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卿本善良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发布时间:2020-03-02 23:03: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伦理学·晏辉老师·作业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20121102201

4许铿博

卿本善良

【关键词】性本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机会主义

【摘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要讲述了纳粹时期英雄人物辛德勒倾尽全力从纳粹魔爪之下救出1200余名犹太人的故事。从唯利是图的商人、到拯救人的大义英雄,辛德勒经历的怎样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体现了什么?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影情节的简要分析,解读辛德勒的心理变化过程,探寻人性回归善良之路。

从前断断续续看过一些这部电影的片段,课上也还是只看了不到一半儿,所以两次都不尽兴,且过后即忘;索性在网上下载了之后一个人在午夜看完了。186分钟时长的影片看下来,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看完《辛德勒的名单》,我最大的感受是建立在对“性本善”论的理解之上:从开始那一阶段的投机商人的“唯利是图”,到最后拯救1200余名犹太人的至善大义,辛德勒经历了自我人格的救赎与转变;这体现了“人性本善”这个论断。

一、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向利他主义的转变

1、利己主义

辛德勒有极高的公关才能及过人的胆识,凭借舌灿莲花的交际能力和大把大把撒钱的大方表现吸引了纳粹军官集团与上层人士的瞩目,很快便与他们打成一片,连起先本不知他是何人的酒保也脱口而出“那是奥斯卡·辛德勒啊!”。他建立起了专属于他的“辛德勒交际圈”、在纳粹军官与德国上层人物之间迅速刮起了一阵“辛德勒风”。他同时有着敏锐的商业目光且知人善任:从犹太委员会找到聪明的犹太人会计伊萨克·斯登帮助自己管理工厂;发现战争时期军需品的商机并且凭借建立起的交际圈取得军需品合作供应权;带有商人狡黠习性地诱逼犹太“金主”投资给自己的生意从而获得了一大笔公司启动资金;动用关系、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从纳粹手中挖来了一批犹太人给自己做工等。最后公司开了起来,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辛德勒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一直到这里,影片都只是体现了辛德勒作为一个“投机商人”的本质:不放过一切商机、大拉关系网及“趁火打劫”等等,即使在独臂老人被犹太兵残忍射杀之后他也只是火冒三丈地跑到军官面前控诉他们让自己的工厂少了一个劳动

力、损失了一天的生产率,并没有对一条生命被无情扼杀的同情与控诉。甚至后来,他给斯登东西用来换纳粹劳动营里的人也几乎只是出于“寻找技术工人的目的”,所以在少女帕尔曼来恳求他救出自己父母时才会勃然大怒甚至怒斥斯登——尽管转变苗头就是在这里出现。

作为一个商人,辛德勒前期的这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商人言商、在于谋利。作为一个商人,辛德勒运用自己的经商才能将公司打理得风生水起,这一时期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利益。这里辛德勒的行为符合伦理学意义上的“利己主义”,或说“规范利己主义”或“理性利己主义”,它认为对自己的某种欲望的满足应是我行动的必要而又充分条件;这种理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把自我放在道德生活的中心位置;根据这个论点,如果他们这样做对自己没有消极后果的话,人们会自然地做不公正的事,并拒绝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辛德勒“趁火打劫”、用搪瓷商品“换走”犹太人金钱。这一种理性主义容易过分强调自我在道德中的绝对地位、强调一切从满足自身利益出发,这样必然造成人们相对地对公共利益的忽视、对他人权益满足的忽视。

因为少女帕尔曼,希特勒和斯登有了一次大声的争吵,后来他被说服、用表换来了老帕尔曼夫妇。到这里,辛德勒“善的复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已经向“合理利己主义”转变。合理利己主义从个人利益出发,企图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它反对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认为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就包含着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任何为他人利益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从利己出发的。辛德勒从这阶段开始进行小规模的“以物易人”,把换来的的犹太人安置在工厂做工,这样既保护了他们,同时又保证了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合理利己主义”。

2、利他主义 影片有一张经典海报:一只灰色的成人(应该是男人)的大手,挽着一直红袖子下的小孩儿的小手,这里其实象征辛德勒后来救人的行为,同时也照应了影片中的一个片段:辛德勒骑着马在山坡上看见纳粹开始疯狂屠杀犹太人,此时导演稍显刻意地安排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慌张地走在人群中、与电影的灰色基调以及周围人群有刺眼的对比——我想,就是看到小女孩在死亡面前的无助却又无知以及纳粹人残暴的屠杀行为之后受到了震撼,才会让辛德勒最终决定救人

的吧。至此,辛德勒已经开始了向利他主义的转变。

利他主义,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后来,辛德勒开始着手拯救犹太人。他和阿蒙谈判,几乎倾尽全力把1200余名犹太人从他手里抢了过来;他安排火车将犹太人送回自己在捷克的乡下老家,由于特殊状况又一次花钱将女性犹太人们救了回来;他警告家乡的兵士不能随意处决自己的犹太工人„„他一次次地保护着犹太人、维护犹太人的权益,却同时一次次牺牲着自己的利益。二战结束,辛德勒因为纳粹身份开始逃亡,在那1200多个犹太人面前,他因为自己没有多救几个犹太人而懊悔得痛哭流涕——这是影片最感动我的一幕。到这里,利己主义完成向利他主义的转变,辛德勒亦完成“善的复苏”。

3、卿本善良——善良的辛德勒 在我看来,人性本善。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来论证他的“性善论”,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用来解释辛德勒的行为再好不过。正是因为“不忍之心”和“恻隐之心”,对犹太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同情他们的命运,所以才会不顾一切救下他们。

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论本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得出“四端”学说,进而得出人本性善的论断。因人之悲惨而发恻隐,因己之残暴而生羞恶,辛德勒踏上了拯救犹太人之路。最后,他回归了本性,也找回了自己之前被蒙蔽的善良。

二、真实的辛德勒

影片塑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辛德勒,但查阅资料,历史却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历史学教授大卫·克罗在一本辛德勒的传记《奥斯卡·辛德勒:不为人知的生活,战时活动和名单背后的真相》一书中披露了辛德勒的阴暗一面:他是纳粹党人、曾作为纳粹帮凶参与情报侦察工作;他参与策划德国入侵波兰的行动,并且曾作为军事间谍存在;“辛德勒名单”部分是他对自己“英雄形象”的渲染等„„对此我的看法是:

1、机会主义 克罗自己也认为辛德勒可能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所做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意在战后不受损害。我认为这样未尝不可,机会主义从另一个方面说是对时势的正确判断,而辛德勒并不会因为这个去伤害他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这只是证明辛德勒有判断的智慧。

2、赎罪 这一点其实和上面类似。辛德勒的确可能做过和纳粹相同性质的事,而在看到纳粹屠杀犹太人之后,他产生了一种羞恶感与负罪感,这使得他做出救人的决定,从这一方面这种知错能改的赎罪行为也是值得包容的。

3、时代 造成辛德勒初期的纳粹主义倾向很重要一部分在于时代影响:当时德国是希特勒和纳粹党掌权,他自己又是典型的非犹太德国人,所以不能排除他的选择是被迫的,同样更不能因为这样而否定他本身是善良的。判断一个人的善良在于挖掘他的本性,而非观察他的外在(克罗也承认辛德勒救人的行为确实存在)。

总之,辛德勒在二战时或许做过与纳粹同样残暴的事,这是绝对应该被谴责的;但是他挽救了1200余名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正义行为却该被永远铭记。

三、卿本善良

你有着绝妙的才华智能,你知道你要什么并会努力争取;你左右逢源、有着狐狸般的狡黠睿智,看似冰冷,却也、同样会被他人的苦难所触动;你用你所有来帮助与拯救你无义务相关的陌生人,却让自己陷入困窘和逃亡;“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世界”,你因为这句誓言而义无反顾,甚至悔恨自己没有尽力多救人。你无法摆脱商人本性给你带来的诸如“狡猾”的评判,你更无法抹去时代留给你的身份印记;1200与582万比起来简直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是那份“至善的名单”所拥有的善良却无限伟大、你正义的善举和你给的温暖会被永远铭记。

卿本善良,感谢你在苦难日子里伸出的手。

辛德勒名单 影评

辛德勒名单影评

辛德勒名单影评

辛德勒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名单》的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的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卿本善良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卿本善良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