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0: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单元整组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每篇课文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亡羊补牢》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惊弓之鸟》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四篇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读为本,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做任何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学会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做任何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时安排:

9 寓言两则 2课时 10惊弓之鸟 2课时

11画杨桃 2课时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2课时 语文园地三 4课时

9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1.引导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资料。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亡羊补牢》。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达标

(一)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四)体会寓意。

1.你来评价一下养羊的人,他那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

2.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三、达标检测

1.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为时不晚”。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并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

2.收集并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9.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为 亡羊 时

第二次:不听邻居劝告 不

晚 补牢 再也没丢

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体会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1.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1.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南辕北辙。 2.仔细观察 “辕”“辙”,你有什么发现?

随机出示辕和辙的课件,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3.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说的究竟是怎样一件事呢?

二、导学达标

(一)初读寓言,感知大意。

1.打开语文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其中是谁南辕北辙? 2.指名检查朗读。

3.反馈: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南辕北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他南辕北辙的行为吗?

4.课文中也有一句话非常肯定地概括写了他南辕北辙的行为,请找一找。

(二)学习寓言,体会寓意。

1.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a预设: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板书:南 北 目的 行动) b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硬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 c朗读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如此固执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划出坐车人的理由。

3.反馈交流理由,随机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并板书。

4.他就是认为自己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劝他,他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5.请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人当坐车人,读出他的“固执”,另一个人当他的朋友来诚恳地劝一劝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读,随机指导。 6.放飞想像: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你们想像一下,楚国在南方,而他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 预设一:我觉得他往北走,就会走到俄罗斯。

预设二:我觉得他一直往北走,到了一个大海边,过不去。 预设三::他可能走到一个三叉路口,前面被挡住了。

预设四::我觉得他往北走,也可以到达楚国呀,因为地球是圆的,走了一圈也可到达楚国。

7.那将会是多么可悲的下场!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哪个词?前三个“越”强调了什么?后一个“越”强调了什么?(结果适得其反。)(板书:条件越好 离目的越远)

8.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结果。随机提供关联词来说说。(虽然„但是„ 尽管„可„ 无论„„都„„ 不管„„都„„ 即使„„也„„)

9.此时,你想对那个坐车人说些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10.再次读题,南辕北辙字面上是说——实质上就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形容这个意思的还有一个成语:背道而驰。

(三)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早在2000多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看动画。

2.其实,别说在2000多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三、达标检测

1.是呀,你瞧,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讲吗?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南 辕 北 辙

| | | | | |

目的 ≠行动 | | | | | |

无法实现愿望

10惊弓之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

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导学达标

(一)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三、达标检测

1.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

1.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0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导学达标

(一)品读感悟

1.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⑴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试着把它读出来。

⑵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⑶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2.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⑴就在魏王满腹怀疑的时候,只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落下来。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

⑵反馈

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

3.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⑴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①理解“孤单失群”孤单什么意思?“失”可以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来理解?“群”呢?

②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读一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男: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④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⑤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⑵默读更羸说的第

三、四句话,思考填空。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⑶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一„„就„„拼命) ⑷指名读,齐读

⑸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会裂开,就会掉下来。)

⑹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4.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三、达标检测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心里害怕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11画杨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前排、教诲”等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角星形杨桃图片、长、正方体、圆柱等包装盒。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出示杨桃实物,引导生观察,描述你见到的杨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杨桃》。

二、导学达标 (一) 初读感知: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词句,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多媒体出示词语:

叮嘱 前排 靠边 准确 审视 讲台 神情 严肃 半晌 轮流 和颜悦色 熟悉 角度 相似 教诲

(生开火车轮读,正音。)

3.交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生汇报。

4.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我”读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 (二) 探究结构: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图画课上画杨桃的事?(生快速读文,找一找,画一画。

2.汇报(2—18自然段。

3.再读开头结尾两段,又分别说了什么?生快速读文,归纳、汇报。

(第一段: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第十九段:老师和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三)了解父亲。

1.生轻声读第一段,快速找一找父亲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生自由读文,交流。

3.汇报。(父亲告诉我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4.师引导体会“叮嘱”,你能换个词理解吗?

生:嘱咐

练习说一句话。(妈妈经常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呀!) 5.追问“想当然”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推想起来一定如此。

生:想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6.练习朗读父亲的话。同桌练读,指读,评价。

7.师过渡小结:那么“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测评

1.思考:课文围绕画杨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画杨桃》。

二、导学达标

(一) 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2.同学们是怎样评价我的画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画出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 3.生快速自学,有疑问汇报。生汇报问题: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状的吗? (二)品析文本,解决问题 1.汇报

(1)读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追问: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心理是怎么想的?(生汇报) (3)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

a.引导:在同学们说笑的时候,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b.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 c.选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思考。 追问:你们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理解老师的态度和做法 (1)指名读文中的语句。

理解“审视”,生说字义,做动作体会。

a.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变得严肃呢?

b.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晌)半晌的时间有多长?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这位老师,你会思考什么呢?

生:老师在想该如何让学生们明白呢? c.老师想出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2)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杨桃的一端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3)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

(过渡语: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师生分角色读文,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

(4)(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 (5)指导朗读。(指名朗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汇报—齐读) (6)引导理解: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不要随意嘲笑别人。) 追问:刚才那位同学问:杨桃都是五角星形的吗?同学质疑。 师出示恰巧课前准备好的从侧面看是六角形的杨桃。 生观察:两只杨桃有什么不同?露出惊讶、恍然大悟的神情。

师趁机提示:所以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7)指导背诵。(过渡: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

a.练习背诵,练背,指名背。 b.集体背诵。

(8)师引导:再来读读父亲的叮嘱。想一想:父亲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齐读。

(9)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体会,(发现它们相像) 师:对,这就是文中的“相似”。 3.理解“教诲”一词。

(师:虽然杨桃**在这里悄然的结束了,但老师的话却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叫做“教诲”。)

追问:他们的话仅仅是在说画画吗,为什么说她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生联系实际汇报。

师出示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牙膏盒、正方体纸盒、圆柱形饮料盒)对比体会。

多媒体出示:老师、父亲的话,齐读。

点明写法:父亲的叮嘱和老师的言行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呀,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三、达标检测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汇报,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

板书设计:

11 画杨桃——五角星

父亲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我 认认真真 老老实实 实事求是

老师 看到什么样 画什么样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导学达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9.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三、达标检测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会以介绍自己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2.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

3.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别人介绍,并能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向别人介绍。

教学准备: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导学达标

(一)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二)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三)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会以介绍自己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2.自主写作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2.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2.积累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二、导学达标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

教学重点: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 教学难点: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激趣

二、导学达标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三、达标检测

四、布置作业

第三单元(语文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