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公园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0: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起来的以机电工业为主体,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涵盖化工、制药、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行业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铁西工业基地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沈阳工业的核心和全国最大的工业聚集区,主要产品与技术代表着国家水平,始终发挥着出设备、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的重要作用,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铁西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铁西工业基地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铁西工业基地,是在传统的铁西工业区基础上建设起来的。铁西工业区位于沈阳市区西部,东连和平区,北邻皇姑区,西、南与于洪区接壤。整个地区被沈山、长大两条铁路干线环抱,因位于长大铁路西侧,且区内工业企业密集而得名。全区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6公里,面积39.3平方公里,截至区域整体改造实施前的1985年,人口63.7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2万人。

铁西工业区是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区,它的形成和发展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第一家近代工厂始建于1918年。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殖民工业资本在铁西投资建厂30个。1932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日资建厂304家,其中投资额超百万日元的79家,以机电、冶金、建材、化工、制药、酿造和纺织业为主。民族工业在日伪时期倍受日伪当局的限制和排斥,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被强制加入日资股份,由日本股东控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前苏联红军接管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日资企业设备,有的被日本人破坏,大部分设备、产品、原料被苏军运走,工厂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接收后,生产很不景气,特别是1947年以后,随着国民党政府在经济上的全面崩溃,铁西工业又遭到严重摧残,许多工厂厂房只剩下空架子。到1948年,除军工厂外,绝大多数陷于停产状态,开工的仅有5%。整个工业区杂草丛生,满目疮痍。新中国的铁西工业基地,就是在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的烂摊子上建设起来的。

(二)铁西工业基地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沈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残破的铁西工业区重新获得新生。

沈阳是我党第一个解放的大工业城市。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市就基本完成了接管工作,市工委和市政府将原来的22个区合并为8个区,铁西区委、区政府于11月6日成立。当月末,区内的工作基本步入正轨。国家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沈阳的工业生产,在沈阳投入巨额建设资金。工业企业相对密集的铁西工业区是这一时期沈阳工业恢复的重点。到1952年底恢复时期结束时,驻区较大型的国营工业企业已达82个,企业生产能力已基本达到或超过日伪时期生产水平最高的1943年。例如1952年沈阳冶炼厂的电铜、电铅、电金、电银和硫酸铜等产品产量,全部超过日伪时期最高生产水平;沈阳啤酒厂年产啤酒8697吨,比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最高年产量增长5.8倍。一些企业已经能够生产一般的工作母机和比较精密的产品。

随着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自1953年起,国家进入大规模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充分利用沈阳原有的工业基础,国家将沈阳列入工业重点市,进行大规模的以机电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铁西工业区成为这一时期沈阳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改建、扩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骨干企业,并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沈阳有6个,铁西占3个;在全国694个限额以上的项目中,沈阳有26个项目,铁西工业区有12个。投资额超过百万进行企业改造的有40多个。公私合营后,企业经过合并扩大规模,成为大中型企业的有7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铁西工业企业又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结合的工业经济群体。

经过解放初期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基本建设,铁西工业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沈阳工业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在全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同时奠定。

(三)铁西工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标志

第一,成为国家工业城市中规模最大、工业最密集的一个工业区,奠定了沈阳大工业城市的基础。据统计,铁西工业区工业单位面积年产出率高于北京、天津、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工业密集程度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沈阳第一机床厂、风动工具厂、电缆厂、变压器厂、冶炼厂、化工厂、高压开关厂、低压开关厂、重型机器厂、鼓风机厂、玻璃厂、桥梁厂、东北制药总厂等现代化骨干企业相继建成,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于全国行业排头兵地位。例如,建成后的沈阳变压器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以制造大型变压器为主的变压器专业制造厂和该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心;沈阳第一机床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车床制造厂;沈阳鼓风机厂成为全国第一家风机制造厂;沈阳冶炼厂成为新中国第一座重点有色金属冶炼厂。这批现代化骨干企业的建成和相继投产,开创了沈阳工业生产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为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铁西生产的工业产品,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英、法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显示出铁西工业基地的实力。沈阳工业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殖民地的性质,经济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也为以后沈阳工业生产、技术开发和支援全国各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包括冶金、化工、制药、建材、纺织、酿造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基地。1949年,沈阳工业门类仅有65个,从经济恢复时期到“一五”末期,铁西工业区经过大规模基本建设,陆续建立了生产新式车床、重型矿山设备、变压器、高低压开关、电线电缆、抗生素等工业部门;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又新建了发电、炼铁、薄钢板和无缝钢管轧制等原材料、动力工业和拖拉机制造业。这些工业部门的建立,填补了沈阳工业的缺门,丰富了沈阳工业构成,增强了综合配套能力。

第三,形成雄厚的技术基础,通过发挥吸收、转移和辐射功能,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铁西工业区工业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使其具有较强的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再通过横向联合和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技术进步。铁西工业区生产着相当数量的国家工业化所必需的通用性技术设备,其技术水平绝大多数居于全国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设备和技术源源不断地支援着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仅1958年至1960年,经国家调拨的金属切削机床37524台,变压器2380万千伏安,电缆37778公里,平板玻璃243万箱。支援全国各地建设的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占全省、全国比重较大的产品,如电缆、变压器、机床、钢材、烧碱、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矿山设备、高低压开关板、水泵、铅、锌、味素、磺胺等,绝大部分是供应全国各地的生产和建设使用的。国家三大钢铁工业基地——鞍钢、武钢、包钢,都得到过铁西工业区的大力支援。鞍钢和武钢新建的现代化大型高炉,其主体部分就是以沈阳重型机器厂为主制造的。铁西工人群众首创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造生产新纪录活动、群众性的技术协作活动等宝贵经验,迅速推广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各地的技术进步。

(四)铁西工业基地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余年时间里,铁西工业基地迅速崛起,成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为沈阳乃至国家的重点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与政策支持,为铁西工业基地的迅速崛起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国家为充分利用沈阳原有的工业基础,迅速恢复和发展共和国的工业生产,在沈阳投入巨额建设资金,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沈阳的经济建设,并在编制计划等过程中给予政策倾斜,在沈阳进行大规模的以机电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工业企业相对密集的铁西工业区得到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成为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和沈阳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二,沈阳市委、市政府为铁西工业基地的迅速崛起作出正确战略部署,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沈阳解放后,市委、市政府统领全局,坚持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中心。在恢复时期,以发展国营工业为重点,在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一五”、“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指导并支持地方财税、金融部门集中主要资金力量支持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教科文卫城建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保护并持续激发工人群众的创造激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部署,使铁西工业基地在大规模建设期间,扩建、改建的重点企业建设周期都比较短,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设周期仅为2年7个月,沈阳电缆厂为3年2个月;工业企业布局相对合理,轻重工业按比例发展,地方工业迅速增长,广大职工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相应提高,保障和促进了铁西工业基地健康迅速地发展。

第三,沈阳工人阶级崇高的主人翁精神和宝贵的首创精神,为铁西工业基地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沈阳解放后,成为国家和城市主人的产业工人大军,自觉地担负起建设新沈阳的历史重任。在党和政府及各级工会组织的带领下,铁西的工人群众时时处处表现出崇高的主人翁精神和伟大的革命首创精神。在经济恢复时期,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叫工厂冒起烟来”的号召,广泛开展“护厂复工”、“献纳器材”、“创造生产新纪录”等活动,促进工厂企业的尽快复工生产。沈阳第三机器厂(即后来的沈阳第三机床厂)工人赵国有创造性地把加工一个“塔轮”的工时由300分钟缩短到140分钟,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市总工会推广,迅速地把全市群众性生产竞赛活动引向高潮。在“一五”、“二五”时期,广大职工以增产节约为内容,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期间,铁西的广大职工也发扬知难而进、为国分忧的主人翁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创业,为铁西工业基地的建设增添不竭的动力。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吴家柱、沈阳拖拉机厂的林海丰、沈阳高压开关厂的吴大有自发组织起来,率先发起厂际经验和群众性技术协作活动,为企业解决大量技术难题,并迅速在全国各省市展开,成为一项长期的工运活动。

二、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都是紧紧围绕着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的。在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基础较好的铁西工业区不负国家期望,自开始恢复和建设之日起,即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出设备、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的重任。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特别是铁西工业基地基本建成后,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事业,不遗余力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早在沈阳解放之初,铁西工业区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的同时,即承担着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艰巨任务,以大批设备物资和军事装备支援解放大军南下,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沈阳冶炼厂在“多炼铜、多炼铅,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口号声里,于1949年1月实现了铜鼓风炉的开工生产。为了满足人民解放军在南方战场的作战需要,沈阳汽车总厂修车场四现场(即后来的沈阳拖拉机制造厂前身),刚刚复工即利用残破的设备承担起维修军用汽车的任务。沈阳第五橡胶厂于1949年3月奉命承担了研制和生产军用橡皮舟的紧急任务。在一无图纸、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全厂职工群策群力,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生产出一批可载12人的军用橡皮舟,为新中国橡胶军工品的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部分参战部队就是驾驶着由沈阳工人生产的橡皮舟一举渡过琼州海峡,胜利解放海南岛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作为沈阳工业企业和产业工人的主要聚集地的铁西工业区,广大职工群众以“多完成一项工作,多增加一份抗美援朝力量”的实际行动,大力发展生产满足前线需要,成为支援前线的生产供应基地。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下达紧急命令,限沈阳重型机器厂(现沈阳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在20天内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沈重”全厂上下紧急动员,大胆采用“以铸带锻,铸锻结合”和“串铸”等新工艺,使生产效率提高数十倍。经过日日夜夜的连续苦战,终于在第19天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如期把军用物资送上前线。东北机械七厂(现沈阳风动工具厂有限公司)接受军工生产任务,生产军镐5万把,制造信号枪2000支和部分信号弹,受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的表彰。1950年秋,志愿军战机急需补充苏式米格战斗机轮胎。沈阳橡胶三厂的工人们加班加点研制生产,终于在1951年2月5日,生产出我国最早的3只战斗机轮胎。沈阳机械十九厂(即后来的沈阳拖拉机制造厂)担负起为志愿军制造飞机油箱的任务。1952年至1953年共生产飞机辅油箱68387台。沈阳桥梁工厂组建的抗美援朝抢修队,在1951年3月至1953年5月期间奔赴朝鲜战场援战。先后修复了朝鲜清川江大桥、大凌江大桥以及万城、定城、白马、伏城、清水等处的铁路桥梁,为志愿军筑成炸不断、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为适应反细菌战的急需,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现东北制药总厂)受命负责研制生产新药品。1951年5月,研制成功杀虫剂滴滴涕,并投入批量生产,在满足战时需要的同时,也填补了国家空白。1953年,又试验成功按照国家具体情况设计的氯霉素新合成药。工厂生产的战争急需药品成倍增长。比如,从1950年到1953年,注射用葡萄糖的年产量分别为15吨、59吨、103吨和274吨;从1951年到1953年,磺胺噻唑的年产量分别为10吨、37吨和61吨。

铁西产业工人把爱国激情与拼命实干紧密结合起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创造性地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带动全东北乃至全国的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沈阳第三机器厂(即后来的第三机床厂)工人赵国有和所在车间的全体职工,率先向全东北职工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挑战。竞赛内容是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防空防特、保卫工厂以及参加支援抗美援朝的各项战勤工作。东北各工厂和其他地区的部分工厂的广大职工纷纷响应,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热潮,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出设备、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无愧于“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称号,这是对铁西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事业所作贡献的形象概括,表明这种历史性的贡献是多侧面、全方位和长期性的,沈阳人民特别是铁西的广大产业工人以此为自豪。

在出设备方面。截至国家对铁西工业基地实施区域性总体改造前的1985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7年间,铁西工业基地累计生产各种金属切削机床28万台,各种水泵27万台,各种气体压缩机4.9万台,大小风机12.9万台,电力变压器1.52亿千伏安,交直流电动机759万千瓦。铁西工业基地集聚着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企业,其技术力量强,产品门类齐全。以沈阳变压器厂、沈阳电缆厂、沈阳高压开关厂为主体生产的输变电设备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是全国能够提供最高电压等级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生产基地之一。工业基地是全国火力发电站辅机成套设备的制造基地,可以提供为30万至60万千瓦机组配套用的大型锅炉给水泵、各种循环泵、高中压阀门、各种风机、气体压缩机,还可提供30万吨乙稀、30万吨合成氨、500万吨炼油厂的机、泵、阀等部分设备。沈阳鼓风机厂生产的大型透平压缩机,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生产的无油润滑压缩机,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沈阳重型机器厂等重机企业,是国家采矿、烧结、轧制等矿冶设备的主要制造企业。工业基地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居第二位,素有“机床之乡”的美称。工业基地是国家防爆电器制造基地,产量约占全国防爆电器产品的40%,建有防爆试验基地。东北制药总厂是全国大型合成药厂之一,是国家抗菌素类和维生素类药物的生产基地。此外,工业基地的农业机械和稀有贵重金属生产,在全国也占有较大比重。铁西工业基地生产的各类产品和设备,为保证国家能源、冶金、铁路、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出资金方面。截至国家对铁西工业基地实施区域性总体改造前的1985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7年间,铁西工业基地实现利税183亿元,上缴利税达117亿元。在国家出口的工业品中,铁西工业基地的产品占有一定的比重,为国家换回大量宝贵的外汇。1949年至1984年,累计上缴利税比较突出的驻区企业,如沈阳化工厂为国家上缴的利税达8.9亿元,相当于可建成当年规模的沈阳化工厂17座;东北制药总厂上缴利税9.6亿多元,平均每年递增13.82%,相当于该厂固定资产原值的9.6倍;沈阳水泵厂上缴利税2.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5%;沈阳变压器厂上缴利税6亿多元,为同时期国家对该厂投资的7.3倍;沈阳高压开关厂上缴利税4亿多元,相当于该厂固定资产的5.6倍;沈阳第一机床厂上缴利税4.4亿多元,为同时期基建投资额的5倍;沈阳重型机器厂上缴利税5.9亿元,在国内的八大重型机器厂中贡献最多;沈阳风动工具厂上缴利税2.6亿多元,为该厂固定资产的14倍;沈阳鼓风机厂上缴利税近2.4亿元,为同时期基建投资额的1.3倍;沈阳第四橡胶厂上缴利税4.46亿多元,是国家累计投资额的10倍;沈阳电缆厂上缴利税达20.75亿元,相当于改建时国家总投资的26倍。

在出技术、出人才方面。截至国家对铁西工业基地实施区域性总体改造前的1985年,铁西工业基地有职工近4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近2万人。有科研单位51个,其中中央院所33个,职工总数8817人。全国的铸造、机床、变压器、防爆电器、水泵等二十几个行业研究所设在铁西区,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和国内比较先进的测试手段,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产品开发、研究设计中心。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素质较好的工人队伍和技术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每年研制的新产品达700多种,如我国第一台程序控制自动车床、第一台精密丝杆车床、第一台六轴自动车床、第一台1.25万吨卧式挤压机和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等,都是铁西工业基地首先研制生产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7年间,工业基地为全国各地提供各种技术资料131万套,各种工艺工装图纸2.3亿套,无偿调出各种关键设备价值达1亿多元,支援各地技术人员近11万人。驻区工厂,组织大批资金和技术力量,帮助附近各县建立了一系列适宜农村的中小型工厂,支援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大发展。通过提供各种技术资料,大量输出科研人员、技术工人,为兄弟企业培训技术工人等方式,工业基地为壮大兄弟企业的技术力量、为推动全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铁西老工业基地对国家建设事业所作贡献是巨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世界新技术浪潮的冲击,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面对国内新兴城市,沿海地带的迅速崛起,铁西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沈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进行大讨论,探索沈阳发展方略,认定要振兴沈阳经济,必须把反映国家机械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产值、利税占全市一半左右的铁西工业区,作为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由此,开启了铁西工业区总体改造的序幕,从此铁西老工业基地开始步入了又一个辉煌时代。

汾河公园导游词资料

汾河公园导游词资料

沙湾公园设计说明12.18资料

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资料

我眼中的公园手抄报资料

乐安公园资料 文档 (3)(优秀)

江南公园

公园管理办法

公园调查报告

西林公园

公园资料
《公园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公园资料用表 公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