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包公园

发布时间:2020-03-03 04:01: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包公园(合肥)

包公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拯字希仁,人尊称为“包公”,于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062年去世于河南开封,死后谥号为“孝肃”。整个包公园占地30.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全园以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资料陈列、文物展示和戏剧表演向世人展现这位生于斯、长于斯、坐镇开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洁、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人格魅力。全园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包公园的吸引力,使人们在轻松赏玩中获得难以忘怀的精神收益。。

【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香花墩,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其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之一。据《庐文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孝肃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为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其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包公是个孝子,29岁考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老体弱,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父母,直到39岁才出任天长县知县。包公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下廉洁,所以,宋仁宗用“孝肃”二字评价包公的一生,赐给他这个谥号。后遭损毁,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白银重建的,解放后政府又多次修缮。

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祠东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在李鸿章的侄孙、光绪年间举人李国衡撰写的《香花墩井亭记》中记载:昔日有一太守游览至此,因天气炎热,喝此井水,即头痛不止。原来这个太守是一赃官,故人们称此井水为廉泉。当年明朝人重修包公祠时,给这口井修了一个亭子留存至今,廉泉的井沿上亦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祠西的“流芳亭”为包公幼年读书、玩耍处;“回澜轩”则以“瓯塑”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

历史上的包拯,脸并不黑,相反,他是一个相貌清秀、白面长须的书生。但中国的戏曲讲究脸谱,以便区分好人和坏人,区别人物的品质性格。比如,脸上画红颜色,表示这个人忠义勇敢,像三国戏里的关云长;脸上画白颜色,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像三国戏里的曹操;脸上画黑色,表示这个忠厚耿直。把包拯的脸塑画成黑色,就是为表示他的这种品质的。此外,还应了民间老百姓称包拯“日理阳间,夜理阴间”之说。

【浮庄/包公书院】

浮庄原为包公书院,坐落在包河东大岛上,重建于1983年,2000年8月,又做了修建。占地20余亩,南与包公墓、清风阁相邻,西与包公祠遥相呼应,是一组由茶楼、莲塘、亭榭、曲桥等景点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园林,具有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艺术特色。因其远观如一片柳叶浮于水面之上,又因岛上建筑黛瓦粉墙,色彩素,黑白分明,浮庄四周绿水潆洄,宛如古代村庄,故名浮庄。浮庄正门门楼粉墙青瓦,中间镶一匾额,上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浮庄”二字。

迎门是一座铜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先生立像。这是省、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包兆龙先生,满足其“叶落归根”的遗愿而在这里建造的。岛内建筑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体现了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包兆龙铜像左侧为孝肃园,园内陈列百十盆古桩盆景,造型古朴,神态各异。其中一盆“紫薇”,已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园内被称为“庐阳第一石”的巨石,高近6米,孔穴明晰,结构奇巧,玲珑剔透。

包兆龙铜像右侧为世纪九狮壁,壁前搭有一方舞台,专供艺人们每天夜晚在此献艺演出,所以人们将这儿称为演出广场。

演出广场的东边,是一座融徽派与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寄畅楼”设有咖啡厅、情侣卡座等餐饮娱乐场所,可供游客休息、进餐。

位于河边的雕塑,叫做织女雕塑,它南边的那座颇为雅静的亭子,叫青松明月亭,当年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遥望人间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如果口渴了,不防去穿云茶艺馆小憩,边品评安徽各地名茶,边欣赏身着古朴典雅服装的艺人表演古典茶艺,体味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韵味。茶艺馆的背后为临濠水榭,榭内抱柱上这一联是:“一堤杨柳莺啼树,四面荷花蝶戏鱼”,描绘的正是临榭观赏的景色。

【脚印塘】

脚印塘长近20米,宽近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那时岛北并没有“玉带桥”,有天,包拯在这里玩得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为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叫“脚印塘”。

【包公墓】

包公墓全称为“包孝肃公墓园”,园内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目前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1062年包公去世于河南开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归葬故里。他一生为官多年,最高官至枢密副使,为北宋二品官,因此,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个墓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由主墓区、碑廊、附葬区、地下墓室和管理区等组成。

[碑廊园] 碑廊园建在包拯墓冢的东头,中间用一道神墙将两个景点隔开。碑廊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呈长方形,环廊四周共有诗文石碑约210块。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撰写的《孝肃包公传》;前外交部长姬鹏飞撰写的“为政清廉,后世风范”;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撰写的“赤胆忠心匡社稷,铁面无私慰万民”;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撰写的“林环水绕古城秀,信是淮南第一州”;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题书的“公生明,廉生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副主席刘艺及刘炳森等当代著名书法家撰写的纪念包公的碑文。此外,还有袁木、刘复之、叶如棠、江渭清、陈野苹、刘文清及启功、刘海粟、溥杰、唐云、王遐举、曹大铁、孙轶青、亚明、葛介屏、刘海烽、李百忍、方绍武等知名人士和省内外著名书法家所题写的碑联诗文。碑廊中间有一道屏风式的墙,墙西侧为碑联诗文,墙东侧则以木雕、砖雕、石雕、竹刻等著名雕刻形式而构成的54平方米的大型包公政绩图。这些艺术精湛的作品,提高了碑廊的精神文化品位,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派雕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墓园景点风格。包公政绩图有:“家训严明”、“奉使契丹”、“弹劾权贵”、“通惠民河”、“上言七事”、“陈州减粮”、“固边强兵”、“微服私访”、“开封出巡”、“审牛舌案”等十幅大型浮雕画,全面真实地反映包拯生平与政绩。

[附葬区] 由碑廊左门而出,前行五六十步,便到侧门。穿过侧门,来到附葬区。附葬区内有包拯与夫人董氏合葬墓;长子包意(潭州通判)与长媳崔氏合葬墓;次子包绶(潭州通判)与次媳文氏合葬;长孙包永年墓,以及包拯近裔无名氏合葬墓。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在包公大量的传说故事中,有一则名为《长嫂如母》的故事。这则故事流传很广,直到1973年,在发掘清理包拯及其亲属墓葬的过程中,发现包拯大儿媳崔氏的墓志铭同包拯的墓志铭规格一样大,而且哲宗皇帝还追封崔氏为节妇,并把崔氏的事迹与包拯的政绩同时记入宋史。这在我国的二十四史中仅此一例。在崔氏的墓志铭中有一段文字,大意是说:崔氏把小叔子包绶治作自己儿子来抚养;而在包绶的出土墓志铭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大意是说:他能有今天,寡嫂将他养育成人的。因此,包绶把寡嫂崔氏当嫂娘侍奉。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真正由来,而包拯并非他嫂子养大的。现在包家成为望族,传人是包绶,其功劳应记在崔氏的身上。这次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长嫂如母”说的是包公,否定了关于包拯是他嫂子养大的说法。

那么, “长嫂如母”故事为什么会错传几百年呢? 这个问题只要仔细看一看包拯和他的子孙的墓碑就会明白。包拯的墓碑全称是“宋枢密副史包孝肃公拯之墓”;长子包意的墓碑全称是“宋奉议郎潭州通判包意 节妇永嘉郡君崔氏之墓”;次子包绶的墓碑全称是“宋朝奉郎潭州通判包公绶 蓬莱县君文氏之墓”;长孙包永年的墓碑全称是“宋宣教郎知崇阳县事包公永年之墓”。包拯的子孙死后和包拯一样,都被人们尊称为“公”。不过,人们尊称包拯为“公”,是他生前的事,而他的子孙被人们尊称为“公”,却是死后的事。由于包拯知名度大,官也做得大,故而老包公、大包公、小包公的事情就串在一起了。民间百姓大多只知道历史上的包公,也就是包拯,而不知包拯的儿子包绶也称包公,再加上民间传说、文学、戏剧中的虚构夸张等因素,这样一来,以讹传讹便传了下来。不是重建包公墓园,包拯“长嫂如母”的说法不知还要流传到什么时候。

[包拯墓] 从附葬区折回,下石阶数十级,包拯墓室就在眼前。包拯墓室位于墓冢的正下方,全长34.6米,是根据原墓发掘资料营造而成的。墓室呈拱形,长长墓道的青石上,悬挂着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图》和《接迎图》。在盏盏螭首龙凤身踏云状的仿古灯的托柱,托柱上方是个似药头又非龙头之物。在古代,龙头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然而,艺术家们在雕刻这托柱上的龙头时,大胆地做了些艺术处理,将龙的鼻子雕成向上翻卷,眼睛掩藏在眉下,龙角弯曲得像两只绵羊角,其目的只有一个,有别于作为“真龙天子”化身的那条“龙”,避免了皇家的忌讳,又达到百姓对包拯的敬仰。其造型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由南折东,端放在墓室前的巨大卧石碑是包拯墓志铭,墓志铭盖上刻有“宋枢密副史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十六个篆字,系北宋瑞安县令文勋手笔。而墓志铭是由包拯生前同僚.密友吴奎撰写的,洋洋3000多字,记录了包公脚踏实地,无私无畏,为革除弊政;强国富民奋斗的一生。宋史上的包拯传和出土的这则墓志铭中的部分文字相同。两扇厚重的汉白玉墓门,俨然洞开,2.4米长的黑色金丝楠木棺具,安卧在刻有缠枝牡丹的青石棺椁上,棺内安放着极其珍贵的包拯遗骨。这副棺具木料的来历还有一段千古奇缘:包公原葬棺具即为金丝楠木,因年代久远已经腐朽,为了符合历史史实,园区工作人员依旧取材金丝楠木,但这种木料很难寻找,当时工作人员跑遍了很多山林,终于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一个高山村里找到了。当年高山村的山林被一位老人承包,巧合的是这位老人也姓包,名为包浩源,是包公第35代孙。老人听说是为包公找寻棺具用材,非常激动,亲自带着儿孙爬上山头砍伐22棵金丝楠木执意无偿捐赠给我们,做成了这副棺具。您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也可以说是一段千古奇缘,但这却表明了包公清廉的品质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时隔近千年,重做包公棺具时,却是由他的后代来提供木材,不用国家一分钱,的确再一次体现了包公的清廉风范。棺椁的左右,置放着随葬品十二时神木俑。墓道上方的拱顶石刻莲花,暗藏排气孔,保证了墓室的空气畅通。

【清风阁景区】

清风阁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

[功德广场] 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并符合历史的文化氛围。灯柱上有莲花宝座和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我国许多古建筑上采用莲花刻饰多与观音菩萨联系较多,而用在这里则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愿清廉之风长明于世。明月亭是一座长宽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内置石碑一座,碑高2.3米。碑文记载了为纪念包拯1000周年诞辰设计、建造清风阁的过程。过明月亭,前行十数步,便来到鱼沼飞梁景点。立于石桥,只见桥下池水清澈见底,四周一派宋式十字架梁建筑。这种石雕建筑形式,在宋代就叫做鱼沼飞梁。

[清风阁] 景区的主体建筑清风阁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对呼应。阁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层,登顶可俯视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外檐柱间设有格子门,每面为九扇,门为方格花心。顶层为彩绘藻井,门、楞、柱都为栗壳色,陪以白色墙面,色彩素淡。

【蜡像馆】

包公故事蜡像用惟妙惟肖的蜡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怒弹国丈”、“铡美案”、“打龙袍”三个故事。包公故事蜡像馆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已任,它集戏剧、影视、美术、建筑为一体,是熔历史、文化、科技于一炉的综合性艺术结晶。蜡像人物造型逼真,采用超级写实的塑造手法,毛发使用人工栽植技术,仿真化妆。选用优质蜡材,熔点不低于75度,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均安然无恙。蜡像馆建立,表达了合肥人对这位乡贤的怀念、敬仰之情。

包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导游词

包公园导游词1

江南公园

公园管理办法

公园调查报告

西林公园

公园观后感

公园管理条例

公园游记

包公园
《包公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参观包公园 公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