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发布时间:2020-03-03 10:24: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区困难群体是目前存在于我国社会的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他们作为社会生活中较为脆弱的特殊群体,其经济权利和利益有被忽视的倾向,其社会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其思想状况异常复杂。这支规模庞大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深化、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按照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了解社区困难群体的思想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措施,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省社区困难群体进行了调研,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社区困难群体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困难群体的构成

省政研会重点对有代表性的我市古塔区进行了调研。社区困难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较差,身体状况欠佳,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三无”人员,即无法定赡养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救济的社会救济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企业下岗人员,无固定工作、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收入微薄的人员,他们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或收入很少,难以维持基本温饱,无力承担生老病死、子女教育等开支;第三类是贫困在职人员,即困难企业在职人

员领取工资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170元的居民;第四类是残疾、疾病等其它原因造成的贫困居民,这类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疾病原因,文化素质低、就业能力弱,生活处于极度贫困之中。

(二)社区困难群体的生活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困难群体中大部分家庭住房条件相对较差,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就业能力较差,家庭人员患大重病和残疾占31%,医疗和子女受教育费用的支出压力很大,由于家庭人均收入较低,家庭人员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具体体现在:一是贫困家庭实际收入低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困难户的生活水平徘徊在温饱线左右,相当部分无经济来源,主要靠政府低保救济,长期处于生活消费低水平状况,生活条件差,导致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仅仅维持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低水平阶段。困难家庭的总体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仅停留在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状况,享受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受到明显抑制。对食品的需求以吃饱为主,膳食结构远远未上升讲求科学、营养、合理的水平上来;对衣着支出数量少、档次低,每年在衣着方面的消费平均仅100元左右;对耐用品消费量少质次,调查中有47%的贫困家庭没有洗衣机,32%的没有彩电,即便是有这些电器的家庭,也大都是使用了多年,接近或超过淘汰的年限,而其它高档

耐用品如空调、移动电话、微波炉等拥有量则更低;住房状况差,调查表明贫困家庭63%有自己的住房,租房占37%,住房质量和居住条件明显不如平均水平。三是家庭无积蓄,负债较重,抗御生活风险能力极其微弱。尽管贫困家庭尽量压低消费水平,但绝大多数家庭仍然没有任何节余,多数贫困家庭维持低水平的收支基本相抵,甚至收不抵支,许多消费受到抑制,抗御风险能力极其微弱,他们最发愁的是无力承受日益加重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开支,有70%的家庭反映享受低保后治病、上学仍有很大困难。

(三)社区困难群体的思想现状

社区困难群体远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群体,不但普遍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压力,而且绝大多数还遭受着绝对贫困的煎熬。因而,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复杂而矛盾,既具有向上、感恩的思想,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色彩。首先存在不认同和不满情绪。一些下岗、失业、疾病等造成贫困的困难户,在对自身现状的态度上,表现出极大的不认同,最明显的就是对自身的身份和生活现状的不认同,对“主人翁”感逐渐陌生,进而产生不满情绪。其次是存在矛盾和失衡心理。现在他们的心理上安全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风险,由于身处弱势,他们很难下定决心去承担任何风险。改革开放后,已经没有相应的“保险”因素,使困难群体心理“落差”较大造成心理失衡。再次自卑心理,市场经济以

效益论英雄,这些困难群众有自愧不如的感觉,干什么都信心不足。

二、社区困难群体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原因及分析 社区困难群体之所以产生一些消极和负面的思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原因。

一是对造成自身“困难”形成的原因分析偏差过大,滋生了“困难群体”对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 “困难群体”能否正确看待自身“困难”的形成原因,直接决定了其思想情绪的积极与否。如果归因正确,则思想上进,态度积极;如果归因不正确,则思想颓废,态度消极。通过调查发现,就我区“困难群体”中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困难”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相当一部分困难人群在分析困难成因的过程中,往往把“困难”的形成原因简单归结为客观条件使然。他们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沦为“困难群体”,主要是社会和政府给予“困难群体”的机会不公平,贫富差距之所以拉大更多的是体制与经济理论的欠缺,“困难”现状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关键是政府“雷声大、雨点小”,从而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了“困难群体”的一种普遍情绪,进而导致他们消极懈怠,无法更加积极的摆脱贫困。

二是传统的“均贫富”理念与现实的贫富差距之间的矛

盾,催生了“困难群体”内心的相对被剥夺感,产生了矛盾和失衡心理。经历过计划经济体制,很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大平均”的传统价值理念。而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与效益的差距必然导致收入的差别。当这种效益分化所形成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均贫富”思想便开始作怪。特别是看到一些曾经被视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辈,靠搞寻租活动、钻改革空子,进入了富裕行列,而当年那些扎扎实实、安于现状的国企职工却面临下岗、裁人,进而沦为“困难群体”,这种传统价值理念与实际结果反串的事实,使“困难群体”的相对被剥夺感不断增强,进而产生了矛盾和失衡心理。这些矛盾和失衡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梳理与引导,必然会导致“困难群体”思想的混乱,进而导致违法乱纪,危害社会。

三是自身的比较劣势,加剧了社区困难群体的心理挫折感和自卑感。当前,“困难群体”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话语能力,处于比较劣势。其大多数都在从事一些低收入的简单体力劳动,许多基本生活问题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比如,供不起子女正常上学,生病了无钱就医,辛苦了一年拿不到工资而无力维权,常年居无定所等等,因而普遍感到自卑。再加上当前社会不良风气不断吞噬人们的心灵,一些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不断物质化,使原本自卑的“困难群体”便渐渐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

勇气,无奈地“认命”。甚至有少数人就此“破罐子破摔”,这种自卑妥协心理的长期存在,必然使“困难群体”丧失工作热情,缺乏生活勇气,自降人格身价,加剧恶性循环。

三、针对社区困难群体思想问题的对策建议

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物质援助以及开发式的扶持,如提供就业机会、增收减负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治本之策还是要提高“困难群体”的自身素质、理顺思想情绪、激活其精神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教化功能。应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以社区为龙头,抓好“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当前,社区困难群体的思想、情感、行为和心理基本上处于管理与疏导的弱势状态。要加强这些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其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作用,建立由社区党支部负责,由志愿者、下岗职工委员会、离退休职工委员会支持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并加强社区内“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他们能及时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要让他们了解党关于帮助“困难群体”自我发展、走出困境的政策,使党和政府始终保持与“困难群体”的密切联系。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要确立社区“困难群体”思想政

治工作的合法地位。把“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全面建设直接挂钩,由社区主任兼“困难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负责人,直接领导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对社区党支部负责。二要建立社区“困难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把目前正在发展壮大的各类志愿组织充分利用起来,聘请社区辖区内学校以及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组成思想政治工作小组,相应负责社区内某个板块的“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要把“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再就业单位的全面工作挂起钩来,充分发挥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的作用。三要发挥“困难群体”中民间组织的作用。制定“困难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必成立下岗职工委员会、离退休职工委员会。我们要充分利用“困难群体”中各种民间组织的“委员”和党员的精英模范作用,使加强“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委员”和党员的自觉参与开始,如建立党员宣传组、助残组、护楼组等等,从而确保“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严密运转起来。

二是以“送温暖”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有效利用各类“送温暖”等活动载体,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臵,贯穿于帮助社区困难群体工作的全过程,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类“送温暖”、“送岗位”、“送知识”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而让他们增强对社会的认属感,增强自身的

道德素质,增强自强不息的能力,增强他们融汇社会生活的信心。要研究困难群体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不同人的特殊性,开展“贴身”教育。只有将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融汇于活生生的生活中,放在对等的交往中,才可能创造理想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才可能起到育心的作用。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处处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弱势群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逐步使他们象主流人群一样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优秀公民。

三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困难群体的主体地位。困难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主人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培养这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困难群体往往就是因为在社会中缺乏尊重、信任,加上家庭生活困难,才导致思想产生偏差。针对困难群体的特殊性,我们首先应尊重这部分人的主人地位,充分相信他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适当的发展,激活他们的精神动力,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困难群体”自身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恢复自信,强化自我发展意识。

总之,做好社区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绝非一朝一

夕、一劳永逸之事,需要长期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只有把情、理、利三者真正结合起来了,让社区“困难群体”看到了希望,才能真正使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演讲稿

社会现象调查报告

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题

社会现象之我见

当前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演讲稿

社会现象演讲稿

3社会现象

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