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财务工作总结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8 07:35:11 来源:财务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镇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部署,认真改进干部作风,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围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社会稳定三大目标,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镇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快速

十一五期间,全镇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8亿元,年增长12.8%,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到2010年,全镇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390万元,国、地、财三税任务完成560万元。

1、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们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深入改制改造和大力招商引资,到今年,全镇工业年总产值达到5.8亿元,年完成国家税收340万元。具体来看,一是原骨干企业改制收到实效,华丰纸厂、潼溪铸管厂、鞋帮

一、二厂、朱仑、西冲两个养殖场等8家骨干企业,通过改制后,产销两旺。华丰纸厂先后投入15000多万元,新建产房车间3栋,纸品生产线3条,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以及800千伏安的专变供电设施建设,目前年产值达6000万元。二是新生民营经济发展快速,全镇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已近20家,砖厂、彩瓦厂、扇厂、预制构件厂等新生民营企业生机勃勃,年完成产值超过1000万元。和田超市连锁店、和兴家电超市、筻口中心市场在十五期间竣工营业,带动集镇商业

兴旺,年经营额超过2000万元。

2、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我镇农民负担得到大幅减轻,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平纯收入由十一五初期的3400,增长到6980元,实现了翻番。

3、财政运转良好

十一五中,我们始终注重加强财源建设,推行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每年都确定了5个以上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由党政领导挂帅,重点扶持,积极保护,财源建设项目税收增长较快,同时,强化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漏洞,加强专职税收征管队伍建设,确保了税收均衡入库,全镇国、地、财三税入库任务稳步增长。通过增收节支,规范管理,保证了财政正常运转。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集镇建设:2001年我镇被纳入省级重点中心集镇建设范畴,通过几年来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两纵三横”街道格局。诚信商业街全线完工,幸福大道西段建设开发完成,东段正进入建设阶段。投资1000万元的筻口中心市场竣工营业,投资360万元的和田连锁超市筻口店开张营业,投资200万元的和兴家电超市开张营业,标志着集镇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年来,集镇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新增街道840米,新增门店300个,新增商品住房200套,新增集镇面积0.51平方公里,新增集镇人口2500余人。

2、农业水利:全面完成了七座小一型水库水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工程,总投资2300多万元,高标准护砌渠道30000米,扩大自流灌溉面积3万亩。同时,对全镇沿河涵闸、机埠进行了了改

建,对铁山北干熊市分干、刘桂支渠进行了全面改扩建。镇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在3500万元以上,村级水利工程完成渠道硬化45公里,新增灌溉机埠9处。

3、交通道路:投资300万元、长3.5公里的筻三线、投资450万元、长7公里的筻西线、投资180万元、长4.6公里的小新公路改造硬化工程已竣工通车,投资470万、长7.8公里的刘潼公路改造硬化工程今年10月份竣工,投资150万元、长2.5公里的筻沙公路改造硬化工程11月份竣工,投资750万元的柒市大桥建设工程正在施工建设。90%的村实现了通水泥路,全镇“通达”工程改扩建乡村道路120公里,硬化道路近80多公里。

三、农业效益显著提高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生态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镇形成了以莲塘、沙南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以新十线沿线潼溪、中心等12个村和S306线熊市、界岭等13个村为主的两个万亩优质稻高产业范片基地,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1亿斤,优质面积达到9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镇完成退耕还林、残次林改造近6000亩,新增经营林、果木面积6000亩。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通过广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群众的婚育观念不断更新。通过抓队伍、抓阵地、抓责任,夯实了村为主的工作基础,优化了依法行政的执法环境,使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问题得到了突破,全镇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连续7年位居全县一名、全市一类的位置,创建成为岳

阳市计划生育模范乡镇。

卫生工作:按乡村卫生一体化要求,建立了农村卫生防保网络,认真做好了防“非典”、防禽流感等疾病防控工作。镇中心卫生院投资350万元,完成了住院大楼建设,新增医疗和住房面积3000平方米,新增医疗器械及配套设施,达到卫生部乙级甲等医院标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健全,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综合治理:狠抓普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两个维护”,切实开展“三问三帮”民心恳谈活动,群众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保持了严打高压态势,严打“赌、毒、黄、”和影响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治安形势好转,社会安定团结。十一五期间,全镇未出现一例刑事案件、涉农案件,民事纠纷案件和群众信访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推荐第2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工作总结

——衡阳县财政局经济建设股

“十一五”期间,我股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各项财政经建工作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一、贯彻落实惠农政策,着力改善保障民生

“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立足于财政本职,严格把握政策导向,累计投入各项惠农补贴资金44333.2万元。一是全面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粮食补贴政策。共发放二项补贴资金28995.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5293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3702.4万元。二项补贴全部实行“一卡通”发放,领取的农户人数年均达到24万户95万人。根据新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的农资综合补贴不直接发放到农户,从2009年以来,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60万元全部用于山平塘清淤扩容项目和山峙门灌区骨干渠系节水改造项目。全县已实施山平塘清淤扩容1275口,新增蓄水面积159.8万方,改善、恢复灌溉面积7991.8亩,404个组近50万人直接受益,实现了财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二是严格兑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涉及广大农民群

1 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会同县林业部门出台了《衡阳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退耕还林大承包管理办法》,规范了退耕还林的工作程序和林地权限。退耕还林政策期满后,对延长期后的补助,我们严格按照湘政发[2008]15号的文件精神,承包大户不再享受,由原土地经营权人领取。“十一五”期内共兑付补助资金8451.3万元,完成退耕还林8.3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2.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完成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到34.18%。自2005年媒体报道后,我县退耕还林资金发放中连续六年无一例上访事件;三是科学分配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共发放补贴资金3463.5万元,受益车船达569台(艘),全县老百姓乘车出行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由于该项工作的基础数据复杂繁琐,统计难度大,我们在总结以往发放经验上,不断摸索和创新补贴办法,比如:渔业、岛际水路客运、出租车由过去按功率大小补贴改为统一按车(船)数量补贴(农村客运按座位数),城市公交车由过去的耗油量改为按标台计算。实践证明,我们当时的做法与以后年度省财政厅补贴口径相一致;四是严格核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我县是全国生猪生产重点基地,一直被中央财政列为生猪调出大县。为了确保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落到实处,我们会同畜牧水产局制订了《衡阳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实施暂行办法》,严格项目的申报、立项、批复和验收程序,规范奖励资金发放流程。

2 共发放奖励资金3103万元,引导支持年存栏300头以上养殖大户达786户;五是规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我县目前有家电以旧换新授权销售企业共14家,累计核拨资金320万元,其中:电视机2873台101万元;电冰箱1978台48万元;洗衣机1343台25万元;空调5052台146万元。为了确保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的安全发放,我们会同县商务局对销售企业报送补贴资料逐一核对,特别是对网络系统存在的产品序列码不录入也可以进行补贴资金申拨,个别消费者年龄偏小(低于十六周岁),无回收企业地区销售、回收、拆解三方无法一并核对凭证等问题进行重点核查,有效防范虚报、冒领和套取补贴资金等现象。

二、注重项目资金效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78730.9万元。全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得到了持续改善。水利方面: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8981.55万元,一是安全饮水项目共投入资金7618.94万元(投入中央资金4102.39万元,地方配套3516.55万元),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71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51处,解决了16.6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增进了项目区农村社会和谐;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共投入资金9131.35万元,其中,全县18座小一型小库水库共投入4796.25万元,柿竹水库、陈坪冲水库,山峙门水库

3 等3座中型水库共4335.1万元(中央3350万元,省707万元,市73万元,县级配套205.1万元),小一型水库和中型水库工程项目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农村公路方面:国家累计下达我县农村公路通畅计划项目779个、里程1638.8公里,国、省、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4亿元,其中县配套1638.8万元。全县26个乡镇892个行政村里已有有849个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库宗乡、樟木乡一大批的村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全县等级公路由十五期末的286公里增加到2500余公里,增加2214公里,水泥(沥青)路由117.6公里增加到2100公里, 5年间增长了18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多次得到省、市、县检查组领导高度评价和肯定,连续8年蝉联全市农村公路“一等奖”。国土方面,共投入建设资金8259.37万元,已完成土地开发项目71个,开发总面积17265亩,实现新增有效耕地面积13782亩;土地整理项目22个,整理总面积73766亩,实现新增有效耕地面积3052亩,连续五年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住房建设项目上,累计投入4634万元,一是廉租房建设项目已投入4322万元(中央1914万元,县级配套2408万元),累计完成建筑42785平方米,通过摇号中签方式,已有850套投入使用,解决了3500余人的住房难问题。二是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已投入312万元(中央投资156万元,省级投入117万元,地方配套39万元)。新建121户,改造

4 35户,极大的改善国有林场职工的生活场所;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我县淘汰落后产能中央奖励项目共计15个,涉及水泥、造纸和炼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43.02万吨,获得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2293万元。奖励资金用于安置职工企业1户,安排职工810人,企业转产企业2户,化解企业债务12户。节约标煤9.53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7736吨,二氧化碳3214吨,COD1.973万吨,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全面实现了“十一五”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目标。农村教育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945万元,一是农村初中建设工程共投入中央财政建设资金810万元,重点建设渣江镇盐田中学等9所学校,共完成建设面积6504平方米,改建运动场3000平方米。二是危房改建工程共投入中央财政建设资金135万元.重点建设西渡镇蒸阳中学等8所学校。农村卫生方面,共完成乡镇卫生院等项目35个,建设总面积为8.2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总面积5.94万平方米、维修总面积2.31万平方米;共投资3618万元,其中国债资金投入3470万元、省投资136万元、市配套12万元,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业务用房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三、推进粮食财政改革,切实保障粮油安全

近年来,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到新的高度,我们准确把握粮食财政政策创新的着力点,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

5 作。一是全面摸清粮食亏损挂账底子。由于我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因为政策性亏损的原因,历史包袱十分沉重。为了摸清了家底,我们会同审计、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对粮食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截止“十一五”期末,我县粮食亏损持账本息共45425万元,其中新粮食亏损挂账17821万元,98年后粮食亏损挂账23220万元,欠付利息4384万元(剔除了粮食风险基金已偿还的利息3989万元)。二是继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中就业问题和其他的历史遗留问题,政府通过引导和支持,重组成立了7个民营公司,全面完成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机制转换;三是支持粮油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支持金鲲米业(省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角山米业、安邦油脂、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提质改造,做大做强我县粮油产业集聚,不断提升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建立县级粮食储备。2007年我县率先在全市建立了5000吨县级粮食储备,储备粮费用补贴参照中央储备粮标准执行,县财政已累计安排资金295万元。县级储备粮的建立为稳定我县粮食市场,保障地方粮食供需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08年的冰冻灾害天气中,由于我县储备粮规模充足,粮食价格始终平稳运行。五是用好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对农业农村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产油大县奖励资金是用于油菜基地建设和油茶低产改造项目

6 建设,产粮产油奖励金有力促进了我县粮油产业快速发展。

四、完善财政监管体制,提升细化管理水平

财政经建工作涉及面广,资金规模逐年加大。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资金监管和使用。一是切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媒介、会议、标语横幅等载体,广泛宣传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成品油补贴、生猪奖励及家电以旧换新等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将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感受惠民政策的阳光雨露。在新政策的宣传方面,我们更加注重营造舆论氛围。例如,在2010省财政厅开展的 “以财政支持节能,全民共享实惠”为主题的节能和新能源宣传月活动中,我县共张贴宣传海报300余份,乡镇机关办公地点覆盖率达到100%,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益,我县也被评为全省财政节能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健全补贴资金发放机制。从2006年开始,各项惠农补贴发放全部纳入“一卡通”, 补贴资金直接由县财政专户拨付到农民的“一卡通”账户,不经过乡、村、组环节,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严格实行公示制度。为了确保资金发放规范、透明,各项补贴资金在发放前必须进行村级公示,公示期无异议后才进行发放。从2009年以来,生猪奖励资金在县电视台进行公示,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三是严格审核工程造价。在源头上,全程参予财政性资金投入项目的设计图会审、工程预算审核及招投标工作。工程实施中,派设专人对工程项

7 目进行现场跟踪监管,严格核实工程量签证。工程竣工后,联合审计部门对工程结算采取设计与施工、现场与签证、定额与取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一审与复审,保证结算审核的合理、准确。四是认真做好项目申报。作为资金监管部门,我们秉着“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批,财政复核”的原则,采集项目申报的基础资料,扎实做好申报审核工作,从源头上把好关,不浪费国家一分钱。五是不断强化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到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归口管理的单位,我们实行零基预算,每年初都要核实好财政人员供养等相关情况,编制好年度预算。如何创新国土部门预算管理?一直是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2009年起对国土局的预算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我们制定了《县国土局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方案》,根据现有的供养人员及日常运转等确定好财政保障性预算支出,对年度计划任务超收和项目建设资金结余部分实行奖励分成,确定好政府绩励预算支出;对于专项性工作,采用“一事一议”方式作专项安排。可以说,《财政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方案》既维护国土资源局原既得利益,又充分调动了国土部门的工作主动性,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快新型城镇建设,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亮点纷呈,

8 县域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一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发展重点。我们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文明县城”为抓手,大力实施“融城”战略和“塑城”行动,推动县城西渡以“一带”(蒸水河)、“两轴”(S315线蒸阳大道、衡西快速干道)、“两区”(东部新城中心区、中部老城中心区)、“四组团”(西部教育组团、南部居住组团、北部和东部工业组团)向东向北扇形发展,与衡阳市区融合对接。二是不断提升县城品位,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完成县自来水厂扩建和管网项目建设,扩建后自来水厂日产量由原有1.2万吨提高到4.2万吨,保障了县城居民和企业对自来水的正常用水,特别是满足了英秋大道区域、英南小区,以及处于S315线工业走廊的衡利丰集团、恒生制药等一大批近年落户的企业的用水需求;新建衡阳县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总规模为6万吨/日,其中一期建设规模2万吨/日,建设管网50千米,污水收集率70%,目前已全面投入运营,日均处理生活污水1.62万吨,负荷率达80.8%,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全部达到设计要求的国家一级B类标准。新建利达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261.5亩,设计总库容215万立方,日处理垃圾量300吨,预计使用年限在25年以上;在园林建设方面,财政共投入绿化建设与维护费共计2200余万元,建设改造绿化城市道路五条13000米,新建沿江风光带1500米,新增行道树1.3万株、公共绿地面积11.6万平米;在

9 市政建设方面,共投维护费2497万元,完成新正街、城西大道、向阳南路、清江路、联胜路、建设路等6条街道改造工程和中洲公园二期、西界路平交道口等县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大庆路等11条背街小巷改造,新增照明灯杆2333杆、人行道42.08万平方米、下水道151千米,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充分发挥经缘、人缘优势,着力打造“成本低、服务优、信誉好”的投资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县成功引进了67个项目,其中投资上亿元企业包括衡利丰陶瓷、利得友陶瓷、建材大市场、衡生制药等,“一园一区四基地”工业框架基本成型,县级财政累计投入“三通一平”建设资金1.7亿万元。全县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拉动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经建队伍建设,维护财政良好形象

近年来,我们以“争先创优”为契机,大力提升综合素质和财政管理水平。一是加强自身学习。我们围绕财政经建工作中心,注重自身的学习,不间断给自己“充电”。在平时,我们侧重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财政法律法规和业务性知识,不断提高政治修养和专业技能,个个都成为独挡一面的“行家里手”。二是全面推进优质服务。严格遵守单位作息时间,做到不迟到早退,不旷工,不无故请假。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一张笑脸,一份真诚,热情、主动

10 地为单位和群众谋好职,服好务,树立和维护财政队伍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强廉政教育。我们始终注重将反腐倡廉理念贯穿到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和人生观,给自己正确定位,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拨款权力和责任,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四是切实做好加强调研工作。我们已完成了对农民补贴网建设、县级粮食储备、财政促进粮食生产、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等课题进行了调研,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五是健全完善股室内部管理。改进和完善股室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开展规范权力运行工作,制订好具体的工程流程,对外公开承诺,对内定期集体点评,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工作氛围。我股的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集体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三年名居全市第一,有3人次获省级个人先进奖,5人次获市级先进个人奖,16人次获县级先进个人奖。

二0一一十月十日

推荐第3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xx县水利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在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共争取得水利项目建设资金16435.25万元,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们抢抓机遇,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的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水利工程项目饮水二批、水土保持一批,3座重点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局水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环江水利投资情况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由于我县特殊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造成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困难为此,我县“十一五”水利工作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饮水问题,把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解决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127个行政村的人饮工程,总投入5874.9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465万元,自治区资金1683万元,地方配套1726.90万元,共解决口7.18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二)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中小型灌区建设及改造项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县以节水灌溉作为水利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推进灌区渠道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五年来,全县共开展节水改造项目、中小型灌区建设项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 - 1 -

设及维修共72处,其中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处,新建塘坝3座,改造塘坝8座,新建引水堰坝9,维修堰坝12处,新建扬水泵站8处,改造泵站31处,累计投入资金3387.3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34万元,自治区财政投资955万元,地方配套898.35万元),完成渠道配套340公里,项目完成后,恢复灌溉面积1.526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92万亩,同时消除了工程的安全隐患,而且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减少灌溉水量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灌溉质量,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三)加快城区防洪建设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县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及水库安全运行和发挥灌溉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区防洪工程完成投资1096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9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34万元,自治区资金537万元,地方资金225万元,完成城区防洪工程3.36公里,总受益人口3.15万人,县城防洪堤的修建,使县城主城区免受洪水浸害;

“十一五”期间水利部门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我县共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及局部维修24座次,累计投资302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028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856万元,市县配套资78万元,恢复灌溉面积1.87万亩。

(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理念,采取生态自我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预防与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39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100万元,自治区资金32万元,市县资金261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7公顷,营造水土保持面积112.5公顷,年均增加涵养保水能力72.36万立方米,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减灾防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

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五)加快农村小水电站建设,提高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农村小水电站投资1660万元,地方小水电工程投资1060万元(民间资金投资)建设14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国家投资5座,水电总装机容量从1.3685万千瓦增加到3.776万千瓦。

二、存在的问题

1、全县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偏小,标准低;投入不足,水源工程和田间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覆盖率低;大部分工程年久失修,病险严重等,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水利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副职领导人员少。在项目申报及项目建设中因精力有限常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少。由于水利工程项目不断增多,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少,凸显出我局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紧缺。

3、自治县财政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由于自治县财政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县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水利项目。

三、“十二五”工作展望

“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水利发展进程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县水利事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水利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构筑防洪除涝、供水保障、水环境保护、农村水利、水利管理与服务五大体系,突出加强大小环江河流治理、城区防洪、水源工程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一)防洪工程

1、城区防洪工程:计划完成县城防洪堤工程建设2.5公里,总投

资2000万元;

2、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古宾、下都等二十二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对水库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防汛公路等进行加固,总投资4143.58万元;

3、大小环江河流整治工程:计划完成大环江流域的驯乐、上朝、华山、都川等河段的治理,修建防洪堤9.1公里,总投资9000万元;计划完成小环江流域的龙岩、东兴、长美等河段的治理,修建防洪堤25公里,总投资9200万元。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计划完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1处,总投资64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7公顷。

2、完成坡耕地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建设3处,治理面积15000亩,计划投资3200万元。

(三)水源工程建设

1、重点水源建设:计划完成才罗水库扩建工程,新建水库大坝、溢洪道和放水设施、防汛公路、管理房,新建供水管路、渠道等,工程投资8570万元;下庙水库扩容工程,主要扩建水库大坝、溢洪道和放水设施、管理房等,工程投资10825万元;盘江东洞连通扩建工程,主要维修加固大坝、溢洪道、放水隧洞,修建防汛道路,新建提水泵站、供水管路工程投资5000万元,;下南乡提水工程(下甫南川水库扩容连通),主要维修加固大坝、溢洪道、放水隧洞,修建引水线路、修建泵站,工程投资7500万元;新建敏洞水库工程,主要新建大坝、放水塔,修建进库防汛道路、管理房,工程投资23250万元。

2、县域水源工程建设:

计划维修塘坝100座,主要对塘坝、溢洪道、放水设施进行维修加固,投资1205万元;维修加固堰坝152处,投资5388万元;改建维修

或新建泵站工程112处,装机容量1233kW, 投资2194万元;其他水源工程:计划新建水柜、水池(容积500m3以下)106处,投资236万元。

(四)灌区工程建设

1、中型灌区配套建设(川南、恩大两中型灌区工程建设):计划维修或新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堰坝、塘坝、泵站工程,投资4000万元。

2、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建设:计划完成渠道配套493公里,总投资16126万元;

(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650处,新增供水能力1.5万吨/日,总投资12500万元。

(六)水利信息化建设

1、水库防洪预警预报专项工程:计划完成太阳能电池防洪报警系统及配套配设施建设,总投资250万元。

2、乡镇防洪预警预报专项工程:乡镇防洪预警预报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150万元。

推荐第4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辉煌十一五工作总结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一五的成果照片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让我深深感到自豪。

在十一五的学习中,我总结了几大要点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

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和愿望。

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艰巨的任务

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高。2004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

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

(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

(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6期) (3)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特别应当提出的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最为突出。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关系到2020年全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问题。因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世居在西部地区,对全国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言之,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日,也就是全国民族地区兴旺发达之时。这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面积(594.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民族地区总面积(611.73万平方公里)的97.22%。而且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3%。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境线长18160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境线总长的79%,与周边14个国家为邻。不言而喻,无论是从国土面积来说,还是从少数民族人口来说,西部大开发就意味着中国少数民族的大振兴,中华民族的大腾飞。

5、西部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欠账太多,底子太薄,基础太差,加之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较差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帮助下,****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先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飞跃,相继成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了民族平等。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西部民族地区除五大自治区首府和27个自治州州府及个别城市的社会经济较发达外,其余自治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尤其是高山区、石山区、偏僻牧区、偏远边区还相当贫穷落后。极个别特困地区仍处于“住在河边闹旱,能源窝里缺电,交通道路不便,文盲到处可见,地下宝藏无限,捧着金碗讨饭”的困境之中。

从总体来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落后,工业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交通闭塞,科教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差,城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迟缓。这一严峻现实,极大地牵掣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不难看出,中国奔小康,关键在西部,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山区。这是一项既持久又艰巨的国土建设任务。

三、明智的选择

“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做好“五个正确处理”。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浪费资源现象相当严重,中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己难以承受。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期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标志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的提高,执政意识的增强,国土建设能力的升华。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简单线性经济过程。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愈发突出。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环境付出的代价与日俱增。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注意到环境问题,但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但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的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再变为资源的目的。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少废弃”。用通俗话来说就是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的目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防治污染的重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举措,是我国应对入世的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党中央提出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实乃明智的选择。

四、中华的腾飞

8、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十五”——“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必须紧

根据十一五的了解我对我们的实际情况也进行了联系总结

十一五期间,校党委、我部处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良好实效。

(一)成立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小组,完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机制

为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更有效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由我部处牵头,通过整合思政课教师以及各学院辅导员力量,成立了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小组,定期开展调研工作。期间,先后开展了“学生经费调研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研”、“两会知识调研”、“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调研”、“大学生价值观”、“学生思想状况2000人调研”等调查,共计完成调研40余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教育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参考依据。

(二)以重大节日和学生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显性教育”,又要有“隐性教育”,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与重大历史性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十一五期间,结合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大力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结合我校六十周年庆典,大力开展爱校教育。通过组织其他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选聘法制辅导员、校友先进事迹宣讲、西政校园文化图片展、校风校纪活动月、校园美食文化节等,这些活动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了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全校形成勤奋好学、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日常管理,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1.继续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十一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和二级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学生工作新思路、新模式。逐步转变学生管理方式,加强对二级学院学生管理的考评、指导、协调、服务。积极参与《西南政法大学违纪处分办法》调研修订工作,着力于修订与学分制改革相配套的《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南政法大学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考核体系》、《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办法》、《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办法》、《西南政法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实施办法》等文件,真正做到学生管理工作有制度依托,有规则保障,以学生为本,管理好学生,服务好学生。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也结合实际工作,认真做好学生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早操制度、晚归寝制度以及周末晚点名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为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人为本,坚持开展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为更有效的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在新生入学时以及毕业生离校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委员会成立的基础上,深入指导学管委开展各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并随着学校二级管理和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实现了学管委职能的转向:如贴近实际,开展层次多样的学生情况调研工作;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3.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抓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努力成才,做好学生先进典型表彰工作。以渝北区大学生校外法制辅导员、学生申诉委员会学生代表、优秀学生党员的评选,全国双百佳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以及组织院级、校级、市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表彰工作为契机,加强学风教育,认真做好优秀学生评选工作。“十一五”期间获得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表彰共96次,先进个人568人次。

这就是我个人对十一五的总结与自身实际的总结,让我对自身发展的水平又有了新的了解,也让我对以后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好的规划。

辉煌十一五报告总结

姓名:

王焱

学号:09130248022

班级: 09首饰

学部:现代职业学部

辉煌十一五报告总结

姓名:张丽君

班级:09首饰

学号:09130248020

学部:现代职业学部

推荐第5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羌白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

工 作 设 想

“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全镇生产总值达2.6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比2005年增长50%;人口自然增长率在0.5 % 以内。 主要工作成绩

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一是依托当地棉花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棉花纺织加工业,成立了“鑫桥”等棉花加工有限公司60余家,建立了以新桥、布头为中心的棉花加工基地。到目前为止,棉花加工业已发展到65家,成为全县最大的棉花加工交易市场,年产量为1.0489万吨,总产值可达8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40%。二是外引内联,兴办企业。06年引进投资50万元,建成小寨恒力打火机厂;07年采取股份投资400万元,建成恒瑞纺织有限公司;08年投资350万元,建成恒吉纸品有限公司;09年新桥村党支部书记聂忙生投资500万元,建成新生利棉业有限公司,逐步形成了沿国道以棉花加工、纺织、造纸、建材为主的工业长廊。2010年全镇企业总数达68家,工业总产值达1.1亿元,年均增长10%。

农业产业化。一是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以设施农业大棚西瓜、甜瓜、秋延椒、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规模迅速壮大。

- 1

60盏,街道植树500棵;四是制定了《羌白镇2008-2020年城镇建设规划》,规划已获国家审批。目前已进入基础设施项目申报立项阶段。

新农村建设。农村“六通五改两建设”进展顺利,实现了村村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巷道硬化率达85%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99%,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1%,新增沼气使用户150户,新建村级文化场所两个,在建一个。上报改厕改卫示范村3个,共改厕250户。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扎实开展,共创建卫生文明示范村10个,示范村绿化率达90%。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举办农业技术,劳务输出等培训48场(次),发放资料2.4万余份,受益群众1.5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000人,创经济收入上亿元。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顺利实施,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完成六大民心工程:一是06至07年投资150万元,完成了镇区8公里的道路硬化改造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镇区交通环境;二是08年投资210万元完成了新桥等村的电力馈辅变电改造工程,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安全;三是08至09年投资90万元,完成了姚寨等8个村的人饮旧网管改造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饮水问题;四是07年投资5万元实施亮化工程,在镇区街道及国道安装路灯60盏;五是07年投资70余万元,建设12间政府办公室,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机关实行挂牌上岗制度,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

- 3

因素制约,增长缓慢;三是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完成固定投资目标任务仍十分艰难;四是小城镇建设水平不高,按规划落实资金短缺,城区基础设施排水不畅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特色产业化,城镇现代化步伐,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社会事业大进步,实现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带动,提升特色农业,搞活第三产业,加快劳动力转移,优化资源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西部大镇。

(三)预期目标:“十二五”期末,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4亿元,年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7650元,年递增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以内。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定不移的走工业强镇路子,号召动员鼓励全镇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工业发展中来,为工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大办企业,在全镇上下,掀起第二轮大办工

- 5

挂牌保护。

二、加速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

特色农业产业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全镇特色农业有大突破、大发展。

实施各牌带动战略。“同州牌西瓜”是羌白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业,要做大做强西瓜产业,带动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扩展规模,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西瓜、甜瓜、哈密瓜、秋延椒、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重点推广太丰村丰田合作社“墨桐”西瓜包种子、改技术、包销售,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新建15亩标准育苗基地1个,规模在200亩以上;温室示范园5个。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以示范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抓好畜牧生产;建设第六代日光温室大棚50棚;新建的焦家红提葡萄、白村清香核桃示范基地两个,使全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达到10个以上。

提高特色农业水平。紧抓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扶持优惠政策,投资600万元建成明水、寺前、留村钢竹结构大棚480座,面积1500亩。

三、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今后五年,

- 7

树木500棵。4.净化:实施污水、垃圾处置工程。

转移农村劳动力。鼓励农民进城经商落户,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五年内城镇增加人口3000人。

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总体要求,力争五年时间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现代化村庄。

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村巷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完成人饮改水工程,自来水入户率100%;完成沼气300口,完成改厕项目10个村。

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室17个,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7个,建设村级综合文化场10个。

积极开展创卫和平安创建工作。创建示范村10个,示范巷道70条,确保村巷干净、卫生,村容、村貌整洁 ,生产、交通平安,社会安全和谐。

六、落实惠民政策,实施民心工程

认真落实当的惠民政策,扎实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农村新合疗,粮食直补及农机具补助及农村低保户政策落实和资金发放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党的阳光政策。

实施六项民心工程:一是完成明水、石碑等村的巷道硬化工程;二是完成新桥、户军的电网改造工程;三是完成新

- 9

e) 抓创卫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使镇、村环境优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卫生上水平,创卫工作上台阶。 f) 抓平安创建工作。加大平安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知晓率达100%,确保全镇生产安全交通平安,社会安定和谐。 办好四件实事

1. 实施梁家站扩建及衬砌渠道改造工程,解决1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2. 实施明水、寺前两村的巷道硬化工程,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3. 实施新桥、赵家湾的人饮改水工程,解决两个村2500人得吃水问题。

4. 实施布头等村的电网改造工程,确保村民生产、生活用电安全。

2010年11月25日

推荐第6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

“十一五”以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第五届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乡、农业稳乡、三产活乡、生态绿乡、科教兴乡”的发展定位和主攻煤焦工业、做强烤烟产业、突破常规农业、搞活第三产业、狠抓生态农业、强化科教兴业的发展思路,按照“追求卓越、勇创一流、重点突破、全面夺标”的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乡域经济社会的跨域发展,创造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一、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通过全乡上下的不懈努力,2009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9845.9万元,比2005年增长112.2%,年均递增1353.99万元;完成工业经济增加值3457万元,比2005年增长164%,年均递增537.85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789万元,比2005年增长138.4%,年均递增259.7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93.9万元、比2005年增长72.6%,年均递增83.5万元,连续四年超任务完成县下达任务;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776吨,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793元,比2005年增长65.3%、年均递增374.5元。2009年全乡居民各项存款余额达2175万元、比2005年增长216.1%,各项贷款余额达1334万元、比2005年增长50%。较好地完成了五届乡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乡域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牢固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换个方式搞农业”和“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把农业种到市场上去”的思想,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重点,按照培育壮大畜牧、生态林业,积极发展蔬菜、魔芋、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完成农业总产值4821.5万元,比2005年增长26.54%。一是农技推广取得新发展。共计投入资金50余万元,着力抓好“四线三区”示范带建设,加大良种良法普及推广力度,以点扩面,促进结构调整,培育后续产业,实现了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776吨以上,人均占有粮500公斤,全乡农业良种覆盖率、复种指数、规范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二是烤烟产业持续发展。五年来,按照“稳定规模、优化布局、确保总量、主攻质量”的总体要求和“依靠科技内抓烟叶质量、超前主动外树生产形象”的工作思路,把牢生产每一环节,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督导力度。2009年收购烟叶300.06389担,比2005年增长11.1%;总产值达2200.4401万元,比2005年增长73%;创税440.1万元,比2005年增长60%;担均价达733元,农民来自烤烟人均收入1400多元、户均5200多元,成为惠及全乡广大群众的致富性产业支柱。三是畜牧、果蔬产业发展加快。畜牧品种改良、种草养畜、生态养殖有序推进,春秋两防、养殖小区建设、防疫网络建设等工作得到有效落实,2009年完成畜牧渔业总产值1638万元,比2005年增长70.6%,农民人均来自于畜牧养殖收入约1000元。朝门、底水优质经果和大坡蔬菜基地逐步发展壮大,规模示范效应凸显。四是林业工作得到加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140.3亩,配套荒山补植补造562亩,造竹4648亩,低残林续改1000亩,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185起。林权制度改革圆满结束,共计完成4058户8131宗林地勘界确权及2657本林权发放工作,调处矛盾纠纷45起。五是农村税改成果进一步巩固。五年来,共计兑现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达600余万元,确保了农民负担不反弹。六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子,帮助和引导群众到外地打工、创业或从事季节性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稳定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五年来,我乡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后续产业、新兴产业为主的梯次推进的格局。曾获县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评二等奖。

三、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以煤炭为主的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按照工业强乡的发展定位和主攻煤焦工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挖潜技改、扶优扶强、确保安全”的原则,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关闭非法小煤窑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煤炭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入股、转上、兼并、重组,整合现有小矿井资源,将全乡原有8间煤矿整合为4间、新建矿井1间,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益和企业管理水平,健全完善了企业管理制度。二是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着力夯实以煤炭安全为主的安全基础管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过程监督,安全生产“三项建设”、“三项行动”得到有效落实,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进了安发展,和谐发展,2009年实现了零事故、零死亡目标,获县安全生产一等奖。三是加大国土资源巡查力度,严格落实打非工作“两天一巡查、半月一调度”制度,坚决依法关闭、炸封非法煤窑,杜绝私挖滥采,2006年以来,全乡累计炸封非法无证煤窑168间,其间无一反弹,确保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搞好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协调矛盾纠纷,强化企业周边环境整治,给煤炭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经营环境。五是认真落实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工业污染排放量不超标。六是强化税费征收,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使我乡煤炭量大幅增加,2009年完成原煤产量达17万吨,煤焦税费达987.19万元,比2005年增长21.7%。七是农村经济活跃,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到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6711.9万元,比2005年增长243.6%。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乡容乡貌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实施凝聚力工程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交通、通信、教育、供电、水利和办公阵地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2412.2万元。一是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按照打造纵横通达的交通茅石的要求,主动对接、抢抓机遇,全县第一条工程全长12.2公里、总投资314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26万元、乡级财政出资20万元、煤矿出资125万元)的茅石至中关公路、投资52万元的高垭通组扶贫公路、投资42万元的茅坝三旺扶贫通组公路已完工并通过验收;投资74.8万元全长13.5公里茅坝经山茶至新桥公路建设即将完工,冬修通组公路24.1公里,完成烟基公路规划14.6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通达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建成龙会、中关、高垭、镇龙移动机站、联通机站2座、小灵通机站1座,开通了互联网,建成了茅石门户网站,扩大了信息网络,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积极向上争取,多方协调,使茅坝、镇龙、中关、山茶、龙会、新桥、团结村烤房用电高压电网和团结村平桥、河坝、关口、花坪及高垭村农网改造得到落实,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四是完善了9间中小学校附属设施,改善和美化了学校环境。五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共计投入支农资金1029.2万元,建成茅坝、镇龙、中关、高垭、山茶、龙会烟水配套工程16164亩、烤房290间、沼气池906口、防雹点1个,实施了2210户改炉改灶及龙会、团结村“三小”工程建设,维修改造了集镇人畜饮用水工程,解决了茅石中学、新桥中学、希望小学1300余名学生的生活饮用水难题,修建了中关村大湾、龙会村罗朝窝、团结村关口人畜饮水工程,维修沟堰1条、新建了高垭村排洪沟1条500米,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的较大改善,有效提高了耕地保灌和抗灾能力。六是集镇建设有序推进。出资30.5万元,完成了乡党务政务服务中心、信访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完成了茅石烟站大楼、派出所办公大楼新建工程及卫生院扩建工程;完善了计生服务站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出资80万元,完成了政府办公大楼、机关食堂、政府广场改造;集镇主干道已形成,出资6万元完成了集镇整体规划设计,完成了茅坝大桥建设,集镇路灯、垃圾箱等集镇公共设施改造,改善了办公及集镇环境,提升了对外形象;实施了龙会罗朝窝及茅坝朝门移民工程,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95户,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七是按时完成了天门河水库库区拆迁安臵工作及新桥水库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完成了天门河水库库区3.7公里环湖公路征地补偿,龙会村米元坝大桥、偏岩子大桥及出资80万元的龙会底水悬天观人行便桥建设即将完工,成功实现了天门河水库蓄水。八是“四在农家”示范效应彰显。五年来,实施了龙会底水、水井湾、米元坝、罗朝窝、大坡、上溪沟和茅坝朝门、茅龙以及镇龙冯家坝以“五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硬化通组公路12387米、硬化联户路24304.8米、院坝14500平方米,直接受益人数达2359户9200人;共建黔北民居70余幢、发展乡村旅馆50余家,接待重庆客人204000人次,创收510万元;成功承办了全县第三届乡村旅游节暨茅石野钓活动和西南地区摩托车越野赛以及《科学发展观论坛》节目录制,进一步提升了茅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乡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教育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五年来,在乡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07.5万元,新建了茅石中学寄宿制工程、扩建了山茶小学,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编撰了《西城故里》,完善了小学毕业考试奖、初中教学奖、高中生奖、大学生奖等教育教学奖励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严格执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强化控辍保学措施,保持了小学入学率99.7%、中学入学率 98%,教育“两基”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二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三心”服务理念,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保障必要投入,抓牢主体指标,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率,加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和村民自治工作,抓好性别比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全面落实利益导向政策,率先在全县开展玛丽斯特普服务理念试点工作,成功实现了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活动;全乡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0.8%、流动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57%,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自然增长率为7‰,人口控制在15500人以内。三是文化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等工作,自2007年来,全乡参合人数51174人、参合率达92.7%,共计住院人数达2632人次、门诊人数39836人次,兑现参合补助金250.94万元,群众初步体会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有序开展,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进一步强化了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传染病监测、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快速处臵了水痘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手足口病以及W病等传染疫情,完成了中关、山茶、新桥、镇龙村卫生室改建和乡卫生院扩建工作并通过验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物调查工作有序开展,政府出资1.6万元完成了全乡2000个广播电视地面接收器调视转星工作,从而更好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入开展了“整脏治乱”,建立健全了集镇卫生管理机制,促进了农村脏、乱、差环境的明显改善。四是平安茅石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五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按照坚持和完善综治目标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全面排查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共计投入资金25万元,维修改建了信访综治维稳中心,在集镇及政府办公区域安装了16个视频监控系统,深入开展了“平安五官”工程和强建活动以及严打整治活动,“五五”普法顺利进行,成功处臵了桐道线米元坝群械事件,及时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妥善解决了天门河水库封堵导流洞给群众出行不便带来的系列矛盾及龙会底水组群体阻栏建桥施工事件,确保了全乡重大节日期间社会稳定,基本做到了重大矛盾不出乡镇,实现了发案少、治安好、人民满意的目标。荣获县2009年政法综治维稳一等奖。五是民政救济工作得到深入开展。民政优抚、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助政策得到落实。五年来,共计发放救济粮76吨,救济款56万元,救济衣物405件,帮助了4625户困难群众度过生活难关,完善了乡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了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六是以组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桐梓解放60周年“颂歌给党”红歌大赛、娄山艺术节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七是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新成绩。第二次土地调整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荣获国家级表彰,统计、国土、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曾荣获县2007年综合目标考核三等奖,县2006年、2008年、2009年综合目标考核二等奖。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我乡以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忧患意识,更加注重观念更新,更加注重作风转变,更加注重责任落实,常怀优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对全体干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通过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教育以及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使广大干部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明显好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切实做到了实现好、维护好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二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了村党支部、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选好配强了村级领导班子,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为我乡“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展了以“四民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建立了乡党务政务综治服务中心、8个村级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及4个组级党员便民服务点平台和电子网络服务及监管平台,实行代办制、限时办结制,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增强了基础组织的凝聚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更加健全,使党员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完善了党代表常任制,建立了党委、党支部受理党代表、党员反映情况和社情民意机制,党内决策更加民主;深入开展了“温馨组织”创建活动,不断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得以落实,有效解决了党员发展准、学校及非公有机制经济党建难的问题,增强了组织活力;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加强知识分子党员培养和发展,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增强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落实了村干部生活补助机制,即争取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标准和报酬与工作年限、工作绩效挂钩的方式,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了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干好本职工作;“三级联创”、“三创三强”活动扎实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和设岗定责、党员公示机制、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建责任等机制及“双培双带”工程得到有效落实;深入开展了“三优一满意”创建活动,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文明型“五型”机关,使乡基层站所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村级集体经济及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壮大;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各种培训,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2007年被市命名为“五好”乡镇, 2010年获省抗早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奖。三是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警示诫勉工作、“廉政健心房建设”和“廉政阳光行”活动得以落实;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厂务、事务“五公开”和基层站所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从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得以落实。

推荐第7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劳动保障局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从加强全县劳动保障能力建设入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过全局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就五年来我局劳动保障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重点做了以下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人数由2005年的520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500人次;③各类职业培训由2005年的1020人增加到2010年的4118人;劳务输出人数从2005年的720人增加到2010年3651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 1.企业养老保险稳中求进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由2005年的58户增加到的现在的68户,参保职工由5859人增加到7800人。特别是2009

- 1

运行中。

4.工伤保险稳步推进

工伤保险作为刚启动的险种,为了使这项工作稳步推进,开好头。我们首先抓住以煤炭、矿山高风险企业等重点行业,以农民工为重点对象,大力推进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截止目前,工伤保险参保企业16户,参保人员1489人。

5.失业保险

我县失业保险共有参保企、事业单位3293人,在基金征缴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艰难运行,2010年共完成基金征缴270余万元,确保1252名失业人员能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

6.农保工作前景喜人

从05年以来,全县有5162人参保,基金收入为61.2万元,累计为745名农民支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5.95万元。今后我们要紧紧抓住“瓦塘——魏家滩”大项目的实施、大工程推进的机遇,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参保的政策,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使农保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劳动用工监察和职工维权工作

1.高举劳动监察执法利剑,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在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创

- 3

业的用工行为,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农民工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我们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形象和地位有所提高。

2.畅通职工维权渠道,信访仲裁取得实效

为了增强职工维权意识,提高企业主执行劳动用工的自觉性,我局监察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到职工之中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职工维权知识,并专门购臵了2万元的投影仪和《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释义》光盘,在用工单位巡回放映;先后在兴县电视台播放专项行动内容,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悬挂横幅,散发传单,在各用工单位书写标语口号,公布维权电话:6322392 ,制作监管责任牌,公布了监管人的手机号码,营造了开展规范劳动用工行动的良好氛围,为企业职工畅通了维权渠道。

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我局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有效发挥化解矛盾、协调劳动关系的功能,不断提高劳动信访争议仲裁的办案质量。改进了办案方式,坚持着重调解、及时处理的原则,做到了能调的不裁,该裁的不拖,确保在法定期限内结案。第二,积极创新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方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作用。经常主动与工会、企业协会协商,把三方机制贯穿于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仲裁工作的始末。五年接待来信来访1803件1803人/次,处理1803件1803人/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 5

续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社保基金管理,职工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均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方便了广大职工。

(三)讲政策,搞服务,坚持上门服务

以政策宣传为切入点,通过各种形式让职工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对集中办理的专门性工作,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集体办公“一站式”服务。去年在煤炭企业劳动用工整顿,企业改制等方面,通过与职工零距离接触的方式,面对面谈心,问题解决了,误解消除了,矛盾化解了。

(四)严措施,分责任,确保任务完成

年初签订责任状,将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班子成员采取分工负责方式,各负其责,围绕全面提升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这个总目标。立足现实谋化长远,拓宽思路,脚踏实地地从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着眼着手。紧紧围绕目标责任制这一中心,采取切实可行的种种措施,较好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欠缴严重,扩面迫在眉睫。由于我县是典型的贫困县,历史欠帐多,所以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欠缴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截止2010年12月底,全县参保单位共欠缴养老保险费3500余万元,相当于离退休人员3年应发放的养老金。造成欠费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个别企业

- 7

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就业门路,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了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的调查、收集、传递、发布工作;开展各类就业再就业培训,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二)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县社会保险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覆盖面,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社会保险的综合覆盖率力争达到60%以上。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管理,要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三)要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恶意托欠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加强劳动监察和信访仲裁工作,把劳动争议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要全面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自身建设

劳动保障部门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加大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增加机构编制和办公经费,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办公条件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管理智能化、全力提升劳动保障工作的

- 910 -

推荐第8篇:十一五工作总结

桥北乡“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

‚十一五‛以来,桥北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培育支柱产业为主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借力发展为手段,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步伐;以107国道改造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品位‛的工作思路,科学谋划、统筹发展、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使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五年来,桥北乡先后荣获‚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造林绿化先进乡镇‛、‚新乡市‘五好’乡镇党委‛、‚ 新乡市信访工作 ‘四无’乡镇‛等荣誉称号。

一、应对挑战,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五年来,桥北乡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及重大活动繁多的双重压力下,乡党委、政府全面分析、准确定位,始终坚持‚依托郑州、服务郑州、发展桥北‛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以来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58万元,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人均纯收入2009年达到4989元,年均增长12%;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8

亿元;争取各项无偿资金9553万元。桥北乡连续多年被原阳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桥北乡一直把项目建设做为加快发展的主抓手,把招商引资做为项目建设的主渠道,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强力推进,力求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五年来全乡新开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个,主要项目有投资

1.21亿元的河南大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河南春花秋实桥北饲料加工园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北京东华阳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投资4000万元的名扬肥业有限公司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河南三星科技有限公司桥北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杨帆集团黄金柜台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的河南省教育书刊有限公司印刷厂项目。五年来,全乡新开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7个,主要有大诚生态有机生态园项目,破车庄粮油加工项目,金奥米业市场市场改造项目及刘合庄、盐店庄、马庄、刘庵、小辛庄、破车庄土地整理项目等。

目前,全乡新开工及续建的工农业项目均进展顺利、运转平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我们始终把改善作为最大的政治,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作为重中之重,争实加强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桥北。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来,共争取上级无偿资金9000余万元,

主要完成了幸福渠11座危桥改造,桥北一中初中校舍改建,桥北乡敬老院建设、乡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桥北联通公司、邮政新办公楼建设、桥北变电站改建,马井、马庄、盐店庄、小刘庄、小辛庄等村安全饮用水项目,破车庄、刘庵、小辛庄、马庄、盐店庄、刘合庄土地整理项目,马井、马庄、小辛庄、葛韩庄、胡庄、破车庄等8个村健身项目,新建乡村道路87公里,完成了魏桥线桥北段1.2公里美化亮化工程;2009年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107国道拓宽改造工程开始实施,该项目南至黄河大桥,北至黄河大堤,全长3865米,拓宽改造工程总控制线为130.5米,内容包括双向8车道的主车道,25米的绿化区,双向4车道的辅道及人非共板道等,同时建设照明、排水等设施。该工程由新乡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总投资3800万元,目前,地下雨污管网、光缆搬迁、主车道加宽,25米绿化带备土、国道东侧54米范围内拆迁等工作已经结束。工程完工后,将彻底实现107国道桥北段和郑州中州大道的隔河对接。 二是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加快发展。桥北乡是新乡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乡,全乡共规划7个社区,‚同心源‛社区2008年10月启动,由马井村委和康馨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已建设住宅370套,完成社区道路3公里,水系、绿化景观4000平方米,排水管道1800米,产业带动商贸楼12000平方米;马庄社区2008年8月启动,由马庄村委自筹资金启动建设,已建成住宅260套,在建50套,入住90户,完成道路2.5公里,‚银河‛社区由河南佳大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0年5月1日正式动工,在建住宅20套;整合破车庄、刘庵、小辛庄的‚黄河春天‛社区,于2010年10月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另外整合大张庄、老庄、刘合庄的‚清华城‛社区,整合小张庄、司窑的‚亲水河畔‛社区,均已和开发商签订协议,土地测绘、

附属物清理补偿工作也基本结束,即将开工建设;盐店庄、尤拐、范庄、小刘庄四个村所整合的‚幸福源‛社区将于2011年启动。三是综合治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桥北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信访工作会议精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对全乡信访积案、老上访户进行集中会诊,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一抓到底,有效地扼制了全乡信访抬头趋势,通过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深化平安建设,强化基层防范,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确保了全乡在奥运会及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大局稳定。2007年桥北乡信访接待室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评为‚新乡市文明接待室‛、2008年被评为信访工作‚四无‛乡镇,200

6、200

7、2008原阳县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乡党委书记韩卫军还被市政府记‚三等功‛。计划生育上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率连年控制在11‰以内。四是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乡现在五保供养140人,农村低保1214人,五年来,共发放供养、低保资金220余万元;巩固两基‚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全乡组建腰鼓、盘鼓、戏曲等文艺表演队17个,农闲时节、传统节日,宣传政策、移风移俗,丰富了群众生活,马井、马庄在被评为‚市级文明村‛的基础上,2009年又被评为省级文明村;乡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初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三、抓住关键,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一是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所为‚一把手‛工程,切实落实‚一岗两责‛。全乡各级、各单位的负责人都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二是建立并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广大乡村干部的廉政意识增强,廉洁行为规范。三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廉洁自律意识和政治理论水平。四是以廉政文化‚五进‛为载体,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廉政文化‚五进‛活动。五是深入推进源头治腐工作。切实抓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以及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推进‚阳光工程‛。

四、强化党建,奠定跨越发展的组织保证

桥北乡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推进‚四议两公开‛为平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党委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地方党委建设的意见》,积极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议大事、抓人事、谋全局,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努力使各项决策不仅要符合上级精神,而且更符合桥北实际。二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文明型‚五型‛机关,使乡基层站所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顺利完成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选好配强了村级领导班子,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在全乡推进‚四议两公开‛,加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在全乡党员中开展服务承诺和设岗定责、党员公示机制、民主评议党员等机制,‚双强双带‛工程得到有效落实,增强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加强知识分子党员培养和发展,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标准和报酬与工作年限、工作绩效挂钩的方式,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了村干部认

真履行职责、干好本职工作,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各种培训,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马井、马庄两个省市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两个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五好‛农村党支部,2008年马井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升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2010年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师忠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中共桥北乡委员会 桥北乡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6日

推荐第9篇:十一五档案工作总结

蔡甸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十一五”档案工作总结和2011年档案工作安排“十一五”时期,我局档案事业在市局的领导下,在上级档案部门的关心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服务大局,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区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一、“十一五”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一)档案服务大局的效能显著增强

结合档案工作实际,确定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和切入点,强化档案工作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以档案工作的特殊功能,彰显档案在各个领域的突出作用,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档案资源建设成效日益凸显

不断夯实档案服务基础,致力于档案资源建设,加大档案资源整合力度,严格按照《档案法》有关规定,及时、依法接收档案进库。对接收进馆的档案进行规范整理和科学保护。五年来,共接收、整理档案两万余卷。保证了进馆档案的完整、齐全归档,确保馆藏档案具备安全保管条件。按档案管理规范进行分类、著录、标引、编研,对 1

文件及图档扫描。

(三)档案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转变观念,开拓眼界,提高对档案数字化、信息化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争取资金,加速开展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工作,统一了电子文件归档程序,在接收纸质文件的同时,接收电子文件进库,使查阅工作更加快速、便捷。

(四)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成果更加丰硕

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制度。通过学习和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

二、2011年档案工作安排

档案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抓基础管理,努力提高档案工作服务水平,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档案人才体系建设。要适应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着眼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教育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发展能力,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通过参加培训班、业务交流等多种不同形式,进一步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培养良好作风,提升业务能力。二是加强干事创业环境建设。为档案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充满生机活力工作机制,形成风正气顺、团结共进的良好风气,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大档案事业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改善档案管护条件,进一步整合档案资源,努力提升服务功能,推进我局传统档案馆向现代新型档案馆的转变。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源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水平。提高档案利用率,进一步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的需求,使档案信息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合理、有效地利用。

(四)加强档案法制体系建设。推进档案法规教育活动,加强对档案干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进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五)加强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要加强档案规范化服务,简化档案利用手续,完善档案“一站式”服务,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六)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确保档案安全,是党和人民对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建立严格的档案安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安全防范预案。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确保各个工作环节中档案的安全保密。

二0一一年四月一日

推荐第10篇:“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密云二小“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概况:

学校截止目前共有101人参加继续教育(其中专任教师84人,非专任教师17人,干部7人);本科以上学历73人(其中研究生毕业或在读3人,十一五期间本科毕业15人);07年以后进入系统共14人(其中07年2人,08年8人,09年4人)。

征文: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007年来,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将“十一五”学校继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继续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1、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宣传工作,转变教师观念,牢固树立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针对继续教育工作中少数教师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宣传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懂得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佳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认真学习继续教育文件,领会继续教育精神。自开展继续教育以来,我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继续教育文件,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文件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成立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我校自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就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规划的制定与总结),由各部门主管及档案员(文字档案)电教员(音像档案)为组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小组,分工负责。这样做到领导重视,保障了我校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管理,多层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1、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与教师工作考核挂钩。我校每学年制订详细继续教育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目标,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检查继教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考核,有记录。

2、加强干部学习与培训。建立双周干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学习、研讨,提高干部教育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组织干部学习了《新基础教育论》、《领导力成功20法则》、《致加西亚的信》及《幸福教育》系列等书籍。学习的形式为: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分章负责主讲,形成文字稿和PPT,其他人结合学校自身工作进行研讨,具体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特别是现在二小的领导班子成员极为年轻,有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成员。这样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年轻成员更快更好的成长。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干部培训班,如校长高级研修班、名校长工作室、校级干部资格培训、骨干教师管理培训和教学总务干部培训班等。

3、打造学习型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读书工程”,以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读书工程”是二小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新举措,也是学校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学年,学校都会为教职工买一本书。教职工边读书边记读书笔记、撰写读书体会。2007年度,全体教职工读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语真情》;2008年度,我们采取不同学科、不同部门读不同的书籍的学习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读书的目的——语文教师读了《小学作文步步高(上中下)》,目的在于提升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数学教师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目的在于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力;科任教师读了《透视名师课堂管理》,目的在于提升科任教师管理学生的水平;三处(后勤、教导处、德育处)教师读了《致加西亚的信》,目的在于提升三处教师为前勤教师服务的意识和水平。09年以后结合学校幸福理念学习了刘次林的《幸福教育》、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和美国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学校在E-Cla平台上开设了读书交流专区,教师们把自己的读书体会随时上传,与同事分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期末学校召开了读书交流会。2008年10月28日,还特意邀请吴正宪老师来校,与数学教师一起召开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交流会。吴老师对这样的学习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教师们的读书体会给予明确的评价。“读书工程”促进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建立教师阅览室,丰富教师学习资源。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我校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教师订阅了100多种报刊,如《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等,为教师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老师们通过长期的学习,提升了政治素养,提高了教学技能,开阔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通过配发“知网卡”,促进骨干教师的学习;通过每学年一次的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出版《论坛文集》,促进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每年投入近10万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全国各学科教学年会活动,如数学骨干张杰参加在重庆举行第八节全国数学年会,刘黎明等音乐教师参加浙江杭州举行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王海燕参加安徽举行的美术教学研讨活动,派英语教师参加武汉举行的英语课堂大赛活动,0

9、10连续两年派16名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现代与经典”教学研讨活动。

5、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提高学历教育。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发展,使广大教师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校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学习。到目前为止,我校有1人取得研究生学历教育,一人在读研究生学历教育;59教师取得本科学历,有2名教师现正在参加本科学习。

6、新教师上岗培训 ,本着严要求、快成长的原则,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迅速提高专业技能。开学初,建立新教师与骨干教师帮带关系,请老班主任做班级管理专题讲座。督促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中心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学期末,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有很明显的进步,一部分教师已经能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尤其是自2007年后,学校进行了多次组织教师加强“内功”的培训,开展了师德培训、教育理念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一)教师师德培训工作,常抓不懈

1、落实内容,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2、落实时间,为了保障学习时间,学校规定单周教师政治学习,请专家作报告,组织教师观看相关光盘,并采取学习—反思—讨论—交流的培训模式,教师参与面广、积极性高、针对性强,从中受到了启发。

3、班主任培训走向深入,为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学校狠抓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结合我校教师年龄的特点,对新上岗班主任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让老教师介绍自己管班经验、怎样与家长、学生相处、怎样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怎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等班级管理常规知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组织教师培训,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上请学校优秀班主任作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经验介绍,我校还邀请专家讲座,如怀柔一中的马宏民老师是2008年北京市十佳教师,她是十佳教师中唯一的一名远郊区教师。2008年10月27日,请她为学校全体党员和教师做讲座,学习她优秀的班级管理经验。

(二)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业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培训中做好信息技术培训。我们的做法是“做中学,学中做”。

1、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能力。教师掌握文字表格处理、网络资源浏览与下载、邮件发送等基本操作。

2、学校与北师大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合作,针对教师实际,采取分层培训,分别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Flsh制作和网页制作培训;对中老年教师进行ppt制作培训,极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三)以“两杯竞赛”为平台进行新课程教育理念培训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我们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着重学习叶斓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幸福教育》和《教育新理念》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1、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

2、确保培训时间:教研组充分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学科教研或集体备课。

3、形成培训系列:组织教师在学科组内交流、分析、讨论教学理念和我校课堂教学的相关点和生长点,从而探索和寻找两者的最优结合点,使教师能将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及时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反过来再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经历“实践→探索→完善→实践→成功”之路;同时通过赛课,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反思开展活动。

4、开展教学竞赛,学校为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每学年定期开展两次以“自主开放理念”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第一学期是青年教师“白檀杯”教学竞赛;第二学期是中年教师“烛光杯”教学竞赛。通过理论答卷、现场备课、课堂竞赛等历时一个多月的竞赛活动推动了学科教研工作,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结合岗位特点,加强非专业教师培训

1、非专业教师岗位多、专业杂,涉及到教辅岗、工勤岗,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结合其岗位和专业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在制定学年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中,根据培训中心非专业教师培训建议明确各岗位学习内容,如教务干事学习“教务管理制度与方法”、“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等。由于缺乏相关书籍,我们采取网络下载的方法搜集资源开展学习。学年末根据学习笔记或学习体会进行考核。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

1、加强继续教育管理,统筹安排,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3、应增加校际间的交流与勾通,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11篇:区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XX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推进“两个加快”,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跨越

,争创一流,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一)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我区与极重灾区紧邻,地震造成的损失达到279.48亿元,是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0倍;没有中央确定的对口援建省市,各项重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收入,实现十年目标”的重建思路,制订并优化了区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37个,总投资204亿元。突出“四个优先”,注重科学重建、阳光重建、务实重建,争创一流,灾后重建全面提速,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2010年10月底,已竣工项目734个,完成投资196.18亿元。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事业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等均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除10个极重灾区外,全省51个重灾县中,XX重建具有标杆意义。

(二)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006-2010年,辖区GDP(预计、下同)年均增长17.81%,2009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2010年预计达252.5亿元,比“十五”末预计增长1.27倍。2010年人均GDP达36536元。“十一五”期间,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17亿元,远远超出了“十一五”规划84.81亿元的目标,为“十五”期间的3.69倍,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道路、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电力、天然气、市政设施建设均大大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

二、三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2005年的12.71:52.24:35.05调整为9.50:60.00:30.50,工业化率达54%,属于全省少数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区(市、县)之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前1年将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了“百亿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525工程”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企业和增加值占了全区70%。形成了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三大支柱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展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达到新的水平。围绕服务城乡,商贸、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25.87%,2010年预计达6.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85%,超过GDP年均增速,2010年达70亿元,比2005年的30.78亿元增长1.27倍,市场繁荣活跃,新型业态发展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专卖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各类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竞相崛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推行,农村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三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沿山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成为XX各区(县、市)中,唯一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区(县、市)。

(三)改革日趋深化,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十五”圆满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农村综合改革又走在全省前列。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为突破口,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突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六个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城镇化率达62%,比2005年提高 7个百分点;新农村示范村、扶贫村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多种经济成份加快发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建

第12篇:区县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推进“两个加快”,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跨越,争创一流,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实现了“十

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一)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我区与极重灾区紧邻,地震造成的损失达到279.48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40倍;没有中央确定的对口援建省市,各项重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收入,实现十年目标”的重建思路,制订并优化了区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37个,总投资204亿元。突出“四个优先”,注重科学重建、阳光重建、务实重建,争创一流,灾后重建全面提速,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10月底,已竣工项目734个,完成投资196.18亿元。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事业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等均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除10个极重灾区外,全省51个重灾县中,重建具有标杆意义。

(二)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辖区gdp(预计、下同)年均增长17.81%,,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预计达252.5亿元,比“十五”末预计增长1.27倍。人均gdp达36536元。“十一五”期间,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17亿元,远远超出了“十一五”规划84.81亿元的目标,为“十五”期间的3.69倍,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道路、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电力、天然气、市政设施建设均大大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

二、三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的12.71:52.24:35.05调整为9.50:60.00:30.50,工业化率达54%,属于全省少数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区(市、县)之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前1年将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了“百亿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525工程”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企业和增加值占了全区70%。形成了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三大支柱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展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达到新的水平。围绕服务城乡,商贸、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25.87%,预计达6.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85%,超过gdp年均增速,达70亿元,比的30.78亿元增长1.27倍,市场繁荣活跃,新型业态发展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专卖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各类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竞相崛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推行,农村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三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沿山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成为各区(县、市)中,唯一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区(县、市)。

(三)改革日趋深化,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十五”圆满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农村综合改革又走在全省前列。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为突破口,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突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六个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62%,比提高 7个百分点;新农村示范村、扶贫村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多种经济成份加快发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建成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监察。统筹推进投资、财政、水务等体制改革,健全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绩,完成了“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实施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推行了“乡财区管”的财政管理模式,改革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财

政投入模式,水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投资引资方式,主动对接发达地区和海外产业转移,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组队参加市外、省外各类展会,结合灾后重建,力促项目落地,“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市外资金134.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56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71%,预计达 5005万美元,为1.67倍。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不断改善

以“八项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程进展顺利。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示范服务中心(站)、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实现低保人群应保尽保,“五险一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五保”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文化体育、社区建设和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扶残助残、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82%和11.88%,分别达17952元和688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城乡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水平日趋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日趋改善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由的18.30%提高到的21.50%。严格环境准入,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100%。推进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狠抓技术研发推广,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五镇两线”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七进”、“三个集中整治”和“五乱治理”,新建(增)环卫设施和设备,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六)推进“和谐”建设,社会安全稳定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大力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全面推行稳定风险评估、会商制度。“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绝大多数经济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急预警、救援和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第13篇:“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口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海口”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增强环卫发展活力,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局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十一五”期间及2010年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党章教育活动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省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见》、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相关内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新党章。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全局上下营造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预防监督体系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关于开展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专题教育活动,精心制定了《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200

6、2007年纪检监察工作方案》和《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外,我们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环卫意识。一是以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重点,大力宣传环卫法规政策,组织干部职工走上街头,宣传讲解环卫法规和常识,现场发放环卫宣传资料4万多份,对乱吐、乱丢和乱倒的“三乱”行为进行劝导。二是开展以“营造优美环境,共创和谐海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环卫法规专题咨询解答。三是抓好专题宣传报道,结合环卫工作各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等媒体适时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卫法规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创文明卫生城市的良好社会风尚,取得了全社会关注环卫、理解环卫、支持环卫的良好效果。

(三)积极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五五”普法活动和依法行政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通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及时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制定《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入动员,扎实开展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查摆问题,认真制定并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十项制度》。

按照市政府普法办“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对五年来我局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和自查,认真准备备检材料,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按照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要求,认真清理近年来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完成了备检材料准备及自查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省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督导检查小组的检查。

(四)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十一五”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通过专题辅导、上党课、看录像等方式组织学习。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期间,撰写了多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出宣传栏的形式进行了交流,2009年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完成了6个调研课题,形成6篇调研报告,向市委学习办上报了31期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简报,其中7篇简报被市委学习办综合采用。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参加测评的共计55人,共发出测评表55份,收回有效测评表55份,对所提出测评内容,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2.7%,基本满意率为7.3%。

(五)以“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五大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深入开展“椰城环卫杯”竞赛评比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对“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椰城环卫杯”创建工作摆在局党组、局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市区环卫部门成立了评比竞赛领导小组和健全了《检查评比方案》,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按照《方案》的评分标准和要求,制定本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检查评比实施细则。同时,在人、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检查评比机制,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三是为了做好“环卫110”应急系统和“12345服务热线”,我局对群众投诉的每一宗案件都及时处理和反馈,五年来共处理了23000多件群众举报投诉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

在“五大工程”的清洁工程整治工作中,各级环卫部门共组织投入近20万人次,动员社会力量30多万人次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较大规模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达到300多次,清理卫生死角4000多处,清理生活垃圾30多万吨,建筑垃圾200多万吨,与责任单位新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40多万份,向店铺、居民和排档发放垃圾容器共计20000多个;环卫干部职工及义务监督员上街巡查、纠正、劝阻各种违章行为,共处罚违章人员4200多人次,做义工人数共计1000多人次。

(六)实现颜春岭垃圾处理场污水渗透液达标排放

为了彻底解决垃圾渗透液处理达标排放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1359万元资金对垃圾渗透液出水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改造。经过3个月的调试运行,渗透液日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以上。通过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环保验收。“十一五”以来,污水厂每日处理污水约300吨,共处理污水53万吨。完成了250吨COD的减排指标。

(七)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锐意进取,环卫作业社会化、企业化、产业化改革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环卫改革加快了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是完成了三批(2006年、2008年、2010年)252条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工作,新建的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已全部由企业承包管理。二是为实现小街小巷的长效管理,解决我市小街小巷缺少管理经费、脏乱差现象的突出问题,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我局又完成全市2677条294万平方米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承包管理。三是搞好水域垃圾的管理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水体保洁工作一直以来都

是多头管理,各部门均没有专业打捞队伍及设备设施,没有形成统一体制,职责不清。我局于2006年底对水域垃圾的管理进行全面调研,向市政府提出了管理方案并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并于2006年对城区水域环卫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我市水上环卫工作赢得了市民、环卫工人和政府的“三满意”。四是采用BOT模式向社会融资,由企业投资4.66亿元,日处理量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200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八)积极开展征收垃圾处理费前期工作

2006年8月我市组织市环卫局与市物价局、水务局赴中山市学习其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做法经验,了解到中山市采取的“水消费系数法”,具有规范、公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解决了收缴率低和收费成本高的难题。为此,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从2006年底开始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经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在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努力下,完成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可行性调研、原始数字采集、垃圾处理成本的评审、收费标准的制定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08年8月通过了垃圾处理费征收价听证会。2009年10月,市环卫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草案)》,市物价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我局与市物价局对收费办法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9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目前我局正与水务部门进行收费软件升级改造工作,计划2011年2月正式实行。

(九)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环境卫生整治和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积极配合官兵做好“两湖四沟”清淤期间道路的防污控污工作,先后圆满地完成了蒙牛城市之间、中国铁人三项赛、建省20周年庆典、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海口游艇经济主题论坛、奥运火炬传递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等多次大型活动期间的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使城市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做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在2006年6月国家建设部开展对全国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等级评定工作中,我市垃圾处理场被评为“一级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受到参评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表扬。“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设计工艺及规范作业要求,对全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由2006年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1000吨增加到现在的1350吨。五年来,我市垃圾处理场共处理约194.5万吨生活垃圾,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其中日均转运车次由65增至78,全部做到日产日清。

(十一)建筑垃圾规范管理

为做好建筑垃圾规范管理,一是突出整治泥头车污染城区道路和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难点问题。几年来,我们多次会同市城管执法部门、交通和交警部门对在城区内超装、超载、车辆带泥上路以及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违规行为实施专项整治,共计处理各类违章行为16478宗(其中扣车3425台次,扣牌5367件次,教育放行7686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二是借大型会议、赛事、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卫生死角和建筑垃圾清理工作。几年来,共计集中整治各类卫生死角1268处,清理整治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的重点、难点部位500多处,共计清理和处置各类垃圾(主要是无主建筑垃圾)约25万多立方米,确保了各类会议、赛事和节庆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确保进场处置的建筑垃圾无再次污染,为保证进场建筑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置,我们垃圾

处置场的工作人员几年来一直坚持垃圾随到随推,定期对进场垃圾进行洒水除尘等作业,不留任何污染隐患,几年来市渣土管理所利用建筑渣土回填城区周边的废旧石坑、砖坑和低畦地,为政府恢复可供建设、生产用地约500亩,为海口市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二)按时完成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实行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我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十分重视,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1、落实公厕的建设任务

根据《海南省公共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口市目前公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口市公共厕所建设实施方案》。为了解决我市城市公厕数量少,市民和游客上厕难的问题,2010年我市建成公厕59座,改造公厕22座,设置了52座移动环保公厕,美兰机场、海口火车站、东线高速路海口段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等已完成了配套卫生间的升级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2、中小型垃圾转运站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海口市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工程项目,至2010年底,已按计划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了大型垃圾中转站、江东中型垃圾中转站和50座小型垃圾转运站,配套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备和车辆,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市垃圾收运能力和水平。

3、城乡环卫设施的建设

市财政第一批安排26万元购买500多个果皮箱,为加大“五大工程”整治力度,第二批安排经费326万购买了6300个,现6800个果皮箱已全部安装到位。市、区政府和环卫部门在资金等方面也尽量向乡镇倾斜,为23个镇环卫站购买手扶拖拉机50辆、手推车500辆、垃圾收集车9辆。2010年年底400座农村密闭式垃圾屋全部完工,与这400座垃圾屋相配套的2000个标准垃圾桶、500辆手推车、50辆简易垃圾收运车和4辆后装垃圾运输车也采购到位,方便了乡镇垃圾的收集运输。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

为推进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2009年以来相继完成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焚烧线、主机设备、建筑工程的招标及项目核准、接入系统、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并经取得土地、环评、地质灾害、压覆矿资源等支持性文件。并与建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签订融资协议,完成场地勘查、场地平整等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现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11年2月1号机组开始发电,6月完成性能试验验收竣工。

(十三)完成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五年来共收到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101件,已全部完成答复,满意率达100%。

(十四)完成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和妇女儿童工作

“十一五”期间,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各种培训工作;办理全局干部职工的工资、社保等缴费工作;搞好人事档案室的管理制度;抓好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学习培训及考试工作。

我局对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为顺利开展计生工作,每年制作四期计划生育宣传栏,共发放宣传册1200多本,为广大群众营造实行计划生育的良好氛围。积极实施《海口市妇女发展规划》和《海口市儿童发展规划》,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努力探索全面实施“两规划”工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推动了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14篇:“十一五”民政工作总结

铸就新辉煌 开创新局面

——临潭县“十一五”民政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王明仁

2006年以来,临潭县的民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民政工作,深入实施县委确定的“125552”发展战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十二五”开局年目标,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临潭县及该县民政局受到国家民政部和省州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2008年临潭县民政局被国家民政部嘉奖“临潭县民政局在抗震救灾工作成绩突出,给予嘉奖”,民政局局长秦尚德同志也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抗震救灾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临潭县连续两年被甘南州政府评为“农牧村五保集中供养先进县”,2010年临潭县被甘南州政府评为“养老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县民政局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命名“4·25”新城冰厂湾矿山坍塌事件抢险救灾和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被连年命名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党风廉政建设、统战民族宗教和禁毒等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荣获综合经济责任指标考核

一、二等奖,民政局干事张东鹏被省委、省政府,甘肃省军区授予“8·8”舟曲泥石流救灾先进个人奖。

临潭概况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全县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属高山丘陵地带,气候属高寒干旱区,年平均气温3.2℃,降水量518毫米,无霜期65天。全县辖3镇13乡,141个行政村, 44012户,总人口15万多。由于受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之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地震等灾害频繁,农牧民群众返贫率高,生活和住房条件十分困难。1986年被列入省扶贫困县,1993年被列为“两西”扶持县,1994年被列为国扶贫困县。

“十一五”铸就民政工作新辉煌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民政工作在减灾救灾、城乡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专项事务管理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

(一)减灾救灾工作扎实有效

1.救灾工作成效明显。采访中临潭县民政局局长秦尚德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临潭县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多达46起,特别是2008年“5·12”地

震灾害,临潭县涉及16个乡镇9.5万多人,群众受灾损失严重。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争取到灾后重建资金1.8亿元,完成了4000户民房重建和9146户民房维修;完成了投资6738万元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建设项目(临潭县应急避难场所、临潭县科普教育基地)总投资518万元。五年来,临潭县累计投入灾害救灾资金2526多万元,发放救灾面粉51000多袋、被褥9600多床、衣物51000多件、大小帐蓬1161顶,以及大量生活必须品,救助灾民30多万人次;在2006-2008年三年间投资173万元,为190户特困受灾群众重建住房570间,为130户特困群众改造危房390间;有力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未发生因灾饿死、冻死和大批人口外流乞讨现象。各类救灾款物都按程序发放,实现了安全有序运行。

2.防灾救灾工作措施得力。一是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制定了灾情信息上报责任制,规范了救灾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了救助管理体系,成立了临潭县防灾减灾委员会,不断完善了县、乡(镇)、村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三是加强了救灾款物管理,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和及时核销上报制度。在“5·12” 抗震救灾期间和2006至2008年实施灾民建房期间,制定了《临潭县抗震救灾物资使用管理办法》和《临潭县灾民建房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了各类救灾款物安全运行;四是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常抓不懈,群众防灾减灾和自救能力不断提高。

3.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通过积极争取资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至2010年底,投资18万元的县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基地和投资500万元的县城避难场所已投入使用。争取到临潭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130万元,预计2011年底投入使用。

(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五年来,该县民政局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认真落实党的亲民、爱民政策,突出抓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了城乡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全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1.城乡低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政策不断落实。一是强化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素质,完善民主评议、三榜公示制度,规范城乡低保操作程序,努力打造 “诚信阳光低保” 。二是逐步实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这些来,临潭县城市低保共进行了四次提标,保障人数从2006年的4835人增加到2010年的5760人,人均月补差从57元提高到145元,五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4013.56万元;农村低保从2007年实施以来,通过先后三次提标扩面,保障人数由2007年的16386人增加到2010年的42080人,年保障标准线从600元增加到850元,四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8000多万元。三是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加大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核查力度,做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保障资金有升有降。四是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逐步实现了规范化操作管理,低保档案管理电脑化操作得到普及。五是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全面实施,做到了惠农资金“一折通”、“一册明”。

2.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了五保对象应保尽保。一是五保供养人数和标准不断提高, 至2010年底五保供养人数达到993人,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达到22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达到1800元,累计支出五保供养资金690.6万元。二是五保供养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新城中心敬老院落成,将符合供养条件的40名五保人员进行集中供养。2009年争取到临潭县社会福利院

建设资金386万元,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容纳100名左右五保人员和“三无人员”,五保供养将迈上新的台阶,推动临潭县五保供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2009至2010年度连续两年临潭县被州政府评为“五保供养先进县”。

3.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从2007年开展以来,有效缓解了临潭县城乡特困家庭重特大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年来,共救助城乡特困家庭病人4.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730多万元。2009年和2010年为部分低保对象和五保户代缴医疗保险和参合费83万元。2010年度共救助城乡特困居民1621人,发放临时救助金47万元,切实解决了低收入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三)基层政权建设加强、优抚安置政策到位

五年来,临潭县进行了第

六、第七两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依法选出了群众信任、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年轻有为,能带领农牧民致富的村民委员会班子。形成了一个民主管理化、科学决策化、办事公开化、制度严谨化、工作规范化的基层政权建设格局,使农村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年来,全县累计接收安置转业士官和城镇退役士兵41人,安置率达到100%,自谋职业率达60%以上。积极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活动,大力开展军地援建“双十工程”人力和物资的投入力度,组织了“八一”慰问、送图书、送文化等双拥共建活动。

(四)社会专项事务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1.勤奋工作,行政勘界任务的全面完成。将该县原有的19个乡镇撤并为目前的16个乡镇。对全县16个乡镇的29条220公里行政界线完成了调查、踏勘、标绘、埋设界桩、走向说明等工作,为创建和谐边界提供了保证。2.截至2010年底,全县依法登记民间组织8个,其中协会组织7个,学会组织1个。3.立足基层,老龄事业发展有序。2010年度该县民政局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养老服务先进单位”。4.大力实施“蓝天计划”、“明天计划”和“重生计划”。6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了救助,8名疝气儿童进行免费手术。

五年来,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福利彩票发行成绩喜人。福利彩票发行销售总额达到561.2万元,为省州筹集公益金扶持社会福利和弱势群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10年,全面完成了全县散居孤儿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建立了93名孤儿档案及信息化数据库。婚姻登记、收养登记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二五”开局成效显著

2011年是民政“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和项目建设等主要工作成效显著。

一、社会救助工作稳步推进

1.城乡低保提标工作任务于6月底圆满完成。上半年按期完成了提标任务。一是在4月份,由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城乡低保提标工作会议,作安排部署具体要求工作。民政局对县乡(社区)低保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进行了业务培训,印发了《临潭县城乡低保提标实施方案》等9份相关材料,保证了该县城乡低保提标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按提标要求,把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平均月补差达到150元。1-10月,为全县5760名城市低保对象共发放城市低保金783.84万元,肉食补贴289.59万元,生活补贴金83.87万元;把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线提高到1096元,平均补助水平月人均达到72元。前三季度,为全县42080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 2692.32万元,生活补贴金417.08万元。三是进一步健全

了档案管理制度。四是加强了动态管理力度,城乡低保对象动态人员472人,其中农村266人。2.城乡低保规范宣传年活动初见成效,低保政策进村入户,使该县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政策进一步落实,准入评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对象准确率达到95%以上。3.农村五保供养保障有力。1-10月份,为全县1054名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金131.72万元。4.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有序开展。1-10月份,共发放医疗救助金408.5827万元,医疗救助869人次。为全县16个乡镇的2781人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资金60.8万元。

二、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有效

今年1-10月,该县共遭受各类自然灾害6起,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28.07万元。面对频发的各类自然灾害,民政局在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能力,完善了县乡(镇)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同时。共争取到救灾资金218万元,及时下拔到各乡镇,并下拨冬春救助面粉5000袋。至十月份共发生火灾12户12起,向受灾户送去慰问金1.6万元,被子35床,棉衣40套,面粉30袋,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1.边界区划地名管理进一步规范。今年4月10日,在该县召开了临潭、岷县两县边界线联合检查工作联席会议,补栽了潭岷1号、潭岷2号、潭岷3号界桩。通过宣传教育,目前没有发生边界区矛盾纠纷。在认真抓好路、街、巷等地名标准的命名和设置工作的同时,将启动《临潭县行政区划图》编绘工作。2.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正常开展。共接待和劝导救助人员85人,实际救助80人,共发放救助资金6500元;经筛查、认定,共发放2010年110名孤儿救助资金47.52万元,每人每月达到360元。3.继续实施“明天计划”和“重生计划”,对符合条件的3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免费手术;对3名符合兰州市脑病康复医院专家核查条件,已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正在进行康复训练。

4、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民政局办理来信来访60件(次),其中来访55人次,来信5件,均已全部办结,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投资130万元的临潭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投资386万元的临潭县社会福利院即将投入使用,计划投资120万元的冶力关敬老院项目,已争取到省慈善总会和省民政厅资金共46万元,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

第15篇:“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会东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会东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农村公路改造的历史机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建、养、管”并重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县农村公路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县53个乡镇和318个建制村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3.7公里,全县大部分乡镇实现了通油路。

一、“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发展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全县共建成20个乡88公里通乡油路,投入建设资金1438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85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部分3520万元,地方自筹部分1339万元,目前资金缺口9523万元。共完成通村公路81条。其中通达工程81个村505.7公里,通畅工程14个村共计105.8公里。农村公路依靠其点多、面广的特点,深入广大区乡,在公路整体路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县农村公路网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一直将解决通乡通畅问题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年年初,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加大地方配套,改善交通出行条件。

近年来,我县逐步调整了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提出要以通畅为主的速度规模型增长向注重路网服务水平的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本着“先县道、后乡道”的原则,逐步提高农村公 1

路改造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公路技术等级,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县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农村公路的养管水平逐年提高。

二、目前农村公路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不足。农村公路没有真正形成闭合畅通的公路网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仍受到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从我县实际情况看,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资金、土地及建设规划等原因,致使出现了邻县、邻乡之间断头路普遍现象。

2、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筹措日益艰难。从我县农村公路的发展历程看,“十一五”期间的农村公路主要是依靠省、州补助与地方自筹等政策和措施发展起来的,并未形成稳定的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交通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下,建设资金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加之我县经济实力原因,县政府财政投入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需求。

3、养护管理不到位。“三分建,七分养”,规范、合理的管养模式对农村公路而言至关重要,但对于农村公路临时性、突击性的群众性养护仍是最为常用的养护办法,不能从根本上道路的养护问题,特别是养护工程的实施受资金制约尤其严重。目前我县虽然都建立了专门养护机构,但人员力量薄弱、设备不足、经验欠缺,养护机制并不健全完善。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第16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团委)

高举团旗跟党走

创新载体强服务 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覃塘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

五年来,全区各级团组织切实履行团的职能,认真找准切入点,精心打造结合点,努力攀登制高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圆满完成了覃塘区第二次团代会确定和区委、区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实现了覃塘共青团事业的新跨越。现将‚十一五‛期间覃塘区共青团工作总结如下。

一、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正面引导,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有效

五年来,我们认真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牢固构筑覃塘青年坚定信念跟党走的强大精神支柱。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国情、团情教育,创建生动的学习形式和载体,充分利用‚学习雷锋月‛‚五四‛、少先队建队日、‚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特别是五四运动90周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等重要契机,深入开展 ‚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覃塘同成长‛、‚高举团旗跟党走,保持先进争先锋‛、‚民族精神代代传‛、‚荣辱观从我树起‛和‚与老人携手‛等主题教育,举办迎奥运‚青春覃塘〃盛世中华‛文艺晚会、‚践

1 行科学发展观‛五四青年演讲比赛、‚强区之路〃青春使命‛论坛、‚弘扬五四精神〃青春献礼六十大庆‛唐诗汉赋声乐大赛,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深入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化‚手拉手‛、‚雏鹰争章‛、‚红领巾与光荣同行‛、‚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等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明辨荣辱、扬荣拒耻,与时代新风同行。连续几年来组织覃塘镇中心小学参加市举办的少年军警校或少先队检阅比赛均获得第一名,充分展示了我区少先队强大的精神风貌。

二、紧扣党政中心,突出工作重点,服务大局发展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大局,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经济、社会建设各条战线建功立业。

大力实施青春建功新农村‚兴旺行动‛。我们坚持示范先行的原则,以六务村、龙凤村、中团村陈村屯、陆村狮子屯等村屯为试点,整合社会资源,重力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精心打造覃塘区共青团示范村示范模板,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服务我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据统计,五年来,累计筹集资金32万元,帮助修建村级图书室、篮球场12个,修筑共青路5.3公里,创建青年小公园8个,累计培训农村青年达2.3万人次,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召开劳务输出现场会,帮助1万多名青年找到合适工作岗位。同时,我们还举办了

2 覃塘区青年才俊论坛,想方设法汇聚青年英才为家乡发展献谋献策、贡献力量牵线搭桥,实现青春建功新农村。

大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我们不断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成功举办了第

一、第

二、第三届‚乡村青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直接服务群众达15万多人次,特别是第三届以‚一会一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首开了覃塘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先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开展了‚为灾区送爱心‛志愿行动,在冰灾、5〃12震灾等特大自然灾害中,我们累计组织青年志愿者2000多人次,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进机关、入企业、串商铺、走街道进行募捐爱心款共67万多元,为支援灾区渡过困难作出了特殊贡献。开展共青团服务‚城乡清洁工程‛系列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志愿者在传统节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前夕开展清洁卫生活动,营造洁净祥和的节日气氛;组织青少年以保护母亲河日、植树节等生态环保纪念日为契机,大力开展了‚青春共造‘奥运林’——携手保护母亲河‛等宣传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使清洁卫生成为我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树立好我区良好的青年形象,为加强覃塘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招商引资和经济快速发展奉献力量。

三、立足青年所需,坚持青年为本,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积极有效

五年来,我们着力解决青年在学习、生活和就业创业中

3 遇到的实际困难,竭诚服务青年成长发展。

进一步深化希望工程。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以希望工程电影《希望》播放为工作切入点,精心组织,全面动员,为贫困大学新生募集爱心款,共共筹资25.7万元,资助140多名贫困新生圆梦大学,为实现‚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作出贡献。由于成绩显著,覃塘区团委荣获自治区‚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先进集体‛称号。

实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我们以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资金、信息和培训等服务为目标,以积极建立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和成立青年就业创业志愿导师团为切入点,为青年提供实习岗位,培训基地及师资力量,并为青年创业提供帮助。至今,我们巳组织建设黄练镇龙山茶厂、广西贵港市安丽纸业有限公司等12个见习基地,成立青年就业创业志愿导师团1个,联合相关部门累计举办培训36班次,培训青年农民工8260多人,提供实习岗位800多个,实现就业青年500多人,成功创业青年23人。联合金融部门开展信贷扶持工作,今年,在各级团组织的帮助下,543名青年获得青年创业诚信贷款2300多万元。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青年就业创业舆论氛围,我们还积极配合团市委开展‚十佳创业之星‛评选、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突出贡献奖的评选等,并通过座谈会、组织观摩等形式,大力宣传,营造覃塘青年人人想就业创业,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力量支持的大好局面。

大力开展‚关爱行动‛。建立了覃塘社区‚爱心超市‛

4 服务困难青少年,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行动‛,用行动关爱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联合区综治办、区教科局做好失业青年、失足青少年、社区闲散青少年、流浪儿童、残疾青少年等各类特殊青少年的帮扶工作;开展‚团内关爱‛活动,累计为510多名包括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内的困难团员排忧解难。

推进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不断壮大以‚青少年维权岗‛单位、法律援助部门工作人员、律师为主体的志愿者工作队伍。深入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吧整治、校园周边治理、打击‚黄赌毒‛等工作,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不断推进‚青春自护‛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青春红丝带行动,建立健全青少年禁毒、防艾工作体系。

四、着眼开拓创新,坚持发展为主,团的组织建设日益加强

五年来,我们强力夯实团建基础工程,切实加强团的组织、队伍和作风建设。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大力实施党建带团建‚培源‛工程,健全乡镇团委班子的建设,抓好完善乡镇团委办公室、档案柜、团员材料归档及制度上墙等工作。争取区委的支持,统一配备了村级团支部书记144名,并全部落实了190元的工资补助,各村(社区)团支部书记主要来源于本村热衷青年事业又具有带领群众致

5 富能力的创业能手,我们建立考核机制,跟踪培养,积极向组织推荐进入村两委班子,积极活跃村级团组织工作,促进了基层团的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凝聚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覃塘区团委和区国家税务局团支部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级‚红旗团委‛和‚先进团支部‛称号。

加强组织格局创新,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活力。去年以来,我们在全市乡镇换届试点覃塘镇成功进行了共青团组织格局创新和团员代表公推直选团委班子,并以试点带动,在全区有条件的乡镇铺开,目前,全区10个乡镇团委通过换届选举出27名编外副书记。在我区顺利推进组织格局创新和公推直选工作,加强了团内民主建设、扩大基层团组织覆盖面、增强团组织内在活力,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工作和活力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提升了我区基层团工作总体水平,使我区团组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更有作为。

加强非公经济和新社会团组织建设,不断拓宽团的工作领域。我们坚持党支部发展到哪里团支部跟到哪里的思路,在贵港市恒泰化工有限公司等32个非公企业中建立团支部,并创造性的把团支部建在协会上,目前,已在五里镇蘑菇协会等15个协会中建立了团支部,团员总数达405人,全区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基本达到全面履盖。我们还不断拓展共青团组织的领域,大力开展外出务工青年群体团建工作。在上级团委的指导下,开创性的在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

6 公司、东莞伟伟誉达集团分别成立团覃塘区划驻深圳市工作委员会和团覃塘区樟木乡驻东莞市虎门镇工作委员会等,为不断地延伸共青团的工作触角打开探索之门。

加强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对基层团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先后选派200多人次团队干部参加市级以上团组织举办的各类专题培训班,我区本级累计培训团队干部800多人次。我们还注重培养并向组织推荐优秀的党员团干部,累计有140名团的干部被组织提拔使用。同时,深入实施‚推优入党‛工作,让更多的优秀团员向党组织靠拢,累计有950名优秀团员通过推优程序加入中国共产党,源源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还存在差距:各级团组织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共青团组织覆盖领域还不够广,对团员青年的辐射能力还不够强,对新兴领域青年影响力还不够深;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单一,与当代青年的要求不相适应,队伍建设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还不尽符合,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覃塘区共青团工作的构想和展望

7 ‚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级团组织要着力抓好以下四大方面的工作:

一、用科学的理论引导青年,建设一个旗帜鲜明、信念坚定的共青团组织

1、用科学发展观武装青年。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少年头脑,引导青少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理论辨析社会现象,夯实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抓好团干部培训和青年骨干的理论学习,通过他们带动和影响全区广大团员青年。在理论学习中注重结合中心工作,结合本职工作,结合特色工作,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用正确的人生观引导青少年。要牢牢把握青少年政治和精神追求的主导方向,通过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开展主题活动、理论学习、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年不断将学习理论知识与投身发展实践相结合,激发昂扬斗志,树立远大理想。要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结合我区壮族群众聚居的特点,以入队、入团、成人仪式和‚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拉手‛、‚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覃塘同发展‛等活动为载体,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8 不断增强青少年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少年。全区各级团组织要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全区青少年中继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要创新学习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加强宣传教育,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中深入人心;注重实践育人,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力求工作实效,引导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二、用有效的举措激励青年,建设一个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共青团组织

1、深化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全区各团组织要抓住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为党分忧的重点来抓。一是要加强就业创业阵地建设。加大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力度,积极挖掘建设农村青年就业培训基地。争取在2011年新建立全国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个、自治区级6个、市12个、区本级20个,建设农村青年就业培训基地10个。二是要致力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青年就业工作。积极依托培训基地,充实青年就

9 业创业志愿导师团的力量,整合资源,以自主办班、联合办班等形式,结合我区实际开展技能培训,提升青年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率。利用共青团组织优势,在各乡镇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开辟网络发布各类需求信息的渠道,为用人单位和青年牵线搭桥,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帮助。三是要千方百计推进青年创业信贷行动。引导、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我们要进一步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沟通协商,争取他们的支持,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减低贷款利率、规范贷款程序,真正为农村的创业青年提供有效的帮助。

2、深化青春建功新农村‚兴旺行动‛。各级团组织要以青春建功新农村‚兴旺行动‛为统揽,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切实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抓好六务村、龙凤村、中团村、陆村等四个共青示范村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步铺开,促进我区新农村建设。继续举办覃塘区乡村青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为我区青年志愿者们在新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奉献青春‚搭平台、育载体‛。

3、深化青年人才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新世纪读书计划、雏鹰争章等活动,大力开展‚青年人才论坛‛,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后备军。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举荐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发挥作

10 用、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发挥青联、青企协等青年组织的影响作用,竭诚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和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广泛吸引凝聚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青年人才,不断增强青年人才的群体优势。

4、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加快构建多层次、宽领域、专业化、项目化、经常化、社会化、网络化的志愿者服务新格局。成立区级志愿者协会,出台和完善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规范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培训、评价、考核、表彰以及活动资金筹措使用等制度。以12〃5国际志愿者日和重大节庆日为契机,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开展以扶贫帮困、助残助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禁毒防艾、维护权益为重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经常开展、长效运作。

三、用切实的行动服务青年,建设一个关注民生、关爱青年的共青团组织

1、深入开展爱心助学工作。各级团组织要不断探索爱心助学工作新模式和新方法,要抓住助学的重点,改善助学方式,创新助学载体,完善助学制度,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积极争取区委和上级团委的支持,在2011年底建设我区第一间希望小学,为贫困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继续深化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行动,积极资助贫困新生圆梦大学,继续深化‚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对全区特困团员、少先队员、大队辅导员进行

11 慰问,并组织各级团干与特困青少年进行结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助学氛围,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助学中来,把爱心助学这一民心工程做实、做好,不辜负区委、区政府对我们共青团组织的重托。

2、深入开展‚四个一百‛活动。全面推进百名农村团支书帮扶温暖行动,百村青年党员发展计划,百名团干百件实事等‚四个一百‛活动,活跃基层团的工作,增强基层团组织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

3、深入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加强青少年阵地建设,争取区委、区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持,建设覃塘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牢牢把握‚永远跟党走‛这一主题,唱好文化活动主旋律,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奋发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4、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联合区委宣传部、区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局等部门建设完善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并指导50%的乡镇建设乡镇级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积极主动建立共青团与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协调制度,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青少年意见,形成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成

12 果,通过各级人大、政协反映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要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宣传贯彻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深入实施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和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深化‚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关注重点群体,加强法制宣传,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四、用完善的制度凝聚青年,建设一个团结民主、朝气蓬勃的共青团组织

1、加强团的组织建设。继续抓好组织格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外聘团委副书记的特殊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进党建带团建‚培源‛工程,完善巩固村级团支部班子建设,活跃村级团组织的工作;加强中学团建工作,增强组织凝聚力;延伸团的触角,加大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建立团组织的力度。

2、加强团的队伍建设。实施团干部培训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团区委要对各乡镇团委、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团组织的团干部进行轮训一遍,以提高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团干部把握大局、谋划工作和落实工作的能力。规范团员发展程序,加强团员的关系转接,坚持团干部考评制度、团员的教育评议制度和团籍注册制度的建设,重视流动团员管理。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做好团员入党‚推优‛工作,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3、加强少先队工作。全区各级团组织要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指导,结合我区农村实际,带领少先队组织继续深化‚雏鹰争章‛、‚手拉手‛、‚彩色的旅程‛、红领巾‚学礼仪、争奖章‛、节约资源‚四个一‛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成为建设新世纪宏伟大业的生力军。要抓住重大节庆日,大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系列活动。要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吸纳社会人士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加强区少工委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少先队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共青团覃塘区委员会

2010年11月15日

第17篇:十一五工作总结(材料)

监控指挥中心十一五工作总结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个年头,是京沪高速飞速而平稳发展的节点之年,衔接之年,回顾这五年来在厅党委、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处党委领导班子的关心支持下,监控指挥中心走过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这五年来监控指挥中心经历了联网收费机电改造,实现了纸票向通行卡的跨越;计重收费有效治理了车辆超重问题,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复式收费大大提高了车辆通行能力,彻底解决了车辆拥堵问题,打造了良好的通行环境;计重复式收费打破了小车复式收费的局限性,成为高速通行史上新的里程碑。这五年是交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五年,同时也是京沪高速由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迈进的五年,彻底改变了交通瓶颈制约的面貌,正逐步向基本适应型转变。现将五年来机电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联网收费机电改造:2006年9月开始联网收费机电改造的建设,本项目批复的概算为20632119(2063.2万元)元,全部为自筹资金,工程A合同价为8167086(816.71万元)元、B合同价为10161224(1016.1万元)元。至2007年4月并入一片区,实现全省联网收费。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改造使高速运营机电项目的管理,又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联网改造,更换了全线的收费设备,实现了纸票向通行卡的跨越。

二、青县主县收费站、吴桥主线收费站复式收费:两主线站复式收费共投资1182.96万元,改造车道36条,货车计重收费是高速公路收费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是公平合理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加强收费管理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强化治超的经济手段,并且复式收费及计重复式收费的开通使得货车车道也可以同时收取两辆车甚至三辆车的通行费,大幅度提高了收费的速度,大大缓解了京沪高速(河北段)过往车辆繁多的压力,大大节约了过往车辆的出行时间,基本解决了堵车、压车现象。

三、重点段视频监控工程:重点段视频监控工程是由07年全程及特大桥视频监控系统与08年红外夜视仪两项目合并一起实施的工程,批复金额共计为1030万元,实际总投资为825.6万元。重点段视频监控工程通过沿线的外场设施(各类检测、显示等装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并预告前方道路的各类信息,监控中心通过监视设备直观地了解交通运行状况。在发生交通异常时,尤其是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时,能及时确定事故位置或受阻区域位置,并协调路政和高速交警实时发布相应的诱导和救援信息。

四、气象监测及信息服务系统:总投资金额为170.67万元。基于高速公路对气象条件高度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公路交通气象信息采集及预测分析与发布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统一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恶劣气象应对机制,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对交通的不利影响、降低公路的自然灾害受损程度、确保公路运输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京沪作为滨海绿色大通道,气象监测系统的安装使得沧州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气象动态一目了然,过往司乘可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出行计划。

五、机电信息管理系统:07年专项《机电设施养护管理系统》,批复金额为573500元。实际总投资金额为56.8万元,其中软件设计安装调试费为28.8万元,课题应用费为28万元。该系统把机电相关的设备、线路、专项工程及日常工作流程融入到软件中,进行系统自动化管理。经过多次现场采集设备、线路数据,收集专项工程及日常工作流程,目前该软件已经完成设计,并投入使用,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机电工作管理水平,目前已被省内多家兄弟单位所采用。

六、收费站亮化工程:该项目批复金额为90万元,施工费为869747元。是一项以迎接国检为契机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展示地方特色,响应沧州市打造滨海经济新区的战略构想,也为过往司乘在美好的环境中通行有一个愉悦的身心,为收费服务人员有一个亮丽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打造的视觉盛宴,亮化工程的实施将使收费环境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不仅美化了收费环境,而且大大增强了京沪魅力,展示京沪新形象,提高京沪整体品味,得到了省高管局和沧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七、新增情报板工程:京沪作为通达南北的大通道,车流量非常庞大,为了降低京沪高速公路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改善高速公路运行条件和现有的安全保障体系,减少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及二次事故、拥挤所带来的 延误和损失,应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信息发布系统的作用,为高速公路安全、高速和畅通的运行保驾护航。新增可变情报板系统可以及时发布路况信息,气候信息及各种安全提示,使出行人员及时了解和调整出行计划和路线。还结合了京沪处“驿路阳光”工程,通过情报板发布各种温馨提示,打造京沪处家的感觉。

八、供电节能改造项目:该项目批复金额为111.55万元,实际投资总金额为101.6万元。随着机电设备在高速公路运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相应的所产生的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大,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为了积极“两会”所提倡的低碳生活工作方式,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开支,我们特将收费大棚照明设备改造为新型LED节能设备,并在使用单位的总体配电房新增全电路节能设备,根据设计预想,该设备的使用可有效的降低16%-25%的电能损耗,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第18篇:卫生系统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卫生工作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卫生事业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卫生系统上下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卫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机构】“十一五”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由“十五”末的132增至286个。其中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25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0个: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县中医院(二级乙等)、县妇幼保健所、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合疗办、县爱卫办、地病办、红会办,新增药品配送中心。乡镇卫生院15所(6个甲级卫生院,9个乙级卫生院)。营利性医疗机构22个,其中新增民办医院2所(友好医院、康复医院),新增个体诊所8个。驻县医疗机构2所(子北采油厂医务所,采油厂医务所)。规范化村卫生室249个,与“十五”末相比增加104个。全系统职工761人,卫生技术人员651人,五年来新聘人员145人,新增床位170张。

【医疗服务】县医院顺利通过了二甲医院的复审。中医院加强了针灸理疗专科建设,全面提升了诊疗能力。全县城乡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末,公立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24.5万人次,同比增加了2.2万人次,业务收入3785万元,同比增加了1185万元。

【基础建设】“十一五”期间中省下达**县卫生项目22个,中省市共下达资金约2739.2万元。完成了县医院医技综合大楼、县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项目,改扩建了15所乡镇卫生院。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222个。

【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与北医三院、西安交大一附院、延大医附院和陕西中研院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邀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进行

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2010年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300余人。培训全科医生60人。完成乡镇卫生院院长的轮训,举办村医培训班16期培训126余人。提高了全县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疾病预防控制】2010年建立居民档案15万余份,建档率达76%,电子档案率为23.77%;全县0-7岁儿童建卡、建证率为100% ,十苗接种率达99%以上,乙肝疫苗接补率为99.76%。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为98.22%;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06.62/十万;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达86.7%;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84.52%,糖尿病规范管理率75.77%,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为97.43%;全县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80%和75%。发现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为71.05%,治愈率达97.01%;开展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高危人群干预覆盖率达到98.36%,开展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了碘缺乏病、氟中毒、布病等三病普查工作,全县“三病”普查率为88.05%,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保持在为98%,8-10岁儿童甲肿率降低到3.81%。

【妇幼保健】2010年共出生活产儿2244人,新生儿建卡率100%。0-36月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4.6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91%。住院分娩率达95.07%。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未发生孕产妇死亡案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91‰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2652人,补助率达91.91%,全部免费2400人,补助资金183.07万元。免费发放叶酸674人,补服率75%,有效地预防了出生缺陷的发生。县医院产科建设达标,已通过市级验收。

【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在各乡镇卫生院聘任了2-3名卫生监督员,进一步规范了农村食品卫生,消除了安全隐患,预防了食物中毒事故发生。2010年发放审验许可证524个,达到100%的持证经营。对发现未取得健康证或患有“五病”从事食品卫生工作者,坚决予以

调离,2010年,健康检查3228人,查出“五病”43 人,“五病”调离率100%,无一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2010年圆满完成了省级卫生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

【新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共有16.77万人,参合率达到95%,可筹集资金2515.5万元,人均筹资额150元。共有8755名住院患者得到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资金补助,补助资金1982.83万元,门诊补助12418人次,补助资金45.52万元,补助慢性病患者137人次,补助资金34.96万元。

第19篇:民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民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县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务实运作,紧密联系“依港XX县、工业强县、生态XX县”的发展战略,扎实履行好“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职责,主动投入海西建设,发扬民政有作为的作风,切实加强民政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实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在巩固中谋求新的发展,强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能,较好地完成“十一五”期间计划确定的目标,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县改革发展,经济建设,平安和谐,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作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XX县”;被省民政厅和老区办表彰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和老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民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市委表彰为基层先进党组织,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政府表彰为老龄工作和扶残助残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机关科级绩效考评先进单位;中共XX县委员会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平安单位”、“残疾人先进单位”和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同时,县军休所被民政部表彰为“和谐军休家园”和总政治部、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军休系统先进单位”。现将把我们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社会保障功能逐步完善,社会救助水平显著提高

1、依法规范做好城乡低保工作。一是加强低保工作管理。我们坚持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安定、稳定工作结合起来,为民谋福祉,严格审批程序,准确认定困难对象,按照应保尽保,该退则退要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保障标准:五保户由2010年的83元/人·月提高到现在140元/人·月;农村低保由2005年83元/人提高到现在100元/人·月;城镇低保由2005年170元/人·月提高到现在200元/人·月。并执行动态管理,进行对农村低保1次重新评定和4次滚动管理,城市低保每年进行一次动态管理,努力为城乡困难群众排扰解难,至目前全县已纳入审批农村低保人数42658人,城镇低保人数6575人,年发放保障金3000多万元,工作总结《民政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较好地解决了全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失业和特困居民、农村特困户(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加强低保日常管理工作。完成全县城乡低保信息录入工作,实现低保信息网和事务网络化管理;三是加强低保资金的监管。每年密切与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做好低保资金的申请、配套和拨付低保金,加强低保资金落实的监督检查,实现了全年城乡低保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有力保障了全县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2、加大乡镇敬老院建设力度,提高五保供养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先后向上争取资金600多万元,新、改扩建枫亭镇、盖尾镇、榜头镇、游洋镇、象溪乡、大济镇、石苍乡7所敬老院,今年列入敬老院新建的郊尾、西苑、书峰3所敬老院正在建设中,于年底投入使用,改善了敬老院基本生活条件,并做到专人管理,制度健全,提高了“五保”人员的供养水平。

3、扎实做好开展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就医难问题。我局按照“救急、救难、公平、便捷”的原则,认真落实《XX市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暂行规定》、《XX市城市医疗救助暂行规定》,切实解决好城乡困难对象看病难的问题,全县已有49243人纳入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至目前,已下拨医疗救助款600多万元。

4、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对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对哪些失去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困难来局上访要求救助的,我们热情接待,尽量在物质上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和救助,近五年来,共拨出临时救济款80多万元,解决临时困难问题;二是对困难群众实施慰问活动。每逢春节、元旦,我们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困难群众家庭中实施慰问,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共拨出近200多万元,发放棉被4200多床,衣服1800套,使全县特困户、五保户、受灾户过上欢乐、祥和的春节;三是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活动。我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为全县残疾人赠送了38架轮椅、肢残矫形器6付、拐杖5付,为9名肢残人员安装假肢,为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扎实开展老区扶建工作,促进老区繁荣发展

积极做好老区项目的审报工作,认真落实”老区优先”和倾斜政策,五年来,共上报老区项目建设178多个,向上争取扶持资金496万元支持老区建设,为186个老区树立老区村牌;积极为革命“五老”人员排扰解难,全县有235人“五老”人员每月享受209元、270元、374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有230人80岁以上“五老”遗霜每人每月享受55元、88元、110元不等生活的补助,促进了老区和谐、繁荣发展。

(三)认真指导督查开展重建家园工作

按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要求,把灾后重建家园作为一项稳定安定重要工作任务来抓,积极指导灾后重建家园工作,认真做好灾情的调查、核实上报工作,五年来共向上争取救灾资金693万元,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5万人,对无家可归人员采取集中重建、分散重建和购置闲置房等三种形式,并做好救灾资金的接收,拨付、使用和管理工作,五年来完成重建任务909户(含今年正在重建391户)。

(四)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

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一是完善全县城乡自然灾害预案体系建设。制定和下发《XX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并督促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参照制订乡镇一级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预案体系。二是加强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县政府首次建立了50万元的年度县级救灾储备金,与有关大型超市签订救灾物资定购协议,加大救灾物资采购力度,按上级要求扩大了救灾物资储备的品种和数量。三是抓好避灾点建设。先后投资6万元、在灾害发生频繁、救灾任务重的枫亭、榜头两个乡镇建立了两个镇级避灾点,可为160名灾民提供临时生活保障。四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2010年5月7日,我局牵头组织县直十几个部门,举办“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五)落实好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

我们积极扶持和鼓励福利企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的政策,要求福利企业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安置标准和残疾职工用工制度,对残疾职工实行同工同酬和适当照顾,全县共有福利企业6家,职工138人,安置残疾职工64人,占职工总人数46.3%,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并积极配合县国税、地税部门每年对全县6家福利企业进行年审,全部合格。

第20篇:某区十一五工作总结

某区十一五工作总结

某区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推进“两个加快”,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跨越,争创一流,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我区与极重灾区紧邻,地震造成的损失达到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40倍;没

有中央确定的对口援建省市,各项重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收入,实现十年目标”的重建思路,制订并优化了区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37个,总投资204亿元。突出“四个优先”,注重科学重建、阳光重建、务实重建,争创一流,灾后重建全面提速,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2010年10月底,已竣工项目734个,完成投资亿元。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事业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等均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除10个极重灾区外,全省51个重灾县中,重建具有标杆意义。

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010年,辖区gdp年均增长%,,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2010年预计达亿元,比“十五”末预计增长倍。2010年人均gdp达36536元。“十一五”期间,区

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17亿元,远远超出了“十一五”规划亿元的目标,为“十五”期间的倍,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道路、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电力、天然气、市政设施建设均大大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

二、三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的::调整为::,工业化率达54%,属于全省少数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区之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前1年将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了“百亿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525工程”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企业和增加值占了全区70%。形成了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三大支柱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劳务

输出有序展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达到新的水平。围绕服务城乡,商贸、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2010年预计达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超过gdp年均增速,2010年达70亿元,比的亿元增长倍,市场繁荣活跃,新型业态发展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专卖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各类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竞相崛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推行,农村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三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沿山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成为各区中,唯一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区。

改革日趋深化,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十五”圆满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农村综合改革又走在全省前列。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为突破口,不

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突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六个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城镇化率达62%,比提高 7个百分点;新农村示范村、扶贫村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多种经济成份加快发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建成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监察。统筹推进投资、财政、水务等体制改革,健全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

采购制度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绩,完成了“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实施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推行了“乡财区管”的财政管理模式,改革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财政投入模式,水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投资引资方式,主动对接发达地区和海外产业转移,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组队参加市外、省外各类展会,结合灾后重建,力促项目落地,“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市外资金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56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10年预计达 5005万美元,为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不断改善 以“八项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分

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程进展顺利。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示范服务中心、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实现低保人群应保尽保,“五险一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五保”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文化体育、社区建设和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扶残助残、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和%,2010年分别达17952元和688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城乡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水平日趋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日趋改善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由的%提高到2010年的%。严格环境准入,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100%。推进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狠抓技术研发推广,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五镇两线”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七进”、“三个集中整治”和“五乱治理”,新

建环卫设施和设备,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推进“和谐”建设,社会安全稳定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大力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全面推行稳定风险评估、会商制度。“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绝大多数经济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急预警、救援和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
《十一五财务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