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供销社蝶变[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12:03: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供销社蝶变

发布日期:2007-06-28信息来源:办公厅

鼎盛时拥有110多万个网点,580万员工的经济组织--供销社,在淡出人们视野,即将消失于记忆中时,破茧而出。她又将如何重现昨日的辉煌。

从龙山镇供销社将连锁店开到连五村后,村民们习惯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他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这个中国西部贫困的小山村里\'\'\'\'逛超市\'\'\'\'了。该店不仅为村民提供必需的日常用品,甚至还摆出了两台29英寸彩电和一套家庭影院。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连五村村民除了偶尔在村里唯一的小卖部买点东西外,其余商品需要到双日起个大早,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赶集。

?

2005年8月,在商务部主导下,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目标是从该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

一度曾因供给油盐酱醋而在流通领域呼风唤雨,又因市场经济冲击导致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网络逐渐支离破碎的供销社,在这次工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现在很多人在看供销社时首先会问供销社是干什么的,年龄稍大些的还会问还有供销社吗?了解之后,又会问供销社能行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经济发展部部长邹天敬坦言,这已成为一组很普遍的问题。

?

断网*改造

?

合作社在中国的历史已有80多年。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席就多次论述过合作社问题。建国后\'\'\'\'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构建起了供销、信用、生产、手工业四种合作社并存的合作经济体系,并在1954年,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改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

1958年以后,供销社的发展历经曲折,曾先后三次与国家商务部合并,特别是1958年第一次合并改名为第二商业部后,供销社元气大伤。

?

各地县以上的供销社与同级的商业部门合并,乡镇供销社成为人民公社供销部,原来农民所有制性质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今天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根据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恢复成立的。

?

在计划分配体制下,供销社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并成功完成供应城乡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任务,在沟通城乡商业流通方面发挥了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

?

可自从国家开始发展市场经济,打破原先的计划分配体制后,供销社经济效益出现下滑趋势始于1992年,从那时起连续8年开始整体亏损。此后1996年,国家相继实施了化肥和棉花的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供销社在农资供应方面的国家政策保护。

?

供销社传统的网络体系在多重经济的共同冲击下,初期改革走了\'\'\'\'分散突围\'\'\'\'这样一条以\'\'\'\'逃生\'\'\'\'为主的路子。\'\'\'\'原本一套体系很健全、覆盖面很广的网络,通过分散承包后,整个体系全部被打乱。\'\'\'\'邹天敬介绍说,供销社成为一张断网,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供销社迅速萎缩。

?

有资料统计,1997年供销社商品销售总额进入快速下滑期,当年同比下降8.3%,1998年下降14.8%,1999年下降12.4%;与销售额相对应的是,整个供销社系统的亏损持续增加,1997年亏损79亿元,1998年亏损156亿元,1999年则为134亿元。

?

\'\'\'\'三年时间,无论销售额还是经济效益供销社在1997年到1999年都陷入有史以来最低谷时期。\'\'\'\'邹天敬说。

?

在供销社最困难时期,199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在这个被业内称为\'\'\'\'99五号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供销社抓了两年扭亏增盈,最先解决生存问题,把亏损制止。当时整个供销社系统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供销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供销社。\'\'\'\'

?

\'\'\'\'完成了\'\'\'\'\'\'\'\'扭亏、刹车\'\'\'\'\'\'\'\'攻坚战后,商品销售额急速下滑的势头从这个时候开始得到扼制,经营形势和经济效益开始好转。\'\'\'\'邹天敬介绍说,到2000年,全系统汇总实现利润13.8亿元,初步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

在此基础上,2002年,供销社开始主抓系统体制改革,把推进\'\'\'\'四项改造\'\'\'\'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

?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革纲领中,供销社刻意用\'\'\'\'改造\'\'\'\'一词代替了贯用的\'\'\'\'改革\'\'\'\'一词。邹天敬解释说,因为对供销社而言,只有改造才能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革。\'\'\'\'我们要彻底脱计划经济之胎,换市场经济之骨。\'\'\'\'

?

通过\'\'\'\'四项改造\'\'\'\',供销社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道路。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销售总额指标实现从大幅亏损,到逐步回升,再到大幅增长的重大转折。 ?

到2006年,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489亿元,相比1999年的4518亿元增长66%;汇总实现利润79.5亿元,同比增长22%。

?

在邹天敬看来,供销社系统已基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2006年一年的销售总额已超过计划经济时期的销售总额,并且经营状态健康,因为这完全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

?

此外,供销社在刚开始扭亏为盈时,真正经营的商品销售额比重较小,一些固定资产出租等资产性经营收入占有较大比重。而这两年来,经营业务收入逐渐占据整体效益的大头。 ?

\'\'\'\'供销社已由原来主要关注城乡流通领域,发展成为农工商、产加销多领域全面合作的经济组织,从主要依靠传统经济方式,向积极采用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同时也由原来主要承

担国家政策性业务的单位,转变成一个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由原先为农民提供商品购销的单一经营组织,发展成为向农民提供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方面服务的综合性服务组织。\'\'\'\'邹天敬说。

?

网络优化

?

供销社最鼎盛时网点曾多达110万个,到目前为止却只有42万个。很多基层网点消失,供销社在支持农村流通改革过程中,能发挥多大作用,遭到反对者置疑。

?

\'\'\'\'现在很多人都说供销社垮了,实际上供销社这个组织从来都没有垮过,真正倒掉的是原来供销社所属的一些企业,以及基层社下面的一些经营网点。\'\'\'\'邹天敬说。

?

过去,供销社的职责就是满足中国67万个行政村所有的农资供给。事实上,在南方很多行政村有多个居住区,其中很多居住区农户都在10户以下,但这些地方供销社都必须设一个网点,同时财务、办公室等管理机构也要一应俱全,可事实上这些\'\'\'\'政策网点\'\'\'\'根本无法实现盈利。

?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地方出现了个体户,只要有一个个体户的存在,就完全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

?

\'\'\'\'这种情况下,供销社也就没有必要再设网点,很多基层网点都在这种情况下被撤销。\'\'\'\'

?

此外,在改制的过程中,供销社也刻意调整关闭一些基层网点。据了解,最辉煌期供销社拥有员工580万人,在垄断时期,可以通过\'\'\'\'抽肥补瘦\'\'\'\'来维持网点的生存及职工的生计,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网点没有能力再继续维持生计,因此只有选择关闭。 ?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国有企业不同,供销社系统的改制由自身完成,并没有获得国家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当别的系统改革员工获得一部分抚慰金时,供销社选择了将闲置资产交给职工经营,作为安置的一种手段。这也成为其网点迅速减少的另一主要原因。 ?

乡镇基层社改制,供销社采取了\'\'\'\'撤社留店\'\'\'\'的方式,即按经济区域保留一部分基层网点,撤销一些根据行政区划设置的基层社,由几个乡镇基层共同组建中心社来管理下面的网点,从而简化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运营效率。

?

\'\'\'\'对外界来说,可能认为很多基层供销社已经消失了,但对我们内部而言,这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邹天敬介绍说,原来是垄断下的一统天下,现在是全面开放的自由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供销社必然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达到网点优化。

?

可在很多人看来,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上,最重要的恰恰是依靠最基层网点,如果失去它们,等于失去了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

对此,邹天敬却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确实关闭了一些网点,但资产还在,另外这也是改革必须走的一条路,否则难以转换机制,这一切并不能说明这些网点就此完全消失。\'\'\'\'

据了解,目前供销社在村一级仍有15万个网点,乡镇一级有2万多个基层社,并且在让农民围绕农副产品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又增加了2万多个专业合作社。

?

\'\'\'\'如果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一统天下\'\'\'\',供销社在农村市场就象是满满的 \'\'\'\'一杯水\'\'\'\',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销社经过改革、改制、改组和结构调整,变成了\'\'\'\'半杯水\'\'\'\'。对这半杯水,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印象也完全不同,如果只看空的部分,往往只看到供销社半浅的减量,但是如果是看存量,那么供销社的半杯水,则是半满的,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邹天敬比喻说。

?

目前,整个供销社系统除西藏外,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网络,其中地市州社342个,县社2374个,乡镇基层社21617个,基层社组织农民新办的专业合作社21967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39万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22%,另外还有37000个庄稼医院。 ?

网络方面,在各类经营网点42万个中,能达到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网点13.47万个,配送企业1532家;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网点17.49万个,配送企业1567家。

?

昨日重现

?

据邹天敬介绍,供销社至今的化肥销售量和棉花收购量都占总量的60%,果品批发交易量也占总量的40%以上。\'\'\'\'这充分说明,在农村供销社依然是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

尽管如此,在农村市场中,个体、私营等非公商业,仍像汪洋大海一样包围着供销社,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假冒伪劣现象依然严重。在此情况下,供销社该如何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

\'\'\'\'供销社的主渠道作用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有行政赋予,要在竞争中形成。\'\'\'\'邹天敬介绍道,过去在改制中交给职工的一些网点,现在随着效益的回升,要逐渐通过连锁的方式重新纳入到供销社的体系中。这样的工作目前在浙江等一些省市已经展开。 ?

此外,成为农村流通主渠道另一重要条件是--拥有全国网络。这张庞大网络可以产生规模效益,特别是供销社是农民有份的合作经济体系,在长期为农服务中已拥有固定的品牌声誉。\'\'\'\'供销社相比个体和私营品牌,农民更加信任。\'\'\'\'

?

除了打造农村流通主渠道外,供销社还要在农村实现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组织、流通设施、经营业态和流通企业制度现代化。

?

\'\'\'\'基层供销社要成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供销、加工、储藏、运输、技术、信息在内的多种服务,发挥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邹天敬说,今后供销社要努力成为农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组建若干以供销社为龙头,并且实行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也就是专业合作社。一个农户可以参加多个专业社,一个基层社也可以组建多个专业社。

当前各地通行的产业化模式是\'\'\'\'公司+农户\'\'\'\'。在供销社看来,这种模式并不完善:在这个模式中,个体生产的农户是弱势,而公司是强势,两者直接结合,难以实现平等互利。 ?

因此,应当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是供销社或是供销社所属的专业公司;合作社则是由农户组成的合作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农产品加工厂或商店。\'\'\'\'这样才能地位对称,实现平等互利,\'\'\'\'并且生产与流通结盟,进入大市场。

?

同样,在农产品采购方面,由公司联系客户采集订单,并把订单分配给农户;由合作社收购农民产品,经过加工后交龙头公司组织远途运销,以增加利润。生产资料销售方面,由公司从产地大批量购进,并售给作为合作社的商店,然后零售给农户。

?

公式中的公司和合作社都是法人。这两个法人互相参股,均享利润,共负风险。农户参加合作社以其出资额,或交售给合作社产品,或从合作社购买的商品金额获得分红。这样一来,整个链条就成了各方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合作与共赢。

?

此外,在网络方面,供销社今后也将加强联合和连锁。改革开放前,供销社是从总社到联社到基层,覆盖全国的网络。但这张网络已在最初改革中被削弱甚至砍断,今后将按联合原则重组加强。

?

总社对联社、联社对基层社,既是业务指导关系,又是买卖关系。供销社之间还可以横向联合,组建直营、自由、加盟等各种形式的连锁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商品质量和统一形象。

?

\'\'\'\'这样做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增强竞争力。\'\'\'\'邹天敬介绍说,对连锁总店或配送中心,可以视情况设在县市。因为与城市相比,连锁配送在农村一定要有经济的配送半径。

?

当然,专业性较强或售量较大商品的连锁,可把总店或配送中心设在大中城市。 ?

\'\'\'\'现在大型外资和内资零售企业,已不同程度瓜分了城市市场,它们对于是否伸向农村市镇,既蠢蠢欲动又犹豫未决。\'\'\'\'邹天敬说,供销社应当把握时机,组织连锁经营占领农村市场。否则,让非供销社系统的大型连锁店伸到农村,供销社就将失去服务\'\'\'\'三农\'\'\'\'的阵地。

蝶变

小城蝶变

华为蝶变

城市蝶变守望者

朗诵诗社旗蝶变

《蝶变》中班科学教案

蝶变会议流程

中国农药蝶变之路

资生堂的品牌蝶变

煤炭之都“的蝶变”

供销社蝶变[优秀]
《供销社蝶变[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