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诸葛亮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6: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诸葛亮文化现象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沉,已形成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关于诸葛亮,除史传记载外,有传说故事、论赞诗文、话本戏曲、小说评话、绘画雕刻、名胜古迹、祠庙祭祀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也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国内走向国外,从政治、军事、经济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正在日益扩大和深入。本文仅就其形式,成因及意义略作探讨。

1.诸葛亮文化现象的种种形式

诸葛亮文化现象表现形式虽多,而其本源,或者称为源头,无疑当是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引。《三国志》书中除《诸葛亮传》外,提及诸葛亮的地方还有55处之多(含裴注,见《三国志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引把诸葛亮的生平、业绩、道德、情操都记录了下来,以后的各种诸葛亮文化现象,都是以此为母体发展和衍生的。

不少学者指出,裴松之注引中的“七擒孟获”、“大星殒落”、“死诸葛走生仲达”等,带有传说的性质。这说明,在诸葛亮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已开始在民间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的流传、加工、改编和创造,诸葛亮的传说故事日益丰富和精彩。根据目前出版的《三国外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三国人物别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出版)、《三国名人传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诸葛亮传奇》(陕西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诸葛亮的传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书统计,关于诸葛亮的美好传说故事已达150个之多,流传地区也很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是诸葛亮文化现象生根发展的肥沃土壤。

对诸葛亮的评赞在三国时代就开始了。蜀国的吕凯称“诸葛亮英才挺出”。(《吕凯传》)邓芝对孙权说:“诸葛亮亦一时之杰。”(《邓芝传》)魏国的刘晔说:“诸葛明于治而为相。”(《刘晔传》)贾诩称“诸葛亮善治国”(《贾诩传》)。吴国的大臣张俨著《默记述佐篇》,评论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优劣(《诸葛亮传》注引)。西晋的张辅著有《乐、葛优劣论》,专论乐毅与诸葛亮的短长,对二人作比较认识。其后,评赞诸葛亮的言谈文章不断。明末自称诸葛亮的三十六世孙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附评传》一书(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重印),搜集历代评论编为四卷。清代张澍编的《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辑录了唐代及唐以前评赞诸葛亮的文章,编为二卷。可惜搜录得都不全。由于目前没有关于诸葛亮论赞的专著,其数量难以精确统计。

从东晋桓温的《八陈图》诗开始,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歌就不绝于书,仅唐代就达40首之多。我曾经从自己搜集到的三百多首(下限为清代)中选出90首,辑成《历代咏赞诸葛亮诗选注》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我发现这些诗篇,凡诸葛亮的事迹和遗迹,无一不咏及;诗篇的作者包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的各种人士,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种罕见的现象。

关于诸葛亮的画像和雕像(或塑像)最早出于何时,不见诸记载,不过,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已绘有诸葛亮画像(见清赵冀的《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序》),宋代也有诸葛亮画像(见苏轼的《诸葛武侯画像赞》),还有《三顾草庐图》(见《大籁阁旧藏宋人画册》)。只可惜这些绘画作品没有保存下来。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有明代《三才图会》书中的孔明半身像和清代南熏殿藏《历代名臣画像》中的诸葛孔明造像。关于诸葛亮故事的绘画资料则十分丰富。元代的《三国志平活》和《三分事略》二书均为上图下文,插图中有许多关于诸葛亮故事的图画。多种明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代刻本《绣像全图三国演义》中,也有许多诸葛亮故事的绘画。如明瓦历十九年刻本中有19幅,清代《第一才子绣像全图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一幅绣像和40幅插图。只是这些绘画都不甚高明而已。现在出版的几种《三国演义》连环画,都是出自画家之手,就已经进入较高层次的绘画艺术的领域了。

唐代四川的武候祠内已有诸葛亮的塑像。杜甫诗中有“宗臣遗像肃清高”,武少仪的诗句“武候神像俨如存”等,就是明证。宋代的朱熹曾立孔明木刻像在白鹿山洞内(见《坚瓠余集》卷四引《闻见杂录》)。其后,各地陆续兴建的武候祠庙内,均有孔明塑像。

唐代的“说话”,宋代的“讲史”,都有“说三分”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诸葛亮的内容。“说话”和“讲史”后来发展成说书艺术,受到下层百姓的欢迎。由中央电台播出的袁阔成演说的评书《三国演义》,在那段时间曾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听评书三国故事热”,其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是最精彩的部分,倍受听众喜爱。

现存的元末明初的三国故事戏曲有54种,有关诸葛亮的剧目达15种之多。在近现代舞台上,三国戏特别多,有“数不清的三(国)列国(戏)”之说,而诸葛亮的剧目有59种(参见陶君起著《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近现代各地还出现了擅演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的戏曲名角。

罗贯中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把诸葛亮作为该书的中心人物。清初毛宗岗在评改此书后,著文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历稽载籍,贤相如林,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雅度。在草庐之中,而识天下三分,则达乎大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为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罗贯中把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忠贞忧勤的丞相和神机妙算的军师,塑造为一个封建社会尽善尽美的经纶济世之土。《三国演义》小说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使该书成为诸葛亮文化现象中最精彩的组成部分。

众多名胜古迹,是诸葛亮文化现象的一个特色。这些遗迹一部分为诸葛亮显迹所至而留下,一部分与他间接有关、甚至无关而为后人所附会。捡阅地方志,可以看到各地在历史上仅以诸葛亮命名的地名就上百。什么诸葛城、诸葛营、诸葛寨、诸葛堰、诸葛堤、诸葛井、诸葛洞武侯山、武候坡、武侯桥、武侯岩、孔明寨、孔明洞等等。关于诸葛亮遗迹之多,可以说是我国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自公元263年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为诸葛亮建庙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甘肃、湖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等十二省的不少地方相继修建起一座又一座武候祠。历史上究竟有过多少武候祠,已经无法统计了。据有关地方志记载,清代在云南省有三十四座武侯祠,贵州省有十八座,而四川省有四十座。仅成都市一地,历史上先后就有过八座。直至今天,全国保存下来的,被列为保护单位的武侯祠也在十座以上。而且,不少地方的武候祠已形成赶庙会的风俗,每年定时举办祭祀活动。如台湾南投县的武侯祠,以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诸葛亮生日,要举行祭祀活动三天,来祭拜者数万;浙江兰溪的诸葛镇,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为诸葛亮的生日,要在镇内诸葛祠堂举行仪式,办庙会,现又改为商品交易会。

诸葛亮文化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主要部分。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表现形式。如诸葛亮在道教方面的影响,在阴阳八卦、星占术方面的种种形式等。根据文化学的定义,文化从结构和层面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名胜古迹,祠庙建筑是物质文明的体现;而诸葛亮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少建树又属于制度文化;他在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民间风俗方面产生的影响则属于精神文化。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函盖面是比较全面的。

2.诸葛亮文化现象的主要成因

一个历史人物,能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原因是多方面。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诸葛亮本人是一位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卓有成就。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出佐刘备后,施政治蜀,“外联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陈寿:《进诸葛亮集表》)诸葛亮一生的所作所为,使西南地区的政治清明,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这在客观上符合当时人民要求结束战乱的强烈愿望,对历史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百姓十分怀念这位清正廉洁、勤勉忠贞的丞相,留恋他给蜀地带来的安定繁荣。这种深切的缅怀,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唐代的孙樵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唐文粹》卷五十五上,《刻武侯碑阴》)裴度到成都两年,耳闻目睹蜀人对诸葛亮的崇拜,他在武候祠祭拜孔明后撰文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人海际天,知公德音。”(同上,《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尝碑铭并序》)诸葛亮的功德,如江水长流,如高山长存。因此,人们修祠建庙祭祀他,保护与他有关的遗迹,同时附会出大量的遗迹,一代一代传颂他的故事,以表达崇敬之情。

其次是社会政治的原因。在封建社会,为争夺皇位,父子兄弟君臣反目厮杀的事件层出不断。而诸葛亮身为两朝大臣,刘备在时,他竭忠尽智,为之奔走效力;刘备死后,他大权在握,独专朝政,辅佐其子更加兢兢业业,日理万机,南征北战,出将人相,慎始全终,直至殒身五丈原军中。他的忠贞十分难能可贵,倍受统治者的青睬,所以被历代君王树为典范,让臣子效法。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要求大臣房玄龄等“企慕及之”,学习诸葛亮(《贞观政要》第十六)。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胸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乐于为君王所用。但是,昏君奸臣当道的严酷现实,使他们空怀建功立业之志,在具济世匡时之才。于是,他们撰文赋诗,把满腹幽怨借前代的明君良臣宣泄出来。杜甫咏赞诸葛亮的诗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前后写了十多首诗篇,深情沤歌诸葛亮,在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同时,又借古人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感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社会*之时,在外族入侵之际,人民渴求安定,需要精神力量。“《出师表》上留遗恨,犹自千年激壮夫。”(薛逢:《题筹笔驿》)在宋元时代,人民在反抗北方落后民族的侵略压迫时,为了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和多次北伐的精神中寻求力量,于是,编织出很多关于他足智多谋的故事,以激励抗敌御侮的斗志。

再次是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沉积在人们心里的价值取向,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起的作用最大。

中国传统文化属伦理型文化,提倡人的最高需要是道德需要,人生的最大价值是道德价值,在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它要求后者服从前者,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观,就具有十分强烈的伦理化特征,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受这种价值观的制约和支配,人们在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其好坏善恶,而不是根据业绩功过来判断其人其事在历史上的作用。以这种伦理型价值观对人物评判最为突出和典型的例子,可能要数三国时代的曹操和诸葛亮了。

诸葛亮与曹操相比,论才干,在理政、打仗、用人等各方面都稍逊一筹;论功绩,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二人的贡献也相差一等。这些,在史学界是公认的。然而,千百年来,诸葛亮则得到过誉的称颂,名垂宇宙;曹操却屡遭贬斥,横遭唾骂。原因何在呢?一方面在于二人秉性品格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伦理观,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凝结于中国人心理中的传统价值观所作出的评价。

由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化特征,中国人在评判人与事的是非时,总喜欢归为正反两类。例如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仁德与残暴、信义与狡诈、廉洁与贪污、聪明与愚笨、勇猛与怯懦等等。在两者之间;人们又总是推崇前者而摒弃后者。三国人物也曾被归类,清代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就称诸葛亮为“智绝”,关羽为“忠绝”,而曹操则成了“奸绝”。这种不好即坏的分类是片面性的,不过,它宣泄了一个民族强烈的爱憎感情。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既是我们民族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也是一种文化认同。

3.诸葛亮文化现象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文化现象是在1700多年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而且至今,这一过程并未结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当在新的文化领域中有新的形式出现时,也会有新的诸葛亮文化现象出现。如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三国演义》邮票、三国人物文化衫等等,就是新时代所产生的新形式。

各种表现形式的诸葛亮文化现象,有雅俗之别和古今之分,而且在内涵上也有差异。历史上的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当他迈进后人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时,就被熔铸、再造了。人们不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想追求寄寓在他的身上,并作了种种艺术再造。所以,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诸葛亮,已获得了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他不再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复制品,而是反映着再造他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种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元代中期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刊刻的《三国志平活》,是民间艺人讲史说书的一个底本。书中的孔明是一个性格粗豪而有神奇本领的军师,兼备“人也,神也,仙也”于一身。他缺乏雍容儒雅的名士风度,也没有避世逸民的闲散习性。这是因为处在反抗外族压迫下的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理想和经验创造出的一个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人物。这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大大不同。面唐代诗人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大名垂宇宙”,受到明主知遇而“誓将雄略酬三顾”的一代宗臣。

无论是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或者民间祭拜的神人,诸葛亮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从总体和主流上看,它凝聚着晋唐以来各类人们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反映了各阶层人们意识的折衷。

诸葛亮文化现象反映出的历史观,是一种英雄史观。中国传观文化中的英雄、神灵崇拜现象十分突出,对各种历史人物的崇拜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也反映出他们的种种愿望。对诸葛亮的崇拜,除去迷信和荒诞的成分外,则是古人对清宫贤相的崇敬和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重人伦关系,重精神境界,重整体观念,重修养践履等。诸葛亮文化现象反映出的道德观无疑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典型体现。我在《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一文中,指出了他的价值取向是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拙文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3期)。评价诸葛亮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若以成败论英雄,则把事功作为评判的价值标准,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大业未能成功,兴复汉室的壮志未酬,他是一个失败者。而诸葛亮文化现象是以伦理道德作为评判的价值标准,充分肯定并弘扬了诸葛亮的尽忠、尽职、尽责精神和北伐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价值取向。

人类对智慧的肯定和崇拜是超时空和超阶级的。诸葛亮文化现象创造出一个我们民族智慧的崇高典型,这一典型既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各朝各代的人们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诸葛亮文化现象能够形成和发展,并进入今天的现代生活,正是因为它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超凡的智慧。

诸葛亮文化现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从总体和主流上看,它体现出的忠贞品格,坚定意志,折而不挠的精神,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等优秀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对今天的中国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中国悠久历史所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应该大力弘扬,以为现代化服务。诸葛亮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部分,有不少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

在当前改革开放时期,一些人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个人欲望采取放纵态度,为满足私利而不择手段,置道德法律、国家和集体利益而不顾,以致损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诸葛亮文化现象所体现的重义轻利、尊公轻私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继承下来,注入现代社会的新鲜内容,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作为人们高层次的道德要求,用以扼制见利忘义的歪风邪气,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大业服务。

当前社会存在着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并存的现象,而发扬传统的理想人格,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诸葛亮文化现象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包涵有重责任,讲义务,积极有力,自强不息,提倡立德立功等内容。我们吸取其中的精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对于振兴民族精神,补偏救弊,培养“四有”新人必定有积极的意义。

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我们当今的物质文明建设中能发挥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将更为突出。这种作用,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日益扩大和深入。

(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谭良啸)

文化现象

吉林文化现象

诸葛亮文化旅游区工作情况汇报

诸葛亮

诸葛亮

第三届诸葛亮文化接领导讲话讲话

小议错文化现象

春节文化现象研究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浅谈三种文化现象

诸葛亮文化现象
《诸葛亮文化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诸葛亮被誉为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