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吴金印先进事迹报告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7 08:02:09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习吴金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最近,根据县委安排,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活动,通过学习,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位基层干部:四十年如一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勤勉务实的实干态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为民造福。

一是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吴金印老书记通过带头到每座山、每道沟、每一户进行调研,提出

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 的规划,他一直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四同”原则,无论是开山培绿、平地建楼,还是产业规划、城镇建设,他无一例外,都自始至终站在群众中间,从群众利益出发,遵从群众意愿,与群众同甘共苦。学习他,就要一切为了群众,拜群众为师,以劳动者的身份多深入基层、深入到企业中去,对于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是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吴金印老书记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叫苦,在肾摘除手术后仅3天他就要求出院,出院后第一天他就忍痛出现在荒山治理的工地上,他在唐庄西山峭壁上与群众一起苦苦奋战了15年,亲自在治山治水的茅屋里住了8年,白天与群众共同劳动,晚上就在茅屋里看图纸安排工作,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茅草庵书记”。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他带领大家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将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有“绿色银行”之誉的宝山,用不畏艰辛、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赢得了民心。学习他,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逆境时,要勤于思考,学会多角度、全方位想办法,转变不利条件,克服困难,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三是淡泊名利的无私品德。吴金印老书记在农村一干就是一辈子,他把最美好的时光和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唐庄镇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有的高升当了市领导,有的进了省级大机关,他却多次自愿放弃了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人民群众之中。群众为了感激他,曾在西山上刻上了“吴公山”三个大字,但他坚持将之改为“唐公山”,还有的村民先后五次在五处要为他立碑,均被他劝止。学习他,就要做到淡泊以明志,无私以致远,就要远离浮躁,沉下身心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投入工作,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工业立县的理念,做到不断突破、创新,要积极服务企业,继续改进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为庐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推荐第2篇: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这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挂在嘴边的“干部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唐庄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行山区乡镇就因他而名扬全国。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40余年来,吴金印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情系群众家长里短的知心人,更是与时俱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心骨。他说,“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是他一辈子的使命。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强和银金达、六和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厂区从眼前掠过,花园、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俱全的新农村社区秀美堪比别墅区,让人怀疑究竟是置身大都市还是小乡镇。

吴金印仍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标志性打扮,头戴一顶军绿色小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蹬一双黑色的老布鞋,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认出来。他指点着唐庄新貌对记者说:“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十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筑“五横五纵”10条道路30公里,完善水、电、气、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2012年全镇工业产值33.8亿元,帮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车轱辘一转,一年十来万。”在贴息贷款政策引导下,买货车跑运输的村民越来越多。唐庄镇正在实施的“万亩林果园”、“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也让农民的腰包迅速鼓起来,改变了从前“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的小农经营方式。

“种了20亩桃,去年卖了11万元。”45岁的马胜奎家住石屏村,正好位于唐庄镇万亩果园内。指着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楼和新买的轿车,他难掩喜悦:“现在俺村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要不是他,俺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当干部,只有为老百姓干实事,心里才踏实。”吴金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在山上造田,让吃糠咽菜的村民吃上了白馍;八九十年代,他引导发展乡镇企业,昔日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家家住洋楼,看病上学就业都在家门口。

“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

在原本就不算大、因种了几畦黄瓜豆角而更显拥挤的唐庄镇政府院内,很难看到几个干部的身影,树影婆娑中透着一股安静。在吴金印的带动下,全镇干部都沉在基层,每人负责几个项目,经常吃住在工地。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吴金印说,唐庄镇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力量。

早年在狮豹头乡工作的15年里,吴金印7年住在军烈属、“五保户”家里,8年住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到唐庄镇后,他不住机关、村委,而是串百家门,每天给老百姓交饭钱,一边帮他们跳水扫地,一边了解基层情况,跟群众商量制订发展规划。

“全镇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他了解的情况比村干部还多还透,他一到山上去就有人围过来打招呼。”吴金印多年的老同事孟双喜老家在山上,他介绍说,村民一提起吴金印就夸赞“这样的干部少见”。

回想起几十年来的工作,吴金印感慨万千:“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吴金印说,“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为群众干事心里才踏实,干部要走在正路上”

吴金印的“干部经”不是说说而已。镇里上任何项目,他都是裤腿一挽身先士卒;他的手机号是公开的,随时可能接到群众反映情况的电话和短信。他自己不会操作,经常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回短信。吴金印说,干部一心为公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群众干事心里才踏实。

1995年前后,唐庄镇准备搞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提高农民收入,要建10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为了少花钱多办事,镇里提供建筑材料,村民义务劳动,每个镇领导干部负责一个组。吴金印要求吃住在工地,围着100多吨钢筋用玉米秆搭了许多草庵。

有人背后说闲话:“这年头了谁还在工地上住茅草庵?离家七八里地,来回也不算远。这是老典型作秀吧?”时任唐庄镇镇长韩立平去问吴金印,吴金印说:“是不是作秀咱心里最清楚,咱不做出行动咋调动群众干?再说,100多吨钢筋堆着,夜里谁顺手拿走几根谁知道?这一圈都住着干部,鼓舞士气,也能看好材料。”

那一次,全镇干部从9月份住到天冷下霜,场地空了才撤。“大棚建好后承包给各村群众,为致富发挥了大作用。”韩立平回忆说。

干部走正路,直接效果是赢得群众的信任。2005年,当几个贫困村被划归唐庄镇时,有村民兴奋地说:“老吴是真正为老百姓干事的,肯定能让俺过上好日子!”

夸他的歌,唱了50年

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

快半个世纪了,吴金印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上,而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

“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就是不孝之子”

8月30日,河南某大学学生蔡玉辉给素不相识的吴金印打电话:“吴书记,我在暑假期间给镇里一家企业打工,现在要开学了,厂里不能及时结算工资,能帮帮我吗?”吴金印撂下电话就同企业沟通。第二天,吴金印又打电话给该学生,得知问题已经解决了,才放下心来。

唐庄镇老镇长韩立平说,这样的事情对吴书记来说是家常便饭:听说盆窑村李江龙家的屋顶漏雨,吴金印拿出自己的工资塞给该村支书李庆一,让他转送给李江龙买点材料修房子;在大池山,吴金印住在宋大娘家,修房、砍柴、挑水,拉大娘去医院看病,老人去世后又亲自给宋大娘料理了后事。

他在砂掌村蹲点时,了解到五保户武忠体弱多病,便住进了他家,给老人端水送饭、挑水扫地、买药洗衣服。老人逢人就说:“就是有个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像金印这样对待我啊!”

吴金印说:“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

“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

狮豹头乡李岩沟村民五牛见到记者,拽着就往家拉。走进他家的老房子,他指着门后说:“40年前吴书记就住在这里,现在我盖了新房不拆老屋,就是留住吴书记的影子,他在我家住了两年多,和我家结下了深厚感情。”

40多年前,距五牛家最近的青年洞是造地时最大的工程。青年洞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景区,洞前数百平方米平台上,游人如织,洞旁一溪清泉流淌。当年,吴金印给李岩沟村留下的不仅是这一渠清水,还有几百亩旱涝保收的良田。

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10多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

羊湾村党支部书记郭胜说:“吴书记在我们乡工作15年,在老乡家住了8年,在工地茅草庵住了7年,这样的干部百姓服!”

乡亲们吃上了白馍,乐得合不拢嘴,对吴金印既感激又爱戴。有一次,吴金印到五保户杨务新家吃派饭,老两口偷偷地把老母鸡杀了。当香喷喷的鸡肉端上桌时,吴金印说啥也不吃。他说:“你们俩年纪大,吃了补身子。我年轻力壮,不能当客待。”说完,硬是跑到另一家盛了碗粗饭吃,老两口死活没扯回他。

带着干部钻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深入访贫问苦,成了吴金印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吴金印调离狮豹头公社时,为不惊动乡亲们,他早早起床,带着简单的行李,推着自行车,悄悄地下山了。走到小店河村头时,被青年突击队长闫玉礼最先发现了。结果,正在附近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放下手中的衣裳跑过来了;正在路边田里锄地的小青年,丢下锄头跑过来了;村头的老大娘老大爷,也拄着拐杖赶过来了„„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银金达、六和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厂区,以及花园、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俱全的新农村社区从眼前经过。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筑“五横五纵”10条道路30公里,完善水、电、气、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2012年全镇工业产值33.8亿元,帮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其实,1987年11月吴金印任唐庄乡党委书记时,这个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乡村,还是有名的“穷窝子”。

吴金印说:“集体有,跟着走;集体空,没人听。”心系群众,造福群众,就得挖掉穷根子。他“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投”,用人性化的招商理念,让唐庄产业聚集区成为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他带领干部群众,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在杂草丛生的山沟安营扎寨,使多年河滩变成了良田。

“种了20亩桃,去年卖了11万元。”45岁的马胜奎家住石屏村,正好位于唐庄镇万亩果园内。指着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楼和新买的轿车,他难掩喜悦:“现在俺村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要不是他,俺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在山上造田,让吃糠咽菜的村民吃上了白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引导发展乡镇企业,昔日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家家住洋楼,看病上学就业都在家门口。

在唐庄镇政府采访时,后沟村村民李红云表演了她创作的快板:“桃花围着俺村转,引来宾客当景观,百姓越过越幸福,幸福生活有根源,党委书记吴金印,亲力亲为带头干,榜样力量做表率,不怕辛苦多流汗,男女老少抱成团,小康离咱已不远。”

群众路线不抽象

吴金印和群众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太行山,群众悄悄为吴金印立碑,把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吴金印见一处名字,就磨平一处。他说,事业是群众干的,我一个人能干成?刻我的名,脸红不脸红!

吴金印从来不用刻意深入群众,因为他从来没有和群众有所分别。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共产党员在群众中,像鱼生在水里,像树长在地上,天经地义。

不了解吴金印的人经常会问,一个人怎会有这么高的民望?别人想都不想的“傻事”,群众愿意跟他干。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他一句话,群众心服口服地去办。

原因简单到极点:吴金印提议办、带头干的,恰恰是群众心坎上的事。他带村民修130多米长桥,是因为村里石头果木要外运;他围山闸沟造良田,是因为石头沟里的山民太惜地,太需要脱穷根;他挖山不止,是因为老区群众巴望着脱贫;他叫停挖山,是因为时过境迁,群众期许环境改善„„

在吴金印身上,群众路线丝毫不抽象,而是血肉丰满。吴金印不许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可他的名字“印”在老百姓心坎上。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他造的粮田把他的故事写在大地上。

名利淡如水群众重如山

在唐庄镇西山顶上俯瞰,一个个鱼鳞坑依山而建,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在这里,吴金印带领群众苦干13年,人工开凿出了600多万个鱼鳞坑。经过治理后,西山水土得到保持,过去4500亩被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保田”,变成了花果山、生态园、旅游区。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西山:“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山下片片良田。”

今年夏天,吴金印出差回来,发现这里最高处的岩石上,刻着“吴公山”三个醒目的大字。“这不是胡闹吗!”他急得脸都红了,“改造穷山恶水是大家的功劳,你这一弄我夜里都睡不着觉。”

群众自发为吴金印刻字立碑的事早就发生过。在大池山,记者看到群众为他刻的碑文。当年大池山每人每天靠政府救济的3碗水生活,吴金印用几个月时间,挖出一个两丈多深、能蓄十几立方米水的旱井,汛期蓄满水,到冬春旱季,就成了百姓的救命水。在村子最高处,井旁竖着碑文:“1967年冬,好干部吴金印为解决村民吃水难,亲自动手打下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池山人民特立此碑。”

1991年夏,刻有“我们的好书记吴金印”的石碑立在青年洞前。吴金印得知后,赶到现场,拿着锤子把石碑上的字凿掉了。盆窑村的老支书李庆解释说,现在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了,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吴书记有个纪念。吴金印打趣地说:“人未亡,上神堂,你们是想让我快一点上‘天堂’啊。”

为什么吴金印能被如此拥戴?唐庄镇财政所所长杨金根说:“他为民办实事、身先士卒、清正廉洁,有人格魅力。”

一次,镇里一名干部下村检查工作,在村干部留他吃饭时喝了几盅,吴金印知道后,让他背乡里的“四不”规定。“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不在群众家吃喝;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这位干部在全镇大会上作了检查。

在唐庄镇走访,问起对吴金印的评价,47岁的四和社区居民朱喜英抿嘴一笑,先讲起了自己家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末,她和丈夫自由恋爱,都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一说去婆家看看,丈夫就着急慌忙拦着:“咱去城里转转吧。”她心里纳闷,决定偷偷去探个虚实。到了荒山上的婆婆家,一看村路坑坑洼洼,房子破烂,床上是编织袋做的铺盖,她差点哭出来。“结婚吧对不起自己,不结又坏良心。”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2008年吴金印带领大家改造荒山,在一片废弃的砖窑场上建起了能容纳4个村子的新农村社区,3年内盖了300多幢两层半的别墅。还建了6幢六层楼,免费给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居住。群众都陆续从荒山上搬了下来,老村全部改造成耕地。

“吴书记最清楚老百姓想啥盼啥。”朱喜英说,最近儿子在郑州谈了个女朋友,说想回家看看,她底气十足地说:“叫她来看吧,不用咱吹。”

新乡市党校教授张敬民与吴金印打交道多年,在他眼里,除了始终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不变”,吴金印最难得的品质其实是与时俱进的“变”。无论是早年造田解决粮食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致富,还是如今协调发展,吴金印作为老典型,一直有新思路。

“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

“无论待遇高低,时间长短,我都要跟着吴书记干到底。”当了几十年村支书、已经退休的李庆一,还驻扎在唐庄镇金门沟造地项目的工地上,“金印身上有一种魅力,那就是始终为群众服务,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吴金印曾经形象地说,农村干部是“领头雁”,什么时候都要和他的雁群在一起。

与群众保持“四同” 大司马村村民韩志明高位截瘫,坐轮椅出行十分不便,吴金印就为他在家门口专辟了一条直路;狮豹头乡的孤寡老人宋大娘与3个年幼的孙儿无依无靠,吴金印就给她当起半个儿子,修房、砍柴、烧水、买药,事无巨细地照顾一家老小„„

吴金印认为做人民公仆就要“四不”——身不能懒,嘴不能馋,心不能贪,手不能伸。他曾与党委成员约法三章,要做到“四同”:同吃,即上级干部住村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同住,即住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军烈属、五保户或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即每个乡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月劳动不得少于10天;有事同群众商量,即村里的重大决策要与村干部一起与群众商量。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吴金印经常这样说,也一直这么做。

绿色经济,只为群众满意

近年来,唐庄镇建起了73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和大大小小的石料厂,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107国道两边就是农民种的桃树,石料粉尘一吹过来,毛桃就变成了灰桃,碰到下雨还会变成泥桃。农民桃子卖不出去,抱怨声很多。”吴金印回忆说。

“赚钱不能建立在农民减产的基础上,一年两三亿元的收入我们不要了。”在吴书记心里,百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吴金印狠下心关闭石料厂,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污染企业先关停,后拆除。

为帮助农民把桃子重新卖出去,吴金印组织村民在桃树集中地新铺了5公里的水泥路,新建了5个凉亭、两座牌坊。一座现代“桃花源”风景点既展示了唐庄特产,也发展了农家旅游。前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卫辉唐庄桃花节”,更是拓宽了市场和销路。

每逢3月桃花盛开时,来自郑州、北京、上海,甚至日本的20多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园。鲜桃上市时,全国10多个省市区的果商会亲自到这里收购。“去年种了20亩桃,卖了11万元。”45岁的马胜奎站在自家新购置的小轿车前喜不自禁。

“跟着老书记有奔头儿”

红白相间的复式小楼里,朱喜英正坐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记录歌舞动作要领,作为妇女主任的她一会儿还要到社区的文化大院带领大家排演节目。现在,唐庄镇有85%的农户都和朱喜英一样搬进了新农村社区的小楼里,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文化生活。

代庄村是新乡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全村从1999年开始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但固有的乡土情结和保守思想,使得新农村建设在村里的推广工作步履维艰。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没有强行推进,他召集不同层面的群众,了解大家有什么顾虑;请来规划设计部门实地勘察,将设计图张榜公布,然后各村从下到上屡次开会讨论定夺;从选址,到搬迁,新村社区建设的每一步都有村民们的见证。听取村里人的意见,住着自己参与规划的房子,村民们很舒心。

回忆今昔变化,朱喜英颇为感慨:“住茅草屋走山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的丈夫、儿子都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我们在文化大院里唱歌、健身、学习。跟着老书记有奔头儿,生活越来越滋润!”

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7月初的一天,吴金印从外地出差回来,发现有人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西山景区最高处的岩石上,刻下三个大字:吴公山。

吴金印找到有关人员问:“说,是谁干的?”

对方先是含笑不语,后来又想支吾过去。吴金印一下子火了:“胡闹!这是干啥的?马上凿掉!”

过了一会儿,他口气有所缓和。两眼望着远处,一字一句地说:“什么吴公山啊?就叫唐公山吧——唐庄镇的山,公有制的山。是群众山,人民山!”

“万物土里生,人靠土地养,土地是咱农民真正的铁饭碗、聚宝盆。”

9月的唐庄,十里长沟,玉米随风摇穗。“这十里沟的地就是好,水冲不坏,天旱了还能浇,地头有机井,地里埋有管道。”唐庄镇四和社区农民暴秀明说。看到弯弯曲曲的秀美梯田,外人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前十里沟还是一条乱石成堆的荒山沟。

1987年,吴金印到唐庄镇任党委书记。上任不久下村调研,拥有丰富造地经验的他一眼就看上了西北两条各长十多公里的荒沟——后山沟和十里沟。他带领班子成员冒着酷暑,步行几十公里,仔细察看荒沟地形,制订出了治理方案。

“苦干两个冬天,决心造出2000亩良田!”1992年10月,他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劳动工具和日常办公用品,开往杂草丛生的后山沟安营扎寨。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和3000多台大小车辆往来穿梭,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造出良田1000多亩。第二年冬天,又用两个多月在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这2000多亩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大量黄土堆积如山。看到这些珍贵的黄土,吴金印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十里沟再次造地。经过200多天的紧张忙碌,42条混凝土拦水坝筑好了,1800多亩荒滩推平了,1100米顺河堤建好了,一辆辆大车把南水北调工地的弃土拉来,垫上四五米厚,多年的荒沟终于变成了1810亩良田。

唐庄镇西边就是太行山余脉龙山,龙山有着丰富的石灰岩,“那时候水泥厂、石灰窑林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都来山上崩石头。几十个石灰窑,100多个石渣厂,一年镇里创收3亿多元,群众的确是增收了,可是环境变坏了。”吴金印说,我们痛下决心,一定要改善环境,修复龙山。

山坡栽树,坡底筑坝垫地,山沟里改造成良田。从1999年开始至今,唐庄镇在山上栽下600多万棵树。站在龙山顶上往下望去,水泥石块构筑的白色弧形树穴,像鱼鳞一样遍布山坡,这就是鱼鳞坑,每个坑里栽种一棵树,荒山秃岭变得朝气蓬勃。“再过几年,树木长大了,就看不见这些鱼鳞坑了。那时候,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林茂粮丰。”吴金印满怀希望地说。近年来,唐庄镇在吴金印的带领下,先后造地、复耕1.5万多亩。在吴金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唐庄镇土地整治规划图,上面圈圈点点标注着计划改造的地块。他总是说:“普天下啥最珍贵?土地最珍贵。万物土里生,人靠土地养,土地是咱农民真正的铁饭碗、聚宝盆。”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吴金印常说:“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中,他深切地认识到:心系群众,造福群众,离不开资金投入。帮助群众,钱从何处来?等不来,要不来,只有艰苦奋斗,发展工业,有了效益,才能做到: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群众受益,喜气洋洋。

吴金印以长远的眼光提出强镇富民的信念:“搞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而发展工业正是壮大经济、扩大就业、拉动市场的唯一正确选择。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撑,就无法真正实现农村人口的集聚,你盖的社区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住。”

2011年3月开工建设的世界500强百威英博年产100万吨啤酒项目落户唐庄镇,就是很好的例证。2010年,世界500强百威啤酒集团计划在我国中部地区投资扩建。吴金印闻讯后,马上与市县有关领导专程赶赴上海,向百威总部推介唐庄的投资环境和发展优势,并邀请商家到唐庄实地考察。为了抢时间、抓机遇,吴金印一连几天没睡一个囫囵觉,两眼熬得通红。百威高层被吴金印的真诚深深感动,最终决定把投资27亿元,年产啤酒100万吨,税收7亿多元的项目落在唐庄镇。项目签约仪式上,百威集团一高层主管动情地说:“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卫辉市唐庄镇,除了这里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外,吴金印的人品、口碑、号召力、影响力也深深打动了我们。” 接下来世界500强北新建材来了,国内500强六和集团来了,国内最大的塑料薄膜项目银金达也来了„„在唐庄镇产业集聚区,一排排崭新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花园式厂区相继落成,目前唐庄产业集聚区引进企业已达到3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深加工和建材生产为主的两大产业链条,并不断扩展延伸,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特别是百威啤酒、北新建材、六和集团、银金达等企业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唐庄镇从过去的“五小”工业到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实现了产业升级、跨越发展。2012年底,唐庄集聚区内的工业总产值达33.8亿元,涵盖了全镇工业份额的80%以上,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建设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唐庄老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只有产业集聚了,老百姓在家门口才有活干,有钱挣。挣的钱多,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又好,才能吸引老百姓自愿离开土地进入社区。”吴金印说。

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原归太公镇所辖的谷驼、张庄、靳湾、虎掌沟4个国家级贫困村,被划到了唐庄镇。这4个村,或在半山腰,或在山顶上,群众吃水、吃粮、走路、上学、就医、择偶都难。

吴金印进村了解情况后,立即派车给群众送水。每逢春节,给家家户户送肉、送对联。新农合推行后,他安排镇里拿出资金,为每个人缴纳了个人承担部分,没叫老百姓掏一分钱。

为彻底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2008年,吴金印开始谋划如何让群众搬下山、住新房。他跑到新乡市请专家定规划、绘蓝图,最后填平废弃的砖窑场,建起了能容纳4个村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取名四和社区。

从2008年到2011年,四和社区盖起了300多幢两层半的小别墅。同时,还建起了6幢六层楼,专门免费提供给没有积蓄的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让群众一个不少地从山上搬了下来。

9月5日,在四和社区记者随机采访了71岁的居民王法和64岁的居民暴秀明。“我们原来有‘八难’:吃水难、吃粮难、穿衣难、娶亲难、出门难、上学难、看病难、走路难。”两位老人对记者说起在深山居住的往事,有一肚子倒不完的苦水。而说起下山迁入新社区的好处,乐得合不拢嘴。

“建设这个社区,镇里投入1.9亿元。不仅让大家住上了新房子,还有活儿干,有钱赚。社区通水通电,用上了天然气。基础设施齐全,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超市、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图书阅览室应有尽有。原来的山里人,现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目前,唐庄镇的所有行政村,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被整合为40个新型农村社区,向城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唐庄镇镇长宋艳说。

吴金印常说:“我们建设高标准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把城市的所有优点都吸纳过来。”为了将唐庄打造成一个功能完备并具特色的国际花园城镇,打造成一个“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示范镇,2012年,吴金印又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批专家教授专程来到唐庄,对原规划作了进一步调整,重新绘制了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蓝图。这一高标准的新镇区规划,以产业集聚区为中心,面积为5.8平方公里,全部实现绿化、美化,路网、水系、电力、通讯、供气、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全部配套。今年5月,一批专家和新乡市、卫辉市、唐庄镇三级领导及唐庄全镇人民代表参加讨论、修改,对唐庄新镇区规划进行了二次论证。

今天的唐庄,一条条水泥路连通着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一排排日光温室铺展成片;一栋栋村民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星罗棋布;一行行垂柳凝碧,一片片松柏吐翠,远近闻名的明星镇再次走在了前列。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吴金印常说:“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在他身上,人情、亲情、乡情,一样也不少;温度、热度、纯度,哪个也不缺。吴金印从来没有刻意深入群众,他早已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在百姓眼里,他不仅是党的干部,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党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感情丰沛、血肉丰满的。吴金印就是这种具有党性的人。

学习吴金印,就像仰望太行山上苍劲挺拔、历久弥坚的青松。与老吴交往越久、对他了解越深,就越觉得他心劲足,眼光远,追求大。吴金印说:“最大的联系群众就是富裕群众。”几十年来,他始终扎根群众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养成发展的瘾、干事的劲、成功的法,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感召群众永远跟党走。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吴金印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吴金印的精神是一面“正衣冠”的镜子:党的干部不能和群众隔道墙。这样的好作风越盛,“四风”越没有市场;这样的干部越多,我们越能经得起“四大考验”,远离“四大危险”。

学习吴金印,感悟吴金印,我们就能更好地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事业长盛不衰,让“中国梦”变为现实。

近日,河南日报刊发《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先进事迹》引起广大党员群众关注。40多年来,吴金印同志“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带领卫辉市狮豹头乡、唐庄镇群众开发资源、复垦耕地约1.2万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造地书记”。“群众好比土地,我不过是一粒种子,只有把根扎到土里,才能开花结果。”吴金印同志扎根大山,一颗红心一生承诺,在穷山沟结出幸福之果。

当前,党中央大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承诺。什么叫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怎样才能把群众凝聚在一起?吴金印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感悟吴金印同志群众之子的赤子情怀。“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离不开他们。”这是1966年8月,吴金印在一份决心书上写下的一句话。24岁的吴金印,刚参加工作就主动要求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就像种子渴望回到土地,他的魂儿离不开土里刨食的农民。他常说“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在吴金印身上,人情、亲情、乡情,一样也不少;温度、热度、纯度,哪个也不缺。从来没有刻意深入群众,却早已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在百姓眼里,他不仅是党的干部,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党性,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感情丰沛、血肉丰满的。

感悟吴金印同志感恩群众的感恩之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回想起在群众家生活的往事,吴金印动情的说:“我那时候年轻,是朴实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这一辈子,啥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觉得不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没良心,就是不孝之子!”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群众心存感恩才能构建起党群连心桥,才能真正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智慧和意志奉献给人民群众,回报党和人民。

感悟吴金印同志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吴金印说:“最大的联系群众就是富裕群众。”几十年来,他始终扎根群众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从改河造田到北抓林果、从开发荒山到打造四合社区、从发展工业到治理污染,无不体现出吴金印高屋建瓴的站位和长远的眼光,在他的带领下,唐庄镇实现了温饱梦、小康梦、城镇梦„„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吴金印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一面现实的镜子。感悟吴金印,学习吴金印,更好地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事业在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中绽放永恒不衰的光彩。

史来贺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史来贺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史来贺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还在于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史来贺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一、学习史来贺精神,提高党性、道德修养

史来贺同志是人民的好儿子、党培养的优秀干部,作为一个父母官,他没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有着一颗爱民的仁厚情怀,深入百姓,体察民情,访寒问暖。夏天,她为集体新村统一安装了空调,外村亲戚都来刘庄避暑。冬天,他让职工晚上班早下班,提醒青年工人穿棉袄。为群众送去煤和火炉了,保证每家不受冻。过年,他和村干部照老规矩,到牛屋马厩过除夕,替饲养员喂牲口,让他们回家吃团圆饺子„„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史来贺同志深情地说出“我是你们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民情怀!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力量!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富国之路,人民生活富足。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生存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干部,我们代表的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当我们面对群众诉求时,是否还记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否拥有像史来贺同志一样的赤子之心、人民情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要像史来贺同志一样爱护、帮助我们的人民,这样才是我们的立国之基、立党之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拔干部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如果一名党员干部连最基本的党性、道德修养都不具备,又如何能够公而忘私,干好本职工作,又如何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史来贺同志对人民的深情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用心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二、学习史来贺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史来贺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不顾病痛,用科学发展观描绘出了刘庄的新篇章。

老史从小深知,贫贱农家百事哀,就数盖房最苦。他当村支书的前20多年,为群众住房有救不完的急。那些年雨水好像特别多,村民们记得,雨中总有一个披蓑衣的身影,带着村干部到处巡察,排水,支撑危墙,遮漏雨屋顶„„老史抓住民生疾苦的“牛鼻子”,三推集体新村升级版。这三代新村,没占耕地,没向国家伸手,没向群众摊派,没收村民一分钱。

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难,面临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采取的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动机”和“方式”是解决问题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缺一不可。“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是为什;,而“方式”就是方法、途径,是怎么做。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想干,这是“动机”,然后才是怎么干?这是“方式”。史来贺同志一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问计群众、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三、学习史来贺精神,培养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史来贺同志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率先垂范。老书记家是全村最简陋的,最值钱的就是新飞冰箱、18寸彩电,老柳木圈椅、老方桌、长板凳已是村里的古董;卧室里,木板床铺着旧被褥,房间从南到北扯了两根长铁丝,上面搭着四季衣服,连一个衣柜都没有。他的遗物,只有用旧了的草帽、老花镜、放大镜、计算器、手表、小收音机、对讲机„

对比史来贺同志,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多少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又有多少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迷失方向?还有一些人工作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史来贺同志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当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史来贺同志把生命交给了这片热土,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留下什么警世明言,甚至没有像样的政绩工程,但他有一颗火热质朴的心,

他心里想的是人民,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是人民的儿子!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连成

李连成(1951年8月—),中共党员。1991年任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个人简介

李连成,男,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个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真的富。”16年前,在致富路上摸爬滚打7年,成为全村首富的李连成,面对全村人期待的目光,义无反顾地担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1991年8月,李连成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实干苦干,身先士卒是李连成的一贯作风,外出跑业务、办公事,尽可能当天回去,舍不得住招待所。他带领群众发展大棚蔬菜,给大家指导技术,无偿把自己的三座蔬菜大棚转让给三个最穷的农户。任村支书16年来,他没有喝过村里一杯酒,没有乱花村里一分钱。

“当干部,就要带头,带吃苦的头,带吃亏的头。”村里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开始只有13家入股,企业赚钱后,他耐心地做其他12个股东的工作,把价值200多万元的再生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群众,实现了家家有股,户户分红。在新村规划建设中,李连成不顾家人的反对,拆除新建的小洋楼,把最好的宅基地让给群众,而自己选择了最偏僻的地方。

李连成常说自己有“发展瘾”。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西辛庄村家家住的是小洋楼,户户烧的是天然气,村民用水、用电、看病吃药不花钱,孩子上学全免费。2004年,西辛庄村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电光源工业园区,目前入区企业16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2个,超千万元的9个。全村工业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3.2亿元,利税4500万元,集体积累达到245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李连成带领西辛庄村由贫穷走向富裕,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生态示范村、中州新村。李连成也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人物轶事

让基层代表多发言,发好言,这是记者今年两会期间采访河南代表团会议时最大的感受。3月7日上午,河南团在驻地河南大厦举行的全体会议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下面请李连成代表发言,看他都快坐不住了。”主持会议的河南代表团副团长、省长郭庚茂风趣地说。李连成连忙坐直身子自报家门:“我是一名村支书,来自濮阳县西辛庄村,我不会说普通话,就用家乡话说了,请大家见谅。我来自西辛庄,但今天我不说俺村的事儿。”这位村官特意卖了个关子。“因为我是农民的代表,就说农村和农民的事儿。我在农村我可知道,俩儿车都岔不开。”他浓重的乡音,让现场不少听众支棱起耳朵。

郭庚茂见状赶紧“翻译”:“他是说,农村的路太窄,两辆车走个对面,没地方避让。他说的岔,就是这个意思。”听这么一解释,来听取意见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笑了。

李连成直率地说:“路弄不好,家电咋下乡啊?”“他是说,要先送路下乡,然后再送家电下乡。”河南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加入了为他翻译的行列。

李连成说“:我来北京开会一看,乖乖哟,我们村再干1000年,也撵不上北京啊!”卢展工打趣道:“连成的意思是,他们村想赶上北京啊。”会场顿时善意地笑成一片。

“说了这么多,只有三句话。”李连成作最后总结:“农村规划不好,国家就规划不好;农民不富裕,国家就不富裕;农村不和谐,国家就不和谐。说得不一定对,请各位代表批评。为啥批评哩?批评也是生产力!”他的结尾,博得了全场掌声。

3相关评价

“干啥的人有啥瘾,我当支部书记就要带领群众致富,我有发展瘾。”河南省濮阳市西辛庄村党委(原为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在当选十七大代表后说,“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西辛庄少走了弯路,更明白了路该咋走。”(8月29日《人民日报》) 一句“我有发展瘾”朴素、自然,却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办实事、求实效,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勤奋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人由衷地敬佩。

村级组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要力量。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落实,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决策要靠他们去实施,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靠他们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村级党组织的形象来认识我们党的形象,就是通过村级党组织的作为来判断我们党的作为。村级党组织和村级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村级党委(党支部)书记作为这样一个关键层次和基础环节的关键人物,必须始终不渝地践行“三个代表”,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享有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权,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生动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自身价值。

正是因为如此,上任第一天,李连成就把“军令状”立到了村委会墙壁上:“我要是喝村里的一盅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他先把自己的两个大棚无偿转让给村里的几家贫困户,并向村民们公开承诺:谁想种大棚蔬菜,他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扶持。西辛庄很快掀起了种菜热潮,两年后,全村蔬菜大棚发展到40多个,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500多元。

正是因为如此,李连成把价值100多万元的再生纸厂作价68万元转卖给全村群众,以使家家有股、户户分红。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连成的“发展瘾”越来越大。如今的西辛庄村人均收入超过11600元,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文明村。最近,西辛庄村又从上海星华集团引资3000万元建设了南星科技照明有限公司,从温州引资3000万元建设了神光电子有限公司,从安徽引资500万元建设了天成节能灯生产项目,又吸引了一家台商投资1.1亿元建设照明器材生产企业,一个电光源产业集群正在这里诞生。

可以说,李连成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所做的都是事关农村发展、百姓生活的小事,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群众的利益无小事,党的威信就是靠一点一点的民心会聚起来的。李连成的“发展瘾”,忠诚地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老百姓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实惠,才能树立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党和政府的工作才能顺利推进。这样的干部确实值得学习,并且应该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榜样。

4相关信息

2009年10月30日,记者随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采访团来到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村里新开挖了人工湖,拓宽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绿化了街道。在鲜花和绿树丛中矗立的不仅仅有“别墅小洋楼”,还有全市一流的村办小学、敬老院和民生医院,以及融宾馆、餐饮、超市、商务、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和村文化广场。

西辛庄的发展靠的是实事求是

谈起西辛庄的发展,全国劳动模范、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兴奋地说:“俺西辛庄老百姓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靠的是实事求是,俺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灵活选择,通过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筑巢引凤、基地带动四种形式,2008年村总产值达6亿多元,村民人均收入1。4万元。目前俺村工业园区内有18家企业,年产灯芯柱、车灯、节能灯、荧光灯、圣诞灯40亿只,产品远销周边及欧美等八个国家和地区,是咱豫北最大的电光源产业集群。”李连成接着说,“就这还得抓紧学习,加快发展呀。”

该抠的得抠,该大方的还得大方

走在西辛庄宽阔、洁净的街道上,记者发现,村中每座别墅的四周绿化带里种的都是时令蔬菜,这与街道两旁绿化带里种的鲜花和景观树不一样。面对记者的疑问,李连成笑呵呵地说:“这是我的发明,既合理利用了土地,又能吃上新鲜菜。”在西辛庄李连成是出了名的“抠”,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村里的招待费。17年来村里没有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没报过一分钱的招待费。与他的节约、小气相比,去年他和村“两委”班子在村里投资9000万元盖起了一座高标准的“民生医院”,所有的医疗设备在整个濮阳市来说都是最先进的。村里群众看病,除“新农合”报销过的,剩余的再由村委来报。目前,西辛庄村家家户户的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都不收费,孩子上学、老人供养也都不收钱,群众看病不出村。

宣传是生产力,批评也是生产力

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李连成有着他农民式的独特方式。在村“两委”办公室里,他面对记者真诚地说:“这些年西辛庄成了典型,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工商旅游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面前,我压力很大呀,我得带好这个头。西辛庄发展这17年来,历任省委书记都来过,我这个典型当不好,上对不起各级领导,下对不起父老乡亲;当然典型当好了,领导和群众都满意了,也就是和谐了。所以我知道,典型当好了就是生产力。就像咱们媒体的宣传也是生产力。有时候我工作干不好,领导也会批评我,我再找到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批评也是生产力呀。”在聊天中,有人开玩笑地问他,你们西辛庄新农村建设都搞这么好了,还需要帮扶吗?他急忙说:“那咋不需要哩,太需要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和指导呀,需要的是给我们提供项目和信息呀,要知道帮扶也是生产力啊!”

推荐第3篇: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一位镇党委书记,4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开山造地,改变环境,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面貌,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荒山、荒坡、荒岭、荒滩变成了一片片绿色的果园、林地、农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厂房魏然耸立,一条条道路婉转绵延,一座花园式的村镇,洋溢着祥和与幸福。 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他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深厚感情。从吴金印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提的最多的就是“群众”二字,他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他也用了40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群众观,群众的利益一直揣在他的心里,群众的冷暖一直是他最大的牵挂,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他带领群众在热火朝天生产、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面,他笑得非常开心,那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他为群众规划的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依靠群众自己决策,其次所有的工程不是全部承包给建筑商,而是最大可能的交给群众自己来建,一切依靠群众,同时也让群众靠自己的劳动吃饭,靠勤劳致富,从点滴细节我们看到他始终怀揣着对群众的一份深厚的热爱,这份深厚情感是他扎实工作的原动力。 二是长期扎根基层,坚持勤劳创业,为群众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从1959年参加工作在村里任会计,到1969年到狮豹头乡担任领导岗位,再到1987年担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一直到现在,他一直扎根在乡村,扎根这片他深深眷恋的土地、深沉热爱的人民、深情奉献的事业中。在这50多年中,他获得的赞誉无数,他的最高荣誉室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组织上曾经多次要调他到更高的岗位工作,都被他拒绝了,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力这片土地。为改造荒山荒坡,解决群众的生活出路,他带领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在乱石杂草中搭帐篷、支大锅,夜以继日奋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破石填沟,在他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十几年里,他们硬是从荒山和乱石中造出了15000多亩土地,让这些土地长出了庄家和树木,长出了绿色,也创造了奇迹和希望。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勇于承担为民造福责任的担当。 三是谋划土地之局,做好山石文章,带群众脱贫致富的智慧气魄。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件是四合社区的建设。第二件是他对唐庄镇农工商及城镇化建设的谋篇布局。四合社区是为过去在山顶和半山腰居住的新划入的四个村村民而建造的。他的思路是“填坑平地建房”“开山挖石填土”,进行土地置换,在宜居之地创造条件填坑,结合小城镇建设为居住条件极差的村民盖起了两层半的楼房,所有配套设施一次性规划到位,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在不宜种地的地方(山上)开山挖石,荒岭采取自下而上修鱼鳞坑的办法,垫土植树,对荒坡采取坡该梯、地穿衣、地有唇将“三跑田”变成“三宝田”,对荒沟将渣土沟垫土造良田,他们还修通了山路,种起了庄稼树木,办起了驾校,让农民变成了居民,荒山变成了良田,生态良性发展,群众日渐富裕。在此基础上,他们关闭了过去凌乱无序布局的小型加工厂,建立了30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年产值40亿),正在谋划农业现代化园区,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成立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物流运输三个合作社),唐庄城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成片建设150万平米的住宅区,打造商业一条街,建设果树公园,建造一座生态好、无污染、现代繁华的新城镇。吴金印老书记已经70多岁高龄,但他依然和过去一样,对未来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蕴含了智慧,也体现了一种从容的大将气魄。 以上三点是本人学习吴金印书记先进事迹的一些体会,与吴金印相比,我们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高山下的一棵小草,永远也达不到他的高度。但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会将它当做我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一座塑在心底的精神丰碑,在我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经常想想吴金印老书记,多一份踏实,少一份浮躁,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私念,多一点群众观念,少一点个人恩怨,一切想着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以劳动者、参与者的身份走进群众中,扎扎实实做好每件事。

推荐第4篇:学习吴金印新得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伟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凝聚党心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之举。发改委在深入学教活动的同时,上下党员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吴金印、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活动的高潮,大力弘扬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精神。

4月4日李主任带领我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四合新村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聆听学习我们身边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太行公仆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看到他那种勤劳朴实、视人民为父母、甘当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我只能用无比激动的心情去敬仰吴书记那种敬业、奉献的精神。

观看吴金印同志事迹影片、浏览吴金印同志事迹图片展,看到吴书记在基层工作脚踏实地、格尽职守、为民无私奉献地忘我工作,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在他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几十年间,带领群众筑坝造田、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多年来,吴书记坚持吃住在治山治水工地的茅草庵里,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作为镇党委书记的他带头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要求干部工作中身不懒、嘴不馋、耳不聋、手不长,要求干部密

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商量,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现在的唐庄镇在吴书记的领导下,绘制出了唐庄镇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新蓝图,加速实现了唐庄镇的现代工业化发展,随着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现代化工厂落户唐庄镇,使农民变成了工人,新型社区建设使农村和城市没有了区别,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悟到提高思想认识的紧迫感,切实增强学教活动的责任感,我要牢记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查找我在理想、信念、思想和工作上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教育实践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把吴书记当成一面镜子,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努力工作,有没有做到用心学习;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吴书记那种服务于民,为民奉献的精神,让我增强了工作的自豪感,增强了努力学习的劲头,今后,我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增强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并在本职岗位的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努力创新,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工作者而奋发努力。

学习吴金印心得体会

孔维东

太行公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多年,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吴金印带着乡亲们拦河筑坝、闸沟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数十年来,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他每一个工作过的地方,都传颂着吴书记感人至深的动人真情事迹和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吴金印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全体共产党树立了形象,为广大乡镇干部树立了标杆,为广大公务员树立了榜样。

4月4日由李艳芳主任带队的发改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吴金印同志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观看吴金印事迹影片、聆听先进事迹后,让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饱满热情、崭新的姿态去践行自己参与群众路线学教活动的责任呢?

一是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千变万幻的情况,只有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对一件事想清楚、想全面、想透彻,才能准备把握事情的脉络,才能从点看到面,从表面看到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作为机关分管农村经济工作的干部,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要坚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农村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等,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

二是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必须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干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将工作延伸进田间地头,做到群众所想必先知、群众所盼必先谋、群众所忧必先解,唯有立足于此,才能真正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吴金印同志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用实干架起党和群众的联心桥。

三是清正廉洁,创新争先敢为人先。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首先要能吃苦。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他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品质,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向吴金印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们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造福的公仆本色,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的坚强党性。

推荐第5篇:太行公仆吴金印

太行公仆

吴金印(1942.9-)男,河南省新乡市人,生于河南卫辉。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农艺师,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196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汲县李元屯公社大队会计、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现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太行公仆”吴金印,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多年,从18岁当村长,26岁任乡党委书记,先后在三个乡任党委书记,可以说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在每一个工作过的地方都传颂着吴书记感人至深的动人真情事迹和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

狮豹头是当代“太行公仆”吴金印带领山区人民改造山河的地方,吴金印是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出生在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党组织把他送到省团校和中央团校学习。他1 8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 6 岁担任乡镇主要领导,二十八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政绩卓著;他视群众为父母,为百姓办好事,多次放弃调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坚持扎根农村,率领群众治山治水,脱贫致富。当地群众极其爱戴和拥护吴金印,自发集资先后为吴书记立了4 座碑,又先后被吴金印撤掉,农民们只好把颂扬吴金印的碑文深深地刻在太行山的峭壁上!

1968年春,他来到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狮豹头乡担任主要领导,以后又到其他乡任职,这一干就是31年。在担任乡镇主要领导28年间,吴金印多次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在基层,吴金印看见群众吃的是汤水泡糠团和野菜,他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他带领班子成员翻山越岭作调查,饿了吃块干粮,渴了喝口凉水,他要向秃岭要粮。经过艰苦的拼搏,200多亩梯田在被毁两次之后终于经受住洪水的考验,荒山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他带领干部群众搭起茅草棚,拦河造田;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攀上爬下,选准开凿溢洪隧洞的最佳位置。吴金印在狮豹头担任主要领导的10多年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秃岭上长满了庄稼,乡亲们吃上了白馍。见山区乡村缺水干旱,吴金印带头打井,每天 下班后到村后的崖壁前掏石挖土,打成了一口深两文许、能蓄十几立方水的旱井。汛期,他把水蓄进井里,干旱季节,他把一担担清水倒进山村人家的水缸里。当他得知一位70多岁老人的长子在抗战中牺牲了,次子在外地工作,儿媳早逝,留下3个幼小的孩子时,便住进了这位大娘的家,扶老携幼,成了这家的顶梁柱。他带着干部钻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访贫问苦成为吴金印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1993年2月,吴金印被任命为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1994年,他被中组部推荐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去年被河南省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七一\"又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荣获“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40多年来,吴金印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树立起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卫辉市狮豹头公社工作10多年间,他在群众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住了8年,带领群众打通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水库和蓄水池,架起8座公路大桥,营造良田2400亩,植树20多万株,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87年,吴金印调任唐庄乡党委书记,带领群众建起了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田,兴办了无氧铜杆厂、电工厂、水泥厂等企业,使唐庄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8年唐庄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6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元。 个人荣誉

1986年12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1991年至1995年被评为新乡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市政府记功嘉奖一次。

1994年1月当选为新乡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至1995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焦裕禄的好干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

1994至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1992年12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1997年7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1997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人民群众为了感激吴金印,在山上立下十多块石碑,图为池山人民所立的石碑。

1999年1月当选为新乡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9年2月当选为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2月当选为中共新乡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2003年2月当选为新乡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2月当选为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3月至今,全国政协委员。

推荐第6篇:学习吴金印新得

学习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伟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凝聚党心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之举。发改委在深入学教活动的同时,上下党员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吴金印、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活动的高潮,大力弘扬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精神。

4月4日李主任带领我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四合新村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聆听学习我们身边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太行公仆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看到他那种勤劳朴实、视人民为父母、甘当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我只能用无比激动的心情去敬仰吴书记那种敬业、奉献的精神。

观看吴金印同志事迹影片、浏览吴金印同志事迹图片展,看到吴书记在基层工作脚踏实地、格尽职守、为民无私奉献地忘我工作,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在他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几十年间,带领群众筑坝造田、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多年来,吴书记坚持吃住在治山治水工地的茅草庵里,几十年如一日,与群众同甘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作为镇党委书记的他带头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要求干部工作中身不懒、嘴不馋、耳不聋、手不长,要求干部密

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商量,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现在的唐庄镇在吴书记的领导下,绘制出了唐庄镇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新蓝图,加速实现了唐庄镇的现代工业化发展,随着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现代化工厂落户唐庄镇,使农民变成了工人,新型社区建设使农村和城市没有了区别,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通过这次学习,让我领悟到提高思想认识的紧迫感,切实增强学教活动的责任感,我要牢记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查找我在理想、信念、思想和工作上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教育实践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把吴书记当成一面镜子,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努力工作,有没有做到用心学习;时刻照出自己有没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吴书记那种服务于民,为民奉献的精神,让我增强了工作的自豪感,增强了努力学习的劲头,今后,我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增强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并在本职岗位的实际工作中扎扎实实、努力创新,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工作者而奋发努力。

学习吴金印心得体会

孔维东

太行公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多年,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基层,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上。吴金印带着乡亲们拦河筑坝、闸沟造田,让秃山岭披上绿装,荒山沟长满了庄稼,数十年来,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在他每一个工作过的地方,都传颂着吴书记感人至深的动人真情事迹和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吴金印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全体共产党树立了形象,为广大乡镇干部树立了标杆,为广大公务员树立了榜样。

4月4日由李艳芳主任带队的发改委全体干部职工到唐庄镇吴金印同志事迹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观看吴金印事迹影片、聆听先进事迹后,让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饱满热情、崭新的姿态去践行自己参与群众路线学教活动的责任呢?

一是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千变万幻的情况,只有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对一件事想清楚、想全面、想透彻,才能准备把握事情的脉络,才能从点看到面,从表面看到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作为机关分管农村经济工作的干部,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要坚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农村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惠民政策等,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

二是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必须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干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将工作延伸进田间地头,做到群众所想必先知、群众所盼必先谋、群众所忧必先解,唯有立足于此,才能真正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吴金印同志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用实干架起党和群众的联心桥。

三是清正廉洁,创新争先敢为人先。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首先要能吃苦。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吴金印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全部宗旨,为党员干部树立起了道德标杆,不愧为“最美基层干部”。他是新时期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模范事迹和高尚品质,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向吴金印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们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造福的公仆本色,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的坚强党性。

推荐第7篇:学习吴金印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吴金印同志心得体会

按照****的统一安排,我参加学习了*********第一期课程,这次针对全***领导干部进行的学习培训,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

此次教育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客观、真实,针对性强,既有教授授课,也有参观教育基地、现身说法,鲜活的例子激励着每位学员。其中,关于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和卫辉市唐庄镇的发展速度让我感受颇深。针对此次学习,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认清职责干好事业。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懂得,干好工作其实是一种幸福。具体到我所从事的乡镇工作,跟基层百姓直接打交道,虽然“权力”很小,但是“责任”很大,扪心自问,在乡镇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都不可取,只有获得百姓的信任和口碑,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才是应该为之奋斗的方向。我们的岗位看似渺小,但却是全局事业的基石和支柱;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但却能创出不平凡的业绩和辉煌。只要我们保持一个高尚的追求,有一个既想干事、又能干事的决心,那么就能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得到成长、感受幸福、收获希望!

1

二要认清发展形势,增强忧患意识。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为实现封丘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我县的经济社会能否进一步加快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党群干群关系能否切实得到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廉洁自律,风清气正。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更应该增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

三要坚定信念锤炼党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作为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或多或少的权力,但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者,人民之公意也,为民所授,当为民所用”。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要树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始终不忘权力的人民性。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以焦裕禄、吴金印等优秀共产党人为榜样,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以爱民之心律己,以律己之心为民,努力把

2

为人民服务视为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奋发而为,见诸行动。有的领导干部自认为手中的权力是靠埋头苦干挣来的,凭真才实学换来的,一旦手中有了权,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殊不知,如果没有党的培养教育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没有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个人的本领再高、能力再强,要干成一番事业,都是痴人说梦。因此,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做到有权不辱崇高使命,位高不失公仆之心,用实际行动回报人民对自己的厚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先进性品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掌权用权的最高标准和终极原则。

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过加工制作功夫,把群众的分散意见集中转化为能够指导具体工作的理论知识,然后再拿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并把实践证明的正确意见再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化为群众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党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方针、政策形成的过程,也是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群众工作经验的结晶,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接触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计划、工作调研、工作目标更要做到充分考虑到群众的

3

所思、所想、所盼、所需,做到切合实际,科学合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群众中来”;我们在落实政策、政令、法规和发展成果时,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享受,把为群众好、为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作为最终的落脚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到群众中去”。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恪尽职守,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为实现我县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推荐第8篇: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近期通过报纸及不同媒体,认真学习了史来贺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心灵得到了新的洗礼。史来贺、吴金印同志是我市先进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榜样、楷模和生动教材。 史来贺,这个在上世纪中期就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齐名,曾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民兵英雄、全军英模等荣誉称号,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岗位上5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执著坚守与追求,把一个昔日穷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如今,史来贺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10个年头,但他留给世人的精 神财富弥足珍贵,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吴金印,他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在工作岗位几十年来,主动放弃组织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用辛勤的汗水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起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深受群众的爱戴。 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成了吴金印特有的形象,快半个世纪了,他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深深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上,而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他的经典语录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如:“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就是不孝之子”、“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

史来贺,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体现了我党群众路线光辉性及正确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史来贺,吴金印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充分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史来贺同志担任刘庄村党组织的书记50多年,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村实际相结合,为探索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规律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形成了史来贺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等。史来贺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政治品质。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学习。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习取经者,从而把史来贺精神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史来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在农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主张。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抱有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我们常说,理想是罗盘,为人导引方向;信念是灯塔,照亮前行的路。史来贺同志从入党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在担任刘庄当家人5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形势如何变幻,他都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刘庄的发展上,倾注在了为群众造福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惦记着刘庄的发展建设。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史来贺同志常说,“无论形势任务如何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原则不能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不能变。”他坚持认为,经济、物质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就体现不出党的先进性,体现不出共产党员的价值。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和执著,史来贺同志带领刘庄干部群众锲而不舍、艰苦创业,把过去“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佃户村”建设成为一个闻名全国、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50多年来,史来贺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着群众,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史来贺同志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史来贺同志不论担任何种领导职务,都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刘庄,他带头吃亏,带头奉献,带头严格要求自己。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里的补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他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好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他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他一辈子为刘庄创下了近10亿元的资产,自己却连个普通衣柜都没有。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发扬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在史来贺同志身上,不仅体现着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进取精神。50多年来,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或是政策体制如何调整,史来贺始终遵循一个原则:既不刮风,也不跟风,而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级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他51年如一日,努力奋斗,艰苦创业,使刘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他带领群众奋战20年,解决了温饱问题;80年代初,他带领群众兴厂办企业,使刘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康社会;90年代后,他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刘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他虽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制定了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规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同志的光辉事迹,以史来贺、吴金印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克己为公,不谋私利,以患者为中心,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肛肠科:侯臣芳

2013-10-30

推荐第9篇: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近期通过报纸及不同媒体,认真学习了史来贺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心灵得到了新的

洗礼。史来贺、吴金印同志是我市先进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艰苦创业、不懈

奋斗、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榜

样、楷模和生动教材。史来贺,这个在上世纪中期就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齐名,曾被授予全国劳模、

全国民兵英雄、全军英模等荣誉称号,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新乡

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岗位上5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执著坚守与追求,把

一个昔日穷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铮铮誓言。如今,史来贺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10个年头,但他留给世人的精 神财

富弥足珍贵,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吴金印,他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在工作岗位几十年来,主动放弃组织调他到

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

苦,用辛勤的汗水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起基层

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深受群众的爱戴。 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成了吴金印特有的形象,

快半个世纪了,他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深深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上,而

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他的经典语录传递着无限的正能量。如:“老百姓是爹娘,谁

不好好为他们办事,就是不孝之子”、“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

史来贺,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体现了我党群众路线光辉性及正确性,一切为了群

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史来贺,吴金印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

充分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史来贺同志担任刘庄村党组织的书记

50多年,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本村实际相结合,为探索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规律做

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形成了史来贺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

奉献,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等。史来贺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政治品

质。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赢得了

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学习。史来贺精神和刘庄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发展

和农民脱贫致富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习取经者,从而把史来贺精神

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史来贺精神充分体现了党在农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主张。

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抱有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我们常说,理想是罗

盘,为人导引方向;信念是灯塔,照亮前行的路。史来贺同志从入党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为

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动摇过。在担任刘庄当家人50多年的时间里,无

论形势如何变幻,他都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把

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刘庄的发展上,倾注在了为群众造福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惦

记着刘庄的发展建设。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意识。史来贺同志常说,“无论形势任务如何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相信

和依靠群众的原则不能变,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的作风不能变。”他坚持认为,经济、物

质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得不到利益,就体现不出党的先进性,体现不出共产党

员的价值。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和执著,史来贺同志带领刘庄干部群众锲而不舍、艰苦创业,

把过去“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佃户村”建设成为一个闻名全国、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50多年来,史来贺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着群众,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

他那样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史

来贺同志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史来贺同志不论担任何种领导职务,都始

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刘庄,

他带头吃亏,带头奉献,带头严格要求自己。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

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

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里的补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过程

中,他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好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在他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他一辈子为刘庄创下了近10亿元的资产,自己

却连个普通衣柜都没有。弘扬史来贺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发扬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进

取精神。在史来贺同志身上,不仅体现着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

神和进取精神。50多年来,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或是政策体制如何调整,史来贺始终

遵循一个原则:既不刮风,也不跟风,而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

上级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走出了一

条适合当地实际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他51年如一日,努力奋斗,艰苦

创业,使刘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他带领群众奋战20年,解决了温

饱问题;80年代初,他带领群众兴厂办企业,使刘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康社会;90年代

后,他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刘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他虽已到古稀之年,但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奋发进取

的精神状态,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制定了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规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同志的光辉事迹,以

史来贺、吴金印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克己为公,不谋私利,以患者为中心,认真对待每

一位病人,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肛肠科:侯臣芳

2013-10-30

推荐第10篇:吴天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

吴天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 吴天祥小组揭牌仪式在我院隆重举行

11月10日晚,我院在2430教室隆重举行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党的十七大代表吴天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吴天祥小组揭牌仪式。院长张开芬、院党委副书记李东兴出席了报告会,全院600多名师生一起认真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由院长张开芬主持。

院长张开芬首先致欢迎辞。随后,院党委副书记李东兴宣布了《关于成立“吴天祥小组”的通知》和《关于公布“吴天祥小组”成员名单的通知》,并由吴天祥同志为我院“吴天祥小组”揭牌。小组成员刘斯佳等9名同学进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

揭牌仪式结束后,吴天祥同志为我院师生作了精彩的报告。他讲述了自己资助贫困学生、赈灾捐款、为农民工兄弟讨薪、帮助贫困家庭等感人事迹,让师生们为之动容。吴天祥提到,作为青年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奋斗,在为人、道德方面不断去追求人性的完美,同时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吴天祥同志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舍己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强调,大学生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努力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期间,他还对我院吴天祥小组的活动及发展进行了指导。随后,吴天祥同志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整个报告会期间掌声不断响起,多达十多次。整个会场成了一个特殊的课堂,吴天祥同志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在场的师生们上了生动而富有意义的一课。

最后,院长张开芬为本次报告会做了总结。张院长表示,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们借此机会认真学习吴天祥同志的先进事迹,也是“创先争优”的一种形式。希望我院师生要向吴老学习,以吴老为榜样,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把吴老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贯穿到学习和工作中,并希望“吴天祥小组”的活动能够开展得有声有色,将“吴天祥精神”发扬光大。

会后,吴天祥同志与院长张开芬、院党委副书记李东兴及“吴天祥小组”成员合影留念。

参加本次吴天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吴天祥本人及“吴天祥精神”深深感动了自己,一定会把这份感动化为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从严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

第11篇:学习吴金印的“德”与“才”

学学吴金印的“德”与“才”

头戴一顶军绿色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蹬一双黑色的老布鞋,这就是“太行公仆”吴金印的一贯形象。朴素的吴金印扎根基层,心系百姓,清正廉洁,用“德”赢得了群众拥戴;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奋发有为,用“才”使“穷山沟”唐庄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镇。司马光曾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既要学学吴金印的“德”,又要学学吴金印的“才”,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更好的谋好职、服好务。

基层干部要学学吴金印的“官德”。德者,才之帅也,有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把才能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吴金印多次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部门工作的机会,坚守基层,就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这是吴金印信念坚定之德;他跑遍沟沟坎坎,带领群众苦干多年造地3000多亩为的是让乡亲们吃得饱。他在工地一住7年,和民工同吃同住发展经济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好,这是吴金印敢于担当之德;他住在孤寡老人家中,和他们同吃同住,像儿子一样照顾他们,这是吴金印清正廉洁之德。“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这就是吴金印的“官德”,正是靠着这样的“官德”,吴金印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基层干部要学学吴金印的“帅才”。才者,德之资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才是最大的爱民。在汲县狮豹头他根据山区实际提出“封山育林,兴修水利,拦河造田”的方案,解决了山区群众吃饭问题。“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事,连鸡狗都不如”,这是吴金印为民服务之才;

在唐庄镇他通过调研论证制定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规划,实现了唐庄镇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这是吴金印勤政务实之才。“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这就是吴金印“帅才”,正是靠着这种帅才,吴金印才能挖掉老百姓的“穷根”。

没有“官德”,吴金印就不能树立起造福一方百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没有“帅才”,吴金印就只能空有一腔热血,实现不了“挖掉百姓穷根”的伟大理想。吴金印用“官德”赢了群众的心,用“帅才”圆了群众的梦,德才兼备,是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基层干部责任重大,既要有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服好务的“官德”,又要有心系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帅才”,这才是广大基层干部最美丽的画像。

第12篇: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材料]

“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吴金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双瑞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这是被誉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的吴金印几十年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四十余年,吴金印始终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治水造田圆了群众温饱梦,到八九十年代发展乡村经济实现群众小康梦,再到如今建设新农村社区、三化协调发展畅想城镇梦,老典型与时俱进,靠科学发展焕发出新光彩,是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

“荒沟里也能长庄稼”

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行山区乡镇因一个人而名扬全国,他就是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见到吴金印的时候,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刚从外地考察城镇化建设回来。他头戴一顶小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上是一双黑色的老布鞋。几十年来,他一直是这样的庄稼人打扮。

在他身后,昔日荒山成了郁郁葱葱的绿坡,万亩桃园、蔬菜大棚、养殖场纵横交错,吸纳百威啤酒、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的工业园区生机勃勃,医院、学校、文化中心齐全的新农村社区秀美堪比别墅。

吴金印笑呵呵地发话了:“去别的地方了解民情需要提前安排,我这儿用不着,随便到一家去问,看群众满意不满意。”一直关注他的新乡市委党校校长付江山说,吴金印的自信源自他多年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唐庄镇地处太行山与豫北平原接合部,山区、丘陵、平

—1—

原各占三分之一,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上任时当地老百姓告诉吴金印,“没有土地,解放多少年了,这里还过着苦日子”。看到老百姓因为缺地而吃不上饭受穷,吴金印感到压力很大,“造地”成了他圆温饱梦的关键。早在60年代担任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时,吴金印就跑遍2000多道沟沟坎坎,带群众苦干8年造地2000亩,让一穷二白的山区乡亲吃上了白馍。

吴金印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开往杂草丛生的后山安营扎寨,跟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同吃同劳动。针对石灰岩特质和水土流失问题,他提出修建鱼鳞坑,用石头砌出圆形的坑,担土填坑,坑里植树。600多万个鱼鳞坑,使石头荒山披上了绿装。

接下来,按照高差筑坝,给山坡地围上石堰,石堰内填土种庄稼,荒坡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按照这种方法,唐庄镇造地2000多亩,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老百姓吃饱饭的愿望实现了,吴金印也被群众美称为“造地书记”。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泥土堆积如山,67岁的吴金印再次被触动。他说:“土地是无价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经过反复论证,他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乱石密布的十里沟继续造地。200多天后,拦水坝筑好了,荒滩推平了,垫上四五米厚的土,多年黄沟成了1810亩良田。如今这里是绿油油的玉米地,附近老人说,感谢吴书记,不敢想荒沟里也能长庄稼!

对此,吴金印深有感触地说:“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说,这是共产党的传统,淮海战役是用小车推出来的。没有老百姓支持就像离开土地的种子,不能开花结果。“群众是水我们是鱼,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干一切事业最重要的是群众。”

“对子孙后代不利的

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

温饱问题解决了,带领群众奔小康成了吴金印的下一个目标。他深入老百姓中间搞调研,根据唐庄地处京广铁路和107国道旁,西为山区,南是平原洼地,北是丘陵的现实,

—2—

提出“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思路。昔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贫穷,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然而,唐庄镇也为经济的富足付出了代价,石砟场等企业飞速发展不仅产生严重的粉尘污染,还占用大量耕地。吴金印意识到,只顾眼前利益不是真正的小康,并最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作出土地复耕的决定。

20多年前,“住不起瓦房住河沟,坐不起板凳坐石头”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依托唐庄境内丰富的石材资源,吴金印提出“靠山吃山”,发展石头经济。乡里带头投资30万元建起第一个石砟场,并规定每建一个奖励4万多元。一时间近百个石砟场平地而起,山区群众迅速富起来,全镇每年增收上亿元。

进入21世纪,“石头经济”的负面效应凸显,万亩桃园里的水蜜桃经常被粉尘裹成“泥桃”,环境和土地压力加大。中央也再三要求不以牺牲粮食、环境代价去发展。认真权衡利弊后,吴金印决定忍痛割爱拆除污染企业。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污染空气,破坏土地资源。对子孙后代不利的事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吴金印对石砟场老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带领他们购臵环保型设备,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引导污染企业转型或转产。2006年开始,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石砟场先后关停拆除,建起8家环保型石砟场,腾出并复耕土地2000多亩。

新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庆堂由衷地表达敬佩。他说:“吴书记做什么决定都不是凭空拍脑袋,而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调动群众积极性。尽管是老典型,但与时俱进,能吃透两头。”

“光棍不发愁,姑娘不愿走”

2012年,唐庄镇工业产值33亿元,税后财政收入超亿元,搬进社区的群众多在附近企业就业。全镇还成立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蔬菜业的8个农业合作社。71岁的吴金印说:“实现城镇化再有三五年就差不多了,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等世界500

—3—

强及六和集团、银金达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厂区从眼前掠过,让人怀疑是臵身大都市而非小乡镇。目前,唐庄镇产业集聚区已引进企业30多家,形成了以粮食深加工和建材生产为主的两大产业链条。2012年全镇农业同工业的产值比降到了1:10,还解决了农民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搞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没有工业支撑,你盖的社区再好,老百姓也不愿意住。”吴金印说:“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最了解农民的心声。”

在这样的思路下,唐庄镇先后引进了百威英博年产100万吨啤酒的项目及其他知名企业,然后围绕工业建社区。投入3亿多元建设的四和社区、温康社区、江山社区全分布在产业集聚区周围,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居民暴秀明住进了在一片废弃砖窑厂建起的四和社区。她说:“原来住山上,有没有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现在住别墅拿工资,看病上学不出村,光棍不发愁,姑娘不愿走,比城里人还舒坦。”

如今,唐庄镇85%的农户已住进新居。深山区的旧村拆除复耕,全镇耕地又增加了2000多亩。唐庄镇正在积极实施“万亩林果园”、“万亩超高产粮食园”、“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三五年内计划把农业合作社从8个增加到20多个,用百分之十几的劳动力管理全镇5万多亩土地,告别“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的小农经营方式。

在社会转型中,发展越快的地方往往矛盾越多,而唐庄镇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因利益矛盾越级上访的群体事件,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吴金印说:“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才能克服矛盾。”

在吴金印的带动下,全镇干部沉到基层,每人负责几个项目,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政府大院里几乎看不到干部的身影。“人不离农村,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吴金印的手机号向全镇公开,他要求其他干部也这样做,理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找上门必须及时解决。

—4—

2005年被划到唐庄镇时,国家级贫困村虎掌沟村民暴广会很兴奋,“俺村的人可高兴了,都想跟老吴一块干。他心里盛的是老百姓,肯定能让俺过上好日子。”付江山认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吴金印在基层干不是一天两天,从温饱、小康到城镇化,都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

“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吴金印说,共产党的干部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这一点。

—5—

一方金印在民心

——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践行群众路线的事迹 在唐庄,当地群众每次见到吴金印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来啦,吴书记,快来家坐!……哎呀,刚才还在念叨您哩,都说俺能住上恁好的别墅,都是托您的福。搁从前啊,俺做梦都不敢想!”

“吴书记,又到工地上来了?质量绝对保证,这是为俺自己造地,能不上心?”

“今年的收入?中!俺家那个桃园,挣了20多万。”

“俺那几个大棚啊,今年种的黄瓜,挣个十四五万没问题。就是您当初说的,比种庄稼强多啦!”

“今儿个跑车净挣500多块!俺村上人说啊,车轮一转,一年收入十来万……哈哈,多亏您给俺指了这条路!”

“养牛就是中。去年挣了300来万;今年嘛,只会比去年多。要不是您帮俺贷款买小牛、建青贮池,哪有今天?”

8月下旬,记者看到,在四合社区,在靳湾村复耕工地,在石屏村外万亩桃园,在代庄村蔬菜基地,在龙山治山治水施工现场,在六庄店村大桥牛业公司……在卫辉市唐庄镇村村寨寨,穿着布鞋、一身农民打扮的吴金印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都是笑脸相迎。人们大老远地跑着围过来,亲亲热热地跟他打招呼,痛痛快快地与他拉家常。临走,人们拉着他的手把他送出老远老远。

在唐庄镇,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们的书记吴金印,镇上的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吴金印能叫出全镇每个村组干

—6—

部的名字,跟大多数村民都熟识。他不习惯坐办公室,一有空就到村里、厂里走走,或是到老百姓家里住几天。他说,跟群众在一起,情况明,心里暖,就跟鱼儿在水中一样,自在,舒坦。

“老百姓是咱最亲的人”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离不开他们。”这是1966年8月,吴金印在一份决心书上写下的一句话。

那时候,吴金印24岁,刚从中央团校学习归来,主动要求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就像种子渴望回到土地,他的魂儿离不开土里刨食的农民。他18岁入党,从大队会计、大队长、大队支书,一直当到公社团委书记。他领导着比他大几十岁的人,把家乡董庄大队搞得在全县乃至全地区都很有名。他觉着跟农民在一起,快乐,充实。 “还是让我到农村去吧,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他跟领导郑重地谈了自己的想法。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把他派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狮豹头公社。狮豹头山高沟深,资源贫乏,交通闭塞,全公社两万多人口,有百分之九十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遇到天旱,好多地方的群众连水都吃不上,是全县最穷最苦的地方。

到狮豹头公社报到的当天,他就背着行李到靳庄大队驻队去了。大队干部安排他在群众家里吃派饭,晚上住在大队部。到了第三天,吴金印找到靳庄大队支书孔现银:“老孔,我知道你是关心我。在大队部住,一个人一间房,又卫生又清静,可我总觉着心里空落落的,不是个滋味儿啊。”

孔现银有些为难,说:“以前上头来人都在大队部住。咱这里苦寒,哪个人家也没有大队部的条件好,我是怕你……”

吴金印说:“俺是来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不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心里想的啥,咱不知道;咱心里有啥想法也不能跟他们交流,两张皮,这会中?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你替我找个出身好、最困难的人家,我就在那里住。” 最后,选定了全大队最穷的牛德英家。

吴金印到牛德英家的时候,正赶上他们吃午饭。吴金印来到牛德英跟前:“大娘,让我看看你们吃的啥。”牛德英把

—7—

饭碗往一边扭了扭,吴金印还是看见了,是糠团和野菜。他从牛德英手中端过饭碗喝了一口,那菜汤连盐都没有,又苦又涩。他慢慢品味着,眼泪唰地流了下来。他在心里默默地说:我吴金印要是不能把群众碗里的糠团变成白面,就不配当共产党的干部!那天下午,吴金印向县委写了决心书:“为改变山区面貌,我十年不下山!”

吴金印在狮豹头15年,有7年多住在群众家里,另外7年多住在造田工地上。无论住在谁家,他都会给主人家打扫卫生、挑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有一年,他到砂掌大队驻队,住在五保户武忠家。武忠当时七十来岁,孤身一人。吴金印往武忠家去的时候,正遇上武忠瘸着腿从外头回来。吴金印迎上前去,问:“武大伯,你的腿……”

“没啥毛病,就是脚指头那儿顶得生疼。” 吴金印烧了一锅热水,倒在盆子里,说:“武大伯,来,烫烫脚,让我看看你的脚是咋回事儿。”他把武忠扶到椅子上,脱了他的鞋子一瞧,原来是脚指甲长得太长,钩到肉里了。吴金印为武忠烫脚,找来小刀替他把钩到肉里的脚指甲一点一点挖出来。武忠逢人就说:“你瞧,人家是公社干部哩,给俺洗脚……别看俺没儿没女,俺觉着跟有儿有女的一样哩!”

吴金印在池山大队驻队的时候,住在烈属宋大娘家。有一天晚上,宋大娘的胃病犯了,疼得在床上打滚。吴金印赶紧找来一张竹床扎成担架,跟另外几个人抬起宋大娘,在漆黑的山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公社医院跑。到了医院,吴金印跑前跑后找医生,替宋大娘办了住院手续、交了住院费。等医生给宋大娘看过病,吴金印亲自去取了药,找来开水帮宋大娘把药吃下。病情稳定了,吴金印依然守在宋大娘床边为她捶背、擦汗、扇扇子。宋大娘吐痰,他赶紧用手帕接住;宋大娘的痰和涎水流到衣服上,吴金印就一点一点给她擦。他在宋大娘床边守了整整一夜。

宋大娘病愈之后,行动不便,吴金印每天早晨为她端尿盆、穿鞋,每天晚上给她烧水洗脚。宋大娘感到难为情,一再说,往后可别这样了,你是干部哩,这样侍候俺,大娘经

—8—

受不起啊。吴金印说:“你大儿子为革命牺牲了,我就是你的儿子。儿子照顾老人有啥不应该的?”一句话把宋大娘说得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吴金印在社员家吃派饭,每次端起饭碗总要先往锅里瞧瞧,见锅里的饭稀,端住自己的饭往锅里一倒,说:“咱们有稠的一起稠,有稀的一起稀。”遇到有的人家特意为他准备了肉和菜,他扭头就走,随便到哪个人家盛一碗红薯稀饭,蹲在门口一喝了事。每次吃了饭,吴金印都要给粮票给钱。山里人不习惯,说啥也不收,吴金印就悄悄地把钱和粮票压在饭碗下面。

他视群众如父母,群众拿他当亲人。 吴金印总是忘不了杨务新杀鸡的故事。

杨务新是池山大队的一个五保户,老两口都60多岁,无儿无女。吴金印到池山以后,每天给他家担水。日子久了,老两口经常在一起念叨:人家吴金印跟咱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这样照顾咱,咱拿啥报答人家?

有一天,大队给吴金印派饭派到他家,老两口高兴得团团转。他家最值钱的是两只老母鸡,这是他家的小“银行”,吃盐、打油全靠鸡蛋去换。老两口把那只最肥的母鸡杀了,用文火炖了一上午。吃晌午饭的时候,老两口把炖好的鸡和鸡汤用盆子盛了,端到吴金印面前,笑眯眯地说:“吃吧!”

“你们这是……”吴金印瞧着鸡汤,瞧着两位老人充满爱意的目光,心里一热,不知说啥好了。吴金印对杨务新说:“你们先吃吧,我有点事出去一下。”老两口在屋里左等右等不见吴金印回来,四处寻找,发现吴金印在别人家端着红薯稀饭正吃着。杨大娘哭着说:“你这是咋哩?给你炖的鸡,你为啥不吃?为啥不吃?”老两口站在那里哭着不走。吴金印也哭了,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我是干部,不能搞特殊,不能脱离群众啊!”那只鸡他虽然没有吃,但这件事却深深地铭刻在他心里。

这些故事,是心灵的乳汁,滋养着吴金印。他说:“我那时候年轻,是朴实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这一辈子,啥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觉得不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没良心,就是不孝之子!”

—9—

正是有这种感情支撑着,吴金印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在狮豹头, 2600多道岭、2700多条沟、三四十个大队、几百个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春天,他跟群众一起找水源、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冬天,背着救济粮、带着救济款,来瞧瞧群众碗里盛的啥、身上穿的啥、床上盖的啥。几十年来,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帮助群众圆那个温饱梦。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说到跟群众的感情,吴金印很有一番感慨。他说,咱当干部的,不要成天想着“我要联系群众”、更不能嘴上喊着“我在联系群众”;真正的联系群众,就是根本不把自己当成官,要把自己当成老百姓。这样一来,遇事你就会自觉地替群众着想;跟群众在一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身架。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都说吴金印工作上的办法多、点子多,他说,我有多大能耐啊?很多办法和点子都是从群众那里得来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办法,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跟群众一商量,办法就有了。”

在狮豹头工作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用8年时间改河造田,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沧河造田。沧河造田的核心工程,是在羊湾一带的棋盘山上打洞,取直河道,裁湾造田。这个裁湾造田的点子,就是群众想出来的。

那是1970年的春天,吴金印肩上挎着粪筐,腰间挂着水壶,挎包里装着干粮,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每到一地,他都要同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商量咋样改变山区面貌。

这天,吴金印来到羊湾大队党支部书记郭文焕家。晚上,他俩躺在一张床上喷,吴金印说:“我一直在琢磨,沧河的河滩白白地浪费着老可惜,能不能想法在河滩上造点田出来?”

“啊呀”,郭文焕一拍大腿,忽地坐了起来,“我也在琢磨这事儿哩。沧河流到咱羊湾的时候,叫棋盘山给拦住了,往西拐一个大弯,然后往南再往东流走了。俺庄上老辈人就想过:要是把棋盘山钻个洞,把河取直了,不就能造出好几百亩地来?”

—10—

“好点子啊!”吴金印披衣起床,拉着郭文焕就出了门。二人踏着月光在棋盘山下的河滩里走着,设想从哪儿打洞、在哪儿修坝,一直转悠到鸡叫。

有一年,吴金印在砂掌村驻队,发现这里的山光秃秃的,就想着怎么绿化。有人说,这山上根本就不长树。当时,吴金印住在五保户武忠家,晚上聊起这个事情。武忠告诉他,这一带的山顶上早些年树可多了,满山黑油油的大柏树,一人搂不住。后来有人在山上栽过树,其他树种都死了,就柏树能活下来。武忠说:“听读书人说,柏树的根带酸性,能降住石头。对了,朝阳的山坡多少有点土,可以种苹果树,早些年有人栽过,结的苹果可甜了。俺估摸着,兴许种苹果能行哩……”

吴金印白天跟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同群众一起讨论。最后,他综合归纳群众意见,组织全大队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两年多时间绿化了2000多亩荒山。

吴金印刚到唐庄工作的时候,每天骑自行车到各村走访群众。有一天,他来到镇西北部的后沟村。这里靠山临沟,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跟群众聊起如何脱贫致富的话题,村民窦全福说,咱这儿靠山,有石头,如果把路修通了,建石砟厂,兴许能发财。他说,交通方便的地方,有人搞这个就发了财。他的话,让吴金印眼前一亮。他沿着这个思路进行调研,最终提出了“西抓石头”即发展石头经济的思路,使西边几个村子的群众迅速富裕起来。

“北抓林果”的思路,也是来自一次走访。

那是1988年秋天,三个月没下雨,唐庄北部的丘陵,庄稼旱得卷了叶。当检查旱情的吴金印来到侯庄村地界时,突然看见一片浓郁的绿,走近一看,是一片山楂园,枝繁叶茂,山楂果红成一片。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农正在侍弄山楂树,吴金印上前搭讪,问他咋会想到种山楂。老人说,山楂树是铁杆庄稼,最顶旱。吴金印又问他,山楂园一亩能收入多少,老人说,弄好了可以收入千把块。老人还告诉他:“咱这儿的地,种旁的不中,种果树中。”吴金印不由得眉毛一扬:“这是个好点子!”

据此,唐庄镇提出了在北部丘陵地区发展林果业的思

—11—

路。几年之后,这里建成了万亩林果基地,搞了个“中国唐庄桃花节”,每年春天吸引着来自中外的10多万名游客。承包果园的人家都发了财,有了私家车,住上了别墅。

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吴金印就会到群众中间去,跟他们商量解决办法。这个法子很灵。

唐庄镇有个山庄村,1997年的时候,村民提出来想让镇里帮助他们修条水泥路。吴金印带着几个镇干部住到这个村,跟群众商量修路的事,最后商量的意见是:修路的经费主要由镇财政支出,每家每户多少兑一点钱,村民以出义务工的形式参与修路。绝大部分村民同意这个方案,并在协议书上签了字。有两户村民不同意出钱,但同意出工。有一户村民,既不同意出钱,也不同意出工。

吴金印召开村民大会,就最后一户村民的态度让大伙讨论。

群众站出来说话了。这个说:“镇里支持咱村修路,是给咱们办好事哩,你这个态度,像啥话?”那个说:“就你能,俺都是傻子?俺村盛不下恁能的人,你走吧!”还有人说:“你不出钱,不出力,就没权走新修的路;要走,走一次掏一次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那人说得无地自容。他低下了头,真诚道歉并履行了义务。结果镇里出钱,村民出力,把这个村的路修通了。

吴金印经常拿这些事例,跟唐庄镇的干部讲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说,咱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老百姓高明,不能到了一个地方就指手画脚瞎指挥。群众在基层,最能吃透情况,并且整天都在思考问题,他们的想法往往更切合实际。我们当干部的,如果放着恁好的老师不去请教,岂不是傻子?

“群众是最亮的镜子”

1987年11月,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镇里全体机关干部到辉县常村乡燕窝村上一堂特殊的党课。

那天,他们大清早出发,前往太行山深处去看望一个人。此人就是郑永和。郑永和曾任辉县县委书记,后来担任省部级领导,退休后组织一批老干部成立“老头队”,在太行山

—12—

里为群众服务。

“老领导,”吴金印见到郑永和,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你这是在干啥哩?”

“房东家的门框坏了,我给他们做个石头的。”郑永和憨厚地笑着,手中的锤錾不停地在石头上敲打着。

“郑书记,你是咋想的?省里有你的高级住宅你不去住,儿孙一大群,你不去享受天伦之乐,咋就偏偏往这山旮旯里钻啊?”吴金印明知故问,他是想让大伙听听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要说享福啊,我觉着这就是享福。”郑永和停下手中的活计,望着四周的山,深沉地说,“活了快一辈子,回头想想,谁对俺最亲?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对俺亲,俺就到他们这儿来。吃饭——干活,干活——吃饭,一点烦恼都没有。这生活呀,越过越有味儿……”听着郑永和质朴的话语,大家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为谁当官”这些问题。此时,大伙明白吴金印带他们到这里来“开会”的用心了。

告别郑永和,他们没有马上回到机关,而是把车开到唐庄北部的大司马村,会议在这里接着进行。吴金印从社会上流行的享乐风开始讲起,讲到我们为谁当官的问题,他说:“大道理咱就不讲了,党章上写得清清楚楚,咱就讲一个最起码的道理吧:我们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是人民交的税收;我们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是农民种的粮食。一句话,人民养活了我们。人民养活我们干啥?为了让我们替他们办事。老百姓养牛,牛能为他们犁地;老百姓喂鸡,鸡能为他们下蛋。我们当干部的,花着人民的税收,吃着农民的粮食,如果不给群众办事,那就连牛都不胜,连鸡都不如!从前,人们习惯称我们叫 父母官 。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不要以为老百姓无职无权,免不了咱的职,也提拔不了咱,就不把他们放到眼里。要知道,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咋样才能让干部不脱离群众?作为党委书记,吴金印深知仅靠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即使按照要求执行一阵子,也很难持续下去。制度管根本,机制管全局,必须通过制度建

—13—

设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落实。于是,在这次大会上,吴金印和唐庄镇干部一起立下了“四不”、“四同”的规矩。“四不”,就是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到村进厂不喝酒、不吃请;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四同”即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同吃,就是驻村干部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吃了饭要交钱;同住,就是驻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到军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就是每个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年20个义务工;有事同群众商量,就是村里制定重大决策前,驻村干部要跟村民商量。

唐庄镇党委还规定,每个镇干部要交10户农民朋友,其中必须有三分之二的穷朋友。吴金印解释说,人在难处盼亲人,困难群众是最需要帮助的,跟他们交朋友最能体现咱们的价值,我们应该多做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吴金印在大司马村偶然听到一个叫韩志明的村民的不幸遭遇。韩志明原来在外地一个煤矿上班,一次事故使他下肢瘫痪,成了残疾人。孩子尚小,一家人靠妻子一个人支撑着,日子很艰难,韩志明几次想到了死。得知这个情况,吴金印拉上村支部书记,说:“走,到他家瞧瞧。”

来到韩志明家,吴金印坐到他的床沿儿上,握着他的手,仔细询问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说:“你放心,有党在,不会让你过不去。”然后,对韩志明的妻子说,好好照顾老韩,有啥困难给村里和镇里说。临走的时候,吴金印把身上的钱全部留给他们。第二天,吴金印又来了,带着救济款,带着自己家里的两袋面粉。

过了几天,吴金印给韩志明送来一辆手摇三轮车。他看到韩志明家门前有一条四五米深、两米多宽的沟,就带领村里人填平了那条沟,并在他家门前修了一条直路。逢年过节,吴金印总要带些吃的用的到韩志明家慰问;每次从大司马村过,他总要拐到韩志明家里看看。

吴金印经常对干部们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想叫群众真心拥护咱共产党,就得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不然的话,人家为啥要死心塌地跟着咱啊?共产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基层,老百姓就是从咱们的举动中去认

—14—

识共产党的宗旨。咱们为群众办好事,就是维护党的形象。”

有好的规矩,还得有监督机制。吴金印深晓此理,所以在制定了“四不”、“四同”规定以后,又制定了一整套检查监督措施:每逢单月,镇里派人到村里听取群众对干部的意见,问当地群众,某某在你们村住了没有,参加劳动没有,为群众办好事没有,是否有违纪行为,对这个干部有什么意见等;逢双月,让村党支部来镇党委汇报驻村干部的表现和群众对这个干部的反映;到年底,由群众和村党支部对驻村干部进行考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干部一律严肃处理。

1995年的一天,有群众反映说,某位镇干部到他们村检查工作的时候喝了酒。吴金印在对此事进行调查落实之后,找到那位干部,问:“据群众反映你在村里喝酒了,可有这事?”

“有……”

“咱们的规定你还记得吗?” “记得。”

“你说咋办?”吴金印满脸严肃。 “我愿意接受处罚。”那位干部羞愧地低下了头。 听说那位镇干部为了这事受处分,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找到吴金印,替那位干部求情:“是俺请他喝了几盅,要处分就处分我。现在的干部到了下边哪有不吃不喝的?这算不上大问题,你就放过他这一回吧!”

吴金印说:“我也知道现在社会上吃吃喝喝的现象比较普遍,可咱唐庄就是不兴这一套,就是不能容忍脱离群众的现象存在。你要是真的爱护我们干部的话,以后就不要请他们喝酒了。既然定了规矩,就得按规矩来,谁也不能例外。”

不久,镇里召开机关干部大会,让那个干部在会上作了检查并罚款80元。这件事在全镇干部中震动很大,从此再未出现过类似事情。

按制度办事,人际关系就变得单纯而清爽了。在唐庄镇,逢年过节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同志之间是不兴请客送礼的,连送一点土特产也不行。谁要是给他送礼,第一次,给你退回去;第二次,在镇机关干部大会上批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好风气,大家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工作上。

—15—

2007年,吴金印的母亲去世。他谁也没告诉,悄悄地办了丧事。乡亲们还是有人知晓了,一些乡邻送来礼金表示慰问,受过他帮助的人也纷纷前来表达心意。吴金印费了好大劲,把礼金逐个退回;实在退不了的,全部交给镇财政用于龙山治理。

采访的时候,记者问到这事,吴金印感叹说,人啊,钱财多少是个够?够吃够用就行了。在物质上少一分欲望,心里头就多一分轻松和坦荡。当干部的,只有不存贪欲才能做到处事公正;你公正了,群众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拥护你。“还是那句话,”他说,“群众是最亮的镜子。我们应当经常拿群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我们是不是干净、是不是有好的形象!”

在唐庄镇,群众就是干部的镜子。 “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

吴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就是三条:有饭吃,有房住,有钱花。一句话,就是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说:“啥叫联系群众?当干部的,把大伙领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为了让群众有饭吃,几十年来他造地不止,人们称他“造地书记”。

为了造地,他在狮豹头的山沟里、河坡上搭起工棚住了8个寒暑。

为了造地,他在十冬腊月跳进结冰的河水中垒石堰。

为了造地,他累得晕倒在地,在工程抢险中险些被滚石砸死。

在狮豹头,吴金印带领群众在乱石滚滚的河滩和荒沟野岭上造出了2400多亩旱涝保收田,解决了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

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之后,瞄上了镇子西北方向那10多公里长的后山沟和10多公里长的十里沟。1992年10月,他带领唐庄镇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在杂草丛生的后山沟安营扎寨,组织起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开动3000多台大小车辆和施工机械,连续奋战两个月,造出了1000多亩良田。第二年冬天,他们又在

—16—

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唐庄段,占用耕地1420亩,开挖土石方约740万立方米,堆放这些土需要占用很多耕地。吴金印决定抓住这个机遇,用该工程剥离出来的耕作表层土在十里沟闸沟造田。经过200多天奋战,他们在这条荒沟里造出了1810亩良田。如今,全长11.8公里的金门沟造田工程也已启动,工程完成后可新增耕地2600亩。

荒沟造田,荒山造田,复耕废弃窑场,复耕拆迁的村庄,这些年来,吴金印带领唐庄镇干部群众造地1.5万亩。与此同时,他们对全镇的荒山进行治理,在山坡上修筑鱼鳞坑以保住水土,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垒上石堰,将其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造田治山的日子里,吴金印和唐庄镇干部吃住在四处漏风的工棚里,天不亮就起来搬石运土,抡锤打钎。2001年冬的一天,干了一天活的吴金印,夜里突然感到严重的腹疼。第二天,他发现尿液带血。医生建议他马上到大医院检查。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没有惊动镇里的干部,只让儿子陪着他到外地做了手术。伤口刚刚愈合,他又马上回到工地,人们动情地说:“吴书记,你这样干,是在为俺老百姓拼命啊!”

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他们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是吴金印一个新的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庄镇的代庄、双兰、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规划,建成了一批别墅式农民新居。2000年,他们又制定了《唐庄镇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具体办法》,按高标准进行村庄综合整治。如今,唐庄镇85%的农户住进了新居。

说起新型社区建设,四合社区的居民能讲出一长串故事。

2005年,卫辉市行政区划调整,谷驼、张庄、靳湾、虎掌沟这四个国家级贫困村划归唐庄镇。这几个村,地处太行山区,缺水少电,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吃水难、吃粮难、走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娶媳妇难。划归唐庄镇的第二天,吴金印就安排人往这几个村送水,并亲自到群众家中探望。

—17—

看到山里群众的生活境况,吴金印就跟大伙商量:能不能考虑搬下山去,在镇子附近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建个新村?村民们激动地说:“吴书记,您是替俺办好事哩,俺听您的!”

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吴金印又带着社区规划和住房图纸,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商量建房标准。从2008年开始,吴金印带领镇机关干部与群众一起动手建设四合社区。镇干部在建房工地上劳动是尽义务,村民出工却可以拿到工钱,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盖房挣钱,建我家园”。这是一个以别墅为主、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的社区,设计标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落后。镇里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而且给每户建别墅的村民补助2.5万元。同时,让困难户、五保户和残疾人免费住进了社区公寓楼。

那天,走在四合社区的感恩路上,71岁的村民王法对记者说:“你看这房子多好,你看这路多光,你看这路灯多亮,真跟做梦一样……”他说,入住社区那天,村民们情不自禁地喊起了口号:“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吴书记!”

对于城镇化建设,吴金印想得很深。他觉得,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盖一些新楼让大家搬进去这么简单,关键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为此,唐庄镇做出规定,凡是因建厂、建社区、建公益事业等占地人均三分以上(含三分)的户,镇政府出资每人每年5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镇里还规定,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户,全家享受低保;现有土地人均三分以下(含三分)的农户,6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17岁以下的孩子享受低保;现有土地人均五分以下(含五分)的农户,60周岁以上的老人享受低保。同时保证每户一至三口至少有一人就业,四至六口至少有两人就业,七口以上至少有三人就业。镇里还通过贴息贷款、提供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农村社区居民成立了种植、养殖、运输等合作社,促进了居民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吴金印深知无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带领群众奔富路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唐庄镇大力发展“石头经济”,办起了100多家石砟厂、一家上规模的水泥厂和一批石灰窑,使西部山区群众迅速致

—18—

富。当发现粉尘污染给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时,吴金印听从群众意见,决定关停污染严重的石砟厂和石灰窑。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吴金印就跟大家说:“咱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如果环境破坏了,就是给个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绝不能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事情!”最终,他们将8家规模较大、环保达标的石头加工企业迁往深山区,其余的石砟厂、砖窑、石灰窑全部拆除。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1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修筑了五纵五横10条高标准公路,铺设供水管网6.5万米,排水管网6万米,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小型变电站10多座,建设日供水1万吨的水厂2个、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辐射镇区各个厂矿和村庄,实现了路、水、电、气、通讯、绿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时,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跟踪服务等方面实行一站式、零障碍、心贴心服务。他们通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2010年,为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在唐庄投资建厂,吴金印一次一次奔赴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诚恳地邀请他们到唐庄考察。一连几天,吴金印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两眼熬得通红。百威英博啤酒集团高层被吴金印的真情所打动,在综合评估各方面条件之后,决定把投资27亿元、年产啤酒100万吨的项目放在唐庄镇。该集团一位高管说,他们选择唐庄镇,除了这里的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备之外,主要是钦佩吴金印的人品和能力。

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2011年2月20日,百威英博啤酒集团决定要在3月19日举行唐庄项目奠基仪式。在短短28天内拉80多万立方米土方、平出600亩大的工地,这是连对方都感到难以完成的任务。吴金印动员全镇机关干部搬进工棚,展开工程大会战。几十辆铲车、推土机,几百辆大卡车日夜不停地工作,吴金印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在工程最紧要的几天里,他更是彻夜不眠,硬是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任务。该集团老总紧紧握住吴金印的手,说:“这是了不起的 唐庄速度 ,这是你们在百威历史上创造的奇迹!”

—19—

接下来,世界500强北新建材来了,国内500强六和集团来了,国内最大的塑料薄膜项目银金达开工了。目前,唐庄产业集聚区引进企业30多家,2012年该集聚区内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3.8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在三至五年内,这个产业集聚区内的几家大型企业,产值合计将超过100亿元,税后财政收入将超过10亿元。

在温康社区的马路边上,吴金印跟记者一板一眼地描绘着唐庄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环境生态化的前景。他说:“说一千道一万,谁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群众就愿意跟着谁。明白了这个理儿,我就想啊,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会一个劲儿地干下去,决不松劲儿……”

今年8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唐庄镇西边的龙山。这里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漫山的鱼鳞坑像纷披的龙鳞,整座大山宛若栩栩如生的飞龙,600多万株树木已蔚然成林,臵身其间,清风徐来,鸟语阵阵。

在通往山顶的水泥路上,我们遇到了护林员李庆一和原德臣。他们是附近的村民,都60多岁了,听说我们是来采访吴金印的,就动情地讲起了“唐公山”的故事。

这个龙山,从前是出了名的“老狼窝”,是吴金印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把这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私下里谋划着要把这山命名为“吴公山”,以纪念吴书记的功德。今年6月下旬,他俩瞅准吴金印与镇干部外出学习的空当,悄悄找来工匠,赶在“七一”党的生日这天把“吴公山”这三个字刻在了龙山的山崖上。

吴金印回来看到了,大恼,打听到是他们几个干的,就把他们狠狠地训了一顿,命令他们把那个“吴”字改成“唐”字。他说:“我吴金印有多大本事,敢贪这个功!难道这山是我一个人绿化的,这坡是我一个人改造的?咋能把功劳记到我一个人身上?如果一定要刻字纪念,那就应该写成 唐公山 —— 唐公 就是唐庄公民、唐庄公众。”

听着故事,我们不知不觉登临龙山之巅。放眼望去,天远地阔,沃野如锦,眼前的景象层层铺开,恍若一个连天接地的梦境——

—20—

那一片铺向天边的浓绿,是新造田地上的玉米、大豆和芝麻吧。绿浪如海,滚滚滔滔,正与太行深处狮豹头山间大片大片水浇地里的庄稼遥相呼应,它们是在回忆和讲述那令人感念不已的温饱梦吗?

在公路之间,在绿树丛中,在金色的阳光里,辉映着、站立着、扩展着的是一家一家工厂。它们在唐庄的土地上集结成产业集聚区,现代,耀眼,如同一片挺举的臂膀,高高地托起富裕而和谐的小康梦。

是新型农村社区吗?是的。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连成片,它们背负着幼儿园、学校、医院、超市、敬老院、文化大院,正在大步追赶现代化的城区。这是一个正在演绎着的多姿多彩的城镇梦。

而此刻,追梦的吴金印却沉默得像一位老农,正扛着他那从不离身的工具,沿着山路大步走着。这条路,通向乡村,通向工厂,通向社区,通向百姓的家门,通向一个无比绚丽的梦境,连接着太阳一样冉冉上升的中国梦……

—21—

第13篇:国资委举办吴大观先进事迹报告会

本报讯(记者 刘文洁)8月25日,中央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举办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在事迹报告会后作重要讲话。

吴大观是中央在全国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是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谭瑞松,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吴大观的女儿吴晓云,中航工业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等五位报告团成员,通过视频向6000余名国资委机关干部、各中央企业党员领导干部深情追忆了吴大观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

李荣融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企业要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吴大观同志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吴大观同志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心系群众、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求索取的崇高品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争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先锋。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学习吴大观同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的政治品质,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严谨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同党的事业、国家富强和企业改革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实践共产党人高尚的人生价值。

李荣融强调,各中央企业要把学习吴大观同志与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迎接建国60周年、开展爱党爱国教育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当先锋、作表率,争创一流业绩,为推动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三峡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李永安,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清、曹广晶、林初学、毕亚雄,长江电力总经理张诚,中国三峡总公司所属二级部门与单位领导通过视频参加了会议。

第14篇:吴天来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卫校)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吴天来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卫校)

根据xx市卫生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4月29日上午,xx市卫生学校党委组织党员观看电视直播的《大山脊梁——吴天来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学校领导班子、党委成员带头学习并认真做好笔记。

报告会上,通过吴天来的同事、邻里、亲人生动介绍了吴天来十几年里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和惊人毅力,带领陇雅村群众发展生产,一步步把陇雅村从一个缺水、没电、不通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贫困村,变成一个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农民富裕的新农村示范点。当吴天来本人讲述自己践行“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陇雅精神,与群众共度难关,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时,与会党员无不为之动容。

观看结束后,吴天来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学校党员干部中反响强烈。党员们纷纷表示,要以吴天来同志为榜样,时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提高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当前正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要紧密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服务百姓。为了帮助辖区内的准妈妈们、待孕已婚育龄妇女以及刚生育了宝宝的女同胞们进一步了解如何喂养孩子、怎样护理新生儿等知识。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第15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行“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

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

为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塑造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新时期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新形象,2007年8月14日,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长春隆重举行了“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先进事迹长春首场报告会。这次报告会,是近半年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以“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开展纪律作风整改专项活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一次检阅和展示。参加此次演讲的有先进个人辽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局长吴艳、先进集体代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办公室负责人李珮文、先进单位代表图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吴慧杰。来自省及长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各直属单位、长春市各县级局的全体干部职工共350多人现场聆听了先进事迹报告。

吴艳,是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先进个人。作为辽源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分局局长,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做到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切实体现了新时期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很好地诠释了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这一根本任务。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遇到的环境如何变化,她都持之以恒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岗位多变,业绩突出;平凡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

先进集体行政审批办公室,是在2006年4月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新成立的部门,是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窗口。他们的工作业绩一直都位居全省各厅局的前列。在去年3个季度、年终进厅单位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名列省直46个进厅单位第一,今年又连续两个季度名列第一。作为审批权力高度集中的部门,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自觉加强廉洁自律,管好权、用好权,坚持依法审批,廉洁审批,高效审批,真诚优质服务。他们主动采取大幅度增加即办件、缩短办理时限,设立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预约服务、集中审批”,大胆放权、委托审批,电子申报、网上审批,“拆件审批”,提前介入、前置审查等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建立、实施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守则、行政审批办公室内部运行的程序、制度、办法,以及行政审批办公室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近20项制度,特别是实行了工作人员A、B角交叉分工制约制,坚决杜绝“以审”谋私问题的发生,很好地履行了“监管是责任,审批是承诺”的要求,受到了管理相对人的普遍好评,多次收到来自企业和办事群众的表扬信和致谢锦旗,树立了部门良好形象。

先进单位图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监管的理念,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监管与发展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探索科学监管、民主监管的方式、方法,以和谐促监管,以科学求实效,很好地解决了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的问题,并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实现了行政相对人服气,地方政府满意,社会认可,政行风测评取得了全市前四名的好成绩。

以上三个先进典型都是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以“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开展纪律作风整改专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他们都坚持做到了以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负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横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报告会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纪检组长郭庆河主持。会上,长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越春代表长春市系统干部职工做了表态发言,决心以先进为榜样,全面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树立系统良好形象。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隋殿军代表省局党组强调了三点意见,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要充分理解和认识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先进事迹中认真汲取营养,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一要以先进为榜样,努力塑造 “四个新形象。(“为民、护民、利民”;干净、干事、干成事;反应快捷、执行有力、权威可信;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新形象。)二要以学习先进为契机,把“树立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加强纪律作风整改专项活动引向深入,在解决深层次矛盾,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三要发挥先进作用,带动各项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他号召全系统各级监管部门和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要在“突出监管重点、解决监管热点、攻破监管难点”上拓展整改思路,针对食品药品监管过程中的行政执法、行政审批、技术支撑等各个环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科学监管理念。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操守,重品行,经得起考验,抵挡得住各种诱惑,反腐倡廉,警钟常鸣,为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构建和谐吉林做出新的贡献。

此外,自今日起,以省局有关领导分别为组长的四个工作组将按时间顺序安排,带领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的代表组成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分赴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四平、辽源、延边、吉林等8个地区做巡回演讲。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先进事迹巡回演讲活动,在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尚属首次。相信这些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一定会得到很好地发扬光大,并在全省系统迅速掀起“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热潮。

第16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行兰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是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我校学风建设,宣传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同学刻苦学习、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组成报告团的代表是由学校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三好学生标兵代表、优秀学生干部代表、自强自立先进个人代表、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今天,我院迎来了三位报告团成员,他们

wángwénlù分别是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王文璐,人文学院的韦níngbō

xiǎnlóng

wéi宁波和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鲜龙。在此,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下面由我介绍一下来自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王文璐学姐

王文璐,女,汉族,198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兰州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07级热能与动力工程6班学生。曾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班级团支书。在校期间通过国家英语

四、六级等级考试及国家计算机(C语言)二级考试;获2007-2008学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07-2008和2009-2010学年分别获校一等奖学金,2008-2009学年获校二等奖学金,获2007-2008学年度校“三好学生”,获2008-2009学年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并获2011届“优秀毕业生”称号;保送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下面就首先掌声有请王文璐学姐为我们带来先进事迹报告《做时间的主人,不断充实自己》。有请。

Speech 听了王文璐学姐的报告大家一定获益匪浅,那么我再为大家介绍来自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韦宁波学长。

韦宁波,男,汉族,1988年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甘肃陇南人,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法学1班学生。在校期间,曾先后任人文学院自律部委员、自律部部长、学生会副主席、学生会主席等职,2007学年被评为人文学院优秀学生干部,2008学年被评为兰州理工大学“优秀团学干部”并获得兰州理工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学习成绩优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并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曾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08学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校二等奖学金;在2008年人文学院“金秋杯”诗歌朗诵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在兰州理工大学第六届“共青杯”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三名;在兰州理工大学首届“红柳骄子”辩论联赛人文学院选拔赛中“优秀辩手”称号。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韦宁波学长为我们做题为《扬就业之帆,启梦想之旅》报告,有请! Speech 谢谢韦宁波学长的精彩报告,那么最后为您介绍的是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鲜龙学长。

鲜 龙,男,汉族,198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计算机

二、三级考试与英语

四、六级考试。先后获得过2007—2008年度、2008—2009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2009—2010年度“国家奖学金”。曾两次被评为兰州理工大学校“三好学生”和一次校“三好标兵”。在2009年举办的“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甘肃赛区二等奖、2010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西部赛区三等奖。

那么现在就有请鲜龙学长给我们分享他的先进事迹《锲而不舍,超越自己》。

Speech 非常感谢以上三位报告团成员的精彩报告。相信大家已经在此次报告会中收获颇丰。最后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三位报告团成员报以最衷心的感谢以及最诚挚的祝福。那么兰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

第17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观看远程教育“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李林森同志生于1969年,宣汉县红岭乡人,先后担任宣汉县三河乡副乡长、乡长,东林乡、五宝镇党委书记,宣汉县副县长,万源市委常委、副市长,于2006年11月担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011年7月31日,年仅42岁的李林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辞世。李林森同志是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近日,我们村委会通过远程教育观看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燃尽生命写忠诚》、《时代先锋李林森》、《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他燃尽生命写忠诚,巴山渠水为之垂泪;他呕心沥血铸党魂,迎得万民口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态度决定一切”,他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为民服务、淡泊名利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感人事迹、高尚形象和崇高精神,引领着我们阔步前进。

在深入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地方。他提出的“小县要有大作为,穷县更需争一流”的思路更是让我们深受启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李林森同志用毕生的经验总结出基层工作的“四重”: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四评村官”:自我荐评、群众相评、组

织考评、公开竞评;“五议社区”:群众代表公议、党员干部评议、驻区单位参议、社区之间互议、乡镇党委审议,这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基层的重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后,更应该以此为契机、以此为榜样、以此为动力,努力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学习李林森同志忠诚求实的品德修养。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中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四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德才兼备。品德决定人的成败,作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李林森同志不仅拥有高素质的品德言行,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将工作做好、做实,忠诚敬业、勇于担当、又好又快地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为领导分忧,为群众解难。

二是学习李林森同志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观看远程教育,我们了解到李林森同志将工作时刻放在第一位。在他病重期间依然坚持工作,这种爱岗敬业、坚持不懈的品格鼓舞了全体党员干部,他勤勤恳恳地完成党和人民交代的各项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书写共产党员的忠诚,他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他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党的好同志,是祖国的好儿子。

三是学习李林森同志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把忠诚作为一种

职守;把服务作为一种责任;把创新作为一种求索;把优秀作为一种习惯;把辛苦作为一种财富;把形象作为一种生命,朴实而又干练的六句话,展现了一位优秀组工干部的精神追求和职业操守,带出了一支工作争先进,服务争一流的组工干部队伍。李林森同志从基层一步步走来,一路上留下的是他为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而晕倒,是他为资助贫困大学生而负债,是他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干部从基层发掘。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他严以律己、克己奉公,从不利用职务的便利为自己谋取福利,甚至当他病重期间,为了不给党和政府增添麻烦,嘱咐妻子将自己的病情隐瞒。就是这样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在大巴山,这片新世纪改革开放的热土。

通过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自身,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全体党员干部更应该尽忠职守,踏实苦干,践行“奔跑精神”,建利民之言、谋利民之策、办利民之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打造“五个新宣汉”而不懈奋斗!

羊场村委会2011年10月19日

第18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反馈

2013年5月29日下午,多个优秀组织,以及优秀班级代表经我院的盛情邀请亲临我院,进行了优秀事迹的报告。

第一个为我们报告的是来自文法学院学生会的学生代表郭忠雯,郭同学从组织建设、常规工作、特色活动、宣传新局面和我们在路上这五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报告,且以“三个‘自我’工作方针”来构建模型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些先进管理体系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校十佳社团之一的ERP协会代表白璐为我们进行了第二场演讲,白同学从四个方面“齐心协力谋发展、博学笃行重实践、倾心营造获嘉勉、同心同德创新天”为我们讲述了这一社团的辉煌历程,并且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ERP方面的知识。第三个为我们进行报告的是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的国贸1101班的代表,这个团结向上的团体从进去我校开始就把乐观向上服务社会作为团支部的目标,在进入大学的俩年时间里以此为发展方向,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校级的优秀社会实践团动物医学院“疫苗使用抗风险,科技支农势在行”社会实践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品的社会实践团队。在负责人张玉娇的讲解下,我们对于社会实践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无论是从目的、思路、调研方法等方面都给我们一个新的全面的实践思路,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我院将更加多元化的展开实践,以求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最后为我们进行演讲的是挑战杯获奖的代表食品学院挤压再造淀粉类专用工程食品构质研究的负责人殷丹婷,跟随的她的演讲我们走进了挑战杯,对于挑战杯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使想参加挑战杯的同学

不会再对挑战杯迷茫,对以后参加挑战杯有了一定的方向。且从她的挑战杯中我们看到了科研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对我们未来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这里,再次感谢来到我院的优秀组织和优秀班级代表,感谢他们为我院所作的报告,让我们在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其它学院的优点。对我们未来的学生工作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理学院团委学习部

2012年5月29日

第19篇:先进事迹”报告会

公路分局开展“全国模范养路工孙耀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同期 :记者出镜)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运城市公路分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临猗公路段北京到班班长孙耀军的先进事迹被立为学习典范。20年来,他坚持在基层工作。20年来,他苦学科学养路技术。20年来。他连续15年获得省公路局、运城市公路分局“养护技术能手”能手称号,他现在正在为运城市公路分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做先进事迹报告。

(解说)报告会中,孙耀军同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他20年来在干线公路基层上的工作。他带领技术攻关小组苦学钻研、反复研究冬季养路新技术,用5年时间反复试验总结出“土工补贴法”,并得到了全市公路系统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冬季不能用“油”补坑的历史。

孙耀军同志20年来,在干线公路基层岗位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但是公路系统的学习楷模,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

(采访 运城市公路分局党组书记 局长)

恰逢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们依此为载体,把“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与创先争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了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开展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孙耀军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事业,

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拼搏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实干精神。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引领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把“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热潮转化为推进公路事业简阳官正各项工作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为把我市建成“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以及建设“四基地一中心”,实现“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向党的十八大胜利招考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20篇:学习朱彦夫、吴金印的心得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事业发展动力

——学习朱彦夫、吴金印心得体会 安阳市凤凰岭古园管理处

张志杰

2014年4月,凤凰岭党支部群众路线中心组学习了吴金印、朱彦夫的事迹。以这些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为镜子,照照自己,深有感悟。

吴金印,中共党员, 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感悟吴金印,学习他苦干实干、艰苦奋斗。吴金印担任乡党委书记40多年来,就像仰望太行山上苍劲挺拔、历久弥坚的青松。他心劲足,眼光远,追求大。始终扎根群众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感召群众永远跟党走。吴金印说:\"最大的联系群众就是富裕群众。

为了能让群众尽快地富起来,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在狮豹头乡的15年,为了山区人民的生存,为了百姓的衣食无忧,他7年住农户,8年住工地,在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带领群众造出了良田,筑成了大坝,打通了山洞,使得狮豹头乡旧貌换新颜。可以说,这是吴金印公仆精神体现的一个起点,带领唐庄人民致富奔小康则又是他公仆精神的延续。吴金印在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苦干实干、艰苦奋斗才践行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吴金印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吴金印的精神是一面\"正衣冠\"的镜子:党的干部不能和群众隔道墙。这样的好作风越盛,\"四风\"越没有市场;这样的干部越多,我们越能经得起\"四大考验\",远离\"四大危险\"。

学习吴金印,我们就能更好地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事业长盛不衰,让\"中国梦\"变为现实。

学习吴金印,学习他思想纯洁、信仰坚定。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保持着思想上的纯洁、政治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这样的政治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他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吴金印虽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政策的学习。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做到了依法、依纪、依规。以世界500强——百威英博集团、北新建材集团为代表的7家上市企业的成功入驻,唐庄镇镇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学有效的实施,都是吴金印与时俱进精神的见证。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山东省沂源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被誉为中国当 代的保尔· 柯察金,时代楷模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这种精神动力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党的信念和宗旨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勇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共产党员信念和宗旨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普通共产党员,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吴金印、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凤凰岭古园党支部 张志杰2014-04-11

吴金印先进事迹报告会
《吴金印先进事迹报告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