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我为党代献一策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对环境最看重,不愿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呼吸汽车尾气或灰尘;不愿在路上看见一点点垃圾;不愿武汉那么多湖泊里看见死鱼;不愿听到公交司机频频被骂被打;不愿夏天走在马路上没有大树遮阴凉;还有我不小心买了路边房,不愿意听到嘈杂的马路噪音。——网友千年之恋

●增设后湖生活配套设施

自2002年定位为新城区以来,后湖借武汉大道的建设给了一次力:启动了黄孝河污水治理,改善了沿线道路设施面貌,但作为新城,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大道沿线还没有大型商场、银行、医院、餐饮、生鲜市场及休闲娱乐场所等。随着大量住宅楼盘的建成,后湖入住人口将达30万之众,生活配套设施的增设显得尤为之急。作为武汉大道进入中心城区的第一站,后湖应高规格设计,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亮点之笔,让一踏进武汉城市中心的客人就留下“实力武汉”、“魅力武汉”的印象。

在公交系统推行梯形票价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市民在三环附近购置了新房,但出行条件并不理想。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虽然是在城区内出行,但却是远城区票价。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大力发展绿色出行,使武汉城区市民无论远近享受同等票价,或是实行梯形票价。这样既缓解了堵塞,还减轻了部分市民的生活压力,让普通民众在武汉生活得安稳舒心。

●扶持本土科技型民营企业

应大力扶持本土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为其发展成武汉本地的大集团或者上市公司打下扎实基础。建议在远城区(四环附近)按类别兴建工业园、科技园 ,让相同行业的企业入驻同一工业园,形成集聚效应。

市民心中的武汉

-----------思考和期盼

这次在党代会前能主动征求市民意见,无论以后的效果执行或者目标怎样,最起码这种服务意识,问计于民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起码看到了武汉这座城市崛起的希望。虽然我出生求学都在武汉,长期工作在上海,但是很关心家乡的发展,因此这次党代会上希望能让武汉在未来5-10年武汉的真正复兴打下最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基础。

从“八个武汉”来看,或者从城市发展或者竞争来看,都是围绕着“人”这个核心因素在展开的,人才,市民,新武汉人,大学在校生,外来投资者,外来务工人员,都是武汉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大基础和宝贵的发展动力。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物资流动,人员流动,人才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为主的一系列为主线的活动主体。因此任何一个城市想在发展中脱颖而出,必须在这些方面主动占领制高点,要不然就在其他的城市后继续追赶。

第一、“实力武汉” 明确武汉地位,发展战略: 打造全国最具滨江滨湖魅力特色,世界有影响力的园林山水城市,适宜创业创新,上下产业集群,城市文化发达,服务全国人才流动、学习,交流,居住,工作,创业、聚集、出行的城市。只有武汉打造全国一流,世界上知名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武汉,也让我们这些外飘的人力资源为本土所用。因此着力点应该是:创新思维,提升产业,聚集人才,优化管理,服务全国,面向全球。

在解放前,武汉市属于 商贸(汉口)文化(武昌)及工业(汉阳)一体的城市,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武汉却成为一个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但是在新经济时代下,武汉的产业属于重工业化的中后期,加上内地思维的定势,不善于对接市场,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不快。总体说来,武汉的城市经济并不活跃,GDP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市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因此,武汉的产业升级,一定要将产业重工业化向重工业化和服务型产业并行转变,一是不脱离原有的产业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快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形成新旧产业双向对接,互相支持发展。打造“实力武汉”。

1.首先定位于武汉本身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在武汉,钢铁,造船,汽车行业,机械制造以及后续石油化工都在全国有比较大的优势,必须重视该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市场对接,时刻鼓励在现有的产业链基础上打造更多附加值高的市场和产品,完善产业链和上下配套企业,不断巩固现有武汉的产业在全国的基础地位。

2.重视新经济和高端服务业。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产业的升级、转移都时刻影响着每个国家的经济变化。上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只是在现有的市场巩固地位,加大产品的行销力度和生产力度,不重视抓住产业升级的步伐,90年出现的网络新经济基本与日本无缘。传统的家电产业,电子游戏产业等等都在其他国家的产品中慢慢丢掉自己的市场。因此,一个城市,必须抓住产业升级和产品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在发展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同时提供更多高端就业机会,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到武汉,优化武汉的人口结构,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平。

在未来10年中,武汉可以追寻发展的新产业包括:高端物流(包括物联网的融合应用),环保(资源再生,水资源再开发利用),生物医药,投融资行业,服务咨询,低碳和全球碳税交易,工程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机电等等。这些是基于武汉地理位置,人才聚集的特点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产业群。这些产业位于高端价值链,不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不破坏城市周围环境,还可以带动一批武汉周围城市群的产业工人一起发力,参与全国和全球的竞争,是不可丧失的新经济和产业。

第二、\"魅力武汉\".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硬件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我将它与“法治武汉\"和\"文化武汉”的方面一并谈及。

硬件条件: 武汉天生丽质,生来一个大城市坯子的规模,有两江交汇,龟蛇互动,有城中到处可见的江景,湖景,气候四季分明,适合植物生长,自然环境优越,无明显的地质灾害,水资源丰富,土地空间可利用大,后续可开发空间大,是我国最理想的城市范本。

为了体现武汉的外在魅力,我们其实要做的工作会很多。起码城市建设市容环境,水土保持,山体保护,绿化美化等等,武汉连一个最基本的大城市标准都没达到,因此这个努力方向不能懈怠,也不能打折扣。一个城市的硬件环境相对还好改善,更重要的软环境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的。

软件环境:城市文化,城市服务水平,城市管理水平,法制建设,市民素养,公共道德等诸多方

面。 这其实不是单独武汉一个城市的课题,是中国所有城市的课题,上海的城市硬件环境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香港,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差得很远,如果是武汉就需要更多的努力。

“法治武汉”是 “魅力武汉” 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城市的管理中,必须依照法律依法办事。在政府运营层面,必须严格执行现行的法律,依法办事,遵守职业操守,加大每位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像新加坡和香港的公务员一样,在透明的环境中受到工作纪律,国家法律,媒体,市民的多重监督,重新定义和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和执法流程,不给执法和操作有任何操作灰色的空间。一旦违法,将以没有任何借口予以严惩。在市政府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进行工作流程再造,整合顺畅每个行政过程,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并在每个工作重要节点都要透明公开,受到工作承诺兑现目标,媒体,市民的监督),要以一个企业员工(特别是以私营企业的员工)身份来服务这座城市,让公务员永远有危机意识,在市场经济面前,干不好走人,既然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工作价值,就有考核指标和市民评价监督让你滚蛋!打造一个干净,简单,快速,优化的服务型政府和工作意识,这才重中之重。服务是产业价值链的最高形态,当然也是政府的最终定位。政府是城市的物业管理员,保洁员,保姆,咨询师,医生等综合角色,不是纳税市民请回来的爹!

城市文化: 武汉的城市文化很丰富,历史积淀很深,因此武汉的文化形态很丰富,有商贸文化,有生活休闲的平民文化,有敢为人先的首义文化,有大学生群体自我形成的创意文化等等。

文化是武汉打造自我魅力的一个着力点,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珍惜。尊重武昌首义文化,大力发展创新思维,创意产品等等,这是一个城市发展后续的内在力量和未来趋势。还有山水文化,这在未来以休闲生活为基调的城市魅力中应该予以重视。比如成都,杭州,桂林并没有上海那种大开大合的城市霸气,但是在世人面前那种魅力却丝毫没有减弱,有些城市适合打拼赚钱,但绝不是每一个人的心理居所,武汉应该定位于宜居,宜游的山水文化。

城市的服务水平: 武汉定位于服务全国,融通世界的城市,就需要在服务意识,服务设施等等各个方面下功夫。不要再以一个工业城市的意识和工厂管理的模式来打造这座城市。服务的意识需要主动观察,思考和提供,需要及时的响应和反馈,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提供高标准,高附加值的服务水平。

比如旅游设施,位置指引图,便利的公共卫生设施,及时响应的服务寻呼,无线网络,服务咨询中心等等

比如交通设施: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必须以应对大的全国流动人口作为最基本的思路服务全国,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轨道交通,公共汽车,慢行系统以及地理方位的定位,指示,引导以及其他的服务必须跟上,这是一个面对服务全国的一个使命,武汉必须拿出十足的勇气和精力去将服务全国,便利融通作为一个思路去打响全国,影响全国。

市民素养方面,这一块是武汉相当薄弱的一面,一是城市管理水平效率低下,二是武汉地处九省通衢的地方,五处杂交,因此无论好坏风气都会在武汉有所影响,但是由于身处内地,并没有全新标准的文明礼仪在武汉滋养生根,可能我提的标准过高,但是这必须是未来在软环境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武汉某个地区,实行新特区管理制度,甚至引进新加坡的城市管理标准和模式,试行武汉的城市管理,绿化美化水平,试水武汉的市民素养的培养氛围,可以作为一种尝试。比如: 公共场所全面严格禁烟,严禁大声喧哗,严禁公共场所饮食等等一系列比照新加坡的模式来进行市民素养打造可以是种大胆的尝试。武汉的城区过大,加上每个地区的人文氛围及流动人口量不一样,选取一个适当的地区来作为示范,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当苏州用新加坡工业园区模式来打造自己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跨越发展时,我们也可以学习新加坡的模式来创新城市的管理思维。

第三、谈谈“创新和活力武汉\",从全国范围来看,只要是有厚重历史的城市反而创新都不足。一是本土的文化影响都比较大,外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属于弱势文化。就算GDP 强大的上海来看,城市的创新都不足,房地产行业,重化工行业,垄断行业都是在强大的国家资本下进行运作,很多方面制约了创新的文化和产业的发展。 武汉其实在创新方面更是显得不足,无论

产业,还是本土的文化氛围,虽然敢为人先的首义文化起码还是在武汉市民的脑子里有印象,可行为和成绩却不足。值得武汉可喜的是每年都拥有100多万的大学生,而且每年有20多万的新生会来到这座城市,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血液和新的思维,无论作用多大,都可以给武汉带来一种清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这需要武汉的政府、企业、媒体等创造各种机会与这些带着各种想法的大学生形成互动,在互动中多学习,多理解交流,一是让他们有家的感觉,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武汉的温情,无论什么时候,武汉都用博大的胸怀和实际行动欢迎他们扎根武汉,融入武汉,建设他们自己想要打拼未来家园的武汉。这是未来下一代一个明星城市最基本的市民群体,是武汉发展的动力,也是武汉创新宝贵的人才和思维财富。

第四、着力于创新和活力,刚才已经谈到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现在主要说到,服务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可行之处。

回想当年,新加坡独立出马来西亚时一穷二白,正是用创新的思维,引进“筑巢引凤”和“居者有其屋” 的战略和计划,吸引一大批人才扎根新加坡,为后来新加坡的金融、航运、国际贸易留下大批的人才。 其实在中国,某些城市有相同的案例,但是执行面过于狭窄,而且比较急功近利。比如对引进高端人才的家庭(特别是领军人才) 给予大量的住房补贴甚至住房。事实上,说到了社会精英层面,根本就不是哪个城市提供一套住房就能被吸引过去的。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被一套住房吸引过去的,也不算是高端人才。在马斯洛五层心里需求方面,武汉需要用更多勇气,培养尊重高端人才工作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的氛围去吸引他们来这里开创一片新天地和培育他们自身的创造力。

再说到我们武汉宝贵的大学生甚至来自全国的人才,政府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大范围的扶持和关心,比如:武汉大学生创意节,创新扶持基金,贴息贷款,创业就业培训指导,市政府与大学生的对话平台,武汉学生租房补贴,甚至武汉年轻人的涂鸦墙,爱情留言地,毕业留言地,都可以更广泛地支持每一位有想法的年轻人。当武汉珍惜每一位高端人才,重视和培育、鼓励每一位大学生和年青人,武汉的发展力量就会源源不断的得到聚集和提升。当然这需要武汉市拿出更多的诚意和财力去推动这件事情。钱散人聚,钱聚人散。如果一个高房价,高租价,高生活成本的城市,且其它服务奇缺,逼走一批又一批有各种想法和创意的年轻人,武汉如何面对未来,如何去面对全国日益老龄化的趋势,如何面对以后全国乃至全球化的产业竞争?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早作准备,赢得人心,快人一步才能跨越,笑傲未来。

第五、说到“和谐武汉”,这其实保罗万象了城市的方方面面。它体现着这座城市的良心,道德基础,社会风貌,也影响着城市的每一位市民。有恶势力,欺行霸市的团伙,弱势群体无所依的,有最让人心疼的劳累环卫工,还有对环卫工破口大骂的低劣市民,有流血又流泪的平民英雄,这些无不刺痛每一位善良市民的心,挑战武汉的道德底线和我们的人性。和谐武汉,在于一个敢于担当的政府,一群敢于热心相帮的市民,在于一个互助互管的城市氛围。首先,政府要亮剑,敢于面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毫不留情的打击,保护武汉的善良市民,正如重庆市政府做到的,唱红打黑,绝不手软包庇,无论是小势力就算是全球连锁的商业巨头沃尔玛的食品作假,也要坚决打击。对于市民,要多给予宣传,鼓励,甚至激励。也可以扩大武汉各种见义勇为或者善行的基金的募集力度和规范公布不同发放标准的细则,让市民明白什么是有保证的善举和义行。媒体的宣传当然也需要大力支持和挖掘真实素材,反应百姓的良心和义举,让武汉成为定位一个有人情味,有热情又热心的市民化的城市。

当武汉有不断升级创造价值的产业,有特色魅力的生活环境,创新的思维,有活力的互动氛围,文化的滋养,和谐的社会风气,清明的法制和高效的政府运营水平,这里就是幸福的武汉,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武汉,一个属于每位中国人的武汉!

我为学校献一策

我为教育献一策

我为公司献一策

我为公司献一策

我为公司献一策

我为发展献一策

我为公司献一策

我为降本增效献一策

我为法院献一策

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

我为党代献一策资料
《我为党代献一策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