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TPR理论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07:09: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TPR理论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入荼的进行。许多外语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都被引入小学英语课堂,并发挥着各自巨大的作用。TPR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旨在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介绍TPR理论,并从TPR理论简介、TPR的优势与局限性、TPR的过程和特点以及TPR的实际应用等方面对TPR理论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阐释和剖析。

[关键词] TPR理论 新课标 小学英语教学

“记忆不只是大脑的事,人全身的反应活动将大大促进记忆。” ----- James J.Asher

大家可能见过这样的画面:一位年轻的妈妈对她怀里抱着的一岁左右的婴儿说,“宝贝,看看爸爸,看看爸爸!”,小婴儿慢慢转过头来用眼睛去寻找他的爸爸。年轻的爸爸开心地叫了起来,“他在看我,他有看我呢!”,眼睛里充满了兴奋和喜悦。这是一幅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画面,其中却蕴含着一个非常深刻的语言学问题。这么小的孩子,还没学会说话,却似乎已经开始理解成人的语言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是不是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一个能够自然而然掌握语言的程序呢?全身反应教学法(TPR)正是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理论。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反应教学法”,就是指一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听力理解,又强调全身反应的外语教学理论。它建立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一个能够自然而然掌握语言的程序”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由加州心理学家 James J.Asher在长达30年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颇有成效的外语教学理论。 1)TPR理论简介:

TPR的理念,来源于Dr.Asher对婴儿母语学习过程的观察。正如上述为大家所熟悉的画面,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却已经开始理解成人的语言,能用身体反应回应父母的语言指令,这说明,在“言语表达(speaking)”之前,婴儿已经将成人语言内化(internalize)为自身的一部分了。在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Dr.Asher发现,每个婴儿在说话之前,都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阶段。当婴儿觉得准备充足后,他才选择用语言去表达。世界上没有一个婴儿是先会“说”,然后才会“听”的,这一现象说明婴儿在学习母语时,“听力理解”先于“言语表达”。如果能将这种理念巧妙地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做到“听力理解”先于“言语表达”,外语教学也肯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语言学实验表明,“听力理解”和“言语表达”是由大脑的不同部位控制的。“听力理解”由左脑控制,而“言语表达”由右脑控制。在传统的外语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边听边跟读,学生的左右脑同时作用,易造成“大脑超载(brain overload)”,导致反应迟钝,知识记忆不牢固等不良后果。Dr.Asher认为,为了避免大脑超载,可以不要求学生边听边跟读,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调动作,用他们的“全身反应(physical response)”去反馈、去强化、去记忆他所听到的内容,从而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再次, Dr.Asher认为,传统的外语课堂,气氛紧张,充满焦虑,这种气氛对外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他倡议创设一种“无压力(stre-free)”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听和理解目标语言。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进而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Dr.Asher和他的TPR理论,曾经在世界上500多所大、中、小学的外语课堂上演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开创了一块成人和孩子学习外语的新天地。

2)TPR的优势与局限性

TPR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TPR与儿童的言语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儿童的言语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是儿童从言语获得到基本完善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既是连续的,又可划分为阶段,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3岁前是言语获得时期,即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获得的时期。(2)3—6岁为完整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儿童的口头言语不断复杂化,初步掌握言语交际能力的时期。(3)7—18岁言语提高和完善的时期,即儿童的言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提高,发生质的变化,逐步达到完善的时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语法结构形式的掌握也不断提高,语法结构意识逐渐形成。 TPR理论认为,儿童时期掌握一门语言,言语和表达能力是随着“听力理解”产生的。当“听力理解”获得的信息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儿童就能自然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TPR\"理论符合儿童的言语发展规律。 ②TPR与新课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应运而生。英语课程目标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思想,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以上我们对TPR的简单介绍,我们不难看到,新课标的要求与TPR理论有不少相似之处。TPR外语教学法最成功的一点,莫过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听力理解”到“全身反应”,每个学生不论基础的好与坏、智商的高或低,都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理解另一门语言的快乐。他们自己说:“Hey, 原来学一门外语并不难! 我能明白她说的话,我感觉棒极了!”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树立了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其次,TPR注重“无压力”的学习气氛,重视全身反应,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三,TPR重视营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并学会运用英语去做事情。TPR理论与新课标的不谋而合,这也正是TPR的优势所在。

当然,TPR作为一种教学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它适用于较为具体、形象、直观的内容,对于较为抽象或隐晦的内容,比较难于运用。因此,TPR理论特别适用于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当语言学习越来越深入时,它就逐渐失去其优越性。

目前,TPR的含义已经渐渐的被拓广了,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technique),既强调“听力输入(auditory input)”,又重视“全身反应(physical response)”,代表的是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在学习中的协调运作,与其它的教学手段一起分工协作,被大、中、小学的教师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外语课堂上。

3)TPR的过程和特点:

①TPR的特点:重视“听力理解”,重视“全身反应”,重视营造“无压力”的学习氛围。根据这三个中心内容,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根据班级的大小、学生年龄大小、学生英语程度的高低和课程的特点,营造贴近生活的学习环境,创造不同形式的TPR系列指令,并加以灵活运用,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② 使用TPR的基本要求是:

No.1 发展学生的听力理解,然后再要求学生口头表达。

No.2 教师在发出指令、请学生执行指令的过程中,介绍新词汇。 No.3 让学生用动作说明他们的理解程度。 No.4 允许学生在作好准备的情况下开口发言。 ③TPR的过程:

Step 1: 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学生边听边观察。 Step 2: 教师说出指令并做示范动作,然后请学生跟着做。

Step 3: 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请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 Step 4: 教师说出指令,不示范动作,要求学生复述指令、完成动作。 Step 5: 请一位学生说出指令,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执行指令。 ④需要注意的事项:

No.1 具体操作时,注意让学生用“全身反应”去强化语言的学习和记忆,避免让学生边听边跟读。

No.2 教师要注意变化指令的顺序,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听力理解”方面,而不是单纯记忆机械性的动作。 4)TPR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以上对TPR教学法的介绍,我们知道TPR理论特别适用于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擅长于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不愿意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讲,正是TPR理论最佳的适用群体。在课堂活动中让孩子通过跑、跳、做游戏等“全身反应”,在“动”中学,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儿童学习情绪主动,注意力持久。因此,TPR理论对于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想以我在教学中运用TPR的具体实例,和大家一道探讨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TPR。我就以广州市小学英语教科书三年级下册Unit 11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Unit11的课文内容是一段Sally一家三口关于整理房间的对话;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生词against,corner, shelf; 以及句型Put „ In/on/under/against...的意义和用法。课文原文如下: Mother: Put the table against the wall.Sally: Which wall? Mother: That one.

Sally: There’s a chair here, Mum.Mother: Put it in the corner.Sally: This corner? Mother: Yes.

Father: Let’s put the bed by the window.Sally: OK.

Sally: Oh, there are so many books on the floor.

Father: Put these books on the shelf.And put those books under the bed.

Sally: Good idea!

Father: Look! On the ceiling! Mother: Yeeee!

Sally: It’s a spider.Yuck!

这一课,因为课文内容祈使句居多,可操作性强,我设计教学时就决定着重采取TPR的程序来激活课堂气氛和学生兴趣。按照课文情境,我事先在教室一角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卧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小床,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书架和一些书等等,营造出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

在做教学设计时,我根据上述TPR的五个STEP, 设计出以下5 条指令和相应的示范动作。

①Put the table against the wall.②Put the chair in the corner.

③Put the bed by the window.④Put these books on the shelf.

⑤Put those books under the bed.

在上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五条指令。在遇到生词时,我就用手势演示,让学生们理解生词against,corner, shelf的意义,并熟悉它们发音。我要求学生反复地听,并且边听边观察。在多次演示之后,我请了几个学生上台来到我设计的“卧室”中做示范动作,进行师生互动。然后,我请学生起来复述指令,并上台完成动作。最后,请一位学生说出指令,其余学生执行指令,完成语言的输出,进行生生互动。最后,我将上述指令编成一个朗朗上口的“Let’s chant”,并用小鼓为他们伴奏,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愉快的学习。

这堂课,学生们表现出了以往在英语课上少有的热情,学生们不论基础的好与坏、智商的高或低,都踊跃地举着手要求参与进来。我也被学生们的情绪所感染了,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这一切都让我切实感受到了TPR的优势和魅力。 在下一堂巩固课中,我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很清晰地记得课文中上述5条指令,并相当一部分还可以举一反三应用到其它的一些简单的生活情境中。对比之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跟读、讲解、操练、巩固等程序,仍是这些学生,与这一课大致相同难度和数量的句型,一堂课下来真正能理解并正确运用的学生大约只有50%至60%。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飞跃。

综上所述,\"TPR\"理论符合儿童的言语发展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TPR技能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师必需具备的素质之一。使用TPR后,你会发现课堂活动的参与面广了,课堂活动不再只是为基础好的学生的设计,而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相信你一定也会深受感染,带领你的学生向语言学习的高峰不断攀登。 参考书目:

1.H.D.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Berty Segal Cook,“What is TPR?” 3.《心理学大辞典》

4.鲍承模,“美国中小学“英语为第二语言”现代教学法简介”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TPR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PR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PR英语教学介绍

TPR教学方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TPR理论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PR理论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