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菏泽民俗民风

发布时间:2020-03-02 00:49: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菏泽民俗民风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里,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它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不利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菏泽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民间交流频繁而活跃,历史悠久,包容性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也是菏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在人民思想、行为中的反映。了解我市的民俗民风,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对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对充分开发资源,认识菏泽人民思想发展大有裨益。本讲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分析。

一、节日习俗

1、春节

据菏泽习俗,春节又有人称“年关”“年下”。春节前要把过春节用的东西准备好,包括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等,曹县、单县等地人民还会家家杀一只羊,熬制一大盆羊肉汤,作为春节后半个月除饺子以外的主食,还要蒸好很多馒头、菜馍、豆馅馍、花糕等,足够吃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腊月三十日的下午至晚上,人们叫“除夕”,一般先在堂屋当门挂起老天爷像,张贴门神、对联,然后上祖林墓地烧纸,表示给去世的人送过节钱,同庆春节。同时把庭院胡同、街道打扫干净,在家里再撒上芝麻秸,称为“撒岁”,门旁插上柏枝,门前放一条挡门棍,防“妖魔邪气”。晚饭吃饺子(俗称“扁食”),在饺子下锅时,为“灶王爷”点香,放鞭炮。晚饭后,给孩子分“压岁钱”,表示全年不空腰,有钱花。有的青少年通夜不睡,熬“囫囵年”。夜12点整,开始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初一五更,除当年家遇丧事的外,都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院内、各屋都点灯,\"老天爷\"神位前摆上供,烧上香,孩子放鞭炮,妇女进厨房下饺子。一般吃素馅饺,示意六畜兴旺,有的地方同时要吃鸡蛋,祝愿吉祥。吃完饺子后先给本家长辈、大人拜年,再到院外给本族、近邻拜年。天明之后,集体一起,给外族长辈拜年。拜年时一般晚辈要给长辈们磕头作揖,长辈们都是早早起来,吃完汤(饺子),生好火,端坐在椅子上等候。正月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送礼,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日才停止拜年。正月十五为小年,十六早饭吃一顿饺子,整个春节便过去了。

2、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在菏泽,老鼠嫁女也是在正月七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3、石头生日

正月初十,俗称“石头神”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菏泽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相关链接:

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意思是说进入二月,开始有雷雨。民间在二月初一晚上,将刻有龙形的石磨撑起,二月二不准用磨。早晨,要在日出前“围仓”,也有的在二月初一下午围仓,即用青灰在场院中,围画个粮囤图案,于仓中央埋上一把粮食,表示“五谷丰登粮满仓”。在二月二的头一天,还要炒黄豆,有的炒花生、瓜子,俗称“炒蝎子爪”,在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都互相串着吃蝎子爪,意在使蝎子出来不蛰人。还有部分村庄,早晨起来用青灰围屋子、围香台,口里念着:“二月二,围屋子,蝎子出来没屎子”,“二月二,围香台,蝎子出来不蛰小孩。”有的村庄,在二月二煎糕吃,意思是犁地不坏犁铧头,锄地不粘锄板,使农具坚固。

4、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在立春后60天,乡俗称为三月节,旧有踏青扫墓的习俗。这天,家家户户上坟祭祖,烧纸添坟,门旁屋内插柳条,孩子头上戴上柳条编的小环,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小花狗”的说法。宋朝菏泽巨野诗人王禹僻《清明》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古代菏泽民间于此日亦不举火,而1949年以前,菏泽已无此习俗。此日早饭,菏泽乡俗吃高梁米煮鸡蛋,孩子往往将鸡蛋染成红色,以互相碰击为乐。

5、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打扫厨房,祭灶君。是日,各家用高粱秸扎制一小马,谷秸为草,麦麸为料,以备灶君骑马升天。晚饭后,于灶前供\"祭灶糖\",燃烛焚香,鸣放鞭炮。同时,用\"祭灶糖\"粘在灶君嘴上,然后将灶君的画像从墙上揭下来,与扎马一起焚烧,并向灶君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十二月三十日再贴上灶君新画像,以待初一五更下界归位,故多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为灶君对联。此俗,建国后渐废,大扫除之习仍存。自当天起,洗刷灶具,打扫房间,蒸馍,煮肉,制作春节用的各种食品。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一说。

二、建筑民居:

1、住宿风俗: 菏泽住宿风俗,以堂屋(北屋)为主房,东西两边设配房,南屋也常有,南、东、西设大门成院。僻称“三合院”或“四合院。贫民建不起此院的,就建两三间单房,用土筑墙,夹篱笆门。罐房结构习惯用砖碱、石头碱、砖墙或土坯墙,屋顶用梁椽、箔草、苇扒、条扒、椽子、八砖、大瓦、小瓦、或石灰土垂顶、盖板平顶等。新中国成立前,少数官僚、地主、豪绅家院有厅房、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富裕户有的建成石台、砖灰结构的走廊瓦房,有的一排“明三暗五”。土墙房习惯用三行台子五行碱、七行碱、九行碱、砖台窗、砖包门脸等。房脊上有的习惯两头安鸽子、狮子、海马,中间安“兽头”、风旗、红星等。成院的房屋安排;长辈老人住堂屋,结婚的儿妻住配房,靠大门的配房当厨房,有的在配房内或南屋内当牲畜房。

2、建筑风俗:

建造区内传统的民房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别院墙、屋墙一般用土建造,其方法有多种:一是板筑,流行有数千年,用木板夹出空间,其中填湿土,用脚踏实,再用特制的木板打实、打光,边踏边打,俗称“打墙二是垛墙,就地取土和泥垒墙,黄河滩区居民多用此法。三是土坯墙,将加麦秸和好的泥置于木框(称坯模子)中,把泥滩匀、压实、润平,然后提起模子,干后垒墙。砖,因造价较高,从前只有富户造砖墙。较富居民只用于泥墙的根基处一米高左右。从前,区内建房都用木梁、木檩。一般家庭多用高粱秸杆、麦秸覆盖房顶,上面再涂一层泥,以防漏雨。只有富人家才盖瓦房。脊兽又称吻兽,有龙头、鸽子、麒麟、公鸡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装吻兽,是菏泽地区的一种建筑习俗。菏泽区内居民比较注重建房仪式。当房基地选中之后,建房、开工择吉日,俗称看日子。定下时间后,分别请瓦匠掌尺人丈量,请人挖地基打夯,俗称“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俗认为不唱夯歌后世出哑巴。上梁那一天,什么时辰上梁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诉“主家”(房主)。时辰的选择,各地不同,一般都选在正午时分,上梁时间一经确定,房主即准备酒菜,购买鞭炮。当梁稳稳当当安安全全地安装完毕后,燃放鞭炮,庆贺上梁成功。俗谚曰“上梁的酒,古来有”。当天中午,房主、亲朋、匠人、帮工相聚在新房旁欢饮上梁酒。布局区内在房屋建造中有许多规矩与禁忌。院落布局分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不设大门,这种院落在黄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常见。但黄河滩上的台房虽无院墙,一户一台,界限还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对大门的厢房最低。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

建房中的禁忌:如忌“门窗不对”(南北屋门窗必对),忌偏房比正房高,忌院门对正门,忌院门与南房窗对正房窗,谚曰“门对窗、人遭殃;窗对门,必伤人”。最后迁入新居也要择吉日,亲友多携礼来贺。尤其年轻人搬家后,多备烟酒招待亲朋,首先来贺的必定是岳父母,俗谓之“温锅”。

3、泰山石敢当:

菏泽城乡居民,通常在家宅大门边外墙处,或街衢巷口,桥道要冲,立一小石碑、长条石或小石人,上边写或刻“石敢当”三字或“泰山石敢当”五字,以禁压不祥之物,祓禳灾祸,保佑人间太平安定。“石敢当”三字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颜师古注云:“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上说:“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光绪三十二年刊刻的《集说诠真》说:“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又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日‘石将军’。”

三、婚、添礼节

1、旧俗定婚、结婚的方法首先要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先由男家下“恳帖”,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回以“允帖”。贫苦之家只换“恳帖”、“允帖”就算定婚。富裕之家还要商定吉日“换书”,也叫“传书换柬”。“书柬”用一块方红纸叠成四折。第一折上写“喜”字;’第二折上写“未修秦晋名姓先传、谨凭媒仪,愿结良缘”;第三折上写“恭恳(允)老亲家×××。正亲家×××拜”;第四折上写“××x年×月×日”。写后用红纸封装上“柬帖”。男家将“柬帖”装入婚盒,婚盒内还要装上柏枝、艾枝、麦麸子、食盐等,希望“百年和好”,“长命富贵”。送时要先定双日,先女家后男家,并且互带礼品。男家一般要摆“三八酒席”,24个菜,招待媒人和女方送帖客人(一般4人),男方用两个人陪客。到女家送帖酒席较简便一些,一般lO个盘。“换书”之后,定婚完毕。结婚前,要按男女生辰属象,看好日子,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是:正月七月迎鸡兔,二月八月迎虎猴;三月九月蛇与猪;四月十月龙和狗;五月十月鼠和羊;牛、马喜在

六、腊月。看好日子后,再由媒人“送时书”,写明本年×月×日全吉,禁忌××属相,上下车(轿)面向×方,坐帐宜用×屋×间,路逢井、石、庙,用红遮盖等。男向女家送“时书”时,用红包袱,包红衫、被面、戒指、坠子、带子、柏枝等,女家押回绸子腰巾、帘子、钱等。

3、新婚夫妇生孩子时,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生后先向亲友报喜,送面条,习称“送喜面”;亲友则为婴儿打手镯子、银锁,准备米、面、鸡蛋、糖等。在生育9天后,一般第10天、第12天、16天,由外祖母带领亲友,去送“粥米”。主要有小米、大米、江米、白面、红糖、鸡蛋、老母鸡,还有婴儿用的尿布,衣裳、包褥等。这天,主家要摆酒席,一表庆喜,二表感谢亲友送粥米。婴儿满一个月,产妇被请回娘家,习称“请满月”。男婴住五天,女婴住四天,俗称“五大三粗壮”,“四大白胖”。

四、菏泽方言:

菏泽方言属于汉语北方语系,山东方言鲁西南次方言区。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由人口分布范围的扩大、人口集体迁移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菏泽行政区划多变更,各乡镇历史归属不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乃至水土、人口教育素质的差异,也是菏泽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菏泽方言特点不仅体现在语音方面,也体现在语汇方面,甚至在语法上也与普通话存在着差异。

菏泽民风,极重人伦,因而称谓用语极其繁多。同一称谓,场合不同,用语则不同:有的庄重,有的随和,有的书卷色彩重,有的适于口语,而随着称谓双方年龄的不同,用语也有很大变化。菏泽的称谓用语可谓丰富多彩,复杂纷繁。这不但反映了民风的古朴纯真,也反映了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长幼有序的地方特点。菏泽的生活用语亦丰富多彩,且很富表现力。有些用语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不易理解,但有些可猜度其涵义,故而有些用语虽已为普遍话所吸收,然其有些语源却来自菏泽方言。

知识拓展:

菏泽方言和普通话对比:

天拦地-----太阳 月明地----月亮、月光下

凉凉儿-------阴凉 年 士-------去年 年 下-------春节 现-------现在 夜 没-------昨天 前夜、前以-------前天 大前夜----大前天 擦 黑-------傍晚 头以耳------前一天 今以门儿-------今天 第以儿-------第二天 漫散地----田野

拦 地-------追肥 骚虎-------公羊 罗罗猪--------蜘蛛 初 喘------蚯蚓 各 蚤----跳蚤 腻虫子--蚜虫

一 蹦----一段时间、一段路程 啥会儿-------什么时间 一里一里哩-------逐渐地 黑 家-------夜里 楠种------播种 汗褂子--------单上衣 早 先--------从前 长 虫----蛇 小小虫--------麻雀 马嘎子--------喜鹊 面面乎子----蝙蝠 爬 查-------幼蝉

福-------书 父------树 斧--------叔叔 卷----骂 板-----扔 咧----这个词含义极其广泛,开始一样行动、打架、吃饭都可以用 江 着------拉手、拉着 搁 抹----安装、磨合 不 攘--有能力、意志强 得儿意儿哩----故意 许 乎-----有印象 捞 捞-------猪 堂 屋-------北屋 毛 子-------厕所 不大得-------有病、不舒服 叨------用筷子加菜 断 -----追赶 豁 -----泼、倒水 妈(抹,ma)----脱掉(例如:妈帽子) 担没哩----故意 血(xie)-------很(例如:他这人些能)

二马蛋子--公马驹子,戏指没有结婚的男青年,或游手好闲的男青年,小混混,小痞子 山揽红子---山查 客(kei)---客人、女婿 兄 呢----弟 光 棍-------有能力有脸面的人 瞎 包-------流氓、不成器的人 槐子疙瘩----踝骨 百拉眼-------斜视 噎 食-------食道癌 马 马-------姑姑 小小子-------小男孩 小-------对小男孩的爱称 掬 匠-------厨师 妮------对小女孩的爱称 阿尔扎-------无赖 拱 几-------怂恿 撩 亮-------指妇女会做事、精明 脖拉梗-------脖子 额拉盖子----前额

喉咙细子----食道 雪 皮------头屑 只马乎----眼屎 害 眼-------红眼病 扎 歪-------胃肠不好 拼 种-------傻瓜 铺 体-------褥子

盖 体----被子 喝 汤-------吃晚饭 锅 陪-------锅盖 响 器-------唢呐 糊 涂-------粥 牙 碜-------饮食里有杂物

腻歪头-------不好惹的人 把 激-------抱婴儿大小便古 几-------下蹲 铺 衬-------碎布块

一木楞-------一会 清起来-------早晨 晌午头-------中午 横 横-------下午

傍 黑-------傍晚 滴 点-------下雨 住点儿-------雨停啦 雾 拉-------小雨

魔道--------精神病人 多回---------刚才 江 ---------下崽 戳几------没事找事 咬磨------提别人意见 江江磊(将将唻)--------刚才 齐青-------漂亮 老鳖一 -------小气 抠门

咯牙头-----认死理 锅壳廊子----锅灶 瞎哄烘-----起哄 辽----------缝 毛包毛---------乱七八糟

东明人语句后缀为 \"得“和\"代\"的复合音,东明话Z C S 音多为卷舌音 以上是一些最为常见、也最常用的,直到现在在人们的对话中仍然经常听到,一些不常见的就没有录入。

五、其他民俗“

1、曹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泽城内的主要街道上都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规模盛大的彩灯会。届时只见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带的灯海之中,指指点点,啧啧称称赞,观灯猜迷,欢歌笑语,这便是传统的曹州彩灯会盛况。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各种彩灯,做工精细,雅俗共赏。且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动,意味无穷,显示出鲁西南一带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

2、菏泽面塑

“ 面塑”,顾名思义,就是用面捏的塑像。相传,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灾祸横生,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常杀猪、羊祭(供)天,后演变成用面捏成猪、羊等家畜做供品,并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多种式样的蒸馍,还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沧海桑田,面塑在山东省很多地方兴起,但面塑之根在菏泽扎得最深。菏泽市马岭岗镇穆李庄被人们称为面塑艺人的“摇篮”。一根竹签捏在手里,红、黄、蓝、绿、黑、白、紫等各色面团在他的十指间揉、搓、拈、压、拍等,连续的动作之下,手中魔术般出现了孙悟空、猪八戒、桃园刘关张三结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观其使用的工具只不过是剪刀、拨子、刀子、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具。其中的代表人物为李芳清老人。 相关链接:

李芳清6岁开始学艺,11岁就随父辈走南闯北,如今老人身轻体瘦,精神矍铄,现在他的手艺在国内外已享有较高声誉。而他的父亲李俊福更是闻名遐尔。据介绍,清朝咸丰四年(1854),江西弋阳面塑匠人王清源、郭湘云夫妇游艺来到菏泽,借居在穆李庄,收当地的面塑艺人贺胜、杨白四为徒。在这之后,穆李庄一带逐渐成了鲁西南的面塑中心。清末,李俊兴、李俊福兄弟俩名声大振。李俊兴擅捏“文官风雅”,李俊福则擅塑“武将雄姿”,被誉为“文武二李”。上个世纪20年代,“文武二李”及弟子先后到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卖艺。1926年,李俊兴被邀请到老挝王宫表演面塑;1928年,他们去新加坡卖艺,接着又到莫斯科表演面塑„„谈及面塑传承,李芳清很坦然:过去祖宗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我已打破了这个规矩,现在我的儿子、女儿、女婿、儿媳妇都得到了传授,即使外姓或外地来人学,我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李芳清老人几年前曾遇到过一件遗憾事儿:有一个香港客商要订他的大量作品,年事已高的他看着这么大的数量,没敢答应。这件事倒让他想到,若把面塑做大,形成一个产业,问题就好办了。令人高兴的是,距穆李村5公里的时庄的时振山,是继李芳清之后、手艺高超的面塑新秀,他和儿子长期在成都从事商业性面塑艺术,并先后六次到美国、新加坡表演面塑,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山东省的面塑铺得很广,仅菏泽就有杜庄、解元集、王楼、贾坊、马岭岗等几十个面塑村,东部沿海以及鲁南、鲁中、鲁北也有不少的面塑村、面塑镇,如果把这些散户集结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就可以形成齐鲁大地上的“面塑王国”。当年他的伯伯李俊兴在济南市艺术研究 所工作期间曾收何晓铮为徒。何晓铮多年来不仅创新技艺,还广收门徒,目前形成了全国三大面塑派系之一 ——何派面塑。更让人高兴的是,前个时期何晓铮组织成立了山东面塑学。

3、菏泽斗羊:

斗羊,是山东菏泽民间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其角斗场面惊险生动,令人豪气顿生。

斗羊开始,只听得一阵悠扬的丝竹音乐,伴着富有鲁西南特色的唢呐声,两只虎气生生的雄性大绵羊出场了。它们先是悠闲地散步,走到一起,彼此挠毛、接吻、甚是亲密,看不出一点武斗的架式。一会儿,随着音乐节奏的逐步加快,并伴以紧锣密鼓,一派武将即将登场的气氛突然而生。两只决斗斗的绵羊眼圈渐渐红了,彼此用角互蹭,口中还\"咝咝\"作响。待角蹭频乱,只听裁判员一声哨令,两家主人便把羊拉开约50米距离。这时音乐骤然停止,只听\"当\"的一声锣响,主人用力一拍羊屁股,两只羊像猛虎下山般互相抵去,一霎时,两个羊头四只大角相撞,迸发出\"嘭\"的一声山响,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蔚为壮观。如此反复,大约要斗几个回合,方能决出雌雄。 相关链接:

相传,鲁西南地区的抵羊活动渊源于三国时期。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今菏泽)。一日曹操忽见两羊相斗,非常威风,他精神为之一振,马上计上心来:何不借观抵羊以振军威!于是便召集部下观赏抵羊,果然鼓舞了士气,军威大振,曹操趁机反戈一击,打败了袁绍。从此,鲁西南便兴起了斗羊之风。

4、曹县江米人

鲁西南的曹县有一种捏制“江米人”的传统手工技艺,独具特色。每逢年节,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上,总少不了艺人们捏制江米人的身影。用粗糙、满是老茧的双手,他们瞬间创造出了生动逼真、神采飞扬的各种神话人物、祥瑞动物形象。

江米人,面塑的一种,用小麦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在面团中掺入各色颜料将面团揉匀,捏制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艺术造型多样的艺术品,主要用作祭祀、观赏、娱乐之用。在曹县,捏制江米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桃源镇、安蔡楼镇、青岗集乡等地区。据当地老人讲,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连年,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集会举行祭天敬祖仪式,同时杀猪、牛、羊等牲畜作为供品。后来,人们祭天敬祖不再用猪牛等牲畜,而改用面捏制、蒸制而成的猪牛等形象,后来供品中又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各种样式的蒸馍。为求逼真的效果,还在供品表面涂各种颜色。后来,艺人们直接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最早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

相关链接:

捏制江米人一般从面部五官开始。综合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就能捏塑出细腻传神的江米人。先取出一定量的面团,按在竹筷上,用拨子捏出脸部轮廓,然后捏出眼、耳、鼻、嘴等形态,粘上黑色的眉毛;用拨子采用压、贴的手法,制作出眼睛,挑出嘴唇后,捏制具有装饰性的帽子及花翎等饰物;接着,制作出穿有黑靴的双腿,取出黄、绿、红、黑等颜色的面剂揉匀,捏成片状,制作成色彩斑斓的裙袍,再用面剂捏成手臂,用小剪子剪出五指形状,用小梳子把黑色的面剂按压成胡须。最后是把不同颜色的面剂缠绕在篾子上,制作出人物佩戴的刀、枪、剑、戟等武器。这样一个个色彩丰富、精神饱满的人物立即活灵活现起来。

5、鄄城鲁锦、长发风情节、左营丸子、曹县烧牛肉、郓城黄安烧鸡、单县羊肉汤、皮家烧鸡、曹州耿饼等都在当地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定陶仿山庙会、范蠡传说、巨野麒麟传说、鄄城砖塑也是韵味十足的看点。 探究问题:

1、“一个老大斧在家外头的一括大福下看福,夜每哼哼改到街航,叫一个熊孩的累摩头碰指腰啦;格拉拜的、槐头疙瘩飞破啦,汗挂的也了啦,俄拉拜的还有点不大得。一下的乱的毛包毛的,搞得老大斧血烦血烦累,勃拉梗也快断啦。到了第以儿清起来,他二小来了,这可是个二楞的、腻歪头,在街上直卷,站都卷累喽就古几下卷,连个毛子都没顾类去。一开始天拦第儿还好,到了横横黑呀滴点了,这个二马蛋子才回家了,还是有很多人都不许乎夜每咋都拉,但都认为肯定不是得儿意儿哩。”试着用普通话翻译,体会菏泽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

2、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菏泽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菏泽民俗民风
《菏泽民俗民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菏泽市发展 菏泽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