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诗歌化散文的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16:50: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诗化”散文教学之我见

“诗化”散文是一种以追求“诗”的意境为目标的散文样式。这种样式的散文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即作者不直接道出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借用其它事物来间接暗示。这种样式的散文往往采用“入境——通幽——显志”的意境模式,即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悬念”引人入胜,中间行文精心布局,波澜起伏,开阖顿挫,严谨中求自由,统一中有变化,结尾与开头照应,“卒章显其志”。这种样式的散文古今都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也不小,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朱自清的《荔枝蜜》等。因此,如何进行这种样式散文的教学便成了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的课题。

一、按照意境模式,理清线索结构

“诗化”散文同样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外在表现,“神聚”是内在立意,外在表现与内在立意的联系纽带是散文的线索。使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内在立意是散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学生要把握住一篇散文的内在立意,需先弄清它的外在表现以及其外在表现与其内在立意的联系纽带。因此,树学生先理清文章的线索结构对于散文教学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诗化”散文具有相对鲜明而稳定的意境模式,所以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按照意境模式去研读文章,学生是可以理清其线索结构的。

“诗化”散文意境模式的第一模块是“入境”。“入境”有“开门见山”式和“设悬念”式两种。 “开门见山”中,“门”者,文章之开头也,“山”者文章之标题也。因此只要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每读此类“诗化”散文必先关注其标题与开头这种意识,学生必能进入“诗化”散文意境模式“入境”这一模块。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标题是“岳阳楼记”,首段有“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标题是“醉翁亭记”,首段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朱自清的《春》标题是“春”,首段有“盼望着,盼望着暗,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设悬念”就是“开头”就构成一种“悬念”,起,到为正文铺垫的作用。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即属于这种形式的“入境”。教学这种类型的“诗化”散文关键不在帮助学生解开“悬念”,而在使“悬念”能真正在学生心头悬起。要做到这一点先要使学生发现“悬念”,还要使学生感受“悬念”,因为“悬念”毕竟不像直接提出的问题那样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关注,促使学生深入体察。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感受袄“悬念”简便的方法是教师针对相关语段拟定问题,高明的方法是让学生针对相关语段提出问题。《紫藤萝瀑布》在开头处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他为什么停住脚步?写这篇《紫藤萝瀑布》的意图有是什么呢?学生如果能够主动提出或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那变算是发现并感受了文章的“悬念”。

“诗化”散文意境模式的第二模块是“通幽”。“通幽”指的是散文中间行文精心布局,波澜起伏,开阖顿挫,严谨中求自由,统一中有变化。这种“诗化”散文中间所写片段“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 把握住各个片断的内容,“归类”、找联系,就能够理清文章的线索、结构。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间行文采用了总一—分——总的模式。《岳阳楼记》第二段先写“巴陵胜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后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为总写,

三、四两段分别写洞庭湖在阴晴天气之中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此为分写。《醉翁亭记》第一段结束两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为总写,第三段写“朝暮景色”、“四季景色”,第四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此为分写也。朱自清的《春》中间行文采用了并列的行文模式。文章一至二段描写了春回大地,后面几段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全篇以“赞美春天”为线索。 “通幽”部分尽管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乱无头绪”,但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阅读、归纳、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还是能够理清其线索和结构的。

“诗化”散文意境模式的第三模块是“显志”。“显志”即文章结尾有两个特征:结尾与开头照应,“卒章显其志”。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属于“卒章显其志”。《岳阳楼记》结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结尾“醉能同其乐”都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像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即是结尾与开头照应,又是“卒章显其志”。《春》结尾再次高呼“春天”,《紫藤萝瀑布》结尾时再次提到”我不这样既使文章在结构上画了一个圆哦,首尾呼应,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二、根据写作手法,把握内容主题 “诗化”散文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即作者不直接道出所欲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是借用其它事物来间接暗示。这样做,意在突破那种平铺直叙所带来的表达意向的过分确定、局限和直露,从而使其表达的意向与内涵趋于广阔、丰富和含蓄,使读者的想象活动变得活跃,获得更多的审美趣味。然而正是由于其表达的意向与内涵相对广阔、丰富和含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想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显得有点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除了要紧紧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理解作品意境形成的过程之外,还应当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采用的都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岳阳楼记》作者以应好友藤子京之邀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为名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文中写写洞庭湖在阴晴天气之中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是为了表现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怀,结尾将“古仁人之心”与之对比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醉翁亭记》以记游山玩水之乐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文中写到的“朝暮景色”、“四季景色”给人的“乐亦无穷”,“禽鸟乐”、“游人乐”都是为后文写太守“醉能同其乐”做铺垫。

像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其实就是象征手法。《白杨礼赞》红以白杨树象征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英勇奋战的人民子弟兵,文章通过赞美白杨树赞美了他们。《荔枝蜜》以小蜜蜂象征了新中国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文章通过歌颂无私奉献的小蜜蜂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文章写“我”由于喝到了香甜无比的荔枝蜜,所以“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在了解了蜜蜂的习性后,陷入思索:“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物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有多么高尚啊!”表达了文章大主题。最后,“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由此可见,从作者创作来说“写景”是为了“抒情”,“托物”是为了“言志”。“写景”、“托物”是过程,“抒情”、“言志”是目的。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既重“过程”又重“目的”。教学中应当提高学生识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能力,应当提高学生把握“物”与“志”,“景”与“情”联系点的能力。

诗歌 散文

散文诗歌

英文散文诗歌

母爱诗歌、散文

幼儿散文诗歌

爱情散文诗歌

诗歌与散文

爱情散文诗歌

现代散文诗歌

廉政诗歌、散文

诗歌化散文的教学
《诗歌化散文的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