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教学的困惑

发布时间:2020-03-04 05:59: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快乐是生命最初的需要。而作文,让我们恒久地与外界保持最美丽的交流与沟通。

写作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我的学生反馈给我,在他们那里得不到这样的心理体验。每每布置一篇作文,对一些学生来讲如临大敌甚或是一种精神的惩罚。看到学生痛苦的神情,我很困惑······

从教十年来,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这段不算太短的旅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自己在写作这一块其实下的功夫太少了,实感惭愧。

前几天,有位女学生问我:“老师,我的作文咋也写不出特点与新意,咋办?”我看了她的作文,是一篇写内心体验、个人成长的文字,感情真挚,但读完记忆感动不多,我觉得缺少写作的技巧性,同时我也告诉她:积累的优美句子太少了,文章语言平淡。对生活的观察也不够细致与独到。我这样泛泛而谈、无关痛痒的话,其实对那位学生根本起不到“疗效”。我下去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困惑,把它整理出来。

困惑一:内心体验与表达效果的短层

这种困惑其实就是上面说的那位女同学的情况。对于一个情感细腻、内心丰富的人来讲,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那是必然的,但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里边需要的既有构思上的技巧也有语言上的生动与个性。还有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捕捉能力。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所以学习作文写作的一些技法,积累一些精彩的语句对我们的写作都会有很大的 帮助。我也常告诉学生:当我们不会创造的时候那么就从模仿开始吧。对于写作无从下手的学生我们不妨建议他们从仿写开始。之所以仿写,是我们看到了别人作文的妙处,不禁心生效仿之意,产生写作的冲动。仿写,不是千篇1律完全的照搬,我们要活学活用。

“困惑”二: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断层

这学期开学不久,我校创办了文学社,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学生对写作不怎么热心,但令我吃惊的是,有二十几位同学踊跃报名参加文学社。每位同学都写了一篇稿子让我修改,我很意外同时也为他们作文里的出彩而骄傲。真心地讲他们比平时的作文要认真的多。一方面可能是平时的训练与他们心理的预期有落差,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是他们愿意写的,所以带有消极的抵触。而这次文学社没有限制,写自己想写的,所以学生积极的想表现自己。这次文学社的创办,我班确实有一批写作方面的好苗子,而且一位男同学还荣升了校文学社社长一职。 毫无疑问,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如果你让一个关在教室里的十几岁的孩子去谈论国家大事、谈人生的感悟都是不太现实的。他们没有那样的阅历也没有那样的体验。同时一个生活安逸、经历平平的人;一个麻木冷漠,没有激情的人,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遗憾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大都单调而乏味: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就我们学校而言:白天安排七节正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晚上还有三节晚自习。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这样单调的生活,叫他们到哪里去体验生活的丰富;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如何获得写作的激情?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疲劳战的猛烈进攻下,除了个别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且特别多愁善感的学生外,其余的大都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层,如何能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

“困惑”三:写作与所学内容断层

我们现行的高中语文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篇目选得都很好,都出自大家经典的作品。无论思想性还是情感价值取向上对中学生都是一种陶冶与提升。然而现实的遗憾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无法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神经。我不明白是书中的生活离学生的实际体验太远还是出于一个人内心的麻木?我还记得我们开学初学习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字,它和亲情有关估计学生 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作者的凄苦与不幸。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觉的作者的真情和悲苦的经历与他们有何关联。还有在学习《论语》单元时,有同学觉得孔子的做法可笑,觉得我们学习这些和高考关系不大。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写得确实好,我实在学不来,对你不“感冒”。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课文就是例子”的主张,但这个“例子”难以举一反三,语文课的“例子”永远只是“例子”,使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长久的困惑。

“困惑”四: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需要自己努力去写,也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有时一句精妙的评语,会象一座明亮的灯塔,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有时一处恰当的改动,又会象巨石投湖,在学生的心里激起难以消失的涟漪。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也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和教师都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试想,一个语文教师,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这样,他布置一次作文,就得批改100篇文章。100篇的文章,光看一遍就会使人晕头转向,何况还要在上面画圈画线写评语。这是一项大大地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教师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曾经在《语文学习》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某教师有写长批语的癖好:每看一篇作文必写下大几百字、甚至洋洋千字的批语,并能以此为乐事,长久地坚持下去。我对这个教师表示深深的敬佩,而且不但从心里敬佩,也从行动上进行效仿。然而惭愧得很,我没有能力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晚上下来,即使加班加点到深夜,也只能批上那么三五本的作文。如此批改,质量是有了,但数量呢?何况我们没有办法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文至深夜。我不知道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何时才能解决。

呜呼!写作面临的困惑可谓多矣,要写好一篇作文何谓难矣。

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来的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就教于同行们。

一、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而这恰恰又是写作之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而营造氛围的方法很多,我常用到下列几种,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曰点缀课堂。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上完了《绿色蝈蝈》,我要学生模仿《绿色蝈蝈》,写一篇关于蝉的说明文,在对蝉的特征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之后,我从事先准备好的小盒子里放出两只蝉(它们身上捆着细线,可以随时收回),让它们在教室里飞窜,鸣叫。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它们,写作的热情达到空前的提高。待我收回蝉后,许多学生就乘着余兴,一挥而蹴,一篇关于蝉的说明文很快就写成了。二曰一反常态。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就能熟悉其特征,而一件东西(包括人)如果让对方太熟悉了,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出现,我常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我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那天,我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我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时文赏析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记得有次学生欣赏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为腊梅的遭遇而叹息,又被腊梅那坚忍的品格所折服。而这叹息、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文章相继出现了。《假如你想做一株小草》写得凄婉动人;《假如你想做一棵青松》又写得雄浑悲壮。学生们真正尝到“举一反三”的甜头。这样一周一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灵活多变的写作训练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一篇短文就写好了。许多文章短则短矣,但却相当精美。例如有个学生面对着自己家里的鱼缸,发出这样的感叹:你来自江河,囚于鱼缸,你的心中一定有无限的忧伤,你不会诉说,我却能读懂,因为鱼缸是你的囚笼,学校是我的牢房。还有个学生写道:感谢你,书包,你跟着我受累,却从不埋怨,你把书本装在肚里,我把知识装在脑里。

读着这样一篇篇精美的东西,我们还苛求什么呢?而且这样短小的东西,改起来也方便,从而缓和了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作文教学困惑

作文教学困惑[全文]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困惑

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音乐教学困惑

不怕困惑 向前走 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感悟

作文教学的困惑
《作文教学的困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