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三四单元备课

发布时间:2020-03-04 07:14: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四单元教材通研

第三组

大自然的启示

一、本组教材有哪些特点

本组教材为科普性文章,教材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共编排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综合性学习和一个语文天地。在前几册所学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课文基础上进行拓展,并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有叙事性文章,也有说明性文章。和前两组教材不同的是另安排了一个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或得到启示等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二、教学本组教材应该要完成哪些任务?

1.认识30字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并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本组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开展综合性学习,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

四、本组教材为科普性文章,教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合理整合和安排本组的教学内容?

1.联系以前所学的“保护环境”等相关专题课文,在教学内容上统筹安排,把“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机整合起。可以把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课文学习中的心得以展示台的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出来。展示台教学时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的三个例子,可引导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开发出更多的活动内容,创造更多的活动形式。

2.要加强学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3.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重在激发兴趣。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 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

4.充分利用课文后的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见闻。激发探究大自 然的规律的兴趣。

5.本组教材在“我的发现”中添加了对比有副词和没有副词的句子,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放到相应的课文中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副词的表达效果,体会并总结归纳副词的作用。

6.本组多篇课文涉及到一些科学常识,但在课上,不要对这些科学常识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要切合实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成语文课而不是自然常识课。

7.在本组课文的教学中要适当补充一些科普性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相应的科普知识,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8.综合性学习应该贯穿全组的教学,从第一课教学就开始布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9.根据本组课文选编的目的和课标对中年段的要求,在教学中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句子来归纳等。

9 自然之道

一、本篇课文的选编意图是什么?

《自然之道》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选编本篇文章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针对教材选编意图,我们应当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应放在哪里?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企图、情愿、蠢事、返回、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遵循什么思路? 根据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以下教学思路供老师们参考:

(一) 预习探究:自主预习,自由朗读。运用已获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合作交流: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收获后,老师通过检查、交流、讨论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疑惑。

(三)品读体验:突出重点,精读研讨,感情朗读,结合具体的语境交流,指导学生从中受到启示。

(四)巩固延伸:回顾小结,布置综合性学习活动。

四、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如何突破这个教学重点、难点呢?

1.可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读整篇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一部分一部分细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最后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如:“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向导的话等,引入重点段落3至5自然段的学习。

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等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想想幼龟这样做的原因。

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可将向导的行为和“我们”的举止进行对比,并结合“泡泡语”中的内容, 抓住描写向导态度的词语“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等以及向导的语言来理解向导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的。从而得到启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五、如何处理课后题三?

1.根据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描写的场景,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向导的思想感情。 2.句子对比。

如:a)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对比读,并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它的显著特点是运用数字等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先写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祸河但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方案。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应放在哪里? 1.认识“侵、蚀、祸”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的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三、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可参考以下步骤来进行教学:

1.预习探究:揭示课题,初读全文,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师生共同抓住重点问题,如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

2.合作交流:默读课文,思考重点问题,小组交流。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圈点勾画,批注感受,再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小组内了解情况。

3.品读体验: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品读中可围绕重点问题: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来理解课文。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原因,二是社会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而泥沙问题又是核心问题。重点理解社会原因,通过图片、图示等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在这环节可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在畅谈启示、交流问题,朗读重点段落中,激发环保意识与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4.巩固延伸:①小结学法,延伸探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习本课所采取的方法,如:以各种读为手段,以疑问为线索展开。②布置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四、课后资料袋内容如何处理? 可结合最后一段,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结合资料袋内容,激发学生“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 在父母的帮助下来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 。

蝙蝠和雷达

一、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强,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写科学家的三次试验,第三部分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从而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放在哪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重点、难点是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课可以引导学生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句子归纳,如:“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尽量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概括,但也不果急于求成。

四、在教学中用什么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本文的重难点的突破可以抓住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用多种学习方法,教学时可大胆放手并善于组织调控,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用填空法或填表法、画图法等,还可以创设“仿生学科普知识展览”的情境,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介绍,使对课文内容的体会与口语交际整合起来,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来学习。

第一步如: 默读

四、

五、六自然段,填写表格。了解科学家对蝙蝠的三次试验。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先在小组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读读课文,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介绍。

第二步: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第三步:提问: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之间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

七、八自然段,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可以用图示法,来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第四步:出示课后第三题: 填空,来看图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五、资料袋的内容如何处理最恰当?

课后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前作为资料来阅读,或在学习了本课后,来补充仿生学知识,了解人们由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奇特构造、功能得到启示并模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2※大自然的启示

一、本组最后一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本篇文章也是本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文章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包揽了本组的两方面启示。《“打扫”森林》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生态平衡,否则会好心办坏事,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老师》虽短小却充满趣味,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二、根据本课特点,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重难点: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本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要把研究蜻蜓、鲸等身体结构此类型的问题深究不止,而应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积累感悟。教学中引导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学生通过读书、交流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 课的教学可以结合本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一)熟读课文,自主学习:(根据预习提纲:

1、自由读书,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想,每篇短文说了什么主要内容,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读读:自由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熟练认读。 2.说说:默读课文后,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二)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三)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 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语文园地三

一、口语交际、习作如何教学?

1.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没有分开安排,整合在一起,与本组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相结合,因为在本组教材的学习中,对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可以“学习成果汇报会”的形式,要求学生充分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说说自己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 2.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或讲述一些这方面有趣事例,导入习作。

3.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4.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5.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

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二、“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如何进行教学?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在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举类似的例子。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展示台如何进行教学?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个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 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栏目等,形式自定。 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充分发挥各小组小组长的作用。 3.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鼓励。 第四单元

战争与和平

一、本组教材设计的内容和意图是什么?

本组教材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编选了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讲的是战争年代机智勇敢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少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来呼吁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

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能力。 4.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本单元有两篇课文篇幅较长,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长文短教? 对于本单元的两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不必要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深挖细读,《夜莺的歌声》是讲读课文,不但篇幅很长而且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夜莺的机智勇敢(对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详说)。《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但是文字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抓住重点部分多读,结合《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体会比喻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后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并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五、在我们这样和平的国家,现在的孩子离战争比较遥远,如何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教师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进战争,进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和平的呼唤。具体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作品。

13 夜莺的歌声

一、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提出以下设想仅供参考)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读后印象(机智勇敢) 精读课文

1.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2.学生边读边找出相关句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先自读下列句子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3.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边做动作边朗读。(附:句子的解析如下,供参考。

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话在描写夜莺的歌声,但联系上下文,便可发觉其中还有其他的意义,“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机警的小夜莺已发觉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②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③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盘问时,说的几句一语双关的话。乍一听,纯属小孩儿天真的话语,把自己当作小动物。小夜莺正是凭借自己天真的话,加之自己一系列貌似顽皮的动作,在敌人不易觉察中戏弄、谩骂敌人,“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都指的是敌人。德国兵虽然也“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但听、看小夜莺的言行,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小夜莺,并且让他带路。这些话语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对敌人的憎恨。

④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么顽皮的小孩啊!其实,这是在麻痹敌人。既进一步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又为后面同游击队联络做准备,“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⑤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如果说前面小夜莺的回答还多少带一点“实答”的话,小夜莺这时的回答全然是“虚答”,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前面敌人多少还有点疑虑,有点警觉,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顽皮的孩子,所以“就不再问了”。

小夜莺的答话是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叙述的重点,小夜莺的答话虚实相间,颇有童味,加上小夜莺一系列顽皮的动作,使敌人相信了他。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在这些言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⑥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这句话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这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这样我们对“小夜莺”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五、本课在写作手法上用了首尾呼应地方法,对于这一点如何处理? 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必讲的过深过细。让学生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六、如何进行本课的拓展?

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文章:《撒尿小男孩》等

14※ 小英雄雨来

一、本课的内容及设计意图是什么?

本篇课文讲的是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掩护革命干部机制的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本文篇幅较长,因此要训练学生较快的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复述课文。

3.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4.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四、本课是略读课文而且篇幅较长教学时如何把握?

教学本课时,每部分的内容不需深挖,只抓住重点的段落多读,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能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能简单复述这个故事。(关于小标题有如下设想,仅供参考)可以让学生概括内容加,如: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勇斗鬼子。⑤宁死不屈。⑥机智逃生。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语句作为小标题,如:①望着妈妈笑。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③把缸挪到原地。④什么也没看见。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来没有死。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感情强烈,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文章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1.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表达维护和平的情感

四、课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2.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这些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

五、课文以书信的形式,语言感人肺腑,意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如何进行本课的教学?

可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然后让孩子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理清叙述顺序: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爸爸张着嘴的,仿佛在呼唤什么”可以让学生想象,爸爸在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是世界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可以补充一些材料,可以是数据材料(以下材料供参)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出示难民儿童画面)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的不幸,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成千上万的儿童因为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欢乐。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的呼吁。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补充一些真实的可信的音像: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见教学用书8

7、88 页。另外,关于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是:潘基文,韩国)

六、本课如何拓展?

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给仍处在战争中的孩子写封信。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一、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体裁比较特殊,它是一首诗歌。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富有韵律感和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强烈渴盼,以及对战争的极度憎恶。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和给人类特别是孩子造成伤害,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如何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近些年来有关战争的资料。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收看有关的录像片。

2.本诗的教学,不宜逐词逐句讲解,可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生活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的意思作铺垫。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表达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心愿。

3.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朗读指导,一是要注意将读、想、说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如第一节,在读的基础上,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战后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读。二是要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读法来表达情感,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4.课后“阅读链接”,安排了“儿童和平条约”。1986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世界儿童联欢会,会上世界儿童代表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可在本课教学结束时,组织学生诵读“儿童和平条约”,以进一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

五、如何进行本课的拓展?

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可以唱有关的歌曲,推荐有关的电影,可以办一期“战争与和平”的小报,来呼吁维护世界和平。

语文园地四

一、对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如何操作? 1.口语交际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搜集天下大小事,是训练搜集材料能力的继续;二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非常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话可说的机会。教学时,可先布置学生去广泛搜集新闻,然后创设情景,召开“新闻发布会”。学生发布新闻时,一是要帮助学生把新闻讲清楚、讲明白,二是要组织学生互听、互问、互评。最后,评出“头条新闻”、“最佳新闻”、“热点新闻”„„评价时,要从儿童关注的热点,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评出他们真正喜爱的新闻。 2.习作

经过了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战争与和平”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本次习作训练,紧扣本组的专题,编排了一次看图写文。 指导学生习作时,可先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回顾了解到的战争情景,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影视等传媒,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然后出示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接着以图中废墟中的孩子为重点,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并想象:这个小孩的外貌、年龄,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未来的命运等。最后,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3.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安排了4个比喻句,要求学生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带点的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编排的意图,一是照应本组的语文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了解比喻句的特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带点部分表达的不同情感。(前三句在前面学习课文时已经提到过)再由此发散开去,从课内外的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交流一下理解这些句子的方法。

关于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教师点到即可,不要过多讲解。 4.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与战争有关的成语,有的成语还包含着一个故事。可先让学生查找这些成语故事,再召开一次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会,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和记住这些成语。(下面成语的意思供参考)

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般都说“知己知彼”,指对自己的情况和敌人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 百战百胜:多次打仗都能取得胜利。 运筹帷幄:《汉书·高帝记》“上(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后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决胜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决定最后的胜负,比喻智慧超群。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攻其不备: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的计策,乘魏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今山东菏泽)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后来用“围魏救赵”来指类似的作战方法。

声东击西:声,声张,宣布出来。军事上出奇制胜使对方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即表面上或口头嚷着攻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来用以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腹背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样。《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看见东晋军队布阵整齐,“望八公山,草木皆人形”,非常惧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恐时,神经过敏,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非常紧张。 风声鹤唳: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北方的秦王苻坚带兵来攻打东晋王朝,在安徽淝水一带,被晋军打得大败,往回逃的路上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晋军来追击他们。后来就用“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5.宽带网

本次“宽带网”围绕本组专题“战争与和平”,列举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这是本组课文学习后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时,要开辟活动的空间,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缅怀那些为消灭战争、保护和平而战的英雄,激发学生从小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八下语文三四单元阅读

三四单元说课稿

品德三四单元

一年级语文下册三四单元测试卷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四单元试卷

三年级语文单元备课

小学语文单元备课

政治生活三四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三四单元教案

文化生活三四单元测试题

语文三四单元备课
《语文三四单元备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