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衡阳民风民俗

发布时间:2020-03-01 23:13: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衡阳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处于湖南省凹形面的轴带部分。周围环绕着古老宕层形成断续环带的岭脊山地,内镶大面积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红层的红色丘陵台地,构成典型的盆地形势。衡阳传统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地区,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衡阳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衡阳还是一个多民族市,湖南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包括衡阳人的生活特点,衡阳人的宗教信仰,衡阳人的居住民俗,衡阳人的季节特征,等衡阳人的各种文化特征。

关键词:水稻种植业;民族;龙狮舞;饮食;特色生活;文化。

衡阳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衡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集中在大河中下游,水源充足。衡阳市除湘江之外,耒水、蒸水、洣水,三条大河,数十条小河,在衡阳境内汩汩流淌,润泽着衡阳大地,成就了衡阳“鱼米之乡”的美称。衡阳市除湘江之外,耒水、蒸水、洣水,三条大河,数十条小河,在衡阳境内汩汩流淌,润泽着衡阳大地,成就了衡阳“鱼米之乡”的美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然条件稻米是湖南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所产稻米占中国稻米总产量的很大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家,而湖南是中国的生产大省,衡阳则是湖南的生产大市。

衡阳人民很多年前就已经习惯了一日三餐,早餐是面粉类食物,中餐和晚餐则是一米饭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衡阳人民也在与时俱进,生活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不但有一日三餐,同时到了晚上也会去吃夜宵。感受生活的美好。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衡阳境内居住的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等30个民族。在湖南流传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佛教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僧人竺法崇到长沙传教,创建麓山寺,佛教自始传入湖南。公元677~744年,南禅七祖怀让禅师于南岳福严寺传法续嗣,至第四代,开临济宗、沩仰宗。公元743~790年,石头希迁和尚在南岳南台寺承汉传嗣,至第五代,开曹洞宗、云门宗、泫眼宗。史誉\"一花五叶。衡阳的南岳不但在中国闻名天下,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道教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进入湖南。东晋司徒魏舒之女魏华存到南岳天柱峰下结庐修道,诵注《黄庭经》,人称魏夫人,所住草庐唐初建为黄庭观。历史上湖南道教无大发展;天主教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即有外国传教士涉足湖南,潜形传教。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公开进入中国内地,湖南各重要口岸皆设堂传教并逐渐深入农村。基督教1856年成立湘省教区基督教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率先来湖南传教,继后有10个外国教会的17个差会到湖南设堂传教,建教堂、聚会所576处,办各类学校63所,医疗慈善机构39个。 出天行,南岳人祖祖辈辈对祝融火神十分敬重,每年都把第一柱香敬献给他。大年初一的零时钟声刚敲响,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庙,谓之“出天行”。出门后熟人见面不打招呼,避免“撞喜”,到了天亮见面才拱手贺岁。出庙时折一段树枝,捡几片树叶回家,谓之“捞柴(财)”。主妇们赶紧做好丰盛的饭菜,全家团聚一起吃完“年羹饭”才天亮。有民谣说:“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吃饭是衡山佬。”;划旱龙舟,每到端午节,三湘楚地以龙舟竞赛纪念屈原。南岳多高山而无江河,百姓便自制自作独特的旱龙舟以自乐。“旱龙舟”是用普通的竹子和彩布制成船状,人站在中间系在身上,一边划桨一边行走。划旱龙舟的比赛不是比速度,而是比表演水平。参赛者浓妆打扮,边划船边歌舞,别有一番情调。;春放荷灯在南岳古镇一带,人们别出心裁在水上放灯迎春或送春。灯系彩纸精制成荷花状,经熟桐油浸透后再以松香涂抹,使之不渗水,花芯灌少量茶油,再插灯芯,点燃后放入古镇内外诸溪流中,任其飘流,小溪便宛如闪光的“灯龙”。观灯者成千上万,川流不息,场面颇为壮观。赶秋节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女子都佩银首饰。还有提着各种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来交易的。铳响炮鸣,鼓乐喧天,龙灯,狮子飞舞。人们围着能载 4 - 12 人的秋千周围相互对歌,荡秋千,直到太阳落坡。七月七,衡阳苗族人民身着盛装,聚集圩场,举行赛歌、跳舞、演戏、舞狮、玩龙等文化娱乐活动。

龙是衡州大地先民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相传天下南岳有八百蛟龙相拥护。千百年来,大凡重要庆典或祭祀,均张灯结彩,狮龙并舞,共呈吉祥。衡阳民间的龙有:布龙、纸龙、稻草龙、笋壳龙、板凳龙、娃娃龙、滚地龙、七巧龙、香火龙等。布龙最是普遍,各地因制作、耍法不同,名称亦有别异。在耒阳有游龙、长龙(100节以上)、滚地龙(龙背大,舞龙时只见龙身滚动,舞龙人不露面)。在衡东、衡山有布龙,衡阳县有疙瘩龙,衡南县有七巧龙。布龙耍法多样,有大小套之说,衡山县有大套72,小套36,是各种龙舞中套数最多的。衡南县九龙乡的七巧龙,经艺人不断创新,由一龙独舞发展到四龙共舞。1995年由衡南县文化馆刘小安辅导编排成大型龙舞《雁龙腾飞》,在全国舞龙锦标赛中获二等奖。

清代以来,衡阳县内龙舞盛行,俗称“滚龙灯”,龙身为竹扎布面或稻草编织,下设木柄,木柄多少不一,但需成单数。“龙灯”有10余个种类,以九龙乡的“七巧龙”、接观乡的“青蛙龙”、花桥镇的“滚地龙”、双林乡的“娃娃龙”、车江镇的“硬龙”尤具特色。每年元宵佳节期间,城乡龙舞形成高潮,万人围观,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落,通宵达旦。“七巧龙”原名“狗婆龙”,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从桂阳传入衡南九龙,龙身长13.67米,身围0.5 米,经过艺人不断创新,由一龙单舞发展成4龙共舞,集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一杆挥动,四龙齐舞,或起或落,或穿或跳,或结或解,或聚或散,变幻无穷。布龙舞 1876年光绪《衡山县志》载:“正月舞龙灯,谓之敬龙神,于以祈福,消灾。”龙舞古今广为流传。布龙舞又称黄龙舞,俗称舞龙灯,有龙头,蛇头、虾头之分;有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不等。每节用竹篾织成篓状,装上长约一米的木柄,套上带有龙鳞,用白布镶边的大型龙被。表演时,众人手擎木柄,动作协调一致,以立、跪、卧几种姿势飞舞,舞出“二狮滚球”、“二龙献珠”、“孔明翻书”、“猴子跳涧”、“双凤朝阳”等72大套和36小套节目。纸龙舞 由宽12公分,长580公分的两层皮纸相贴而成,着粉红色,边沿各夹一根麻线,中间贴一条宽约2公分的金、银箔以示龙脊,各色丝线贴成三角形以示龙鳞。系上一根长约80公分的木棍,持以起舞,活似真龙,有“双龙出洞”、“黄龙缚腰”、“画眉跳涧”、“螺丝脱壳”、“飞蛾扑火”等6个大套和11个小套。1956年艺人罗春和表演纸龙舞,获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一等奖。1957年衡阳市郊区农民袁少忠表演纸龙舞,被湖南省文化局选拔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82年衡阳县官埠乡农民洪余庆表演纸龙舞,获湖南省文艺会演一等奖。稻草龙 保存于衡阳县九市乡、常宁县城关镇两江村。衡阳县九市乡的稻草龙制作精美,是一件很好的工艺品。稻草龙在民间最为神圣,龙身通体为稻草编成,大小长短随意,舞动起来的时候,犹如真龙翻腾,使人顿生敬畏之心。每逢过年舞龙时节,稻草龙上路时,其他龙要避之,为之让路。在乡间,稻草龙的红包也比较丰厚,这在衡阳地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大革命期间,境内农民革命组织纷纷成立,耒阳县农协会为欢庆各区协会建成,于1926年9月14日舞出一百条滚地龙,县城为之沸腾,地主豪门望风披靡,避之三舍。民国25年(1936年),常宁县柏坊街绅易信孚、阳钦葵、谢回春等人倡首,大兴龙灯以祈丰年。经过两个多月筹备策划,组成千人灯队上路。擂得山鸣谷响的十个报子鼓打先锋,各族大红旗足有百面,大小彩龙二十条,各种乐器几十套,各种置戏文的假山、凉亭、八抬大轿几十乘。灯队沿着湘江大堤,向松柏方向进发,轰动四境邻县。抗日时期,衡阳出现了“狮灯”贺年形式。狮灯容易组织,且设备也没有龙灯那样豪华讲究。一般狮灯队,两条单狮四人舞,走街串巷,到每家每户去舞狮贺年,深受城乡贫大众喜爱。狮舞有毛狮、木狮、手狮三种。毛狮舞 常见的狮舞,用竹篾扎成毛狮头盖,糊上彩纸,作好眼、鼻、口等“五官”及狮须、狮被(狮身)、狮尾等部位,狮尾内装小柄,以操持起舞。锣鼓伴奏,拳棍叉耙武术表演,形成热闹气氛。此时,单人或双人钻进“狮身”起舞,表演狮子的翻、滚、爬、跳,旁人赞狮,耍出多种故事。毛狮舞在岳北地区尤为盛行。祁东县谷陂塘的武狮艺术代代相承,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又称赞狮,多用于赞唱新春,狮子凭赞狮人的赞语表演各种造型和故事。武狮是舞蹈与武术的结合。

民国29年(1940年)秋,为庆祝抗日湘北大捷和慰问伤员,他们在祁阳县王府坪表演双狮抢球,双狮悬梁,双狮倒挂缠柱,从2丈高处挂牌蹦下来连打三个滚子,全场万人喝彩。1952年7月,谷陂塘雄狮武术队后起之秀邹子玉、邹子高、邹学俊等参加衡阳地区雄狮表演赛,被选拔参加湖南省代表队巡回至江西、武汉、上海表演,参加在北京的雄狮表演比赛,并在怀仁堂表演,从9米高的高空挂牌纵跳打滚,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木狮舞 木狮又称边狮,木雕狮脑,分雌雄两种,用两米见方的黄布缝合狮身。舞动之时,雌雄对舞,动作变换多样,狮的雄伟威严俱现。原有72套故事节目,流行于衡山糖铺、耒阳盐沙、哲桥等地。“文化大革命”后保留无几,今许多舞技失传。手狮舞 流传于马迹、贯底等乡,历经200余年。其法为木雕狮形脸谱,系上长6米、宽0.3米的红布。表演者一臂举狮头,一臂举狮尾形成狮身,由4~8人分组对舞。演出节目如“文广教枪”、“虾米跳涧”、“金鸡啄米”、“四人抬宝 ”、“观音坐莲台”等穆,表演时鼓乐齐鸣,喊“杀”连天。拳棍叉耙武艺与手狮舞紧密配合形成群舞,故又称“武灯”,现已失传。1982年,县文化馆搞民间舞蹈集成时,特聘老艺人罗春和、彭纯武示范表演,录相保留。为庆祝抗日湘北大捷和慰劳伤员,境内多处开展活动。

民国29年(1940年)秋,祁阳县在五里坪举行慰劳大会。该县柳木塘、谷陂塘(后来划归祁东)等狮子武术队,表演祖传节目。运动员舞狮倒悬梁上,地下助手向狮子口连射三把铁叉,一一被狮子衔住。

50年代初,各乡龙狮灯队贺年,在农民协会主持下演出,革除许多封建陈规。衡阳县合济、清平等乡,率先出现了有妇女主任擎牌灯,女教师念赞词或妇女参与舞龙狮的灯队,冲破自古以来女性不能摆弄这类“神物”的传统习俗。

1952年2月,衡阳地区举行狮灯会演选拔赛,祁东县谷陂塘队被评为优胜队,并且代表地区参加湖南省农民舞狮表演赛,又获胜被选。由省组织有谷陂塘队参加的湖南农民舞狮演出队,相继去武汉、江西、上海等地演出。4月进京参加全国雄狮表演比赛,运动员邹子天、邹子禹、邹学俊等人,在怀仁堂表演了“猛虎下山”节目,以跃腾高空9米挂牌,绕柱蹦跳打滚转体1080度呼啸下地,动作威武惊险,受到中央领导赞扬以及中外观众称羡。该队获中央颁发锦旗一面、狮子绣被一床,运动员全身套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境龙狮灯具一律焚毁。到70年代初期,又萌发机,祁东、祁阳等县率先在境内敲响舞狮锣鼓。 1973年,肖家坪、下马渡区又先于衡阳各地举办了耍狮武术表演赛。随着富民政策的东风吹拂衡阳城乡,龙狮灯这一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在全境普遍开展,而且灯队的规模、质量也随之升级,1983年元宵节,衡南县三塘区、镇举办了“衡南之春”的“百龙会师”表演。全区、镇共有50多条龙760多头狮参加,观光者数万人。同年,“花灯”再次在境内兴起。衡阳县金溪庙黄土堂的一队花灯以装扮梁山108条好汉为文戏和48面南京铜锣开前道而闻名遐迩。该县渣江区一堂花灯,除规模宏大之外,还特别讲究文戏的内容和武术的功底。 80年代中期,这两队花灯,连续几年轮番到西渡演出。衡南县九龙乡的“七巧龙”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而著称,该灯队的龙体不大,每龙七节,一灯四龙,舞姿潇洒敏捷,犹如波涛滚滚,群龙跃水。

1985年被湖南省文化厅作专题录相。翌年,又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属龙的戊辰年间(1988年),雁城举行第七届“衡阳之春”活动。来自七县(市)五区的龙狮灯代表队,涌向雁峰广场、中山南北路、先锋路、解放路以及人民广场。南岳衡山素有“八百蛟龙护岳山”之说,此时在首峰回雁峰下得到生动体现。龙群中有质地优良色彩缤纷的草龙、火龙、布龙、纸龙等;从造型上讲有神态不一巧夺天工的文龙、武龙、游龙、摆龙、蛤蟆龙、滚地龙、板凳龙、娃娃龙等,在众灯队中,祁东的板凳龙、耒阳的滚地龙、审南的七巧龙,南岳的故事龙、衡阳的稻草龙、常宁的棉花龙等,都因其风格独特而著称。稻草龙获本届大会一等奖,并且应北京市邀请代表衡阳市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获三等奖。

90年代,龙狮表演比赛闹元宵,已在衡阳形成传统。优胜队则代表市出席上一级的赛事。1993年,作为市代表队的衡南县“七巧龙”,参加全省比赛,夺得金牌。翌年,衡阳市郊北塘村龙狮队,代表湖南省出席在福州市举行的全国农民舞龙大赛,获总分第3名。1995年5月,全国首届舞龙比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天津、广州、湖南、大连等17支参赛队伍,汇集在颐和园里,角逐激烈。由祁东县组队,衡阳市杨东林副市长为团长的湖南省代表团,摘取赛龙亚军并舞狮最佳表演奖。

一年一度,一度一年,当春风又绿了江南岸的时候,我们的传统——龙狮舞,可以继承,可以发扬,可以流传,毕竟这也是我们国魂的浓缩。

有这么一句诗: “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衡阳又雅称雁城。衡阳山奇水秀,有叫人流连忘返的衡阳八景,有令人仰慕的蔡候祠,有千古之迷的禹王碑,有叹为观止的江口鸟洲,有惊险刺激的西江漂流,有风景如画的天堂山、天堂湖,有风情迥异的浦竹瑶乡,有碧竹万倾的黄市竹海,有神秘瑰丽的锡岩仙洞,特别是南岳衡山,以山川形胜而独秀,以佛道共存而扬名,享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中华寿岳”的美誉,是名满天下的旅游胜地!“大南岳:南国圣灵,中华寿岳”,文化重地——湖湘文化‘蓝墨水上游’(重要发祥地)!

中国造纸术发明者——世界伟大发明家蔡伦,伟大思想家王船山,一代至尊、至勇、至信、至强、至情的奇男子彭玉麟,开国元勋罗荣桓,现代言情大师琼瑶等衡阳籍骄子!中国抗战名城!

舜帝南巡,大禹杀白马得治水金简,朱熹、张试衡山唱酬,胡安国父子南岳设坛,曾国藩衡州练兵,王闿运东洲讲学,蒋介石、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南岳抗战,张良、徐霞客、杜甫、张飞、庞统等过往衡阳的名人所留下的文化内涵!

王氏宗祠位于粟江隆市乡大渔村,原名崇本堂。始建于北宋嘉裕6年(公元1061年),明永乐12年(1414年)重建,改名为“王氏宗祠”。后经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数次维修扩建,占地约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前殿、中殿、后殿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东西名有厢房;左有节孝祠,羹梅阁;右有贤达祠、培槐阁;后殿为崇本堂。48根石柱支撑全部建筑。各式斗拱千姿百态。有木雕300余处,泥塑100余处,人物故事、珍禽怪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石柱、门框有明代名人题写的石刻楹联40余副。明永乐20年,,衡州知府史中题为“衡阳第一家”,其书法苍拙朴茂。

衡阳的特色工艺:

陶艺:界牌的瓷器,演陂的瓦罐陶缸,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

竹艺:南岳、石市的竹席、竹编、竹雕。

木艺:库宗桥的木器一条街。

草编:衡东、祁东的草席、草帽等。

石艺:耒阳导子乡的奇石。

地方特产:

西渡的湖之酒,祁东的黄花菜、槟榔芋、豆腐乳,南岳的云雾茶,渣江的水藕、莲子,栗江的荸荠、红枣,甘溪的板栗,开云的柑橘,长乐的薯粉,耒阳的藠头、香菇、茶油,洪山的柰李等。都是色鲜味美的绿色佳品。

有句话这么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衡阳地区的各种各样的民俗一时是说不完全的,只有深入地了解才能真正了解衡阳人民的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衡阳民风民俗
《衡阳民风民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