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上)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在有限的45 钟的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也是目前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探索符合二中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和指导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本课题于2007 年10 月被金坛市研训中心备案,同月召开课题开题会。在这一学年里,我们课题组各成员认真学习,团结协作,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详细拟定阶段计划 课题自正式开题以来,每学期初必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由朱金勇组长确定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由全体成员商讨本学期具体的研究工作,落实各成员学期研究任务并形成书面材料;每学期末,也必召开一次课题会议,对一学期来的研究加以总结,“自我汇报”、“自查自纠”、“相互督促”。

(二)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采用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

1.每周教师读书: 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每周认真读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自主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

2.定期自主讲座 广博的吸纳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输入的信息只有经过头脑的加工再自主地输出,才能成为自身素质的积淀。我们鼓励课题组老师自己做讲师,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讲给自己人听。我们经常让大家精心制作幻灯片,将自己在报刊杂志刊发的新成果与大家分享,将工作中的得意之举、困惑之处与大家交流,将新近看的好书中的精华向大家作介绍,将课题研究的新思路与大家研讨。

3.专家引领指导 2011 年春学期,我区教研室杨万扣主任来校作了题为“预设生成 关注常态”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杨主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常态下的有效课堂教学重点讲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就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态度和专业技能四个方面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事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使大家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力图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三)积极引导教师角色的转变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 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抓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四)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在二期课改大跨步地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1.走进常态课堂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更多的是听老师的常态课。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 79 岁高龄的钱梦龙老师总结2007 全国首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 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曾呼吁展示课应该回归教学常态。指出某些“展示课”正在异化为展示教师个人才艺的“表演课”;精美课件的“欣赏课”;热热闹闹的“游乐课”。提出了常态课的基本要求——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阅读,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吃家常菜”,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公开课,看上去很美,好的公开课更像视觉、听觉与精神的盛宴。然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行程中,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数量,常态课应该占绝对的比重,常态课的质量更应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本课题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常态课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舞台也是常态课堂。于是走进常态课堂就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手段。 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抄袭他人现成教案的现象。个别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甚至于一拿到基础教案就随便进入课堂。 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如何做到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点评、引导恰如其分等就显得很随意。 三是课堂太浮躁。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刻意追求“讨论”的热闹,刻意追求“结语”,而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

2.确立了研究的一线八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八点”上,整个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这条主线开展,其中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研究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3.积极探索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以手中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根本,积极探索每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2008 年春学期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至少开设了2 节常态课,其中包括了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六个单元的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诗歌教学。 为了改变课堂低效的现状,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思。每位上课的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设计及反思(或教学故事),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评课和反馈。我们力争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成立了学术沙龙团体 自课题研究起,我们就成立了“提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研究”这一沙龙团体,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磨课、研课、上课、评课等为主要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的时间,再忙,也抽一节课进行。自课题开展以来,从没间断过。不管谁上课,课前大家皆要熟悉每篇教材,在活动时根据研究的课题内容发表自己的理解,由上课人自己整理、归纳后设计教法,并实施。有时是上课人自己先说思路,想法,大家再提自己的想法,上课人修改后实施。上课时(有时包括试上),大家都去听课,仔细听,认真记,反复思。再次活动时,就针对本堂课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不仅使大家在言语交锋中,思维碰撞中进行课题研究的探索,更在不懈地追求中,使自己逐步成为高品位、科研型教师。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课题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促进教师对课堂的反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特别是对常态课的反思。我们的反思重在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常态课上出现的问题是最真实的问题。

(二)初步探索出了的有效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1.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 教师在备课时,如果首先抛开对任何资料的依赖,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预测学情,获得宝贵的“第一印象”,从而据此设计教学过程。这种亲自“下水” 体验到的“温度”,正是师生的共同感受,因而便成了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

2.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的导入,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致力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3.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其实这本应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学?是学生在学,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在学或是代替学生在学。 一言以蔽之,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4.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为什么要“贴”?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学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恰如其分雪中送炭般的降临,否则,学生的学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师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怎样“贴”?一句话,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一般手段为穿插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磨、吟诵美读。例如生字词的处理,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出现,而是放在教读中随机纠正或强化,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预习,还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且有的放矢,避免了无效劳动。再比如写作背景,不必要在导入课文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机械地推出大篇幅的文字介绍,而是放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或者说是离开背景不行的时候,教师“雪中送炭”,酣畅淋漓地“浇它个透”!这不但选择了点拨的最佳时机—— 学生思维“愤”“悱”之时,而且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跌宕之美。 “贴”到什么程度?概括地说,就是把肤浅的“贴”深刻了,把片面的“贴”全面了,把误读的“贴”正确了,把笼统的“贴”细致了——“贴”它个明明白白,“贴”它个透透彻彻,“贴”它个淋漓尽致,“贴”它个心动共鸣。 5.教学的归宿是学生——激动一阵子,管用一辈子: 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要落实在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从课堂里走出的是一个个“新我”。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 “管用一辈子”。

(三)组织实施了网络课题研究 我们在学校网页上创建了“初中语文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研究”栏目,共同制作一本电子档案。这份电子挡案,既是课题档案又是全组的成长档案。我们对课题的管理也通过网络实施, 课题研究的过程真实反映在网上,边研究边推广边完善。 在“初中语文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研究”博客中建立了以下栏目:“文件通知”,“课题方案”“理论学习”“研究计划”“课题成果”“研究动态 ”。将所有的课题研究资料呈现于网络,可以让课题组内人员及时掌握研究动态,课题组外人员品头论足有利于改进研究工作,更可以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 “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紫竹园中学课题研究组:刘爱玲 李启乙 思考,是智慧的基石,必将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 研究,是集体的结晶,必将凝聚出更幸福的果实。 2005 年 7 月,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这一方案一提出,就获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并被批准为校级课题,本课题旨在探讨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一年来,我们围绕着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篇研究报告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题加以总结陈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摸索建立起可操作的,能体现学案作用,发挥学案价值的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研究意义:学案教学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追求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学案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坚持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启发、提示、点拨,发挥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现代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斯宾塞指出:“人类是完全从自身教育中取得进步的,教师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该尽量多些。使学生学会求知。

3、课改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

1、“学案”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2、“学案”编写的原则。

3、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4、语文“学案”教学的启示与反思。

5、从“教案”到“学案”编写的相关问题研究。

6、语文学案教学对学生思维、学习习惯、学习负担等各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7、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学生运用学案学习前后的心理感受等)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比较实验法

四、课题研究工作回顾: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自 2005 年 7 月至今,我们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准备阶段(2005.7——2005.9): 查阅资料,明确学案,学案教学法等的基本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 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此进行有益的思考。这主要是利用暑假休息的时间进行的,为开学后进行顺利的实践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向学生讲解质疑式学案编写实施的流程、要求等。

第二实施阶段(2005.10——2006.6): 初级阶段: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设计学案(由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两个单元的质疑式学案。 中级阶段: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编写学案。老师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高级阶段:学生自己设计、编写学案。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公开课四次;十次课题组研究会议,一次全校性研讨会;两篇论文:李启乙:《运用学案教学法的几点体会》,刘爱玲:《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生谈写学案学习的体会每人两篇。

第三总结阶段(2006.7——2006.9): 撰写出语文学案教学相关问题的论文。 李启乙:《比较阅读式学案教学模式与案例》 刘爱玲:《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摸索出两种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质疑式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和比较式阅读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质疑式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三)、拓展学习。学习全过程由教师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生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学习,完成个体学案(自主学习、质疑学习、拓展学习),然后由个体自主学习到小组、班级的合作、探究、评价学习,老师学生总结,最后学生再应用。学案的形成流程:个体自主学习形成初级学案。小组、班级合作学习形成二级学案。年级合作学习形成终极学案。逐步形成语文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探究——合作——交流——评价——小结——应用。 比较式阅读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式阅读学案由四部分组成:

(一)、确定比较点(学习目标),

(二)、寻找课文中的事实依据,

(三)、分析造成异同的原因,

(四)、总结,应用。初二下学期有三个比较阅读单元,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进行了比较阅读式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方面,编写了两个单元比较阅读式的学案,先让学生依案自学,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去确立课与课之间的比较点,如何去寻找课文中的事实依据,又如何去分析造成异同的原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做比较阅读式学案,最终达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五、苦辣酸甜话收获——我们思考与追求 天道酬勤,瓜熟蒂落。经过我们一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和效果。

1、教师方面:教育的观念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论文,以前我们刚进行此项实验时,有很大思想的障碍,觉得科研是高深的东西,是追风、赶时髦的行为,后来,在试验过程中,真正尝到了甜头,无论从备课、述课还是教学总结、论文方面,先进的教学理论总是一套套的,教学案例也是新颖而且有价值的。

2、学生方面: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一改“在听中学”的单一方式,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二改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三改学生接受式学习的习惯,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四改学生机械模仿的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势头,提出的问题的档次有了提高。总体上让学生接受了新的教学法,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能够按要求撰写学案,懂得了要合作学习,分享成果,也明白探究过程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在本研究将告一段落之际,我们也冷静地看到,本研究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例如:如果我们能够有专家引领,或许本研究的影响和效益会更大一些;如果我们理论水平再高一些,实践经验再多一些,我们成果的学术水平会更高一些…… 在人类已步入更加文明、进步的21 世纪之时,为了自己所钟情的教育事业,我们将不懈努力,奋勇前行! 一位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 思考是美丽的。 研究是幸福的。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语文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模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 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从而建构起完整科学的认知体系。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的解决,带有明显的研究性的特征。此种课型的学案设计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研究方法,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平台,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推断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开放性学案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递进式:泛读—精读—讨论—作业 递进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阅读教学。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特征。精读是为了系统、深入地掌握阅读材料所具有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甚至反复阅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字、词、句入手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阅读,逐个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反复阅读,层层深入。精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实质的理解,是形成学习者知识系统的基础,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因而无论什么学科的基础内容,都应组织好精读,以便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精读的技巧通常是:(1)抓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在道理的阐述、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应首先抓住它们。(2)找准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搞清了文章的中心内容。(3)把握重点段落。一篇文章在叙事论理时,总有一些段落是起铺陈作用或过渡作用的,而另一些段落则承担着反映文章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的任务,这样的段落就是重点段落,在阅读时应着重把握。泛读是一目十行式的阅读,它有利于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泛读的技巧主要有:(1)意群扫描式阅读。意群扫描即不是以单个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教师应注意引教学生特别是中小学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阅读。在阅读时,不要过分看重对个别字词的辨认,只要能掌握基本意思即可。(2) 浏览。即对全文粗略地阅读,甚至只读其大小标题,以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或对某些重要观点、重要信息的大概出处有所了解即可。如在字典里查找词汇,或复读已读过的文章,或确认某个信息等等,通常用此方法进行阅读。(3)跳读。即对自己关心的内容或特定内容进行阅读,如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事由或确认某个信息等就属此种阅读。其特点是跳跃阅读,不逐一阅读。这适于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研究结果

(一) 学案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用最终会体现在具体的学科成绩上。研究结果证明通过选择以两个平行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没有学案学习的经历),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实验班采用学案教学法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一般的教学方式。学期期末语文成绩:实验班平均77.4,优秀率35.1%,及格率100%,对照班平均68.6,优秀率17.6%,及格率89.7%。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班。

(二)对学生计划、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的作用 关于学案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作用,我们设计了“学案教学法调查表”分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然后按照学案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最高分25 分)、学习过程(最高分30 分)、思维(最高分15 分)、学习负担(最高分5 分)的影响以及对学案的评价(最高分15 分)和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最高分10 分)六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学案教学法的各方面评价都是积极和肯定的,特别是学案对学生预习、听课、复习(学习过程)几个方面的作用评价非常高,对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和纠正错误(计划监控)方面的作用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思维起到的作用也是积极的,而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案的使用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面倾向于希望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四、结果分析

1. 学案对指教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学案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我们依据课前预习、听课、课后复习和巩固以及错误检查等方面设计了6 道评测题目,结果学生评价非常满意。这说明基本上学生认为学案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学习的素质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以便使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与学案内容发生联系。 学案的作用应该是长期的、而且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生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学案对学生成绩还是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对女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尤其有帮助。如何使学案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设计更为严密的、时间跨度更大的实验。 2.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开展“语文学案教学法”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由于教材和讲授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学生理解困难是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学案的使用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减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1.语文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很好的作用。 2.语文学案教学模式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也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 3.语文学案教学法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学案的要求,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4.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学习策略的指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语言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生态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堂有效提问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

中期研究报告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