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品德与生活课散发实效魅力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0: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让品德与生活课散发实效魅力

[摘要]在《品德与生活》课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道德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道德情感能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完全实现这一切,就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亲身去感受、体验和深入思考。

为了能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真实、深刻地道德情感,能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应当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撷取儿童日常生活的片断和生活场景来考虑教学。以培养儿童学会做人为核心目标,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及自然、社会生活知识的获得有机地融合。

[关键词]学生、主体参与、实效魅力。

一、确定适度目标,激发参与兴趣。

教学必须首先确定目标,正如布鲁姆所说的:“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课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与责任感 。”因此,教学目标应符合:

1、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果《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过高或过难,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脱离他们原有的道德基础,学生就会感到迷惑不解,不知所措。但如果教学的目标过低,达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则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

2、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社会阅历也不丰富,再加上认识上的局限,使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许多现象都不了解、不明白,心存困惑,急盼能在课堂中得到解释与证实。例如在教学第一册第三单元《亲亲热热一家人》一课时,因有些孩子的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只顾自己打麻将、赌博,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庭不和睦,父母常争吵,甚至有的时候迁怒到孩子身上,孩子对家庭有一种恐惧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时教师如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接受:要热爱家人,尊敬和关心父母及家里的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呆板的教学目标,无疑只会是有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解不开学生心中的困惑,也只能培养学生说假话,讲套话、违心话的恶习。此时教师如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心中的困惑,讲出生活中的实情,再组织大家开展讨论,讲出各自真实的想法与解决方法。大家通过分析、集思广益,才能消除心中疑虑,提高学生对“热爱家人”这道德常识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激起孩子心中对家人的依恋之情。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出难度适中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之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教学活动。

二、参与趣味活动,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由人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真实深刻的道德情感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而游戏与表演正好能提供一种模拟地实践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运用已有的道德认识去发现,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得到了真切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道德情感。

1、游戏。例如学习了《让我自己来吧》这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系鞋带,扣扣子比赛”的游戏,可以先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组先决出穿得最好最快的两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再参加大组的比赛。然后,其他同学可以各自作为自已组参赛同学的啦啦队,并允许拉拉队员们为他们出谋献策,提醒错误,为他们加油。竞赛后,各组同学共同分析胜败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游戏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动手能力得到加强,还可以让学生从游戏中初步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表演。例如在教学《我愿和你交朋友》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边唱《找朋友》这首歌,边合着节奏跳,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好朋友,或自己想交的朋友面前,互相介绍自己,互相交换自己制作的精美的名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考,认识到生活中有了朋友,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3、书画创编。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如《我来画棵家庭树》就可以通过用足用好画“家庭树”的绘制,其本身就是一个无痕的爱的教育。尽管课堂交流中我们看不到“家庭树”完成的过程,但学生在介绍设计意图时,让我们很容易想象到一家人和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讨论、起草、涂色的情景,课堂充满了温馨的感觉。其次,学生在具体介绍“家庭树”中,教师应当抓住它的作品的特点,揭示孩子内心世界,如有的学生将家庭成员的照片贴在一个挂满各种果子的大树上,原因是一家人对水果的喜好各有不同;有的学生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组队挨得紧紧的,理由是“他们很恩爱”;还有的学生把爸爸的名字写在树干上,说“因为爸爸是我们家的主心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专栏,就成了学生课余都爱去谈谈、转转的温暖的“家庭乐园”。

游戏、表演、书画创编等这些活动是一种外界的强烈刺激,它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并为学生所觉察、感知与认同。在短时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地刺激了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结构,使其升华,从而促进道德内化,提高课堂实效。

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促进知行合一。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强化,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完教材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静一静,想一想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思想境界,找一找差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自主检验,自我调控的意识,促进知行合一。例如学习《让我自己来吧》一文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与学习态度。说说自己此时的心情与今后的打算,怎样改正自己过去生活中与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对知识的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行为、思想的全面反思,更易形成新的道德认识,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2、引导学生集体评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可使学生获得更纯的道德认识。例如:在学习《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一文后,教师可以结合每周一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谈谈在这一刻你是怎么样的心情,你是怎样对待的,学生会结合平时自己的表现,加以讨论,这时教师不加以评判,而是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的行为和说法。结果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升旗仪式上以庄严、肃穆的态度来对待,是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的尊重的一种表现。这样,通过讨论,实际上已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这样通过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的反思,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总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思想实际为基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全面、生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三期,14—15页。 2.《思品教学,呼唤对生活的回归》,芜湖小学陈静著。 3.《品德课当中的游戏教学》,山东枣庄小学闻学鸣著。 4.《浙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简介》,浙江教育出版社。

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强化主体参与提高德育实效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爱与责任散发师德魅力

《品德与生活》说课

走近生活让品德课堂营造生命的魅力

品德与生活课标复习题

引导自闭症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品德与生活课散发实效魅力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品德与生活课散发实效魅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