学包含在早期阅读中,早期阅读是包含在语言教学中,更确切地说,绘本教学属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类。总之,绘本教学它本质意义上和常规的看图讲述故事教学相通而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它的自身特点是图文并茂,情节发展有序的书本式的表达。所以,科学的利用绘本,正是我们更好的开展早阅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教师在早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文字”概念的理解,而忽视了图像表现的艺术特质可能带给幼儿美的熏陶。然而,“不需要文字,图画就可以讲故事”的绘本图书,正是幼儿园3—6岁孩子最为需要的。

世界绘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等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幼儿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绘本,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制定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3、家长发展目标:通过对家长的宣传与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关注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作用,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不要过多地束缚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多一分童心、一分好奇、一分诗意、一分平静,让孩子的心因阅读变得柔软,变得阳光灿烂。通过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阅读活动,把阅读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里,与孩子一起在阅读中共同发展。

4、幼儿园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的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团队组织,促进幼儿园办园特色的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选择幼儿绘本阅读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如何定位绘本图书的教学点?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对绘本进行研究性阅读,了解绘本的特点、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进行合适选材,为幼儿选择出适合的绘本阅读发挥活动的效能。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如:

a.什么样的绘本可以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中?

b.教师如何选择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的绘本?

c.找到梳理绘本中的价值点、选择教学点的方法。

d.教师怎样挖掘绘本封面、环衬、扉页、封底上所隐含的教育元素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等等。

2、开展绘本阅读的策略、途径的研究。

教师对幼儿绘本阅读的指导。也就是要解决绘本阅读的选择、研究绘本阅读的方式、制订绘本阅读的目标以及探寻绘本阅读的途径。

我们拟采取“看、听、讲、画(做)、编、演”六大行动为主要策略,让幼儿“乐看、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通过集体教学、图书漂流、环境互动等途径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营造书香班级和校园。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a.如何将绘本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有机结合?

b.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绘本阅读活动?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才有效?

c.通过本次活动,我想传递给孩子哪些价值?

d.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e.强调文字是否会削弱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f.同一个绘本教材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无必要,是否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3、亲子绘本阅读活动的研究。

为孩子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构建家园合作共同体是本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需解决的问题如:

a.集中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b.亲子阅读的指导技巧包括那些?

c.亲子阅读中教师要做些什么?

d.亲子阅读中家长要做些什么?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开展课题研究前,对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进行“亲子共读”的现状调查,以了解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充实、调整方案,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如:针对一个绘本教学,多个老师做课的研讨活动。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适时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与策略等。如:按阶段性的撰写教师绘本教学的论文、教育笔记、总结等。

(4)个案研究法:跟踪不同语言表达水平和不同个性的幼儿,通过个案分析来研究运用优秀绘本作品提高幼儿多元智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定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阅读教育报刊和杂志,及时汲取新理念;

(二)经常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选择丰富、实效的教材教法;

(三)定期开设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研讨,进行案例分析;

(四)撰写读书笔记,课题阶段汇报。

具体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

1、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2、精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订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3、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向老师、家长开展全园性问卷调查活动,完成相关调查分析工作,确立研究的难重点。主要是调查分析目前我园幼儿绘本阅读现状,挖掘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围绕设计目标撰写实施方案。

4、课题组成员培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技能。研讨:绘本图书的特点、如何将绘本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有机结合?亲子阅读环境的创设等。

5、召开家长会,达成共识,课题研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7月)

1、阅读书籍《绘本教学有一套》、《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等,订阅《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杂志。

2、请专家培训,组织教师交流、研读优秀绘本阅读作品,挖掘内涵。学习:如何合理选择绘本教材?所选绘本教材的定位?怎样梳理绘本中的教学点?等。

3、成立“课题沙龙”,每月至少活动一次:绘本教学观摩、研讨、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实施情况,调整计划等。

解决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绘本阅读活动? 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有效指导?

绘本教学中的价值点和教学点的确定应遵循什么原则?

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才有效?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等。

4.按时开展亲子阅读,引导家长怎样更好的进行亲子阅读活动。研讨:亲子阅读中家长要做些什么?

亲子阅读中教师要做些什么?

亲子阅读的指导方法有哪些?等。

5、课题中期汇报活动,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使课题不断完善。

解决问题:强调文字是否会削弱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同一个绘本教材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无必要,是否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等。

6、课题组成员做好活动方案、个案资料等课题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总结:集中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等

(三)汇总阶段(2014年7月~12月)

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展览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准备。

三、有可能的创新之处:

研讨出数量丰富的多元智能活动方案,同时提供一个创意思维的方向与方法,让教师在运用绘本进行教学时激荡出更多创意的火花,了解“原来绘本阅读可以这样指导”!

绘本教学能启发父母亲在家与孩子共同阅读,既能增加阅读的乐趣,也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将绘本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取绘本的最大效益。鼓励家长撰写有关家庭亲子绘本阅读的心得有感。

四、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1)幼儿绘本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2)课题研究的有关论文

(3)中期阶段教学活动展示

2.最终成果

(1)总结阶段教学活动展示及优秀绘本阅读活动集锦

(2)总结幼儿绘本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及幼儿个案集

(3)总结亲子绘本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及家长读书日记汇编

(4)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报告

(5)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园本课程、专辑

五、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园在工作中坚持不懈,扎扎实实的进行研究工作,幼儿园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已积累了科学教研方面的相关经验。幼儿园现有7个教学班,共计15名教师,一直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方面呈多元化,可谓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并且家长对课题开展比较认同,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相信本课题一定会圆满结题。

广饶街道中心幼儿园 2013年2月28日

推荐第8篇: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现实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错失纠错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怕学生出错误,面对教学中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题生成的资源,特别要关注学生的错误资源,去发现、反思、利用。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出现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锦上添花!有一句话说的好:孩子是在错误中学会成长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如何对错误资源及时、有效、深入的利用和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2、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在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就曾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过相关研究。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

在国内,教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关注由来已久。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书籍只是对错误加以摘录,静态地呈现,成为教师预防学生出错的范本。教师虽注意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改进,但消极看待错误,对课堂中生成的错误关注不足。针对课堂错误资源的探讨和研究,许多一线教师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针对错误成因、有的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关学校的老师也在关注同一课题,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不同的学校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教学现状,更何况,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其他学校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有借鉴的作用,但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错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深入系统地研究错误资源的利用时的把握,我们将针对教学实际展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研究”。

3、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课堂学习错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其实,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学生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错误资源]是指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有效利用]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用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理论假设

我们设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我们课堂就会变得有意义、有活力,学生也会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认识必然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反复。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努力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意义的生成,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3)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的聚集。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

(一)研究目标与原则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主动搜集整理错题,引导学生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参照正确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完善认知。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分析,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数学错误,形成学生自我预防错误、自我剖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教学策略。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后,善于筛选学生中的典型错误,巧妙机智地运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共性错误,进行剖析讲解,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教师要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并进行分类研究。教师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敢于放手,舍弃铺垫、提示或暗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让学生展示真实的思维。教师要建立错误档案,平常注意收集积累。上课中勤于捕捉,答问中随机提炼,作业里分析收集,阅卷中统计归类。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原因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知识性错误和方法性错误;偶然性错误和习惯性错误;个别错误和普遍错误;可免性错误和难免性错误;视觉性错误和干扰性错误等

2、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及对策研究。

不同的错误类型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必须知道学生的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如知识性错误对照矫正,方法性错误重点矫正;偶然性错误立即矫正,习惯性错误变式矫正;个别错误个别矫正,普遍错误集中矫正;意料错误设计矫正,意外错误灵活矫正;可免性错误自我矫正、难免性错误专题矫正。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一个知识点错误的概率,并且记录下来。

(2)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寻找各种错误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并写好案例和课后反思。

(3)文献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收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对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及错例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错误原因和内容差异性,并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5)集体研讨法:通过说课、听研究课、评课等手段,重点探讨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情况。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理论学习,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3年8月)

(1)关注收集教学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

(2)分析归类。在全面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错误资源,进行原因分析,归类整理。

(3)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记录、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记录学生对待错误题型的态度和错误的原因;反思学生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研究规律,提出错误资源化的教学策略,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巩固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顺利的进行,我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制度》、《教科研工作评价条例》等。

1、实验课题领导小组。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积极给予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并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及物质保障。课题领导小组随时会帮助我们解决实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成果等。

2、实验课题研究人员

我校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参与本项课题研究的老师均是学校的一线教学骨干,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热情,可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分工如下: 周海伟

全面负责,设计方案,撰写报告 李轩

实践研究 负责资料的收集 周长斌 实践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 李相男 实践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教学案例整理集

4、错误资源分析集。

七、参考文献

1、霍力岩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11年版

3、华应龙:《课堂因差错而美丽》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推荐第9篇: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6.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4—2014.6)

a.确定研究对象,组建课题组

b.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c.设计课题的初步实施方案

d.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

(一)(2014.6—2015.1)

a.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b.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c.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

d.进行经验交流、学术讨论,作出阶段小结

e.制定《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3)实施阶段

(二)(2015.1—2015.7)

a.初步评估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时作出修改,制定第二阶段实施计划

b.完善《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4)总结成果阶段(2015.7—2016.5)

a.撰写“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b.收集整理研究论文,编辑教案

c.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1)通过观看专家讲座、参与班主任经验交流、撰写学习感受等活动,更新教育观念,做新时代的合格班主任。

(2)教育学生关键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走进小学生心灵这是许多班主任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以个别案例分析为切入点,集体探讨走进学生心灵的巧妙方法。

(3)在班主任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积极解决问题。努力改进自己的班级管理办法,使管理更适合孩子养成好习惯,班级工作更顺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推荐第10篇:课题实施方案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 《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背景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具体部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

1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选题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料,积淀文化素养,提高人文修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古诗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 3.写作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4.古代经典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5.有效整合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 7.语文教材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8.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9.语文评价中如何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题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注重学生文学修养、道德品质等素质的培养。

3.个体性原则。尊重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4.创新性原则。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既要给学生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也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

5.实践性原则。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紧随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要靠教学实践检验,反过来又要给教学实践以

3 指导。

6.科学性原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数据。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对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积累、归纳有关资料,不断发现问题,即时反馈,修正计划,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效果。

4.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5.经验总结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两年,时间自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

一、组织实施阶段(2017.5~2017.9) 1.课题开题并制定实施计划; 2.发布研究指导意见;

3.组织申报立项,考察和批准一批课题参研学校;4.建立实验队伍,对立项课题组织开题 。

二、深入研究阶段(2017.10~2018.12)

1.组织召开课题工作会议、研究人员培训研讨活动;

4 2.课题成果展示、推广,重点组织观摩指导; 3.阶段性成果推广、评选和表彰。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9.1~2019.5) 1.汇总课题研究资料,完成并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集结出版,召开课题鉴定会;

3.通过各课题的审查和结题,评选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管理与指导 1.课题管理系统

总课题工作领导小组→总课题组办公室→各课题研究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实验研究的教师。

成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负责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审定,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管理、统筹,实施各课题组的各类交流与研讨活动以及成果集成、推广工作,负责对参研单位实验研究活动与行为的指导、督查。

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对各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领导与指导。 (1)总顾问

柳 斌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钱梦龙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吴桐祯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贾志敏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2)总课题组组长

王旭明 语文出版社社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社长

5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3)专家指导组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周 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白坚 上海大学教授 陈友勤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胡明道 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余映潮 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黄厚江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张赛琴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程 翔 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张立军 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薛法根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王土荣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 段增勇 四川省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何 郁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朝阳区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 冯 渊 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 (4)总课题组办公室 主 任

李世江 语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报刊中心主任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成 员

刘 潇 语文出版社数字中心负责人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曹 华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6 过 超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立振 真语文推广团队负责人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5)办公室秘书处

负责人

吴 鹏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

成 员 (真语文推广团队)

刘基庆 顾 进 张东利 张 雪 党 媛 张童生 于 阳

2.数字化管理

构建信息(数据)资源库,开辟课题网站,施行网络化管理。专人负责课题网站,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3.成立课题组

凡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参研单位均须经申报核准后,由总课题组办公室下达立项通知,并在总课题组办公室备案后方能承担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申报可依据总课题的原则要求,予以创新发展。

经审核立项的课题,由总课题组颁发立项证书,正式授牌。 4.研究工作的指导

(1)日常指导,主要依托网站和报刊等媒体平台进行远程服务; (2)定期指导,通过定期举办课题工作会议、培训活动开展指导;

(3)重点指导,根据参研单位需求,组织专家到校现场指导。 5.研究工作的检查和总结

(1)建立实验工作定期汇报制度; (2)定点召开实验工作现场交流会;

7 (3)定时召开实验工作年会;

(4)定期召开实验工作阶段性成果交流研讨会; (5)实验工作总结会和总课题结题会。 6.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发布

《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杂志等媒体及真语文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将适时刊发本课题所属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和有关本课题的消息及专访报道。

七、研究经费

课题研究经费自筹,不收取任何立项、审批及管理费用。总课题组办公室将在参研单位参加课题培训和结题鉴定时,按规定收取适当教师培训和专家鉴定费用。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研究专著等。

实验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执行报告等。

行动研究成果:师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主管的行政、科研部门评价。

重点是地区或学校在实施方案过程中的成功操作经验总结。 1.软件成果

(1)出版学术论文专辑;

(2)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管理专著; (3)出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专辑; (4)其他。 2.人员成果

(1)语文教学的优秀教育行政领导; (2)语文教学优秀研究和实践人员;

8 (3)全体教学实验的参与人都有较大提高。 (4)其他。 3.潜在成果

(1)成功实施的典型:一大批示范学校和先进典型学校。可以带动本地区并为兄弟地区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示范作用。

(2)成功的实施经验:经验性描述文章和论著。(3)其他。

第11篇:课题实施方案

连云港市教科所“十二五”课题

《激励性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东海县温泉中学高丽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因其因素繁杂,周期漫长,收益缓慢等原因而处于冰点状态。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在外务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与之相伴,生活简单枯燥 ,情感缺乏交流,加之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写作只为了应付差事,草草了之。 教师在作文评改时,一厢情愿的埋头苦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评改”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因而,对于作文的评价,最重要的不是单纯地肯定和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由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品尝写作的乐趣,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评价之路,让学生的作文神采各异、精彩纷呈,展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对作文评价改革与发展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但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近几年才成为作文评价研究的热点。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作文评价的改革也引起了许多学校、教师的重视。海市特级教师徐根荣于80年代进行了“培养学生作文自评自改能力”的实验研究,提出小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评改步骤和方法,形成较好的自评和自改能力。杭州市特级教师杨一青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活动结果进行自我监察、自我反馈、自改作文,认为这种做法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作用。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三十多年来一直采用学生自我评改作文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率高。2008年11月教育专家在上海市实验东校举行“快乐作文”研讨会,活动中分析认为,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范围和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目前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上海市实验东校的“循环日记”,每次一名同学写一篇小日记,后面轮到写日记的同学可以在前面同学的文章后加上点评和感想,学生的家长也可以就别人家孩子的作品写上几句。美国人汉利等人提出同学互相评改的有效前提是,班级气氛是鼓励进取和互相帮助的,全班同学按照一定的程序去评定作文。

三、研究的价值

1.实践意义

①激发初中学生作文兴趣和热情,帮助教师真正认识到激励性评价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生作文能力的关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作文水平。②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指导,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③丰富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论认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初中生作文教学现状,完善初中作文教学的作文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作文教学评价机制;改变作文教学模式,建构一套行之

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以便能够在我校作文教学中推广应用,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高效。

四、研究目标

1.改变作文评阅现状,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出发,探索作文激励性评价

体系,初步,建立一个可操作的、科学、规范、有效的作文激励性评价体系。

2.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和他人作文中的亮点,增强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动力与兴趣,体验写作的快乐,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3.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

五、主要内容与重点

1.研究作文激励性评价体系

2.研究激励性评价体系对于学生作文的兴趣、能力发展的作用。

3.研究激励性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能力提升的作用。

六、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个核心:激励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两种转变:

1.教师作文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赞赏、爱护每一个学生,激励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心。

2.学生写作状态的转变。由苦于写,应付写,千人一面,老气横秋的状态变为乐于写,真心写,精彩纷呈,个性飞扬。

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2.文献研究法:搜集本课题的资料,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课题实施中的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新方法;调查了解学生对激情点评法的情感、态度、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作文水平等情况的变化,以适时调整完善课题方案。

4.行动研究法: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更正研究方法策略,进行再实践。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7月

①相关人员查阅相关资料,书籍,上网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②通过听课、问卷,对研究教师和班级情况做摸底调查。分析我校当前作文批改与评价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④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当前作文批改与评价的现状,初步制定出各年级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措施。

⑤在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和教学思路,为具体开展研究做准备。

2.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3年12月

按实验方案分层次实施,选择相应实验班级和教师,从日常教学中去研究和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表达,积极评价。

①邀请专家指导,对我们的教师进行课题培训。

②问卷调查:针对我校初一初二级学生和初三级部分学生展开,由课题组专门到班进行问卷,对问卷调查表进行了统计,汇总、分析统计数据,为进一步了解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③定期举行集体备课、现场课示等,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3.总结阶段: 2014年1月——2014年3月

各项目小组整理、统计所有实验数据,在研究报告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实验报告,做好结题准备。

①收集总结论文、案例等研究资料,

②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师资条件

本课题组有成员六人,其中高级教师一人,中级教师五人。其中苗蔚林既是校长,也是学科领导者,其创建的蔚林在线博客在我市教育界颇具影响力;孙丽春老师是2011年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市一等奖、省三等奖获得者;刘洪军、王传法、刘慧琴和匡立红老师分别主持了县级课题研究工作。他们是一批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法同时有热衷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一线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多富于理论探索精神和多年的循环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而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我校顺利完成不少课题的结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2.前期准备工作

①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②通过听课、问卷,对研究教师和班级情况做摸底调查。分析我校当前作文批改与评价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③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④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当前作文批改与评价的现状,初步制定出各年级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措施。

⑤在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和教学思路,为具体开展研究做准备。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客观条件:

我校教师教研教改意识强,并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我校有禹泉文学社,可为学生评改、创作提供很好的实验园地。我校有多媒体微机教室,并实现校内外联网,且师生经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均具有上网操作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网上资料,学习借鉴,提高学生的评改的积极性和效率。学校大力支持并鼓励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并在硬件设施、人员协调、资金需求等方面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以保障研究的顺利实施。

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将各种评改方式探索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班级和具体语文老师,由他们根据不同的体裁和不同阶段的训练要求完成任务。

研究经费的筹措:

本课题研究经费预算是1500元,其中资料费约500元,出外听课经费300元,打印费200元,其他经费用500元。这些经费由学校和参与者合力筹措,并由学校领导对经费的管理使用做宏观的调控,使有限经费合理利用。

九、预期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论文获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论文、教学随笔案例汇编

3.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4.课堂教学展示汇报

第12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县局、镇总体思路为目标,以学校即将推广实施的“一本、三化、五性”工程为动力,即;一本——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根本;三化——实现课堂教学课题化、科学化、规范化;五性——课堂教学课题突出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创造性、开放性。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初步尝试构建各学科教研课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锤炼教师队伍。

二、目标要求:

通过建机制、引路子、培新秀、推普及、搞评比等系列活动,使学校研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的研训目标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一)以学校10个课题为导向;

(二)以课题代言人为标尺,为楷模;

(三)达到广起研训的良好态势。

三、具体措施:

(一) 建机制

本学期以及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搞课题的应用与推广,为了使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课题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课题组组长职责、“课题”工程工作制度、课题教师职责、课题活动制度。

(二) 引路子

1、开学第一周,我们将开二次不同层次的会议。一是教研组长的会议,在上学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各学科教学课题,征求意见,布置实施方案。二是主研人的会议,初步确定切合本校教学实际,适合在本校推广的总体教学课题。了解学校及各学科的教学课题,明确今后课堂教学的基本授课思路。

2、开学第二周,各学科尝试运用课题进行授课,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学校将组织教研组长对各学科教学课题,进行微调及细化整改,力争达到初级规模。

(三)培新秀。

为了把课堂教学课题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学校将组织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3月1日------9月1日

围绕各学科课题,开展课题主研人微调及细化整改活动,要求课题主研人精通教育理论,必须吃透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为了使他们尽快的掌握以上内容,学校本学期搞三轮关于《新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论学习,搞两次新课程标准的竞赛。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主研人必须与其他乡镇特别是

一、

二、三小,及时向他们学习好的经验,好的方式,以充实学校的教学资本。

第二阶段:9月1日-----9月17日

开展各课题示范课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课题主研人的整体水平,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骨干教师讲示范课。然后结合学到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搞出各自的示范课。学校必须有必要的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第三阶段:9月18日------11月18日

学校轮流讲课、评课,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期末搞评比。

第四阶段:11月19日------11月30日

检查学校课题代言人收看县“空中课堂”的笔记。再组织讲仿模课,结合学校课题代言人的课,掀起人人学、议、讲活动。

第五阶段:12月1日------2月13日

学校领导深入各年级随机听课,对照各学科教学标准进行检查,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追究责任。

四、评价奖励办法:

1、建立评价阶梯体系,即校长-----主任-----教师,层层落实,逐层评价。

2、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结合工作实效进行奖励。

3、学校在抽查中,如果出现不合格课,将给与一次整改机会,如再次达不到要求,则进行适当处理。

第13篇:课题实施方案

安庆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实践(AJKT2011-32)”实施方案

“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实践(AJKT2011-32)”课题组

一、本课题研究的项目名称

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实践(项目编号:AJKT2011-32)

二、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个人方面

课题第一负责人朱太平,长期从事德育管理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实践(AJKT2011-32)”实施方案。自1993年以来先后担任野寨中学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对德育工作颇有研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誉。先后受邀到太湖朴初中学等多所学校讲学,深受听课老师好评。现参加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冲突的应对》的研究。

课题第二负责人徐维,2005年开始从事教科研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师》、《德育报》、《班主任之友》、《安徽基础教育》、《安徽教育论坛》、《湖南中学物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庆日报》、《安庆教育》、《数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

2、学校方面

年初,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新课程实施力度,着力实施名师工程,推进学习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5月,学校成立了教工团支部并寄予厚望。希望教工团支部在提高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扩大在外影响三个方面做文章。

3、政策方面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第二条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这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已经开始由副业向主业转变,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办人民满意教育;二是,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野寨中学特色的高素质德育队伍;三是,探索新时期农村示范高中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为类似野寨中学的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简单的说,本课题主要是为了锻炼队伍,促进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为同类学校班主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角色定位的研究;二是,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任角色实践的探索,规划方案《课题实施方案-“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实践(AJKT2011-32)”实施方案》。 具体包括:

1、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管理

2、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班主任如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积极撰写教育叙事。

六、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古今中外有不少教育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代的有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当代的有魏书生、李镇西等。因此,本课题不是探讨班主任工作的高端理论,而是班主任工作终端实践的操作。

本课题的关键词有三个:新时期、农村示范高中、班主任工作。课题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新时期《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出台为背景,以农村示范中学为大环境,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示范中学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及实现策略,力求给同类学校在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阵容强大。分管校长亲自领衔,政教处、教科室、团委鼎力协助,年级部、班主任积极参加,几乎囊括了野寨中学的所有从事德育工作的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业务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①课题组主要成员24人中高级职称13人,研究生学历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教坛新星3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班主任1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人,省级家教先进个人1人;②课题组主要成员24人中基本都有课题研究经历,大多参加了我校特级教师王敬波领衔的省级重点课题《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其中课题第一负责人朱太平校长现在正在参加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冲突的应对》研究, 汪和平老师主持了市级重点课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AJKT2007-6号)已经进入结题阶段;③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是德育工作者,不是从事德育管理的行政人员就是一线班主任或者班主任助理,具有较为丰富的德育管理经验。

课题研究资料充足。①校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并每年在不断丰富之中;②学校为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订阅了《班主任》、《德育报》等一线期刊;③学校为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购买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文集》、《做最好的班主任》、《爱心与民主》、《不能跪着教书》等近千元教育书籍,并有进一步购书计划;④为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学校为课题组成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①野寨中学历来重视德育工作,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人民教育》杂志以《为了塑造更美好的心灵》为题,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长篇报道。②野寨中学历来重视教科研,尤其是年初新的领导班子上台以来,明确提出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方针,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完全有保障。

八、主要研究阶段

本课题拟分为三个阶段研究:

第一阶段,2010年5月—2011年6月,准备申报阶段。

第二阶段,2011年6月—2013年2月,组织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2013年2月—2013年5月,总结推广阶段。

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有6篇论文发表。

1、《百分之一与百分之百》发表于2010年7月6日《德育报》

2、《新时期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其实现策略》发表于《安庆教育》2010年第3期

3、《班主任如何把握与学生交往底线》发表于《安徽基础教育》2010年第4期

4、《如何实现对学生由管理向教育的转变》发表于《安徽基础教育》2011年第1期

5、《没有开出去的出门证》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1年

7、8合刊

6、《对惩罚的审视与思考》发表于《学园》2011年第16期

九、课题组组成人员及分工

朱太平:负责全面。构建课题框架,组织课题实验,宣传、推广课题成果。

徐 维:协助构建课题框架,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负责文字工作。

程后生: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宣传与推广,撰写教育论文。

严 鹏: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宣传与推广,撰写教育论文。

杨华满: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宣传与推广,撰写教育论文。

陈青林: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宣传与推广,撰写教育论文。

叶 婉: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宣传与推广,撰写教育论文。

汪和平: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黄光中: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李和新: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徐仁和: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宋曰中:协助组织并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徐金友: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肖宏正: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葛国祥: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陈三清: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王杰成: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储重阳: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程海杰: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汪 庆: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葛良善: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严晓月: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王 晨: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郭丽霞:参与课题实验,撰写教育论文。

第14篇:课题实施方案

《村小中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来获取第一手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知识过手,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现状:学生方面:(1 )有近60﹪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2 )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情况很严重,缺乏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3 )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方面:(1 )教育观念陈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2 )教学过程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开发和个性培养;(3 )教学方式单一,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等。

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课题的意义

自主性学习能力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必要的稳定的心里特征。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性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三、课题的理论与依据

1、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讲话。

2、兴趣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有重要价值。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和学习。丁肇中教授就曾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3、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成为一个具体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个体。江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当今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因课施法,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不产生乏味的感觉,才能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主动地获得知识。

2、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 1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造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发展智力,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力。结合本校具体特点和实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良好情绪感染学生,使他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心态,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和教师合作,乐于学习数学。

2、设计生动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实践又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所以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乐趣,使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引,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自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部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的机会,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尽量使他们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的思维。

4、倡导勤学,多思,善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多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就会使他们永不满足,提高不断进取,不断深化的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好奇,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教师的都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2、整体性原则。实验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3、个体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4、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作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5、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化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本组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主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有经验借鉴。

2、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3、调查法。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施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4、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1、具体措施:(1)注意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2)优化教学过程,探究自主学习模式,创设多层次多角度、利于

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3)积极主动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4)把课堂评价落到实处。

2、本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9月-2013年9月,具体分为

(1 )研究准备阶段:第一阶段:准备计划阶段(2011年9月—10月)申报立项,创造研究条件。这一阶段完成课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明确分工。

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7月)这一阶段,实验班和本组人员根据课题总体设计方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内容,确立实验方法。

3、研究总结阶段:经验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总结提炼,结题检测。这一阶段,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分析总结,深化研究;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完成结题。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观摩课。

2、系列论文。

3、结果报告。

第15篇:课题实施方案

>子课题>课题实施方案雷波民族中学李仁义谢华翠

关键词:厌学家庭因素对策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意义、目的)

贫困地区普九期间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的产生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从而成为学困生即差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困生带来的诸多负担。因此,认真调查研究差生的成因之家庭因素,通过细致分析、反思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力争把学生的厌学情绪控制在最小的指数,才有助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对象,2007级3班和6班全体学生

三、研究内容

该子课题内容分为学生厌学之家庭因素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的实施研究两部分。厌学原因的调查分析着重于透过学生厌学的表面现象看其家庭原因的真实本质所在。对策的实施研究着重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厌学之家庭原因,探询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达到转化学生厌学情绪的目的,学生厌学之家庭原因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策措施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从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 资料,文献法

( 1) 收集,查阅有关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措施的文献,资料。

(2)了解“学生厌学原因”方面的研究现状:成果,空白,方法等。

(3)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调查法

(1)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习现状(用问卷、交谈)

(2)了解两个班学生厌学的原因(用问卷、交谈)

(3)了解家长的想法,期盼(家访、家长会)

3、实验法。

验证“对策措施的实施”与“厌学率变化”的关系。

4.归纳,总结法

通过实验、总结、提炼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5.数据统测法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处理调查数据,寻找变量关系。

五、研究活动过程

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学习文献,学习主要研究方法,设置研究专题。

2. 课题操作阶段。搜索、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交流讨论、跟踪指导、因材施教。

3. 表达交流评价阶段。汇报交流、成果答辩、个人小组,成果验收。

六、课题研究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三年(2005.9—2008.8)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5.9—2006.6)课题选定,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1、分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状。

2、通过深入学习新课改理论及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变厌学与乐学。

(二)、调查阶段(2006.4—2008.1)

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反复实践对策措施,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三)、总结评价阶段(2008.4—2008.6)

结题,完成子课题调查报告和有实用性的论文并总结出好的经验。

七、采取的调查方法:问卷,典型个案,抽样,访问。

八、预期效果及成果形式

(一) 预期效果:

1、有效减轻学生的厌学情绪,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适量降低学生的厌学率,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提高教师专

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

(二) 成果形成:

1、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方案

2、个案分析

3、阶段性总结

4、学生厌学之家庭因素及对策研究方面的论文。

2006年8月

第16篇: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写作常出现语句不通,语序颠倒、语句平淡无味,不会用好词佳句等现象。而农村孩子见世面少,基本生活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社交范围小,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生活素材。因此,一提到写作文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更是为选材煞费苦心。而老师也教得费力,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决定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小练笔\"抓起\"。因为,课后小练笔,是随文练笔,训练目标明确,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故此,针对我校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选定了《关注课后小练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后小练笔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后小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作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小学生\"表现欲\"的特点,借助大量写作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容易运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课后小练笔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

现行的语文教材以单元为主,一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训笔次数少,而且容易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我们应在阅读教学的同时,针对所学的课文进行与写作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课后小练笔,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3、提高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增强教科研理论水平和能力。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校内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及农民工子女,家长都忙于务农务工,再加上本身文化水平不高,难于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所以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上在校靠老师,在家靠自己。因此,课后小练笔的研究除了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乡镇学生为寻找写作材料难的问题外,也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本校老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因为,教师要结合课文的语言特点来精心设计有效的写作练点来解决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自身就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文本,而不是漫无目标地去找练习。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味追求结果的现状。迫使教师注意过程的指导。小练笔后的批阅,增加了对小练笔有效性的课后跟进评价,让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后练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老师们在整体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有效训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练笔\"的训练,形成六年级训练的序列

2、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小练笔\"的训练,解决乡镇学校学生为寻找写作材料难的问题,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写作素材,学习积累起了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改变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提高写作技巧,最终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3、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进行片断与篇章训练,重点在\"自己表达\",做到语句通顺、连贯。内容详实,个性张扬。

2、通过读写结合,从段到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严格的系统的训练。

3、以现行的教材的习作内容为主。

五、研究的对象

本人任教的六年级(1)班学生共68人。

六、研究的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2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强化课后小练笔的训练。

2、观察法:以听课、交流、检查等形式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训练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别分析。

4、调查法: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兴趣进行问卷调查。

5、行为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好办法的宗旨,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做到教研即教学,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

6、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实施遵循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内容的写作训练,也需根据他们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能力较低的学生可用照搬法、模仿法,即把学习的课文中的句、段搬用或模仿到自己的习作中。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想象法,除了完成作文的一般要求外,还要通过想象写心理活动,个人感受等等,同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2、激励性原则: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好的小练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课后小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3、整体性原则:要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八、实施的步骤

实验时间为1年,即(2011年7月-2011年7月)。

九、组织与管理

十、研究成果表形式

1、课题研究的案例。

2、学生展示(优秀课后小练笔集)。

3、课题研究时的论文。

4、一节课。

5、课题实验报告。

第17篇:足球课题实施方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科研重点课题

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

二零一五年三月

一、立项背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7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等四文件。会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必须克服阻碍足球发展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发展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长期努力、久久为功,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使足球事业发展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在体育项目中,教育部计划将校园足球作为重点项目予以突出。计划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并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在于从对足球运动及其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上去接触、影响、改造足球运动文化,从而实现人本身和足球运动文化的双向发展。从主体性和客观性出发以揭示足球理论价值的一般规律。实践价值在于通过课题的研究以及在实验学校的试点推动足球在学校中的发展模式实践和教学技术的应用,营造快乐足球、阳光体育校园乃至和谐社会。

二、总课题组构成

课题批准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

总课题组组长:张 彤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足球运动教研员

总课题组秘书处:中科普(北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三、子课题指南

第一部分:足球运动在学校中的开展应用研究

2 中小学足球样本课程发展模式研究 构建中小学足球特色校园发展模式研究 农村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 开展足球运动,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实践研究 开展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

立足校园足球文化特色 培育健全现代人 “健康第一”背景下足球教学改革探讨 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档案的研究 足球运动的开展如何体现“中国梦”

第二部分:五人制足球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构建中小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模式 中小学足球教学普及方式与推广的研究

足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道路的模式探究 中小学生足球操作性训练理念的实践研究 中学足球选项教学竞争教学对策研究 足球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作用

小学生足球运动的反应速度与训练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足球体能训练新认识

体育教师对中小学足球教材进行课前预设的策略研究 幼儿足球教学的实践探索

3 在足球比赛中无球队员跑位的分析 互动教学模式在足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足球规范管理坚持体教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足球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实施安全意识与行为培养的研究 第三部分:足球教师队伍培养 中小学足球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 足球运动训练理念的理论探讨 足球文化发展因素的研究分析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 中小学生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战略研究 足球的民族精神与足球的文化缺失 中小学足球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足球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学校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足球教学训练问题探究

第四部分: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与特长发展 足球青少年培养

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瓶颈及突破对策研究 足球训练理念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4 学校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模式调查研究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创建红领巾足球文化的实践探索 浅谈足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对足球运动员损伤的物理和心理因素综述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苗探讨

初中阶段足球后备人才“教体结合”培养机制研究

第五部分:其他(如足球兴趣培养、学生足球运动员培养和学校足球教练的培训等) 中小学阶段女生对足球兴趣的培养 中小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足球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的研究 中小学生足球兴趣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足球创意课程 释放儿童潜能 足球运动员的损伤研究 还孩子足球活动的生态场 文化素质对足球运动训练的影响 让孩子们读好书、踢好球、做好人

除了以上课题指南外,申请者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自行拟订与“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申报。

四、主要成果形式

5 1.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的论文集 2.供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使用的足球运动课程方案 3.足球运动课程教学的视频

4.在学校工作中,足球运动课程教育应用的教学案例

五、课题研究时间

2015年——2017 年

六、课题参与办法

学校填写“实验单位申报审批表”(一式三份),经总课题组核审批准,正式成为本课题实验单位。

附:总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袁梦 13439505204 邮 箱:1416380365@qq.com

6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科研重点课题 《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管理服务办法

为保证课题研究科学、有序地进行,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促进科研与实践的有益结合,使研究工作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特制订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总课题组由组长、核心专家组、秘书处以及部分实验单位负责人组成。 第二条 总课题组将分批设立课题实验单位。课题实验单位主要包括 “示范学校”和 “区域指导中心”。

第三条 中小学校及大专院校以采取申报课题实验单位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工作。实验单位的申报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在竞争中择优立项。

二、总课题组主要职责

第四条 总课题组主要职责

1.制订科研课题及课题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及操作指南。 2.制订本管理服务手册。 3.接受课题实验单位,组织审批。

4.指导和监督各课题实验单位工作进展,交流研究信息,组织有关学术活动。 5.及时推荐有效的科研资源,开展组织各类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 6.组织对各实验单位研究成果的鉴定、验收。 7.组织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奖励和宣传、推广。

三、申报条件

第五条

课题实验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能认真领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学校足球运动教育工作的指示。有正确科学的办学思想,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符合教育科研发展方向。

7 2.有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主要领导、干部和教师有较强的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3.接受总课题组对实验单位的管理与服务,与总课题组配合开展课题的各项工作。 4.能为实验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经费支持。

四、申报与审批

第六条 申报程序

逐项填写《实验单位申报审批书》,文本以电子邮件至总课题组。申报审批书可复印,或向总课题组索要电子表单。

第七条 审批程序

总课题组每周组织一次对申报材料的审批,电话通知申报单位审批结果,并返还经签批的申报材料供申报单位存档。符合条件者批准成为正式实验单位,授予相关资质牌证,并选择适当方式公示。

五、管理与服务

第八条 实验单位管理条例

1.实验单位有积极配合总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义务。

2.实验单位有维护总课题组所授资质的义务,不得将其转授下级单位,如有它用,须报总课题组备案。

3.实验单位须设专人负责与总课题组联系。 第九条 总课题组提供的服务

1.根据实验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拥有的相关资源,协助并指导实验单位将教学与科 研相结合,开展《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相关课题研究。

2.实验单位可推荐一名足球教练员免费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为期两年,每年两期,共64课时的专业培训,培训合格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颁发证书。

3.总课题组每个季度组织专家对课题实验单位教练提交论文或教学课件进行评选,评选出优秀论文或课件颁发获奖证书,同时推荐参加课题组优秀成果评选。

4.每年定期召开课题学术年会和专题培训会议,对实验单位给予理论指导,组织实验单位与总课题组专家交流研讨,帮助实验单位提高科研和教学管理水平。

8 5.协调组织全国各实验单位,举办全国范围的足球联赛。

6.由总课题组为课题实验单位颁发课题核准通知书、课题参与人员证书、申报材料批复文件和足球运动“示范学校”资质牌证。

六、经费管理及使用

第十条 科研指导服务费及使用原则

科研指导服务费6800元。科研指导服务费用于实验单位的牌证制作、邮寄及教师的专业培训;

七、终止与中止

第十一条 终止

科研实验工作结束或实验期满,由总课题组对各单位的实验成果组织评估,凡达到预期目标者,由总课题组颁发荣誉证书及结题证书,撤除资质牌证,该项实验即告终止。

第十二条 中止

如实验单位长时间未能按计划开展实验活动或不能为实验开展提供条件和经费保障,总课题组有权宣布中止该实验单位,并给予书面通知;实验单位也有权自行中止实验,应书面通知总课题组。

第十三条 备注

各级实验单位应自觉维护总课题组的声誉,如有损害行为,总课题组将撤消其实验单位资格,并视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责任。

八、总课题组指定财务往来账户

户 名:中科普(北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景山支行 账 号:3181 6027 0292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科研重点课题 《足球运动在学校中发展模式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

二〇一五年三月

第18篇:英语课题实施方案

李营小学小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课题研究员:杨福稳、骆敏之、吕振红

学 校: 李营街道栗乡小学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表述: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二.课题涵义:

小学英语合作教学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主要研究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国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

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标:

1.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3.创建科学的小学英语评价标准及实施办法。

五.研究方法:

1、运用测验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情况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验证该教学法的实验成效;

2、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均衡分组,并创设系统民主的小组管理模式;

3、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实验班的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化教学模式;

4、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创设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学生评价机制;

5、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总结形成该课题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六.研究步骤: 1.研究分组方法:

2012.2—2012.3 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负责人:杨福稳。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2012.3—2012.5研究具体的小组合作化教学步骤,形成较

成熟的教学案例。负责人:吕振红。 3.达成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评价机制: 2012.5—2012.6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总结。阶段负责人:骆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组方法,总结出具体成熟的经验论文。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形成较成熟的教学案例。 3.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论文。篇2:英语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有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后周小学

英语课题组

2009年12月 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有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提出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活动化教学模式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广泛推行。然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只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忽略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样的结果,不但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就连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在教学中,追求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是我们一线英语教师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了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有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 2.研究意义及价值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该理念所倡导的任务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要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内进行大量的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爱表演,乐于参加活动,自我表现欲强,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可塑性强。这为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活动设计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可能。提出该课题研究,是为了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学习英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喜欢英语,从而提高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设计 1.课题界定

从教育和活动课程意义的角度来界定活动的范畴:它是人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有目的的主动的行为过程,是人的心理与行为交互作用,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所谓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他还具有其本身独有的交际性,要真正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有实效,我们教师要在遵循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 2.研究目标

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单纯地靠模仿和说说、唱唱、玩玩是不够的。实际告诉我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计形式多样且具有明确目标的有效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各种有效的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感。 3.研究内容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开展活动教学的主要阵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培养兴趣,扩展并运用学科知识,加强技能和智能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和特长。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应考虑到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延展性、层次性。在遵循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及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性发展。具体研究以下内容: (1)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儿童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较为枯燥的单词和句型教学中,引入游戏和比赛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英语,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2)在表演活动中学习。在内容可以戏剧化时可使用表演法,有目的地将内容戏剧化,在道具、在戏剧氛围、在各个角色的帮助下,让学生兴趣高涨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表演法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陶冶性情,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

(3)在合作活动中学习。将教学内容实践化、交际化,教学形式活动化,使语言真实化,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容,培养学生的初步交际习惯和能力。当实际生活中碰到同类情况时,英语就会脱口而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各种活动设计时需考虑其有效性,主要观点有: (1)课堂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要密切相关,活动要为内容服务。任何活动都

应围绕学生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如果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就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活动形式要多而不乱,要以语言知识作支撑。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兴趣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猜谜、角色表演、唱歌、做游戏、讲/听故事、调查等多种不同的活动类型相结合,并力求多而不乱。 (3)教学活动要活而有序,活而有效。《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在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又要考虑其有序性,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也要适当的规范约束。

(4)课堂教学活动要尽量真实,体现实践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因此要尽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1.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行动研究法,结合个案研究。并采用录像技术、案例分析、学生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阶段小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有效地开展。另外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2.原则: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有:保持兴趣为导向,以语言为支撑点;入情入境的活动,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注重设计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积累。

四、具体研究实施步骤

1.早期准备阶段(2009.9——2010.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提出实验假设。 2.探索研究阶段(2010.2——2012.8)(1)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实验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2)每学期初学习钻研、制定计划、探讨全学期实验目标及重点方法等。(3)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究课、互相交流主要形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 3.总结鉴定阶段(2012.9——2012.12)(1)归档整理积累的资料(2)撰写实验报告。

五、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引起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专属话题,其研究的兴起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相伴而生的。近年来,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 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人推进方向的作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有效性实践活动”的研究,一方面凭借有关有效性活动教学的理论和新一轮教改的新理念支撑,探索适应现代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外公开研讨课观摩、经验交流、个案分析等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总结获取经验,理论进一步升华、完善,更好地指导活动教学工作。

六、课题组成员及主要分工

七、课题成果呈现形式 1.完成实验报告。 2.收集体现小学英语课堂中有效性实践活动研究这一特色的教案、论文、课件,建立数学资源库,丰富学校教学实验资源。 3.开设校级、学区级、市级研究观摩课。 4.编印本课题特色《教案集》、《论文集》。 5.有关课题开展的活动图片资料。

后周小学英语课题组

二00九年十二月篇3:英语词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乳山九中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的研究》被立为市级教研课题,也成为校级教

研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能够高效有序的开展,特制定本课题的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新词的过程中,多数采用领读──讲解──记忆──听写的方法,方法枯燥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发展学生词汇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生词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导致了学生在做语言应用中,碰到生词便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记忆词汇往往不加思考、不注意观察和总结,孤立的死记硬背,缺少相应的词汇学习策略,学习效果极差。所有这些都与教师词汇教学的简单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改进词汇教学的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词汇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词汇学习的策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新课标下探索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的研究课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探索以提高学生词汇应用能力,发展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有效教学途径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词汇应用能力,发展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理论在实际中应用的研究。

2、研究每单元学生在词汇记忆和运用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及为解决学生词汇学习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而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3、归纳整理外研版教材1----8册超纲词汇 及对此形成的有效教学对策 。

4、研究整理高三学生阅读中遇到各种词汇障碍。分析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形成有效教学策略。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在国内外,词汇教学理论有很大突破,一改传统的为听说读写服务,而是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词汇能力。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今天,词汇学习一改孤立记忆单词变为重视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 更加侧重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策略 。但是,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学生词汇能力,将成为我们在

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所选课题是我们在现实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所做的研究能够很好的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的源泉来自于实际教学而所获得成果又能很好的促进教学,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是我们的立足点。因此,完成本课题有着很扎实的现实基础,对课堂教学有现实指导意义,有一定实用性。

2、所选课题实践性强,易操作。教师通过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所侧重的分析与总结,从而获 得理性的升华。

四、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本课题是在执行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改进传统的词汇教学,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途径。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词汇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运用能力和词汇的学习能力都会获得提高。

本课题主要以课程标准对词汇教学的要求为依据,结合任务型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关论述,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实际水平,研究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的遇到的词汇教学的问题,为更有针对性进行词汇教学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按照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各年级的词汇学习要求 ,从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的运用能力,发展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角度探索高中词汇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学生词汇应用能力,发展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理论在实际中应用的研究。

2、研究每单元学生在词汇记忆和运用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及为解决学生词汇学习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而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3、归纳整理外研版教材1----8册超纲词汇 及对此形成的有效教学对策 。

4、研究整理高三学生阅读中遇到各种词汇障碍。分析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形成有效教学策略。

六、研究过程设计

1、学习提高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1月)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理论上搞清楚目前在国内外英语词汇教学的新的理论成果,明确本课题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及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各自的目标及任务,提出研究的设想及相应的计划。通过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及请教有关专家形成有效可行课题研究的计划。

2、探索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6月):1)、高一及高二结合日常教学进度,调查记录每单元学生在词汇记忆和运用方面易出现的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词汇记忆方法和记忆规律,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等多种方法解决学生词汇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有

效的教学策略。(负责人:丁义政,宫雪梅,姜秀妍,马海鹏,徐丽,苑福玲,许玲) 2)、归纳整理外研版教材1----8册超纲词汇,解决课堂词汇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使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 (负责人:宫兆阳) 3)、高三调查记录学生平时阅读中遇到各种词汇障碍。分析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然后确立有效的教学对策,从而形成有效教学策略 (负责人:宫兆阳,王美娟,许美芹,李桂真,)

3、研究升华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在实践中不断的验证与反思,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词汇运用的能力的检测从而检验所形成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通过阅读理解,阅读表达等题型检测学生对词汇的理解程度;通过汉译英,英译汉,写英语作文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词汇熟练运用的程度。完成最终的研究成果报告。(负责人:宫兆阳,丁义政,王安胜)

七、研究方法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调查总结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2、反思归纳法,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从而把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经验获得理性的升华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获得有效的教学途径,然后在教学中不断验证,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过程及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 1)归纳整理每单元学生在词汇记忆和运用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及为解决学生词汇学习中产生的这些问题而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2008年11月——2009年2月) 2) 归纳整理外研版教材1----8册超纲词汇 及对此形成的有效教学对策 (2008年8月——2008年11月) 3) 整理归纳高三学生阅读中遇到各种词汇障碍。分析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形成有效教学策略。(2009年4月——2009年6月)

(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应有所总结,以学案或论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八、研究人员与分工

指导教师:王安胜 课题主持人:丁义政

研究人员:专题一:宫雪梅 姜秀妍 马海鹏 徐丽

专题三:宫兆阳

专题四: 许美芹 王美娟 李桂真

专题二: 丁义政 苑福玲 许玲 丁义政

王安胜 结题报告撰写人:宫兆阳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为使课题研究有序高效的开展,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本课题研究计划.

一、学习提高 学习国内外词汇教学新的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相应计划。

资料搜集整理: 宫兆阳

二、探索研究

研究问题及相关责任人

研究分工及专题组应具有过程材料:

1、记录表若干份(由各班填写单班记录表)

2、高一四册学生记忆易错单词汇总表(整个年级汇总,由马海鹏负责)

3、高二四册学生学生记忆易错单词汇总表(整个年级汇总,由许玲负责)

4、超标词汇汇总表(由宫兆阳负责)

5、高三阅读生词汇总表(历年高考题编组,组组汇总学生学过但阅读时遗忘的,由许美芹负责)

6、词汇应用研究(如何教,如何巩固,如何„..) 预计的研究成果(部分) 1.高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及有效对策 2.浅谈高中词汇教学的记忆策略 3.应用中学词汇---词汇教学之我见 4.课标的词汇与日常教学 5.谈阅读中克服词汇障碍的有效教学策略

以上只为抛砖引玉,望各位老师根据自己平日教学研究写出高水平研究论文 专题

一、二所用分析表格

专题一: 高一学生词汇记忆运用问题及解决办法记录表 篇4:英语组小课题实施方案

阳泉市教育科学规划小课题实施方案 篇5:英语小课题实施方案

英语小课题实施方案 >方案一:英语小课题实施方案

题研究背景

新入学初中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热情高,成绩普遍较好,但时隔不久一些学生就落后掉队,不及格者、放弃不学者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其突出,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一般在七年级下册课本时开始出现,以后越来越严重。应该承认,学生学习英语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英语有快有慢,出现距离不大的层次性也属正常,然而不能两极分化过大。

如何克服两极分化现象?在训练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进步?笔者认为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常规,采用分层次教学。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学生英语学习中影响分化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予以剥离分析。

2、针对各种层次探究提高效率的方法。

3、针对既成分化层次,分析各层次的特点规律,探讨提高效率的方法。 实验原则

英语分层教学实验除英语教学的一般原则外,还要从本课题的实际出发,把握以下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此原则是就开展实验的观点而言的。

在英语分层教学实验中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的原则。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使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对象而言的。

在英语分层教学实验的实施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参与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要求教师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使教学的各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在策划阶段进行方向、目标引导;在准备阶段进行示范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点拨、答疑等引导;在评价阶段要当好评委。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立足课堂、教材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形式和内容而言的。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甚少,故课堂45分钟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成绩的好坏。开展分层教学,仍以教材、大纲及课标为依据,按其设立的不同目标,使全体学生各有所得。

(4)客观性原则。此原则是就实验的全过程而言的。

研究内容 1.通过分层次教学,优等生在原有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为交际的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中考优秀率。 2.差生在原有基础差的情况下,不断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消除要我学的消极被动心理,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在中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大面积提高及格率。 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程度,把他们分成好中差三个级别,然后在讲解,提问,布置作业,反馈要求时,有不同的针对性,也有不同层次的评价。

方案二:英语小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表述: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二.课题涵义:

小学英语合作教学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主要研究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国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标: 1.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3.创建科学的小学英语评价标准及实施办法。

五.研究方法:

1、运用测验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情况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验证该教学法的实验成效;

2、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均衡分组,并创设系统民主的小组管理模式;

3、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实验班的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化教学模式;

4、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创设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学生评价机制;

5、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总结形成该课题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六.研究步骤: 1.研究分组方法: 2012.2—2012.3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负责人:杨福稳。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2012.3—2012.5研究具体的小组合作化教学步骤,形成较成熟的教学案例。负责人:吕振红。

第19篇:地理课题实施方案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实施方案

一、立题背景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育在教育界都处于困境和低迷的状态中,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这不仅仅是我们绥阳的地理教学现状,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这一共性。尽管现在地理已经成为高考科目,但因为初中统考课程设置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短时间内不能摆脱低迷的阴影。就我们绥阳中学来说,学生主要来自乡镇中学,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期间,一直受传统课程设置观念和地理专业师资薄弱的影响,地理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也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这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状况很糟糕,课后主动的有计划的复习地理的学生为数不多,高中地理学习劲头明显不够。而且在高一阶段由于大部分班级理科意想的学生占大多数,使得我们的地理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如何立足于学校实际,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摆在各个高中学校地理教师面前的共同难题,而在高中地理教学界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兴趣”入手解决方案。激发高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这一课题是国内外研究得比较多的基础性的课题。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措施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随着地理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具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使用,社会对学生要求的不断变化,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也是不断的发展和更新的。

为了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抓住机遇,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发挥地理学科的独特优势,更好的完成地理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地理组提出了“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这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挖掘潜力和欣赏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

绥阳中学 骆天力。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专题和知识都会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欣赏学生的亮点。几乎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良师,都有一个鼓励者。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只做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做育人的伯乐,帮助高中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去学习。

三、课题思路

本课题是以绥阳中学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首先对2014级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的状况。然后,将这一课题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五个子课题:

1、影响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2、课堂教学中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每个子课题的研究都由专人全程负责。最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力图能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我校近年来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高,教育教学效果不佳而提出来的,课题研究的客体是2014界高一新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高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将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主要研究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关于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的调查;

2、影响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3、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关于课外兴趣小组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探讨;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分析法

3、对比法

4、实践反思法

六、课题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3年8-9月)

1、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

2、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3、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课题开题会。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

1、初期试验阶段(2013年10月)

①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请本校科研资深的老教师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②对我校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情况进行摸底。

③编制问卷,对影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④组建中心研究组,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⑤每周星期五下午召开课题研究会,定期对每学年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总结。

2、后期实践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探索“激发高一级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措施”,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对具体措施进行改善,力求所实施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对教育实践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等进行整理改进。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的整理

4、结题鉴定。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骆天

方法指导:王登尚、罗福翔、余昌毅 调查报告:张普亮、高洋、黄兴梅、王红、罗红宇 论文、经验文章撰写:张景钦、娄永强、张世霞、骆天

八、研究条件

本课题研究组成员为绥阳中学全体地理教师。学科组长骆天为课题负责人,课题研究组的组长。本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层次合理。地理组内既有专业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王登尚、罗福翔等高级教师作指导,又有余昌毅、张世霞、罗洪宇等绥阳县骨干教师作技术支撑,还有张普亮、杨建超、娄永强、张景钦、骆天等年轻老师干劲十足。老中青教师相互合作,工作积极性高,教科研气氛浓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绥阳中学高中学生。绥阳中学的高中学生,主要来自绥阳县城和周边乡镇地区,地理原有基础参差不齐,挖掘的潜力很大。绥阳中学的高中学生,在正式录取的基础上,有少量的择校生,和县内其他农村高中的学生有一定的可比性。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对我校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20篇:个人课题实施方案_

个人课题实施方案_

《小学经典诗文积累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一)“小学经典诗文积累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1、积累:就是逐渐聚集。在这里指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课标》要求,让他们分层次、分学段逐步积累经典的古诗文,让其通过不断背诵、记忆,最后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2、经典古诗文: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策略:即方法。这里指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多渠道积累古诗文的方法。

4、研究对象是小学生;

5、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古诗文积累的策略,也就是积累古诗文的方法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当今时代,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1、《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多种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收集积累语言素材。”

2.《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在0-13岁,尤其是6—13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一时期诵读的文化经典会进入其潜意识,刻在灵魂深处,会伴着其心智一同长大,变成其身心的一部分。所以应趁此时其记忆之强,让其在轻松愉快、不求其解,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既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又让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儿时记得的文句自己能够渐渐领悟,乃至触类旁通。从而学到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3.国家对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全国少工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小学、幼儿园开展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活动。目前全国已有1万多所学校、3000多万儿童诵读经典文化。

4、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古诗文诵读克服了传统阅读的价值功利化,内容狭窄化,操作课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远离学科考试内容,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为新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启示,具有借鉴价值。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智力活动。诵读经典古诗文让孩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其得到更好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加强小学生古诗文的积累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繁衍。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从古代的《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

2、加强小学生古诗文的积累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3、加强小学生古诗文的积累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力保障。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加强经典诗文的积累会使其终生受益。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可以说,让学生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使学生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并且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加强小学生古诗文的积累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小学经典诗文积累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背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经典诗文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最有影响力的诗文诵读积累,让学生明白“经典文化”对人的一生的精神追求、价值体现的影响,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2、研究积累经典诗文的方法。让学生多渠道有选择地积累优秀诗文,达到能诵读、会背诵;

3、研究如何多方位、多形式评价学生的积累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1、课题研究重点:探究如何多渠道积累经典诗文的方法

2、课题研究难点:探究对学生的积累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培养提高小学生积累优秀诗文的方法和途径,让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古诗文经典诵读积累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在诵读积累经典文化中得以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有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积累研究素材,为课题研究作好准备。(XX年

7、8月)

2、研究阶段:XX年9月,学期初,针对学生实际及教学现状写好课题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开始研究。(XX年9月——XX年10月)

3、结题阶段:对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总结、归纳、汇编装订相关资料,准备结题的相关材料。(XX年10月—XX年12月)

七、课题研究措施:

1、开展“亲近经典诗文”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经典的兴趣。研究之前,对班级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的情况进行调研、摸底,树立典范,号召全体学生参与经典积累,实行必要的奖惩办法,激发学生自愿快乐积累经典的兴趣。

2、营造良好的诵读积累氛围,让学生随时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如,在教室布置;班级建设;课堂内外等各方面大力营造“经典文化”氛围。

3、由课内到课外,拓宽学生积累的空间和时间。让经典积累无处不在。

4、建立好评价制度,让学生的积累在有机的评价中得到深化。

八、课题研究保障条件:

1、研究人员条件:1991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本科学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兼任班主任工作19年。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参与并主持过国家、省、州各级课题研究。省级骨干教师、全国先进实验教师。担任过年级语文教研组长,现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职务并从事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完全有能力胜任此课题研究。

2、研究环境保障: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深入教学实际之中,能联系实际进行有效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经典诗文的热爱,并主动参与积累;

2、让每个孩子在诵读经典中陶冶情操,培养高尚人格,受到经典诗文的鞭策与鼓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典型案例推广)

3、让研究结硕果。⑴全班学生会背《三字经》;⑵会背诵《课程标准》里要求小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30篇。⑶组织学生参加班级以上经典诗文诵读实践活动两次以上;⑷每个学生能写出积累体会一份存档;研究总结或实验报告一份;⑸有州级以上研究成果一份以上。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