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文邀请函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3: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版式1:

敬啟者:

適此秋葉送爽之際,鄙會創立迄今逾年二十有五。近日成立之候選內閣“天下唯中”,茲定於戌子年十一月十九日晚7時於何善衡工程學大樓王統元堂舉行諮詢大會。

貴會與鄙會素有兄弟之誼,相輔相成之狀,為他人之所羨。值此佳時良辰,誠邀貴會成員蒞臨,本會必盡地主之誼。若蒙賜教,實乃三生有幸。

萬望晤面。

版式2:

值此春意盎然之际,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兹定于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八日隆重举办。本届茶文化节倡导和谐、和睦、合作,茶和天下,融会贯通,共同推动中国茶文化之可持续发展。

茶之大道,通于天下,鄙届文化节集聚天下之茶商,融汇共通之文化。贵会与鄙会实乃兄弟之谊,相辅相成之状,为他人之所羡。冀望贵会之承爱,引茶界之翘楚,结商界之盟友,缔宏篇之巨制。于此,叨扰贵会助一臂之力,拓宽资源为盼,为招商事业再添重彩。再次劳烦贵会,万望力引国外之资源,敞国之大门,以信阳为基点,融世界之茶文化,融会贯通“茶和天下”之主题,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发展与复兴,让中国茶文化走向全国,迈往世界。

值此佳辰良时,诚邀贵会成员携友莅临,本会定尽地主之谊。

望复函。

版式3:

敬启者:

适此阳和方起,万物生辉之际,鄙会兹定於庚寅年四月十八日巳时(9:30)於xx酒店x楼xx厅内堂举行“xx开盘盛典”。鄙会素感君之惠顾,相辅相成,唯有今日盛世之况呈现,未知何当以谢。

白鹿访于深山,苍鹰会在崖边,且以谢君之眷顾,以此思之,诚邀莅临。届时鄙会必尽地主之谊,盛宴以待,若蒙赐教,实乃三生有幸。

万望晤面。 xx躬身拜上

庚寅年四月七日篇二: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三辑出版座谈会邀请函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三辑出版座谈会

邀请函

尊敬的 先生:

由我校王耀华、方宝川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三辑)》即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已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一辑和第二辑,在国内音乐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促进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协作与发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于2014年11月26日召开《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三辑)》出版座谈会,届时将邀请国内音乐学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专家和省内院校音乐系(科)负责人前来参加座谈会。鉴于您在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我们特邀您莅临本次座谈会。

一、会议安排

报到时间:2014年11月25日下午

报到地点:福州融侨水乡酒店

会议时间:2014年11月26日上午,会期半天

会议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离会时间:11月26日下午

二、会议住宿 本次座谈会的与会人员住宿安排在:福州融侨水乡酒店

三、与会方式与说明

会议正式邀请的代表,参会的往返旅费及食宿费用由主办方负担。

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4年11月17日 +++++++++++++++++++++++++++++++ 参会回执 篇三:如何写文言文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

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

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用文言文写书信 书信和格式: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称谓应尊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 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1、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有“你好”、“近好”、“节日好”等。

2、先询问对方近况和谈与对方有关的情况,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切。

3、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谈自己的事情和打算。

4、简短地写出自己的希望、意愿或再联系之事。 敬语: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身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多用“此致、即颂、顺祝”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下一行项格处,用“敬礼、x安、安康”等词与前面呼应。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人,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 信封: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要填写在信封左上方的方格内,收信人的地址要写得详细无误,字迹工整清晰。收信人的姓名应写在信封的中间,字体要略大一些。在姓名后空

二、三字处写上“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后加“收、启、鉴”等字 寄信人地址、姓名要写在信封下方靠右的地方,并尽量写得详细周全一些。最后填写好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文中绝对不可以出现你我他的字样。 常用书信套语 提

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平辈:顺祝 署名--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 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 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 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 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 同上。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 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 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 敬意。 哀启者 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 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 ,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 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 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

聘请涵

老师

学校团委将在5月30日晚上7:00举行庆“六一儿童节”古诗文诵读比赛,特聘请做评委老师。

此致

敬礼

澄江二中团委

2013年5月29日

聘请涵

老师

学校团委将在5月30日晚上7:00举行庆“六一儿童节”古诗文诵读比赛,特聘请做评委老师。

此致

敬礼

澄江二中团委

2013年5月29日篇五:文言文注释

必修一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 ——《烛之武退秦师》 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 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6.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荆轲刺秦王》 7.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荆轲刺秦王》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荆轲刺秦王》 9.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荆轲刺秦王》 1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刺秦王》 11.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荆轲刺秦王》 12.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 ——《荆轲刺秦王》 1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荆轲刺秦王》 1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1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荆轲刺秦王》 16.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17.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 18.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鸿门宴》 19.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鸿门宴》 2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鸿门宴》

21.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鸿门宴》 22.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鸿门宴》 23.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鸿门宴》 2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鸿门宴》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烛之武退秦师》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

11.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 1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荆轲刺秦王》

1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荆轲刺秦王》

1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荆轲刺秦王》 1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荆轲刺秦王》 16.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荆轲刺秦王》

17.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 ——《荆轲刺秦王》 1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 ——《荆轲刺秦王》 1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荆轲刺秦王》 2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荆轲刺秦王》 2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荆轲刺秦王》 2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或者谦称自己) ——《荆轲刺秦王》 2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 ——《荆轲刺秦王》 2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或力量) ——《荆轲刺秦王》 2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荆轲刺秦王》 2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荆轲刺秦王》 2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荆轲刺秦王》 2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荆轲刺秦王》 2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 ——《荆轲刺秦王》 3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 ——《荆轲刺秦王》 3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鸿门宴》

3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鸿门宴》 3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鸿门宴》 3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鸿门宴》 35.沛公奉卮酒为寿(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 ——《鸿门宴》 36.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嫁娶的事) ——《鸿门宴》 3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鸿门宴》 3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鸿门宴》 39.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鸿门宴》 4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同前) ——《鸿门宴》 4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鸿门宴》 4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鸿门宴》 4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鸿门宴》 4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鸿门宴》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 ——《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烛之武退秦师》

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烛之武退秦师》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烛之武退秦师》 11.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邀请函古文

邀请函古文文体

邀请函——古文版

古文

古文

古文

古文

古文

古文,辞职信

高中古文

古文邀请函
《古文邀请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邀请函古文 邀请函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