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红河学院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1 16:44: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红河学院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奋发进取,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强化内涵,注重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一、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

1、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构建项目试点工作。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为契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个性发展。在‚十一五‛立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先行试点、教师培训和宣传工作,按照先行试点原则,从2010-2011学年春季学期各个课程模块选取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构建项目试点,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在全方位理论研究基础上,整体设计改革方案,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着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思考建设以灵活、精细、人性化服务为指向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调整完善以体现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为指向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丰富以促进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发展为指向的教学资源体系,创设以体现高效支持、便捷服务为指向的信息化环境,推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师生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发展以反映教学工作绩效、促进教学动态调整为指向的师生教学及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性、发展性、创造性。

3、加强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立‚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研究小组,制定《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计划》、《网络课程管理办法》、《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制度及规范》、《自主学习模式评价制度及实施办法》等方案,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初稿)》,组织网络教学平台操作技能培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辅助教学,推出50多门课程的教学课件等资源,推进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4、深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组织实施中越和中泰‚1+3‛合作办学项目、中美‚1+2+1‛项目、短期境外课程学习项目和境外实习项目,已在越南和泰国建立2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有133 名学生通过上述项目赴境外学习、实习和交流,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完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创设的‚1+3‛小语种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演化为‚1+2+0.5+0.5‛模式,增加了第七学期到国外实习或实践。实践证明,学校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语音纯正、口语能力强,在全国‚小语种技能大赛‛中屡获好成绩,在毕业生就职应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5、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范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教学实验室、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教学单位和教师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开展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假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评估检查。通过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队伍;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形成一套能够保障实践教学有序进行的管理体系;通过加大投入、提高水平,促进实践教学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以质量工程和迎评促建为主线,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及建设

6、深入开展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引导,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着重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心的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研究。加强质量工程过程管理及监控,进一步健全学校质量工程网站功能,做好已有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总结‚十一五‛期间国家级、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以校级项目为基础,以省级项目为重点,以国家级项目突破为目标,继续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增加项目申报数量,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刘卫教授主持的‚刘卫教学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9个,其中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建设项目和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是我校第一次获批,填补了我校省级项目该类别申报的空白;

7、稳步推进迎评促建工作。认真研究教育部新一轮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案,按照教育厅的安排,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量化细化迎评方案。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全面进行教学建设,召开以‚迎评促建,夯实内涵和特色发展基础‛为主题的红河学院第六届教学工作会议和迎评工作专题会议,布置接受教育评估的有关工作。组织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清查工作、教学场地及设施的检查工作、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工作,规范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整改目标和工作任务。

8、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增强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强调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才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教学名师、能手和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突显名师、能手的示范和团队引领作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张灿邦教授获‚第五届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张平海等6名教师获‚红河学院第四届教学名师‛称号,张建美等13名教师获‚红河学院第四届教学能手‛称号。

9、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先后出台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外聘教师管理、课程管理等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健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加强主要教学环节的监控,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二级学院管理队伍建设,设立教学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完成新一届教学督导团、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的改组工作,通过教学专门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10、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学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加强以精品课程为主线的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构建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体系;加强NSSE等评价手段在教学与学习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配套改革;围绕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的核心任务,在教学质量、教学研究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质量等方面有新提高。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11、努力做好绩效工资改革。为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收入分配制度,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平衡规范的原则,经过教代会、教授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新的人员编制方案及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绩效工资制度于7月开始实施,完成了学校首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结束后又一次重大的分配制度改革,为建设和谐校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12、做好人才引进与培养。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需要,以重点学科、新增专业为重点,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严格执行计划、严格考核程序、严格引进纪律,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引进教师50人,其中博士7人,教授1人;博士、硕士毕业返校工作教师18人,其中博士4人。多渠道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新引进和返校的50名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选派28名教师赴国内外访学、合作研究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13人脱产攻读博士学位,4人脱产攻读硕士学位,11人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做好各类人才的选拔、推荐工作,何斌教授被评为云南省2010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13、做好职称评聘与考核评优工作。认真做好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推荐及评审工作,晋升教授职称12人(含破格3人);晋升副高级职称34人(含破格副教授8人),晋升中级职称(讲师)42人。完成了全校教职工的年度履职考核工作,2010—2011学年学校共有763人参加考核,其中优秀等次117人。组织完成了红河学院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的工作,评选出优秀教师10名,优秀青年教师10名,先进教育工作者9名。

四、学科水平稳步提升,科研成果日渐丰富

14、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认真筹划‚硕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下发了《关于加强‚十二五‛‚硕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充分整合学科资源,构筑学科平台,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基础平台为支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突破,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化学、数学和民族学学科被立项为省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电气工程学科被为省级立项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入选2011年度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有效开展。我校‚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被立项为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被立项为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工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被立项为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进行建设。

15、科学研究能力稳步增强。加强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平等竞争的科研氛围,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据2011年科研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789篇,2011年1-6月份发表589篇;2010年,公开出版著作、教材及演唱专辑20部,2011年1-6月份公开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参编13部。2011年获准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省部级立项项目30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获云南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获红河州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6项。杨六金教授入选省委联系专家,其代表著作《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16、境外办学项目开始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学校与越南太原大学合办四个本科专业项目启动,首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38名学生在越南太原大学国际学院正式入学,开始进行汉语预科的学习,首开云南省高校境外办学先河。该项目的启动进一步加强我校与越南高校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教育交流合作,为促进云南教育国际化和‚一家园三平台‛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7、与东南亚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在与云南社科院联合科研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经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规划办批准,成立‚滇越合作研究基地‛。学校与泰国清迈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拟对泰国北部地区跨境民族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与越南国家大学所属社会科学人文大学合作开展人类文化学领域的研究,对方在我校设立‚越南文化中心‛,我校在对方学校设立‚红河流域研究中心‛。通过引进东南亚国家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推动实施国际合作品牌建设计划,发挥学校在实施教育‚桥头堡‛建设的窗口作用。

18、继续加强国际学生教育。深化同周边周家的合作,加大招生宣传教育,稳定国际学生规模,目前,有17名汉语预科生和65名学历留学生在校学习。提供国际化精品课程和学习项目,共吸引来自泰国、美国、赞比亚、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94名学生到校参加短期学习交流项目。组织实施了国际周活动、泰国水灯节等多种文体活动,丰富了留学生课余生活,努力为留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校园环境。

19、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学校充分整合资源,成立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负责制定学校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标准,挑选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并开展培训,制定外派教师计划和对外汉语教学标准,对各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评估,开发和推广汉语教材及各种对外汉语考试,申报(办)或指导境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汉语中心,近期重点推进在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的国际汉语培训中心的工作。

六、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20、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科学测算招生计划,合理安排分省分专业计划,认真编制招生简章,合理安排招生宣传及咨询工作,招生工作圆满完成,生源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招生计划为3370人,追加弹性计划200人,实际录取3603人。截至9月20日,报到3364人,计划完成率为99.82%。继2010年在省内首次实现不降分录取,取得省内招生实现二本线上(文科线上5分,理科线上6分)完成招生计划的好成绩。

21、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成立红河学院大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全年组织各类人才招聘会50余场。组织编辑《2011届毕业生就业案例》,合法《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通过宣传栏、就业网、微博等媒体,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力度;建立在校大学生与往届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平台,重点开展‚校友访谈‛活动;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从就业指导、心理帮扶、就业岗位信息的提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帮扶,2011年有176名贫困毕业生获得帮助,参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服务项目的40名学生获得由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捐赠的笔记本电脑。2011年我校毕业生总人数2238人,本科2060人,专科178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7.6%,较2010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

22、大力推进以实践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以‚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农村‛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红河州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志愿者品牌,人文学院‚多彩哈尼‛志愿者服务队被团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团队。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推出了面向全校师生的15个素质拓展项目,供全校师生自由选择。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组织申报红河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STIF)项目共115项,立项60项。精心组织‚红河论坛‛等讲座,吸引3000余名师生参加,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23、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举办了国际周、水灯节、第三届民族节日公园活动、心理健康宣传月、第九届冬季运动会等校园活动。持续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2011年,为3652名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完成国家、省政府和学校设立的17个奖助项目的评选,涉及奖助学金1500万元、学生6983人;发放社会奖助学金70.4万元,资助260人;审核、设立勤工助学岗位920个。

24、进一步提升学生服务工作水平。加强学生工作制度体系框架的建设,建立健全违纪处分、申诉处理、奖助金评选、辅导员考核、学生公寓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进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全校目前共有二级心理咨询师2人,三级心理咨询员2人,建立个别咨询档案数百份,出版心理健康教育期刊《心悦》20期。组建学生事务综合服务办公室,将迎新工作模式、离校工作模式、选课工作模式、宿管工作模式、日常工作模式引入日常办公,实现学生事务的一站式服务。

25、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预防为主、整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努力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学校投入100多万元,更换校园大门,安装全新的门禁系统,设置监控摄像头,铺设减速带;投入300多万元,正在建立全新的安防系统,配备和安置校园安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建立和完善集技防、物防和人防于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七、推动综合发展,增强办学综合实力

26、努力推进数字化校园进程。学校按照省教育厅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营运商的资金与技术,大规模地进行了校园网的建设与改造。数字化校园相关平台及应用系统数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招生系统、迎新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财务系统、科研系统、一卡通系统的数据流转共享,完成了一卡通与其他多个系统的系统接口开发及整合。召开了云南省州市高校信息化论坛,受到省内高校的肯定和媒体的关注。

27、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加强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完善资产基本数据库,有效提高了资产和实验室规范化的管理水平。启动大型仪器技术文件资料的归档工作,进一步明确操作规程,确保大型设备技术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型设备的使用潜力。完成桌面虚拟化项目近230万的硬件平台招标采购任务,‚桌面虚拟化系统机房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实验中心为基本单元的‚共享、激励、开放‛的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机制正逐步搭建。

28、努力做好成人教育工作。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专业已达81个,本年度报考人数为1831人,预计录取人数有望突破1500人大关。组织完成成人学历教育学生的所有面授辅导及考试工作,组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各类考试6类共计近12500人次;完成‚国培计划(2011)‛云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短期和置换培训项目、州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类培训6次共计2804人。

29、进一步加强图书工作。加强图书资料建设,稳步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现有馆藏纸质图书61.6万册,已覆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初步建立起文理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纸质图书保障体系。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相继引进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Gale、ProQuest、EBSCO等数据库和Socolar服务平台,自建哈尼文献数据库,填补国内哈尼文献综合数据库建设的空白。强化‚服务学生、服务学者、服务学术‛意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网上读者服务、新书导读、好书推荐、借阅排行榜等服务,努力为读者提供贴心服务。加快院(部)资料室的一体化建设,分流部分相关专业图书到学院资料室,建立以学科、专业为特色的藏书体系和一体化自动化管理。

30、做好校园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基础建设,采用BOT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3000万元建盖16700㎡、可容纳1760人的10号学生公寓,投资50万元完成强变配电室的增容,投资100万元建设了犁江河1号坝工程,投资140万完成修缮项目近40项,校园环境进一步改善。

31、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大力实施后勤‚优质服务年‛工程,积极推进和深化后勤改革,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积极应对物价上涨,全力做好食堂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引资投建米饭生产线,成功实施了食堂灶具煤改电工程,加强灶具的利用率,推进向标准化食堂迈进的步伐。年内新增绿化面积13600㎡,积极开展绿化科研项目研究。

2011年是学校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全面回顾了发展历程和经验,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任务,坚定了全校师生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虽然学校各方面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在成绩面前,我们仍然要头脑清醒,理性认识到不足。首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仍需加强,改革的力度仍需加大,改革的举措仍需落实。第二,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现代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有待进一步树立。第三,学校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效果不够明显,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不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离地方经济社会需要还有差距,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教育公共服务方面仍需改进。

2012年是学校‚十二五‛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加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改革,扎实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红河学院招生章程

红河学院乒乓球协会章程

毕业实习报告 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理学院迎新晚会策划书

红河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概况

红河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申请加拿大红河学院好不好

红河学院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红河学院社团负责人换届制度(材料)

红河学院市场营销协会简介[优秀]

红河学院工作总结
《红河学院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