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

发布时间:2020-03-03 13:44: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

1.中学生心理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和趋向于成熟。

2.自我意识: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解、控制的过程。

3.从意识的内容上看,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客体意识。

4.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意识发展中最后成熟的部分,一般要熬青年中期才基本形成。

5.自我意识的三个层次是知、情、意,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的。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即自己能够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2)自我体验:这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能反映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状况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3)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即对自己所施予的一种内部指向的力量,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模式施加影响,最自我进行有目的的自觉改变的过程。表现形式有: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

(1)生理自我: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温饱感、舒适感等。

(2)社会自我:对自身与客观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客观世界给予自身的作用、影响的认识和体验,也包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责任、力量和作用的体验。(始于3岁)

(3)心里自我: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多自己的知识、才能、思想情感意志的认识和体验。(从青春期开始发展)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独立意向的发展;

2.强烈的关心和自己的个性成长;

3.自我评价的成熟;

4.有较强的自尊心;

5.道德意识的发展。

中学生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一方面,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等;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各项活动,增加经验,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又叫客观的认识,建立对自己的信心,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的发展自己;

2.客观的自我评价:在自我热值的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晕啊,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3.积极的自我提升: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语气克服自我障碍。

4.关注自我成长:自我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整理自己的成长轨迹尤为重要。 学习动机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取法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有机体 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需要的层次月底,对人的影响越大。只有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者为低级需要,也称为匮乏性需要。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所独有的,也称为成长性需要。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具有激发学习活动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

学习动机主要有:

1.内部动机(指学生的学习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和惩罚来是行动指向目标,其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和外部动机():

2.直接近景动机和佳节远景动机

3.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会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还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如学生的智力水平、教师的指导水平等。至哟当学习动机出于最佳水平,学习活动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因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冬季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耶斯基-多德森定律)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评价,适当表扬和批评

(5)利用原有的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智力

1.智力: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行动、合理的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遗传素质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智力发展的现实性。

2.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能力总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3.知识与技能: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的智力活动能够的能力,及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晶体智力:通过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它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

加德纳归纳了八种智力 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认识自然的智力

智力测验:

1.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最早的资历测验量表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比率智商)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3.1949年,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采用离差智商,用标准分数来表示的智商,让每一个被试和他同龄的人相比,而不像以前比纳量表所用的智商是和上下年龄的相比。IQ=15*()?

6.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

1.信度:一个测验所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2.效度: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3.常模:用以是原始分数做比较的、解释原始分数的参考标准,叫做常模。

智力与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不同领域里智力与创造能力的相关程度不同。智力与创造能力的关系为: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能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具有高创造能力;创造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创造力高的人必须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所以高智商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创造力的充分发挥,除了智力外,还需有其它优良的因素作为保证。

人格

人格: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合环境的独特模式。这个包含了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构,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整体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独特性;

4.人格的社会性;

人格:含义丰富,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个人在生活早起就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差异,即那些有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与行为。与脾气禀赋近似。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兴奋型(胆汁质)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

活泼型(多血质)活泼好动,反映灵活,好交际

安静型(粘液质)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

抑制型(抑郁型)胆小萎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气质与人格的区别:

(1)气质有生物因素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而人格有生活经验所形成,因见识和新经验而发生变化。

(2)气质在人的早起就呈现出来,而人格出现比较晚;

(3)在动物的身上也能观察到气质,动物身上没有人格;

(4)气质是从人的情绪、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不涉及到具体内容,而人格可能与行为的具体内容相关;

(5)受较高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与气质无关。

性格与人格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人格: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人生物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格中的气质是天生的,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是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3.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称形成或改造的速度。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本我: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本我遵循快乐行事原则,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自我:(2岁)遵循现实原则行动,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的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由于本我的冲动通常不为社会所允许,所以自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冲动保留在潜意识中。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的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超我:(5岁)代表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的一部分是良心,是个人的道德标准,另一部分是自我理想,是个人在幼年时受到父母赞扬或奖励的哪些行为。 人格结构的三部分长处于相抗衡的状态之中。健康人的自我会防止本我和超我过分操纵人格,自我的目的是找到一条途径同时 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人的潜意识是人格的战场。自我既要与现实保持联系,又要协调人格的其余两本分的要求。

人格测验:

(1)自成量表:要求被试者自行报告回答关于他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或感受等问题的测量工具。

(2)投射测试:向被试者呈现出模棱两可的磁极材料,要求被试者解释其知觉,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情感态度愿望思想投射出来。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的经历

5.自然环境因素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隔热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中学生品德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和实际相统一原则

2.遵循全面性原则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

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途径

1.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2.培养道德评价能力

3.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4.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5.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

社会心理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遗传与成熟

(1)遗传: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特别是人脑

(2)成熟:遗传因子决定而又受环境影响生理的成长。

2.环境与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环境以及通过人际交往而实现的教育是具有遗传素质的人能否形成社会行为、能否成长为人的决定性条件

3.社会知觉:指人的知觉的社会性,个人对人的心里转台、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a.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1)认知者的经验;

(2)认知者的性格;

(3)认知者的需要;

B.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C.知觉的情境方面;

D.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归因理论: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的动机理论。

海德的外归因或内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内归因稳定归因(能力)和易变归因(努力程度)。

外归因工作难度(稳定的)机会和运气(不稳定的)

态度:个体对环境中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人或事物的认知系统,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 可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

态度的构成:

认知成分:对于态度对象的性质、意义的认识、理解与评价;

感情成分:对于态度对象的喜欢或不喜欢、尊敬或轻视等情绪状态而言的;

意向成分:对于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言的。

印象形成效应:

1.定势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2.投射效应: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的某种特性,他人也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3.刻板效应: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能够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是容易造成种族偏见,民族偏见。

4.晕轮效应:(光环效应)评价时,长喜欢从好或者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全部坏的整体印象。

5.首因效应: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式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6.近因效应:指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交往的形式:

1.个人间的交往和群体性的交往

2.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3.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4.单项交往和双向交往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文化因素

2.情景因素

3.个体因素 a.性别因素;b.年龄差异;c.个性差异;d.心理健康状况

人际交往的功能和意义:

1.协调功能;有利于提供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团结。

2.心理保健功能;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也是人恩赖以同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交往,保证了个人的安全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3.心理发展动力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往,为个体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性刺激,保证了个体社会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的不同需求:

(1)包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感情的需求;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社会知觉;

(2)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的功能:

(1)幸福感;

(2)心理健康;

(3)身体健康

社会影响

他人在场,群体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促进(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活动完成,提高活动效率的现象)和社会抑制(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

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化程度越高。对群体绩效的不同报酬也会对社会惰化产生影响。 从众、服从、顺从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意志的一种倾向。

服从: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顺丛: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去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的请求,使他人的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模仿: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的是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暗示: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以观念,或按照某一方是进行活动。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调适与训练1

青春期性心理

医学生个鉴定

青春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知识内容

生个女儿做“姐姐”

试用生个人工作总结

实习生个人月工作总结

警校生个人事迹

实习生个人月工作总结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
《中学生的个性心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