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崔根良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3 08:38:12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崔根良事迹心得体会

说起崔根良,他从苏州吴江的乡村起步,历经艰辛创业路,打造出了拥有50家全资及控股公司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亨通集团。201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崔根良同志全国“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在全国广泛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敢于担当心系民生

从创办企业起,崔根良就秉持这样一种信念: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有大责任、大担当。30多年来,他始终践行着这“两个责任”。崔根良认为,党建就是生产力,黄沙、石子、水泥,没有水,成不了混凝土,党建在企业里就像水,能够增强凝聚力。正是这种敢于担当、心系民生的精神,让亨通集团成为地方的标杆企业。

敢于突破攻坚克难

21世纪初的亨通集团,初具规模,崔根良带领团队一个星期出国考察。不久后崔根良便决心研发生产光棒, 1200天后,亨通成为中国唯一掌握光棒尖端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正是这种敢于突破、攻坚克难的精神,让亨通集团突破国外技术垄断,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之路。

敢于创新竭力攀高

20世纪80年代初,崔根良被老家乡党委书记邀请回乡,他突发奇想地将目标瞄准通信行业,经过细致调研与分析,崔根良最终下定决心,开始筹办七都通信电缆厂。1995年年底,江苏亨通集团公司成功组建,通信线缆产销量全国第一。

正是这种敢于创新、竭力攀高的精神,让崔根良成为常人心中的传奇,回顾30多年的历程,也有艰辛与挫折,但他智慧与胆识并具,披荆斩棘、永不停歇走在创业创新路上。

敢于发展立志全球

在亨通集团总部大楼展厅的墙上,有一幅巨大的亨通国际化版图,这是崔根良制定了国际化“三部曲”。第一步是市场国际化;第二步是资本国际化;第三步是品牌国际化。正是这种敢于发展、立志全球的精神,让亨通的前途更加光明,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为亨通国际化带来了重大发展契机。

从创业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崔根良带领亨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成为了“时代楷模”,他的模范行为和“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发展”的精神将时刻鼓舞我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基层央行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第2篇:卢良根先进事迹[优秀]

卢良根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卢良根基本情况

卢良根,男,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1951年8月出生, 1985年4月入党,大专化。卢良根同志从事茶叶科普工作30多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在茶叶品种研制、良种培育、品牌推广和种植技术普及上不遗余力,以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引领8万农民科学种茶,为松阳县茶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丽水市劳动模范、丽水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卢良根:三十年别样茶情

【先锋档案】

卢良根,男,1951年8月出生,1985年4月入党,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先后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丽水市劳动模范和丽水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等荣誉。

【感悟】

这次被评为“之江先锋”既感意外又觉荣幸,我只是做了一名基层农技干部应该做的事,平平凡凡、普普通通。我从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这是党组织对我多年培养的结果。我很感激党组织对我平凡工作的认可,这既是荣誉,更是动力与压力,对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85年,我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此,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党的指引教导下,在入党后的20多年里,我更加踏实工作,努力为松阳的茶叶发展出谋划策,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今年是党90岁生日,作为一名基层的老党员,重温党的历史,回顾自己的成长史,更觉党的光荣和伟大,更添爱党之情,感恩之心。

【新闻回放】

卢良根197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从此与茶叶、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初,“卖茶难”席卷各茶叶产区,松阳也未能幸免。卢良根不分昼夜地走农户、跑市场、找资料、访专家,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调整茶叶品种结构的工作思路。经过不懈努力,以“银猴”茶为主的名茶系列产品终于研制成功,彻底改变松阳县单一茶类品种的被动局面,使松阳茶产业发展获得转机。

1990年初,卢良根积极探索、推广大田种茶,大田茶园面积短期内迅速扩大,奠定了茶产业成为松阳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之后,卢良根又在全市率先建立良种茶繁育基地,并主动挑起全县茶叶品牌整合的重任,主持制定《松阳银猴茶地方标准》,使其成为全县茶叶公共知名品牌。

如今,松阳县已建立茶园面积11万亩,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3.6%,2010年实现产值6亿元,“松阳银猴”品牌价值达12.78亿元,8万农民受惠于茶产业,每3个松阳人中就有1名茶农或茶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茶叶。松阳县先后获得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卢良根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辅导农民种茶做茶,累计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茶农1.5万多人次。

【愿景】

我将永远牢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用自己所学知识继续为茶农提供各类服务。同时,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针对目前松阳的茶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索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迎合21世纪人类绿色生态消费理念,加强对茶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不断弘扬松阳茶文化,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党旗添光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松阳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到如今的全国产茶大县,茶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松阳县茶产业能有今天的辉煌,与一位30多年来一直默默致力于茶叶科普工作的茶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良根。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丽水地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等多项称号,2005年当选丽水市二届人大代表,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授予松阳县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松阳县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2010年荣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一、大胆改革,发展名茶茶香飘

卢良根197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从此与茶叶、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80年代初,“卖茶难”席卷各茶叶产区,松阳县也未能幸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促使他不分昼夜地走农户、跑市场、找资料、访专家,经过科学分析,最终提出了调整茶叶品种结构的工作思路。经过不懈努力,以“银猴”茶为主的名茶系列产品终于研制成功,从而彻底改变了松阳县茶叶产品单一的局面,使松阳茶产业发展获得了新生力量。

过去,松阳无性良种茶园面积不多,多数是普通茶园,而普通茶园的生产效益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卢良根带领技术人员,选择枫坪茶场作为突破口,深入茶场一线,帮助指导改造茶园,试创名茶品牌。功夫不负有心人,以他为主研制的“松阳玉峰”连续三届获得“浙江名茶”称号,成为继“松阳银猴”之后第二只获得“浙江名茶”的品牌。

1990年初,卢良根又积极致力于探索、推广大田种茶,实现大田种茶“一年种,两年收,三年四年出高效”的巨大经济效益,深受广大茶农的认同,使大田茶园面积在短期内迅猛扩大,奠定了茶产业成为松阳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如今,全县已建立茶园面积11万亩,2010年实现产值6亿元,8万农民受惠于茶产业,三个松阳人中就有一名茶农或茶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茶叶。松阳县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茶集散地和浙江省优势产业茶叶强县等荣誉称号。

二、不断进取,提升品质树品牌

在名优茶研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卢良根立足长远,把目光瞄准了茶树良种发展,从外地引进10多个茶树良种在本县推广,并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浙西南良种茶繁育基地。为了加快良种苗繁育进度,他在繁育中创新地推广以苗育苗、夏插、遮阳网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技术,取得了巨大成效。在他的推动下,如今松阳县已成为全省重点的良种茶繁育基地,年繁育茶树苗木1亿株以上,并在全县全面推广双条密植良种茶园,使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3.6%,良种茶面积居全省首位,荣获“浙江省良种茶之乡”称号。

为了打造“松阳银猴”茶叶品牌,卢良根在全县积极推选精品名茶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同时主动挑起全县茶叶品牌整合的重任。经过反复调研,以使用多年的地方品牌“松阳银猴”商标为重点,进行品牌重组盘活,主持制定了《松阳银猴茶地方标准》,对该品牌进行重新包装,使其成为全县茶叶公共知名品牌。“松阳银猴”蝉联第

一、二届“浙江十大名茶”称号,荣膺“中国文化名茶”、“华东十大名茶”称号,成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之列,品牌价值达12.78亿元,成为国务院会议、外事指定用茶。

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先机,卢良根又着手推广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和生态化治理技术。他牵头制定了《松阳银猴系列茶》、《松阳香茶》地方农业标准,建立10个标准化优质高效示范基地,从茶叶生产、加工到销售流通领域全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带动全县10万余亩茶园实行标准化生产。在此基础上,他又和县植保土肥站协作,引进和推广灯光诱杀、昆虫信息素诱捕、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茶叶生产,在全市率先引进茶叶农残降解技术,推广应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茶园黑刺粉虱面积1000余亩,建立全国首个绿茶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关键技术示范基地1.05万亩,2008年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基地农残合格率达100%。

此外,他先后主持实施《茶叶五优化技术研究》、《松阳县万亩无性良种茶园高效示范推广》、《松阳县香茶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名优茶工艺》等10多个茶叶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撰写了《松阳县茶叶区划》、《松阳县茶叶发展规划》、《松阳玉峰工艺技术探讨》等茶叶发展规划和技术研究文章,为松阳县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资料。2007年,他又主编了《松阳茶文化》一书,为挖掘、弘扬松阳茶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以诚为先,服务茶农享赞誉

想茶农所想、解茶农之急、为茶农服务,是卢良根最乐意做的事。茶农不懂良种茶的种植、采摘、管理和加工,他骑着那辆破旧的电动车,主动上门讲解,手把手地教会为止。上安村刘晓高过去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忙到头也没有多少积蓄,卢良根引导他种茶、办茶叶加工厂。如今,刘晓高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茶和加工能手,不仅拥有10多亩茶园,办了2个茶叶加工厂,年收入7-8万元,而且还带动了全村近100户农民发展茶叶种植、加工。类似这样无私帮助茶农走上致富路的例子在卢良根身上不胜枚举,多年来,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辅导农民种茶做茶,累计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茶农15000多人次。

30多年,卢良根一直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茶业,他甚至拒绝组织提任的“好事”。在松阳茶产业发展这个大舞台中,他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引领松阳8万农民科学种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30年坚守,只为心中那一抹绿色

春日的松州大地,茶香弥漫,绿意盎然。

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那11万亩茶园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回望松阳茶叶产业的兴衰,人们又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为了松阳茶叶发展而默默坚守了30多年的人。

他,就是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良根。

在一个茶香四溢的暮春午后,记者相约在老卢简陋的办公室,静静地品着茶,和他聊起了他的茶叶往事……

茶缘:与茶相依

1976年,老卢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这个出生、成长在板桥乡大毛科村的热血青年,满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激情与壮志,毅然踏上了回乡之路,从此将自己的人生和茶叶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

“我的一生注定是要与茶结缘。”谈起松阳茶叶的发展,一直少语的老卢却突然打开了话匣子,“30多年前,松阳还只是以生产大宗茶为主,茶叶品种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如何搞活市场,创建品牌,改良品种是当时极为重要的几件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卖茶难”席卷各茶叶产区,眼看着茶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茶叶无人问津,老卢心急如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卢不分昼夜地走农户、跑市场、找资料、访专家,有时甚至自掏腰包乘坐密不透风的铁皮火车上南京、下广州,只为推销松阳茶叶、调查市场状况。

那时候,老卢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持。他明白了解市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推进全县名优茶研制开发、引领茶园业主改造普通茶园、推广大田种茶、打造“松阳银猴”等茶叶品牌、提升茶叶质量、拓展茶叶市场、研究茶叶文化……每一件事情对于松阳茶叶的发展都显得至关重要。

30多年的坚持与努力,终于让老卢也让我们看见了松阳茶业“漂亮的转身”:全县建立茶园面积11.02万亩,2010年茶叶产量实现9050吨,产值达4.22亿元,茶产业对全年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9.4%。

“年轻的时候只想着多干点事,没想到松阳的茶叶可以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看着日益富裕起来的茶农、茶商,老卢的心里乐开了花。

茶业:与农相伴

与其说老卢是技术干部,茶农更愿意把他当做可亲可敬的师傅。他家的电话、手机就是热线电话,只要茶农打来电话,他都会热心、细致地讲解,要是电话里说不清楚的或是需要现场指导的,他更是立马出动。

有一天傍晚,老卢接到了一个茶厂业主的电话,说厂里的机器坏了,想让老卢过去帮忙修

一下。从老卢家到茶厂需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山路,加之天色渐暗,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更加崎岖难行。然而老卢却没有考虑这些,放下电话,拿起零配件就往茶厂方向赶去。

那条他已经走过无数遍,近一个半小时路程的山路上再一次出现了他的身影,到达目的地时候,老卢早已是气喘吁吁,可他却没有休息一会,立刻当起了“机修工”,直到机器正常运转。当老卢收拾行装准备回家时,那位业主拉着老卢的手不放,哽咽着说:“谢谢你,老卢,谢谢你,老卢……”

“过去我主要种植水稻,一年忙到头也没有多少收益。在老卢的启发帮助下我才开始种茶和办茶叶加工厂。”提起老卢,上安村的茶叶加工大户刘晓高甚是感激。那时候,在农村经常是白天采茶,晚上加工茶叶,由于当时茶厂规模较大,师傅却只有老卢一个,为此老卢时常得熬夜加班手把手指导雇来的小工们如何制茶,有时实在累了困了,就只能和衣躺在草堆中、灶台旁,甚至是躺在泥地上眯一会眼,然后继续当好“师傅”。

风风雨雨三十余载,老卢的足迹早已踏遍了松阳的山山水水:自然灾害后的茶园里有老卢的身影,恶劣天气后的茶园有老卢的身影,新老品种交替时的茶园仍然有老卢的身影。 茶愿:人生如茶

对于过往岁月中遇到的诸多选择与难题,老卢总是回应淡然的微笑,不愿多说,更不愿说自己的好,仿佛这些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他身上,在他看来他不过只是将一份普通的工作坚持了30年,实在没什么好提。

职位的升迁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但老卢却相反。为了潜心钻研茶叶,他曾多次婉拒组织的“重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组织决定任命年仅三十五六岁的老卢为乡镇企业局局长,老卢得知消息后,赶到县委书记办公室,力陈自己不适合当领导,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研发茶叶技术;上世纪九十年代,组织再次意图让老卢出任农业局副局长,他再一次拒绝了。

老卢无意仕途的发展,也不计较钱财的得失。1985年,为了打响“松阳银猴”品牌,老卢决定要为其注册商标,但当时经费紧张,为了节省开支,老卢只好亲自设计商标,并自掏腰包支付注册费。而今,全民共享的“松阳银猴”品牌价值已达10多个亿,憨直的老卢却没有再向别人提起这件事情。

他的梦想和坚持成就了松阳茶产业。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他总是付之于淡然:“人生就像一杯茶,需要慢慢地品,在茶香渐远的时候,我却在回味中收获快乐。”

如今,松阳茶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可老卢却依然忙碌。他说,现在茶业发展虽然已经上了规模,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茶文化的挖掘和建设,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任凭青丝染上白霜,任凭韶华悄然流逝,年过六十的老卢依然深深地眷恋那一片片葱翠的茶园,依然坚持守候着心中那一抹绿色„„

推荐第3篇:学习卢良根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卢良根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卢良根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使我感触很深。

卢良根同志从事茶叶科普工作30多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在茶叶品种研制、良种培育、品牌推广和种植技术普及上不遗余力,以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引领8万农民科学种茶,为松阳县茶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浙江“十大之江先锋”、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丽水市劳动模范和丽水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等荣誉。

卢良根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卢良根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

学习卢良根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卢良根同志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向卢良根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始终忠诚党的事业,爱岗敬业。

一是要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二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卢良根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

三是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向卢良根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30年如一日,把毕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我是一名公职人员,学习卢良根就要把他的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正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做到以人为本,从小事做起,在一个单位工作一天,就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贡献一天,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Z b

推荐第4篇:崔杰先进事迹

崔杰先进事迹

辽阳市彤鑫黑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崔杰,女,1964年1月23日出生,现年50岁,汉族,大专学历,1991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20多年,工作责任心强,诚信度高,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具备较强的驾驭和拓展市场能力。2009年5月8日在辽阳市文圣区新城街道太子岛村组织当地8户农民成立了辽阳市彤鑫黑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农民种植销售黑色农产品,201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进修农业种植与管理专业,圆满完成学业并以优异成绩取得《农民经纪人》证书、《农民技术员》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2月成立了中共辽阳市彤鑫黑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现任:中共辽阳市彤鑫黑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支部书记;辽阳市彤鑫黑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辽阳市黑色农产品协会会长;中农商会辽阳市太子河区分会会长;辽阳市文圣区老科学分会常务会长;辽阳市私营企业协会理事;先后被区政府授予《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0年被辽阳市政府授予《巾帼创业标兵》称号;被辽宁省供销联社授予《优秀农民经济人》称号;2012年被辽宁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授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先进个人》;被沈阳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授予《村业精英》等荣誉称号。无破产、无银行欠资等不良行为记录,信誉度高,社会声誉好,遵纪守法、社风清明、能过积极带动社员守信守法经营,在当地口碑好,示范带动作用强,有凝聚力号召力,担当意识强,有与时俱进高效创新的精神,对党建工作特别重视,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的5名党员和6名党员积极分子都能够起到党员的先锋模

范带头作用,都能够做到敢于亮身份、敢担当、有作为、肯服务。党组织成员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经常与农户在田间地头进行传、帮、带活动,努力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由最后一公里变成了零距离。合作社在崔杰书记的带动下,在上级党组织及有关部门领导的殷切关怀指导下,全社547户农民共同走上特色农业发展的致富之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更快捷的把党中央的惠农政策及时送到农户手中,合作社及时成立了辽阳市彤鑫黑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会委员会,建立了职工服务站,成立了职工读书屋,让农民深刻体会到党的爱民、富民、强民政策。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崔杰的带动引领和监督指导下,以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济的发展宗旨,种植生产经营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安全及环境污染等事故;合作社成员无论是在生活问题上,还是在经济问题上,从无成员利益纠纷等不良事件;无任何行业通报批评、媒体曝光等不良记录,相反多次受到辽阳日报、千山晚报、襄平晚报、辽宁日报、农民日报以及辽阳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中央七台的表彰宣传,是当地农民爱戴的“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推荐第5篇:崔根生的价钱是多少

更多请访问崔根生http://cgs.91ttt.com和爱黑发http://aiheifa.91ttt.com

崔根生的价钱是多少

最近几十年来,黑发、生发研究一直是世界难题。如何让中草药植物精华成分直接作用于崔囊部位、补充崔囊营养、修复受损崔囊细胞、刺激崔母细胞分裂、持续促使崔乳头的黑色素生成,是生黑发的根本!

崔根生“中药塑本,非染而黑”的综合调理原理,全部采用云南野生纯中草药精华,萃取本草活性因子,以从激活崔囊生命力入手,让黑发从根部自然长出来。

崔根生说,我能让人头发变黑,但我的心不黑!虽然老黑方组方精良、药材昂贵,但是我绝对不昧着良心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钱!崔根生老黑方,在国内销售我每盒只赚8崔钱,出口到日本、美国的,加5元。目标就是打造全世界最管用、最实惠的黑发产品,让外国人也知道中药黑发的厉害!

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大家便开始更加的注重头发健康和保养,因为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人们白发、脱发、干枯等等问题,因此对白发、脱发的危害也有更深入的认识。崔根生也因此而热销,崔根生除了控油、去白,它还能使你的头发变得更坚韧,更浓密。因而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够购买,崔根生到底贵不贵呢,崔根生到底要多少钱呢?

用过崔根生的人都非常清楚,没有任何的副作用,是因为它是纯天然的植物配方,没有让人难闻的臭味,也不刺激皮肤,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故而它在美发界树立了口碑。 崔根生拥有如此高的品质,它到底要多少钱呢?大家不用担心,它绝对是个性价比高的的好产品。进入崔根生官网,崔根生老黑方体验装6盒现在只需290元。崔根生老黑方疗程装10盒送两盒,现在只需490元。崔根生老黑方修复装20盒送5盒,现在只需980元就能够买到。崔根生老黑方巩固装30盒送8盒,只需1470元。而且绝对是正品,所以广大朋友就不要再犹豫啦。如此优惠的价格能换回你的健康和昔日的风采,记住,我们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推荐第6篇:崔光日先进事迹

崔光日先进事迹

47岁的崔光日现任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指导员,二级警督警衔。先后在汪清县看守所、复兴派出所、刑警大队、缉毒大队、督察大队、东光派出所、交警大队工作。从警24年来,崔光日始终坚守自己的誓言:当警察就要为民办事,就要承担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他一直以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面对犯罪分子临危不惧、奋不顾身;面对同志和困难群众像亲人般温暖;面对亲戚朋友的说情不徇私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2002年的一天,时任缉毒警察的崔光日身着便装与两名同事在办案的路上碰到两伙人打架,其中一伙人手持尖刀、铁棍等凶器,追杀过来。在这危急时刻,崔光日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大喝一声:\"我是警察,把刀放下!\"这伙人疯狂到了极点,发现有人阻拦,失去理智,挥刀乱刺。在制止斗殴的过程中,崔光日腹部被刺中两刀,肠子都露出来了,鲜血染红了全身。为表彰崔光日英勇无畏抓捕歹徒的英雄壮举,他被荣记个人三等功。

2004年,崔光日被任命为汪清县公安局东光派出所代理所长。他带领民警积极探索乡村警务改革,很快把一个后进派出所改变成先进派出所。2005年,崔光日被调到交警大队,他勤奋学习,钻研业务,很快适应新的警务工作。2008年,他被任命为交管任务十分突出的百草沟中队任中队长。为了遏制交通事故高发的势头,崔光日带领中队民警将辖区内的202省道、安汪线和满天星旅游区道路全部进行了一次踏查,把险路险段确定为重点监控路段,并将巡逻时间每天延长4小时,加大了管控力度。由于辖区内拖拉机比较多,大多没有灯,崔光日带领民警挨家挨户免费给拖拉机粘贴反光贴,当年没有发生一起追尾事故。崔光日在百草沟中队当中队长期间,交通事故比以前下降了40%.

2009年,崔光日被调回大队任督察工作。他不徇私情,一视同仁。一次,一名副大队长违反用车规定,他按章进行了通报处罚。从他接手督察工作以来,大队无一人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崔光日在执法中坚持\"三个一视同仁\":特权车与普通车一视同仁;弱势驾驶人与有门路的一视同仁;外地的驾驶人与本地的一视同仁。执法办案铁面孔,帮扶关爱手足情,他工作在哪里,哪里都会留下他的爱心和温暖。2008年5月,崔光日在老松线巡逻时,发现一台小货车拉的货物严重超宽,依法对驾驶员胡某进行了处罚。事后,崔光日了解到胡某家住春阳镇,经济条件比较差。中秋节来临之际,崔光日为胡某家送去了200斤大米,100斤白面,50斤豆油,解决了他家燃眉之急。

崔光日乐于助人,而自己家境却很清贫。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孩子上学,家里的所有开销全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崔光日10年前就患上糖尿病,打针吃药也是一笔不小开销。无奈之下,妻子借钱去韩国打工,将女儿留给崔光日照顾。在他的呵护下,女儿以优异成绩,如愿考上了理想大学。2012年8月,在一次执勤中,他体力不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送到医院。经检查,他已经患上尿毒症晚期,每周需要3次血液透析,一次需要4个小时,但他仍坚守在工作第一线,每天早晨7点就到达执勤岗位,风雨不误。\"只要我还能站着,我就接着干下去\".

崔光日的病情牵动着局领导和广大干警的心,局里两次开会研究为他治病,让他休息,但崔光日却一口回绝。由于他治病花销很大,家庭困难,交警大队干警自发为他捐款献爱心。

坚守,是一种信念;执著,是一种追求;热爱,是一种奉献。崔光日,一个生命的强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顽强的韧劲绽放生命的光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警察的神圣誓言,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内涵和真谛。

拓展阅读:用生命践行信念的\"铁人\"

从警24年来,崔光日用忠诚彰显一名人民警察的价值追求。2012年8月,他被确诊为尿毒症,由于同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尽管他每周需3次透析,但仍坚持在执勤一线,只因他热爱警察这个职业。10年来,他路面执法达上万起,没有一起被投诉。

因为执勤要喊话,为避免多喝水,他专门买了一个带吸管的塑料瓶,每次嗓子干了就用吸管沾沾嘴唇。胳膊上用于透析的瘘,正常情况下10年都不会堵塞,而他一年就堵了,医生说,这是因为他执勤经常挥动胳膊、过度劳累造成的。

崔光日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但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但每当遇到生活困难的群众,他都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九,一名出租车司机为了揽活逆向行驶,被崔光日处以200元罚款。他询问得知这名司机家庭困难时,专门买了400元钱的年货找到出租车司机,说:\"逆行是严重交通违法,必须处罚,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留着过年吧。\"

当缉毒警时,有一次崔光日着便衣外出办案,遇到有两个人手持尖刀正要行凶。崔光日立即冲上去制止,被疯狂的犯罪分子刺中了两刀,肠子都露了出来。但他仍然坚持与随后赶来的战友们一起将犯罪分子制伏。

崔光日曾荣获吉林省\"公安系统优秀基层民警\"、\"吉林好人\"等荣誉称号

2 大川学校广播站学习崔光日广播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警察叔叔。

47岁的崔光日现任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指导员,二级警督警衔。先后在汪清县看守所、复兴派出所、刑警大队、缉毒大队、督察大队、东光派出所、交警大队工作。从警24年来,崔光日始终坚守自己的誓言:当警察就要为民办事,就要承担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他一直以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面对犯罪分子临危不惧、奋不顾身;面对同志和困难群众像亲人般温暖;面对亲戚朋友的说情不徇私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2002年的一天,时任缉毒警察的崔光日身着便装与两名同事在办案的路上碰到两伙人打架,其中一伙人手持尖刀、铁棍等凶器,追杀过来。在这危急时刻,崔光日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大喝一声:“我是警察,把刀放下!”这伙人疯狂到了极点,发现有人阻拦,失去理智,挥刀乱刺。在制止斗殴的过程中,崔光日腹部被刺中两刀,肠子都露出来了,鲜血染红了全身。为表彰崔光日英勇无畏抓捕歹徒的英雄壮举,他被荣记个人三等功。

2004年,崔光日被任命为汪清县公安局东光派出所代理所长。他带领民警积极探索乡村警务改革,很快把一个后进派出所改变成先进派出所。2005年,崔光日被调到交警大队,他勤奋学习,钻研业务,很快适应新的警务工作。2008年,他被任命为交管任务十分突出的百草沟中队任中队长。为了遏制交通事故高发的势头,崔光日带领中队民警将辖区内的202省道、安汪线和满天星旅游区道路全部进行了一次踏查,把险路险段确定为重点监控路段,并将巡逻时间每天延长4小时,加大了管控力度。由于辖区内拖拉机比较多,大多没有灯,崔光日带领民警挨家挨户免费给拖拉机粘贴反光贴,当年没有发生一起追尾事故。崔光日在百草沟中队当中队长期间,交通事故比以前下降了40%。

2009年,崔光日被调回大队任督察工作。他不徇私情,一视同仁。一次,一名副大队长违反用车规定,他按章进行了通报处罚。从他接手督察工作以来,大队无一人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崔光日在执法中坚持“三个一视同仁”:特权车与普通车一视同仁;弱势驾驶人与有门路的一视同仁;外地的驾驶人与本地的一视 3 同仁。执法办案铁面孔,帮扶关爱手足情,他工作在哪里,哪里都会留下他的爱心和温暖。2008年5月,崔光日在老松线巡逻时,发现一台小货车拉的货物严重超宽,依法对驾驶员胡某进行了处罚。事后,崔光日了解到胡某家住春阳镇,经济条件比较差。中秋节来临之际,崔光日为胡某家送去了200斤大米,100斤白面,50斤豆油,解决了他家燃眉之急。

崔光日乐于助人,而自己家境却很清贫。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孩子上学,家里的所有开销全靠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崔光日10年前就患上糖尿病,打针吃药也是一笔不小开销。无奈之下,妻子借钱去韩国打工,将女儿留给崔光日照顾。在他的呵护下,女儿以优异成绩,如愿考上了理想大学。2012年8月,在一次执勤中,他体力不支,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送到医院。经检查,他已经患上尿毒症晚期,每周需要3次血液透析,一次需要4个小时,但他仍坚守在工作第一线,每天早晨7点就到达执勤岗位,风雨不误。“只要我还能站着,我就接着干下去”。

崔光日的病情牵动着局领导和广大干警的心,局里两次开会研究为他治病,让他休息,但崔光日却一口回绝。由于他治病花销很大,家庭困难,交警大队干警自发为他捐款献爱心。

坚守,是一种信念;执著,是一种追求;热爱,是一种奉献。崔光日,一个生命的强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顽强的韧劲绽放生命的光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警察的神圣誓言,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内涵和真谛。

推荐第7篇:刘根锋先进事迹

母亲的好儿子

村民的好支书

—记刘坪村支部书记刘根锋先进事迹材料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南坪乡刘坪村人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人人称赞的孝子,他叫刘根峰,生于1956年10月,中共党员,家住庄浪县南坪乡刘坪村,一直以来,担任刘坪村支部书记。他为人纯朴,待人诚实热情。特别是他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的传统美德,受人称道。全家5口人,母亲,爱人和儿子、儿媳。母亲今年80岁了,老人逢人便说她有一个孝顺的好儿子,要说“孝”刘根锋可真是称的上是一个尽心尽力、名副其实的大孝子,十多年来,一直任劳任怨,细心照料着年迈的母亲,他尽自己所能,让母亲吃好,他用执着和坚韧、勤劳和善良,诠释了中华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

他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工作的压力使他整天处在忙碌之中,既要带领全村致富,又要操劳家务,多年来,他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刘坪村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认可;他恪尽孝道,侍奉母亲,端屎倒尿,服侍周周到到,老人的身体也一天天的好起来,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评。他数年如一日,服侍老人,既没有一句自认命不济的道叹,更没有一句带情绪的怨言。而是默默地带领着全村人走上致富路的同时伺候着自己的母亲,操持着家务。 由于家中并不富裕,住房条件也比较简陋,考虑到母亲年老多病,就让母亲居住在向阳的上房,并扩大门和窗,使房间采光、透气更加理想,让老人要住得更加舒适和方便。。他经常说:“家家都有老人,个个都会变老,如果自己不孝敬老人,不给儿女树立榜样,等到以后自己老了,也就没有人照顾了,所以说孝顺老人是自己应该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老人的身体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天一天的硬朗了,在他心中,老人多活一天,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爱人、儿子和儿媳也非常孝顺老人。一家就这样过着虽不富裕却和睦幸福的生活。

推荐第8篇:王根强先进事迹

寺前村优秀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寺前村党委书记王根强

王根强,男,中共党员,现任方里镇寺前村党委书记,他是2011年走上寺前村村级级领导班子领导岗位的,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能力上加强自身建设,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党赋予党务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为党务工作和党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和优异成绩。

一、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工作能力。

在走上寺前村党委书记的岗位以前,他还一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之前并未过多的接触过村级领导班子的核心领导工作。他主管村级领导工作以来,深知作为一名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新时期党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中各种机会,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刻苦钻研党的各种文件精神,向兄弟村取经,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各项工作能力。

二、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党委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

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一个自己的领导作用,带领全村干部党员

村民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总体工作思路,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使各项分管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村级管理方面:寺前村作为方里镇的一千人以上大村,各种事务繁杂。作为党委书记,他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围绕村经济工作目标,及时处理和协调村级各项事务。一是从村东水泥路的铺设入手,及时解决了村东部群众下雨出行问题。2012年经多方群众反映,针对当时村东部道路差、雨天群众出行艰难的状况,经多方争取宝鸡峡扶贫惠民工程,及时的对村东部水泥路进行了铺设,并经多方协调为水泥路配套了水泥排水渠工程。使农民下雨出行和雨天道路排水问题一举解决,受群众一致好评。

2、党建工作方面: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结合科学发展主题培训活动,切实做好村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在他任寺前党委书记以后通过自身带动影响和全村党员努力创建了“村级十星党支部”等多项村级党务工作,工作多次受上级镇党委政府好评。通过全村干部群众努力,村干部、党员、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此项工作代表县委迎接了市委组织部的观摩检查,受到好评。围绕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党员的吸收发展工作,全年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名,接收预备党员2 名,转正党员1 名。

4、生产安全方面: 群众安全都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没有安全了就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致富。自从接手村级领导班子以来,他时刻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先后多次以走访、在村民家中

召开村民会议等形式对村民进行生产生活安全等常识教育。多次组织村中党员对村民农用三轮车、手扶车、四轮车等农用车辆非法载人和摩托车不戴头盔等不安全事项进行纠正。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党员轮流为村民实行安全生产生活常识教育普及活动,村民中形成一股时刻注意生产生活安全的良好风气。

三、严以律己抓廉政、率先垂范树形象。

严格按照“五个不准”、“五个严禁”、“四个严格控制”、“四个坚决制止”等规定,坚持以身作则,廉洁从政。在工作中做到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时时用党的宗旨、廉洁自律的有关要求检点自己的行为。增强人民公仆观念,以人为本,为民造福。多年来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宗旨,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了党务工作的满腔热情,深受党员、群众的好评。他忠实实践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一名“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出色”的优秀务工作者。

推荐第9篇:孙志良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

“沉得住气,稳得住神,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公交一公司保修厂维修一班的孙志良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说到孙师傅,同事们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他工作兢兢业业,大家都知道他有三个“不怕”,即: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

孙师傅2005年进入常州公交集团公司第一汽车公司保修厂从事公交车维修工作。从事车辆维修工作近十年来,他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勇于攻坚,在生产工作中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工艺流程,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娴熟的修理技艺,赢得了同事及驾驶员们的一致赞许,并多次获得集团公司及分公司”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多年来,孙师傅深深体会到:公交车辆的修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工作,需要修理人员用最短的时间排除故障,用最扎实的技术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营,修理工在公交企业中扮演着普通但又不可缺少的角色。

有这样一群人找不到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因为他们既普通也平凡,他们就是公交修理工。午夜的酷寒和冷风中,手指被冻的发麻发硬,极低的气温下,修理工可能还在为修复路面上的故障车辆努力工作着。有时遇到一两个小时都启动不了的汽车,修理工只能一点点的排查和解决,“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这是一名修理工最常说的话。爬冰卧雪用在修理工身上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在没有地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躺在冰冷的雪地里修理车辆,雪水和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背。

清晨的公交站边已经挤满了等车的人们,他们的目光穿透薄薄的雾光,焦急的盯着车来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公交修理工们必须在公交车每次出车前仔细的检查车辆,因为他们真正面对的不是冰冷没有生气的车辆,而是小小车厢里万千乘客和公交司机的平安。他们没有周末的假期,没有光鲜亮丽的轻松工作。他们一年到头都穿着脏甚至因为修理时不小心刮破的工作服,日子久了他们身上或许都是机油的味道。他们是平凡人,并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平凡事。公交修理工正是因为有你,公交车才能在城市里如鱼一样的穿梭,载着乘客们去上下班。

“因为我爱公交车,才选择修公交车这一工作。”这是孙志良曾经对大家说过的一句话。不管是处理日常修理工作,还是突击加班、外出抢救车辆,他都能勇挑重担,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年以来,他从未旷过一天工,早退过一天班,每天都是整个维修一班最早来、最晚走的人。

在认真做好日常车辆维修的基础上,针对日常维修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孙志良及时收集做好记录,为以后修复同样故障减少了作业时间;对于修理过程中无法解决的故障,他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维修工作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他的学习和努力,在自身取得很大进步与提高的基础上,也推动了实际工作,解决了许多修理难题,让同事们充分体会到了知识带来的实惠。在他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带动下,车间里的许多青年员工也积极投身到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潮中,逐步形成了爱学习、肯钻研的良好风气。

孙志良,用满腔热情投入工作,用精湛的技术做好车辆维修,用榜样的力量感染着班组成员,用实际行动为公交发展添砖加瓦,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推荐第10篇:崔国胜同志先进事迹

崔国胜同志先进事迹

崔国胜同志生前任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校长,2005年9月6日因病逝世,年仅49岁。崔国胜同志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献给了林业教育事业。l978年崔国胜从牡丹江林业师范学校毕业来到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他一干就是二十七年,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校长,他都以全部的心血和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当教师的十几年里,他牢记党的宗旨,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感情扎根在林区,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师岗位上做出了优异成绩;在当校长的日子里,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终挂念的是学校的发展。他亲手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学校办成了远近闻名的全省 森工名牌学校。二十七年来崔国胜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林业教育战线上,学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2000年起,共有1762人被本科院校录取,其中有8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高考升学率居牡丹江地区各市县前列,创造了全省森工林区中学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他个人先后荣获省森工总局拔尖人才,省专家型校长,全国模范教师等光荣称号。

1978年崔国胜从牡丹江林业师范学校毕业,他一毕业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林区的教育事业,走进了海林林业局一中的校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初登讲台,因学生基础太差,难以适应他的教学方法,一向不服输的崔国胜为了尽快地提高教学水平,每月从微薄的几十元工资中挤出些钱,买来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每年自费订购l0余种有关教学方面的报 1

刊杂志。为了备好一课,他经常反复推敲;为了一个小问题,他曾去几十里路以外的老教师那里取经。白天,忙碌一天;夜晚,则把自己关在自家的小屋里,点亮那盏9瓦的台灯,反反复复地推敲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教案写了一遍又一遍。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高等专业课程,先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文凭。同时撰写并发表了40多万字的教学论文,并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0年他执教的班级政治学科的高考平均分数,列全省森工系统和牡丹江地区各县级学校第一名。

教好一门课不容易,当好一名班主任更不容易。在海林一中他整整当了13年班主任。他把当班主任看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接了当时全年级基础最差的“慢班”。好心的老师曾提醒他:千万别当那个班的班主任,出力不讨好。可是他心想,当老师不能怕苦、怕麻烦,只要多付出一些心血和汗水,肯定会有收获的。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当初那个谁都没瞧上眼的“慢班”,学生升入高中的升学率达84%,列全局第一。

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磨砺,让他真切地爱上了林区教育事业,也将他的命运与学校和孩子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于198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常说:“工作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用惊天动地的誓言,只要坚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就一定能取得一流的成绩。”

80年代后期,林区经济陷入了“两危”的困境,林区教师工资低,导致大批骨干教师流失,海林林业局一中也和其它林业学校一样陷入 2

了既教不了,又办不下去的怪圈。就在这时,海林局党委选中了在教学一线的崔国胜,让他担当起让一中起死回生的“掌舵人”。

此前,崔国胜连一天的中层干部都没担任过,从一名普通教师一跃成为一名校长,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样的升迁太荣幸了。然而,熟悉当时真实背景的人们心里都十分清楚,他接过来的是副令人望而生畏的烂摊子。此时,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高中不足100人,其中高三学生仅24人,学校已经连续多年没有一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

这期间南方沿海一些名牌学校多次来函来电,邀请他去执教,并许以相当优厚的待遇。其中,珠海市一所中学高薪聘请他去当校长,条件是每月一万元工资,年薪不少于20万。此时在教学上已在省内外颇有知名度的他,完全可以不当这个“千头万绪理还乱”的校长,完全可以像别人一样丢 下这个“烂摊子”,完全可以轻松地挑选一个理想的单位,去施展自已的抱负和才华,率先脱贫解困,但他一一地谢绝了那些别人羡慕不已的邀请,毅然留了下来。他知道:如果高中解体了,势必会影响到小学和初中的发展,那对本来就已相对薄弱的林区教育,无疑将是雪上加霜,他对人讲:“我生在林区、长在林区,是林区人民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如果我走了,我将愧疚一生。我不能在林区教育最困难的时候离开,我也不相信海林局一中前景渺茫。”

上任后,他曾焦急地寻找着摆脱困境的道路。为了改变教学条件,他曾尝试走勤工俭学之路,在学校周边建起了近千平方米的门市房出租,承租了林业局浴池,接收了林业局幼儿园和印刷厂,但有限的收 3

入,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的资金问题和师资问题。他四处奔走,寻求联合办学,但都没能成功,有谁愿意和海林林业局一中这所濒临倒闭的学校联合办学呢?

1997年,他大胆地提出了实施“名师战略”,走“内外结合,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高中发展之路,以高中教育优先发展,强有力地拉动全局初中和小学教育的发展,增强自我竞争能力。他的这一具有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改革方案,很快赢得了局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找到正确的办学思路不容易,具体操作起来更是困难重重。且不说要精心挑选到真正的“名师”不容易,单是把勤工俭学几年来辛苦积攒下来的全部家底都投入到吸引“名师”上面,那份风险就够大了,更何况习惯了分配“大锅饭”制度的原校教职工,怎么能够一下子适应外聘教师拿高薪、大学本科毕业生拿同等地方工资、原本校教师拿企业的低工资的“一校三制”分配原则呢?于是,校内外有怀疑的,有观望的,有发牢骚的,还有给他“找麻烦”的。

为了求到名师,他主动出击,诚恳地邀请名师。那年春天,他在翻阅《中国当代名人大典》(教育)和《黑龙江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教育系统)时,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兰西一中特级教师安茂森的名字上,没有安老师的电话号码,他通过“114”查到他的电话,几次打电话过去,安老师都婉言谢绝了。可他却不肯轻易放弃,1997年5月,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兰西,“秘密”约见了安茂森。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安老师被他锲而不舍干大事业的精神打动了,这年9月,安老师站到了海林林业一中的讲台上。

为了把名师留下,他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具体困难。 4

为此,他先后两次把局里分给他的楼房让给了请来的名师们。为了给老师们找到合适的住房,他亲自选地方,帮借钱,搬东西,买生活用品,他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安茂森等一批名师。七年多来,他陆续从山东、甘肃、吉林、辽宁、四川、新疆及省内各地招聘了60多名优秀教师。其中特级教师2名,硕士研究生3名,平均年龄38.2岁。目前,一中的高级教师占高中教师的85%,70%是县市级以上优秀教师。

“名师战略”全面推开了,教师们工作热情高涨,良好的校风、学风正逐步形成,流失的学生回来了,很多地方的家长也慕名把子女送来了,一度被人冷落的海林林业一中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开展“名师战略”中,他始终坚信:只要把点滴的爱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迸放出泉涌般的能量。决不能让穷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生胡连岭,因家庭生活困难辍学在家,他听说后,赶了几十里来到他家,进门一看,要倒的房子里一贫如洗,家里没人,一打听在地里干活,他又徒步走了5里多路,找到正在地里干活的胡连岭父子,做通了他父亲的工作,当天带着胡连岭赶到学校,自己掏钱为他购买了书包、笔和本子,经校委会同意,全部免除了他的学杂费、资料费,并且每月发给他200元的助学金。在2002年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樊晓磊是一个单亲家庭,姐姐辍学打工,母亲靠卖冰棍维持生活,他听说后,立即前往他的家里,做通了他母亲不想让孩子上学的思想工作,把樊晓磊“请”回了学校,并给他以胡连岭同学同样的待遇,母子俩感动的热泪盈眶。当天,樊晓磊在他的日记上写下了“为了报答崔校长和学校对我的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一中争光。”在2003年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 5

录取,一直到现在,每到放假时,母子二人都到学校来看望他。

近几年,由于学校越办越大,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送钱送物的事情也就多了起来。一次,省内一所重点学校的老师到海林一中应聘,经过综合考评后,认为可以接纳,临走时,硬要塞给他一万元钱表示感谢,被他严历拒绝。他说:你来任教是靠你的工作能力,绝不是靠关系,更不是靠钱,如果给我钱,那你就不要来了。那位老师深受感动。象这种情况每年不下10余次,但都一一被他拒绝了。

2004年9月初的一天,一位学生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校上学,按规定应交7,O00元钱,可是他却对崔校长说:崔校长,我给你5,000元钱,那2,000元交到教导处。当时被他回绝。在收费上,他对外人这样,对自己的家人也是一样。几年前,弟弟家里的儿子升入初中,因分数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录取分数线,按规定应交6,000元钱,当侄子找到他时,望着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他说:“你也要和其他同学一样交钱,如果拿不出,大爷给你拿一部分,你自己家凑一部分”。

在学校扩建过程中,一位开发商找到他,说只要给他学校建楼这个活,先付10万元好处费,以后其他好处费再议。被崔校长义正词严地回绝。

担任校长多年来,崔国胜同志多次拒绝外聘教师的“感谢金”,多次拒绝学生家长的“好处费”。他吃在食堂、住在办公室,没有吃过学生家长一顿饭。即使近年来学校扩建工程不断,经手的工程造价累计达1,460多万元,崔国胜也没有从中拿过一分钱的回扣。

6

为了给学校省钱,他出差从来不买卧铺票,坐硬板,每到一处都选最便宜的旅店。每次出差,他的背包里装的最多的是方便面。

在刚开始推行“名师战略”时,面对外聘教师优厚的待遇和几倍于本校教师的工资,教职工们的心理一时难以平衡,他深知能否解决好这一矛盾,直接影响到改革是否有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为此,他身体力行,除了做好校长的本职工作外,还兼任了高中一个年级政治课,最多每周24节课,相当于两个人的工作量,他自己始终不拿高薪,还是按月领取很低的企业工资,就连应得的兼课费他也分文不取。有人曾以最低的兼课费做了粗略的计算,几年来,他仅兼课费就少领取两万多元。他的立言立行,同时也感染了广大教职员工,保持了学校过渡时期的稳定。

他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后,他把600元奖金,全都捐给了学校,为图书馆添置了部分图书。因工作突出,上级部门两次奖励工资,他都让给了其他职工。林业局每年颁发给他

二、

三万元奖金,他全部用做学校购买办公用品或给老师搞福 利。在崔国胜心中,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作为教师,就要把课教好;作为校长,就要把学校办好。

2004年12月,崔国胜陪妹妹去北京看病,顺便也给自己做了一下检查。没想到自己却拿到一张诊断书:恶性肝肿瘤。当时医生建议他马上手术,可是,学校那一大摊子事,他怎么能放得下,他对妹妹说:“这病暂时要不了我的命,可学校要是因为我的病受影响,那我会真的倒下呀!”他不顾妹妹的央求,放弃了手术,并再三叮嘱妹妹,不 7

要对任何人透露他的病情,包括自己的家人,免得他们担心。

返回学校的崔国胜还是像往常一样每天都要在学校转上两圈,从教学楼到食堂再到学生宿舍,在学生和老师眼中,他一如平日那份平和与威严。可他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也许不多了,要加快点速度尽自己所能多做事。

在崔国胜生命最后的每一天,他都在与死神抗争。打扫办公室的清扫员发现崔校长的纸篓里多了许多空药瓶,可是瓶上都没有标签;师生们发现崔校长时常摁着腰,问他怎么了,他说是腰间盘突出。自知病情不断加重的崔国胜,去年12月底谎称到外地开会,在妻子的陪同下,悄悄地来到北大肿瘤医院,做了射频介入治疗,他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就急匆匆地返回了学校。

今年7月中旬,中考、高考都结束了,此时的崔国胜感到自己可以喘口大气了,但他的病情已严重恶化,胸部长出一个大包,腰胯部骨头疼痛难忍,他和妻子商定要去医院再看看。7月l6日晚上,也就是临行的前一天,崔国胜还坐在家里拟定学校的中考科生简章。

在天津肿瘤医院住院期间,崔国胜每天都要接听学校和家长打来的大量电话。这期间,崔国胜对妻子说:“我要死,就死在天津吧,这时候我不能回去,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人心稳定”。

然而,9月3日,已处于昏迷中的崔国胜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清醒时他得知学校的招生已经结束,现已开学,一切步入正轨时,他对家人说:“我要回去„„”,“今年录取分数线定多少?„„”。

2005年9月6日22时38分,崔国胜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挚爱着的事业和无限眷恋着的学校、老师、学生。

8

第11篇: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杨场根)

惊 涛 骇 浪 显 英 姿

--安义县专业森林消防中队队长杨场根先进事迹他叫杨场根,中共党员,是安义县林业局党委委员、新华林场场长兼安义县专业森林消防队队长。虽然年近半百,但他却丝毫不现老态,精神矍铄,步若狡兔,身板一点不亚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干起事来也是沉着冷静,雷厉风行,这些都是近年来他任森林消防队队长以来身先士卒,爬山涉水而造就出来的身板和干事风格。近年来,他带领的森林消防队转战南北,哪里有火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9年来共扑火300多次,为保护我县的森林资源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由于他带领的消防队战斗力强,扑火本领高,消防队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森林消防队,他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奋不顾身搏巨浪

2010年6月19日,我县突降暴雨,大雨倾盆,下了整整一天都没有丝毫停歇的迹象,江河水位上涨迅猛。19日晚11点30,杨场根接到上级命令:迅速带领专业森林消防队前往潦河东阳乌龟山段抗洪抢险。灾情就是命令,尽管他带领的专业森林消防队只负责扑救森林火灾,但他却没有丝毫的犹豫,迅速集合队伍赶赴抗洪一线。到达目的地后,根据安排他所带领的消防队负责一段河堤的加固,也就是扛沙包加固河堤。看着大雨中正快速上涨的河水,他心急如焚,安排好队员们的任务后,自己起扛沙包就走,队员们都知道他

最近腰椎有问题劝他在边上指挥就行了,但他没有听,只是默默的扛起一个又一个沙包,由于腰椎疼痛,到后来他紧皱着眉,忍着钻心的疼痛,一手叉腰一边扛沙包,汗水和雨水混合着滴下。看到这种情况,甚至前来巡视的领导也让他赶紧去休息,但他还是没有停下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河水也在慢慢的上涨,大约在20日4点,正当人们在抢险河堤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就听到“哗啦啦”的一阵声响,一个大浪冲向隔壁抢险河堤,河堤一下子滑掉半边,河堤滑坡了!河水即将漫过河堤,情况万分危急!就在大家惊得目瞪口呆的时候,杨场根大叫一声“快扛沙包,消防队的跟我来!”,他奋不顾身,迅速带领队员围堵滑坡的河堤,经过2小时紧张的抢险,直到早上6点,险情终于排除。虽然中途有几个单位的抗洪抢险队伍因为轮换离开了,但他却没有向领导提出轮换的要求,哪怕是暂时休息的要求也没有提出,一直整整坚持了6个多小时。在得到抗洪抢险指挥部的同意后,他才带领队员离开..........。

不惧疲累运木竹

第二天早上7点,在他草草的洗漱一番正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又接到任务要求紧急调运30方松木和1000根竹子以备防汛需要,并且在下午5点前必须运到指定河堤上。接到任务,他没顾得到上休息,冒着大雨,亲自前往木竹贮备地点调集运输松木和竹子,由于大雨请不到民工,他只好带

领疲惫不堪的队员扛木头装车,看到因为腰痛脸色煞白的队长也在扛木头,队员们都让他去休息,但他说“我能行,你们不用管我,只要我们早一点把木头运到河堤,河堤就多一分安全”,在他的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队员们虽然都很疲很累,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到下午4点就把30方松木和1000根竹子运送完毕,提前完成了任务。正是由于他筹备的松木和竹子材料充足,这些材料在抗洪抢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确保了这次我县抗洪抢险取得最后的胜利。

他就是这样一个工作起来备不顾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虽然身居领导岗位,身肩数职,但仍然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他总是说,只要我还在位一天,我就会认真的干好每一件事,无任前方多艰险。

第12篇:哈斯巴根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

我叫哈斯巴根,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格尔林嘎查。是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小学就读于格尔林中心校,初中就读于库伦旗第四中学,高中就读于库伦旗第一中学。并于2009年考入内蒙古大学民族预科班,于2010年9月分流专业到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到预科,再到现在的班级我一直努力学习,并且一直保持着优秀的成绩。 在班级我担任着班长职务,因身职重任所以我非常努力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且非常细心,耐心。热情的帮助同学们克服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而且积极配合学院和团委老师,按时按点的完成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班级已经融为一体,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并在学院举办的篮球赛和拔河比赛中分别获得冠亚军,使班级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我的努力也得到了班级同学、学院老师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内蒙古大学“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我也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在班级担任班长的同时我又参加了学联的工作,我加入的是学联创业实践部,在部里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不仅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组织协调、沟通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和我的搭档们举办了多次“创业之星交流会”,邀请到了包括“呼和浩特市十佳创业之星”的刘吉军先生和开心萨姆英语学校校长张中亮先生,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同时又给他们带去了就业创业知识,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又协助团委完成了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暑期三下乡”的工作;还有就是协助团委做好了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分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报名和培训工作,并在见习完成后成功举行了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分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见习成果展示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在团委老师和主席团的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银行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的组织报名工作,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校也被评为“优秀组织奖”,在赛后也举行了第二届“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银行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内蒙古赛区的颁奖典礼,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参赛的热情,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激情、并且本人自己也组队参加了第三届“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银行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并获得了内蒙古赛区优秀奖。在2011年6月份换届成为副部长之后,我又参加了迎接新生的工作,并在新生军训时参加了军事技能组,为军训的有效进行付出了一份力量。并在军训之后为我部招收了一批新鲜血液,他们个个活泼开朗、激情饱满,并在之后的半年里我同他们一起战斗,一起收获,举办了多次校级、区级的活动,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大力赞赏。 在大一刚开学时我便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随后的党课中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提高,经过党课的学习我对我党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并于上学期经过两年的考核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严于律己、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第13篇:潘作良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潘作良在生命倒数的第607天,接受了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每天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一拨接一拨的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扯不清理还乱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完的是烦事、难事。然而,正是在信访这个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岗位上,潘作良从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变成了辽中千千万万个父老乡亲心中的一座丰碑。

有一种爱不能以时间论短长,这种爱是激情燃烧的爱。

对岗位的忠诚,对事业的责任,对信念的恪守和对人民的奉献。所有的言行都浓缩为爱的实质:爱党、爱人民、爱事业。

607天,只是人生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倾尽一生的爱去弹奏和谐的乐章,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至。

这607天,是他43年人生的浓缩,也是他成长历程的完美链接。

潘作良1984年参加工作,从当乡司法助理、副书记、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专职常委,到最后定格在县信访局长这个岗位,24个春秋,他总是在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为他们化忧、解难。

他付出了一生,不求人们记住他一个字,只愿人们懂得一个理:共产党好! 爱是责任

“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2006年9月,潘作良来到辽中县信访局任局长。这是他面对自己仕途多项选择而选择的唯一答案。

平级调动,又是跳到又苦又累的部门,两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决定而敬佩。

潘作良一上任,就喊出“我是信访局长”,但不是在会议的主席台上,更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30多名知青代表围坐在县政府上访的现场。

“有话跟我说,我会尽我所能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话跟潘作良说没错。

接手这件6年前就开始的疑难案,他到沈阳市的苏家屯、东陵、于洪等区实地调查,搞清楚办理知青劳保、医保的每一个环节。

他向有关部门反映其他城市解决知青问题的相关做法。

他请劳动局、工贸局、工商局、社会保障局等八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到县信访局开协商会。 这件案子,光去外地接上访知青,他就往返了7次。天冷,他把知青请进宾馆;渴了饿了,他把水和面包逐个送到知青的手里。他对他们说的话,能装满两火车皮。

16个月的奔走、协调,换来了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补贴。这一天,是2008年1月13日。“有什么问题就上我信访局来。”这是潘作良与上访者分手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一句“上我这来”,潘作良付出的是607天的早到晚归。

信访局更是天天早早开门,提前上班,只为赶早上访群众在这里就可以施放怨气、解决问题,而不去堵别家单位的大门。

一次次亲自到外地与上访者沟通,又一次次将他们亲自接回。看着有严重腰脱的潘作良坐着长途客车一路颠簸,连上访者都有些于心不忍,“局长,这活儿您干吗要亲自来呢?”

“我的责任大啊!”潘作良语重心长:“只要在这个岗位,就要对这个岗位负责,对你们负责。”

一头挑着社会稳定,一头挑着群众利益。责任驱使潘作良对工作追求完美。

他给自己规定:凡遇群众上访的急事,自己能办的立即去办,自己办不了的,也要尽全力把有关方面的人员请到现场去处理解决,“一竿子插到底”,决不“公文来公文去”。

他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从个人的历史积案到牵涉面广的群访事件,凡有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接手。只要困难群众的难事急事没解决,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设法也要给群众一个交待。

于是,除了出差在外,每天上午潘作良必在接待室亲自接待上访群众。而在下午、晚上的时间,则要接二连三地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方案,遇到难题时甚至开会到深夜。 607天,潘作良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其中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每周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对信访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为了这份责任,同事们说,潘作良是在跑着工作。潘作良则要求同事,你们能跟上我的脚步就行。

为了这份责任,他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睡眠,自己的假日,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自己的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

头疼,使劲拍拍脑袋,吃点药就又忙去了。 腰脱病犯了,躺在床上也要接待上访群众,就为了不让他们白跑一趟。严重的面部痉挛,直到影响得已经看不了材料了,才到医院作了手术。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休息半年的开颅手术,他只在医院躺了7天,就回到单位在北京的信访工作组———一间小旅馆里指导工作。很多人曾经不理解潘作良为什么那么卖命地工作,如今明白的人愈发多了:潘作良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俯瞰着一个个经他手的案件。 在他眼中,信访工作不仅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百姓的桥梁,还能对社会前进的车轮起到润滑作用。每天接触到的大多是社会中负面的东西,有人不禁怀疑,它们会不会动摇潘作良的人生信念? 潘作良回答:“正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让我更坚定了为党工作的信念。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然,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老百姓相信政府才找政府,真正的悲哀不在于老百姓有冤屈,而是有冤无处诉,有屈无处伸。为群众挑担子、分忧愁、暖心窝,这才是共产党干部的本分。 晚上工作到十

一、二点,早五点就离家上班,尽管每天只睡

三、四个小时,潘作良却总是精神抖擞。人们看起来,他就像一台动力澎湃的高速发动机。 潘作良是富有激情的。他内心的激情就像一泓涌吐不尽的爱的甘泉,拥抱着人民,拥抱着党,拥抱着事业。甘泉之上,他更有一颗精神的太阳———信念,他坚信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共产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爱的激情里如果没有执政为民的责任,怎能释放这坚忍不拔的力量。

学习潘作良,就是要弘扬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教育激励机关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推动振兴发展。学习潘作良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就是要坚持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心系群众、为民解忧,兢兢业业;廉洁自律,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甘于清贫,不以权谋私,不贪图享乐,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全身心投入到党的事业中,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潘作良同志从事基层工作20多年来,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他爱岗敬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潘作良同志是我省信访战线的杰出代表,也是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潘作良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和“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必将成为我们建设和谐辽宁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征途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切缅怀潘作良同志,我们就要以他为榜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各项工作。在教学中作好教书育人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14篇:吴先良先进事迹 11.6.2

严桥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吴先良同志

先进事迹材料

吴先良,男,38岁,出生于1973年7月7日,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于2005年1月被公推直选为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心情十分沉重,面对村上无任何收入,还倒欠了各类款项12万余元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本村的各项工作,他心理一片空白。吴先良通过反复思考,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随时服从组织安排,响应党的号召,如果知难而退,那还是什么合格党员呢?如果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岂不辜负了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吗?

在严桥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吴先良逐渐理顺了工作思路。首先想到的是,要致富、先修路。由于道路不通,严重制约了团结村几辈人的各项发展。通过多次召开支部大会和社员大会,从中做了很多工作,最后研究决定:向多方争取支持,争取政府补助,群众投劳的方式,坚决修通团结村的公路,方案出台后,吴先良带领村两委班子东奔西走,四处寻找支持。他带领村两委为群众办好事,办事实的举动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方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3万余元,修通了凤凰村严湾组到团结村的碳渣公路,解决了团结村广大群众行路难题,圆了全村群众盼望多年的通车梦。村主道修通后,他又带领全村群众筹资筹劳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花了近3年时间修通了全村七个组的四条通组碎石路近3公里。再由上级补助资金和群众筹资筹劳远远不足的情况下,他通过向亲朋好友借贷和自己垫资近3万元修通全村一座石拱桥和2座水泥桥贯通了全村的公路网。2008年,他争取了区农机局老区建设项目资金60万元硬化了全村2.4公里的村级主道水泥路。2009年,借助金土地建设项目,组织带领全村群众按人均投资430元修成通组水泥路近2公里,全村范围内水泥路面生产便道5公里,通家水泥路18.5公里,全面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彻底解决了全村村民长期存在的行路难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还拟修通林区公路6.5公里,建成后将解决7个组近1400余群众,5000余亩林地资源的运输问题。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近10万元,化解了上届村委会修路的欠债问题;争取区水务局76.7万元资金,建成全镇最大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14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化解了多年来因饮水引发的各种矛盾;2010年,争取口粮田建设项目,将建设基本口粮田5000余亩;投资资金5万元购置了村级活动室办公设备,对村活动室进行装修、院坝硬化;从而增强了两委办事效率,和解决了村民多年来无村级活动场地的难题。采取广泛宣传,订立村规民约,投入5000多元聘请专职人员打扫卫生,与各村民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多种形式,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在党建工作中,吴先良组织和带领团结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党章》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扎实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全体党员通过学习,提高了每位党员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水平,也让大家掌握了部分致富本领,继续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为促进党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优化,培养高素质的年轻同志加入党组织。六年来,新发展党员10名,在积极发展新党员的同时,他主动关心、慰问老党员,切实为老党员、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什么事共产党员先进性?吴先良的理解是党员体现先进性有三个方面:平时要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而党员先不先进是由人民群众来判定的,党员为人民服务得好,群众感受得到,而且能由衷佩服,这才是先进。虽然时代会变,认识会变,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会改变。2005年7月的一天,吴先良在雅安乘车回家的路上,看见严桥派出所的赵建新所长独自一人开车正追赶四名诈骗嫌疑人,便主动下车同赵所长一起追赶犯罪嫌疑人,追到李坝乡新方桥时,追到了四个犯罪嫌疑人。通过搏斗,吴先良配合赵所长终于将犯罪分子擒获。四名犯罪嫌疑人经公安机关审讯后,对诈骗事实供认不讳,四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事拘留。赵所长和吴先良勇斗歹徒的事迹后受到了雅安日报社和公安机关的赞扬和表彰。2010年8.21事件发生后,因团结村村民有2人遇难,吴先良当夜和镇干部一起到雅安帮助、配合做好遇难家属的思想和安慰工作。由于当时遇难家属思想波动很大,吴先良忍受着他们的辱骂和不理解,耐心细致的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2010年8月26日早上吴先良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说母亲的病情很重已不能说话希望能够马上回家,但是吴先良已按严桥镇政府的安排要配合另一名遇难家属一起到洪雅槽渔滩搜寻失踪人员不能脱身只能告诉妻子说等晚上回到雅安再找车子连夜赶回家。中午12时左右,噩耗传来,妻子哭着在电话里说:“喊你回来你没回来,妈都永远走了。”当时失踪人员吴光洲家属20多人租了三只木船正在河里寻人,吴先良怕再出现什么事故无法向党委、政府和上级组织交代,只得忍着悲痛继续帮助组织搜寻。最后,大理村支部书记王广宇向在八一宾馆做安抚工作的原严桥镇党委书记李文洪说:“吴先良的丈母娘都死了,他还在槽渔滩帮助寻人。”李书记立即打通了吴先良的电话说:“你丈母娘死了,你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处理好老人家的后事。”吴先良再三叮嘱搜寻人员要注意安全后,才坐一辆摩托车赶回家中,但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和自己的亲人说上最后一句话了。在安葬好丈母娘的当天,吴先良接到李文洪书记的电话说,遇难的家属们的思想波动很大,你赶紧到八一宾馆,区领导要来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理方案。吴先良立即对李文洪书记说:好,我马上就来。通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参加安抚工作人员的积极协调下、共同努力下,终于将“8.21事件”所有遇难失踪家属的工作做通。圆满地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确保了雨城区的安定团结。事件过后,吴先良对自己的家人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党旗下的誓言,必须要兑现,共产党员的称号意味着奉献,支部书记的职务意味着责任,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要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作为村支书,就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了团结村的经济发展,为了团结村群众的经济收入能有所提高,吴先良找到长期在外打羽绒服的朋友帮助他们和介绍到外地打羽绒服的村民就有40多人。吴先良通过各种关系介绍了团结村的几十位退伍军人和适龄青年到雅安市保安公司就业,通过 大力宣传和鼓励,团结村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就多达400多人,部分家庭真正达到了小康水平。

不便外出的群众又该如何发展经济呢?吴先良走访了广大群众,村支两委经过开会研究,决定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大家大力发展种植业,让在家群众也能早日致富,今年团结村又新栽竹200余亩,新种茶面积300余亩,准备今年新增加种茶面积560亩。仅此两项,团结村的人均收入已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00多元。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吴先良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更有不怕困难、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吴先良决心坚决服从上级党组织的领导,通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带领团结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心让团结村的群众在更美好的环境里,过更好的生活,为建设风正、人和、和谐、美丽的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15篇:白玉良同志尊师重教先进事迹

白玉良同志尊师重教先进事迹

白玉良同志是前川乡牛草洼村人,河曲县海尔专卖店总经理。作为一名商界精英,白玉良同志深知人才和知识就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白玉良同志心系家乡、情注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近年来,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状况,白玉良同志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在了解到学校办学环境和条件改善后,由于生源少、办学经费不足的现状,主动给学校捐资1万元用于学校的发展,给学校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每年的教师节带钱带物到校慰问全体教师,和老师们一起过一个教师节,给全体教师带去关怀和温暖。2011年六一儿童节,白玉良同志给学生购买了2000元的奖品,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子隆重进行了奖励,鼓励他们勤奋努力、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白玉良同志在了解到学校有几名学生家庭特别贫困,交不起生活费的情况,主动出资给这几名学生交了生活费,资助他们上学。

白玉良同志捐资助学的先进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感染着其他的能人乡贤。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热心乡贤投身家乡教育,共创家乡教育的美好未来。

第16篇:陈正良同志先进事迹

陈正良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该同志在抄表过程中认真核对用户计量装置型号,核对封签是否有异动,核对用电起止度与用电量的波动情况,为用电户解决用电中出现的断线、断电,漏电保护器的更换、月试等问题,向用户宣传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知识。对缴费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耐心细致地向客户讲解,争取做到真正使用户满意;对行动不便的客户实行上门缴费服务,及时有效地按时结清电费。维护管理,认真做好台区变压器的定期巡视,夜间突然停电积极主动与当值班取得联系,发现不正常停电主动与地方取得联系后进行夜巡,防止变压器、线路设备被盗事件发生,使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线路通道方面进行认真彻底的清理,与地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在砍伐通道时能够顺利进行,雷雨大风天气主动对辖区顺河道的设施进行巡视检查,特别对泥石流地段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在工作之余主动与专责联系,对所内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完善、更新。2011年基础资料台帐增加了检查与考核力度,基础资料、台帐的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使桂花所原基础资料差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

第17篇:王德良同志先进事迹

筑坚强堡垒

树先锋形象

——记泾川县党原乡丁寨、城刘联合党总支书记王德良同志先进事迹

王德良,男,汉族,现年46岁,199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农广校函授大专学历。现任党原乡党委委员,党原乡经委副主任,党原乡丁寨、城刘村联合党总支书记,兼任‚陇新‛牧业公司总经理。

王德良同志经过多年实践,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分析本村生猪养殖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发展畜牧养殖业强村富民的思路,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997年至2000年,利用3年时间,初步探清了路子、打好了基础,理清了发展思路;2001年至2003年通过典型引路、扶持大户和建办园区、规模发展,实现了量的积累;2004年以来,全村养猪产业向规范化养殖、公司化运作、产业化配套的方向发展;经过13年努力,全村养猪产业实现了一业突破、整村推进,形成了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围绕温棚养猪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规模养殖、仔猪繁育、生猪销售、饲料经销、科技服务等产业化服务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700多元上升到2010年的4465元,是1996年的6.4倍,养殖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由不到20%提高到82.3%。

在王德良同志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按照‚结合村情、尊重民意、体现科学‛的原则,提出了三个‚一体推进‛的长远发展

- 1234 -

第18篇:宋良廷同志先进事迹

宋良廷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宋良廷,男,57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车疃村党支部书记。该村地处县城北2.5公里,全村共有521户、2118口人、4000亩耕地,47名党员,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6元。他所带领的村党支部自1997年以来连续13年被县委评为红旗党支部,2002年分别被省、市、县委评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邯郸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一、扎实肯干,做青年人的楷模。他参加工作以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岗位上,树立自己奋斗的目标,向时代先进模范学习。他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向老同志、老党员、群众学习社会知识,尤其是学习岗位知识,多方面丰富自己,刻苦的学习提高了自己工作能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从来不放松自己,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受到全村党员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二、抓班子,扭住关键带队伍。在当选为车疃村支部书记后,他带出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首先,加强学习提素质。通过上党课、电化教育、聘请专家到村授课等方式,广泛深入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科技知识等内容,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其次,建章立制抓规范。先后制定了党支部班子议事、党员学习培训、重大事项公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开展活动树形象。通过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

1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保持了先进性,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三、抓规范,恳谈例会显成效。他和村支部成员坚持每周一晚上召开干群恳谈例会,雷打不动,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要拿到干群恳谈例会上说道说道。他谱好了三步曲:一是会前准备。即每次恳谈会前由村支部确定1—2个议题;二是会中引导。即主持人注意引导与会人员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做到不跑题;三是会后落实。对重大事项的落实和重要问题的解决,定期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2002年10月,在上级基金会的支持下,该村决定建一幢教学楼。经预算,教学楼总投资48万元,有8万元的资金缺口,借又借不到,向群众摊派又违反政策,这下可愁坏了他。后来,把这件事拿到干群恳谈例会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寻求解决途径。经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大家的事大家办,由村干部群众集资解决。不到三天时间,干部集资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全部到位,使这一难题得到解决,工程顺利施工。

三、谋发展,围绕中心作文章。在他的带领下,在经济发展方面,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发展。先后投入28万元,打深浅机井7眼,埋设防渗管道2200米,架电1500米,修开发路10000多米,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4年初,他经多方考察,敏锐的感觉到花卉苗木的发展前景广阔,效益也比种蔬菜大棚高的多,便组织部分群众到县常青花卉基地、河南鄢陵等地参观学习,迅速调动了群众发展花卉苗木的积极性。

四、干实事,勤政为民树形象。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他和党支部班子成员全部盯在工地上,没日没夜,人累瘦了、晒

黑了,但没有一个退缩的,受到群众的一致赞扬。宋良廷主动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3万元积蓄,为创建工作垫资。村党支部一班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根据该村人口多居住面积大的实际情况,他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讨论,在采取群众同意和上级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决定整体搬迁,该工程从2008年开始,在村南建起了4栋五层高标准住宅楼可容纳120户入驻村新居,成为馆陶县新民居建设第一村。2010年重新谋划启动了车疃社区建设工程,目前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必将成为邯郸东部新民居示范村。2010年底,车疃群众自发敲锣打鼓送来了两面锦旗,上面分别写着“德政之典范、干部之楷模”和“建设新民居、造福全村人”,这是车疃村群众对他和党支部一班人最好的评价,最高的奖赏。

第19篇:宋良廷同志先进事迹

宋良廷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宋良廷,男,57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车疃村党支部书记。该村地处县城北2.5公里,全村共有521户、2118口人、4000亩耕地,47名党员,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6元。他所带领的村党支部自1997年以来连续13年被县委评为红旗党支部,2002年分别被省、市、县委评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邯郸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一、扎实肯干,做青年人的楷模。他参加工作以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各个岗位上,树立自己奋斗的目标,向时代先进模范学习。他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向老同志、老党员、群众学习社会知识,尤其是学习岗位知识,多方面丰富自己,刻苦的学习提高了自己工作能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从来不放松自己,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受到全村党员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二、抓班子,扭住关键带队伍。在当选为车疃村支部书记后,他带出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首先,加强学习提素质。通过上党课、电化教育、聘请专家到村授课等方式,广泛深入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科技知识等内容,使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其次,建章立制抓规范。先后制定了党支部班子议事、党员学习培训、重大事项公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开展活动树形象。通过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

1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保持了先进性,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三、抓规范,恳谈例会显成效。他和村支部成员坚持每周一晚上召开干群恳谈例会,雷打不动,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要拿到干群恳谈例会上说道说道。他谱好了三步曲:一是会前准备。即每次恳谈会前由村支部确定1—2个议题;二是会中引导。即主持人注意引导与会人员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做到不跑题;三是会后落实。对重大事项的落实和重要问题的解决,定期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2002年10月,在上级基金会的支持下,该村决定建一幢教学楼。经预算,教学楼总投资48万元,有8万元的资金缺口,借又借不到,向群众摊派又违反政策,这下可愁坏了他。后来,把这件事拿到干群恳谈例会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寻求解决途径。经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大家的事大家办,由村干部群众集资解决。不到三天时间,干部集资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全部到位,使这一难题得到解决,工程顺利施工。

三、谋发展,围绕中心作文章。在他的带领下,在经济发展方面,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发展。先后投入28万元,打深浅机井7眼,埋设防渗管道2200米,架电1500米,修开发路10000多米,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4年初,他经多方考察,敏锐的感觉到花卉苗木的发展前景广阔,效益也比种蔬菜大棚高的多,便组织部分群众到县常青花卉基地、河南鄢陵等地参观学习,迅速调动了群众发展花卉苗木的积极性。

四、干实事,勤政为民树形象。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他和党支部班子成员全部盯在工地上,没日没夜,人累瘦了、晒

黑了,但没有一个退缩的,受到群众的一致赞扬。宋良廷主动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3万元积蓄,为创建工作垫资。村党支部一班人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根据该村人口多居住面积大的实际情况,他和村“两委”干部反复讨论,在采取群众同意和上级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决定整体搬迁,该工程从2008年开始,在村南建起了4栋五层高标准住宅楼可容纳120户入驻村新居,成为馆陶县新民居建设第一村。2010年重新谋划启动了车疃社区建设工程,目前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必将成为邯郸东部新民居示范村。2010年底,车疃群众自发敲锣打鼓送来了两面锦旗,上面分别写着“德政之典范、干部之楷模”和“建设新民居、造福全村人”,这是车疃村群众对他和党支部一班人最好的评价,最高的奖赏。

第20篇: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崔根博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崔根博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县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承诺兑现情况如下:

一是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切实编制好我县“十二五”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数易其稿,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提交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二是全力推进重点项目。2010年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亿元。新建、续建规模以上产业项目141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7个,完成投资42.6亿元。投资44亿元的菱花生物科技、投资25亿元的水浒文化主题公园项目被列为省重点产业项目。投资3600余万美元的亚彩电缆一期工程投产运营,投资2.1亿元的金宇机械一期生产线竣工投产,杨营煤矿年内完成投资2.6亿元。三是积极对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自扩大内需项目实施以来,我县有六批43个项目获中央、省、市支持,截止2010年底,获得中央无偿资金1.65亿元,省无偿资金2200万元,省调控资金8300余万元,前四批29个项目基本完工,2010年争取的第五批、第六批14个项目正在顺利建设。四是健全完善政务公开流程。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限时办结制。加强审批大厅窗口建设,按时办结率100%。

为做好2011年发改局工作,我郑重承诺:

(一)高点定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主要抓好泰国正大赖氨酸生产、大营煤矿建设、万达碳素预焙阳极、元田汽车配件制造、亚彩电缆二期工程、天然气管网建设等项目,做好晋

豫鲁铁路援建工作。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认真研究中央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国家重点投资领域,精心论证、筛选、上报一批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预算资金、省调控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三是认真策划项目。围绕培植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尽快策划运作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项目,促进经济转型。

(二)强化服务,创新发展环境。需发改局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资料手续齐全的,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需向市转报的项目,在二个工作日内办结。对因手续或材料不完备的,工作人员及时说明理由,并一次性告知需补充的材料和手续,特别是对急办事项,加班加点、特事特办、跟踪服务,打造发改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服务品牌。

(三)做好经济运行形势分析。我们将一如既往拿出大量精力和时间,认真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着力寻找制约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按季度提报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为县委、县政府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以上承诺,请监督。

崔根良先进事迹
《崔根良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