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某县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调研文章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4: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我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省市分别做出创新型河北、创新型某地级市的决定。我区结合某地级市“三区一城”发展定位,围绕某县“文化产业立区、工业经济强区、商贸流通活区、改革开放兴区”功能定位,深入实施“走新路、快融入、筑高地”发展方略,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创新、协同创新、体质机制创新为重点,谋划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培育创新平台、加快构建支撑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创新型某县区建设全面提速。

一、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 创新主体扩大

2023年,全区财政科技支出达3687万元,完成技改投资201亿元。组织工业、农业、科技服务业等企业开展培育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全年共组织584多家企业进行申报,其中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61家。截止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107家。我区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20.95(家/千家企业);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27(家/千家企业); 积极做好高新技术培育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完善相关资料,神州药业、科威德机械2家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 创新平台多元

积极引导并支持高校、科研单位、骨干企业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和完善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各类园区提档升级,构建具

有某县特色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截止目前,某县区共计有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产业技术联盟。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14.29%。2023年9月,某地级市车库咖啡孵众创空间被评为省级众创空间。截至到目前,入孵项目总计1043个,其中在某县区完成企业注册的有2915个,成为某县创新创业的新引擎。围绕提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某县区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精品农业转变,御道谷现代农业园区被认定为2023年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 创新能力提升

围绕产业升级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持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有效发明专利11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79件/万人,同比增长43.2%。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化合作。全年某县区共引进各类人才共计39人,引进高层次团队8个,其中某磁砖公司202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4人。某公司与某大学开展技术合作1项、与某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技术合作6项。与某国某公司开展技术交流8次,攻关课题21项,走访高端客户2次,解决了IF钢、低碳钢和包晶钢浇注过程中的结晶器液面波动大、难控制的问题,以及线材冷镦钢裂纹等关键技术难题。此外,2023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7亿元,增长130.3%,超额完成市科技局下达的全年增长12%的任务指标,为全区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各级资金扶持

某集团有限公司某产品工程产业创新团队和高新度耐候钢产业创

新团队为认定为某地级市创新创业团队,两个团队各获得市级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我区2023年认定的2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家补助20万元。资金补助报告已经区政府审定,将由县区财政局拨付2家企业;获得省市科技项目支持资金130万元(培提树(小叶椴树)苗木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后补助项目和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专项《某省钒钛产业研究队建设引导经费》获得省级科技计划(第一批)支持110万元、茶用桑树品种选育项目获得市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支持20万元);获得某省专利资助金20万元。

(五) 创新环境日臻完善

我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某县的推进方案》、《某县区关于支持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办法》及《某地级市某县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某县区关于支持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某县政发〔2023〕19号)等方案,部署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落实工作,通过了多项对提升科技创新的利好政策。对通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2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新注册的科技型企业,落户2年内销售收入总额超过1亿元,纳税超2000万元,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的,由区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研发费用补助。此外,我区采取多项举措促进政策落到实处,深入实施人才战略,配强基层力量、完善服务机制,努力建成省市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体系。这些法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激活了全社会创新发展的能量,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

展。

二、我区科技创新方面的薄弱环节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不大,创新能力急待提升。 现有的1479余家中小企业中(民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低。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在产品研发和技改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全区仅有658家企业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14.29%,其他企业根本没有科研队伍和场所。而对于低端传统产业来说,唯一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资金短缺、技术和人才分散、相关仪器设备落后等制约,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即使已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拥有量也非常少,专利质量普遍不高,转化率也较低,创新乏力可见一斑。

(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占比极低。

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德厦建材、神州药业、科威德机械三家企业;区内传统行业的企业数量大,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难度非常大。28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中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只有福田、华为和新钒厂3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只有1.8%。全省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8%,此项指标我区极低,提升难度极大。

(三)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政府科技引导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

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从我区来看,主要研发投入来自某磁砖公司和福田2家企业。我区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达到法定占财政支出1.5%以上比例。2023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我区20

15、20

16、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18

9、

325、35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0.25%、0.31%、0.35%;2016年全省和全市的比重分别为1.21%、0.79%,政府科技引导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信贷、保险、担保和融资租赁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不足,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金支持。

(四)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吸引人才能力弱。

企业竞争的主体是人才,目前我区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科技人才供需矛盾的困境:一方面,民营企业对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强烈;另一方面,科技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的积极性不高。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任重而道远。我区除某磁砖公司建有技术中心,有一定的科技人才储备,其它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都十分匮乏。首先,我区缺少高素质、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很难带领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其次,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政府缺乏有力的措施来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不能够让有技术、有素质的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福利、待遇、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加之大多数企业只单纯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导致企业技术团队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三、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创新链条,围绕创新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领支撑全市科技创新发展。

1.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行动。以总量做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为目标,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行动,抓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和上市四大工程,搭建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成长阶梯,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精准帮扶2-3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延长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快兴办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每年开展定向政策解读培训及专利服务,为企业挖掘专利点和提供申报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孵化一批、创办一批、引进一批、转型一批、提升一批,推动科技型企业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承接各类科技计划,加强技术研发和发明创造,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双倍增”。

2.推进创新载体搭建。支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研发机构,通过经费配套、后补助或绩效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式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工作。

3.增加创新投入力度。一是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根据需要,对科技创新的重点支出做好统筹安排、优先保障。认真落实科技投入产出引导机制,区级新增可用财力,按规定可统筹使用的财政资金,可优先用于解决新增的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严格落实科技政策,区财政等部门及时落实给予企业的奖励资金等。2020年,实现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7%。二是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跃升行动。除财政针对重点科技型企业予以的补贴之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和分级奖励。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提高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和公共资源交易中的比重。对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产业技术创新奖等荣誉称号的,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4.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支持企业与省(市)属高校、技工院校、京津高校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办学,形成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一体的知识联盟,破解产业链条不完整和人才短缺问题。支持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其他研发机构,实行知识产权分享、长期互助合作的机制。鼓励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集团开展合作,以企业为主导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对运作规范、效果突出的联盟给予适当补助,允许符合条件的联盟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支持联盟建立面向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创新平台、承担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省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某县区建设

分支机构、研发组织、技术转移和孵化中介机构,享受区内各项支持政策。

(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新机制。深入落实对接京津协同发展“五合一”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与京津共设基金、共搭平台、共建园区(基地)、共同攻关、共促转化,推进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加强与京津的职称、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障等人才制度衔接。支持区内骨干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集团开展合作,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对运作规范、效果突出的联盟给予适当补助。进一步密切与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北京弘邦投资管理公司、北京首创集团、中关村产业对接办等交流合作,定向精准承接京津产业和创新资源转移。

(三)优化创新环境

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与金融对接及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体系,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1.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首先,严格落实知识产权激励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工作,以及《某县区专利奖励补助办法》等政策,对获得各类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和创新创业类奖励的企业或企业团队,由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对授权专利给予资助。其次,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加快企业推行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

打造省级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组织实施优秀专利品牌产品培育工程,增强企业品牌竞争意识。

2.健全成果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等四个机制与统计报告、无形资产管理、转化信息库等三项制度,聚焦“大院名校”的科技创新成果,编制发布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结合企业需求,组织开展科技成果推送活动。强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重点培养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专业化人才。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支持装备制造、电子元件、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着力引进一批低碳环保和实施一批技术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产品。

3.营造创新氛围。提倡“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实行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要求的科研经费监察、审计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手段,着力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强化舆论引导,在区电视台开设专栏,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保护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形成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某县的巨大合力,为建设经济强区、美丽某县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力支撑。

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某卷烟厂创新发展励志文章

某卷烟厂创新发展励志文章

科技创新调研

团课创新调研文章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创新与科技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农业发展调研文章

某县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报告

某县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调研文章
《某县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调研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