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李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54:31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自1981年大学毕业走进太行山,李保国30余年如一日,心无旁鹜致力太行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动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今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报告会上,李保国同志生前的好友、亲人以及同事用质朴的言语、感人的事迹追忆着这位扎根山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时代楷模。在聆听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过程中,很多干部群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务实拼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全场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2012年4月13日,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科技园,李保国教授为群众现场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换优技术。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 摄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他,却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推荐第2篇:党员学习李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6年党员学习李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伴随着八月初刘云山同志在凉山州的调研,李宝国同志扎根太行山区,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的英雄事迹也传遍了祖国各地,在党组织的安排号召下,福清核电党支部召开了相关会议,旨在把李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传播好、学习好,激励公司全体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坚强毅力去谱写公司又一新篇章。

在阅读相关文件,了解了李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从内心深处感到了震惊,他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自觉践行入党誓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心系太行、立志扶贫,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知识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了基层干部一心为民、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全体党员竖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每位党员干部要自觉以李宝国教授为镜,把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宝贵品格,弘扬他的“新愚公”精神。回想到自己也已步入了社会,不再是弱不禁风的娇娇学子,积极上进、勇于担当是自己最该向李宝国同志学习的。经过此次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离一个标准的合格党员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在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改善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党性觉悟,同时,也要专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整个社会。

巍巍太行,猎猎风旗,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像李宝国同志这样的灯塔,不忘初心,用一生的心血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饱含感情地为民谋福祉、求发展,完美诠释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良好作风。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把李宝国同志的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群众、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牢记于心,以李宝国同志为榜样,加强自我党性修养,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争做新时期合格的党员。

推荐第3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发言稿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推荐第4篇: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总结

2016年5月19日,河北电视台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我校全体教师在会议室观看,观看以后老师们一直觉得李保国教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李保国同志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矢志把最好的科研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李保国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精神十分可贵。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李保国同志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政治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早日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长期安家偏远山区,立志改变贫困面貌,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牢记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忠于使命,勇于担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李保国同志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毫无保留地传授实用技术,致力于让农民变成技术能手,许多在贫瘠山沟“刨食”的农民因此甩掉“穷帽子”。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牢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攻坚,引导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李保国同志将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苦苦钻研技术,解决实际问

题。单是山区土质治理,李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扎根基层一线,始终保持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干在实处,久久为功,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要学习李保国同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李保国同志把科研成果写在了太行山上,虽积劳成疾、多病缠身,他却毫无怨言。他不计个人得失,但对群众却是有求必应,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全省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始终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殚精竭虑,激情奉献,干净做事,奋发有为,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5篇: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体会

用生命谱写的乐章

——李林森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李林森生前任四川达州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工作上他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公正严明;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从不用手中的权利徇私情、谋私利。2011年7月31日因身患癌症,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李林森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赞誉,他的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召开后引发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组工干部学习李林森精神的热潮。

坚定信念,全心为民服务。李林森放弃当检察官的机会,选择去当村官,愿意让自己更加贴近人民,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他曾因在抗洪救灾中积劳成疾,昏倒在工作的第一线,醒来后又不顾医生劝阻投入到抗洪救灾的工作中,被老百姓称为“救命书记” ,正是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支撑他,才能如此忘我的工作为民服务。他虽然失去了在外人看来优越的岗位,但他得到了基层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李林森把为人民谋幸福、谋福祉作为自己的事业,并始终如一的坚持着奉献着,直指生命终止的那一刻。

清正廉洁,坚持公正用人。李林森始终坚持廉洁奉公的做人准则,经常用并不宽裕的工资帮助困难党员和群众,而他自己的肝移植手术费都是借的。李林森自觉落实重品行、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敢于为

埋头苦干的干部说话,将在位置偏远紫溪乡一干就是15年的党委书记王承兴选任为市森林公安分局局长。在李林森同志任职期间,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直部门,18名家庭困难、需要照顾的基层干部得到妥善安排。

开拓创新,推动基层发展。李林森在基层工作十分注重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重视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创造性地探索出“四评村官”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换届中的贿选、拉票和家族、宗派势力介入等问题。李林森担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为万源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工作措施,给万源基层党建特别是组织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被万源组工干部推崇学习。

李林森同志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远不止这些,一个人有信念有坚持才能对事业拥有如此持续、饱满的热情,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心系群众,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源于对党的忠诚,源于人民所盼。他身上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值得所有党员干部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涌现出更多李林森式的好干部,只有这样,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加稳固,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推荐第6篇:观看《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随笔)

观看《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随笔)

打印会议通知的时候,看到“李保国”三个字,心想:这是谁呢?有什么卓越成就和感人事迹?一会儿有时间了学习一下。然而,工作的拖至加之自身的遗忘,便不了了之了,直到坐在视频会议室,才逐渐了解到原委。

李保国同志的简历和事迹,不做多说,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简单谈谈我的感想吧! 依稀记得14年4月初,我们集体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当时是噙着泪看完的。我深深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所打动。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听到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科研兴农、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我们每一位与会人无不声泪俱下。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没有将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把科研项目带到了大山果园,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28项。他培养学生严谨、扎实,带出60多为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中国的林果教育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尽管,他早早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已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正可谓“桃李满天下,学子尽乾坤”。古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保国老师倾尽一世致力于太行山扶贫开发科研项目,将自己最后的生命奉献在科研工作岗位上。

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深深的刺激了我的政治神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一心想着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多少个日日夜夜以地为床、以天为帐,才成就了岗抵苹果,绿岭核桃、至高点红树莓,摘掉了老百姓的穷帽子。老百姓亲切的称他“科技财神”、“活菩萨”。他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给太行山百姓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低头想想自己,惭愧至极。同样是一名共产党员,却相距千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为老百姓做了什么?有没有真正的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今后应该如何去做呢?这些都是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初为人母的我,在听到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所做的《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时,泪水夺眶而出,不能自已。想起他那句:“我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内心真真的疼。我深切的体会到他为了科研事业所倾注的心血,他为了太行山扶贫开发项目所奉献的一切,是多么的至高无上!我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觉得我是胆小的,我甚至不敢说出“向他学习,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样的话语。我觉得于我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而言,那是虚高的,不切实际的。我能做的,唯有坚定忠党爱国的信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扎实做好当下工作。只有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为民服务,更好的践行党员义务,真正做到党员的先进性。

话多无意,行动是最好的语言。

推荐第7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辛勤汗水洒太行

西昌市川兴中学

李玟辉

李保国同志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年高强度工作的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凌晨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他30多年扎根太行山区,把太行山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致力于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帮助农民增收28.5亿元,探索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带领学生和科研团队,面对一些山区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等困难,发扬“安专迷”精神,刻苦钻研技术,大胆探索创新,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他长期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手机里有三四百个农民的电话号码。“路上是司机,下车是劳力。除了干技术,还得管闲事”,赢得山区群众的交口称赞,成为百姓拥戴的“科技财神”。他淡泊名利、不图回报,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分别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坚定信念,勿忘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太行山,而作为基层党员的我们,更要向李保国同志看齐,将悲伤转化成力量,追随着他的脚步继续前行。我们要接过李保国同志的接力棒,在自己的教育领域中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工作,实实在在做事,为凉山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共西昌市川兴中学党总支 2016年7月

推荐第8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说:“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在内丘县岗底,他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的车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老师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在李保国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在他倒下的地方,在广袤的田野上,将会有更多的人踏着他的足迹,带领山区人民奔向富裕美好的明天!

推荐第9篇: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李保国说。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李保国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顺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2米深1米的条状沟,利用深眼闷炮技术疏松下方土后蓄水,把周围的土层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能汇进沟中得以保留,树木成活率由10%提高到90%。这项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140万亩荒山因此披上了绿装。在创造这一技术的前南裕,过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梯田抱脚,森林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6%,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那时李保国所研究的还只是如何让山区绿起来,工作中他发现群众更期待富起来。如果发展经济林木,不就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吗? 河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8.1%,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山区人民十分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驱动的山区开发工作。作为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30多年来扎根山区,为彻底改变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付出了全部心血。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但李保国义无反顾。后来,他曾动情地对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你说太行老区,革命年代牺牲了多少人,他们图什么,不就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吗?先辈们流血都不怕。咱们流点汗算什么?”

30多年来,李保国不懈地努力着,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使山区增收35.3亿元,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前南裕生态经济沟,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串闪光的名字。在旁人看来,哪怕建好一个科技扶贫基地都不容易,可他却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这一切,源于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

有人说,忠诚比能力更重要。也有人说,忠诚比黄金更重要。

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拼搏意识与奉献精神,让人不断进取,不断贡献,让人民收获很多、很多。

科研为脱贫,脱贫为百姓

多少山重水复中的挣扎,多少峰回路转后的陶醉。“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 1999年,临城县的高胜福满怀豪情承包了3000亩干旱的丘陵岗地,但当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岗,却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干好了。他请来了李保国。

李保国实地查看后,肯定地说:“这地方可以治理。”随后一个多月,他带着技术团队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确定出种植核桃的发展方向。

传统核桃品种杂,品质差,产量低,为了选育出优质核桃新品种,2000年,李保国亲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6个核桃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地方引进13个优良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盯到下午4点,中午在树底下啃两个馒头就算一顿饭了。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别人心疼想替换他片刻,他一口回绝:“关键时刻我必须盯好,错过了,要耽误一年时间。”2003年夏,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护住核桃新苗,自己则任凭雨水浇打。还有一次,爱人郭素萍因病住院,需要手术,李保国得知后虽然非常着急,但实验正处关键时刻,只打电话安排了一下,自己仍留在基地。那几天,人们只是觉得他偶尔会眼神游移不定,却不知发生了什么。经过五年辛苦的努力,李保国成功培育出国内最优质的品种——绿岭薄皮核桃。继而,李保国创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壮枝挂果,管理方便,连年丰产,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同时创造的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管理模式,实现了核桃品质的绿色有机。2009年,“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化技术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原国家林业局在绿岭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把这项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推向了全国,仅在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在科技研究的选题上,李保国有一句名言:“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所以,他选取的,都是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让群众受益的课题,而不是在一般数据或一个点的突破,仅仅成为课堂上的一道考题。“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都为山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他发现现有节水灌溉设施在山区应用时有灌水时间不匀、灌水量不匀的问题,竟对机械发生了兴趣,研发出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996年8月,太行山连降暴雨,许多地方树倒屋塌,田地毁损。洪水刮走了邢台县岗底村200亩保命田,山上的果树也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李保国随省科技救灾组进村查看灾情后,眉头紧锁,太行山怎样防洪减灾,如何综合开发,这些问题深深攫住了他的心。临走,他交待村干部年前3个月内把后沟的路修通,到时他再来。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带领群众只用20天就把路修好了。李保国得知后非常高兴,他看出这个村的班子是真心为群众办事的,对脾气,于是带着爱人扛着行李卷就住进了岗底。

严冬里,李保国带领岗底村民展开重建家园的奋战。托梦沟下,人声鼎沸,巨大的标语挂在山顶:跟着星星月亮走,锅灶支在托梦沟;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李保国和普通村民一样,抡锤、放炮、挖坑、搬石头。苦干一年,建成100亩高标准水平梯田,种上了绿油油的苹果苗。河南省愚公故里济源市一位副书记到托梦沟参观后,挥笔赞叹:愚公故乡在济源,愚公精神在岗底。

从1996年到2003年,李保国许多时候都吃住在岗底。他的“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岗底的几千亩山场栽种了20万棵苹果,李保国倾注心血,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打造出远近驰名的“富岗”苹果品牌。这项技术获得200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李保国没有止步。2007年,他到日本长野信川大学研究梨树矮化课题,看到富士苹果的发源地在果树管理上的确有高明之处,便打电话要岗底村的技术员杨双奎前来学习。知道杨双奎没出过国,就委托人帮助把一切手续办好,一应旅途及食宿费用都有他来出。回来后他和杨双奎一头扎进果园,摸索出了适合太行山地的下垂枝结果技术。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取得28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有人说,李保国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却不知,为了每一项成果,李保国付出了怎样的辛劳。荒山野岭上,他不顾风吹日晒采集样品,实验室里,他反反复复地分析数据„„;却不知,李保国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广博,在干中学,学中干,不管是生态的、土壤的、肥料的、栽培的,还是生理的、分子生物学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单项技术到宏观产业设计,都努力学,都努力精通。46岁时,已经当了博士生导师的他,竟然又去扎扎实实地读了经济林博士,这在全国的博士生导师中,也属罕见吧。

人们羡慕李保国的成就,李保国却把成就归功于党组织和广大农民:“科研不能在半空中搞,没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我有山、水、林、田、路,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创新驱动发展。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个轻松的过程,尤其李保国的技术,需要千百万山区农民切实掌握在手中,才会让一片片野岭荒坡变成金山银库。这个全国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经济林专家、大牌教授将自己变身为一个普通农技服务站的技术员,成了一个比技术员责任更多更广的教授,成了一个比技术员还接地气儿的教授,奔忙在技术推广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按照李保国研究的128道工序生产出的“富岗”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极受市场欢迎。可当初教村民掌握技术,李保国着实下了好大的工夫。那时候整个河北省还很少见苹果套袋技术,“套上不烂了吗?”村民不接受。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在果园里搞实验:“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村干部说,赔了干部偿还,李保国摇头拒绝:“你给我上保险没用,人们怀疑的是我。”为了让村民掌握技术要领,他抻着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钟头才能教会一个人。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到10元,八两以上的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比那些果皮厚、锈斑多的没套袋的苹果价值高出几倍十几倍。这下子,农民才真心服了。第二年,村民购买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

为了把岗底村民变成专家,李保国办夜校,搞培训,常年不断。2009年,他提出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让100名果农在家里读中专。这些人毕业后,有62人又考上大专。现在,全村有了5名高级技师、1名农艺师、14名技师,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为了让128道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尽快惠及更多的农民,李保国嘱咐杨双牛组织人将每道工序写成一个故事,登在报纸上,最后印成书,免费发向社会。

李保国一身农民打扮,他也细心地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他说:“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这是教学相长的规律。”他真诚地融入百姓中间,用他们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使其快速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赞皇县寺峪村的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请了一位专家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村民听得晕头转向直抓头皮。慕名请来李保国,他只教给村民两样: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一拍大腿:“原来这么简单。”

教农民疏花疏果,他说:“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人两个,大家就都饱了„„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盖房娶媳妇就省劲多了,所以,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每次培训,李保国都会留下手机号码,他撰写的一些普及栽培知识的书籍,也都印上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农民打电话,他马上解答,有时,农民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不辞辛苦直接到现场去查看指导。他手机中的900多个联系电话,农民朋友的就有三四百个,其中不乏“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宁夏苹果”、“江苏核桃”、“洛阳高核桃”这样的名字,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咨询而没说清楚自己的姓名,李保国只好这样记下来,以便随时指导和了解效果。

别说农民求问,只要遇到农民的果树发生问题,李保国都会主动帮助解决。 1997年的一天,李保国在南和县指导学生实习结束返回驻地途中,看到一片梨园里的梨树下部叶片都卷缩在一起,丰富的经验让他一看便知道是发生了药害,想办法找到园主,一问之下,果然是他为间作的麦田喷洒了除草剂导致果树受害。他又耐心地把解决办法教给园主,这才放下心来。2012年6月,李保国受省林业司法鉴定中心委托对辛集市15个村57户村民承包的梨树药害受损情况进行司法鉴定,工作完成后,他并没有立即返程,而是把切实可行的救治办法打印出来,每户一张,让村民依法儿施行,使得梨树很快得以复原。

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很多进城务工,留下些“老弱残兵”从事农业生产,李保国把一次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技术传授给了他们,既省力又省时。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将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传授给了他们,使山地效益达到良田的1.4倍。李保国的技术推广工作让很多农民扬起了希望的风帆,但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他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亲任理事长,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都超过了50个,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两艘产业航空母舰,让更多的农民插上了科技致富的翅膀。

李保国觉得,要科技致富就定要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在他的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称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有人劝李保国:院士是一个科学家的珠穆朗玛,少往山里跑跑,说不定就能登上巅峰,一个科学家何必去干技术员的活儿?他嘿嘿笑道:“价值体现多种多样,国家需要院士,也需要技术推广服务的人才。对我来说,当院士是未知数,搞技术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贫困是已知数,如果二选一,你说,一个共产党员该选哪个?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是咱们党正在干的千秋伟业,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不比院士赖。”

常年野外的风吹雨打,让李保国面色黝黑。他自嘲是全国最黑的教授,但在农民眼里,李老师最美,称誉他是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甚至“大恩人”、“大救星”。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让千万山岭披上了绿装,让千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你像春风,迎来了山里久违的美丽,你像火种,燃亮了百姓梦中的日子!”

最大的幸福——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 李保国去世前的48小时,是这样度过的:4月8日上午,在顺平县参加省科技厅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会议结束后赶回保定,立刻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项目的验收会作准备。下午3点会议一结束,便自己开车带课题组成员奔赴石家庄,忙碌到晚上10点,仍不放心的他一一敲开课题组成员的房门,确认每一个环节:“验收表做好了吗?”“专家投影仪准备好了吗?”4月9日,星期六,验收会临近中午才结束,他又赶往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晚上,返回保定,9点多,他还通过电话与南和县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电话沟通采摘园的事情。

李保国去世前的2016年的101天,是这样度过的:外出62天,行程近8000公里。这年的腊月二十九,李保国、郭素萍夫妇从外地赶回家中,商量着明天买点什么年货过年时,突然意识到今年没有年三十儿,两人在清锅冷灶的厨房不禁相视苦笑。还好,亲家打来电话,邀请他们过去吃了顿年夜饭。初二开始,就陆续有人找到家里,咨询开春后的果树栽种管理事宜。初五到初八,两人驱车冒雪跑了张家口的两个村、承德的七个村。这时的李保国已经饭量骤减,几乎不吃肉,中午只就着咸菜吃几口米饭,晚上就着咸菜喝碗粥。大家都劝他去医院好好查查,可他说忙,就是不肯去,劝急了,他就说:“活着干,死了算。”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行驶在太行山间,望着绵绵峰岭,使命感每每会鞭策他深踩油门;走进孤村陋室,听着殷殷期盼,责任心常常驱使他加快脚步。他最爱的就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顾不了自己的身体,拼着命地干。有谁知道,病魔早已紧紧缠住他的身体?1998年,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2007年,他又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冠心病。早在被查出患糖尿病时,医生就嘱咐李保国多休息,避免劳累,可他说:“我还这么年轻,我还有很多事儿呢。不做事,那太空虚了。”2007年,在张家口大海坨,平时上山总是抢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浑身冒汗。回到保定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一般情况下,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在场,郭素萍却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希望医生能帮助劝服他把节奏慢下来,别再拼命。李保国当时答应了,可回到工作中,就把医生家人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了。

在辛集市做辅导时,李保国突发心梗,回到保定后,郭素萍强拉硬拽着他去了医院,医生在他的病床前特意挂了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

多少人劝他:“慢一点,慢一点。”他总说不行:“这个点讲完了,下个点还等着呢。”多少次,上午在基地指导完,午饭都顾不得吃,带上点干粮就往下一个点赶,留都留不住:“我晚吃会儿不要紧,不能让农民等我,农民见到我,心里就踏实了。”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他精神百倍,毫无病态,但回到保定的家,他常常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甚至去500米外的儿子家也开车,因为实在走不动。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身上两种病的危险性,正因为知道,他才更努力,做得更多,多帮一个点,就多给了一群人希望啊。有一次,他一天跑了石家庄的4000亩果园,“我累点不算什么,如果通过我的技术早一点让这些果树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几千斤苹果,一斤就按两块钱算,那也不得了呀,一个人辛苦一天,增收几千万元,多值,多有成就感!”

2014年,周岱燕在南和县成立了制高点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发展红树莓产业,请李保国帮助。此时,越来越多的科技扶贫基地和帮扶点已经让李保国每天身心俱疲,但当他了解到红树莓对人体大有益处,并且栽培周期短、效益高、易普及,是个很好的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后,还是接受了邀请并很快组建起技术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树莓种苗组培中心。“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为公司提出了这样的经营理念。家人总在劝他抽出几天时间去旅游,放松身心,他却不停地一直往自己身上压担子。在他眼里,用自己汗水浇灌出的春天的满山滴翠,秋天的硕果累累,就是最美的风景。

无情未必真豪杰。李保国爱自己的家,爱每一个家人。2015年在岗底村工作时,恰逢郭素萍生日,村民买来了蛋糕和蜡烛。那天晚上,李保国异常高兴地向大家回忆起他们恋爱时浪漫美好的大学时光,说到兴浓处,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把蛋糕上的奶油抹到妻子的脸上。闪闪烛光中,他的眼窝嘴角都是笑,郭素萍和大家的眼窝嘴角也都是笑„„

只是,这样的时候太少太少了。今年3月7日,李保国与家人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主持人要求他对家人说句真心话,他竟好半天默默无语。

他是否想起,夫妻当年在前南峪为了不耽误工作,把母亲和儿子接到了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因为他们做的项目叫小流域立体开发,所以村民称他的儿子叫“小流域”。有一次,学校领导前来探视,“小流域”坐进汽车怎么也不肯下来,哭着喊着要去幼儿园„„;他是否想起,在岗底搞科研,把准备高考的儿子接到县里就读,却仍然没有时间做一次像样的辅导„„;他是否想起,妻子两次住院手术,他却因在外地做研究离不开,只好委托同事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他是否想起,他把基地、扶贫点当成自己的家,把每年奔波路途4万公里的越野车当成自己的家,而在保定的这个家,每年的水电费总是学校里最少的„„

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下,李保国终于说出了心底话——几十年来也只能埋在心底的话:“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

这心底话,包含着多少愧疚!李保国抱起小孙子,情难自已,眼泪顺颊而下。 许许多多的山区百姓,因为李保国的帮助富了起来,李保国呢?30多年来,他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有求必应,多数都是无偿服务。从1989年到2003年,他在沙河市蝉房乡推广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讲课、现场示范、入户辅导共70余次,分文未取。他到临城县西张庄村张小常家传授苹果栽培技术,一年跑了5趟,路费都是自己出。担任着河北省核桃、苹果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事长,不拿一分钱工资,不持一份股份。就是他的那项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发明专利,也从没想卖出去赚钱,而是走到哪里都免费教给当地企业和农民,鼓励他们应用这项技术。他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呢,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一个共产党员,计利当计天下利。他不追求金钱和地位,只想着怎么把山治好,把树种活,把果结好,干成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儿。

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被授予各种称号,获得57项荣誉。一次,他在邢台一个村子路遇堵车,路旁的农户听说李保国老师急着赶回保定,招呼来几个人,就把自家土坯院墙推倒,让李保国从院内绕了过去。去年春节,李保国夫妇到岗底村基地,乡亲们你拉我拽,请他们吃饭,从初六一直请到正月二十二,并且,一天六顿饭,早晨两顿、中午两顿、晚上两顿„„

在李保国的心中,这,是最大的幸福!

推荐第10篇: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会文字实录

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会文字实录

27日下午,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组部机关举行,以下是文字实录。

[前方报道组]: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始,报告团成员进场[15:59] [前方报道组]:报告团成员开始作报告,第一个发言的是四川省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报告题目为《燃尽生命写忠诚》。[16:01] [王成军]:我叫王成军,现任四川达州万源市委书记。我报告的题目是《燃尽生命写忠诚》。[16:02] [王成军]:我们万源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是川陕革命老区,到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县”。2006年底县级党委换届,我和林森同志成了一个班子的战友。在一起共事的五年里,他和我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加强组织、配强班子、选好干部、集聚人才,改变老区落后的面貌。[16:02] [王成军]:没过多久,正逢我市村级组织换届,林森同志非常重视,投入了全部精力,经常和组织部的同志蹲在村上,加班加点研究办法。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不就是小小的村级换届嘛,用得着这么费劲吗?”林森同志耐心地说:“万源要发展,关键靠基层组织,重在选好书记。选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带富一个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16:02] [王成军]:林森同志曾经在3个乡镇当过“一把手”,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他在调研中,发现村干部普遍老化、观念守旧、缺乏活力,一些地方宗族势力介入,基层组织软弱无力。针对这一现状,他精选8个不同层次的村,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点,探索总结出“自我荐评、群众相评、组织考评、公开竞评”的“四评村官”模式,为农村优秀带头人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旧院镇红岩村的庞大兵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四评村官”,没想到经过层层闯关,成功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原以为人选早已内定的庞大兵兴奋地说:“不看大姓小姓,不搞拉帮结派,凭本事竞争,大家服!”通过“四评村官”,一批乡村能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当年全市新当选的村干部平均年龄36岁,比上届低了19岁,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四评村官”这一基层干部选任模式,得到了李源潮部长的充分肯定,要求向全国推广。[16:03] [王成军]:村级组织换届后,林森同志又提出要重视解决万源市人才短缺的问题。他经常给我算账说:“全市30岁以下的科级领导干部仅有3人,一些乡镇甚至找不出合适的班子成员,这样下去不行啊!”[16:04] [王成军]:2008年底,林森同志参加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他告诉我:“大学生就业难,正是我们贫困地区招才引智的好机会!”在林森同志的主张下,市委决定实施“千名大学生进万源”计划。他多次带队跑成都、到重庆,进高校、搞推介,千方百计动员大学生到万源建功立业。为引进一名建筑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林森同志主动找他面谈3次,又和他电话交流了8次。这名研究生被林森同志的求贤若渴所打动,终于来到了万源。在林森同志的努力下,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万源引进了300多名大学生,相当于过去8年的总和,其中还有10多名研究生。如今,在万源,偏远的乡村小学有了大学生教师,简陋的乡镇卫生院有了大学生医生,大多数乡镇有了大学生公务员。[16:05] [王成军]:作为组织部长,林森同志考虑最多的还是怎样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他鲜明地提出选人用人要“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对那些敢于攻坚克难、做出实绩的干部,对那些在基层一线、特别是艰苦地方埋头苦干的干部,总是为他们鼓与呼,积极向市委推荐使用。[16:06] [王成军]:紫溪乡是万源边远的高寒山乡,每年十月大雪封山,次年四月才冰消雪融。乡党委书记王承兴扎根紫溪,一干就是15年。去年初,组织部提名将王承兴调任森林公安局局长。常委会上,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其他大乡大镇的党委书记都没这样安排,王承兴凭什么安排进城当一把手?面对质疑,林森同志坚定地说:“在那么偏远艰苦的地方,当了7年乡长、8年书记,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谁能做到?这样的干部不关心、不重用,怎么能体现市委的用人导向?!”后来,市委一致通过了对王承兴的任用。近年来,万源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受到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乡的乡镇干部被交流回市级部门,18名家庭困难、需要照顾的干部得到了妥善安排。[16:07] [王成军]:林森同志坚持原则也是出了名的。他常说:“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准则。”一位在偏远山区干了5年的乡党委副书记,业绩很突出,多次获万源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但因长期顾不上家,妻子一直闹,孩子中考也不理想。2009年,得知万源要动干部,他觉得机会来了,借向林森同志汇报工作之名送钱送物,希望“照顾”。[16:08] [王成军]:“歪门邪道你少来!”林森同志严词拒绝,厉声批评:“只要你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群众信任你,组织会考虑的!”其实,林森同志对这位干部的情况非常清楚。他多次向我说起这名干部的情况。后来,在林森同志提议下,这名干部被提名为另一个乡的乡长候选人。[16:10] [王成军]:在我的印象中,林森同志始终是一个对工作拼命投入、充满激情,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的组织部长。去冬今春,万源发生了特大旱灾,他主动把灾情最严重的茶垭乡邱家坪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组织发动22名党员组成“抗旱突击队”,起早摸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引水渠,解决了群众的用水困难。[16:11] [王成军]:去年夏天,万源还遭受了从未有过的特大洪灾。林森同志一方面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行动起来,在抗洪一线中创先进,在灾后重建中争优秀,一方面带病牵头筹集救灾款,在他四处奔波下,短短一周时间就募集到1000多万元。这对一个遭受巨大灾害的贫困县来说是何等重要啊![16:11] [王成军]:林森同志与我同龄。在我的脑海里,他一直是很乐观、很开朗的人。市委决定的事情,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再重,困难再多,也从来没有推辞过、畏难过。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在身患癌症晚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了两年,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和意志啊!我记得,今年3月,林森同志还给我送来了厚厚三大本乡镇党委换届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每个班子和每名干部的情况。可有谁会想到,那个时候,癌细胞已经在林森同志身上扩散,那厚厚三大本报告,竟成了林森同志的绝笔![16:11] [王成军]:今年7月31日12时25分,林森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短暂而又壮丽的42年人生历程……[16:12] [王成军]:每当夜深人静,我时常想起林森同志,想起和他一起共事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为什么他能始终做到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什么他总是那么关注基层、关爱人才、关心干部,而对自己却几近苛刻?为什么他总在追求卓越、开拓创新?为什么他有无限的工作动力,身患绝症,却仍然忘我工作?我想,那是因为他对党无限忠诚,把党和人民放在了心中最高位臵,甘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16:13] [王成军]:林森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万源这片红色的土地。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他的崇高精神,努力完成他未尽的事业,为开创老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16:13] [王成军]:谢谢大家![16:13] [前方报道组]:第二个发言的是四川省万源市委组织部干部陈升涛,报告题目《我们都很想念您》。[16:14] [陈升涛]:我叫陈升涛,是万源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我报告的题目是《我们都很想念您》。[16:15] [陈升涛]:林森部长离开我们快两个月了,但在他身边工作的那一幕幕场景,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16:15] [陈升涛]:记得林森部长上任那一天,他就要求我们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清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我们把这六句话,制作成匾牌,至今还挂在部机关的走廊上。[16:15] [陈升涛]:林森部长常说:“组织部是渡人的梯子,关键在于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提拔干部,要让群众信服;使用干部,要让社会信服;调整干部,要让本人心服。”对申请工作调动的同志,他从不允许登门拜访,不允许单独汇报。他把长期在基层和一线工作的干部看得很重,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说话,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但对部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他却要求很严。部办公室主任徐世和,被推荐提名为正科级干部人选后,大家都认为他会去一个条件好的乡镇。结果出乎意料,他被安排到一个边远的高寒乡任书记。林森部长主动找徐世和谈心:“组织部的干部用在哪里,大家都很关注。把你放得偏,条件是差了点,但锻炼更大。你要用成绩证明自己,也为组织部争光!”徐世和解开了心里的疙瘩,愉快地到了新的岗位。[16:16] [陈升涛]:在我们万源干部的眼里,林森部长是一个“贴心部长”。基层干部到他办公室,他都要亲自泡上一杯热茶,离开办公室,他一定要送到楼梯口。他常教导我们:“有的干部来我办公室哪怕只呆了一会儿,可能他们都考虑了很久!如果我们不热情或几句话就打发,会伤他们的心!”[16:16] [陈升涛]:“小县要有大作为,穷县更需争一流”,这是林森部长对组织工作创先进、争优秀提出的明确要求,他要求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做到出新、出彩、出色。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创造了一大批党建工作品牌,摸索出的“四评村官”模式,有效地加强了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开展的“五议社区党组织”活动,激发了社区组织的活力,使群众满意率由72%达到96%;实施“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工程,大力缓解了人才紧缺的问题;建立“干部不良操行档案”,加强了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等等。连续三年全省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我市四项基本指标均居于第一档水平。[16:17] [陈升涛]:工作中,他总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即便生病住院,他的病床上也随时放着手提电脑,部里的重要文稿,他都要亲手修改,坚持不满意不出手。记得有一次,我精心撰写了一部科教片脚本,满心欢喜地送给林森部长审定,却被他修改得面目全非,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但经过林森部长的反复修改,这部片子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科技创新进步三等奖。[16:18] [陈升涛]:林森部长常把源潮部长“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的要求挂在嘴边,部里制定《组工手册》,细化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行为规范。一次职工会议,有一位同事迟到了两分钟,林森部长要求当场检讨,并厉声批评:“组织部是党委的形象部门,开会都迟到,怎么去给其他干部作表率?”[16:19] [陈升涛]:每一个新进组织部的同志,林森部长都会把“谈谈习惯优秀、追求卓越”作为一道考题,要求每一位同志“伏案能写、上台能讲、与人能处、遇事能办、对己能严”。[16:19] [陈升涛]:生活上,林森部长却给我们如沐春风般的温暖。组织部门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加点,每次集体加班,只要他在部里,都会吩咐办公室安排可口的盒饭。林森部长还积极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要求我们每天再忙都要锻炼半个小时。而他自己,却拼命地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16:20] [陈升涛]:平日里林森部长是那么关心我们,可是,作为部下,我们却没有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他分担一点痛苦,连病情的真相,都是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才知道。[16:20] [陈升涛]:2009年7月,林森部长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我们都说去看看他,他却婉言谢绝:“我只是做了个小手术,但手术不大成功,需要休养一段时间,单位工作忙,你们就不要来了!”[16:21] [陈升涛]:两个月后,林森部长回到万源,可是身体已大不如前,面容发黑,常常感冒。但他仍然忘我工作,只有在中午或是晚上,他才独自一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医院输液。[16:21] [陈升涛]: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工作成了林森部长减轻病痛最好的良药![16:22] [陈升涛]:今年4月12日,林森部长实在不能坚持在办公室上班了,就把各股室负责人召集到他的宿舍研究工作。从早晨一直到下午两点,他都专心地听,不断地说,不停地咳嗽。咳出的血,他都小心翼翼地用纸巾捏住,不让我们看到。中午时分,他轻声告诉母亲:“妈妈,帮我削个梨子,我得补充点能量,实在撑不住了。”[16:22] [陈升涛]:回想起来,那5个多小时,对于林森部长来说,无疑是在挑战极限、透支生命![16:22] [陈升涛]:4月20日,林森部长最后一次离开万源去重庆医院。[16:23] [陈升涛]:在离城不远的青花镇,他缓缓下车,朝着万源的方向,久久凝望,望着那熟悉的山川,那熟悉的河流,还有那熟悉的村落,默默地落泪。[16:23] [陈升涛]:因为,他知道,这一去难归呀,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万般不舍……[16:24] [陈升涛]:重症监护室里,林森部长双目紧闭,面色蜡黄,嘴里还时不时艰难地念叨着乡镇党委换届、达州市党代表的推选等工作。[16:24] [陈升涛]:在给达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段再青的短信中,他说:“感谢领导的关心关爱,自己的工作远没有做好,惭愧呀!”——落款是不争气的李林森。[16:24] [陈升涛]:生命的最后时刻,林森部长依然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16:25] [陈升涛]:短暂的凝望,似乎为了那最后的诀别。尊敬的林森部长走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2岁英年。[16:25] [陈升涛]: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巴山没了季节,只有被泪水打湿的八月……[16:26] [陈升涛]:鲜花似海,挽帐如云,小城的人们无不为这位远去的巴山儿子而悲伤、惋惜……[16:26] [陈升涛]:尊敬的林森部长,今天,我们朝着您安息的地方默默地鞠躬。[16:26] [陈升涛]:告诉您,我们会坚守承诺:公道正派,甘为人梯;[16:26] [陈升涛]:告诉您,我们都谨记着您的话:习惯优秀,追求卓越;[16:27] [陈升涛]:告诉您,我们永远感念您的深情嘱托:健康生活、快乐工作;[16:27] [陈升涛]:告诉您,我们都很想念您……[16:27] [陈升涛]:谢谢大家![16:27] [前方报道组]:第三个发言的是四川省达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沪军,发言题目《群众眼里的李林森》。[16:28] [王沪军]:我叫王沪军,是达州市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我报告的题目是《群众眼里的李林森》。[16:29] [王沪军]:今年夏天,我有幸和新闻媒体同行一道,走进李林森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方,采访他的先进事迹。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16:29] [王沪军]:2004年,李林森在宣汉县五宝镇任党委书记。这年9月,连日的暴雨成灾,地势低洼的五宝镇被洪水围困,数万名群众危在旦夕。[16:29] [王沪军]:80多岁的村民覃宗秀回忆说,她们一家人没有想到,汹涌的洪水这么快就冲进了底楼。老人拉着孙女往外跑,但被洪水堵了回来,被迫爬到了楼上。就在这时,李林森赶来了,两次背着老人和她的孙女,趟过齐腰深的洪水,把她们送到了安全地带。[16:29] [王沪军]:乡亲们回忆说,那场特大洪灾,全靠李林森他们。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夜搜寻,创造了两万多群众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的奇迹。老百姓至今都感激地称李林森为“救命书记”。[16:29] [王沪军]:洪水未退,公路被淹。除了一身衣服,很多群众什么都没带出来,安臵任务异常艰巨![16:30] [王沪军]:“决不能让一个人饿倒、病倒!”在史无前例的大灾面前,李林森深知:全镇老小都看着他,自己代表党组织,自己就是主心骨![16:30] [王沪军]:李林森安排人找来红布、红纸,裁剪成红旗插在数十个临时安臵点上。在党员先锋队集结会上,李林森掷地有声地说:“老百姓看到红旗,就是看到希望!大灾面前,党组织就是群众的依靠!”[16:30] [王沪军]:为了完成好重建安臵任务,李林森一直超负荷地工作,透支着自己的身体。终于,在去救灾物资发放点途中,他两眼发黑,一头栽了下去——这已是几天内第3次晕倒。可一醒过来,他又一手打着吊针,一手掏出手机询问灾情。[16:30] [王沪军]:现场一位副县长看见,责备他“太不爱惜身体”,强行夺下手机。他火了,“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干!我躺下了,老百姓怎么办?”[16:31] [王沪军]:就是这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和战友们就完成了省委、省政府“重建一个新五宝”的艰巨任务。一幢幢灾民新居拔地而起,一幅幅“共产党好”的门联透出了老百姓心中的喜悦……这场天灾,也让五宝人领略了李林森“拼命三郎”的精神。[16:31] [王沪军]:2006年2月,李林森从宣汉调往万源,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放鞭炮为他送行。五宝镇不足两公里长的街道,他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16:31] [王沪军]:五宝镇干部杜吉田动情地说:“李书记调走的时候和来的时候一样,都是一个纸箱装书,一个布包装衣服,其他啥都没有。”[16:31] [王沪军]:在干部群众心中,李林森为什么那么受人尊重?让人不舍?这个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从蜂桶乡一位老党员那里,我又一次找到了答案。[16:31] [王沪军]:李国元,让水坝村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党员,他曾是50年代的老乡长,老伴走得早,儿子常年在外务工。[16:32] [王沪军]:今年春节前,李林森下乡慰问困难群众。看到李国元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心情格外沉重。他走进屋里到处看,摸着潮湿的被盖,眼泪直往下掉。他握着老人的手,连声说:“老乡长,您操劳了一辈子,没想到日子还这么难,我该做检讨,我这个组织部长当得不称职啊!”[16:32] [王沪军]:他当场就和当地干部一起商定帮助老人改造房屋的方案。临走前,他告诉老人:“一定要保重身体,等房子修好了,我再来看您。”[16:32] [王沪军]:这段时间,老人常常站在自家新房前,朝着山的那一边,不停地念叨:“林森部长说,他要来看我的,咋还没来呢?”[16:33] [王沪军]:李林森常在干部面前讲:“为群众服务的党才是共产党!做党的干部,就要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16:33] [王沪军]:李林森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不宽裕。因为他总是自掏腰包,一百、两百地接济困难群众。直到两年多前,一家人还租住在不宽敞的房子里。有人问他:“你这样做值得吗?”李林森深情地说:“看到那些困难的群众,我就想起了自己乡下的父母,父母有困难,哪个儿女不急,这些乡亲也是我的爹娘啊!”[16:33] [王沪军]:在万源市白沙镇往川坝村采访时,我们见到了邓正怀。他双眼高度近视,妻子常年多病,两个儿子还在上小学。他对我说,在他一家最绝望的时候,是林森部长雪中送炭,给了他们生活的信心。[16:34] [王沪军]:去年春节前的一场大雪,压垮了邓正怀家的羊圈,山羊冻死了一大半。[16:34] [王沪军]:就在邓正怀一家陷入绝望的时候,李林森找到他家,拉着他的手安慰道:“老邓啊,我知道山羊是你家的命根子,但只要有人在,天大的坎都迈得过去!”[16:34] [王沪军]:李林森当即安排人手,帮助邓正怀转移剩余的山羊,还为他申请民政救助。[16:34] [王沪军]:临别前,李林森掏出了仅有的520元钱,交到邓正怀手里说:“快过年了,去买点年货吧”。[16:34] [王沪军]:在李林森的关心下,今年邓正怀家的山羊已经可以出栏了。老邓一直念着,要给他的恩人送一条最大最肥的羊腿,可是,这个愿望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16:35] [王沪军]:李林森病危的消息传出后,数以千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他。病房前、楼道间,站满了人,在这些人中,有的从来没出过这么远的门,甚至都没坐过火车。还有的根本就不认识李林森,只是被他的事迹感动了,一定要来看看这位大好人。[16:35] [王沪军]:8月2日晚,在李林森同志的追思会上,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稚气未脱的学生来了,满怀感恩的山里农民也赶来了……这一夜,人人眼里都含着泪水,万源河西广场,成了泪水的海洋。[16:36] [王沪军]:一位姑娘举着“李叔叔,您一路走好”的横幅,哭得特别伤心。她叫熊静,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专程从深圳赶来为李林森送行。[16:36] [王沪军]:2006年,因家庭困难凑不齐学费,在万源重点高中读书的熊静准备放弃学业,外出务工。[16:36] [王沪军]:就在这个时候,李林森来到熊静家,关切地说:“熊静,我了解到你的情况,学费的事你不要担心,以后,我们来帮助你!”[16:36] [王沪军]:从那以后,每学期开学前,熊静都能准时收到李林森资助的学费。后来,熊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财经大学,还顺利拿到了双学位,并在李林森的教育引导下,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6:37] [王沪军]:采访中,熊静告诉我们:她一定会像李叔叔那样,做一个好党员;一定要继续这份爱心接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6:37] [王沪军]:一次次地采访,一次次地感动,一次次地流泪。[16:37] [王沪军]: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慢慢地体会到有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16:37] [王沪军]:谢谢大家![16:37] [前方报道组]:第四个发言的是李林森妻子、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统计局干部向琪,发言题目《我们能做的,唯有坚强》。[16:38] [向琪]:我是李林森的妻子向琪,我报告的题目是《我们能做的,唯有坚强》。[16:39] [向琪]:林森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只是做了他该做的工作,组织上却给了他这么高的荣誉。作为林森的妻子,在这里,我要代表他、代表我们全家,向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感谢。[16:39] [向琪]:嫁给林森,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他阳光、帅气、干练、真诚。结婚之初,他在学校当老师,空闲时间相对较多,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总是变着花样做好吃的。[16:39] [向琪]:1997年,已调到宣汉县检察院工作三年的林森,自愿申请下派到五宝镇梨耳村任村支部书记,成为了全县第一个“大学生村官”。从那时起,我们就聚少离多了。后来,随着林森职务的变化,他更忙了、也更累了。偶尔回到家里,书房又成了他的办公室,我也成了他的“秘书”,帮他收集资料、录入文稿,常常忙到深夜。虽然又苦又累,但我的心是甜的。[16:40] [向琪]:还记得2007年那个生日。那天,林森下乡调研去了,很晚都没接到他的电话,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他却托朋友带回了一束巴山深处的山菊花。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16:40] [向琪]: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7月,林森检查出肝癌晚期。这个消息,尤如晴天霹雳,我俩忍不住抱头痛哭。短暂的悲伤之后,林森擦掉眼泪对我说:“我不怕死,但我怕手中那些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完,我怕父母和儿子知道了没法承受啊!”[16:41] [向琪]:我俩东拼西凑医疗费用,悄悄到医院做了肝脏移植手术。林森告诉我:“以后的日子,我俩得坚强面对,勇敢地生活下去。”靠着这种信念、这种意志,我和林森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两年。[16:41] [向琪]:为了少耽误工作,去年底的又一次手术,他把时间定在了12月28日。因为元旦要放3天假,可以利用放假时间住院,然后在4号就回单位上班。[16:41] [向琪]:很多时候,为了节省时间,林森总会悄悄地调快输液速度。一次次的推针输液,他的手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血管萎缩,实在没地方扎针了,医生只好在他手臂上臵入静脉留臵针。[16:41] [向琪]:术后半年,出现了排异现象,反应非常强烈,林森的手指、脚趾关节开裂,拿东西、走路都钻心地痛。病痛折磨得他大把大把地吃药,每天准备的药,都要用饭盒来装。[16:42] [向琪]:我经常说他:“命都快没了,你还这样,到底图个啥呀?”他笑着安慰我:“别生气了,等忙完这次机构改革,我就休息!”可这事儿一完,他却又说:“等党代会结束吧”……[16:43] [向琪]:林森虽然生了病,但他依然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记得有一次,有个干部提着现金来到我们家,希望调整干部时给予关照。林森非常生气地说:“把钱提回去,组织用人不是看谁钱多钱少!”那人借洗手之名,把钱丢到厕所就走。林森发现后,提着钱就追了出去,硬是把钱还了回去。第二天,那人又来我们家,结果林森门也没让他进。[16:43] [向琪]:对别人是这样,对家里人他也不徇私情。林森的大妹妹,因为企业破产,一直打着临工,多次求哥哥帮忙找份工作,可林森都没有答应。他说:“我这个组织部长不是给家里人当的,要是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林森住院后,妹妹来探望他,他拉着妹妹的手说:“妹妹呀,哥哥没帮上你们,不要记恨哥哥呀!”大妹妹哭着说:“哥,你都病成这样了,怎么还把这事儿放在心头哇?!”[16:44] [向琪]:林森的父亲是教师,严格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懂得了忠孝的道理,但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法长期守在父母身边。为此,他常常深感歉疚。[16:45] [向琪]:2009年7月父亲生日那天,一家人都围在一起给老人过生日。到了中午,父亲迟迟不宣布开席,而且焦躁不安。一直没等到儿子祝福电话的老人,在满屋子客人面前发火了。可老人哪里知道,那时,他的儿子正躺在手术台上,做着肝移植手术啊![16:45] [向琪]:林森自从检查出肝癌来,我们一直瞒着双方的老人,特别是瞒着他的父亲,因为老人患病多年,林森担心影响父亲的心情和治疗。直到今年5月初,达州市委主要领导到医院看望林森的消息见报后,父亲才知道了真相。父亲盯着报纸,看了又哭,哭了又看,哭喊着:林哪,我的儿![16:46] [向琪]:林森患病后,为锻炼儿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会有意无意地给儿子讲:生活总会有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你是男子汉,面对困境,要学会调节心态,要坚强勇敢地面对。[16:46] [向琪]:以前很少给孩子买衣服的林森,最近两年只要到外地出差,就会给儿子买衣服,而且衣服的型号总会大很多。不知情的儿子每次都埋怨爸爸买的衣服不合身。林森总是笑着说:“大点儿好,大点儿好,能多穿几年呢。”[16:46] [向琪]:儿子哪里知道,这些“大点儿好”的衣服,饱含着爸爸对你多么深沉的爱啊![16:47] [向琪]:在林森的影响下,儿子阳阳也学会了宽容、谦让和坚强。6月19日这天是父亲节,阳阳给重病的爸爸发了一条深情的短信:“亲爱的爸爸,您一定要加油!命运不相信眼泪,我们能做的,唯有坚强!”[16:48] [向琪]:在儿子面前,林森永远都是一幅笑容。但再坚强的外表下都是肉长的心![16:48] [向琪]:很多个夜晚,我都被他的抽泣声惊醒,看到林森望着手机上儿子的照片泪流满面。[16:48] [向琪]:他对我说,最好在儿子暑假期间去往天堂,好让儿子心理有个缓冲期,开学的时候能正常上课,不影响学习。没想到他竟然真的在这个暑假离我们去了。[16:48] [向琪]:在重病监护室里,林森断断续续地给我交待:“梨树乡荆竹坝村李代菊的两个娃娃,不知道学杂费凑齐了没有,你把省委今年七一表彰奖给我的那5000块钱,交给李代菊,算是一点心意。还有,草坝镇老党员郭钊贤的老伴肺气肿,不知道好些没有,找机会你去看看……”[16:49] [向琪]:当林森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他给父亲和母亲发了最后一条短信:“爸爸、妈妈,生命仅是个过程,我们都要想开些,我走后,您们一定要多保重。”[16:49] [向琪]:他对我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都要去的。”[16:50] [向琪]:他说:“人都是哭着来的,我要笑着去!”[16:50] [向琪]:他说:“后事简单点,就回老家去,那里有山,有水,向着阳光,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16:50] [向琪]:7月31日上午,林森要我给他念达州日报上市上开“两会”的消息,听着听着,他就昏迷了过去,我紧拉住他的手,一次又一次地呼喊:“林森,林森,你醒醒,你醒醒啊……”[16:50] [向琪]:但林森终究再也没有醒来……[16:50] [向琪]:林森就这样走了,带着对亲人的不舍走了,带着对乡亲们的不舍走了,带着对组织工作的不舍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不舍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16:51] [向琪]:但在我和儿子的心里,他从来就不曾离开!林森,我要对你说:我们相濡以沫十几年,你对人生的态度、对事业的执着,你的坚强、你的善良,已经浸入我和儿子的血脉!林森,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把儿子培养成才,让他做一个像你一样的人。[16:51] [向琪]:谢谢大家![16:51] [前方报道组]:最后一个发言的是万源市白沙镇水井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白光华,发言题目为《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16:53] [白光华]:我叫白光华,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报告的题目是《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16:54] [白光华]:回首我从东北到万源,源于林森部长的一条短信。[16:54] [白光华]:那是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和同学们四处找工作。一天,一位万源的同学给我看了一条短信:万源籍大学生朋友,你好!家乡既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你回报父老乡亲的平台,真诚邀请你回来建设家乡。落款是组织部长李林森。[16:54] [白光华]:组织部长亲自发招贤短信,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和感动。恰好,那段时间国家正在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就报名选择了万源。[16:55] [白光华]:清楚地记得那天是9月16号,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志愿者,从成都集中出发,坐了7个多小时的火车终于到达万源。刚下车,一位高高大大、一笑就露出两个酒窝的大哥对我们说:“我叫李林森,代表市委来接你们,欢迎你们来到万源!”当时,我们都很感动,组织部长这么忙,居然还亲自到车站来接我们。他的和蔼可亲,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16:55] [白光华]:我大学学的是网络专业,刚到万源,被分配在白沙镇党政办公室工作。后来又被抽调到市机要局,负责网站的管理维护和下乡采访等。[16:56] [白光华]:有一次,林森部长下乡特意带我随行,前往峰桶乡让水坝村。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出发,车开了2个多小时,又走了近3个小时山路。到了中午,我们在村小学那破旧的教室里,看到一群

7、8岁的娃娃,正就着几根咸菜下饭。[16:56] [白光华]:林森部长含着泪水告诉我:“光华,我今天绕道带你来这里,就是想让你感受一下高寒山村的真实生活。孩子们实在太苦了,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啊!”在那之后,我主动联系了一名留守学生,还经常向林森部长汇报自己的想法。每一次见面或是通话,他总是喜欢和我谈人生、谈理想,鼓励我扎下根来,建设万源。[16:56] [白光华]:林森部长对我们外省来的年轻人特别关心,他知道我们吃不惯又麻又辣的川菜,每次他家属到万源的时候,林森部长总会给我们打电话,问问我们在不在城里,让我们去他家改善伙食。刚到万源的那个冬天,他还特意安排组织部的同志,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床电热毯。在我的记忆中,这种事是爸爸妈妈才能想到的,他却做到了,用着电热毯,真有在家的感觉。[16:57] [白光华]:在我们志愿服务快要结束的时候,市委召开座谈会议,林森部长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虽然现在万源的条件艰苦,但国家很重视西部的发展,很重视老区的建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老区的建设需要你们,山里群众盼着你们留下来!”[16:57] [白光华]:那段时间,父母经常打电话叫我回去。他们年纪大了,需要我回去照顾。但想起林森部长推心臵腹的话语,想到这两年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觉得:万源有干事创业的舞台,我应该留下来,不能就这样回去![16:58] [白光华]:后来,我顺利通过考核,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白沙镇水井坝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岗前培训时,林森部长结合他的工作经历说:我也当过村官,农村工作首先是要与农民群众有感情,与他们交朋友……培训期间,他还找我们轮流谈心,他那兄长般的教诲,让大家心里热乎乎的。[16:58] [白光华]:水井坝村是一个偏远的贫困山村。这里很适合种土豆,土豆淀粉含量高、口感好,远近都有名气。但老百姓一没技术二没销路,土豆种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16:58] [白光华]:一次,林森部长到白沙镇检查指导工作,我作为村官代表,在座谈会上建议,市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科技水平,加快发展土豆种植业。[16:59] [白光华]:林森部长对我的建议很感兴趣,随后便安排远程办的同志到村上安装了投影仪,送来了技术资料。他还为我们请来了农技专家,讲授土豆种植技术。[16:59] [白光华]:为了打开销路,林森部长又启发我,用掌握的网络知识,在互联网上开个网店,把土豆推出万源,推向全国。如今,我们水井坝村已建起了千亩土豆基地,去年仅土豆收入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400多元。[16:59] [白光华]:林森部长还很关心我的婚姻大事,张罗着给我介绍对象。今年4月,我结婚的时候,林森部长第一时间发来短信:老弟,新婚快乐![16:59] [白光华]:可是,没过几天,我却听到了林森部长病危住院的消息。这一下子让我惊呆了!我急忙和妻子赶到医院,去看望林森部长。虽然他已不能正常进食了,但看到我们带去的结婚喜糖,他还是坚持要吃一颗。他把糖含在嘴里,蜡黄枯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17:00] [白光华]:本来,我和妻子说好在林森部长面前不哭的,但那个时候、那种情景,我俩的泪水还是不争气地流个不停。[17:00] [白光华]:像我这样,受林森部长感召,大学毕业来到万源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都得到了林森部长无微不至的关怀、指点和帮助。去年村级组织换届,我们镇青龙嘴村的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潘毅,通过“四评村官”,成功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还有我们镇的选调生李根,来自华北平原。刚到万源时,面对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不适应。林森部长知道后,多次嘱咐镇党委书记给予关心。后来,李根很快适应了山区生活,工作也渐入佳境,去年底被提拔为茶垭乡党委副书记。[17:01] [白光华]:目前,我们万源151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8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32名选调生中,已有15人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17:01] [白光华]:鸟儿感谢天空,因为天空给了它自由;[17:02] [白光华]:鱼儿感谢大海,因为大海给了它生命。[17:02] [白光华]:我们感谢林森部长,因为他的关心和教导,我们懂得了怎样去做人、做事。[17:02] [白光华]:虽然林森部长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兄长般的关怀、那暖人心扉的话语、那饱含深情的嘱托,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我们一定会牢记林森部长的教诲,像他那样做人做事,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献给老区人民,不辜负林森部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17:02] [白光华]:谢谢大家![17:02] [前方报道组]:报告团成员发言完毕,全场掌声雷动。[17:03] [前方报道组]:今天报告会到此结束,感谢关注。[17:19]

第11篇:商南县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会汇报

商南县各基层党组织收看学习李林森同志

先进事迹报告会情况汇报

市远程办:

根据市委组织部下发的商远办通字„2011‟24号《关于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收看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县迅速通知基层各终端站点做好收看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把组织学习收看活动与创先争优相结合,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现将我县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动员,畅通网络,组织收看。我县远程办在10月17日收到《关于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收看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后,高度重视,迅速动员,第一时间以电话、传真、网络预告、远教QQ群群发消息等方式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将收看内容、收看时间、收看频道及具体要求通知各基层党委和乡镇管理员。为使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见诸实效,保障每个站点都能正常参与播放收看活动,县远程办还积极协调电信部门,利用两天时间对全县的电信模式站点、卫星模式站点及入企入户站点进行了设备、网络的检修维护,对存在问题的站点及时发现、现场解决,确保了播放学习不出故障。

二、合理安排,制定计划,开展讨论。我县制定了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学习计划,下发了相关文件,明确了具体的活动安排,各乡镇通过收看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卫星电视、召开专题学习会、座谈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积极开展学习收看活动,并组织开展讨论。李林森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深深感动了收看收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大家一致认为,组织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很有教育意义,非常必要。

三、先进事迹,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四川达州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朴实无华、令人奋进,一段42岁的人生旅程,在无数人心底激起涟漪。他是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以短暂人生的崇高境界,集中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集中展示了一名领导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集中展示了一名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职业风范。在收看了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后,广大党员干部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我们将以李林森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要学习李林森同志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一心为民、求是探索的精神,学习他爱群众、敬群众的群众观。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面对被洪水威胁的群众,他喊出“老百姓的命就是我们的命”,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救援;面对生活困难的老党员,他流下男儿泪,并自掏腰包进行资助。不仅如此,他始终对群众保持一份敬畏,他深知群众欢迎什么、痛恨什么,坚持安贫乐道、两袖清风,做到一个布包、一个纸箱上任,也一个布包、一个纸箱离任。这种群众观,真正体现了对群众的感情和责任,群众最为乐见,干部最应树立。

清油河镇洋桥村的27岁大学生村官张妮娜,在看完李林森的事迹报告会后,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说:“李林森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精神的宽度和厚度!我们应该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在组织系统激起了强烈共鸣。商南县委组织部在部机关开展了“争做李林森式组工干部”活动,大讨论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屈鹏说,“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组织干部,必须把乐于奉献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以李林森为镜对照检查,学先进、找差距,深入思考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这三个问题。”广大组工干部纷纷表示,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当前创先争优活动中,与李林森同志“比理想信念,争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比敬业实干,争做创业创新创优的先锋;比公仆情怀、争做诚心诚意为民谋利的模范;比艰苦奉献,争做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榜样”,努力把李林森同志的崇高精神渗透到思想深处,贯穿于商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工作常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实现人人争先进、事事作表率!

共产党员是先锋模范,组工干部是过硬队伍。从王彦生到杨善洲再到李林森,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于共产党人的崇高无私,感动于组工干部的敬业奉献。让我们化感动为力量,用更加自觉的服务、更加严格的自律、更加主动的工作、更加积极的心态,来营造更多的感动!

据统计,全县共有200个远程教育站点6000余名党员群众参加了学习收看活动,收看率达到90%以上。

商南县远程办

2011年10月20日

第12篇: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在观看了《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录像后,我大受感触,为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大受教育。

向李林森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公道正派、公正廉明的职业操守,学习他与时俱进、开拓有为的进取精神,学习他自强不息、无私奋斗的崇高品德,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

一要学习他的政治坚定。李林森对党无限忠诚,对党深深热爱,对党和人民赋予他的责任自觉担当,任何时候都不动摇,对党忠诚、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要具有坚定地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党性意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的清是非、在重大关头和各种风浪中经得起考验,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二要学习他的公道正派。他坚持凭德才用干部,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受到提拔重用;坚持重基层、重边远的用人导向,先后将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乡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级部门。而且,他还坚持有所不为,面对跑官要官的人,他用“组织用人不是看钱多钱少”将人劝退;面对自己身边的人,他不搞裙带之风坚决、不搞亲亲疏疏,而是劝妹妹继续干好临时工,劝老部下接受安排到最边远的乡镇工作。这种公道正派作风,以廉洁自律为支撑,平时我们也要加强自律,做到办事公道正派。

三要学习他的真情为民。他将群众看的比什么都重要。面对被洪

水威胁的群众,他喊出“老百姓的命就是我们的命”,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救援;面对生活困难的老党员,他流下男儿泪,并自掏腰包进行资助。不仅如此,他始终对群众保持一份敬畏,他深知群众欢迎什么、痛恨什么,坚持安贫乐道、两袖清风,做到一个布包、一个纸箱上任,也一个一个布包、一个纸箱离任。这种群众观,真正体现了对群众的感情和责任,群众最为乐见,干部最应树立。基层党员干部更应坚持这种群众观,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要学习他敢创新、会创新的创新观。老办法、老套路总有不管用、不够用的时候,组织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加复杂,更加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李林森深知这一点,他不满足当地组织工作现状指出“小县也要争一流、穷县更需大作为”。为此,他深入农村调研村级换届工作,创设了“四评村官”这一村官选拔方式,破解了村级组织缺带头人、带头人缺带动力的难题;亲自到高校开展引才工作,用特殊的政策和深切的诚意吸引人才,大大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窘境;不回避干部管理突出问题,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良操行档案”,促进了干部德的提高。这种创新观,既突出了创新的主动性,也突出了创新的实效性,不同于被动落实和伪创新。我们身在基层在处理问题、搞发展时,更要树立这种创新观。

共产党员是先锋模范,我们应化感动为力量,用更加自觉的服务、更加严格的自律、更加主动的工作、更加积极的心态,来营造更多的感动。用实际行动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

第13篇: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

思想汇报

-学习李林森事迹报告会有感

2011年12月10日,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我学习李林森事迹报告会,之前也听说过他的事迹,只了解到他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出色的干部,学习完这个报告会后,对他的事迹有更深入的了解,说实话,感触太多,以至于有点没有头绪,但是,在我脑海里,他的那对老百姓的责任,大爱无私,心系群众,一身正气,忘我工作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驻在我心底,对他只有无限的崇敬、无限的感激。

他曾经在3个乡镇担任过乡镇长或书记的李林森,工作法宝之一就是走群众路线。万源山高路险,下一次乡近的要走一天,远的三五天回不来。李林森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万源市大大小小52个乡镇,哪儿的干部叫啥姓啥,有什么长处缺点,他都清清楚楚。在这个基础上,他重点选了8个不同层次的村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群众对选任村干部的想法和期盼。

我的家乡也在四川,我的家乡也在乡下,回想我们那里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年来的村官给我们老百姓的贡献,我才发现,我们的村官几乎没有下过乡,更别说所以乡镇都走一遍。要是我们的村官也有李林森同志那般的为百姓着想,我想今天的我们,今天我们的乡村,相比昨天,绝对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林森同志是一切从群众出发,把为人民服务牢记在心并付诸于行,我崇敬他!李林森同志曾经说过“我当过村支部书记,村支部书记选好了,可以造福一方,如果选不好,会贻误一方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党的形象,是大事啊!” 他说:“百姓需要的才是最合适的”,因此“四评村官”模式诞生。为了群众的发展,优秀党员的发展,他推出了很多实际可行的政策,对老百姓,村官,以及中国乡村的发展贡献了他全部的智慧和心血!

然而如果事发今天,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更确切地说,如果我们就是李林森同志,身患绝症,我们会像他这样拼命工作吗?我想我们大多数都会选择自怨自艾,对工作的热情自然就日益下降,然后静悄悄却又惶恐地等着死亡的到来,癌症可怕,死亡更可怕,因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当面对自己的胆怯或者丑陋的一面时,为了不让别人揭穿,沉默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如果是我,在之前,我想我也会选择做一个懦弱的人,静悄悄第躲在某个角落等待死亡的降临,我将会停止我一切的正常工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以后,我感到很羞愧,我也是来自四川的乡下老百姓,现在大学即将毕业,为什么我在李林森同志的面前就显得那么渺小呢?为什么我不能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很惭愧。

虽然大学期间无论从思想,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方面,我都尽力做到最好。但是我一直的梦想就是以后一定远离家乡,等自己又出息了,绝对不回乡下!,现在我为我的梦想不值,人家一个癌症晚期的党员,都能大无畏地为老百姓奉献余生,而我呢?只想着逃避,逃离生我养我的地方,说实话,我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来自遥远故乡对我的期望。

所以通过这次学习李林森的先进事迹后,我的梦想因他而改变,我不会马上放弃我以前的做事原则,马上回到我的家乡,我会延续我一直有的那股拼劲,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拼搏,争取做出一番成绩来,等我有了足够的本事,足够的能力,我再回乡和老百姓们一起拼前程!拼老百姓的前程!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应该感谢她,而不是逃离她,我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为老百姓着想的心,为故乡的发展尽我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只要我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实现我的梦想!

敬请党组织考验我,谢谢。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汇报日期:2011.12.15

第14篇: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世界因你而不同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李开复《世界因你而不同》。当我们在想着怎么去做好那个“你”时,在四川万源市就有一位在平凡岗位上用生命续写着不平凡事迹的忠实的人民公仆,他叫李林森,世界因他而不同。

李林森,男,汉族,四川宣汉县人,李林森生前任四川达州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他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大力推荐使用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注重改革创新,主持推进的“四评村官”等多项工作得到地方党委和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从不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情、谋私利;始终以事业为重,即使身患癌症,仍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拼命工作,2011年7月31日因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李林森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赞誉。日前,中央组织部追授李林森“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

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一名基层组织部长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尚品质。李林森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人民群众当亲人、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我们不仅仅是要缅怀这位党的好同志,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李林森同志的精神,学习他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学习李林森同志勇于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像他那样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学习李林森同志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像他那样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是深入群众的基层的“学生官”,以前在校园那份安逸思想绝对不能再出现在我的脑海。来到基层,我就要面对现实,悟透一个“学”字,从有字之书向无字之书转变,与农民做到从远距离向零距离贴近,努力补习政治理论课、国情乡情村情课、基层方法课。做好一个村官,更要做好一名村民,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在基层我要努力让世界因有“我”而不同!

易家湾镇红旗村村官:肖荣彪

2011年10月25日

第15篇:阳原县组织收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全覆盖

阳原县组织收看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全覆盖

5月18日,接到收看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通知后,阳原县第一时间通知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党委,特别是直接通知省、市、县163个精准脱贫驻村工作组的第一书记,要求组织好各村党员做好收听收看工作。全县实现了县级领导干部、县委政府部门机关党员干部集中收看,各乡镇、县直党委机关党员干部集中收看,各村党员集中收看的县、乡、村三级收听收看全覆盖。广大党员干部在收看完报告后,纷纷表示不仅被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务实拼搏、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更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潜心钻研、夙兴夜寐的拼搏精神和价值追求;学习他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

第16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行“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

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为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塑造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新时期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新形象,2007年8月14日,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长春隆重举行了“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先进事迹长春首场报告会。这次报告会,是近半年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以“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开展纪律作风整改专项活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一次检阅和展示。参加此次演讲的有先进个人辽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局长吴艳、先进集体代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办公室负责人李珮文、先进单位代表图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吴慧杰。来自省及长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各直属单位、长春市各县级局的全体干部职工共350多人现场聆听了先进事迹报告。

吴艳,是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先进个人。作为辽源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分局局长,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做到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切实体现了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很好地诠释了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这一根本任务。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遇到的环境如何变化,她都持之以恒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岗位多变,业绩突出;平凡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

先进集体行政审批办公室,是在2006年4月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新成立的部门,是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窗口。他们的工作业绩一直都位居全省各厅局的前列。在去年3个季度、年终进厅单位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名列省直46个进厅单位第一,今年又连续两个季度名列第一。作为审批权力高度集中的部门,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加强廉洁自律,管好权、用好权,坚持依法审批,廉洁审批,高效审批,真诚优质服务。他们主动采取大幅度增加即办件、缩短办理时限,设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预约服务、集中审批”,大胆放权、委托审批,电子申报、网上审批,“拆件审批”,提前介入、前置审查等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建立、实施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守则、行政审批办公室内部运行的程序、制度、办法,以及行政审批办公室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近20项制度,特别是实行了工作人员A、B角交叉分工制约制,坚决杜绝“以审”谋私问题的发生,很好地履行了“监管是责任,审批是承诺”的要求,受到了管理相对人的普遍好评,多次收到来自企业和办事群众的表扬信和致谢锦旗,树立了部门良好形象。

先进单位图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的理念,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监管与发展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探索科学监管、民主监管的方式、方法,以和谐促监管,以科学求实效,很好地解决了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的问题,并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实现了行政相对人服气,地方政府满意,社会认可,政行风测评取得了全市前四名的好成绩。

以上三个先进典型都是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以“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开展纪律作风整改专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他们都坚持做到了以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负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横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报告会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纪检组长郭庆河主持。会上,长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越春代表长春市系统干部职工做了表态发言,决心以先进为榜样,全面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树立系统良好形象。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隋殿军代表省局党组强调了三点意见,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先进事迹中认真汲取营养,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一要以先进为榜样,努力塑造 “四个新形象。(“为民、护民、利民”;干净、干事、干成事;反应快捷、执行有力、权威可信;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新形象。)二要以学习先进为契机,把“树立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加强纪律作风整改专项活动引向深入,在解决深层次矛盾,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三要发挥先进作用,带动各项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他号召全系统各级监管部门和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要在“突出监管重点、解决监管热点、攻破监管难点”上拓展整改思路,针对食品药品监管过程中的行政执法、行政审批、技术支撑等各个环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科学监管理念。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操守,重品行,经得起考验,抵挡得住各种诱惑,反腐倡廉,警钟常鸣,为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构建和谐吉林做出新的贡献。

此外,自今日起,以省局有关领导分别为组长的四个工作组将按时间顺序安排,带领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的代表组成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分赴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四平、辽源、延边、吉林等8个地区做巡回演讲。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先进事迹巡回演讲活动,在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尚属首次。相信这些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一定会得到很好地发扬光大,并在全省系统迅速掀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

第17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行兰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我校学风建设,宣传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同学刻苦学习、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组成报告团的代表是由学校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三好学生标兵代表、优秀学生干部代表、自强自立先进个人代表、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今天,我院迎来了三位报告团成员,他们

wángwénlù分别是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王文璐,人文学院的韦níngbō

xiǎnlóng

wéi宁波和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鲜龙。在此,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由我介绍一下来自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王文璐学姐

王文璐,女,汉族,198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兰州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07级热能与动力工程6班学生。曾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班级团支书。在校期间通过国家英语

四、六级等级考试及国家计算机(C语言)二级考试;获2007-2008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07-2008和2009-2010学年分别获校一等奖学金,2008-2009学年获校二等奖学金,获2007-2008学年度校“三好学生”,获2008-2009学年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并获2011届“优秀毕业生”称号;保送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下面就首先掌声有请王文璐学姐为我们带来先进事迹报告《做时间的主人,不断充实自己》。有请。

Speech 听了王文璐学姐的报告大家一定获益匪浅,那么我再为大家介绍来自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韦宁波学长。

韦宁波,男,汉族,1988年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甘肃陇南人,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法学1班学生。在校期间,曾先后任人文学院自律部委员、自律部部长、学生会副主席、学生会主席等职,2007学年被评为人文学院优秀学生干部,2008学年被评为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团学干部”并获得兰州理工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学习成绩优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并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曾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08学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校二等奖学金;在2008年人文学院“金秋杯”诗歌朗诵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在兰州理工大学第六届“共青杯”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三名;在兰州理工大学首届“红柳骄子”辩论联赛人文学院选拔赛中“优秀辩手”称号。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韦宁波学长为我们做题为《扬就业之帆,启梦想之旅》报告,有请! Speech 谢谢韦宁波学长的精彩报告,那么最后为您介绍的是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鲜龙学长。

鲜 龙,男,汉族,198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计算机

二、三级考试与英语

四、六级考试。先后获得过2007—2008年度、2008—2009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09—2010年度“国家奖学金”。曾两次被评为兰州理工大学校“三好学生”和一次校“三好标兵”。在2009年举办的“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甘肃赛区二等奖、2010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西部赛区三等奖。

那么现在就有请鲜龙学长给我们分享他的先进事迹《锲而不舍,超越自己》。

Speech 非常感谢以上三位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相信大家已经在此次报告会中收获颇丰。最后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三位报告团成员报以最衷心的感谢以及最诚挚的祝福。那么兰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

第18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观看远程教育“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李林森同志生于1969年,宣汉县红岭乡人,先后担任宣汉县三河乡副乡长、乡长,东林乡、五宝镇党委书记,宣汉县副县长,万源市委常委、副市长,于2006年11月担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011年7月31日,年仅42岁的李林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李林森同志是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近日,我们村委会通过远程教育观看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燃尽生命写忠诚》、《时代先锋李林森》、《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他燃尽生命写忠诚,巴山渠水为之垂泪;他呕心沥血铸党魂,迎得万民口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态度决定一切”,他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为民服务、淡泊名利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感人事迹、高尚形象和崇高精神,引领着我们阔步前进。

在深入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地方。他提出的“小县要有大作为,穷县更需争一流”的思路更是让我们深受启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李林森同志用毕生的经验总结出基层工作的“四重”: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四评村官”:自我荐评、群众相评、组

织考评、公开竞评;“五议社区”:群众代表公议、党员干部评议、驻区单位参议、社区之间互议、乡镇党委审议,这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基层的重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后,更应该以此为契机、以此为榜样、以此为动力,努力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学习李林森同志忠诚求实的品德修养。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中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四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德才兼备。品德决定人的成败,作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李林森同志不仅拥有高素质的品德言行,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将工作做好、做实,忠诚敬业、勇于担当、又好又快地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为领导分忧,为群众解难。

二是学习李林森同志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观看远程教育,我们了解到李林森同志将工作时刻放在第一位。在他病重期间依然坚持工作,这种爱岗敬业、坚持不懈的品格鼓舞了全体党员干部,他勤勤恳恳地完成党和人民交代的各项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书写共产党员的忠诚,他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他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党的好同志,是祖国的好儿子。

三是学习李林森同志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把忠诚作为一种

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辛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朴实而又干练的六句话,展现了一位优秀组工干部的精神追求和职业操守,带出了一支工作争先进,服务争一流的组工干部队伍。李林森同志从基层一步步走来,一路上留下的是他为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而晕倒,是他为资助贫困大学生而负债,是他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干部从基层发掘。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他严以律己、克己奉公,从不利用职务的便利为自己谋取福利,甚至当他病重期间,为了不给党和政府增添麻烦,嘱咐妻子将自己的病情隐瞒。就是这样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在大巴山,这片新世纪改革开放的热土。

通过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自身,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全体党员干部更应该尽忠职守,踏实苦干,践行“奔跑精神”,建利民之言、谋利民之策、办利民之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打造“五个新宣汉”而不懈奋斗!

羊场村委会2011年10月19日

第19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反馈

2013年5月29日下午,多个优秀组织,以及优秀班级代表经我院的盛情邀请亲临我院,进行了优秀事迹的报告。

第一个为我们报告的是来自文法学院学生会的学生代表郭忠雯,郭同学从组织建设、常规工作、特色活动、宣传新局面和我们在路上这五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报告,且以“三个‘自我’工作方针”来构建模型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些先进管理体系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校十佳社团之一的ERP协会代表白璐为我们进行了第二场演讲,白同学从四个方面“齐心协力谋发展、博学笃行重实践、倾心营造获嘉勉、同心同德创新天”为我们讲述了这一社团的辉煌历程,并且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ERP方面的知识。第三个为我们进行报告的是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的国贸1101班的代表,这个团结向上的团体从进去我校开始就把乐观向上服务社会作为团支部的目标,在进入大学的俩年时间里以此为发展方向,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校级的优秀社会实践团动物医学院“疫苗使用抗风险,科技支农势在行”社会实践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品的社会实践团队。在负责人张玉娇的讲解下,我们对于社会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无论是从目的、思路、调研方法等方面都给我们一个新的全面的实践思路,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我院将更加多元化的展开实践,以求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最后为我们进行演讲的是挑战杯获奖的代表食品学院挤压再造淀粉类专用工程食品构质研究的负责人殷丹婷,跟随的她的演讲我们走进了挑战杯,对于挑战杯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使想参加挑战杯的同学

不会再对挑战杯迷茫,对以后参加挑战杯有了一定的方向。且从她的挑战杯中我们看到了科研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对我们未来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这里,再次感谢来到我院的优秀组织和优秀班级代表,感谢他们为我院所作的报告,让我们在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其它学院的优点。对我们未来的学生工作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理学院团委学习部

2012年5月29日

第20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公路分局开展“全国模范养路工孙耀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同期 :记者出镜)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运城市公路分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临猗公路段北京到班班长孙耀军的先进事迹被立为学习典范。20年来,他坚持在基层工作。20年来,他苦学科学养路技术。20年来。他连续15年获得省公路局、运城市公路分局“养护技术能手”能手称号,他现在正在为运城市公路分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做先进事迹报告。

(解说)报告会中,孙耀军同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他20年来在干线公路基层上的工作。他带领技术攻关小组苦学钻研、反复研究冬季养路新技术,用5年时间反复试验总结出“土工补贴法”,并得到了全市公路系统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冬季不能用“油”补坑的历史。

孙耀军同志20年来,在干线公路基层岗位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但是公路系统的学习楷模,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

(采访 运城市公路分局党组书记 局长)

恰逢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们依此为载体,把“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了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开展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孙耀军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事业,

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实干精神。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引领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把“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热潮转化为推进公路事业简阳官正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为把我市建成“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以及建设“四基地一中心”,实现“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向党的十八大胜利招考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李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
《李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