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0: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中文091 蔡文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意思

2、对刘和珍的人物形象有全面的感知

3、提高理解重点语句含义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对比、倒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预习:解决字词。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对课文结构有大致了解,体会刘和珍的人物性格形象。第二课时:对课文

1、2部分的内容有深入的品味,体悟主旨。第三课时:对课文第三部分有深入品味,体悟主旨,并掌握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联系社会实际,实现文本升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先请同学们看一看ppt上的这一行字:“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谁的名言呢?(鲁迅)

2、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课文? 鲁迅课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和》、《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乡》。

3、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鲁迅呢?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被毛主席评为无产阶级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回忆录《朝花夕拾》。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鲁迅的悼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总体把握,初步感知]

1、释题:“记念”、“刘和珍君”

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还不是很规范。

有没有同学觉得很奇怪,这个刘和珍君怎么是四个字的名字,她真的是四个字的名字吗?不是的,“君”是对人的尊称。

2、讲述背景

好的,那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内容,文章的第一句是: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大家都知道这是刘和珍开追悼会的那一天,之前老师要求过大家进行课前预习,有没有同学去提前了解过,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份,也就是1926年3月发生了哪一个重大事件?

3、三一八惨案

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领导,奉天人)与国民军(冯玉祥领导)在作战,日本公开援助奉军,来攻打国民军,于是国民军开炮反击。然后日本就不高兴了,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且联合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了种种不合理的要求,并且在天津附近,组织各国的军队,准备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这一群爱国志士,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在北京**口集合请愿,要求拒绝八国通牒。而当时段祺端执政府采用了武力治压,并开枪打死了47人,刘和珍君也是其中的一人。而事情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对这些爱国青年进行诬蔑、中伤,鲁迅悲愤至极,便写下了这一篇《记念刘和珍君》。

[解读人物,形象分析]

1、解读刘和珍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正面描写刘和珍的小节,并概括复述刘和珍的经历。

2、“倒叙”的手法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某某同学的叙述顺序和课文的不同。课文是从刘和珍的结果追忆到之前的往事,这种写作的方式叫做“倒叙”。

3、概括刘和珍经历

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

一、

三、五段,记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板书“毅然”)。从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有主见,与众不同,果断)。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同“途”)“黯然至于泣下”(板书“黯然”)。在这里,“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心情?(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忧伤,对学校的爱之深)。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板书“欣然”)。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和珍的什么品质?(一片爱国的热忱、热血青年、毫无犹豫)。

4、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刘和珍) 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5、真的猛士

解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正的革命者,能够严肃的对待反动势力的屠杀,毫不回避、愤然而起、前仆后继。为国家、民族、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6、总结

刘和珍就是鲁迅眼中真正的猛士,她毫不犹豫的参加了爱国运动,最终不幸的牺牲了。然而她勇往直前、敢于斗争的精神会随着鲁迅的这一篇文章而千古流传。在我们了解了刘和珍之后,下节课我们在一起讨论,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刘和珍的。下课。

第二课时:

导入:在我们了解了刘和珍的为人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刘和珍的?

1、为什么要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2、为什么要详细写刘和珍遇难的经历?

(提示:手枪、从背面入、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①铁的事实,政府无法否认,并让流言不攻自破②正面的写出了刘和珍和同伴们的沉勇。)

3、“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如何理解“苟活到现在的我”?

(鲁迅的自谦,表达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

4、除了写刘和珍,还写了那些人? (杀人者、庸人和流言家)

5、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呢?

(①写出了杀人者、流言家的无情、冷漠,也表达了对这一类人的悲恨控诉。②进行对比,写出了刘和珍的伟大的爱国之情。③写出了事实的真相,让那些狡辩都失去意义。)

6、总结。我们会发现在写刘和珍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表现在:①刘和珍自身的对比②其他人与刘和珍的对比。

[解构文章,品读回味]

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答案:第一部分:1~2写作原因;第二部分:3~5写作内容;第三部分:6~7写作意义。板书:写作原因、写作内容、写作意义)

2、首先来看一看第一部分。根据ppt上这几个问题来细读第1~2小节。 ① 为什么三次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答案:第一个必要:师生之情、编读之情;第二个必要: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第三个必要:警醒世人,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② 为什么多次提到“只能如此”?(答案:作者自己的无奈之情,自己的无能为力;对中国人的失望,中国人的沉默,懦弱。)

3、第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案,板书:记叙、议论、抒情)

4、再来看一看第二部分,根据ppt上这几个问题来细读3~5小节。

① 如何理解“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有下残到这地步。”(答案:对政府的残暴、冷漠的严厉批判、对庸人、闲人的无奈和看轻,对中国人的沉默和懦弱而失望,对民族劣根性、奴性的批判。)

② 怎样理解“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其中两个沉默一样吗?

(答案:第一个沉默:是陷于极度悲愤和出离愤怒的沉默,也预示着革命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沉默,暗示着革命的即将来到,暗示着沉默之后,革命会像火山一样喷发高涨。第二个沉默:是一种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的沉默,是在帝国主义、军阀主义、封建主义的枪支弹炮下的懦弱的沉默。因此,如果不在悲痛的沉默中崛起爆发,就会在黑暗的统治下被奴役,最终失去尊严,直至民族的灭亡。显然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被这几名爱国青年的热血所感染,能够加入到爱国救亡的运动之中,扛起中国人应有的自尊。) ③ 怎样理解“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答案:这里批判的身在高层管理机构的领导们的漠视与残忍。“中外”二字,分别指向:中,段祺瑞执政府的错误行为;外,英、法、意等帝国主义的贪婪与残暴。知识补充:关于段祺瑞的为人:北洋三杰之一,(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在发生三一八惨案之后,他得知军队有人开枪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随后段祺瑞下野,之后他只食素,在晚年的时候,体质日衰,家人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但被他拒绝:“人可死,荤不可开。”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对段祺瑞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自己的心里权衡一下,怎样给他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

④ 在第五节第三段,为什么要强调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答案:中华民族向来是男耕女织的。女子一向给人一种温婉、柔弱的阴柔之美,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女子都能够挺身而出,说明了中国人还是有血性有希望的,还说明了连女子都能够挺身而出,那么那些所谓的男子汉呢,还能够卖国,还能够懦弱的被奴役,在没有尊严的环境中苟且吗?

文明人:反语,突出中外杀人者的野蛮血腥和凶残暴虐。)

5、第二部分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案,板书:记叙、议论、抒情)

第三课时: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详细的讨论分析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现在我们来继续讨论一下第三部分的内容及写作手法。

1、先请同学们带着ppt上的这几个问题来细读一下第三部分。

① 如何理解“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一句话? (答案: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鲁迅先生在这一段说道“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请愿虽然没有推动历史的脚步,但是烈士们的血痕是不免要扩大的,是能够激起周围的人的斗志的。对于这一点而言,请愿是有其必然的意义的。) ② 鲁迅对请愿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进行说明。 (答案:文中语句: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又有: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几句说明了鲁迅先生认为请愿的行为是没有太大的作用的。人类历史是一部斗争史,巨大的流血牺牲也只能换来社会前进的一小步,徒手请愿还不算什么真正的斗争,自然对社会的发展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意义是必然的,就像文中所说它能够激励身边的人们的斗志,也能够使那些苟活者看见一丝渺茫的希望。)

③ 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句话?

(答案:苟活者是指那些闲人、庸人,鲁迅先生虽然多次的批判中国人的懦弱与奴性,但是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并没有抛弃那些低下了头的沉默者,反而鲁迅先生是怀着一种同情的态度的。毕竟他们手无寸铁,毕竟人人都惧怕死亡。所以鲁迅先生在这里,对待闲人、庸人的态度更多的是无奈与同情。而鲁迅先生在这里又在号召那些真的猛士,要奋然的前行,要与黑暗斗争到底,要踏着烈士的足迹为了中国的未来而斗争,要在革命中争取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2、第三部分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案,板书:议论)

3、总结:

我们看一看黑板上,鲁迅先生在写这篇《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采用了议论、记叙兼抒情的写作手法。在这样完美的结合之中,不仅将故事的经历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使我们了解,也在议论之中深刻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态度,而真挚的抒情,更是直接的感染了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进入激起读者的满腔热血。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议论、记叙兼抒情。

4、总结文意:

鲁迅先生的这篇《记念刘和珍君》饱含了鲁迅真挚的感情,他的悲愤、他的批判、他的无奈、他的激昂都在这篇文章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用自己尖锐的笔锋指出了中国人的症结所在,他的文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青年,甚至在今天仍经久不衰。他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然而中国人已经药到病除了吗?

[拓展感悟,文本升华]

1、观看视频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则视频,看完后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中国人真的药到病除了吗? (视频:“冷血的中国:佛山小女孩被碾事件”

网址: http://video.sina.com.cn/)

2、四人一小组,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对中国人的冷漠怎么看?

3、鲁迅:看客

(总结同学们的观点,鲁迅的笔下也写了很多的看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看客》

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

——《阿Q正传》

4、总结

看客一直是鲁迅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说的是在一个小区的楼下,发生了一起杀人行凶抢劫案。小区楼上很多家的人都探出头来看,但是没有一个人报警。时候大家接受采访,有的人说以为别人已经报警了,有的人说以为这是在演戏,因为大家都在看,却没有人冲下去。不管理由是什么,事实毕竟是事实,就这楼上一群人的围观下,小偷公然的抢劫杀人。同学们觉得这可怕吗?如果被抢劫的是你,或是你的家人,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社会又会变成怎样?孔子有一句名言,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够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发生的事情,就不要给予别人。我相信同学们都是充满爱心的,希望每一个同学在学完这篇课文,看完这个视频之后能够进行反思,老师也一样,我们应该想想我们到底该怎么做?中国人真的药到病除了吗?

[作业]

结合视频或社会现实,读鲁迅的《示众》,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观后感。

【板书设计】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 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