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实习中期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8:36: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习中期报告

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确实获益匪浅。不仅学习巩固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锻炼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收获了很多课堂学不到的内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的人生规划发生了性质上或者原则上的改变,致使原本不打算把社会工作看成一种职业我倾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选择。

一、实习单位和主要工作简介

xxx社区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南端,东起外城运河,西至相王路,北至十全街内城河。面积:0.351平方公里,有五个住宅小区:xxx小区、相王路小区、彭义里小区、竹苑小区和十全街小区。居民住户2715户,居住人口7129人。该社区隶属双塔街道,社区党委是社区的“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社区议事会是“议事层”。结合二郎巷社区工作基础,现确定“四会制度”、“民主自治”作为二郎巷社区“一居一品”特色主题,并设立了“四层四会”,使居民群众直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实行“居民的事,居民作主”四层管理是二郎巷社区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紧紧依托“五室二站”服务阵地,包括民情恳谈会、民意听证会、民事协调会、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开设“谈、听、调、评”四小超市。总体来说,二郎巷社区是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社区,是苏州市着重建设的模范社区之一。但通过两个月的实习,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比皆是。

我是以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到社区实习的。主要负责社区承接的苏州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公益创投项目。但是,实习刚开始的阶段,正好是该创投项目的结束期,所以,只是参与了部分评估与资料整理工作。大部分时间还是进行社区内部的工作,具体包括:登记居民信息内容,如社会事务、综治维稳、人口与计生、市容创建、家庭收入等等。信息处理流程,在社区居民网上建立工作日志,第一四溅摸清居民相关服务信息需求并及时录入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做到信息共享,以便信息快捷利用与处置。保管服务台账,台账义工分为两本,一本是居民信息基本台账,按照一户两表、一楼一册进行归档手机整理;一本是工作日志,将居民反

映的情况,如何处理以及处理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参与总体工作人员的任务分配,将志愿者、党员、企退人员、小区治安管理人员、楼长、低保户等组成若干个小组,作为网络管理与服务信息员,按照能力与特长的差异进行统一的任务分配,共同解决社区存在问题。在社区内铲除小广告,牛皮癣,虽然是体力活,但是确实为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贡献不小的力量。跟着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社区内的安全检查,了解一些必备的安全知识,学会辨别消防器材。

这是在社区承接的前期项目结束时我负责的主要工作。随着苏州市第二届公益创投项目的开展,我的中心任务就转移到了负责项目的开展上。在整个项目中,我处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负责小组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活动报告和资料整理,并且有时也作为专访员进行个案工作。

二、主要收获

两个月的实习,我的主要收获有:

首先,我进一步了解了社区,它有很多地方根本不像我想象中以及之前了解的状况,而且有些东西都很表面化。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存在着优势:在组织上,社区的工作设置比较合理,重点突出。他们针对社区的可能存在岘港?和失业人员办理医保的基本情况,设立了由专职人员负责的医保社保干部,很好的处理了社区大量人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可以更及时更专业的宣传社会保障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针对社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社区设立了计划生育专干,由于社区有用?什么是有用的居民的居民数量较多,计生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次社区设立这个职位能较好的为居民提供服务。计生专干在日常工作中,即使的了解社区情况,对有需要帮助的或有计生问题的人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处理,经常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居民更好的了解新的生育政策;社区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聘请了以为专业医疗人员,为老年人的健康饮食和锻炼提供科学的知道和帮助。但是同时,社区内仍存在一些不足:社区管理模式有不尽人意之处,关于工作方法和技巧也不是很科学。例如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性不强,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专业理论与技巧的运用;社区内容相对单调。社区基本拂去除了包括社会保障、安全、计生等之外,注重精神娱乐方面的相对较少。所以,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发展两方面的内容,建立社区照顾网络和资助组织很重要。

其次,我增强了运用专业技巧能力。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巧。打断:对于小组中一些比较强势的组员,他们的发言有时会超过预期时间,另外当讨论已严重偏离主题时,打断是很有必要的。打断需要很大的技巧性,不能损害组员的积极性。在实际运用中打断有很大的难度,很难做到打断对方的发言而不让其产生消极情绪;倾听: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极地倾听,每位组员都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工作员来说,应当鼓励每一位组员的发言,不管其意见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每一位组员的想法对于小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感表达技术:当组员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时,我们工作员及时给予回应,站在组员的立场上,表达我们的感受,让组员感受到我们在真心地关心他,乐意帮助他,这就是我们社工专业中的“同感”表达;眼睛和声音的运用:当组员沉默时用眼神的交流可以鼓励组员发言,发言过程中眼神的交流表示你在积极地倾听对方说话,会给发言者很好地心理鼓励。同时眼神也是鼓励或打断的手段。说话声音影响着小组的气氛,响亮清楚的发言让人精神倍增,主持人说话的声音也是小组风格的体现;鼓励他人:组员中有些成员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谈,也不善于表现自己。我们工作员对他们的鼓励很重要,经常鼓励他们发言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可以提高对小组的归属感,有利于小组凝聚力的形成。

最后,在非专业方面,我也提高了很多。在学校,每天有作息时间表约束你。课程表会告诉你,今天该干什么,明天又有什么事情要做。可是,在这里,没有人盯着你,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完全靠自觉,必须积极主动地接近社区居民,拉近与居民的距离,然后耐心的回答他们的问题。这也实在锻炼了我们的胆量、语言交流能力和心理洞察能力。我们胆大了才能冷静,冷静了才能很好地通过顾客的言语与表情察觉顾客的想法,然后再作出适当的回应,不至于慌张得不知所措。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

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

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三、存在的不足

在实习中虽然收获了不少,也从中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对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是不够。实习是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实际上除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加强对其他各类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单靠社工的方法和技巧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各门知识的融合。例如:要注重关注新闻,关注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进入社会后发现很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别是国家新颁布的各类新政策制度,及时掌握,深刻理解才能充分运用。

第二,实习计划不详实,与参与度不高。因为我主要负责的项目是以孤寡和独居老人为服务对象的,项目书的撰写过程我并没有参与,所以,对这些老年人的需求和具体需要达到怎么样的目标我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具体制定活动策划与活动开展时,我的无力感很强,每次都觉得跟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想差甚远。在比如,在对智障人士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初期,想通过介入纸张学员,与学员进行交流直接获取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不善于交流,导致实习生要用很长时间来进行学员个人基本资料的掌握和评估,最好的方法时求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所需要了解的情况请教,再结合自己的观察,对学员现状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再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根据需求展开工作,但是这些需要前

期的准备工作我都没用做到位,导致活动的效果不理想。而且,在这个项目中,我的参与度也不是很高。大致每星期三次左右,而且,有的任务可以在办公室以外完成,所以,也就不需要出现在社区内,这也对我具体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障碍。

四、产生的困惑

随着项目进程的加快,我也进一步了解的活动具体目的,掌握了基本流程,对在二郎巷开展的社会工作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所以,相应的就产生了一些困惑:服务对象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以前认为,我们可以不用像机构那样用科学严谨的评估程序去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但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资料,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生活习性,以此来明确服务对象需要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让我们的服务更有成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些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是通过理论上的方法就能了解到的,实际操作上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政府的不支持,相关人员的不配合,工作者的不专业等等;我们能为服务对象做什么?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我会制定一个完整具体的服务计划,来明确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根据计划来为他们提供服务,但很多时候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是机构的原因还是工作人员的能力问题亦或是服务对象本身?

举个例子来说:在我的实习过程中,社区内有个幼儿园,幼儿园来过两批志愿者,一批是某一专科学校儿童康复专业的大一学生,他们来着呆了有两个小时,主要是教孩子们画画,一个人负责一至两个孩子;另一批是来自社会上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来主要是到各个班级给孩子们发一点糖,跟孩子玩一会儿。我不能否定他们服务的意义,可是我不得不怀疑他们的服务到底是满足了谁的需要?是孩子的还是他们自己的?这些志愿者只是偶尔来一次,每次只是呆一会儿并且每次来时并不只为某一特定的孩子提供服务,对这些孩子一点都不了解,又如何去开展服务?如何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他们的服务又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对那个社团来说,他们给我最大个感觉就是乱,他们来了之后好几个人将孩子团团围住,就像哄动物一样去跟孩子玩。有些孩子看到这么多的哥哥姐姐来并且给他们带糖吃会很高兴,有些孩子则会讨厌这种嘈杂的场景。 这两次志愿者队伍的到来引发了我对“志愿服务”这个概念的深刻反思,这些所谓的志愿服务活动到底是在为谁服务?到底是谁帮谁?是志愿者帮助弱势群体

减轻了困境还是那些弱势群体帮助志愿者实现了人生价值?

在大学校园里,这些志愿团体更是常见,当然也有很多是很有价值的。我们感觉那些志愿者很伟大,愿意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去帮助别人是很令人敬佩的,当我们自己去做志愿者时感觉自己很高尚,可是我们不妨反思一下,那些弱势群体再我们的帮助下到底有多大的改变?他们真能从中受益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他们所需要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当然我不能否认绝大多数的志愿者还是很有爱心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人之所以愿意去做志愿者是想借此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多些意义,多些存在的价值,让我们感觉自己的生活很精彩,这种想法也没有错,关键是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我们决定去帮助别人时,要明确我们可以给服务对象带去什么,他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的服务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

我们不得不承认,志愿服务成了现代人证明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手段,成了空虚乏味者消遣的一种方式,我感觉很悲哀,为曾经的自己悲哀,也为那些所谓的“志愿者”悲哀。

当然我承认我上面的那些评论有些悲观,有些以偏盖全,有很多志愿服务还是很有成效的,他们长期的坚持坚持做志愿服务活动,与那些弱势群体结对帮扶,建立了亲密、友好的联系,我们相信他们的服务是有效的,是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是能让他们真正受益的,因为他们的服务是长期、稳定的,他们了解服务对象需要什么,知道该如何去帮助服务对象,并且通过志愿服务他们能够让服务对象获得真正的成长。

大学生销售实习中期成果报告

中期实习报告

实习中期报告

中期实习报告

中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中期

中期实习报告

实习中期报告

大学生4S店市场部实习中期报告

会计专业中期实习报告

大学生实习中期报告
《大学生实习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