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9 08:35:08 来源:实施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英语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有效的教学评价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和终生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英语课程评价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关注英语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英语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重书面轻口语交际,评价内容重知识轻情感态度;只重视教师的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这些方式都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违背了尊重教育的原则,造成了我校英语教学“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很有必要在实践中探索切实可行的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

二、课题研究基础

1、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英语学习评价要科学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多一些衡量的尺子,以利于培养出各有所长的学生。

2、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的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持续的,评价内容上应侧重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者的进步,较多的使用自我分析,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获得持续进步。

三、研究内容与目的

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研究”为内容核心,探索形成多元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主体,进行学习行为表现的评价、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评价。具体包括课堂评价、学习技能评价、英语知识评价、课后活动的评价、听力与笔试评价。

目的在于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来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同时将评价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是学生产生进步的动力,从而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英语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评价地位,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体验进步,才能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科学性和多样性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合作能力为主,注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所学语言的运用情况。评价应采取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或小奖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评价形式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还应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的评价。

3、导向性和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正确的评价,给予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策略的依据,也为教师的教学及时提供反馈意见。

在操作中要考虑简便易行,应该采取让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五、课题研究方法

以“学习—尝试—研究—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着开放性、多元性、激励性和过程性原则,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并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融合,纸笔测验与表现性测验相整合的多种评价策略。

1、调查研究法:对本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2、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由实验教师和教研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实验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动态,收集学生学习资料,对其作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调出符合学生口味的学习“营养餐”。

3、经验总结法:实验人员将依据研究中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反思、札记、论文和总结。

六、具体措施

1、评价方式:学生自评、组长评、组内学生评、组间互评、教师评、家长参与评,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或奖品等。

2、评价项目:课前准备、听音、对话、表演、语音、活动(唱歌、Let,s do.Let,s chant.学习习惯)、合作(语言运用和合作态度)。

3、评价记录:避免为评价而评价,影响课堂,分散学生上课注意力,把评价记录放在每堂课后。

4、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课后努力对自己不满意的评价进行复评,把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

5、对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认真学习新课标,客观分析现状,广泛征求意见、讨论、制定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施阶段

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有重点的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深入展开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课题组教师不定期的反馈交流研究进展情况。

3、总结提高阶段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总结出我校三至六年级英语学习评价方法,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策略,探索简便可行的小学英语学习评价方案。

推荐第2篇:小学校级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校级课题实施方案

>方案一:云泉小学校级课题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13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13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方案二:《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有学生51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照顾上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更没有保持卫生和劳动的意识。

我班农村子女较多,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四、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教师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教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1、研究原则:

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生的卫生习惯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七、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二)实验策略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十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不大放心,每次扫完地都要亲自去检查一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已欣喜地看到"学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理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根植,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包干区里的卫生检查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整齐才会离开教室。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创设环境,培养习惯。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6、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礼仪之星)—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10年3月至4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10年5月)

第二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总结阶段)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找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十、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二)指导小组

(三)实验组成员

全体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

方案三:《低年级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写话,主要指针对6—8岁儿童所进行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训练,主要由听、说、读、写四方面内容共同组成,目的在促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写作的情绪。低年级学生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如何把握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这段最佳期,保护儿童纯真的心理,培养>作文爱好,消除动笔的畏难情绪,是很重要的。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从低年级开始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生活经历、阅读积累、识字写字都有限,有的学生语无伦次,有的学生离题万里,有的学生语言干巴,还有的学生说话时千言万语,而写话时却写不出几句话。老师在指导写话时方法如果不得当,没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没有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写话质量也会很低。长此以往。学生对写话就不会产生兴趣,对中高年级的写作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次实验针对低年级培养学生写话兴趣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的评价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方法。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写话的热情与愿望,创设宽松的写话环境,使学生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视写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1、"低年级"的界定:

低年级指小学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概在6——8岁。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想象力,但是听、说、读、写的能力的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写话兴趣"的界定:

低年级学生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要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感到易于动笔。学生愿意主动表达,主动写话,写话达到低年级学生应有水平,实验就达到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称第一学段的写作为"写话",其目的是强调低年级不必过于在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强调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样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而要将学生对写话的一时兴起变为一种习惯,兴趣尤为重要。

2、《语文课标》提出了低段的写话教学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开辟一个大语文写话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氛围,,让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掌握正确的写话方法,在学写话的过程中,提高写话能力,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为日后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3.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低年级学生更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更富于幻想,如果低年级儿童初学写话,老师就给他们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人为地拔高,不断地限制,写话会越教越死,学生也会越写越怕。

四、课题实验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儿童探索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对学生当前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写,他才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会有源源的动力,才会取得不断的进步。

2、实践性原则

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生活了,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时应注重引导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写起,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写一写生活中最细致、最真实的观察。

3、渐进性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进行训练。开始训练时,先由句子入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要求把一句话说完整,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示范、鼓励、指导都能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

4、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写话教学应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写话实践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写话情境,对于学生的写话要更多的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鼓励、支持。

5、差异性原则

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差异性原则要求写话训练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基础,以大多数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各个都能提高写话能力,享受成功。

6、多元评价的原则

对于初学写话的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认可和评价,但简单的"很好""精彩""真棒"往往会逐渐打消孩子的兴趣,可以开展同学之间互相阅读、网络展示、家长参与、推荐发表等多种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手段,一定会绽放多元的写作之花。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项目目标

长期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中期目标:乐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写话兴趣。

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

(二)课程目标

对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对教师: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对学校: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校本教研能力。

(三)所需研究的主要问题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具体操作模式。

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对学生在写话教学中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加强教师对写话教学的调控和指导,促进教师努力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比较法:实验教师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在实验中期和后期分别和前测的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6)练习法:将句子、段落练习随机的铺展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多说,少些,活学活用。

(7)读书指导法利:用阅读课、中队会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会,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适时进行仿说句子、仿写段落,补写结尾、续写情节等写作练习。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该课题以1—2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的对象。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敢于当众说话,能自由表达。

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训练儿童从仅能采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交流,逐步实现到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

2、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低年级要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具体包括: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培养想象的变通性,培养想象的独创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3、对写话有兴趣。

学生能主动写话,对独立创作感兴趣、有信心。学生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4、从写简单的一句话向几句话过渡,能正确使用基本的标点符号。

训练学生在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句子的连贯性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5、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写真话、述真情。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6、课外阅读为写话提供智力背景。

课外阅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性教学活动,它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技法和范例,积累作文材料和语言材料,发展理解和思考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方法。

1、激发表达的愿望,培养说话能力

写话的前题是"说",先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说一句话、几句话逐步过渡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创设多种情境,提高说话水平。开展游戏,引导说话;动手作画,锻炼表达;参与实践,谈谈感受;创编故事与表演相结合,发展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说写结合,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采取如下一些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

①利用生字组词、扩句,或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完整的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叙述合理,鼓励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

②立足课本,上好口语交际课。新教材每单元都设立了一个口语交际,贴近学生生活。口语交际涵盖了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凸显语文是工具性的重要特征。在指导说话之后,将内容写下来。

③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特别丰富,是极好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给书上插图配文。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

④立足课内文本,读中生趣,趣中仿写,仿造生成自己的作品。如小诗

⑤拓展课内,续编故事,大胆想象,自由写话。

⑥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完整的记录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⑦动手操作写话,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橡皮泥、叶贴画、拼图等将完成的过程及欢乐的情景,记录下来。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创设氛围,使学生敢说想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乐记善写,引导使学生会说会写,还学编童话,培养学生创造性说写能力。

3、创设练笔的良好氛围,将阅读教学与练笔紧密结合。

读中生趣,趣中求写,立足课内,延伸课外,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学生写话是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阅读是习作最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营造家庭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是至关重要,大力倡导亲子共读,评选读书小明星,"书香家庭",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语文学习生活,营造家庭良好的读书环境,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并指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语言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之中,使自己的表达更清晰、更具体,逐步感受语言的魅力。

4、注重积累,学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可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写日记,对于低年级来说,没有兴趣,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乐写、想写、学写,要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着手。写写小动物、植物、发生的事件等。从身边写起,可以每天发布在网站上,见证自己的成长记录。

(二)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途径

1、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着力挖掘学生中的生活素材,扩展写话空间。

2、广泛开展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话素材,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写。

3、提供实践机会与空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写话实践活动,大力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将要写变为乐写。

4、多元评价模式激发写话兴趣,推进写话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中得到关注,获得成功的喜悦。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加强教学研究。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教研实效,认真备课,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手中有法"。

3、注意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用予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同时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归纳形成教学策略和模式。

十、课题的实验步骤:

(一)实施的阶段性设计

本实验的周期是从20xx年9月到2011年6月。我们准备分4个阶段,进行本课题研究。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1)课题组课题申报。

(2)对学生现状、教师现状进行前测调查。

(3)设计课题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召开开题会。

(4)根据前期测评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

(5)反思、总结前期工作,认真修订课题实验方案。

2、构建阶段(20xx年11月—2011年1月)

(1)实施修订后的课题实验方案。

(2)查阅相关资料、书籍,上网学习,教师培训。

(3)构建相关的方法体系。并通过听、评一些现场课,在反复研讨、完善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4)对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及班级学生进行试评。

(5)制定第三阶段计划。

3、推进阶段(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

(1)组织专家指导、教师培训、研讨沙龙、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现场课展示、学生学习活动展示等。

(2)运用课题构建的方法体系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3)个案案例分析。

(4)推进阶段计划的实施、总结、反思。

4、总结阶段(2011年6月)

(1)撰写《结题报告》。

(2)进行现场总结。

(3)举行成果展示。

(二)成果展示形式:

第一阶段:

1、课题组研究方案。

2、前测调查表。

3、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3.个案研究报告

4.课题阶段性总结

5.课题组方法体系

第三阶段:

6.音像资料(课堂实录、课题培训及教学研讨活动的照片及优秀课件等)

7.课题组中期总结

第四阶段:

8.课题组工作汇报(大事记)

9.课题实验调查分析表(附课题组成员、家长、学生调查表原始材料)

10.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结集)

11.课题组课题结题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特邀专家: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彭嬿教授

课题组组长:史江萍

课题组成员:刘绚王芳曹瑜

课题组资料负责人:刘绚(文字资料)

王芳(电子资料)

曹瑜(大事记)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数学语言表达与自主复习策略的培养”

后林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基本构思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根据县管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正式启动的指导方针,为了便于交流、使实验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经研讨,教研组确定了两个新的子课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复习能力培养”,继承沿用“分学段、小课题”的探究模式,开展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两个子课题的提出是基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原来的子课题的实验成效得以推广、延续和深化。

(二)课题实验目标

课题的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探寻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复习能力的基本策略与详细的有效方法,探寻开展学生学法指导的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题实验主要内容

1、研究小学生语言表达和复习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

2、探索培养学生完整的、有条理的,规范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3、探索培养学生主动复习的意识,自主复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实验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对理论和策略进行实践。

2、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总结。

(五)课题实验的途径。

(1)常规教学中的学习指导。 (2)学校公开课教学。

二、课题实验步骤

(一)预备阶段(2009-2010学年下学期)

1、理论学习。

2、选定子课题。

两个子课题同时实施,分第一(1-3年级)主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第二(4-6年级)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子课题。

3、制定计划。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敢说、会说、巧说

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自主复习,多样化复习。

(二)实施阶段(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

1、营造氛围,明确“复习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爱好。

2、制定“常规”。

3、寻找“新旧”两个子课题的接合点。☆ 以说促听——以听促说

☆ 课前:在预习中复习旧知;课后:以预习笔记为复习内容,进行整理,设立专用的笔记本。

4、按实验计划分阶段循序渐地完成不同层次的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

①、敢说:表达完整、流利,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

②、会说:表达清晰,条理性好。

③、巧说:表达富有个性。

根据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研究与方法的实施策略:

A.研究的目标

1.找出影响小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2.经过培养和探索,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说得正确、简练而有条理。 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灵敏性的发展,让学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3.通过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B、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和分析影响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现状,找出学生上课不愿发言的原因。

(二)培养爱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爱好的激发和培养?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正处在多动期的阶段,他们的留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假如没有稳定的爱好,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必须培养他们的爱好。

1、营造氛围。

小学生的情绪变化稳定性较差,他们的情绪轻易受四周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还有小学生具有较强的 “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他(她)也会跟着做。还有特殊是那些后进生怕自己讲错不敢说。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说”的氛围,提高全班的整体水平。我们首先结合新课程的理念,用心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以学生说为主的教定,设计好抛给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好使学生肯说、敢说、爱说、抢着说的课堂氛围。其次我们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说等。最后,我们时时留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民主,使课堂教学在亲切、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时时在老师布满鼓励的目光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

2、提高意识

激发学生 “说”的欲望。我们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说的意识,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只要我懂了今天所学的内容就好了,我已经理解了,我作业会做了,你老师提的问题,我发不发表意见我无所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这位学生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甚至思维的盲目。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说的重要性。可以用故事的形式,举例的方式进行解说。

3、体会乐趣

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还不稳定,机械单一的学习练习活动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丧失爱好。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练习时依据教学内容、信息传递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特征,让学生多样化地 “说”。可以是集体说、小组说、同桌互说、独自说,也可以在玩中说,在动手、动眼、动脑结合中说,推动他们思维的发展,感受说的乐趣,从而培养说的能力。

(三)传授方法,指导学生说的技巧。

1、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拟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做到使用单位名称规范化、运用名词术语确切化、表述问题过程完整化、叙述事情条理化等,这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让学生学会怎样说。

2、练习学生学会听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用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个同学的讲话,要听后作出思索,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作出判定,有自己的见解,养成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要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语言表述时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述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3、对学生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盎同, 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数学语言说的完整、正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1)完整性 :练习时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正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正确性。要求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

C、研究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要正确、简练、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必然经历一个从简朴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练习,应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结合教材结构与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练习说的能力。

2.内容宽阔原则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内容的知识应留意让学生多方面地去 “说”,丰富各种知识的信息交流。

3、形式多样原则

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还不稳定,机械单一的学习练习活动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丧失爱好,这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练习时依据教学内容、信息传递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特征,让学生多样化地 “说”

4、说听结合原则

学生在听话时,首先对听到的话进行归纳、选择和吸收,把对方的口头语言变为自己的思索内容;说话时,也要整理归纳自己的思索内容,说什么,怎么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使之转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这两个转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过程,从而练习了学生的思维。 重视学生的“听”与“说”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说,学生必然要留意地听、认真地想。这样就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有意留意力和认真学习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随之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孕差异的,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尽量按照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等诸方面合理地分层设计,保证全班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6、鼓励性原则: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积极的评价,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说的乐趣。

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目标:

①、形成复习习惯:增强复习意识,形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方法指导,培养复习的能力。

③、自主复习:独立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用合适的方式展示。

根据以上自主复习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的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的研究与方法的实施策略:

A、研究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复习目标:促进知识的系统化。通过整理归纳、整合归类,从而比较系统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朴的问题。

(2)数学复习思索目标: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学习归纳、类比,学会有条理的思索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在小组合作和汇报交流中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发展言语能力。

(3)解决问题的复习目标: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通过图表、幻灯片等手段将整理的知识成果向全班展示、解释;能从生活中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通过复习培养情感与态度目标:能主动参与知识整理,积极克服困难;能与小组同学舒畅合作;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生活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构建自主复习模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复习中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特点,将各章节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理清晰,合理地确定复习的广度和深度、难点和重点,从而使全体学生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

2、开放性原则

自主复习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开放的,包括:形式的开放——采用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答辩等活动形式组织教学,并打破复习课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进行的传统,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内容的开放——不仅限于书本和新授课上已学过的内容,也包括学生自己从网上收集到的资料以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的开放——教师对程度不同的各小组并不做统一要求,让程度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

3.实践性原则

一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将自己已把握的知识网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展现出来与大家交流;二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利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4.发展性原则

本模式下特殊留意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无论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应用知识的活动,还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的活动,都不只留意一时的结果,而更留意学习的过程,留意激发学生的爱好,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三、自主复习模式的结构及操作程序

在上述目标和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构建出了自主复习模式的基本结构:“自主复习整理——自主复习应用——自主评价”。由于该模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所以经常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组织者主要是教师、学习委员和各个数学组长,其操作程序为“自主分组——协作整理——评价反思”。

(1)自主分组。这一环节有两个任务:一是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二是各组承包整理任务。分组既可以按照班级的自然小组来确定,也可以临时自由组合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各组承担的整理任务既可以是整个单元,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两个章节或小课题。

(2)协作整理。各小组承包任务后,组长便开始组织大家进行研究整理。整理知识一般要求学生找出基本知识点、典型例题或典型错误案例,同时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整理以教材知识为主,也可以伴阅资料补充知识。有困难的小组老师给予帮助指导。整理的结果形成简朴的整理报告。报告可以吧用班上统一的表格,也可以自己制作成展板或幻灯片。

(3)评价反思。

各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欣赏、评价,并预备好本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其他亮点,预备在课堂上交流。

5、结合教学内容,把学法渗透与专题指导相结合,探索课题实施的有效策略。

①每周或每月设计一节专题学法指导课。

②树立“学法指导”意识,从教材中挖掘学法因素,把课题实施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抓住契机,适时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③提出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或步骤。

④以集中指导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⑤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学法交流。(每学期1-2次)

6、在“实施→反思→调整→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及时记录,用心收集,积累经验。

7、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三、课题组成员

长: 林明福 副 组 长: 林坤明

实验教师: 1—3年级:林金宝

林秀娟

林春华

林锦发

林喜桃

林永义

4—6年级:曾周义

林荫惜

林宗文

高石藤

推荐第4篇: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摄性。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观念、途径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从实效出发,走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实效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小学德育改革的主题。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克服上述弊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根基,制定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生活化的系列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自我内化,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生活化的小学德育之路。

二、德育生活化的界定

生活泛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形式,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生活化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定德育内容,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受生活体验,并由此调整道德认知结构,改进原有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逐步驱使道德内化,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整个实践研究做到德育内容依据现实生活制定,德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品德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谐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开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

的德育活动序列,在此基础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3、形成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及评价体系。

四、理论依据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活动教学的理论。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

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围绕上述的研究思路,在研究实践上,我们主要可以开展下列研究: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序列的研究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的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入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分层次的要求。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都做到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并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每个年级段的德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通过主动参与,摘到“桃子”。

(二)德育生活化的系列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儿童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生动的生活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

因此,在每一个年级段,每个德育内容的活动设计都必须各自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学生伪活动体验,梯度设计训练,逐步加强内化,各自形成系列,然后

将每个年级段的系列活动进行组合,每个德育内容形成一个专项活动系列,然后汇总形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整体系列活动设计。

1、活动时间编排的研究

活动的时间编排旨在突出德育活动时效性的序列性、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每一个有利的契机,突出时效性,及时开展的教育活动,它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和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为主。

(2)一月一重点教育

一月一重点教育是指借鉴以往德育的季节性惯列,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因素,每月确定一个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活动,突出活动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一月一重点,的基本设想为:九月,爱学习,遵守纪律教育十月:爱国主义教育

十一月;热爱科学教育十二月:良好意志品格教育

一、二月热爱人民教育三月,文明礼貌教育

四月;集体主义教育五月: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

六月: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七月: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3)常规性教育

常规性教育是指根据学校实际;利用一些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开展的常规性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2、生活化德育活动的基本程序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进行自我反省内化,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它的基本流程可以设想为:

(1)体验动情。首先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保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2)交流明理。心理学研究发展,同龄儿童之间的智力启;发最容易被接受,学生道德认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他们思想的碰撞。‘因此在学生活动体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最后对道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3)自省内化。道德认知深化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自‘哉反省,自我领悟,逐步促使道德内化。

(4)外化践行。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地在生活中

进行实践训练。因此,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设计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最后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3、生活化德育活动设计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生活化德育活动从生活材料来源角度划分,主要包括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和真实生活实践教育活动。这两类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重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后者重在深化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集体活动,或小队活动,或个体活动,因“效”制宜,结合进行。

(1)设计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生活情境创设方式主要有;教师或学生表演式、描述式、红领巾电视台录像播放式、生活情境录音播放式等,它的缺点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间接性,优点是教育的时效性强。依据教育内容,主要可以设想开展下列形式的教育活动。

①优秀人物榜样示范,促使学生品德同化

②引导角色换位,激发道德情感

③开展是非判断,提高道德选择能力。

④针对问题行为,开展成因分析,追溯问题根据,提高道德认识。

⑤根据现有问题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如任”其发展将会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

⑥利用电视等直观媒体进行情境感染,激发学生道德,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⑦引导学生自我描述生活片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

⑧根据学生实际,有意识创设生活情境,进行隐性测试,检测学生的自觉主动行为,驱使学生道德内化。

(2)设计真实生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

设计真实生活实践活动应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充分体验,产生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从而改进原有的道德行为,并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每一个活动基本可以根据上述话动程序进行操作,活动设计逐步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定主题,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开展活动。

六、研究原则

活动性原则。教育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对学生

进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依据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序列,明确活动目标,保证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导学生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在活动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协调性原则。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励性原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表扬、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其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9——2010.10)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10——2011.7)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1.7——2011.9)

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各类课题成果。

八、研究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在上级科研单位的领导下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研究组成员:

(二)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将每期活动一次,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组织有关理论及科研知识的学习、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研究组成员都成立子课题组,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进行实施。

推荐第5篇: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共)

篇1: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

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第四小学教研组 2013年09月

篇2:小学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兴山县三峡希望小学

《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曾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在“质”的方面问题较多,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数量与质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现为:

1、作业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

2、作业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

3、总量过大,质量偏低,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是,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

4、渗透不广,将语文、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就着语文练语文,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5、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学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优化小学语、数作业设计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课题组申报了课题《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数作业设计观念,提高师生设计作业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优化学习环境,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给我们的启发

关于如何设计好课堂学作业这一研究内容,在国内部分学校陆续展开,作业设计上对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的研究在报刊、网络上有文章发表。

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

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即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所以,教师应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着眼于小学语文、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努力开发作业设计的价值。

本课题将立足于学校现状和学生实际,以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语、数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2、行动研究法:依据《课程标准》,用相关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学习、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研讨、点评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努力探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分语文、数学两个设计的作业案例进行研究。

3、观察法: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对作业多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验证研究的进展和效果。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各班,课堂作业设计。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机械地写,即使作业再多,也没多大实效。布置作业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业要为学生服务。

2、实效性原则。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听、说、读、写、算、画的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 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上报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指导,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申报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深入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5、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2月)认真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4、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研究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5、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展示阶段(2014.3——2014.9)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设计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4.4-2014.10)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篇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关键词: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

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它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对形成这类物理经验形态的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种是叫逻辑—数理的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它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问题场”里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等,通过亲自参与操作、活动、游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节;主动地感受经验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 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 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主观条件:课题成员是新课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参加过各级各类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活动。平时注意积累教科研知识。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客观条件: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管理来实施进行。目前我校数学科组也有相关的教研活动,需要将其整合,协调统一,滚动发展,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部分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而相关的教研活动、相关的教师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资源保障,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充分条件。

资料设备上,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电脑,能够上网查找资料,都申请了数字图书帐号,可以减少我们本地区信息闭塞的劣势的影响。我们熟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研究,学习过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杨福林

篇4: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李珍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学会欣赏与修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

招贤中心小学李珍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

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 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二班7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学期) 1.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 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 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3年10月—12月) (10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11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12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篇5: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篇6:小学生活化作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活化作文水平的提高》课题实施方案

——吉日嘎郎吐镇中心校

一、课题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是改革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据我们所了

解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类似课题的研究,如:小学生

兴趣作文研究、小学生变形作文课研究、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作文课题研究、小

学个性化作文的实践研究等等课题。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同的地域文化,就有不同的学生素质,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据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实际操作效

果不大,因此我们决定进行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一些共性问题:起步晚、坡度陡、不得法,使得一些教师

在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

生写作内容空泛,教师批改不得要领,学生无所适从。

再加上学生自身问题尤其是乡下学生,他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

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的

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

活气息与创新意识。学生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

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我为了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

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所以进

行课题研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

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

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

的儿童生活世界。

2、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

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 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

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 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

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

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基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

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农村小学高

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理论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

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

学的各个具体,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

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

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

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

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

政策背景。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

的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培养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

造能力。大自然和社会中到处都有知识,到处都可以成为作文教育的课堂。打破

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

来。

二、实践意义:

1、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多渠道地指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立意,开拓

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并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和作文的热情,勉励他们自悟自得,从中取得进步,体验写作的乐趣。

2、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述能力、

写作能力,以及修改作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抒真情、发实感,用我手写我口。

4、让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农村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

的大自然及乡村风情中陶冶情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明白是非之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通过

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

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2、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

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

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3、依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对部分语文作文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补充和改造;拓展作文空间,开发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4、促进学生发展,利用生活化信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

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重点:

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教学生做个有心人,在貌似不变

的学习生活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认识生活的精彩纷程!

2、提高学生从生活中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合有利信息,以及分析整改

的能力。能充分运用这些信息。

3、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环境的结合,留心社会消息,

关注社会生活环境,了解形形色色的人、事,发现写作素材。

4、提高写作能力,以写作呈现生活作文,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文本的

回归,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充分认识,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并且能够写得精

彩。

五、预计破难点: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生活调查,收集、整理、

分析信息,能够对今天的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如:经济状况、家庭变化、家乡面貌、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外表变化。学生经过通过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教师的指导,能把家乡的人文环境运用到作文中。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

2、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3、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4、个案分析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5、网络研究法: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研究理论,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七、课题研究途径:

1、文献收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有明确的学习指导和方向,加强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收集名家思想,几百家所常,进行教学理论研究,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立项:通过课题的立项确立研究人员,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分工的进行课题研究,保证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课题研究的时效性、实用性。

3、结题: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后对课题进行结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作为实际教学的依据。

4、成果展示:通过各种途径展示研究成果,如:论文、论著、研究报告等形式,有效的保存各项研究成果。

把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8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 申报立项。收集

课题研究程序

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通过调查,分析高年级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研究方案;

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这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争取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6月)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① 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②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竞赛等。 ③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④ 分阶段对课题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一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本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

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②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③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④成果推广,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对各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生活化作文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同时出台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并撰写课题研究的总报告;课题结题,进行课题鉴定等

(1)资料准备情况:

《基础写作法新探》学苑出版社出版 《选材与立意例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书生文选》 漓江出版社

《构建生活大课堂》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 河南大学出版社 《小学教学研究》 科普出版社出版 《语文教师之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为我们更有指导性的开展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更行之有效的进行工作学习。

(2)网络支持:

遇到问题随时查阅前沿信息,保证用最新最全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研究。 ( 3 )保证条件:

①经费投入:学校准备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本课题研究工作,用于购买相关资料,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对课题研究成果资料保存的打印、复印,对学生各项活动的支持等等。

②师资力量投入:

课题组长赵锦程学历大专,年轻有活力,科研能力强,在各项优质课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成员刘颖学历本科,工作思路灵活,能力强。任本校教研组长,为市级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论文、讲课等比赛中多次荣获县级以上

一、二等奖,受到领导、教师好评;

成员陈艳辉老师学历大专,为小学高级教师,曾指导培养多名青年教师,从教十多来年成绩斐然,作文教学上更是独树一帜;教学能力突出,科研功底深厚,是学校的中流砥柱; 成员吴琼老师为市级教学能手、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作文辅导教师称号,从教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成绩有目共睹;

成员王立武学历本科,罗云丽学历大专,刘颖慧学历大专,这些老师均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她们涉猎广泛,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学的名家名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③学校领导极度重视研究工作: 学校业务领导非常重视本次课题研究,把本次课题研究当成学校的头等大事。不但在课题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让课题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效果。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怎样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

3、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4、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五、实施步骤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建立建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3、组织教师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实施验证。

4、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组和教师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6、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经反复实践、总结、完善,逐步形成“探究——交流” 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新 堡 小 学 数 学 课 题 研 究

2014.4.18

推荐第7篇:小学英语校本课题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顺口溜”在小学教师低段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二、课题主持人:

三、课题组成人员:

四、课题提出原因

1.双语教学是本校的特色,每周开设两节课,然而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远远大于两节课的容量。

2.缺乏语言环境。本校学生家长的英语水平有限或完全不懂英语,无法为孩子创造语言运用环境。

3.小学低段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大多数老师会运用朗读、讲解、机械操练或游戏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但都不足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4.“顺口溜”既有节奏又顺口,一般还会加上动作表演使其更为形象生动。目前,“顺口溜”主要被运用于词汇及语法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学习此课题的研究创编一套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顺口溜”,并以“顺口溜”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疏通难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

六、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是在小学低段英语教学中运用“顺口溜”来学习词汇、中语表达,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七、课题研究措施

1.学习理论

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设计》、《心理学》、《“顺口溜”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英语课堂评价》等等。 2.了解学情

分发抽样调查问卷,以此调查“顺口溜”在低段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3.收集已有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并创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幽默、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并将运用于教学中。

(1)“顺口溜”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快乐英语》第一册Leon 7时,总有一些学生将单词与身材部位错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立即创编了一段简单的“顺口溜”:眼睛eye圆又亮,eye(升调) eye(降调); 鼻子nose站中间,nose(升调)nose(降调); 嘴巴mouth红又红,mouth(升调) mouth(降调)。借助形象的身材语言操练“顺口溜”后,在后阶段的游戏中学生不再将单词与身材部位错位。

(2)“顺口溜”在教学难点中的运用

一年级的学生还没形成对话意识,在问候时他们还只习惯于机械地重复,因此,学生在学习《快乐英语》第一册Leon 7中的问候语时始终无法突破难点。于是,我创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人问声How are you?身体健康就说I’m fine.记得说声谢谢Thank you.礼貌记得问声And you?/How are you?(根据各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定),身体OK说声I’m OK.操练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再进入对话阶段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能熟练运用问候语会话,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也能简单地对话,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提示下完成对话。

八、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低段英语教学教学。因为低年级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还只

是一张“白纸”,因此在研究时主要采取对比法、激励法、调查研究法,同时再辅以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九、课题研究的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学习理论 2.了解学情

3.收集、整理并创编“顺口溜” 4.撰写有关“顺口溜”的论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将“顺口溜”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并记录实施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2.思考解决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总结活动记录及教学反思,撰写论文。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生成绩登记,总结学生的变化。2.活动记录、反思集、“顺口溜”。 3.发表论文(阶段性小结论文)。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实施方案

官路镇中心小学

2014年3月5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处于渭河以北的农村小学,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家庭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比较缺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促进发展的主要渠道。随着课堂中学习内容的不断开放灵活,使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讲了新授内容一个例题,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时间完成。而课堂练习又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忽视了课堂练习,加上孩子们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太理想。所以,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又走回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之路。怎样解决高投入、低产出,教师越卖力,学生越吃力的这一恶性循环呢?只能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就是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课题的界定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效]:是指在教师设计的练习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做到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教学效益,教学活动是高效的有效的。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依据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数学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使有限的练习活动时间发挥最大效能,提高教和学的实际效益。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下,借助自己的努力,以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或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学习是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过程,知识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获得,经由学习者的自我尝试错误后进行同化,再经认知冲突即自我调适后才获得。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及目标取向的过程,它的特征是“由内向外发展的学习。”

2、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4、《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练习设计不应该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本练习形式,注重活动化,丰富练习形式,凸现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练习的效果。

(一)有效练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练习设计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我们的练习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制造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慢,所以低年级学生的练习设计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

2、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应用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大大减少练习的时间和数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以一道题为例,借题发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才是练习有效和高效的根本,才能促使学生从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的认识、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以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数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再加上小学生爱幻想,富有挑战性,常常反感机械单一的作业,这就要求我们练习的形式要丰富多彩,题型要灵活多样,答案也要多元开放。只有变重复练习为多样活动,变静态练习为动态活动,变封闭练习为开放活动,才能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激发学习热情,促进思维发展。

4、注重课内练习设计的创新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依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因而教学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创造的火花迸发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感。所以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中要渗透创新的理念,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让数学练习富有创意,让学生有创意地练习。

(二)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练习已经不单是学生巩固新知的手段,不单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所必要的过程,它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感受数学文化,思考人生价值。教师的角色也由习题的研究者、考试的指导者转变为教材的开发者,练习的设计者。因此,教师要运用全新的理念开发、改造、设计练习。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练习。如在教方程的时侯,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所以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口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练习后,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2、拓展延伸型习题设计

拓展型练习是以某一类知识为起点,把与其有联系的相关知识也纳入进来而设计的目的明确,层次清楚,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其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某一类知识全面、深入地了解,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可变式”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如“购物”问题、平面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可以把书本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练习形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发现和完善。

3、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发现式练习。如在整数除法的估算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估算方法。

(2)对比性练习。如在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已知与单位“1”未知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此种练习。 (3)变式性练习。如在教学学生春游“乘船”、“乘车”“搭帐篷”的问题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做衣服”、“装车轮”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发展。

(4)反馈性练习。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题拿出来,让大家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重在说),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4、开放型习题设计

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它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开放型练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更能通过数学材料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发展。因此,练习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知识出发,恰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与问题,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把封闭的练习改良成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赋予练习以新的活力。

(1)条件的开放性。这类开放题往往给出了结论,要求从不同角度寻找这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2)策略的开放性。这类开放题一般都给出了条件和结论,而怎样由条件去推断结论,或怎样根据条件去判断结论是否成立的策略未知。

(3)结论的开放性。有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进行组合、重建。 (4)综合性开放题。如果一个数学开放题,只给出一定的情景,其条件、解题策略和结论都需要解题者自行设定和寻找,这类问题称为综合性开放题。

教师在重视开放型练习设计的同时,还要加强开放型练习的指导,充分挖掘开放题的价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真正使学生的数学练习从模仿走向运用,走向创新,使数学练习事半而功倍。

六、课题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3月)

本阶段的任务: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1、搜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并组织力量进行论证;

2、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调查分析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现状,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研究方案。

3、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健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职责。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11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对当前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1、根据方案进行实施、探索、研究并完成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①、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②、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③、到课堂中听课、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共同探讨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撰写教学设计、进行课例观摩。

2、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补充,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形成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14年11月-12月):

1、收集各类研究资料。

2、有关课题做好后期调研工作。

3、对整个研究脉络进行反思、梳理,提升理论和实践价值。

4、撰写课题报告。

5、成果鉴定与推广。

八、课题成员的分工:

崔晓俊:负责主持本课题的系列相关工作,调查分析、制定研究方案、落实分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听课交流、累积资料。

张文华、吝晓洁、赵智恺、郭晓红、杨会芳:落实课堂教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撰写案例设计、说课稿。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相关信息。书写可研究性强的课题方案。

2、调查研究法:教研组长及分管领导走进课堂,查阅作业。发现问题,积极应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资料,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3、讨论交流法:课题组成员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切合重、难点,积极讨论、交流,寻求切合实际的练习设计方案。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指名方向。

4、案例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要拿出优秀的作业设计个案给大家讨论、分析、完善。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从个体向全面有序的开展。

5、经验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把作业设计中的一些精彩的案例汇集起来。融入到老师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保驾护航。

十、课题研究的对象: 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十

一、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2、优秀教学设计、说课稿;

3、学生课堂练习集;

推荐第9篇: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

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第四小学教研组

2013年09月

推荐第10篇:小学作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让作文教学成为自主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中心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师的绝对权威难以改变,学生的主体性难以真正实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刹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严重制约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具有针对性,我们更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革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一方面,教师为出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师生最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开始学写话到小学毕业了写起文章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痛下决心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把作文写、改、评乃至命题的权力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自改和相互改评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使广大语文教师从批改作文的繁重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因此,进行自主作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6年级的5个班的学生及相关语文教师。

2、教学:教和学是教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是启发引导学生,在启发的过程中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教学是教育、教养的统一过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没有无教育性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也持相似的观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性格、思维等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是发展学生的体力。身体的发展和智力及心理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力。”

3、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爱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

5、所谓“自主作文”,概括地说,就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作文,依据作文的一般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拟题、自主布局、自主表达、自主修改。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纲要》理论。新课标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扎和作文时间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各题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2、教育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下,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应试,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确立中心、如何选择写作手法,都以能否得到老师认可甚至赏识为最终目的。素质教育则与之相反,它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目的,这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作文素质,而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写自己熟悉而喜爱的内容,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文体和表达方式,本课题的提出正是遵循这一理念的。

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所倡导的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机构,是创新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顽强的创新意志和健康的创新情感,它反映出学生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造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造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自主地、生动活泼地进行自主创新作文,这构成了促进语文自主化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方面。

4、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5、符合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和成功教育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每天接触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及大量的课外优秀读物,当这些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也要写一篇的冲动和欲望。但为什么现在的作文课却如此让师生感到头疼呢?我们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作文教学从命题到评改都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写作文的规律,作文的内容和形式跟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年龄特点不一致,更不用说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自主作文主张学生“我手写我口”,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展示的机会,表达的途径,表现自我的窗口,这些的作文形式学生当然会感到快乐无比了。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改更评,相互赏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当然会快乐无穷了,这哪里还能找到苦恼的影子呢?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而是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和欣赏语言文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表达和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2、本课题真正使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自主作文把作文的全过程的支配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尽情地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和个人风格,可以进行大胆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和创造性是极有好处的。

3、自主作文可以使语文教师节省大量的作文批改时间。批改作文历来是语文老师最繁重的劳动,使许多语文教师心力交瘁,甚至退休后还心有余悸。自主作文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语文教师能彻底地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旺盛的精力投身到教学教研中去。

总之,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完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评价机制;形成农村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有效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策略,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喜欢作文,善写作文。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以学生自主作文为主要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为两翼,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课题研究内容如下:

1、学生自主积累语言信息 :学校储存有几万册书,要求学生每个周看一本书,积累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

2、学生自主组织生活素材:教育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并做日记、周记。

3、自拟作文题

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命题作文,学生在别人的命题要求下很难自由写作,常常是被迫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个“自主拟题”,一个“自由表达”,就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自主拟题,实质是让学生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由表达,实质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自由地遣词造句,畅所欲言,学生在自由空间中易产生作文的创新。为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作文训练.

4、自主批改

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不是很值得想一想吗?”(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2期)算来叶老这段话已说了近三十年了,可作文教学的现状怎么样呢?就来自作文教学一线的资料来看,还是象叶老说的那样“徒劳无功”。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作文基本上是老师批改,学生对老师批改情况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写作心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二是写作周期长,写作数量不足。由于教师的批改任务十分繁重,学生作文周期相对延长(两周一次),减少了写作数量,写作热情逐渐减退,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三是教师辛苦不堪,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时间。由于作文批改要求教师看得详细、改得仔细,因此费时费工,教师疲于奔命,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为主体探究的写作教学,强调学生作文的主动钻研精神,采用多种方法批改作文。教师有重点有选择地批改学生作文,做到教师批改的示范作用。贯彻“作文批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的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作文批改模式。

5、自主评讲 结合我们学校的“3+1”课改模式,把作文的评讲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反馈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自己得出自己表达之中的优劣之处。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开动大脑机器,起动各种感官,使想象活起来,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最终使习作评改也活起来,使习作能力在评讲中得到提高。这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学生自主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学生自主作文的教学模式。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自主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3、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作文现状,对作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教育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5、实验法

6、典型教案

7、学生作文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拟于2012年5月——2016年8月期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准备阶段

1、课题立项,确定方案。

搜集资料,学习理论,调查学生作文现状,制定方案。申报课题,申请立项。

2、课题开题,审定方案。

成立课题组,反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研讨教学实践,进一步审查课题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3、落实任务,责任到人。

召开课题研讨会议,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分工,责任到人。把自主作文的实施目的、实施布骤和具体操作办法告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心中明确,积极参与。同时利于课间作文和读书笔记、日记等机会,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尝试实施自主作文的操作方法。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5年8月)实施阶段

1、初步尝试期(2012年9月——2013年8月)

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教学生如何鉴别文章题目、结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优劣,如何正确看待“另类文”等,也可以教学生如何组织小组批改,如何筛选优秀文、特色文和另类文等。直到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为止。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主要侧重于写事、写人、写景类型的文章。

2、巩固熟练期(2013年9月—2015年8月)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每次作文中全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组织、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教师只起监督调控作用,也可以作为活动的一个成员。这一阶段的写作范围可扩展到所有文体,作文方式可包括办班报、手抄报、搞主题征文等,讲评方式也可以包括讲座、辩论、实话实说等多种形式。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8月)总结阶段 在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撰写论文、报告,结题,推广。

八、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1、学生能自主作文,大大提高阅读与作文能力。

2、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在自主作文的训练中,其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得到整体提升、发展。

3、总结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实施自主作文训练的最佳方法,构建新型的作文教学理念。本课题实验结束时,将实验过程及实验成果撰写成论文、报告等形式,由上级领导、专家鉴定、验收。

九、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能力保证:

本课题组有多年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也有学校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和副校长及教务主任和年级教研组长,因此,完全有能力从事该课题的研究。

2、经费保证:

学校领导积极支持我们课题小组。第一阶段:学校投资2万元启动,保证课题小组顺利实施。第二阶段:学校投资3万。第三阶段学校投资2.8万

十、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形式

1、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 项目负责人:董洪祺 组

长: 刘 君

副组长: 王 琴

员:李俊美、罗晓敏、杨 敏、曾小兰、陈志远

2、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主研人员:王 琴、李俊美、龙 燕、杨 敏 杨 洪

3、专家指导组:柳廷根、张水、李佑春、黄绪富、袁雪红

宜宾市南溪区长兴中心校

2012年5月20日

第11篇: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探索》课题研究

实 施 方 案(2014年3月31日)

千阳县草碧镇中心小学沈利刚常了凡冯肖男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

小语修订版《大纲》把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认识上的升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沿着“口语交际”的方向继续推进,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较为普遍的学生“不会说话”。正如早些年在社会上颇多争议的“哑巴英语”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已经走入了“哑巴语文”的死胡同,陷入师生两难的尴尬境地。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得体等。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加强对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开展对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课题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1、课题的界定。

口语是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

通。

口语交际是指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的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交活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在口头交际的过程中,每个说话者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讲话的动机以及与对对方的关系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这种在口语交际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综合性。它包括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农村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研究策略,培养他们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规范训练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环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

(3)、现代语言学认为,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语言手段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重视交际双方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进行。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

生对“口语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胆小内向学生不敢与同学、周围人交际的原因。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策略的研究。

(1)、重视兴趣激发,树立学生“说”的自信。

(2)、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说”的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学生“说”的内容。

(4)、创设丰富情境,烘托学生“说”的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3、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5、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6、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

1、第一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

学习。

2、第二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每周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或谈天说地课。

(2)进行各阶段的调查、问卷、检测、分析。

(3)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收集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3、第三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课题研究总结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后测分析。

(2)全面回顾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个案分析记录。

(3)整合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通过近年来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关注,时常在思考,不断实践、摸索,创新口语交际的“面孔”,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研究操作起来更为轻车熟路。

学校教育科研的诸多课题具有相通性与共性。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参与引领了学校所承担的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已具备较为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能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课题研究性论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

第12篇:课题实施方案

《中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汉滨区关家镇关家九年制学校韩凯

我校《中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是汉滨区2014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课题批准文号:汉区教科研[2014]57号;项目编号:2014HBYB057,经教研室同意,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指正、审议。

一、课题提出缘由

从教以来,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变化,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接受新课改的速度可能稍慢一点,但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积极学习课改的理念,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练习,利用数学练习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应以人为本,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好的练习设计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

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练习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的练习模式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课堂、书本的影响,对新课标新教材把握不透,新旧观念碰撞,特别是对新教材的练习题

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这种练习形式已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练习呢?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设计练习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适合其年龄段的数学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为此,我们提出“中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课题,以此改善原有的练习形式,使练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数学练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由老师布置下来的数学学习、训练的任务,包括了课前练习、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旨在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练习中进行自学的过程。

“设计”: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所建构的科学的形式与方法。

三、研究对象

小学低段学生,小学中、高段学生,初中八年级学生。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适合于中小学生数学练习操作的构

成,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练习“高耗低效”现象,通过严格控制练习数量,提高练习质量的方式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教师提高练习设计的水平。

五、研究内容

优化数学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数学练习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练习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优化中小学数学基础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基础性练习是指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内外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2、优化中小学数学拓展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拓展性作业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课内外练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它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

3、优化中小学数学合作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合作性练习是指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课内外练习。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4、优化中小学数学实践性练习设计的研究。

实践性练习是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内外练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文件精神和其他研究成果,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的本质是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它的基本过程是“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的循环往复,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始终要做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行动而研究”、“为研究而行动”。要敏感地发现现实中产生的“问题”,并持续“关注”,进行有干预的“行动”,再通过“反思”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3)调查法

调查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代表3-5人进行全面观察,并按时间过程记录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4)经验总结法

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一年时间完成。即2014年5月~2015年6月。 课题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

(1)选题、成立课题组。

(2)申报课题。

(3)开题论证。

(4)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收集信息、借鉴经验,确定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

主要工作:

(1)2014年9月~2014年11月:

①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形式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a、对现阶段数学练习内容、形式和数量的意见;b、对今后数学练习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②课题组教师以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合作性练习、实践性练习设计研究的要求,以某个知识点、以某单元内容、以某类型知识开展一种或几种优化课内作业设计或优化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并写出研究课例及阶段小结,课题组进行阶段研究总结。

(2)2014年11月~2015年2月。

在总结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组织对本册教材的系统的练习设计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写出阶段小结。

(3)在实施过程中,每月(特殊情况除外)组织一次课题组教师交流作业设计的信息,调整实地方案,并聘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主要工作:

(1)进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申请结题。

第13篇:课题实施方案

“如何使电化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西藏昌都地区第一小学刘伟

一、课题的提出

1、国内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所有教育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乃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2、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3、阅读教学发展的需要

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难发现以往的课堂阅读教学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了不少,可学生却收获甚少。归结起来,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始终没有转移到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上主动学习的轨道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依然存在教学内容片面、方式单

一、过程残缺等诸多弊端。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的定义与界定、研究内容的分解、研究的切入点、重要观点)

1、基本概念的定义与界定:

(1)电化教学:现专指利用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多种信息媒体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

(2)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感知、辨析、领悟、筛选以获取文章主旨。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学生不仅要首先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而且还要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3)教学手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借助电化教学的方便,快捷和内容广博等特点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特点,进行新的阅读学习方法的尝试和创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1)研究如何做好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工作,研究如何科学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并探讨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结构。

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与学生成为平等、共同的学习主体。电化教学中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又使语文阅读的平台变得更为广大。它拥有的快捷而强大的网络交流平台,使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共同就一个问题同时进行讨论成为现实。它的实物投影技术、即时转播系统,使得课堂内的即时评价变得可能。它的存储功能和网络体系,更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可以说,电化教学的环境下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的整体性变革。

(2)探索课内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主要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研究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记诵能力,鉴赏能力,使学生最终能流畅地阅读文章。

(3)与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应用电化设备和丰富教育资源的培训,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研模式,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锻炼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4)与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相结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在本地的社会影响及辐射作用。

研究重点:

探索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下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的教学优势,增强课题的操作性和推广性是研究的重点。

可预见的难点:

(1)农牧区小学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是本地区教育领域的新课题,可借鉴的经验少。

(2)我校教师对电化教学认识不够,虽工作热情较高,但缺乏搞好科研工作的经验。

(3)我校地处边远地区与搞此类研究的同类校交流较少,不利于研究的普遍意义。

解决对策:

(1)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搜寻有关资料。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培训活动,组织全体成员对本次科研工作的目标、意义、研究方法进行指导。

(3)建立以此项研究为题目的网站,开展有关问题的讨论,广泛征集各方意见,保证研究成果的普遍性。

三、研究目标

1、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

2、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电化教学的运用和成效,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水平。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人教版试验本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4、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五、课题组织

课题负责人:刘伟

课题组成员:刘伟

六、研究步骤和措施

1、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5月)

成立课题组: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2)、实施阶段:(20010年5月—2010年12月)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宗旨在实践中探求新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构建评价表。

(3)、推进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8月)

在语文学科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切实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转型。

(4)、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

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研究成果鉴定。

2、研究措施

(1)、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

以《如何使电化教学手段走进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为研究的课题,各个教研组根据本校实际及学生特点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研究制定出研究效果的检测评价标准,及时进行检测,每学期进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2)、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规范课题管理制度,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科室的龙头作用及各教研组组的基地作用。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我们计划在下学年设置两个实验班,重点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成效,并将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实验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预计的成果

1、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2、积累优秀课、优秀课件、个案研究和讲座、学习的录像资料;

3、培养出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第14篇:课题实施方案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绛县县直初中子课题“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同时,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负载和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此外,初中古诗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初中生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古诗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微。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重记忆,轻欣赏,重分析,轻感悟,死记硬背与说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对推进古诗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沉重的学习负担。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的平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从古诗文学习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2.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学科特色的含义,便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本位特征,以更有利于用好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同时,转变教师的思考角度。在给教师减轻教学压力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极大的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常态教学研究统一并规范到课堂效率研究上来,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有较大意义的变革,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3.有利于深入推行国家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高效课堂。本课题的研究,是对本校“三环节租住互动教学”模式的有力的推进,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为高效课堂建设。

二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特别留意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自主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课内和课外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教师都应当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少讲、精讲,让学生学会学习。

本课题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古诗文的教学规律。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借鉴新加坡“少教多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比照新加坡所开发的投入型学习框架“PETALS”, 从五个维度分别开展研究和实验:

1.教学法(Pedagogy)。教师在选择教学法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需求、学习风格,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追求最佳学习成效。如:探索性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差异教学等。

2.学习体验(Experience of Learning)。学习体验在于让学生

的思维更加积极、活跃,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因此,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所提供的体验应能激发学生深入及有意义的思考,提升学生对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以培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习环境的氛围(Tone of Environment)。教师营造使学生感到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调动学习情绪,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成效。

4.评价(Aement)。教学评价必须是教与学一致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因此进行促进性的学习评价,提供定期的建设性的反馈,将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真实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活动进入课堂之后,让学生有选择不同评价任务的机会。

5.教学内容(Learning Content)。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产生相关联性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因此,强调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与内容,并用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结合我校“三环节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有效研究“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及其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通过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特点以及水平等。学习心理学发面的理论,研究了解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记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2.以课堂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①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原有的单纯教学手段。②巧妙借助问题,构建学生与文言读

本的桥梁。③寻求文言教学的探究点,建立文言文教学的模式。④不断尝试各种学习形式,开展各种活动。 四 课题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外,特别要关注符合课题本身特征的几个研究原则:

1.明确发展性。“少教多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充分反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2.突出创造性。“少教多学”的先进理念容纳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并依据语文教学原理和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科学而又有情味地组织课堂教学,开辟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和开发。

3.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健康的发展。

4.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灵活运用看、听、说、读、问、析、写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观察、记忆、想象、联想、表达等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5.强调结合性。“少教多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读写训练体系。它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把课内和课外、教法和学法、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6.体现兴趣性。必须及时地进行激励,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五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有关”少教多学”的研究资料主要见于各种相关的谈话与学术文章中,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通过知网等论文专业检索手段,查询、收集、分析、整理和归纳有关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法。研究课堂必须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实地观察课堂:一是日常课堂观察,即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二是局外结构观察,即课题组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深入某位教师的课堂,带着研究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4.案例研究法。本课题将经常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5.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本课题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教学叙事,在叙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深化对教学问题或教学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教学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6.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7.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的是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以期引导、改进和评价

自己的决定与行动。参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效教学,不断改进“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六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主要成果形式是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报告等。如:“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理论研究系列论文; 少教多学在古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少教多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少教多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报告等。 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预计完成时间是2015年12月31日。计划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1)设计课题方案(2012年7月——2012年8月)

了解课题研究背景,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加强自主性课题实验的理论学习,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并能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确立子课题,明确研究思路,拟定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队伍(2012年8月——2012年9月)

根据本校语文教师的学术背景及研究经验,采取学校推荐与教师自愿原则,确定课题组成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培训活动。

2.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5年8月)

(1)按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

(2)按照确定的子课题方案进行富有成效的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进行实验成果梳理及子课题结题工作。

(2)完成实验学校课题研究报告。

(3)成果展示。(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开展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与能力的比较等)

(4)编纂课题成果集。 (5)申请结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团队组织

组长:李承俭

副组长: 陈文丽

组员:贾慧丽 范晓琰

县直初中

吴蕊江张竞芳郑海燕 山西省绛县

第15篇:课题实施方案

滁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苏滁一小《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7年4月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最大的问题在教育。振兴教育是每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教育改革也提了很多年,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多偏向于课程改革,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探索还比较少。尤其是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公办学校如何激发活力?真正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问题。同时,如何发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带动和影响农村学校快速发展,也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国外的学校管理制度与国内的学校管理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国外大多是由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有着充分的人权、事权、财权。而国内的学校分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各自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各地展开。通过公开选聘校长,合作办学,组建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法促进了我国教育的积极发展。但大多停留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层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模式和丰富的制度内容予以推广实施。

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前身是滁州市大王办事处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2012年苏滁现代产业园成立,学校划归苏滁现代产业园,业务管理托管于南谯区。2013年8月份开工建设新校区,更名为“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201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2015年5月份,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合作办学正式签约,成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两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苏滁一小由此成为一所体制管理、办学形式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迫切需要在学校管理方面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全新的制度模式。因此,学校提出《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的立项申请。

(二)研究意义

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课程与教材改革已经比较深入,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不断升级,最根本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还需探索。因此,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学校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若要快速发展,必须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建设。相比较,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难。学校的大楼好盖,但不是说盖好了大楼就是得到了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教师团队;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校园文化,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合作办学的需要。农村学校与城市名校合作办学是一种探索,如何合作,合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方法和步骤是什么?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一)关于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和协调他人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具体地说,管理包含多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现象。2.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的关键是“组织和协调他人的活动”。4.管理是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5.管理过程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活动构成。

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可以提高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率,可以使信息交流更畅通、更准确、更及时。

(二)关于制度: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三)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四)学校管理制度: 是指为达成学校管理者所设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五)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所以,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即意味着创造出新的、有别于传统常规的学校管理制度。

(六)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即指不仅要创造出的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还要把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运用于学校实际管理的活动过程。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通过研究,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通过研究,形成文明有序的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教育品位。

四、研究内容

(一)科学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创新与实践研究。

(三)有效规范的少先队工作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

(四)自主活泼的班级管理公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五)运行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六)责任明确的校园安全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五、理论依据和研究原则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是“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提出,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金钱、名誉、地位。他认为,不管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职业如何,只要他全身心地把自己的智慧、才能和精力充分发挥出来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工作的推行将体现需要层次理论。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六项,分别是:工作上的成就、得到赏识、进步、工作本身、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保健因素包括十项,分别是:政策和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性、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地位。使职工满意的大多属于激励因素,使职工不满意的大多属于保健因素。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激励力=目标价值X期望概率。只有当目标价值高,本人又有实现目标的把握时,人的积极性才是最高的。反之,某种目标价值对他没有吸引力或没有实现目标的充分把握时,都不可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为管理者具体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现价值。

4.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把人、财、物、信息乃至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把管理活动涉及到的一切因素都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这是使系统进入有序、稳定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

5.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中,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管理方式,符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整体系统性”是学校管理的本质属性。任何整体都是有结构的整体,任何结构都是特定整体的结构。学校管理制度包含学校管理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制度,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安全保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序运转,和谐共存。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

2.开放性原则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首先是开放的。学习国内外学校管理制度研究方面的经验,了解外界最新信息。课题组不能封闭在本校内搞研究,要进名校、请专家、访教师,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

3.动态性原则

一方面把整个研究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研究的进展,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将对研究的构想、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以利于研究得到完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制度在动态中生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第三,体现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把学校管理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进步。

4.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此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全体教职工和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吸纳国内外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 化的东西。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七、研究计划: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7年4月到2017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践研究的基本框架,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有关理论,查阅相关资料,对本课题将要研究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抓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广泛收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并逐步推进。课题组成员分别就承担的研究内容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自我评估,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做好中期评估验收。

(三)总结阶段(2019年1月到2019年7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认真的总结,收集、整理各阶段材料,做好验收前的准备工作,编写研究报告,文字材料归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八、条件基础

(一)2017年4月由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提出开展《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召开由学校班子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论证研究的可行性,形成共识,决定作为课题申报。

(二)学校有图书室、录播室、多媒体室,网络平台通畅,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一应俱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课题研究的资料准备和科学研究,能满足课题研究的设施需要。

(三)课题组成员为苏滁一小班子成员,有9位一级教师、2位二级教师。他们善于学习,知识面广,勇于实践探索,乐于反思总结。 本课题立足本校,服务于学校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空间宽广。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二年,学校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保证。

(四)经费保证

学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保障制度》,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每年计划安排专款,作为研究经费,保证研究正常进行。

具体分配:1.书籍及学习用品购买2000元;2.会议活动费15000元;3.打印费3000元;4.印刷费5000元。5.考察费10000元。

九、研究组织与人员分工

(一)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顾问:程龙霞 课题组长:张爱民 陈晓军

组员:李丽 高雁 侯静 王慧 胡佳佳 许兵 高传洋 陈志宝 袁东

(二)人员分工

程龙霞: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张爱民:负责课题的组织与领导工作,课题总体规划、指导、协调等工作。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申报、组织工作,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案,布署下阶段研究工作,搜集整理资料,结题申请、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陈晓军:组织安排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协助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安排落实课题研究活动,协助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负责学校管理层面的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

李丽:负责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相关的制度研究。负责做好理论学习准备工作,组织课题研讨、撰写研究报告等工作。

王慧: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研究。 高雁、侯静:负责少先队工作相关的制度研究。 胡佳佳、袁东:负责班级管理方面的制度研究。 许兵、陈志宝 :负责后勤保障方面的制度研究。

高传洋 :负责校园安全保卫方面的制度研究。并负责图片影像资料的收集。

(说明:课题组是一个团队,分工是相对的,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十、预期成果

结题报告、论文案例集、制度汇编、学校成果展示、获奖证书汇编。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小萍 《教育管理理论教程》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年12月 2.周丽 《教育思想探新》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年6月

3.海鸿 《校长最有效的管理策略》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年5月

第16篇:课题实施方案

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1、实施数学新课程的需要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结合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设计、组织、呈现与传递往往都依赖于“问题”这一中介,新修订《数学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数学问题作为一种激发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可以推动学生深入地进行数学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和提出“大问题”、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生长、数学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2、创建有效性课堂的需要

思维能力是指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长的表现,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表现。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新动态》刊物中,中央教科院韩立福研究员把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境界”,即“教师知识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并指出:“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偏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递式课堂教学没有给予他们创新思维的‘种子’。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在‘问题导学’课堂和‘自我导学’课堂里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培养研究,就是要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着重在“大问题导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如果我们对此认识不深刻,忽视对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培养;或者虽然有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良好愿望,

但由于方法不够妥当,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产生一些反作用。但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严重制约学生的有效思维的状况普遍存在。当下教师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挑战自我,超越现实,创建‘问题导学’型课堂,追求‘自我导学’的课堂理想。‘问题导学’是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不能回避的新路径,也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

3.原课题深入研究的需要

我县由覃小平教研员主持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重点课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以问导学”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鉴定结题获得好评并在南宁市六城区、六县及市直属学校推介。在本镇,一线教师初步掌握了“课堂提问的形式、原则和方法”,“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以问导学’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但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案上的问题设计和课堂上的提问还缺乏整体的框架与布局,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存在着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导”和“学”不太和谐,师生角色定位不太科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个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4.学校师生发展的需要

新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而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有的老师仍一直以传授法为主,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五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己的思考,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和少数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现成的答案,而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关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三、课题研究指向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了解本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2)总结出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构建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

力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3)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及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4)提升实验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1)调查了解本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2)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

(3)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点一)

(4)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和方法。(重点二)

(5)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难点)。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探索性的行动研究,属于应用性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对比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

1、调查法。深入课堂听课,查阅教师教案,进行座谈访谈,编写调查问卷,通过课堂听课、查阅教师教案和以座谈访谈及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本镇小学数学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和实施“大问题”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

2、对比法。以听课、查阅教案和座谈访谈及问卷的方式,通过对实验前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现状和试验后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变化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确定实验研究的效果。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数学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选择行动研究为其中主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使研究成果更适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课题研究内容、过程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最后以总结形式写出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

5、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数学课标》理念等相关理论,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

研究借鉴,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使课题实验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五、课题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9月,课题负责人制定课堂研究总体方案(课题报告等)和第一阶段工作计划,组织全体实验老师学习方案与相关的理论知识。

2、2013年10月:调查了解本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现状。深入课堂听课,编写调查问卷,向老师和学生发放问卷,收集整理材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对策,完成调查报告。负责人:陆春莲、黄素惠、韦京花。

3、2013年11月:研究并总结出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负责人:苏丹辉、卢雪玲、罗梅兰。

4、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实验研究的教师运用学习掌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按研究方案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验。

5、2014年2月:组织“‘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的专题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题负责人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二)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2014年3月上旬:课题负责人制定第二阶段工作计划。

2、2014年3至5月:课题领导小组组织老师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通过交流活动,指导实验教师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构建在“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负责人:刘李妹、陆凤青、林雪琼。

3、2014年6月:组织研讨会,实验教师撰写相关论文与教案设计,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

1、2014年9月上旬:课题负责人制定第三阶段工作计划。

2、2014年9月—10月:研究并总结出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负责人:林素玲、韦忠营、罗梅兰。

3、2014年11月—12月:研究并初步建立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负责人:陆钦基、黄素惠、苏丹辉。

4、2014年12月:举行相关专题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5、2015年1月:进一步实践、完善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以及在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机制。

6、分析、对比学生在研究前、研究后的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形成阶段报告。负责人:韦京花、林雪琼。

(四)第四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

1、2015年3月: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能熟练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和教学反思,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提高运用、操作能力。

2、2015年4月上半月:课题领导小组以听课、查阅教案和座谈访谈及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和掌握实验后课堂教学的变化发展情况,确定实验研究的效果。

3、2015年4月下半月:研究成果展示,上两节汇报课。结合本镇“有效”、“高效”专题研究,将课题研究经验、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4、2015年5月: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实验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写出本校、本人实验研究报告、论文、教案。

5、2015年6月:汇总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结题。负责人:陆春莲、陆钦基、韦忠营、刘李妹等

六、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2013年9—10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现状的调查(调查报告或论文)主要负责人:韦忠营、陆凤青、林雪琼。

2、2013年11—12月:小学数学“大问题”的特征和设计(提问)的原则(论文)主要负责人:苏丹辉、韦京花、罗梅兰。

3、2014年3—4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主要负责人:陆钦基、卢雪玲、林素玲。

4、2014年9—10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策略(论文)主要负责人:。陆春莲、黄素惠、陆凤青

5、2014年11—12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 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论文)主要负责人:刘李妹、韦京花、卢雪玲。

七、课题最终成果:

1、2015年6月:在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及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刘李妹、陆钦基等。

2、2014年6月:论文、教案(成果汇编)主要负责人: 刘李妹、陆钦基等全体成

员。

八、课题最终成果转化:

1.2015年9月在全镇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推介会。

2.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书印发给甘圩镇小学数学教师学习、运用。

3.将课题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到小学各个学科。

九、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中心校领导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甘圩镇赖坡小学课题组

2013年9月

第17篇:课题实施方案

《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绘本,也叫图画书,是一种图文配合,尤其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

在国内,绘本时代才刚刚到来。近年随着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多元取向,以及国内外绘本质量的快速提高,绘本大量进入了幼儿园的教育现场。但研究者们对于绘本的研究,多着重于阅读方面,也就是通过对绘本的阅读活动来发展幼儿阅读能力、兴趣、及对文字的敏感性等,活动形式有亲子阅读、动态阅读等。

现代教育把早期阅读加以更准确的定位: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包括各种标记、商标、车牌号码、操作图谱、广告图册等等都是一种阅读,应当说,生活里处处都有儿童阅读的机会和阅读的内容,即学习从阅读开始。我们将早期阅读教育内容的重心放在:教师要充分关注幼儿的教育环境创设,挖掘教育活动资源,重视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都是仅仅限于提高幼儿阅读能力方面,没有深刻地挖掘阅读的艺术价值。

而绘本图书的显著特点正是: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绘本紧密搭配。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有绘本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绘本的每幅画面都是绘本大师的手工作品,有别于现代电脑设计的生硬线条。绘本能带给孩子阅读的幸福感,对孩子视觉和心灵的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对文学素养、审美、感知、人格健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绘本教学包含在早期阅读中,早期阅读是包含在语言教学中,更确切地说,绘本教学属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类。总之,绘本教学它本质意义上和常规的看图讲述故事教学相通而不相同。关键就在于它的自身特点是图文并茂,情节发展有序的书本式的表达。所以,科学的利用绘本,正是我们更好的开展早阅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教师在早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文字”概念的理解,而忽视了图像表现的艺术特质可能带给幼儿美的熏陶。然而,“不需要文字,图画就可以讲故事”的绘本图书,正是幼儿园3—6岁孩子最为需要的。

世界绘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等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幼儿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绘本,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制定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3、家长发展目标:通过对家长的宣传与培训,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关注阅读对儿童精神成长的作用,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不要过多地束缚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多一分童心、一分好奇、一分诗意、一分平静,让孩子的心因阅读变得柔软,变得阳光灿烂。通过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阅读活动,把阅读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里,与孩子一起在阅读中共同发展。

4、幼儿园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的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团队组织,促进幼儿园办园特色的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选择幼儿绘本阅读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如何定位绘本图书的教学点?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对绘本进行研究性阅读,了解绘本的特点、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进行合适选材,为幼儿选择出适合的绘本阅读发挥活动的效能。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如:

a.什么样的绘本可以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中?

b.教师如何选择适宜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的绘本?

c.找到梳理绘本中的价值点、选择教学点的方法。

d.教师怎样挖掘绘本封面、环衬、扉页、封底上所隐含的教育元素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等等。

2、开展绘本阅读的策略、途径的研究。

教师对幼儿绘本阅读的指导。也就是要解决绘本阅读的选择、研究绘本阅读的方式、制订绘本阅读的目标以及探寻绘本阅读的途径。

我们拟采取“看、听、讲、画(做)、编、演”六大行动为主要策略,让幼儿“乐看、爱听、善讲、能画、会编、乐演”,通过集体教学、图书漂流、环境互动等途径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营造书香班级和校园。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a.如何将绘本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有机结合?

b.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绘本阅读活动?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才有效?

c.通过本次活动,我想传递给孩子哪些价值?

d.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e.强调文字是否会削弱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f.同一个绘本教材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无必要,是否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3、亲子绘本阅读活动的研究。

为孩子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构建家园合作共同体是本课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需解决的问题如:

a.集中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b.亲子阅读的指导技巧包括那些?

c.亲子阅读中教师要做些什么?

d.亲子阅读中家长要做些什么?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开展课题研究前,对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进行“亲子共读”的现状调查,以了解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方案实施研究,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充实、调整方案,提出新的实施策略,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如:针对一个绘本教学,多个老师做课的研讨活动。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进行适时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与策略等。如:按阶段性的撰写教师绘本教学的论文、教育笔记、总结等。

(4)个案研究法:跟踪不同语言表达水平和不同个性的幼儿,通过个案分析来研究运用优秀绘本作品提高幼儿多元智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一)定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阅读教育报刊和杂志,及时汲取新理念;

(二)经常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选择丰富、实效的教材教法;

(三)定期开设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研讨,进行案例分析;

(四)撰写读书笔记,课题阶段汇报。

具体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

1、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2、精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拟订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3、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向老师、家长开展全园性问卷调查活动,完成相关调查分析工作,确立研究的难重点。主要是调查分析目前我园幼儿绘本阅读现状,挖掘有价值的研究素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围绕设计目标撰写实施方案。

4、课题组成员培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技能。研讨:绘本图书的特点、如何将绘本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有机结合?亲子阅读环境的创设等。

5、召开家长会,达成共识,课题研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二)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7月)

1、阅读书籍《绘本教学有一套》、《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等,订阅《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杂志。

2、请专家培训,组织教师交流、研读优秀绘本阅读作品,挖掘内涵。学习:如何合理选择绘本教材?所选绘本教材的定位?怎样梳理绘本中的教学点?等。

3、成立“课题沙龙”,每月至少活动一次:绘本教学观摩、研讨、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实施情况,调整计划等。

解决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绘本阅读活动? 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有效指导?

绘本教学中的价值点和教学点的确定应遵循什么原则?

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才有效?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等。

4.按时开展亲子阅读,引导家长怎样更好的进行亲子阅读活动。研讨:亲子阅读中家长要做些什么?

亲子阅读中教师要做些什么?

亲子阅读的指导方法有哪些?等。

5、课题中期汇报活动,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使课题不断完善。

解决问题:强调文字是否会削弱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兴趣?

同一个绘本教材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无必要,是否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等。

6、课题组成员做好活动方案、个案资料等课题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总结:集中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等

(三)汇总阶段(2014年7月~12月)

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展览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准备。

三、有可能的创新之处:

研讨出数量丰富的多元智能活动方案,同时提供一个创意思维的方向与方法,让教师在运用绘本进行教学时激荡出更多创意的火花,了解“原来绘本阅读可以这样指导”!

绘本教学能启发父母亲在家与孩子共同阅读,既能增加阅读的乐趣,也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将绘本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取绘本的最大效益。鼓励家长撰写有关家庭亲子绘本阅读的心得有感。

四、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1)幼儿绘本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2)课题研究的有关论文

(3)中期阶段教学活动展示

2.最终成果

(1)总结阶段教学活动展示及优秀绘本阅读活动集锦

(2)总结幼儿绘本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及幼儿个案集

(3)总结亲子绘本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及家长读书日记汇编

(4)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报告

(5)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园本课程、专辑

五、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园在工作中坚持不懈,扎扎实实的进行研究工作,幼儿园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已积累了科学教研方面的相关经验。幼儿园现有7个教学班,共计15名教师,一直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方面呈多元化,可谓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并且家长对课题开展比较认同,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相信本课题一定会圆满结题。

广饶街道中心幼儿园 2013年2月28日

第18篇: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现实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错失纠错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怕学生出错误,面对教学中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题生成的资源,特别要关注学生的错误资源,去发现、反思、利用。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出现错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整节课锦上添花!有一句话说的好:孩子是在错误中学会成长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如何对错误资源及时、有效、深入的利用和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2、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在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就曾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过相关研究。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力。

在国内,教师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关注由来已久。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书籍只是对错误加以摘录,静态地呈现,成为教师预防学生出错的范本。教师虽注意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改进,但消极看待错误,对课堂中生成的错误关注不足。针对课堂错误资源的探讨和研究,许多一线教师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针对错误成因、有的从学生层面进行分析,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关学校的老师也在关注同一课题,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不同的学校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教学现状,更何况,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其他学校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有借鉴的作用,但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错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深入系统地研究错误资源的利用时的把握,我们将针对教学实际展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研究”。

3、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课堂学习错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其实,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学生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错误资源]是指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

[有效利用]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用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理论假设

我们设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我们课堂就会变得有意义、有活力,学生也会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认识必然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反复。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努力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意义的生成,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3)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的聚集。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

(一)研究目标与原则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主动搜集整理错题,引导学生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参照正确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完善认知。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分析,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数学错误,形成学生自我预防错误、自我剖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教学策略。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后,善于筛选学生中的典型错误,巧妙机智地运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共性错误,进行剖析讲解,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教师要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并进行分类研究。教师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敢于放手,舍弃铺垫、提示或暗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让学生展示真实的思维。教师要建立错误档案,平常注意收集积累。上课中勤于捕捉,答问中随机提炼,作业里分析收集,阅卷中统计归类。对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原因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知识性错误和方法性错误;偶然性错误和习惯性错误;个别错误和普遍错误;可免性错误和难免性错误;视觉性错误和干扰性错误等

2、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及对策研究。

不同的错误类型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必须知道学生的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如知识性错误对照矫正,方法性错误重点矫正;偶然性错误立即矫正,习惯性错误变式矫正;个别错误个别矫正,普遍错误集中矫正;意料错误设计矫正,意外错误灵活矫正;可免性错误自我矫正、难免性错误专题矫正。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一个知识点错误的概率,并且记录下来。

(2)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寻找各种错误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并写好案例和课后反思。

(3)文献法:通过上网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收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对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及错例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错误原因和内容差异性,并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5)集体研讨法:通过说课、听研究课、评课等手段,重点探讨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情况。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理论学习,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3年8月)

(1)关注收集教学中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

(2)分析归类。在全面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错误资源,进行原因分析,归类整理。

(3)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记录、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记录学生对待错误题型的态度和错误的原因;反思学生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的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研究规律,提出错误资源化的教学策略,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巩固成果,并做好后续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顺利的进行,我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制度》、《教科研工作评价条例》等。

1、实验课题领导小组。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积极给予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并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及物质保障。课题领导小组随时会帮助我们解决实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成果等。

2、实验课题研究人员

我校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参与本项课题研究的老师均是学校的一线教学骨干,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热情,可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分工如下: 周海伟

全面负责,设计方案,撰写报告 李轩

实践研究 负责资料的收集 周长斌 实践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 李相男 实践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集

3、教学案例整理集

4、错误资源分析集。

七、参考文献

1、霍力岩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11年版

3、华应龙:《课堂因差错而美丽》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第19篇: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6.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4—2014.6)

a.确定研究对象,组建课题组

b.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c.设计课题的初步实施方案

d.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

(一)(2014.6—2015.1)

a.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b.制定第一阶段实施计划

c.按计划开展研究和实验

d.进行经验交流、学术讨论,作出阶段小结

e.制定《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3)实施阶段

(二)(2015.1—2015.7)

a.初步评估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时作出修改,制定第二阶段实施计划

b.完善《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4)总结成果阶段(2015.7—2016.5)

a.撰写“新课程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b.收集整理研究论文,编辑教案

c.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1)通过观看专家讲座、参与班主任经验交流、撰写学习感受等活动,更新教育观念,做新时代的合格班主任。

(2)教育学生关键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走进小学生心灵这是许多班主任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以个别案例分析为切入点,集体探讨走进学生心灵的巧妙方法。

(3)在班主任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积极解决问题。努力改进自己的班级管理办法,使管理更适合孩子养成好习惯,班级工作更顺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第20篇:课题实施方案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 《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背景和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具体部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

1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选题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料,积淀文化素养,提高人文修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古诗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 3.写作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4.古代经典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5.有效整合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 7.语文教材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8.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9.语文评价中如何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题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必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注重学生文学修养、道德品质等素质的培养。

3.个体性原则。尊重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4.创新性原则。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既要给学生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也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

5.实践性原则。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紧随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要靠教学实践检验,反过来又要给教学实践以

3 指导。

6.科学性原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数据。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对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积累、归纳有关资料,不断发现问题,即时反馈,修正计划,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效果。

4.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5.经验总结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两年,时间自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

一、组织实施阶段(2017.5~2017.9) 1.课题开题并制定实施计划; 2.发布研究指导意见;

3.组织申报立项,考察和批准一批课题参研学校;4.建立实验队伍,对立项课题组织开题 。

二、深入研究阶段(2017.10~2018.12)

1.组织召开课题工作会议、研究人员培训研讨活动;

4 2.课题成果展示、推广,重点组织观摩指导; 3.阶段性成果推广、评选和表彰。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9.1~2019.5) 1.汇总课题研究资料,完成并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成果集结出版,召开课题鉴定会;

3.通过各课题的审查和结题,评选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管理与指导 1.课题管理系统

总课题工作领导小组→总课题组办公室→各课题研究组→参研单位课题负责人→实验研究的教师。

成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负责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审定,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信息的管理、统筹,实施各课题组的各类交流与研讨活动以及成果集成、推广工作,负责对参研单位实验研究活动与行为的指导、督查。

总课题组办公室负责对各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领导与指导。 (1)总顾问

柳 斌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钱梦龙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吴桐祯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贾志敏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2)总课题组组长

王旭明 语文出版社社长、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社长

5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3)专家指导组

吴忠豪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周 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白坚 上海大学教授 陈友勤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胡明道 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余映潮 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黄厚江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张赛琴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程 翔 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张立军 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薛法根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王土荣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 段增勇 四川省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何 郁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朝阳区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 冯 渊 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 (4)总课题组办公室 主 任

李世江 语文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报刊中心主任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成 员

刘 潇 语文出版社数字中心负责人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曹 华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6 过 超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立振 真语文推广团队负责人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5)办公室秘书处

负责人

吴 鹏 语文出版社报刊中心

成 员 (真语文推广团队)

刘基庆 顾 进 张东利 张 雪 党 媛 张童生 于 阳

2.数字化管理

构建信息(数据)资源库,开辟课题网站,施行网络化管理。专人负责课题网站,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3.成立课题组

凡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参研单位均须经申报核准后,由总课题组办公室下达立项通知,并在总课题组办公室备案后方能承担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申报可依据总课题的原则要求,予以创新发展。

经审核立项的课题,由总课题组颁发立项证书,正式授牌。 4.研究工作的指导

(1)日常指导,主要依托网站和报刊等媒体平台进行远程服务; (2)定期指导,通过定期举办课题工作会议、培训活动开展指导;

(3)重点指导,根据参研单位需求,组织专家到校现场指导。 5.研究工作的检查和总结

(1)建立实验工作定期汇报制度; (2)定点召开实验工作现场交流会;

7 (3)定时召开实验工作年会;

(4)定期召开实验工作阶段性成果交流研讨会; (5)实验工作总结会和总课题结题会。 6.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发布

《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杂志等媒体及真语文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将适时刊发本课题所属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和有关本课题的消息及专访报道。

七、研究经费

课题研究经费自筹,不收取任何立项、审批及管理费用。总课题组办公室将在参研单位参加课题培训和结题鉴定时,按规定收取适当教师培训和专家鉴定费用。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研究专著等。

实验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执行报告等。

行动研究成果:师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主管的行政、科研部门评价。

重点是地区或学校在实施方案过程中的成功操作经验总结。 1.软件成果

(1)出版学术论文专辑;

(2)出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管理专著; (3)出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专辑; (4)其他。 2.人员成果

(1)语文教学的优秀教育行政领导; (2)语文教学优秀研究和实践人员;

8 (3)全体教学实验的参与人都有较大提高。 (4)其他。 3.潜在成果

(1)成功实施的典型:一大批示范学校和先进典型学校。可以带动本地区并为兄弟地区如何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示范作用。

(2)成功的实施经验:经验性描述文章和论著。(3)其他。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