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4: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文6班

授课教师:杨星月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24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3、通过练习提高有关表现手法类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有关表现手法类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学会规范作答。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辨别诗歌所用表现手法。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表现手法的概念及常考的表现手法

二、衬托

1、正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反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古代诗歌中一般表现为以动衬静、以乐静衬哀情两种形式。

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又如:《诗经·采薇》中“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对比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深沉的历史思考。

四、象征

托物言志的诗常用此种表现手法。

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yán], 乐游春苑[yuàn]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枯荣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五、渲染

如: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第二句,渲染了秋夜送客的环境,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也从景中委婉传出。

六、烘托

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中“禽窥素艳来”一句,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早梅素艳的外貌由此被烘托了出来。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写了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四周的船只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的凄美的情境,烘托出了琵琶声的绝妙入神。

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常见设题题型

1、这首诗是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3、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八、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意旨。

九、例题解析。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本诗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早寒有怀 白居易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这首诗首联在写景时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教案(优秀)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