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科学小院士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8 07:46:51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读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有感

读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有感

最近在观看了吴孟超院士的很多先进事迹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几十年来,吴老用他高超的医技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钦佩。作为一名肝胆外科医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手术台的第一线,时至今日已累计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成功率达到98.5%,把一个个垂死的病人从鬼门关挽救回来;作为一名老师,他自编教材,亲自示范,把他独创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每一个进修学生,带出了1000多名“吴氏刀法”的传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心向党、立志报国,他一生都忠诚着自己的信仰、并用自己的行动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此一位技术高超、成就卓著的名医,怎能不让人敬仰呢?然而吴老最令我钦佩和感动的不是他的高超的医技和伟大的成就,而是他的认真、负责、虚心上进,更是他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高尚医德。吴老曾说过:“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焐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还摆好床下的鞋子。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病人有个好身体,他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天下的所有医务工作者诠释了“医者仁心”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一个真正的名医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便是“仁心”,医生不仅要治病人的病,更要治病人的心,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名医。吴老正式这样一位名医,他高超的医技和无微的关怀,不仅治好了病人的病,更治好了病人心里上的疮口。作为一名医学生,这些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浮躁,不唯利是图,把病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每一个医学生最应该做到的事。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吴老的精神,学习吴老的负责敬业,处处为病人着想,真正做到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这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才能保证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医生。

推荐第2篇:科学教师先进事迹

科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左双娥,大专学历,中教高级级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和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论文多次获区、市级奖项。在从事教育工作的30年中,我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努力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以热诚、踏实、细致的作风要求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一、锐意进取,不断超越。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我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我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二、认真教学,潜心钻研。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积极投身自制教具的研制工作。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努力钻研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做到举一反三,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三、认真准备实验。我把每个实验需要的器材都整理到准备室,先检查器材的完好程度,在分类、数好件数,最后检查实验操作中的具体事项。准备完毕后,按实验数目和类型摆到实验室。

四、积极配合老师们做好实验。课前,我都仔细清点仪器,保证实验器材齐全。课上,我都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器材和爱护器材,保证学生们顺利做好实验。课后,我及时检查器材的使用情况,做好各项记录。

五、作为实验管理员,我明确实验室教师的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将实验课准备、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做到具体明了。同时我还负责对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的调试、验收、维护、更新工作。

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今年的六年级小学毕业质量检测中,我所教的科学成绩在乌达区名列前茅。今后我会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3篇: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为响应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发出“学习于维汉院士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号召,赵敏厅长提出的“学习于维汉院士感人事迹”的倡议,2011年5月16日上午九时,由牡丹江医学院举办的“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于文体馆隆重召开。

出席报告会的嘉宾有牡丹江医学院党委书记金秀东,牡丹江医学院院长冯克俭,中国地方克山病防治所所长付松波,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关振中,中国地方病防治中心主任徐宁,富裕县繁荣乡副乡长陈兆亭,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播音员,于维汉院士的孙女于心韵,基础医学院380名教师以及各系学生代表。会议上,报告团的成员纷纷介绍了于维汉院士的光荣事迹,及对他深深的怀念。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同学们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了于维汉院士的感人事迹,让大家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奉献精神,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医德。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通过本次报告会,广大师生立志要以于维汉院士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奉献精神;学习他献身祖国医学事业,以百姓健康为己任,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病区为克山病患者服务的高尚医德。将于维汉院士的精神发扬光大,做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成为医疗事业的骄傲!

推荐第4篇: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先进事迹选编

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先进事迹选编

序 言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自今年4月以来,如果您走进哈工大校园,有两条标语会不断地出现在您的视野之中:一条是“庆祝我国高校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发射成功”,一条是“学习马祖光院士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马祖光、小卫星两个撼动人心的名字辉映在哈工大加速发展的时空。今天,我们带着这份哈工大的财富、国防科技事业的财富来到这里与各位交流,想表达的正是哈工大人为中国国防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决心。

马祖光:

1928年4月11日生于北京

1946年至1950年在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0年9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

1952年10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起先后创建了核物理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00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位75岁的老人,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人,去世前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

2003年3月28日,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学科发展规划。

2003年4月18日,汇报“200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论坛”情况,向大家介绍了国际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的前沿方向。

2003年5月7日,组织本学科进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讨论。

2003年5月22日,修订光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

2003年5月23日,主持修订光电子技术专业博士生、硕士生招生简章。

2003年6月13日,主持学科论证“激光推进技术”。

2003年6月19日,他应学生要求做报告《做人与做事》。

2003年6月24日,参加三位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会。

2003年7月1日,主持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会,讨论本科生和硕士生选题。

2003年7月3日和4日,参加了两天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

2003年7月7日,参加2001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2003年7月11日,与其他老师约定下周讨论教学计划修订工作。

2003年7月15日,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第一部分

爱国爱党 甘于奉献

作者:马洪舒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做为《哈工大报》记者,从1982年起跟踪采访马祖光院士。采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采访马祖光院士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我20多年前的采访本上,记载着马祖光院士许多平凡而朴实但却感人肺腑的话语。他的闪光思想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此时此刻,我怀着十分崇敬、钦佩、激动、和悲痛的心情,仅就我所了解的马祖光向同志们作如下汇报。

做为《哈工大报》的一名老记者,我对采访专家教授还是有点办法的。但是,马祖光院士淡泊名利,非常谦逊,采访他是相当困难的。每次采访,他都表示:“工作是大家做的,要多宣传中青年教师,不要宣传我一个人。”他甚至给校党委和省委写信提出,要少宣传自己。记得那是在1985年,学校党委做出在全校开展向马祖光学习的决定。校报编辑部派我去采访马祖光院士,他说什么也不跟我谈。我把这个情况向当时的党委书记姜以宏同志反映了。姜书记坚决地表示,马祖光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激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应该作为先进典型进行深入地宣传。于是,我就认真地进行采访,写出一篇近万字的通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宣传报道任务,每次采访马祖光院士我都采取迂回战术,先采访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教研室和系里对他比较了解的中青教师、研究生、实验室工人师傅以及党支部书记等同志,通过大家的介绍,挖掘出大量的材料,然后找马祖光本人核对事实。同时,找机会请他谈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在请马祖光核实材料听他对一些问题讲述自己看法的过程中,他那些闪光的思想不知不觉地就被我捕捉到了。比如,马祖光院士非常诚恳地向我表示:“我仅仅按党的教导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有许多好同志、好党员值得我学习。”他甚至向我推荐说:“在我们哈工大,雷廷权教授、刘永坦教授、田锡唐教授、周定教授等许多老先生都很值得大家学习,应该多多报道他们。”他还一再强调:“现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要把眼睛向着中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战斗在第一线,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要多宣传他们。我们教研室的汤宝寅、王琪、王雨

三、于俊华、刘逢梅和刘国立同志,他们有的身体不大好,干起工作来啥也不顾。”我记得马老师特别跟我谈到于俊华、程永康、刘国立几位老师带病坚持工作的情况。他说:“真正的英雄是他们,要多宣传他们。”他接着说:

“我欣赏这些对党忠心耿耿的人;

我讨厌那些说一套做一套,油腔滑调的人。

做人,就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做事,就要把工作做好。”

虽然马老师开始时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是马老师是一位党性极强的人,一切顺从党的需要的人,一个襟怀坦白、老老实实的人。为了搞好党的宣传工作,马老师后来对我的采访积极支持和配合。在采访中我总是采用记者惯用的手法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那么干?马老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怎么回事就如实地介绍,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这样,马老师亲口跟我讲的许多充满了闪光思想的话语才能如实地汇报给大家。这些话绝不是空喊口号,这些都是马老师发自内心的语言,是马老师的真实情感。马老师就是这样的人,马祖光院士不愧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我采访马祖光院士所遇到的一些情况。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马祖光在德国揭开新光谱奥秘的故事。

那是在1980年9月,有150年校史的德国汉诺威大学迎来了中国科学工作者马祖光。这所大学曾培养出许多世界闻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来到这里,马祖光选择了产生大功率激光的碘化铊这个课题。这是一种颗粒状的剧毒物质,无人敢试,马祖光偏偏选中了它。但是在一次实验中,退火不良的石英管炸裂,剧毒气体漏出。此时此刻马祖光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生命安全,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迅速关闭通往其他实验室的门,以免毒气扩散,伤害他人。然后,敏捷地打开窗户,接通风机。由于他处理果断,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他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使德国科学家深受感动。他们一致称赞:马祖光了不起!

根据自己阅读的大量文献以及本人深厚的理论知识,马祖光又选择了钠双原子分子三重态跃迁课题。这是激光领域的世界难题。

德国科学家对马祖光选择这个课题感到十分吃惊并表示怀疑。他们说:

“这项研究,美国、苏联、法国、意大利、荷兰过去都搞过,没搞出来;我们汉诺威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也探讨过多年未获得成功。你们中国人就不要白白浪费时间了吧?”

“中国人怎么了?难道中国人就比外国人笨吗?”马祖光很不服气地想:“我们不能吃别人啃剩下的面包!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东西。外国人搞不出来的东西,中国人不一定就搞不出来。这口气我们一定要争!”

在采访中,马祖光非常激动地对我说:“和现在世界上先进国家比较起来,我们是落后了不少时间。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绝不能愧对我们的祖先!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就一定能够迎头赶上!”

马祖光坚持自己选择的题目,招来了工作条件上的限制。白天不准他使用实验设备,他的工作被限制在早9点以前晚6点以后,这正是人们应该休息的时候。

困难没有使他动摇,压力变成了动力。他以超出别人一倍的工作量投入工作。

他白天蹲图书馆,晚上抓紧实验,一干就是半宿,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他常常赶不上午夜12点的末班车,只好步行十几里赶回住地,第二天早早起来,赶在他人上班之前继续做实验。

马祖光不断地实验,失败接着失败。一道道难题犹如一座座高山挡在前面。但是,失败和挫折是打不倒勇于攀登科学顶峰的科学家的。

6月8日,马祖光首次观察到三条强光发射,通过计算和测量,他断定这是产生三重态跃迁的前兆。但是,有人说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原子谱线,奉劝马祖光不要再白白浪费精力了。

实验室负责人也要求他改变课题。7月8日,马祖光接到立即停止实验的指令。

“希望就在眼前,难道就此夭折吗?不!绝对不能!”

马祖光要求再给10天时间,对方同意了。

10天——240小时,看来不算短了。但对马祖光来说,现在已经不能用小时来计算时间了。分分秒秒在他看来都是十分宝贵的时光。当时德国人每周工作5天时间,而马祖光却把节假日和星期天都用来工作。德国朋友邀请他去游览汉堡、慕尼黑,他的回答是:“谢谢,我没有时间。”

在最紧张的日子里,他的睡眠时间缩短再缩短,一日三餐也压缩成两餐,饿了就吃两块巧克力。为了节省时间,他经常吃清水煮挂面。

7月12日午夜,连续苦战了5昼夜的马祖光眼睛都熬红了。他紧紧盯着各种仪表,记录仪纸带缓缓地移动着,描绘出钠双原子分子跃迁产生的各种谱区。

突然,在独态跃迁产生的强峰之前,出现一个新的“峰”,通过光谱仪测定和计算,这不正是各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近红外连续激光谱区吗!

顿时,马祖光象一位指挥员打了一场大胜仗一样,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整个汉诺威城一片寂静,人们早已进入梦乡。马祖光非常高兴地步行回到住处,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鸡蛋煮挂面。他一边吃着一边顺手打开身边的收音机。

德国的午夜12点,正是北京时间早七点。

听到祖国的声音,马祖光感到格外亲切。在马祖光的科研生涯中,他和伟大祖国共同迎来了一个新的曙光。

当我问他此时此刻在想什么时,马祖光再一次非常激动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对我说;“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出科学前沿上的工作,我们要和世界各国科学家争个高低!”

马祖光揭开了新光谱的奥秘,德国人对他特别佩服和尊重。有位德国朋友指着自家庭院的大草坪对马祖光说:“你要留在这儿,我也给你找一块同样大的草坪。”马祖光回答说:“这里是不错,但我们中国比你们德国大得多,有许多比这儿更美好的地方。你要是去中国,我可以给你找一块比这儿更漂亮的地方。”

德国人认为,马祖光做出的成果是用德国的实验设备,所以在马祖光发现新光谱写出第一篇论文时,他们把马祖光的名字放在第三位。马祖光坚决不干,据理力争。他说:“对我个人来说,那是无所谓的事。但在这里,我是中国的代表,我一定要为国争光!这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中国!”最后,德国汉诺威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写了这样的证明:“发现新光谱完全是中国的马祖光一个人独立做出来的。”

马祖光的论文发表后,在国际激光界引起强烈反响。外国科学家先后引用了27次。198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也观察到这一谱区的激光发射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的工作证实了马祖光工作的正确性。

1985年,马祖光被选入美国主办的《光学科学与工程世界名人录》。主编南希先生从美国芝加哥给马祖光写来贺信说:“祝贺您被选入《光学科学与工程世界名人录》第一版。在这个重要的第一版上,列入了在世界前沿课题方面进行工作的世界名人。”

马祖光在德国揭开了新光谱的奥秘载誉回国。当他双脚踏上祖国的大地时,心情格外激动,两眼挂满了泪花。在海关领取托运邮件时,按惯例接受检查。马祖光带回的东西除了出国时带去穿用的衣服,另外只有一大堆划着各种曲线的记录纸,记载着研究数据的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以及仪器零件,共40公斤。

“一个出国两年多的人难道能够不带回几大件来?”海关人员有些不大理解,向他投去了怀疑的目光。因为在那个年代从国外回来的人一般都要带回几件国内少有的家电产品来。

他们哪里晓得,马祖光这些记录纸和笔记本所揭开的新光谱的奥秘,别说几大件,就是几十件、几百件家电产品也无法与之相比,这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无价之宝啊!

他们哪里晓得,为了节省时间,节约外汇,马祖光在出国两年多时间吃了150多斤挂面。他所节约的外汇1.1万马克,全部上交给国家了。

马祖光在国外的日子里,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科学家。他经常写信给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同志们。他写道:“身在国外,更加感到自己的祖国是多么可爱!看到一张中国报纸都觉得非常亲切。因为我是在祖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的一切都是属于祖国的。”一次,有人从德国回国,问他往家捎点什么?他托人带回一盘有他自己讲话的录音磁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人家的条件再好,也不如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我们越是困难,越是要使出最大的力量来建设好自己的国家,特别是要教育孩子们,要有这种志气,要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马祖光在德国发现新光谱的事情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汇报一下马祖光不求索取、甘于奉献的故事。

马祖光院士对生活毫无所求,工作追求一流。马老师一家三代*期间曾住过大仓库,落实政策后搬到两家一厨的住房,后来分配到一处条件不大好的住房,卫生间只有一平米多,连个洗澡的地方也没有。在这里一住就是18年。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校多次提出要给他调换一个条件好一些的住房,他总是说:“我是党员,不需要照顾!”

马祖光生活简朴,要求很低,但他却特别关心同志们的生活。在采访中,实验室工人周晓东师傅告诉我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可是马老师为了帮我解决住房问题,又是跑房产处,又是找学校领导,我们全家人永远忘不了马老师的恩情!”

马祖光院士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俱,连个简易沙发也没有,更谈不上什么书柜了,屋子里堆满了书,用塑料布一遮了事。这是我去他家采访时亲眼看到的。

50多年来,马祖光院士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文献资料。一本本小册子,一张张卡片,记满了各种实验数据和公式,谁需要他就给谁看。他把归纳、整理、翻译的资料装订成册,别人需要时,他就不厌其烦地拆下来。在教研室,不论哪个同志需要书目,他都给开列出来;需要资料,他翻箱倒柜帮助查找。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中都用过马祖光的文献卡。象春蚕吐丝一样,马祖光不断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变成教研室全体同志的共同财富。

激光教研室不少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按着马祖光提出的研究方向确定了课题,并在他的定期检查、亲自指导下工作,取得成果发表论文时,把马祖光的名字排在第一位,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几乎每一次署名都会出现这么一个小插曲:别人把马老师排在第一位,马老师立刻把他的名字勾到最后一位。改过来勾过去,最后定稿时需要马老师把关,马祖光的名字还是被排在最后面。

在评院士时,中科院在审阅马祖光的材料过程中,总有这样一个疑问:马祖光作为光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可在他的许多论文中他的署名却在最后,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马祖光的署名虽然在最后,但他的贡献是第一位的。这就是马祖光的人格魅力所在。

不仅对本校师生无私相助,对待国内同行的工作,马祖光也给予积极的支持。

外单位来参观,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介绍情况,人家需要什么资料,只要他有,会毫不困难地得到它。

激光研究室的同志们奔波了半年,弄到了研制准分子激光器的氟气、氦气,遇到外单位来求援,马祖光耐心说服研究室的同志们,把这些气体连同有关实验数据一起提供给他们。

他曾帮助安徽、上海、牡丹江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做了许多工作,毫无保留地为他们提供了大量重要的资料。在他的帮助下,有的单位取得重要成果。

当我在采访中问他:“马老师,你在国外和外国人争得那么厉害;在国内却啥也不在乎,谁要什么资料你就给什么,这是为什么?”

马祖光笑着回答:“我觉得这事很简单。在国外我是要争,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让步。在国外,我争的是国家的声誉;在国内我应该让,因为我让的是个人名位。只要为了搞四化,为了给国家做贡献,什么东西我都可以献出来!对同志不该留一手,这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我要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我们科学工作者必须有这种品德。”

马祖光经常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登山英雄刘连满的故事。

他说,“刘连满是我国第一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英雄之一。为了让战友们顺利地登上顶峰,优秀共产党员刘连满同志自告奋勇用冰镐在前面开路。快到顶峰时,在氧气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刘连满摘下自己的氧气袋,把仅有的氧气让给了别人,自己用身体作梯子,为战友铺起了胜利通向顶峰的路。”

“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刘连满精神!”马祖光要求青年一代象刘连满那样有全局观念,他自己甘做通向科学顶峰的人梯。

即使是高烧卧床养病,马祖光也常常坐在床上指导研究生,与助手研究工作。往往除夕夜,马祖光也和同事们一道在实验室里忙碌。

他最喜欢踏进的门就是实验室的门,他觉得那里时刻都会出现新的东西。

为科学而拼搏奋斗,占据了他生活的所有天地。实验室、家里、出差的车船上,到处都成了他工作的场所。

马祖光院士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事业上。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的爱,无论在何时地都很具体,就在你的行动上,在你每天怎样做人、处世和对待工作上。我是1952年入党的,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献给党!”

学术界泰斗、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说:“祖光院士是我国从事激光研究从基础理论导出现实激光成果的少数先驱者之一。”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对马祖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马祖光院士是我国著名光电子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他在该领域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对国防电子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促进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

马祖光院士是一位著名的激光专家,他具有与激光相媲美的可贵精神与品格。

激光的特点是方向性好,能量集中,颜色纯正。马祖光象激光一样一心扑在事业上,一辈子不求索取、甘于奉献。马祖光党性强,信念坚定,勇于拼搏,勇攀高峰,爱国爱党,为国争光。马祖光高尚的精神境界,杰出的科研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知识分子在全面奔小康、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中,是站在最前列的。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我做为校报记者,在哈工大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教授。许多人象马祖光,马祖光象许多人。马祖光就是哈工大教师群体的代表。马祖光是国防科技战线的尖兵,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马祖光是一位著名的激光专家,他是那么平凡而又伟大。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却一点儿也没有架子。他是那么平易近人,对人特别坦诚、热情。由于多次采访马祖光院士,我们成了一对好朋友。1997年我退休离岗后在校园里相见时,马老师总要和我聊一阵子。他非常关心我退休后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嘱咐我要注意身体,我感觉格外亲切和温暖。

特别是近年来,每逢春节马老师都要打电话来给我拜年,使我受宠若惊。我的老伴和孩子都说,人家马祖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你应该给他拜年。

我多么想再去采访马老师啊!彼此之间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2003年春节,我本来打算抢在大年初一给马老师拜年的,可是马老师却先我一步在腊月二十九就打电话来给我拜年,我想等2004年春节再说吧。想不到的是我永远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马祖光院士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最近,我翻阅20年前采访马老师的采访本,仿佛那位穿着兰色中山装的激光专家就坐在我的面前,面带笑容接受我的采访。

在20年前的这个采访本上,记载着马老师说的这样一段话:“我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了,就象蜡烛要燃尽一样,我这个蜡头不高了,真正能干一番事业的年头已经不长,所以我要尽量燃烧。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去燃烧。”

人生苦短,人各有志。马老师使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不是索取,而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享受。奉献的人生是高尚的人生。马祖光院士的一生就是爱国爱党、无私奉献的一生。

马祖光院士虽然走了,但是马祖光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马祖光院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先进事迹(下)

第二部分 呕心沥血 爱岗敬业

作者:王雨三

1970年末我与马老师走到一起,共同创建哈工大激光技术专业。我与马老师共事33年。

激光从60年代一出现,就迅速被应用。马祖光老师预见到:激光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包括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家也会要需激光方面的人才,所以毅然决定创办激光专业。当时,激光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领域,没有资料,这是最大的困难。怎么办?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老师天天坚持到省图书馆看外文资料。现在去图书馆查资料,很正常,可那时候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刚从牛棚出来。*中,马老师作为所谓的“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挨打,蹲牛棚,罚苦力,顿顿吃不饱饭。当时马老师是哈工大校物理专业主任。1958年,马老师根据国家需要,白手起家创办了核物理专业。在三年困难时期,在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他带领师生苦战,使这个专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到1965年,核物理专业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成为当时哈工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核物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验成功,马老师第一个测到了在哈尔滨地区大气沉降物中的辐射本底的变化,受到了国防科委的重视。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说在教育战线上前17年(1949--1966)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像马老师这样有作为的知识分子,被批斗是必然的。当时马老师遭了不少罪。多少年以后再提起这些事,马老师总是一笑了之,对当时整他的人也从不记恨,他常说:“那时候年轻,难免犯错误。”刚从牛棚出来的马老师在省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摘抄国外的激光文献资料,而且就他一个人,这是需要胆量的。有的图书管理员都跟他开玩笑说:“这是哪个牛棚里出来的反动学术权威呀,是不是为下一次挨整准备材料呢?” 后来,图书馆的管理员被这个大学教师感动了,马祖光忘了吃饭,他们就悄悄地递上一杯开水和一个面包。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马老师摘抄了厚厚的几十本资料,他常在晚上花大量的精力把英文资料详细地翻译过来,第二天再给大家讲解。那时候,我们每周开两三次调研报告会,讨论得很激烈,有时争得面红耳赤。马老师在引导大家讨论时,始终瞄准前沿,总是不断地提出很前沿的问题,对激光的论证也是很深的。当时有人甚至奇怪地说:

“马老师的脑子就像一个喷泉,里面怎么会有那么多新东西。”

资料有了,可是还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甚至没有一颗螺丝钉。马老师就领着我们硬干。第一台没有示波管的示波器是从一堆废旧的物资中拣回来的,第一台机械泵是花200元钱在哈尔滨灯泡厂买的退役泵。一个大雪天,我们几个人和马老师拉着车到哈尔滨郊区的一个废品收购站买旧的蒸馏水玻璃瓶。在来回的路上,一直是马老师„驾辕‟。他的脸上淌着汗水,浑身冒着热气。当时马老师比我们大十几岁,他43岁,我33岁,我们争着„驾辕‟,他不肯,累活他一定要干在前头。当时我们还开玩笑地说„老马识途‟、„老马驾辕‟。其实,马老师那时就有心脏病,只是我们年轻,对病没有体验,现在想起来,真于心不忍啊!到1976年,我们专业才接受了第一个国防项目:“×××号导弹加装激光半主动制导”,这是我们专业得到的国家的第一个资助项目。1977年,我们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马老师亲自制定了第一个激光专业教学计划,这份教学计划至今我还保留着,其中还有马老师的修改意见。专业教学计划虽经多次修订,但这份教学计划仍然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骨架。1981年,我们研制的激光器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好评并获了奖。这些都为我们„八五‟和„九五‟期间研制军用激光器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到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马老师不再拉原来的车,而是拉整个专业学科发展的大车。马老师将他的全部身心用在了专业的学科建设上。他要建一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国际上先进的激光(光电子)技术专业。他的具体做法是:查资料——选方向——做前期准备——争取支持(立项)——出研究成果——稳定学科方向。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他的心脏病越来越重了,常常晚上睡觉时胸闷,只能坐起来,马老师利用这个时间还考虑明天的事情,考虑下一阶段的计划。这种情形,我们当时往往是不知道的。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在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是所有机会的受益者。在“十五”期间,我们专业有国防科研项目、军口“863”项目共计35项,总经费6000余万元。有5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个专业能获得5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明这个单位的学术水平是很高的。我们还有世界银行贷款、有“211”工程经费、还有“985”工程经费,这些都为我们服务国防现代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专业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性成果,也都凝聚着马老师的大量汗水与心血:最重要的两个成果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

1981年 建立物理电子学硕士授权点

1986年 建立物理电子学博士授权点

1994-1996年 建立了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999年 建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批准作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

2000年 建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2001年 物理电子学学科被国家批准为重点学科

“建一个高水平、为国防光电子武器服务的研究基地”是马老师非常强烈的愿望。他在申请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立项时,很自信地说:“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出科学前沿上的工作。”马老师说到做到。著名光学专家、两院院士王大珩1996年参观了这个实验室,他非常高兴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某些西方国家同类单位相比,他们也不过如此。在国内,激光介质研究你们是唯一的一家。只看你们的文章与亲眼看看你们的工作可不大一样。你们可以召开国际专业性会议,让人家知道你们。你们可以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奖。”王大珩高兴地亲手写了条幅:“开拓激光科技,实现创新型突破,面向现代国防,贵在基础性预研。”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阿芒道和阿里格里尼教授夫妇说:“看到你们这样前沿性的工作,我们感到特别高兴!”日本东京电气通讯大学威达教授说;“我在北京的朋友告诉我,你们的实验室是中国最好的实验室之一,我也这样认为。我参观了你们的实验室并与你们的学生进行了讨论,对你们的科研工作以及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实验室科研经费的固化率是全校最高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已超过3000万元。实验室面积2600平方米,即将扩大到7000平方米。建实验室过程中,马老师付出的艰辛不是用几句话能够说清的。

马老师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全国一流的激光技术专业(现在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个一流的专业是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在马老师带领下,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奋斗建成的,付出了马老师毕生的心血。

马老师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事实在太多了,我感受深的有这么几件:

感受最深的是马老师评院士的事。其实谁都知道,如果马老师为自己进行“院士建设”,他早就当上院士了。但他求成不求名,首先规划的是学科,而不是自己。早在1996年,当时82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来哈工大考察时就对马老师说:“小马(马祖光)该申报院士了。”这位学术界泰斗的话不是轻易出口的,而马老师却没把这话放在心上。从1997年开始,学校为马老师申报院士,马老师不同意,学校就让王骐和我帮马老师申报。后来马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们是不是在整我的材料?”我先是一楞,没说话,因为我把为马老师整理院士材料的事情给忘了,马老师补充一句“是评院士的材料”,我说是,而且材料已经报上去了。马老师说: “我求你把材料给我追回来吧!我不够院士水平,要报也要报年轻同志。”我没办法,就去校人事处把材料又要了回来。1999年,推荐院士不需要本人签字,学校有关方面就直接将马老师的材料寄了出去。马老师知道后,竟给中科院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他十万火急地用特快专递把信发出去。2001年,新的院士评审规则要求必须有申请者本人签字。当时学校和院里很多人都做过马老师的工作,但他坚决不同意签字。在申报期限的最后一天,人事处的一位领导实在没办法,就去找校党委书记李生同志,请李书记以校党委的名义出面做马老师的工作。李书记劝他,马老师还是坚持不签字。他说:“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评。我一生只求无愧于党就行了。”李书记最后跟他说:你评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这关系到学校,是校党委做出的决定。你是一名党员,应该服从党委的安排。马老师说:“我一生都听从党的安排。”李书记马上接着说:“那你再听从一次。”就这样马老师不得不签了字。申报后,马老师就当选为院士。在庆祝他当选院士的一次座谈中,他说了3句话:第一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第二是依靠优秀的集体。第三是国内同行的厚爱。并且说:“以后我保证到位,不越位”。

马老师认为:“一个前沿学科,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人,是吸引和稳定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如果我们本身不能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勇于创新的队伍,就不能在国际上保持前沿地位。”他结合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分别把青年教师安排到不同的重要科研方向上,给他们压重担。我们做的许多科研课题,有的是马老师争取来的,有的是在他指导下立项的,但他却让我们当课题组组长。这些教师后来有的已成为重大课题组组长,有的成为“863”专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等。王骐、王雨

三、于俊华、胡孝勇、王月珠、高惠德、刘逢梅等老教师在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早已成为独挡一面的专家。他们忘不了:建专业初,为培养我们,马老师给我们翻译资料、讲解,马老师几乎是手把手地带我们。他主动把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让出来,指导他们发挥作用。陈德应、吕志伟、马晶、张中华、掌蕴东、林殿阳、申作春、谭立英、何伟明、鲁建业等一大批年轻人都曾是马祖光吸引来的,现在他们都已在这里扎根,并成为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马老师从来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不搞歪门邪道,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从不拿公家的钱乱派用场。本是公家的事,有时还要自己掏腰包。有一年,他请上海的一位学者来讲学,招待费超过了马祖光规定的30元,系里要给他核销,马祖光立即拿出钱说:“人是我请来的,超出的钱由我自己补。” 1986年,马老师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大会发给他500美元奖金,他当即用这笔钱给实验室买了一套“中性衰减片”带回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马老师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在一份总结中写到:“共产党员在贡献上是要区别于普通人的,要处处走在前面。在利益面前,更不能伸手。”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大道理说说而已,但马老师却是言行一致。当时我们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纵向课题,所以没有精力去从事横向课题研究,纵向课题的奖金部分有严格规定,所以大家的奖金也少。特别是八十年代,每年每人只有百十多元。奖金少,马老师也着急。大约是1989年,他作为“863”第一批领域专家,第一次得到4000元津贴,就把钱当奖金分给大家,这件事到马老师去世时,专业内的很多人不知道这是马老师自己的钱。

有一次他出国回来,应得的200多美元补贴他坚决不要。很多年后,院里的同志去航天部办事,一位在财务工作的同志感慨地对他说:“像你们马老师这样的人真少有啊,这些钱本来是属于他自己的,他非要上交。现在这钱还不知道入哪笔账呢!”马老师回国,因为要向部里领导汇报,航天部就把他安排在友谊宾馆休息。第二天早晨,他就跑到航天部招待所去了,他说:“那儿一晚上的住宿费几十块钱,太贵了!”他坚持住在招待所。考虑到马老师要写总结,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所以航天部又把他安排在一个每天只收9元的房间,后来,他自己又换了一个每天只收5元的房间。

我和马老师多次一起出差,除了参加会议有车接送外,其余外出办事,我的印象中都是乘公交车,不乘出租车。他身体不好,在车站追公共汽车时跑得气喘吁吁。住旅馆总是挑最便宜的,一次航天部招待所黄楼、东楼均满员,马老师不顾我的劝阻,坚持住进了附近的一个地下室旅馆,那里潮湿的很,回来后,马老师的腰疼病就发作了。88年12月8日-12月23日,马老师带着王骐和我,去前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共和国首府萨格勤布大学物理研究所作学术访问,期间,我们全吃的方便面。在国外吃方便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儿全喝凉水,没有开水,怎么办呢?我就和王骐老师去跟服务员商量,希望在吃饭的时候能给我们单独准备点开水,服务员挺好,真答应了。后来,每到吃饭的时候,我就和王骐老师拿着盆下去把开水打上来泡方便面吃。回国后,马老师让我们将省下来的306美元交回航天部,航天部财务部门说我们不收美元、只入帐。我和王骐老师又跑到挺远的银行把美元上交。

马老师为国防光电子技术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且从不讲条件。我们最初争取来的实验室用房是在我校主楼旁边电机楼地下室的一个大仓库。地下室阴冷潮湿,因激光设备怕潮,我们每天要用3台吸湿器24小时不停地吸,每天能吸出好几桶水。有一次暖气冻裂了,屋子里全是水和汽,光学元件受损。马老师抚摸着受损的仪器都心疼得掉了泪……仪器受损后,我们都怪学校条件不好,有怨气,可马老师没一句抱怨的话。那时候,我们的办公室也在电机楼,阴冷潮湿,别说有腰疼病的马老师不适合,就是我们在那坐上一天也是浑身冰凉。1992年,地下室内部分的实验室由“大仓库”搬到了平房。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把办公室也搬了过去,心里想这下再也不用遭罪了。可刚暖和几天,实验室的用房紧张,马老师就跟我们商量:咱们再回电机楼那个办公室吧。我们又搬了回去,马老师当然还是和我们一起办公。1998年,我们集体搬入宽敞明亮的新落成的理学楼。我和王骐老师商量把办公室放在阳面,里边一半办公,外面一半放上沙发接待客人。马老师坚决不同意,非要把办公室那间房给资料室,把阳面房间给博士生、博士后,办公室最终还是放在了阴面。我们搬到理学楼后,安排马老师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办公室,(马老师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在北京工作,不常来)并要装修。他急了:“要是装修,我就不进这个办公室。”后来实验用房又紧张,马老师又把这间办公室做了实验室,他和我们6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我们说太挤了,他说:“挤点好,热闹!”

马老师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他钟爱的激光事业,直至他生命的终点。2003年7月11日晚,马老师逝世的前四天,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参加新的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新的教学计划要加强基础知识,要强化实践环节,希望我在教学上辅佐一下年轻教师,把他们带上来。他说,他还亲自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下周一起讨论,他还谈了在21世纪头30年内专业应如何发展……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和马老师交谈。

马老师走了,使我失去了一位共事三十余年的良师益友,但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品德,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

第三部分 厚德博学 言传身教

作者:陈德应

人们都常用“天鹅项下的珍珠城”来比喻冰城哈尔滨,对于我来说——一个远在福建的学子,吸引我的不是这座美丽城市,而是先生的名字——马祖光,马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把我吸引到他的身边。

我记得1983年那年,当时还在读高二,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马老师在德国首次做出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的工作,我为马老师的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所感动。

当时就想:“哈工大拥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如果我能考上大学的话,一定要到哈工大学习”。1984年高考后,当我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哈工大,而且第一志愿就报考了当时的激光专业,后来我如愿了。

自上大学的第一天起,我又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读马老师的研究生,亲自得到马老师的指导。但我们知道,马老师当时在国内是享有很高的声望的,当时报考哈工大激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多,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我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更加努力学习,这种愿望最终成为自己学习的一种无形动力,也使我在哈工大度过了四年美好而充实的大学生活。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以后,我以哈工大激光专业最高的成绩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并有幸成为马老师的学生,我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自从我一开始有了一种愿望,最终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到师从先生的学习生活,所有的日子过得又是如此之快。转眼二十年飞逝,自己也已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一位光电子技术研究所这个光荣集体的一员。

如今先生已永远离我们而去。追忆过去,也令我感慨万分,与先生相处的日子仍然历历在目。

孜孜不倦,学识渊博

马老师常说:“做一辈子学生,有一辈子危机感。”跟马老师接触过的人,都被他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感染。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新东西,这也是马老师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学习上,马老师到了痴迷的程度,无论在实验室里,还是在家里,无论在出差的车上或船上,还是在住院的时候,都是他进行学习、钻研的地方。

2002年开院士大会,由于我在技术科学论坛上有报告,与马老一起参加会议,在去北京的火车上,看到马老师在学习;2003年初,马老师因心脏病住院,他不顾医生护士的劝阻,仍然坚持学习。

马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学识非常渊博,他的知识不只限于物理、光学领域,也非常精通机、电、材料方面的知识,而且还爱好文学、音乐,尤其喜欢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我常诧异先生怎么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爱好又非常广泛,有一次,我问马老师:“您怎么什么都懂?”,马老师却回答:“其实,我仅知道一点皮毛而已。” 马老师就是这样的谦虚。

马老师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就学嘛,但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我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在回忆马老师时,他说:“我的一个博士生去请教马老师一个问题,他当时就说:„这个我不行,我帮你找别人‟”。这位老师很感动,他说:“一个大专家能用平常心对待自己,不懂从不装懂,不敷衍学生,这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能做到的。”

马老师是一位坚持学习的人,就在他去世前的两年内,为了开展激光推进技术研究,他让助手复印了厚厚18本相关资料,学有心得就立刻跟我们讲。有一次跟马老师谈学习,他说:“我越学习就越觉得什么都不懂!”听了这话,我就能理解马老师为什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了。通过与马老师之间的交流,我对马老师的了解逐渐增多,越是了解马老师,也越觉得自己的肤浅。马老师的理论功底非常深,由于课题的需要,我经常要请教马老师物理问题,先生总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物理问题解释清楚。与马老师讨论学术问题是快乐的,他可以与我们探讨任何物理问题。

因材施教,治学严谨

在我们看来,马老师似乎只有两件永远让他做不完的事,一个是科学研究,另一个就是培养人才。

马老师对他的每一个学生的培养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生总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培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和不足;有的学生理论见长,而实验技能不足,马老师往往会安排他做以实验为主的课题,以提高实验技能;有的学生实验技能较好,而理论基础欠佳,马老师就会安排他做理论研究的课题,以提高理论水平。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给每位学生补课。

还记得,马老师给我安排的硕士课题是“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腔的研究”,这是一个以实验为主的课题,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我的实验技能。在博士工作期间,马老师又给我安排了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激光感生碰撞过程的理论研究”。后来马老师跟我说:“因为你在硕士阶段,实验技能上已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所以,我想安排你在博士阶段做理论课题,目的就是希望你在理论上也能得到加强,我们是以实验物理为主的,但如果理论底子太薄了,将来实验就很难深入,因此,我希望你不论在实验技能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能得到提高”。

马老师对培养学生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追求学生能力培养,考虑的是学生将来可挖掘的潜力和适应未来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我看来,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家。

马老师这种培养学生的理念,受益的是学生,他的学生无论走到那里,总能得到同行们广泛的好评。

马老师的学生邢达作为访问学者到日本东京电气通讯大学工作,日本导师让他把一个电子束装置连接起来。日本的老师认为这项工作至少也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吧。没想到,邢达只用了一周多时间就完成了。导师很惊讶,问他:“怎么会这么快?”邢达说:“这些我在中国都做过。” 日本的老师点头称赞道:“没想到,哈工大的学生真行!”。现在,邢达教授已是华南师范大学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毕业后的我,又到了复旦大学做博士后,从事利用四波混频研究气相小分子激发态光谱的工作,这是一项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此前,曾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博士后在复旦大学做了一年半的工作,实验没有取得进展。由于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实验技能上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所以我在复旦大学做博士后期间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导师交给的研究任务。

完成博士后工作后,对于我来说——一个南方人,我完全可以留在南方工作,复旦大学的导师希望我留校,父母更希望我在南方工作。但我还是回到了哈工大,那是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吸引我,是先生的渊博学识和他的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在吸引我。

马老师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能经得起别人的考问,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学术研究上,马老师对虚假的、不严肃的科学态度深恶痛绝。学生们都知道,要想在马老师那里搞歪门邪道,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马老师经常亲自参加博士生的实验,他常告诉学生:“一定要有创新成果。试验结果不能光听,一定要亲自去做。”2002年,马老师已74岁了,他听说我们要做激光大气传输的试验,马老师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他说他要跟我们一起做实验。做实验的时候,他来了,由于这个试验要从夜里11:00开始做,我们劝马老师回家休息,可是他坚决不肯,试验一直做到清晨6点,这时马老师才疲惫地回到家……。还有一次,我们有个博士生的课题是“毛细管放电X光激光”。马老师觉得他的论文有个数据还拿不准,就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做试验。这个试验一做就是6个小时。这名学生说:“马老师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实验室,眼睛时刻盯着测试仪器,数据出来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多了”。实验做完了,可是天却下起了雨,马老师在学生的搀扶下,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回家……”。多少年来,这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还有一次,电子工业部委托马老师主编一本激光统编教材。他多次召开编者会,要求取材一定是当今最新成果,每个定义、概念要准确恰当。25万字的书,几易其稿,他对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页、每一行,甚至包括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当大家认为可以印刷的时候,他还建议再改几遍。他说:“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可不能在知识界里当奸商啊!”

马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在我校是出了名的。马老师要求博士生一定要做出创新性的工作,否则就不能毕业,同时,他还要求,如果博士生的论文与别人撞车了,就要改做别的课题。因为马老师对博士生的要求高,因此,马老师对他的博士生在选题上是非常慎重的,他说“我对学生的要求是高一点,但我们不能误人子弟,因此,选题是关键,一定要选国际前沿的课题,否则,学生就要走弯路,就会白白浪费时间”。

马老师的夫人孙老师说:“马老师常常在夜里一两点钟的时候,还坐在床上看学生的论文。每个不准确的数据,不准确的英文翻译,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他都用红笔圈出来。第二天让学生去修改,一遍不行两遍,直至再也找不出一点毛病为止。有好多次改论文,他夜里都犯了病。他,太累了……”

曾经荣获巴基斯坦总统奖的学生达尼也是慕马老师之名来到哈工大读博士的。他曾经对我说,“我在巴基斯坦就知道马老师的名字。我们巴基斯坦很多搞激光研究的人都知道马老师的学术水平高,哈工大的光电子技术专业工作非常出色。来到这里,我感到实验室和老师们都非常好。”来到哈工大以后,马老师给予了达尼无私的帮助。由于达尼做的是一个新领域的课题,巴基斯坦只给他提供4年的留学经费,眼看签证期限就到了,达尼急于毕业回国,他跟马老师商量能否少做一点实验,马老师没有同意。马老师劝他别急,并帮助达尼查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论文马老师至少改了7遍。最后论文的主要工作被刊登在一本国际权威杂志上。

还记得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国际上首次做出了“受激布里渊相位共轭腔激光振荡”。马上就要面临毕业了,我把硕士论文的初稿交到马老师那里,他把我的论文逐句进行了修改,连标点符号都进行了更正。马老师修改后的论文手稿又交给了我,马老师跟我说,“论文工作做得不错”,同时也指出了我的论文中存在的理论不足。他说“论文中一定要解释清楚产生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腔兼Q突变的原理”。这个问题也是我一时解释不清楚的问题,马老师似乎也看出我在为难,马老师接着又说“这样,我跟你一起来分析一下,我相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后来,在马老师的指导下,终于从理论上解释了产生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腔兼Q突变的基本过程。这项工作还获得了航天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马老师坚持“博士生要德才兼备和创新并重”的培养方法。他说:“献身、创新、求实、协作”是„863‟精神,这种精神也同样适合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创新‟要紧紧跟在„献身‟之后。”

先生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要先做到,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马老师给大家的帮助是无私的,可是,他自己却从来不想麻烦身边的人。2003年春节期间,马老师的心脏病又犯了,保姆小马回家过年了,他就一直在家里坚持着,严重时,晚上只能坐在床上不能睡,因为,他一躺下就喘不上气来。正好我们几位学生也在外地,等我回来后去看马老师,问马老师:“身体怎么样?”他还是没有把病情告诉我,只简单说了一句“身体很好!”。一直到2003年2月21日,那是保姆小马回来后,发现了马老师心脏病非常严重,才打电话告诉我,我马上通知马老师助手鞠有伦,把马老师送到医院后,医生责问他:“怎么来这么晚,再晚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了。”后来,我问马老师“您怎么能对我们隐瞒病情,不把病情告诉我们?”,马老师说:“大过年的,如果我去住院,要麻烦同志们,大家都过不好年。”这就是马老师。

马老师常跟我们讲:“要做事,首先要会做人,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实际上,不论是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顾大局,让荣誉,要具有无私、无畏的精神。”

马老师除了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识才干外,还非常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哈工大,马老师是呼吁博导、教授上讲台给本科生讲课的倡导人之一。2003年6月19日,就在他去世前1个月,他还应邀给我校大学生作题为《做人与做事》的讲座。那天马老师已很不舒服了,先生的夫人孙老师劝他:“你身体不好,就别去了。”可马老师说:“学生都在等着我,我哪能辜负他们的热情呵。”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围着这位平易近人的院士问这问那,他到家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熟悉马老师的人都知道,先生从不在意物质生活。马老师的生活标准出乎意料地低,他认为:有床睡,有馒头吃,有几件衣服穿就行了。马老师的穿着在学生的印象中,冬天就是一件羽绒服,夏天总是穿着一件旧的衬衣,春秋则是一件蓝色带补丁的中山装。曾几何时,有几位学生在翻看先生二十年前的照片时,发觉马老师穿着西装时的照片,不禁感慨地说:“马老师还是穿着西装更显得风度翩翩!”,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先生穿西装了。

难道是他生活非常困难嘛,不是,因为他不追求,马老师常说:“我对生活一无所求”,他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

2003年7月15日,噩耗传来,当我们几位学生赶到北京的时候,看到马老师走的时候,身上还是穿着那件蓝色带补丁的中山装,我们止不住眼中的泪水,默默地给他换上了一套新西装。

先生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博大精深,在这里记载着先生的人生精华,也留给了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也许今天我只能解读其

一、二……

结束语 宝贵的财富 永远的怀念

“心底无私天地宽”。作为共产党员,他特别能奉献,无愧为党的优秀儿女;作为科学家,他特别能钻研,无愧为勇登科学高峰的勇士、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作为老师,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他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了别人;作为丈夫,他对妻子的爱像春蚕一样,到死丝方尽。

对事业,他一生负责;对家庭,他负责一生。马祖光老师的妻子已经瘫痪在床多年了,为了不让妻子寂寞,他经常趴在妻子的床头工作、学习。为了让妻子站起来,他亲自到北京为妻子请名医。为此,别人都劝他不必亲自去,他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谁也不要去,你们要做更重要的事。”谁也说服不了他,他亲自到了北京,在医院挂号的时候,心脏病突发,马祖光老师只说了一句话:“我感觉很累……”,就再也没有醒来。是的,马祖光先生太累了,他真的、永远的休息了。马祖光就是这样一个一生如一的人,一个一辈子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一个一辈子从不占公家便宜的人。

马祖光同志的爱人孙悦贞老师说:“我对不起学校,没有照顾好老马;我对不起老马,多少年也没亲手给他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

我们永远怀念马祖光先生,因为他真正实践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真正实践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向马祖光教授学习的倡议

黑龙江大学

马祖光教授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了。在深切悼念和缅怀的同时,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奉献精神,他的科学态度,他的学术成就,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才智奉献给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他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作为马祖光的同行——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在马祖光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他都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开展向马祖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下发之际,我代表黑龙江省教育战线的同行们发出倡议:向马祖光教授学习。

学习他爱党、爱国,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身先士卒,争做先锋和表率,努力把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马祖光教授堪称是楷模。我们要像马祖光教授那样,把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在利益前不伸手,在奉献上走在前面”;我们要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守爱国主义情操,保持共产党人的不变本色,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塑造当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把对党、对祖国的爱都具体在每一天怎样去做人、做事和对待工作上,具体在每天怎样去做共产党员上。”为党旗增添光彩。

学习他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作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努力工作、开拓创新,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谱写教育事业的新华章。学高为师,德高谓范。我们要像马祖光教授那样,努力进行科学探索,在科学上勇攀高峰,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耐得住寂寞,要有远大抱负,以献身科技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肩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勇于探索、奋力拼搏。

学习他艰苦奋斗,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坦荡襟怀,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我们要像马祖光教授那样,时刻牢记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个人荣誉看得很轻,把事业、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当作追求目标。对年轻教师及学生,提携扶持;工作中,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生活上,拒绝浮华,简朴节约。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事业需要高尚的情操。我们要有“我是党员,不需要照顾”的胸襟和克己奉公的品质,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发扬团队优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追求、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我们要像马祖光教授那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科研。做学问要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对事业要鞠躬尽瘁,不懈求索。做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马祖光教授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共产党员在贡献上是有区别于普通人的,要处处走在前面。在利益面前,更不能伸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甚至贡献自己的生命”的光辉誓言。他的事迹时刻激励着我们向上,鼓舞着我们奋进。作一名爱党、爱国、敬业、诚实、教书育人、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工作者,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贡献出我们的心血和才智。

推荐第5篇: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永春桃溪小学

林莉丽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山城,也出现伟大人物——林俊德。

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 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我想,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力宣传林俊德同志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二要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己。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聪明过人,举止稳重等等。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成就党的伟业,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检验一名党员的党性,都需要用一辈子来拼搏,一辈子来积累,一辈子来奉献,一辈子来度量。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一辈子很短,我们只有像浪花一样融入党的事业的洪流之中,把个人抱负与祖国的需要对接,才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回报党的关怀。我们应以林俊德精神感召和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祖国和家乡上。他希望自己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这就是他的心声,这位永春人永远铭记的骄傲人物!

推荐第6篇:闻玉梅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

闻玉梅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

作者:中山外二支部 徐剑炜发布时间:2005-12-01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聆听了闻玉梅教授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被她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打动,不禁提笔,聊表感触。

闻玉梅教授作为一个有着五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和祖国的感情非同一般,她对党的信赖和忠诚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作为党的一分子,她把党视为她力量的源泉,她说,尽管她在工作中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但如果脱离了党组织,仍然觉得“孤立无援”,只有融入组织之中、得到组织支持,她的力量才有保障、她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发挥。相比之下,我作为一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名在红旗下长大的党员,对党的依靠却远远没有闻教授那样的强烈。

闻玉梅教授现在是一名工程院院士,她领衔了一个一流的科研团队和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实验室,这些成绩是靠无数点滴的积累获得的。早在80年代初,她在国外进修期间,利用省吃俭用的生活费为学校购买了深低温冰箱等贵重仪器,得到了卫生部的嘉奖。闻教授就利用这嘉奖的一万元钱“起家”,孜孜不倦地耕耘在科学研究的天地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她的成功心得就是“特色、焦点、创新”。

对照闻玉梅教授的事迹,我明白了自己与学术大家之间的差距:首先,要学会分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通过与国内著名专家的比较,我发现在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方面,我院仍有一定的优势。其次,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点所在。就拿软骨组织工程领域而言,就要知道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在确立近期研究重点的同时,更要建立长期研究的目标和措施。再次,要有创新意识,不人云亦云。尽管科学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但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道理,要对所从事的工作的弱点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有创新。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闻玉梅教授的事迹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在70高龄后,闻教授会为学生改论文而工作到深夜,她会在凌晨2点将改好的稿件连夜发给学生。学生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她会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带教方案。现在,我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已带教4名学生,但我对待学生,却不能像闻教授那样:对待学习认真的学生往往能耐心指导,而对于不求上进的学生却缺乏耐心,其实这种学生更需要关怀;对学生往往是注重学业多,而生活关心少,思想关注更少。

闻玉梅教授的事迹,我还有更多体会要说,但写得多还不如在找出自己与闻教授差距的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踏踏实实地循着榜样的道路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推荐第7篇: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山城,也出现伟大人物——林俊德。

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

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

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我想,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力宣传林俊德同志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二要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己。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努力使自己得到

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聪明过人,举止稳重等等。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成就党的伟业,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检验一名党员的党性,都需要用一辈子来拼搏,一辈子来积累,一辈子来奉献,一辈子来度量。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一辈子很短,我们只有像浪花一样融入党的事业的洪流之中,把个人抱负与祖国的需要对接,才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回报党的关怀。我们应以林俊德精神感召和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祖国和家乡上。他希望自己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这就是他的心声,这位永春人永远铭记的骄傲人物!

推荐第8篇:科学小论文

正确处置费旧电池

新村实验小学四二班李延 妈妈送我一辆玩具车,功能可多了,能一边奔跑一边唱歌,顶上的灯还一闪一闪的,可好玩了,我无论在哪里玩都带着它。可是,这玩具车十分耗电,需要四节电池,而且这么多电池玩一天就没电了。几天下来,电池就用了十多节。我记得老师曾对我们说过,乱扔废旧电池对环境有污染。“该怎么处理这些电池呢?”我望着这些废旧电池,感到很困惑。

费旧电池究竟会造成什么危害呢?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个小实验。 首先,我准备了两节废旧电池,一盆花。我先将旧电池打碎后,埋入土里,然后我便睁大眼睛观察着他们的变化。大约过了两个小时,盆里的花渐渐枯萎了,叶子也枯黄了。又过了约两个小时,盆里的花变得毫无生气。这是为什么呢?我赶快跑去问爸爸,爸爸耐心地告诉了我。原来,干电池是由碳棒、锌皮、汞、硫酸化合物、铜帽组成的。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少量的重金属上。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会损伤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髓,甚至可以致癌,其中铅也会导致神经衰弱、手足麻木、消化不良、中毒等病变,汞也会致使人的精神状态改变、脉博加快。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磨损和腐蚀,使内部的重金属和酸碱泄露出来,进入土壤和水源,就会影响人的生活。

爸爸还告诉我:“目前,对付废旧电池的最好办法是收集起来进行再利用。废电池的许多材料,尤其是其中的重金属还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呢!”

看来,废旧电池对环境污染可真大呀!我们应该妥善处置好费旧电池,以保护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推荐第9篇:科学小论文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学校:肖家沟小学

班级:三(1)班

姓名:彭道羿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

蛋壳的秘密

学校:肖家沟小学

班级:五(4)班

姓名:彭丽莎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

学校:肖家沟小学

班级:六(1) 班姓名:杨心怡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 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

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 A 区和 B 区,A 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 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 A 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 B 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推荐第10篇:科学小论文

空气的力量

五(5)班 蒋雨桐 从小学一年级起,老师就教过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生活在空气中,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形的。可是,最近我看过一本书,却说空气是有力量的。这怎么可能?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会有力量呢?这太让人好奇了。于是,我决定和妈妈一起来做个试验来证明一下。

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一个玻璃杯,一张大小合适的白纸。妈妈要我将杯子装满水,一点缝隙都不能留下。然后,她把白纸轻轻盖在杯子上,抹平。笑着对我说:“看清楚哦,这可是奇迹发生的时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妈妈的帮助下,拿起杯子轻轻地倒过来。哇!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纸紧紧地“贴”在杯子口上,杯中的水一滴不漏,就像是有什么东西托在下面一样。太有意思了,我忍不住拍起手欢呼起来! 妈妈说:“看吧,是不是空气有力量呢?是它把白纸托起来了,所以水才不会滴出来。”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真的是空气有力量吗?我越来越好奇了。为了揭开谜底,我便和妈妈一起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原来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因为空气是有压力的,玻璃杯装满水之后,里面已经没有空气了,只有水。而玻璃杯周围的空气,会从四面八方对玻璃杯产生压力,玻璃杯倒过来以后,由于空气往上的力量比玻璃杯中水的重力大,所以,水不会流出来。这样,杯中的水稳稳地被“固定”住,纸也能吸在上面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空气的压力托住了纸和杯中的水!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无处不在呀。长大以后,我一定能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探索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第11篇:科学小故事

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轮船,可是想了许多办法想把

它推到水里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全城

的人都集合了起来一起推,可还是没能把它推动。国王就对

阿基米德说:“请你帮忙把那艘大船推到水里面去吧!”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了。他通过精心准备设计了一套用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器,在机器的末端还留了一条长长的拉绳。然后阿基米德就请国王来看表演了。

这一天,海边站满了许多围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那艘大船有十几丈长,几层楼高。人们看了觉得它确实是一个旁然大物,阿基米德怎么可能搬得动它啊?阿基米德真的是疯了。可阿基米德呢却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非常自信的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首先看了看,但还是把绳子拿在了手里,然后就这么轻轻的一拉。突然,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了,慢慢地慢慢地向海里滑去,就象是一位魔术师耍了魔术一般。国王不相信的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呀,莫非有上帝在帮助你?”

第12篇:科学小故事

能推动轮船的人

国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轮船,可是想了许多办法。想把 它推到水里去,结果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全城的人都集合了起来一起推,可还是没能把它推动。国王就对阿基米德说:“请你帮忙把那艘大船推到水里面去吧!”

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了。他通过精心准备设计了一套用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器,在机器的末端还留了一条长长的拉绳。然后阿基米德就请国王来看表演了。

这一天,海边站满了许多围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啊。那艘大船有十几丈长,几层楼高。人们看了觉得它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阿基米德怎么可能搬得动它啊?阿基米德真的是疯了。可阿基米德呢却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非常自信的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国王半信半疑,首先看了看,但还是把绳子拿在了手里,然后就这么轻轻的一拉。突然,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了,慢慢地慢慢地向海里滑去,就象是一位魔术师耍了魔术一般。国王不相信的瞪大了眼睛,惊讶的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呀,莫非有上帝在帮助你?”

知识链接: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匹配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改变力作用方向的目的。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绳子的绕法,决定于滑轮组的使用效果。动滑轮被两根绳子承担,即每根绳承担物体和动滑轮力就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第13篇: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

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学家发现了许多问题,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方便了人类,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才能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问题。

有一次,我在科技班做了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可有趣了令我终生难忘,而且,这个实验让我明白了洗洁精的危害。

洗洁精的危害的实验,顾名思义,就是要查看一下洗洁精的危害有多大,洗洁精有什么危害,我们带着疑问展开了实验。

首先拿五个杯子,在杯子装入清水、雕牌洗洁精水、揽菊洗洁精水、超能洗洁精水和李白洗洁精水。然后在每个杯子里放入两条金鱼,金鱼就像是人,我们观察金鱼的活动。

我观察的是揽菊洗洁精水中的金鱼,那些金鱼在水盆的时候还是生龙活虎、精力旺盛的,可刚进到洗洁精水中的时候,都在挣扎,过了十分钟,有一条金鱼的鱼鳃流出了血丝,这只金鱼非常可怜,为了让我们完成实验,而牺牲了自己,等实验成功后,我们一定会好好的感谢它!这是,我把手伸进杯子,摸了一下金鱼的身子,发现,洗洁精水中的金鱼的身体非常光滑,我又摸了摸在清水中金鱼的身子,感觉很粗糙,我带着疑问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想也想,说 ;“因为洗洁精又强效的清洗能力,可以把金鱼身上的物质有效地除去,所以粗糙的身体变得光滑。”哦!看来洗洁精真的是油污的强劲对手金鱼一直在挣扎,又过了几十分钟,有一条金鱼的头朝下,做了一个“倒立”的姿势,我把金鱼拿出来,给他做了一次身体检查,不幸的是,这条金鱼已经确诊死亡。不久后,另外一条金鱼也死了,其他在洗洁精水中的金鱼也陆续死亡。这是,我们看了看清水中的金鱼,依然在自由自在地游泳,舒服极了。

在这次的实验中我明白了,洗洁精虽然可以有效去除油污,但对人、对皮肤伤害很大,我们一定要少用,这样才能减少危害。

第14篇:科学小论文

2016科学小论文范文

第1篇:水的压力——科学小论文

记得有一次我在海中潜水。穿上皮质的潜水衣,戴上密不透风的潜水镜,背上一个氧气瓶,再配一个潜水员做指导,你就可以潜水了。在潜水中,我兴致勃勃,看着海底亦奇亦幻的美景,不断地往下潜。突然,我感觉耳朵有一点疼,我觉得很好玩就忍着,又往下去了一点。哎呀,不行,耳朵疼得越来越厉害,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浮出海面。问潜水员:\"叔叔,我为什么会感觉耳朵疼?\"潜水员叔叔告诉我:\"因为你潜得很深了,有8-10米,水的压力比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

我对压力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回家后,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知道了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

为此我做了个试验。材料是:1个装牛奶的矩形竖直纸盒、1卷胶带、1个钉子、1个平盘。

我放好牛奶盒,用钉子在任意一个侧面戳三个孔。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胶带把三个孔封住,将纸盒中加满水,再将平盘放在有孔的侧面的下方,将胶布撕开。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海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

为了知道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个小试验: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个小纸盒的口,插得紧紧的。然后我通过吸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快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裂开了。多次试验,结果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在底部裂开。

压力无处不在,有水压,还有大气压,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压力真是既远在天涯,也近在咫尺啊!

第2篇:科学小论文范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把冰放在水里,冰都会浮在水面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对了,同样的物质,为什么冰显得比水\"轻\"?我疑惑不解。

带着这个问题,喜欢好奇的决定要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我拿出冰块,放在水里,冰块有大有小,可无论冰块大小怎么样,它们都调皮地浮在水面。于是,我试着把冰块按下去,手一松,冰块又浮上来了。

于是,我想探寻其中的原因。对了,实验是最好的办法。说干就干。于是我把容量相等的两杯水,一杯放进冰箱,一杯放在桌上,等冰箱里的水结成冰后,我测了测它们的重量,结果分毫不差,可放进冰箱的那杯明显变多了,要高于另一杯的十分之一。\"哦\",我恍然大悟,\"是结成冰的水体积变大,但是它们的重量还是一样,当然冰在水里就显得\"轻\",所以就浮在水面了!

接下来,为了证实我的实验,我查了一下资料,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原来,当水到了零摄氏度结成冰的时候,它的体积约要膨胀十分之一。一样质量的东西体积越大,比重就越小;体积越小,比重就越大。因为水变冰后体积胀大十分之一,所以冰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它就自然而然地就浮在水面了。

通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不但发现冰的比重比水小因此冰就会浮在水面上的道理,还知道了当遇到问题,要勇于大胆地假设,亲自动手做实验,并且还要多方求证,才能知道问题的答案。

第3篇:科技小论文范文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第4篇:四脚蛇真的有毒吗

夏天,在路边、在草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的四脚蛇。听人说,四脚蛇有毒,要是被它咬了,皮肤会红肿,继而腐烂。四脚蛇是不是真的有毒呢?为了探个究竟,我们兴趣小组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捉来一条四脚蛇,把它麻醉后,放在解剖盘上固定。然后用一次性针筒在它的嘴里吸取0。5ml唾液,倒入烧杯再加入3ml水,使唾液和水均匀混合,接着将一只小青蛙

放入其中,一小时后,青蛙安然无恙。是不是时间太短?就让它呆一晚上吧。结果第二天早上,我们发现小青蛙还没死,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挺惬意的。是不是浓度太低了呢?为了使我们的实验准确可靠,我们又到太田野里抓了四条四脚蛇,按昨天同样的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小青蛙还是没死。由此看来,四脚蛇对小青蛙没有致毒作用。

那么四脚蛇对其他动物是否有影响呢?我们抓来一只花猫,把0。9ml唾液涂在猫的身上,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结果,两天之后,我们发现猫毫发未伤。至此,我们开始对人们关于四脚蛇的危言有所放松,并进一步增加对四脚蛇毒性研究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决定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研究四脚蛇对人是否用影响。

我们从四脚蛇的嘴里吸取了0。5ml唾液涂在自己身上,刚开始觉得皮肤有点凉,但一会儿,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无不良反应。半小时后,皮肤仍旧无反应。由此说明,四脚蛇对我们人类皮肤没有致毒作用。

通过以上实验与研究,我们明白了四脚蛇对人类并没有毒。经过查阅《小博士知识库》,我们还知道四脚蛇其实就是蜥蜴和石龙子,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浙江等地,以食用蚊子、苍蝇、螳螂等害虫为主,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点评]:四脚射有毒,那时听别人说的,是否真是这样,小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了一个\"究竟\",本文叙述的是自己\"探\"的过程。

因为四脚射有无毒性不清楚,所以先选择在动物的身上实验,目的是为了确保实验者的安全,说明小作者的安全意识很强。也只有在动物的身上得出没有毒性的初步论断,才能在人的身上进行实验。对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分析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四脚蛇对人类并没有毒。当然,\"涂\"并没有与血液接触,其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实验后,小作者并没有结束探究活动,而是继续查阅资料,发现\"夏天,在路边、在草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的四脚蛇\"其实就是蜥蜴和石龙子,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还呼吁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试想,文章的小作者如没有对人们的这一说法产生质疑、好奇,而是听之任之,他永远不会认识真相。科学的真实性需要我们像小作者一样,勇于实践。

启示一;先对其他动物实验,再以身试\"毒\",这是智慧加勇气的体现,可敬可佩!但以身试\"毒\"还是不提倡。

启示二:《小博士知识库》等书籍是我们的好朋友,在这当中肯定还有\"为什么四脚蛇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等特点\"的知识,小朋友想知道的话,你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5篇:科技小论文范文

炎热的夏天,热气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哩!真有趣,通常只有热的东西才冒汽,冰棍为什么会冒汽呢?

夏天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气就要融化,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平时空气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降低,就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冰棍周围的空气由于温度降低,便容纳不下原来所含的那么多水蒸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水蒸气就结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团团飘浮着的雾状水滴,经光线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云、雾、雨、雪形成的原因也是这样。江河湖海里的水,受到阳光照射后,不断地变成水蒸气,飘散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受热上升,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气,就凝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便是云。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也能结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就是雾。所以云和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云里的小水滴不断地合并成大水滴,直到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的时候,便降落下来,形成雨。如果是冬季,这些水滴就结晶成雪花漫天飘舞。不过,空气中饱和水汽的凝结,必须有它凝结的\"核心\"才行,这个核心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它是促进云、雾、雨、雪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云雾的秘密,使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受到很大启发。经过研究,他于1894年发明了一个叫\"云雾室\"的装置,它里面充满了干净空气和酒精(或乙醚)的饱和汽。如果闯进去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它就成了\"云雾\"凝结的核心,形成雾点,这些雾点便显示出微粒运动的\"足迹\"。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云雾室\",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电子质子等)的运动和变化情况。同时,还发现了不少新的基本粒子。威尔逊云雾室,为研究微观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他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第6篇:蜗牛的体液有杀蚁功能

我在观察蜗牛的时候,无意间把一只蚂蚁吹进了蜗壳。当蚂蚁被蜗牛顶出壳时,蚂蚁已神秘地死了。蚂蚁只是接触蜗牛就死了,是否可以认定蜗牛身上分泌的体液具有杀蚁功能?

为了揭开这个谜,我用杯子盛水,把蜗牛放在水里浸泡,制成蜗牛体液溶液。我用小棍子蘸溶液为匆匆赶路的蚂蚁划定了一个圈,被圈的蚂蚁无可奈何地打转转而不敢接近圈圈。蜗牛的体液确实使蚂蚁望而生畏。

我在这杯蜗牛体液溶液倒进一个蚁穴。过了一会,蚂蚁倾巢被灭。蜗牛分泌的体液具有杀蚁功能已确信无疑。

蜗牛的体液既能驱蚁,又能灭蚁。它由什么成分组成?它的杀虫功效有多大?杀虫范围有多广?怎样提炼它?能否合成它?如果弄清了其中的秘密,我们便可以制造出新的防蚁剂和灭蚁药,来对付蚂蚁。最好能惩治白蚁或其它害虫。

[点评]:\"蜗牛、体液、杀蚁\"是这篇小论文告诉他们的三个关键词,体现了选题要求中的的\"准\"。小作者将这三个关键词串成题目,把自己写这篇论文的实验现象以及结论清清楚楚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同时他的整篇文章围绕的也是这样的内容。

在观察活动时,\"我\"无意将蚂蚁吹进了蜗牛壳,惊奇地发现蚂蚁被推出蜗牛壳的时候已经死了,可贵的无意,于是就有了小作者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认定蜗牛身上分泌的体液具有杀蚁功能?为了揭开这个设想,\"我\"开始了实验。制作了蜗牛体液后,设计了阻拦赶路的蚂蚁和将一巢的蚂蚁杀灭两个实验,确定了自己设想是成立的。这种惊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我\"提出了利用蜗牛的体液来制作惩治白蚁或其它害虫这个很有价值的建议,使这次发现的意义体现出来,提升了实验的价值。

启示一:一次\"无意\"产生了研究,抓住每一次的\"无意\"。

启示二:小作者有一颗爱护有益小动物的爱心,他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第15篇: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论折射与散射的重要性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拿到风尘仆仆,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上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拿布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亮晶晶的,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我有点不解,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在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更加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我想起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凹凸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所以我们就看到新皮鞋反射出来的光线比旧皮鞋更加的明亮。

那生活中有哪些散射现象呢?蓝天、白云、晓霞、彩虹、雾中光,曙光的传播等等常见的自然现象中都包含着光的散射现象。

反射与折射的区别是什么?光的反射:光在一个平面被挡回,入射角和反射角度是相同的。 光的折射:光从不同密度的介质穿过时发生的偏折现象。

举一个光反射通俗的例子:在阳光下,我们用一面镜子,让太阳以一个固定的入射角照镜面,镜面就会以同样的反射角度反射出太阳的光。 而折射通俗的例子:在一间黑屋子里,用手电筒以一定的角度(90度除外)照养鱼缸水表面,这时,我们从养鱼缸侧面就会看到,光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折线。

那么光的散射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呢?光的散射现象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中有广泛应用。通过散射光的测量可以了解到散射粒子的浓度、大小、形状及取向等,在物理、化学、气象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应用。散射光谱又可用于确定物质分子与原子的特性。近年来利用强激光可获得受激光散射,更便于进行这种研究与应用。

而光的折射就时时刻刻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看东西也是要经过光折射到晶状体才成像的,如果没有光的折射,动物的视觉被剥夺,地球温度过高,紫外光过强,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在这些前提下,地球的温度就会升高,南北极融化,海水被蒸发,植物被烤干,我们也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多么难以想象啊!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我们要学会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乐趣。

第16篇:科学小论文

为什么咸蛋都是用鸭蛋做的

每年的春夏交季的时候,妈妈总会腌制一缸的咸鸭蛋。我心存疑虑:为什么咸蛋都是用鸭蛋做的?同样是蛋,难道鸡蛋不可以吗?

为了解答我心中的疑问,我来到正在腌蛋的妈妈身边,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你每次腌蛋都用鸭蛋呢?我家鸡蛋那么多,难道不可以吗?”“我不知道,大家都是用鸭蛋的,我就跟着做了。大概是鸡蛋不可以做咸蛋吧?”妈妈的回答不但没有解答我心中的疑问,反而使我更加疑惑。看来,想要解开这个疑问,我只能自己做实验研究研究了。

说干就干,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打了一盆热水,里面放上许多盐,我搅拌者盆中的水。看见盐充分溶解后,放了半小时后,我找来了10个鸭蛋和10个鸡蛋,洗干净后,将水倒入缸中。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将鸭蛋与鸡蛋放了进去。接下来,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

漫长的20天终于过去了,我轻轻地将一个鸡蛋和一个鸭蛋取出。煮熟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剥了它们的壳,我希望能够比较一下这两种蛋的不同之处。一剥开鸭蛋的壳,用筷子一戳,就流了好多油出来。可是鸡蛋里看起来却干巴巴的没有一点油。我用筷子轻轻夹出了一小块咸鸭蛋黄,放进了嘴里,嘴里立即香气四溢,回味无穷呀!我又夹起了一小块咸鸡蛋黄,放进嘴里,干巴巴的,一点也不好吃。相比之下,简直是天壤之别!怎么两者相差竟如此之大?不过,我证明了鸡蛋也可以做咸蛋,只是味道却不如鸭蛋那般让人回味无穷。

同样是蛋,为什么咸鸭蛋更加好吃?我十分好奇,于是在与妈妈讨论之后,决定上网查找答案。在找到了答案之后,我豁然开朗。原来,因为鸭蛋的蛋黄用盐腌制过程中产生酸碱化学反应,出油率特别高,吃起来特别香。其他的蛋没它出油率高,就没它吃的口感好。

只要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并且能够提出疑问,不断研究,你就能发现一个真理,找到一个事实。这次的研究使我明白了咸蛋为什么都用鸭蛋做的道理了。

第17篇:科学小论文

鱼会说话吗?

您相信鱼会说话吗?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我想知道鱼是否会说话?

我家买了两条小金鱼,一条是全黑的,黑的叫乐乐,因为它很快乐。一条红白相间的名字叫欣欣,因为它懂得欣赏,很好玩吧!他俩生活在鱼缸里,这个鱼缸可“非比寻常”。里面有山、花、树、贝壳、彩色石头……。很美吧!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点左右,我正要去喂食,我看见这么一个现象,我把鱼食撒到鱼缸里,乐乐吃了一点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点15分,我看见鱼缸里的贝壳反过来了,小欣欣看见了,好像以为它——这个小贝壳要死了,连忙游过去,用它的头去抵,抵了近

三、四分钟,它就不抵了,它游到乐乐旁边,用自己的尾巴扫了扫乐乐,然后互相碰了一下头,乐乐和欣欣一起游过去,把那块贝壳一起弄回原样了,这一点证明了“团结力量大”。通过两次的观察,让我知道了人类有人类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语言,动物也有自己王国的表达方式和交流,这也告诉了我们,如果你不团结,那么你将一无所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真伟大。同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发现,但是不能因为你在动物身上作试验,就伤害小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

蛋壳的秘密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 “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第18篇:科学小论文

磁铁为什么失去磁性

“成功啦!”“成功啦!”“哈哈„„”从我家里传出一阵阵笑声和欢呼声,这是我和伙伴们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学校里,老师常在科技兴趣课上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星期天,我邀来几个要好的朋友,神秘地说:“咱们做一个实验好吗?”听说我要做实验,邻居的小弟弟也被吸引过来。

伙伴们七嘴八舌地问:“什么实验?”“是什么?”我像变戏法似地拿出一支蜡烛、一块磁铁和一根铁条。伙伴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

么药,被我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胸有成竹地把蜡烛点燃,立在桌面上,用一根铁条吸住磁铁,拿到火上去烧。开始,磁铁紧紧地贴在铁条上。蜡烛的火焰贪婪地舔着磁铁。不一会儿,磁铁像生病似的,有气无力地粘在铁条上,快要掉下来了。终于,“砰”的一声,磁铁落地了。“实验成功喽!成功喽!”大家手舞足蹈,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为什么磁铁遇热会失去磁性呢?大家心里不禁打起了一个问号,连忙去翻书找答案。我突然想起《少年科学画报》里有介绍科学知识的内容,就去翻《少年科学画报》。“找到了!”我惊喜地叫了起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高兴。

原来,磁和电子是分不开的,运动的电子周围就有磁,这叫电磁效应,电磁铁烧红了,它内部的分子热得乱窜,破坏了电子运动方向的一致性,磁效应作用互相抵消,所以整块“磁铁”不再显示磁性。我想:在家用电器中,收音机喇叭上有磁铁,就不能让高温物体接近。可想而知,电视机上也有喇叭,上面也有磁铁,原理不正是一样吗?如果高温物体靠近带有磁性的冰箱,冰箱不就被损坏了吗?怪不得说明书上强调不能接近高温物体。我把自己想法告诉大家,他们恍然大悟。邻居小弟弟似懂非懂,皱着眉头,一本正经地说:“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一句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生活处处有科学

今天我就发现硬币可以浮在水面上。

到家的我开始着手材料:脸盆、水、干毛巾。准备就绪后,我就开始试验了:

首先把手和硬币擦干净,我擦干手后,正想擦硬币,呀,硬币呢,怎么不见了?我摸摸口袋也没有。哎!瞧我这木瓜脑袋,连硬币都没有那还浮什么啊。我急忙上楼拿了几个一元的硬币,然后把一个最亮的给擦干净。

第二步,将硬币小心地放在食指的指尖上,正面朝上。

第三步,把手轻轻地放进水里,食指最后着水,让硬币的反面碰到水就行了。可是,这一次的实验我却失败了。我想应该是因为我不小心碰到了水。第二次,我重新准备好,开始做实验了,可我刚把硬币放好把手拿开,硬币却又沉下去了。我气急了,嘴里嘀咕着:“还说硬币能浮起来呢?真是吹牛。”转念一想:“不妨多试几次,万一真能成功,好在同学面前‘炫耀炫耀’”。我接二连三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这时,表姐刚好来找我,见我正在做“浮硬币”,就赶紧说:“你不该用这么大的硬币,应该找一个一角的小硬币。”“哦,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说完,我马上从抽屉里找出一个小硬币,将它擦干净。开始试验了,我一试,小硬币就浮起来了。“硬币浮起来了,硬币浮起来了!”我高兴地跳着,叫着。

此时,表姐比我还得意,仰着头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这下可把我难住了。她呢,是更得意了。我“求”她告诉我,她才把原因说出来:

原来,液体的表面好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的拉力,这种力叫做表面张力。如果我们轻轻地把一枚硬币平放在水面上,由于硬币较轻,水的表面张力能承受住它对水面的压力,所以能浮在水面而不下沉。

生活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学习!

第19篇: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

——汽车尾气的危害性研究

摘要:

机动车辆或其他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所排放出的废气。在现代文明中,汽车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但是,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即汽车尾气污染。在中国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 关键词:

机动车;尾气污染;尾气污染危害 研究背景:

时间:2014年10月12日,下午2点——下午4点。 研究人员:麻圆圆

研究地点:垟儿路中山公园旁边 研究目的:

了解汽车尾气对是否人体造成伤害?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正文:

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予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十分方便的同时,可是它的尾气排物到底是否威胁着我们呢?这是我的疑问。为了搞清楚,我便对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研究。 研究方法:

找两只身形差不多的蚱蜢并把它们装入两个玻璃瓶里,并把其中一个装满汽车尾气,另一个则装满新鲜空气,然后观察两只蚱蜢的变化,得出结论。 研究过程:

第二天下午,我趁着空闲时候,来到一块大草坪上,在父母的帮助下,我抓了两只身形差不多大小的蚱蜢,把它们各放入了两只透明的玻璃瓶内。现在,两只瓶内都装满着新鲜空气,还各有一只蚱蜢。随后,我由父母陪同着来到马路上,同时,携带着两只玻璃瓶。我们请了一位驾驶员配合,我拿着其中一只玻璃瓶拧开盖子,那位驾驶员开始发动起汽车来了,汽车管道便往外排放尾气,此刻,我正朝里装汽车尾气,装满了汽车尾气后,我拧紧盖子,谢过驾驶员,迅速从身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两个标签,在装满新鲜空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1”,又在装满汽车尾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2”。这样,便于识别。

回到家中,我把两只玻璃瓶摆放在阳台上,使它们能受到足够的光照,更有利于我观察它们的动静。刚过十几分钟,我挡不住好奇的诱惑,忍不住去瞧瞧,发现:在贴有“研究1” 的瓶子里的蚱蜢还活蹦乱跳,精神充足,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精神明显差了点。于是,我更加好奇了。每隔十来分钟,我就去观察一次,发现的结果都是一样。直到第二天的上午,我又去观察了一次,有着重大的发现:在贴有“研究1”的瓶子里的蚱蜢还存活着,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已不再动弹了。 研究结论:

汽车尾气对人体伤害和环境污染的伤害很大。原因:汽油主要由碳和氢组成,汽油正常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过量的氧等物质。但由于燃料中含有其他杂质和添加剂,且燃料常常不能完全燃烧,常排出一些有害物质。研究表明,汽车尾气成分非常复杂,有100种以上,其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会阻碍人体的血液吸收和氧气输送,影响人体造血机能,随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碳氢化合物会形成毒性很强的光化学烟雾,伤害人体,并会产生致癌物质。产生的白色烟雾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均有损坏。氮氧化合物使人中毒比一氧化碳还强,它损坏人的眼睛和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物质,可使植物由绿色变为褐色直至大面积死亡。 研究体会:

汽车尾汽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很大,危及健康。当然,使用无铅汽油并不等于使的是无害汽油,因为其中也有一些有害物质。我觉得也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蚱蜢换做是我们,我们吸入的不是空气而是汽车尾气的话,我们也同样会无法生存的。所以让我们尽量不乘出租车,尽量步行或乘公交车。参考书目:

可怕的科学

尼克.阿诺德【英】

六(11)班

麻圆瓦市小学

中山校区

第20篇: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

树的年轮为什么可以变辨别方位?

今天听妈妈说,树的年轮可以辨别方位,在迷路的时候可以用来判断方位。可当我问到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就哑口无言了

科学小院士先进事迹
《科学小院士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