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之梦回华夏汉服展(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5: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之梦回华夏汉服展

主办方为:共青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委员会、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承办方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国学研究会、书法协会 一:活动名称

梦回华夏汉服展

二: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华夏衣冠、华夏礼仪的展示,使同学们能够正确的认识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汉服。从而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活动背景

悠悠华夏五千年,孕育了56个各具风采的民族。古人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为华”。服装由古至今,一直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汉族可作为中国的主要民族,我们在校的大学生,当你来到风景秀丽的云南,来到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看到那少数民族的盛装的时候,你是否为我们汉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感慨?当你走进蒙古包,蒙族兄弟为你献上羊尾;当你来到青藏高原,藏族同胞向你致以哈达,你却只能受礼而无汉礼以还的时候,你可曾感触于我们为何没有自己的民族传统礼节?我们有汉服,有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以诸子百家之说为中心的汉文化沉寂了几个世纪,汉服更是经历满清殖民后几近消失,在中华人民心中渐渐淡去。如今,新中国汉服复兴运动在民间逐渐发起已经历十个年头,汉服这一汉族人民的正统民族服装也在缓慢地复兴中。汉服所承载的正是汉文化的精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亦作为汉族同胞,参与到这场文化复兴之中。

四:活动意义

一:汉服展活动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兼顾了时尚性和娱乐性,把我们自己民族服饰含有东方元素的含蓄之美展现给我们的同学,因为我们绘画也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种民族艺术的体现,我们迫切希望我们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让我们同学发现自己民族汉服及很多艺术文化美的神韵。

二: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智慧、精神的总和,它体现了民族的特性、内涵和风韵,是融于每个人骨血中最本原的观念。“汉服展活动”,就是要通过在学校展现我们汉族的民族服装、推广汉家礼仪,让我们学校的兄弟姐妹更了解汉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意识到她未曾消逝,而是在当代又焕发了新的青春。另一方面,作为汉族的儿女,也有机会深入了解我们的汉族文化。同时,汉服展活动的文化创意也将在当下汉民族文化推广的潮流中起到很大程度的推进作用。

三:通过汉服展活动,可以从多角度的提高我们的审美观点及拓展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发现民族文化——汉服含蓄的美。

五: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初步定于2012年11月28日周三 2:活动场地

活动场地初步选取的地点为报告厅 3:活动内容 1.开场 2.汉服展示(汉) 3.诗歌朗诵 4.汉服展示(唐) 5.书法表演 6.观众互动 7.汉服展示 8.书法作品展示 9.汉舞表演 10.礼仪展示 11.结束

以上为固定节目,以下为备选节目。

1.武术表演。汉族文化里一直是文武并立的,届时将主要进行太极拳的演示。

六:活动注意事项

1、彩排

各组负责处理彩排中出现各自责任区的问题及彩排前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及时反映问题到舞台负责监督人,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2、活动有关安排

1、提前做好有关宣传工作,活动前做好场地的布置及安排

2、嘉宾:各学校社团负责人代表、赞助商代表及对民族艺术文化感兴趣的人

3、主持人(2名):负责解说本次活动服饰的一大特色、串联本次活动的整体流程

4、音乐制作及负责:(背景音乐先由参加者自己负责,确定后

统一播放)

注意:彩排无需正式发型、化妆,彩排完的组合或个人按顺

序做头发造型和化妆

七:活动宣传

1:前期宣传

前期宣传主要是通过海报宣传和横幅宣传

2:社团文化节开幕式会有一个简单的汉服秀来提前宣传活动

八:经费预算

海报+横幅+其他 大约八百元 九:附 汉服介绍

汉服解说:汉服,又称汉衣冠,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袴褶,“通裁”制等类型。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据《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衣冠是礼仪之始。冠礼之前,衣不穿襦裤。年满二十后方可穿裘帛。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加元服。《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古代染织,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朝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着汉服衣冠、束发者治重罪,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服遂亡。

今天,民间虽已有汉服复兴运动的星星之火,但先让我们把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文化复兴这类大口号放一边,推行汉服,穿着汉服就变得单纯起来——没有强迫也没有压力,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个人的感受。而这种行为和感受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寻迹而上,把目光投射在祖先遗留下来的衣裳、衣裳包含的文化上。汉服是我们了解祖先、了解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亦或者是作为汉族同胞一种本能的审美追求,或许这就是推行它的意义所在。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策划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策划书

汉服系统知识大纲之华夏衣冠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报道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策划

汉服社团心得体会

南洋文化节之梦回长安宣传策划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爱乐社专场总结

第三届青春飞扬社团文化节成果展暨学生社团发展论坛策划书

大学生心理协会第三届社团文化节工作总结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之梦回华夏汉服展(材料)
《第三届社团文化节之梦回华夏汉服展(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