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表达技巧教案3

发布时间:2020-03-02 10:53: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教师版)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意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题: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解此题,先要弄清楚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判

断题干所考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再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诗,首联写长安远隔,音信难通;颔联写蜀地险远,行路艰难;颈联写天色已晚,难望故乡;结尾是总结上六句,抒发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

己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恐怕再也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涌出思乡热泪,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也就是所谓的“移情”。 ①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答题示例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居 李商隐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题: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手法。③分析情感主旨。诗歌的

三、四两句,作者将“青苔与红树”比作有思想的人,借此抒发孤寂和愁绪。另外,诗歌的第四句“雨中寥落月中愁”还运用了互文手法。答题时无须面面俱到,只须答出其中一种,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第

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

景抒情。诗人不说自己寥落、自己发愁,而是说“青苔”“红树”寥落并发愁。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解此题分三步:①读懂诗句意思。②答出运用了什么

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②触景生情

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答题示例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前人评此诗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样的

说法有道理吗?

景伤情”,即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不是空泛地抒情。“丛菊两开”指诗人离开成都已经有两年了;“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飘零,这些都是眼前之景。“他日泪”指悲情很久前就已产生;“故园心”指思念故乡之情。最后一联中的“急暮砧”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有道理。这里

的“丛菊”“孤舟”是眼前之景,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泪”“故园心”等郁积之情。“急暮砧”这样秋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

③寓情于景

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 [答题示例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 峡 吟 [南宋]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①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此题,须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情感。“触

题: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解此题,首先要明确两首诗歌分别用了何种抒情手

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的差异。李诗写的是诗人在溪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愁苦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而徐诗前两句借用了《楚辞·招魂》的典故,后两句借议论说理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

参考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

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2.描写方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属于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答题示例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①

题: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

差异。

解此题,第一步,要理解词句意思。根据上片

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第二步,分析词的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的差异:上片是直接描写,下片是间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

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③(2)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答题示例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所在文本杜甫的《月圆》] 题:本诗最后两句“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

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题目明确点明“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解本题,第一步,要

明确诗句中什么是实,什么是虚。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万里共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第二步,指出虚实结合这种手法运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

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3)动静结合

山川景物,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和动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产生呆滞感;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答题示例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 成 一 首 杜 甫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题: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

赏析。

后两句一写“宿鹭”,一写“跳鱼”;一用“静”,一用“鸣”,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描写的内容。诗的后两句分写“宿鹭”“跳鱼”,一静一动,相辅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

参考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

恬静地夜宿在月光下的沙滩上,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静一动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解此题,第一步,找出诗歌后两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4)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答题示例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 轩 诗 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

[注]

题: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1.读懂题干。只是说“描写精妙”,究竟要从哪方

面说为佳,必须细读第二联,抓住自己对第二联最突出的感受,再决定答什么。

2.应理一理可有的答题角度:可以从视听结合的方

面答,可以从拟人的角度答。

3.深入思考,要答出“精妙”的描写效果。 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

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生动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5)点面结合 [答题示例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

题: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

简要赏析。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其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

渐稀”是从“面”上描写,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从“点”上描写,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②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以景生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

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作答。

3.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答题规范:

1.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 2.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3.简析该表达方式在人物塑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绵谷[注]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诗歌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将人的感情投射到芳草和好云之上,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借以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用拟人手法,借以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裴长官新亭 钱 起

茅屋多新意,芳林昨试移。 野人知石路,戏鸟认花枝。 慢水萦蓬户,闲云挂竹篱。 到家成一醉,归马不能骑。

颈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写景,请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慢水”“蓬户”“闲云”“竹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丽、宁静的画面,给人以清新、闲适之感。②变换视角描写景物。先写低处的流水,再写天空的闲云,从而构筑出立体的视觉空间,使画面富于层次感。③动静结合。前一句写流水绕宅院,后一句写闲云挂竹篱,一动一静,展现了新亭美好、独特的自然景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入淮河四绝句[注](其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当时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

一、人民自由来往的强烈愿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一个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1.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答题示例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王禹偁[注]

题: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解此题,第一步,找出诗歌中的“小”事、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小”景。从表面看,本诗是写春风无情,吹折吹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落桃花、杏花。第二步,分析其所反映的“大”的【注】„王禹偁‟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

境界或主题。根据注释可知,作者遭朝廷贬斥,生活凄苦。诗人以触事兴感的方式,以小见大,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折隐晦地反映其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 泊 钱 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题: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解此题,须理解诗句意思。诗歌的前三联表面是写景,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实则诉状抒情,尾联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第二问,据诗歌标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题中的“夜泊”可知,诗人羁旅在外,再结合诗句内容,

“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地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

参考答案:(第一问)总括全诗,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第二问)“短愁”指的是羁旅思乡之愁。

3.抑 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答题示例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题:(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第一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颔联承接首联,从正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第二步,联系

全诗,分析其妙处,可从炼字、手法、结构等角度入手。把

一、二联比照着看,首联说山泉“不知名”,颔联却写其景象奇特,一抑一扬比较明显;和

三、四联联系着看,又起着铺垫作用,没有“雨声”,也就不会有“涧满”“池平”“长自清”了。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首联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联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4.借古讽今

诗人借助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思想情感的手法。

[答题示例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注]

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此题,第一步,知人论诗。联系诗题和注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释,可知诗人以贾谊自比,抒发自己被贬的悲愤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首联,一个【注】诗人因迁谪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刚而犯上”被贬。

“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中的“秋草”“寒林”“日斜”,渲染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颈联中的“有道”“犹”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尾联中的“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诗人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他人,更是怜己。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两联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两联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了当今朝廷,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来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喟叹和对现实的讽刺。

5.托物言志

诗(词)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答题示例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梁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素 蝶 诗 刘孝绰[注]

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解此题,首先,要理解诗歌意思。根据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为“素蝶”。其次,结合诗句找出所咏之物的特征,诗人仅仅用了40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了出来。最后,联系注释中作者的遭际,可知“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由此可知,这是一首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首诗歌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第二问)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微。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托物言志诗。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以命题的古代诗歌虽然篇幅短小,在局部徘徊,而是应放眼全篇,包括前后语但诗人在构思立意方面往往匠心独运,可以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说,凡是散文所具有的构思立意技巧,诗歌答题规范: 都具有。因此,不妨将我们熟知的散文构思1.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立意技巧用于对诗歌的鉴赏。 2.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2.针对构思立意技巧的试题,多从诗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歌的局部设题,但我们回答问题时,绝不能达意上的作用。

[即学即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 同 志 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①②

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①„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②„二三子‟语出辛弃疾《贺新郎》:“……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知我者,二三子。”

请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颈联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借古人为例说明隐居之难,讽刺了那些“先贤”是假隐士。尾联中的“同袍二三子”,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恳切地劝诫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表达技巧教案二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

《诗歌表达技巧》优秀教案

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书面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教案3
《表达技巧教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表达技巧教案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