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年级语文提质增效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4 02:22: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二年级语文提质增效方案

江尾小学 张思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强调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而文道统一,也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教师素来就承担着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双重任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寓道于文,自然洒脱。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依靠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启发性教学就在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中逐一体现,在充满合作互动与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中,给学生以紧张而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且连接生活,发展人格,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提质增效呢?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提质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我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

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我作为语文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强调两个词语:听和说。“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即指通过听觉器官,由对语言的注意、感受、思维、反应等一系列过程所构成的一种语文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作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要加强“听说”教学的研究,特别要从小学抓起。学会倾听,需要良好的指导。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二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

1、细化“听”的要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 ”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身教胜于言教”,要想让学生倾听,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带头倾听。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感悟,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那么在课堂上具体怎样做呢?

1、要鼓励学生大胆、响亮地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

2、教给学生说的方向:紧扣课文内容说;结合自己经历说;联系身边现象说。

3、提示学生说的方式:运用关联词语说;提示开头说;词语串联说;提示概要扩张说等等。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兰·达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其次是实施差异教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我分了一些层次。有些作业中,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课后作业要精选适量。要做到有的放矢,难易结合。避免简单重复抄写,杜绝题海。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老师应该先做一遍,以便控制作业难度和掌握能不能很好的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同时,作业要及时批阅,决不能拖沓,以获得及时的信息。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和纠正典型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应该进行个别辅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利用4至5分钟的复习时间去重点澄清,何乐而不为呢!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前一个法指具体的教学策略,后一个法指具体的教学效果.要提高实效性,要抓好这两个法,即教学要遵循正确的规律原则,而具体实施的教学策略则可多种多样,灵活运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正确的教学原则。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依靠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三个转变: 1.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紧紧围绕学生为主体,实现从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向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生走向知识的引导者的转变。简而言之,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启发者.2.在语文课堂注意力的分配顺序上,要变一味灌输知识为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

3.在教学目标上,语文教学要由单纯的理解课文内容向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语言、塑造健全人格方向转变。

启发性教学是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教师挥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相结合,围绕“疑”展开教学活动,重视老师的适时的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逐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启发性教学就是这样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经,以疑为纬,在充满合作互动与人文关怀的课堂环境中,给学生以紧张而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自由地进行有意义学习。充分利用启发教学,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减负但不减质,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几点想法: 首先,真正明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早于2001年即已颁布。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感受到“课标”的真正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仍然有着以前的老办法,采取“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生硬的拆卸。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除了讨厌就是反感,然而这样的教学又如何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呢?

“课标”就好似教学工作的指南针,它对整个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指导。可以说“课标”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我们只有学习它,真正的了解它,吃透它的精神。然后结合教材,将“课标”的指导精神融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符合“课标”的要求,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才是真正的“课改。

其次,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慢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点是关键。就“减负但不能减效”有不少的途径,但我们觉得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所掌握的知识不减少,从而达到减负而不减效的目的,就教师方面来说,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要进行的每一堂课要有充分的计划。

我觉得一名语文教师,要做到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首先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的精神;其次,熟悉自己所教学段的教材,明确教材的设计理念,明确“课标”的精神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应对所教学段的教材进行相应的计划和分解,将“课标”对该学段的教学要求分解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以及教材的各个单元,建立起整个学段的知识框架;第四,教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着系统的计划,然后根据各单元的实际情况,将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融入各节课的备课中。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注意侧重点,注意将教学目标和重点有效的体现;第五,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学科的知识框架,要让学生对整本教材以及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好的帮助;第六,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因为人的记忆需要反复,如果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没有适当的反复,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也会降低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建立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那么,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了解自己教学活动中的另一方——学生的客观真实的情况,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标”明确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个体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这就很好的回绝了过去那种“人人皆要成尧舜”,“人人都要十全十美”的工厂式的按同一标准加工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不是将学生按照语文成绩的好坏,简单的分为优良中差,而是根据“课标”的要求,让全体学生在达到“课标”对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根据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个体优势,进行分组,然后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逐渐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要想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师必须要下大力气,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要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与学生交朋友。要了解现在的小学生所了解和喜欢的东西,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成为小学生所认同的朋友,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这样才能使分层次教学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

总之,“提质增效”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自然就轻了。但是,提质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有耐心,责任心和时间去认识去探索,而且这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家长,学生,老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学科教师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我们相信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地去做,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

英语提质增效方案

提质增效演讲稿

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提质增效稿件

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提质增效[优秀]

二年级语文提质增效方案
《二年级语文提质增效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