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书与养生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4: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

读书与养生

本次活动旨在促进大家认识和相互交流,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我们九思学苑生根开花,茁壮成长。

我们这个群是立足于孝感本土的一个民间学习型组织,既然是学习,就不能不谈到读书,要不要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可以说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前提,所以我们第一场论题必然与读书有关。

那么人活一世,生存、发展、自由、解脱,每一阶段都离不开身心健康这个基本前提,而人所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到病已上身,症状显现,已经很麻烦了,甚至太迟了。所以养生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养生文化,需要我们去好好发掘和体会。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把九思学苑的第一次研讨,题目定为“读书与养生”,应该说主旨鲜明,立意长远。希望各位在接下来的研讨交流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谢谢大家!

2

几年前,我有写日记、写札记的习惯,经常练笔,感觉驾驭文字的能力日渐提高,思维日渐活跃,可是这几年由于奔忙于生计,浮躁于人事,基本上没有动笔了,因为这次联谊会,更因为舒旭东老师的叮嘱,我又拿起久违的笔,将自己关于读书与养生方面的感受,梳理归纳,先不说内容如何,就这个限时又限题的写作本身,就使自己得到了锻炼,由此,我想到曾文正公曾国藩在家书中的一句话:“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真是至理名言。

好,言归正传,下面我就把昨晚写的散文,或者叫感想向大家汇报:

中国是个成语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形成了灿若星河、语言简练、立意深远的成语文化,而成语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这样一条成语,传诵千年,我们耳熟能详,就是:开卷有益。说的是宋太宗每天坚持读书,有人就向他建议:每天政务繁忙,读书不要太辛苦了,少看些,也不必每天都看。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他的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就会有收获,只要浸染其中,就会生乐趣,乐在其中,就感觉不到疲劳了。

所以,读书总是会有收获的,这一点无庸置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且不说读书人“立功、立德、立言三并不朽”的伟大理想,也不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现实追求,单说读书对于我们普通人修身养性,就有莫大的好处。

3

一、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被证明。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的一生,经历的事有限,认识的人有限,自身的经验和常识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靠书本补充。为什么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孙思邈活了102岁(也有人考证他活了140岁)?所以就引起我们探索的兴趣,看过他们的书才知道,他们不光学识渊博,也是养生的专家,对此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与心得。孔子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撤姜食”,孟子讲“恻隐之心、浩然之气”,老子讲“虚极静笃、道法自然”,庄子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诸葛亮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毛泽东讲“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这些养生的哲学及方法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无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所以我们通过读书看过历史上的各色人物和案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书对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确有促进作用。

二、学问深时意气平

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他必须要排除很多干扰,“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读书的过程中,心自然慢慢静下来,就像《大学》中所讲:“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时候,心平气和,于身体自然有益。

一个广泛阅读的人,他知道永远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在

4

历史的长河中,广袤的宇宙间是多么渺小,哪怕自己再有能力,再有知识,也会谦卑自律。这个时候,心平气和,于身体自然有益。

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他明白永远有人比自己幸运,同时永远有人比自己悲惨,他就会悲天悯人,知足长乐。这个时候,心平气和,于身体自然有益。

三、关于读书与养生的三点意见:

1、判定一本书,乃至一个人的标准,首先要看他是否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有位国学大师讲了一个观点,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所有的学问都是建立在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基础之上。我对此深信不疑,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判定一本书,乃至一个人的标准,首先要看他是否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比如现在流行的成功学,把成功定义在房子、车子、票子这样一个狭窄的领域,把人赚钱的欲望无限放大,把人生的追求低俗化、固定化,把追求的手段简化为“要想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的鲁莽哲学,为了所谓的成功,什么都可以做,透支身体,甚至不顾人伦,漠视情感,与环境和实际情况格格不入,这样子怎么可能成功呢?即便达到了那样的物质高度,失去必定会更多,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太多了。传销就是这种路线的极端表现,很多隐性传销也是这个路子,我们不可以不警惕。

2、所有的道理,中国人老早讲就完了,至少在先秦时期,2000

5

多年前,中国人在天文地理、医学人文等宏观领域就达到了今人无法逾越的高峰,个人认为也许是永远无法逾越的顶峰,所以孔子讲:述而不作。我觉得在这方面读中国书,特别是古书,要比读西方书划算。不是说西方书不值得读,而是相对于中国书而言,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地域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字表达不同,文化基因不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想起一个西方的笑话:现在西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盛行,这一点我们从很多美剧中都看得到,说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约好下午3点去,他如果早到5分钟,医生说他有焦虑症;迟到5分钟去了,医生说他有抗拒症;一分不差,准时到,医生便说他有强迫症。

我们中国人看了简直觉得好笑,而西方人却相信。为什么?因为文化基因不同,他们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原罪,而我们相信立地成佛,只要发心,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而且中国书不像西方书那么大部头,很多经典只有几百个字,道德经只有五千字,论语一万多字,比不上现在一篇本科论文。但是里面的奇思妙论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仿佛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把人带到思维境界的世外桃源,真是流连忘返,带来的启迪和愉悦简直无以言说,蕴藏其中的为人处事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简而言之,就是七个字:好书不厌百回读。

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道德经》中最感触的一句话。这

6

句话我用一个故事来阐释:

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慕鸟巢禅师的大名,便入山求见。 那个时候佛学盛行,出现了一些高僧。而白居易自觉才华横溢,仕途顺利,便有些志得意满,对佛学有些不屑。白居易见到禅师后便说:“禅师居的地方太危险了!”不想禅师修行深厚,因缘教化他说:“太守的危险比我更大!”白居易问:“弟子位镇江山,哪来危险?”禅师说:“官职越大,妄念越多,就像柴放到火上,能没危险?”白居易若有所悟。又心有不甘,便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佛法大义是说不出来的,要讲也能讲上几年,甚至一辈子。白居易问这个问题,也有难为禅师的意思。鸟巢禅师只说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一听未免失笑,说:“三岁的孩儿也懂这个道理。”鸟巢禅师说: “三岁孩儿虽然能懂得,八十岁老翁却做不得!”白居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马上明白了禅师的用意,一言不发的向禅师顶礼而退。

所以真正的大道理往往并不是高深莫测,神鬼皆惊,而是相当朴素,朴素到看起来,仿若似是而非,甚至可笑,却极少有人一以贯之、勤而行之。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我们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有几个人能做到?都说学习是第一生产力,有几个人能大力发展?都说环保低碳,又有几个人在身体力行?都说时间就是生命,多少人在真正珍惜?

“勤而行之”与“若存若亡”、甚至“大笑之”是人格高下的重要分野以及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除开学校的系统教育,书倒是读得不少,想法也是一筐一筐的,可是为什

7

么进步不大呢?每次读到这一句时,总是充满震撼。原来症结就在这里,勤而行之,才是闻道求知的归宿。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有百害而无一益。

为什么我要举白居易这个故事呢?因为对于读书与养生这个论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关键是缺乏行动。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没有几个人能够幸免。因为现代资讯发达,知识丰富,大家都成了白居易那样聪明的人,反而就缺乏行动了。

所以希望各位学知识,长见识,我们互帮互学,用行动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四、推荐自己喜爱的养生名言及书籍

1、名言8则 无过无不及(孔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

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简单的生活令人愉快。(李嘉诚)

世界上有二十岁的朽木,也有八十岁的长青树。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从心而觅, 感无不通。(禅宗六祖)

8

2、推荐书目8本: 论语 道德经 大学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了凡四训 曾国藩家书 思考中医 问中医几度秋凉

应城 王刚2012-5-26

养花与养生

易经与养生

音乐与养生

食物与养生

读书养生养心的故事

饮食与养生论文

养生与保健论文

健康与养生百科

中医饮食与养生

冬至养生与食疗

读书与养生
《读书与养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