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1: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就业形式,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行业缩小,处于规模缩小行业的劳动力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

(3)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流动成本的存在制约着失业者从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流动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行业,从而使得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受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通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这种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故而也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此类型失业受经济政策影响最为敏感,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目标靶之一。

(三)隐蔽性失业

除了这几种主要失业类型外,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蔽性失业,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蔽性失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二、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

1、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1986年以来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底,除港澳台之外,中国人口总数为12.6亿,就业人口为7.3亿,劳动参与率为5 7.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3.6%。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镇失业率的预计,由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此消彼长,失业总量还会增加。

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现有企业的冗员总量大 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两者加起来共12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如果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18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最终估计,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如果能在2010年之前完成,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以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约3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平均每年需就业人数为300万。

3、新增就业压力大

全盘考虑就业压力,除了上述失业人数外,还要加上新增就业压力。我国现有人口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由于“十五”期间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实际上城乡每年可能会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将进入劳动大军。

4、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而且转移困难

据数字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59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5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4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7亿。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屡屡闹“民工荒”。

5、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

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不断减缓,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中国现今失业现状的原因

我们以为中国的就业难问题本质是一个制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人们以为高的经济增长会带来高的就业,但是这是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出现的.中国经济的狂飙既有粗放的扩大,又有生产力水平的普遍上升.还有生产所有制的深刻改变,当然也有产业的升级换代.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最能解释失业和高增长并存的局面。

1、体制改革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进度的加深,特别是其微观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那些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的企业将被迫退出经济领域。这一退出行为,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企业就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随之退出就业岗位而成为下岗职工。这样,原来大量的隐性失业就必然公开化,成为公开失业——下岗人员。

2、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许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淘汰,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很多原来从事农业、工业的人员会向其他部门流动,在他们还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时,这部份人也处于失业状态。特别是现在全世界都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那些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企业,将全面临破产或关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3、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开发和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各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越来越快,由于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人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除此之外,科技发展会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就业结构也会相应变化,虽然脑力劳动者的就业会得到部份增加,服务部门和妇女的就业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

4、人口生产政策对失业的影响

由于建国以后倡导“多生多育”政策,使得五十年代之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形成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而且还在不断的产生着新的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经济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就业压力。基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则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劳动力总量在近几年供过于求的问题愈趋严重,这样必然导致很多人失业。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解决问题的三个纬度

第一个纬度:影响分配和就业的社会制度。劳动力就业安置不光是一个有关经济组织的事,它还与社会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纠缠在一起。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实现和消费彼此牵连、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第二个纬度:社会功能的健全与否。到目前为至,物质生产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但是物质生产活动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必将使人类发展步入绝境。今天,人类已基本克服了物质生产技术上和能力上对自己的制约,就应当回归到人自身发展这个命题上来。因此必须促进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全面发展了,人类才得以重新找到自身合意的活动空间和方式,人的发展这个命题才得以实现。因为就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且后者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愈益彰显出来,当今社会,就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功能正经历向作为参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功能转化,这就要求社会有一个整体发展。即与失业相对应的就业问题,单纯就劳动力安置来谈解决失业,就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现阶段,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我们应该从相关社会制度着手,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使社会得以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繁衍出各种健康的生态、细胞、组织、功能,发挥其自我组织、自我消化、自我协调的机能,在社会功能配套与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的就业空间,吸收大量人口就业。

第三个纬度:历史的、现实的和技术的根源。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还有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由于对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不甚了解等经验及操作技术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有许多技术性和经验性的驾控和操作问题都对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影响。我们要面对目前国内失业现象严重的现实,针对造成这一形势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危机。

(二) 对策和建议

大力推进社会发展,健全社会功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过程中尽量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提高人们的福利,也包括社会部门的不断发展并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方面发挥作用。社会部门不是经济部门的衍生物,而是与经济部门并存和同步发展的部门。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问题,其现存的社会问题和就业问题将永远难以解决。解决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管理和为社会事物服务的能力,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过去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GDP增长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为社会事物服务的职能。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义务教育、文化、体育、科学基础研究、医疗卫生、生态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社会运行安全预警等社会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其次,完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间性质的社会组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社会联系程度的不断紧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依赖愈发加深,对社会肌体提出了很多新的社会功能和要求。这些新的社会功能需求的产生了两种后果。一方面,由于这些新的对社会功能的需求遍布社会的各个毛孔,如果仅*政府来承担和履行承担这些日益多样化和繁杂的职能,必然使其力不从心,难以一一顾及。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功能的需求又也提供了人们新的活动机会和舞台—即社会自发繁衍出人们新的就业空间。如果社会组织没有适时地满足这些对新的社会功能的需求,也就封闭了相应的就业空间。相当一些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还要*社会自发的力量—民间组织去承担,才能化解上面这一对矛盾。民间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的载体,可以推进了社会自治。我们要充分认识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组织。让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国家采用税收政策,支持非营利部门、志愿者组织活动,通过发展一些低税与无税的部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给弱势群体以关怀,并在此过程中扩大就业、缓解社会矛盾。

最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对于解决再就业尤为重要,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的一条现实途径。社区服务业集便民利民、社区福利、社区经济于一体,就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就业容量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社区服务业中的教育、幼托、医疗卫生、老年人服务、邮政、金融服务、商业、环保等领域都具有吸纳劳动力的广阔空间。我国的社区服务经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各地方的积极实践,己被证明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方式,尤其是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方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政府应就社区服务产业的总体布局配置做出指导性规划,促进社区组织的发育和发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内各种社会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和广泛参与的发展机制。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政策建议被认为是缓解我国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治本之策。在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上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打破劳动力流动在地区、部门、城乡之间的各种制度性的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尤其是对于农民的跨地区流动就业,要消除歧视性的政策,实现平等竞争。二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促进就业岗位信息的充分传达,减少因摩擦产生的岗位流失和职工失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劳动者自主创业。

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出路。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资本投入的劳动弹性系数大。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不发达。200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只占总就业人口数的29.3%左右,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31.3%微弱地增长到2000年的33%,而2004年又下降到32%。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平均水平则达到67%,其他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有45%左右。

从生产部门关系上看,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人力密集特征;从消费上看,第三产业的消费与生产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两个条件构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从根本上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不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强烈抑制,就业吸收能力难以提高,而且反过来又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摩擦。大中城市能够产生强烈的集群效应,可以有效地聚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能够有利于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吸纳大量的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更有利于促使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各种资源的聚集,交易成本会减少,从而促进分工向更细致方向发展,人们的相互依赖加强,自给自足行为减少,市场化程度加深,有利于产业的培育和成长,促进对劳动人口的吸纳,对解决就业人口压力也有积极的意义。

五.参考文献:

1.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出版社,2004年

2.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迈向2020年的中国[M],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2005年。

3.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赖德胜 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5.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失业问题

失业问题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

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中的失业问题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毕业论文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