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发布时间:2020-03-01 20:03: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成语故事:一只小羊和一只高大的骆驼相遇了,恰好骆驼肚子也饿了。于是,它就抬头吃起了树上的树叶,吃得很开心。小羊见了也十分眼红,它见那树太高,怎么跳都够不着。这时,小羊和骆驼同时发现了一个木栏中有许多又鲜又多的小草,骆驼十分为难,因为它的个子太高,无法钻进去吃草,可它舍不得这一片小草,这回,小羊笑着钻进木栏里吃了个饱,留下的骆驼在木栏外干瞪眼。

这个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也没有消失,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

取长补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

【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扬长避短 【相反词】故步自封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相得益彰: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出处: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管中窥豹

成语典故: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成语故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

【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片面看问题。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反义词】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同韵词】砥砺名号、哑然失笑、大喊大叫 【灯谜】眼中唯有金钱

坐井观天

出处:《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说]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成语典故: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后大笑起来,笑他只是个书呆子罢了。于是县令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解 释】:障: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近义词】:井底之蛙

【用 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词性】:贬义词

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古时候宋国(今商丘)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于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释 义】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他成长。比喻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拔:拔; 苗:禾苗; 助:帮助 长:成长。也做“揠苗助长”。[1]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

【结 构】连动式

【感情色彩】贬义词

【近义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押韵词】翠尘珠坱、昼思夜想、不赀之赏 【灯谜 】拔苗助长(打字一)——稿

拔苗助长(打成语一)——欲速则不达[2]

【发源地】宋国(今商丘)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故事《徒劳无功》:古时候,有个鲁国人很会编织麻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生绢。有一天,他们夫妻俩商议着想要搬到越国去居住。 有人对他们说:“搬到越国去,你们将会贫穷的。”“为什么呢?” 那人说:“你织的麻鞋要卖给别人穿的,可是越国人都习惯光着脚走路;你妻子织生绢是为了做帽子的,而越国人却习惯披头散发。无论你们俩怎样努力工作,再会做生意,都将徒劳无功,你说能不贫穷吗?”鲁国人连连点头,打消了搬家的念头。

用法:多用于指往返奔走,而事情没有成功。

解 释 即使付出了劳动,也不会有功绩所言,无效的劳动。

出 处 《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管子·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指劳而无功。

示 例 华而实《汉衣冠》 博洛兴师动众,旷费时日,~。

近义词 徒劳无益 反义词 不劳而获 词 目 :瓜熟蒂落

释 义: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出 处 :清·翟灏《通俗编·草木》引《云笈七签》:“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示 例 :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就会成功,不必着急,瓜熟蒂落。

词 目 :水到渠成

释 义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 处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示 例 :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清·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煞》)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28 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教案)

28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28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

28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我的教育故事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任教版语文四年级《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尺有有短教案(整理)

教师演讲稿(寸尺讲台谱华章火红青春献教育)

学有所思 学有所乐 学有所获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