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节日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清明节是由古代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汇合而成的。 寒食在清明前两日。禁火寒食习俗折射了先民曾经历过食物匮乏阶段,“冬至后一百五十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一。”后来与民间传说挂了钩;清明本是重要农业节气,到了唐宋清明节才逐渐发展正式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节日,并最终取代了寒食节,二节合一。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淮南子 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古时候,清明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扫墓上坟、踏青春游的习俗。

凡坟茔都于这天拜扫,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如今,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 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枝。此外,各地在节日中还有斗鸡、荡秋千、蹋蹴、作假花、放风筝、拔河等活动。 扫墓上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最重要的仪俗就是到家族墓地上门扫墓,祭拜祖先。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北京民俗:“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官府则在清明招请城隍神到厉坛,奉祀孤魂野鬼。时至今日,清明节仍是一个为全体华人所看重的重要传统节日,起着追念先祖、团结族人的教育作用。 踏青春游

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正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大好时机节。清明出游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记载。吴自牧就在《梦梁录》中生动地描绘了宋时杭州清明野游的盛景。郊游归来时采回花草插于头上、门上,尤以柳枝为甚。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语,可见戴柳也是古代清明习俗之一。此外,农谚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古代人民多于清明前后栽种树木,据此又称清明节为植树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关于端午,人们普遍认为与纪念屈原有关。传说屈原在报国无门、悲愤绝望的情况下,于公元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人哀其不幸,投粽子、咸蛋于江中以饲蛟龙,希望护全屈原之体;又竞驾舟楫穿梭江面,寻踪觅迹,企盼拯救屈原。此后,遂相沿成习,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以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实端午节并非源自屈原,南方初夏时节疫情流行,五月端午最初是驱瘟疫、避邪气的节日。划龙舟的习俗也是早已有之,部落时代的铜鼓上就刻有龙舟竞渡的图案。据考证,竞渡有可能是祭祀雨神求雨的活动。因此,所谓赛龙舟救屈原的说法不过是一种解释性的传说而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操符合儒家思想而受到后世士大夫阶层推崇的结果。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的时令食品是粽子,早期称角黍。黄石先生在《端午礼俗史》中指出,角黍本是农民祀祖的供奉物。端午吃粽子,魏晋时代前就已盛行。西晋周处《风土记》中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千百年来,粽子的做法变化不大,只是形式更趋多样,品种越发多样,味道愈加鲜美。 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事物源起·端阳》说它“起于越王勾践”。竞渡活动在南北朝时开始广泛传播,到了唐宋,由于皇帝和地方官员的提倡而日益兴盛。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首次将精度舟船称为“龙舟”,并作了详细的描述:“自唐以来,竞渡务为轻驶。前建龙头,后竖龙尾。船之两旁,则为龙鳞而彩绘之,谓之龙舟。” 驱瘟辟邪

农历五月正是毒瘴滋生、疾病多发的季节。从端午发源至今,人们就利用这一节日清洁扫除、驱瘟防疫。艾叶和菖蒲两种植物芬芳宜人,能驱虫去喝雄黄酒也为了消毒避虫、驱散瘴气,有的地方还将雄黄水遍撒房前屋后,或涂于小孩耳鼻脸颊,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此外,民间还系挂朱索、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辟邪。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
《节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美国节日节日 节日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