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八年级科学上册2.4风和降水教案浙教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0: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4 风和降水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技能目标

学会观测风向和风速。 情感目标

最大限度的突出对测量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

难点:风的方向的认知。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 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可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通过感受风到思考:“风是怎样形成的?”近而介绍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在学习过程中紧紧联系生活如何判断风向及风速,使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教学准备] 气球、小风车、纸飞机、电风扇、风向标、风速仪 [教学过程] 一.风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风,先来感受一下风 实验:一个充气气球产生风的现象

问:为什么有风?(充气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的气压) 通过实验能否得出风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分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气压一定相同吗?高压区?低压区? 提问:第68页图2-31,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 类比:水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空气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 (气压差是形成风的

直接原因。气压差异越大,风就越大,如果两地的气压相等,风就平息了) 小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二)风向和风速 ’ .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音。找出与风有关的信息。风向和风极(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风向

A、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B、方位:8种风向

C、符号:短线段表示 如东风表示为: 练习:根据符号确定风向

实验:图2—42。机头方向即风向。

D、测量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方向即风向。风向箭头指在哪个方向,就表示当时刮什么方向的风。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判定风向 (旗的飘向,烟的飘向,树叶的摇摆方向) 2.风速:用风级表示

A、定义:单位时问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B、单位:米/秒、千米/时。

C、测量仪器:风速仪。介绍书上的风速仪是靠测量上面风杯的转速来测定的。 D、读表第75页 了解目测风级的方法及不同风级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E、应用:用目测的方法测当地当时的风速。

3、延伸:风是一种自然能源,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风为人类造福? 思考题:1.风也是一种资源。利用风能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风媒花、风车磨麦、带来湿润或干燥等活动。

2.大风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如刮倒建筑物、毁坏农作物、形成风暴潮、倾覆船只等。

注:思考题是开放性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影响。 课外补充资料:

风的形成:俗语说“热极生风”,是有道理的。当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表性质(比热)不同,受 热不匀,各地空气的温度就有高有低。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会膨胀,密度会减小,气压 会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会收缩,密度会增大,气压会升高。所以同一高度的不问地方的气压会有差异,就产生了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

风速:我国气象台统一规定用2分钟的平均风速。有时也根据需要计算1分钟或10分钟的平均风速。

作业布置:

必做题:作业本§

2、5 选做题:目测当天的风向、风速 第5节 风

一、形成原因:两地间存在气压差,高压区→低压区

二、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风向

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表示:方位:8种例东风○—— 仪器:风向标

2、风速:

定义: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单位:米/秒 千米/时 表示:风级 仪器:风速仪

2

2.4(2) 风和降水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3、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技能目标:学会测量降水量。

情感目标:

1、知道湿度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2、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空气湿度的含义、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降水的过程。 【教学准备】:干湿球湿度计、烧杯、表面皿、冰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常听到“风雨交加”、“暴风骤雨”、“和风细雨”等成语吧,风和雨、雪总是联系到一起。 出示:暴雨和大雪的图片 设问:为什么会降水呢?

空气的湿度

问:在水循环中,陆地上的水就是通过降水的形式得到补充的,降水过程说明空气中存在什么呢?

学生回答:水分。

问:水分是以什么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呢? 学生回答:气态。

讲述: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所以我们平时是看不到空气中的水汽的。其实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上还是干燥的沙漠地,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如冰的饮料瓶外会凝结水珠、打开冰箱会看到白雾等现象都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分。

讲述:我们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而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问:是不是任何时候空气中的水汽的多少都是一样的呢? 学生猜测

演示实验:在3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水温分别是25℃、45℃、65℃。拿玻璃片靠近烧杯口,学生观察玻璃片上出现了什么?三个烧杯口有什么不同?

现象:温度越高的水上方的玻璃片上凝结的水珠越多。 问:为什么玻璃上会出现水珠?水珠的多少说明了什么?

解释:水温越高,烧杯口空气温度越高,水面蒸发的水也越多,空气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在玻璃上凝结的水珠也就越多。

结论:气温的高低不同,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数量也不同。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可见,空气总能含有的水汽在一定温度下是有限的,温度不同,空气中同样水汽量的相对湿度是不同的。

讲述:我们常要测定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湿度计有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干湿球湿度计等。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 出示:干湿球湿度计的实物或图片

结构: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

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

测量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3 阅读:78页的相对湿度表

问:为什么要有两支不同的温度计呢?你们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

解释: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越快,带走的热量越多,湿球温度计上的读数就越小。

讨论: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根据自身的经验,说一说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的舒适度的关系。

学生讨论:相对湿度小,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相对湿度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会感到特别闷热。

讲述:空气湿度是形成降水的基本条件,空气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的,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等,你们知道其中包含的道理吗?

思考:“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学生发言、总结:因为大雨前空气中的湿度较大,蜻蜓的翅膀变软不能高飞,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降水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雨、雪、冰雹等。

讲述: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它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演示实验:图2-44,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表面皿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烧杯中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象:表面皿的下面凝结了很多水珠。 问:为什么表面皿下会出现水珠?

学生解释:水蒸发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水。 问:由此可知,空气中的水汽变成雨、雪、冰雹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低

讲述: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云和雾。

问:是不是气温降低了空气中的水汽就一定能凝结成水珠呢?还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学生猜测,教师提示与湿度的关系

讲述: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这时,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发生了水汽凝结。 讨论:观察图2-45,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热带雨——凝结成云,水滴增大成雨滴。

中纬度雨——凝华、熔化,水滴增大成雨滴。 设问:水汽凝结或凝华成云后是不是一定会形成降水呢?

解释:空气中凝结的水珠或凝华的冰晶很小,形成云以后就漂浮在空气中,此时并不一定相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思考:为什么降水有时候是雨,有时候是雪或冰雹? 学生回答

解释:(雨、雪略)冰雹大多出现在夏天。因夏天在局部地区内向上天空流动剧烈,将下落的冰晶又抬升,反复多次后,颗粒变得非常大,最后在下落到地面时,还未完全熔化即称之为冰雹。

讨论:降水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补充陆地上的淡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使植物获得水等等。 讲述:一个地方降水的多少用降雨量来表示,它表示一定时间内地 4 面积水的深度,用毫米来度量。气象观测中常用雨量筒收集雨水。雨量筒是一个直径20厘米的金属圆筒。筒高58厘米,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高35厘米,里面装有一个储水瓶。把储水瓶中的水倒进特制的量杯,就可以知道今日的降雨量(水深)。雪和冰雹等融化后可用同样的方法测量。

讨论:降水过多或过少会产生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过多——水灾……

过少——干旱……

材料1:1992年夏,受92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作用,8月末9月初,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194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灾。闽、浙、沪、苏、鲁、冀、津、辽等省市沿海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潮位。据统计,仅闽、浙、苏、鲁、冀、津6省市受灾人口2000多万,毁坏海塘1170km,受灾农田2193.3万hm,死亡193人,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闽江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

33洪水,十里庵站洪峰流量27500m/s,竹岐站洪峰流量30300m/s。闽江流域遭受较严重水灾。钱塘江上游出现1949年以来第2位大洪水,兰溪站洪峰流量312l00m/s,沿江县市受灾较重。此外,大渡河、湘江、信江、漓江及黄河中上游部分地区也发生了较大洪水,造成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材料2:去年六月二十九日“出梅”以来,温州市就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降雨量只有二点五毫米(历年平均降雨为七十五毫米),高于或等于三十五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就有十九天,超过历年记录。而温州梅汛期的降水量仅为八十一毫米,是历史上少见的弱梅年份之一。整个六月份单月降水量仅为常年的三分之一,比往年偏少一百五十四毫米,是一九五六年有完整资料记载以来降雨最少的一年。进入七月,更是高温少雨,有的地方根本没下过雨。市区也出现了高于四十摄氏度的历史高温。高温少雨使温州江河水库水量急剧减少,全市十六座中型水库平均蓄水量只有正常库容的百分之三十七,主要河网水位下降近一米,许多地方已经出现居民饮用水困难和农作物受灾现象。

问:大家知道我们近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缓解温州局部的旱情吗? 学生回答:人工降雨。 阅读:89页“人工降雨”

问:人工降雨中干冰等催化剂如何起作用?

学生回答:干冰升华吸热,使水汽放热形成更多的冰晶。 思考:能用人工降雨的“催化剂”消雨吗?

学生回答:在降雨云团移来前,先对云团实施人工降雨,让雨下到其他地方。 小结:

【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为什么做】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 【怎样做】

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

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

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要求

5 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4、交流评价:将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看一看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是否合理。然后写篇小论文或探究报告。 【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使我们确信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网上的资料,在课外可以就其它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探究。这里附一篇文章。

趣谈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

俗语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天气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发展,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沉积了许多本能,以适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而有些先天行为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充分了解动物的本能,可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昆虫类

1.蜜蜂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3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

2.蚊子 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3种。雌雄异体,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3.蚂蚁 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20多种类型,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4.蜘蛛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蜘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鸟类

1.喜鹊 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2.鸡 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家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鸡登高鸣晴”。 哺乳动物

狗和猫 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作业】:

1、必做:作业本、课后练习

2、选做:收集天气谚语:

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演示雨的形成过程

查找有关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关系的资料 【课后反思】:

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因素,湿度又和降水有密切的联系。本节首先通过实

6 验,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并学会测量相对湿度的方法。在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理。水汽凝结又是降水形成的条件。从湿度到水汽凝结,又到降水形成,知识的逻辑环环相扣,也符合对降水形成的认识过程。

【板书】:供参考

一、空气的湿度

1、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2、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3、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4、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5、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

6、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二、降水

1、水汽凝结的条件: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⑵相对湿度达到100%以上 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

3、降水量的观测: ⑴度量单位:毫米

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⑶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

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4节 风和降水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6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8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2.1《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 2.4 常见动物第二课时《脊椎动物》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2.4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第5节 风

八年级科学上册2.4风和降水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2.4风和降水教案浙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