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生的哲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6: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生的哲学

胡曦 10级 食品3班 1010521322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冯友兰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每个人就有了不同的哲学观念。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这种层次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虽不是什么高的境界,但也不宜过分责难。功利境界在主观上是不可取的,但在客观上并非于社会无益。功利境界的人既可立言,又可立功。立言立功都是对社会有益的事。因此,在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中的人,惟恐不好名,如其不好名,则未必常作有益于人的事。有的人甚至于求好名而不得时,故意以求恶名以扬名。桓温所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正是这些人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 第三,道德境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至少也是不很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

冯友兰认为,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必然是与利相冲突的。道德行为在其实现的过程中,也可能带来某种利,甚至给行义者个人带来某种利。但行义的人在主观上绝不是谋利的。 第四,天地境界。

一般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境界说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哲学观的依据。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才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天地境界,看上去很有点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他自己也并不讳言。但他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得到一种近似于天地境界的境界,但实质上并不是天地境界。因为,宗教只求人之信仰,不叫人洞察,没有洞察便是无明,无明便是无觉解,无觉解便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以上四种境界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就个人说更不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境界。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人的精神境界,都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我之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人生哲学的所在。

所以,人生的哲学就是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

人生的哲学
《人生的哲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人生哲学故事 哲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