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李宝林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0: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农村建设中旧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它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农民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中流砥柱,而且也是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本文旨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分析农民转型的意义以及农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从而为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旧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旧农民新型农民素质转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

我国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提高农业生产、解决农民温饱的层面上。再加上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当时的局面陷入了一片混乱,从而导致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当缓慢。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没有摆在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之后,才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如:“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1991年11月28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建设新农村的总目标;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了‘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

从现在意义上来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来的。之后,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民主等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

新型农民是相对于旧农民、也就是传统农民来说的。就传统农民来说,具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在经济上,传统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很大,几乎全部从事于第一产业且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仅仅是农民个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在政治上,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够,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民主素养;在文化上,普遍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比例;在生态上,缺乏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不高;在心态上,存在着“小富即安”、攀比、赌博、迷信等弊端,不能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林庆宝自荐信

宝林博物馆管理制度

李林个人简历

李俊林

李秀宝指出

李宝六一讲话稿

参观消防大队李宝

林宝卿教授(修订版)

宝林镇运动会解说词

陈宝林同志先进事迹

李宝林
《李宝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